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安排调查问卷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课程安排调查问卷(共8篇)

小学课程安排调查问卷 篇1

尊敬的老师: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参与此次调查,这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帮助农村小学改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对于您的回答,我们给予保密,请不必顾虑,客观如实的填写。除特殊说明的题目外,皆为选择题。如选项内容不符合您的实际情况,请在其他一栏补充。谢谢!

1.您目前任教的主要科目()

A.语文 B.数学 C.英语 D.综合 E.其他

2.您正在攻读或已获得的最高学位()

A.中专及相等学历 B.大专 C.大学本科 D.其他

3.您的性别()

A.男B.女

4.您是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A.非常重视 B.不是很重视 C.一点不重视

5.您觉得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意义吗()

A.意义重大 B.一般 C.毫无意义

6.您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A.国家规定必修课 B.选修课,学生可选择参加

7.您认为课程在小学阶段包括()(多选题)

A.信息技术教育 B.研究行学习C.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其他

8.您认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如何()

A.促进其他学科教学 B.阻碍其他学科教学

C.相互影响不大D.互不干扰

9.贵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是如何组建的()

A.全部是专职教师 B.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

C.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 D.全部为兼职教师

10.您参加过与该课程的相关培训吗()

A.有B.没有

11.您参加过与改课程相关的哪些形式的培训?(请参加过培训的老师回答)()

A.外出考察学习B.参加本区的教研及培训活动

C.购买培训资料 D.其他

12.您认为自己的专业素养是否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

A.完全能胜任 B.基本能胜任 C.目前不能完全胜任

13.您评论每个星期上几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A.几乎不上 B.一节课 C.两节课 D.三节或三节以上

14.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点在哪里()

A.在教室里 B.在学校里 C.在校外

15.您在开展该课程中采用的主要活动方式有哪些(多选题)()

A.教师讲,学生听 B.问题研究 C.合作交流

D.社会体验 E.社会实践 F.设计制作 G.其他

16.您在实施该课程时会用到小组合作的方式吗()

A.经常用到 B.偶尔会用 C.从来不用

17.您备课收集资料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多选题)()

A.网络资源 B.教科书,辅导书 C.与同事交流

D.学生提供 E.其他

18.您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哪些(多选题)()

A.信息技术教育 B.研究性学习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班团体活动 F.校传统活动

G.其他

19.您在该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哪些(按困难大小程度排序)(多选题)()

A.自身时间和能力有限 B.学校硬件设施条件跟不上

C.家长和社会不支持 D.安全问题难以保障

E.没有现成的或相应的教材 F.其他

20.您认为目前有效实施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A.培训教师 B.提供相应教材 C.提供其他课程资源

D.政策支持 E.加强辅导 F.其他

21.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您主要采用了哪些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多选题)()

A.书面测试成绩 B.参与程度 C.努力程度

D.活动中的表现 E.活动成果

F.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取得的进步

G.其他

23.在您看来,有多少学生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

A.几乎没有 B.少数 C.大多数 D.几乎全部

24.在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有多少家长参与到活动中()

A.几乎没有 B.少数 C.大多数 D.几乎全部

25.您认为该课程开设以来,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A.没有变化 B.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 C.学习兴趣提高

D.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增强 E.其他

26.在您看来,该课程对您最突出的影响是什么()

A.加重了负担 B.促进了专业成长 C.其他

27.您是否有自己最满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如果有,请写出主要内容或主题(1000字以内)

小学课程安排调查问卷 篇2

一、对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研究

我们抽取上海、辽宁、吉林三个省份、十多个地区的一线小学教师, 对数学课程学段划分的若干问题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

(一) 教师基本情况

参加问卷调查的小学教师总计907人, 有效问卷848份。其中, 六年制小学566人, 九年一贯制学校189人, 五年制小学93人。女教师707人, 男教师141人。30~40岁教师425人, 40~50岁216人, 20~30岁173人, 其他年龄计44人。最后学历是本科的622人, 专科173人, 研究生45人, 中师8人。有老师同时承担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 但九年一贯制学校中能同时承担中小学课程的教师不多 (如图1) 。

教师的教龄和从事数学学科教学的年限都是以11~20年的中青年教师为主 (如图2) 。有624人专门从事数学教学, 有224人同时承担其他学科教学, 既教数学又教语文的最多有135人。小教高级433人, 小教一级233人, 其他职称182人。目前正使用的教科书版本中人教版382人, 北师版302人, 沪教版、苏教版等其他版本164人。

(二) 问题结果分析

1.关于学生发展的阶段性。认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一定阶段性的小学教师有798人;认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一定阶段性的有778人。

2.关于学生发展的年级特征。对第13题“学生的各方面表现都有较为显著的变化和提高的年级”, 选择最多的是三年级, 有399人。第14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开始有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和提高的年级”选择最多的是三年级, 有353人。对第15题“小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有较为显著的变化和提高”的年级选择最多的是四年级, 有285人。第16题“到了哪个年级小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发展到较好的程度”选择最多的是五年级, 有389人 (如图3) 。

3.关于学段划分问题。认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现有学段划分合理的有587人, 认为不合理和不确定的261人。认为“语文学习对数学学习有影响, 语文课程的学段划分对数学课程的学段划分有影响”的有723人。认为“把小学数学课程的学段划分为哪种情况更为合理”选择最多的是分成“12-34-56”三段。认为“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学段划分为哪种情况更为合理”选择最多的是分成“12-34- 56-789”四段, 有433人 (如图4) 。

对“综合考虑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和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等因素, 中小学的学制采哪种更为科学、合理”的问题, 选择最多的是“九年一贯制”, 有331人;“六三学制”有296人, “五四学制”有221人。

4.关于差异性问题。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与一、二年级学生相比是否有显著差异”的问题, 选择有差异的有620人。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与五年级及之前年级学生相比是否有显著差异”的问题, 选择有差异的有580人。

