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绿皮书》的个人观后感作文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国电影《绿皮书》的个人观后感作文(共11篇)

美国电影《绿皮书》的个人观后感作文 篇1

《狮子王》是一部脍炙人口且远近驰名的卡通,描写小狮子辛巴成长的点点滴滴,从懵懂无知、误闯土狼穴的它,变成能够管理国家的狮子王。电影从太阳自地平线升起,拉开了序幕,小辛巴诞生了!它在众多忠心好友的陪同下,历经了生命中最光荣的时刻,也遭遇了最艰困的挑战,在历经生、死、责任和生命中的种.种考验,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中,体验出生命意义。

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辛巴的朋友-彭彭和丁满,因为他们俩总是在辛巴难过时在一旁为它加油打气。

在这部电影中,我学习到一个人必须担负起自己该负起的责任,不要逃避,不要躲藏,应坦然面对,如果碰到不如意的事,不要太在意,也不用太伤心,已经发生的困难或挫折要积极正面的处理,而不是在一旁掉眼泪,眼泪解决不了问题。

我喜欢看电影,因为可以让人放松既可以休闲娱乐,又能从中学习,收获满满!

狮子王的观后感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名叫《狮子王》的动画电影。

狮子王和王后生了一个小狮子,他是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在阳光的照耀下,各种动物都欢呼着,这只小狮子取名:辛巴。而这时辛巴的叔叔在考虑如何杀死辛巴的爸爸,自己成为国王。

第一次,辛巴要出去玩,他爸爸让他别出国界,他答应了。 辛巴的叔叔把辛巴骗到土狼的洞穴里,土狼正准备吃他,辛巴的爸爸来了,救了辛巴,并再三强调不要再乱跑了,而他就是不听。终于,辛巴被吓慌乱跑的牛群困在路中间的一个树枝上,他父亲来救他,他是得救了,而他爸爸却死了。是被他叔叔害死的,而他又听从叔叔的话离开了他的王国。

他在沙漠中被一个虫子和一头野猪救了。并且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不知道远方的王国里已经没有动物了。曼曼在狩猎时遇到了辛巴,告诉他那里的遭遇。开始他不想回去,在曼曼的一再劝告和巫师的引导下,他终于回去了,并和别的狮子一起把他叔叔、土狼赶走,从此他的国界又美好起来。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小孩子一定要听父母的话,不然父母会有麻烦,自己也会有麻烦。

这部电影真好看!

美国电影《绿皮书》的个人观后感作文 篇2

什么是个人英雄主义?据字典解释, 当某一伟大的全民族事业和为实现这一事业而积极克服当时发生的矛盾和障碍所必需的巨大努力而成为个别人的性格品质, 他们在整个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精神, 并且体现在个别人的行为中, 而使行为具有伟大意义时就出现了英雄主义精神。在好莱坞电影里, 个人英雄主义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个人英雄强调两部分的含义:个人和英雄。电影里的主角不管是平民还是总统, 都是单枪匹马, 独来独往;不管主角在片中何种身份, 必定是智慧过人, 有胆识, 能担当, 身负多种技能, 无论什么情况都能化解危机, 获得成功。

二、个人英雄主义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

极力制造英雄神话是美国好莱坞电影长盛不衰的重要秘诀, 也是好莱坞大片蕴藏各种极端文化价值观的根源。好莱坞总在极力打造各式孤胆英雄形象, 编织各种神奇的英雄神话。

sentment that had occupied Shi Hua’s heart like a block of ice melted into a flowing river of love that intoxicated her, dissolved her in its stream.Golden Dog was like an addict who knows the opium is killing him but craves it for the ecstasy it brings.The explosive release of passion left them like a pair of whipped dogs—or like a concoction that has lost its efficacy.They could hear the

石化的爱恨情仇此刻都溶于一种复杂的情绪难以得到宣泄, 此处原文中作者用到的是以爱凝固的仇恨融作一起来像吸大烟一样来发泄, 在这其中体会生命的极尽畅美。疯狂的夜晚比喻成“a night of unbridled passion”, 对这疯狂的夜晚的翻译的同时考虑到了上下文, 此刻石华的心情就是unbridled passion, 爱恨情仇的融化就比喻成了“a block of ice melted into a flowing river of love”, 译者很好地体现了意象在细节翻译中的体现并且体现了译者的独立于原作的创作。

2. 音像、意象及象的语式翻译策略。

例2:念毕, 已是苍暮之时, 金狗将祭文火化之后, 抬头望天边, 万山若黛, 州河似带, 夕阳也一半在水中将浮将坠, 红如血染一般。

“万山若黛, 州河似带”此处翻译为“above the dark mountain peaks and the ribbon like Zhou River”, 将意象很好地翻译的同时, 重现了原文的能量和细节, 音像和意象都得到了传神的表现。

