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新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调查报告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我市新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对我市新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调查报告 篇1

农村公路作为公路网的基础,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这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既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既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了进一步扎实推进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按照省交通厅、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组成调研组,采取上下联动、座谈研讨、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温州市新农村公路建设规划(2006-2015年)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调研。现将这次调研形成的综合情况和建议意见报告如下:

一、农村公路现状

(一)农村公路基本概况

近年来,特别是本届政府以来,我市认真组织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农村公路面貌得到极大改观,截止2005年末,我市现有农村公路11256公里,其中县道3119.5公里、乡道1375.7公里、村道6761公里。全市所有通乡(镇)公路均已等级化和硬化,5550个行政村中有4851个已通等级公路、4366个村的路面已得到硬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低、通达深度不够。全市农村公路总量较大,但大部分公路都是断头路,没有形成必要联网,客运站场建设又严重滞后,交通运输服务不能有效配套。

2、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路面状况较差。到2005年底,全市农村公路1125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091.8公里(一级42.7公里,二级298.7公里,三级620.5公里,四级5129.9公里),准四级公路3210.1公里,等外公路1954.3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只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2.69%,而准四级、等外公路却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45.9%。全市还有699个行政村未通上等级公路,有1184个行政村未通上水泥路或沥青路。

3、农村公路病危桥梁多,全市四类及病危桥梁2858延米/116座,急需改造;安全设施、标志不完善,渡口及渡船等也均存在安全隐患。

4、农村公路抗灾能力脆弱,再加上我市自然灾害频发,新路破损现象严重。

5、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形成,通村公路基本处于失管状态。

另外,与我省其它地市相比,我市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通达率均处于全省后列(全省农村公路现状对照表附后)。

二、实施康庄工程建设的主要成绩及基本经验

2003年实施乡村康庄工程以来,至2006年4月底止,累计完成投资15.3亿元,共完成63个乡镇的通乡公路改造724.5公里,全市所有的262个乡镇都通上等级路和硬化路;完成通村公路改造8262公里,其中路基改造4520公里、路面硬化3742公里,新增通等级公路的行政村1850个,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78.7%,提高了30.6个百分点,新增公路硬化的行政村1445个,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74.5%,提高了23.9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多时间实现了本届政府通村公路的建设任务和目标(2003年-2007年建设目标任务:路基路面改造7700公路,等级公路通村率85%,通村公路硬化率72%)。

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得到农村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被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实施乡村康庄工程,促进了统筹发展。过去,出行走山路、走泥路,运输靠肩挑,农村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老百姓走上了“康庄大道”,坐上了“方便车”,有效解决了农村“出行难”问题,使乡村与城镇的联系更加便捷、紧密,提高了农产品的运输效率,扩大了流通范围,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2、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激活了农业农村经济。农村交通方便了,山区群众与外界接触多了、交流也广了,各种信息渠道更加通畅,有效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引进外来投资,开发、做强、做大农业、旅游项目,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外出经商、打工,增加农村农民收入,极大地激活了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

3、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加强了干群党群关系。乡村康庄工程作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生动载体,被广大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真正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农村、对广大老百姓的关心,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有利于改进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有利于塑造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

对我市新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调查报告 篇2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根据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乌拉泊村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示范村,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根据实际开展新农村建设。

一、现状及规划背景

乌拉泊村是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一个行政村, 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南面, 离市中心30余公里, 交通条件较好。村域面积40.9公顷, 二级公路依村而过。乌拉泊村村域总户数186户, 总人口798人。耕地面积390亩, 粮食作物面积380亩, 本次规划涵盖总面积为56.3公顷。

本村农民以农牧产品养殖为生活基础, 主要收入来自于牛、羊收入。全村养殖大户虽然数量不少, 有一定发展基础, 但多属于无序型、规模小, 市场竞争力弱, 需多加支持引导, 予以规范。至2008年, 乌拉泊村没有企业, 只有一些村民搞一些零散的农家乐旅游业。

二、村庄规划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1) “一个尊重”:要尊重民意。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作用, 以村民代表会等形式, 广泛征求村民意见。

2) “二个分离”:人畜分离、新旧分离。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 集中规划建设牲畜圈养区。

3) “三个更新”:理念更新、手法更新、功能更新。

4) “四个配套”:从群众最关心、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5) “五个推广”:

a.推广新型粪便处理方法。使用水冲式户厕、沼气池、三格式无害化化粪池;

b.推广无塔式供水。根据条件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 使村民用上安全方便的自来水;

c.推广地方材料或新墙材。达到节能、节材的目的, 形成地方特色;

d.推广新的道路结构和断面形式。形成主次分明、随坡就势、就地取材的新型道路网;

e.推广新能源。普及太阳能、沼气灶等, 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

三、村庄规划布局

(一) 总体构思

尊重现状, 适应农村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 将该村建设成为集旅游娱乐, 民俗文化休闲, 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 环境优美, 设施齐全, 功能完善的新农村建设的模范村。

(二) 空间布局

乌拉泊村结合自然地理环境, 因势利导将村庄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把绿地建设融入到村庄建设中, 总体规划布局以贯穿整个居民区的环形道路网主轴, 以环状、支状网为路网基本骨架来联系各个组团的规划布局结构。

(三) 功能布局

1) 居住区。本次规划区范围内主要以农牧民定居为主, 所以成片规划为住宅区, 住宅区以住宅院落为主, 布局强调邻里空间, 主要体现民族风情。

2) 公共服务区 (休闲接待区) 。布置有村委会、卫生院、客运站、集贸市场、小学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 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公共服务。

小型的广场与公共服务区集中设置, 并且是居民区景观带的空间延续。农村自然环境优美, 枕山面水, 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 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休憩场所。

四、村庄产业布局

村域西北部生态养殖农业区, 村域东北部为水产养殖区, 工业为了解决村民就业, 提高村民的收入, 同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在靠近养殖农业园区的东部建设面积为1.08h公顷的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区。生态旅游:建设集观光果园、绿色蔬菜园的农家乐旅游区。

