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班数学(精选12篇)

小班数学 篇1

发现“1”和“许多”

活动目标

1、发现“1”和“许多”,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即若干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个,许多个可以分成若干个1个。

2、知道班里除了有1个我,还有许多个我的好朋友,体验与小朋友在一起时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镜子若干,大穿衣镜1面。

活动过程

1、看看小镜子,发现“1”个和“许多”个

给每人提供一面小镜子,引导幼儿:“快看看小镜子里,有谁在里面?有几个你自己?”并告诉幼儿:“小镜子里还有你的好朋友。”让幼儿试一试,能不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好朋友,看到了就大声说:“×××,你是我的好朋友。”然后比一比,看谁看到的好朋友多。

2、看看大镜子,体验“1”与“许多”的关系

将幼儿集中到大镜子前,提问:大镜子里有谁?(引导幼儿说一说有许多小朋友)邀请全体小朋友当小猫,和老师一起做“老猫睡觉醒不了”的游戏。

游戏开始时,主班老师面朝镜子背对幼儿做睡觉状。当主班老师(老猫)嘴里念到:“老猫睡觉醒不了,小猫悄悄往外跑”时,配班老师悄悄请一个幼儿起身躲到屏风或布帘后面去(不能被镜子照到),主班老师睁开眼睛问:“几只小猫跑了?”幼儿回答:“1只。”游戏重新开始,如此反复直至所有幼儿都躲到屏风后面时,老师问大镜子:“每次只有1只小猫跑掉,怎么我的许多小猫都没有了?”(让幼儿发现许多只被分成了若干个1只)这时,配班老师逐一请幼儿回到大镜子前,主班老师问:“几只小猫回来了?”该幼儿答:“1只。”如此反复直至所有幼儿都回到大镜子前,主班老师再问:“每次只回来1只小猫,我这里怎么会有许多只小猫呢?”(让幼儿再次发现若干个1只合起来就有了许多只)。

活动延伸

小班数学 篇2

1.比较大和小,根据纸盒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配对。

2.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3.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鞋盒,大小各半,将大小配对的两只鞋盒用相同的包装纸包装;一只特大纸盒;大小不等、形状相同的球和雪花积木若干;一大一小两只塑料筐;自制示意图两张;音乐《大雨和小雨》。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认识纸盒一家,两两对应区分大小

1. 教师变出一大一小两个盒子,请幼儿观察。师:(1)这两个盒子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2)你知道谁是盒子妈妈?谁是盒子宝宝?为什么?

2. 幼儿每人取一个纸盒,盒子包装相同的两人组成一组,分组比较,区分大小。

(1)根据相同的包装特征两两分组。师:找一找,哪两个是一家人?一家人坐在一起。

(2)比较相同图案的纸盒,区分大小。师:比一比,谁是纸盒妈妈?谁是纸盒宝宝?

(3)加深幼儿对大小的认识。师:请纸盒妈妈们一起打个招呼,请纸盒宝宝们也相互亲一亲。

(4)将小纸盒放进大纸盒里,再次比较。师:纸盒宝宝要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快把纸盒宝宝藏到纸盒妈妈的怀里去。

二、情境游戏,根据物体的大小特征进行分类和配对

1. 游戏一:运果果。教师扮纸盒爷爷,拖来一个大盒子,里面装满大小不同的球。

(1)师:嗨哟嗨哟,我是纸盒爷爷,今年我的果园大丰收,收了好多果子,可是我年纪大了,没力气了,想请盒子妈妈和盒子宝宝帮我运果子。

(2)师:大小不同的果子,应该怎么运呢?纸盒爷爷把要求都画在图片里了,请你们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图一,请幼儿看图说出要求,并根据要求操作:用大纸盒装大果子,小纸盒装小果子;将大果子放进大筐子,小果子放进小筐子。

2. 游戏二:吃饼干。出示大小不同的两种雪花片。师:纸盒爷爷为了感谢你们,给你们准备了饼干。谁吃大饼干?谁吃小饼干?一共吃几个?盒子爷爷全都画在图里了,你们看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图二,幼儿看图操作:大纸盒里放两片大雪花积木,小纸盒里放两片小雪花积木。完成后,师生一起检查操作结果。

三、拓展延伸,体验乐趣

1. 纸盒来唱歌。师:纸盒妈妈和宝宝都吃饱了,今天真开心,我们一起唱首歌吧。(播放歌曲《大雨和小雨》,教师指挥,幼儿有节奏地摇晃放有雪花片的纸盒,表演大雨和小雨。)