3. 内容派生或有机形式的翻译策略。

例3:一抬头, 岸上走来一个女子, 轻手软腿的。太阳正照在她的脸上, 金狗觉得天上的太阳已不存在, 那脸是一盘肉太阳, 这太阳有鼻子眼睛的让人亲近。

He looked up and spotted a girl walking gracefully toward

从20世纪30年代的《大篷车》、《铁骑》、《壮志千秋》开始, 好莱坞就开始了制造英雄神话的旅程。1939年的《关山飞渡》是好莱坞电影中牛仔英雄片的标志性作品, 影片塑造了灵果这一英雄形象, 他一个人拖住了一群阿巴虚人, 使得驿车里的人都得救, 充分体现出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比如, 由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007》系列影片, 塑造了詹姆士·邦德这个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在《黄金眼》 (1995年) 里, 詹姆士·邦德必须寻找在苏联被劫持的黄金眼, 那是一种发射电磁波的武器, 而且被一位叛变的苏联将军所偷。在这项任务背后, 最复杂的是邦德发现这次阴谋的策划者是他的一位旧识及同僚, 英国籍的探员006, 他计划使用这项武器引起全球金融的瓦解, 借此增加财富。在《明日帝国》 (1997年) 中, 007探员面对的是强大的媒体巨子卡佛, 他拥有《明日报》, 为了在中国大陆垄断并独霸媒体, 不惜策划阴谋, 挑起英国与中国的战争, 秘密协助邦德调查的中国籍探员是林慧, 邦德为了挫败卡佛的阴谋, 从伦敦、汉堡一路奔波到西贡。在《黑日危机》和《择日而亡》中邦德毫无悬念地扮演了一个英俊潇洒, 熟悉各种搏击器械、运动娱乐, 精通多国语言, 并一次又一次孤身犯险却又能力排众难、拯救世界的英雄形象。又如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的系列电影几乎都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代表。在《终结者》系列 (1984、

此处作者将女孩走来的状态“清手软腿”翻译成“walking gracefully”, 在内容翻译的基础上采取了有机的形式并且结合了前处所用的意象的翻译, 将女子的状态清晰地展现在了译文读者的眼前。

四、细节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的影响

钱钟书先生说过, 翻译是一个脱胎换骨, 灵魂转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语言的转换, 原作的语言土壤变了, 原作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必须在另一种语言所沉淀的文化土壤中重新构建。这样才能从细节翻译上达到美学的良好效果, 这也是庞德一直追求的。这种细节再现理论对当今的翻译界影响力必将逐步扩大。

五、结语

庞德作为翻译家的身份虽不如作为诗人和批评家的影响力大, 但是他的细节翻译理论对当代一些作家的翻译还是起到了指导和推动的作用, 我选出了几段作者很好地运用庞德理论的译文, 加上自己的注解, 意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细节翻译理论对在翻译中传达文化差异所起到的作用。当然任何理论的运用都必须有实践支撑, 译者将理论的认识观和方法论良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意图, 达到翻译的真正目的:在传播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2]贾平凹.浮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

[3]王娜.贾平凹的道路[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8.

[4]包惠南.论艾兹拉·庞德鲜明的细节翻译理论及其意义[M].苏州:职业技术大学学报, 2005.

[5]陈水平.意象—漩涡—会意—庞德的细节翻译论[M]衡阳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991、2003年) 里, 终结者始终都是以弱胜强, 最后挽救人类。时至今日, 好莱坞更是有增无减地大量打造极端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可见, 极力打造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永远是好莱坞电影人的兴奋点, 也是好莱坞大片始终吸引观众的看点与卖点。

总体来看, 像《偷天换日》这样极力渲染神偷绝技而没有多少积极价值的“犯罪英雄”, 在好莱坞打造的英雄形象中只是少数, 多数英雄形象具有正面价值取向。这些英雄或关心民族大义、国家利益, 如《空军一号》、《国家宝藏》等;或保护地球、拯救人类, 如《第五元素》、《终结者》系列等;或捍卫法律、正义与和平, 如《蜘蛛侠》系列、《钢铁侠》系列等。好莱坞人总是给他们创造的现代英雄神话披上一层传统的、简单的、普遍性的崇高思想外衣, 让世界所有不同文化层次、文化身份的观众都能感受到这些影片所承载的神圣思想和崇高精神。所以, 观众们不仅难以看出这些影片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什么问题, 而且相反, 还会认为这些英雄神话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导观者追求真善美, 向往正义、尊严、和平、自由、人权等美好理想。如果我们剥去这层普遍性的崇高主题, 就会发现, 好莱坞编织的英雄神话, 普遍是由个人英雄主义者充当主角。好莱坞打造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有着共同特征, 就是将个人英雄无限神化, 从而表现出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 其典型症候表现为:其一, 英雄们普遍拥有绝对强壮的身体素质, 如健壮的肌肉, 钢铁般的身体, 无与伦比的体能, 英俊或美丽的外表, 等等。一般都是身经百战而不败, 伤痕累累而不死。《刀锋战士》等影片中的主人公就是这种个人力敌群雄、百战不败的代表。演员史泰龙、施瓦辛格、布拉德·皮特等就是众所周知的好莱坞英雄形象的象征, 他们都是完美男性的代表, 也是完美人性的典范。其二, 普遍拥有优越的智力才能, 如知识丰富、能力全面、身怀绝技、随机应变等。《007》里面的邦德就是这一类典型代表, 射击、飞刀、滑雪、搏击、纸牌 (赌博) 、游泳、潜水、驾驶 (赛车、飞机、船只) 、社交都是他的特长。其三, 普遍拥有超常的意志力, 如超极限的忍耐力、顽强的战斗力、必胜的信念等。其四, 普遍拥有完美男性或女性的几乎所有优点。其五, 都是凭借个人力量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 最终转危为安, 获得胜利。其六, 多数英雄往往还是敢于反抗美国政府的个体斗士。政府在搞阴谋, 个人英雄们敢于揭露政府的阴谋, 与强大的政府对抗, 并最终让政府出丑, 捍卫了正义、自由、民主、人权等。

