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残荷之美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感悟残荷之美(精选9篇)

感悟残荷之美 篇1

此时不由想到今中外大家们对美的定义。毕达哥拉斯说美就是“黄金分割线”;苏格拉底说“有用就美”;英国诗人布莱克说“丰盛即美”;柏拉图说“真善才是美”;而黑格尔又说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方才称得上美。孔子说“仁”,庄子税“逍遥”,王国维说“意境”……

眼前,静静的。看着枯叶匍匐在水里,挤挤挨挨,相互依靠,好像在共同承受着秋霜的重压。

有些已经全然没有叶子,只剩光光的茎梗,或直或弯,折断在水中,下面有了个和它一模一样的倒影,形成了几何形状和线条。

有些莲蓬还在荷杆上挂着,高矮错落,就像一个个败坏了的麦克风,色泽灰褐。

偶尔风吹过,它们并不随风摇动,就像凝固的雕塑。

这真是一个无言的场景。

它们无言,它们静穆,他们残缺。它们坦然接受了衰老。可它们构建的线条,仍然优雅婉转,楚楚动人。它们在静静的荷塘里将息,成了一帧立体的画,一首隽永的诗,一支委婉的歌,使人顿生怜惜。

有一种美叫残缺美.犹如断臂的维纳斯。

有一种静叫与世无争。“留的枯荷听雨声”。

诚然,残荷在用枯和败阐述着它的美,它的凄美。它已经支离破碎了,还在顽强地延续着生命,它的命运傲然悲怆,它用生命的绝唱叩击着人们的心灵。

此刻的荷塘枯萎安宁静谧,就像此刻静静的我站在空无一人的水边。

我似乎感到它们在呼唤生命,感知世界。它并不“出类拔萃”,却在肃杀气氛里抗争;它不一定有“黄金分割线”,却时时在构建生命的线条;它无所谓“善或仁”,却是真;它已经“无用了”,却在藏风纳气,孕育来年的生命;它承认衰老,力争挺立。它并不“逍遥”,却造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境”。

感悟残荷之美 篇2

一、体验情境, 感受自然之美

语文之美, 体现在景之美。观塞下长河落日, 听小桥流水潺潺, 赏荷塘之月影斑驳。景也许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 可是语文所再现的景之美却是灵动的、永恒的。学习语文, 你可以借李白之笔去描绘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 你可以徜徉于“松间沙路净无泥”的河畔, 可以泛舟于“渔歌唱晚”的美景。你可以随朱自清的《春》, 一起触摸春风的和煦、花的甜美、雨的轻柔;随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感受小山的可爱。

二、品评人物, 感受形象之美

翻开语文,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向我们走来。无论是麻木的闰土还是尖酸刻薄的杨二嫂;无论是父亲步履蹒跚的背影, 还是孔乙己破旧的长衫……无不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仿佛可触之衣衫, 可闻之呼吸。

无论是《荔枝蜜》中勤劳的小蜜蜂还是《白杨礼赞》中傲然挺立的白杨, 无论是《行道树中》餐风吸尘的行道树, 还是《斑羚飞渡》中纵身跃下悬崖的老斑羚, 无不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肃然起敬。

三、品味精神, 感受人文之美

语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曹操“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气节,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精神, 在我们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质朴,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宛若一顿顿大餐, 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启迪着我们的智慧。

四、联想想象, 感受意象之美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18个字, 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 一字一词, 一字一景, 真可谓凝练而不简陋, 九种事物之前分别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来修饰, 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 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 构成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 烘托出游子漂泊无着, 有家难归的悲戚。作者就是用了这些看似简单的汉字组词构句, 在简洁中产生了无限的情感张力。以简驭繁, 看似简单的物象在巧妙的组合中凝聚成了一种颇具意味的形式, 给学生留下了更多任思绪尽情翻飞、意义无限生成的空间。语文文本中有很多作家情感意象化的表达, “寻象以观意”, 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于意象的巨大张力中体味情感的微妙变化, 驰骋思绪。

感悟黑白之美 篇3

你不知道的故事

当驱车经过克拉玛依的时候,舍不得眨眼,生怕错过一丁半点。克拉玛依有一座神奇的山。这山高差不多十二三米,山顶面积不超过200平方米,山顶上有十多个泉眼儿,昼夜不息地喷涌着。只不过,这泉眼喷涌的不是水,而是号称“黑色液体金子”的石油。

亿万年来,这些从地层深处冒出来的石油,无言地缓缓流淌着,将整座山染成了黑色。于是,它便有了一个形象的名字——黑油山。在地球上,有如此规模且终年自然流淌原油的山,仅此一座。

黑油山溢流出的石油,其油质为珍贵的低凝油。椐地质学家考测,早在2亿年前,黑油山就已经开始从地层深处往地表溢油了。

在乘车驶往黑油山的路上,随处可见这种橘红色的抽油机,一片片地矗立在沙漠荒原之上。它们昼夜不停地默默起伏着,将地层深处的原油抽吸出来,再通过埋在地下的输油管线送往炼油厂,精炼成飞机、船只和汽车所用的各种成品油。还有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比如你我身上穿的所有化纤类的衣服等等。

