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文学稿写作方法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文学稿写作方法(精选8篇)

新闻文学稿写作方法 篇1

1.真实性:新闻稿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主观与客观有机统一的原则,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生活实践活动的事实;

2.政治性:必须坚持党性原则,遵守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服从全党工作大局,服务社会民生;3、时效性:充分考虑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做到在新闻事件发生后最短时间内及时快速地投递新闻稿件;4、重要性:充分考虑所投递新闻报道的影响范围、影响深度,力求发布重要和比较重要的新闻;5、内涵性:切合本地方、本部门和本单位的性质和特点,言之有物,传达信息丰富,叙述事实清晰,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6、严肃性:符合新闻稿件的基本写作格式,具有新闻语言风格,结构清晰、合理,语言规范、简练,表述准确、流畅,讲究遣词造句。

新闻文学稿写作方法 篇2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日趋丰富,新闻传播受众对新闻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一方面希望报纸“更好看”、更具有文学色彩、更引人入胜,另一方面又希望他们所获取的是客观真实的新闻信息。在此背景下,是否应该在新闻写作中加入文学化元素一直是新闻业关注的一个课题。

1 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是否要绝缘

写作是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交流观点的一种有效表现方式。对于新闻写作而言,新闻写作依托于语言文字,同样的,文学也依托于语言文字才能在时间的长河里亘古常新。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写作与文学是有交集的,这种交集从报纸诞生之日就产生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的丰裕,当代文化日益多元,信息渠道不断拓展,尤其是“资讯爆炸”带来的信息扩容,使新闻事业在不断发展中日趋规范,新闻写作也从教科书与政策法规中与文学写作逐步拉开距离,这是新闻事业的特点,也是社会规范、制度文明的一种进步标志。

那么,新闻写作是否从此就要与文学写作保持一定距离或者干脆绝缘呢?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而不可取的,新闻写作应当从文学写作中汲取养分,大胆探索,发展和充实新闻写作,不断提升新闻的深度、广度,提高新闻写作的品位和感染力。

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二者既存在区别又相互联系。简单地说,它们都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同时,新闻写作与文学虽分属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但是二者所依附的都是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新闻和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许多学者都在探讨如何借助文学的写作手法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使新闻作品更具文化品位,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提升新闻作品的价值。[1]

2 新闻写作文学化的写作方法

新闻写作的文学化是新闻写作的发展趋势之一。在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出现了新闻与文学“合流”和“报道文学”现象。梁衡先生曾说:“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文学的本质是艺术。”为此,他举出了新闻与文学十二个方面的重大差别,例如在本质上文学是艺术,新闻是信息;在写作过程中,文学重写作,新闻重采访;在功能上,文学重审美,新闻重传播;在选材上,文学以人为主,新闻以事为主等等。他说:“尽管新闻与文学有诸多的差别,但是,我们如果能在新闻中尽量用一点文学手法,这样的话,消息、通讯虽不是小说却胜似小说。读者在读真事、新事时能够同时得到了艺术熏陶,这个新闻就有个性了。”梁衡提倡新闻向文学“有限借鉴”,是指原理上不能乱,而在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只是借其艺术性,借其形式美,而非“新闻文学一统论”。这里他强调的是在新闻写作中可以借鉴一些文学手法来进行新闻写作。[2]

首先,新闻写作选择的题材要有典型意义,在主题上不仅要鲜明而且应该有社会价值。很多时候,新闻的一些特质决定了其内容枯燥、单调、呆板的弱点,但这些新闻却极具意义和社会价值,需要新闻工作者的传播。所以要想使新闻作品更具可读性,如果没有文学的参与,新闻作品就容易成为一种机械的语言表述而陷入直白的境地。[3]

作为新闻工作者,为了写好新闻,特别要注意大量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这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一种情怀和见识的提升。新闻工作者不仅是党的耳目喉舌,还是社会公器,担负着正确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这就对新闻工作者本身的思想品德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读诗、读史让人明智、明理。可见学习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培养人的修养情操,而且可以培养出扎实的文字功底,从而杜绝错别字的发生。有些读者把阅读报纸看到错别字叫做“吃苍蝇”,可见新闻写作中出现错别字是多么让读者讨厌的事。因此,学习文学作品也是对新闻写作准确性和真实性的锤炼与保证。

其次,写出一篇准确、生动的新闻作品就要在遣词造句上下硬功夫,要充分借鉴文学写作的方法。上个世纪60年代,穆青先生就提出了“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的主张[4],在新闻写作中实践其“充分吸取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炼的表现手法”的观点,并取得了成功。生动、形象的词语,特别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动词往往能将新闻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品德勾勒清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灵活运用,可以使新闻达到挖掘深度、拓展宽度、增加厚度的目的;可以在对事实进行客观详尽叙述的同时,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可以对新闻内在意义进行深度解析,增强新闻的丰富性和可读性,达到优化新闻作品、营造媒体特色、争取受众的目的。

新闻语言讲求言简意赅,文学语言崇尚挥洒自如。新闻作品在传达信息时,如果能将这二者融合,在写作语言上巧妙地运用一些除虚构以外的文学手法来表述新闻信息,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文学化的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将人物细节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样有助于将新闻人物写活,使一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所以在新闻写作中,适度的应用文学性语言,会使新闻稿件锦上添花。

当然,文学化的新闻毕竟具备了文学的特质,因此它的语言又必须是含蓄的、充满情感和意境的,是一种既能产生文学意境的个性化语言,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大众化语言。纵观当下的新闻写作,我们发现,凡合理地运用文学手法,皆可增强新闻作品的美感,这种美感在标题、语言和形式等方面均可起到“夺人眼目”的效果。以新闻的标题为例,标题是新闻作品的“眼睛”,若能在新闻标题中恰当地运用文学手法,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中国青年报》反映教育部门乱收费的消息,标题为《开学时节费纷纷,学生家长欲断魂》,这样的标题令人读之琅琅上口,同时兼具了获取新闻信息的作用。

好的新闻,大多借用了文学中拟人、对比、对仗、借代等写作手法,读来使人觉得通俗而新颖,韵味无穷,为新闻作品增色不少,使得新闻作品既具有个性色彩,又富有时代特征。

第三,合理有度,尊崇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5]。新闻写作文学化并非无极,尤其要遵从于新闻自身的客观规律,比如真实性、客观性和引导性[6]。新闻在写作上有其独特的要求,在处理材料和提炼主题上要遵守新闻的原则。新闻写作借鉴文学的创作规律,主要是指将文学中那些有益、有味的表现手法移植到新闻写作中来,如文学修辞是用来增强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适应读者的口味和日益发展的阅读审美要求。而那些如想象、夸张、比喻等可以无限伸缩的表现手法,在新闻写作中则需要慎重使用,一旦使用不当,这样的新闻会损害新闻真实性这一根本原则。新闻写作以真实为本真,新闻报道的落脚就是新闻,而非文学,因此,新闻写作文学化也要把握适度,否则就会出现“造新闻”、“假新闻”等情况。

此外,新闻文学化的语言不宜过分辞章化,也不宜过分规范化,应当简洁、朴实、鲜活、生动,符合大众传播的特点。

3 结语

总而言之,新闻写作中实现文学手法是一种有限的借鉴,而非无限的发挥,人们要懂得和学会“戴着镣铐跳舞”。新闻写作应当在真实的基础上抓好细节表现,运用丰富的文学化语言,在新闻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合理借鉴文学化元素,这样才会产生真正好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马彦.文学在新闻传播中的表现[J].活力,2011(5):52.

