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学教案(精选10篇)
宁波市“新课改、新课堂、新教学”研讨活动教案
宁波市20“新课改、新课堂、新教学”研讨活动教案设计与撰写的说明 一、教案设计可考虑的几个要素 1、 教育思想与教学设计的理念 2、 目标设定与达成预测 3、 课堂思维流向预测与对策 4、 教材钻研(纵探与横析) 5、 教学环节设计的意图阐释 6、 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强化 7、 学情分析与课堂实施策略 8、 启合承接的精要陈述 9、 知识延伸与拓展 10、 重点难点确定的依据与突破 11、 教法探索与学法指导 12、 板书提示与课件讲义 13、 多媒体辅助的有效性选择 14、 师生教学的互动策略 15、 设计体会或教学反思 上述15个要素切忌面面俱到,根据学生、教师、学科等具体情况有所侧重,重在特色呈现与教学创新,关注理实一体化等职业教育理念。 二、教案设计可参考的流程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的分析与定位在教案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应成为教案设计的主线。设计时要考虑为什么是重点、难点,要考虑如何去强调重点、突破难点、阐释疑点,要考虑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手段去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案设计的可能流程: 三、教案撰写的参考样例 尽管教案的设计和撰写已不乏优秀之作,不同学科的教案在形式上各具特色,但为了本次活动装订成册后的教案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风格,提供一个参考样例供撰写时参考。要求: 1、教案在4页A4纸内完成。 2、教案中除了标题为仿宋体三号字,栏目标题用宋体小五号加粗,其余均用仿宋体小五号字。 3、教案基本组成参考样例,教学环节中的表格设计可以不同,但至少要体现类似样例中的环节设计意图、教学目标达成预测等要素,并且关注评价设计。纵观化学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讲与算”“一言堂”。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老师仅仅是知识的代言人。在这种现有的模式下, 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老师个人的威信和学生自己的悟性与勤奋, 根本谈不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和配合, 也说不上对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正是基于以上模式对学生潜能和天赋的发掘和培养的不足, 新课改才应运而生。新课改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 为师生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搭建了平台。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新课改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 教学形式的多样。相反, 有效的知识传授才是新课改追求的目标。
笔者所参加的示范课, 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课堂气氛的活跃。讲解、讨论、算题……一出接一出;模型、公式是一个接一个。精心的设计闪烁着执教者智慧的光芒, 睿智的回答体现了学生机敏的思维。然而, 浮尽繁华的背后, 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
一、教与学
每堂课后, 我总有这样的感受:执教者功底深厚, 准备扎实, 且很有创意;通过这一堂课的锻炼, 执教者对各种化学反应的理解, 对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的运用倒是达到了新的高度, 但是学生是否也像老师一样有这样的进步和提高呢?
产生这样后果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示范课关注的重点往往是老师, 学生经常沦落为配合老师上课的工具。面对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 学生往往只记住了表面的形式, 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内容。但在示范课上, 评价人员并没有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 对一堂课的最终评价只能从执教者的角度来盖棺论定。这样相对扭曲的评价标准, 也在客观上促使执教者更多地考虑自己如何教, 而忽视了学生怎样学。
教师根据新课改要求积极备课, 但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目的是考虑学生怎样学, 而不是怎样去教。教学设计本身无可厚非, 但不能让教学设计统治了教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本身充满变数。教学过程的“想不到”是没有办法通过设计来解决的。而正是这些“想不到”才是学生思维的激发点。
二、问与答
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首先是提问题的时间, 其次是对回答的态度。曾记得有一次公开课堂上, 老师提出一个很难理解的化学反应的问题, 回答的同学出乎意料的却从各个角度很全面地理解了这一化学反应的过程, 这让我非常的惊讶, 课后我觉得这只能归因于课前充分的准备 (很多学生都拿着字条) 。撇开这点不说, 作为执教者, 在这么仓促的情况下提出这么难以理解的问题, 是不是欠妥呢?相比之下, 也有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 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 但无论学生回答什么, 却一律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不就是通通说好话, 拍学生的马屁的行为只能让学生觉得缺乏挑战, 从而丧失兴趣。
三、小组讨论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 小组讨论是有前提的。首先, 考虑到学生知识构成的有限性, 小组讨论的话题应该是有启发性的, 并且能够为学生理解;其次是对讨论节奏的控制和把握。教师是课堂的主持者, 也是小组讨论的管理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 细心聆听学生的观点, 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留心记录, 然后点评学生的表现做出总结。教师对小组讨论的进行状态清晰的把握是小组讨论成功的关键。而不仅仅是在教室里转几圈, 然后按照自己的观点草草收场。不能做到以上两点, 小组讨论就没有必要进行, 否则其结果只能是走走过场, 毫无意义。
四、讲与不讲
笔者做过粗略的估计, 示范课上老师的平均发言时间不超过15分钟, 大量的时间用于看书、看多媒体、讨论。有的老师抱有这样错误的观点:新课改下强调自主学习, 就是说应该把多数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学。教师的职责只不过是维持纪律, 提供背景资料, 对学生的疑问作出回答或者提示出教材的重点难点, 让学生自学、背诵、理解,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其实, 这种观点是对自主学习的一种误解。自主学习的前提是老师指导, 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动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关注学生; 语文活动;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38-02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在这样的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角色转换任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同时,也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毕竟新课改代表着一次语文教育转型,这次改革之广之深也是前所未有。几年来我们时时在反思:要给学生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这里有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1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现在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被老师主宰着,教学活动的主体被有意无意的替代成了教师自己。我们觉得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意义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流淌着人文、诗意和爱的课堂。
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目中有人”,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成长,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都能有个性地发展,都能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前知识、先经验的反馈,每讲一篇新课文时都落实到具体问题上,例如,“这篇课文有那些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篇课文给你哪些启示?在生活中你如何处理这样的事”等等,让他们参与其中。另外还应注重充分备课,有主见地个性化地备课。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对所学文本的预习情况,充分掌握学生已经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有了什么样的状态和结果。同时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组织学生的课堂学习,站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角度,设计学习流程,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创设有利于展示与交流的情境。围绕文本或学习内容,凡能让学生自己问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主动问;凡能让学生自己阅读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凡能让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之间合作解决,这就是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2更侧重语文课堂的实用性
