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东方主战场观后感(精选5篇)
(一)回望历史 回答现实 回响未来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有关抗战这类重大题材的影视作品正在银幕上热播。此时,我看到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东方主战场》第一集《东方危急》,心情难平、激情澎湃。
该作品充分发挥纪录片的特点、特色和特长,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其真实性的力量是任何艺术门类难以替代和重演的。残酷的战争真相以及特定人物活动的氛围与气质,是难以“演”出来、“导”出来和“编”出来的。
7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纪念什么?思考什么?警醒什么?历史与当今的紧密结合,是如此迫切又如此真切。
第一集《东方危急》序幕用今年大阅兵的盛况链接历史沧桑的血与火,站在全人类反法西斯的视角来展现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让人们看到中华民族不可摧毁的元气、正气、勇气和锐气。作品靠光影的细节感感动我们,靠历史的尖锐性感染我们,不是平铺直叙的文献罗列,而是用艺术的构思和叙述方法走到历史深处,走到我们的灵魂深处。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这部作品释放出来的强大正能量,是对当前泛娱乐化现象的一种反拨,是对拜金至上、远离信仰的一种唤醒。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部作品中贯通着制作团队所付出的心血和激情,感受到创作者执著于使命的跋涉和艺术的探寻。作为一名挚爱纪录片的老兵,我真诚地向他们致敬。
因为,《东方主战场》这部作品,将不仅带给我们历史的回忆、回味、回望,更是对现实的回答和走向未来的回响。
东方主战场纪录片观后感
(二)有血有肉的史实
电视纪录片《东方主战场》第四集看完了,激动的心潮难以平履。这部电视片对史实的把握十分精准,体现了学术界研究的最新高度与最新成果。同时,又有许多新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历史与现实交相闪回。这次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中,将行进着许多英模部队的代表。而这部片子对这些部队和人民军队的英勇卓绝,又作了新的解读。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英雄连,英雄的史诗,血染的战旗,令人不能不肃然起敬。八路军与日军短兵相接,刺刀见红,不能不使人们对即将乘车通过在天安门广场抗战老兵激起深深敬意,向他们敬一个庄严神圣的军礼。本片中讲到左权将军的牺牲,又用史诗般的语言说到“八年抗战,八路军总部先后迁移60多处,始终靠前指挥在抗敌一线,一步也没有离开过这座绵延于华北大地的巍巍太行”,“总部机关却一直没有专门的警卫部队,所有的兵力都用在了战场的第一线作战。”这里包含着多重的历史份量啊!
本片体现着历史的本身的真切和质朴。历史当事人对日军戴钢盔的独特的解读,对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不称“大老爷” 的史事的述说,对抗日军民所写“矛子枪换日本的三八式”的纸条,虽然土得掉渣,又使人们感动得下泪。而其中体现的历史幽默的元素,有时又会使人带着泪痕发出会心的微笑。
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红嫂明德英、少年英雄王二小,他们的事迹一次一次激起人们情感的波澜。当人们看到,一位沂蒙母亲,收养抗日烈士遗孤,自己的四个孙子早夭的史实,又怎能不潸然泪下!她对儿媳妇说:“咱的孩子就是死了你还能生育,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了根了。”这是怎样的大爱!
