论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精选8篇)
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精彩的新课导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讲清物理概念,使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学会运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概念作为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新课教学中,其引入方法是否恰当,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影响到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积极性而参与教学活动。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引入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实验法
大多数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新概念的,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形成鲜明的印象,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先演示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说明弹簧在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总结得出物体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进而得出弹力概念。又如,在讲述超重与失重时,让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静止时在指针下卡一块小纸片并记下示数,当提着弹簧秤加速上升时指针会把小纸片推到下方,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从而给出超重的概念;同样,在观察弹簧秤加速下降时其读数减小的现象后,建立失重概念。通过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概念的情境,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类比法
类比是从事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中,有不少的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因此,针对这类物理概念的教学,其最佳方法就是用类比法进行引入教学。只有这样,可以使学生借类比事物为“桥”,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
例如,与重力势能类比,引入电势能的概念;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方法类比,引入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将电流类比于水流,建立电流概念;将电压类比于水压,建立电压概念;把交流电相与相差的概念同简谐振动做适当的类比,建立交流电的相与相差的概念;把电磁振荡类比于弹簧振子或单摆,把电谐振类比于机械振动中的共振现象,建立电磁振荡概念等等。
三、设疑法
设疑如同悬念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经过学生积极思维之后得到的概念能经久不忘。在概念教学中设置疑难能更好地为概念引入创设思维情境,这是引入物理概念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引入全反射概念时,将一束光线从光密媒质(水或玻璃)中斜射到光疏媒质(空气),然后慢慢地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什么折射光线不存在了呢?反射光的强度为什么加强了呢?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句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一现象。在学生分析疑问的基础上,引号学生抓住本质给出全反射的定义,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全反射的概念。
四、联结法
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概念。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发生联结,有意义的研究才能实现。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已有旧知识的作用而引入新概念,这是物理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法。
例如,在引入能量的概念时,先沿用初中时所学过的一些粗浅定义:一个物体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了能量。在此基础上,讨论怎样定量确定能量的变化问题,从而得出用做功的多少来确定能量变化的多少这样的一个基本认识,再通过列举事例分析而引入能量的概念。又如,在引入电势的概念之前,先复习场强的引入过程,说明在电场中某点,随着检验电荷电量的增大,所受电场力成正比地增大,但电场力与电量的比值是确定的,这就是该点的场强。有抓住这样新旧知识间的本质联系,自然而然地导入电势概念,才有助于学生接受新概念的内涵。
五、激趣法
心理学家认为: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便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去探索新知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物体运动与变化现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概念时应注意结合有趣的物理现象进行讲述去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并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值得注意采纳的方法。
例如,在引入光的干涉概念时,首先介绍托马斯.扬在历史上第一次解决相干光源的问题,成功地做出光的干涉实验的史料,它能激发学生对新概念学习而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又如,在引入电磁感应概念教学时,简要介绍法拉第其人及其在物理学上的杰出贡献等事迹,以激发学生学习该概念的兴趣。除了利用物理史料激趣外,在概念引入前,如设计一些趣味实验,提出一些相关的奇妙的自然现象,设置悬念等,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新概念的引入,有利于学生接受并掌握概念。
六、外延法
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概念的定义方式是用来揭示概念内涵的方式给出的,而越是抽象的概念,学生越难理解,不易接受。因此,对于这样的概念在教学时最好要从其外延开始引入。只有这样,才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才能容易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可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归纲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对于力的概念的引入,首先从人对物体到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等作用的这些外延开始,去总结归纳建立力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这一抽象的概念。又如,在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引入时,先揭示其外延:把一小段通电导体放入磁场中某处,当导线方向跟该处磁场方向一致时,通电导体受力为零;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所受力最大;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斜交时,受力介于零与最大值之间,然后,取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情况下定义了磁感应强度,从而使学生对其有了深刻的印象与记忆。
七、实例法
在物理学中,有许多的物理概念是通过剖析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分析现象、抓住其本质而归纳得出的,因此,在对这类概念引入教学时,我们不妨也模仿这概念的建立过程模式对其进行“重复式”的讲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并掌握该概念涵义。
例如,在引入冲量与动量概念教学时,以开动的汽车为例,说明汽车获得一定速度不仅同它受到的牵引力有关,而且还同力的作用时间有关,然后由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揭示出速度的变化跟力作用时间的本质联系:,由此而引入了冲量与动量的概念。这样的引入,除了其物理意义比较明显、学生易于接受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两个概念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明确冲量的效果是使物体获得动量。又如,在进行机械振动概念的引入教学时,从日常生活实例出发,选取弹簧振子、单摆、水中的浮沉子,不倒翁等为振动物体,启发学生抓住这些物体的振动的共同特点,建立振动的概念,不但能使学生把握住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特点,为引入产生机械振动的两个条件奠定基础,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八、直接法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直接引入被采用的,用揭示概念外延的方法给出的这样的概念比较具体直观,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重力、机械运动、平抛运动、动能和势能、温度、热量、磁通量、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等等,都是直接引入的概念。为此,对于这类概念的教学,我们不必做太多的分析与讲解而直接引入,其教学效果才是立竿见影的。