虽然新课改强调给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力的空间,但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忘记传统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教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需要,接受性学习也需要。花哨的形式、热闹的表面现象不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必然。切合实际,符合语文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发展的做法才是科学的、正确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往往在教学形式上,能够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确让人看起来有点眼花缭乱。这虽然有得肯定的地方,但作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要让学生实实在在有所得——既获得了知识,又增长了能力,还愉悦了情感,即情商智高得到和谐的发展,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的实用性,实效性,这才是让学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能观赏到美丽的花即获得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乃至一辈子都能品尝到课堂教学所带给他们的甜蜜丰硕的“果”。
3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活动”,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师生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中形成互动的关系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是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既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教师最乐于采用的活动形式。但它的设计、调控也是最难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讨论方法,达到实效的讨论目的。切忌为讨论而讨论的作秀式讨论、撒手不管的放羊式讨论。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课课离不开讨论,其实“合作讨论”的设计、组织以及形成实效是很难的,也未必课课都有必要讨论。
其次是综合与实践活动,它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课型。在每册必修教材中都有“梳理探究”专题,该专题大多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是重要的语文活动。从培养兴趣,增加文化积累、提高综合素养的角度看,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根据学情调整专题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由梳理探究高考考点入手,培养兴趣,注重实效,受到学生的欢迎。另外,教师应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如开展“演讲”“朗读”等口语训练课,以及学生的时文选评课。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精选出自认为较好的文章抄录下来,加上自己精练的点评,每天由一名学生在课前登台朗读、评论。这样既促使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评论能力,又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
4加强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研究“习”和“学”的方法特别重要。由于语文学科的复杂性,我们既需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人为地把语文按板块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探究其不同规律和学法。
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实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实施教学等活动中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等方面,没把学法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
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早晚自习的方法、复习应考的方法和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演讲的方法等语文实践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
5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更重要
要想提高整个年级的语文成绩,当然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形成一支精诚团结,友善合作的语文教师队伍更重要。由于同学科教师都使用相同的教材,面对同个年龄层次的学生,所以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方式、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评价等方面的认识都比较相近,教培养的目标比较一致。而且同学科教师基本上都集中在同个办公室,从时空上保证了合作交流的条件。教师间的团结合作主要体现在集体合作备课,合作教研,合作练习设计等。在这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教学内容严谨有序,以此形成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果,也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但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改的路上,让我们多一些反思,少些误区,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努力创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潘冬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当代创新教育》2010年第1期
[2]明月《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五里高中全纯琴曾德武
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与关键,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能至关重要。如今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实验教学,将化学实验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实验在地位、功能、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对高中化学实验在新课改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化学实验是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只重视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育。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与技术,更应练习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正是体现了这一现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思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课程目标,而化学实验在课程目标中多处涉及。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目标的化学实验主要由实验知识与技能、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成:实验知识目标主要包括化学实验事实、有关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方面的知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等,实验技能目标是指基本操作技能、仪器和药品的选择和综合运用技能等三个方面。所谓实验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来探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和提出实验问题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控制实验条件能力、收集证据能力、得出结论能力、反思与评价、讨论与交流能力;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非常丰富,主要是熟悉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实事求是、完成实验、节约药品、爱护环境等。