敌后游击战的各种作战形式,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独树一帜。尽管这些故事为人们所熟知,但本片又鲜活的史实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惊喜。一位美军上尉观察员亲历了地道战,并自豪地说:“地道战,我是美国军人中第一个参加者。”这是对史实国际化的表达,也体现着纪录片的力量。
《东方主战场》前四集看完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艰苦卓绝。面对这样的铁一般的有血有肉的史实,一些不负责任的发言者,应该冷静下来想一想了吧?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电视纪录片《东方主战场》以史诗般的厚重风格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所承受的巨大民族牺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发挥的重要的作用。在《东方主战场》的叙事中,使用历史影像叙事、自知叙事、理性叙事、全知叙事等多种形式相互补充、交叉进行,使《东方主战场》的叙事变得丰富、生动、深刻,完整。
一、 历史影像:二度叙事
影像记录发生的历史事件,是它的一度叙事。一度叙事是片断的、直接的,它指向具体的历史事件。《东方主战场》中一度叙事的历史影像包括事迹、报刊、照片、国际会议等四种类型,它们成为该片建构历史场景的“元素”,被纳入一个新的叙事框架中,具备了新的意涵。“历史题材纪录片作为一种‘触摸历史,实录变迁的历史影像写作,其叙事结构当然是指对构成历史事件的材料‘本事的情节安排的方式,确切地说就是构成历史事件这一‘本事的影像画面的重新编排,是纪录片制作者进行历史写作的基本方法和叙事原则。”[1]《东方主战场》二度叙事的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这些历史影像资料,从以下三个方面建构了东方主战场的历史真实感。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包括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密相关的重要国际会议影像、像资料中的苏德战争爆发、滇缅公路的修建、缅甸同古保卫战等等。这些情节和“本事”把东方主战场放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下。其中,中国远征军的缅甸同古保卫战、滇缅公路的修建等影像,表明中国对国际义务的承担,实现了东方主战场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关联。
(二)完整地呈现东方主战场的面貌。包括正面战场上的著名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等,还包括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战等敌后战争,以及日军投降签字仪式、远东国际法庭审判日本甲级战犯等战争结束的标志,这些影像呈现了东方主战场的宏观面貌。同时,还通过一度叙事的报纸、照片上日军的暴行和抗日的惨烈,揭示了东方主战场的牺牲和贡献。
(三)描述了战争中多项关联。战争作为一种现象,它关联着参与战争的国家、军人、家庭、情感以及人性,《东方主战场》中的影像叙事作为一种能指,把握了这些关联,深化了战争的意涵。比如,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历史影像、日本孤儿美穗子姐妹影像、被俘日本士兵在延安学习、白求恩大夫行医等历史影像成为《东方主战场》二度叙事语法结构中的得力元素。
作为历史题材纪录片,《东方主战场》通过历史影像的叙事语法重建真实、丰富的事件现场,追求历史纵深感、现场纪实感,赋予历史影像以媒介事件的影响力,构筑观看者认识历史事件与读解纪录片影像画面的媒介。
二、 人物回忆:自知叙事
用作品中人物的视角来看待事件属于自知叙事,“所谓自知叙事就是用作品中人物的视角看待现实,讲述故事,而不采用作者的视角来看待现实,讲述故事。这种叙事方式,能够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立场和倾向。”[2]《东方主战场》中的自知叙事,除展示人物个性之外,还强化了事件的客观性,成为事件发生过程的生动补充,它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一)指挥员的叙事。如原晋察冀第一军区第一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回忆日军对河北涞源黄土岭的大扫荡,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阿部规秀的具体策略、八路军的应对策略等,从战争的整体布局、战术的具体方式进行叙述,向观众呈现了某一场战争的整体面貌和细部样态。
(二)老战士的叙事。老战士是战争的亲身参与者,其回忆生动而具体。在片中,原第五军抗战老兵王光亚回忆收复昆仑关一战,描述了炸掉敌人碉堡的具体过程;原山东根据地菜东武工队抗战老兵藤锡远回忆了当年拿炮楼子、拿据点的战斗和挖地道的工作等等。老战士的叙述具有再现战争中某一个激烈战斗场景的作用,把敌我双方具体实战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生动地描述出来,把观众带入到抗战的情境中。
(三)幸存者的叙事。在《东方主战场》中,当年战争的幸存者都是在亲历了重大灾难后,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其叙事的功效是在想像中复原惨烈的场景并使观众感受到这些场景的巨大震动,从而强化影片的表现力。在片中,潘善增对当年潘家峪惨案的回忆、当年7岁的陈汉文回忆击毙日本旅团长阿部规秀的场面,都具有真实可靠、准确深刻的再现效果。
(四)日本学者的叙事。完整的战争叙事,应该包括交战双方的亲历者,影片未能使用参与侵略战争的日本军人的叙事是一个缺憾,但使用日本学者的叙事作为补充。日本学者记载了日本军人的回忆,其叙事就成为“间接引语”式的复性叙事。影片中,日本克劳塞维茨学会学者中山敏雄,描述了战场上回来的日本士兵眼中八路军的英勇就义,这就从另一个视角补充了战争叙事的内容,使之更加全面和客观。
影片中的人物回忆叙事,在亲历战争的不同角色之间跳转,在主角和非主角之间切换,在现实和回忆之间互文,自知叙事的个人化语言都鲜明地向观众表达出“回忆”的叙事特征,凸显出主观的叙事角度,在这种变换中都归结于一个共同的叙事指向——东方主战场上战争的惨烈,和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英勇。
