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精选11篇)

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 篇1

孔子观赏东流的水,子贡问道:“君子只要看见大水都要观赏,原因是什么?”孔子答道:“因为大水流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水有时在低处流动,有时在高处流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勇敢一样。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子削平,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看见了必定要观赏它。”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这不仅体现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止,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岁返鲁。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意见,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在55岁到68岁这间,奔走列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厄困。于是又返回鲁国。

社会现实却是让人痛心。周王室统治微弱,“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崛起,伦理秩序失控,社会纲常紊乱。孔子想到自己的先祖弗父何禅让君位,正考父曾接连辅佐宋国三公,父亲叔梁纥勇猛震三鲁,母亲颜徵含辛茹苦地教育培养自己。孔子叩心自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说中的盘古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平平?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威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邪恶,但是自己有知识、有智慧,可以用教育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于是孔子不怕困难,如流水般,坚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

哀公三年,孔子当时60岁。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桓魋扬言要杀孔子时,砍倒大树。弟子们让孔子快跑。孔子却安慰弟子们,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之后,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秘密地离开宋国。等到桓魋得知孔子师徒出行的消息,派兵追赶时,孔子一行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孔子师徒先后来到新郑。当时孔子风尘仆仆、疲惫不堪,非常狼狈。子贡等人四处寻找孔子。有一位老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老头,长相不凡。脑门子像尧帝,脖颈似尧时的名法官皋陶,双肩类似郑国大夫子产,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脊背微曲,又瘦又乏,累若丧家之犬。”子贡见到孔子后,便把老人的话学给孔子听。孔子听后,见大家失魂落魄的模样,不禁大笑,说:“说我形状像贤相,那可不敢当。说我像一只丧家之犬,倒是很像,很像!”像这种坦坦荡荡、从容不迫地对待挫折、坚持自己的信仰,孔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最后,假如将孔子和庄子相互比较的话,在主观上,我更向往庄子那样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观上,我更提倡孔子的处世智慧。尽管孔子曾提出“刑不上大夫”这一不平等的法律。但人生孰能无过?孔子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孔子的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智慧,给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如流水不绝,激励着万代子孙。

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 篇2

一、“孔子布衣”——自强不息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

孔子自幼丧父, 和母亲过着孤儿寡母的贫困生活。《孔子世家》说“孔子贫且贱”, 孔子也自称“吾少也贱” (《论语·八脩》) 。家贫且无靠山迫使年轻的孔子从事当时被认为是鄙贱的职事:“尝为季氏吏, 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息。”有一次, 鲁国大夫季氏“飨士”, 孔子兴冲冲前往, 不料被家臣阳虎当面奚落。阳虎对孔子说:“季氏飨士, 非敢飨子”。这一细节, 说明孔子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低贱, 充其量也不过只属于“士”这一阶层, 一个不折不扣的平民知识分子。

孔子社会地位的提高是与他坚持不懈、异常勤奋地学习分不开的。他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受到尊重, 在于他是伟大的教育家, 而这正是他在逆境中发奋勤学带来的丰硕成果。“士”在那个时代只是居于“士农工商”四民之首, 掌握文化的那个阶层。孔子由勤奋而博学多识, 名声愈来愈大, 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最后部份中, 太史公这样赞道:“孔子布衣, 传十余世, 学者宗之, 自于子王候,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 可谓至圣矣!”这话并非虚美。

二、悲剧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春秋时期, 诸侯混战。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和满足其奢侈私欲, 残酷地压迫人民, 横征暴敛, 社会极为动荡不安。孔子反暴政, 其志向是想救世, 他的理想社会是“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立” (《论语·公治长》) 。

首先, 为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 孔子提出“正名”学说, 他把“正名”看得很重要, 认为“夫名不正言不顺”, 而“正名”的内容就是他回答齐景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强调了君臣、人伦关系, 强调君对臣、父对子的绝对统治。

