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校领导讲话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学校领导讲话(精选12篇)

中学学校领导讲话 篇1

姚 萍

各位代表:

石台中学第十三届团员学生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首先,我代表校领导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体代表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各位代表,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积极地面对着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未来。在此,我代表学校对同学们提几点希望:

第一、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明辨是非能力,敢对不良行为说不,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这样才有利于我们青年学生的成长,才能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薪火相继,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第二、明确任务,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现代社会已进入终身学习的知识时代。请你们以求知的信念,科学的观点,实践的精神和创新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模范遵守校规校纪,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自信自强,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立志成才。

第三、勇于吃苦,勤于实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宝

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青年团员只有树立远大志向,勇于吃苦,勤于实践,大胆探索,才能不断开拓创新,真正做到自信——成功、自强——成才、自律——成人。你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发挥团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奋发有为的社会主义栋梁之才。

中学学校领导讲话 篇2

课程领导是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学校对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领导, 本质上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课程实践的过程。课程领导, 关键在于把握课程与教学本质, 建设共同研究的团队, 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断实现教学质量和团队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升华。

1. 课题研究在课程领导中的意义

建设共同研究的团队, 笔者认为, 着力点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校教研团队”, 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民主、开放、协力、合作的氛围, 共同探究课程, 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发展的机会、条件和空间, 注意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 培养新课程领军人物;引领教师共同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研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以“研”促教, 以教促“研”, 实现研训一体。

而要实施这样的研训一体, 其中课题研究是重要环节和形式。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有效地实现校长实施课程领导, 把单个教师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 形成整体优势, 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与全校教师一起努力、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 带动整个学校的研究。近几年, 我校加强了和姊妹校——香港姚连生中学的交流, 结合所发现的问题, 变问题为课题, 开展了《沪港中学项目合作,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 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合作项目等形式, 在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同时, 也提升了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2. 发挥资源优势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条件

我校充分利用姊妹校的优势, 为学校自身的发展开辟一条新路。沪港两校虽然有差异, 但差异也是一种资源。而且, 两校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 依托多年来一直大力支持学校发展的姚连生先生和姚连生教育基金会, 在学校新一轮发展中, 我们更应该探索利用双方的差异资源, 优势互补, 取长补短, 进一步推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本课题以英语教学、作文教学、艺术教育的项目合作为载体, 充分运用双方的资源, 通过科学的分析比较, 进而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将沪港两校之间的交流从过去面上的泛泛而谈上升到点上的项目合作, 进而探索总结规律, 以推动沪港两校不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3. 明确目标是课题研究的保证

校长领导必须体现“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和教师, 从学生和教师的特点和实际出发, 设计课题项目;组织集体调研分析, 选定合作项目开展行动研究, 从中探索沪港两校之间进行项目合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形成沪港两校合作新模式;通过分组研究与实践, 论证沪港两校的项目合作对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价值与可行性, 等等。通过这一系列举措, 校长的领导可以保障研究目标不偏离, 内容步骤更精确。

4. 整合人力资源是课题研究的关键

教师的力量比较分散, 但集中起来就比较强大。校长领导教师总结了以往赴香港交流的经验, 通过问卷、访谈等调研手段分析沪港姚中的优势资源, 搜集资料, 确立相应的研究重点:即英语学科的《ATS (激趣渐进) 英语拓展课, 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中主动阅读意识与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语文学科的《沪港姚连生中学自主性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学生社团的《艺术社团活动提高初中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三个项目, 学校班子成员、理事会统一思想, 筹拨经费, 明确了以本课题研究项目为抓手, 促进学校发展。

二、课题研究成果是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检测

1. 以“项目合作”为载体,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题研究大大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将课题研究中的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转变了学校英语教学、写作教学的方法, 丰富了教学内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育教学成效。同时, 我校学生一批批走出校门, 拓宽了眼界, 随着他们的交往能力以及英语读写、语文写作等学科能力的提高, 激发了学生主动发展的积极性, 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学生不仅在学科成绩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而且艺术社团活动也表现优异, 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2. 以课题研究项目为载体, 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课题研究也是一个“实践—反思—研究—实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断更新理念, 努力转变课堂教学行为, 自身也得到了良好发展。教师逐步在教学评优中提高, 在教学研讨中发展, 在研究项目中成长, 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比翼齐飞。课题的推进既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要, 也满足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在长宁区第九届教学研讨会上, 学校被评为区“教学先进集体”, 语文组荣获区“优秀教研组”称号。

3. 课题研究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通过交流, 我们对“开放办学”、“项目合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每学年学校还通过教育教学开放活动, 使家长、社区真正了解课堂教学;学校还积极开展与课改试点学校尚文中学的项目合作, 通过外语、科学双语评课活动, 促进两门学科教学的深化, 进一步拓展了与香港姚连生中学的项目合作模式。同时, 沪港两校以“项目”为载体的培训交流, 使教师培训走向“开放”, 即教师以自身的发展为需求, 变被动为主动, 努力挖掘自身发展的空间, 从而推动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课题研究拓宽了交流渠道

1. 形成“项目合作”机制

在交流互访中, 我们把香港姚连生中学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及时介绍给我校教师。同时, 由于课题是立足于我校实际的, 因此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通过子课题研究的开展、交流互访短期培训等, 注重教师的“参与性”, 促使教师有更多的外出学习、培训机会, 开阔了视野, 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强化学科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开展学科教学的基础。学校在总课题的引领下, 确立了英语学科和语文学科的两项课题。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英语和语文教学效果。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 很多学生由原来的怕写作文, 变得爱写作文, 学生练笔的积极性提高, 分获市级作文竞赛等第奖, 同时课题组教师还将学生作文发表在沪港两校的校园网站上,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达到了资源共享。二是教师通过课题研究, 初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方法, 并以此来促进作文教学的改革, 提高教学水平, 形成三个写作指导策略:“收放”自如的写作指导策略;学生作文“自批互改”、师生互评、多元评价的写作指导策略;“潜心备题目、用心备问题、齐心备范文、虚心学习共进步”的“四心”写作指导策略。

