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课下乡 体会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送课下乡 体会(共11篇)

送课下乡 体会 篇1

送课下乡体会

——马金玉

2016年4月18日 ,宋春晖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在市教师进修学院吴副院长的带领下,到盖州万福镇送课、研讨。我有幸和宁绪波老师上了一次送教下乡的研讨课。现场,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盖州教育局和万福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们的热情和信任。在这里表示我深深的谢意。

本节课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课时,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已具备解一元一次方程和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基础,因而学生有能力自主探索出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和研究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整体教学过程如下:

1.从问题入手,由学生列方程求解,要求学生列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种。引导学生对比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根据相同的等量关系所列的方程,发现谁代换了谁,从而探索归纳出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2.授新课采用学生自学,学生小组内交流合作,学生展示,反馈,巩固提高几个环节。学生展示前师生共同用代入法解一道二元一次方程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同时规范每一步的书写要求。

3.展示环节由学生独立用代入法求解一道二元一次方程组,其中一名学生板演,()目的在于发现学生在求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强调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及注意点。

4.反馈环节由学生自由总结本节课的所得,困惑。

5.巩固提高环节由学生独立练习,达到完全掌握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目的。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整个课堂气氛较和谐。由于课前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所以整节课教学过程流畅,讲解例题时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加深。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学生能较好地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较好地体悟用代入法解方程组的步骤和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反思:

1、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纯计算问题,学习解方程组的方法,似乎没什么可让学生交流的机会,但是做为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交流机会,例如:让学生上黑板板演。由此让我感受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启发,但启发的人不一定一直都是老师,而且学生的思路往往比老师们 的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多为学生创造这种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

2、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速度与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尤其在问题情景教学中,学生必然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难免遇到许多困难,或多或少会走一些弯路,在这个时候,教师的态度非常重要,教师若以亲切和蔼的话语鼓励赞许的目光面对学生,就能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给予学生无穷的探究热情,激活整个探究过程,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探究意愿。因此,今后在课堂还要善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和实验活动中去,让他们自己有主人翁的感觉,切实与同学真诚合作,体验完成一项活动任务的成功喜悦。让他们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通过这次活动,真是受益匪浅,首先,自己精心准备,准备的过程中就会引发思考,包括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其次,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从未谋面的学生,我该怎么上这节课呢?课前就有了预设的思考。同时,我被万福中学的孩子们感动着:他们朴实、真诚;他们都认真的听讲,适时做好笔记,并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名师工作室成员也是市数学教研员孙连彬老师为我评课,做了指导,我受益匪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宋春晖老师做了《凸显数学思想方法,追求数学本真课堂》的专题报告,使我收获很大。

送课下乡 体会 篇2

那是一个春意融融的下午, 我和学校的几位同事在领导的带领下奔向慈利县最偏远的三合口九年制学校举行送课下乡活动。这是我们的第七个目的地了, 连续两周的送课下乡, 每天送两个乡镇, 确实觉得有点累。坐在时而颠簸的车上, 我打开车窗, 呼吸着大山里清新的空气, 望着漫山遍野绿得发亮的茶叶, 听着路旁小溪潺潺的流水声, 心里默默地想着:在这山青水秀的地方一定养育着一群纯朴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吧!面对一个陌生的老师, 他们能接受我吗?我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吗?这样想着, 车子已开进了三合口学校的大门。

紧接着就是两节课……

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我松了一口气, 今天的送课任务终于完成了。当我走到教室门口就要离开他们的时候, 门口第一组第一个同学是一个小男孩, 他突然叫住了我, “朱老师”, 我停住了匆忙的脚步, 望着这个忽闪着明亮的大眼睛的小男孩, 他的眼睛里仿佛有话要说, 我意识到。我笑着问:“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吗?”于是, 他接着说:“朱老师, 我今天对您的印象很深, 因为您的亲切, 因为您的温柔, 因为您的热情, 因为您的知识面广……”说完后, 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又望着我, 我不由心头一怔, 他的这段话让我感到有点意外, 有点激动。我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对他说:“谢谢你, 你今天的表现也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完, 我向他们挥了挥手, 同学们也都向我挥手, 我感受到, 从他们的眼睛里面感受到, 似乎有一点依依不舍。

更让我意外的是, 没多久, 我又收到了32封孩子们的来信, 不, 是一颗颗最纯朴、最真挚的幼小的心灵。我又一次被孩子们感动了!他们这样写道:

生1:您一走出这间教室, 我不知怎么的心中就是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总是觉得像我妈妈要出门打工那么依依不舍的感觉, 我想您可能也对我们有这种感觉吧。

生2:在平时上课的时候, 我从来不敢举手发言, 生怕说错了什么, 但是, 这次在您的课堂上, 我勇敢地举起手来了, 并且还在课堂上发过言, 因为您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带着微笑, 仿佛是朋友, 心里就没有了恐惧, 您的这种笑容不是苦笑, 而是发自内心的笑。能在您的课堂上读书, 使我感到非常的光荣, 无比的开心。我在平时上课时, 也爱动脑筋, 就是缺乏胆量而没有举手, 但是, 在您的课堂上, 我的手竟然奇迹般地举起来了, 像不听我的使唤, 这只手好像在说:“这么好的老师提出问题, 还带着微笑, 不让我们紧张, 不举手真是后悔到极点!”

