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投资合同(推荐5篇)
显名投资人(以下简称甲方):
隐名投资人(以下简称乙方):
为明确双方在公司中的权利义务,保障隐名股东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达成一致,签订如下条款由双方共同遵守:
第一条、甲乙双方以甲方名义共同投资经营的公司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住所地:,注册资本为万元,经营范围与方式包括等。于2013年月以名义领取××有限责任公司营业执照。
第二条、甲乙双方在××公司于2013年12月设立时,共同出资人民币伍拾伍万元整(占 ××公司总股权×%),其中甲方出资人民币××万元;乙方出资人民币××万元。
第三条、甲、乙双方出资方式为现金,该出资已全部到位。
第四条、乙方对××公司股份的认购出资,交由甲方以甲方名义对××公司进行投资。
第五条、甲、乙双方共同投资××公司的损益,双方同意按均等原则分配利润,承担亏损,即五五比例。
第六条、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签订补充条款,补充条款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七条、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自双方签字盖章即生效。
甲方(签名按指印):
身份证号:
乙方(签名按指印):
身份证号:
隐名投资在经济实践中出现多年, 但是法律尚未对其作出实质性定义。理论界对其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说认为隐名投资是指全部或部分是隐名的投资主体从事经营实体的现象[1];而狭义说则认为隐名投资是指一方 (隐名投资人) 实际认购出资, 但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或其他工商登记材料记载的投资人却为他人 (显名股东) 的法律现象[2]。
由于本文讨论的是基于《最高院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之规定 (一) 》 (以下简称“《规定》”) 实施下的外商隐名投资纠纷的解决问题, 所以主要涉及的隐名投资纠纷情况包括:外资作为隐名投资方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商业纠纷;外资作为名义股东与背后的隐名投资者所引起的商业纠纷;或者是不涉及外资方, 但是发生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隐名投资纠纷。
在2010年最高院《规定》实施之前, 我国尚无法律法规对于隐名投资有实质性定义。法院主要是依据《合同法》和《外资企业法》来解决隐名投资纠纷的。最高院出台实施了《规定》后, 其中主要是第十四条到第二十条为专门调整隐名投资纠纷的条款。以上条款的规定, 结合《合同法》相关规定, 弥补了原来我国法律体系中对于隐名投资的委托投资协议效力认定以及相关股权处理规则的法律空白。
二、外商隐名投资纠纷案例比较分析
《规定》实施以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下面笔者将会通过对北大法意上查找到的相关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来找出《规定》实施后出现的一些现象, 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北大法意上有关外商隐名投资纠纷的案件共有10起。其中共有9例是涉及到《规定》的引用进行判案。其中有7起是引用《规定》第十四条, 2起引用的是第十五条。
(一) 对有关《规定》第十四条的关联案例整理, 得出以下几组数据统计结果
1. 隐名投资者诉名义投资者6例, 名义投资者诉隐名投资者1例。其中前者胜诉率达50%, 后者为0。
2. 在隐名投资者中, 台资3例, 且集中上海。港资1例。外资2例。中资涉诉1例。
3. 在投资成立的公司中, 中外合资企业类型3例, 外资企业1例, 国内合资企业3例。
4. 上述案件中, 一审审结3例, 胜诉率67%。二审审结4例, 胜诉率25%。
5. 上述案件中, 胜诉案件3例, 其中1例涉及争论焦点集中《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和第三款, 另外2例分别各涉及第一款和第三款;败诉案件4例, 引用理由为第一款, 第二款的分别一起, 第三款为两起。综上所述, 上述案件中, 引用《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判案有3例, 第二款的有1例, 第三款的有4例。