[2]喻健.新闻文学的特征及其写作要求[J].新闻窗,2007(2):63.

[3]王伟龙.新闻与文学发展源流之比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8.

[4]刘文辉.论新闻的文学语态[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9.

[5]徐锋.“新闻策划”拓展性研究[J].新闻前哨,2003(12):91.

大学生文学评论写作的意义与方法 篇3

首先,我想讨论一下文学评论课程对于中文系大学生的意义。因为在当前的学术界以及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文学评论写作很不被重视。学术界看重的,是文学史研究、文化理论研究。很多学术期刊刊发论文,明确表示只欢迎宏观的、理论性强的选题,不欢迎微观的、作家作品评论文章。在硕士和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中,也有不少指导教师不支持学生撰写作家作品评论,认为文学评论缺乏深度,只有宏大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问题研究才具有学术含量。大学课程也同样如此。在许多大学,本科阶段的文学评论课程都被纳入到统一的写作课中,课时很少,位置也很边缘,研究生阶段则大都不开设这门课程。这种看法当然有它产生的前提和原因,但却绝对是片面而偏颇的,对于中文系大学生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都有不良的影响。

第一,作家作品是文学的基本内容,缺少了作家作品,文学史也就成了空虚之物,丧失了所有的价值和意义。文学评论对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进行挖掘,展示其审美价值,揭示其问题和缺陷,是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强化。虽然它比较偏重感性,理性色彩较弱些,但这正符合文学最基本的感性特征,是文学活动的重要部分。事实上,完全丧失了文学性的研究,也就很难称得上是文学活动。典型如当前盛行的一些文化批评,完全不关注文学的审美意义,只是将文学当做文化材料来看待,其研究结论也归入文化,不涉及审美方面。这种研究虽然有其价值,但它其实不应该归入文学研究中。文学研究不能够完全离开审美,也不应该脱离作家作品这个根本。所以,在文学研究中忽视文学评论,是一种严重的偏见,很不合理。

从中文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来说,评论写作也很重要,因为文学史由具体的作家作品构成,阅读作品、分析作品,是学好文学史的重要前提,也是让学生们热爱文学、充分感受文学魅力的重要过程。只有真正体会了文学的美,掌握了挖掘和展现文学美的技能,学生才可能体会到文学的独特审美效果,热爱文学,才能更好地学习文学史课程。所以,文学评论课程是文学史学习非常必要的辅助和准备。

第二,从中文系学生能力培养来说,文学评论最具有锻炼意义。对于中文系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分析概括理解的能力。即面对一部作品或者一份数据与材料,能够准确地进行分类、剖析,做出恰当的概括和理解,化繁为简,条理清晰,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二是表达的能力。在对问题或材料有了思考和认识之后,还需要以书面和口语两种方式表达出来。口语与书面表达略有差异,但是共同点是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文从字顺。这两种能力掌握了,也就具备了中文系学生的基本技能,大学毕业后就能够轻松地胜任普通的文字、公文工作——也就是一般大学生的就业范围。要培养这两种能力,一种方式是多读书,在阅读中形成比较、分析、概括等能力,另一种方式就是多写,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文学评论写作正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它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更注意培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写好了文学评论,就自然锻炼、提高了分析理解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第三,从学风来说,针对具体作品的文学评论能够培养切实的学术风气。当前学术界风气比较浮躁,很多做文学研究的根本不读文学作品,或者是本末倒置,以理论为先导,以作品为附庸。流风所披,一些学生也根本不读作品,只是玩弄概念。其结果是,不少研究文学的人缺乏最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也缺乏严谨实在的学风。加强文学评论的训练是对这种粗疏学风的针砭。因为要写好文学评论,必须认真细致地阅读作品,必须大量地了解作品和作者的相关材料,也就是说必须以切实的阅读为前提。所以,重视文学评论写作,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大量而广泛地阅读作品,从最基本、切实的作品出发来分析文学和认识文学,养成踏实的学习风气。

文学评论写作之一:理解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作品,所以,文学评论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对作品进行认真细致的阅读,准确理解、把握作品的意思。我这里用“准确”一词,而不是“正确”,因为文学作品的内涵很可能是丰富的,它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甚至很难用正确与否来进行衡量。甚至即使是准确,内涵也不是单一的,阅读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也可以对作品做出完全不同的理解,所以作品理解具有一定的张力和灵活性,它的基本意思就是不偏离作品的主旨,不曲解和误解作品的意图。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作品的主旨还是存在而且基本明确的。

认真细致的阅读是理解作品的重要前提。这当中,细节非常重要,因为文学作品的内涵往往不是直接说明,而是蕴含在客观的细节当中,忽略了这些细节就有可能导致对作品的误读。所以,阅读一定要细致,特别是初学者,一定要克服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认真地把握细节,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品的意思。比如我们读老舍的《断魂枪》,如果不注意其中的“东方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等句子,就很难准确理解作品的主旨,甚至造成误读。再如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作品的风格客观写实,价值评判都隐含在细节当中,不认真体会这些细节,就难以把握作品对主人公的感情基调,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主旨。

此外,阅读中还需要掌握一些文体知识。因为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几大文体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只有充分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比如读小说,首先要认识它的文体特点是虚构,不能够将作家与作品内容直接挂钩,将叙述者等同于作家本人;其次要了解一些叙述学知识,知道叙述视点、叙述者等等概念知识,如此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征。读诗歌,需要了解意境、思绪等概念,需要了解抒情、叙事和哲理等分类,等等。至于戏剧艺术,更要对其艺术特征有专门的了解。比如我们读鲁迅的《祝福》等作品,就绝对不能将作品中的“我”等同于鲁迅,只有这样,才能理解鲁迅对新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反思。再如鲁迅的《伤逝》,我们经常将作品中的言论当做鲁迅的话语思想来理解(比如作品中的“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等)。其实这是错误的。《伤逝》的副标题是“涓生的手记”,借用的是涓生的日记体例,表达的是涓生的话语,将它套在作者鲁迅的身上显然是很不合适的——哪怕二者之间确实存在有相通处。

文学阅读还需要了解作品内外的一些相关背景资料。它包括作品之外的背景,如作者的有关情况,其生平经历,主要创作和思想等,特别是与作品创作有关的一些生活和思想背景;再如作品创作的时代情况,即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创作的,是自由的、宽松背景下,还是有什么特殊情况制约,他是借作品隐喻,还是有特别的所指,等等。这一点非常重要,甚至严重影响我们对作品的基本理解,典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人们对它的解读差异很大,就与它的创作背景认识有差异有关。再如鲁迅的《秋夜》,寓意和内涵也有很大争议,也都联系着作者创作时的环境和背景。作品内在背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作品中所涉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情况,包括历史、宗教、风俗等。比如我们读张承志的《黑骏马》,就需要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和生命观,才能充分理解索米亚和额吉在对待索米亚被强暴后怀孕问题上的选择,也才能理解她们与白音宝力格之间产生巨大分歧的背后原因。同样,我们只有了解到安徽地方民俗中七月半放红灯习俗,才能准确理解台静农的小说《红灯》中的情感取向和价值立场。

