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事作文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三事作文(精选12篇)

二三事作文 篇1

我正逢年少,常常无理取闹,吃一顿饭可以耗尽下午的光阴,家里人再三劝我张嘴,我仍守口如瓶。我喜欢看着他们为难且无奈的表情,每每击溃‘一个强大的敌人’,我都可以高兴好一阵子。

“唉!这碗饭中午做的,现在都吃不完,该如何是好啊?"外婆端着小小的饭碗叹息。母亲从屋里头走过来,伸手接过饭碗,瞄了一眼,朝我喝斥道:“怎么还没有把饭吃完?你吃了多久知道吗?”她的一字一句都散发出勇往直前的严厉,连好看的柳叶眉也一并拧紧了。“我不想吃,不好吃……”我有气无力地回答,眼神中多了一份孩童独特的刚硬。“不好吃也要吃下去!过来!母亲愈说愈响。

身旁的外婆一向最疼我,终究入不了眼,柔声说:“小点声,你吓着孩子了……”母亲反驳道:“你就惯着她,这有什么用?她明天就会听话吃饭吗?”母亲伸手把我拽到她跟前来,见我不听话,从屋里拿出衣架子,厉言:“还吃不吃?”随即晃晃手中的衣架子,用力拍打软沙发,紧接着发出“啪”的一声巨响。我吓了一跳,却依旧倔强地不肯服软。母亲怒火燃起,猛地把我拉过来。我措不及防地挨了一个衣架子。顿时,火辣辣的疼痛感从背部吞蚀了我的整个身体。我起初倔气地咬紧嘴唇,努力让自己不要哭出来;我还是个孩子,着实顶不住这一般无情的鞭打,终于还是不争气地哭了。母亲仿佛什么声音都没听见,愈打愈用力,哭声绕在整栋房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意外地翻到一张病历纸,上面白纸黑字的印着我母亲的名字……整张纸看下来,我理解的不多,却惊讶地了解到母亲多年前已患有耳疾,听力下降,但险胜于老年人。我愣住了,大脑仿佛在那一霎那停止转动,整个人束手无策,纸也不争气地落地了。弯腰捡起,晓得自己早已经热泪盈眶,原来不争气的是我啊……

长大以后的我,父母疏于管束。我偷溜出去玩,竟然连时间和回家的路一同抛弃至脑后于不顾。心急如焚时,回想起来的都是浮云。这该这么办啊?“不怕,天还没黑,家就在那里,一定记得起来的……”刺骨的冷风吹来,入骨三分,我抱紧身子却不禁打了寒战。一辆简陋的三轮车从我身旁行驶过去,我犹豫了一下,感觉像是邻居家的,毅然跟上,果不其然,我顺利地抵达家门口。

按了许久的门铃也无人接应,邻居的老婆婆把我请近她家,告诉我:全家人误以为我失踪了,都在四处找我,母亲更是急的掉眼泪打电话打算报警了。一向感性的我,控制不住夺眶的泪水,赶忙捂着脸,低下头默默悲伤。过了不知多久,全家人都回来了。母亲一如既往地喝斥:“你知道天黑了吗?啊?怎么玩之前不和我说声……”仰头对视着她的眼睛,意外的又红又肿。一字一句少了从前的严厉,多了份慈母的柔情。我少不了挨打与全家人的挨骂,却字字句句牢记于心……

不知还要多久,我会像以前一样一言一语和她敞开心扉诉说我的悲与欢,她会回赠我微笑,我贪婪地依偎在她的怀抱。

点评

身边总有些平凡,熟悉,关心我们的人,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他们是一盏永远明亮的路灯;在黑暗中,他们是一只无怨无悔,燃烧自己的蜡烛,只愿为我们眼前带来光明。许多年后,我们回想往事,才觉得爱与关怀,从未离开。我们能做的,只是回忆、感恩与珍惜。

作者:湖景中学初二(18)班 陈伊

指导老师:高超

二三事作文 篇2

刚进大一, 对于每个刚刚经历过高考洗礼的同学来说简直进入了梦幻之城。依稀记得刚分寝室时大家的拘谨, 开口闭口不离“你好”, 彼此间彬彬有礼, 可隔个没几天便开始称兄道弟, 寝室里笑声不断了。各个不同地方的人聚在一起, 总有听不完的新鲜事儿。日子就这么飞快地在欢声笑语中流淌。

足球场上的魔鬼训练

本人比较热爱足球, 由于技术太好而未能进入国家队, 所以一直不太甘心, “心存恶念”, 一直有个阴谋就是组建一个班级球队冲击校联赛, 所以常年拉帮结派的忽悠男同胞们去球场踢球, 无论你是骨瘦如柴“小白脸”还是“重量级” (体重180斤) 的大腕, 都别想逃。为何用忽悠呢?因为比赛输了要请喝可乐, 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可乐杯了。每逢没课或者下午下课, 我会准时到每个寝室来回碎碎念, “踢球!踢球!”顺便说个题外话:由于本人长相和蔼可亲, 一般不会遭来拳打脚踢, 往往胜利而归。要不就是大家不堪忍受如此之噪声, (估计后者居多) 长此以往, 都渐渐妥协, 无奈被迫响应, 最后差不多20来人集体出动, 浩浩荡荡来到球场。大家分组对抗, 虽然技术可以烂到踩在球上都会摔倒, 可是那种快乐是不言而喻的。就连我们寝室那2位从小到大都没有摸过足球的兄弟也硬是经过了魔鬼训练后, 开大脚的时候再也不会把球鞋飞出去了, 进步那是相当的明显啊。

一般来说我们的原则是不到天黑不散场。踢完球后, 大家各自回寝室洗澡, 然后集体冲锋去食堂点菜, 每人一个菜, 最后往往学校的二食堂会出现一道特殊的风景线。那就是两大排菜一群男生围着吃, 老板见状, 心里在想:妈呀, 这莫非就是失传已久的“饿男传说”。

就这样, 日复一日, 周复一周, 月复一月, 现在回想起这段日子, 不笑都会觉得甜。

大一新生从“理财”开始

离开了家这个保护伞, 大家是否感到多少有点不适从呢?原本应该洗好烫好的衣服如今得自己手磋, 新买的床单你会套吗?生活费是不是没到月底就成“月光族”了呢?这一切的一切, 都得重新来过。习惯了依赖父母的大家, 一个人在外地, 无依无靠。建议刚来学校的大一新生们, 学会自己“理财”, 在月初规划好自己的生活费, 列个详单, 至少不要让自己在月底难堪, 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好。可以生活得不精致, 但一定要健康。学校会有很多服务学生的项目, 只要你出钱, 衣服、鞋子有人洗, 寝室可以请人打扫, 去教学楼可以坐车, 但是除非例外, 请你自己动手。

不“磨”哪有“合”