其次, 孔子主张举贤。在回答季氏问政时, 他回答说:“举直错诸枉, 则枉者直。”他对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是这样评价的:“秦, 国虽小, 其志大;处虽辟, 行中正。身举五羖, 爵之大夫, 起缧绁之中, 与语三曰, 授之以政。”不难看出, 孔子在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时, 把穆公举贤放到了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再次, 在对外关系上, 孔子主张“有文事必有武备, 有武事必有文备”, 反对攻占杀伐。在孔子看来, “柔远人”和“怀诸侯”的对外政策能不诉诸武力而使天下归顺。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政策对后世影响很大, 被历代中国统治者奉为处理对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一生进行了积极的政治活动, 对此《孔子世家》有较详细的记载, 这就为我们认识研究孔子的政治悲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纵观孔子一生, 我们就会发现他是积极入世的。但在政治上, 孔子的一生是很不得志的, 始终都在扮演着悲剧的角色。孔子的悲剧在周游列国漫长坎坷的历程中表现得尤为深刻, 令人同情慨叹。首先, 孔子用十四年时间, 不顾自己已是个花甲老翁、年迈体弱, 来往奔波于卫、陈、宋、蔡、叶、楚等国, 想劝说诸侯, 得到重用, 来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每到处无不遭到冷遇, 始终不得志。其次, 孔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甚至连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孔子世家》详细记载了他居卫受胁、过匡被围、困于陈蔡之野、桓魋拔树加害的史实, 这就使悲剧的情节更加曲折, 内容更加丰富。第三, 孔子受尽了隐士们的冷嘲热讽, 内心十分凄苦, 他甚至无可奈何地以“丧家之狗”自喻自嘲。由此看来, “碰壁——寻求——再碰壁”便成了孔子周游列国这一历程的公式。到处碰壁直至老病而死却又壮志未酬这便是孔子政治悲剧的主旋律。

三、作者倾向性——悲剧形象更为丰满

褚斌杰先生认为:“《史记》在描写人物时不仅禀承着‘实录’精神对人物的生平加以从实记录, 而且也寄寓着自己的褒贬和鲜明的爱憎感情, 从而达到了动人心弦、移人性情的艺术效果。”我想, 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是很有裨益的。

“盖钟子期死, 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 女为悦己者容。”这段话出自司马迁在遭李陵之祸后所写的《报任安书》。此书是一篇血泪控诉书, 司马迁以无限愤懑 (mèn) 的心情, 申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和发愤著书的理想。司马迁怀才而遭极刑, 想要建功反而受损, 郁郁而不得知音。可以认为, 这种“士为知己者用”是他对封建统治者残酷性的痛苦而深切的感受, 它无疑会影响《孔子世家》的创作。

司马迁通过颜渊之口道出了自己对孔子悲剧的认识和评价——“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它一唱三叹, 颇为感人。“譬使仁者而必信, 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 安有王子比干?”就像伯夷、叔齐、比干那样, 孔子的悲剧向人们显示的不是消极与颓丧, 而是战胜这种悲剧命运的决心和勇气。子曰:“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而司马迁对悲剧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者, 不可胜记, 唯倜傥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可见, 司马迁对孔子悲剧的认识与评价反过来又肯定了孔子这一正面形象, 使之更为丰富高大。

有感于近年来颇为盛极一时的文化经典热, 如于丹的《<论语>心得》所说的“庸俗化阅读”, 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 也许还需再加一条——对孔子的误读。由于误读人们开始不知道孔子是一个率真本色的人;不知道他是中国社会理想的奠基人;不知道他是宽容的哲学家、伟大的老师, 又是中国的第一位平民学者、一位伟大的民主人士。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 孔子学说开始被滥用, 以至于败坏到为专制统治辩护, 这与真孔子全无关系。因此, 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对于当今这股“文化热”, 对于我们认识真孔子的意义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与“复兴国学”或“复兴儒学”这样的口号相比, 在中国复兴孔子质朴而本真的思想, 复兴原始儒学的真正精神, 当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而这一切应自读《史记·孔子世家》始。

参考文献

[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1980.