这中间,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知人论世,也就是努力回到文本所处的历史语境。因为文学作品会反映不同时代和不同的人,他们有着与今天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真正进入文学作品的语境中,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二是了解之同情。这一点与上一点密切关联。正因为我们深入到作品背景中,就需要了解他们的处境,不以今天立场和态度来评价他人,而是充分考虑他们的现实环境和选择的理由。如《边城》中的翠翠对待爱情的态度,如果以今天标准看,肯定是太被动了,她的爱情悲剧与她这种态度有直接关系。但是我们绝对不应该谴责她,因为在她生活的时代,在她的环境中,她的表现完全正常而合理,或者说也有很多无奈。不能以超越其时代和环境的标准来要求他人,否则就违背了历史性的原则。

阅读的目的是理解作品。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在文学阅读中最需要了解的:其一,也是最根本的,就是作品的主旨。就是作品表达出来什么思想意图?这是作品最根本的目的,也是其意义之所在。理解作品,这是核心和重点;其二,作品的价值观和感情取向。作品的爱与憎,张扬与贬斥,这也是作品的重要方面,它为主旨服务。或者说它是理解作品主旨的重要辅助;其三,作品艺术上的造诣和成就。这方面既是独立的,也与主旨有关。作品的艺术价值可以独立衡量,但肯定与作品主题有密切关联,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结合看待。

需要指出的是,文学理解能力的提高不只是建立在对所评论的作品细致阅读的基础上,而是需要有广泛的阅读为背景。因为大量的文学阅读能够让我们产生比较意识,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指的就是这意思。所以,很多人寄希望于迅速提高文学阅读和理解能力,这是非常困难的。没有大量阅读为基础,没有深远的文学背景,很难具有很好的理解和鉴别能力。

从更高的要求上说,要提高文学理解能力,还不能只读文学作品,更不能局限于只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或者说,评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需要大量阅读这一范围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西方文学经典,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生存时间毕竟短促,也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高度。比较起中西文学经典,在宽度和高度上都有所不足。阅读那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能够给我们非常好的阅读铺垫,让我们心中具有一个对照物——虽然不能简单对应,轻率臧否,但对于我们认识作品的独创性、深远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积累文学外的知识,特别是历史和哲学。俗话说:“文史不分家”,确实,文学与历史关联密切——下面我们要谈到分析作品要回到历史语境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文学与哲学也不可分割,因为文学的重要价值之一在思想方面,许多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优秀的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也是人类思想精华的一部分。所以,文学不可离开哲学,文学阅读也需要适度关联哲学,至少是了解一些哲学史,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哲学思想,对我们阅读文学、认识文学是很有裨益的。

文学评论写作之二:分析

阅读过作品,读懂了,理解了,形成了独立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就需要独立思考,敢于下判断,初步形成对作品的基本价值判断,比如作品好不好?好在哪,不好在哪?然后在此基础上,就形成自己的评论观点。观点的形成是文学评论写作一个重要的阶段,或者说是重要基石。因为观点是统率整篇评论文章的核心,文章所有的论述论证都要围绕它来进行。

观点不是对作品面面俱到的全面评述,而往往是是选择一个具体的角度,从一个独特的视点来看待、认识作品。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往往不止一面,特别是优秀文学作品,内涵往往很丰富,就是如谚语所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的可解读性很多。写一篇评论,不要求什么都谈到,而是有选择性、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或者是你认为是作品最突出的方面,来作为评论文章的中心,形成自己的评论观点。

评论观点的形成,有两个前提,其一是关注作品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区别或超越于同类作品的地方。将这种独特性挖掘出来,也包括将其突出缺陷揭示出来,是评论文章的重要任务。这中间有一个具体化和针对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评论作品,不能用一个僵化的模式,而是要灵活。因为作品的独特性是相对而言的,特别优秀的作品可以放在整个中外文学史角度看,相对弱一些的,可以放在中国新文学历史,或者一个时期的文学背景来看待,再弱一些的,可以放在同一时期的同类作品,或者更小范围来看待。不同的独特性决定作品的价值,我们的评论也应该为其设置相应的背景;其二是关注作品的典型性意义。也有的作品,也许本身的意义不是很大,但它也许在作家创作历史中具有阶段性意义,也许在它的时代中代表着某种倾向性的东西,从中能够看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或者表现出某些崭新的、值得推崇和关注的特点,都值得特别关注。如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作为曾经的先锋主将的作品,它的故事本身、叙述方式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可以折射处他作为转型先锋作家的代表性特征,甚至折射出当前小说的某些新趋向,因此值得特别关注。

观点形成的前提是对作品的细致阅读、认真分析和概括,除此之外,还需要运用比较的方法——这种比较不一定体现在外在层面,而可能是隐形的、潜在的,也就是说要将作品放在大的文学史背景上来看待其价值或缺陷,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另外,文学评论的观点要切合作品,但不一定要四平八稳,而是可以有片面的深刻。甚至可以超越研究对象,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独立深入思考。如现代著名批评家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往往比很多批评对象还要深刻。

观点是对作品某一方面的整体认识,或者说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的成立需要多方面的论证。其一是分论点的支撑,也就是说,中心论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往往有多个分论点的支持。举个例子说,我们提出一个中心论点说“某部作品有深入的人性关注”,那么,它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这些具体的方面,如“一、对人性有多层面的揭示”、“二、探索人性的边界”、“三、思索人性中的善恶问题”,就是支撑中心论点的三个分论点。中心论点对分论点起统率左右,各个分论点从自己的层面来证明、支持中心论点;其二是事实论据的支撑,也就是各种材料证据。事实论据的主体部分来自作品。前面说的细读就是重要来源。叙事作品的故事、人物,抒情作品的意象、情感,等等都是有力的论据。它们帮助观点的成立;其三是理论论据。就是借鉴吸收相关理论——与评论论题相关联的理论,通过理论介入拓展认识的宽度和深度,全面细致地展开和论证观点。理论来自于概括、升华,确实能够启迪我们的思路,开拓我们的视野。所以,在准备过程中,根据自己论证角度的需要参考一些理论,是很有必要的,要做好文学评论,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积累。只有这样,他才能形成对文学独立的、深刻的认识,才能具有理论高度。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一般情况下,文学评论的基础和中心是文学作品,理论只是辅助,既要注意理论为己所用,不是被理论牵着鼻子走,也要注意不要把评论文章写成理论文章,以理论作为统率。