生3:老师, 虽然您给我们只上了90分钟的课程, 我觉得您更有征服力, 您征服了我们。

生4: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因为您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与微笑, 当您给我们上课时, 我最喜欢看您的笑, 听您讲话的声音, 您给我们带来的微笑是温暖的, 带来的声音是美妙的。您离开了我们的教室, 可是您的微笑, 您的声音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

我相信, 孩子们的话是真的, 情是真的, 因为孩子的心是最真挚的!读着孩子们的来信, 我的心已经被这一份份浓浓的情意感染了!我感动了, 感动着孩子们的感动!

二、反思孩子们的感动

感动是不能忘记的。在感动之后, 还得静下来思考:孩子们是因为什么感动了?是什么力量让孩子产生像妈妈要出门打工那么依依不舍的感觉?是什么力量让那只平常不敢举起来的手勇敢地、奇迹般地举起来了?是什么力量征服了那群纯朴可爱的孩子?是什么力量让我永远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让我们再回到我们的课堂, 看看以下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我想问———在质疑解疑中找到自信

生: (齐读第二自然段)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 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求源, 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师:读了这段话, 有什么疑问吗?

(沉默片刻, 终于, 一个小男孩怯怯地举起了手)

生1:我不明白“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这句话的意思?

师:你能像科学家一样善于发问, 真不错!

(接着, 又一个男孩子迫不及待站起来)

生2:我不知道这句话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

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不仅善于发问, 还能自己解决疑问, 是吗?谁能解决刚才提出的疑问?

生3:我认为这句话中的“?”指的是科学家提出的问题, “!”指的是科学家经过探索后得到的真理。

师:同意他的意见吗? (大部分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生1:我现在明白了“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意思是科学家提出疑问后, 反复研究, 不断探索, 最后解决了疑问, 找到了真理。

生4:我还有个疑问, 为什么题目中要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不说“真理诞生于二十个问号之后”呢?

师: (露出惊讶、疑惑的神态) 是呀, 为什么要说一百个问号, 而不说二十个、十个, 甚至去掉“一百个”, 直接说“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呢?

生5:一百个问号并不是说真的问了一百次, 而是说科学家问的次数多。

生6:一百个问号说明科学家问了很多次, 不断发问, 不断研究, 才能找到真理。

生7: (抢着站起来, 自信的地说) 我认为, 问的次数越多, 得到的答案就越成熟。

师: (激动地说) 是啊, 科学家正是不断发问, 要经历一个漫漫探索的过程, 才能找到真理, 所以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百个”读得很重) 请齐读课题。

生: (齐读, 学生也重读了“一百个”)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反思:好问, 是孩子的天性。问题常常是将学生推向深层次阅读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 要千方百计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 保护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促成学生的多向反思。

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而理解“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又是难点。在学习这一段时, 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方法, 相信孩子能够质疑, 能够自己解疑。这一环节中, 有三个学生提出了疑问, 通过生生交流、合作, 明白了“?”“!”在本文中的含义。特别是第三个问题“为什么题目中要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不说‘真理诞生于二十个问号之后’呢?”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 但正是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 把其他学生引入了深层次思考, 在不断解答“为什么不是二十个问号、十个问号而是一百个问号”中体会到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艰辛。

我想:学生自己质疑, 自己解疑, 带来的不仅是快乐, 更多的是自信!

片段二:我会读———在自读自悟中体验成功

生1:“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 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这句话写出了谢皮罗教授的探索过程。

师:对, 谢皮罗就是这样把“?”拉直变成“!”的。你能把这句话朗读一遍吗?

生1: (朗读, 吐字清楚, 但没有轻重音, 有点平淡)

师: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生2:他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2:他读得准确、流利, 声音也很洪亮。

师:你能读得更好吗?

生2: (点点头, 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3: (大部分同学说“好”, 可一个男孩子站起来) 他们都没有读错字, 可是没有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来。

师:是吗?你来试试看!

生3: (朗读, 显然把“紧紧抓住”“反复”这两个词音加重了)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 其中刚才朗读的生1和生2也举起了手)

生1:我觉得他比我读得更好, 他把“紧紧抓住”“反复”读得很重。

师:是吗?你太谦虚了!你想再读一遍吗?