当然,除了上述八种概念教学引入方法,还有亲身体验法、实物模型分析法、理想实验模型法等等,在此不再繁述。总之,无论采用何种引入方法,都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除了以上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外,还有很多。新课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和新知,新课的导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新课的导入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如果教师能精心设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可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一、注重导入的目的性, 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的导入, 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 这是课堂导入设计最基本的要求, 尤其是物理学科, 该学科有明显的学科特点, 大多数章节要么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 要么建立在对日常生活的认知上, 可以说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极其紧密, 例如, 对于“声音的特性”这一节课的导入, 由于是声现象这一章节, 因此, 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程导入是再好不过了, 我们可以制作一些有声音的三个影响因素特性的音像材料,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声音带给人的美妙感觉, 同时设问, 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声音?这样的一种导入很形象、直观、真切, 学生能迅速地明白这一节我们要学的是声音, 在本节课上我们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搞清楚影响声音的因素都有哪些。从生活中发现实例, 从实例中引出理论, 这样课堂导入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有目的性的引导学生去听, 去想, 甚至在该导入中涉及了教学的重点分配, 真正做到了导入的明确简洁, 有的放矢。
二、注重导入的趣味性, 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使然当能事半功倍。学生刚刚经过了课间休息, 情绪涣散是必然的, 那么一个好的课程导入就能够很快地把学生从游离的精神状态中拉回来, 学生如何才能够把学生的思想拉回到课堂上来?只能是教师所说的事情, 比学生想的事情更有趣、更有诱导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导入中加入一些游戏、故事、笑话甚至音像材料, 能够切实减少学生对课堂的排斥感, 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寓教于乐, 使学生不再把教师看做是高高在上的。例如, 大气压强这一节, 教师带来了很多学生以前从没见过的东西, 和他们共同完成了好几个“游戏”, 在“游戏”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踊跃发言, 讲述自己曾经“看到”大气压的事情, 这就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导入, 学生参与度高, 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注重导入的启发性, 一语中的
启发式课堂教学导入是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导入方法, 这源于在同一章节中, 各小节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务必要找到那些顺理成章的联系, 进行启发式的课堂导入, 使学生能够很快地在自己的基础知识之上找到落脚点, 这是一种自信心的培养, 也是在告诉学生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 我们还可以懂得更多。比如, 八年级物理上册中的“物态变化”这一章中, 在第二节学过熔化与凝固是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之后, 第三节所要学习的汽化和液化就可以采用具有启发性的导入模式, 向学生提出问题, 这两个物态变化会发生在哪些物态之间?大家认为这两个物态变化与上一节所学过的物态变化会有哪些异同点?这是一个利用旧知获取新知的过程, 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更有利于学生以旧知识为支撑点, 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四、注重导入的即时性, 因势利导
课堂的导入不能只限于预设, 有时候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事情可能才是最好的素材, 这就要求教师要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它可能发生在饭厅里, 也可能发生在操场上, 抑或是你从网上读到的报道或者从杂志上看到的故事, 甚至就发生在临上课前学生的吵闹中, 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你导入课堂的素材。教师要能够把它拿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而这些是距离学生或者教师最近的素材, 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 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很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转移到新的知识上来, 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 我在上“光的反射”这一节时, 在我进教室前, 突然从窗子里看到班上一名比较调皮的男同学正在用一面小镜子借助阳光的反射在照一名女同学的眼镜。上课后, 我直接点名让这名男同学表演了我刚才所看到的一幕, 所有学生都聚精会神地看着, 而这名男同学却是心惊胆战地表演着, 但最后我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并感谢他为我们完成了本节试验时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教师只是借助他完成了导课。
五、注重导入的实效性, 立竿见影
教师根据需求设计教学导入, 目的是能够很快地让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 但这时一定不能舍本逐末, 导入只是一个桥梁, 它负责把旧知与新知、生活与实践、教师与学生这几个架构顺理成章地有机联系起来。但这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导入如果过于冗繁, 反而适得其反, 使学生忘乎所以, 不知道本节课到底要做什么。所以在导入时, 不要说废话、空谈, 有的放矢才能立竿见影。在有限的时间内, 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最简练精准的语言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 为后续课堂的推进起到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教师要把物理学习情境引入新课, 使学生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思考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结构发生冲突和矛盾, 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这样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发现有待于学习和探索的新知识。
总之, 导入有法, 导无定法。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 灵活又恰当地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物理课, 必须要有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 由此吸引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 这是一门需要创造性的艺术。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更能触动学生内心的世界, 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课堂教学作好铺垫, 打好基础。
关键词:目的性,趣味性,启发性,即时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达林.艺术性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契机[J].物理教学探讨, 2011 (4) .