(二) 对有关《规定》第十五条的关联案例整理, 得出以下几组数据统计结果
1. 隐名投资者诉名义投资者1例, 败诉;名义投资者诉隐名投资者1例, 败诉。
2. 隐名投资者均为台资。
3. 在投资成立的公司中, 国内合资企业1例, 个体工商户1例。
4. 上述案件中, 一审审结1例, 败诉。再审审结1例, 败诉。
5. 上述案件中, 败诉案件2例, 主要引用都为《规定》十五条第一款。
(三) 相关案例数据分析
从总体数据看, 目前外商投资领域的隐名投资纠纷所涉及引用的《规定》条款主要集中在第十四条和十五条。对比可以发现, 该两条主要解决的是隐名投资效力的认定问题。
1. 有关《规定》第十四条的关联案例数据分析
根据前文, 在所有引用《规定》第十四条败诉的案例中, 败诉理由较多集中在不满足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上, 该项规定:人民法院或当事人在诉讼期间就将实际投资者变更为股东征得了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机关的同意。
联合案情实际, 都是由于原告直接诉请法院支持其变更股东的要求。其中两个案件法院的判案思路基本是一致的:即是在要求变更股东之前, 必须要先确认隐名投资人的股东地位, 否则法院不予支持。这样的司法实践操作顺序在法条中并没有明确体现。其次两个法院在对于确认隐名投资人股东地位这一问题上实践做法存在差异:广州中院认为原告的股东地位可以根据其庭上呈交的证据由法院进行确认;而浙江高院则认为隐名股东身份也是要通过审批机关的批准或同意, 法院才能确认。
对于确认隐名股东身份的司法实践方式差异问题, 可以看上海地区法院裁决的, 较为一致:他们认为只要法院确认该投资企业所在产业非法律禁止外商投资产业, 那么只要根据当事人呈交证据就可以确认隐名股东的身份, 无需经过特别的行政审批。
故综上所述, 目前在确认隐名股东身份这一司法实践上, 存在三种方式:第一, 广州中院:认为只要根据当事人提交证据即可由法院直接确认。第二, 上海法院:除了当事人提交证据, 还需法院审查投资企业是否为法律禁止外商涉足的产业。第三, 浙江法院:对于确认隐名股东身份, 必须通过行政机关的审批和同意, 法院才能确认。
2. 有关《规定》第十五条的关联案例数据分析
第十五条第一款的精神首先在于尊重合同的约定。因为最终确定当事人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并非外资审批, 而是当事人间真实的意思表示。既然审批只是对民事行为的认可, 则当合同约定与批准证书不一致时, 除非合同无效, 否则就应根据合同约定而非批准证书确权。
将第十五条与第十四条的相关案例对比不难发现, 后者主要是隐名投资者诉名义投资者时在援引;而第十五条则是还有名义投资者诉隐名投资者时在援引。笔者据此认为, 《规定》第十四条主要是给善意隐名投资者提供寻求合法权利保护的途径;而《规定》第十五条则是通过遵守合同意思自治原则, 来平衡隐名投资者和名义投资人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
(四) 根据案例数据分析, 提出的相关问题
由于《规定》第十五条的引用判决案件差异度小, 故对其暂无在司法实践中引出的问题。通过上述数据分析, 笔者主要对《规定》第十四条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提出几点疑问:
1. 对于确认隐名投资人股东身份, 法院有三种具体做法。对于同一法条的运用在实践中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应该如何协调是笔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2. 在《规定》第十四条中, 并未对隐名投资人请求变更其投资企业股东要先确认其在该企业的股东身份的司法判决顺序有明确表述。但是司法实践都是按照这个次序处理类似案件的。从涉及引用《规定》第十四条第三款而败诉的案例均进入二审程序来看, 这种法条未释明而实践已有相对稳定做法的规定给大部分法律从业者造成困扰, 以致单从法条未能理解其真正含义, 从而引起不必要的商业纠纷。
三、对案例分析结果的相关建议
通过前文的案例分析, 对《规定》第十四条实施, 笔者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接下来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 针对问题1