五、道路交通系统

规划为以过境公路为路网南北主轴, 以主路环状、内部支状结合环状为路网基本骨架的道路格局, 形成完整的道路网系统。

道路分为三级:主干路、次干道、宅间道。

六、绿地景观系统

绿地系统规划力求绿地植被的最大化, 以改善区域生态的形象和小气候环境, 植物配置乡土化, 自然化, 最终达到生态化。

将绿化渗透到每一寸住宅空间、休闲空间, 点缀在街道上, 庭院里, 构成点, 线, 面全方位的立体化景观。

景观系统规划沿过环形主路成景观轴, 贯穿整个村及各功能区。规划紧扣环形景观轴空间形态特征, 追求整体上的自然, 流畅的形态和质朴大气的风格。

景观视线主要以环形道路的绿化导入, 休闲接待园以极富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的民族风情的建筑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以曲折变化的小径将不同功能空间联系在一起, 使每个空间都具有优美的景观纽带, 以此来体现建筑和空间景观的连接和延伸。

七、村庄基础设施

供水:充分利用乌拉泊村丰富的水资源, 采用集中式给水。规划期末, 乌拉泊村逐步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排水系统呈网状, 与道路建设相配套, 宽10米及10米以上街巷两侧挖排水沟, 宽60厘米, 高60厘米, 砖混结构, 上加水泥盖板;宽5米的小街巷中间挖排水沟, 宽60厘米, 高60厘米, 砖混结构, 上加水泥盖板后再修筑路面, 入户端加箅筛, 防止堵塞。

取暖:采用集中供暖。燃气:采用天然气。供电:在现有配电室的基础上增加配电设施。普及固定电话, 传输线路实现宽带传输、一线多用;移动电话信号应覆盖全村域;有线电视传播网络光纤化, 覆盖整个村庄。远期采用天然气。生活、生产垃圾近期采用活动垃圾箱收集方式, 远期采用上门、定时收集方式。

八、规划实施措施

1) 强化宣传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村庄环境综合治理, 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增强群众自觉参与意识。

2) 加大投入, 统一修建垃圾和杂物堆放点, 使村庄环境治理成果达到巩固。

3) 健全制度, 确保村庄环境治理经常化, 为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奠定基础。

4) 成立专门机构, 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各项制度严格执行。

九、规划体会

(一) 加强村镇建设整体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编制规划

要注意提高民宅设计水平, 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 充分体现自身的民俗风情, 都要提供多种房型供农民选用。要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 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二) 加强公共活动设施配套的建设

按照《村镇规划标准》要求, 分级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制镇基础设施健全、文教设施配套、环卫设施齐全, 建有公共文化、卫生、体育设施, 实现街路绿化、庭院美化;村屯道路硬化平整通畅, 建有文化室、图书室、体育场、休闲广场等文化娱乐场所, 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使农民尽可能多地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三) 加强村镇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积极发展环村林和环宅林, 逐步形成绿树环绕, 林、路配套的村镇绿化格局。绿化要有乡村特色, 可以种果树和经济作物;加快村外畜牧小区建设, 逐步实现人畜分离。合理规划建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及村镇环境卫生管理体系。

十、结语

此次规划设计力求因地制宜、发展自身优势色, 体现地方特色, 针对实际问题来解决, 注重实用性, 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摘要: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依据,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以乌拉泊村新农村规划为例, 从总体构思、空间布局、村庄居住组团、村庄产业布局等方面介绍了新农村规划建设, 提出了规划实施措施, 阐述了规划体会, 充分发挥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导向作用、协调作用、约束作用, 积累了新农村规划建设经验。

对我市新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调查报告 篇3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就局部地区来说,如何结合各地的实际找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人点,创造性地把“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是需要我们深入实践和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牛栏江镇现阶段新时期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更好地指导各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根据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结合今年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在实地考察、多方调研等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以期寻找到更适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牛栏江镇当前镇情和村情

牛栏江镇地处嵩明县东部,与马龙、寻甸、宜良三县接壤,总面积为228.8km,辖1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53106人。平均海拔1900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4℃,最高温度30℃,最低温度零下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992mm。镇政府距昆明市63km、曲靖市87km,滇黔公路、昆曲高速公路、沾昆铁路复线、马厂公路贯穿全境,境内设有昆曲高速公路立交式互通路口、沾昆铁路复线火车客货三级站,具备较好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水资源丰富,镇内有小I型水库2座和牛栏江防洪蓄水机械闸3座,小II型水库24座,小塘坝79座,总蓄水量1200多万方。农田有效灌溉率达75%以上。拥有丰富的森林、药材、矿产等自然资源和品质优良的農、畜、禽产品资源以及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十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23666万元,年均增长9.84%;财政收入976万元,平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年均增长3.13%;

“十一五”期间,确定了“一镇、两区、三线”的发展思路,即依托四喷公路、320国道、牛栏江沿岸拓展发展空间,建设水海非公经济聚集区、海潮寺旅游及生态农业开发区。围绕这一思路,逐渐把牛栏江镇建设为一个集现代旅游、商贸、居住、文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集镇,以牛栏江为中心线,构建“一江四线五景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格局,大力发展生态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把牛栏江生态旅游打造成面向昆明、面向曲靖,面向云南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十一五”期间,公益事业方面主要抓好五大重点工程:麻箐水库建设;撤并上、下马坊小学新建新风小学;撤并原四营乡一、二中新建牛栏江镇第一初级中学;水海立交口至火车站的公路建设;牛栏江镇集贸市场建设。

围绕上述目标,全镇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镇村规划,找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合实际的工作路径,创造性地把“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上,共同推进镇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份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班子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创新意识不强,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农村基层干队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农村党员老龄化、低文化现象突出,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大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级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客观上导致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发展。

二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当前广大农民普遍“守旧”、“守土”观念深、有很多陈规陋习,综合素质低、科技意识弱、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外出就业难度大。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脆弱,农村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剧减,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只能勉强维持乡、村组织机构基本运转所需,加上各乡镇、村都负有一定数额的历史债务,拿不出更多的财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部分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各类水利灌区灌渠不齐全,标准不高,水毁、老化失修严重,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四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农村大多为“种粮吃饭、喂猪过年”的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机械化耕种技术推广面不宽。初级加工多,精细加工少,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化水平低,专业合作经营组织不强,农产品商品率、销售率不高,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特色种养基地规模小、分布散,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和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业产业招商引资效果仍不理想。引进科技含量高、财政贡献大的项目少,项目前期工作跟不上,预期投产的项目没有全部投产。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契约关系不够紧密,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

三、加强领导,注重落实,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以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六小工程”建设为重点,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支持农村中小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

三是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

四是积极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包办代替。特别是在村组一级,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在投入中的应有作用。公共工程建设应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绝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严格管制非农用地总量的基础上,把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直接留给农村集体组织开发。这是增加集体组织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直接提供大量的资金。