二、转变教育观点,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创设情景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究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信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大胆发表个人意见.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喜欢穿插一些相关的知识,但一些学生喜欢打破砂锅问道底,因此,对一些不需要理解的知识,我尽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但不作任何要求。不过遇到实验相关的问题,可以理解的,我们会做一定的实验探究。比如,我们在讨论酸碱指示剂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稀硝酸和浓硝酸也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吗?对于这个问题,高中阶段是要求知其然和所以然的,但在初中阶段是不作要求。如果忽略这个问题,并不影响我的教学程序,但学生的看法不是这样,要么觉得只要掌握书本就行了,不会举一反三;要么就觉得这个老师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然威信也大减。此时,老师在试验中要恰到好处地解答学生的疑或,确立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有实验探究和调查讨论两种形式。所谓实验探究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
种探究活动,它以科学证据为基础,针对特定的“问题”,是一种融合逻辑和想象、综合运用化学科学知识与化学实验技能、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而展开的活动,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目标 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三、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增强学生们学习的信心
学生喜欢做试验,但实验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掌握好实验的要点是成功的关键。实验有时看似简单,但学生真正要把每一步操作做得科学规范,非得具有较扎实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的。如果平时基本功不好,马马虎虎地做实验必然会出现化学知识上的漏洞,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能力。这给我们教师以一个很好的启发,要重视基本实验,要抓住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就必须把学生实验技能训练贯穿于平时的实验教学全过程,重视演示操作,不能认为可有可无,尤其要对一些学生平时最易忽视又看似简单的基本操作,如除杂、连接装配反应装置等操作,应反复强调。对实验中出现的典型错误也要及时纠正。平时凡要求做的实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手,以提高实验技能。
四、培养学生实验综合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化学实验设计题,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涉及较多的化学知识。如气体制备、除杂、提纯、仪器连接、定量计算、定性分析等。要正确解答此类题,必须进行知识迁移、重组。只有经过全面思考,合理的分析推断取舍,才能设计出正确的方案。它考查了学生许多基础知识,以及设计思路,基本操作、数据处理、评价实验方案的优劣等。它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反映。综合性强是此类题的一大特点。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立意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让学生体验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把考查的化学知识置于学生基础知识之上来创新实验,也是近年来中考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我们应当善于把握中考发展的动向,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综合素质的培养。
摘要:自主学习方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只有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的结合点上不断进行拓展和探究,才能使这种教学模式全面服务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本文阐述了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用的一些具体策略,主要从学生主动参与策略和合作学习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科学课堂 自主学习策略
一、引言
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正在进入深化阶段,只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学课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课程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是其科学课目标的核心。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真正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因此,怎样在科学课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策略,使其完成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科学课的特点分析
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具备的特点为:一是课程的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应该在把握好科学课目标的丰富性的前提下处理好科学素养与其他素养的有机联系;二是课程的内容是整合的。既体现了综合的自然科学知识,也体现了科学与学生生活的综合,也体现了科学与价值观的`综合;三是课程实施是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环节的。必须重视学生的“亲历亲为”,鼓励学生以给予科学探究的方式来进行知识获取,强调学生理解有关科学本质和探究的知识,比如探究方面就是学生不是仅仅掌握一系列与探究相关的技能,而是发展他们对探究的理解;四是课程资源室开放的。不能将知识来源局限于书本,必须从多方面寻找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文本资源、网络资源等。
三、科学课堂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在当前减负形势下,我们必须要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其策略之一就是要不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学生主动参与策略
学生的主动参与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教学中主体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热度,参与的程度,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深度。在学习中衡量学生是否体现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其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在教学中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发展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与能力:(1)是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充分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在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动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重点,让学生提出目标和见解,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教学氛围。