2. 送纸盒回家。

活动反思

鞋盒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轻便且容易收集。它们也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常看到区角中的鞋盒子成了“小拖车”“小房子”,孩子们乐此不疲地用它们来堆砌、拖拉。为帮助孩子们学会区分大小,并按照物体的特征配对,我借助大小不同的盒子、球、雪花积木、筐子等多组物体,在游戏的情境中让幼儿反复操作、比较、分类、配对,感知物体的大小及数量。

在最初设计这节活动时,我用两只纸盒和孩子们一起操作,采取“教师示范、幼儿操作”的教学方法,孩子们操作的正确率很高,但是在后续的其他活动中却发现,孩子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如何区分大小,如何根据大小不同进行分类和配对。于是,我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原先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是教师带着孩子走,缺少让孩子自己思考、主动发现的过程,导致孩子们在活动中“会做”,其实并没有真正“学会”。

于是,我重新修改活动方案,每一个环节都让孩子“学习在先”。在第一个环节,我出示两个盒子,让幼儿自己观察寻找到答案后再进行操作,将大、小盒子配对。接下来的环节,我采用作业单的形式,将操作要求用图示展示,让幼儿自己看图理解要求,并进行操作。

小班数学活动:图形分类 篇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合作,并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传统的小班数学“图形分类”教学常以教师提供的现成图形或实物来进行,幼儿缺少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的机会,我在设计此次活动时试图融入白板技术来弥补这一不足,有意识地将图形分类和艺术领域整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拖动、幕布等一系列功能。让幼儿和活动材料有效地进行互动,

活动目标

1.巩固认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

2.能按事物的形状、颜色两种特征给图形分类。

3.发展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人手一个托盘,背景音乐,七巧板拼图。

活动过程

一、请图形宝宝出来

师:今天,我们要来和图形宝宝做“捉迷藏”的游戏。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当我喊到“3”的时候你们睁开眼。瞧,哪个图形宝宝来了?

——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逐一把藏起来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显现出来。

二、帮图形宝宝找朋友

1.师:瞧,又有图形宝宝来了。图形宝宝穿了什么好看的衣服?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

——用电子白板的幕布功能逐一把图形宝宝的朋友请出来。

2.师:图形宝宝们要找好朋友了,请你们把相同形状的好朋友连起来。

——幼儿用电子白板的智能笔操作。

三、将图形宝宝分分类

1.按颜色分类。

师:这些图形宝宝太调皮了,它们找不到朋友了,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吧。

——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直接把相同颜色的图形放到一起。

2.按形状分类。

——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直接把相同形状的图形放到一起。

四、拼拼搭搭真好玩

1.师:我们的图形宝宝还会变魔术。瞧,图形宝宝变成了什么?(卡车)谁能来把隐藏在卡车里的图形找出来?

——让幼儿自主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把下面对应的图形填补到卡车里面去。

2.师:除了卡车,你觉得它们还可以变出哪些图形呢?你们也想拼一拼吗?

3.提出要求:(1)听到音乐就走到桌边操作,音乐结束回到位子上;(2)拼好的小朋友要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拼的是什么,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有几个。

4.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幼儿交流。

(1)师:你拼搭的是什么?请你上来试试看。

——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拼搭组合图形,

(2)师:请你来找找里面藏了几个三角形。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

——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让孩子清楚地感知各种图形的数量。

(3)师:你们真棒,如果拼搭的时候需要长方形却没有怎么办?

举例:用两个正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

——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演示。

小班数学:捞鱼 篇4

小班数学:捞鱼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操作中,感知5以内的数量,学习口手一致地进行点数,并说出总数。

2、在游戏中引导幼儿根据小鱼的特征按数、大小、颜色取物,并进行相应的分类.。

3、在游戏情境中,体验在池塘里捞鱼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小鱼(撒落于事先布置好的场景——池塘里);

2、三套任务卡片:第一套——上只有数字;第二套——上有数字和对应的颜色;第三套——上有数字和对应的颜色及大或小的小鱼

3、塑料小筐若干(任务卡片放在盒子里)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兴趣

师:宝宝们喜欢去郊游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很好玩的地方,那里不仅环境很美,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好不好?(幼儿跟随老师听音乐入场)

师:小朋友快看,这里有一个什么呀?(池塘)池塘里有好多什么?(鱼)这些鱼是不是长得一样呢?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从颜色、大小来区分鱼的不同)

二、游戏操作,体验乐趣

1、按圆点的数量捞鱼

师:小朋友想不想和鱼宝宝做朋友?(想)出示点卡,教师引导幼儿手口一致进行点数并讲解游戏操作要求。

幼儿进行按圆点数量捞鱼的游戏操作,并请

一、两位幼儿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操作结果,其他幼儿通过口手一致点数集体验证。

2、按数、色捞鱼

师:池塘里还有许多的鱼宝宝呢在等着小朋友和它们做游戏呢!