通过SPSS方差分析显示, 对“哪种学制更合理”问题, 五年制和六年制的小学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六年制和九年一贯制的教师也存在显著差异。对东北地区和上海地区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在“您认为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段划分合理吗”问题上, 上海地区和东北地区教师存在显著差异, 这可能与上海实行五四制并有独立课标有关。

二、对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研究

我们选取上海、浙江、辽宁、吉林四个省区的一线中学教师, 对数学课程学段划分的若干问题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

(一) 教师基本情况

参加问卷调查的中学教师总计953人, 有效问卷918份。其中, 三年制初中546人, 九年一贯制学校273人, 四年制初中99人。女教师632人, 男教师286人。30~40岁教师377人, 40~50岁280人, 20~30岁210人, 其他年龄共51人。最后学历中本科763人, 研究生75人, 专科73人, 中师7人。教师的任教年级中初一最多, 有364人;初二298人, 初三152人。

教师的教龄和从事数学学科教学的年限都是以11~20年的中青年教师为主 (如图5) 。其中, 有906人专门从事数学学科教学, 有12人同时承担其他学科教学任务。中教高级342人, 中教一级324人, 中教二级225人, 中教特级27人。目前使用的教科书版本中人教版498人, 北师版206人, 沪教版、苏教版等其他版本有214人。

(二) 问题结果分析

1.关于学生发展的阶段性。认为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一定阶段性的中学教师有865人;认为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一定阶段性的有820人。

2.关于学段划分问题。认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现有学段划分合理的有703人, 认为不合理和不确定的有214人。认为“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划分学段”的有658人。认为“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学段划分为哪种情况更为合理”最多的是分“123-456-789”三段, 有440人 (如图6) 。

中学教师对“综合考虑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和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等因素, 中小学的学制采哪种更为科学、合理”的问题, 选择最多的是“六三学制”, 有449人; “九年一贯制”262人;“五四学制”206人。

3.关于差异性问题。对“小学六年级刚来到初中的学生, 与学习一年之后的初一学生在认知发展特征上是否有显著差异”的问题, 选择有差异的有810人。对“小学六年级刚来到初中的学生, 与学习一年之后的初一学生在数学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方面是否有显著差异”的问题, 选择有差异的有789人。对“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与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相比是否有显著差异”的问题, 选择有差异的有802人。

通过SPSS方差分析, 对“是否认为初中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划分学段”问题, 三年制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您认为把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学段划分更合理”问题, 四年制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 在“您认为如何把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学段划分更合理”问题上, 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三、研究结论与划分建议

(一) 研究结论

1.中小学数学教师认同中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问卷显示有超过94%以上的中小学教师, 认同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有超过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 认同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阶段性。

2.中小学数学课程学段划分应考虑语文等学科情况。问卷显示有85%以上的小学教师认为语文学习对数学学习有影响, 语文课程的学段划分对数学课程的学段划分有影响。

3.中小学数学课程学段划分应考虑不同的学制情况。当前数学课程标准的学段划分对“五四制”学校不太合适。在个别问题问卷调查上, 不同学制的教师回答是有差异的。

(二) 划分建议

根据一线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 以及其他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学段划分情况和相关学者的研究结论, 建议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学段分为“12-345-6789”三段。

1.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问卷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3年级小学生在认知发展和数学学习等各方面都与1、2年级有明显的差异, 绝大多数教师主张把1、2年级放在一个学段, 3年级放在下一学段。事实上, 很多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 “从小学生对统计的认知来看, 二三年级放在一个学段是不合理的”[2]。同时, 问卷显示认为5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已经发展到较好程度的教师数量最多。近70%的教师认为6年级与5年级学生在数学能力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有研究者把小学数感内容的设置可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 (1、2年级) , 第二学段 (3、4、5年级) , 第三学段 (6年级) [3]。林崇德先生的研究也显示3年级是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加速期。[4]从全国大范围小学生学业成就测试结果上看, 第一学段3年级学生也显著高于2年级, 第二学段6年级学生显著高于5年级和4年级。[5]

另外, 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芬兰其他等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 也都把1、2年级放在一个学段, 3年级在另一个学段。[6]

2.有利于兼顾中小学的不同学制。我国中小学学制改革过程中“五四制”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北京景山学校坚持50年的改革, 结果显示5年级实验班优于6年级普通班[7]。北师大和景山学校合编的数学课本,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主张1、2年级尽可能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学数学, 强调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 1、2年级教材分课时编排, 以便于教师教和学生学;3、4、5年级主要是概念的同化。[8]

学者们的争论也很激烈。赞成五四制的认为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 儿童身体和智力发育已比上世纪有所提前, 五年制小学能够保证教育质量, “中小学五、四分段比六、三要合理一些、符合实际需要些, 应作为基本学制, 现有的六、三分段的中小学, 应该创造条件, 逐步过渡到五、四分段。”[9]反对五四制的学者主要是认为五四制在农村欠发达地区难以实现, 也可能会增大学业负担。但近年来, 一线的教师却呼唤农村义务教育迫切需要改成五四制, 以缩短小学时限, 有利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10]上海的五四制实验显示, 并未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11]

上海从1988年起试行、2004年全面推行五四制。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小学阶段 (1-5年级) 按12年级和345年级再分为两段, 初中阶段 (6~9年级) 按67年级和89年级再分为两段。2009年, 上海学生首次参与PISA测试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三方面的得分均名列第一, 震惊世界。上海的五四制改革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这也再次引发人们对学制改革的热议。顾明远教授撰文指出学制问题亟待研究改革。[12]

