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作品简介《归园田居·其三》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是《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三首。作者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
作品原文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品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稀:稀少。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5、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但:只.10、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1、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作品译文
我在南山的山坡上种了些豆子,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写作背景
《归园田居》为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一共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作品赏鉴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作者简介
师:田园是一个说出来让人觉得安静的词, 田园诗也是中国诗歌流派里面一个很大的派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其三)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品一品诗里的田园, 读一读田园里的诗人。请大家打开课本, 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 要结合注释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要求:第一遍, 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读得字正腔圆。第二遍, 读给同桌听, 要读通顺, 还要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生读)
师:好, 老师来检验一下同学们自读的成果, 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注意到有位同学读得特别有滋有味, 请你为大家读一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样? (明确:情感)
二、读诗
师:《毛诗序》说:“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诗, 是人情感的所在, 在心里是“志”, 发出来的成为优美语言的就是“诗”。
师:诗歌为什么而写? (明确:为情而写)
师:这首诗的诗情是哪一句? (明确:“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师:有了诗情了, 高鼎就写“草长莺飞二月天”来抒发春天的喜悦;刘禹锡就写“晴空一鹤排云上”来抒发一腔豪情;李白就写“杨花落尽子规啼”来抒发离别的悲愁。
师:诗人怎样把所思所感说出来、写出来?是直接喊出来吗? (明确:中国的诗人们像林语堂所说, 向自然去“借”:“和自然融为一体, 春则觉醒而欢悦, 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 秋则悲悼落叶, 冬则雪中寻诗。”春花、夏蝉、秋叶、冬雪, 分别只是一种风景吗?意象, 借大自然中的事物来抒情)
师:这首诗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远———南山、月;近———草盛、豆苗稀、荒秽、道狭、草木长、露)
师:你觉得哪个意象最美、最有味道?你来读一读这个意象所在的句子, 读出味道来。
师:诗歌里的意象不是单一存在的, 诗人是通过一幅幅画面来传递诗人的诗情的。意境———就是由诗情牵引的一个个意象组合成的画面 (空间) 。
师:你觉得这是一幅_____的画面。 (明确:宁静、美好)
师:同学们,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读出宁静、美好的味道来。 (师读前三联, 生读最后一联)
读到这里, 我们读到了一幅美好的画面、一个宁静的空间。在这样一个月夜里, 向我们走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看看书上的图。这样一个略显狼狈的老者, 到底何许人也?到底他的“愿无违”指的是什么?请大家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的《五柳先生传》, 我们结合《五柳先生传》和诗歌内容, 一起再来读一读、画一画“田园里的人”。
三、读人
1. 农夫五柳
师用PPT展示《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性嗜 (shì) 酒, 家贫不能常得。”
师:结合“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一句, 通过《五柳先生传》的内容和诗文里的内容, 你觉得这位月下晚归的老者是什么人? (明确:贫穷的农民)
作为农民, 辛苦了那么长时间种豆, 却“草盛豆苗稀”, 为了锄杂草劳作了一整天, 他的“愿无违”是希望什么呢? (如果在田边的月下遇到作为农夫的陶渊明)
师: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生:在下“五柳”。
师:请问老丈, 您的“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是希望什么“愿”无违?
生:老夫希望“种豆南山下, 草稀豆苗盛”。
师:请男生作为希望“草稀豆苗盛”的农夫五柳, 来读《归园田居》 (其三) 。要求:要有农民质朴的味道。 (朴实———停顿短促, 声音粗糙) (男生读)
2. 诗人元亮
师用PPT展示《五柳先生传》:“好 (hào) 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结合“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通过《五柳先生传》的内容和诗文里的内容, 你觉得这位月下晚归的老者是什么人? (明确:读书人、诗人)
师:一个能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的诗人对田园风光必然是喜爱的、陶醉的。他的“愿无违”是希望什么呢? (如果在田边的月下遇到作为诗人的陶渊明)
师: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生:在下姓陶名渊明, 字元亮, 东晋浔阳柴桑人。
师:请问先生, 您的“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是希望什么“愿”无违?
