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讲座的观后感(精选4篇)
于丹老师先讲了孝道,说岳母刺字和周恩来敬母的故事,有一个人特别让我感动,他为了救母亲,偷偷给母亲捐了一个肾。现在的小孩天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但却只知道家长为自己付出一切,而不知道回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因为父母天天宠着惯着她,所以得了“公主病”,一次妈妈烧水时不小心把手烫伤了,此时小女孩正在看电视,妈妈就把烫伤的手伸到小女孩眼前,只听小女孩严厉地哄到:“去、去、去,别挡着我看电视!”虽然这是一个看似很平常的小事,却能反应一个孩子的孝心。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我特别关心我妈妈,她要是哪不舒服,我就会想一切办法让她好一些。
第二点,于丹老师讲的是发现,她讲了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有一个老师找来了10名同学,对同学说:“今天我们要走过一个小黑屋,一定要跟着我走,因为那里有许多机关。”说完就带头走进了小黑屋。进了黑屋,伸手不见五指,同学们都紧跟着老师一直走到了头。同学们想:这也没什么难的啊!这时老师打开了灯,同学们吓坏了。原来他们刚才走过的是一根独木桥,独木桥下竟是一个鳄鱼池!老师让同学们走回去,没有一个人敢,在老师不断催促下终于有两个同学回去了。这时老师又打开四盏灯,同学们这才看清楚,原来鳄鱼池上面有保护网。这时零零散散又过去几个人可是最终还是有两个同学没过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要勇敢的面对,要去发现,只有不断地发现才能看出生活中的另一面。有人说生活像一锅烧开的水,每个人融入到生活时的态度都是不同的,有人会被生活给煮软了,有人会被生活把内心煮硬了,而有些人会融到生活这锅开水里,像茶一样让生活有滋有味。
今天,我观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专题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于丹老师用了生动的事例来教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懂得感恩,字字珠玑,话语中有着发人深省的道理。其中于丹老师在讲座中说道:“我们中国的教育缺失了小学的工艺教育、中学的挫折教育、大学的职业教育”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挫折教育,这教会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如果父母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教给他如何面对挫折,那么他(她)遇到什么困难都选择放弃,最后甚至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都是因为自己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太低。有很多孩子(包括我)会觉得父母给他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不满足他就是亏欠,所以我们的启蒙老师,我们的父母不应该什么都满足我们,要像外国的小孩一样:如果想要钱就得自己赚。只要我们中国的小孩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变得更加富强。
这次的讲座很有教学意义,不仅教给我们人格教育,还有如何做人。我很喜欢这个讲座。
观看一个节目之后,总是有所感受,大家看看下面的于丹大学讲座观后感,一起阅读吧!
于丹大学讲座观后感1 那天听于丹的讲座,偶尔想起这样一件事。大概是在四五岁的时候,现在想起来,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姥爷就经常悄悄跟我说,你看,这里有这么多人,孔子说过一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么些人里头,肯定有能当你老师的人,你去看看,你觉得他们谁对人特别有礼貌,谁特别博学,谁做事特别麻利,你去看看谁能当你的老师?小孩子嘛,我就这样跑来跑去看,有的时候看到有些行为是好的,也有的时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会跑回来问姥爷,说你看,有一个叔叔肯定不是老师吧。然后姥爷就会告诉我说,这也是老师啊,因为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样好,这是老师;但是见到不好的人,你要反省自己,你会不会跟他一样不好,所以这也是一种老师。
说到儒与道,中国哲学这两大源头,在我最初接触的时候,是处于一种孩提的蒙昧状态,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意识要去读,要去记忆。所以《论语》对我来讲是笃定的、真实的、亲切的、温暖的。
读经典很有意思,开始会觉得简单,但读来读去,便应了郑板桥的那句话:“画到生时是熟时。”感悟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真正地从内心敬仰圣贤。因为他们不用华彩的词语,来让大众觉得一定要去膜拜,一定要去远离。他们不因自己的伟大而让万众折报,觉得不可企及。他们以自己的一种朴素的人格,让大众觉得,这些朴素的真理恒久不变。
道在人心,道不远人,你总归是能凭着生命成长去接近的。《论语》里提到“仁”的地方总共109处,这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学生问老师什么是“仁”,老师的回答就是两个字:爱人。真正的仁爱之心无非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后来被孟子推演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是孔子说的,他一生的理想无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便是孔子的温暖世道了。
其实只要做到五个方面,那么这种仁爱就基本完成了:恭则不侮,生命有尊严;宽则得众,受众人爱戴;信则人任焉,走得更长久;敏则有功,打碎的罐子变宝贝;惠则足以使人,调动他人积极性。
我们以下代人的眼光来看“恭”和“宽”是教我们怎么样做人的,“信”和“敏”是教我们怎么样做事的,“惠”是教我们怎么做官的,做人做事做官这就是我们现代人一生基本上要做的内容,所以中国儒家的仁爱思想,我想他跟我们今天每一个人生命中的理想都会相关,他让我们有具体的做事的方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角色。
于丹大学讲座观后感2 看完了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后。连动物都懂感恩的含义,感恩大自然。
海伦·凯乐的经典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观念!在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感恩父母,就没有新鲜的氧气成分,就好比人类要是失去了那参天的大树,知道他人给你的爱是无限的,珍惜大自然零与造物主赐予的一切,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作文金谷园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告诉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爱护花草树木,感恩大自然中的所有的生物:鸦有反哺之义,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因为正是他们辅育了你,后果不堪设想,感恩全界……无时无刻我们不在感恩,人类只能用氧气罩生活,给你说一两句鼓励的话。
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有人伸出了一只援助之手,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事情就是感恩,羊有跪乳之恩,小学生们只要学习好,这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原来感恩并不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情,所以感恩是没有境界,在你为目标奋斗的时候,还在哇哇啼哭的时候,是它让我们存活,晚上在家时。
让我们展开翅膀在感恩中成长吧,到时候天空变得灰蒙蒙的,才使你坚持到今天取得这样的成就。
感恩。由此可见。对于大自然的感恩你只要保护环境,其实并不是那么难以做到,我才发现,感恩是多么伟啊。,感恩是多么神圣啊。感恩大自然,要学会感恩去报答。
这是感恩的力量,白色垃圾漫天飞舞,就已经在感恩。
当我们刚刚出生。感恩父母,植树节那天抽点时间和家人一起去植树
感恩医生,没有隔阂的,原来感恩是无时无刻都存在!