这里无意去讨论六三制和五四制的优劣, 仅从学制的角度讨论数学课程学段划分问题。当前数学课程标准中“123- 456-789”的学段划分, 对九年一贯制、六三制是可落实、可操作的, 但没充分考虑五四制。除上海有单独课标外, 其他省区五四制学校执行起来有一定困难。五四制小学没6年级, 四年制初中单独6年级又涉及与7、8、9衔接的问题。如果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学段分为“12-345-6789”三段, 对九年一贯制和五四制来讲毋庸讳言, 对六三制小学多出的6年级也不是问题。

这一点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数学课程标准值得我们借鉴。台湾《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中分1~3年级、4~5年级、6~7年级、8~9年级四段, 其中阶段三跨越了国小六年级和国中一年级, 这样就加强了中小学课程的连续性, 充分体现小学和初中是一个整体。[13]美国基础教育主体是六三三学制, 个别州是五三四学制, 但数学教师协会 (NCTM) 于2000年发表的《学校数学的原则与标准》分四段:幼儿园~2年级, 3~5年级, 6~8年级, 9~12年级, 体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一贯的基本思想, 这种划分方法对美国两种学制的中小学数学学习都适合。

3.有利于综合考虑学生的语文等学科的学习。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中有6个是分学段的, 其中语文、美术、体育课程标准都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7~9年级四段。艺术、音乐课标则是分为1~2年级、3~6年级和7~9年级三段。只有数学分为1~3年级、4~6年级和7~9年级三段。通过调查发现一线小学老师很多都是既教数学又教语文的, 他们反映在第一学段的孩子由于语文的学习等情况, 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数学所表达的意义, 所以应多学语文、外语等语言类、艺术类课程。

这一点芬兰的课程标准值的我们借鉴。芬兰的教育水平世界公认, 其学生在PISA测试中表现优异, 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1999年, 芬兰中小学取消了先前6年小学、3年初中的划分, 实现了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2004年, 芬兰的《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中将“母语与文学、数学”划分为三个学段: 1~2年级、3~5年级和6~9年级。[14]

单招C语言课程问卷调查与分析 篇3

关键词:C语言;问卷调查;有效教学

单招C语言课程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共140分,是高考专业课程中分值最高学科,但由于其难度大很多学生难取高分,更有甚至直接放弃。所以C语言成了单招生高考的关键学科,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本次问卷调查,希望从一线资料中为课改提供参考。

一、问卷说明

本次单招C语言课程问卷调查是对当前单招计算机专业两个班学生进行的,高一40人,高三36人,总发放卷数76份,回收71份,有效回收率93.4%,問卷调查中共设计了20小题,主要针对学习现状、学习习惯、教学方法等几方面展开。

二、问卷分析

根据回收问卷,统计分析如下。

1.学前基础

绝大多数学生之前都没学过相关的编程语言,少数学生也只是听说过,因此学生学习C语言的起点是一致的,几乎都为零。

2.学习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对C语言的兴趣15%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73%学生认为一般,12%的学生感到烦恼,也就是说,真正感兴趣的学生不多。

从对“C语言的重要性”认识来看,90%学生都认为“很重要”,但是从重要性的原因看,多数是因为“要考高”,真正因为“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寥寥无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调查情况显示,学生对于C语言的重要性还没有真正从学科中来,从发自内心的渴望中来。我们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乐于学”是学习成功的内因。

3.学习效果

从对“你认为C语言学习难易程度”的问卷结果看,14%的人认为“非常难,听不懂”,55%人认为“比较难,大部分听不懂”,20%的人认为“有一定难度,基本能跟上”,11%的人认为“能跟上老师的节奏,比较简单”。数据显示,C语言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难学的课程。

因此,在问及“学完该课程后,你认为你达到的水平”时,多数人都选择了“能编一些简单程序”,教学效果并非理想。

4.学习习惯

“你有课前预习C语言的习惯吗?”在此项调查中显示,学生几乎都没有预习的习惯,“你上课认真听讲吗?”回答中多数学生上课都会走神,“你有作业缺交吗?”绝大部分写“偶尔”,这些现象说明他们的学习习惯还不够良好。

“你是怎样对待C语言作业的?”在此项问卷中显示,独立完成的占31%,抄作业后弄懂的占38%,抄作业后没弄懂的占27%,不交作业的占4%。这个现象给了我们很大的震撼,一堂课后,真正能弄明白的人真的不多,课后能再次消化的人占一半,而30%的人根本就没懂,长此下去,这些人这门课也就放弃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的当务之急。

5.教学方面

由于C语言具有丰富的数据结构和算法,“黑板+粉笔”方式是非常传统的教学方式,从问卷看,90%的学生更喜欢实践课,且喜欢“边讲边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实践中来的印象更深刻。

6.教学改进意见

在课改意见调查中主要存在两种意见,一种建议增加实践课时,这点正是“如何学好C语言”的看法中提出的主要建议。另一种建议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方便学生自学。这两方面都将成为课改的两大研究方向。

三、C语言课改措施

布鲁姆提出有效教学思想: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义:(1)有效果;(2)有效率;(3)有效益。以上对于有效教学的解析,正融入我们C课堂教学改革需要的思想精髓。

1.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激发学习热情

兴趣是一个古老而又不失活力的话题。从心理学到教育学,从一线教师到专家学者,都对学习兴趣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从问卷调查看,学生对C语言的兴趣渐行渐远,那么兴趣是否可培养?涂阳军在《论学习兴趣的养成:对西方近二十年来学习兴趣研究的反思》一文中回答道:“学习兴趣是完全可以培养的。”并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受到了外界环境因素的强烈影响,但也包含有‘先天性’成分。”