请幼儿从小椅下拿出第二套操作卡,引导他们先仔细观察卡片上的数字和颜色标记,然后根据卡片上的要求进行按数、色捞鱼的游戏操作

3、按数、色、大小捞鱼

师:刚才小朋友和你们小筐里的小鱼说悄悄话的时候,老师听到了池塘里传来了一阵哭声,原来还有一些鱼宝宝没有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呢,它们都伤心地在流眼泪了,我们把还没有和我们做过游戏的鱼宝宝邀请上来,好不好?

请幼儿从小椅下拿出地三套游戏操作卡,教师出示其中一张,请幼儿说出卡片上的数字,巩固颜色和大小标记的认识。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第三套卡片上的数字、颜色和大小标记,然后根据卡片上的要求进行按数、色、大小捞鱼的游戏操作。

请1-2位幼儿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操作结果,其他幼儿通过口手一致点数集体验证。

三、高高兴兴回家

小班数学活动 篇5

——找规律排序

活动目标:

1、能按照物体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2、在游戏情景中体验合作以及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课件、图片、瓶子人手一个、实物若干。

活动重点:按物体颜色、数量间隔排序。

活动难点:鼓励幼儿想出不同间隔排序的方法,并乐意用语言表达出 自己的意思。活动过程:

一、回忆生活经验,为幼儿自己找规律排序做经验铺垫。

幼儿排队感知排队的规律。(一个女小朋友,一个男小朋友,一个女小朋友,后面是谁呀?感知男女间隔排列。)

二、出示课件。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内容(1):寻找规律向后排。

2、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内容(2):感知另一种排序方法。

三、出示动物图片。

请个别幼儿在黑板上操作出不同的排序方法。

四、出示实物,让幼儿感知生活中的排序。

请幼儿举例出生活中的一些排序。

五、魔术:请幼儿晃动手中的瓶子观察发生的变化。

六、游戏:排排队

小班数学:比较大小 篇6

活动目标

1.按大小特征排序并进行相应的匹配。2.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准备:

皮球大小各1个,图片,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过程:

一:引题(出示大的人物和小的人物)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客人,他们是大大和小小。你们瞧!他们是谁啊?出示图片(小小和大大)两个小朋友哪里不一样?你们能猜出谁是大大,谁是小小啊!为什么?(大大要大,小小要小)师:你们都认识了这两位客人了,你们怎么跟他们打招呼啊?(大大好,小小好)二:实物直观比大小

师:大大和小小想来做运动带来了一个球(出示大皮球).你们说这个球应该给谁呢?

你们觉得这个球是大球还是小球啊?为什么?

我再拿来一个球,现在请你来比一比,哪个球大,哪个球小?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比出来的呀?

(小结):原来,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的方法比较出大小,一个东西是不能比大小的,只有找个好朋友跟它一起比,两件东西一起比才能知道谁大谁小.(目测法)三:感知比较大,比较小

师:你们的小眼睛真灵,现在我要加大难度靠考考你们,咦?又滚来一个球,现在三个球请你说说看哪个最大哪个最小?那中间这个呢?

四:分辨图片大小 师:两个小朋友非常开心又来了一个小朋友,她来了,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个最大,哪个最小?请幼儿从大到小排序.我们给他们送衣服,该怎么送呢?

小结:大大要穿大衣服,小小要穿小衣服,中间的小朋友就穿比较大或比较小的衣服.五:幼儿操作

师:大大和小小有点饿了,请你们给他们做好吃的汤圆,送给他们,好吗?大的送到红色的篮子,小的送的绿色的篮子。六:舞蹈游戏:跳支舞(用身体动作来表示大小)

也谈初中数学的小班化教学 篇7

一、注重以人为本, 寓教于乐

小班化数学教学, 因人数少, 没有人多时那种热闹的课堂, 但我们教师却可以更好地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反应, 甚至于他们的兴趣、个性、爱好。对他们关心呵护, 以人为本, 学生对老师必然会有亲切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乐于接受老师教诲, 乐于投入学习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他们自己才是课堂的主宰, 从而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实践中, 充分利用多种辅助工具, 创设问题情境, 以直观、动态、形象化的演示效果, 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渐入佳境, 在愉悦的气氛中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既要“乐学”, 更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从“乐学”到“爱学”。例如, 教《图形的认识》时, 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学具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当“小老师”, 边展示边讲解或在自己小组的展示台上操作。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更能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 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二、注重有效课堂, 减负增效