“80后”的我们大多都是独身子女, 在家那可就是“小皇帝”、“小公主”, 谁不如自己愿跟谁急, 父母更是疼爱有加, “捧在手里怕摔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这话一点也不为过。可到学校就不同了, 同学来自五湖四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 生活在一起小矛盾免不了, 但是得及时解决, 并学会宽容, 但不是遇事便容忍。该说清楚的及时说清楚, 但是该放下面子时要学会放下, 能原谅的便原谅。“磨合磨合”不“磨”哪有“合”, 关系就是在种种小摩擦中而变得更铁的。世上一切绝非十全十美, 我们无法强求他人完美, 也没理由要求他人改变为自己希望的样子。

当你远离故乡, 远离亲人, 而得到他人的帮助时, 那感觉是很美好, 很温暖的。试想如果你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带给你的同学的话, 还怕你和同学的相处会不融洽吗?那些正在纠结的同学们, 赶快行动起来, 去关心身边的同学吧, 有时候感动很简单, 一个动作, 一句话, 甚至一个眼神, 都能让人铭记于心。我清楚的记得第一学期快放假了, 寝室一兄弟, 由于没有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费, 最后到要回家的时候发现钱不够买车票了, 当时情况很紧急。正所谓, 该出手时就出手, 千钧一发之刻, 我伸出了援助之手, 并声称:利息每天只要一块钱, 同学感激涕零, 双手死死握住我的手, 一直哽咽。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从此就再也没问我借过钱了。之所以提起这个事儿, 是因为真的助人为快乐之本, 千万不要等到毕业回家时才发现偌大一个火车站却无人为你送行。那种遗憾、悲凉可能会伴随你多年。

社团是大学生活的乐园

高中时, 学校组织活动很多, 有周考、月考、季考, 老师心情好还会送你全市统考, 考着考着, 人就痴呆了。本有点运动细胞的我, 高三那会直接胖了15斤, 你要说那是高三饮食丰富, 我告诉大家, 那还真不是吃胖的, 是坐着不运动坐胖的。你想想每天跟弥勒佛似的坐那不动, 口里念叨着X+Y=几, 能不精神枯竭吗。大学那可就不一样了, 大一那会课程不是很紧, 时间宽裕, 形形色色的社团会让你目不暇接, 我看自己还算年轻, 一不小心报了计算机、足球、外语, 三个社团。每天上完课, 还可以与他系的同学多聊聊, 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和交际圈, 最主要是你会觉得自己很快乐。所以正在读大一的同学们, 多多参加学校的社团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有目标才有未来

大一刚来学校的时候, 其实还是挺有计划的, 每天背多少个单词, 记多少条名人名言, 看多少页书。条条框框都写得明明白白, 可习惯了被人约束的我到了这么自由的环境下, 便开始变不自觉起来, 其实就是一懒惰的借口。正所谓股票风云, 瞬息万变。记单词也是如此, 首先单词由每天的20个, 瞬间跌落到15个, 由于经济危机影响了心情, 过上半个月之后, 直接跌落到5个, 在国家提出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方针信息出台后, 自己又捶胸顿足了一番, 局势看涨, 增加到10条, 可最后一个月过去了, 压根就再不记得这个事儿了。大家不要鄙视我。这就是到了所谓的迷茫期了, 找班上的几位优秀生咨询了下学习坚持的“秘方”, 其中一位仁兄说得好, 如果要你由原来每天免费吃5个鸡腿, 一下减到1个鸡腿并且还要5块钱一个你会干吗?试想一个单词就是一个鸡腿, 你今天吃了几个鸡腿呢?我一想, 那不对, 鸡腿毕竟诱人一些, 还能填饱肚子, 于是作罢。最后综合了另一兄弟的意见。那就是要寝室的室友监督, 当自己无法自制的时候, 或许别人对你约束会让你更加努力。事实证明这方法挺不错, 一不小心就坚持了2个月……

所以说订一个长远的目标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四年后你打算考研, 你该学好英语, 想想自己该做些什么, 结识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并真心与他交往等等。如果你想在四年后找份理想工作, 想想需要考些什么证书, 要锻炼自己哪方面地能力, 又该如何做。有了规划便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样, 这往后的生活中, 即使偶尔迷茫, 也不会失去方向。有句话说得好:贵在坚持。

当然, 没有必要一直保持高三那种学习状态, 总是绷紧的弦往往会更脆弱, 更容易断, 也会让身边的同学无所适从。可能你会觉得很多课程学了没用, 不要因此而怠倦了它, “书到用时方恨少”。有关课程, 大概要等你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感受到其重要性, 不要让自己后悔。大学里老师不会因为你考试分数低而责备你, 家长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关心你的成绩, 作为过来人, 要说的是当你毕业找工作时, 用人单位会关心这些。所以关于学业, 该尽力的还是要尽力。

来到大学, 没有了“高考”作为目标, 大家往往会迷失方向, 不知道自己究竟干什么, 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 其实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明确自己的目标, 探索中求胜, 舍去那些对自己并没多大意义的事情, 一步一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集中精力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学会取舍, 这也是一种学问。

总的说来, 大学第一年, 也是你这四年或者三年来 (专科) 最重要的一年。你可以不用很着急, 但一定得用心规划!一直很喜欢这句话Time waits for no man (时间不等人) , 作以自勉。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再次回首, 四年大学生活真的只是那弹指一挥间, 待得来日回顾往昔时不留下任何遗憾, 那已知足。要相信, 叶子, 它总会要枯萎, 掉落以后, 才会有新生。

《希腊神话》二三事 篇3

第一,关于著者。阿波罗多洛斯到底是什么年代的人,《希腊神话》又是什么时候的书,似乎一向有些疑问。译者1934年写《希腊神话二》引用俄来德《希腊晚世文学史》,认为从前福都思主教所说著者“生存于基督前百四十年顷”有误,而“从文体考察大抵可以认定是西历一世纪的作品”。十年后他为本书写引言,重复了这一看法。1958年又写一篇引言,改说成“公元前一世纪”。最后在《知堂回想录》中又回到俄来德的意见。我们只有另外找到更可靠的材料,才能断言何者正确,抑或得出与此不同的结论,此前只能保留原样。

第二,关于版本。1944年引言中提到原文“分为十九章”,但是现在出版的译本并非如此。1944年第10、11和12期《艺文杂志》曾连载《希腊神话》译文,据译者在附记中说一共只是第一章的一半,内容相当于现在所见译本第一卷一、二、三章全部和第四章第一节,注释中则提到“见下文第十九章”和“见本书卷三第八章,案即今译本第九章”。好像有两个本子,一是“本书”,一是“今译本”。“分为十九章”并连载了一部分的是“今译本”,而现在所见译本则相当于“本书”。周氏在《希腊神话二》和《知堂回想录》中都提到是根据勒布古典丛书本翻译的,但是为什么两个译本不一样,因为没有见到周氏据以翻译的任何底本,也只好存疑。