关于学习兴趣形成这一问题,段作章对其做了更深入全面的研究,他认为:“在发生学看来,学习兴趣的形成发展要经历一个孕育萌发、初步形成、深化发展、巩固完善的过程。学习兴趣萌发于学生觉察到的事物或现象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兴趣的初步形成主要依赖于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知加工及其水平;对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价值体系、评价标准的内化是学习兴趣深化发展的关键;创造性地应用知识于实践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知识的迁移,是巩固完善学习兴趣的主要路径。”从这段阐述中,我们发现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不同阶段涉及的关键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学方法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手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恰到好处,定能起到作用。

2.加强实践课时,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溶解

单招高考C语言理论60分,实践80分,可见高考非常重视C语言实践操作能力考核。本次问卷中,学生强烈要求多开设实践课。从我平时上课的观察来看,实践课的学习状态要好于课堂学习,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理论课,碰到问题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热烈的,这种热烈也正反映了他们对学科的兴趣盎然。增设实践课时,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并做好课堂辅导工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及时地得到问题的解答。

3.增设学习辅助平台,比如校园教学资源库建设

在问卷调查中,很多学生提出了建立教学资源库辅助学生课外学习的意见。为此我依托学校教学平台,初步建构了校园C语言教学资源库,其中包括:

(1)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C语言校园教学资源库,方便学生上传下载学习资料及在线学习。主要内容包括:(a)历年高考试卷集。这部分试题难度系数较高,是高考题,每道题都辅以题目、答案、考点和解题技巧,帮助学生课外自学之用。(b)技能试题集。这部分试题主要针对实践用,每题含题目、答案、解题技巧三部分。难度系数由简到难。(c)专题集。本部分主要来源于教材案例,总共有7个专题,方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解惑。

(2)班级交流群建设。按照班级建立班级群,可即时交流,由学生轮流担当“小老师”,负责答疑解惑。

(3)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增设学习辅助资源平台,目的是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四、展望

本次问卷调查给C语言课程改革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有效的教学思想贯彻于C语言课程,确实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刚刚初具规模,还需后继不断完善和发展,更需要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发新的教学课件、教案等资料,促进教师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涂阳军.论学习兴趣的养成:对西方近二十年来学习兴趣研究的反思[J].江苏教育,2013(1).

课程开设调查问卷徐 篇4

一、填空

1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的课程。每学年都要设置各领域的课程,保证使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能获得一定学分。

2、学习领域包括科目有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学校要开齐所有科目,并开足课时。

3、学校要开足必修课程模块, 尽量多开设选修模块,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4、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社区服务一般安排在课余时间、周末或节假日。原则上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周5天上课,周学时数不超过35。每学时一般为45分钟。高

一、高二年级每周有3学时机动时间(含班团活动时间),学校可自主安排。

5、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语文、数学、外语每个模块在一个学段内完成。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有关科目每个模块一般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必要时可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在本领域内将有关科目学时打通使用或调整开设顺序。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每个模块为18学时。

6、研究性学习活动高

一、高二年级每周3学时,2学时在课内实施,一般连排使用;1学时安排在课余和假期时间进行,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

7、学校课程主要指《课程方案》的“选修学分II”。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围绕各学习领域自主开发和安排教学内容,增加学校课程的开设量。

8、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在选修课程中获得28学分,其中学校课程至少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更多课程,获得更多的学分。

9、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可从高一下学期逐步开设选修课程。市级规范化学校选修学分I课程的总体开设率应达到60%以上,省级规范化学校应达到70%以上。原则上30名以上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必须开设。

10、为学生自主选课提供科学指导,我校已逐步建立课程规划、开发、管理制度和学生选课管理系统,向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

1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为学生集体确定选修课程,不得强迫学生选择文、理或艺、体发展方向。从2008年入学的新生开始,在二年级末以前不得组织学生分科。

12、日常考试实行无分数评价。学校、班级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得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

13、在体育与健康领域中,从6个运动技能系列中至少选择开设10个模块,并开设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其中在田径类项目、体操类项目和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系列中,要求学生在每个系列至少修满1

学分,在健康教育专题系列修满1学分

14、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科目中,我校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确定10个研究专题,其中高中一年级、二年级各4个专题,三年级2个专题

二、选择题

1、技术领域中,我校在高一学年开设(B),在高二年级开设(A)

A、信息技术 B、通用技术

2、艺术领域每周开设(A),音乐和美术可间周开设。

A、1学时B、2学时

3、学校能不能根据需要对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及进度进行适当调整?(A)

A、能B、不能

4、学校能不能根据需要随意增加或减少课程和学时?(B)

A、能B、不能

5、我校为省级规范化学校,选修学分I课程的总体开设率应达到(D)

A、40%以上B、50%以上C、60%以上D、70%以上

6、学校课程主要指《课程方案》的(A)

A、选修学分IB、选修学分II

三、简答题

1、为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答:(1)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实施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要充分认识高中课程的选择性要求和学分制管理特点,满足学生对课程多样性、个性化的选择需求。教学时要着眼于模块或专题的整体设计,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融入教学实践。

(2)尊重教学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坚持教学常规,也要根据新课程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三个环节的工作,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与同伴、专家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3)尊重学生差异,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一方面要努力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要承认、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尽可能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学中要增强教学预设的针对性和活动任务的选择性、灵活性。

(4)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要促进师生平等交流与对话,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师生之间要互尊互信、理解宽容,教学相长。

(5)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要认真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开设好技术课程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课,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

(6)改进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教师要努力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要了解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2、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建立什么样的评价制度? 答: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学校要实行学生选课、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要加强对学生选课、作业和作品展示、实践活动、标志性成果等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学分的认定要基于学生平时选课、学习成绩和模块考试成绩,同时参照有关规定满足修习的学时数。省教育厅对学校实行课程实施水平和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3、学校要为课程的实施创造哪些条件?

答: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符合普通高中新课程要求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制度。要配齐各科目师资,安排好选修课程所需的师资、教室和教学设备。要建设信息技术专用教室和通用技术实验室,配备相关的教学设施。学校要有若干处固定和非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4、我校开设的学校课程主要有哪些?