于丹大学讲座观后感3 放假之前我们观看了于丹为大学生进行得讲座,于丹教授极富人生哲理的话语,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洗涤,使我深深感到,古人的一些行为准则和至理名言在今天依旧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观看于丹的讲座,让我领略到的是对自己的得失正确对待智慧,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融入现在生活中的理性道德。在现实中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以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于丹告诉我们,做为个人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一味的想不开,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要尽可能地用自己高兴的事情去弥补遗憾。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有些缺憾,这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对待他们的心态。纠缠于缺憾中的人将失去更多的东西。只有正确的对待这些缺憾才能有所得。一个人总是后悔昨天的事,殊不知明天又要后悔今天的事。正确面对现实中的不利方面,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不利,这是对待生活的态度。于丹教授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挫折时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效果会更好一些。
于丹在讲座中说出了一个故事:孔子课堂上的学生席间闲谈理想!有的学生说要财富,有的说要做大将军!也有的说要做隐士??当学生问到孔子时:孔子说:老者安之,友者信之,少者怀子!意思就是说:能让父母老者们身安心安!朋友都相信你,小孩子长大了都能想起你!意思是说:对父母孝顺无非两个是四个:顺意,色难!顺从父母之意,对父母和颜悦色!人一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朋友,朋友对你最好的评价是一个信字!如果你认识那么一个两个知心的朋友对你的评价是如此的话!知足矣!每个人都会小的时候!孩子们
——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 观后感
今天,我和父母一起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讲座:勇敢承担爱与责任。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刚开始的时候,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大树和男孩的故事,故事中,父母被暗喻成大树,用自己的一切去满足儿子的愿望,而儿子也陪父母走到了最后。哪个父母不是这样呢?但又有几个孩子能在父母老去之时陪父母安度晚年?纵观当今社会,“空巢老人”比比皆是,她们同样也为子女付出一切,却没有得到子女的回报。中国有一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许多人在父母在世时没有尽到子女的责任,而当父母去世后,才想起父母的对自己的恩情,想报答父母,却已经没有机会了。现在,我们也是孩子,我们无时不刻享受着父母对我们的爱,尽管目前还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我们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不仅在物质上赡养父母,也要在精神上关心父母。
接下来,于丹老师讲了如何学会自立,自强,自信。她讲了她亲身爬泰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自主自立,不能过分依赖他人,要在独立的活动中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特别是当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登上顶峰时,才能感觉到杜甫所说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孩子们更多是选择呆在家里玩电脑,看电视,而不是走出家门,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嬉戏,孩子们从小就习惯独自一人,无法与同龄人交流,这会对他造成人性的缺失,对他将来长大步入社会是十分不利的。在社会中,挫折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于丹老师说,我们不能改变社会,但可以改变接触的方式。于丹老师举了一个例子,鸡蛋、胡萝卜、干茶叶,将他们放在沸水里加热同样时间,鸡蛋变硬了,代表被社会煎熬,心肠坚硬的人;胡萝卜变软了,代表被社会熬煮,没有主见的“好好先生”;干茶叶舒展了,将自己的香味融进无色无味的水里,代表在社会中打拼,更加成熟,并用自己的品格感染别人的人。我们要从现在就培养我们的能力,以后做一个像“干茶叶”一样以品格感染世界的人。
【于丹讲座的观后感】推荐阅读:
于丹讲座观后感600字03-24
于丹讲座12-01
于丹视频讲座11-26
于丹人格教育讲座心得07-26
听于丹讲座心得体会10-16
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02-01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1000字10-08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800字02-09
于丹《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07-15
读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