五是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除了政府增加投入,重要的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应在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发展等方面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应制定“以奖代补”等特定财政扶持政策,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强化信贷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对我市新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调查报告 篇4

农发行关于加大信贷投入支持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专题报告

关于加大信贷投入支持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专题报告

农发行市分行是我市唯一一家国有政策性银行,肩负着支持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光荣使命,目前下设 个支行、个营业部,至11月末,各项贷款余额 亿元,其中商业性贷款 亿元。随着新业务的开展,农发行政策支农作用明显增强,党中央、国务院也对农发行寄予厚望,特别是近3年中央1号文件以及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都对农发行强化服务职能、加大支农力度做出明确指示。我们充分认识到,在支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发行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行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经营中不以盈利为目的,贷款执行基准利率,用款成本较低。并且业务品种不断增加、支农惠农手段日趋丰富,目前贷款品种40多个,覆盖了农业各个方面,涉及农、林、牧、副、渔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科研等多个环节,既能支持我市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农机制造、造纸行业、水库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网、路网、电网“三网”改造,又能支持涉及有机蔬菜、卤制品加工、板栗购销、种猪繁育、畜牧养殖及宰杀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我行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行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建设 市”的目标,围绕我市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推进产业化经营、开发提升旅游资源、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农业以及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安排部署,明确重点,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目前我行支持的客户中,有 家贷款规模过千万元,家过亿元。在贷款3亿元支持“ 综合整治”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增亿元对 “ 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两个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支持,从而优化了 整体旅游环境、改善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信贷资金3亿元,重点支持了 食品有限公司、集团有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家竞争力强、效益好、辐射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发放贷款3000多万元,重点支持了 限公司、有限公司、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成长型小企业,增添了新农村发展活力;发放贷款4000多万元,重点支持了 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等科技力量较强的企业,加大了对科研成果的推广运用,增强了农村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对23家企业核定授信额度超过 亿元,促进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银企、农民实现“三赢”。

下一步工作中,我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经济工作特别是农业发展的总体安排,在继续做好粮棉油购储销信贷业务,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安全的同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一是重点支持地方政府有规划、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并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投入。目前已储备项目 个,其中市级4个、县级4个,贷款意向 亿元。二是大力支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发展。三是积极支持列入国家和省重点推广计划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

为加大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我行将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资金。同时建议市委、市政府在政策

信息、农业规划和发展等方面继续加大对我行的指导力度,组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沟通协调机制,以利于我行及时、充分地掌握信息,实现银企对接、项目对接,全力支持我市新农村建设。

对我市新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调查报告 篇5

一、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和基础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大力推进“一主三化”战略,抢抓机遇、艰苦奋斗,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和无党派政协委员,我认为,我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可以概括为“三好三佳两情一源头”。“三好”是指:第一,施政措施好。一是按照“两叶一芋两草”的产业布局,努力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板块建设;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三是大力改善经济发展软硬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四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五是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六是不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第二,行政绩效好。“十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第三,政府形象好。树立了“责任政府、效能政府、有限政府、服务政府”的良好形象。

“三佳”是指:第一,经济效益佳。全市区域生产总值增至45亿元,人均GDP增至65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2.47亿元。第二,社会效益佳。市委、市政府坚持“五统筹”的原则,出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康的良好局面。第三,生态效益佳。五年来,全市森林覆盖率由60升至62,成为全省重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基地,是全省重要的中医药产品、保健品生产基地,是国内外重要的硒产品供给和研发基地,是全省乃至华中地区的“后花园”。

“两情”一方面是“干部对工作充满激情”。全市广大干部立足本职,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增强群众对党的感情”。

“一源头”是指十五期间全市所取得的显著成就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但归根到底,靠的是坚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总之,“十五”期间的发展,为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支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新农村具有新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食物保障功能。保障农产品供给,特别是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我市应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向社会增加优质、安全和多样性的农产品供应,以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第二,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保障功能。现阶段,恩施市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和农业由数量型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型转移的时期,发展劳动技术密集型企业,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对于转移农村劳动力和解决城镇居民就业,意义重大。同时,坚持稳定的土地制度,加上政府公共财政向“三农”的倾斜,使农民能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享受接近城市居民标准的公共服务。第三,宜居观光功能。秀美的田园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便捷的交通条件,将会促进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将成为集观光、宜居、消费为一体的新天地。第四,生态保护功能。通过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无害化,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环境友好型的新农业,减小、控制高毒农药和不合理施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继续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使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第五,文化教育功能。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也是推进农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十分重视和认真抓好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工作。

新农村具有新标准,即达到五“新”。第一,新设施。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安全饮水、道路交通、广播通讯、信息网络及农田水利等。第二、新农舍。一要美观,体现出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二要实用,房舍高低大小、结构采光等都要实用;三要节约,体现节约土地、材料、能源、资金的特征。第三,新环境。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第四,新农民。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在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和文化道德建设上下功夫、做文章。第五,新风尚。以农村民主政治和法制环境为基础,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议如下:

1、认真学习,着力贯彻。全市上下要认真学习和广泛宣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使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成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各单位、各部门要自觉地把本行业本部门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2、规划组织、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合理规划是前提和基础。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和各类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由于生产生活条件的差异,经济文化水平的不同,新农村建设必然“起点有差距,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尊重农民意愿,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本文出自本网网本资料权属本网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本网网更多资料]

4、财政资助,完善机制。设立和筹集“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明确投入渠道,落实建设项目,建立投入保障机制。部门配合,发挥优势,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检查监督机制。转变政府职能,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坚强可靠的组织保障。

对我市新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调查报告 篇6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谋划建设的内容、步骤和方法,为此,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抓好发展规划,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的要求,围绕搣一年抓试点,三年大改观,五年大变样攠的思路,坚持搣合理布局,保证质量,功能配套,讲求特色攠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规划入手,从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把规划建设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轨道。

(一)科学编制规划,严格规划管理。各区县政府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不管是示范村,还是整治村、特色村,规划深度应以村镇的总体规划为基础,再根据实际,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国土部门应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未作出规划的村镇,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

(二)要高起点规划,要形式多样化。各地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规划可做到适度超前;以县规划设计部门为主体突出特色规划中心村,以乡镇规划设计部门为主体因地制宜规划自然村落;规划建设模式做到形式多样,规划部门要提供生态庄园式、农村社区式、分散村落式、城郊集中式等多种模式供农民选用。

(三)新村镇的建设,严格管理制度。各地新村镇建设应严格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乡镇可以成立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各乡镇要把制定的村规民约,与政府管理和村民自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村镇规范要体现“实用、实效、经济、美观、超前”和“合理布局,保证质量,功能配套,突出特色”的原则。