如此说来,所谓“讨论”也者,只是强调“保留原样”和“存疑”两点罢了。确实如此。这里要讲一点题外话:《希腊神话》乃是“苦雨斋译丛”之一种,开张这个译丛目的有二,一是周氏多数译作已经绝版,都是文学名著,现在分批把它们重印出来;一是其中大部分从前出版时或多或少经过删改,这回依照原稿一一恢复过来。“苦雨斋译丛”如果有特色,其中之一便是“保留原样”和“存疑”。《希腊神话》因为从来没有出版过,更要尽量保存本来面目,故而一概不予改动,甚至不作注明。前者无须解释,后者道理也很简单:两个地方说法不同,读者一看就知道,又何必大惊小怪,多此一举呢。如果另外拥有材料,那倒可以就此发表一点意见。但是目前除了译者告诉给我们的,并不额外知道什么,所以只能“不知为不知”。然而因此未曾乱改乱动原稿,对译者和读者都尊重,大概也说得上“是知也”了。

第三也是最后一个问题,关于本书的翻译经过。译者在1958年引言中说:“本书翻译凡有两次,第一次是1938年,第二次是1950年,这是第二遍的译本。”似乎确定无疑,不过《知堂回想录》里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虽然也提到“先后翻译过两次”,但是《北大的南迁》一章说:“……不记得从那年的几月里起头了,总之是已将原书本文译出,共有十万多字,在写注解以前,又译了哈里孙女士的《希腊神话论》,和佛雷则的十五六篇研究,一共也有十万字左右,回过头来再写注解,才写到第二卷的起头,这工作又发生了停顿,因为编译委员会要搬到香港去了。我那些译稿因此想已连同搬去,它的行踪也就不可得而知了。”《我的工作(三)》一章说:“我译了《伊索寓言》之后,再开始来重译《希腊神话》。那即是我在1937年的时候为文化基金编译委员会所译的,本文四卷已经译出,后来该会迁至香港,注译尚未译全,原稿也就不见了。”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如果译稿早已丢失,后来在《艺文杂志》发表的一部分从何而来,除非他重新翻译了。我曾提出周氏先后翻译三次,就是以《知堂回想录》所说为依据。当然这是推测,也就谈不上无可置疑。但是我不大信服另外一种推测,即原本有两份稿子,编译会带走的是正式稿,底稿留在译者手边,1944年发表的便是这个。因为据我所知,无论翻译还是写作,周氏向来都不打底稿的。何况《知堂回想录》中说得很清楚,“这回所以又是从头译起”,如果手边留有底稿,他何以要如此呢。

【附记】此文写毕,看到《不列颠百科全书》有“阿波罗多罗斯”一条:“阿波罗多罗斯(雅典的)(活动时期公元前140)希腊著名学者,以所著《希腊编年史》闻名。曾从师于阿里斯塔科斯,约公元前146年离开亚历山大城前往帕加马,最后定居雅典。《希腊编年史》用希腊喜剧通用的抑扬格三音步诗体写成,纪事时期从特洛伊城陷落(公元前1184)至公元前144年,后又续至公元前119年。他的其他著作有:专题论文《诸神论》;一篇有关荷马诗作中船只名录的文章,斯特拉博在他的《舆地志》中曾加以引用;还有一些评论文章。一部概述希腊神话的书《神话全书》以他的名字传世,实际上并非出自他之手。”

如此说来,福都思讲的阿波罗多洛斯的年代原本不错,但是所著《诸神论》并非流传下来的这本《希腊神话》(原名Bioliotheke,周氏译为《书库》或《书藏》,即这里提到的《神话全书》);俄来德根据文体推测《希腊神话》的年代可能也有道理,然而他将此书作者和阿波罗多洛斯混为一谈了。所以周氏的两种说法都不无可议之处,没想到这是一部托名之作。虽然它的价值并不因此有所减损,即如译者所说:“这神话集的好处,叙述平易而颇详明,固然是其一。是希腊人自编,在现存书类中年代又算是较早的,这一点也颇重要,是其二。”

二三事作文 篇4

把你拉出路途中的沼泽;友情就像喜庆的礼花,陪你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友情又像清香的手帕,在你痛哭流涕时,鼓励你擦干眼泪,重新站起……

在友情路上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站不起来!

记得在小学时,老师让我和我最好的朋友(班长)一起写厚厚的日志,当时我和她明明分配好要每周交换一次

但我每次交到他的手上,就会连忙推脱,诉苦没时间,我想还是帮她写吧。结果反而变本加厉,整整一个学期的日志全部是我写的。

不仅如此,老师夸我们能定时完成日志时,她竟然毫不犹豫的说:“我可是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写的。”

听后,我顿时觉得,没写就是没写,不用这么口是心非吧!诚实一点不好吗!下课后,我和她说:“以后别这样撒谎了,这样你会让人怎么想你的人品啊……”

她居然毫不犹豫说:“这叫撒谎吗!这叫见机行事!”我沉默了,不是她的话我无言以对,而是我感到心寒,我的朋友竟然不听劝告

下学期,我们又接受了这个“任务”,这回我没有替她分担,可以感觉到她那时非常不情愿。到了政教处检查日志的时候

发现正好缺了一个星期,当时交给政教处时在班长手里,老师生气问我们谁没写时,班长竟然说我忘写了。

我怀着遗憾的表情看着班长时,我眼泪流了下来。心里想:怎么,是我错了,还是她错了。朋友原来是用来利用追求完美的。

我被老师一顿训斥,竟然哽塞的解释不了,我无缘无故地背上这个黑锅,当了回替罪羊。悲哀!

事后,我发誓我再也不相信友情了,这种友情不需要。此后,我对待普通朋友就从来没有尽心尽力过。朋友只是无聊时的陪伴罢了。

上了初中,有了崭新的开始,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同学。可是孤单一直在我的身边打转。

终于有一天,我认识了她们,她们的真诚,她们的品质,她们的关爱感动了我,打开了我刚刚关闭的门。我开始快乐,我开始不再孤单,因为,我有朋友。

每当我快乐时,她们和我分享;当我迷惑时,她们替我分担。我们一起哭,一起笑。

二三事作文 篇5

几年前夏天的一个周末的早上,我在太阳的第一缕光芒中苏醒。吃了早餐,我便和父母一起去散步。清晨,晨风轻轻地吹拂着我们的脸庞,一天有一个美好的开始。我开始期待新的一天的到来。

又是一个夏天,记得那是一个中午,阳光火辣辣地照向大地,使地上的水都晒干了,连窗前的大树的叶子也变成了黄色,知了在窗前的树上不停地叫着。这时候最有意思的是坐在沙发上,边喝冷饮边和姑姑聊天。冷饮也是姑姑亲手制作的。她从箱子里取出了一个水果,或是一个橘子或是一个苹果,把它用清水清洗干净,切成块,放到榨汁机里。不一会儿,香甜的果汁也就从机器里流了出来。榨好果汁,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冰块,放到果汁里。这果汁可比外面卖的果汁要健康、好喝得多,而且还驱走了蒸汽和烦躁的心情。