[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1982.

[3]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 1984.

[4]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 1990.

[5]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 1985.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 篇3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选自《捕蛇者说》)

(乙)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於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注释:①城父:地名,春秋时楚国之地,在今河南宝丰县。 ②莫能兴:不能站立起来。(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实词。

(1)殚其地之出 殚:_____________

(2)而乡邻之生日蹙 蹙:_____________

(3)向吾不为斯役 向:_____________

(4)楚使人聘孔子 聘: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粗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号呼而转徙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B.今其室十无一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积于今六十岁矣孔子用于楚《史记.孔子世家》

D.若毒之乎属予作文以寄之《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语句中表现蒋氏不愿恢复赋的一项是( ),属于孔子被围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C.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D.吴伐陈,楚旧陈

E.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

F.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参考答案:

1.(1)殚:用尽;(2)蹙:窘迫;(3)向:从前;(4)聘:聘请。

2.D

3.(1)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毒气,处处是死人互相压着(或者一个挨一个的死人到处都是)。

(2)他所讥讽的都切中诸侯的要害之处。

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 篇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②。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③,爵之大夫,起累绁④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⑤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①料量平:帐目清楚,收支平衡。②司空:官名。③羖:公羊,五羖,即五羖大夫,官名。④累绁:用绳索捆绑,引申为牢狱。⑤大司寇:官名。⑥粥:卖。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其嗣懿子曰 诫:告诫

B.已而去鲁,斥乎齐 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 辟:偏僻

D.吾即没,若必师之 没: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斥乎齐,逐乎宋、卫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B.处虽辟,行中正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

C.孔子遂行 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

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1.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学有才的一组是

A.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吾即没,若必师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在季氏手下做过小官,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3分)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3分)

(3)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4分)

参考答案:

9.B(去:离开。)

10.A(介词在/介词对;B都是虽然;C副词于是就,D都是副词将要)

11.B(A中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说明的是孔子的.经历,并未说明好学有才;C中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的是鲁国对孔子的态度,并未说明好学有才。D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说明的是孔子对职位变动的态度,并为说明执政才能。)

12.C(得到了善待。)

四.(24分)

13.(1)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门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荆轲送行(送别荆轲)。(译出定语后置1分,穿着白衣戴着白帽1分,句子文意通顺1分)

(2)正当这个时候,我的力气还足以继续前进(入洞),火把还足以照明。(尚,还;明,照明。各1分,句子文意通顺1分)

金粉世家全二册 读书笔记篇 篇5

我也终是读完了,断断续续。

相比电视剧《金粉世家》来说,电视剧里面冷清秋是个高傲的女子,穷但志不短,最后金燕西不管怀孕的冷清秋时她还出来教书,以图让自己更有尊严,但是小说里面刚开始冷清秋是有点虚荣的。小说要把金燕西说的无情多了,究其原因是金燕西是图一时之快,还是纨绔成风?电视剧最后还表现了一点金燕西悔不当初,想要再去珍惜的一个镜头;白秀珠在和冷清秋的“战争中”胜利了,她夺回了金燕西,最后还报复了金燕西,让他也尝到了爱而不得的滋味。冷清秋最后出走,说到底,她是死心了,哀莫大于心死。