【摘 要】课堂导入是正式课堂教学的前奏,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物理教师在导入环节可采用复习导入法、模拟演示实验法、故事导入法、生活经历导入法,从而提高课堂导入环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物理 导入重要性 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45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也是如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物理教师要精心研究教学方法,采取科学而生动的导入方式,有效发挥导入环节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
一、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
课堂导入是正式课堂教学的前奏,完整的一节课分为导入、正式教学、教学尾声三个环节,导入是教学的第一步,是能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对高中物理的教学尤为重要。因为高中物理知识的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理解,因而学习的挫败感和无力感相对于其他课程尤为突出,这就需要导入环节发挥调解和准备作用。例如学生在学习《静摩擦力》时,学生对静摩擦力的作用条件判别不清,这时教师就可在导入环节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先行引入之前所学的“摩擦力”的知识,二者处于上下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增加摩擦力的限定条件,即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接触表面有相對滑动的趋势,但仍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所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阻力叫做静摩擦力,所谓“静”就是对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限制,是相对静止,这样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就较为容易,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以上是利用旧知识进行导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而做文章。但有趣的课堂导入则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教师先不讲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利用一张有争议性的图片进行导入,要求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点分析图片中的问题,借此机会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当学生在激烈讨论时,教师可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然后暂时搁置疑问,进入正式的教学环节。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渴望解答图中的问题,自然就会认真听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上课态度十分认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选择的图片要能够反映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点,且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和创新性,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导入环节的教学方法
过去的教学方法中主要采用复习导入法,这种导入法操作简单,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因而在常规教学中广泛使用。通过回顾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成知识的分类整理工作,便于学生在运用时能够举一反三,具有显著的优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认真研读新知识,对物理知识体系熟稔于心,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旧知识的短暂回顾,再适当变换条件与新知识建立联系。例如,在学习电磁振荡时,可以以电容器的相关知识点和性质为引子,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已经学过旧知识点,自然很容易响应教师的提问,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成绩感。由于此导入法便于操作,在此不作过多探讨。
其次,采用模拟演示实验法。物理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实践性是其本质特征,当前由于教学时间的不足和教学条件的限制,高中物理开展实验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为了保持物理课的本质特征,教师可在导入环节中采用模拟演示实验法。教师可提前告知实验的目的,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步骤,并做好相关记录。当实验结束时教师提出有关实验结果和实验原理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分析其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另外,教师的操作过程本身也是教学的一部分,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对实验操作科学性的理解。教师也可变换演示实验的条件,通过故意操作失误、露出破绽,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借此引导学生排查实验出现的误差原因。教师出错这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鲜,学生的好奇心也会大大增加,教师可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知识性教育,也可借此进行自我反思,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打造平易近人的教师形象,创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再次,教师还可采用故事导入法。新课标倡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高中物理也要将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实现物理教学“育人”目的。每一个物理知识背后都隐藏着众多科学家、物理学家的努力,具有悠久的文化内涵,教师可讲解知识点背后背后的历史故事,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听故事放松的同时学到知识。例如在讲解“电动势”这一节时,教师可讲述简单电池的发展史,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能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领会到人类伟大的智慧,从而更珍惜今天的生活,并将自身投入到人类的伟大事业中。教师在讲故事时一定要生动,充分发掘故事的人文性因素,发挥故事的作用,否则生涩枯燥的罗列演变过程,学生的兴趣依然不高。
