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通用8篇)

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 篇1

环境污染的由来和发展

北京 柯勤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对空气、水域、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并给人类以及动植物带来一定的危害。其中,污染环境严重的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简称“三废”)。当前,世界很多地区都有环境污染问题.尤其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环境污染造成了社会公害:城市烟雾重重,江湖污浊秽臭,土地浸蚀荒芜,海岸油渍层层,以至食物中含有化学毒物,引起公害病,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环境污染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环境污染为什么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害?这是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问题。我们有必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一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物

环境污染引起人们注意是从用煤开始的。一三〇六年,英国国会曾发布文告,禁止伦敦工匠和制造商在国会开会期间用煤。英国王室还在煤烟污染严重的时候,搬到外地去居住。到了十七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伦敦的煤烟污染日趋严重。当时就有人指出:伦敦“由于淹没在煤炭散发出的浓烈的烟和硫之中,出现了恶臭和昏暗”,“有如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好像是火和冶炼之神的法庭,恰似在地狱的旁边一样”。北美的洛杉矶,十六世纪中期也有“烟湾”之称。不过当时的环境污染只是在少数地方,污染物也较少,尚未造成大的危害。

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首先是英国,而后是欧、美、日本诸国相继实现了产业革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三废”的排放不断增加,环境污染也形成了。恩格斯指出:“蒸汽机的第一需要和大工业中差不多一切生产部门的主要需要,都是比较纯洁的水。但是工厂城市把一切水都变成臭气冲天的污水。因此,虽然向城市集中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但是每个工业资本家又总是力图离开资本主义生产所必然造成的大城市,而迁移到农村地区去经营。”(《反杜林论》)资本主义大工业不断从城市迁往农村,因而不断造成新的城市,不断造成新的环境污染。这种“恶性循环”正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环境污染的根源。

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发达最早的国家,也是当时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主要的污染物质是烧煤所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废气,以及无机化学工业、印染业排放的含氯、含硫、含酸和含碱废水。由于大量用煤,伦敦在一八七三年发生了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在煤烟毒雾下,二百多人受害死亡。一八八〇年、一八九二年伦敦发生了更严重的煤烟污染事件,夺去了一千多人的生命。格拉斯哥、曼彻斯特等城市也发生过类似事件。除大气污染外,水质污染也随之而来。当时,工厂大多建在近水的地方,并直接向河流排放污水,特别是纺织和化学工业的污水,严重破坏了水质。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十八世纪还是著名的鲑鱼产地,而到一八五〇年后水生生物就基本绝迹了。英国许多河流都成了污浊不堪的臭水沟。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恩格斯就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深刻揭露了环境污染对劳动人民的危害:“一切最使我们厌恶和愤怒的东西在这里都是最近的产物,工业时代的产物。”

这一时期矿冶业的废气和废水对环境的污染也很严重。金属矿中很多是硫化矿,熔炼这类矿物排出的二氧化硫废气,浓度很高。而且,在采矿和冶炼时有大量的金属粉尘排人大气和河流。美国戈斯特镇炼铜厂的倒闭和日本足尾铜山事件便是矿冶业污染的典型。戈斯特镇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山岙里。十九世纪末,由于附近炼铜厂冶炼废气的污染,周围山上的树木逐渐枯萎,铜矿排出的废水又使河水污染。每当雨季,秃山招来洪水,居民逐渐离去,最后铜矿倒闭,成为一片废墟。差不多同时,日本足尾铜矿排出的二氧化硫、砷化物以及含有色金属粉尘的有害气体,使矿山周围二十四平方公里成为不毛之地。一八九〇年,由于铜矿排出的有害废水流入的渡良濑川洪水泛滥,有害物质广为传播,使数万公顷土地受害,田园荒芜,鱼类毙死,沿岸数十万人流离失所。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是:“二十年前的肥田沃野,变成黄茅白华满目惨淡的荒野”。正是在这肥田变荒野的同时,足尾铜山的采掘量却直线上升,一八七七年仅七万多斤,一八八七年增加到五百零三万斤,一八九二年又倍增至一千零八十九万斤.可见,资本家的发家史就是一部血腥的剥削史。

为什么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会引起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呢?原来,地球上的几百万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有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物质循环系统。如果把地球比作苹果,那末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只是生活在象果皮那样薄的地球表面层。因为只有这个表面层里有空气、水、土壤等生命活动的条件,生物生存其中的这个表面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的界限包括不到十一公里深度(太平洋最深处)的一切海洋,不到九公里高度(珠穆朗玛峰)的大陆表面和海岛以及较低的大气层。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巨大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同生命密切相关的物质,如碳、氮、氧和水等,都不断地循环更新。比如,人和多数动物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而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动植物死后,构成动植物的各种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空气、土壤和水中被微生物分解,分解后的物质又为动植物所利用.这样,物质就在循环中净化。如大气不断得到氧的补充和水得到天然的蒸馏提纯,有害物质在水或大气的稀释作用下以及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得到净化。

地球上的物质循环系统自净作用一旦受到破坏,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这种破坏,有的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气候异常、火山爆发、地震等等。有的是人类活动带来的,如盲目砍伐森林、随意排放“三废”等。工业“三废”的排放,地域集中,数量多,品种杂,不仅有原来参加自然界循环的物质如二氧化碳,而且有一些原来不参加循环的物质,如二氧化硫和某些重金属等。这就给物质循环系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因素,日积月累,势必超出自然界本身的自净能力,以致有害物质不能在自然环境中得到应有的稀释和净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又得不到及时处理,因而造成了环境污染的恶果。

当然,工业生产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污染,同时也增强了人类与环境污染作斗争的能力和手段。恩格斯说:“随着对自然规律的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界施加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自然辩证法》)

十九世纪初,制碱工业是污染大气和水质的一个重要来源。当时普遍用食盐(氯化钠)作原料制取纯碱(碳酸钠),以供纺织工业漂白等用。在制碱过程中,排出大量氯化氢气体。这种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严重损害周围农田和建筑物。后来,用水喷淋吸收,废气变成了废水,后果更加严重。受害群众纷纷起来抗议示威,迫使英国当局不得不在一八六三年发布“制碱法规”,限制氯化氢的排放。但是,消极的限制并不能解决问题。后来,通过生产实践,人们发现氯化氢不仅不“废”,而且是用处很大的重要化工原料,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盐酸。同时,制碱工艺逐步改革,利用空气中的氮和水中的氢发生作用生成氨代替食盐作为制碱的原料。这样既促进了制碱等化学工业的发展,又解决了氯化氢气体和盐酸对环境的污染。