生:在下希望每天都能欣赏“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这样的美景;或这样的美景能长长久久, 就像这一轮明月永远照耀大地;或这么美的田园生活能一直下去。
师:请女生作为欣赏田间美景的诗人元亮, 再来读《归园田居》 (其三) 。要求:要有诗人沉醉田园美景的味道。 (陶醉———语速稍慢, 声音抑扬顿挫) (女生读)
3. 隐士陶潜
师用PPT展示《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 不慕名利。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
师:通过《五柳先生传》的内容及诗文下的赏析, 你觉得这位月下晚归的老者是什么人?再给大家一点线索———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南山”是中国道教圣地, 大量隐士在此归隐。 (明确:远离官场, 归隐的人, 隐士)
师补充:陶渊明先后有五次仕宦经历, 分别是江州祭酒、主簿、属吏、参军、彭泽县令。孝武帝太元十八年 (393年) 任江州祭酒。他辞职回家后, 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 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 (400年) , 他到荆州, 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隆安五年冬天, 他因丧母辞职回家。元兴三年 (404年) , 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 , 紧接着就辞职隐居。同年秋, 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 不为五斗米折腰, 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 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师:潜到哪里去? (明确:归园田)
师:你们觉得田园是怎样的? (明确:辛苦、安静、自由、自然)
师:什么是“居”? (明确:是房子, 是“家”)
师:你们想象一下, 田园里的家会有些什么? (明确:牛、羊、猪这些家畜;劳作的农夫、打闹的孩童、做饭的妇人;稻田、打谷场……)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师:田园的家给人的感觉是? (明确:平淡、贫苦、忙碌、温暖、朴素、恬静)
师:中国文人历来崇尚“隐逸文化”, 那些不得志的文人们大多隐到山林中去了。可为什么作为一个隐士, 陶渊明不是归隐山林, 而是归隐田园? (明确:因为这里有贫穷、平淡、温暖、踏实的家。我们热爱陶渊明, 因为他逃避浑浊的官场, 但不逃避真实的生活。他的归隐不是作秀, 他的归隐只是“回家”而已。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隐”、真正的“潜”)
(如果在田边的月下遇到作为隐士的陶渊明)
师: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生:在下陶潜。
师:请问居士, 您的“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是希望什么“愿”无违?
生:吾别无所求, 唯愿“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这样平凡、温暖的日子能一直下去。
师:品读到这里, 我们应该能明白赏析中说的“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 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对于劳动、对于田园来说, 本来就是平凡的、平淡的, 无须再有多余的修饰, 陶渊明做到了用自然的语言呈现最自然的画面、最美的田园。
师:同学们, 我们一起作为劳作了一天月夜晚归的隐士陶潜, 再来读《归园田居》 (其三) 。要求:要读出享受平凡生活的味道。 (自然———语速平稳缓慢, 声音轻柔、自由) (师生读)
师:这位月下晚归的老者是谁, 他是农夫五柳, 是诗人元亮, 是隐士陶潜, 是归园田的陶渊明。读人是为了更好地读懂诗, 读诗是为了更好地亲近诗人。
四、初步了解田园诗
师:那么, 田园只属于陶渊明吗?它也属于“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的杨万里吧;它也属于“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的辛弃疾吧;它也属于“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范成大吧。其实, 你们早就读过田园诗, 亲近过田园诗人。田园属于我们所有人, 只要你______, 你就拥有一片属于你的心灵的田园。 (明确: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知足常乐、享受平凡)
师:这样的人就是田园诗人, 这样的诗就是田园诗。
师:今天我们就和陶渊明以及那些甘于平淡、享受生活、热爱自然的人一起, 再读《归园田居》 (其三) 。 (师生读)
师:“但使愿无违, 但使愿无违!”
