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古诗词(精选13篇)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早春》
唐·白居易
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
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
官舍悄无事,日西斜掩门。
不开庄老卷,欲与何人言。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洛桥晚望》
唐·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春水》
唐·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丽春》
唐·杜甫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
少须好颜色,多漫枝条剩。
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
如何贵此重,却怕有人知。
《春雨》
唐·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大笔点染
大笔点染, 即抓住景物特征, 轻轻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如《三峡》一文, 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作者写春冬之景“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用“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之景“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用“寒”“素”“凄”“哀”数字。寥寥几个字, 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白描写意
白描在诗歌的创作中, 那就是很少用形容词和修饰语, 也不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 更不用曲笔或陪衬, 而是抓住描写对象, 用准确有力的笔触, 明快简洁的语言, 朴素平易的文字, 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 等, 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 作者用白描手法, 随意挥洒几笔,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 尤其是量词“痕”“点”“芥”“粒”用得巧妙至极, 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
以声写静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 逼真地描绘了寺院的清幽。尾联“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是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寂”, 实难以名状, 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 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 从而以动映静, 给人以静的感受, 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妙用修辞
古诗文中的写景多运用一些修辞方法, 如拟人、比喻、对偶等等。
例如拟人的运用, 如杜甫《春望》中颔联“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诗人感时恨别, 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 而是移情于物, 融情于景, 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 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两句诗的意思是:因感时伤怀, 花鸟也落泪、伤心。
还有比喻的运用, 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把“月光”比喻成“庭下积水”, 把“竹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通过比喻手法的运用, 描绘出了庭院中月光的澄澈, 也表达了作者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旷达心境。
其他修辞的运用在古诗文写景中也很多,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0067-01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新编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写景诗大多以描绘景物为主要题材和抒情媒介,这些诗词篇幅短小、格调明快、语意浅显,学生们易读易记,学起来饶有兴趣。本文主要以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教学感受与体会。
一、初读古诗,诗中找景
选入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写景类古诗词通常直接点明所要描绘的景物,如《鸟鸣涧》写出了桂花、山、鸟等景物。在写景类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一边朗读古诗,一边找出诗人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中如何对这些景物进行描述,真正使学生领会到诗词的语言美、景物美、意境美。
师: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并把诗中描写的主要景物画下来。(生画月亮、乌鸦、寒霜、枫桥、渔火、姑苏城、寒山寺、船等景)
师:你能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吗?
生1: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把月亮、乌鸦、寒霜等景物清楚地描绘出来。
生2:“夜半钟声到客船”写出了夜里枫桥岸边的情景。
师:在枫桥边上有许多景物,作者为什么要写钟声呢?
生3:因为在寂静的夜里钟声可以传得很远,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说得非常好。此时此刻读着这些诗句,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生4:诗人太了不起了,仅仅通过几处景点的简单描绘就为我们展现了旅人的愁思。
生5: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当时的情景。
教师并没有对写景诗的特点进行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初读找景,让画面自然浮现在学生脑海,这样教学衔接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
二、再现景物,感知诗境
古诗词阅读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这与古诗词的意蕴分不开。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把诗人笔下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学生自然从中受到诗词的感染与熏陶,深刻领会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你们想不想看一下,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样的画面呢?(多媒体展示画面。生欣赏画面,感受诗境)
师:看着这些画面再来朗读古诗,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请结合画面与古诗,说说诗中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1:落寞。
生2:思乡。
生3:孤独,不得志。
生4:愁。
在直观情境的呈现中,冷月、孤舟、渔火、啼鸦、钟声突显境之静、人之愁,学生的感受要深刻得多,对诗人处境的理解也透彻得多,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三、品词析句,读活画面
学生从诗中找出所描绘的景物之后,脑海中自然形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诗词中起到点睛之笔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赏析品味,领悟诗中的境界。
师:我们阅读古诗词不光要读出诗的韵味,还要读出诗歌营造的意境。这首诗的关键词是哪个?