十九世纪中期,为了适应冶金工业的需要,把煤在摄氏一千度左右的高温下干馏成焦炭。但是,在炼焦过程中又产生了带有恶臭的副产品一一煤焦油,成为当时难以处理的“废物”。资本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进一步降低冶炼成本,不得不对大量“废物”一一煤焦油开刀。后来,就在这个“废物”中逐步提炼出了葸、萘、苯、甲苯、酚等多种有机化学物质,合成了染料、药品、香精、炸药等产品。从此,煤不仅是重要的燃料,而且成了重要的原料,煤焦油也从“废”变成了宝.现在,从煤焦油中分离和合成的产品已不下数百种。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奠定了合成化学工业的基础,是化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但是,资本主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随着资产阶级竞争和垄断的加剧,污染也越发严重。

环境污染发展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害”

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各种固有矛盾更加激化,资本主义大工业、大城市进一步畸形发展。同时,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工业燃料、原料和产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情况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环境迅速恶化,环境污染泛滥成灾,成为重大社会问题。

二十世纪以来,工业生产中对环境影响最明显的是能源变化和有机合成化学工业的发展。能源变化主要表现为石油在燃料构成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一九一三年,石油只占世界总能量的百分之五点二,到一九六八年,已上升为百分之四十三点九。同一时期,煤却从世界总能量的百分之九十四点八下降到百分之三十三。仅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石油年产量即从十亿吨跃升为二十一亿吨。石油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石油废气污染、汽车废气污染、石油化工“三废”污染等一系列新问题。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如塑料、化学纤维、合成橡胶、某些药品和农药(滴滴涕、六六六)等,使含酚、氰、汞、有机氯化物等的废气废水成为污染环境、危害人类的“大敌”。与此同时,煤烟、有色金属的污染也在继续发展。

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环境污染的特点是:数量大、范围广、危害严重。单是美国,每年就要排放废气二亿六千四百万吨,污水一千五百亿吨,还有几十亿吨的固体废物。有个美国人写了首题为《公害》的诗,说:“假如你游览美国的城市,……有两件事必须注意:不要喝这里的水,这里的空气也不能呼吸。”日本人称自己生活在“化学试管”中,“每天呼吸被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的‘七色空气’,十分厌恶那散发恶臭而满是淤泥的浑浊河水,为喷气飞机和汽车制造厂的噪声而烦恼,无可奈何地生活在一天都见不到太阳的房屋和喧喧嚷嚷的拥挤之中。”但是,资本家却大发“污染财”,兜售“郊外空气”,制造“空气罐头”、“瓶装清洁水”,兴建“别墅”等成了赚钱的时髦生意。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突出地表现在接连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上。其中著名的有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市事件、米糠油事件等。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英国伦敦连续四、五天煤烟粉尘在浓雾中蓄积不散,居民感到胸闷,并有咳嗽、喉痛、呕吐等症状发生,造成震惊一时的一周内死亡人数增加四千多人的严重事件。一九五六年、一九五七年和一九六二年,又相继发生了同类事件。

洛杉矶是美国西部的滨海城市。从一九三六年开发石油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洛杉矶的飞机制造和军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成为仅决于纽约和芝加哥的美国第三大城市。从一九四三年开始,洛杉矶开始出现不同于燃煤烟雾的浅蓝色光化学烟雾。这是由于石油和汽车废气在紫外线作用下而形成的含有臭氧、二氧化氮、乙醛和过氧乙酰基硝酸酯等刺激性化合物烟雾。它不仅妨碍交通、腐蚀建筑物,而且易使人得红眼病、喉炎等。目前,美国几乎每座大城市都有光化学烟雾污染问题。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大城市也有光化学毒雾发生。一九七〇年,日本东京的光化学毒雾整整持续了一个夏季,使二万人患眼痛。

一九五三年,日本熊本县水俣镇发现一个神经失常的“怪病”人。以后又陆续发现了几十个这种病人,成为威胁当地人民生命健康的一个严重问题。一九五九年查明这种病是由该地区化工厂排出的含汞废水,通过饮水、食鱼进入人体,造成中枢神经中毒而引起的。但资本家拒不认账,还雇用一些人进行反“实验”,直到一九六七年才在大量事实面前被迫承认。这时“水俣病”不仅在水俣地区蔓延,在新泻县等地也流行了。据一九七三年统计,水俣镇患者五百五十八人,七十二人死亡,新渴县患者三百三十二人,十四人死亡。

一九五五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下游出现一种全身骨痛的病人。直到一九六一年才有人查明这种病与神冈炼锌厂排放的含镉废水有关。镉通过大米、饮水进入人体后,进入肾脏,并取代骨胳中的钙质,发生病变。一九七二年,日本骨痛病患者已超过二百八十多人,死亡三十四人。

一九五五年以来,日本四日市因石油化学工业废气和燃烧重油产生的废气,重金属粉尘污染大气,造成哮喘病患者达五百多人,名为四日市哮喘病。现在,日本几十个城市蔓延这种哮喘病.据日本官方统计,一九七二年这种哮喘病患者高达六千三百七十六人。

一九六八年,日本还发生了米糠油事件。一家食用油工厂在生产米糠油时,作为载热体的聚氯联苯混进了米糠油中,使一万多人中毒,十六人死亡。

“公害”给资本主义国家的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严重祸害。在资本主义国家,反“公害”的斗争不断兴起,劳动人民发出了“还我蓝天红日”的强烈呼声,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公害其实是私害,私有制之害。现在,反公害的斗争已成为反对垄断资本集团斗争的一个方面,也是当前国际阶级斗争的一个侧面。

在环境污染曰益严重,反“公害”斗争不断高涨的情况下,一些资产阶级学者散布种种谬论,竭力掩盖环境污染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有人声称,公害是伴随着经济活动而出现的“共同问题”,与社会制度毫无关系。只要现代工业存在,公害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和发展。还有人断言公害的出现是人口增长的必然结果,说什么人类的“敌人”就是人类本身,环境污染是人类“自己毁灭自己”。他们危言耸听地鼓吹,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将越来越严重,从而破坏地球上的生态平衡,使整个人类“毁灭”;并且煞有介事地预言,这种情况将在本世纪末至迟在下一世纪发生,说什么“世界末日为期不远”,“人类正在走向地狱之门”。他们提出,保护环境,使人类生存下去的唯一妙法就是减少人口、取消现代工业,退回到刀耕火种、小国寡民的原始时代去。十分明显,这些谬论是妄图开脱资本主义制度的罪责,把反“公害”斗争引到歧路上去。