三、个人英雄主义形成的原因

个人主义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他们崇尚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及自由空间。而英雄主义其实是来源于我们对于自身的生存环境、人文理念的忧虑和恐惧。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于未知世界和生存危机的感应, 所以期待那些拥有绝对好的品质、过人的能力, 总能在最危险的关头给予最有力的支持和保护的英雄。只是个人理想与英雄品质完美结合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所以就需要虚构一个完美的形象给予自己心灵上的慰藉。而美国人正是把这种模式根深蒂固地反映在了缔造的好莱坞电影上。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其基本特征是侵略和扩张。二战后, 帝国主义已经不仅仅满足经济和政治的统治, 开始向文化方向渗透。文化帝国主义其实就是文化扩张, 这个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为人们广泛使用, 是后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产物, 其典型是当今的美国, 它企图把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和文化都归于“美国领导” (America leadership) 之下。美国借助其新闻媒介、文化交流、好莱坞电影、跨国公司等, 积极扩张美国的政治文化和大众文化, 目的在于在全球实现美国文化霸权。美国的文化是构成美国全球性力量的一部分, 好莱坞电影同样承担着传播美国民主精神的职责。电影中随处飘荡的星条旗和美国的标志性建筑———自由女神像更是常常出现在镜头里, 而且都以快速旋转全景展现, 令人印象深刻, 这本身就充满了文化帝国主义的色彩。在这些电影中, 好莱坞喜欢把美国价值观等同于其他国家的价值观。《星球大战》是一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科幻影片, 开创了崭新的电影天地。科技因素与精神力量并重, 追寻自由和民主的胜利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文化事件。它不仅是一部电影, 而且是美国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的政治、经济意图和所谓的美国精神是这部电影立身的基础与灵魂。其中充斥着对太空秩序的描绘, 对崇尚武力解决争端的崇拜, 对美国英雄式的太空武士维护“太空正义”的极度渲染———这一“正义”是典型的美国式的正义。《超人》系列中, 超人在联大发言时说:“不要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 要爱全人类。”接着他说:“我们只有一个世界。”美国站出来是因为“想象他们 (恶势力) 对世界做了什么”。电影中有着一种普世主义。独立宣言即提出普世主义, 后来渐渐演变成救世主义———美国必须拯救全世界。这一想法来源于两个基本理念, 即“上帝选民论”和“天定命运论”。美国先民们以上帝的选民自居, 响应上帝号召到新世界传播福音。他们认为, 作为上帝的子民, 美国人毫无疑问地应该成为普遍救赎的执行者和代言人。“天定命运论”来自这样一种信念, 那就是美国是受到神的眷顾的, 美国的命运、领土扩张的无限性是由神主宰的, 美国拥有整个美洲, 生活在他们认为适合的地方, 这是上帝的旨意, 是神谕。作为上帝的选民, 美国既要注重自身的发展, 又要把能促进自身发展的优越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拯救那些仍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上帝的子民们。美国国民深信自己是独特的, 他们不仅独特, 而且肩负神圣的使命。“我们是被上帝选中的民族, 我们要把自由传递到世界各地”, 他们认为自己是“人类趋于完善的监督者”。美国文化深深地根植于美国宗教中, 神圣的使命感使得他们干预社会, 拯救人类。好莱坞电影不仅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而且是美国文化输出的主要载体。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大规模宣传, 一个个电影英雄在世界范围被模仿崇拜。好莱坞电影不仅吞噬着其他国家的本土电影产业, 而且影响着这些国家的民族想象和民族认同, 本土电影无人问津, 民族想象变得苍白。这种文化上的侵蚀使世界各民族文化出现“同质化”趋势。电影属于大众文化, 而大众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倾向。它不仅是娱乐工具, 而且是宣传统治阶级意志的宣传工具, 电影可以通过形式和内容宣传价值和意识形态。在电影中, 意识形态通过常规的社会活动为人熟悉并正常化。因为好莱坞在输出美国电影英雄的同时, 在用美国的价值观、文化观评判其他族群的民族文化, 甚至是价值取向。难怪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骄傲地宣称, 如果说罗马帝国奉献给世界的是法律, 大英帝国奉献给世界的是议会民主的话, 那么美国奉献给世界的就是科学技术和大众文化。

美国是一个热烈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家。美国社会倡导独立和自由的精神, 肯定人的价值并且充分体现了人作为社会主体的重要性, 一切以人为本。鼓励个人依靠自身的能力创造自由美好的生活并且造福社会, 惠及人类。美国人从小推崇的就是个人奋斗, 在激烈无情的社会竞争中取胜, 取得安全感和成就感, 成为本行业的先锋和领袖。同欧洲和日本相比, 美国的自由放任经济思想更加强调个人和企业的自力更生, 而不是依赖政府和社会保障, 强调让人们按照自己的自然天性自由竞争。美国学校鼓励个人有与众不同的表现, 培养领导才能。今天美国外交上单边主义, 军事上追求绝对优势的理念, 就是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灵魂深处所固有的特征在国际舞台上的自然表现。

四、结语

个人英雄主义其实也是美国梦的一部分。通过奋斗与坚持, 每个人都能凭借自己的智慧、能力与品质获得理想的生活。成功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虽然英雄也会有烦恼与遗憾, 也会被误解, 但是最重要的是坚持信念。

摘要: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 尤其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度。文章阐述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含义, 分析了其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 并说明了个人英雄主义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个人英雄主义,美国电影,含义,形成原因

参考文献

[1]杜钢, 张会兰.美国文化传统浅探.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

[2]王娟.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学术探讨, 2005.

[3]刘建成.什么是个人英雄主义.电影文化, 2006.6.