(生1再读一遍, 故意把“紧紧抓住”“反复”读重了。)

师:你觉得自己有进步吗? (生1使劲点点头)

师:你不仅谦虚, 还很自信。你来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因为从“紧紧抓住”“反复”可以体会到科学家做实验的辛苦。

生3: (又一次主动站起来, 生怕机会被别人抢去) 从“反复”这个词可以体会到科学家不止做一次实验, 可能经历了许多次失败。

生4:从“反复”这个词可以知道科学家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经历许多次失败, 可是失败了, 他们绝不放弃, 而是继续研究下去。

师:这种不放弃的精神用这篇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就是……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锲而不舍”)

师:我们读这句话时就要读出科学家的辛苦, 读出锲而不舍的精神。大家有信心读得更好吗?

(“有”,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举手的学生更多了)

生5: (一个有点害羞的女生也举起了手)

师: (望着这位腼腆的女孩, 微笑着) 你想读吗?老师一直等待着你!

生5: (会意地点点头, 终于鼓起勇气站起来, 读得字正腔圆, 突出了“紧紧抓住”“反复”, 读完后, 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女孩自信地笑了)

师:有敢于挑战的吗?

生6: (朗读, 又是一片掌声)

……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 老师也想来试试, 听完后一定要给我提出建议。

(师读, 掌声)

生7:老师, 您吐字清楚, 从您的声音中我感受到了科学家的辛苦。

生8:老师, 我给您的朗读打满分。

生9:老师, 如果总分是100分, 我要给您打120分! (教室里一片欢笑声)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自信!

反思: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在读中悟、悟中读的读悟结合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从“紧紧抓住”“反复”悟出科学家探索过程的艰辛, 锲而不舍的精神, 再通过“紧紧抓住”“反复”读出科学家的艰辛与执着。在读悟的过程中, 组织学生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师生评价, 在评中找到了自信;用期待的眼神、满意的微笑、动情的话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朗读, 在读中体验成功。

片段三:我要辩———在说说议议中享受快乐

师:洗澡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 谢皮罗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细节, 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这种本领就叫……

(教室里一片沉默, 终于坐在最后的一个高个儿男孩举起了手)

生1:这种本领叫“追根求源”。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我认为用“见微知著”这个词来概括更准确一些。

师:为什么?

(生2沉默, 似乎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

生3:我和第一个同学的意见一样, 我认为用“追根求源”好一些。

师:除了“见微知著”“追根求源”这两个词, 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又是沉默) 那么, 同意用“见微知著”这个词的同学请举手?

(有多数同学举手了, 看来只有少数同学认为用“追根求源”比较合适)

师:到底是“见微知著”还是“追根求源”呢?不管你是哪一种观点, 都得用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 说服别人, 对吗?

生2:因为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非常平常、非常细微的事情, 而谢皮罗教授却能从这一事情中看出问题的本质, 所以应该用“见微知著”来概括。

生4:我也同意他的意见。“见微知著”中“微”是隐约的意思, “著”是明显的意思, 谢皮罗从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一隐约的细节中找到了真理。

师: (赞赏地点点头) 说得很有道理。

生1: (不服气地站起来) 我还是认为“追根求源”是对的。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谢皮罗在发现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之后, 还要不断发问, 不断探索, 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最后才找到真理。所以应该是“追根求源”。

生5:可是刚才老师说的是谢皮罗敏锐地捕捉到洗澡水的漩涡这一个细节, 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把这个本领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这里强调的是谢皮罗善于捕捉细节, 我认为“见微知著”是对的。

(很多学生微微点头, 看来原本认为是“追根求源”的同学观点在动摇了。)

师: (问生1) 你现在认为呢?

生1: (坚定的语气) 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师:老师真佩服你!是的, 认为自己对的就要坚持!但你得说说理由。

生1:如果谢皮罗教授仅仅只看到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个细微的现象, 而没有追根求源, 苦苦探索, 就不能发现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这个问题的本质。

生6:我认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细微的现象, 还要追根求源, 不断解决疑问, 才能找到大道理。

师:是的, 也就是说先要“见微”, 还要“追根求源”, 最后才能“知著”, “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都是科学家的本领, 对吗?相信同学们也有这种本领!