3. 探索校本培训的新途径

学校以课题的实践研究为抓手, 将优质资源本土化、校本化, 将对外交流与教师的校本培训相结合, 初步建立起校本培训保障系统, 有效地推动了课题与校本培训的开展。

(1) 优质资源本土化、校本化

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本土化”, 即校本培训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教师的培训。它成活的“土壤”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 是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与教师专业成长紧密相关, 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 校本培训没有最好的, 只有最合适的。

通过交流, 我们发现香港姚连生中学的英语教学中有一个“点石成金”励进班、在中文教学中有作文创意写作、作文接龙等, 尤其是香港姚中的学生社团活动, 从社团的管理机制到运行模式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为此, 学校建立了《ATS (激趣渐进) 英语拓展课, 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中主动阅读意识与能力的实践与研究》《沪港姚连生中学自主性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艺术社团活动提高初中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三个子课题, 分别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能力为切入点, 以三个子课题的实践研究为抓手, 加强主备课活动, 增强备课的专题性研究, 从而激发教师主动培训的意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方面推动了课题的进一步开展, 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提升了校本培训的实效。

(2) 将对外交流与教师的校本培训相结合

对外交流也是校本培训的一种动力机制。教师的行为改变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最有力、有效的动力来自教师内心的主动追求。沪港课题本身就扎根于我校师生的实际, 许多教师通过课题实践, 亲身感受到自身的发展, 而这些又吸引了更多教师去思考、探索, 学校教师派到香港姚中交流与培训, 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认清自己的目标, 更激发起教师们主动培训的要求与愿望, 进而达到促进本校教师素质、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提升了校长的领导艺术

校长在引领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 如课题研究人员的确立, 课题资源的有效利用, 课题研究的思路与展开方式, 课题成果的落实等等。校长如果不随机应变, 可能会增加课题研究的难度。如:部分教师擅长“教书”, 但在学术研究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无法担起学术交流和课题领导的重任。这样, 校长就要以旁观者的眼光来审视和挖掘教师集体中的人力资源。这种领导方式基本图式为[1]:

当局者旁观者

一般管理者领导者

通过这种方式, 有效利用了教师中的人力资源, 使课题研究顺利而富有成效地完成。同时, 校长在领导课题研究中, 协调团队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即课题研究必须讲究整体规划和协调。在课题筹划阶段, 规划方案先行, 方案落实到人;在研究阶段, 按计划分步落实, 定期汇总交流, 修改完善;在总结阶段, 总结归纳, 分工交流, 相互修改, 形成完整报告。

以课题为载体, 通过一系列的筹划、实施和总结, 学校的内涵得到发展, 有效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学校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激发了教师的研究热情, 增进了学校的学术氛围。同时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获得提高, 建立了长期有效的资源通道,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的技术和完善了课程领导的艺术。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学校文化领导 篇3

关键词:布尔迪厄;惯习;场域;学校文化领导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56-02

领导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领导阶段,文化领导已经成为新世纪的领导大趋势,也是新世纪最具生命力的领导模式。作为学校领导者,如何在这种领导模式中使学校发展更上一层楼,又如何把自己从经验领导者、科学领导者提升为文化领导者越来越值得关注。2001年,美国教育管理学家海林杰(P.Hallinger)曾做出前瞻性的判断:学校文化领导将是21世纪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在研究学校文化时,其上位概念“文化”曾一度引起笔者的关注,对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相关思想的借鉴中,可以得出学校文化领导中的一些启示。

一、布尔迪厄的核心概念

(一)惯习

惯习是“深刻地存在于性情倾向的系统中、作为一种技艺存在的生成性(即使不说是创造性的)能力,是完完全全从实践操持的意义上来讲的,尤其是把它看作是某种创造性艺术”。惯习代表一套内化了的能力和结构化了的需要,一套感知方式、思考、欣赏和行为方式系统。它被个人拥有和感觉,但却是历史、结构和社会化的产物。特别是早期社会化的经历对于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惯习概念解释了这样的事实,即“社会行动者既不是由外部起因决定的物质的粒子,也不是执行一种完全理性的内部行动计划的、只受内部原因引导的单子。社会行动者是历史的产物,是整个社会场的历史的产物,是特别的次场内某条通道中积累的体验的历史的产物。”

惯习既非有意识的理性选择,也非被动遵循社会规则的产物,惯习和生存环境有着本体论的契合关系,同时也是开放的可调节系统。什么样的惯习结构就代表着什么样的思想方法、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

1、文化的稳定性和累积性。文化领域是通过连续的重构而不是彻底的革命来转变的。文化强调的是一个特定社会中众人所共享的象征系统,既是一套与某个族群内部息息相关的符号系统,而且文化是具有累积性的。它不断地向前推进,同时也持续地包含与建构。文化自制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文将学校中的文化自制理解为产生正面的。充满活力的意义,再制在此意义下是具有生产力的,而不是仿制的,并且提供了变化与新组合的可能性。

2、文化的集体基础。文化概念有其历史渊源,也和思想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亦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在创建文化时,个体与社会的结合,社会化的实体并非位于社会的对立面,它实际上是社会的存在形式之一。因此,学校文化绝非凭空而来,必须在对全校师生的调查研究之上而得出。下文所介绍的文化整合就是基于文化的集体基础之上而进行的。

(二)“资本”

“资本是累积性的劳动,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性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行动者小团体占有,这种劳动(资本)使他们能够以具体化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资本主要分为两大类:经济资本,如物质的和金融的财产;象征资本,包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比如稀有的符号商品、技能和名位或能使资源自然增长的在—个群体中的成员资格等等。

布尔迫厄建立的“场域——惯习——资本”三位一体概念模式中,文化修养和教育经历能在特定场域里,成为行动者获取社会地位的凭借,而合法的文化形式或品味标准,则是场域中被争夺的资源。这种资源即布尔迪厄所称的资本。行动者只能在具备相当的能力和积累的条件下,才可能获得这种资本。

在进行学校文化领导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文化主体素质的参差,那么在学校文化普及的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消除这种“先天”的不公平?如何将这些资本物尽其用?