答:高一学年开设有:《中华传统文化读本》、《篮球》、《美学、音乐欣赏》、《心灯常明》、《摄像与摄影》、《外国名曲欣赏》。

高二学年开设有:《物理现象与实验》、《化学应用》、《东营地理》、《环境保护》、《生活中的数学》、《乒乓球》。

高三学年开设有:《营养与健康》、《绘画欣赏》、《心理辅导》、《文学欣赏》。

5、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了哪些课题?

答:高一学年有:(1)中学生诚信状况调查(2)关于地震的调查研究

(3)中学生交往情况调查(4)环境保护调查研究

高二学年有:(1)关于白色污染的调查(2)我校学生自制力情况调查(3)关于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4)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大学语文课程问卷调查报告 篇5

内容摘要:本文是大学语文课程问卷调查报告。调研主题包括大学语文课的学习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形式、教材编排和改革建议等六个方面。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问卷,调查报告 此次问卷调查共收到 308 份学生问卷。其中 60%的学生表示喜欢大学语文课,有 61.4%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深浅合适,而认为太浅的占 2.6%,这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大学语文感兴趣,学有余力,而希望能够更为深入地学习大学语文。教学中既要照顾全面,同时也应该注重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指导。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大学语文课在学生中是普遍受欢迎的。

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目的,大部分学生尚不明确。认为用处不大的占45.4%,认为完全没有用处的占 22.6%,可见,虽然不少同学喜欢学习大学语文,但是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没有认识到大学语文应有的功用和价值。授课教师需要认真引导,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真正重视起来。

对于教学方式,有 50.5%学生基本认同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但倾向于以学生为主。64%的学生认为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适当锻炼。选择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为主的人数最少,仅占 7.4%。学生普遍希望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这些问题都表明,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很高,课堂上纯粹的讲授显然已经有些过时。授课教师应及时改进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热情应适时引导,以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的改革也许是整个课程体系改

革中最难的一项。这种改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对于教学内容,有 46.3%的学生主张大学语文课应侧重传统文化的传授,35%的学生主张应侧重理论和艺术分析,11.6%的学生主张侧重知识的传授。同时,“在大学语文学习中您最喜欢什么内容”一题也反映出同样的倾向。这说明,字斟句酌地讲解已经不受学生欢迎,学生更关心的是作品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作品。

对于考核形式,55%的学生选择作业形式,认为作业形式不受拘束,比较容易。仅有 7.6%的学生选择闭卷笔试,10.6%的学生选择开卷笔试。可见,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考试,认为闭卷考试需要背诵记忆,有的学生突击复习就能取得高分,实际上闭卷考试并不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另外,闭卷考试对教师教学也是有影响的,考试是对教学的束缚,让大学语文的讲授易局限于文学作品,而忽略对传统文化的讲授。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于大学语文的改革,学生的意见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方面,有69.6%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应贯穿史学与文化,又一次表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35.4%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接受知识,首先必须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参与无疑是提高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有 12.6%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应增加课时,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一周两节课的课时量基本认同。仅有11.6%的学生主张更换教材,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与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大于教材对学生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表示

可以接受现行教材。

在个人意见中,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对一堂好课提出了很多标准:(1)内容丰富,展示传统文化魅力。(2)气氛活跃,生动有趣。(3)有趣深刻且具有启发性,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对于教师的要求和标准,学生普遍认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知识渊博,见解独到。(2)授课方式多样。(3)风趣幽默,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4)态度认真,关心学生。

这次问卷调查,学生反馈了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意见和建议。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文学课受到多数学生的喜爱,但长期以来,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尚有不足之处。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附:

大学语文课程问卷调查统计表 下面是根据每一问题的回答进行的百分比统计。由于个别问卷中有多选或漏选项,有的项目分数统计未必正好是百分之百,为保持其客观性,均如实录入。

1.您认为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A 重在培养中小学师资(11%)

B 重在学习文学作品(6.2%)

C 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知识(28.7%)

D 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能力(55%)

2.您喜欢大学语文课吗? A 喜欢(60%)

B 不喜欢(9.3%)

C 一般(12.5%)

D 说不清楚(19.2%)

3.您认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A 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7.4%)

B 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围绕教师活动为主(26.6%)

C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21.5%)

D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50.5%)

4.您希望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侧重什么? A 侧重知识传授(11.6%)

B 侧重理论和艺术分析(35%)

C 侧重作品的讲解(6.1%)

D 侧重文化的传授(46.3%)

5.您认为有没有必要让学生走上讲台? A 有必要(26.6%)

B 没有必要(9.4%)

C 可以适当让学生进行这样的锻炼(64%)

6.您觉得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深浅是否合适? A 太深(36%)

B 太浅(2.6%)

C 基本合适(61.4%)

7.在大学语文学习中您最喜欢什么内容? A 生动的作品讲解(17.6%)

B 丰富的文学史知识介绍(31%)

C 深刻的思想分析(7.1%)

D 文化传统的介绍(45.3%)

8.您认为考核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比较好? A 闭卷笔试(7.6%)

B 开卷笔试(10.6%)

C 作业形式(55%)

D 背诵诗词(26.8%)

9.您认为教师应采用什么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A 多布置作业(0.6%)

B 课堂多提问(3.1%)

C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27%)

D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讲授(69.3%)

10.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不满之处:

A 教学手段过于陈旧(23.6%)

B 教材过于陈旧(10.6%)

C 局限于作品的讲解(55.4%)

D 学生活动太少(10.4%)

11.您认为学习大学语文课有用吗? A 有,对以后工作有用(30.5%)

B 有,及格才能毕业(1.7%)

C 用处不大(45.4%)

D 没有用(22.6%)

12.您认为大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是? A 更换教材(11.6%)