(同学们满意地笑了)

反思:这一环节, 我的本意是想学生掌握“见微知著”这个词, 没想到节外生枝, 冒出一个“追根求源”, 更没想到的是碰上一个“固执”的学生, 偏偏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正是因为“节外生枝”, 正是因为这位“固执”的学生, 把课堂气氛又推向了一个高潮。我没有因为担心教学进度而草草地统一结论, 而是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 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鼓励学生自己辩论, 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辩出了自信, 辩出了精彩。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 有时他们独特且离奇的想法甚至会扰乱你的教学思路。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 是把学生拉回你所预设的轨道, 还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挖掘, 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的考验。牵着学生走, 那么课堂可能会因失去这些无法预约的精彩片段而缺乏生机;反之, 如果能适时把握这样的契机并将之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 那么就有可能与学生一同体验到意想不到的教学乐趣。

送课下乡 体会 篇3

为找到影响芒市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症结,芒市教育科研部门多次深入全市农村小学调查研究,着力破解提升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经调研了解,近年来,芒市新教师数量急剧增多,部分农村学校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执教,由于没有老教师的传、帮、带,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而且部分教师还是近年来新招聘的非师范类教师,不了解新课程教育的理念,没有掌握好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上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专业素质提升较慢。针对江东李子坪小学年轻教师多,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的现状,芒市教育部门专门组织了这次送教下乡活动。

本次送教下乡采取送课、评课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芒市教育科研中心组织教师分语文组和数学组分别听课;由学科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并在专题讲座中进行听课点评。小学语文教研员蒋丽丽老师以《漫谈怎样上好语文课》为题,从上课的艺术、语文课的教学基本功以及语文教学设计进行了专题讲解。听课教师认为:本次活动集听课、评课、交流和培训辅导为一体,弄清了一些以前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从优秀教师身上学到了好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明确了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是一种务实高效的教研形式。

芒市教育局将此次活动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真正把专家送进课堂,把培训送给老师。本次送课下乡活动,为李子坪小学的年轻教师的教学课堂提供了示范,分析和解决了学校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对年轻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昆明市盘龙区多措并举 促进学前教育增量提质

本刊讯 昆明市盘龙区按照“发展、规范、提高”的总体工作思路,在努力办好现有公办幼儿园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园,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园途径,基本满足城乡适龄儿童的入园需要,幼儿保健、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学前教育初步形成以政府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社会力量办园共同参与,多种所有制幼儿园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一是规划先行保发展。盘龙区区委、区政府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盘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专项的教育事业五年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目标、任务、措施,并配套制定了《昆明市盘龙区中小学、幼儿园区域布局调整规划》《盘龙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三年行动方案》《盘龙区学前教育增量提质三年规划方案》《昆明市盘龙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2011-2015年)》,按照“发展、规范、提高”的总体工作思路,认真做好规划,同步编制公办、民办幼儿园布点规划。

二是积极扶持助发展。自2010年开始,设立了每年不低于500万元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诚信办学的优质民办学校、幼儿园给予奖励资助,其中对学前教育的扶持资金不低于200万元。为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盘龙区政府每年拨款,对获得省、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表彰奖励的进行区级配套奖励;对幼儿园投资超过300万元的给予一次性10%的奖励;对获得市、区级教育督导评估优秀单位进行奖励;对完成教育目标的先进集体进行奖励;对农村幼儿园给予经费补助。

三是“先建后拆”,配建小区幼儿园。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让优质教育资源更科学合理的配置。盘龙区区委、区政府对每个项目的教育配套设施建设都要进行专题研究,要求学校、幼儿园建设方案必须由参改企业、规划部门、教育部门、辖区街道办事处共同研究,并按规划指导意见配足配好教育设施,做到新商业楼盘、回迁安置房及学校、幼儿园同时规划配建,执行“先建后拆”的原则,优先完成学校、幼儿园建设,确保学生的学习不受影响。2010年至2013年,倍特·滨江幼儿园、上东·迪佳幼儿园、金色俊园幼儿园、都市枫林幼儿园、海贝中英文幼儿园、苏斯幼儿园、巧童趣幼儿园等城中村改造和新建小区配建幼儿园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四是“名园带民园”,发展普惠幼儿园。在创新学区化管理工作中,将公办、民办幼儿园共同纳入管理,促进公、民办幼儿园加强沟通,共同发展。2010年以来,通过“名园带民园”方式,由公办省一级幼儿园领办的上东·迪佳幼儿园、金色交响家园幼儿园成功开办。公办13所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建立协作学区,帮助民办园创建为省一级示范幼儿园。目前,全区省一级示范幼儿园已达27所。

五是积极谋划,补齐农村学前教育“短板”。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利用中小学集中办学后闲置的校舍,引导普惠性民办教育投资人到农村举办幼儿园,大力普及乡镇学前教育。2011年以来,开办了中所、西燕、双玉、智慧树、童心、麦地塘、金太阳、龙潭营快乐、阿达龙七彩、德馨牧羊10所普惠性幼儿园,使农村幼儿园达15所,小学附设幼儿园达13所。2013年,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对利用闲置校舍在农村举办的麦地冲贝乐幼儿园、双玉幼儿园、育智幼儿园、中所幼儿园、童心幼儿园、麦地塘幼儿园进行加固改造并交付使用。