生1:“愁眠”。
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生2:诗人到了异乡睡不着觉,于是到了枫桥边上仰望星空,看到周围的景物,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愁绪。
师: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浓浓的哀愁呢?
生3:可能因为他不如意。
生4:他可能想家了。
生5:他被人诬陷了。
师:我们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发愁,但是从诗词的字里行间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愁容与冷意。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诗人的这种情感再读一遍课文,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师紧扣“愁眠”一词让学生想象诗人的处境,让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与人物形象变得立体鲜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总之,在写景类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诗词中读活画面、读出诗词的韵味,收获诗词教学的精彩。
站在讲台上的正是我们班的詹亚玲、肖雨萌同学,要知道她们刚才还闹了一个笑话呢!首先她们表情紧张地走向讲台,然后,一起说`我们给大家带来的是《咏柳》,‘清明时节雨纷纷,’詹亚玲自顾自的朗读了起来,台下的同学哄堂大笑,肖雨萌瞪了她一眼,她这才意识到自己背成了《清明》)改正了过来。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要算徐蕴仪等四人的组合表演了。她们摇头晃脑,声音抑扬顿挫,如果再加上一把扇子,就活生生的,是个古代诗人了……。同学们都陶醉在那美妙的诗歌中了。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好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春宿左省》
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4、《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春思》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7、《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8、《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9、《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0、《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1、《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3、《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4、《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15、《玉楼春》
宋・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16、《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7、《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8、《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9、《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0、《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1、《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22、《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3、《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4、《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5、《曲江》
唐・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0、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1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2、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4、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15、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18、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0、天风吹我上层冈,露洒长松六月凉。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
21、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23、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2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6、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7、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8、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29、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3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1、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32、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3、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34、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35、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36、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8、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9、昨日青春去,晚峰尚含妍。虽留有馀态,脉脉防忧煎。幽人惜时节,对此感流年。
4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1、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4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4、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45、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46、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47、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8、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9、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5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2、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5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景物不同特点异, 抓住特点要牢记。
时间变化纵向思, 地点变化横向联。
景中有人景有趣, 景中有情文章鲜。
总分写景最常见, 描写景物抓特点;