在绍兴过了一个夏天。因为那里比青岛凉快。所以放暑假两个周后,去了那里。我一般总是夏天去浙江,或去杭州,或去绍兴……那里不仅凉快,而且下雨多,还有习习的凉风。晚上,去了一条河边,凉风习习,我看到那滔滔的河水,心里顿时觉得凉爽起来。回到小旅馆,看到桌上放的一杯冷饮,听着窗外的笛声,我又想起了我的家乡窗外的那棵树……

二三事作文 篇6

——题记

小小的纸飞机,纯白色的影,划过夜空。童年似乎像在手中紧握的沙,随着我们的一路奔跑,散落一地,回首,都是落满的回忆。

疏柳淡月。我又再一次回到母校,轻轻地抚摸墙壁,它载着我六年来的点点滴滴。这时我不经意间就回忆直了那个她……

又是一个初夏,我拥有了自已的“死党”,她陪我一起哭,一起笑,仿佛黑暗的屋子有了一束阳光洒进,刹那,便点亮了一切!

友谊长存

那节体育课,使我的印象深刻,我们两个人跑到操场中央,许下属于自已的“山盟海誓”:时光不老,我们不散!不欺骗,不背叛,永远都是好朋友!我们相视而笑,充满阳光的笑容,温暖着我们的心房。

一次不经意的唱歌,唤来了我们的心有灵犀“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突然有一个声音出现在我身边“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那时的空气仿佛已静止,热烈的阳光也温和了不少,似乎都在聆听歌声!

离别伤感

毕业前的一个清晨,我将她叫来,手指轻轻挑拨古筝的琴弦,须臾,我的琴音戛然而止,不敢转身……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弹这一首吗?”我的眸中充满清泪,哑声问道。

“不知道……”这时的阳光洒在脸上显得那般凄凉。

“我和你在此相遇,却也要在此分别。你总说,岁月有情,无论悲喜聚离,皆为心甘情愿。”我低了低头,轻声地说。

一曲离歌,难免伤怀。时光要带走的终究会带走,时光带不走的,才是我的。友情放手,只为常伴一生。当我意识到你的所有时,已经迟了,我们的故事就被画上了句号——毕业了。留给彼此的,只有那些洒满阳光的笑容。

有一部电影曾经说过:“最悲痛的不是一次次离别,而是还没有来得及好好道别。没有什么会原地等你,只有自已去争取。”

是啊!我们还来得及好好说个再见,就早已各奔东西。不知现在的你在初中还好吗?没关系,我们都会好好的。只是,愿时光留给我们的都是美好的回忆。太阳终究会升起,阳光终究会洒满一地,背后的我,一直都会看着你!

希望可以完成我们的誓言“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恍惚间,再一次回过神来,又是一架纸飞机,嘴角再一次微微扬起,又是一个初夏,又是一个洒满一地的阳光,又是一次深厚的友谊……

★ 二三事作文

★ 妈妈二三事

★ 小学二三事范文

★ 父爱二三事作文

★ 读书二三事作文

★ 酒趣二三事作文

★ 寒假二三事作文

★ 丽江二三事作文

★ 初一二三事作文

家访二三事 篇7

一、“夸一夸”他的优点

我班的小松同学又惹事了, 上数学课居然拿小剪刀剪下前面女同学的辫子。数学老师批评他, 他竟说老师多管闲事。“简直是无可救药!”数学老师气呼呼地对我说。这个小松, 是班里出了名的捣蛋鬼, 墙壁上的几个大脚印是他留下的, 窗户上的碎玻璃与他有关, 每次班里扣分与他脱不了关系……

我决定去家访, 在家长面前数一数他的劣迹。当我刚踏进他的家门, 小松先是一愣, 马上开溜。他爸则迅速抓起一根扁担要打, 我按住, 奇怪地问:“怎么老师一进门, 就打小孩?”“一定是在学校里闯祸了, 老师都来告状了。”他爸怒气冲天。突然间我想起了一句古话:“教者也, 长善而救其失也。”班主任应该寻找惹事学生的身上的优点, 加以赏识和激励。于是, 我改变了主意, 抽回扁担, 微笑着说:“这回我真不是来告状的, 是来报喜的。”“他能有什么好事, 不给我惹事就谢天谢地了。”我拉着小松的手, 亲切地说:“今天早晨, 一位小朋友不慎摔倒, 头陷在淤泥里, 小松扶起她, 帮她洗干净头发;前几天风刮破了教室里的玻璃, 也是小松帮忙修好的;学校里劳动小松总是抢脏、累的活干, 我今天特意来夸他。”说完我将目光投向小松, 看见他眼里噙着泪花, 这泪水告诉我小松有药可救!第二天, 小松向我承认错误, 并说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感谢我。打这以后, 他彻底变了, 班上的好人好事本上有了他的名字, 墙壁上的脚印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 运动会上他为班里夺得奖牌……给犯错的学生留点“面子”, 是一种教育智慧, 能在和风细雨中促进学生的转变, 达到润物无声、脚印无痕的境界。

二、“骗一骗”她的家长

期中考试过后, 我接到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我小孩告诉我这次语文考试成绩上升特快, 得了86分, 平时都是不及格, 我有点不相信, 担心小孩骗我, 特打电话向你求证。”我翻开小萍的试卷, 58分。我该怎样回答小萍的家长呢?思索片刻, 我已有主意, 说:“不错, 她学习越来越认真了, 我准备好好表扬她呢。”“那真是太好了, 我也打算买辆自行车奖励她呢。”放下电话, 我心潮起伏, 该如何引导小萍呢?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 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 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我应该像对待一朵花瓣上的露珠一样小心呵护她, 抓住每一个教育转化的时机, 给予她更多的人文关怀, 促其健康成长。

我决定和小萍联合起来骗一骗她的家长。为了做到天衣无缝, 我将小萍的试卷作了改动, 带给家长看。刚开始小萍非常紧张, 以为老师是来揭穿她的, 后来她亲自瞥了一眼试卷, 知道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露出又感激又惭愧的神色。我冲小萍一笑, 意味深长地说:“新自行车可要借给老师骑一骑啰。”回家的路上, 我的内心依然在做复杂的斗争:这次欺骗行为能达到教育小萍的目的吗?会不会把她引入错误的方向呢?能激发她心中的学习热情吗?