三、 学者观点:理性叙事
学术研究是严谨的,也是客观的。通过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学者来做理性叙事,成为《东方主战场》的重要特色。以大量的史料作为依据叙述事件、概括规律,给历史事件以来自学术角度的支持,加强了《东方主战场》的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影片的理性叙事主要选取了以下四个角度:
(一)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大盘棋,影片中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罗纳德·斯佩克特教授充分肯定了中国独自抵抗日本侵略、始终没有向日本投降的意义:如果中国当时向日本投降,日本就可能腾出手来提前向亚洲其他地区扩张;牛津大学拉纳·米特教授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持续抗战牵制了日本的大量兵力、注意力和资源。如果当时中国投降,日本有可能进攻苏联和东南亚以及英属印度。所以,在东方主战场上,中国对亚洲格局乃至世界格局的形成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主导作用。英国剑桥大学汉斯·凡教授在研究大量的史料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发生的作用给予了肯定。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贡献是,在抗日战争中始终坚持抗战决,为全民族树立起抗击日本侵略的形象。同时,中国共产党将日军引出国民党的势力范围,将日军的兵力分散到整个中国,及大地缓解了国民党的作战压力,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战术。英国中国学会研究学者托比·林肯通过对根据地的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延安其他根据地,特别是华北根据地对于阻止日军的深入起到了核心的作用。毛泽东采取的游击战战略也非常重要,它非常适合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抗击装备精良的日军。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近藤邦康研究了“持久战”的理念和技术,他指出,毛泽东的持久战略是日本人不容易理解,所以日军打起仗来十分艰难。当时八路军和新四军按照毛泽东的持久战略进行战斗的,取得了重大成效。
(四)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美国学者托比·林肯客观地认为,不同国家的人民在不同的时刻感受这场战争,美国人认为战争始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人认为是1939年。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都承认中国人民在抵御日本侵略者中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个时间开端当然是1931年。
《东方主战场》中使用学者的理性叙事,一方面表达了世界各国学者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贡献的共识,另一方面对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具体历史事件做了概括和提升,对全知叙事起到补充和佐证的作用,同时,揭示了历史影像叙事和自知叙事的深刻意义。
四、 画外解说:全知叙事
在《东方主战场》中,贯穿始终的解说者是作者立场。作者是事件的全知者,拥有最大的自由度。法国学者热奈特说:“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因此故事的时间可以是多维的。但在叙事中,叙述者不得不打破这些事件的‘自然顺序,把它们有先有后地排列起来,因此,叙事的时间是线性的。故事与叙事在表现时间上的不同特点为改变时间顺序达到某种美学目的开创了多种可能。”[3]在片中,画外解说对时间顺序的重置,开辟了多种美学的可能性。
(一)交待事件背景,改变叙事时间。比如,影片用寥寥数语交待了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苏对日宣战、日本军国主义迅速覆亡的过程,浓缩了叙事时间;“叙述者用第三人称,仿佛是由某个看不见的目睹者进行的,他并不参与事件,而只是讲述他所知道的或者猜测到的事。”[4]在这里,叙述者就像一个隐身人,他不参与事件但鸟瞰全局、无所不知。
(二)在历史影像叙事、自知叙事、理性叙事之外进行补充内容、把握节奏,它还可以穿针引线,使不同的叙事形式和谐地呈现出来,构成完整的影片叙事。比如在第六集中,结合着涌向延安的知识青年影像,解说者表明,这是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的另外一条著名的迁徙路线——从四面八方奔向延安的知识青年……他们都怀着抗日救国的一腔热血与理想……叙述人让人物和场景不断地出现,又不断地消失,整个叙述过程像戏剧一样进行,不加任何评论,不叙说因果联系,语言上也很少露出有人在介绍的痕迹,充分彰显了全知叙事的特点。
(三)使纪录片的叙事呈现出全局的面貌。“所谓全知叙事,就是作者站在自己的立场全知全能地用自己的观点叙述故事、描述人物、安排结局。”[5]全知的叙事视角,就是“‘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可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6]在《东方主战场》中,解说者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既可高高在上地鸟瞰概貌,也可看到在其他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根据剧情的进展自由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来叙述。如片尾对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进行了全局性总结,号召今天的人们和后世的子孙珍视和平生活。