例如,在进行水资源污染的讲授时,通过放映一段视频短片,展示某县在大力发展造纸业,使GDP超速增长,却付出了河湖鱼虾死绝水质严重污染,周边饮水农田灌溉受到严重影响的代价,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参与分析利弊,发展思维,从而深层次地探究水资源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意识,形成能用正确的科学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氛围,真实的情景创设,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2)要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肯定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采取主动学习的态度。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不尽相同,要让科学课发挥其发展综合素质的功能,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时,要设计出留给学生的时空,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的讲授时,结合近期广泛传播的“外星人”新闻,使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此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目前关于“外星人”的新闻是否都是假新闻?但在浩瀚的宇宙中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就有1000亿个,银河系中就有像太阳一样的恒星有亿个,在这么多的恒星系统中存在地球一样适合生物生存的行星存在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引入课程的实际内容,这就使学生产生对天文学的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3)要注重实验过程,强调探究性
科学是一门实验课程。如果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注重实验,并且能够亲生经历实验的教学整个过程,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无疑有巨大的价值。例如感受大气压的存在、覆杯实验、可乐瓶变瘪以及吸管吸饮料的实验等,这些实验的器材生活中都容易寻到,操作也不复杂,而且现象也有趣,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器材的收集、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记录、实验原理的解释,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合作学习策略
所谓合作学习,指的是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教学中存在于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最终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合作学习使学生变得开放和睿智,克服了学生思维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必须乐学、愿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发地互相交流,从而尽最大努力自主地学好科学。因此,科学课的教学中应该实施学生互助合作学习。
在科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容易被形式化、简单化。例如,小组讨论的基础是独立思考,而交流的前提是小组讨论,所以足够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避免在课堂上象征性地走走形式,充分留给学生思考和论起的机会与时间。应认识到合作学习由于具备相互交往的平等性、互补性和竞争性,因此能够对学生产生特别的吸引力,进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举例来讲,在讲授对食物中毒、溺水、触电等意外事故的救护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设计教学材料、教学目标,分配角色;其次,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互帮互助,彼此分享信息,共同努力以达到小组的目标;最后,对学习成绩及小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对自主学习方式正确认识,使其与课程教学更好的结合起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自主学习方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只有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的结合点上不断进行拓展和探究,才能使这种教学模式全面服务于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3).
[2]董奇,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
[3]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6).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集中精神进行探索, 进而启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参与热情, 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使其主动地去学习。
(1)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小学生虽然年龄小, 但是也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 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提出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 结合社会热点,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热点问题都有数学的影子, 因而教师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使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如到了年底, 很多商店都清仓处理, 各种商品打折销售, 教师可以从中选取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讲解,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比如学习“年、月、日”时, 教师可以将社会热点问题发生的时间让学生说一说, 看看是平月还是闰月, 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考虑情境和问题两个因素, 如只是注重激发兴趣, 而忽视了问题的启发, 或是只关注不断发问, 而没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那都是不成功的问题情境。因此, 教师要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两者缺一不可。
二、重视实践操作, 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理论知识, 而且要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 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体验、内化, 逐步地巩固, 进而形成自身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创造, 在研究性学习中掌握知识并有深刻的认识。比如,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 教师先让学生准备两张圆形的纸, 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 先是将一张圆纸对折成扇形, 再对折转化为三角形;然后将另一张圆纸剪成4份拼成平行四边形, 但是看起来并不像是。怎么办呢?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结果学生发现:三角形折的份数越多, 就越接近三角形;圆分的份数越多, 拼完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要想求出圆的面积, 或是求出一个三角形, 再乘份数得出圆的面积, 或是转化成长方形再求圆的面积。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法, 都是把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图形。这样的实践活动,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真正去探究、去思考,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鼓励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 而且要让学生“会学”, 即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会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首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必能启发学生思维, 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使其受益终生。其次, 教师要多提问,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是学生探究的起点, 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不懈探究的动力源泉。