送课下乡心得体会 篇4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真聆听了曹小红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课的伊始,曹老师便抓住了当前的热点新闻——兽首的拍卖为切入点,很快让学生与圆明园拉近了距离,这样的导入形式是成功的。同时,对于距离学生生活年代较为久远的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姜老师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抽象的文字变换成一幅幅直观形象的图片,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尽享视觉大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大脑和眼睛,能够让学生尽快了解圆明园的辉煌过去,激发民族自豪感,这点无疑也是成功的。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是,文中却用大量的篇幅在讲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只有最后一段,聊聊数语谈到了圆明园的毁灭。曹老师把这一段的教学提到了前面,我想也有她的道理。曹老师在导入部分出示了目前被拍卖的两个兽首的图片,我们都知道,兽首问题是最近一段时间的热点新闻,孩子们从电视或者家长的口中已经获得一些关于圆明园的知识,而且对于两个兽首的拍卖,新闻节目已经做足了渲染,激起了国人强烈的爱国情绪。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殊新闻背景做铺垫,把课文最后一段提到前面上,也是未尝不可的,这样能够让孩子们带着一种惋惜、愤恨的情绪投入到本课的学习。

但是,我认为,最后一段的教学不应该只是提到前面,挖掘出“掠、搬、毁、烧”就算完成了此段的教学任务。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学习完“建筑宏伟”,孩子们充分领略了圆明园的殿堂、楼阁、名胜等各种建筑、各色景观,他们内心的民族自豪感膨胀到一定程度后。接着再进行“珍贵文物”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的方式掌握一定的关于圆明园文物的第一手资料,这个时候补充资料会让学生惊叹于圆明园的价值,确实是不可估量的,从而对“万园之园”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孩子们心中的那份骄傲自是不可言说。此时,再拿出最后一段,通过引读或者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渲染,再次朗读体会,我想孩子们的小拳头在此次阅读中已经攥得紧紧的了,肯定是有话要说,此刻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你有什么话要说?我想孩子们肯定会表达出他们内心最炙热的那份情感,侵略者的贪婪,清政府的软弱,会点燃孩子们心中熊熊燃烧的愤怒之火,要振兴民族的愿望一定会成为孩子们前进的动力。

送课下乡听课心得体会 篇5

首先授课的是上杭临江城西小学的陈宝香老师,她所授的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15画风》第一课时。

说来很巧,这节课在龙岩学习时听过,前段时间自己也开了这一课的公开课。当知道陈老师要上《画风》时,我有点不敢坐在座位上,我怕自己上的远不及陈老师,怕自己会自卑。我带着畏惧和学习的心态坐了下来,在听课过程中,我从陈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陈老师的本次教学活动是以“提升写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为专题,针对写字教学,我想谈谈我的收获:

一、陈老师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是时时刻刻的,是细节入手的,是贯穿整堂课的。在板书课题时,陈老师就引导学生一起书空,注重学生平时的一点一滴。

在我的课堂中也会出现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跟着老师书空,我会让学生边书空边将笔画说出来,我认为这可以加深学生对字词的记忆,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无法做到时时这样、刻刻坚持。在听了这节课后,我将总结经验,将有用的教学模式不断在课堂上体现。

二、要求会写的字做到先认识。

陈老师在引导学生写字前充分地让学生识字。如,各种形式的读、创造性的字理识字、组词识字等方式,让学生在会认的基础上会写。

低年段的生字教学基本环节都是先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认识生字,然后再组织学生书写。虽然环节大致相同,但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字理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识字却是少之又少。有了陈老师的引导,我将不断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汉字,做到“先学后教”,做到胸有成竹。

三、写字过程层层递进。

本堂课课件出现了七个需要写的生字,这七个字中陈老师又分为两组,第一组四个字,分别是“涛、丹、显、丝”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主笔横,陈老师在教学这主笔时有自己亲身范写,有电脑老师范写。让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主笔的关键。第二组三个字,分别是“陈、忽、艺”这三个字的共同特点是都有钩。“陈”重点在“横撇弯钩”、“忽”重点在“卧钩”、“艺”重点在“横折弯钩”这三个钩都不容易书写,在教学时,陈老师对这三个字分别作了分析和对比,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融汇。在生字教学过程中,陈老师还不断地给学生编口诀,让学生在有节奏的顺口溜中记忆生字。

好的课堂决定着学生好的发展。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是重点,陈老师的细腻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课的生字,在教学中,我也应该将生字的识记和书写渗透到方方面面,真正让生字教学做到扎实有效。

第二节课授课老师是上杭实验小学的邹翠金老师,她所授的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6桥》第二课时。

邹老师的课真可谓是淋漓尽致,让我大饱眼福。就这节课,我的体会有如下几点:

一、邹老师课前的图片、录像、背景音乐都与文本相吻合,有利于气氛的渲染和情感的激发。这些图片、录像能让人体会到情况的危急和扣人心弦。

二、在本堂课中,邹老师充分体现了高年级同样需要注重写字教学。邹老师在写字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抓住了含“口”部的字进行比较、发现规律,让写字教学扎实而又显得高效。学习“祭奠”时更是通过字理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在处理课文内容时,邹老师通过品味动作、语言、神态,让学生感知老汉的形象。其中更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汇,如,动作词“站、盯”;语言“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神态词“冷冷地”等。引导学生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注重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在感知老支书的感人形象后,邹老师让学生把人们祭奠老汉和他儿子的场景写下来,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这环节真可谓是“水到渠成”啊!