纪录片作为影视文化中最具文化品格的类型,表征着人类尝试去接近真实与记录真实的求取过程,由于它的叙事方式要体现自身纪实化的本质诉求,因此选择恰当的叙事方式和结构安排就成了必要的手段和形式。《东方主战场》以事实为基础的逻辑理性展现了纪录片的灵魂,其历史影像叙事、自知叙事、理性叙事和解说叙事的多重方式成了保护这颗灵魂的外衣,具备突出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肖平.纪录片历史影像的制作基础及实践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35.
[2][5]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传统:从郑正秋、蔡楚生到谢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126.
[3](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
[4](法)乔治·杜亚美.长篇小说探讨.见,法国作家论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116.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历史节点。由于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以及德意日三国称霸世界的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法西斯轴心国的阴谋之中爆发了。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世界大战,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约二十亿人口卷入其中,战火遍及亚非欧大洋洲四个洲,死伤人口之多,战争范围面积之大,经济损失之惨重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这场战争因此成为了人类历史中的浩劫。
《东方主战场》主要讲述的是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四万万人口的泱泱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日本摧残却坚持14年进行着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
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的狭小以及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的普及,使得这个太平洋上的小岛国不再满足于本国的国土面积以及资源,加之日本上层势力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增加,使得日本形成了像亚洲大陆扩张的“大陆政策”,意图征服朝鲜打败中国直达印度,形成一条“利益线”进而成为横跨海陆的大帝国。在一步步的阴谋计划下,东三省成了日军进攻中国的突破口。人们熟知的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仅仅是日本正式发出了侵华战争的信号,然而这并不是东北人民苦难的开端。早在1904年日本就通过日俄战争从沙皇手中夺得旅顺大连的租借以及南满铁路的经营权,从此日本就精心计划,并从东北进行大量的资源掠夺。并且日本对中国东北人民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摧残,更是野蛮的挖掘他们的灵魂,强迫东北人民小学开始就学习日语,且课时不能低于总课时的1/3,平时讲话要说日语,还要朝拜日本的天照大神。这是要将三千万东北同胞变成日本所谓的臣民,这是对中国赤裸裸的侵略,是比战火硝烟还要惨烈的战场。日军派遣到中国的“笔部队”中被称为“海军班头号功臣”的杉山平助写到过,“军人用刀来刺支那人,我们文化人就是要用笔把他们的灵魂挖出来”,字字句句都猛戳着中国人的骨头,透露着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野蛮残暴也难以形容。他们不仅想占领中国迫使中国投降,更重要的是想让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成为他们的奴隶,消灭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断掉我华夏人民千万年来的根基,使得中国人民彻底成为他们的奴隶,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对中国人民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摧残。
然而阴谋终归只能是阴谋,终将被智慧的人识破,就在日本对中国进行疯狂侵略的同时,千千万万的知识青年站起来了,在敌人对大学校园疯狂的轰炸中辗转,在群山怀抱的边区中繁衍,他们用笔杆子同日本人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场战斗同样的激烈,一样可以载入史册。他们就是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自己思想,写出一篇篇激励四万万华夏儿女奋起反抗的著作。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掀起局部抗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最终到1945年日本投降,14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不畏牺牲不畏艰辛,在血雨腥风中同日本法西斯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八年抗战中,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合作,重创日伪军,国民党部队主要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作战,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则在敌后战场同日军进行游击战,运动战等各种形式的战役,有力的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战斗。历史又一次证明了,只要华夏儿女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除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之外,不同民族的人民也在进行合作,为抗战奉献力量,无论是多个少数民族在偏僻的群山中仅耗时一年用自己的双手修建成的滇缅公路,是乌兰夫组织并领导的抗日武装蒙旗独立旅,是海外华侨的慷慨捐助还是西藏人民在雪山深处开拓出来的运输线,无不透露着华夏而民族儿女的坚韧与抗战到底的决心。一个又一个的人倒下了,就会有一个又一个的人补充进来,中华民族在国难之际的民族凝聚力是日本人所难以想象的。中华大地上,坚韧、顽强、不屈、勇敢的苦熬、苦干、苦斗、苦拼的精神,在于日本法西斯的决死战斗中,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一幅壮阔的史诗画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上展开。