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其反动统治,也不得不做一些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工作。六十年代以来,美、英、法、西德、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和加强了专管环境的部门,设置各种研究机构和监测系统,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令和排放标准等。更重要的是,广大劳动人民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在同环境污染斗争中,发明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为了解决燃煤和燃油排出的二氧化硫废气污染,出现了在煤和石油燃烧前先行脱硫的技术,如微生物脱硫、气化脱硫等。对已经产生的二氧化硫废气,则用干、湿二法排烟脱硫。浓度较高的二氧化硫废气还可回收利用,是制造硫酸的好原料。在废水处理和回收利用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如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微生物处理法等。同时,不少无害或少害的新工艺、新材料也涌现出来。

人民群众同资本主义制度斗争,同环境污染斗争,使资本主义国家某些污染严重的地区情况有所改善。以英国伦敦为例,几次严重的烟雾事件激起了人民群众的公愤,迫使英国政府采取了改变燃料成分和燃烧方法等措施,一九六二年后未发生严重烟雾事件。污水处理后,又有一些鱼回到了泰晤士河。

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做了一些防治污染的工作,但往往是以邻为壑,搞‘污染出口’。英国、西德等国利用建造一、二百公尺以上的高烟囱,把废气排放到瑞典等北欧国家,使这些国家降酸雨、落黑雪。据观测,每年有一百万吨硫酸降落在瑞典国土上。美国、日本等国以“援助”为名,把一些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建在国外。莱茵河是欧洲的一条国际河流。沿岸诸国早就成立了联合防治莱茵河污染的组织,但形同虚设,这些国家照样把未经处理的废水倾泻到莱茵河,致使它成为“欧洲最大的下水道”,水质一年不如一年。

总的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环境污染并没有得到控制,而是越来越严重。这主要不是由于这些国家缺少防治污染的科学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而是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要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改善环境,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消灭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才有可能”。(《反杜林论》)

资本主义复辟导致苏联公害严重

苏联国土辽阔,森林面积大,河流湖泊多,保护环境的自然条件本来是很好的。十月革命后,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下,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自从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为代表的苏修叛徒集团窃取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权以后,在国民经济中全面推行修正主义路线,大搞物质刺激和利润挂帅。一个厂矿如果超额完成产值指标,一般可得五千到一万卢布的奖金,而污染环境只需付五百卢布左右的罚款。何况奖金进私人腰包,而罚款出自“全民”基金!厂矿企业如果完不成生产计划,管理人员要受到指责以至撤职处分,而有没有保护环境的净化设施,上级却不予过问。这条修正主义路线导致厂矿企业不顾一切地追求利润,任意排放“三废”,完全无视环境的严重破坏,使苏联的自然环境迅速恶化,成为仅决于美国的另一个公害“超级大国”。

据不完全统计,一九六九年苏联排放的废气近一亿吨,污水近四百亿立方米。许多城市上空笼罩一层厚厚的烟雾,许多河流湖泊受到严重污染。苏修官方供认,仅水质污染每年就要损失六十六亿美元以上。

被称为“俄罗斯母亲”的伏尔加河,据一九六六年调查,每小时就要接纳三十多万立方米的污水。特别严重的是由于炼油厂的排污和油轮漏油,使河面到处漂浮石油。有一次竟因小孩玩火引起河面燃起大火。可谓今古奇观!苏联伊谢特河也发生过起火事件。此后,苏联内河航轮上都竖起了“严禁向河面抛烟头和未熄灭的火柴’的牌子。一九七。年,伏尔加河口的重要城市阿斯特拉罕爆发霍乱,其主要原因就是伏尔加河水质污染严重。

地处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是世界著名的淡水湖,贮水量占全世界淡水贮量的四十分之一。沿岸大片森林构成了天然绿化带。在苏修叛徒集团统治之下,因工厂肆意排放污水,已使洁净的贝加尔湖受到严重破坏。一九六六年,造纸厂在湖边投产后,工厂排水管附近的水生生物减少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贝加尔湖的名产白鲑鱼减产一半以上。同时,滥伐森林使沿岸多次发生地崩,土地迅速风化。

此外,由于盲目垦荒,滥伐森林,“黑风暴”经常席卷苏联广大地区。在哈萨克、乌拉尔、西伯利亚、北高加索等垦荒地区,每年春季,当狂风大作时,松散的表土经常被刮起而形成巨大的“黑风暴”。一九六三年,“黑风暴’使哈萨克受灾的耕地达二千万公顷。一九六九年一月二日至七日,几天之内克腊斯诺达尔、斯塔夫罗波兰和罗斯托夫等地又有八十二万公顷冬小麦完全毁于“黑风暴”,有六十三点四万公顷其他庄稼受到严重损害。在中亚,受风蚀的土地而积竟达四千五百万公顷,比苏联欧洲部分全部耕地面积还大。这些事实有力地戳穿了苏修所谓“一贯忠实地执行保护自然界和改善利用自然资源的路线”的无耻谰言。

一九七二年十一月,苏修《哲学问题》杂志专门召开了一次“人及其居住的环境”的圆桌会议。在这个会上,苏修科学和理论界的“代表人物”一方面百般掩饰苏修公害的严重状况,另一方面大肆鼓吹环境危机、污染恐怖,妄图对发展中的国家实行“污染讹诈”,与另一个超级大国在环境问题上争夺勾结。他们说什么环境污染是“全球性的危机”、“爆炸性的惨祸”,由于人类都住在地球这幢“公共住宅”里,因而“应制定人道主义公共住宅的规则”。什么是这幢“公共住宅”的规则呢?据说,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国际合作”、“国际监督”。而这些国际措施“可能与个别国家的民族利益发生矛盾”。这就泄露了他们的天机。原来,他们抹杀阶级界限、取消制度差别,图谋在“国际监督”的旗号下阻挠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的国家发展民族经济,与另一个超级大国在“公共住宅”里称王称霸。然而,“历史的巨轮是拖不回来的”,“凡属倒退行为,结果都和主持者的原来的愿望相反。古今中外,没有例外。”苏修叛徒集团的倒行逆施,也必将被人民革命、民族独立的历史车轮辗得粉碎!