(三)“场域”

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是不同位置之间的关系网,每一位置受到它与其他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界定以及影响;每一位置的变动、转换将影响到整个场域结构,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位置之间是开放性的。不同的场域参加者,带着不同的惯习,加入资本的争夺。

(四)作为策略的文化

社会实践绝不仅仅意味着各式各样的个体行动者的实践的简单汇集,同时个体实践绝非依照社会规则做出的理性选择行动,文化的模型性决定团结不是建立在编成法典的规则上,而是建立在情感与荣誉上。行为不是对于规则的被动屈从,行为是策略性的。这就意味着规则的模糊性,或者“规则的使用”的模糊性。布尔迪厄强调“策略”不同于主观主义所主张人类行为的理性选择、算计,或是在“伦理和感情”的动机引导下有意识的个人选择。策略只能是历史性实践的产物,是受集体和个体历史影响的社会游戏的生成物。

二、对学校领导者的启示

学校文化领导包括文化整合、文化创新、文化执行、文化评估,这四个程序是循环的过程,政策评估后进行新的文化整合、文化创新。每一程序都可进行相应的时间规定,从而保证一定的效率。

(一)文化整合——整合“惯习”

行动者的身心必然会受到来自周围社会环境的诸多制约因素的塑造,产生与环境制约相对应的身心结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惯习是被建构的结构。但是行动者的惯习具有自身的生成能力,会生成符合自身逻辑的行动。将文化冲突分析作为学校文化变革中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切入点,在特定学校文化情境下,具体分析在课程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建设和学生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文化冲突。随着学校变革的逐步深入,学校内部的文化传统必然会与新的文化诉求之间产生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惯习”的存在使学校的文化的变更变的不那么容易,然而也正是因为“惯习”的存在,一旦学校文化变革成功,那么这种文化就具有一种稳定性。整合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校文化建设的计划;通过对学校文化发展进行资料查询、现场观察、个人访谈等,挖掘学校历史中具有先进文化生命力的学校精神文化,并梳理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以学校面临的形势、任务为参照,筛选学校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文化要素评估、管理机制评估、组织网络评估等。

(二)文化创新——策略的文化

对学校传统进行创新,设计新的学校文化内容,为学校发展提供思想动力保障;将新的学校文化应用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提升学校文化品味;科学分析师生的经验和体会,检验学校文化的成效,将富有成效的学校文化建设肯定下来。正如上文所述,行为不是对于规则的被动屈从,行为是策略性的。因此,在建设学校文化时,

应当以情感与荣誉作为行动者的行为需要。有学者提出在建设学校文化时,应“美其形,雅其言,正其行,提其神”。学校按照“营造氛围,突现品位,体现精神”的总体要求,通过“挖掘、提炼、培育、创新”等途径,大力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三)文化执行一“场域”的构建

行动者作为受场域中各种力量行构,将客观结构内华为身心惯习的主体,负载着一定量的特殊资本,他们受到场域和惯习的作用。有意或无意地携带自身的资本参与到场域的游戏中,为占据一定的位置或维持、提高资本总量而与其他位置上的行动者争斗,从而形成独特的社会轨迹。场域是行动者争夺有价值的支配性资源的空间场所。各种资源构成不同形式的资本。

学校中的学生,教师,管理者等均有着相对的自主,特定的逻辑。让他们进入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形成特定的场域,并且意识到学校文化对于一所学校的重要性,从而具备一种建设学校文化的惯习。学校文化蕴含着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等。每一种文化主体都有其惯习,在对资本追求过程中,使其惯习进行逐步的改进,最终适应学校文化“场域”的构建。

(四)文化评估——“惯习”、“资本”、“场域”

文化作为一种抽象性的东西,很难对其进行直接的评估。因此,必须将文化具体化,从“惯习”、“资本”、“场域”三个方面对文化进行评估,将这三个方面设为评估的一级指标。而每一指标又可以更加细化。

1、“惯习”。对实施文化建设前的行动者的“惯习”进行评估,具体可以设计到理念,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几个方面,此种评估要在文化整合前就开始进行,从而保证其时效性,亦可以通过此次评估,在全校范围内激起文化建设的舆论氛围。在文化执行后,运用同样的量表对行动者之后的“惯习”进行评估。通过两次评估结果,对比文化建设的效果,从而为文化建设的下一步运行提供借鉴。

2、“资本”。对这一指标的测量,可以从行动者获取和利用资源的程度,以及行动者之后的公平程度,从而比对“先天性”不公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3、“场域”。从行为主体方面,可以将“场域”分为“教师场域”、“学生场域”、“管理者场域”,对每个“场域”以及各个“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为下一轮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

三、结语

布尔迪厄带给学校领导者的不仅仅是核心概念的启示,其研究方法同样值得我们借鉴。布尔迪厄曾多次称自己的工作是“哲学的田野工作”,意指结合经验调查和理论建构的“参与性社会学”研究。排斥经验研究的哲学冥思。掩盖和自然化了社会及知识场域的等级区隔,脱离生活实践的流动和丰富的事实;而绝对的实证研究则陷入唯方法而方法的琐屑材料中,同样不能透彻揭示社会世界的隐秘神话。这对于目前我国学校领导者善于实证研究,而学校领导研究者则在经验研究中更加如鱼得水的现状下,如何将两者之间的擅长点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启示。