看美国队长电影的个人观后感 篇3

二战时期,小个子罗杰斯想要参军,博士给他注射血清使他成为超级战士,救出了好友及被关押的军人,并组成了小队,在与九头蛇的战斗中,为了不让飞机冲入纽约密集地区,和飞机一起坠入大海,在沉睡了70年后苏醒。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知道有第二部了,看看最后的结局,肯定是有第二部的,好像真得没什么说的情节,很流畅,很简单。

派姬,美丽性感的特工,教官,与美队感觉好配,吃醋的那段萌萌哒,可惜最后俩人还是没能一块跳舞。

美队很善良,感觉就像是乔峰那样的大侠,胸怀天下,生命至上 ,舍己为人,不然博士也不会选择他做实验。

还有最后美队坠入大海,被之前与派姬的通话打动了,明明知道他不会回来了,却与他约定跳舞的时间和地点。不过也不算是bad ending.美队又复活了嘛,但是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了,还是有点遗憾的。不过觉得派姬也不是那种拘泥于儿女情长的人,她应该还会是一个出色麻利的特工,即使美队死了。

美国电影《绿皮书》的个人观后感作文 篇4

索科维亚协议的重点不是超级英雄身份的注册,而是超级英雄政府化。这样就使其起不到《超人类注册法案》的作用,其对英雄们的影响自然也不一样。英雄们开打的原因里政治和民主并不是最主要的一个,友情才是。队长是为了证明一个阴谋,拯救自己的朋友Bucky才站到了与政府的对立面。而《协议》只是作为了一个开打的引子(当然还有泽莫男爵…)这让我觉得去年在外网看到的一个副标题挺有意思的《Captain America--Your Bucky》 由此相比于漫画,队长的立场就没有那么高尚了。漫画里的队长不在乎自己的身份,甚至安危。在他眼里超级英雄也是有着公民权利的正常人,他是在为人民为民主而战、而牺牲。再看看这部电影里几次打斗都是为什么?为一次后来发现误会了的杀父之仇;为带着兄弟逃离抓捕去阻止一场阴谋;为了一个真的没有认错人的杀父(还有母)之仇。然后英雄决裂。总而言之,“Civil War”对漫画迷来讲只是一个噱头而已。

至此我含糊不清的说出了一部分我不喜欢或者说让我感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毕竟是电影宇宙,因为许多原因没办法做到像漫画一模一样。硬要追究的话,托尼就不会问寡妇浩克在哪儿了。但是《队3》作为一部在漫威(电影)宇宙中负责承上启下的电影来讲还是相当不错的。经过这一场,英雄之间的关系英雄们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就像一群玩过家家的孩子突然有了真正的家庭一样。至此我也不想继续对这部电影再批判一番了,下来就说点它的优点吧。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 篇5

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绿皮书》的故事开始了。一位生活在美国北方的富裕黑人音乐家谢利,与一位并不是那么富有的白人“小混混”托尼,在当时,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钢琴家想要去南方巡演,想要打破这种种族歧视,打破这种偏见与不公正,并且告诉那些南方的种族歧视者:原先受歧视的黑人,也可以爬上枝头,也可以成就光辉的人生!

于是,音乐家怀着这样的梦,带上了托尼,前往了充满种族歧视的南方。

他们终于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南方对黑人的歧视是根深蒂固的,所谓饭厅里“不接待黑人”的“规矩”,又只是一种新时代的种族歧视。

谢利是愤慨的。他面对着种族歧视的白人在游泳池大打出手,还遭到了两个白人警察的虐待,托尼联系了州长事态才得以平息。谢利不理解:同样是美国,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所谓的“公正”“民主”“自由”为什么到了黑人身上就变成了“压迫”“虐待”“歧视”?

托尼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保护好了谢利。但他不理解,明明这位音乐家已经这么富裕,还要追求自己的权利?他告诉谢利:“你不是住在光鲜亮丽的城堡里吗?为什么你还要闹出这么多麻烦?”

谢利的回答出乎意料。他哭着回答:“是啊,托尼。我住在这座城堡里,但是孤身一人!”

于是我又想起了影片中的一幕:两人的汽车抛锚了,停在了广阔的农田旁。农田里的黑人在辛勤地劳作。田地里的黑人看到车上下来的黑人谢利,身着西装,衣冠笔挺。两个黑人的目光交集,老黑人的眼神里透露着无奈。

同样是黑人,为什么你就不用受到白人的压迫?

谢利不知道。他只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平等。而破除这种不平等,可能需要好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在平安夜的前夕,谢利将托尼送回了家,与家人团聚。托尼早已摒弃了些许对黑人的偏见,也懂得了许多。

谢利与托尼,或许就是那个时代消除不平等的最好佐证吧。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5

《绿皮书》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的三个奖项。

今天,这部影片已在全国上映了。

诚挚地推荐给大家,真的很好看。

你不用管美国媒体的评价,你就从中国观众的角度看,就可以了。

在超级英雄3D电影满天飞的当下,这样本身就不贵的2D电影,真的是良心之作。

好电影一年看不了几部,去影院观看吧!跟我在我的破笔记本电脑上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可以用两个词概括:funny & touching. 幽默有趣,感人至深。

我永远记得大学时的系主任给我们上精读课时,跟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反差越大越是美。尤其是喜剧。一黑一白,黑的是拿到三个博士学位的钢琴演奏家,白的是连字都认不全的“白丁”.反差如此之大,两人三观碰撞出来的大火星子呼呼地冒啊!一个白人受雇于一个黑人当全职司机,现如今是很正常也很平常的事,但故事的背景偏偏设在1962年,那时,种族隔离制度还没有被废除……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本着对大家负责的原则,我不能剧透,仅仅举两个反差的例子。