(四)引导鼓励建新拆旧,纠正一户多宅现象。凡到规划区内建新房的农户,必须拆除老宅基地上的旧房,老宅基地由集体统一收回或流转;凡不愿拆除旧房的一律不准在新宅基地建房。

重点要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

二、细化发展目标,卓有成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笔者认为,为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的,可考核的量化指标,借鉴其他市(州)的经验和结合我市具体实际,特提出到2010年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对量化指标(仅供参考)。

(一)生产发展。有一个能保证持续增收的农产品,农产品商品率在85%以上,并达到安全食品的要求;有集中的排水沟渠和水塘等保证生产条件,农村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土地生产率(粮食亩产)在500公斤以上;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万人农业科技人员在5人以上;农田旱涝保收率在8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用电量在500度以上;自然灾害成灾率小于10%,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低于10%,森林覆盖率在40%以上。

(二)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6000元,从事非农就业比重要达到70%以上,恩格尔系数低于40%;农户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电话普及率在40%以上;磚混结构住房率达到85%以上,城镇化水平大于38%;有村医疗站(室)、参加了医疗和社会保险,参保率在80%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0-100万元以上。

(三)乡风文明。农村文化生活丰富,有功能较为完善的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尊老爱幼,互相帮助,老弱病残皆有所养,社会风尚良好;和睦相处,扬善弃恶,社会治安良好。

(四)村容整洁。按照“六化”要求,即,一是布局优化。村组建设规划科学处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布局合理,组团建筑有个性特色、美观大方,组团建筑间相互协调;建筑布局灵活自然,农户住宅实用、美观。二是道路硬化。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宅间道路达到消防安全要求。三是村庄绿化。绿化率达到50%以上。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绿化。四是路灯亮化。村内公共场所安装有路灯。五是卫生洁化。村内有专用公共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卫生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保洁制度健全,垃圾废弃物集中处理,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六是河道净化。河道整治达标,水体通畅,水质达到功能区划的要求。

(五)管理民主。有一个能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村党组织,一个按照民主集中制建成的村民委员会;有一套实行民主管理的制度,如村务公开、“一事一议”等制度健全;村民民主意识增强,能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与民主决策管理。

三、抓好试点示范,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抓好试点示范,聚集政策、资金、人才优势,通过以点带面,务求实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规划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了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采用试点示范,重点突破的方法,建议市上安排规划一定数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按照搣一年抓试点,三年大改观,五年大变样攠的思路,2006年市上可重点突破一定数量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07年—2008年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到2010年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个大的发展;各区县也要相应确定一定数量的新农村示范点;各乡镇也要确定一定数量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二)选点的基本条件:一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二是有合理的规划。规划要符合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村容整洁、营造文明村风、适合村民休闲的需要和生活与产业的发展;三是交通状况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四是坚持农民自愿,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村民人均纯收入不低于本地平均水平;五是正在形成农村产业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一定的基础。

(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一是围绕生产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讯,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三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五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六是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四、整合管理资源,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的方方面面,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涵义深刻,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与指挥体系,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运用行政、经济手段,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才能落到实处。只有组织领导到位,才能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才能“一张蓝图绘到底”,使新农村建设从有形抓起向无形深入,使新农村建设活动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一)建立四大机制,切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强化领导,建立责任机制。落实牵头部门,落实各级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格局。可成立“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新农村建设协调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二是明确目标,建立联动机制。制定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把市、县、乡(镇)、村四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党建目标和经济建设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网络体系,构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联动机制。三是量化标准,建立考核机制。围绕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攠的要求,制定全市统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考核评价体系,把主要目标指标化、定量化,各项任务责任化、考核化,把搣软任务攠变成硬指标。四是明确奖惩,建立激励机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对各区县党委、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创优的重要依据,并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调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二)统筹各方力量,强化资源整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并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各乡镇要充分利用省、市挂点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市级财政应给予一定试点补助。二是捆绑使用各种专项资金。整合扶贫、交通、农业项目、教育、医疗卫生、水利、能源等专项资金,向“示范村”建设倾斜。三是实行规费减免政策。规划部门为小城镇、中心村编制规划时,只收规划成本费,且每年必须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费用由市、县、乡(镇)规划统筹安排;交通部门为通村公路建设进行勘察设计时,只收成本费;国土、房产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时本着规划优惠收取费用;其它有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只收取工本费;房屋建设审批收费标准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加大对乱批土地、乱收费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乱批土地和乱收建房费的,发现一起依法查处一起。四是落实扶持政策。对乡村修建水泥路可给予补助;争取国债项目新建沼气池的,按项目管理标准进行补助;市、县财政应足额安排建制乡镇卫生自来水厂建设配套补助资金。五是探索建立村镇整治建设多元化投入的资金筹集机制。鼓励通过盘活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存量,开展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和有偿选位等多种途径筹集村庄整治建设资金,国土资源部门应研究和组织落实农村宅基地复垦周转指标。鼓励企业开发、业主承包等社会力量投资村镇整治建设,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增加投入,形成搣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攠的多渠道筹资机制,拓宽整治建设资金渠道。确保有限财力、物力向示范村、整治村集聚,努力在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等方面形成工程建设的整体合力。

(三)优化服务,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各地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规划建设部门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按时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提供尽量多的村镇规划、小康楼设计图纸供各地参考;国土部门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交通部门抓好村镇公路勘察设计,协助搞好中心村主干道的规划设计,积极向上争取乡村公路建设计划;农口部门、卫生等要抓好农村生产发展,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改厨和沼气池建设;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部门协调配合,做好中心村及自然村落的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工作;扶贫要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加大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对重点村新产业、新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行动。

文章

来源莲

对我市新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新农村,结构调整,机遇

为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笔者近期到山西省大同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和伊犁市、云南省红河州、贵州省余庆县、河北省南皮县和黄骅市等一些在农牧业发展上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区,就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进行了相关调研。总体印象是:这些地区对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十分拥护,热情很高,行动迅速,已经纷纷进入自觉自愿自主的规划、设计、试点阶段,总体来看,开局形势良好。