中学学校领导讲话 篇4

评议监督学校领导干部,是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为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加强民主监督,搞好民主评议干部工作,特制定此制度。

一、指导思想。评议干部工作要按照党的干部政策,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全面衡量,增进团结,鼓舞精神,促进工作。通过评议帮助干部改进作风,密切干群关系;了解和考察干部,发现人才;充分体现教职工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

二、评议对象。对学校全体班子成员每学期期末由教代会组织全体教师民主评议一次。

三、评议内容。以评议干部的工作实绩为主,全面评价干部的德、能、勤、绩。

“德”—即评议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教育方针;是否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否模范地遵守党纪国法,自觉抵制不正之风。

“能”—即评议干部对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和教职工思想活动观察分析能力、处理问题的决断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以及完成本职工作的实际能力。

“勤”—即评议干部对工作是否勤于思考、勇于改革创新,认真负责;是否勤于学习政治理论和教育业务理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勤于动手、身体力行地处理本职工作问题;是否经常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关心群众,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绩”—即评议干部在改善学校管理,提高教书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改善办学条件与育人环境及教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所作出的实际成绩。

四、评议方法。在学校党组织统一部署下,可由教代会单独进行评议,也可以结合学校党员领导干部考评或干部考核一并进行。具体操作可采用列表测评和“背靠背”或“面对面”的口头评议等方式结合进行。

五、评议程序。

1、由学校领导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动员,提高认识,消除顾虑,1 端正态度。

2、被评议人写出个人总结材料,并在教代会上做述职报告。

3、评议人员独立负责地填写被评议人的测评表。

4、教代会相应工作部门对被评议干部的民主测评表分别进行统计、计算与分析。

5、学校党组织通过教代会主席团组织教职工代表和职工群众对被评议干部进行“背靠背”或“面对面”的口头评议。

6、对教职工学校和群众提出的较为重大的原则问题,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向教职工学校说明调查情况,对确属干部存在的问题,应帮助干部及时克服纠正;如事实有出入的,要消除误解,澄清是非。

7、教代会有关工作小组或校工会汇总评议意见(测评与口头评议综合),并向党组织汇报,经党组织审议后,通过个别谈话或民主生活会形式,向被评议干部转达综合性的评议意见。

8、学校领导召开被评议干部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作好自我总结,提出整改措施。

9、被评议干部在教代会上对评议意见进行表态发言;也可由校长代表集体进行表态发言。

10、根据评议情况,可作出奖励、处罚、晋升、免职等建议。

六、评议纪律。

1、干部评议工作应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关心爱护干部,正确评价干部,不求全责备,不无中生有,不泄私愤,不纠缠细节。

2、被评议干部要正确对待教职工代表和群众的评议,不打击报复,不阳奉阴违;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克服缺点,发扬成绩,积极向上,争取更大光荣。

中学学校领导讲话 篇5

成都龙湾商会会长林兴财

二○一二年十月十八日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很高兴来到西充中学,并在这里隆重举行“爱心助学”捐赠仪式。在此,我受各兄弟龙湾商会和爱心捐赠企业的委托,谨以成都龙湾商会会长的名义,向同学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向辛勤耕耘、呕心沥血的全体教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善举创造和谐,爱心传承美德。捐资助学既是企业家“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举措;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更是是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的一种美德的升华。这次捐赠活动的开展,旨在激励学子努力学习,促使社会重视知识、尊师重教、关注未来。西充中学具有近九十年的办学历史,传承了良好的办学传统,积淀了丰富的教育内涵。近年来,西充中学在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怀领导下,通过全体教职工不懈努力,确立了“以德育人、科学强校”办学理念,形成了“特色兴校”战略方针,有力地推进了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师资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

莘莘学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尊敬的老师们,您们“乐于施教、忠诚教育”的行为,树

立了“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的榜样,并以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丰富的学识教育学生、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牢固树立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风范和信念,并将毕生精力贡献教育事业,令人肃然起敬,倍感钦佩。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同学们,你们是幸运的一代,也是肩负重担、继往开来的一代。这里是你们实现理想的起点,远大的志向在这里孕育,高尚的情操在这里萌生,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生命的辉煌在这里奠基。希望同学们珍惜美好的生活,不辜负国家的殷切期望,不辜负家长的重托,树立远大理想,养成优良品德,历炼健康身心,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把握正确的人生航向,用你们的行动来证明这个时代因你们而绚丽多彩,西充中学的未来将以你们为荣!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工作顺利,平安幸福!祝同学们“学习进步、不断超越”!

中学学校领导讲话 篇6

各位家长:大家好!几年来,在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学校食堂工作在管理、硬件、软件及人员素质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以下面的几点,和大家分享。