笔者认为上海法院所采取的方式比较合理, 理由如下:第一, 无论该隐名投资人为中资方还是外资方, 对于确认其股东的身份不会影响其投资企业的性质。因为此时, 企业工商登记上还是为名义投资人未变更。确认隐名投资人股东身份只是保障其在法律没有禁止规定的投资上能得到相对保障, 该种权利是在企业内部用来对抗名义投资人的。根据外部公示原则, 还是名义投资人对外负股东责任和享股东权利。行政审批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外资的监管, 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行。既然确认隐名投资人股东身份不影响对外公示效力, 那么应该无需强制其通过行政审批, 此法也减轻了行政机关不必要的工作负担, 同时能及时, 有效保护那些法律不加禁止的隐名投资人的权利。
有些学者也认同该观点[3], 认为确认隐名投资者股东身份无需行政审批的理由, 在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外商投资企业采取隐名投资方式并非都处于逃避行政审批的目的, 非规避法律型的隐名投资也普遍存在。
第二, 但是从保护国家利益, 和避免不公平竞争的角度看, 通过法院单纯的证据审查, 还不足以规制出那些违法的隐名投资。所以应该通过特别的审查对隐名投资者所投资的产业是否属于禁止外资进入产业进行判断。笔者认为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征询当地商业委员会的专业建议进行审查的方式值得借鉴。相对于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通过查询《外商投资企业产业指导目录》更加灵活和贴近现实。
(二) 针对问题2
即隐名投资人请求变更其投资企业股东要先确认其在该企业的股东身份, 这一审理案件的先后顺序为何在法条没有明确阐明的情况下能在司法实践上达到相对统一?笔者认为是有一定法律逻辑的。因为隐名投资人只有在确认其股东身份后对内才有资格向企业提出变更股东的合理申请, 否则任何一企业是不会理睬无关第三人对其内部提出的变更股东的要求。但是法条的表达比较奇怪, 其用“或者”一词, 将确认和变更股东并列在一起, 让相当多法律从业者认为两者的条件都是相同的, 以至于造成部分当事人根据其律师建议, 会在确认之诉前之间直接提起变更之诉, 导致最后诉求得不到满足。针对该一问题, 笔者认为此种司法实践方式符合法律逻辑, 且根据长期的司法实践的总结经验, 法律从业者会逐渐熟悉该法条的适用规则, 无需特意出台解释对其规制。同时, 通过其他关联法规的规则可以确定该判案顺序的原则, 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公司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 (一) 》第一条第一款“实际出资人不得向公司主张行使股东权利, 只能首先提起确权诉讼”的规定, 为隐名股东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摘要:随着最高院在2010年颁布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之规定 (一) 》后, 对外商在大陆隐名投资所产生的纠纷有了新的解决方法。本文将对该规定在有关外商隐名投资方面所起作用的情况进行介绍, 并且通过几个相关典型案件的对比分析, 提出对该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若干问题, 以及发表对问题解决的几点个人建议。
关键词:隐名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委托投资协议
参考文献
[1]陈红.探讨公司隐名投资的现状与规范[J].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 (政治与法律版) , 2003 (3) :117-121.
[2]甘力.隐名投资法律问题之研究[J].民商法理论与审判实务研究, 2004 (3) :675.
[3]朱晖.外商投资企业隐名投资股东资格确认法律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 2011 (11) :96-97.
[4]毛海波.外商隐名投资所涉疑难法律问题解析[J].法治研究, 2011 (3) :83-87.
[5]石育斌, 毛燕琼.如何认定台商在大陆隐名投资的法律效力—以上海为例的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1) :59-65.
[6]赵晓青.浅析我国台商隐名投资现象若干法律问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 2007 (1) :58-59.