毛主席很早之前就创作了《论持久战》一书,书中以长远的眼光提出了中国抗战的几个重要的阶段,战略防御期,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最为煎熬,面对日军的一次次对根据地疯狂的扫荡,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在剧烈的缩减,然而根据地人民抗战的信心和热情却从来没有因此减退,他们自创了地道战,地雷战等一系列非常规的打法,充分利用了根据地的地形,辅助八路军新四军节节抗击敌人,令敌人闻风丧胆,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无论男女,根据地的人民都为抗战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的确,中国的抗战,持续时间最长,消灭日军最多,付出的民族牺牲最大,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
如今,距离抗战胜利已经70年了,这70年中,中国的各方面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地提升,已经一步一步的接近全面小康的目标,然而,回忆起70多年以前的那场人类的劫难,留给大家的不仅仅是国家被侵占的屈辱还有同胞被杀害的痛苦,更多的应该是我们对于这场战争的反思。处于和平年代的人们,很多人都忘记了战争带给一个民族的那种深重的灾难,对于没有经历过那场战争的多数青年人,中年人来说,更是对这种痛苦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每每看到教育片的时候才会有所感触,激发起爱国热情,然而这种热情消退的速度也是惊人的。我认为,看纪录片教育片并不是让我们一时头脑发热,而是让我们记住这刻骨铭心的屈辱历史,激发一代又一代的人想抗日战争时期千千万万不畏牺牲,奋起反抗的中国人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证明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该有的最基本的爱国情怀,发扬艰苦奋斗,不畏牺牲,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精神,积极的学习知识,努力工作,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岗位,都尽心尽力的为祖国的发展和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才是战争的硝烟散去之后我们真正应该反思的。
《东方主战场》这部纪录片,我最早接触它是在我很小的时候。那时的我,只对其中的战争影像感兴趣,也没学过历史。那时的我,也对电视中的场景充满不解与好奇……
最近,我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童年的困惑重温了这部纪录片。《东方主战场》主要讲述的是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战,它以时间顺序分为八集:东方危急、共赴国难、浴血坚持、同盟抗敌、民族血脉、大地坚韧、正义必胜。这里没有华而不实的语言,只有朴实而铿锵的叙述。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便是淞沪保卫战中的一段事实:“那是1937年的上海,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等地登陆,准备从侧后包抄中国守军,中国军队开始紧急撤退。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率部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他率部仅有400多人。当时,公共租界的英军曾多次婉劝守军撤退,均遭拒绝,该部因而被称为‘敢死队’。战地记者询问人数时,为迷惑日军,谢晋元答复‘八百人’。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日军,谢晋元部孤军奋战四昼夜,直到接到撤退命令,才退入英租界,自此‘八百壮士’便名扬天下。”正是他们的浴血坚守,让世界一夜之间知道了淞沪会战中的孤岛——四行仓库。
曾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纪录片,直到今天,每每想起,激动、敬畏之情仍久久难以平复。如今的我,已经较为详细的学习了那段历史,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在我心中起着启明星的作用。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如果没有无数英雄的浴血坚持,没有这中华大地的坚韧,也就没有如今独立、自由、和平的新生。但我也不禁思考,如今的社会可不一定是继往开来的。对明星盲目而肤浅的个人崇拜,对纸醉金迷的狂热追求,社会中充斥着无事生非,断章取义,这样的社会理想吗?老兵不死,只会逐渐凋零,凋零之后却无人铭记。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并汲取营养,也应该记住英雄。74年前,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74年后的今天,我们就应该向世界展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国担当。
如今的我,已经是一名八年级学生,在这彷徨无措的年纪,一切都似乎那么不尽人意,但我不会妥协,不会放弃,因为中华民族以英勇顽强、团结御辱、众志成城的信念取得了“东方主战场”的胜利,而那敢于斗争的民族魂将永远指引我前进!