黑油山的入口处,左右两侧各有几块采自成吉思汗山的花岗岩石。每块岩石呈碑石状屹立。紧靠黑油山入口右侧,有一块高约3米的巨大碑石,上书三个红漆大字——“黑油山”。

望着这三个红色大字,顿令人生出想要立刻登上这座圣山。这种心情,如同初恋的情人,第一次约会时的急切。

黑油山四周景致不凡,东临魔鬼城,西接玛纳斯河小拐绿洲,背倚成吉思汗山。登上黑油山的第一层台阶,眼前顿时一亮:暗红色花岗岩石铺就的山道,宽敞气派。山道两侧,用不锈钢材料制作的展板,分别以维文、汉文和英文介绍黑油山景区和石油科技知识。展板内容包括:黑油山景区简介,石油的颜色,石油的生成原因,石油的历程,现代石油发展,石油的分布以及石油的开采利用。

顺着山道往上走,可以看到路旁有不少的集油池——从山顶各处冒出来的石油,都会汇聚到这些池子中。越是往山顶走,就越是感觉到克拉玛依油城人的设计,真的是别出心裁——将山路、护栏、地板、护景链搭配的相当精美。踏着这条弯弯曲曲的栈道,可以随意选择不同的方向参观。

从栈道入口往上走十几层台阶,即到达黑油山的顶部。山顶上,屹立着一块高大的碑石,上书“黑油山”三个红色大字。蓝天之下,显得格外耀眼醒目。

冬天的克拉玛依大地,坦荡而辽阔。不觉中,仿佛自己已经化成了一片云彩,轻轻环绕在黑油山的主碑旁,融入进了大自然的怀抱中。60年前,成吉思汗山脚下的这片荒漠里,没有动物和植物,更少见人烟踪迹。只是为着这座黑油山,人们才给这座石油城命名为“克拉玛依”——维吾尔族语,“黑油”的意思。

老人和黑油山的故事

为建设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几万石油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在戈壁荒漠上,立起一顶顶帐篷,转眼间,整整60年过去了。他们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片热土地。

在黑油山顶的侧后,有很大一个聚油池。油池对面有个铜质的雕像。那是一位维吾尔族老人骑着毛驴,挎着水葫芦,正在为自己是发现黑油山的第一人,而笑呵呵呢。

是的,关于黑油山,历史上果真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这故事的名字就叫《“赛里木”老人和黑油山》。

1954年,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组成一支调查队,在黑油山地区进行石油地质普查。时任地质工程师的张恺,亲眼见到了最后一位在黑油山捞油的维族老人赛里木,并与其攀谈。据张恺老人回忆——当时,见到赛里木老人时,他是满头白发,留有银白色胡须。长年在此捞油,就住在黑油山下的一个陡崖旁,搭起的小地窖里。只有一条狗与他为伴。

当时,张恺打着手势,询问赛里木:“这是个什么地方?”老人因为听不懂汉语,便用维吾尔语种流畅地回答:“克拉玛依、克拉玛依(维语:流淌黑油的地方)”

此后,“克拉玛依”便成为了这座石油城的名字。也就在这一年,赛里木老人停止了42年的采油贩油生涯,离开了黑油山。

赛里木老人的捞油方法很特殊——他先是在黑油山顶那些冒出石油的地方,挖出数个小坑,将石油和少量水引入坑内,待坑满后顺地势流向半山腰的另一些小坑,在这个过程中石油因为比重轻于水,便会自然分离开来。

最后,老人再用大铁勺将石油舀入油桶,装到毛驴背上,运到几十公里外的乌苏、乌尔禾等地,卖给那些运盐的马车队伍,用以膏润车轴;同时也换些面粉和盐。

前几年,克拉玛依的艺术家以赛里木老人为原型,创作了这位维吾尔族老人骑着毛驴、笑逐颜开地弹奏热瓦普的塑像。

这一下,赛里木老人“火了”,吸引了大批游客与其摄影留念。

她和白色冰雪的故事

从石油地质理论上讲,黑油山地层深处埋藏的石油,已沉睡了上亿年。后来,由于地壳发生变动,过去盖压住石油不使其随意流动的坚固岩石,发生断裂破碎。地层深处的石油不再受到束缚,便随着地层压力的影响,顺着岩石裂隙不断向地表渗出。