************

资本主义国家和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环境污染形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清楚地说明,环境污染虽然要有一定的物质经济条件,但是,环境污染造成公害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和修正主义路线。我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认真贯彻执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方针,就一定能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同时,不断保护和改善环境,保证劳动人民的健康,为子孙万代造福。

(本文发表时,编者略有修改。)

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 篇2

1 指标选择及相关性分析

结合江苏省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环境质量选取污染物排放相关指标,即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经济发展指标则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该指标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本文选取江苏省2005-2014年人均GDP和环境质量指标数据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所有数据均来自《江苏省统计年鉴》。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见表1。

注:**显著相关。

根据表1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三项指标之间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双尾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值都为0.000,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人均GDP的相关系数-0.934,说明随人均GDP的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因此,建立环境污染指标与人均GDP之间的计量模型具有充分的解释意义。

2 模型的构建与回归分析

描述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关系的函数模型通常有线性函数、二次函数、三次函数、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等,本文采用线性函数、二次函数和三次函数来拟合人均GDP和环境污染各指标的关系。关系式如下:

式中Yi表示环境污染水平,Y1:工业废气排放量,Y2:工业固废排放量,Y3:工业废水排放量;Xt表示t年度的人均GDP,β0、β1、β2、β3为解释变量的系数,εt为随机误差项。本文采用SPSS软件对人均GDP及环境污染各指标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和图1~3。

R2的值越大,变量的相关性越强,说明模型有效。同时,本文数据只选了2005年到2014年十年间的数据,数据量不多,因此还要比较调整后的R2的数据。根据表2可以看出,对于工业废气排放量和人均GDP的关系,三种模型的R2比较接近,但从调整后的R2的数值来看,还是二次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且二次模型的F值比三次曲线大,显著性也是0.000,表明其方程是显著的;对于工业固废排放量和人均GDP的关系,仍然是三种模型的R2比较接近,特别是二次模型和三次模型差别不大,但是二次模型调整后的R2值大,且二次模型的F检验值高于三次模型,其显著性为0.000,表明二次模型拟合效果更好;对于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人均GDP的关系,三次曲线的R2值和调整后的R2值都比线性和二次模型大,F检验值高于二次次模型,显著性为0.000,因此三次曲线拟合的更好。

由图1可知,随着江苏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废气排放量不断增加,但二者并没有呈现六种典型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明显特征。江苏省经济总量大、人口密集,对电力热能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全省火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和机组数都位居全国前列,每年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巨大,成为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机动车排污、各种施工建设导致的扬尘,日益增多,存在治理难题。虽然全省针对燃煤、工业、机动车和扬尘等大气污染源都提出了明确的治理要求,但是环境治理不可能做到立竿见影,还需要时间和加大对治理的投资力度。

图2固废排放量和人均GDP的二次曲线

由图2可知,人均GDP与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特征曲线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2005-2007年期间,江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随人均GDP的上涨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环境出现恶化趋势;2007-2009年期间,受金融危机影响,江苏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增长趋于平稳;2010-2014年,为了缓解次贷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江苏财政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以拉动省内经济,因此工业固废排放量又开始呈现加速增长趋势。近年江苏政府不断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2014年当年完成固体废物治理环保投资项目达11.46亿元,而2005年仅有0.2亿元。但是和江苏的7万亿的GDP相比,环保投资力度还是略显不足。

由图3可知,江苏省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特征曲线呈现倒“N”型特征。这主要和全省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分不开。在2008年,江苏省就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建立饮用水源地核准、保护区划分和备用水源地等管理制度,提出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和加强备用水源地建设。在2011年,又启动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截至目前,全省60%的城市水源地已

经完成达标建设,全省80%的市县已经建成应急备用水源或实现双水源供水。特别是在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后,江苏省出台了严格的《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加强对水污染高发区的巡查,严厉打击影响水源地安全的污染物生产企业,对这些企业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使全省的水污染排放量有所减缓。2014年江苏完成水污染物减排项目1435个,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80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处理厂全年实际处理污水量达38.3亿立方米。全省废水排放量逐年降低。

3 结论

根据江苏省2005-2014年人均GDP与环境质量指标的相关数据,选取线性、二次、和三次曲线进行拟合,其中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并没有呈现典型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特征,工业固废产生量与人均GDP之间呈倒“U”型,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呈现倒“N”型。废气排放量和固废排放量随江苏经济增长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废水排放量有下降的趋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利用人均GDP与环境质量这个变量得出的经验关系,不能解释两者之间本质。经济增长不会自发的解决或者改善环境问题,也不能等“先污染,后治理”或是等经济收入提高后污染水平自发下降及环境质量自发提高。江苏不仅是经济大省,也是人口大省。环境治理不仅要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同时对省内居民而言,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实现江苏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实现环保科技创新,加速完成年度污染减排任务,提高污染区域防治力度;深化环保制度改革,下放环保行政审批权限,推进公众参与环保活动,扩大环保国际交流合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工业内部行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源上改变工业污染的现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完善环境应急保障体系,提高环境监测预警能力。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Krueger A.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2]王敏,黄滢.中国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15,(1):557-578.

[3]钟茂初,张学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及研究的批评综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2):62-67.

制度经济和环境产权 篇3

关键词:制度经济;外部性;内生化;产权;环境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对人行为的分析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大多是在对传统不现实的假定的批评和否定上取得的。首先,现代经济分析尽管仍然假定人是理性 的,但是已经用效用最大化代替了利润最大化假定,理性被解释为人在面对各种条件约束会作出一系列反映偏好的选择,并且宁愿更多而不是更少;其次,按照传统理论,只要存在完全竞争,消费者和生产者就能根据价格新号作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这样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全无摩擦的,而且交易费用也不存在了。但事实上,撇开交易费用的和市场摩擦我们很难理解交易本身;第三,在完全竞争模型中,完全界定的私有制度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上完全界定的私有产权不过是理论期望,一个国家或一个时期的产权结构往往是多重的。正是基于以上认识,这一时期兴起的产权学派和新制度学派接受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在给定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不为零的状态下,企图解释在经济活动中的产权,制度的功能,以及它们对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分析范式,新制度经济学摆脱了新古典经济学忽视制度的弊端,继承了制度学派的传统,把制度作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经济行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从而开辟了一条新的经济分析道路。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一种产权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视它是否能在它支配下发展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在共有产权下,由于存在搭便车行为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的存在,人们通过协议达成达成一个最优行动的协议成本非常之高,因此共有产权导致了很大的外部性。在国有产权下,由于权利是由国家所选择的代理人来行使,作为权利的使用者,由于他对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最后成果的分配都不具有充分的权能,就使他对经济绩效和其他成员的监督的激励减低,再加上行使国家权力的尸体往往为了追求其政绩而偏离效用最大化动机,因而国有产权下的外部性也是很大的。相比之下,私有产权下的私产所有者就会考虑成本和未来收益,并选择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方式,因此,在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的许多外部性就在私有产权下就被内在化了,这也就存在着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的激励。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的《社会成本问题》对产权的研究就是从环境问题入手的。文章通过对许多环境问题的案例展开经济学分析,最后得出了学界非常熟悉的科斯定理。产权理论是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外部效应问题制度根源的一条重要思路,而环境问题正是经济活动外部不经济性的具体体现,因此,环境问题是产权理论研究的起点和重要的应用领域,而产权理论又为分析导致环境破坏的权利安排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国环境产权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向——以自然资源产权为例