[7]陆怡红.外商投资企业隐名投资纠纷[J].法制与社会, 2011 (9) :103.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 隐名投资者 确权 法律救济途径
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发展迅猛的同时,也反映出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错综复杂的法律问题,尤其是在企业股权转让、隐名投资等方面。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探讨在隐名投资问题上,外商投资企业寻求司法救济途径之变化。
一、案例简介
1992年,台湾人李某拟与甲公司(内资公司)在上海共同设立一家公司。为了规避当时台湾对居民到大陆投资的诸多限制,李某在香港收购了乙公司,随后以乙公司的名义与甲公司设立丙公司(中外合资企业)。丙公司的外商批准证书和工商登记资料显示,甲公司持有丙公司45%的股权,乙公司持有丙公司55%的股权,乙公司认缴的注册资本是由实际投资人李某实际投资。李某与甲公司共同管理经营丙公司,乙公司从未实际参与。李某认为其为丙公司实际投资人,应当享有丙公司55%股权相对应的权利。
2006年,李某以其作为实际投资人的权利受到名义股东乙公司的侵害为由,诉至法院,请求法院依法 (1) 确认李某为丙公司的股东;(2) 确认乙公司不具有丙公司股东身份。本案的一审法院裁定驳回原告李某起诉,法院认为:(1) 丙公司为外商投资企业,其股权确权诉讼涉及丙公司的股权变更,因此,其实质性要件是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未经批准的变更行为属无效行为;(2) 李某主李其为丙公司股东,实质上是否定行政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3) 李某的主张应当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途径予以解决,而不是通过民事诉讼途径。李某不服一审裁定,遂提起上诉。本案的二审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裁定。
2009年,李某再次以相同理由向法院提起確权之诉,请求法院依法判决:(1) 确认李某是持有丙公司55%股权的股东;(2) 丙公司应办理将李某变更为丙公司股东的报批手续。一审法院经审理后判决支持李某的诉请。乙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乙公司的上诉,维持原判。
二、案例分析
虽然,2006年的裁决中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但其裁决实际是基于最高院2005年12月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会议纪要”)第87条第1款。该款阐明:“外商投资企业股东及其股权份额应当根据有关审查批准机关批准证书记载的股东名称及股权份额确定。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记载的股东以外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确认其在该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股东地位和股权份额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该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解决;该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坚持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在受理后应当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
而李某在2009年再次起诉,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四庭已经在2008年3月24日通过《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的解答》(以下简称“高院解答”),该解答规定:“对于隐名投资人起诉外商投资企业请求确认投资事实的,并同时请求确认股东地位、股权份额并要求办理变更股东审批手续的,法院可以受理。”在本案第二次诉讼的一审过程中,最高院通过了《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以下简称《规定(一)》),一审法院最终依据该最高院司法解释第十四条之规定判决支持李某的诉请。