此外,还有其他的辅助论证。也就是在作品外、但又与作品密切关联的材料,比如作者的自我陈述(“创作谈”、访谈之类),作者的生平传记资料,以及作者的其他文体创作(特别是以真实为前提的散文随笔等),还有作者的其他相关创作等,都可能对观点构成某种补充或辅助证明,在论述中可以适当采用。当然需要注意,在论证中最有说服力的始终是作品本身。包括作者自己的言论,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有限性,不能作为定论。因为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不再属于作者的私有物,而是独立了,它的意义阐释是公共的、多元的,作者也只是普通一员而已,没有特别的权威性——很多人以作者自述为权威,认为不能违背作者自述来评价作品,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

论证是评论写作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只有在反复的论证中,观点才可能得到有效的验证,能够被证明真实可靠。所以,论证往往需要反复的自我辩驳,正反多方面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对最初形成的评论观点进行调整、补充,甚至予以完全否定、另起炉灶,都是可能的事情。论证能够帮助观点进一步明确,思路更清晰,经过这一过程,论文的基本思路就已经完成了。

论证过程中,很可能会接触到已有的其他人的相关评论或研究成果。适当地参阅他人的成果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开启我们的思路,让我们进行比照。但是这当中需要特别注意,就是一定要保持自己最初的阅读感受,不要囿限于其他人的观点当中,迷失自己。这一点对于初学者尤为重要——很多初学者在读过其他人的相关评论文章后,就完全找不到自己的观点了,或者完全对自己没有信心了。保持自己对阅读的最初感受,并有所坚持,在与其他评论文章的对照和比较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才是合适的方式。所以,写评论文章,在阅读他人成果之前,自己一定要已经有了较深入阅读,并形成了初步观点,这样才不容易迷失。另外,阅读他人相关成果不要过多,适当选择优秀的、与自己角度相近的就可以了。

文学评论写作之三:写作

写作是文学评论的最后一阶段,但并非不重要。所有的观点、论证要落实为文章,要构成完整的论文,就需要文字写作。在写作中,有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其一,是一定要始终把握中心论点,以中心来统率全文。

这里,需要特别比较一下文学评论文章与两种相关写作体裁的差别。一是与读后感。很多人初写文学评论都容易写成读后感,因为大家在中学时期写得多,熟悉了。其实二者之间差别很明显。读后感的重点在“感”,阅读材料只是引子。但是评论完全不一样,它要始终要紧扣作品,以作品为中心。即使偶尔将思绪荡开去,也要很快收回来,不能脱离作品评论的中心。二是与作品鉴赏。作品鉴赏与文学评论有相似处,但差异是作品鉴赏可以写得比较散,可以全面地阐释对作品的认识和评价,不一定要有个明确的中心。但是评论不一样,评论必须要集中,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也就是你的基本观点和角度展开,你选择的材料,必须是为中心服务的。否则,即使是再好的材料,也应该舍弃。打个比喻,鉴赏可以是零散的珍珠,但是评论文章必须把这些珍珠串起来,有一根绳子,一个主线。不能用这根绳子串起来,或者不适合穿进绳子的,就不要硬拉进来。

但这并非说评论文章只能局限在被评论的作品之内,跟在作品背后亦步亦趋。在一定总体上,评论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为主导,虽然它是针对作品的,但更是评论者思想对作品的认识和评价。在具体写作中,当然不适合完全脱离作品自说自话,但在适当情况下,作者也可以延宕开去,对某些问题展开自己的理性认识和问题思考。只是最后还是应该收回来,不脱离文章的整体,不远离被评论的对象。

在写作中,中心论点往往在文章标题中体现出来——也就是文章的正标题。一般来说,文章标题应该明确、清晰、醒目,将中心论点简洁地表述出来,让读者一下子就能知道你的评论观点、价值立场。很多有经验的学者看一篇评论文章的优劣,只要看标题就够了。因为好的标题应该能够见出评论的观点,通过标题,就能够知道文章有无新意和深度。所以,评论的观点需要深入思考,文章的标题也需要仔细斟酌,最好能够夺人耳目,给人新颖之感,当然,简明清晰是更重要的基础要求。

其二,是灵活而有序地安排结构。

灵活的意思是不生硬,不是拿一个模式套,而要根据你的分析对象、内容而做相应的处理;有序则是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清楚有序地把思想表达出来。有序的要求之一是条理和逻辑。文学评论的观点必须清晰,就是你对作品评价的基本看法一定要让人一看就明白,不能含糊不清。观点的论述(即论证过程)也是一样,各部分之间一定要条理清晰,相互之间构成有机而严密的逻辑关系,让读者没有障碍地理解你的意思和思路,同时也感受到逻辑的严密性。

具体说,文学评论文章可以采用隐含的三段论结构,也就是说,它大致可分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几个部分——具体写作中可以灵活地处理,特别是结论,更适合放置在文章开头,醒目地将自己观点摆出来。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之间也可以采用平行结构——换言之,文章的各部分在逻辑上不适合平行展开,就是最好不要在同一个平面,而是以不断推进的方式,采用层次性的、递进式结构。比如说,一般论文都可能包括这样几方面的意思——按照西方学者的说话就是三个“W”:What,Why,How。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当然,具体写作不一定这么死板,不一定每个“W”的内容都要有,更不是整齐划一,那样就太呆板了。但是确实,一般评论文章基本上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在不同层面上推进,不断深入。

第三是语言表达上严谨与活泼相统一。严谨和逻辑性是研究性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对于文学评论写作也不例外。但是相对而言,文学评论的语言可以灵活一些,表现出一定的文学性,它不完全要求像学术论文的语言一样,不能有任何弹性,而是能够体现出思想的火花和文学灵性。特别是诗歌评论,更要有诗性的感悟融入其中。从根本上说,文学评论也是一种文学创作,是文学生产的一部分。

这一点,对于进入毕业论文学习阶段的学生或研究生同学需要特别提醒。因为文学评论文章的语言与学术论文的语言有一定差异,要做出适当的区分,根据情况进行转换。学术论文、特别是学位论文的语言,更强调规范性、严密性,如果有太多的文学性和形象色彩是不合适的。同样,文学评论也不要写得像学术论文一样,过于干巴巴,没有一点文采,也会影响其效果。所以,在写作中需要了解好一般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文章语言上的差异,掌握好分寸,在不同写作中灵活应用。