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 让学生从问题开始探究, 培养学生敏捷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学习, 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和厌烦心理,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同时,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让学生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 消除孤僻、懒惰的心理, 加强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 让学生在交流和沟通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教育, 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 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 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同时也能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构建有效的课堂评价, 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 教师要构建有效的课堂评价,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一碗水端平”, 多肯定、鼓励学生, 尊重、信任学生, 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 既不过分地夸奖、无原则地表扬, 也不打击、训斥学生, 而是肯定其优点, 委婉而有针对性地指出他们的缺点, 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以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评价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不断地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不断地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已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我认为,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改变台上教师讲、台下学生学的课堂形式,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各抒已见,大胆讨论,上台陈述,从而实现师生双方的协同发展。
一、实现师生互动,双向发展
1要搞好课堂教学中的“导”和“学”的关系: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所谓“导”意味着教育要有方向性和目标性,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的责任,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是具体的、显示的个体,从微观上讲,“导”是就引起学习主体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使教学要达到的目的达成共识。
2教师要敢于争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式,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即营造一个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民主环境。记得朱永新教授说过:“语文教育上,说比写还要重要。”他说:“人的表现欲望、人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讲话能力,他会讲话,他就可以大声地表达白-已的意见,他就有可能吸引人的注意。这就是我们必须去教孩子们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时,学生提出疑问:牛郎和织女自古以来就是以悲剧形式出现的,这里为什么把悲剧说成喜剧,天河宽宽,为什么这里变得浅浅的,骑着牛的能来回往返。如何理解?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割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有的同学接着说:“浅浅”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见一次面。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作者改写了神话,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对于学生的理解都言之成理,从不同的方面理解了作者的意图。我都予以肯定。使碍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做到的几个方面
1,博览群书。汉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灵通,教师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同时还要注意课文阅读的广泛性,使教材承载着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的同时,还将接触到许多诸如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未知领域。若教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肘,就不能应付内如、举一反三了。
2兼顾训练。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多义性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要恰当;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要准备;运用语言辩论事理要严密。教师要引导学习听、说、读、写,兼顾教材,学会在生活中撷取语育。生活处处皆语文,利用这一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之窗。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得以感知并掌握知识。
3多才多艺。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施教的程序和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巨大差异。语文重实践运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听得明白,说得清楚,看得透彻,写得生动,思得正确。新教材注重挖掘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给学生创造一个直观、具体、鲜活的语境是十分必要的,除了有限的电化教育手段外,教师可把书本知识转化成悦目的图文信息,我还把课文编成话剧、故事小品,让学生在饶有兴趣地参与中巩固知识、培养语感,使课堂有声有色、情趣横生。
4因材施教。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阵地,是探究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对学生有关爱,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有动力、有办法、有信心、有成绩。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要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把学生和教材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这样,教师既完成了教学日标,又让学生有所收益。不能一刀切,优生适当增“拭”,困难生“吃饱”。这样可缩短学生间的差距,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育。
5勇于创新。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和巩固课文知识的最佳方法,是课堂教训的延续。多开展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到语文世界去漫游,让他们去体验和感悟语言的含义,让他们去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实际价值。
作者:韩金波
时间:2012-09-16 17:38:58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猴子学样
韩金波(长春市双阳区齐家中心园)
一、设计思路:幼儿喜欢听故事,爱模仿,喜欢各种小动物,渴望与它们亲近、游戏。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在图文并茂的故事中,理解故事内容,了解猴子爱模仿的特点,发展幼儿表演能力。
二、幼儿分析:我班有幼儿29名,其中6周岁25人,5周岁4人。虽然幼儿入园的时间不同,幼儿的基础也各不相同。但多数幼儿入园时间较长,在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表演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大多数幼儿能够轻松、快乐地完成。对个别能力差一些的幼儿,教师应多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猴子学样》是幼儿园省编教材大班上册开心屋中的一课。教育家说过:我们选择教学内容,一定要来源于生活,有趣味性,能够让孩子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猴子学样》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故事通过一个老汉挑着一担草帽到集市上去卖,在一棵大树下纳凉,草帽被一群猴子拿到树上。在人与猴子智慧的较量中,人最终战胜了调皮捣蛋的猴子。通过对故事的学习,让幼儿能够开心的大笑,在笑声中体会故事的幽默与诙谐。
四、活动目标:
1、能够理解故事内容,通过故事感受其中的开心、滑稽。
2、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讲述故事内容。
3、运用幽默的语气和象声词表现猴子与老爷爷之间的对话,用动作进行创造性表演。
五、活动准备 :《猴子学样》幻灯片、《猴子学样》故事、表演用的草帽、面具若干。
六、活动过程 :
(一)引起兴趣。
1、猜谜语,引出小猴子。(拿出玩具小猴子让幼儿观赏)
2、说说猴子会做什么?