最后,教师也可引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身边的琐事等进行课堂导入。我们的生活与物理息息相关,到处都充满着物理知识,随处都可见到知识的应用,小的如热得快、变压器、闪光灯,大的如极光、飞机航行等等,这都需要一定的物理知识作支撑,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具体的例子作为教学材料。例如,以手推桌子,桌子没动,教师再加大力气,桌子还没动,教师就可提问“桌子与地面的摩擦力有没有变化,变化的趋势是怎样?”再提问“如果再加大力气,桌子移动了,桌子与地面的摩擦力是多少?与刚才没动时的摩擦力有没有区别?”这样的问题与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学生对问题情境也较为熟悉,便于调动所学知识,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都为接下来的课堂气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可在教学导入环节中增大运用比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物理的实践性特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至关重要,好的导入不仅仅能提起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更能起到先入为主、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导入是我们常用的导入方法,也是物理课堂导入的最主要的方法。因实验本身存在可观赏性,有着奇异现象,直观、趣味,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异现象,唤起学生的注重,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进入新课。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导入 实验导入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至关重要,好的导入不仅仅能提起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更能起到先入为主、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和愿望,使具有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怎么开展好课堂导入呢?我想通过具体事例,谈谈实验在物理课堂上的导入。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导入是我们常用的导入方法,也是物理课堂导入的最主要的方法。因实验本身存在可观赏性,有着奇异现象,直观、趣味,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异现象,唤起学生的注重,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进入新课。
实验导入的类型有很多,同一个课堂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导入方法,主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而选择。提前准备好实验导入是每个教师必须思考到位,紧紧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强、爱动手,也能引起中差生学习兴趣,是学好物理的好契机。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好课堂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说到实验就松了一口气,认为实验好上,学生喜欢上物理实验,积极性高,因而不认真备课,或者说不知道怎样备实验和实验引入。有时甚至没有充分准备教学就匆忙上课。其实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真正做好实验,很不容易,不下一番功夫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实验导入应当和其上课一样必须备好课,考虑好实验设计和可能出现的现象。提前预做实验,以便取得第一手资料,懂得每一步实验的关键,这样才能取得主动权,做到心中有数。许多老教师,每个实验在他们心中了如指掌,但是每次上课前仍要认真预做。因为时间条件变了,因素也随着变化,只有预做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觉到实验的现象和问题的思考。上课前检查每一组仪器也是应该做的一项工作。不少教师都非常重视,从实验一开始,就会考虑到器材是否短缺,或是否有的仪器不能使用的情况。
在这我想强调一点,也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那就是课堂实验导入的观看性。以前向前辈教师学习、听课,我总是喜欢坐在教室前排过道或边上。因为有的教室讲台较低,老师在讲台演示导入,或者是实验,也只有前排的学生可以观看到,后面三、四排向后几乎就看不见实验现象。适得其反,还不如不实验。我们可以就地取材,将教室的小凳子架在讲台上,以便提高实验的可观性。
在这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个人采用了一些实验导入方法感觉在教学中应用较好。
1.在导入阶段创设实验情境,提供新奇、奇异、惊险、多变的现象,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错的语调及运用其它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重,激发学生的直觉爱好,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重转变为有意注重。增强趣味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实验;二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激其情又引其疑。
比如课前演示法:课前给学生演示一个实验,让学生有一个惊喜,既愉乐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声音的特性》,大部分老师是给学生播放一段悦耳动听的歌曲,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则是自己带着吉他和笛子演奏一段歌曲,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引出乐音,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如何改变弦乐器的音调等物理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物理内容,自己发现物理现象,总结物理知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掌握相当好。
2.激发认知冲突,这是保持学生有意注重、激励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考,但不一定能趋向于教学的目标,也不一定会产生剧烈的认知冲突。需要教师精心地引导和组织,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来的认知矛盾,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又感到仅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矛盾。这可以说是决定导入阶段成败最要害的一环,非凡是那些学生存在顽固的前科学概念的课题。例如,学生中普遍存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它是形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难点的根源。因此在该课题的教学中,应设法让学生的错误观点暴露出来,再加以击破。
比如惊奇现象导入法,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例如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导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吹漏斗下的乒乓球等,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爱好。
3.明确目的,建立联系,这是导入定向的重要环节。在激起思维冲突以后,应当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去观察,才能深入、细致、有效。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紧紧围绕这个实验目的,积极地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的方向。要强化学生“有意识的注意”使观察有明确的目的。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就不会是看看玩玩而已了。学生集中注意观察和分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实验结束后在脑子里只留下一点点的肤浅印象。有时创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或者以双方竞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往往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比如《简单机械》—撬钉子的导入。