新闻文学稿写作方法 篇4

世界文学源远流长,绚丽多姿。早在几千年以前,在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就已经孕育出了人类最初的文学瑰宝。在而后的岁月里,东西方许多民族都出现过杰出的文学大师和众多的名家名著。人们热爱和珍视这些作家及其作品,是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显示了人类成长的精神并给世世代代的人们以审美的愉悦。外国文学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的古希腊文学。希腊神话生动丰富,保存完整。荷马史诗中《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气势磅礴,是史前社会的宝贵文献。阿里斯托芬被称为古希腊“喜剧之父”。抒情诗、寓言和文艺理论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古罗马文学继承了古希腊文学的传统。欧洲中世纪文学主要由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构成。骑士文学反映了骑士阶层的荣誉观和爱情观。《罗兰之歌》是中世纪英雄史诗的代表。《列那狐的故事》表现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情绪。但丁是中世纪最卓越的诗人,《神曲》用梦幻故事的形式探索民族复兴之路。人文主义文学出现在14至16世纪的欧洲。那时意大利作家彼得拉克的《歌集》和薄迦丘《十日谈》是其先驱。法国作家拉伯雷的长篇小说《巨人传》表现出反经院主义思想。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塑造了一个既耽于骑士幻想又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复杂形象。莎士比亚在历史剧、喜剧和悲剧创作中均有很高的成就。悲剧《哈姆雷特》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剧情生动、背景广阔、形象鲜明。17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古典主义文学。法国作家高乃依《熙德》和拉辛《安德洛玛克》的悲剧均有拥护王权和崇尚理性的特征,符合“三一律”规范。18世纪的启蒙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塑造了“真正资产者”的形象,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荒诞的情节讽刺了英国现实,理查逊的《克拉丽莎》对感伤主义文学产生影响。18世纪末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席卷欧美。德国出现过耶拿派和海德堡派。英国出现过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等。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和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创作代表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法国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还有夏多布里昂、大仲马、梅里美、乔治·桑和缪塞等。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诗篇揭开了19世纪俄国文学辉煌的序幕,19世纪30年代开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欧美文学的主潮。法国作家斯丹达尔的小说《红与黑》是其奠基作。20世纪发生的社会革命对文学产生影响,高尔基是苏联文学的奠基人。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萨特《恶心》和加缪《局外人》等,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等。此外还出现了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戏剧、新小说和黑色幽默等众多流派。

学习外国文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外国作家描写人物心理特征的方式,这在利用到新闻采访和写作时非常有用的。外国文学往往能很简练的生动描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新闻作品的创作并不仅仅局限在简要的消息和严肃的专业新闻上,新闻作品的容量非常 大,特别是人物评论就需要很好的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简短的语言让人物变的深动活泼。就拿文学评论来说吧,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这种评论,“是一种洞察过去,启发未来的礼物”。“只有当评论是苛刻的、有破坏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误解的时候,它才是有害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欢迎评论,并且接受有益的(富于建设性的)评论”。评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必须掌握批评的标准。文学评论的标准有政治标准、思想标准、历史标准、社会标准、艺术标准、美学标准等等。用不同的标准来 评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应该用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来衡量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在文学评论中有这样的标准。

一、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分析作品要从分析艺术形象体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实、生动。这里讲的真实性,不仅包括“客 观真实”,也应包括“主观真实”。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把人写成一条虫,仍是来自对现实的人的思考。它是对“客观真实”的一种“变形反映”,渗入了作者“主观真实”的成份,仍然是真实地揭示了现实关系中人的本质的某一方面。

二、典型化的程度。典型性是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标记,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达到的 高度,看是否达到以一当十的境界。典型化不仅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情绪、典型心理等。

三、形式的完美性。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的优劣好坏影响着内容的表达 和艺术感染力的高低强弱。要考察作家对艺术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达到完 美的程度。忽视形式美的观点是版面的,因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是互为表里、相依 相存的。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发挥不了文学 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作,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创作需要激情批评也需要激情。没有激情,没有审美感觉,就无法进入美学的批评。所谓历史标准,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把作品放到它所产生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历史实际中去考察。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围,就无法对它作出公正的评价和科学的说明。这就要求我们把作家、作品放在历史的发展中,放在一定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用中国的古话讲,就是“知人论 世”。用历史标准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产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方面,要考察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深广程度如何,有没有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新鲜的现实感。此外,还要考察作家主观方面的情况,研究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创作个性,弄清作家是在 什么情况下,怎样写出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气质如何等等。总之,要把这一切作综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点,以偏概全,任意褒贬。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是统一的,两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分离开来。前面分开来说,是为了表述的方便。如果把批评标准表述为“美学——历史”标准,就更贴切。总之,文学评论作 者应该把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评论。

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是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希腊神话“神人合一”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活。对神的肯定与赞扬,实际也是对人的。他们的冥界也充满光明、人间气息,不存在“末日审判”的恐怖与神秘。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多愤怒,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作为新闻工作者,如果我们能把握住度的取运用外国文学资源来进行新闻写作的话,我们一定会写出传世佳作的。只有从外国文学作品中吸取写

作的笔法及风格,创作方法甚至是写作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如果善加运用的话,我们会写出不同凡响的新闻作品来。新闻工作者不仅要理解透彻新闻写作手法及新闻理论,更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文学功底。只有这样,我们在进行新闻创作时才能让笔下的新闻事实生动起来,具有保存价值,而不是让新闻作品如同一次性筷子,只能感受一下子,就不得不丢弃。随着时下新闻业竞争的日益加剧,新闻通讯手段的快速发展,面对相同的新闻事件的机率也大大加大。各个媒体的报道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在保证事实真实的前提条件下如何在新闻报道中运用的文笔及写作风格。在这过程中将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善加运用,尽量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才能让传授双方体会新闻的价值。而如果作为新闻工作者,能够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让新闻报道、通讯、消息诸如文学的景致,优美、高雅、生动`````。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在绚丽多姿的外国文学中,我们能学到非常多的写作养料,来改善我们今天日渐出现新闻审美疲劳的现象。

新闻的写作方法 篇5

写作要紧扣活动主题

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整个活动的内容必然要体现出这个活动的主题,但是在有些新闻稿中的主题内容却与主题脱离。比如上次一篇《我校举办第三届“模拟课堂“比赛》的新闻,原稿中过多地描写了文艺表演环节,而弱化了教学水平的考核环节。既然是“模拟课堂”的比赛,主体肯定是要考核参赛者的教学水平,文艺水平只是其中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我的修改意见是,弱化文艺表演环节,弱化文艺才 华,突出参赛者的教学水平和知识积累。在修改稿中发现,“课堂即兴问答”和“智力抢答”两个环节都充分地体现出来,并且还介绍了复赛中“专业讲课”的比赛情况。

新闻通讯的写作方法 篇6

1、通讯的种类: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2、通讯的特点

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也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方法的新闻媒体,通讯报道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3、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

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要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要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对人物一生或是某个阶段、某一个方面,作比较全面的报道;还有就是不对人物作全面的报道,而是抓住某个特定的情景,简单几笔,把人物的精神、特点写出来,或是作一个侧面报道。

4、事件通讯:它是以重大的或寻常的事件为报道的通讯类型。是记述新近发生的,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

①、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事件情节要交代清楚名了,线索要清晰;叙事要生动,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在叙事中要选好人物,写人物时注意精练、生动形象。

②、通讯的语言特点和细节描写:通讯作为一种新闻媒体,语言要求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具体真切,通俗易懂;多运用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写通讯,要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5、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初学写作可以“描红模子”,从实践出发,边学习边实践,模仿着别的去学。