田园到底在哪儿呢?田园不是世外桃源, 不是远离生活的仙境, 它是让我们能够感到温暖的归属。田园甚至不是一个地方, 它只是一种状态、一段心情。
原文:
[魏晋]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曲人)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
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不。
耕作之余不时到田里,把草拨开,和农民随意交往。
见面之后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注释
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穷巷:偏僻的里巷。鞅(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不。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不。
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
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
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
赏析: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的美。《归园田居》组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就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句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片自得之意,那正是摆脱了官场的机巧,清除了尘俗的应酬“复得返自然”之后的深切感受。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
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柴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里人。墟曲,墟里、乡野。曲:乡僻。披:拨开。这两句是说,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话桑麻长。”这两句是说,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麻桑,可见他在劳动中同农民也有了共同语言。在诗人看来,与淳朴的农人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充满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土:指被开垦的土地。这两句是说,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霰:小冰粒。草莽:野草。莽:密生的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降临,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归园田居·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翻译
译文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注释
①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②穷巷:偏僻的里巷。鞅(yīng央):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③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④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⑥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⑦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
赏析
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诗人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所以他非常轻松地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的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不过,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他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人事”;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绝对不同于计较官场浮沉,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诗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那么友好淳厚。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生平及思想;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过程与方法:通过意象品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步骤:
导入
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明确:陶渊明,有《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为证。
2、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三)》(板书课题)
二、读课题
1、齐读课题,问,你从课题中获取了一些什么信息?
明确:(1)这是一首田园诗,描绘的是田园生活或田园风光。
(2)(其三)说明这个题目的诗不止一首,是一组诗,一共有五首。(3)“归”可理解为“回归”,“归隐”。
三、读诗文
1、指名学生读诗。(幻灯出示诗句)师生点评。
2、正音 秽huì 荷hè 长cháng
3、齐读。(教师点评)
4、分组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想一想:我们甚至可以带着怎样的动作、表情来读这首诗?
5、指名学生朗读。学生点评。
6、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和点评是不是传神到位呢?先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诗歌。(1)诗的1、2句交代了什么?(明确并板书:种豆 地点 结果)
(2)高高兴兴来种田,结果遭遇草比苗旺的尴尬,那是因为诗人的懒惰、整日游手好闲吗?你从哪句诗可看出来的?
明确:“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清早去耕作到顶着月亮而归,诗人的劳作是勤奋的,一个“带月归”而非“月照归”可知诗人趁兴而去,尽兴而归。
(板书:劳作 勤奋 尽兴)
(3)诗人披星戴月而归的路上遭遇了什么?
(4)辛苦了一天,回家时衣服还被露水打湿了,诗人自己觉得苦吗?
明确:诗人不觉得苦,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生活,这些辛苦不值一提,因为他得到了田园生活之乐,并愉快地享受着。(板书:享受 田园 之乐)
8、小结:诗人归隐后,“种豆南山下”,结果“草盛豆苗稀”,我们应读出一种无奈的语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辛苦,但内心是轻松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不要紧,诗人我高兴、乐意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两句应读出愉悦之情。
9、请同学们练习一下,待会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首诗。
四、读诗人
1、在这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中,从“草盛豆苗稀”中,我们可知诗人的收成很少,作为一名农夫,这样的日子一定是一贫如洗的,可诗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贫穷,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得很美好,这是为什么呢?想知道原因吗?让我们从陶渊明的仕途经历和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吧。
2、读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召为江州主簿,他未就任。后来先后做过一些小官。最后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
从简介中你知道诗人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吗? 明确:官场
田园
3、归去后诗人心情怎样?