1.我们认识到学校食堂卫生安全工作关系到师生身体健康安全,关系到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团结。因此,我们从树立“依法办学,以德立校,以德育人”的观念上,不断提高学校食堂卫生安全工作。我们重视三支队伍的学习,一是定期组织召开食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学习;二是学校后勤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三是交大后勤集团每两周定期的组织食堂工作人员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主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细则》《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第14号令)等有关文件,通过学习,不断增强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职业道德、法制教育的认识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为顺利开展食堂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2.我们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立足“关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做好自己的事”为基准,紧紧树立 “安全,健康,快乐”的思想,重点完善和建立管理网络。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领导小组第一责任人,由分管校长、食堂管理员组成的管理网络。大家分工明确、责任落实,规范操作,形成分层垂直管理网络机制。为使学校食堂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职责明确,责任清楚。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制定了食堂管理各项制度,例:工作人员个人卫生制度;餐具消毒卫生制度;食品冷藏卫生制度;配菜卫生制度;食品采购卫生制度等,还规定了《食堂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食堂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同时由后勤主任负责组织,加大每天日常检查监测的力度,规范的填写监测表格,对当天出现的问题及时的给以纠正,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对责令整改的限期整改,同时,我们用日检查和月抽查相结合、自查与评比相结合的方法,认真做好每天专人负责的检查、督促和记录。坚持了进货渠道,把住入门关;严格了消毒、清洗、生熟分开制度,把住了入口关;重视了卫生安全操作,把住了健康关。食堂工作人员通过教育学习实践,不断增强了执行各项制度、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为全体师生提供最佳的最满意的服务,得到全体师生的一致好评,这是我们赢得食堂卫生安全的关键之关键。

3.建设一支良好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共同配合学校食堂管理是关键。我们通过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要求班主任牢牢树立“安全卫生健康快乐”的意识,细致入微,深入到学生 中,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隐患消除在萌芽中。同时,我们还利用周会、晨会和班会,利用板报和广播讲座,对学生进行卫生健康、食品卫生安全的教育和宣传,上下一致,达成共识,确保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

实践证明,做好食堂卫生安全工作,要让“教师称心、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的关键是要将食堂管理工作抓好抓细抓实,这是搞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学校食堂工作只是刚刚起步,与市县要求和标准还有差距,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不足,我们也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支持。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努力,切实地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已任,切实做好学校食堂卫生安全的管理,确保全体师生的健康平安。

《黄流中学校志》序言 篇7

老师送我铅笔, 使我憧憬未来;老师相信我没撒谎, 更使我深感温暖。时间过去了57个年头, 许多事情忘记了, 这件事却不但始终不忘, 而且让我生发出了好些感悟。感悟一:老师的关心, 对学生是上进的激励。那只是一支铅笔吗?不, 那是一句无声的赠言, 一种对学生未来的期盼。我曾经写过《亦师亦友志在高山》的文章, 讲述我和我的硕士生、博士生们的关系, 文章的基本理念正是源于半个世纪以前的这件事。感悟二:老师的信任, 对学生是守正的诲导。假若那时候他对我表示出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怀疑, 对我来说心灵上都会终生不得安宁。由此我深信一条人生哲理:诚为立身之本, 诚实才能心安。为了问心无愧, 从做人到做学问, 都一定要诚实。近年来, 我发表过一些有关学风、文风和文品的文字, 包括《治学之道学风先导》《社会公益对学风文品的规约》等, 实际上都是以“诚实”为基点作文章的。感悟三:老师的言行, 对学生是无形的牵引。1952年, 好几个黄流同学考取了琼台师范学校, 其中一个是我。大家都为能上琼台师范而备感荣幸。就我而言, 报考琼台师范学校固然是因为这所学校声誉很好, 同时也是因为我的老师是琼台师范毕业学校的, 他对我具有一种潜性引力。

教与学, 师与生, 在教育发展史和学术发展史上, 历来是起着筋脉贯通作用的重要话题。大家都景仰被称为“圣人”的孔子。《论语·述而》录载孔子的话:“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论语·子罕》录载学生颜渊的话:“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张》录载学生子夏的话:“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一册《论语》, 实际上就是师生共同谱写的一部气势磅礴的大交响乐。在我们炎黄子孙共同拥有的国学宝库中, 同类记录很多, 反映的是教师的风范, 尊师的美德, 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

黄流中学是南国人才培养的摇篮。六十年来, 黄流中学向国家各个高校各个部门输送了大量俊士, 黄流中学的老师们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发表了散发着浓郁校情气息的大量文章, 如此等等, 都是学校辉煌历史的实证。我在黄流中学度过了人生起点上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段, 承沐了良好的熏陶, 终生受益。对于黄流中学, 我有不尽的回忆, 无穷的感念。在母校六十周年校庆之际, 我讲了上面这件小事, 是想说明, 小事不小, 黄流中学之所以能成为名校, 既是因为各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建树, 更是因为蕴积有深厚的师德根基, 具有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这可是黄流中学的“传家宝”!

主题:学校创新领导力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校长、专家:

当您离开宽敞的办公室或者舒适的家,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抵达南京,又被汽车拉到这个伫立在田野里的会场,此刻,我们邀请您在这个小小的村庄停留两天,听一听秋虫鸟鸣,浸一浸乡土气息;请您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和心中的担子,在我们的讨论中让思想来一场旅游,为心灵做一次清洁。

这是一次从形式上呼唤回归的会议。

眼前这幢看似平常的徽派建筑,却体现了小康公司对地球环境保护的迫切愿望和身体力行的低碳实践:这里的房子安装两根落水管,既控制了污水排放,又合理利用了沼气,更为有益的是上千亩土地获得了有机肥料;这里的家具部分是自制,大部分是二手,节能灯全部自己制造,地板是出口退回的瑕疵品地板,墙体是泡沫混凝土,热水是集中太阳能;这里没有电视,没有空调,没有星级宾馆的服务,没有豪华的会议设施,没有大鱼大肉的宴会;只有柴火烧的饭,农民吃的菜,有限的居住条件……

为什么要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地方,举办这样一场“站在田野里”的会议?