在地下石油向外渗透的过程中,石油中的轻质部分被挥发掉,剩下的稠液涌出地表后,与沙土混合凝结成堆,多少年之后便形成了这座黑油山。

在黑油山顶徘徊,可以看到地表之上,一片凹凸连着一片凹凸,犹如蜂窝一般。有的地方踩上去软绵绵,就像踩在一幅巨大的海绵地毯上。

一个个不停自溢着石油的油泉眼儿“咕嘟—咕嘟”,1亿万年来,它们就像山泉一样汩汩地向外冒着油泡泡。

你瞧啊,这一个个黑亮亮的巨大油泡从地层深处涌将出来,缓缓地鼓起来。多了,就凝聚成石油的小溪流,从山顶到山坡,缓缓地淌着。我蹲在一口油泉边,看着泉眼里断续发生着的变化——开始,油泡泡细如散落在黑色镜面上的一颗颗黑色的珍珠。然后,里面的天然气象吹气球一样,将油膜吹大,变成一个个泛着黑色晶亮光芒的油球。最后,随着“啪”的一声响,刚才圆圆的油泡泡,瞬间变成了火山口似的圆锥。

顶着寒风,我独自站在黑油山顶,四下里眺望。感觉此时自己正站在一条用千万年时间熔成的历史隧道里,在倾听黑油山向我悄悄诉说着一个关于地球、关于石油、关于绵延不断的岁月所承载的沧桑故事。

是谁,从沙漠深处赶来第一支找油的驼队,用“叮当”驼铃声,敲开了黑油山的心扉,克拉玛依的风沙,曾经掩埋了多少英雄豪杰的梦想。历史的风尘,将叱咤风云的新中国石油人,推向这座圣洁的黑油山。

乌尔禾魔鬼城则位于新疆克拉玛依通往布尔津的217国道旁边,冬季的这里覆了一层淡淡的雪花,在戈壁之上一座座形状各异的巨大石柱并列,这里处于风口,又称为“风城”,石柱之间经常有大风呼啸,好似鬼哭狼嚎,这也是被命名为魔鬼城的原因。

我们一起在区间车上,走走停停,车上均带有免费的讲解,可以在讲解的介绍下观赏这些石柱独特的形象。它们有的像是动物,有的像人像,各有特色,景区为其中很多形象都起了名字, “大前门”“ 烽火台”“ 狮身人面像””等等。另外,在景区里还可以看到很多电影的取景地,《卧虎藏龙》《七剑下天山》等著名电影都拍摄于此,可以前去寻找一下自己熟悉的场景。而路上停留的几个观景台则是视野最好的地方,这里便可以尽情拍摄大片,享受摄影乐趣。

驱车向前,到了九龙潭景区。这里充满冰雪的洁白,瀑布水从中间的一条巨龙口中喷出,利用水的喷涌速度和自然重力形成宽约10米的巨大的瀑布,瀑布的两边分列的8条龙嘴也同时喷出水柱,构成一副巨大的水廊。

瀑布下面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回字水潭,潭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拱桥连接潭中的岛屿,成为横跨巨潭的通途。为衬托栩栩如生的九条龙,在横截干渠的大坝上还颇具匠心地修建了一组仿古建筑物。

《感悟青铜之美》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代青铜雕塑的展示,使学生对青铜艺术繁荣发展时期的艺术特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以欣赏为主。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用途及所塑造的内容。第二部分着力于欣赏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精神力量,作品的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艺术特色。

教学手段:常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课作、电教设备、黏土等。

2、课本、各种黏土制作工具。

二、设计方案(一)教学导入

感受《编钟》音乐,导入课题。(二)教学新授

1、师生欣赏部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作品;

2、各组学生谈感受、联想、编故事;

3、欣赏后每组合作模仿古代青铜器制作一件作品;

4、展示作品,派代表介绍创作意图;

5、各组通过学习进行小结。

三、学习评价建议:

1、能否主动地、专注地欣赏?

2、鉴赏、评述能力有了初步的提高?

3、能否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等方式,感觉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探究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走进数学 感悟数学之美 篇5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数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它的美学意义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数学中的数、形、法则“是对自然界多种多样外形美的开发”数学作为对具有自然美的事物的结构和运动变化规律的最集中的刻画和反映,是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的。许多数学家都认为数学里面有像诗画那样美的境界,沙利文说:“优美的公式就如但丁神曲中的诗句;黎曼的几何学与普兰克的钢琴合奏曲一样优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孩子学到的数学知识还相对较少,应该如何让学生发现数学美、感受数学美、体验数学美、运用数学美呢?我们该如何寓美于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与探讨,希望带着孩子们一起走进数学,感悟数学之美。

一、发现数学的简约美,让数学“有味”。

孩子们学过长方体的认识之后,发现长方体和其他的多面体都有这样的规律:面数+棱数-顶点数=2,欧拉公式:v+f-e=2,堪称“简约美”的典范。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面数f、棱数e,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能不令学生惊叹不已?在数学中,像欧拉公式这样形式简洁、内容深刻、作用很大的定理还有许多。比如:圆的面积公式s=πr,几何中完美的图形----圆,内含的面积与半径有着异常简洁和谐的关系,一个传奇的数“π”把它们紧紧相连。勾股定理c2=a2+b2,这一简单而整齐的形式,表达了一切直角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几何中各种求面积、体积的公式,简洁实用,万无一失,只要符合有关条件,计算不出错误,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些公式简约美的发现和讲解,相信学生能够把它们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永不磨灭。