影片中的黑人钢琴家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坚决不肯降低专业水准,他只演奏古典音乐作品,什么李斯特啊,肖邦啊,根本不关心当时流行的黑人音乐,他也不关注流行音乐圈。但照常理来说,黑人最擅长的应该是爵士乐,这就是一种反差。所以,影片最后在那个黑人专属的小酒馆里,黑人钢琴家虽然打破自己的原则演奏了爵士乐,但他却特别开心。他对于自我身份的纠结得到了暂时的释怀。爵士乐最大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大家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个细节,酒馆里的表演者们先演奏了一个调,然后黑人钢琴家开始跟上,这就是知音,你起个头,给个调,我就可以跟你合奏了。

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吃肯德基炸鸡的那场戏,爆笑。时光倒退到上世纪90年代,要是中国的老百姓能吃上一顿肯德基,得高兴一个月,可以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因为很贵!!!曾经一度,中国老百姓觉得肯德基也算是“高端食品”了。反差之下,在美国,肯德基不是什么高端食品,肯德基店也被认为是黑人常去的店。《绿皮书》中的黑人钢琴家是不吃炸鸡的,黑人不吃炸鸡,这本身就是一种反差。反而男主白人司机狂吃炸鸡,这也是一种反差。

炸鸡被提及两次。第二次在南方庄园,主人用炸鸡招待黑人钢琴家,他脸上的表情非常不自然。

“炸鸡”,在影片中是有特定含义的。

男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凭借这部影片刚刚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的最佳男配角。而就在两年前,他凭《月光男孩》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的小金人,也是最佳男配角。厉害啊!演技真的是好!影片中的几段钢琴演奏场景,每一个场景,钢琴家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每到一个州,每到一个城市,遭遇都各不相同,这些遭遇会影响他每次演出的心情。作为一个黑人,面对各种歧视,他一贯选择的是隐忍和接受,但从长期来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最后一次,他终于爆发了……

影片的节奏把握的非常好,语言也特别好。

好剧本,好演员。

总之,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沉重的主题用喜剧的形式呈现,看着不沉重,温暖感人。就像一场春夜喜雨,润物细无声。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篇6

从人物到故事整体都超出了预期,感谢这部电影给了我一个充满温情的周六夜晚 :) 。旅途是人最能袒露自我的地方,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激发出每个人个性的不同面,于是这些旅行者之间的棱角相互碰撞,结果若非不欢而散就是难得挚友。但如果将这部电影归为公路电影,显然是削弱了它很多的情绪,虽然整个故事是以公路为背景,但主人公却不是旅行者,少了公路该有的惬意敞篷高歌,多得是体面的克制与市井习气的幽默对比,加之复杂的社会背景给了他们更多的情感色彩,黑人平权问题,社会阶级矛盾,为这条公路平添了很多起伏。片子出彩的地方在于,Tony和Shirly同作为美国这片土地的所谓“外来者”都有着自己的骄傲,Tony不愿意改掉自己的意大利姓,正如Shirly听到他只能使用户外厕所后的愤怒等等。但在这两个月的路途中,他们相互影响着,两位主人公虽然是雇佣关系,但美国式的上下级关系给了他们成为朋友的契机,炸鸡,烈酒,一个个符号性的东西在无形中被相互的真情实感所击破,全片在黑人酒吧的欢愉音乐中达到高潮,随后经历的第二次警察拦车也再次证明天下乌鸦也许并非一般黑,佩戴有色眼镜的人所幸不是大多数,最后以温情电影惯有式的拥抱落幕,美式幽默,完美的配乐和利落的转场让整个电影节奏紧凑,一切都是优秀剧情片该有的样子。不过纵观整个故事,在观众的角度还是觉得片子对于某些部分的表现有少许缺憾。比如Tony是如何对黑人开始改观的心路历程描写的比较少,从起初扔掉黑人喝过的玻璃杯一直到为Shirly背手(假装?)拔枪,这么复杂的一种情绪变化其实很难单单在听了几次演奏后由欣赏才华而消减。虽然电影中有片段以Tony的角度稍微交代了下这个过程,比如Tony站在阳台上抽烟,观察对面阳台独自喝酒的Shirly,还有Tony第一次和夫人写信时提到的对Shirly的欣赏,当然也是从这里开始,观众开始对这个开篇轻率讨人嫌的(……因为扔杯子不能忍)人物有了改观,直到后来几次解救落难Shirly,确定了整个电影友好和谐的黑白平权基调。另外,看完电影查阅了片名的来源,片方解释“Green Book”是一本专为黑人准备的旅行指南,书中一般会标注各种黑人可以出入的场所(包括餐馆旅馆等等)。总体这部电影还是很优秀的,起码于我这个阅片不多的人而言……祝福冲击奥斯卡成功。

最后,偏题随便写写。撇开故事,看电影的时候让我回想起了自己曾经历过的几次长途旅行,旅伴很多都是起初不那么熟悉的朋友,有的甚至是陌生人,不同的人给的感受虽然都不经相同,但给我最深的体会是唯有真诚是旅途中可以助人克服困难的东西,看完电影,便更确信了这一点。真诚的相互体谅,真诚的承认所有未知带给人的喜怒哀乐,真诚的对待除了自己之外的个体。有时也许不需要试图说服,相互理解体谅you’ll feel better.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500字 篇7