第二天, 小萍来到我办公室, 充满自信地说:“谢谢您帮我得到了自行车, 也请您相信我, 一定会凭自己的努力把这27分挣回来!”我如释重负, 仿佛看到一位攀登者正登上九重天, 摘取那璀璨的星星。

三、“帮一帮”她的家庭

一天, 我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老师, 我请长假, 在家照顾奶奶。”她家里发生什么事了呢?最近我发现她总迟到, 整天闷闷不乐, 心事重重。我决定到她家家访。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呀, 光线暗淡, 摆设凌乱, 她奶奶躺在床上呻吟。小雨正在烧火, 两手黑黑, 脸也黑黑。祖孙俩相依为命, 现在奶奶病了, 她顿时失去了依靠, 显得一脸的无奈。我安慰老人, 鼓励她, 告诉她一切都会好的。回到班里, 召开主题为“同学有困难怎么办”的班会, 介绍了小雨家的情况。学生伸出了热情的双手, 捐出了自己的零用钱, 帮助小雨照顾奶奶。每隔一段时间, 我都到小雨家家访, 给她讲励志故事, 探讨人生的意义, 帮助她树立信心。后来, 小雨始终以奋发的精神面对人生, 以阳光般的心态对待生活, 以感恩的情怀回报社会。一种“历挫折而不消沉, 经磨难而奋起”的人生观在她心里扎了根。

“捡漏”二三事 篇8

曾有一次,我从钱币摊上以1元钱购得一枚水坑篆书“唐国通宝”(折十大钱),后来有人开价到一万二千元,可谓捡了一个大漏。

2000年秋天,一古玩商拿来一方砚台,他说先送给一藏家看后认为砚身无墨痕,断定为新货,不肯收,故才给我送来。这一方石砚长22厘米,宽14.2厘米,高3厘米,全身布满细密的纹路,叩之如振玉。砚堂宽阔,颇有气势,砚池中雕刻一瑞兽,匍匐于上,兽头微昂,回首眺望;双目暴凸,胸颈丰腴挺阔,兽口含缠枝莲,寓意为官要清廉;兽尾如卷云,形成一个美丽的心状圆圈。

龙尾石产于江西省婺源县与安徽省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一带。龙尾砚始出于唐代开元年间,在宋哲宗在位时被列为贡品。真正的龙尾砚石色黝黑,微呈青碧,质地细腻,温润如玉,呵气成水,利于研磨。它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优点:即使使用多年,墨膏满面,洗涤一下立刻干净。

我用放大镜仔细查看,在瑞兽的缝隙间暗藏墨垢,砚的包浆自然厚实。我认为是一件老货,以较低的价位购藏。我想那位藏家如果知道龙尾石有“多年宿墨一濯而莹”这一个优点,此砚就不会落入我手中。

去年秋,一位朋友欲将所藏古钱币全部转让,托我寻找买主。我为他先后介绍了几位钱商。后来他再见到我时说:“绝大部分古币都卖完了,只剩下几枚。”我说:“那剩下的就给我看看吧。”次日,我在他家中看到了剩余的钱币:很常见的几枚康熙通宝、开元通宝、日本宽永通宝和一枚锈迹斑驳的小“钱”。未及细看,我就按略高于市价的标准付了钱。

回家后,我将钱币清洗干净,发现这枚“毛钱”竟是一枚元代的“泰定元宝”。我查了查《简明钱币辞典》:泰定元宝,铸造于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1327年),属于供养钱,泰定元宝四字行书,直读,“宝”字简化,笔法草率,制作简陋,但传世极少。

据史料记载,元代统治者以杀掠起家,他们把这种罪恶行径看作上天所赐的福分。为了更好地统治被征服的民族,统治者利用宗教进行宣传,宴请番僧,兴建寺院,广作佛事,为统治者祈祷福佑。当时寺观为供佛之用铸造了一批钱币,也流通于市,后世称之为供养钱。我发现的这枚“泰定元宝”便属此类。但为何经过了几位商贩的挑选都没有发现呢?我想,这些商贩平时多轻视“垃圾钱”,更看不起“毛钱”,才使它成为漏网之鱼。这枚泰定元宝虽不是贵重藏品,但由于元代推行纸钞,铸钱不多,加之历经战乱,故存世的元代钱,特别是供养钱就更加稀少了。

可见,物之所得,往往在缘分,其玄奥处令人不可思议。我“捡漏”有三经:一是抓住机遇别放松,深入实践练内功;二是细看藏品寻找特征;三是多看真品心中有数,仿品、赝品要门儿清。

二三事高中作文 篇9

我从7岁开始读书,了,除了家,学校就是我呆过最多的地方.

对于我的学校,我想说些什么。

我想我必须说些什么。

我们学校的领导很关心同学。校服春装两套夏装两套秋装冬装也各两套,并且年年都换新。而且啊领导们还特赶潮流,我们夏装的校服做得十分具有朦胧美(当然,我是说女生),那竟然是性感的半透明!!那男生看女生时,只感到一片雾蒙蒙,那种镜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直叫人欲罢不能热血沸腾。哎,我明白,领导是想磨练男生的意志力,让他们从小开始就能抵抗外界的诱惑。我们的领导为此费尽心力,实在太叫人感动了。

说到校服,我又想到了另一件事,它让我知道我们学校的领导是多么的善良。我们同学去问了裁缝,惊奇的发现一套校服竟然只值三十几,可我们两套校服要上交112。于是我十分感叹:那个生产厂家实在太黑了,而我们学校太善良了。

这还只是小事而已,其实我们领导的本事不在这里,在他们很会精打细算。今年5月不是四川大地震嘛,我们学校当然也捐款啊,不仅掏现有的钱,学校啊还把旧杂志拿出来买。很旧了,本来那些东西只能当废品卖个几十块的,可在我们同学的.爱心下卖出了将近1000。这时候,他们的本事就来了。有个Q老师说这些钱先留着,先放在学校里,不要捐先,学校另外还有别用。可爱心社社长说什么都不肯,一定要捐。Q老师急了,说有本事你自己去红十字会捐。社长昂昂头说,去就去,我又不是不认识路。Q老师一听,脸都气白了。哎,我们要多体谅领导,他们也是为了学校才不捐这一千来块钱的,又不是贪污给自个儿,是不?

总之啊,我很骄傲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有这样热情善良会打算的领导,他们都是党和国家的支柱。

老师二三事作文 篇10

据说“魔头”都有让别人害怕的东西,而我们班这个“魔头”实际上并不是那种恶毒的人。她只是表面上十分令人害怕,而心却十分美好。

她十分幽默,课讲得很好,我们班所有人都喜欢她的课。但有时也很严厉。

在一个北风呼啸的早晨,徐老师在讲台上神采奕奕地讲着那些语文知识,我们在认真听时,只见英语老师走进来说:“徐老师,下节英语课你上语文行吗?”徐老师痛快地答应了。此时,我的心情像被寒冷的风吹裂了一般。虽说徐老师语文课讲得十分精彩,但是英语课今天只有一节啊!徐老师您真“恶毒”啊!我心里这么想着,但也明白。

又一个北风呼啸的早晨,我们被那寒冷的风吹的如“冰人”一般。但到了学校,只听徐老师说:“在这寒冷的一天,我们一起在学校上课,你们不觉得十分温暖吗?”徐老师这句话一说出来,瞬间温暖了我们的心。放学了,徐老师还关切的告诉我们要穿厚一些。我们在学校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真是一个好老师啊”!同学们都说。