但在调研中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问题,不是新农村建设自身或地方政府所能单独解决的,需要国家破除城乡界限,统筹解决,否则国家的全局利益与地方的局部利益很难统一起来。比如农村水、电、气、路的建设,沼气池、水窖的建设,改厕、改圈、改房的建设等等。能否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大的区域生态和适宜产业尚未定位的情况下,是“就汤下面”,还是“另谋出路”;国家和金融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如何进行监控;大量农民外出打工,是顺势吸引他们进城定居,还是沿用已往“农村不断根,城市不开门”离土不离乡的老思路老政策;村庄的合并涉及土地承包权的发包主体和合同合法性的延续问题,涉及农作半径是否方便合理的问题,涉及宅基地和新旧房产的做价和投资问题,等等。这些大的政策如果不很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很可能难以持续,最终变成不了了之的一场运动。而这些问题解决的前提是,首先要搞清楚我国农村目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新的情况,搞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让农民生活得更好一点,还是让农村更加适应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总体格局;是让农民就地解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还是城乡统筹部署;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摆放等等。调研基本沿着这一思路展开,本文先从一个比较典型的村镇个案入手,同时比较一些相关的统计数据与研究文献,以求对类似区域面上的情况给予印证。

一、农村劳动力外流已进入边际状态

在山西省的大同市,我们调查了浑源县的沙屹坨镇及镇属的几个村。浑源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全县人均纯收入2005年只有1800多元。沙屹坨镇的人均纯收入水平比这还要低200元左右。沙屹坨镇的行政辖区面积达到174平方公里,是合并另外一个乡之后的面积。在册户籍人口2万多。全镇辖行政村23个,自然村32个。辖区2/3面积是山地,其余为缓坡川地,人均耕地2亩多。主要农作物是玉米、马铃薯、油菜。农民经济收入2/3来源于农牧业,30%以上来源于外出打工,本地乡镇企业几乎没有。目前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数量的1/3以上,有的村已经超过一半。当地干部反映,七、八年前,该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还不是很多,这几年一下子就多起来。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收入太低,种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还抵不上外出打工半个月的收入。现在年轻人光在家种地,连媳妇也找不上,人家也看不起,说是没本事。村干部认为,现在再要想组织较多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不是不可能,但已经不大容易了。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对全国2749个村的问卷调查,其中74.3%的村民认为,再加大本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这一判断大大修正了以前我们对农村劳动力尚有较大过剩的判断。

分析起来道理其实也并不复杂。城市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单纯采用“捞大鱼式”的吸收方式,留下老弱劳动力,因此是否剩余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农村劳动力的总量来计算。如果仅从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上看,就目前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来说,农村劳动力在理论上应当说还有相当的剩余,比如学界比较普遍地认为这一数量大约有1.5亿左右。但事实上,我国小规模农业的农村社区生活,使得农业生产意义上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农村社会意义上对劳动力的需求,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不对称现象,或者说从生产技术水平上计算,农村劳动力是过剩的,但从农村生活角度计算,劳动力甚至是不足的。这是相关数据出现重大偏差的基本原因之一。

二、传统农村社会结构面临转型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是农村社会稳定的中坚群体。当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数量达到近于极限的时候,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甚至农村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都将出现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和转型(见表1)。

表1中出现严重萎缩的村庄,占到全镇村庄的1/4左右。就浑源全县的情况来看,全县行政村315个,自然村500多个,根据县里的摸底调查,其中40%的自然村出现萎缩,山区村庄出现萎缩的比例高达60%。传统农村社区的转型,在市场经济的制度前提下,资源要素会同时相应发生重组,但在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制度安排下,使得农村的土地、资金、人力三大经济要素难以优化重组。

三、农业生产已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调查中,我们对沙圪坨村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做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其结果值得深思。

沙圪坨村有6600亩耕地,这几年退耕还林600亩,现人均耕地2.5亩,只有一季产量,正常年景平均亩产600多斤。结构上玉米产量占80%,玉米产量的80%均出售,其他是山药、谷黍和豆类。以玉米的投入产出为例,2005年粮贩的收购价只有每斤0.5元,(当地粮站只出价每斤0.48元),而当年的生产资料比2003年以前,平均上涨30%到50%,仅化肥一项,平均亩成本上升30元。按当地每亩800斤的玉米产量,总收入400元。总收入中,不算自家的劳动力投入,每亩的各项成本加总为160元左右,纯收入240元。当年每亩的粮食直补是5元,合计每亩的纯收入是245元。再按人均2亩的粮食种植面积计算,人均种粮的年纯收入为490元,尚达不到国家级贫困县年人均纯收入638元的标准(现已调整到每年人均纯收入900多元)。当地农民的家庭牧业收入,主要靠养猪和羊,一般卖出一猪或一羊,其纯收入与种一亩粮食差不多。每户一年大体可以卖出5到6头猪和羊,纯收入有1500元左右,平均每人(按四口计算)375元,加上粮食的收入达到865元。如果再加上秸秆,一些与农相关的副业收入,大约人均从农牧业中所得到的纯收入可以达到1000多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概念大致与城市工人的工资收入概念相当,但农民自身的纯收入要与农牧业生产的再生产过程相挂钩,这一点不同于城市工人。广义来说,城市工业再生产过程是资本所有者的事情。也就是说,农民有纯收入并不等于农业处于自身的良性循环或能够进行自身的简单再生产,即再生产过程必须要包括人与家庭的最基本的消费支出,马克思称之为“人自身的再生产过程”。这事实上也是测度农业生产是否处于良性循环和是否安全的基本指标。

调查中我们也比较详细地计算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费用支出。我们以户(四口之家)按偏低的标准计算,每年主要的生活费用是:饮食3200元(实调人均年需要1000元左右),穿戴500元(实调人均需要250元左右),杂用500元(实调人均150元左右),教育500元(实调,高中两学期需要5000元,初中1000元,小学200到300元),电费200元,医疗500元,取暖户均要3吨煤,每吨350元,共1050元(煤价几年前每吨只有150元),通讯费200元(实调需要400元,此费用因全村几乎户户都有外出打工的劳动力,50%的家庭有坐机电话,有手机的户大约占1%多一点),这样总算下来,人均年生活费用支出为1537.5元。另外,农村娶亲、盖房这两件大的开销因为不是年年、户户发生,我们没有计入(娶亲一般要8万元,盖房按60平米算,要3万元)。也就是说,仅靠农牧业的人均1000多元的纯收入,连农牧业的简单再生产也维持不了,实际费用低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幅度高达35%以上。这部分费用当地农民完全是靠出外打工的收入弥补的,而这一现象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带有普遍性。这部分流入农村的资金,据有关部门的估算,全国每年大约不低于5000到6000亿元,几乎相当于我国每年粮食产量总的市场价值。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的农业生产对非农收入和城市工资流入的依存度已经相当高,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城镇流入的货币依存度不会低于50%。也就是说粮食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资料加生活资料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农民打工的工资来支付。粮食自身的投入产出形成不了完整的再生产循环。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如果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受到较严重的影响,其直接后果就是真正的粮食安全问题。