一、自然资源产权主体虚置

现行宪法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除外并进一步对基础性自然资源—土地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范围作了明确界定。但名义上的集体所有在实践中逐渐为国家所有吸收。国家所有看似产权清晰,实则不然。在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是委托—代理,所有者与经营者职能发生了分离。但是,这种公有制基础上的委托—代理关系与私有制基础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根本不同的,前者缺乏明确人格化的所有者,自然资源及其收益从理论上讲属于全体人民或有关集体,但它们却没有支配、转让等产权所有者所应有的任何权利。 产权界定即产权关系的不明晰。

二、产权结构的设计不尽合理,使用权和经营权安排亟待改进

我国自然资源的所有权阶段主要是国有产权形式。在此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公有公用”的概念和逻辑。这种“公有公用”在实践中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森林大面积的被砍伐,草原普遍退化等,均可以在这里找到原因。对于自然资源而言,哪些正负外部性很大、紧缺和对一个国家经济有重要影响及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资源,如稀缺的矿产资源,生态湿地等,都需要以强制性的公共产权的形式来安排其所有权,而那些排他性、竞争性较强的,如一般的商品林、荒地、普通的小型矿产资源等,可以通过私人所有的产权安排增加市场的竞争力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 篇4

元,同比增长22.3,财政收入2.7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9962万元,生产总值、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各项指标均名列全市前茅。造纸行业是**街道及我市的一大支柱产业,但同时也是能源、资源消耗较大、污染较严重的行业之一,对**街道及我市经济的持续发展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符合可持续健康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们**造纸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同时也是我们街道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来,**街道在富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结合**街道造纸主要利用废纸为原料进行回收再生产的特点,从出台生态规划、淘汰污染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实行联片供热、集中治污、创建生态造纸功能区,推进结构调整、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等措施,大力发展造纸行业循环经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就**街道在探索造纸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些做法向各位领导和媒体记者进行汇报。

一、以废纸为主要原料造纸,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造纸企业生产涂布白板纸的主要原料有废纸、商品木浆、涂布化工和造纸辅助化工,其中废纸占原料总量的80。目前**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废纸交易市场,年交易废纸300多万吨,富阳海关口岸也落户在**。因此,在**中国白板纸基地目前已经形成了专业的废纸销售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废纸和欧美的进口废纸在这里被**广大造纸企业再利用、再生产。如按3立方米木材生产1吨木浆计算,一年节约木材近900万立方,对减少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又如,浙江永泰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扩建日产120吨办公废纸脱墨生产,以替代涂布白板纸挂面的进口木浆,为资源循环利用又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实行热电联产、联片供热。

热电联产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供热质量,增加电力供应,减轻分散锅炉房安全和工人劳动强度,节约用地等优点。根据《富阳市江南片造纸企业集中供热热力规划》,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立项批准,于2003年11月投资3.2亿元筹建浙江三星热电联产项目。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3台130t/h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配一台24.50MW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和一台24.50MW背压汽轮发电机组,热网主干线分南北两条线,总共长5公里,覆盖**造纸功能区西区块内所有造纸企业;一期工程于2005年5月底建成,7月份投入商业运行,目前已向**造纸功能区60余家造纸企业供汽,每年可向**造纸功能区提供200多万吨的优质蒸汽,同时向电网输送2.5亿多度电,大大缓解**造纸企业的用电紧张状况,同时,每年可节约标煤17万多吨,减少SO2排放量2500多吨,减少烟尘排放量1200多吨。又如,永泰纸业集团的自备热电,利用余汽发电、余热造纸,热电比超过500,实现热、电的有机结合,通过热电联产自备电站的运作,不仅满足了公司生产用汽和公司70以上的电量,而且,余汽还供应给周边造纸厂,实现了双赢。地处**街道和灵桥镇交界的富**环保热电,去年9月垃圾焚烧炉正式投入运行,现已处理垃圾30000多吨,同时对周边大源、**、灵桥三大造纸功能区51家造纸企业供热、关停小锅炉72台,有力促进了富阳造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行清洁生产

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治理,是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2003年以来,街道先后在38家造纸企业试点推行清洁生产和推行ISO14000环保体系认证。现浙江永泰、浙江三星、杭州板桥等22家企业已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其余的正在加紧实施中。在2家造纸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测系统,结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及时启动了生态街道和生态示范村建设。在推进清洁生产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节水上。如永泰集团,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成立清洁生产攻关小组,对该公司4#、5#机实施白水回用系统改造,这些清洁生产方案实施后,单位产品耗水明显下降,吨纸清水耗水由原来的70吨降为53吨左右,平均下降20,一年可节水近100万吨。通过开展清洁生产,节约了水、电、汽能源消耗,减少了污水排放量和污水处理费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环保绩效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该公司正在对占全厂80产量的7#、8#机进行节水方案的研究,引进了瑞典的设备和技术,进一步降低吨纸耗水量。

四、集中治污、污水处理回用、消减污染物排放。

根据市政府制定的《富阳市江南片综合污水治理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为确保**街道造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委、市政府及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街道在本区域内集中建设**、八