3、讨论猴子与人的区别,说说谁更聪明。接下来我们看看这里的猴子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二)欣赏故事。(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完整欣赏一遍故事)提问: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
(三)、看图讲述(看PPT)
1、看图
(一)出示第一张图片: 图上有谁?(老爷爷)他在干什么?(挑篮子)老爷爷的篮子里放着些什么?(草帽)老爷爷挑着一担草帽要到哪里去?去干些什么?
2、看图
(二)出示第二张图片:老爷爷走到半路上,有点儿累了,就放下担子,坐在大树底下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小猴子拿走了老爷爷的帽子)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老爷爷睡觉了、小猴子头上有帽子)
请幼儿用肢体动作和语言进行模仿。
3、看图
(三)出示第三张图片:老爷爷醒了,发现了什么?(草帽不见了)老爷爷怎么做的?(赶紧起来,东瞧瞧,西找找)猴子看见老爷爷着急的样子会怎么样呢?老爷爷明白了什么事?
4、看图(四、五)
分别出示第四、五张图片: 老爷爷做了什么动作?猴子呢?(老爷爷喊,猴子也喊;老爷爷挥手,猴子也挥手)想象老爷爷还会怎样?猴子也会怎样?分别用幽默的语气、象声词和动作进行模仿(让幼儿自行想象并表现出来)
5、看图(六、七)
分别出示第六、七张图片:老爷爷摘下帽子搔起脑袋来,小猴子也摘下帽子扫起脑袋。老爷爷突然明白了。老爷爷做了一个什么动作,又说了一句什么话?老爷爷取回了自己的帽子。
讨论:老爷爷的办法管用吗?你明白了什么?(四)、表演故事
1、幼儿再次完整欣赏故事,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2、幼儿简单复述故事。
3、自由表演。先由教师做“老爷爷”,幼儿做“猴子”,分配角色,表演幼儿感兴趣的情节。幼儿做“老爷爷”、“猴子”,自由表演。
七、活动反思:
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势,习惯了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本课时,我打破了这种定势,利用谜语引出课题后,先组织幼儿讨论题外话,人和猴子有什么区别,谁更聪明?这个问题目的有三。第一,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二,制造悬念,为故事教学活动埋下伏笔。第三,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我充分利用了PPT课件,让幼儿看得直观,听得有趣。诚如上面所述,孩子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自始自终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说出了许多课堂外的知识和经验,连平时不善言谈的小朋友都跃跃欲试,充分发挥了大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次活动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幼儿在讲述时,个别幼儿没有耐心倾听,所以对故事情节掌握不好,还有在表演时不能照顾到多数幼儿,所以安排幼儿利用课余时间自由表演。
故事《猴子学样》
学戏曲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看大戏》 2.初步了解豫剧相关知识 3.用打击乐器和动作表现歌曲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和体验戏曲歌曲,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对戏曲音乐的喜爱之情。2.在聆听、感受、模唱、听辨等音乐活动中,体会歌曲旋律与豫剧唱腔的相似之处,并 在歌曲演唱中初步表现豫剧唱腔的特点。3.初步了解有关豫剧的知识。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
2.通过歌声,表现歌曲中豫剧的风格特点。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歌片、打击乐器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发兴趣。
1.学生随着京剧急急风音乐,走圆场进入教室。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是听着哪一种戏曲的音乐声走进教室的?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在以前的戏曲课上,大家对京剧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咱们就用京剧念白方式互相问候一下好吗?我喜欢旦行,我选旦行的念白,你也选一个喜欢的行当吧!请大家起立。2.师生用京剧的念白方式互相问好。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戏曲课上我们已经知道,戏曲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一说到戏曲,老师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同学看过戏曲的演出呢?(学生自由回答)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根据戏曲音乐素材创作的歌曲,名字叫《看大戏》。(出示课题)师:首先,请大家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请你仔细听一听这首歌曲唱了什么?再想一想,看大戏是什么意思呢?