这一判断与我们2001年在湖北省襄樊市的调查完全一致。湖北省是我国的主产粮区之一,当时农民对农村税费负担问题反映极为强烈。通过调查测算我们发现,以粮食为主的产粮地区,只要农民的收入大部分是靠卖粮食来获得,其负担就必然要侵害维持其自身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消费”。当时全国的农民负担率大约不超过8%,发达地区甚至不到2%,但粮食主产区却高达15%以上。这是当时粮食主产区农民“真穷、真苦、真危险”的基本原因。

四、农村社区面临重新整合的机遇

调研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新的现象,即过去动员农民搬迁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即使强行搬了,也可能出现反弹。但我们所到的比较贫困特别是山区的一些自然村,由于青壮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留下的老、弱、病、残,妇女、小孩,连简单的基本生活也难于维持。所到的几个山村,农民听说我们是调查新农村建设来的,几乎都急切的要求搬迁下山、下川。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老人就医难,孩子就学难,吃水难,下地干活难。比如我们看到的大石头岭的一户老太太,已经双目失明,出门都很危险,儿子外出打工挣钱,家里就只能靠儿媳妇挑水、做饭。这个村每年都有100多天断水,要到几里地以外去挑。但这部分人口搬下来没有地可分;盖房也好,买房也好,先要改户口,否则宅基地不好批,手续不好办。人们都说农民进城难,事实上,农民转村更难。现在山里有不少家庭实在过不下去,已经搬下来不少人家,租川下条件较好的村里的房子住,租外出人家的地种。像沙圪坨村就有1000多亩地是租给外村人在种,占到全村总耕地面积的1/6左右,租金一般是每年每亩50元。沙圪坨村是当地镇所在地,属于条件比较好的大村,但留下的少数青壮年劳动力,也无心在这样残缺的社区中生活。从村貌上看,该村典型的特征是,村庄中间几乎都是几十年以前的老旧房屋,其中至少有100多户长年无人居住,多数是只有老年人居住。村镇干部们反映,他们也想把村容村貌改造一下,但村子中间的房屋再破旧,即使没人居住,但外出的人并没有卖,产权还是人家的,户口也还是这里的,我们不好办。

五、新农村建设切中时弊

调研中我们从表层直观看到的问题主要有: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长期不归,留守学龄儿童大量外出就学,或准辍学;大量妇女单身支撑家庭生活、生产;本地学校低效、低质运行(有些课程无师任教,特别是英语),导致学生未来升学困难;老人日常生活无人照顾(调查中我们看到许多老人长期卧床不起,丧失了日常担水做饭的生活自理能力,说是靠家庭养老,但家庭的时空分解,养从何来?);家庭生活长期分裂,子不照看父母,夫不关照妻儿,出现大量所谓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现象,导致支撑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家庭基础塌陷,新一代的农村儿童深受其苦,深受其害(据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有关调查报告:目前农村大面积的“单亲化”导致的留守妇女总量,大约在4000万到5000万之间。华中师范大学对湖北省的随州、京山、英山三地的22所中小学校280余名教师做了问卷调查,其中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孩子出现难教育、成绩差、品德差了、心里问题较大几项,分别占到问卷比例的87.4%、78.6%、74.8%、65.9%。上海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相关报告指出,目前农村中的“农活、老人、孩子”已经形成了农民面临的新的“三座大山”,这导致农村出现离婚率、社会治安案件发生率、妇女儿童精神伤害事件、家庭财产遭受侵害事件,均呈迅速上升态势)。与家庭组织的脱离,加之社会组织的排斥,将在我国城乡逐步形成一个巨大的具有反社会心态的年轻群体。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中,党群组织关系出现分化(沙圪坨镇第六届与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比较,第六届村委会主任中的非党员人数只有5名,占21.7%,第七届则上升到10名,占43.5%),官民关系、村民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和封闭;

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形,导致农村大量迷信、邪教、帮会和黑恶势力的轻易进入。中国的农村人口多,占地面积大,可获利的各种软硬资源很多,如果在农村的转型期,不管是来自内部的还是外部的控制问题解决不好,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解决不好,各种社会关系处理不好,农村就有可能成为家族和帮会势力控制的天下。

历史上,中国传统农村社区在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下,事实上是在进行着不断的自我整合和重组。那时的城乡人口迁徙自由,农村社区可进可出。只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集体公有制打断了传统农村社区自我调节与重组的社区功能。不仅城乡之间迁徙不自由,而且乡与乡、村与村之间也不自由。目前我国在人口迁徙和社会保障上,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城镇的社保覆盖面也只有44%左右,而且水平很低,农村社保还只是在试点,将来是否能成功还要看实践结果),这对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今天我们采用‘行政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办法来考虑和设计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本来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总体制度安排不变的前提下,也只好如此,但处理得当的话,也是顺势调整城乡关系的一次难得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目前,在政界和学界对新农村建设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新农村建设不必大拆大建,可以就地建设解决问题;另一种意见认为必须大拆大建,并乡并村。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都存在严重偏差。这次全国的新农村建设不同于已往历次的农村发展实践,其基本主线首先不应当是农村的普遍硬件建设,不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是全面的城乡关系调整,全面的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全面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调整。如果说前几年我们强调的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那么今天我们已经面临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农村社会问题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的基本标志。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人类生活的“公共关联度”越来越高,而相应的行政控制成本也只能走规模化的道路。也就是说,人口居住在空间上相对越集中,范围越小,行政控制成本越低,越有效。相反,如果我们一方面不断加大农村分散居住的公共关联度,另一方面又不断减弱农村基层的控制力度,其结果有可能不断的加剧农村基层的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农村基层组织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的各种冲突,后果恰恰是不断地加大行政控制的成本。新农村建设实际给我们提出了新时期的“农民问题”。中国的发展历史证明,农民问题解决得好,则“国泰民安”,解决不好,则“民怨沸腾”。企图把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本留在农村,把经济增长的利润捞到城市的改革发展思路是难以持续的。