最高院2005年会议纪要之理由在于,隐名出资所涉及的当事人都是明知存在外资企业审批制度而希望通过隐名方式予以规避的,行政审批机关审批准机关基于维护外资管理秩序的考量,不应通过民事诉讼途径将其合法化,因此,不应同意隐名投资者的确权请求,否则,所形成的的司法导向将危及外资审批制度,影响外资管理秩序。但实践中,并非所有的隐名投资都是为了规避我国法律法规的限制,并非为了规避外资企业的审批制度。比如,对于台商来说,台湾当局对台商在大陆从事投资有着各种各样的限制,台商为了绕开这些限制,实现投资目的,往往也是采取隐名投资的方式。本文的案例就属于这种情况。在此种情况下,法院采取一刀切,不区分具体情况,显然不利于维护此类隐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有鉴于此,最高院出台了《规定(一)》,该规定显示出司法机关对外商投资企业隐名投资者确权之诉态度上的重大转变,有条件的支持隐名投资者确认其股东身份的请求,即如果具备一定条件,人民法院可以在判决中直接确定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记载的股东以外的人在该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股东身份和股权份额。据此,当外商投资企业的批准证书与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不一致时,在满足最高院《规定(一)》的四个条件时,批准证书不再是确权的唯一依据,这一重要变化对目前外商投资企业中大量存在的隐名股东问题,起到一定指引作用,亦为外商投资企业的隐名股东即实际投资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一条新的法律救济途径。
笔者在此不得不说明的是,虽然,最高院《规定(一)》的出台为广大外商投资企业的实际投资人提供了一条新的法律救济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鼓励隐名投资,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者来讲,隐名投资存在较大法律风险,若选择此种投资方式,一定要慎重考虑,笔者认为,在非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还是选择显明投资进行规范运作为宜。
参考文献:
[1]刘贵祥.《隐名股东确权之诉》.《人民法院报》,2009;11月26日
[2]毛海波.《外商隐名投资所涉疑难法律问题解析》.《法制研究》,2011;第三期
实际出资人(以下简称甲方):×××,身份证号:
名义出资人(以下简称乙方):×××,身份证号:
为明确双方在公司中的权利义务,保障隐名股东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达成一致,签订如下条款由双方共同遵守:
一、目标公司基本情况
1、目标公司系经X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地址: 注册资金为人民币 元,公司资料中记载的股东为:
2.目标公司以乙方名义出资 X元,占×××公司 %的股权,该项投资由甲方实际投入X万元,乙方实际投入X万元,隐名股东协议书。
3.目标公司由乙方×××自愿接受甲方××× 委托,以显名出资人即名义股东之身份,登记于×××公司章程、股东名册以及其他工商登记材料中。乙方×××名义上在××公司出资额为X元,拥有公司股权比例为 %,该项投资由甲方实际投入X元,乙方实际出资X元。
二、股东形式和出资来源
1、甲乙双方一致确认,甲方作为××公司的实际出资人,拥有对××公司的投资权利和实际股东权利,为××公司的隐名出资人、实际投资人、实际控制人,对××公司对外经营行为产生的投资风险,以对××公司的出资额为限对外承担有限责任,并承担作为股东应尽的全部义务,同时绝对自主地享有对××公司的利润分配权、支配权和所有权。
2、甲乙双方一致确认,乙方接受甲方委托,以个人名义成为××公司名义上××%比例的出资人和股东,为××公司的显名出资人和挂名股东。乙方不对××公司的经营投资风险承担责任,同时也对××公司的利润分配不享有任何分配权、支配权和所有权。
三、公司具体经营事务的管理、决策
1、甲方作为××公司的隐名出资人、实际投资人、实际控制人,按照公司法规定以及公司章程中涉及股东权利的规定,对公司的全部经营事务,享有管
理、控制和最终决策的权利。甲方具体负责××公司的各项经营事务,并实际
行使股东各项权利,掌管公司的各种印鉴。、乙方作为××公司的显名出资人和挂名股东,不负责××公司的具体
经营事务。也对××公司的经营无最终决策权利。乙方对××公司及其他股东,应当披露其与甲方之间的关系,使公司及其他股东认可甲方实际行使股东权利。
四、责任承担与利润分配