二、教新授课:
(一)学唱歌曲 1.学生听录音范唱。
2017.3.1 最新版
师:你听到《看大戏》这首歌曲唱了什么呢?从歌曲的这些内容中,你感觉什么是看大戏呢? 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回答问题。
师:在农村通常把看戏曲表演的场景叫看大戏,这首歌曲就表现了一群小戏迷争着、抢着看大戏时的快乐心情和他们可爱、顽皮的样子。接下来,我们再听一边歌曲的 范唱,一起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请大家试着在心里默唱一下旋律。(出示歌片)2.再听歌曲范唱音乐,学生感受歌曲旋律,并在心里默唱。(教师指曲谱)
师: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这首歌曲的曲谱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音乐记号,谁发现了? 生:观察、回答。
师:现在,老师把歌曲曲谱唱一遍,请大家认真听仔细看,曲谱中有几处出现了变化音——#4呢?请大家注意听老师的演唱。3.教师唱歌曲曲谱。
师:谁发现了,歌曲中有几处出现了变化音——#4呢? 生:观察、回答。
师:#4这个音在这首歌曲的曲谱中是很典型的。大家注意看,还有休止符要唱准确了,旋律的大跳也要注意唱好。这首歌曲中间还有一段没有歌词的旋律,在歌曲中它叫什么?在戏曲音乐它又叫什么?
师:现在就请大家随着老师的琴,把歌曲曲谱小声地哼唱一下,刚才讲到的地方要注意,声音位置高一些,运用气息。4.学生随琴演唱曲谱。
(1)学生跟老师的琴,小声哼唱歌曲的旋律。
(2)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改正。(长音唱了几拍、结束句、休止符处生断气连)师:歌曲的旋律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我看大家已经着急唱歌词了,现在就请大家随老师的琴,慢一点儿,把歌词轻声地演唱一遍,大家注意看歌片。
5.学生随琴演唱歌曲,教师指出不足。(休止符、旋律大跳唱得饱满些、结束句和前一句是不是相似,用上气息)
师:随老师的琴完整地再演唱一遍这首歌曲,要注意刚才讲到的几个地方。6.学生随琴完整地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老师刚才说,这首歌曲是根据戏曲音乐素材创作的。那你想不想知道它是根据哪种戏曲的音乐素材创作的呢?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三个不同剧种的演唱片断,你听一听,哪一段的唱腔风格和这首歌曲的旋律相似呢?
2017.3.1 最新版
(二)初步了解有关豫剧方面的知识。1.教师放三个不同剧种的表演片断,学生听辨。
师:你感觉《看大戏》这首歌曲同哪一段的唱腔风格相似呢?为什么? 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唱段的名字呢?它是哪个剧种呢? 生:思考回答。
师:《看大戏》这首歌曲正是根据豫剧的音乐素材而创作出来的。刚才咱欣赏的第一段表演是戏曲中的哪个剧种呢?第三段呢? 生:思考回答。
师:《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个唱段是豫剧《花木兰》中的一个选段,讲道花木兰,有没有同学知道有关花木兰的故事,简单地将给大家听一听呢? 生:简单地讲故事情节。
师:刚才咱们听到的《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个唱段讲的是花木兰同刘大哥争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情景。有没有同学知道刚才这段豫剧的表演者是谁呢? 生:思考回答。
师:大家听说过吗?常香玉是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大师。接下来,咱们就再来欣赏一遍常香玉演唱的《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个唱段,你来感受一下豫剧的唱腔风格有什么特点?大家一定要仔细地听。
2.欣赏《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断表演,学生感受豫剧的唱腔特点。师:谁听出来了?豫剧的唱腔风格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地回答。
师:你觉得它的音调听起来有什么感觉呢? 生:学生回答。
师:你想知道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唱腔风格吗?你从它的名字上想一想,豫剧的豫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
师:豫是河南省的简称,河南省位于我国黄河以南的地区,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黄河水滋养了两岸的儿女们,他们的性格就像黄河一样粗犷、豪放,他们的语言音调是以上声和去声为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声和四声的音调,豫剧就是吸取了河南地区的方言音调,我们听起来有下坠和滑的感觉,形成了自己粗犷、豪放的唱腔风格。
2017.3.1 最新版
(三)分析歌曲的内容。1.学生完整演唱歌曲。2.设计演唱力度的变化。
师:我们以起来再看有拖腔、甩腔的这句,具有浓郁的戏曲风格,咱们来试一试,能不能用不同的强弱力度来演唱这句呢? 生:感受、思考、回答。
师:首先,大家想一想,这个长音2我们能用一样的力度来唱吗?你觉得力度怎样变化呢?接着呢,力度又有什么变化?最后呢? 生:回答出由弱到强,再由弱到强的力度变化。
师:注意长音的地方要用上气息,唱出渐强的感觉来,再注意看吸气的地方,在哪儿?对,接着是稍弱的、用弹跳的声音。最后又渐强了,用连贯的声音唱得饱满些,注意气息的运用。最后的结束句跟这句旋律很相似,咱们也用这种力度的变化来演唱好吗?咱们把歌曲再来唱一遍,注意大家自己设计的力度变化要表现出来。生:演唱表现。
三、小结下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了这首具有戏曲音乐风格的歌曲,它是根据豫剧的唱腔风格创作出来的,让我们感到了它那活泼、欢快和风趣的情绪,我想大家一定感受到了,戏曲歌曲它是音乐与语言最完美地结合。在今后的音乐课上,老师还会为大家介绍其它的戏曲歌曲,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里,最后,就让我们用“河南话”说声“再见”吧!