邹老师的一堂课让我明白了先学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先学后教”不能仅仅是解答联系的枯燥过程,也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更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过程。

张老师的讲座更是让我感触深刻,讲座内容丰富,具体深刻。他针对写字教学这一块做了详细的解说。

第一,他对写字教学中出现的状况做了详细的说明:

一、认识模糊,对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僵化,写字教学枯燥无味;

三、急功近利,重视特长生的培养,护士全体学生的整体提高。

第二,张老师对学生握笔的姿势做了示范及演说。在学生写字过程中,会出现多种不一样的写字姿势,其中最常见的有:直线型、错位型、扭曲型等。回到学校上课时,我特意让学生摆出自己平常的写字姿势,发现真的大部分学生的姿势都是错误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时刻提醒并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写字姿势。

第三,张老师对小学阶段写字教学的达标要求做了比较系统的概括,让我重新温习了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

康辉送课下乡心得体会 篇6

康辉

时光荏苒,回想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十四年了,今年是第一次有幸参加了市教育局和县进修校送教下乡活动,并在这次活动中学到了很多,这些年来自己所不曾学到的知识。这次活动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教育事业上前进的道路,为我心中的困惑打开了希望之门。

下面我就谈谈就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一、必须要有对教材的充分的理解、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才能有效的提高课效,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路途才不会走弯路。

二、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包括备学生、备教材。作好充分、足够的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在听课中我发现上课的老师都对教学的内容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教学课件做得也很精美。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也是我所欠缺的地方。

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

五、亲切的评价语言。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激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表现好的情况下,口头奖励或是赠送小主人卡。

六、老师在课堂上注意细节。注意学生的学习气氛、学习兴趣,讲课的几位老师灵活巧妙的用各种办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传统的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时昏昏欲睡,而在这几位教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夫人,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几位老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送课下乡 体会 篇7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第二次客串参加语文学科的教研活动。一天的活动下来有三点感受,一是很高兴能参加活动,二是收获很多,三是惊喜。

本次活动的关键词是“简约而不简单”,理科课程就是太“简”而会枯燥无趣,但带着理科“简”的思维来参加这次活动,刚好合适。既然是教研活动,“课”必须是正事,我就谈一谈几堂课。再次申明,我是数学老师,对语文课程不太熟悉,以下观点如有不对甚至语文常识性错误,请忽略。

首先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认识。《陶罐和铁罐》是略读课文,这一节课有两个目标:

1、知识性目标是识字词、获取文本信息并表达;

2、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从语文课程来讲,课堂要渗透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第一堂课,实验小学陈益老师的课堂大气,有范儿。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课前“用不同的表情和语气说话”环节,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更快进入状态。

2、能及时抓住学生朗读“拖音”的缺点,通过自己示范和利用自身语言的魅力进行纠正,这一节课学生语感方面进步不少,再让陈老师上几节课,这些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3、将课文分成四次对话,让学生通过分角色读来感悟。这四次对话感情上是层层递进的,恰好有机的与学生的情感发展相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就是分角色对话,让学生在意识里有一种代入感,把自己代成陶罐或铁罐,从而更好的体会“陶罐”、“铁罐”语言里一句话所表达的感情,甚至体会出一个字、一个省略号的差别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4、学生分组分角色对话。课堂时间有限,要通过小组让更多的学生分角色对话,照顾大部分学生,同时让一个学生有时间体验多种角色,对学生整体情感的把握有帮助。

5、将“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只罐子?为什么?”这个问题更改为“如果你是国王御厨里的筷子、盘子,你想对陶罐或铁罐说些什么?”设计很高明,这一改动将学生的偏见(问题1肯定大多数学生喜欢陶罐)扼杀在摇篮里,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事物。

亮点罗列完之后就是两点小建议:

1、课前时间不是很长,安排学生休息又马上叫醒,不算太好,这体现不了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建议借鉴去年12月份的语文“省级送教团体罗田讲学”活动中陶佳喜老师的那种方式。

2、在教学新词时,称新词为“生词宝宝”不恰当,课堂语言要精炼,不相关的话不说,“生词”和“宝宝”八竿子打不着就不要无意义关联。我们的课堂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但不是用这些无意义的词体现。一堂好课,确实找不出什么毛病,只好鸡蛋里挑骨头找两点出来,好在人微言轻,不至于一堂好课提两点建议就能定调子为有缺憾的课堂,而且又是同学,瞎批评一通又能奈我何。