一、春南3个污水处理回用工程,为辖区内造纸企业排放的污水经一级处理后再进行二次集中生化处理,对污染物进行末端治理,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目前,**污水处理回用工程,首期投资5778万元,日处理污水4.5万吨,在一级高效气浮处理的基础上,采用A/O法二级生化处理工艺,工程属国债项目,于2003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经省环境监测站监测,水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化学需氧量COD5<60mg/1,每年削减1275.62吨;生化需氧量BOD<20mg/1,每年削减331吨;悬浮物<20mg/1,每年削减830吨。污水经处理后,70回用生产,吨纸排水由原来的59.5吨降低到20吨以下,全年向富**少排780万吨。如按国家最新发布的水资源收费标准计算,一年可节约水资源费78万元。八一污水处理回用工程总投资2.46亿元,日处理污水15万吨,工程属德国政府贷款项目,处理工艺采用带好氧选择器的传统活性污泥法。工程于03年11月初动工兴建,目前已基本建成,即将投入运行,届时将承担周边5个村46家造纸企业和近7000人的居民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春南污水处理回用工程,计划总投资3.6亿元,日处理污水达25万吨,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即将动建。三个污水处理回用工程建成后,日处理污水达44.5万吨,将极大地促进造纸企业从粗放型到绿色环保型转变,减轻富**污染,确保造纸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废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严格地说,现代造纸业应当是一个无污染的产业,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得力,造纸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回收利用。我们实践中也摸索出一整套处理办法,实现低污染、无污染(低毒、无毒),并且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是废纸投产前,通过人工分拣,将一些混合的废纸分类,合理搭配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从分拣废纸中回收金属、废塑料用于下游产业,延长了废物转化周期。二是煤渣、煤灰用于红砖生产。三是将污水中回收的废浆和污泥生产污泥纸板。目前,街道辖区现有污泥纸机35台,日产污泥纸100多吨,不仅避免了污泥二次污染和填埋的压力,而且还可变废为宝。

在**发展造纸行业循环经济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理念决定效果。要发展循环经济,一要领导重视,二要统筹规划,三要舍得投入,四要巩固成果,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兼顾企业经济效益。

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 篇5

摘要:随着经济日益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峻了。很多人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两者不可兼得。只要我们正确处理,一定能够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多种利益关系,作出恰当的价值选择。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辨证关系

前言

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伴随产生负因素,人类若因此而放弃了对经济的选择,那就是放弃自然界对社会的物质输入。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直至消亡;反过来,若不讲究对自然的选择,而一味追求经济选择,同样也会严重干扰自然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长期以来,人类更多地选择了经济,正是由于缺乏了辩证的理性的认识而盲目地行动,结果面临着自然界的严重挑战

人类在享受着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极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正在承受着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的环境污染的痛苦。环境与发展问题,己成为世人日益关注的热门话题。其重要性、紧迫性已开始强烈地显现出来。我们必须也不得不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正确地分析和处理这其中的矛盾运动规律,从实际行动出发,以求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

1.1 普遍认识

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家有一个普遍一致的看法,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属于鱼与熊掌的问题,两者不可兼得。以新技术革命为主导的生产力进步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拥有了向自然挑战的能力,然而人类所到之处,留下的常常是肆意的开发痕迹。目前,人类赖以安心立命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物死亡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生态灾难向人类发出了严重警告。近几十年,世界上的经济已得到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环境破坏问题也日益严重,据联合国开发署、环境署、世界银行、世界资源研究所,175位专家参加完成的《世界资源报告2000~2001,人与生态系统,正遭破坏的生命之网》中,对全球五种重要的生态系统作出的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70%的农田退化,地力枯竭; 50%的湿地已经在20世纪消失;2 /3的渔业已经濒临或超过持续生产的极限;至少1 /3的人面临缺水,其中13亿人没有

[1]健康饮用水;世界上10% ~15%的物种将在未来的30年灭绝; 80%的森林正遭砍伐。

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恩格斯就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统治者征服异民族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2]规律”。人类是属于自然界的,对自然的破坏就是在摧毁自己修养生息的家园,其结果必然是将自己推向灾难的深渊。因此,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由此可见,经济快速发展已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负面影响,人们正在慢慢咀嚼着自己酿下的苦果。它们两者难道真的就是天敌,势不两立吗?我们该怎么办呢,难道我们就只有要么牺牲环境,发展经济; 要么牺牲经济,只保护环境吗?

1.2 逻辑错误

从前面的普遍认识中发现经济发展势必会带来环境破坏,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必然的关系。其实这种普遍认识存在一种逻辑错误,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可能性的问题,而不是一种必然性的问题,把可能性误认为是必然性。逻辑学告诉我们:如果此事发生,则彼事一定会发生,谓之必然性;如果此事发生,彼事既可以发生,也可以不发生,谓之可能性。其实,经济发展只是可能会带来环境破坏,只是人类的进步把这种可能性变成了事实,以至于大家把它作为了一种必然性的东西来看待了。认为经济发展肯定会带来环境破坏,两者是势不两立,此消彼长,我们只能择其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对待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存在一种普遍误区,犯了逻辑错误,把可能性当成了必然性。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必然性和可能性之间存在一种实质性的区别,它们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

1.3 辩证关系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说过,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可能性是指事物中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所以,必然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是根据和条件很充分,在现在的条件下就可以实现的可能;可能性是现有条件和根据还不很具备,未必能实现,另外,还有多种可能,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胜利的可能和失败的可能,并且要区分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因此,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可能性的问题,有了经济发展这一条件,不一定就会引起环境破坏,还必需其他的一些条件,如政府的态度、世人的观念和企业的做法等等。并且,如果让其他的一些条件变成一种积极的方式,加上经济发展这一个大条件,还有可能变成一种好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可以促使环境的保护,因为经济发展了,就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牢固的后盾,再辅以发达的科技,就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这样,就可以使环境保护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只有环境搞好了,经济发展才能够持续。由此,经济发展和环境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经济发展为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环境保护好了又能使经济更快、更好地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2.1 可持续发展中的若干利益关系

在处理人类利益与自然发展的关系这个基本前提上,处理好人类的内部利益,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这是因为,人类利益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矛盾性等特点。利益不同,人们的环境价值选择就往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为此,协调人类的内部利益矛盾,对维护人与环境(自然)的全面、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2.1.1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损害自然界利益的活动,多半是由于人们盲目追求目前利益造成的。人们往往只注重改造自然界的直接效果,对于环境恶化却无暇顾及。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人们乱伐森林、猎杀偷卖各种珍稀动物,造成水土流失、加速物种灭绝的后果。牺牲长远利益获得目前利益是对自然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的破坏。因此,应把长远利益置于目前利益之上。在二者发生矛盾时,要以长远利益为重。2.1.2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有的地区为了本地区利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生态资源任意使用,根本不顾及全局利益。尽管本地区当年的经济利益有所增加,但却牺牲了其他地区的利益。上游滥伐森林,收入虽然增加了,却不仅使本地水土流失,也使下游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加速了环境的恶化。因此应该把全局利益置于局部利益之上。地区的领导和政府不能为了自己的政绩,使自然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受损。在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全局利益为重。2.1.3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关系