六、政策建议

1、调整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一,新农村建设要首先从制度变革的思路着手,而不是先从硬件建设上着手;第二,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于城乡统筹、互动、双赢,而不是只从农村自身寻求出路;第三,新农村建设要适应城市化的历史大趋势,政策上寻求如何疏导的方案,而不是堵塞的办法;第四、新农村建设在城乡统筹步骤上,应当提倡农民的举家迁移,保护农民家庭和新市民家庭结构的完整性,这更符合全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且也更便于解决和处理农村和城镇的问题。

2、尽快理顺城乡之间、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公平交往关系。

目前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土地产权、人口迁徙、融资的自主权、国家经济安全成本的承担主体等几个方面的公平问题。比如国家的粮食安全属于全体国民的大政策,但其土地的机会成本却要由农民来承担;再如,城市工业生产中的社会保障属于“人力折旧”的成本范畴,本应包含在农民工的工资中,而现在却是包含在了农村的土地经营权中,即社保留在了农村,利税留在了城市。应尽早清理并改革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严重阻碍和谐社会建立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度,比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就业用工制度、土地制度、房产制度、农村投融资体制等。

3、改变城市用工制度。

可以考虑制定打开城门的方案,对自愿留住城镇的农民,只要在原住地注销户口,均可申领城镇的户籍。打开城门是为农民能够以家庭为单位向城镇迁移准备条件,目的是维护以家庭为细胞的基本社会结构,使城乡两大社会体系均保持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

4、制定针对农民工的社保、医保制度。

对进入城镇的农民,凡领有该城镇的户口,均自动进入城镇社保、医保体系。按照城镇职工就业年龄,从18周岁起算到55周岁计入工龄。退休金、医保资金,国家从土地、国资改制变现、财政等几大渠道逐年按比例补足。

5、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准物权化。

允许农民把承包土地和房产、宅基地向社会出售,以缓解农民进城的资金压力。

6、在城镇周边,规划专门的迁徙农民居住社区。

这是一种可行的过渡性措施,为农民变市民搭建过渡性平台。建议试点与城镇郊区的村委会合作,在集体土地上实施。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房产的租售价格。

7、村庄社区的空间整合。

对我市新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调查报告 篇8

夏海山 王凌绪

摘要:根据对江苏省6县1区150个村庄现状的调研与分析,本文思考了现状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剖析了苏北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对今后苏北农村的规划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苏北农村、现状调研、规划建设

Actuality Investigation of the Northern Jiangsu Rural

Reconstruction & Analysis of some Programming Problems

Abstract:On the base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6 counties and a district and 150 villages of Jiangsu Province , this article has pondered the present question in Jiangsu countryside , analysed the main barrier of the northern Jiangsu rural re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oposal and the tentative plan to the future northern Jiangsu countryside plan.Keywords: Northern Jiangsu countryside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Planning construction

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使命。新农村应具有适应时代的新内涵,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江苏省因其特殊的经济社会和历史背景,内部差异历来比较明显。苏北与苏南相比,地区经济发展就相对落后。而在广大农村,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国家干预较少,市场氛围大,地区间的收入差异更为明显。针对苏北农村的这些特点情况,2006年1月我们对江苏徐州6县1区150个村庄进行实地调查,现以沛县村庄为例将有关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问题分析如下。

1.苏北农村现状分析

调研的内容包括自然村基本状况、历史人文、道路交通、人口结构、产业发展、经济收入、居住现状、居民规划意愿、公共设施等几个方面。调研采用实际走访和调查问卷两种形式进行,所选取的150个自然村,多为周边自然村落中较为中心的村庄,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视村庄规模不同,每个村庄参与调研的人数在50-100不等,问卷由参与调研的志愿者随机挑选当地村民填写,涉及村民的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对未来规划的建议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经过对调研数据的初步整理,调研农村的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1.1 整体经济水平低,村庄之间差距大。

目前,苏北地区农村规划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自然村数量多、村庄规模差异较大,村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备比较落后,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居民的需求不容易把握。

以徐州市的沛县为例,全县境内经济发展不均衡,沛县北部龙固镇、杨屯镇、大屯镇依托煤炭资源和大型能源企业,工业较为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镇域西部、南部和东部的其余各镇农副业生产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大,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欠发达。以沛县抽样调研的20个村庄来看,居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距。由图1

1中也不难看出,分布在安国镇的双楼村、朱寨镇的甄楼村、大屯镇的徐庄村等村,由于它们

地处煤矿区,其主要支柱产业为矿业和工业、企业,经济条件远远优于沛县的其他乡镇的试

点村庄,其村民年人均收入水平一般在20000元甚至更高;而鹿楼镇的杜桥村、栖山镇的胡

庄村、龙固镇的杨圩子村等,其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农业、种植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村民

年平均收入平均在5000元以下。

备注:本统计数据采用各村村委会年报统计数据,根据我们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分析,年报数据一般与村民实际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年报的数据比实际收入偏高。

图1 沛县各村2005年人均收入柱状图

1.2 基础设施欠缺,生活质量偏低。

由于苏北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村庄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也存在差异。但

总得来说,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村庄只占少

数,大部分的村庄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整治。

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村庄的对

外交通状况普遍良好,一般靠近省道公路或

是县乡公路。

但村庄内部道路状况参差不齐:

部分村庄对村内主要道路进行过整治,但与

道路相配套的设施如排水沟等不完备。大部分村庄的路面没有硬化,与道路相匹配的道路图2 沛县农村排水设施情况 交通设施更是无从谈起。

在公共环境卫生方面,大部分村庄的污水垃圾的处理过于简单。从统计数据来看,沛县

绝大部分村庄污水排放方式为明沟排水(见图2),产生的污水多排放到村庄附近的河流或

沟渠。而村庄内大多没有设垃圾收集点,村民多选择就近排放。许多村庄的垃圾堵塞排水沟,夏季时散发臭气,严重影响了公共环境卫生。

在能源利用方面,苏北农村地区冬季取暖基本以煤为主,做饭一般采用煤气或是烧秸秆。

这种对能源的粗放型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也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需要

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村庄统一建设大型沼气池的资金投入量较大,所以沼气的利用只是在个

别的村庄得到了推广。(见图3)

图3 沛县各村能源使用情况图

1.3 建筑形式单一,土地利用率低。

苏北民居的形式以独院平房居多,个别为两层。其中大部分为砖木结构,院子多用于小

型的养殖和农机具的摆放。苏北农宅的特点是宽、大、高,平面布局零乱,没有组织性和次

序性,缺乏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平面利用率低,房间互相干扰大。

在上个世纪,苏北大部分的村庄都经过简单的规划,但也有些规模较小的自然村,村民

散乱建房,村庄的整体性较差,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此外,苏北村民的不良建房习惯,也对村庄的规划建设造成了影响。例如村民建房时就