②、写新闻要有由头,最主要特点就是新,发生的事件离发表的时间越近越好。

③、多写短新闻,可以扩大版面的信息量,是各家报纸都特别提倡的。通讯写作案例

[A] 王崇伦抓豆腐

陈坚发

在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王崇伦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副别具一格的哈尔滨市地图。图是用文字标明的,不是什么重要建筑物,而是分布在全市的所有豆腐生产车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王崇伦是去年8月到哈尔滨兼任市委副书记的。市委分工他负责全市的财贸工作。他就把“抓豆腐”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十几年来,哈尔滨市群众爱吃豆腐一直供应短缺。有关部门每年收到许多批评信,而“吃豆腐难”的问题却仍然年复一年地得不到解决。王崇伦一上任,市委第一书记文敏生在向他介绍情况时就建议他先抓好豆腐的生产和供应工作。王崇伦听了介绍,心里激动起来:怎么能让生活在“大豆之乡”的人吃豆腐那么困难!第二天,他就一步跨进了豆腐坊。

整整两个多月,王崇伦清早起来走访豆腐供应站,夜晚出入在各个豆腐生产车间。他一边调查,一边解决豆腐生产和供应中的一个个具体问题。

豆腐生产能力太小,是“吃豆腐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市29个豆腐生产车间中,有13个车间的锅炉“老掉了牙”,严重影响生产;有一个车间安装着一条效率很低、浪费大豆严重的“豆腐生产自动线”;有的豆腐车间厂房太旧,也影响生产。

王崇伦一一调查清楚后,立即向市委汇报。在市委的支持下,更新了8台旧锅炉,翻修车间厂房的领导小组也在他的过问下成立了起来。他又组织技术人员改装了那条“豆腐生产自动线”。还把一个别的车间改造成生产豆腐的车间。豆腐的产量上去了。为了提高豆腐质量,王崇伦又和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起,到车间摸索泡豆、磨浆、过箩、煮浆、点脑、压型等六个生产环节的“优选法”,总结推广了在这方面搞得比较好的南岗豆制品厂的经验,建立了标准化的工艺操作规程和质量检查制度,还组织职工选举出18名生产经验丰富的车间主任,做到每个车间都有两名主任轮流值班,严格把住了质量关。

生产车间布局不合理和供应网点少,是造成豆腐供应紧张的另一个原因。王崇伦与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一起,走街串巷,帮助开办起一个又一个新的豆腐供应点。

今年一月下旬,在市委大楼的会议室里,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会。十几名从未迈进过市委大楼的“豆腐匠”,接受王崇伦的邀请,前来座谈豆腐生产的发展前景。王崇伦泡满一杯杯清茶,热情地招待他们。短短几个月里,王崇伦在雾气腾腾、又湿又热的豆腐生产车间里,已和他们中间的许多人交上了朋友。这些做豆腐的师傅在会上提出的一些建议,后来逐步得到落实。全市豆腐行业还提拔了一批豆腐技师。

现在,哈尔滨市平均每人每月吃豆腐量,已居全国各大城市之冠。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实例〉 严师?慈父?名医

——记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 喻登智 吴建平采访乡村教师——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喻登智,乡亲们异口同声地称他:是名医、似慈父、更是严师!

1975年,喻登智接过教鞭,在评议村小的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0年。如今,他已由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变成了鬓角染霜的“小老头”,可他痴心无改,无怨无悔。说他是名医,不是因为他有多高超的医术,而是因为他一直坚持义务为学生和乡亲们治疗疾病。评议村地处酉阳、黔江、彭水三县结合部,离乡所在地也有近20公里。这里缺医少药。刚当上民师时,学生们因营养不良,常生病。喻登智买来一些医学书籍,在认真教书的同时挑灯自学,掌握了儿科推拿术,并学会了用中草药治疗简单的疾病。一次,学生谢光玉在课堂上呕泻不止,当即休克。喻老师用学到的知识紧急施救,使谢光玉终于苏醒过来。家长闻讯赶来后,感激之泪涌出眼眶,连称喻老师“恩人”。为备足常用药品,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在外出开会时尽可能多买些西药,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山里采中草药。他爱生如子。三年级学生胡世淑学习用功,成绩优良,可连续几天没到校上课了。喻老师在家访中得知,其父病故后家庭难以维持生计,只好不读书了。喻老师鼻头发酸,眼泪禁不住往外流。他当即决定免去胡世淑的学费,并保证供给她课本和学习用品,使即将失学的胡世淑重返校园。问及20年中喻老师究竟为多少学生资助过书费和学费,他说:这点小事不足挂齿。他抓校风、学风十分严格。有人对坚持升国旗不理解,他认为“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有人认为学生搞义务劳动是“不务正业”,他说这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劳动的习惯”。学生的红领巾没戴好,他帮助纠正,甚至脸未洗干净他也帮助洗净。乡亲们还说喻老师是真正的“以校为家”。学校教学条件差,没有教具,所用的直尺、三角极、圆规、量角器及体育器材都是他亲手仿制的。课桌凳、门窗坏了,他亲手补修。房上的瓦片被大风揭了,他亲自上房检修。他说这样可节约点钱,多资助几个失学儿童。自1983年以来,他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全区的会考中总是名列前茅,其中1983年毕业的40人就有32人升入初中学习。突出的成绩使喻老师多次被乡、区、县、地评为先进教师。他于1994年9月获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园丁奖,去年夏天又光荣地出席了全省乡村教师“夏令营”活动。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详细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比消息更详细地报道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经验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文体。通讯与消息都是新闻的主要文体,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具有严格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不同之处是: 1。选择不同,消息选择广泛,可大可小。通讯要选择含量较大的真实典型材料。

2。表述详略不同,消息的内容表述简单概括。通讯内容表述比较复杂详尽,讲究场面和细节描写。

3。表达方式不同,消息多用叙述,而通讯在叙述的基础上,还要运用描写、议论、抒情手段。

4。结构不同,消息有固定的结构形式。通讯的结构与一般记叙文章相同,某本上按时间、逻辑及二者结合的顺序安排结构。特点

1。现实性。通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经验,紧密配合当前形势,为现实中心工作服务。

2。形象性。通讯常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要求对人对事进行较为具体形象的描写,人物要具有音容笑貌,事情要有始末情节,以此来感染读者。

3。评论性。通讯一般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直接揭示事件的思想意义,并评说是非,议论色彩较浓,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流露出作者的爱憎感情。分类

1。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入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有的写一人

一生的,为人物全面立传的;有写一个人的一个或几个侧向的,集中反映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也有写群像的。

2。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以记写事件为中心,重点描绘社会生活中带倾向性和典型性的生动事件及具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它的特点是以记事为主,交代清楚事件的原委,从而表达某种思想。3。工作通讯。工作通讯又称经验通讯,是以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写工作通讯要有针对性,抓住当前带有普遍性的,又需要解决的问题。介绍经验要科学、有理论根据。经验要写得具体,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4。概貌通讯。概貌通讯也叫风貌通讯、上题通讯、综合通讯。它是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现实中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这类通讯取材广泛,气势大,笔墨重,给人以完整深刻的印象。

同人民在一起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开展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纪

飞机在高速飞行。机舱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注的目光,聚焦在地图上一个让人揪心的地方——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2度,东经96.6度„„

这是2010年4月18日的早晨。心系玉树地震灾区的胡锦涛总书记,前一天下午经过近25个小时的跨洋飞行回到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后,第二天又乘飞机赶赴玉树地震灾区。一上飞机,总书记就把随行的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召集到一起,打开地图,详细询问玉树抗震救灾最新情况,讨论研究具体办法对策„„