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在讲新课以前,请同学们帮我完成一件工作。谁能仅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扳开?(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台,但怎么也扳不开)。看来仅凭我们的气力是难以完成这一工作的。类似这样的工作很多,好在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聪明,创造出一定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难题。谁能利用一把大的螺丝起子把这两木块分开?(请一位小的女同学上台,轻而易举地把木板撬开了)。这个同学使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把木板分开?它有哪些应用?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当然,这些导入的环节,并不是死板的模式,可以灵活多变地加以应用。在许多情况下,导入结构并非都是截然分开的。而且不同的整体课堂结构,要求有不同的导入结构。在导入阶段,可以有侧重地完成某一、二项任务,而其它的任务放在展开的阶段完成。
利用实验复习,既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又可以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称为“实验复习导入法”。例如《阿基米德原理》—复习浮力实验导入。
我是这样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请问,我们是怎样证实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取出实验装置,回忆实验过程)。当我们把重物从空气中像电视慢动作一样地逐步放入水中,想一想,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由此猜想一下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演示、观察、回答: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加)。按照你们的说法,也就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有关,是吗?请再看一遍演示。当物体浸没水中后,浮力就不再改变,显然不能认为浮力与深度有关。那么,在上述的实验中,除了深度改变外,还有什么因素在改变呢?物体浸入水下的部分在改变。未浸入时浮力为零,随着浸入的部分变大,浮力也就变大;完全浸没以后,浸入的部分不再改变,浮力的大小也就不变。二千多年前,阿基米德为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任务--辨别皇冠的真伪苦苦思考,当他洗澡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浴缸的水被溢出时,猛然想起了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跟排开的水的体积相等,他欣喜若狂。从这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吗?--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或者说,与排水量有关。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还有配合故事导入法。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布满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物理学史,假如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故事片断,并做一些模拟演示,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
例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摩擦起电等。
培养质疑精神是体现科学研究的根本。学生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提高学生有效思维的长度。
曾经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实验:在一支试管中装入水,并放一条小鱼,实验前问学生:“如将装有小鱼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小鱼会怎么样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小鱼会死。”“结果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个聚精会神地观察老师的实验操作,教师先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半部分的水,一段时间后,试管上半部分的水已经沸腾了。教师提醒学生:“此时,小鱼怎么样了呢?”学生回答:“小鱼在试管底部自由自在地游动。”难道小鱼有惊人的耐热力吗?不是的,那为什么鱼不死呢?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教师请同学们摸一下试管的底部,尽管试管上半部分的水已经沸腾了,而试管底部仍然是凉的。这个结果又会激起学生新的思考,这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延长了学生有效思维的长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密度》教学的引入。设置一系列的猜谜游戏,出示两杯液体,一杯水,一杯酒精鉴别出哪杯是水,哪杯是酒精。出示两块金属,一块铜,一块铁,鉴别出哪块是铜,哪块是铁。我们总结出利用颜色、气味等物质的特性可以鉴别物质。再设计一个小游戏:把两个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铁块分别包在白纸中,让学生鉴别,这时部分学生说,重的是铜块,揭秘后果然如此,教师提出这种比较轻重的方法鉴别物质真的可靠吗?再次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鉴别包在白纸中形状、体积、轻重都不相同的铜块和铁块。由此引入应该在相同体积的条件下比较质量的大小,进而进一步引入密度的概念。
再如《电路和电路图》的教学引入中,把两根导线用白纸包住,只留下导线两端的接线柱,让学生根据桌上的小灯泡,干电池去辨别哪两个接线柱是同一根导线的两端。这样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上课的快乐、在游戏中激发思维的灵感,在游戏中体味学习的必要。
当然,导入实验毕竟是为课堂教学服务,我们还得把握主次。课堂导入要根据教材内容而定。但我觉得物理毕竟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如果有实验效果比较明显的实验作为导入的方法,还是比较能吸引学生的。一节课的导入可以说是一节课的钥匙,只要能把学生顺利的引导到我们的思路中来,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所以课堂导入要少而精,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否则就是喧宾夺主。个人任务一节优秀的课堂实验导入方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和谐,能引起学生的注重和爱好;
(2)课题意识明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衔接自然,能调动学生知识、方法上的预备;
(4)实验与语言的配合密切,能引导观察和积极思考;
(5)导入时间把握得当,紧凑。
以上是个人对于初中物理课堂实验导入的一点认知和体会,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好的观点能与同行共议,不足处在今后教学中渐渐弥补。总之,物理课堂实验导入目的明确,现象明显,效果显著。针对不同的课型,在众多的实验引入方法中,只要教师能做到注意日常积累和课前充分的准备,把引入材料表现的更充分,更形象,就一定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也就真正做到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入。
参考文献:
浅谈物理课堂中新课的导入技能
谭玉梅