第二堂课,义水学校冯颖老师的课堂灵动,有风格。有以下几个优点:

1、将课题“陶罐和铁罐”依学生更改为“铁罐和陶罐”,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下,将错就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从而让学生敢于思考和表达。

2、将课文提炼成顺口溜,顺口、简洁、易懂。

3、教师示范朗读。三年级学生情感的表现没有问题,但是通过文本体会情感并用语气表达出来的能力还不够,老师进行范读之后,学生通过聆听感知,这样在分角色朗读时会更有感情。

4、“‘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这个环节老师提供一些词语供学生选择填词,充分考虑了三年级学生目前词语积累不足的现状,可以启发学生思维,避免学生还是依然用书上的几个词来补充。

5、教学过程中以“读”为载体,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6、课堂教学上有个人的魅力和风格,这是冯老师直率个性和平时教学理念的体现,这种风格我很欣赏。

整堂课看得出来是简约课堂的框架,但有些地方学生跑偏了并且思维绕进去了,所以还不能算是简单的课堂。中间为什么会跑偏?我仔细想了想,还是冯老师课堂中问题提得不好,举例来说:

1、在教师扮演铁罐,学生扮演陶罐分角色对话时,问扮演陶罐的学生“你为什么不生我的气”,学生答道“因为我和你是兄弟”,学生并没有答错,但离更深层次的“谦虚”品质尚有差距。所以,问完陶罐的扮演者之后,应该更换提问的对象,问其他同学,这样其他同学才可能会根据课文中的旁白“陶罐谦虚地回答”将感情进行升华。问题一:提问对象没选好。

2、最后,铁罐消失不见了,冯老师问学生“铁罐为什么消失不见了”,这是科学常识,让学生了解没有错,但不问才能简约,学生自己没有提出来,可能是学生本身知道这个现象,也可能学生没有注意到,终归老师还是不问的好。而且我记得冯老师好象问了两遍,还解释过多,只需要说“铁会生锈,最后氧化消失不见了”一句话带过就行。问题二:提的问题没有精选。

3、在教案上看到的:“第三部分、新授——学习10至17自然段。

4、当初狂妄自大的铁罐想到过后来的下场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的“为什么”太泛,本身不好答甚至根本就无法作答。你是问“为什么铁罐没有想到后来的下场”还是问“你怎么知道铁罐没有想到后来的下场”。我到底是答“因为铁罐目光短浅”、“因为不懂科学知识,不知道铁会生锈”还是“他要是想到过后来的下场,当初就不会奚落陶罐了”。恐怕连冯老师自己都迷糊了吧。问题三:提的问题目的性不强、针对性不强。关于课堂语言和提问这一点冯老师若是深入进来,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稍加注意,那你的课堂就真是“简约而不简单”了。

就这堂课而言,还是有几点小建议和看法:

1、整堂课偏重于情感的激发与表达,少了一些理性思维的火花。这也是三堂课共同的缺点。

2、“顺口溜”是亮点,但没有体现出来。可以这么设计:出示顺口溜,让学生读(不强调感情,就让学生随意的读)。衔接语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顺口溜所描述的故事”。我相信课文学完以后,学生自然而然的会带着感情朗读顺口溜了。

3、冯老师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代入角色对话。优先考虑学生自己分角色对话,再考虑老师示范读,学生再对话,学生实在不能完成老师才能参与进来。而且这节课分角色对话恰恰需要学生略带夸张的语气和动作,这一点冯老师还没有学生做得好。

4、板书在教学设计上有,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没有(好像是没有按照这个较好的设计来板书,记得不太清楚),这一点值得大家注意,PPT上呈现的内容一晃即过,学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重点内容的板书还是必不可少。

第三堂课,三里畈小学雷蕾老师的课堂扎实,有效。有以下几个优点:

1、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在学生自学环节,雷老师说道:不动笔墨不读书。做记号、摘抄可以让学生积累词语,对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极有帮助,养成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长远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2、注重了学生阅读基本功的训练。课堂教学第二部分、质疑探究,深入了解。第一个环节是:概括内容。既是阅读基本功的训练,也是一种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

3、拓展延伸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仿写类似的故事。不至于一句空话:仿照课文,创编故事,让学生无从下手。

这堂课讲得很好,作为门外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说出具体好在哪里,也看不出来哪里有什么问题,只是在时间安排上有一个小建议,把多的10分钟安排给学生分角色对话,那么这堂课就很完美了。