第一时间作出决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送上慰问和关怀„„在玉树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当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在青藏高原腹地打响,总书记说出了如下这样动情的话语——

“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同人民在一起——

灾难突袭,忧心如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果断作出决策部署,紧急调集救援力量„„

大洋彼岸,一个揪心的难眠之夜——

美国华盛顿,当地时间4月13日19时49分。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强烈地震。

胡锦涛主席刚刚出席完核安全峰会,获知这一讯息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同代表团陪同人员一起,急迫地分析国内发来的一份份灾情简报。

灾情如火。胡锦涛立即向国内发出指示,要求各部门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同时要加强地震监测预报,落实防范余震措施,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受灾群众安危,牵动总书记的心。他指示连夜紧急调用飞机,运送各地救援队伍奔赴灾区,并调集部队昼夜兼程开赴灾区投入抗震救灾斗争。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抗震救灾的战斗迅速打响„„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国务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任总指挥,下设抢险救灾、群众生活、卫生防疫、基础设施保障和生产恢复、地震监测、社会治安、宣传、综合等8个工作组,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

这天夜里,地震灾情进一步传来,胡锦涛心急如焚,果断作出提前回国的决策——

当地时间14日深夜11时许,胡主席同智利总统皮涅拉通电话;15日零时前后,又同正在国外访问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通电话„„他分别向两国领导人通报了中国青海玉树地震灾情,表示目前中国正在紧急组织抗震救灾斗争,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为此,不得不调整这次出访日程。

中国外交部有关人员立即同巴西外交部协商,提前并压缩访问巴西的有关活动,提前举行“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

有关国家领导人表示完全理解胡锦涛主席的决定,并代表本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青海玉树发生严重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表示沉痛哀悼,向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同情和衷心慰问。

中国领导人心系人民的情怀,深深感动着人们„„

4月15日,在巴西利亚进行完10多场密集的双边和多边活动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于当晚11时30分踏上万里归程。

北京时间4月17日14时20分许,胡锦涛总书记从大洋彼岸回到北京。当天下午16时,总书记不顾旅途劳累,立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

“我们必须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科学的方法,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坚决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关键时刻召开的这次重要会议,对抗震救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3.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4.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5.常见通讯简介

(1)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2)事件通讯 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划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3)工作通讯

所谓工作通讯,就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运用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有四条: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可

(4)概貌通讯

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的技巧研究 篇7

1 什么是文学手法

文学手法分为两个方面——修辞和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就是运用比喻、比拟、对偶和排比等手法将文章赋予生动性,让文章具有一种艺术美感,富有表现力。而表现手法则是通过渲染、烘托、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和欲扬先抑等方法使文章跌宕起伏,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如果能将两者合理正确共同运用,那么写出来的新闻效果会更加理想。

2 如何将文学手法与新闻写作融合

2.1 有“新”可读

墨守成规不会让别人注意你,只有让自己不断进步努力,站在最高点才会让别人看见你。因此,在写作新闻上,为了崭露头角,我们需要在表达上进行改变,让新闻变得让人爱读却又不失去它真实本质。都说在写文章中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远远比用其他人称好,这是因为“我”让读者身临其境,更能感受氛围。因此,写新闻也是这样,要让读者感受最真实的一面,而文学手法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不必按照传统新闻结构,如“倒金字塔”“三段式”“排浪式”等结构来写新闻,新闻也可以像散文那样,具有灵活多样性。

2.2 遵循事实

一部电视剧中,女记者深受大家喜爱,然而她所用的方式就是夸大事实,采访暴雨新闻中她跪在地下,使积水淹没于她的腰际。她用夸张的方式掩盖住事实的真实性换取了大家的喜爱,但事情总会拨开云雾见青天。因此,遵循事实,是新闻的基本。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用最真实的心来写新闻,不能重形式而轻内容,舍本逐末。

2.3 与时俱进,开拓思路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在新闻写作上也要遵循马克思主义道路,与时俱进。在如今,读新闻不仅仅是了解身边事,更是关心国家的表现。中国是一个大国,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都可以发生很多值得报道的事,而作为人民与国家的联系者,新闻记者应当义不容辞地为人们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消息。这就需要我们改革新闻语言,使它准确、简练、具体。使读者看见更多看不见的东西,在细微之处描写也属于开拓思路,将细小之事细微地描写下来,“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2.4 文学手法要有“度”

文学手法毫无疑问可以为新闻带来勃勃生机,增大了可读性,具有人情味和趣味性,满足大多数人的阅读需求。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过度使用文学手法,否则,反而会掩盖了新闻的本质,形成一种弊端。新闻不等同于文学,它必须要做到属于它的基本准则,真实、客观,不能任意地通过其他方式将它改变。

3 小结

本文是本单位共同讨论,是员工们的个人经验组合而来,就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的技巧进行研究。主要解释了什么是文学手法以及如何将文学手法与新闻写作相结合。在如今的时代,我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改变,其中就有消费文化。如何将文学手法与新闻写作结合其实也是一种商业策略,在如何将文学手法与新闻写作融合中,我们分了四个部分来叙述。第一个部分,有“新”可读,使新闻写作与文学手法在一起形成创新;第二个部分,遵循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将它夸大,也不能捏造虚假信息;第三个部分,与时俱进,开拓思路,随着时间不同,新闻写作也要不同,要和时代一起进步,否则又将会回到原点;第四个部分,文学手法要有“度”,新闻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不能矫揉造作,它是连接人类与社会的枢纽。总的来说,新闻写法借鉴文学手法是值得推崇的,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使它们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摘要:在这个什么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新闻这一文化当然也得发展。然而,我们却在新闻写作上停止了,古代有八股文,而我们就在写新闻上很好地借鉴了古文化,形成了新闻八股。什么都是一尘不变,概念化、公式化、标准化。有些新闻就好像是用标准零件组装起来的机床,这样带来的结果,毫无疑问,使读者失去兴趣,在他们看来,他们读的不是新闻,而是一种固有的模式。长久以后,不知道新闻这种文化还能否在文学上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技巧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金星,杜春海.新闻写作[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新闻文学稿写作方法 篇8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文本;标题;内容提要;延展性链接

【作者单位】杨慧霞,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全媒体新闻传播研究团队项目资助。

新媒体新闻文本写作并非完全脱离传统媒体写作,很多技巧和方法与传统媒体是相同的,传统媒体需要遵守的规则也适用于新媒体。但新媒体毕竟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其呈现信息的方式不同于传统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用户浏览新闻的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新媒体新闻文本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也随之发生改变。

一、标题:基本信息完备

在传统媒体中,标题作为“眼睛”十分重要,而在新媒体中,标题更加重要。当用户打开一个网页或是浏览手机新闻APP时,一般只能先看到标题,每条新闻的具体内容需要点击标题链接才能获取,标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用户点不点开链接、是否浏览信息。

新媒体新闻文本标题一般题文分离、单行题多、以实题为主,融合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文本形式,每一个标题都是一个超链接。新媒体新闻文本标题在拟题时要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基本信息完备。