摘要: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科学的教学设计、及时反馈、合理的评价等。而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文结合高中教材,介绍了高中物理新课导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新课导入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的课改精神,同时减轻学生负担,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成功的导入能够承上启下,开宗明义,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把学生带入物理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因此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及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物理课题和有关的条件,本着导入环节的目的性、针对性、直观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要求,在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气氛中导入新课。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新课导入的方法
1.直接导入
直接阐明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程序与要求的导入方法。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在课前阐述诸如此类的话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另外的内容,或者说在上节课学过„„的基础上,本节课来学习其它知识。当然在如今的物理课堂中,传统型导入法并非完全不能用,但一定要将新课程的理念渗透进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作用即可。
2.通过直观材料导入
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教学之前,可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表、幻灯片或者听一段录音、看一段录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直观材料的感知中,创设所研究的课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物理问题上。
例如,在讲《宇宙速度和人造卫星》这节的时候,可以播放《天宫一号》
和《神州飞船》发射升空的相关视频,让其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其注意力全部到物理课堂中,带着学好物理为祖国作贡献的积极向上的情绪投入学习。再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节的时候,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一些奇特的折射现象,如海市蜃楼,变形的太阳等,通过这样的直观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
3.经验导入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信息资源出发,通过描述式的讲授、提问等方式引起学生回忆,或者通过演示再现生活经验,从而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从而十分自然地导入新课。
例如:教师在讲到《惯性定律》时,教师提问学生:“维持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要有力的作用?”“速度大的物体是不是一定受一个大的力的作用?”还可引导学生举例:静止的车,人推它才动;静止的树枝,风吹它才动;静止的球,脚踢它才滚,如此等等。如果不推、不吹、不踢,这些物体是不会动的。
4.演示实验导入
先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或揭示出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导入方法。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的心理,他们一般都爱观察,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好奇的事物,如一些鲜明、生动的实验。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好奇,急于想了解实验中出现的多种现象变化的原因,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别迫切。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教师可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通过大量的声、光、电、力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学习之始便在感官上承受大量刺激,获得大量感性信息,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在一系列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启发下,促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起到“激其情,引其凝”的作用。例如,可以用硬币上浮现象导入《光的折射》,通过电子枪实验导入《洛仑兹力》。
5.温故知新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导入方法。例如《远距离输电》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交流发电机。发电机的电能要向远处输送,在输送导线上,由于电流的热效应,有一部分电能将转化成热能损失掉,我们先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计算一下这种损失。例如,我们以一台发电机为例,若它的发电功率为5000千瓦,用发电机提供的10000伏电压直接向外输电,那么电功率除以电压,得电流为500安培。架设输电线路上的电阻为2欧姆,大家注意,这个电阻值并不太大,在输电线路上损失的功率为500千瓦。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在输电线路上损失的功率是输出功率的10%。如果全国的发电量有10%损失在输电线路上,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如何减少输电线路上的电能损失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远距离输电。
6.故事、事例导入
以生活中所熟悉的实例或报纸上的新闻、历史故事、科学史上的示例设置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利用科学家的故事形象生动又易理解的特点引入新课。例如,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此人,凭什么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呢。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杠杆原理》。再比如,学习《万有引力》的时候,可以通过牛顿的苹果落地的故事引入。在万有引力的教学前,引入苹果落地的故事: 牛顿在他家的花园里的苹果树下看到苹果落地,首先想到苹果为什么不飞上天而落到地呢?如果苹果树长得非常高,苹果是否也会下落?他认为苹果都会落回地面,与高度无关.他接着想到,苹果如果长在月亮那么高处,也会落回地面,但是,月亮为什么不落回地面呢?月亮不是很像一个大苹果吗?他又想到在山顶上把一个炮弹发射出去,炮弹将以曲线轨道落到地面,发射速度越大,炮弹落得越远,如果发射速度足够大,炮弹就会绕地球旋转,永远不落回地面.接着,他想到,以足够大的速度绕地球旋转的炮弹多么像月亮,可是又为什么不飞离地球呢?一定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力.正是这种作用力,使炮弹、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地球、水星、金星等围绕太阳旋转,这样就基本形成了万有引力思想.最后他发挥自己的数学才能,终于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述.