三毛二三事 篇11

在我们家里,“三毛”并不存在。

爸爸妈妈和大姐从她一小就称呼她为“妹妹”;两个弟弟喊她“小姐姐”;在侄辈的心中,她是一个稀奇古怪但是很好玩的“小姑”。

“三毛”这个名字从民国六十三年开始在《联合报》上出现,那些甚至连“三毛”的家人都没经历过的撒哈拉沙漠里的生活,让我们的“妹妹”“小姐姐”“小姑”顿时成了大家的“三毛”。

但即使在她被广大读者接受后的20世纪70年代,家里仍然没有“三毛”这个称呼,大家一切如常,仍然唤她“妹妹”“小姐姐”。尽管父母亲打心眼儿里以这个女儿为荣,但家人在外从来不会主动表示“三毛”是我的谁。

记忆中,母亲偶尔会在书店一边翻阅女儿的书,一边以读者的身份问店家:“三毛的书好不好卖啊?”每当答案是肯定的,她总会开心地抿嘴而笑,再私下买上两三本三毛的书,一面自我陶醉,一面给女儿捧场。

父亲也有过此类逸事,有一次,他独自偷偷搭乘火车,南下听女儿在高雄文化中心的演讲。令他没想到的是,当他到达会场时,那里早已爆满。于是,他就和数千人一起坐在馆外,透过扩音器聆听女儿的声音。演讲结束后,他带着不容觉察的激动和喜悦,默默地坐火车返回台北。

女儿出名后,父亲常做一件事,就是帮女儿整理信件。当时小姐姐在文坛上似乎相当火热,各地读者雪片般飞来的信件,每月均有数百封。一开始,三毛总是一一亲自阅读,但到后来读者来信实在太多,对健康状况欠佳的三毛来说,成了极大的负担。可对于这些热情洋溢的读者来信,如果不回,则辜负了读者们的支持和赞誉;若一一回信,简直不可能实现。

于是,父亲就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余,每天花三四个小时帮小姐姐拆信、阅读、整理、分类、贴标签,再写上备注,标明哪些是要回的、哪些是收藏的。10多年来,父亲对这项额外的工作甘之若饴,用自己微薄而坚韧的力量,传达着对女儿的爱护。

而这十几大箱读者的厚爱与信中藏着的喜怒悲欢,已在小姐姐葬礼中全部火化,让她一同带走了。

“三毛”是她身上的光环,但在我们看来,那些传奇而轰动的名声对她而言似乎都无所谓。她的内在一直是陈平,一个诚实做自己、总是带着点儿童趣的灵魂。

她走过很多地方,积累了丰富的经历,但也因为这些生命中的经历、辛苦和离合,她的灵魂非常漂泊。

对三毛的好朋友、三毛的读者,和身为三毛家人的我们来说,每个人都以各自的视角,看到了、理解了、感受了某一个侧面的三毛,但又没有人能真正看透她的全部。因此,时至今日,我们各自保有对她不同的记忆,用各自的方式想念着她。

这些记忆或许看似琐碎,但对我们来说,是家人间最平凡也最珍贵的回忆。如今,三毛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身为家人的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记忆,来慰藉每个人这20年来不曾间断的怀念。

从小就与众不同

“小姐姐”在我们家是一个说故事的高手。20多年了,关于她,我们家人总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吃完晚饭后,全家人齐坐客厅,小姐姐把头发往上一扎,双腿盘坐,手上拿一大罐面霜,一边涂脸按摩,一边“开讲”她游走各地的事。

这些在一般人说来平凡无奇的经历,从她口中讲出来则变得精彩绝伦,常把我们唬得一愣一愣的。所以,小姐姐总说自己是“说故事的人”,而不是作家。

其实三毛从小就显现出了她与众不同的特点,譬如有一次,她向母亲讨了点儿钱,去买了一支当时非常贵的马头牌花生口味的冰棒,然后领着姐姐到离家不远的一个防空洞里,严肃而谨慎地把冰棒放到铁质的香烟罐里,说:“这里凉凉的,冰棒不会化。到了明年夏天,我们就还有冰棒可以吃!”

第二年夏天,姐妹俩真的手牵手回到防空洞里,把已经发黄锈掉的铁罐挖出来,打开一看——哇!只有黄黄浊浊的一汪水。这是她从小表现出的可爱的一面,而这份童真,在她48年的生命中,从来不曾消逝。

另外,当时我们重庆的大院子里有个秋千,是她们姐妹俩喜欢去玩耍的地方。但因为院子里有一些坟墓,所以每当玩儿到天黑,姐姐便拉着妹妹想回家。三毛从小胆子便大得很,总是在秋千上荡啊跳啊,不到姐姐再三催促是不肯走的。

除了善良、有怜悯心、爱读书,小姐姐同时又具有勇敢、无畏和反抗心。她从小就很有想法,在我们4个姐弟中,她是最特立独行的那个孩子。现在回想起来,她从初二就开始休学,尽管那时年纪还小,但我们各自对人生态度的不同之处,已经不自觉地显现出来了。

一切凭感觉

熟悉三毛的读者或许记得,她曾在沙漠里用棺材板做沙发。有时候想想,这个能用棺材板和轮胎把家里布置得美轮美奂的女人是我的姐姐、陈家的女儿,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因为回到台湾后她与爸妈同住,一间不到16平方米大的房间,除了书桌、书架和床之外,一切布置都非常简单。但在她自购的小公寓里可就不一样了,这个位于顶楼不大的蜗居,屋里所见几乎全部是竹木制品——木制墙面、木桌、木鸟笼(里面装着戴嘉年华面具的小丑)、竹藤沙发……

对于我们3个姐弟还有我们的孩子来说,三毛的家是个很特别的地方,完全散发着她个人独特的美感。

除了家居布置,小姐姐手也非常巧,很会照顾身边的人,跟荷西在一起时,她把他养得白白胖胖,让他天天想着吃“雨”(粉丝)。但对她自己来说,“吃东西”是非常无所谓且不重要的事,尤其在她专注写作的时候。她在台北的家里有冰箱,但常常是空的。

她工作起来可以没日没夜不吃饭不睡觉,所以我们家人经常会买些牛奶、面包、香肠、牛肉干和泡面放在她的冰箱里。记得有一次我们去看她,一打开冰箱,里面空空荡荡的,只有一根已经咬过几口的生香肠。我们都大惊失色地问:“这是你咬的吗?”她说:“是啊!肚子饿了嘛!”