这是保护地球环境与资源,保证子孙后代的生存需要。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无计划地开采,总有一天会使自然资源枯竭,人类生活在未来是不堪设想的。留给子孙一个什么样的地球,取决于我们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关系,总之,解决西部环境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法律与道德结合的社会调控机制。在道德上,需要坚持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价值观,需要遵从一系列生态道德原则,要把自然界纳入到人的道德对象中去,考虑自然界价值,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2.2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辨证统一关系[3]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世发展之需要,同时又不损及后世满足其需要之发展能力。换句话来说,就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而“环境保护”是指防止自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关系。2.2.1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环境保护成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环境保护不只是纯粹的保存,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2.2.2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的矛盾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发生矛盾,大致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价值选择的片面性。在传统哲学中,价值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尺度的一种关系,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从这种认识出发,自然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和资源的提供者,只是充当了人的工具性价值的作用;而所谓科学地认识自然,就是在科学理性基础上对自然的认识活动,只能认识到自然及其规律对人类的用途,体现出的只是一种认知价值。从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出发,人类长期以来把自然界当作掠夺的对象,造成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当然,人们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过程。人们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也往往由不全面到比较全面。认识的偏移,必然带来实践的失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过程中,在某些时候、某些情况下又往往难以避免。二是人们追求自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在这里,我们不妨简要回顾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古代人们为了生存而大规模地进行了农业开垦,由此造成生态退化;近代人们进行的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又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可以说,发达工业国家的经济优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是片面追求增长而相对忽视环境保护的事实。但是这种矛盾并非天生如此,而是人为造成的。直至今天,有的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利益而不惜把环境危机转嫁于他国。国家如此,社会生活中的利益集团也存在这种恶劣现象,一些企业、部门为了自身利益置环境破坏于不顾。

小 结

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和谐关系的维护,无论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还是二者之间矛盾的产生,都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即能否确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我们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应该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辩证统一的价值观。

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时,首先要认识到自然界自身存在和发展是人类利益实现的基础。人类利益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在科学上,尤其是生态科学上,人仅仅是生物圈的一员,人和其他自然物种是一种平等关系。因此,其他物种的利益与人类利益相比并非无足轻重。其次,人类的中心地位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历史阶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极大丰富才有的。所以,人类利益也不是注定要牺牲其他生物价值实现的。实际上,人类利益的实现自始至终都受自然界发展的约束,科学发展到今天,尽管人类可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人类利益的实现,但是无论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自然界与人类永远都处于地球系统中。脱离人类的自然界不可思议,脱离自然界的人类同样不可能。所以,作为最高物种层次的人就有

[3]责任、有义务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人类活动符合生态道德,保持生态系统的和谐,促进人类利益和自然界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 篇6

今年以来,桂阳县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营造高效优良的政务环境、安全有序的施工环境、文明廉洁的执法环境,有力推动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转变职能,改进作风,营造高效优良的政务环境 一是着力打造政务运行新机制。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这一主题,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公开办事制、行政问责制等制度,着力打造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务运行新机制。在全县各级行政机关和公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了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制度,一律在办公场所设臵“三牌一图”(岗位职责牌、温馨提示牌、机关工作人员胸牌、机构示意图),着力为办事群众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同时,扎实清理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重点对掌握许可、审批、收费和处罚权的部门进行了整顿,对涉农、涉企、涉外和教育等收费进行了清查,进一步减少了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坚决取消了一些不合理收费。二是全面整顿干部作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转变作风树形象,增强素质创业绩”为主题的“干部素质提升年”活动,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组建专门机构,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对机关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班子的作风严肃整治,1

严格督查。不断推进窗口单位的行风评议、服务承诺制、“一站式”服务等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使机关作风焕然一新。同时,精简各类会议、文件,严格控制各类检查评比活动,减少迎来送往,切实减轻基层和群众负担。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等文件,重点加大了对损害企业和群众合法权益行为、政令不畅和部门社会责任重大缺失、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违反财经纪律和浪费财政资金行为等方面的责任追究力度。去年以来,共查处影响经济发展环境投诉案件17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维护了投资商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从严查处,从快打击,营造安全有序的施工环境 一是健全责任机制。重点项目建设实行“定项目、定领导、定进度、定效益”的“四定”责任制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跟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县级联系领导切实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指导和协调,深入第一线帮助解决具体问题,抓好各项服务活动。推行重大企业和项目民警驻勤制度试点,县公安部门与重点骨干企业、重点在建项目挂点结对,定点服务,实行治安承诺,并派驻民警现场执勤,认真细致地解决施工中涉及地方性、群众性问题和民事纠纷问题,以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同时,建立了项目建设联宜和议事制度,适时召开项目业主、建设单位、项目所在地乡镇、县直部

门联席会议,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认真排查,逐一分析,提出处臵对策,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在规定时限内,妥善解决。二是及时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依法行政,民主执政,及时妥善解决征地、拆迁等具体问题,把矛盾化解在施工之前。如最近启动的环城西渠防洪综合治理工程,需拆迁居民163户,拆迁面积达15682平方米。面对巨大的拆迁任务,该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民情,实施亲情拆迁、阳光拆迁、人性拆迁,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工程拆迁任务,没有发生强制拆迁和上访现象,成功走出了一条和谐高效拆迁之路,有效保障了工程顺利施工。三是加大打击力度。成立了查处施工环境违法案件指挥中心,对重大的违法案件,采取集中办案、指定办案等方式办理。全面开展建设工程施工环境违法问题排查活动,严肃查处破坏重点工程建设环境案件,尤其是对强揽工程、强行参运、恶意索要、阻工闹事等违法行为从重从快依法坚决打击。今年以来,公安机关共立案查处此类案件3起,拘留2人,批捕2人。

三、规范执法,加强监督,营造文明廉洁的执法环境 一是大力开展执法教育培训。以县委党校为阵地,以开展公务员培训为契机,加大了对全县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对执法人员职业道德、法制教育、业务素质的能力培养,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浅议能源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篇7

一、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土地辽阔, 但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而我国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耕地面积更少。然而, 由于人口数量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耕地资源的急剧减少等问题的发生。 (1) 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促使人均耕地资源数量日益紧缺; (2)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广种薄收使土壤性状恶化, 严重影响着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更甚者出现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3) 化肥过量使用、不完善的排灌系统导致土地的板结、盐渍化等现象的发生; (4) 工业的“三废”等致使耕地严重被破坏。