四季变化最常用, 春夏秋冬是重点。
定点写景有顺序, 时间变化分层点;
静态动态对比写, 颜色形状联想变。
动点写景是参观, 地点变化交代全;
首尾呼应最重要, 结构完整是一篇。
联想写景最好玩, 巧妙联想趣无限;
视角变化写景物, 空间方位要突出;
体验写景要新颖, 独特感受不一般;
分类联想细致写, 下笔有趣是重点。
拟人抒情景生情, 想象联想并列段;
景物童话有乐趣, 细节描述新故事。
写景多用修辞法, 语言优美人人夸;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七、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丁铃铃,丁铃铃”。闹钟又在“喊”我起床了,我睁开惺忪的睡眼时,立马想起了白居易的“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早上来的也太早了吧,我还没睡够呢。外面的鸟鸣不觉于耳,真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穿好衣服,洗漱过后,吃完早餐就去盐河边玩了。
到了盐河边,柳树暴青了,好像一条碧绿的花边。真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呀!竹子更加青翠了,桃花也竞相开放。河里还有野鸭在游泳。这简直就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突然,一阵和风吹来。咦,怎么春风一点也不寒冷呢?哦,原来是一缕阳光在作怪呢。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志南的一句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不一会儿,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我赶紧跑回家拿伞,又出去看风景。小草原看颜色很深,可近看却变浅了。真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歌咏春天的诗句真是数不胜数。我不禁对古人油然生出敬意来,古人的一双慧眼,满腹的才情,令我赞叹不已。
的确, 写景的文章往往是作者亲身游历后所撰, 心驰美景中, 情融笔尖下, 以其优美的语言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 创设了一个个深远的意境, 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文本, 是激发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思维的好教材。然而笔者在对部分教师的写景美文教学情况调研后发现, 教师们普遍认为写景美文“难教”, 不知道如何将学生引入课文创设的美好意境中;学生们也不喜欢学习这类文章, 因为文本既没有生动的情节又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们对文中所描绘的景物除了“美”便别无他感, 文中优美的词句于他们而言只是一堆华丽的符号, 死记硬背地积累语言更是令他们对此类文章充满反感。
其根本点在于未能抓住“语言之根”。提高写景美文的教学有效性应杜绝“花哨”的课件、“虚拟”的情境、“时髦”的拓展、“作秀”的语言实践、“过度”的资源开发……而应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学习语言上来, 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理解语言, 品尝语言, 积累语言, 运用语言, 掌握语言规律。
一、美美语言细细品
指导学生阅读写景美文不是让学生欣赏风景图片, 而应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细品慢赏, 不需要刻意营造意境, 而需要让学生潜心会文, 自然而然沉醉其中, 借助文本优美的语言来润滋学生的言语, 来培育学生的心智。从中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 母语的博大精深, 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
我这样设计《七月的天山》第四自然段教学: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 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 五彩缤纷, 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 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 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 显得格外矫健, 人浮在花海上, 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 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1. 初读明意, 观语言之色
天山深处的野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不拘泥答案, 学生可以泛泛而说:那里的野花很高, 五彩缤纷的野花, 野花很多, 色彩丰富等。)
2. 品析词语, 闻语言之香
这么美好的印象从何而来?就在字里行间,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 品读这段优美的文字, 用笔画出写出野花特点的词语。
交流, 板书:
五彩缤纷、彩虹———描其色
锦缎、霞光、耀眼、绚烂———绘其
织不完、绵延、满是、花海、满怀———显其多
高过马头、用不着离鞍、稍一伸手———夸其高
3. 掌握句式, 酌语言之味
引导学生美美地朗读, 读出野花的绚丽、繁多、高大等特点。
发现特殊句式:
比喻句、排比句: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 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 五彩缤纷, 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 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 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三个并列的比喻句分别写出野花的多及其绚丽色彩, 感受到作者对野花的夸赞、喜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妙处, 想象比喻的画面, 并模仿比喻句式说说自己的感受。
映衬的写法:马走在花海中, 显得格外矫健, 人浮在花海上, 显得格外精神。
(在花海中, 马“显得格外矫健”, 人“显得格外精神”, 以映衬的写法表现出野花的生机勃勃。)
4. 美读激情, 醉语言之中
二、层层深读自入境
很多老师也都知道写景美文教学要“以读为本”, 课堂上也的确书声琅琅, 安排了众多形式的读:自由读、同桌对读、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但是却发现学生读的质量并没有提高。这就如同小和尚念经, 念上千遍百遍照样一个调, “一读到底”的教学反而容易令学生生厌。
其实提高朗读质量的重点不是宽度而是深度, 层层剖析深度阅读方能令学生渐入佳境, 读着读着眼前似乎出现了课文描绘的美景, 如临其境, 乐在其中。
如苏教版《莫高窟》中有这么一段: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 有威风凛凛的天王, 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 他侧身卧着, 眼睛微闭, 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 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这一层读至少要从以下几层进行:
第1读, 读出内容, 主要写了什么? (个性鲜明、神采各异、惟妙惟肖)
第2读, 读出字词, 从哪里可以看出? (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祥)
第3读, 读出神韵, 用朗读读出这种惟妙惟肖的神态等。
第4读, 读出写法, 读出“总———分———总”的写法, 以及“点面结合”的方法。教师可采用分角色读适时解决“总———分———总”的写法;通过比较读, 可以解决“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第5读, 读出心情, 结合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融情假设, 学生以游人的身份, 会如何赞叹? (在赞叹中最好是结合个性的感受, 并适当加以内化上述文中的言语)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带着这种“自豪”、“赞叹”之情读好这节, 为祖国有这样的艺术宝库而自豪!为古人有如此高超的智慧而惊叹!