看到战场两个字,情不自禁的就会想到古人笔下的那种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情形或者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这种剑拔弩张的氛围。整场电影的确不乏硝烟弥漫的战场,但是给我的印象与感受却不仅仅只有这些……
长江后浪推前浪。为了不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弗兰克、乔、马文和维多利亚这个多年前曾经亲密无间的小团队,早已“散伙收场”。退休之后,这几个就快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家”度假的度假、好色的好色、神经的神经、插花的插花。瞧几人眼观鼻鼻观心、与世无争的样儿,降世神通都猜不出他几个以前曾是中情局的当家小生和花旦。习惯了CIA特工生涯的南征北战之后,要蜗居于宁静舒适的生活,自然会闲得发慌。他们就差没在某天突然警觉自己已经从英姿飒爽“雌雄四煞”沦落到开始纠结早餐咖啡里放几颗糖了。在这样下去,还没等他们被自然规律淘汰,哥儿姐儿几个就该自个儿抹脖子结束行尸走肉的生活。幸好!老天开眼!弗兰克比死还平静的退休生活,因为几个不速之客的“造访”,突然有了波澜。
那是一个万物复苏风和日丽的日子,弗兰克正在家翻过来覆过去地考虑人生“大”事——是吃了睡好,还是睡了吃强?照说清风暖意该让人正好休眠,可几个吃饱了撑的黑衣小青年居然荷枪实弹来闯空门!噼里啪啦一阵响,弗兰克家那幢漂亮优雅的湖边小屋就差点没被
扫射成马蜂窝。饭可以多吃,门不能走错!谁家小儿那么不知死活,竟然动土到了太岁头上?缘由很简单!
死人才不会泄露秘密。当前任特工对中情局的“小”秘密如数家珍时,退休金可不是光吃喝拉撒睡就能拿到手的。中情局你这杀千刀的,你不仁我不义!要整暗杀是吧?要玩阴谋是吧?要论资历是吧?要比协作是吧?老头儿老太太不发威,你真当咱是病猫?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一次,甭管是龙潭还是虎穴,再度精诚合作的“夕阳红特工队”都要闯它一闯,直接杀到CIA总部去!他们将揭开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大阴谋…… 貌似血腥的战场却在几位老戏骨的演绎下,多了那么点喜剧色彩。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夕阳无限好这句话,很多人可能会想着再好也已经近黄昏啦,我想可能这是这种近黄昏的夕阳才给我们演绎出了这种姜还是老的辣的韵味。特别喜欢电影中几位老将的生活态度,看似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却那么的随心所欲,就像我们现代人一直追求的那种生活境界,宠辱不惊,任厅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这种惬意的生活态度真的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可能对生活中的一些事儿一些活动都会采取一些消极或者事不作为我们大学生,特别是已经大二的学生,俗称老油条的我们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时间长了就没有了青春的朝气与关心时事的精力与心情,好多事儿都感觉有点司空见惯,所以都没有那份儿新奇与探索的精神,我们真的应该向影片儿中那些耄耋的老人学习,学习他们时刻
年轻的心态。时刻准备战斗者!
【纪录片东方主战场观后感】推荐阅读:
红色纪录片观后感06-24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06-28
红线纪录片观后感10-24
零零后纪录片观后感06-10
纪录片《玄奘之路》观后感07-23
生命至上纪录片观后感07-27
《本色》纪录片观后感心得09-11
央视纪录片货币观后感10-28
纪录片《邓小平》观后感09-30
《向雷锋学习》纪录片观后感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