物理学史料中有许许多多关于科学家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故事.阿基米德洗澡时领悟出浮力的作用、伽利略观察吊灯而发现摆的等时性、瓦特由水壶盖被顶起而发明蒸汽机„„.这些史料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的生动教材.
7.类比推理法
类比推理就是,首先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相似之处,而后,用熟悉的方法推理出新知识的导入方法。
例如,在学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这节新课时,先让学生回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有关知识。力是矢量,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对其进行合成和分解,速度也是矢量,能用该法进行合成与分解吗?在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的教学中,有些同学对“快慢、大小”总是容易混淆,这时,可事先列出速度的表达Svt速度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的表达式:a式:v0vt
t加速度描
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再类比向心力的作用是改变速度的方向。同理类比理解: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随着现代语言科学的发展,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的重要性已开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能提高学生对中外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有益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本文拟对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文化导入的内容略谈点看法.
作 者:何文丽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卫生学校,516002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 文化 导入
教学的奥妙就是“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课堂教学的导入也是如此, 方法很多, 可以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现代课程论认为:“好的教学的性质之一, 乃在于唤起意外与惊讶的感觉。 ”导入要力求新奇巧妙, 将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到预定的轨道上, 使他们心悦神往地获取知识, 探求知识,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量的教学目的。 现以实践物理课为例, 谈谈课堂导入艺术, 以求教于同行。
一、用“新奇的科学故事+巧妙的模拟实验”导入新课
听故事符合学生的心理, 能引起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时, 先讲一个相关小故事, 可使学生兴趣顿生, 课堂气氛活跃, 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得到激发。 再加上奇妙新异的模拟实验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发现的欲望。
教学案例1:《浮力》导入:
我先给学生讲“死海不死”的小故事, 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 适时提出:“你们想知道死海不死的原因是什么吗? ”这样一下子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然后我让学生把鸡蛋放在水中, 再放盐, 用筷子慢慢搅拌, 观察出现什么现象, 让学生说出“死海不死”的原因。
教学案例2:《杠杆》导入:
先给学生讲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故事。 故事结尾时, 提问:“古代埃及人民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条件下, 如何搬运重达200多吨的石块呢? ” (投出课本古代埃及人民搬运石块图。 )
接着讲:“现在, 人们利用物理知识对它的建造进行了科学的猜测:聪明的古代埃及人民就是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 把巨大的石块一步步地搬运到金字塔顶部的。 那么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那段历史, 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怎么样? (这时学生兴高采烈, 课堂进入一个小高潮)
(教师出示自制教具:一省力杠杆、铅球、50克重的钩码)
师:让铅球代表巨大的石块, 让小小的钩码的拉力代表人的拉力, 让这一装置代表如图所示装置, 现在, 就让这一小小的钩码把沉重的铅球吊起, 相信吗?
生:相信 (但也有个别学生微微摇头表示不信) 。
在这两个案例中, 学生带着故事中的悬念, 再加上巧妙的模拟实验, 急欲找到答案, 很快进入角色。
二、利用魔术导入新课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 中学生更是对神秘事物有无限的好奇心。 我认为, 如何利用中学生的这一天性, 是每一个教师都应探寻和研究的。 如果每一个教师在每一节课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好奇心就是求知欲;好奇心就是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就是学习的动力;好奇心就是学习的恒心。
物理学不仅是一门实用的学科, 更是一门充满奥秘的学科, 设计魔术时应注意两方面:
(一) 魔术的设计要结合物理学的实际。 你所演示的魔术要与你所教学的内容有联系。
(二) 魔术的设计与演示要让学生参与。 学生的参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按照这两方面设计魔术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在长期教学中就是利用“魔术”这一表现形式做到这一点的。 因为魔术本身就是神秘的、变幻莫测的,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激起探究欲望,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自认为效果很好。
教学案例1:《球面镜》导入:
准备一套小魔术, 取出一副扑克牌, 让学生洗牌后任意取出几张, 我都能用手“摸”出具体是哪张牌, 学生觉得很惊奇, 这时我亮出嵌在手指缝中的“秘密武器”图钉 (凸面镜) , 从而引出球面镜。 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教学案例2:《电磁铁》导入:
我在纸盒里暗藏了由电磁铁、电源、开关、导线组成的串联电路。 我把纸盒靠近铁钉处, 没有吸住铁钉, 然后喊一声“吸过来”, 同时悄悄闭合开关, 结果铁钉被吸在纸盒上。
然后向学生提问:“这纸盒里藏了什么呢? 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然后引出电磁铁。
在这两个案例中, 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 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 为当日的课堂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三、利用游戏和比赛导入新课