组委会的理想是,站在田野里,这是教育人理当拥有的姿态。在这个会场,谈什么样的教育话题固然重要,但教育人以怎样的姿态谈这个话题,决定了它所触及的现实难题有解还是无解;走出这个会场,教育人以什么样的姿态行动与改变,决定了我们所谈的一切,有效还是无效。

站在田野里,这是教育人理当参与的一场实验。我们都从田野中来,却不知不觉走了太远,受困于都市的力量,沦陷于社会的洪流,忘记了那片曾经希望的土地。此时此刻,我们能否再一次回到最基本、最务实的问题上来?我们能否真正让教育变成精耕细作的“生态农业”?我们能否切实将理论如同种子撒入田野,接受土壤的检验?我们能否在冬寒将至的季节,依然对这片土地拥有期待,耐得住寂寞?我们能否尝试突破现代化误区,静思教育的本质,化繁为简去伪存真,把学校教育引导至更加美好的道路上来?

站在田野里,九百年前有一个岳麓书院,他们并没有贡献千古流传的经典;九十年前陶行知展开乡村教育实验,也并没有最终完成自己的理想。但这样一种不与现实妥协的姿态,依然使他们留下了厚厚的精神财富:教育是济世的,教育人却在小心翼翼地避开这个世界的干扰。

而今天,当教育目标陷入了一种物质主义、成功主义、工具主义;当学生在学校以钱、权、位彼此攀比;当全社会追求的目标都圈定在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花样翻新的吃喝、更舒适便利的生活;当工业文明导致地球生态急剧恶化,短短二百多年人类就遭遇不可逆转的环境困局……我们怎么办?学校教育又该怎样引导下一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深层次的改变?

不久后,就在我们会场的旁边,将建成一个教育人自己的村子——校长村。在这个人类历史从不曾出现过的村子里,我们将秉持这次会议每一位参会者所共同奠基的精神——站在田野里,发出教育人真实的声音。

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面对教育的未来、全球的危机、时代的困境,教育人不拥有自己的思考,不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从一所学校乃至一个班级开始改变,我们这个社会一切面向未来的构想,无论它来自博鳌论坛,还是哥本哈根,都不免沦为空想。

也衷心地祝愿您在这两天会议里,身心安康,交流无碍,沟通有益!

当代教育家沙龙组委会

2012年10月

中学学校领导讲话 篇9

为了有效督促学校行政领导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学校与各行政领导签订本责任书:

1、值周安全职责:督促检查行政值日的到岗情况和安全管理的落实情况,指导值日合理处理周内的安全事件,收集、整理相关安全信息,以书面形式报安管办。值周领导每周策划组织一次学生逃生、自救自护的预案演练工作。值周领导的工作时间起止:上周五(或最后一个在校日)下午放学接班,到下一周的同一时间交班(包括双休护校查岗等,周日下午必须到校)。值周领导对发生在值周期间的安全事故负直接管理责任。

2、值日安全职责:督促、检查、并有效指导班主任、生活指导教师、任课教师等各岗位的教职工落实相应的安全职责。密切关注学生的课间安全,严防因打闹、拥挤造成的踩踏等意外事故的发生。督促落实好师生的饮食安全,三餐前半小时进行试餐,并管理好师生的就餐秩序。督促指导学生会干部参与学生的安全管理,控制学生随意出大门。遇到停电或天气剧变等紧急情况时,积极维持校园的正常秩序,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工作(如时间调整等)。积极配合政教处做好学生纠纷的处理工作,配合安管办抓好师生的安全教育,每天晚上放学举行夕会一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值日领导对发生在值日期间的安全事故负具体管理责任。

3、其他安全职责:各行政领导对所负责的部门、处室、办公室等事部件安全负具体管理责任。各行政领导对自己承担的安全工作的管理下线(依照学校安全管理网络)负有检查、督办职责,若因平时检查、督办不力,使自己安全管理范畴内发生安全事故的,要担负相应的管理责任。

本责任书一式二份,学校各行政领导、安管办各执一份。本责任书自签订值日起生效。

城关镇大堰初级中学(章)

学校行政领导签字:

中学学校领导讲话 篇10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瓦寨中学2012年体育艺术节顺利开幕了。我仅代表学校领导,向我校体育艺术节的顺利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光临本次艺术节的领导表示热烈欢迎!向筹备本次艺术节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体育艺术节是同学们体育艺术素质和精神面貌的自我展示,同时也是同学们身体素质、竞技才能、心里承受能力的综合考验,更是学校德育管理和各班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的综合体现。校园体育艺术节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浓缩,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彰显,更是全体师生魅力展现的一个平台。本届体育艺术节,我们定的主题是:与健康结伴,与艺术同行。体育艺术节不仅是一次体育与艺术的盛会,更是同学们增进交流、相互学习的大好机会,同时也是检验同学们讲公德、讲文明、讲卫生的大会。希望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不要乱扔垃圾,要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纪律。同志希望所有工作人员精心组织,齐心协力,顺利完成体育艺术节各项议程。

最后预祝我校2012年体育艺术节取得圆满成功。祝全体师生们进步、健康、开心、快乐!

如何搞好中学校队训练 篇11

关键词:校队训练;现状;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69-01

体育教师担负着两种任务:一是体育教学,作为体育教师要搞好体育教学,以提高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己任;二是体育训练,即体育教师要在课余时间加强校各种训练队的训练工作,为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高一级体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做准备。学校体育代表队训练是指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能力和心理能力,为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它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全民健身战略和为奥运争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校校队训练就是落实以上目标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这就要求我们体育工作者要对体育训练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便提高训练效率。下面是我对校队训练管理提出的几点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学校校队训练现状

校队水平的高低,与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帮助,班主任、家长的全面支持密切相关。

多数家长在孩子上小学时还是比较赞同孩子参加校队训练的。但当升人中学后,随着课程的增多,学习负担的加重,再加上迫切希望子女考上名牌大学,家长便千方百计地想出各种方法来阻挠孩子进行体育训练。