第6读, 回环中心。“同学们, 正因为莫高窟的彩塑如此地神奇, 而这样的彩塑保存至今的有两千多尊。”因此, 课文说: (出示句子, 读好句子)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这里的每一尊彩塑, 每一幅壁画, 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三、水到渠成情自泻
“情动于衷, 而形于色”, 阅读写景美文, 课至高潮处, 常令学生心醉其中, 胸中涌动难以言说的情感, 此时教师抓住契机安排语言训练也是水到渠成, 学生的情感在语言实践中得到充分释放, 此谓“泻情”。
美读染情、拓读放情、动笔释情等都是令学生情感一泻千里的主要渠道。“泻情”贵在“真”, 它是孩子个性体验的真实流露, 内心世界的真诚袒露, 情感意志的纯真表露。无病呻吟、贴标签、喊口号等浮夸矫饰的言语和情感都不是“泻情”的标志。
如“美读染情”, 是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经过品味、揣摩、推敲后, 被其所描绘的情景深深感染, 是发自内心的美读, 而无需教师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如《山中访友》, 孩子是真切地把古桥、树林、山泉、飞瀑等当作熟识的老朋友, 在美读中和老朋友真诚友善地招呼交流着, 流露出对大自然深深的喜爱之情。
当学生已不满足于品读文本的语言, 学习的激情已经燃起, 他们想看到更多的美景, 想更仔细地看看文中描绘的景物, 便可以“拓展阅读”,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导读《桂林山水》的漓江水时, 拓读袁鹰的《浓碧》……这些优美的诗句、动人的散文撩拨起孩子无限的情思, 深深爱上了这样美丽的山水。
当学生已经读细读懂了课文, 又入境动情, 对文本的特殊的言语形式也了然在胸之时, 恰到好处、水到渠成的动笔练习便是“泻情”的最佳途径了。如读了《鸟的天堂》后让学生借助板书语言, 运用课文语言为“鸟的天堂”写一句广告词, 学生情动而辞发, 写出了“看独木成林, 闻百鸟齐鸣, 鸟的天堂胜天堂”, “看古树独木成林, 观百鸟齐飞胜景”等妙句。
要去五泄的岛上,必须先乘船,乘着船儿,站在栏杆里眺望那湖光山色,享受着风不断吹拂在身上的轻柔,竟有了在大海上的感觉,湖水十分清澈,虽不如大海一般湛蓝,却也别有一番味道。据闻,此湖深有38米,是群山环抱之中,一个天然而成的水库。
五分钟后,登陆五泄所在的岛屿,大概步行一刻钟左右,终于见到了第五泄,也是最为壮观的一泄,瀑布在陡壁上飞流直下,水声颇为雄厚,落下地面的水高高飞溅起来,仿佛不舍后面的伙伴,想回去再看一眼似的。周围全是水,用手一碰,凉凉的。有许多孩子用水枪抽取瀑布中的水和同伴打起了水仗,玩的是不亦乐乎。水的确不深,只能没过我的脚踝,水中的几块石头,长满了青苔,哪怕有人踩上去,跌下来,也不恼,只是身子浸在水中,站起来后,还与周围的人交流一下水的滋味。这第五泄就是一个水的天堂、乐园,让人流连往返。