B 贯穿史学与文化(69.6%)

C 让学生参与(35.4%)

D 增加课时(12.6%)

13.您认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请写在下面)

研究生课程设置调查问卷 篇6

同学您好:为了解目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以及您对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想法,敬请您抽空对下述问题给予回答。问卷不记名,仅供研究使用。真诚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在此特向您表示衷心感谢!请填写您的个人资料,在相应的答案上划“√”

(1)性别:男女

(2)学年: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3)本(专)科毕业到硕士考取时间:应届1-2年3-4年5年

(4)本(专)科所学专业:目前专业:下面请您在您认为的最佳答案上划“√”(请注意,每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1.您认为公共基础课程(政治理论、第一外语、计算机)的总课时

政治理论A多B较多C一般D较少E少

第一外语A多B较多C一般D较少E少

计算机A多B较多C一般D较少E少

2.您对公共基础课程开设情况的评价是

政治理论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第一外语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计算机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3.您对对专业课程开设门数的看法

A多B较多C一般D较少E少

4.您对专业课程的总体评价

(l)覆盖本专业必须知识的程度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2)形成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3)专业外语在您所在专业开设情况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4)您读过的专业外语原版教材A没有B 1-2本C 3-4本或以上

(5)培养研究兴趣的程度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6)培养实践能力的程度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7)培养创新能力的程度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5.您对前沿性知识在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的看法

A多B较多C一般D较少E少

6.您对方法论课程开设情况的满意度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7.您个人培养计划中跨学科课程门数(除政治、外语、计算机)

A 0B 1-2C 3-4D5E说不清

8.您的专业课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是

A讲授B讲授为主,讨论为辅C讨论为主,讲授为辅D讨论E说不清

9.实践(验)环节(课程)对您的实践能力的作用

A有一定提高B流于形式,收效甚微C未开设

10您参加的校、院举办的学术报告的频率大约为

A一周一次B半月一次C每月一次D每月两次E说不清

11.您在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数为

A 0项B 1-2项C 3-4项D5项E说不清

12.如果您参与了课程,您认为参加课题对于您自身的科研能力提高的帮助

A很大B较大C一般D较小E很小

13.您在读硕士期间,参加过的学术会议数为

A 0次B 1-2次C 3-4次D5次E说不清

14.您在读硕士期间,参加过的学术沙龙数为

A 0次B 1-2次C 3-4次D5次E说不清

15.您所在专业课程评价的主体是

A以教师为主B以学生为主C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D教师、学生和其它相关人员E说不清

16.您所在专业主要采取的课程评价方式为

A纸笔测验B课程论文C演讲汇报D作品展示E其它方式附录

17.比较而言,您认为学校在对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要求上

A重课程B重论文C其它

18您认为硕士学习年限比较合适的是A 1.5-2年B 2-2.5年C 2.5-3年

19(请本硕是同一学科的同学作答)您的硕士课程与本科课程相比,在内容深度上的差距

A很大B较大C一般D较小E很小

20(请跨学科考取的同学作答)您认为硕士课程的难易程度怎样

A很难B较难C一般D较容易E很容易

21-23为多选题,请您在所选择的答案上划“√”

21对于创新,您认为作用最大的2项是

A科研、社会实践 B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C创新环境与氛围D前言及交叉科学知识E其它 22您认为自己哪2类知识目前最为欠缺

A基础理论与主要知识 B专业前言知识 C跨学科知识 D研究方法论知识E创造学知识

F其它

23您认为自己哪2类能力目前急需提高

A发现问题能力 B创新能力 C解决问题能力 D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E实践能力F其它

小学课程安排调查问卷 篇7

《移动通信系统》是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选修课 , 设立这门课有助于让学生了解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趋势。由于课程专业性比较强, 技术更新换代也比较快, 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差,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面不能照搬重点院校的教材及教学模式, 进行教学改革, 建立有针对性的教学机制。

本文通过精心设计一份《移动通信系统》课程调查问卷, 问卷划分成几个模块, 每个模块下设置若干问题, 并发给11届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后回收有效答卷, 按模块统计和分析答卷结果, 使得课程教学改革有了一定的方向及参考依据。

1 目前教学情况

本校是独立学院, 《移动通信系统》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选修课, 培养计划将该课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 总共51个课时课堂教学, 没有课内实验。上课时间安排一周一次课, 每次三节课, 共上17周。教材选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啜钢等编著的《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课程内容比较多且相对比较深, 学生上课期间相对比较被动, 第三节课表现出疲惫感, 期末考核情况一般。特设计问卷调查一份, 针对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受及想法, 希望给《移动通信系统》课程教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真正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2 问卷调查基本信息

根据《移动通信系统》课程特点及课程的内容, 问卷设置往届生学习感受、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案例讨论和作业及考试五大模块, 每个模块下设置若干问题, 题目主要由单选题组成, 也有个别多选题。问卷发给刚上完这门课的11届通信工程专业学生, 共回收有效答卷48份。

3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学生对调查问卷的作答情况, 将所有答卷以模块为单位, 每个题目分类统计, 结果如下:

3.1 往届生学习感受

问卷调查在该模块主要设计六个问题, 答卷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 , 大部分学生认为开设《移动通信系统》这门课是十分必要的, 而教材的选择也基本符合多数学生的想法;在课程实用性、学生学习兴趣度及满意度等方面, 意见相对比较分散且总体满意度不高, 后期改革应多从这方面入手, 着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2 教学内容

(1) 课程内容方面, 52%的学生希望多讲点实际移动通信应用案例 ;而31%的学生更偏重于GSM、CDMA、3G技术及蜂窝移动通信的讲解;另有12%的学生选择了各种编码、调制、抗摔落技术的介绍;极少数学生对移动通信的无线传播环境等理论基础感兴趣。课件学生学习《移动通信系统》更关注于它的实用性及应用性。