二、感受数学的图形美、对称美,让数学“有趣”。

数学的对称美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式)的对称性美,主要体现在数(式)的结构上,例如,加法的交换律a+b=b+a,乘法的交换律ab=ba,a与b的位置具有对称关系,但有是可以变化的,变化的结果与原来的位置反而形成一种整齐的美感、均衡感,简洁明快,一目了然,代数式是的对称式,结构严谨、特殊,决定了解这类问题一定需要特殊的方法,从而显示了它的神秘感、奇妙感。另一

2种是图形的对称性,整体美、简洁美,图形的对称是指组成图形的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整体之间的一种统一和谐关系。例如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等,这些图形匀称美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许多建筑师和美术工作者常常采用一些对称图形,设计出美丽的装饰图案。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把数学美发挥到极致。在几何教学中,运用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多媒体手段,把图形美、对称美发挥到极致,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和优美,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正多边形边数越多越趋近于圆时,针对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将多边形由正三边形到正二十边形,再到正一百边形,放在屏幕上,通过屏幕上图像的连续变化,这样,使抽象教学为形象教学,化间断变化为连续变化,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和记忆。突破了教学难点,发展了学生思维。实践表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不仅能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代数的学习中,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正数与负数、奇数与偶数„„无不体现着对称,在几何图形中,对称更是屡见不鲜。敦实的立方体、圆柱体,圆润光滑的球体,活泼有生机的锥体……无一不深刻地体现着对称的美丽。还有许多组合体,如圆锥和圆柱的组合体,给人以无限遐思想象的空间。

在中学数学中,有关数与形的对称现象极为常见,这种对称有的是形象的,有的是抽象的观念和方法上的对称。等边三角形是关于它的每条高线的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是关于它的两条对角线交点的中心对称图形。圆锥、圆柱、圆台是关于它的轴截面的对称图形。代数中常利用来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几何中常利用对称思想添加辅助线,数学的对称美已成为人们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它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

三、体验数学的实用美,让数学“有价值”。

美,其自身就具有功利性,即实用性。鲁迅曾说过:“社会人之看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利地观点开始的,到后来才移到审美的观点去。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美之实用美的魅力。

教师可以把生活情景融入数学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实用美。很多人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通过精心的创设情境,数学应该是非常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在生活情境中体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完《统计》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请你为新出现的禽流感做一个调查,并给出调查的建议。”多种的统计方式,统计图的选择,统计数据的分析,统计趋势的估计等。教师要根据课前的预设,让学生尽情地“淘金”,使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数学价值观。还有在教学《比例尺》知识时,让学生回家翻看家中地图或上网查询卫星地图;在教学《起跑线》知识时,让学生到学校田径场亲身体念;在教《圆的周长和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圆的周长和面积„„通过每节课的情境教学和实践数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由于简单易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四、感悟数学的和谐美,让学生喜欢数学。

美是和谐的。和谐性也是数学美的特征之一。和谐即雅致、严谨或形式结构的无矛盾性和关联性。没有那门学科能比数学更为清晰的阐明自然界的和谐性。和谐的美,在数学中多得不可胜数。最显而易见的就要数著名的“黄金分割比”了,即0.61803398„。在教学黄金分割点的时候,把生活中的这一现象穿插到教学内容中,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如建筑物的窗口,宽与高度的比一般为0.618;人的膝盖骨是大腿与小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肘关节是手臂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身高的黄金分割点;一些名画、雕塑、摄影作品的主题,大多在画面的0.618处。艺术家们认为弦乐器的琴马放在琴弦的0.618处,能使琴声更加柔和甜美;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蒙娜丽莎的脸也符合黄金分割比;北京故宫紫禁城也是按照黄金分割比建造的。这样学生不仅更牢地记住了知识点,还知道该知识被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生活、工作中。举一反三不难发现,在数学教学中联系身边事物,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感知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感悟数学的关联美,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学科从定义、定理、公理、性质、公式以及方法、思想等方面来看,表面看来独立且毫无联系的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特别是由数学的对称性、统一性所表现出来的和谐性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美,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趣意盎然。比如在平行四边形一章中,几种四边形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认识从一般的四边形到平行四边形到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变化过程,对于学生认识几种图形,减轻学习中的负担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发现了所有平行四边形间的变化过程、掌握这一类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如果再加入多媒体动画的运用,学生就更加能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了。

感悟古典诗词之美方法探究 篇6

诵读成咏, 体会音韵形式之美

诗是凝固的音乐, 原本就可以歌唱, 因此古典诗词声调和谐、音节流畅, 都是音乐美的表现。如李清照“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的叠字运用, 讲究唇齿音的交错, 平仄相对、错落有致, 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余音袅袅的音乐美, 让人回味无穷。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还体现在节奏的停顿、韵律的悠扬等方面, 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 唱起来和谐悦耳。