继续向上行去,第四、第三、第二、第一,一泄比一泄小,虽不及第五泄那么壮观,但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非同凡响之处。走完第一泄,再回头细想,这五泄不就是一首交响曲吗?这些瀑布,有的`湍急、有的舒缓、有的壮观、有的平静、有的清脆,是贝斯、铜管、提琴、萨克斯、钢琴一起演奏,令人回味无穷的交响乐啊!就好像谢大光笔下的鼎湖山之泉,这里好似同样可以看到,岁月变迁,历史流逝,生命成长――――――。
游了五泄,本以为已经结束了旅程。此时一块牌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这五泄竟只是一半风景。那另一半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足不足以与五泄相比,我十分好奇又暗暗祈求下面的风景不要让我失望。
果然未令我失望,接下来的路是从五泄,也就是山顶向下的一条路。这里的树木郁郁葱葱,茂密异常,比起上山时那稀稀落落的样子,此时好像置身在绿色的海洋中。现在正是午后,抬头一望,太阳透过树荫,一片片地撒落在峡谷之中,可是我并不感到热,或许是因为绿色的林荫为我遮蔽着,亦或许是那不停流动的溪流,洗人心灵所至。
没错,就是溪流。这一路上,陪伴着我们的依然是水,只不过从瀑布变成了温柔的溪流,这溪流不断向前、向前,毫不停歇,我们也追随它的脚步不停向前。溪流连绵不绝,声音潺潺不止,就好像一首美丽的歌儿,在耳边响起。水依旧如五泄般清澈的透底,连其中有几块石头都数得出来,有些地方还有小鱼,并不是因为观赏才特意放进去的小鱼,而是土生土长叫不出什么名字的小鱼,它们在溪流中欢快的畅游着,摆动着尾巴,摇晃着脑袋,与溪流的歌声翩翩起舞,好不快活。我竟有些羡慕这小鱼的生活了,无拘无束,不被世俗所累,不为琐事所忙,不必为了生活而担忧,真是美好啊!看了一会儿,突然觉得有些乏味起来,起身向前,继续下山。有时树叶会落在溪流上,泛起阵阵涟漪,之后便随溪流接着向前奋发了。一会儿溪流突然没有了,不过我并不担心,我知道它还会出来,也一定会出来。我来到了一处风景――仙人脚,我看了许久,也未发现足迹的样子,可能我是肉眼凡胎,看不出仙人所留脚印的玄妙吧!几分钟过后,终于我再次看到了溪流,依旧是那么美丽而清澈!
回家后,始终觉得这五泄的水不正代表了信念与希望吗?这信念和希望时而强烈,时而平淡,但只要不断努力,终究会重新拥有信念、充满希望!
徐徐的春风轻佛世间万物,湿润的空气中夹带着泥土的芬芳与草叶的清香,送来了春的气息,那醉人的味道令人心旷神怡。
阳春三月,虽然灿烂的阳光与和煦的春风已作为春的使者来到了人间,但天气因为仍是早春时节,依然是乍暖还寒的,离春暖花开的时候还远。可是到山间的小径去走一走,却会发现在去年的枯枝败叶中,已经有了一抹抹的色彩。
早开的迎春花正是争奇斗艳的时候,一簇簇的在山间绽放。细长的深绿色枝条上,缀满了一朵朵的浅黄色小花。六片薄薄的花瓣不知被谁的玉手灵巧的捏在一起,远远望去,就像一颗颗闪烁在山间的小星星。
石径边的杂草中,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也悄然开放了。淡紫色的小花只有指甲大小,从浅绿色的枝条上探出小脑袋,它大概是春之花的精灵吧?这柔和可人的天使!