1.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最核心的信息

一个好的新媒体新闻文本要力争一下子抓住用户,进而引导用户点击。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简单直接地告诉用户,这个新闻是什么,即尽量包含新闻5W要素。以下面4个标题为例:

①国务院派出8个督导组

②专项督查房地产市场调控落实情况

③从4月上旬开始,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对16个省(区、市)贯彻落实国务院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情况开展专项督查

④国务院4月起专项督查16地房地产调控落实情况

这4个标题中,只有标题④做到了简洁点出最基本信息的要求;标题③虽然也叙述了基本信息,但文字太长,不适合新媒体;标题①和标题②都缺失相关信息,对用户的吸引力不强。

2.包含具体的数字、情节或细节

特殊的数字、情节或细节会吸引用户,增加阅读率。如《赵本山:我很惧怕春晚 担心自己会倒在台上》(凤凰网2012年8月20日)引用了赵本山原话这样一个细节,很吸引人。

3.表述内容要准确

标题表述的信息要准确,即使是细节也要精准无误。内容的准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事实准确,即标题中所陈述的新闻5W要素要完全符合新闻事实;二是对新闻事件的陈述和评论要概括事件全貌,防止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而有意使用耸人听闻的词语,或者以偏概全、偷换概念。很多新媒体新闻文本标题说的是一件事,点开链接,文本主体说的却是另一件事,网民有被欺骗的感觉;这样虽然赢得了一时的点击率,却丧失了媒体诚信。例如某纸媒新闻《子女“常回家看看”有望入法》,被某网站转载后标题变成了《常回家看看,这是法律!》。网站标题确实有冲击力和吸引力,对基本信息的概括却出现了偏差,明显不准确。

4.运用全媒体手段

为了传达完备信息,新媒体标题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和厚重,可以采用标题集锦或“图片+标题+摘要”的形式。重大突发事件可以采用标题集锦的形式,围绕一个主标题,从不同的角度选择若干条新闻的标题,同时可以添加与主标题新闻相关的关键词、图片集、视频、微博、互动等超链接,形成组合标题。在强调突出某一条新闻时可以采用“图片+标题+摘要”的形式,这种标题传达视觉信息、核心信息、基本信息更加全面。

5.标题制作禁忌

随着人们阅读需求的提高以及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网络新闻标题制作标准和效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不管其标准和要求如何提高,有两点始终是不会改变的:其一是题文相符,其二是突出重点。” 新媒体新闻文本标题制作的几条禁忌:一忌标题模式化。为了吸引用户点击,套用一些标题模式,例如“史上最牛……”系列标题。二忌娱乐化、庸俗化。弱化新闻关键信息,强化次要信息,这些次要信息多半比较火爆,例如性、暴力、奇葩等,导致题文不符。三忌标题党。标题第一,唯标题马首是瞻。标题党导致大量不负责任的标题产生,当用户搜索新闻输入关键词后,发现搜到的新闻并非是自己想要的。

二、内容提要突出关键词

新媒体用户点开网站主页的相关标题进入正文后,会在正文标题下面看到一小段话,一般100字左右或更短,这就是内容提要。有一些网站的内容提要直接放在主页新闻标题下面,例如英国BBC网站;还有的网站采用弹出式标签技术,当鼠标滑过某条新闻标题时弹出文字框显示该条新闻提要,移动鼠标后文字框自动消失。

内容提要的作用是解释或补充标题的内容,报告新闻事件最新的动态,文字要简练,尤其要注意突出关键词。关键词是一个文本中的核心词语,揭示稿件最核心的内容,以吸引用户,提高文本的检索率和利用率。一般来说,关键词包含在新闻5W中,关键词的数量不宜过多,三至五个即可。

三、正文:语言简洁,内容平实

1.简洁。新媒体新闻文本一般保持一个屏幕长最好,最长不要超过两个屏幕;每句话要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段落简短。

2.语言平实。文本用最简单、准确的文字告知信息即可,不需要大段大段的抒情议论,要避免花哨难懂的词汇,多采用通俗平实的文字。记住用户浏览新闻是为了获取信息,而不是追求文学性。

3.一段表达一个意思。用户在阅读新媒体新闻文本时大多是跳跃式阅读,因此,文本最好一个段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便于用户搜寻式阅读和跳跃式阅读。

4.多用小标题。过长的新媒体新闻文本要善于用小标题将文本分成几块,便于用户搜索和选择信息阅读。

nlc202309031232

5.重要信息优先原则。文本要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置于最前面,无论是整个文本写作还是文本中的某一个段落写作,都要遵循重要信息优先的原则。新媒体用户绝对不喜欢在文字堆里艰难跋涉,他们希望在开头就能找到想要的信息,这与传统新闻写作中要求的“倒金字塔结构”完全一致[3]。

四、注重事件背景介绍

新媒体新闻文本写作中背景使用非常重要,有时候用户对背景信息的关注高于新闻本身。文本中多运用事件背景可以让用户对新闻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入,也有利于用户围绕新闻获取拓展性信息。

并非所有事件背景都要写进文本,要选择能说明问题、紧扣报道主题、用户有兴趣了解的事件背景,注意背景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事件背景在文本中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在文本中直接写出来,穿插在导语、主体和结尾中,这个与传统媒体没有太大区别。

2.通过相关词语设置超链接。例如文本中出现电影《星际迷航》,那么可以对《星际迷航》几个字设置超链接,用户点开后可以看到关于《星际迷航》的具体介绍。

3.通过文本后的“相关新闻”超链接来实现。

4.设置新闻背景信息模块,点开后是有关的各类背景标题,由用户选择点击。

五、相关延展性链接:与文本内容相关

延展性链接是发布与文本内容有一定联系但又独立的新闻报道。如新浪网2014年9月12日的新闻《我国公务员已连续7年未调薪 工资不透明遭指责》,文本后面设置了相关新闻的延展式阅读《妻子嫌公务员丈夫工资太低与其离婚》《公务员工资改革目标:重点提高基层公务员待遇》《专家:公务员工资改革应提高基层公务员待遇》等。用户点开每个标题都是一条完整的新闻,这些相关新闻的设置,拓展了该文本的信息含量,用户可以通过延展阅读,加深对新闻本身的理解和认识。

六、必要时进行后续追踪报道

后续追踪报道实际上就是新闻后的新闻,它以已经报道或正在报道的新闻为线索,对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做延续性的、进一步的报道。新媒体新闻报道追求快和新的内容,新闻网页更新率非常快,新媒体工作者要注意重大新闻后续报道追踪。

后续追踪报道应该注意:

1.要及时发布报道追踪,事件有了新进展,要在第一时间告知用户。

2.信息一定要准确,对重大事件往往会有很多传言,传言不一定都是假的,但绝对不能等同于事实报道。

3.后续追踪报道的重点是事件新的进展,例如事件原因调查结果、事件认定结果、新的细节等。

[1]郑素侠.网络与新媒体实务[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

[2]王洁,王贵宏. 新媒体采编实务[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3]张松. 从受众多元需求角度探索网络新闻写作[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1).

上一篇: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下一篇:小学生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