甲乙双方均以自己实际出资额通过乙方向公司承担责任,如乙方先向公司
承担责任后,有权向甲方追偿应当由甲方承担的相应份额。
乙方以其名下在公司的投资比例在公司取得盈余分配,按照甲、乙双方在
投资总额中的比例分配。
五、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
(一)甲方权利、义务
(1)甲方享有××公司中乙方名义下的各项实际股东权利,包括但不限于
××公司的经营决策权利和利润分配权利。(甲方不享有公司经营管理权,但对
公司经营享有知情权,甲方有权随时查阅公司账簿,乙方应当予以配合。关于 公司可能发生的诸如增资、股权转让、增加股东等重大事项,乙方应当提前30 日通知甲方。)(2)甲方有权随时根据××公司的经营情况,随时调整××公司中乙方名
义下的股权比例,包括但不限于股权的增减持、公司的增资扩股、合并重组、分立、解散、清算等事宜。
(3)甲方有权自己或派专人掌管××公司的公章、财务印鉴、财务账册
等。
(4)在认为乙方不能诚实履行受托义务时,有权随时依法解除对乙方的委
托,并有权要求乙方将所持的显名股东权无条件的过户至甲方或甲方指定的第
三人。
(5)甲方有权通过乙方显名股东身份,召开股东会并作出股东会决议。
(6)甲方有义务完成对××公司的出资,确保资本金到位,协议书
《隐名股东协议书》(http://)。
(7)甲方对××公司的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独立承担责任。
(8)甲方应当保证××公司各项经营行为的合法性,以实际控制人身份对 ××公司对外的各项经营事务承担最终法律责任。
(9)甲方要求乙方配合作出股东会决议或者行使股东权利时,应当予以提
前通知。
(10)因甲方行使股东权利时,造成乙方发生必要费用的,由甲方承担。
(11)甲方实际负责××公司对外与各法律主体,包括法人及自然人的交
往,同时实际负责对××公司的内部人员的聘用和解聘事宜。
(二)、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有权要求甲方合法经营,不得因甲方非法经营导致乙方承担责任,有权拒绝甲方要求签署违法文件。
(2)乙方在按照甲方要求行使股东权利所产生的必要费用,有权要求甲方
承担。需要乙方协助办理事务时,有获得报酬有权利。
(3)乙方不承担××公司的投资风险,也不承担××公司的法律风险。如
对外因甲方行为导致××公司的显名股东即乙方需要承担责任或者造成损失的,应当由甲方承担,如乙方实际发生损失,可以向甲方追偿。
(4)乙方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期间,如因甲方行为导致××公司法定
代表人即乙方须对外承担责任或者造成损失的,应当由甲方承担,如乙方实际
发生损失,可以向甲方追偿。(5)乙方完全认可甲方的隐名出资人、实际投资人、实际控制人身份,完
全认可甲方实际行使股东权利。乙方对公司、其他股东明确甲方的实际股东地
位和身份。
(6)乙方不享受和不参与××公司的利润分配,乙方也不在××公司领取
工资、奖金,只领取挂名报酬,与××公司不发生劳动合同关系。如乙方另外
与甲方的其他经营实体发生劳动合同关系,进行相应工资、奖金结算。
(7)乙方不参与××公司的具体经营决策事务,不参与××公司管理。
(8)乙方应当按照甲方要求,在必要时配合在相关股东会决议签字,配合
办理工商登记手续,配合以名义股东身份的对外活动,同时乙方应当对上述事
务予以严格保密。
(9)乙方不得对外宣称自己为××公司的实际股东和实际出资人,未经甲
方同意,不得擅自以此身份对外签订任何合同。乙方不得利用××公司显名股
东身份对外牟取私利,不得利用该显名股东身份从事对××公司存在任何竞争
性或者损害性的行为。
(10)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将其名义所持股权及收益擅自进行转让、质押或者对该股权施加其他财产负担。(11)因乙方自身债务或者其他行为,导致乙方在××公司持有的名义股
份以及收益被查封、冻结、拍卖、变卖或者转让的,甲方有权向乙方追讨全部
损失。
(12)乙方应当积极维护××公司的商誉以及甲方声誉,不得作出任何对
外可能诋毁和损害××公司商誉以及甲方声誉的行为。
(13)服从甲方实际出资人的安排,对其名下股权进行调整,包括退出、增持、减持以及转让、质押等。
(14)乙方担任法定代表人期间,未由隐名股东协议书甲方授权或者同意情形下,不得擅
自以××公司名义对外签署任何文件,不得对外以××公司名义作出任何行使 的承诺或者担保。如因乙方上述行为导致××公司损失的,甲方以及××公司
均有权向乙方要求赔偿。
六、协议终止以及违约责任
1、本协议因下述原因终止:
(1)××公司解散、破产、清算、注销、吊销的终止情形;
(2)甲、乙任何一方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