第一。明确素质教育的实质,了解进行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目前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争论的话题。可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定义有许多人并不是很明确。有关领导早已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三要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发展。具体就是:素质教育应重视提高学生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素质达到全面发展。实践证明素质教育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在新课改实施中更应该迅速转轨到素质教育,全面推广实施素质教育。
第二,了解和认清当前素质教育中所出现的误区和矛盾
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同时也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原则之一。但是素质教育实施起来却难度不小,在很多地方,素质教育还只是停留为一种口号,特别是我们这种身处在农村的一级达标中学,学生家长谈得最多还是我的子女高考如何,能录取在什么档次的大学,因此高三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出现的误区
说实在的,只要我们放眼一看,许多地方的学校还片面地追求各种的优秀率、升学率等,上级领导也存在用此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由此循环,使得素质教育还难以真正地实施,其实我们应该明白,素质教育实施与否决不是单纯看高考成绩怎么样,可实际上许多学校领导还在以此作为拟定奖教的依据。当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决不是对立关系,学生高考分数高,善于考试也是能力的一种表现,索质教育反对的是学生有没完没了的功课、考试等陈旧模式带给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不是意味着削弱文化知识教育,试想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基础,怎么能到大学进一步地深造。如果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削弱文化知识的教育,那么,我们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这一定不是我们所期待的。
2.素质教育与升学分数的矛盾
影响素质教育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教育体制问题。中小学的素质教育难以实施,问题出在高等教育的规模上,以前就出现了高考里挤“独木桥”的现象,学校比高考分数、比升学率的恶性状况,当然近来这一现象改善了很多,这与国家的重视是分不开的,相信在新课改实施里素质教育会在各个角落生根发芽,从而真正解决我国素质教育与升学分数的矛盾。
在化学教学中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是教师教学努力的方向,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学得会不会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而能否灵活应用知识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我们化学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克服教学中偏重于教师的传授,忽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倾向。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做实验,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通过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来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下面几道题目:[例1]:已知CO在通入NaOH溶液中时极易因过量而生成NaHCO且无明显现象,如何用CO2与NaOH溶液来配制NaCO2溶液?(引导学生分析:先把NaOH溶液分成两等分,其中一份通人过量CO2后稍微热,再将两份溶液混合即可,并讲明反应原理。)在复习中通过这样例题的引导讲解,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2)克服“只相信自己的教,不相信学生的学”的现象。在复习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知识接受层次,不能一味开快车复习,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序地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复习自燃现象,可补充介绍用滤纸浸在溶有白磷的CS溶液里,取出后挂在通风的铁架台上,观察滤纸的自燃现象。先让学生思考,最后,由教师归纳解释滤纸的自燃原因,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奥妙,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3.化学教师要研究教学方法,克服满堂灌与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新课改学教案】推荐阅读:
新课改学习之11-10
新课改演讲稿《一路课改一路歌》09-22
新课改课堂11-05
新课改体验12-19
高中新课改心得11-22
新课改语文计划11-30
新课改学习反思12-09
[高中一年级]新课改05-28
外出学习新课改总结06-17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