《绿皮书》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由黑人邮递员维克多雨果在美国白人至上运动的1962年编写,旨在帮助黑人同胞们在旅途中找到可以供其入住就餐,乃至上厕所。

绿皮书,自由的指南。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窥见美国种族歧视环境下黑人与白人人格的不平等。雪利是声名远扬的钢琴演奏家,他可以在白人餐厅中演奏他的音乐,获得掌声。却无法使用餐厅的洗手间休息室等,因为在当时,许多餐厅专供白人而不允许黑人使用,黑人想上厕所也只能提前规划,避免踩到禁忌。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场景,第一个是唐雪利和托尼的车在南部乡间小路抛锚时,与田里劳作的黑奴们的对视。雪利看着对面的同样肤色的人们,却说不出一句话。引用一位博主的话,对面呢,仍是寒冬,自由在一点一点向外蔓延。维克多雨果在绿皮书中写下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在不久的将来某个时刻,将有一天不必发布本指南,那时候我们作为一个种族在美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特权。

第二个记忆犹新的情节是唐雪利与托尼在车里吃炸鸡的.场景,唐雪利为了摆脱黑人就是喜欢吃炸鸡的歧视言论,从不吃炸鸡,但托尼执意将炸鸡送给唐雪利吃,三四番拒绝之后,雪利翘起兰花指,矜持地吃起了炸鸡。后在晚宴上主人又侮辱性地为雪利博士准备了炸鸡大餐,还要求他到庭院外黑人专属的茅厕上厕所。雪利博士并未因为主人的歧视而怒火中烧,他乘车回到旅店上完厕所,返回后仍若无其事地与其他客人握手道别。

美国电影《绿皮书》的个人观后感作文 篇8

改变人们的观念不仅需要才华更需要勇气。

“你知道唐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回到他原来的地方,他可以有三倍的费用,走到哪里都会被人敬仰,却选择忍受这些?”因为他在试图改变人们的观念。1962年,一场白人之高的浪潮又开始席卷,他选择巡回在白人的地盘展演,无意选择了无尽的不平等与唾弃。绿皮书,一本专门为黑人旅行提供住宿方便的小册子,可想而知,黑人与白人吃喝住睡的地方都不能是一个水准的,都已一道平行线划开来。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唐在黑人酒店里一个人坐在破塑料椅子上的那个姿态,他翘着二郎腿,双手十指相扣,静静地凝视着周围一样肤色的人们,他们鄙俗地聊着鄙俗的话题,他们做着自己承认要做的下等的活,唯独自己,戴着眼镜在角落看书,不言不语。这个场景是有历史依据的,黑人们只能群居一团,像是一头头在野外觅食的大型动物,过着没有目的地的生活,相当真实。种族歧视的观念是要慢慢消退的,法律上的保护,法律上的措施,能否得到人们内心上的认可这才是成功的关键。很多东西是法律和强制无法改变的。也许唐本不该存在于这个时代,从小极具音乐天赋,兼修心理学多种学科,在哲学领域也有很深的见解,是个不折不扣名副其实的天才人设,因此这部电影的特色就出来了——极富有矛盾的喜剧色彩。

我是住在城堡里没错托尼

孤身一人

那些白人富翁花钱让我给他们弹钢琴

是想让自己显得有文化

但只要我一下台

我又变回了那个他们不屑一顾的黑鬼

因为那才是他们真正的文化

而我只能独自承受这种轻蔑

因为我不被自己人所接受

因为我跟他们也不是一类人

如果我不够黑人也不够白人

或者是不够男人

那请你告诉我托尼

我是到底是什么人?

托尼,一个刚出场就让人看透了的人设,因为看不惯上层人士的自大狂妄偷帽子,出手打人就因为一句“你敢打我,你可能不知道我是谁”,扔掉来到家里两个黑人喝了两杯水的杯子,在唐要求他做男仆一般的活时立刻否决离开。他是一个白人,可他却缺乏有唐一样的气质与修养,因为维持生活只能当黑人唐的私人司机。当然,这种矛盾也同时影射了许多喜剧色彩,但这却不是最主要的,塔影藏在细节之中,包括偷幸运石,扔炸鸡骨头,给妻子写信多个地方。沉重的题材,也应该有轻松的氛围,这样才能让人们有更深刻的思考。托尼的机智与乐观,就很好地表现了这种效果。一部好的电影为什么一定要轰轰烈烈呢?情节出彩不一定能赢得头筹,这就是国产电影我觉得需要认清的地方,说实话《绿皮书》本身没有什么情节,可是他看到了生活中问题的本质,平平淡淡地进入人们的视野里面,让我们踏上救赎的旅途,明白什么才叫真正高贵的灵魂。

这部电影的艺术性却并没有大于他的政治性,但它却不同以往像《月光男孩》一样,可能只是在为黑人同性恋歇斯底里地呼喊,打抱不平,而是着眼于问题该怎么解决,问题该怎么让当事人——黑人自己解决。这就有复杂的人性的碰撞。

说得已经不知道要说什么了,真的是腹中无墨,学识浅薄,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如果只是一味带上有色眼镜去看,你大可认为这就是一部特别的喜剧,那也不痛失你的时间,拥用乐趣,但你也同时必须要认清一点 ,唐是拥有什么才会这样去做的。