虽不是暖春,但几只早归的小鸟已经在细长的树枝上蹦蹦跳跳,山石上,一只黑白相间的喜鹊也“噗”的一声展翅飞去,颇有白居易笔下“几处早莺争暖树”的景致。山间的空地上,几只花色鲜艳的美丽“鸟儿”正迎风飞扬,那是顽童手中放飞的纸鸢。望着被春风高高托起的风筝,孩子们清脆愉悦的银铃般的笑声被风儿送向远方。几位精神矍铄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石凳上谈天说地,沐浴着春风的老人们怡然自得,谈得兴致勃勃。
◆火热的夏天
六月十五那天, 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 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 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 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 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 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 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 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 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 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 处处烫手, 处处憋闷, 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 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 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 小贩们不敢吆喝, 柏油路晒化了, 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 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拉车的人们, 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 就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 支起车棚, 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 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 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 也居然甘于丢脸, 不敢再跑, 只低着头慢慢地走。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 不管刚拉了几步, 见井就奔过去, 赶不上新的水, 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 因为中了暑, 或是发痧, 走着走着, 一头栽到地上, 永不起来。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学以致用:
这部分的景物描写很有特点, 作者采用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写天气之热、烈日之威, 作者既采取了直接的正面描写, 如:“天热得发了狂”, “像下了火”, 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作者通过侧面的间接描写来完成的, 写柳树、马路、便道、狗、骡马、铜牌等, 都是侧面描写, 如写“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 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 无精打采地低垂着”。“病了似的”, 说明柳树缺少生机、缺少水分, 可见天气的干燥程度。“叶子挂着层灰土”, 说明天气长时间没有下雨。“枝条一动也懒得动”, 说明没有风。而“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一句通过对太阳炙烤铜牌给人主观感觉的夸张描写, 突出了太阳的毒辣, 从而突出了天气的酷热。这样作者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使文章内容充实而丰富, 增强了表现力。
◆天山之夏
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 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 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撇在后边, 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 立刻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 在太阳下, 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 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 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这飞泻下来的雪水, 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 浪花往上抛, 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可是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 却有鱼儿在跳跃。当这个时候, 饮马溪边, 你坐在马鞍上就可以俯视那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 欣赏那五彩斑斓的水石间, 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 这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生机。
再往里走, 天山越来越显得优美。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 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 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 重重叠叠的枝丫间, 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 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 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在这林海深处, 连鸟雀也少飞来, 只偶尔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 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 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从偶然发现的一棵两棵烧焦的枯树看来, 这里也许来过辛勤的猎人, 在午夜生火宿过营, 烤过猎获的野味。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野鹿、野牛和野骆驼。