另外,她也不在意金钱。尽管小姐姐的文章经常在杂志报纸上发表,但稿费这部分收入她一律不管,全部交给母亲打理。她常说:“我需要的不多。”事实也是如此,她最常穿的是一条牛仔工装吊带裤,喜欢穿塑胶鞋和球鞋,高跟鞋是很少上脚的。

不为人知的“能力”

在家里,父母亲基本上是不喝酒的,即使应酬,也只是沾沾嘴唇而已。但这个二女儿不知是否得了祖父或外祖父的遗传,她可以独自喝一整瓶白兰地或威士忌而不会醉倒。但她并不常喝,除非找到能一起畅聊的朋友。

至于烟,小姐姐倒是抽得很凶,每次去老家巷口的家庭式洗头店,她总是一边说故事给老板娘和其他客人听,一边一根根地抽着烟。这样一个小时下来,可以抽上10来根,写作的时候亦是如此。

她抽烟点火时总是用火柴而不用打火机,为的是划着火柴时那股“很好闻,有硫磺的味道”,同时火柴燃烧时“有火焰,有烟会散开,感觉很棒!”对她来说,火柴是记忆的一部分,会帮她增加灵感。

三毛记忆力很好,而这份记忆力或许在语言上也对她助益颇深。在我们家,父母亲彼此间说的是宁波话与上海话,到台湾后,小姐姐日常说的是国语,但和二老讲话时则换回这两种语言。

出生在四川的她除了四川话颇为流利,后来又和与她很亲近的保洁阿姨学了纯正的台湾话,完全不带一点儿外省口音。她在到台湾的日商公司短暂帮忙的日子里粗通了日文,并在出国后把西班牙文、英文、德文也统统收到了自己大脑的百宝箱中。

中文和西班牙文是她这9种语言中最精通的两种,每当父亲有欧美的客户或友人来台时,三毛总会帮父亲做翻译,让席间宾主尽欢。

充满爱的小姐姐

小姐姐一辈子流浪的过程中,或许都在寻找一份心里的平安和笃定,好不容易有了荷西,他却又中途撒手离去。

除了荷西,小姐姐也很爱她的朋友们。三毛对朋友从来不设定界限——无论男女、国籍、社会地位、有学问没学问、知名不知名,一旦她当你是朋友,她就拿出真心来对你。她笨笨的、不会说奉承人的话,但对人绝对真诚,而且对弱小的人特别关心。她有很多很多的好朋友,而这些朋友也给三毛的生命带来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不过她似乎习惯四处流浪,她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于是有了《橄榄树》。当这首脍炙人口的歌不断被翻唱之际,身为家人的我们除了为她骄傲,也为她心疼。

她流浪的远方不是一个我们能触及的地方,但也因为是家人,我们比旁人更能看到她的快乐、伤痛和辛苦。

另外一首最能代表她年轻的心的歌曲则是《7点钟》,由三毛作词,李宗盛作曲,描述年轻时约会的心情。词里写道:“铃声响的时候,自己的声音那么急迫,是我是我是我……是我是我是我……”这就是我的小姐姐,心里溢满爱的小姐姐。

不再漂泊

对很多读者来说,“三毛”,这个像吉普赛人的女子变魔术般来到人间,写下一篇篇故事,然后又像变魔术一样离开。20年了,三毛仍在你们的记忆中吗?

在我们家里,“三毛”不存在,但是20年前的那天,父母亲和大姐口中的“妹妹”,我和我哥哥的“小姐姐”,走了……

我们很想念她。

尽管,我们不敢说真的完全理解她,毕竟谁又能真的理解谁?但是我们确定,她非常爱我们,我们也非常爱她,今生能够成为一家人,足矣。

对于她的骤然离世,父亲有一段话,他说:“生命的结束,是一种必然,早一点儿晚一点儿而已,至于结束的方式就不那么重要了。对于妹妹的离开,我们做父母亲的固然极度悲伤、痛心、難过、不舍,但是她的离开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接受这个事实。妹妹丰富的一生高低起伏,遭遇大风大浪,表面是风光的,心里却是悲苦的。幸亏有家人和朋友的关怀,不然可能更早就走了。她曾经把爱散发给许多朋友,也得到过很多回报,我们让她好好地平静地安息吧。”

徐昭东教授二三事 篇12

当年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年代, 国家每年都拨给各省主管厅局技术改造资金, 各省科委也会下拔研发基金。1976年, 国家下拔了一大笔技术改造资金, 用于发展新型建材;湖北省科委拨给省建材局8万元科技经费, 用亍支持湖北省新型建材“框架轾板新型建材体系” (代号“721丨1”) 的研发工作参加这个项目的有省建科院、省建材院、中南建筑设计院、武汉建材学院、一冶中南水泥制品厂、应城石膏矿等单位我有幸成为此项目的组织者, 从此结识了项目主要参与者武汉建材学院的徐昭东教授

1977年, 湖北省建材局拨给武汉建材学院15万元用于支持发展新材料, 学校用这笔钱盖了一栋局部两层、占地约800平方米的建筑, 作为新材料实验工厂用房从那时起, 我与徐教授的联系便多了起来

乘坐东方红轮赴九江参加防水协会成立大会

1984年10月8日晚, 我与徐昭东教授相约从武昌中华路码头坐轮渡到汉口, 从汉口江汉关18号码头登上东方红5号轮船通过排队、换号、安排房间、领卧具等程序, 我们被安排到了轮船第二层第18号房间我们是同时购的三等票, 所以有幸被都安排在了下铺

在秋高气爽的季节, 一轮明月高挂在长江东边一头, 浩浩荡荡的江水栽着我们顺江而下我们畅聊起来, 回忆起相识、相知、相交的点点滴滴, 谈到1983年春节过后, 徐教授一家来我家吃饺子、吃螃蟹、吃糖醋排骨, 说到我爱人与徐教授夫妇都是江浙老乡, 习性口味相同, 在一起相处其乐融融, 此情此景, 现在再回想起来, 历历在目, 就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事

第二天清晨约五时, 天刚蒙蒙亮, 气笛一阵长鸣, 我们随着登岸的人群, 踏上了九江大地

九江油毡厂承办会务工作, 热情地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 为会议成功各幵提供了周全服务。

上午九点半, 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成立大会正式开幕, 协会筹委会秘书长孙庆祥主持了大会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公司副经理郑守立致开暮辞, 协会筹委会副主任、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公司经理徐勤舫作了协会等备工作报告, 协会筹委会副主任李从典作了协会章程 (草案) 报告, 协会筹委会副秘书长吴庵敖做了协会会费管理 (草案) 报告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协会章程、会费缴纳管理办法, 经协商推选了协会理事会理事单位及领导成员, 并确定了协会近期工作重点

我和徐教授等会议代表, 作为亲历者一起见证了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的诞生

开低温油毡研制之先河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 我国防水材料以纸胎油毡为主, 其中煤沥青油毡又占相当部分, 低温下无法开卷是个大问题。

为此, 徐昭东教授牵头, 在国家建材局和湖北省科委的支持下, 武汉建材学院和荆州建筑防水材料厂于1982年4月一1983年10月, 承担了研制低温油毡的课题, 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和湖北建筑建材科研设计院的协助下, 历时一年半完成了研究试制任务。