2.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工农业生产用水及人们生活用水的增长幅度急剧攀升, 如:2003年的需水总量为5530.7亿立方米, 是1993年需水总量 5250亿立方米的0.52倍。尤其, 近几年来淡水资源的稀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如:地下水的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 生态系统退化、土地沙化等现象的发生;工业用水的随便排放导致水资源污染严重;农业灌溉设备不先进, 部分地区农民的水资源节约意识不足, 致使水资源严重浪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 相同行业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在不同地区相差悬殊。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矿产资源基本都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 矿产开发利用强度在不断增强的同时也伴随的问题相继产生。开采设备的不先进、开采方法不科学导致矿产资源耗费率高, 损失严重。采富弃贫、乱采滥挖现象屡禁不止。另外, 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 矿产资源在开采过程中排出的尾砂、废渣等没有利用, 并且会占用农田, 造成水系的污染。

4.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素。森林过度采伐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如森林消退、水土流失等, 尤其近几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5.草场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草地资源对发展畜牧业、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和维护生态平衡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和价值, 而我国草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在生产力未能有效发挥。草地资源除了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外, 长期以来采取自然粗放经营的方式, 重利用开发、轻管理, 草地资源过度开发而面临严重的危机。注重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草原建设, 投入少、建设速度慢, 超载过牧、乱砍滥垦等现象严重, 而开发利用力度远远超过重建的速度导致草原退化、沙化、碱化现象严重。

6.水生资源

水生资源可以替代部分粮食、肉类等食物消费, 间接地缓解人与耕地和草地的矛盾。但由于近年来对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也呈现强化态势, 在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过度捕捞现象严重, 致使渔获物劣化, 产量下降, 严重影响水面生产潜力的发挥, 直接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能源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的对策

1.坚持节能优先的战略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我国的资源性成本特别是能源成本将不具有竞争性。石油的价格已经国际化, 天然气的价格由于分布情况和长距离运输有可能要高于很多国家, 煤炭的价格安全性和环境的压力成本也会随之上升。对于能源利用技术方面, 我国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可以预见,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将面临重大的能源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节能受到了必要的重视, 长期坚持节能优先将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中国在采取政策、信息、标准、技术推广等措施的同时必须加强能源技术发展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 以不断推动能源利用率的持续提高。

2.能源建设需要注重规划

在面临能源条件有限的条件下, 必须做好能源发展的规划工作,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首先,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国能源消费将持续平稳增长, 由于能源设施建设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 必须要根据长远发展需要, 合理规划能源的建设工作。其次, 根据能源特点发展能源。 (1) 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以煤为主, 抓好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工作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煤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 (2) 对于我国石油这种能源相对比较短缺, 解决好国内石油供应不足问题也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 (3) 天然气能源是近年来我国比较注重推广和利用的新型能源, 它以清洁和使用方便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同样是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 (4) 电力作为一种转化能源也是使用最方便和应用范围最广的能源形式, 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电力需求的增长较快, 比一次能源的增长会大得多, 做好电力建设工作是能源建设的重中之重。

3.要高度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并最终替代常规能源成为新的能源。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 例如:风能、太阳能、小水电、海洋能、地热能等能源资源。我国可借鉴国外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 根据我国的资源特点和国情自主开发适合于国情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4.加强教育及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意识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物质保障,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要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要以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为前提。人类资源环境意识不强、素质不高, 在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又非常有限的情况下,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不合理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现在资源开发过度和浪费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人们对资源节约意识不强,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从思想上意识到资源的有限和珍贵性, 注重开发利用的科学性, 没有保护生态环境。因此, 要围绕能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工具, 普及科学利用资源的知识, 增强人们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 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使人们能够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 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实现以较低的资源代价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摘要:本文就浅议能源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相应建议, 呼吁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对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能源,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文.保护耕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J].农业经济, 2005, (11) .

浅谈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法的发展 篇8

【关键词】环境法;法学理论;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时期内的法学理论基本上是有关人与人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的法学理论,没有或很少有人与自然或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法学理论。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法的发展,才逐步有了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开始是在环境科学等与环境法学关系密切的自然科学领域传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接着是在环境法这一部门法学中出现了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后来在整个法学基础理论中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目前,关于用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正在成为环境法学的特色理论、核心理论。深入研究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的要点和意义,对于促进我国环境法学的繁荣和进步、加强我国的环境立法和环境执法、建设环境法治秩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1.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的要点

在中国,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方针以来,环境法学界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环境伦理学和现代环境科学中的精华作为其认识论,审慎地吸收国外环境法学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现将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1)承认和重视环境的价值、意义和作用,认为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是环境法发展的决定因素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认为,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并表现自己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条件。人是自然的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永远生活在环境之中,始终离不开环境。人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并从出生至死都蒙受自然的恩泽。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根据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对环境法的认识不能仅从法律本身或个别人的主观意志出发,而应当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或物质关系出发。环境法的基础是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等物质生活条件,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是决定环境法和环境法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因素。根据5环境保护法6第2条的规定,环境包括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因素, 即包括天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两大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为环境因素越来越多,纯粹的天然环境因素越来越少。人为环境(人化环境人化自然) 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加工、 创造的物质环境, 是主体化的客体、物化的智力,是人的主观性与物的客观性的统一,是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的目的性的统一, 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为环境本身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反映。

(2)承认和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是对环境法和环境法学的基本要求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几乎是历代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追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人类整个进步”及”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更”,即他心目中所追求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内容,理解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这两个方面。<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指出,”认识到 我们的家乡—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

(3)科学解释和合理运用有关环境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机制, 充分发挥环境法在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关于法律有没有规定、能不能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理解问题,而不是事实问题。在法和法学的发展史上,许多人都从法的具体内容去理解法、认识法,特别是一般市民和实定法学家或唯物 主义法学家。以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为标志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一方面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征服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另一方面也表明人类自然环境资源的污染与破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能力迅速提高,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或改造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唯意志论迅速膨胀,人的思想、意志和能力被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反映到法学理论上就是逐渐形成了将法律调整的现实关系思想化、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单纯的人与人的关系、将法律的作用理解为单纯调整人与人的关系的法学理论。

2.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

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有其基本理论;但是,不是任何理论主张或学术观点都可以成为环境法的基本理论;环境法的基本理论必须具备一定的功能和特征, 这些功能或特征反映了环境法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和作用。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学理论作为环境法的基础理论或环境法学的基本理论,对于环境法和环境法学的发展具有如下意义和作用:

(1)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是说明环境法的本质、 特点和规律的理论,是对环境法的长远发展、总体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理论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揭示了环境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功能,这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揭示了环境法的本质特点和内在的发展规律,这就是将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才能科学地揭示和说明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本质和特点、内容和形式、基础和功能, 才能说明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理由,才能解释环境法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特点,才有资格成为环境法的基本理论。

上一篇:小学学校与学生家长安全责任书下一篇:信息技术2.0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