小班化数学课堂可以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 以往大班教学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对学生指导的单位时间也不足, 而现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将相关习题编成多元习题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并在自己尝试解决的基础上, 寻求本组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使每一个同学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提高, 从而达到关注每一个学生, 提高每一个学生成绩的目标。真正做到着眼高效, 减负增效;关注细节, 精致过程。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细小环节, 力求精致、有效。小班化有效课堂教学倡导“细节”的过程观, 即追求教学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的减负增效, 让有效教学做到实处。

三、注重小组合作, 探究互动

小班化数学教学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 发挥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小组成员有共同努力、研究的目标。学生在互动中形成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程改革这么多年来,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课堂上普遍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 但我们很多教师还不是很了解探究性学习的真正含义, 认为布置一道或者几道题目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就是探究性学习了。其实, 要想真正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必须要创设合作情境, 在教学组织、课题编排、过程指导、总结评价、成果展示等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安排, 提高每个学生的探究质量,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从而进行真正意义的探究活动,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形成合作意识。

四、注重多元评价, 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的成功决不以成绩册上的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才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评价, 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这里所说的层次, 主要是每个学生学习内容的进度有快有慢, 接受水平有高有低, 教师要用多元评价来实现分层评价, 评价要看结果, 更要注重过程。在小班化数学教学中, 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我们要经常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通过评价来引导或矫正学习的过程。评价的根本目的, 是要促进所有学生主动地发展。评价不是为鉴别好差, 而是激励成功,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层次上获得成功的快乐, 这样, 因材施教才不是一句空话。

五、注重数学美感, 激发灵感

小班化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数学美感的教育, 以美引真, 通过数学中美妙的思想、方法, 让学生学会体验数学的美。用数学美的吸引力启发学生思维, 当他们对数学的美有最深刻、最灵敏的感受时,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进入最佳状态, 聪明和才智得到自由发挥, 于是, “灵感”就能出现。在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后, 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在初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时, 教师及时点拨, 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 寻求别的不同证法。数学美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经过观察、分析、联想, 学生会对数学的奇异之美有亲身感受, 陶醉到创造数学美的愉悦之中。当学生用教材上学到的有关理论实践参与探索, 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时, 从中来感受数学来自生活, 数学学习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生活的美。

总之, 和谐合作的小班化数学教学会让学生更乐学爱学, 它能更好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我们应对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与特点充分认识, 发挥小班化数学教学的长处, 进而转化成教学优势, 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 在数学上得得到更大的发展。

摘要:新课改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数学实行小班化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在教学中, 要注重以人为本, 寓教与乐;注重有效课堂, 减负增效;注重小组合作, 探究互动;注重多元评价, 因材施教;注重数学美感, 激发灵感。

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谈 篇8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也有幸加入了这一批课改实验之路,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对小班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设计教学环节中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学生小组合作,媒体播放为辅,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合作学习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間看,接着媒体播放,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在媒体中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我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我再提出要求: “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把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观察,小组交流我再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很快就找到了从数量“1”到数量“10”所表示的物体,如“1位老师”,“1面红旗”、“2位小朋友跳绳”“3位同学踢足球”“4个垃圾桶”等等。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二、利用媒体图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我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各抒己见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课本中的“比大小”时,我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观察了一下,很快就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有的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我都给予肯定。然后我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我问:“谁多谁少?”学生齐口说:“一样多”。我再说:“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我又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说:“猴子多,香蕉少。”最后,我再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马上说:“猴子少,梨多。”这时,我又问:“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学生发言很热烈,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高。

这样一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让学生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播放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我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我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师:“你有几种分法?你是怎样分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马上就得出不同种分法,有的说“我把7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就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

四、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时,“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1. 按铅笔的颜色分;2. 按铅笔的长短分;3. 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4. 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也确实让我惊叹。

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小班数学绘本 篇9

【活动目标】

1、鼓励观察比较绘本中纽扣的不同特征(颜色、形状、大小,洞眼的数量),并能用语言大胆讲述这些不同特征。

2、知道捡到东西要归还主人,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熟悉圆形、三角形。

物质准备:故事PPT、纽扣一颗,纽扣图片和没有纽扣的小动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纽扣,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呀?(纽扣)这颗纽扣是什么样子的呢?纽扣上面有什么呀?(洞眼)这颗纽扣是小老鼠捡到的,这颗纽扣是不是你衣服上的呀?听了故事《一颗纽扣》你就会找到纽扣的主人啦。让我们和小老鼠一起来帮纽扣寻找它的主人吧!