古典诗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各种体式。从外部形式上看, 诗词的发展趋势是由短到长, 每行增加相同的字数, 由四言发展到五言、七言, 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尤其是律诗的对仗要求, 都体现了它的整齐的形式美感。如五言绝句二十个字, 七言绝句二十八个字, 词中的小令也是二三十个字的居多, 古体诗和排律比较长, 但上百句的也很少。因此在诗词的结构形式上, 其分行排列的整齐划一, 阶梯式诗歌的错落有致, 长篇叙事诗的铺排华丽, 诗歌的回环美等都会产生迷人的魅力。

字斟句酌, 体会语言形象之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形象之美, 表现在对物象的描写已达到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 简单一两个词, 就可以描绘出非同寻常的景象。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 作者以“别”“惊”二字, 将两种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并融为一体, 注入了无穷的情趣。同时对色彩的描写, 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 作者用“黄、翠、白、青”四种色调编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景。

古典诗词的语言形象之美, 还表现在语言的字字珠玑、内蕴丰富。如贾岛的“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就是古人炼字的明证。再如张先《天仙子》写夜景的“云破月来花弄影”, 王国维称赞道:“这一‘弄’字, 而境界全出”, 其妙处在于词人抓住大自然一瞬间的现象, 把春意和花写得像有知觉似的, 意在突显一种事物的精神状态, 诗人的情绪也深嵌其中。

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精彩传神之处, 指导学生赏析, 使学生顿觉“全诗生辉”“境界全出”。如“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 表现出曲折多变的景色, 既写出疑无路而实有, 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 又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哲理。这些绮丽的诗句都须字斟句酌, 才能进一步感悟语言形象之美。

迁想妙得, 体会意象意境之美

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 就像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寥寥四句, 就把秋天雨后的深山及山中的松树、泉水、石溪在月光下的景致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再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诗人用平淡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平凡朴实的农村生活, 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有机交融, 创造出一种平淡自然、深邃、完整的意境。这些古诗词中的“意境美”很抽象, 因此如何启发学生感悟呢?在教学中我通过迁想妙得再现意象意境之美。

首先, 找准迁想妙得的观察点。位置不同, 视野、视线角度就会有所区别, 所见景物的特点, 也会有所不同。如“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所处的位置不同, 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在教学中, 我将此作为启发学生迁想妙得的观察点, 通过说话、想象等方式教会学生感悟诗人描绘的意象意境之美。

其次, 要对凝练的词语作重点分析。古诗词中凝练的词语, 是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华, 是对景物最生动地描写和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对这些凝练词语的鉴赏, 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 作者王安石曾多易诗稿, 用“到”“过”“入”“满”等字, 均觉平淡而弃, 最后经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 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先说说这些词语所表现的内容, 再讨论它们的运用有什么特点。学生理解了这些词语, 欣赏它们所展现的画面也就显而易见了。

再次, 学习古诗词, 欣赏它们的意境美, 要抓好对提挈全文的词、语、句的理解, 因为这些是全篇意境美最好的浓缩。

最后, 图文并茂, 反复吟诵。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情画意从来都是诗词塑造的意境之美, 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 让学生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环境中去形象地领略文中的意象意境之美。

品味感悟, 体会思想情感之美

古典诗词之所以长期深入人心, 就在于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发挥了“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尽管古典诗词抒发的是古人的情志, 但仍与当今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着相通或相似之处。例如, 对家国情怀的关注, 对喜怒哀乐的诉求等。因而, 通过品味感悟, 这些作品具有了常新的、永恒的生命。如“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者以“丝”谐音“思”来比喻思念, 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 无法理出头绪, 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寥寥几句表现出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成为亡国奴、阶下囚, 阅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 经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后, 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缱绻难忘, 也让我们反复回味。

含英咀华, 体会哲理意蕴之美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长廊中的精华, 许多诗篇不仅体现出诗人的挚爱、依恋与深思, 也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哲理, 细细品味, 定能对人生有所启发。如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将学习喻为池塘, 说明了为学之道须不断积累, 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诗人以象征的手法, 将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用具体形象加以描绘, 寓理于情景之中。

披文寻源 感悟阅读之美 篇7

一、反复朗读,欣赏节奏美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对提高学生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经验,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抑扬顿挫,读着读着,与作者心灵相通,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理解随之增进,也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从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

比如教学《蒹葭》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岳阳楼记》中的“至若春和景明……郁郁青青”的诗句时,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其所描写的和谐舒缓、行云流水般的音乐境界。而《与朱元思书》一文,长短句式错落有致,骈句和散句交错出现,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都能使人感受到一种和谐流畅,高低变化,无比优美的音乐美感,使优美的课文变成学生优秀的语言修养。

可见,朗读可以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原法原味”的美的声韵传达出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语)。无论是教师范读,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朗读,都能够把无声的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情和景转化为具有声韵效果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妙不可言的美的享受,让学生通过美读走进情感艺术的殿堂。