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 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山色逐渐变得柔嫩, 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 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这里溪流缓慢, 萦绕着每一个山脚,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 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 红、黄、蓝、白、紫, 五彩缤纷, 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 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 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 朵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马走在花海中, 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 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 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 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 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鲜花, 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 清清的溪水齐着两岸的草丛在漫流。无边的草原是这样平展, 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在太阳下, 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 闪烁着白光。
选自碧野《天山景物记》
◆学以致用:
这段夏天的美景如一股清凉的风, 人们沐浴在这清凉的风中惬意无比。天山终年积雪, 所以在戈壁滩炎暑逼人, 一进入天山, 则是另一番天地了。作者用抒情笔调, 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景物:蓝天、雪峰、云影、飞瀑、清流、密林、日影、鸟鸣, 五彩缤纷的野花, 千里牧场, 无一不充满诗情画意, 色彩斑斓, 是一个美的天地。作者笔下的夏天的天山, 有秋天般的凉爽, 春天般的美丽。这正是抓住了天山的自然特色, 写出了景色独异的天山之夏。
◆七月森林奇景
夏天七月里的早晨, 除了猎人之外, 有谁曾经体会到黎明时候在灌木丛中散步的乐趣呢?你的脚印在白露沾湿的草上留下绿色的痕迹。你用手拨开濡湿的树枝, 夜里蕴蓄着的一股暖气立刻向你袭来;空气中到处充满着苦艾的新鲜苦味、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远处有一片茂密的橡树林, 在阳光底下发出闪闪的红光;天气还凉爽, 但是已经觉得炎热逼近了。过多的芬芳之气使得你头晕目眩。灌木丛没有尽头。……只是远处某些地方有一片黄澄澄的成熟了的黑麦, 一条条狭长的粉红色的荞麦田。……太阳越升越高。草立刻干燥了。天气炎热起来。过了一个钟头, 又一个钟头……天边上黑暗起来, 静止的空气中散发出火辣辣的热气。
……你穿过缠着蔓草的茂密的榛树丛, 走到山谷底上。……你现在正在阴凉的地方, 呼吸着芬芳的湿气;你觉得很舒服, 可是你对面的丛林晒得火辣辣的, 在阳光底下仿佛颜色发黄了。然而这是什么呀风突然吹来, 又疾驰而去;四周的空气颤动了一下:这不是雷声吗?你从山谷里走出来……天边的一片铅色是什么?是不是暑气浓密起来了是不是乌云涌过来了?……但是这时候电光微微一闪。……啊, 原来是暴风雨要来了!四周还照着明亮的阳光, 还可以打猎。但是乌云增长起来了:它前面的一边像衣袖一般伸展开来, 像穹隆似的笼罩着。顷刻之间, 草木全部黑暗了。……赶快跑!那边好像有一间干草棚, ……赶快跑!……你跑到那里, 走了进去。……雨多么大!闪电多么亮啊有些地方, 水通过了草屋顶滴在芳香的干草上。……但是, 瞧, 太阳又出来了。暴风雨过去了;你走出来。我的天啊, 四周一切多么愉快地发出光辉, 空气多么清新澄彻, 草莓和蘑菇多么芬芳!……
选自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学以致用:
这里写的是从早晨到午间雷雨之后森林中的奇异景色。林中景物随晨光推移而变幻, 显得多姿多彩。写景夹杂抒情, 虽直叙而不呆板, 加之写得绘声绘色, 读了仿佛自己也漫步丛林之中领略到无限情趣。这里写的是进入盛夏的季节, 所以它是炎热逼人的, 与初夏的景物是不一样的, 作者细致深入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可见作家观察事物的细致, 描写的准确。
◆闷热的夏天
我们坐在树荫底下, 但是树荫底下, 也很闷热。苦重而炎热的空气仿佛停滞了;火热的脸愁苦地等候着风, 但是风不来。太阳在蓝得发暗的天空中火辣辣地照着;在我们对面的岸上, 是一片黄澄澄的燕麦田, 有些地方长出苦艾来, 竟连一根麦穗都不动摇一下。稍低的地方, 有一匹农家的马站在河里, 水齐着膝, 懒洋洋地在那里摇动湿淋淋的尾巴;有时在低垂的灌木底下浮出一条大鱼来, 吐出泡沫, 慢慢地沉到了水底, 在身后留些微波。蚱蜢在焦黄的草里叫着;鹌鹑懒洋洋地啼着;我们被炎热所压迫, 一动也不动地坐着。
选自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学以致用:
作者善于抓住某些景物在特定情景下的情态, 几笔勾勒, 便生动地点染出有特点的景象。这段文字通过田中没一根麦穗摇动, 马在河里懒洋洋地摇动浸湿的尾巴, 浮出水面的大鱼吐出泡沫又沉下水底, 蚱蜢在枯草中鸣叫等的描写, 把一个没有风、空气闷热到令人窒息的夏日描绘出来了。
◆滚烫的夏天
六月中旬的天气已经够热了, 这下午三四点钟时分, 更是一天里最难耐的时候, 公路上焦干、滚烫, 脚踏下去, 一步一串白烟, 空气又热又闷, 像划根火柴就能点着了似的。将军一手扶着肩上的行李卷, 一手提着装有脸盆、牙具等杂物的网兜儿, 大步走着。还没有拐上山口, 他的脊背已经被汗湿透了。汗水, 沿着他那斑白鬓角和草帽带子涔涔地流下来。
选自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学以致用:
这一段写景很有特色, 作者用走在公路上一步扬起一串白烟和空气闷热到像划根火柴就能点着作比方, 表现天气的酷热程度, 把抽象事物具体化了。其实我们在写景时也可使用打比方的方法, 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