二、欣赏故事,观察比较绘本中纽扣的不同特征,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述。

1、观看PPT1

师:小老鼠在路上捡到一颗纽扣,一颗黄色的、圆圆的、有四个洞眼的纽扣。这是谁丢的纽扣呀?丢纽扣的人一定很着急。一定要帮纽扣找到它的主人,小老鼠决定去问问它的朋友们。

2、观看PPT2,区分纽扣的颜色。

师:小老鼠走呀走,看见小兔正拿着放大镜在找纽扣,连忙问小兔。(音频)小兔,小兔!纽扣是你的吗?

师:小兔拿着放大镜仔细得看了看,连忙摇摇手说(音频)不是不是,我的纽扣是红色的。

师小结:原来小兔的纽扣是红色的,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黄色的,纽扣的颜色不一样,所以这不是小兔丢的纽扣!

3、观看PPT3,区分纽扣的形状。

师:小老鼠又往前走,遇到了小狗,小狗的纽扣和小老鼠的纽扣是一样的颜色,小老鼠问小狗。(音频)小狗小狗,纽扣是你的吗?

师:小狗看了看说(音频)不是不是,我的纽扣是三角形的。

师小结:纽扣的颜色一样可是它们的形状不一样了,小狗的纽扣是三角形的,而小老鼠捡的纽扣是圆形的,要颜色和形状都一样才行。所以,这不是小狗的纽扣。

4、观看PPT4,区分纽扣的大小。

师:小老鼠拿着纽扣继续往前走。这次他又遇到了谁呢?(蟋蟀,大象)

师:小老鼠发现纽扣的颜色和形状都一样了,急忙问他们,(音频)蟋蟀蟋蟀,纽扣是你的吗?大象大象,纽扣是你的吗?

师:是蟋蟀和大象的纽扣吗?为什么?

幼:蟋蟀的纽扣很小,大象的纽扣很大。

师:他们会怎么说呢?(音频)不是不是,我的纽扣小小的,和黄豆一样小。不是不是,我的纽扣大大的,比篮球还大。

师小结:你们果然厉害,原来蟋蟀的纽扣比这个纽扣小,大象的纽扣比这个纽扣大,纽扣的颜色、形状都一样,可是纽扣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不是蟋蟀和大象的纽扣。

5、观看PPT5。区分洞眼的数量。

师:小老鼠不放弃,拿着纽扣继续往前走,这次他遇到了小刺猬。(音频)小刺猬,小刺猬,纽扣是你的吗?

师:是不是小刺猬的纽扣?为什么?(洞眼数量不一样)(音频)不是不是,我的纽扣有六个洞眼呢!

师:虽然小老鼠捡的纽扣和小刺猬的纽扣颜色一样,形状一样,大小一样,但是小刺猬的纽扣有6个洞眼,小老鼠的纽扣只有4个洞眼。纽扣的洞眼数量不一样,也是不行的。所以不是小刺猬的纽扣。我们要和小老鼠一起找到颜色、形状、大小、洞眼数量都一样的纽扣主人。

6、观看PPT6

(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发现鼠妈妈衣服上掉了一颗纽扣。

师:问遍了所有的好朋友,但是都没有找到纽扣的主人,小老鼠垂头丧气的回家了,妈妈给他做了好多好吃的点心,小老鼠闻着香味抬起头,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惊讶的叫了起来…请小朋友说一说,小老鼠为什么看见妈妈会惊讶的叫起来?

幼:因为妈妈的衣服上少了一颗纽扣。

师:这会不会是妈妈丢的纽扣呢?为什么是妈妈的纽扣?(因为都是黄色的,圆圆的,一样大,都是四个洞眼。)

师:纽扣的主人是谁呀?(妈妈)那我们把这纽扣给妈妈装上试试!(点击操作)真的是妈妈的纽扣耶!

师小结:小老鼠帮妈妈找到了颜色、形状,大小,洞眼数量都一模一样的纽扣,妈妈很高兴,狠狠地亲了亲小老鼠说:谢谢你帮妈妈找到了纽扣。

(2)感受助人为乐的情感。

师:小老鼠帮助妈妈找到了纽扣,它的心情怎么样?

幼:开心、高兴。

师小结:小老鼠帮妈妈找到了纽扣真开心。原来帮助别人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啊!