二、在品词析句中,领悟语言美

高尔基曾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要素”,足见文学离不开语言。语言审美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与美育的最大渗透点。要在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品味好词语,分析好句子中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如《济南的冬天》作者在写小山的雪光、雪色、雪态,画出了小山的秀美时,运用了恰当的动词来表现,如:“顶”、“镶”、“穿”、“露”, 一连串的动词,把松的翠与雪的白、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动静将结合将读者带人联想 、想象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雪的内在的美,身临其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语言的品析还可结合具体语境,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的理解。例如教学《孔乙己》时,为了加深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微和妙处,教师可找出其近义的动词让学生作比较,如把“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换成“摸”或“拿”,把“摸出四文大钱”中的“摸”换为“拿”或“排”等,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教师指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思索中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阅读素质。

三、展开想象,感受意境美

意境美是艺术美的重要组成,它体现了艺术美的主客观性。所谓“意境”即指“意”与“境”、物和心的交融统一。意境的审美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

《与朱元思书》开篇以清幽宁远的笔调映衬游历的闲适随兴之情,让读者也随之进入到优美旷遠的胜境。水的绿、深、清、急和山的高、险、奇、密,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进行白描,突出水之异与山之奇,而且还从人的视觉、听觉入手,描物摹声淋漓尽致,使静态的景物和动态的水势,形象的绘画与动听的万籁之声融合得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学生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不仅增添了青山绿水的妙趣,而且给人无尽的美好感受。此时此刻,阅读主体沉醉在一种和谐宁静的境界,山水与我交融为一,神与物游,整个身心获得怡情欢愉的享受。可见教学中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置身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让学生对美的欣赏达到“悟”的最高境界。

总之,中学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美的因素,用心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践中的美,把美育渗透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发现语文中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用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塑造美的人生、净化美的心灵的课堂。

开展有效教学 感悟诗歌之美 篇8

【关键词】诗歌 有效教学 音乐美 画面美 情感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16-02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历史上涌现出大量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瑰丽的篇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不仅言志,而且能传情。常读诗,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和教学总要求: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标准,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深层含义,是否具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创作性的理解。如何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到古诗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让学生真正了解诗歌,真正爱上诗歌,这是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提出诗歌有效教学的三点建议。

一、诵读引领学生感悟诗歌音乐美

(一)掌握节拍、用韵感悟诗歌的音乐节奏美。诗歌之所以是诗歌,首先得先是歌,上古时期的诗歌都是配乐演唱的,所以诗歌是很讲究声律的。因此,我们在刚刚接触诗歌作品时,首先要掌握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比如:五言诗每句一般有3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而且还要注意韵脚。笔者教《虞美人》时,让学生按照理论知识先认真把握诗歌的节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有/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再关注韵脚:少、改、流。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节奏把握得不好,读得不整齐,有些甚至不愿读。但经过几次训练后,节奏把握好了,整齐度提高了,慢慢地读得有模有样,有板有眼,有些甚至开始摇头晃脑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美,还播放歌曲《几多愁》(虞美人),让学生学会唱,而且举行个人比赛、小组比赛。过后不少学生表示这是他们所学过的最美的诗歌、印象最深刻的诗歌。

(二)掌握情感感悟诗歌的音乐情韵美。我们在朗读古典诗歌时,除了应该掌握诗歌音律特点,更要细心体会作品中的情感色彩,在节奏和缓急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的音乐情韵美。

诗歌一般来说,用什么样的韵脚对诗歌的情感基调影响较大,韵字开口度越大,越容易表现昂扬的感情;开口度小、音阻大,则容易表达凄婉之情。平韵表达慷慨之意,仄韵则表达悲压抑之情。我们应该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韵搭配规律,再进一步领悟诗歌中复杂、微妙的情感色彩。例如《将进酒》中的四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自行掌握情感读一遍,接着让学生谈谈对情感的理解,然后听录音,最后根据韵脚来把握情感。经过四个环节的学习,对三句话的情感定位是,“来、还”韵字开口度较大,可以表现较昂扬的感情。虽然写黄河之来势,势不可挡,但兴起之句是为了表达时光的流逝的感慨,而且平韵经常表达慷慨之情,因此感情基调以慷慨为主。因为“发、雪”开口度交小、音阻大,则容易表达凄婉之情,仄韵表达悲压抑之情,表达对时光流失的伤感。在把握好情感的基础上诵读诗歌,学生不仅理解到了诗歌的情感,更主要是体会到音乐情韵美。

二、把握意境感悟诗歌画面美

中国古典诗歌绝大多数都有写景的内容,因此很多作品不仅具有诗情,而且还有画意。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不仅要反复诵读,而且还要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自己整个身心沉浸在画面的世界之中,让自己得到最大的审美情趣,进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一)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画面之美。生活之中我们往往有过一些审美经验,但一般都是是朦胧的、不清晰的,很多几乎只停留在潜意识里,而且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突然读到一首诗,它把平时看过的画面很形象地描绘出来,说出了我们以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审美感受。这时我们自然会回忆起相似的经历和画面,沉浸在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中,这样我们就会与诗人取得心灵的共鸣,获得从未有过的阅读快感。因此,在教授田园诗的时候,笔者一般引导学生回忆农村的生活和场景,还找一些农村的图片给他们欣赏;教授山水诗的时候,引导他们回忆旅游时见过的情景和自然风光,而且还要他们画出心目中最美丽的自然风光。