(3)协议任何一方要求终止或者解除协议的;(4)其他协议终止的法定情形发生的。、协议终止后,需要将乙方显名股东持有的股份,应当重新由甲方隐名
股东持有或者指定他人持有。如发生协议终止第(1)种情形的,股权不再做更
替,如非因乙方原因造成,则由甲方实际承担××公司终止后的一切责任;如
发生协议终止第(2)种情形的,由相关继承人继续按照本协议约定的原则,将
股权重新交由甲方或者甲方的继承人享有。、如本协议由任何一方提出解除或者终止的,本协议应当解除或终止。
如因一方重大违约造成对方损害的,损害方有权要求损害赔偿。
重大违约情形包括:
(1)因甲方的违法行为导致乙方需要对外承担法律责任或者其他经济责任 的;
(2)乙方违反本协议中涉及的乙方义务条款,因乙方自身原因、乙方未经
甲方授权或者同意擅自行为、不按照甲方要求签署文件、不服从甲方安排、违
反保密义务等,导致甲方无法行使股权权利的,或造成××公司的损害或者甲
方损失的。
七、保密约定 除非本协议约定需要披露的情形下,任何一方不得将本协议内容向第三方
披露。
八、协议的变更
本协议的任何变更均须双方协商后由授权代表签署书面文件才正式生效,并应作为本协议的组成部分,协议内容以变更后的内容为准。
九、本协议于甲乙双方签署之日,立即生效。
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见证方(其他股东签字、目标公司公章)
隐名股东投资协议书
隐名投资人(实际股东,以下简称甲方):
显名投资人(名义股东,以下简称乙方):
为明确双方在公司中的权利义务,保障隐名股东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达成一致,签订如下条款由双方共同遵守:
第一条 实际出资额
本公司注册资本为 元,其中甲方实际出资 元,乙方实际出资 元。
甲方出资方式为(现金/实物),该出资在 年 月 日已全部到位。
公司成立后,甲方不得抽回资金,逃避责任和风险。
甲方对公司股份的认购出资,交由乙方以乙方名义对公司投资。
第二条 责任承担与利益分配
乙方为公司股东,载入公司章程、股东名册以及其他公司或工商登记资料。
甲乙双方均以自己的实际出资通过乙方向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如乙方先向公司承担责任后,其有权向甲方追偿应由甲方承担的相应份额。
乙方以其名下在公司的投资比例取得的盈余分配,按甲、乙双方在投资总额中的比例分配。
甲乙双方在公司的增资扩股、配股权,按甲乙双方在投资总额中的比例享有,但需以乙方名义与公司产生法律关系。
第三条 股权转让
公司股东转让股权时,甲方有权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受让权,乙方须配合甲方实现该优先受让权。
乙方转让股权全部的,由甲、乙双方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以产生新的显名投资人的名义,按公司关于股权转让的规定,在公司办理股权转让手续,新的显名投资人为公司名义股东。
第四条 权利限制
乙方承诺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不能单方面转让、出质股权,否则,乙方除向甲方返还资产、赔偿损失外,还须承担侵占甲方资产的相关刑事与民事责任。
如由于乙方的债务纠纷,导致其名下的股权被他人通过司法途径强制处分时,乙方必须对由此给甲方造成的所有损失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第五条 保密条款
乙方对此协议负有保密义务。非经甲方同意或本协议约定外,乙方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本协议的任何内容,否则应承担由此造成甲方一切损失的赔偿责任。
第六条 竞业禁止
乙方不得利用名义股东身份谋取私利,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本公司同类的业务或者从事侵占公司财产和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否则,乙方除向甲方返还资产、赔偿损失外,还须承担侵占甲方资产的相关刑事和民事责任。
第七条 其他条款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签订补充条款,补充条款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因本协议引起的纠纷,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公司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自双方签字盖章即生效。
甲方: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