三、操作找纽扣:按纽扣的颜色,形状,大小,洞眼。

1、师:小老鼠帮妈妈找到了纽扣,但是小老鼠的好朋友们的纽扣还没有找到呢!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忙。(听小动物音频,幼儿集体连线匹配)

2、你们学会了找纽扣的本领,今天真是幸运的一天,可又是奇怪的一天,因为森林里动物们都丢了一颗纽扣,需要你们的帮忙,你们愿意吗?

师:一会请小朋友选择桌上的一个小动物,先观察一下它衣服上纽扣的颜色,形状,大小,洞眼数量,然后在盒子里找出小动物丢失的纽扣。

3、幼儿操作

四、评价

师:我们来看看,小动物们的纽扣有没有找到了,和旁边小朋友互相看一看。

小班数学 篇10

一、说幼儿 《4的点数》是幼儿园小班的数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幼儿对4以内的数量能手口一致的点数,一般来说,3,4岁的儿童对数的概念已有一定的认识,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点数,可为幼儿在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二、说教材 《纲要》中强调要遵循幼儿身心的规律与学习特点,并指出“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因此我选择并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初步学习对数量的认识。

三、说目标 根据小班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对教材要求的了解,我拟定了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情感目标:愿意积极参与活动,感受操作中学习数学的快乐。能力目标:引导幼儿专注地倾听口令,完成操作任务。知识目标:能手口一致地按顺序数出4个物体,并报出总数。活动难点为:引导幼儿专注地倾听口令,完成操作任务。

四、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识,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采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一)谈话引入法: 我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小动物爱吃的食物来引出活动主题,从而引出小白兔爱吃什么,吃了几根,并出示PPT,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二)观察法:

我为幼儿提供了课件PPT,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中小白兔的数量和胡萝卜的数量,并能用画圈的形式说出总数量。

(三)动手操作法:我准备了幼儿学具(操作卡、小白兔、胡萝卜)。让幼儿拿操作卡进行操作。

五、说学法 本次活动中引导幼儿使用了谈话法、观察法、操作法进行学习,让幼儿在操作中掌握本次活动的重点以及难点。

六、说过程 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了教学设计。共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一、引导语:“小朋友们,今天小白兔要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见吗?让我们来数一数今天来了几只小白兔?”

(一)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边看边进行点数(指导幼儿用右手的食指从左向右进行点数)一只、两只、三只、四只,一共有4只小白兔。

(二)教师:“我今天为它们准备了它们最爱吃的胡萝卜,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根、两根、三根、四根,一共有4根胡萝卜)

二、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练习4的点数,鼓励幼儿大胆点数,并报出总数。

(一)请几名小朋友到台前进行点数,教师观察幼儿幼儿的点数方法是否正确。

(二)教师:“今天这四只小白兔来我们班见到你们太开心了,它们回去又叫来了它们的小伙伴,老师同样也想给它们送去胡萝卜,可是老师一个人太忙了,你们愿意帮我吗?”

三、进行操作活动,教师提出要求。

(一)幼儿进行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二)验证幼儿的操作结果。

四、教师进行小结:“今天小朋友们都是老师的好帮手,给老师帮了一个大忙。小白兔也非常感谢你们!现在,我们一起回教室里找找看还有哪些物品是4个呢!” 整个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情景,使活动不再枯燥,将操作活动作为活动的重点,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中感受数字的有用。

数学,小班化课堂中“活”起来 篇11

在初中数学中实行小班化教学,可以实施一下几个可行性策略:主动参与策略;合作互动策略;个性落实策略。

【关键词】 小班化教学;以人为本;自主;合作;探究;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2

一、小班化教学的提出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会做的让学生自己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实施全面的优质教育,唯有课堂实施小班化。

那么何为小班化教学?关于小班化,教育界现在为止也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从教学组织的形式看,是指一个教学班学生数量较少。

查阅国内外资料,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目前美国中学的平均班级规模是25个学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又提出美国中小学班级规模应缩小到18人。目前德国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全国平均为25个学生。英国20到25人,加拿大25到30人。

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看,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个性异同的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整齐划一的全班整体;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

综上所述,可认为:小班化教学是在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的教学单位中面向学生个体,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

二、小班化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师生、生生之间互动

小班化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内平均所占有的时间成倍增加,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互动中,学生的举止动作都在教师的视野之内,学生发言的人数多、实践的时间多、合作的机会多、接受的个别辅导多、获取的反馈信息多、得到的认可和欣赏多,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行为多,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多。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质疑,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以及动手实践。

2、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小班化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学是目的,教是手段,教服从于学而又服务于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实际,学会归纳,学会发现,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的课堂学习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学习中,每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发言与交流,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张扬个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充分开发和释放出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师因材施教

小班化教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在同步发展中求异步发展,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实现小班化教学的目的。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开展因材施教。由于学生人数少,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机会来深入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水平,针对每一个学生情况开展有效的教育。这样,在教学的设计时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找准学生发展的切入点,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三、小班化教学实施策略

1、主动参与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参与教学的策略,重点是在小班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这种参与是一个积极而有贡献的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在运用参与教学的策略上,要把握住两个操作步骤:1全员参与;2主动参与。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与动脑思考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话敢说,有疑能质,乐于参与,同时重视对学生参与程度的指导,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例1:在学习同类项的概念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①通过自学,你对同类项的概念是如何理解的?