听了三节课,个人也有些感悟。教学要紧扣文本材料,“奚落”,是用尖刻的话讽刺别人,使人难堪。教学“奚落”一词,要联系下文铁罐说的“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这样尖刻的话就是对陶罐的奚落。还有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陶罐和铁罐》文本赏析与教学设计”: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怎么叫奚落?奚落就是专门说人家的短处,取笑对方。“你敢吗?”不是铁罐不知道对方敢不敢,而是明知对方不敢而故意发问,其实是在揭短啊。这就是奚落。而且,铁罐将对方称之为“陶罐子”,加上一个“子”跟“陶罐”,有区别吗?在这里,这“子”在表达着对对方的极度瞧不起、不尊敬对方啊。这是对铁罐人格的入骨刻画。铁罐“更加轻蔑”,“我就知道”跟“我知道”,语气是不一样的。“就知道”,是原本的,而不是刚知道的,“就知道”将原本轻蔑的语气加重了。所以作者说“更加轻蔑”,在这里,作者用了“懦弱的东西!”这样的句子,表现铁罐的人格特点──不单单是瞧不起、揭短了,他开始羞辱对方。细微之处见真章,这上面就对文本的研读比较仔细。

送课下乡心得 篇8

前几天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举行的小学语文学科送课下乡活动。观摩了几位老师的精彩展示,让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课《半截蜡烛》,让我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王老师整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如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王老师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你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这种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使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三、读写结合,依托文本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教师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

三、评价语言的收获。

无论是写字教学还是阅读教学,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语言丰富,我记下了这些美丽的语言:没关系,老师相信你行;孩子们真棒;孩子们,你们一定能成为小书法家;你的字写得真好;你的声音真好听,我喜欢;你读得真好„„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激励,别说孩子了。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也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

通过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文化素养很重要,需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同时对我自己是一次提高,也是促进,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更好的完善自己,更大空间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下乡送课总结 篇9

连乙中学马红梅

这次送课下乡活动,我收获很多,有愉快的师生交流,有向其它老师学习的机会,也认识到了未来需要更加努力的方向。我想:送课下乡,并不是把一节所谓的“示范课”送下去,而是城区教师与乡镇教师的一种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带来的是可能是我们对教育教学一种理解和认识吧。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我们往往总习惯于用自己设计的教学模式去束缚学生的思维,用正确的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教学实践也证明,设疑、质疑、合作、探究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交流的针对性。

通过这次送课下乡活动,我感受到每天都要坚持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反思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才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只有不断改进才会实现自己的专这里的学生很质朴。一是送来了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观念,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性的指导思想,所以,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是送去了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得来的一种知识或技能,它往往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积淀,是教师的宝贵财富。所以在送教下乡的活动中,向我们传递一些先进的教学经验,对于提高相对薄弱学校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整体教学水平,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送

来了教学方法。如果把在送教下乡活动中传递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看作是一种理性的、抽象的行为,那么教学方法的传递应该是感性和具体的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教学方法是否先进、得当,将直接关系到教书育人的质量。在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看到了自己和他们的差距,他们新的教学理念,精彩的课堂语言,巧妙的问题设计,都让我受益匪浅。

送课下乡活动方案 篇10

根据市教研室及镇中心中学送课下乡工作的要求,扎实推进我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的学科课堂教学、教研活动深入开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我镇的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创办人民满意学校,特制订本方案。

一、以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更新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骨干教师送课、课后互动研讨,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运用教材、设计教学流程、驾驭课堂、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等专业能力,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提升山村教师队伍教学教研能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二、组织重视。为了此项活动能顺利、扎实、高效进行,特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刘书友

副组长:李丹丹

成员:邢明光吴小平

三、活动安排:

1、送课教师:刘红秀韩小惠

2、送教科目:英语语文

3、送教模式:示范课

4、送教时间:10月

四、活动要求:

1、教导处要重视,认真推选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参加送课活动;

2、送课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3、教研组认真研讨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步骤;

4、送课教师要认真准备教案、教具及课件;

5、送课教师课后要和兄弟学校教师认真交流、反思。

东晨学校

名师送课下乡简报 篇11

本次活动得到了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和市实验小学的高度重视,市教育局副局长包峰、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李世春、市实验小学杨校长、继教办和小教部负责人、朱丽华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市实验小学选派的九位优秀教师及紫都台小学的教师等参加了此次活动。

名师工作室的刘迎华老师、王静老师送上两节数学课《用字母表示数》和《百分数的认识》;朱丽华老师和市实验小学的孙旭老师分别送上了两节语文课《生命》和《杨氏之子》。在课后的研讨互动中,送课的四位老师从教材的处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及课堂生成等方面做了教学反思;听课的名师工作室、市实验小学、紫都台小学的耿士军、付丹丹等8位老师对每一堂课都做了精彩的点评。这次送教下乡活动,名师工作室和市实验小学的七位老师还展示了教研活动沙龙??主题研讨“合作学习和学生展示”,活动围绕“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和“如何提高展示的效率”这两个话题展开讨论,老师们来自课改教学实践的具有实效性的观点和做法得到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

上一篇: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下一篇:骨干教师三年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