当然有些诗歌中出现的画面可能是我们生活中很少见过的,这时我们就要充分发挥想象,结合五觉的贯通,还可以借助电影、绘画,尽量构想出诗人所描绘的奇幻的画面。比如笔者上《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些画面都是离奇奇幻的。笔者就先请美术老师根据描绘画了几张画,而且还在网上找到一些尽量体现这个特点的视频。在这个基础上再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终于让学生体会到了“奇幻壮丽”的画面,进而体会了诗人要表达追求自由、超然洒脱的情感。完成后学生都非常兴奋。虽然师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收获也令人快乐无比。

(二)借助意象体会画面之美。一幅画,必须要有构成画的要素,诗歌的画面也有构成画面的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往往是物象与情感的组合,在诗歌中我们就称这些要素为意象。诗歌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意象却很常见,而且往往通篇基调一致,意境浑成。因此,要想体会诗歌的画面美,很多时候只要找到重要意象,把这些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看到一幅简约明了的画面,在画面的帮助下我们就较容易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如贺铸的《南歌子》:“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我们找到“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这一个个鲜明的意象,脑中就自然浮现出一幅轻风拂面、微微涟漪、树木成阴的画面,进而体会出是一幅恬静、优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画。诗人的怡然自得自然而出。再如笔者上《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就是赏析诗歌中的画面,其中最主要的赏析手法就是找通过找意象来勾勒画面。诗中意象五彩缤纷,想象丰富。笔者与学生一起找出“烟涛烟涛微茫、云霞云霞明灭”,体会画面的神秘美;找到“海日、天鸡、千岩、迷花”,体会雄奇美;组合“霹雳、丘峦、洞天、青冥、金银台”,体会画面的神奇美;找出“霓、风、云、虎、鸾、仙”,体会画面的奇幻美。我们跟随诗人旅游,一会上天,一会入地,一路游来,目不暇接。在享受视觉和想象的盛宴的同时,也听到了诗人积极奋进、愤懑激越的心声,感受到了诗人潇洒超然、正直清高的气概。

三、品味丰富、复杂、具体的情感领悟诗歌情感美

对于一首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不管是教辅材料还是老师都会给学生提供很多解决的方法,而且教师还帮学生归纳很多常见的感情。比如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归隐田园、思乡怀人、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这固然在一定程度帮助学生掌握了一些诗歌的情感,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受到感情归纳打包式的影响,对情感的理解往往过于单一、公式化,理解诗歌情感时总是不知不觉地往所谓的参考答案靠拢。长此以往,学生体会不到诗歌情感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悟能力会降低,诗歌的魅力必然减弱,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也随之减少。这样的教学根本达不到我们教学和教育的初衷,既不利于学生发展,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教会学生品味诗歌中丰富、复杂、具体的情感很重要。

(一)给诗歌进行情感基调定位。要求学生一定要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结合诗歌题材进行归类,并且注意寻找诗歌中带有感情的字词。这三个方面做好了,感情基调也就差不多了。如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学生基本了解内容: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且远远地望着那扇。经过理解确定是一首思乡怀人诗,与情感相关的关键词是“惆怅、相思、沉吟、独自”,感情基调的定位是:惆怅。

(二)对情感进行细化,进一步体会丰富、复杂、具体的情感。把握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只是把握了诗歌的一个感情方向而已,对诗歌情感的品味还远远不够。要想理清复杂的丰富的情感,必须逐字逐句进行赏析。比如:“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两句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变现了梅花的坚贞、高洁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两句,“折寄遥怜”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思念,而“人似玉”表达对朋友的祝福和赞美;“相思应恨劫成灰”想象朋友对自己的思念,表达对朋友的担忧;“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表达诗人若有所失、落寞、惆怅的心情。经过细细品味这首诗歌的情感会比简单的思念之情、惆怅之情要丰富、复杂、微妙得多,诗歌的情感变得生动,美丽起来。虽然只是一首诗歌,学生却能享受到7种情感的冲击,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审美感受极具诱惑力。

诗歌有效教学任重而道远,传承文化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有意识地将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融入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了解诗歌,真正领略到诗歌的魅力,以至于真正爱上诗歌。

【参考文献】

[1]刘云生.语文有效教学与文学教育探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雪琴.诗歌有效教学的五步方略[J].文学教育,2011(10)

感悟残荷之美 篇9

最近笔者参与了一次校园合唱比赛,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受颇深。

一、团员素养的培养是重要基础

合唱作为用人声来表现音乐作品的声乐表现形式, 歌唱的乐器就是每个人的噪子, 用人声来表达音乐情感会比乐器更直接、更细腻, 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可以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对合唱团而言,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指挥, 指挥是合唱队的支柱与灵魂。指挥不仅是合唱团的组织者、领导者, 而且是合唱队声音艺术表现的再创造者, 同时又是一个表演者, 所以指挥心中要有对声音的概念, 通过这个作品我们需要得到一个怎样的声音, 怎样的表现效果。这就要求一个合唱指挥首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鉴赏力以及相关的文学造诣, 方能使合唱队的训练达到科学性、思想性及艺术性内在与外在的完美协和统一。