(本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说”,即有条理地表示数学内容)

②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并说明理由?-6ab2与2ab2;x3与7y3;-7x2yz3与3yx2z3;3与6。

(本小题通过几个简单的小例子,引导学生对同类项进行判别,加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教会学生学会“做”)

③已知2a3bm与-3anb2是同类项,求m+n的值.。(本题根据同类项的概念,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并求出未知数,引导学生学会“思”)

小班化的课堂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创设科学的数学情境,旨在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引领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解题方法。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来学习新知、理解新知和运用新知,最终达到内化与升华原有知识结构.。

例2:已知矩形ABCD,若AB=6cm,BC=8cm,把顶点A与C重合时折痕为EF,求EF长。

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矩形,对折叠的特征有了全面的认识,然后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连接AC交EF于O

①O点有什么特征(O点在AC的中垂线上)

②△AEO与△FOC有什么关系(△AEO≌△FOC)

③EF与OE、OF有什么数量关系,为什么?(EF=2OF=2OE)

④如果连结EC(或AF),则AE与EC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AE=EC)

⑤设AE=x,则EC、ED能否用x来表示(EC=x ED=4-x)

⑥△EDC的三边符合什么定理?能否求出x与△AEC的面积?(能)

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然后在教师的“引导、合作”的理念下,师生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有位名人说“听来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学生在动手动脑下学习,这不仅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还可以通过演变过程了解他们的区别和联系找出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使知识系统化、综合化、整合化,这样能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习惯。

2、合作互动策略:生生互动

互动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独自站讲台,让学生也有上台讲解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交流,体验成功。

有名人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是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有两种思想”。

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挖掘生生互动的潜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生生互动的参与热情。教师要具有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启发学生在交往中引起争论,激活思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复习一次函数的应用时,以下情景作为初始问题(八年级上册171页13题改编)能达到小班化课堂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

教师多媒体出示:小明和小慧都在和平中学读书,他们不但是邻居而且还是好朋友,所以走同一条路;有一天放学回家,小明骑电动自行车,小慧骑自行车,他们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时间t(分钟)的关系如图所示,这个问题中有数学吗,若有请提出来,并用数学方法解决;

对此问题可按以下进行:先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A、B、C、D,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给学生充足时间的思考和观察,先由一个小组的一个人举手的形式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可以是同一个小组不同的人),然后由提出问题的人指定某一组来回答,回答问题是举手的一个人,但可以是同一小组的不同的一个人,如果指定的这个小组无人能答时,允许其他小组的人抢答;教师旁观、支持、调控,不参加问题的回答但适时适度引导或点拨。其余同学同步思考、参与作答、练习。

作为学习的学生如果能在教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下既能提出问题又能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并且能在这种环境下互相倾听、质疑、直至豁然开朗,在交流中能理解别人的想法、从中获益这是数学学习的新境界;这也新课程教学理念所要求的一个亮点。

3、个性落实策略: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落实个性化的基础。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单纯的人数减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充分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像服装的量身裁衣一样,为小班的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制定适合他的教育模式。

因此要重视分层教学,小班教育提倡“均等教育”“奉行无一人掉队”“少一倍学生,多几倍关爱”的教育理念,教育应正视学生存在的个别差异的事实。因此,无论在备课教学目标,教材过程,课堂练习,作业的布置,均应满足是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考虑每一位学生的起点行为,以发挥学生多元智慧与身心潜能。作业布置上有弹性;评价分层:纵向评价(平时测验、练习)横向评价(生生间互评互比)。

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目标可定为:共同目标,记住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用它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层次目标:A层 能推导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

B层 理解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点的问题;

C层 了解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推导过程,记住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如:计算下列各式:(1)(x+3)2;(2)(a+b)2;(3)(x+y+5)2。学生训练时,老师不宜明确指明哪些学生做什么题组,你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不同层次的题目,基础较弱的同学只要能解决(1)(2)就可以了,允许部份学生集体讨论完成第(3)题。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设计一些全体同学都能做,但不同层次的同学能获得不同收获的题目。