金粉世家一场梦,是非成才转头空,应了《金粉世家》片头曲《暗香》的歌词了。

读书笔记——《史记》 篇6

《史记》司马迁著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书中记述了从黄帝以来的上古传说,到商周时期的历史事迹,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不安。时间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因此它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书是24史之首,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它又称《太史公记》,或称《太史公书》。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而且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栩栩如生,并且有着鲜明的个性。书中用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往往让读者读起来爱不释手,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读者们的心情也会为之而改变。每个读书的人都不禁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也因为这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能够把读者带到了那个遥远的各个时代,感受着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一切的描写和记叙,都能在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史记》中有很多的故事表达了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还有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这篇故事,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无私的大英雄,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形象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的善良,肯为别人付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他带领着人们共同治理了九条河流,从而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这篇文章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最大程度的写出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我还从赵氏孤儿的故事中,看到里面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还有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文王和武王。《陈胜吴广》的故事则是讴歌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着奴隶军推翻了秦朝的暴-政。陈胜从起义到牺牲虽然只有6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越烧越旺。还有《飞将军李广》,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这些故事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还有,我深深地佩服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对与写这本史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由於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马迁在耳濡目染下对历史发生浓厚兴趣.一旦遇到问题,司马迁总会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为止。如果书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会求教他人或亲自实地考察以辨真假。当司马谈罹患重病时,他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再三叮咛他继承父业。也因此司马迁痛下决心要完成父亲的遗志,编写史记。后来,虽然司马迁不幸遭遇了宫刑,然而他克服了宫刑的耻辱,忍辱负重,继续编写《史记》,经过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终于完成《史记》这本传世千年而被后人赞叹不绝的名著。他的这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史记故事读书笔记 篇7

今天,我和我的表哥一起去了图书城,买了一本《史记故事·青少版》,非常好看,它讲了从五帝开始,一直到刘邦成立汉朝的几千年历史,让我读得不仅入了迷。

《史记故事·青少版》取的是史记原版里的精华,从中我看到了司马迁为写《史记》呕心沥血,这不就是“滴水穿石的精神”吗?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谨承家学,写成了鸿篇巨制《史记》,让我读通了旧社会的黑暗,这不就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持他吗?古今中外,有许多成就事业的人都是这样,看来,“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呀!我们现在也应该好好学习,将来也向司马迁一样呕心沥血,写一部鸿篇巨制,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这本书让我们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让我们将来把不正之风彻底根除,让社会更加和谐、干净,让我们把坏风气赶走,净化我们的社会!我们是小学生,学习是为了祖国的将来更加繁荣富强!这本书给予我们的是一股力量,让我们将来出一部比《史记》还好的鸿篇巨制!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一起努力,多读书,让中国的将来更加繁荣富强!

《史记》读书笔记 篇8

通读《史记》后,我大概明白了许多,秦统一中国,无非是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嬴政与其祖先们的成功,外因则是六国的失误。

其实,嬴政的祖先们,一直在为嬴政打下良好基础。从襄公立国,到穆公东扩,再到孝公变法,昭王称霸,嬴政的祖先们从军事、政治、文化等等,都在与时俱进,不断顺应时代的变化。终于到了嬴政,秦国已成为一个集军事力量强、人才济济、政治清明(相对于六国)于一体的超级大国。而嬴政自己没有躺在祖先们的成果上,停滞不前,而是积极笼络人才。嬴政身边有许多了不得的文臣武将。武将首推王翦、王贲父子,其次蒙氏祖孙三代(蒙骜、蒙武、蒙恬)也是嬴政统一天下的股肱之臣。而文臣,秦王手下集结了吕不韦、李斯等一批能臣。秦国重用人才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唯才是用,2、用人不疑,3、礼贤下士。

与秦国相比,魏国则是不断使人才流失,如吴起、商鞅、孙膑、范雎,甚至魏王的弟弟,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在大败秦军后也不得重用。

在秦不断壮大自己时,其他六国却由于不断地犯政治错误,削减了自己地实力。首先被灭的是韩,韩亡国主要是不占地利,不懂外交,改革不全面。而不懂外交、改革不全面、不彻底,则是六国通病所在。曾经由苏秦策划地五国抗秦,是最有希望扳倒秦国的,但五国不同心,各打自己地如意算盘,所以使秦国轻而易举地化解了这次战国期间最强劲的抗秦行动。