美国电影《绿皮书》的个人观后感作文 篇9

美国的创造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清教徒文化所倡导的虔诚信仰,努力奋斗的立国理念,二是基于他独特的地理与历史造就的年轻积极的心态,假如这两方面缺少了其中的一个,美国都不会是今天我们见到的这个样子,缺乏信仰,创造力会变成邪恶的智力,少了青春,会丧失人的理想主义。

美国的魅力就在于他向世界所展示的一个新的,年轻的,充满自信和活力的梦想,而这梦想的基石就是信仰与创造。

一个人没有信仰会堕落,没有勤奋就流于空谈。

歌舞青春这类电影是典型的商业娱乐电影,体现了美国主流价值取向的,并且可以为世界上大多数观众所接受并且喜爱的电影,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在一部电影里看到了纯洁的爱,飞扬的青春,快乐的故事,看到了真,善,美,难道这还不够吗。

漂亮健康的姑娘小伙子,欢快风趣的歌舞,明亮鲜艳的色彩,原来青春是这样美好而简单。

篮球,戏剧,科学竞赛,年轻人之间那种纯洁的情愫,真挚诚实的友谊,勇敢追求心中的梦想,不畏惧邪恶坚持斗争直到成功,难道这不是一个年轻人本应有的理想吗。

我想我们年轻的朋友已经忘记了青春本该有的摸样,甚至从未有过真正的青春。

我的青春在哪里?

在乏味的课本中,在永远做不完的作业里,在补习班的禁闭中,在教室沉闷的空气中,在父母功利式的爱中,在老师的谎言中,在家长的抱怨中,在虚拟世界的暴力发泄中,青春就这样消逝了。

每当我走在街上看到那一个个戴着眼镜的豆芽菜或者肥胖的男孩们,看到被丑陋的校服掩盖的没有美丽与色彩的女孩子们,我就感到很悲伤。

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想要塑造的人?

我记得一次做公车忽然听到背后一个稚嫩的声音在无比内行的谈论某处的一个楼盘,我惊讶的回头看了一眼,那说话的男孩子至多10岁。

一个中国的孩子很早就懂得了,人是要考虑将来的工作与房子问题的,就是说除了钱和吃之外,没有什么可以为之奋斗的,也没有什么值得重视的,自然除了这两样也没有可以相信的东西。

有人说,当代青年如何叛逆如何狂热,其实我倒认为,叛逆是假,务实是真,狂热是表,空虚是内。

一个人在青年时代,没有点理想主义或者梦想是奇怪的,一个人在少年时代不单纯是难以让人理解的,因为青春的魅力就在于天真与理想,天真的眼睛可以看到世界的不完美,理想主义是人类进步的途径,一个有青春气质的民族总是世界上最富于进取与朝气的民族。看到日本青年在内蒙植树,美国青年在非洲做义工,甚至连被许多人认为叛逆的安吉利娜朱丽做慈善,我就感到作为一个曾经的中国青年的耻辱,那并非是金钱充裕做理由,我们这里的富家子弟又在做什么呢,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是信仰的问题。

现在的人们最喜欢标榜自己的非理想主义,如何自我,其实我在里面看到的不是真正美国式的独立与自由,个性的饱满,而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老成精明所体现的阴郁与嘲弄的混合,这里面蕴涵的与其说是反抗,不如说是妒嫉妒,嘲弄一切的结果最后也只是否定人本身。

都是炒作,都是为了钱。

中国的每一代青年都有被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这并不是法国大革命后勒内式的颓唐,也不是维特式的爱情烦恼,更不是美国青年对物化社会麦田式的决绝,中国青年总是被所谓的权威和偶像所左右,陷于狂热,最后就有一种被欺骗后强烈的自甘堕落和报复一切的仇恨,这是一种被当作工具后没有支付足够的报酬的气愤。而每个时代最激烈的愤怒都不是来自贫苦的底层人,而是没有得到好处的文人。

读书为做官,做官为发财。

那些骇人听闻的头悬粱锥刺骨的苦读神话其目的,无非是这个。

所以为了明天的物质利益可以牺牲今天的,只有一次的,美好的青春。

不好好读书将来要饭——-这个就足以扼杀一个人的童年,青春,还有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所以,近代中国的启蒙者都赞美青春,因为他们都感到了老大帝国的老人个性,传统教育对青春的残害,一个中国人是用青春来兑换老年为数不多的时日的,不怕老,只怕死,而青春,青年是不畏惧死亡的,那些人试图用未来虚幻的物质利益来欺骗青年,用虚无主义来腐蚀理想,就是害怕青年中国,年轻的中国,他们害怕的,是年轻人们的信仰。

无论在多少方面应该指责,我还是欣赏恰同学少年的中流击水,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魄,青春就是理想,就是革命,就是信仰,就是行动。

对爱情向往,对友谊的选择友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欢乐的追求,对知识与理想的执卓,这一切都应该是发自你的内心,而不是强迫或者利益的交换,这部电影就是要说明这个道理。

绿皮书的观后感作文 篇10

影片《绿皮书》就是一个与社会歧视和固有思维抗争的故事。影片所指绿皮书是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一本专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罗列了能够为黑人提供服务的餐饮旅馆名录,以此为片名,影片的主旨显现无疑。

托尼,一位对黑人抱有偏见的白人,身强力壮,喜欢用拳头说话,喜欢说大话,但骨子里具有人性的正直,拒绝黑恶势力的诱惑,愿意凭借规规矩矩的付出谋求幸福生活。

托尼临时受雇于黑人音乐家雪利博士,作为司机陪同博士前往种族隔离严重的美国南部地区巡演。博士为人较为正统,且内心孤独,而托尼的处事方式常常突破教条,直接又善于变通,一黑一白,影片开始观众就可以感觉到他们反差是如些巨大,两个人相处中的冲突与合作,对彼此的世界观带来强烈冲击,演绎出啼笑皆非又合情合理的情节,这是一个在当时某些人看来奇怪的组合。