明确:轻松、愉快,正如周敦颐所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尽管劳作辛苦,收成不怎么样,但心是自由、宁静的。所以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他通过“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来表达他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欣赏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4、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陶渊明呢?请以“我读到一个
的陶渊明”说一句话。
五、总结,作业
1、总结: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2、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_
3.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4. 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5.答: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6.语言“自然、通俗”。
7.“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8.(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一整天。)
9、写劳动情形。
10、(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2.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学案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与其三原文鉴赏
4.陶渊明诗词《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
5.《归园田居》陶渊明赏析
6.陶渊明归园田居读后感
7.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赏析
8.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9.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把欣赏诗歌的“钥匙”。
教学目标
2感悟这首诗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语言,学习鉴赏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情感激趣法 启发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式小组讨论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洁导入,知人论世
向往和平宁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的生活,这个人是谁呢?(让 篇二: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设计
大邑县安仁外国语实验学校活页式教案
年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级
课 《归园田居(其三)》 题
教学
内容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准备 授课类型 设计时间 阅读课 教 师 教学时间 肖德春 阅读理解《诗四首》之一“归园田居(其三)”。朗读并背诵全诗;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一、导入新课:
复习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在405年“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的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二、预习课文: 特别提示:种:zhòng秽:huì荷:hè长:zhǎng 另读cháng
三、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3、评选“我班的朗读之星”:
四、品味诗意:
1、重点词语理解:
盛:茂盛 稀:稀疏 兴:起秽:杂草带:带着(比较:披星戴头顶着)荷:扛着足:值得 但:只要使:让愿:意愿,这里指诗人隐居山林、归耕田园的意愿
2、请分别用4字短语归纳每两句的内容:
参考归纳:
1、2句:南山种豆 3、4句:整天劳作 5、6句:夜归情景 7、8句:表明意愿
3、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 学过程
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②同学们对这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
五、归纳古诗阅读品味的方法:
1、联系生平、背景进入诗歌;
2、按照“三点要求”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词句,归纳内容,把握诗意;
5、可以绘制诗意图、写成书法作品;
六、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七、练习巩固:
1、默写全诗,同桌交换评改;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1;
八、布置作业:
1、默写全诗,同桌交换评改;
目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1;
检测
3、完成“同步训练”上的相关练习;
总结 与
反思 2 篇三:《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张家川县大阳中学张桢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重点与难点:
课前指导:
教学过程:
前奏:
一、导语: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你喜欢田园生活吗?为什么?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想和思索。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晋浔阳紫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由于当时社会**不安,官场黑暗,他有志不得展。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陶渊明在39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解印挂职而归。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田园诗抒发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作者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以及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陶渊明不满于官场的黑暗,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三、划分诗歌节奏及了解注释: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1、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4、狭(xiá):窄;长(zhǎng):丛生 5、沾(zhān):沾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四、明确诗歌内容:
2、提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3、提问: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句?
4、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诗人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达了他归隐田园的意愿。
五、讨论并归纳: 处于现代社会农村和城市当中的人们,对于田园生活又分别有着怎样的理解与看法?
征文类别:教学设计
标 题:《归园田居(其三)》 姓 名:刘银燕
单 位:湖北省安陆市德安中学 通信地址:湖北省安陆市德安中学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al-hyd@sohu.com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30课《诗四首》。《归园田居》组诗是陶渊明的著名诗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他的诗歌描绘了田园景物及其农村生活和劳动的情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充满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淳朴田园的热爱。
《归园田居》其三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清高、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锄头、豆苗、青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会给读者一种似曾相识而又陌生的感觉。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使“诗意淡,却淡得有味”。这就是此诗的重要特色。
学情分析:
学生对陶渊明的作品并不陌生,在本册第五单元就学习过他的《桃花源记》;而且学生在小学和初一,已经学习和背诵了一些诗歌,这是学习本课的条件。但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学生对诗歌中表现的隐士情怀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初二年级学习诗歌,还要注意提高学生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这首田园诗。
2、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田园生活。
3、理解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4、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赏析诗歌,真正体会到陶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教学重难点: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教学设想:
1、整体设计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依据。八年级学生学习古代诗歌,不仅要诵读和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还要能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以后自己独立鉴赏诗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引导学生在诵读和赏析中感受诗人的心灵世界。
2、具体教学思路: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首先诗句接龙,激情引趣积累诗句;接着在吟读中感知文本;在小组合作绘诗景的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然后通过拓展阅读相关的背景和作品来启迪学生把握全诗主旨,与作者对话;最后通过学诗论人升华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融合后的人格重构与升华。
课时安排:一节课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教师: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学诗氛围。
②准备有关陶渊明的生平、作品资料,以便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诗句接龙:开轩面场圃,-------------。明月松间照,-------------。
2、这些诗句从内容上看有什么相似之处?(山水田园风光)
山水田园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学过哪些田园诗?(学生背诵)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则源于晋代陶渊明。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歌。(板书课题、作者)
二、吟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两遍,边读边结合诗意划分诗歌节拍。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读出节拍。
提示:五言诗有两种节奏: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两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读诗的最高境界是吟诵,它和朗读有区别,要做到音停气不停,韵脚有拖音。教师示范吟诵诗歌。
4、学生学着吟读一遍后,全班齐读。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三、赏读品析
1、解诗意
(1)这首诗讲了些什么?(陶渊明归隐后的田园生活)
(2)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先逐句理解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诗人一天的生活情形。
2、绘诗景
(1)四人小组合作,拓展诗景。选择一两句诗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你所看到的劳动生活场面,并为画面起一个小标题。
要求:用第一人称;有景物和心理描写;限时五分钟。
教师示范:种豆南山——我辞了官职,终于来到了我向往的山林,这里山朗气清,景色怡人,这是我渴望的自由境地,在南山下我开垦了一块豆田,也许我太喜欢喝酒了吧,田里豆苗稀疏,草儿却很茂盛。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板书:种豆南山、荷锄晚归、夕露沾衣
3、明诗愿
(1)诗中的作者是一个什么形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2)陶渊明真实的田园生活并不悠闲,(课件显示“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的田园生活”)那么诗人为什么愿意弃官归隐、躬耕田园?《归园田居》(其一)对此做了很好的解释,一起读一读。(屏显:《归园田居》其一)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从诗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者认为做官就像在牢笼中,他一点不喜欢做官,自然就不会去留恋了。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说自己做官是误落尘网,这就说明他本来不恋官,(4)这种种原因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但使愿无违。如何理解陶渊明的“愿”?(“愿”指的是爱丘山,返自然。“违”就是那一段令人失望,令人不快,令人身心俱疲的岁月。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道出了诗人的心声。)
4、有感情的齐读《归园田居》其
一、其三。
四、知诗论人
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惋惜于陶渊明的消极避世,学者叶嘉莹却这样评价,(屏显: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学了这首诗,你如何评价陶渊明?
2、学生交流,教师以鼓励评价为主。
3、小结:陶渊明舍弃了官场,舍弃了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这是需要勇气的,这是一种境界,所以他不愧为东晋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课件展示: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同学们要学会取舍。)
五、比赛背诵
1、学生限时背诵。
2、教师检测背诵。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
荷锄晚归
→ 愿无违
误落尘网中2,一去三十年3。
羁鸟恋旧林4,池鱼思故渊5。
开荒南野际6,守拙归园田7。
方宅十余亩8,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9,桃李罗堂前10。
暧暧远人村11,依依墟里烟12。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13,虚室有余闲14。
久在樊笼里15,复得返自然
注释
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一作“愿”。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i)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野:一作“亩”。际:间。
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荫(yìn):荫蔽。
罗:罗列。
暧暧(ài):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余闲:闲暇。
⑵尘网: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官场。
⑶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⑷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⑸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⑹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可解释为固守自己愚拙的本性。
⑺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⑻荫:荫蔽。
⑼罗:罗列。
⑽暧暧:暗淡的样子。
⑾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
⑿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⒀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⒁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归园田居其三翻译及赏析】推荐阅读:
归园田居陶渊明翻译09-27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与赏析10-11
7.3归园田居教案07-04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10-28
《归园田居》其一_教学设计07-01
读陶渊明《归园田居》有感11-14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教学稿06-27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案07-27
论诗·其三原文及赏析07-05
李白《塞下曲其三》原文翻译鉴赏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