基于学生活泼、好动, 好胜的心理特点, 根据教材内容, 可通过游戏或比赛的方式导入新课。 在游戏、活动中获取新知既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教学案例1:“平面镜成像”导入:
我先在讲台上放上一个大的玻璃, 然后跟学生讲:“在讲新课之前, 我们先玩有趣的游戏好吗? ”学生兴趣浓厚。 我先让两个学生把玻璃当做平面镜, 让一个学生扮演镜前的人, 做各种动作, 让另一个学生扮演镜里面的像, 一起做。 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捧腹大笑, 在快乐中认识到在平面镜成像中物体和像的大概关系,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案例2:“浮力的利用”导入:
我先向每组的学生把一个铝片放在水里, 让全体学生看到它沉在水里。 然后提出:“现在我们比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铝片漂浮在水面上。 ”从而激起学生的胜负欲望, 激励他们勇敢探索, 为新课传授做好铺垫。
一、新旧联系。水到渠成
这种导人方式是一种常规化的方法。教师要运用具有艺术性的语言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运用新颖别致和具有引导性的语言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此引入新课程。该导入法,不但要温习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应涉及与学生思维相吻合的引导衔接语,最终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譬如在讲述“力的分解”这一内容时我就采取了上述导入法,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我和学生一起回忆了“力的合成”这一知识点,并着重强调得到的效果,即几个力的效果与一个力的效果往往是一样的,那么这一个力就可以称为那几个力的合力。而反过来这几个力也可称为这一个力的分力。从本质上而言,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必须遵守“平行四边形”的法则。力的合成是指求几个合力的过程。然后我进一步提出问题:按照逆向思维的法则,倘若几个力根据“效果”,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法则进行合成;那么根据“效果”就完全可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法则对一个力分解。过渡语不但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而且也鲜明地指出了力分解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法则。再如在教学“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导入语:首先我给学生复习了初中阶段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两头的电压与导体中的电流是成正比的,导体中的电阻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在这一基础上自然过渡:通过以上复习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在全电路中,电源中的电动势、回路的内外电阻与回路中的电流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此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又如何呢?应用类比分析法我们可以知晓:电源中的电动势和闭合回路中的电流是成正比的,而内外电路中的总电阻与闭合回路中的电流成反比。那么我们应怎样运用富有逻辑性的方法证明此点呢?众所周知,能的转化与守恒,不但能攻克力学中的很多问题,而且也能解决电磁学中的疑难问题。因此大家可以尝试运用能的转化与守恒分析电流、电动势、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运用这种新旧联系、水到渠成的导入法能有效将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并能通过设计的过渡语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的主要教学思路:“能的转化与守恒”,从而获得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二、列举事例。联系实践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源于生活,并能在实践生活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如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学以致用的表现,并能有效避免抽象化的理论讲述,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物理教学的导人中可充分结合实践生活中的事例,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譬如在教学“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这一内容时,我以现实生活中的磁悬浮列车为例设计了导入语:“同学都知道我国已生产出磁悬浮列车,这种列车的设计以及运行涉及到高科技,那么磁悬浮列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是采取怎样的方式减少车轮与列车轨道之间的摩擦力呢?倘若没有地面的摩擦力,磁悬浮列车又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前进呢?大家如果想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这一内容吧!”这一导入语的设计联系了现实生活中的磁悬浮列车,将物理知识与实践有机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的实用价值,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告诉我们,单车与轿车在弯道急转弯时经常发生侧翻的事故,在湿润的路面更容易发生以上事故。列车转弯处轨道的设计总是坚持外侧轨道高于内侧轨道的原则。轿车在过凸形桥时,为了让轿车对桥的压力减至最低,那么轿车在过凸形桥时是应该行驶快一些?还是慢一些?……这些问题在学完“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一内容后定能找到答案。这一导入方式也是充分联系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缩短了物理与实践生活的距离,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并增加了物理学科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引入故事。趣味导入
【论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推荐阅读:
物理教学论复习提纲07-28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论物理学之思想和方法05-30
物理课堂教学艺术09-14
教学反思与物理课堂06-08
初中物理课堂反思07-21
更新物理课堂教学理念06-03
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07-25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论文10-22
浅谈农村高中物理有效课堂10-24
谈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