(2) 多媒体教学方面 , 35%的学生认为教学PPT应增加动画及图片; 而59%的学生更倾向于在课堂上播放移动通信方面的简短视频, 使得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3) 通信系统仿真方面 , 96%的学生希望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 加入仿真内容, 通过软件搭建通信仿真系统, 讲解相关内容, 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3 教学模式

该模块主要设计了教学模式的安排, 答卷统计结果如图1, 由图中可以看出, 学生对课堂案例讨论、硬件实验教学及MATLAB仿真实验教学的支持率非常高, 极少数同学觉得不需要, 可见学生越来越重视实际动手能力;而超过一般的同学认为教学模式应该多样化, 不应局于其中一种, 应将各种模式有效结合起来。

3.4 案例讨论

《移动通信系统》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单一授课的方式 , 或者加入实验课时, 很少有案例讨论环节。而在教学模式这块可以明显看出案例讨论支持率比较高, 对于具体采取何种形式, 特意在调查问卷中设计相关细节题目, 答卷统计具体结果如下:

(1) 案例讨论形式方面 , 65%的学生选择3-5人 一组 , 课前组员一起找资料制作PPT, 课堂上每组派人讲解, 组员补充。而19%的学生倾向于现场出题现场讨论, 自由发挥;另有16%的学生认为现场分组现场出题, 组员一起讨论几分钟后各组发言PK比较合适。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案例讨论环节比较重视, 愿意在课外花时间准备。

(2) 激励机制方面 , 72%的学生认为案例讨论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比如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加平时分,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得案例讨论更加有序有效得进行。

(3 ) 学生主动性方面 , 67% 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与讨论发言 ; 而27%的学生选择在有加分的情况下会主动发言 ; 仅6%的学生比较被动, 表示不愿意参与。可见极大多数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 对案例讨论环节比较感兴趣。

3.5 作业及 考试

(1) 作业内容及布置频率方面 , 75%的学生认为教材自带课后作业题难度适宜;21%的学生觉得课后练习偏难; 另有53%的学生倾向于一周布置一次课后作业, 有助于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

(2) 考试形式方面 , 本校是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 此次问卷调查中 , 学生的意见比较分散, 但仍有50%的学生希望开卷考试, 而19%的学生选择了半开卷形式;剩下31%的学生喜欢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

4 结论

此次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为《移动通信系统》课程教改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为课程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得出结论具体如下:

(1) 教材甄选。教材选择应根据本校学生基本情况 , 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理解能力比较差, 不能照搬重点学校的教材及教学模式。根据学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教材的选择应体现实用性;在上课内容的选择上, 应注重实际应用技术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的介绍,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应多样化 , 对课时作合理安排 , 应采取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3) 案例教学。课堂教学形式不应局限于单一的ppt授课方式 , 一方面应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适当播放与课程相关的简短视频;另一方面应增设案例讨论环节,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把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4) 作业及考试。作业题目选择上应有侧重点 , 难易题目分布合理, 在作业批改过程中, 可以适当写点评语, 尤其针对学生错误的题目, 指明解题方向。关于考试形式, 可以根据自己上课的内容及考试内容制定是否开卷。

摘要:根据《移动通信系统》课程特点, 按问卷设置往届生学习感受、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案例讨论和作业及考试五大模块设置答卷题目, 通过分析和统计答卷结果, 得出相应结论, 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非常宝贵的意见。

关键词:移动通信,问卷调查,案例讨论,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章坚武.移动通信[M].4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 (5) .

[2]啜钢, 等.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3 (1) .

[3]贺利娜, 江敏.案例教学法在“移动通信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与财富, 2014 (3) .

如何指导小学生设计调查问卷 篇8

2010年3月,南湖第三小学以“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为主题,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上网检索和集体讨论,最终选定了“节能减排,我们能做些什么?”这个课题,并形成了“节约用纸,我们能做什么?”“节约用水,我们能做什么?”“保护社区环境,我们能做什么?”等三个子课题小组,笔者承担了调查问卷设计指导工作,面向全区教师成功地开设了一节教学公开课。现将指导小学生设计调查问卷的教学过程回放如下,希望能与同行探讨交流。

提供参照样表,引导学生认识调查问卷的结构形式

调查问卷是一种格式化的应用文,有一定的形式和内容要求。一般说来,小学生很少接触。鉴于此,笔者上网检索,筛选了一个相对简单一点的调查问卷(见表1),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之对调查问卷的格式和要求有初步的直观了解,目的是为下一步“围绕课题设计问卷”的实践活动做铺垫。

表1:“寻找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学生调查问卷

此调查问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同学们对生活中浪费现象的认识和看法,以此作为我们研究的第一手材料。答案无所谓对错,希望你能以认真的态度,选择与你的真实情况和想法相符合的答案。谢谢你对活动的支持!下面各项问题能选一个或多个答案,并且打“√”。

1.你经常在生活中发现浪费现象吗?

A.经常B.有时C.很少D.不清楚

2.你认为自己有浪费现象吗?

A.经常B.有时C.很少D.不清楚

3.你在学校发现的浪费现象最多的是什么?

A.学习方面B.吃的方面C.玩的方面D.其他

4.你在哪些公共场所发现浪费现象?

A.饭店B.娱乐场所C.居民小区D.公园

5.举例说说你还看到哪些浪费现象?