联系地址:_________ 联系地址:_________
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年____月____日
如何订立隐名股东投资协议书
隐名投资,是相对显名投资而言。所谓隐名投资,是指不以自己的名义向公司认购出资,在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或其他工商登记材料上记载的投资人为他人(显名投资人)的,实际向公司认购出资但隐去自己名义的投资。
所谓显名投资,是指以自己的名义向公司认购出资,并在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上或其他工商登记材料上记载的投资人为其本人的投资。
之所以要研究隐名投资,是因为律师担任企业改制非诉讼业务中,在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时,对于股东的设置,由于受限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限制为2人以上,50人以下的规定,为规避法律,在改制企业职工拟向公司投资的人数超过50人,或虽不超过50人,但因改制企业拟设公司的需要,需将股东人数设定在50人以下时,带来的实际问题,即是一部分职工或其他投资人将以自己的名义(显名)向公司认购出资,一部分职工或其他投资人以隐名投资的方式以显名投资人的名义,通过显名投资人向公司投资,这样的结果,显明投资人将记载进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及其他工商登记材料上,而隐名投资人却不能。
隐名投资与“名为投资,实为借贷”的法律关系不同,隐名投资是投资而非借贷。因此,隐名投资人并不享受固定利益。隐名投资与代理投资的法律关系不同,显名投资人系以自己的名义向公司投资,而代理投资是代理人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向公司投资。
隐名或显名投资,是出于投资人的不同动机或实际情况,他表现为:有的显名投资人的实际投资与隐名投资人的实际投资统统均以显名投资人名义向公司投资;有的显名投资人不向公司实际投资,由隐名投资人全部实际投资,但以显名投资人的名义向公司投资;还有的表现为虚拟的人名,或冒用他人名义隐名实际投资,这些情况带来在法律上需要确认显名投资人与隐名投资人相互间的权利义务,隐名投资人和显名投资与公司以及第三人的法律关系等问题。
为解决在律师实务企业改制中为规避法律需设计隐名投资问题,以及确认因隐名投资产生的法律关系问题。笔者在律师实务中对此问题解决的体会是:由显名投资人与隐名投资人签订隐名投资协议书,将两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两者与公司的法律关系,以及公司在处理实际问题上的法律关系,用合同的形式予以确定,消除因约定不明带来不尽纠纷的重大隐患,有利于企业改制成果的稳定。
隐名投资协议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显名投资人、隐名投资人
二、显名投资人向公司实际投资数额,隐名投资人向公司实际投资数额。
三、隐名投资人的对公司的股份认购出资,交由显名投资人以显名投资人的名义对公司投资.四、显名投资人为公司股东,载入公司章程、股东名册以及其他公司或工商登记资料,以其名下的投资,在公司享受股东权利,承担义务。
五、隐名投资人不是公司股东。
六、显名投资人和隐名投资人均以自己的实际出资通过显名投资人向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七、显名投资人以其名下在公司的投资比例取得的盈余分配,按显名投资人与隐名投资人在投资总额中的比例分配。
八、显名投资人、隐名投资人在公司的增资扩股、配股权,按显名投资人与隐名投资人在投资总额中的比例享有,但需以显名投资人的名义与公司产生法律关系。
九、显名投资人、隐名投资人转让股权时,投资人中的显名投资人和隐名投资人在同等条件下均有优先受让权,显名投资人转让股权全部的,由隐名投资人与显名投资人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以产生的新的显名投资人的名义,按公司关于股权转让的规定,在公司办理股权转让手续,新的显名投资人为公司股东。
十、显名投资人或隐名投资人死亡的,其继承人享有被继承人在投资协议中的权利、义务。
【隐名投资合同】推荐阅读:
隐名投资协议范本07-07
隐名股东投资协议书-三方10-05
联合投资合同05-26
股权投资合同09-22
投资中介合同12-13
投资控制合同管理09-21
与政府签订投资合同06-10
私募股权投资信托合同07-05
证券投资服务合同09-16
投资理财合同范本11-2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