另一方面,由于学校领导对体育训练的认识不太充分,比较关注文化成绩,对体育训练不够重视,所以在校队训练的经费投入上力度不够,使训练经费出现赤字,不能顺利开展校队训练。有些班主任为了班里的学习成绩不受影响,一般不支持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参加学校校队训练,所以在学生中造成错误观点,认为校队的学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教师水平较低。学校不同于专业体校或体训队,由于学校缺乏较高水平的教练员,体育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学校的校队教练员。学校的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平时要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尤其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课时又多,搞课余训练只能成为一种附带的工作,也没有精力去研究有关运动训练方面的知识,这样不利于从事课余训练的体育教师提高自己的带队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响了体育训练的效果,学生时间没有少浪费但进步不大。

二、校队训练改善措施

学校能否抓好代表队训练应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领导必须重视体育工作

学校领导对待体育教师应当同其他教师一视同仁。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教师的晋级和表彰工作;在业务上要有计划的派他们外出参观、进修、更新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保障训练经费和训练器材以保证体育训练工作更加有效的开展;协助体育教师做好家长工作。

2、体育教师要做好校队训练工作

体育教师要认真做好校队训练工作,只有出了成绩和人才才能更好地得到家长的好评和领导的重视,他们才能更加支持学校校队的训练工作。

首先要科学选拔校队每一个队员。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深入发展,校队的队员要在学生自主报名、教练员精心选拔的基础上产生。学校的体育训练不象体校那样正规化,但是为使训练尽可能的正规化、系统化,一定要精心选拔队员,这是校训队的建立的第一步。在选拔队员时,除了对学生的自然条件、潜在体能素质、思想品德和心理状况、文化成绩等进行观察和测试外,还要进行身体检查,同时还要考虑父母亲的身高、力量等遗传因素,做身高、体能预测,选材小组要综合衡量各方面条件确定入选者。选材既注重现有条件,也要看潜在素质;既强调体能优势,也综合德、智及心理状况,使选拔、培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其次要解决好学习与训练的矛盾。

体育教师要和各班主任相互协调,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矛盾,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和学习计划,在学习上解决其后顾之忧,使他们既能认真训练又能刻苦学习,例如:可以制定教师或者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方法给队员在学习上开小灶;队员可以不上部分体育课或广播操让其自学;加强运动员的自修管理。这样一来,使运动员学生文化课的成绩与班上其他学生基本保持一致,解决好老师、家长、学生的后顾之忧

三是改进训练和管理方法

体育教师虽然不是专业教练员,但是应该更好的学习和改进训练方法和手段,发挥自己的特长,制定长远和近期的训练计划,计划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理、心理、时间、营养等诸多方面限制,因此如何在这方面提出适当的要求尤为重要。体育教师要对学生心理、生理等情况了如指掌,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提出合理安排训练量和强度的建议、方案,并在具体的训练中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训练强度和量的安排适当,在不影响学生的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训练。训练要从学生自然天性和兴趣出发,采取符合自然的饶有兴趣的体育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这样既能提高训练成效,又能保持训练热情,为学生热爱体育、献身竞技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代表队训练搞的好与否主要取决于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取决于学生的训练态度。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校队训练工作只要认真抓就应该可以搞好,就一定会搞的卓有成效。

论学校课程领导的独有特性 篇12

课程领导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刻意地摆脱历来的‘管理’思想: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的‘监控’、‘管制’。”[1] 毫无疑问, 对中小学校长来说, 这是一项严峻的挑战。改变学校单一的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的指令, 学校校长首先要成为课程领导者, 而不是单纯的上层行政长官命令的执行者与操作者。校长要“在课程权力共享和民主参与的基础上, 引导相关组织和人员做出高层次的课程决策和自我管理, 以达到提高教育内容的品质, 增进学生学习成效的最终目的”。[2] 如果我们细细比较一下, 就可以发现学校课程领导与传统的课程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 特别是对学校课程领导的独有特性进行挖掘,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将课程改革引向深入, 而不能因为课程改革有困难而停滞不前, 又慢慢地回到了原来教育教学的老一套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想在比较中来看学校课程领导的特性。

一、课程领导主体多元化

学校课程领导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 而是合作行为。传统的课程管理主体单一, 只有上层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课程领导则注重课程权力共享, 集权与分权的均衡, 它把国家、地方和学校, 课程管理人员、课程专家、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和学生等与课程相关的组织和人员都看做是课程领导的主体。”[2] 可以看出, 课程领导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来自于上层, 而是把国家和地方、学校、社区等结合了起来。实际上, 让每一个课程的实施者与使用者, 同时也成为课程研发的参与者与设计者。美国课程专家乔治·A·比彻姆认为有五类人员实际参与了课程领导: (1) 专业人员; (2) 团体代表, 包括专业人士和一些任课教师; (3) 专职人员; (4) 非专业的市民代表; (5) 学生。[3] 这表明中外关于课程领导的主体观是一致的, 课程领导的主体已不再是过去的单一化, 而呈现出了多元化。

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 没有一成不变的课程。过去一套课程研制并确立下来以后, 可以用上十年乃至十几年、二十年。而如今的信息化社会, 每时每刻都会有新鲜的元素从我们的眼前跳出来, 可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学校只停留于过去单一的课程管理观, 显然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导致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仅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而且也不能推动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民族的振兴在教育, 教育的振兴在创新。这也必然要求与课程相关的人员, 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制定者, 如课程专家, 还是地方课程乃至校本课程的研发者, 如教师、家长、社区代表, 都要作为课程领导的主体, 广泛分享课程领导的权力与职责, 实现课程领导主体多元化。

二、课程决策过程民主化

在传统的课程管理中, 地方、学校、教师没有或极少有参与课程决策过程的权力。课程的决策完全是按照教育行政架构进行运作的。因为课程的管理, 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自上而下推行的, 下级机构只需严格按照上级的命令贯彻实施即可, 彼此间只有执行与被执行的关系, 不需要交流与合作。而课程领导不同, 因为主体多元化, 在课程决策的过程中, 为了达到课程研发的最优化, 必须要求各个主体之间进行分工与合作。