1983年11月10日, 国家建材局、湖北省科委对课题组织了鉴定会议认定研制的PVC改性焦油沥青低温油毡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 其最低开卷温度较当时国内现有油毡降低约25?C?延长了冬季施工期, 同时又为废旧塑料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低温卷材, 在煤沥青油毡的耐低温和耐热性能方面创出了国内先进水平, 其他技术指标均与350#石油沥青纸胎油毡的国家标准?GB 326) 要求相当, 为我国增加一个性能优良的纸膽油接新品种

参加该项成果鉴定会的有陶逸钟、陈燕、褚承祖、田凤兰、西家智、丁德年、唐素芳、张明华等领导和专家。

首次将聚氨酯应用弓I入防水行业

1984年, 徐昭东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将聚氨酯树脂应用于建筑防水领域的课题, 在国家科委、湖北省科委的大力支持下, “聚氨酯嵌缝油膏”、“聚氨酯防水涂料”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 并获得200万元科技攻关经费支持。

项目由徐昭东教授牵头, 武汉化工学院、武汉建材学院为项目支持单位, 荆州沙市新型建材厂为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特邀美籍华人王宝琪博士常驻沙市共同幵展技术攻关吴壁跃和王幼平教授、袁立宪厂长、黄万东总工均参与并支持了这项工作.

1985—1986年, 历时两年, 项目得以完成利用国产原料研制的聚氨酯嵌缝油膏和聚氨酯防水涂料, 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取代了进口产品, 成功应用于当年亚运会场馆项目, 为亚运会按时召开作出了贡献。项目当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中央电视台报道从此以后, 国产聚氨酯嵌缝材料和防水涂料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密封防水工程。

为国家“H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贡献力量

徐昭东教授组织参与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建筑节能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既有居住建筑屋顶节能改造技术项目”分课题“沥青瓦薄壁轻钢防水保温屋面系统”:该项目实施于2006—2007年, 其研究成果试应用于由福建林姓企业家在湖北咸宁投资建造的多栋7层以下住宅令, 其部品件由北京新型建材集团、美国欧文斯科宁公司、美国维罗朗公司等单位合作提供中国建材研究总院苏州防水研究院作为子课题的负责单位也做了大量组织协调与科研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徐昭东教授多次组织陪同武汉理工大学陈仁善书记、湖北省建设厅黄光碧处长、中建三局张希黔总工等领导赴咸宁工地视察指导工作, 掌握项目进展, 解决协调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2007年12月21日上午, 受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委托, 湖北省建筑防水协会在武汉主持召开了“沥青瓦薄壁轻钢防水保温屋面体系”科技攻关项目课题评审会参会的领导和专家有:中国建筑防水专家委员会专家李承刚、王天、徐昭东, 中南建筑设计院总工万家智, 武汉市建筑设计院郭必武总工、武汉市建委吴龙刚等人, 我本人也参加了评审。

会议听取了项目课题组汇报, 审查了提供的技术资料, 经质疑讨论, 一致认为采用薄壁轻钢屋架作坡屋面结构, 上面铺以欧松板保温隔热层, 以维罗朗膜为防水垫层, 其上层铺设沥青瓦, 是一种新型轻质组装屋面系统, 具有轻质保温隔热防水等多种功能, 施工快捷, 环保、节能、节材, 实现了建筑工业化、组装化, 是一种值得在多层建筑中大力推广的新型屋面系统。专家们一致同意通过项目评审, 建议尽快完善应用技术, 予以推广。

牵线搭桥促进台湾与大陆防水行业的交流

徐昭东教授是台湾防水技术协进会与令国建筑防水协会建立交流关系的牵线搭桥人

2007年7月31日下午2点多, 徐昭东教4受夫妇亲自开车到北京天河机场迎接台湾防水技术协进会理事长徐伟杰先生、徐培钧总经理接机后, 徐伟杰理事长入住北京华润饭店

当天下午四点半, 在北京朝阳区徐教授家, 徐教授与徐会长进行了深入交流, 就大陆和台湾建筑防水的现状及未来交换了意见当晚徐教授宴请徐会长, 并联系了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朱冬青理事长

第二天上午, 徐昭东教授又相约来到华润饭店一楼咖啡厅, 与徐伟杰理事长就抗菌涂料、耐火涂料技术进行了交流探讨:中午, 在北京“欣叶”台湾餐厅, 经徐昭东教授引荐, 徐伟杰理事长与朱冬青理事长会面, 从此开启了台湾防水界与大陆防水界相互交流的大门, 台湾防水界也融入了祖国防水事业的大家庭此后, 在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组织的各项全国性活动中, 再也不乏台湾防水界人士的身影, 台湾防水协会也借助于中国防水协会的大平台走向了全国, 成为中国建筑防水行业的一支有生力量

晚年为光电防水一体化屋面技术研究推广倾心尽力

自太阳能屋面系统技术诞生以来, 徐教授就球磨着要将该技术与防水技术结合起来, 发展光电防水一体化屋面技术, 尤其是他离世前几年, 花费了大量精力, 在不停地研究

武汉是徐教授长期工作的地方, 对这个城市他充满了感情徐教授作为旅美学者回国定居北京后, 常常回武汉小住;作为老朋友, 他每次回汉又必定致电我, 一起聚一聚2012年3月21日晚, 快九点了, 突然接到徐教授的电话, 告诉我已回武汉了, 约我见面当我赶到徐教授位于武昌江边的錦江国际城住处时, 已是晚上近十点了, 在徐教授书房, 我俩一边饮茶一边抽烟, 徐教授从他身上新装的心脏起博器谈起, 从生活习俗谈到学校里的事, 又从太阳能的转换技术谈到如何帮助湖北建筑防水行业快速发展, 不知不觉已近半夜我出徐教授家门时, 当晚公交车已收班, 打的回到中南路的家中时, 已过凌晨万没想到, 这竟是我们的最后一面

2012年4月7日, 湖北防水协会应浙江防水协会之邀, 正在宁波进行友好交流, 我突然接到孔宪明教授电话, 说是徐教授已经走了 :晴天霹雳的消息, 我们实在不能接受, 便电询北京朱冬青理事长, 确实了此令人万分痛心的垂耗:

徐教授逝世前, 他一直牵挂于心的光电防水一体化屋面项目还没有完成2012年]月27日下午, 乘春节休假, 徐教授还邀集陈仁善、孔宪明和我以及永阳防水材料厂刘诗艮董事长、黄国鹏总经理, 到他武昌锦江国际城家中, 就共同关心的光使大阳能多功能柔性卷材项目进行了研讨, 商定合作申报科技攻关项目, 进行共同开发大家还在等徐教授领衔开展工作, 但他却无奈地抛下心爱的事业一个人先静悄悄地走了

上一篇:《我为学校添光彩》主题班会活动方案下一篇:阿信开讲啦节目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