在这个教学环节,笔者结合表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关于调查问卷的整体性认知概念:1.调查问卷要有“标题”;标题的主要作用是标注调查的内容和问卷发放的对象,即“向什么人”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什么事情”。2.调查问卷的“指导用语”主要用来交代调查目的,交流融洽感情,请求协助,指导答题。3.选择题“备选项”的设计,有特定要求:前三项反映认识的相对差异,第四项涵盖其他情况。4.问题项目即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围绕调查目的合理分解。如表1,所有问题项目都围绕“生活中浪费现象”来设计,细分为“被调查者的浪费现象”和“看到的(别人)浪费现象”,通过调查最终可以得出:生活中的浪费现象的类型和程度,且隐含了引导调查对象“自我反思,提高认识,抵制浪费”的教育功能。5.开放性问题设计(如第5题):提供与问卷调查人的交流渠道,这为采集新的信息提供了可能,弥补了问卷设计的疏漏。

从教学的即时性反馈看,第一个教学环节,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学生初步掌握了调查问卷样表的结构形式,也积累了检验量表优劣的经验。但第4题没有提供备选项,因此很不周全;也有学生说,B项的“娱乐场所”选项设计不合理——因为小学生严禁进入,无法回答。最后,笔者删去了B项的内容,设计了一个涵盖其他情况的选项——“其他”,从而使第4题的备选项设计趋于周全合理。

结合课题小组的研究内容,分步指导设计调查问卷

尽管学生已初步掌握调查问卷的样式,但要自己动手设计还是有很大难度,同时,笔者在一节课内指导三个课题小组设计调查问卷也不现实,在课堂上讨论也难以聚焦。笔者最终选择了课题“节约用水”来指导设计问卷,而让其他两个小组参与讨论,目的是以“节水组”的问卷设计指导为主,带动另外两个小组,达到掌握要领、触类旁通、自主设计的教学目的。设计指导主要环节如下:

设计比较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标题的重要性

标题是问卷的“眼睛”,好的标题必然反映学生对问卷内容的理解程度。标题也涉及到调查范围大小和调查对象的选择,是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设计相关练习,加深学生对标题的认识体会,而不能由教师直接给出。鉴于此,笔者设计了一个填空题:生活用水现状调查表。继而引导学生思考:横线上要不要加限定词,加什么样的限定词?通过讨论对比,限定词从无到有,由“家庭”逐步缩小到“城市家庭”,最终确定为“城市家庭生活用水现状调查表(学生问卷)”,这个标题显然比较贴切实际。这样,学生对调查问卷涉及的范围、适应对象以及内容有了更加准确的理解。

从家庭用水项目、浪费水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这是调查问卷设计指导的重要环节,即“思维导向”环节。通过这个环节的思维引导,学生能了解如何设计问题和提供合适的选择项。笔者的思路是,要节约家庭生活用水,就必须知道四个方面的相关问题:一是家庭生活中哪些方面必须用水?二是这些使用过的水能不能节约点或二次使用呢?三是有哪些不良的用水习惯造成了用水浪费呢?四是有哪些好的节水措施和方法呢?这四个相关性问题,即使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指导,也难以形成这样周密的思考,而这正是指导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候。

笔者通过设计框架式问题(表2),发挥思维导向作用,顺利引导学生回答出了这些问题。因此,无论是“节水组”,还是其他两个课题小组,都可以借助这个思维模型,设计出本组的框架式问题,为调查问卷的问题项目和备选项设计做好铺垫。

从课堂教学反馈看,学生受表2框架式问题的引导及第一行示例的提示,能够快速列出“家庭生活用水项目”;而集体讨论和教师指导,又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有利于解决“用水浪费原因”以及“节水办法”这两个难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其他两个课题小组,只要掌握了这种思维分析方法,即使没有老师的指导,也可以通过网络检索、家长指导、群体讨论,请教专业人士等方式解决问题。因而,这个指导过程十分重要,显示了思维导向的作用和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分析结论列举问题项目,设计合理的备选项,完善问卷设计

有了表3的分析结论,调查问卷涉及的主要问题项目、用水浪费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大体呈现出来了。但认识仅限于现场的同学还是很不够的,如何大面积地了解城市家庭的生活用水现状呢?需要课题小组将分析结论转化为“调查问卷”,供更多的学生测试,从而验证或修正这些结论,为普及环保知识、实施环保教育提供事实依据。

在这个教学环节,笔者最终设计出供小学生使用的调查问卷(表4)。回顾课堂设计的指导过程,最大的难题是备选项的情境设计。以第3题为例,尽管我们知道了“淘米洗菜”用水浪费的原因及对策,但总不能把表3“水量大、淋洗”(浪费)和“盆洗、水量适中”(节约)直接设计成问题吧?设计成表4中的三个备选项的问题情境,还是很费一番周折的。主要是因为备选项的情境设计要简洁明确,无歧义,易理解,适合小学生回答,而这需要熟悉生活、语言贴近小学生理解水平。

表4:城市家庭生活用水现状调查问卷(小学生用卷)

指导用语(如前,省略)

1.你家用水最多的是哪些方面?

A.洗澡B.淘米洗菜C.打扫卫生D.其他

2.请您为您按用水量的大小排序(填序号):

3.你家淘米洗菜时怎样用水?

A.直接冲洗B.用盆接水洗C.用淘米水洗菜D.其他

4.你家的剩余开水如何处理?

A.直接倒掉B.刷牙洗脸C.洗锅刷碗D.其他

5.你家是怎样洗衣服的?

A.洗衣机洗B.手洗C.零散洗D.少成多洗

6.你家水费支出的情况?

A.经常超支B.偶尔超支C.较少D.其他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3、4、5三题,虽然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设计出问题项目和备选项,当堂完成问卷设计,但课后笔者隐约觉得不足。最后,在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笔者又增设了第1、2、6题,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不设置前两题,直接问问题太突兀,对方可能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此外,这两道题就内容上而言十分必要,就心理而言,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二是第3、4、5这三题,仅能反应出家庭生活用水的现状,不能反应出人们行为背后的思想认识;设计第6题,主要想了解人们的节水意识和态度。

上一篇:管理培训述职报告下一篇: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