课程领导提倡课程权力共享、民主参与, 这样, 在课程的决策过程中, 所有与课程相关的组织与个人都可以广泛发表意见, 特别是社区代表、教师、学生的意见。因为他们是课程的使用者与受惠者, 他们更希望有好的课程, 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直接代表着时代的心声和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民主决策过程中, 上层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可以广泛听取和收集多方意见, 充分与各级组织和人员进行交流和协商,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 做出决策。在这个决策过程中, 上下级之间不再是单纯的自上而下的科层式的、官僚式的、独权式的课程管理范式, 而是自下而上的、民主的、开放的、合作的新型课程领导范式。[4]

不仅如此, 在课程决策过程中, 上级决策只代表共性的一面, 所研发的课程只是作为国家课程出现。作为下级组织还有自主决策的空间, 比如地方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地方的文化, 开发地方课程。学校也可以根据校情研发校本课程。从课程决策方面来讲, 这是对国家课程的有力补充。从教育的实际需要来看, 从课程使用者的需求出发, 研发学生可知可感的课程, 更易达到教育目的。

三、课程领导动力内在化

在传统的课程管理中, 其动力是外在的控制, 上级教育管理机构往往通过红头文件和规章制度对学校进行监督与管制。下级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力求不违反规则, 且规规矩矩地按照条例办事。这样的环境氛围中, 对课程的实施必然显得僵化呆板, 没有新意。可见, 在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中, 学校和教师只是课程忠实的执行者与实施者。因为在领导者的权威、命令、控制、监督之下来实施课程, 实施者的积极性不会很高, 课程的使用效率自然也就很低。

课程领导倡导的并非是统一的、层级化的理念, 而是“偏重于对课程以及跟课程有关的人、财、物方面的决策、指挥、创新, 较多地考虑管理中的人文、价值和发展动力因素”。[1] 这里没有权威、命令、控制、监督, 只有引导和激励。动力来源于课程决策主体自身, 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 尤其是对学校和教师而言, 意在引导做出高层次的判断, 并进行自我创造。从课程的决策到课程的实施, 地方、学校、教师、社区代表甚至学生都被看做是自主的、有创造力的主体, 因而就会有一种主人翁的心理, 在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 能够主动地、积极地、有效地进行合理建构。

从上面的分析中, 不难看出, 课程领导的动力来源于道德和文化的引领。尽管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学校层面的“课程领导”可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 因为我们倡导的是素质教育, 那么引导学校与教师对课程领导的追求, 则是必然的选择。学校通过对教师道德、文化的引领, 让所有成员一起学习、一起合作, 会有利于每一个成员的终生发展。萨乔万尼更是认为, 应把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作为学校领导实践的首要基础。[5] 所谓专业权威, 主要源于领导者所具有的课程专业知识, 主要涉及课程决策、开发、实施、研究等方面的技艺。学校课程领导的道德权威主要源于领导共同体的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所产生的道义和责任。这两种权威是每个教师所应该具有的, 因为每个教师都具有课程领导的能力, 所以学校课程领导在现实中成为同事之间的相互领导和教师的自我领导。教师共同体内部和成员自身的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 成为学校课程领导的动力。

四、课程领导职能自由化

传统的课程管理, 因为采用的是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等限制性手段进行运作, 导致学校和教师完全是被动地实施上级命令。因而实施的决策范围实际上是有限的, 课程决策与课程实施在现实中是相互隔离的, 教师和学生只充当着课程方案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在此种情形之下, 课程改革想要有什么质的变化, 几乎不可能。

而课程领导所倡导的管理新理念, 关注的是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的发展, 最终使得学校循着健康向上的方向, 获得良好的发展。学校的课程理念是要为着一切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因而会格外关注和谐环境的塑造, 注重相互合作的氛围, 注重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课程不再是某一个人的独权领导, 而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动态过程, 通过所有成员在一个教育团队中的齐心协力, 最终使学校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诚然, 学校和教师尽管仍然在执行着自上而下的科层式的管理, 但在课程的实施上, 已没有了“控制”的被动与尴尬, 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的、开放的、合作的新型课程领导。“它体现的是一种民主的、合作的、互动的、和谐的、开放的、多元的、宽容的思想。”[4]

课程领导强调上级机构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引导”学校自主决策、自我管理, 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上, 可以因地制宜, 结合地方文化特色, 进行乡土教育。在课程领导“引导”功能的作用下, 学校与教师不会有控制的被动, 因而可以大胆地选择课程资料, 营造理想的教学图景, 摒弃应试教育的窠臼, 发展优质学校教育, 引领学生合作探究。课程领导的这种意在营造共同探究、相互学习的文化氛围一旦形成, 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学校之间的竞争, 自然得以缓解, 而学校才会得以迎来真正的素质教育的曙光。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课程领导是一种良好的课程管理范式。相比于过去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而言, 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 课程领导让全社会都在关注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因此可以逐渐摆脱官僚控制的尴尬局面, 学校校长也可以走出“是官非官”的阴影, 一门心思和教师们一道开发研制符合当地实际、符合校情的课程。十多年来, 学校教育教学经历了“减负”、“素质教育”的一波又一波的呼唤与呐喊。但遗憾的是, 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仍在高悬。如何克服“应试文化”, 呼唤民主的课程领导的觉醒与转型应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J].全球教育展望, 2002 (12) :24-28.

[2]郑先俐, 靳玉乐.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5) :99-103.

[3]乔治.A.比彻姆.课程理论[M].黄明皖,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4]徐君.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成人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 :12-15.

上一篇:会计职务犯罪下一篇:防水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