《史记》读书笔记 篇9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精彩生动的人物传记――史记》。这是大队部发的书,是贺老师给我的,里面有很多人物故事,比如:韩信、张良、刘邦、项羽、萧何......,总共有15个人物的故事,其中伯夷和叔齐在一个故事里面。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刘邦,因为她和我同姓,而且忧国忧民,打仗时也不是像项羽那样不听取别人的建议。刘邦还知错就改,在他灭掉秦国后,说要在秦王宫殿中好好享受一番。但张良和樊哙都觉得此举不妥,力劝刘邦为了大业,当前还是应该忍耐一下,不能急着享受,樊哙还直言不讳地质问刘邦:“到底是要打天下还是要当富翁?”刘邦立刻清醒过来,接受了他们的建议,马上封存了秦国所有贵重的珠宝财物和府库。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人物,还有很多和咱班同学同姓的。我猜呀,李波翰肯定喜欢李广;张鹏涵肯定喜欢张良和张骞;陈新凯肯定喜欢陈平和陈胜;刘修名肯定和我一样喜欢刘邦。呵呵,你喜欢哪位呢?

《史记》读书笔记 篇10

尧在位期间,洪水泛滥,尧任命大禹的父亲鲧担任治水的领导工作。后来鲧因为治水不力,被虞舜流放到羽山。虞舜听说大禹贤明能干,又令大禹负责治水。

大禹到任后,他吸取父亲的治水教训,努力实践,他认为父亲用堵的方法治水是行不通的,必须用疏通的方法才能根治洪水。他不辞辛劳,日夜苦干。不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大禹不避风霜雨雪,总是在奔波劳碌,忙于治水。他的儿子生下来后,他也没回家去看一眼。有一次,天下着大雨,他带着治水的队伍路过家门,听见儿子在家里啼哭,他的心被牵动了。那个做父亲的不爱自己的子女啊?他多么想进家门去看一看,科室治水的工程在等着他,天下的黎民百姓在看着他,他不能因私废公。于是他毅然转过身,带着治水的人顶风冒雨上路了。在治水期间,大禹曾三次路过家门,可他一次也没有进家里去看一下。后来,洪水终于驯服了,顺着河道流向大湖、大海。

史记苏秦列传读书笔记 篇11

回到家中父母不把他当儿子,妻子不把他当丈夫,嫂子不把他当家人,面对一家人的无视冷漠,他决心在潜心学习一年,出人头地,于是寒窗苦读《阴阳符》终于参悟出合纵连横的思想。合纵连横是两种不同的战略方针,所谓合纵就是一群小国联合和大国抗衡,就好像六国联合对抗秦国,这是苏秦推崇的;而连横则是小的联合大的,以免受其他大的欺负,还可以联合着大的欺负其他小的,这是张仪的策略。

苏秦依次拜访六国进行游说,使得六国结盟,换取了十五年的和平,而最后也随着秦国的策略和解散,苏秦最后在齐国也遭人嫉妒,刺杀身亡。

苏秦能佩六国相印说明他在军事谋略上的确有他的过人之处,能看清楚当前的大局,准确的把握各国的优劣势;在游说时,他假装站在别人的立场,设身处地的考虑,再对四处环境的客观分析,只说对别人的好处,加上一些激将法使得各国听信于他,实际上他的游说有一定的蒙蔽性。而他的吃苦耐劳不怕失败同样也是只得学习的,在一开始四处碰壁,不被人们接受,被家人无视,他不是自暴自弃而是更加努力,最终出人头地。

但苏秦后期的故事也值得后人警惕,俗话说:“温饱思淫欲。”在权力巅峰的苏秦开始自我膨胀,做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和燕王的母亲私通,后为自保离开燕国前去齐国当间谍,他鼓励齐王大力建造宫殿以削弱齐国国力,由于位高权重,受到他人嫉妒,被刺杀,在临死前,让齐王在闹市将他五马分尸,奖赏刺杀的人,便可以缉拿真凶,果然凶手出来邀功,被齐王捉住,杀了。

上一篇: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方案下一篇:正能量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