当拿到一个作品的时候, 指挥要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风格, 分析作品的结构, 以及每一个乐句, 每一个和声, 每一乐段向人们诉说的真正含义, 其实每一部音乐作品都会像戏剧, 小说, 电影一样, 有情节, 有情感的高潮起伏, 如果有不能弄懂的音乐作品内涵, 个人觉得就一遍遍的听吧, 唱吧, 相信“书读百变, 词义自现”。渐渐的作品内容就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了。只有对作品的解读越深刻, 声音才能演绎的越有层次, 越生动, 从而感染观众与之产生共鸣。具体还需要指挥非常熟悉每一声部以及演唱时每一个声部的重难点, 以及声部和声部之间的联系, 这样才能在排练的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也只有把这些工作全部做到位的情况下, 才能根据作曲者的意图, 作品的风格来追求声部的层次和平衡统一, 当指挥心中有了对这个声音要求的概念, 汇成一个点然后才可以通过肢体语言, 指挥给学生。

二、优秀的合唱指挥是必备条件

对于校园合唱的指挥, 有着双重身份, 既是指挥又是教师, 教师教学通过口传心授, 而在舞台上参与合唱是无声的, 在舞台上我们依据听觉感受舞台效果而并非视觉于指挥手势, 但所有的听觉声响都被指挥所指挥, 和指挥息息相关, 凝聚于指挥一人, 正因为拥有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利, 所以对指挥每一个动作具有极高的要求。指挥不同于舞蹈, 交警手势, 指挥不需要以肢体来塑造艺术形象, 更不可能用每一个手势来对应相应的词汇, 指挥的工作意义在于启发演唱队员以演唱的手段表现其作品丰富的内涵。比如合唱队员虽然知道, 速度, 力度的变化, 但到底变化到什么程度, 而且所有人要达到高度统一和谐的效果, 这些是无法量化到谱上的, 而且艺术的情绪也不能仅靠文字达到最终准确度的, 这一切只能看指挥的肢体语言表达和提示, 所以指挥的语言一定要准, 准确到每一个点, 点到每一个情绪中, 还要美观大方有欣赏性做到赏心悦目, 将内心的情感融汇在这无声的肢体语言里, 这样才会给观众留下美的享受。此外指挥的情感要真挚, 通过指挥激发队员的真挚情感。同时队员的真挚情感使观众得到最具价值的艺术享受。

其实, 指挥就是起拍和预备拍的艺术, 预备拍提示合唱队员的速度、力度及情感。而清晰的击拍点是指挥的灵魂, 是音乐时值准确的体现。指挥的拍子、图形是不能改变的, 但指挥的主观能动性和巨大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无论快慢及各种复杂的拍子的交替, 只要指挥能掌握好击拍点, 合唱队就能达到统一整齐。

三、合唱技巧的训练是成功的关键

1.身体挺拔直立、两脚站稳、肩要平、腿稍分开, 给人一种稳定感, 达到视觉的外形和谐美。

2.指挥的动作要适度, 既不要夸张也不要畏缩, 减少不必要的多余动作, 做到准确而精炼。通常是右手掌握节拍, 左手提示情感, 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3.根据作品的内容, 指挥在处理作品强弱、速度快慢时一般指挥快速的动作, 主要靠手腕去表现, 速度越快, 动作幅度越小并富有弹性, 大臂主要用于速度慢、力度大、较辉煌、声势浩大的作品, 做到刚柔并济。

4.指挥的动作线条要有一定的技巧, 富有音乐性, 而不能太平铺直叙, 一板一眼太常规化、简单化。这样不仅不能调动每个合唱队员的积极性更难挖掘出他们最大的潜力, 因此在指挥基本图式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一定的指挥技能, 动作要做到和你内心世界是相和, 感受内心和动作是统一的, 做到手中有拍, 心里有内容。这样在作品的处理和表现上才能有独到之处, 从而体现音乐表现的最高意境。

5.指挥的拍子有明拍、暗拍, 明拍是眼能看得见的拍子, 而暗拍则是“隐伏”在心里的拍子, 这种“隐伏”拍是靠你的感觉和心里节奏, 使“点”到位, 使合唱队员不但理解明拍意图, 也能意会你暗拍中的拍点、节奏及情绪。

6.指挥要有案头工作, 对作品要有分析能力, 如曲式结构, 调式、调性、段落之间的变化、对比, 作品的内涵节奏、速度、力度、强弱、快、慢等, 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千万不要“遍遍过、句句抠”, 使演员对作品再也引不起新鲜感。这就是你排练的失败。

四、结语

上一篇:物业工程部维修材料管理制度下一篇:让我再做一次小学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