托尼一直遵守诺言给自己妻子写信,通过前后写信细节的变化,从一个角度显示了这段相处中雪利博士带给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影片开头托尼扔掉黑人使用过的水杯,到结尾邀请雪利博士到家中参加圣诞聚会。可以说,他们都发生了某些改变。改变的不仅仅是托尼对黑人的态度,相信这一点每个观众都会有所感触。

或者是出于我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病,雪利博士更是令我敬佩,尽管他自己是这样脆弱和孤独,为了改变对黑人群体种族歧视的现实,他放弃安逸且高收入的演出,以一种使命感毅然赴南部地区进行两个月的巡演,很有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勇气。如托尼所说,人是复杂的,雪利是没有神圣光环的普通人,但又显现出普通人的心怀高远。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打破歧视的坚冰,而不是靠乞求或其他方式来得到人们的尊重。他的信念是无谓的吗?

不可否认,今天依然有形形色色的歧视不时显露出它的狰狞,伤害处于弱势的兄弟姐妹,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改变始于对他人的了解,始于站在对方的位置考虑问题。前几日翻出以前写的《男女变错身》观影感,男女两位冤家被神奇地置换了身体,两部影片从互相理解的角度来说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勇者改变的不仅是个体,同时也在改变我们所处的社会,尽管这一切可能缓慢和不易察觉。影片中他们两次深夜在公路遇到警车的对比,说明怀有偏见的不是所有人,同样的机构,对待人的态度和方法可能截然不同。现在社会主流摈弃种族歧视已经成为事实,黑人甚至成为了美国总统,这些都是无数勇者努力的结果。

看了上述我的一点感想,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部正统死板的电影,只是我选取的角度略显沉重,如果只将《绿皮书》的视角置于反歧视,显然太过于偏狭。恰恰相反,这是一部妙趣横生的影片,在喜剧效果中让我们思考持守和变通的关系,也许观众们被迫循规蹈矩的时间太久了。生活是复杂和多彩的,人更是复杂的,影片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爱情、友谊等等。

这两个差别巨大的人物,其实有着共同特点,那就是既强大又都那么弱小,观众可以感受到他们都是生活中鲜活的人,这部影片也确实改编于真实的故事。我想最终打动观众的是影片展现出的人性光芒。

现今某些人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未知性杞人忧天,对未来人类数字化和思维机械理性化感到忧虑,但不论未来社会怎样发展变化,人性,它具有的力量必然会是无法抗拒的,我们依然渴望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美国电影《绿皮书》的个人观后感作文 篇11

正如题目深夜食堂,晚上十二点开始营业,早上七点结束营业,食堂位于东京的一处狭窄街道里,主角掌勺大叔,他只是静静地在后厨做饭,静静地叉着腰站在桌前听着人们讲故事,洞悉一切却又不说明一切,俨然一位智者,从他脸上的刀疤可以看出经历的沧桑,他懂得自己作为一个倾听者的分寸,懂得人们希望倾诉希望被懂又希望不被别人指手画脚自己的人生。

每个故事都对应一种饭,每一种饭都对应一种感情,每种感情也都对应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大概就是深夜食堂了吧。每个故事都对应一个季节,春天的樱花,夏天的金丝瓜,秋天的水果。每个故事都会有旁观者从旁评论,局外人说局内话,局内人迷于局内事,大叔是看的最清楚的吧。每个故事都起于深夜食堂也终于深夜食堂,每个故事都伴随着各种邂逅,每种邂逅的回忆会永留于心吧。

且不谈故事主角的人与事,但从其他人的态度,总能看出点温暖来。那个帮老大妈打架的大叔,那个帮着小姑娘结尾的警察,那个收留小姑娘又暗恋掌勺大叔的优雅阿姨,等等这些事,都让人感到浓浓的感情,他们倒不像是食客了,而像是大叔请来聚会的邻居,即使不发生什么事只是简单地聊着吃的饭,也让人心头一暖。不禁想起了夏目友人帐,很喜欢的一部日漫,至今追到第六季,夏目也是这样温暖的人,静静的,收藏每一分美好。

而掌勺大叔呢,离于人群又居于人群,真正地大隐隐于市之人啊,像是国产剧中的老炮儿,收留小姑娘,领回被警察拘留曾在他那吃饭的人,不争不抢,就这么静静地,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他要做的能做的,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而是让他们去经历去体会去获得去失去,从而去理解去珍惜去升华。

虽然从没吃过日式料理,但从影片看得出来,做得精致而细腻,每一份饭隔着电脑屏幕都能感受到美味与独特。风味独特的那不勒斯铁板意面,口感细滑的山药泥盖饭,以及余味醇香的咖喱饭。作为一个资深吃货,口水已经止不住流下来了。人生应该就像这一份份的饭一样,被精致地打磨,即使在外面受到再多的伤害,回到这里,卸下所有悲伤的疲惫,唯留下真情与佳肴在心中,从舌尖到内心。

若有一个神秘的地方能卸下铠甲,那里便是深夜食堂;

若有一个特殊的人可以倾诉,那个人则是掌勺大叔;

若有一份特别的饭可供回忆,那份饭便是属于你的山药泥拌饭。

上一篇:H3C交换机路由器配置总结下一篇:描写文明校园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