综合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小班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了活有序、散有点,思有创、学有趣的目的。

“小班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教育资源的优化,缓解了大班教学中的许多矛盾。但是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前提基础,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加以改变,也还是“穿新鞋走老路”,那30人的班级和60人的班级又有什么区别呢?那只是资源的浪费。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如何加强学习,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真正发挥出小班化数学教学的优势,是最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爱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古光《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16期

徐乐《探索初中数学小班化教学》《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年第23期

李今垠《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小班化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篇12

在教学活动中, 通过师生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实践活动互动等促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局面, 可以改善课堂教学人际关系, 开发课堂交往局面, 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 实施小班化师生互动教学, 可以有效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发展, 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对促进教师增强课程组织能力和设计能力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例如, 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教师先亮出要讨论的问题:去电影院看电影, 你拿着12排7号的电影票在电影院应如何找到你的位置呢?然后将全班分成若干组, 组内成员在一起讨论, 即学生个人与小组之间进行互动.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结论.小组讨论使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表现, 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合作学习, 学生积极探索

小班化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对话、交流、倾听、讨论、体验、分享、评价、激励等合作互动过程, 实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对于某些题目, 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合作, 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达到某一预期的教学目标.合作教学强调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 其基本原则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例如, 在教学“乘法公式”第一节内容时, 我让各小组给出几个完全平方的计算式, 如计算: (1) (a+b) 2; (2) (a-b) 2; (3) (5+3p) 2; (4) (2x-7y) 2.并引导提示学生平方就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整式相乘, 如: (1) (a+b) 2= (a+b) (a+b) , 比比看是谁算得又快又对, 经过一番较量, 学生发现尽管各小组都非常认真与努力, 但老师总是能比他们快速而准确地说出结果, 对此学生都非常惊讶.此时老师提出问题:有没有一种方法不用计算就能准确而快速地给出完全平方的计算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 产生了强烈的合作学习的愿望, 使得组内的讨论与交流异常活跃.此时教师要时时关注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 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与点拨.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 经过小组成员的积极探索与讨论, 终于找到了不用计算而得出求完全平方的方法——公式化, 并要学会去套用公式.小组学习活动, 是合作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其中同质分组有利于教师辅导、学生深入研究, 异质分组有利于资源活用, 问题、兴趣分组则有利于共同探讨.

三、分层教学, 体现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是以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为前提的, 按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风格来分层, 并采用不同的教学对策, 让优等生从“吃不饱”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让中等生往上靠一靠便能体验到成功, 让学困生通过自身努力也能尝到学习的乐趣, 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例如, 在初二几何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 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要求学生先回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的概念. (鼓励学困生回答)

学生回答出来以后, 我提出问题:梯形中位线有没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似的性质呢? (要求学生画图探讨和讨论, 然后讲出答案或猜想答案)

学生讲出答案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且等于梯形两底之和的一半) 后, 我把学生讲出的答案作为命题板书在黑板上, 再要求学生就这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

然后抽一个中等生板书他自己所写的关于这个命题的已知求证.该学生板书后, 通过让学困生提问, 该学生作答, 老师再用引导的办法纠正学生所写的已知、求证.

已知:梯形ABCD的中位线为MN.

求证:MN∥BC, MN=1/2 (AD+BC) .

接着, 我要求学生写证明过程或思考证明过程 (要求:优等生用两种以上方法来证, 中等生写出一种证明方法的全过程, 学困生思考并尽量写出一种证法的部分或全部证明过程) .

我作引导1:能不能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引导后检查优等生、中等生有多少能写出证明过程 (发现还有很多学生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

我再作引导2:如何把你画的梯形转化成以梯形中位线作为它的中位线的三角形可不可以?

让学生讨论这问题后再去证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 (发现优等生层次的少数、中等生层次的多数、学困生层次全部还是不能写出证明过程)

我再作引导3:在梯形ABCD中, 过D, M作射线交BC的反向延长线于点E, 得△DEC.引导后, 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 (发现中等生层次部分、学困生层次的多数学生还是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

我再作引导4:能不能证明线段MN是△DEC的中位线?点N已是DC边的中点, 要证MN是△DEC的中位线先要证明什么?

提问中等生、学困生层次学生, 学生答出:要证明点M是DE边的中点即证DM=EM.我再问:要证明DM=EM先要证明什么?学生答:要证明△ADM≌△BEM.有足够的条件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提问学困生层次学生, 直到他们答对为止)

……

上一篇:学校书籍自查报告下一篇:名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