近取土,造成了村内的许多洼地,这些洼地逐渐积水为塘,成为村中污水和垃圾排放地。这

种情况在苏北农村非常普遍,既破坏了村庄的整体性,又影响到公共环境的卫生。

2.苏北新农村规划的问题思考

2.1提高经济水平与更新发展理念

党的五中全会中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

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广大

苏北农村,农民收入低,生产生活条件差。苏北农村的规划要充分考虑如何尽快地改变这一

状况,使农村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但与此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味着农村面貌将迎来历史性的改变,经济的发展仅

仅是一个方面,农村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应该受到重视。追求单

一的经济或其他项目的增长,必然会忽视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破坏。

因此在新一轮的农村规划中,我们要以整体的、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村建设。提倡农

村经济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短期经济效益与长远发展相互协调。以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根

本原则,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

2.2资源的整合与建设的定位

目前,苏北农村的经济结构仍以传统的种植业,如小麦、水稻等为主,相比较江苏省其

他地区,其在农业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但苏北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资源丰富,区位重要

等。

对于苏北农村规划的层次定位,我们认为应该结合发挥自身优势和与苏南协调发展两个

方面。导致南北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思想观念意识的落后,交通条件的制约,投资环境的差异等。要改变这种现状,在规划上,应该首先在基础设施方面缩小这种差距,比如改善

交通条件,对城乡土地资源合理定位。同时,应该注重对自身特色的挖潜,例如充分发挥资

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等。

就苏北农村的经济现状来看,村办企业较少,而且规模小,村经济实力不强,仅仅依靠

当地的经济收入是不够的。当地的村民的经济负担也较重,农民有心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却

无能力出资。我们认为要实现下一步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在强调自力更生的同时,也要从

农村外部寻求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这也符合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建议》

提出,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带动农

村,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也要反哺农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立起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

机制。而对苏北农村来说,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不仅有利解决资金问题,城市建设中大量的经验技术人才等也可以为农村所用,能够实现农村的健康发展。

2.3外在基础设施与内在生活质量

苏北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备,其根源还是在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而当经济

不再成为制约的因素,我们又该如何改善农村外在的基础设施。苏北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村

庄,他们将农户住宅集中设置,但相应的公共设施并不完备,卫生条件也没有得到改观。

我们认为,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规划要体现对当地民风民俗和居民

原有生活习惯的尊重。外在基础设施的改善,如道路交通、公共卫生等,这些外在条件的完

善都要划归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面。

3.苏北新农村规划的建议

3.1 尊重经济现状,考虑未来发展。

规划应该从苏北农村经济现状出发,注重规划的现实可行性,同时考虑未来发展的可能

性,处理好现实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从调研的情况看,在苏北农村,农民真正实现增收的地方是靠发展工业、副业、渔业等;

近年来,劳务输出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之一。新一轮的建设和发展,必然迎来农村产业

结构的调整,而农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他们必然会对未来的居住环境、公共设施、能源使用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这要求农村规划要在尊重经济现状的前体下,充分考虑未来

发展的需要。参与规划者既要对苏北农村的经济现状有客观认识,又要站在一定高度,对未

来的发展有充分的预见。

例如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村庄。将来的住房形式应考虑到旅游发

展的态势,建筑设计应适当把村民日常生活和旅游接待相结合;在能源利用方面,规划应该

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考虑对新型清洁能源的利用,例如大型沼气池的建设、综合太阳

能的集中使用等。

3.2 增强环境保护,提高土地利用。

经济利益的不能建立在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上面,规划要充分考虑对于生态资源的合理利

用,对于已有的破坏,在强调生态恢复的同时,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变废为宝。

例如苏北农村中存在的矿区塌陷地问题,前面提到的靠近矿区的村庄,经济条件的改善

换来的是大面积的塌陷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塌陷区内,农田遭到破坏,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加剧。另一方面,区域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煤矿开采造成的地表下沉、塌陷,当

地的水系和农田水利设施遭到破坏,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许多良田变成常年积水的坑塘。

在更严重的地方,居民的房屋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缝,村庄不得不进行搬迁。

如何妥善处理这一问题,解决农民耕地与塌陷地之间的矛盾,这在将来的农村规划中具

有重要的意义。以徐州市沛县地区的塌陷区为例,处于煤矿的塌陷区内的村庄,村民的住房

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个别村庄居民的房屋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缝。这就使得对这些村庄的搬

迁规划必须尽快地进行。

淮北塌陷区生态经济模式的探索,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如深层塌陷区水产养殖复垦;浅

层塌陷区复垦造地种植复垦;煤矸石充填塌陷坑造地,用于基建迁村复垦;粉煤灰充填塌陷

区复土营造人工林复垦模;深浅交错的尚未稳定塌陷区鱼鸭混养和果蔬间作复垦等。除此之

外,淮北矿区还将塌陷4米以上的大面积水域开发成湿地公园和水上游园,发展旅游经济。

这些都证明,对塌陷区生态的恢复不但可以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能带来

一定的经济效益。(实例有图)

3.3 强调特色经济,挖潜村庄特色。

苏北农村虽然很少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古村落,但许多村庄都有自身的特色。

有些农村至今保留着习武健身的传统,例如在江苏沛县马元村,村民自古有习武的传统。

村中的武馆曾盛行一时,村民把习武与健身结合起来,不定期举行小范围的比武会,武术也

成为相互娱乐和交流的方式。现在,习武在该村及周边地区仍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村民开

办的武术学校在当地十分受欢迎。这些传统是当地的无形资产,完全可以结合旅游。

另外,有些村庄在大规模的果树养殖等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特色。例如沛县的七堡村,该

村大面积的果园,既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也存在很大的景观开发的潜力。在“农家乐”等

旅游形式普遍受到欢迎的今天,该村存在很大的潜在的旅游资源。该村果园面积大、果树品

种多,并且有举办小型的“梨花节”的传统。如果能将观光旅游和农业生产相结合起来,在改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这将会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带来

更大的经济效益。

对于这些比较有特色的农村,主要是发挥自身的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形成规模,将特

色做大,提高知名度。

综上所述,苏北农村虽然经济基础较差,但有其能源和特色农业的优势,个别村庄的做

法也证明,苏北农村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在新一轮的农村规划建设中,只要扬长避短,集中解决现有难题,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苏北农村必然将逐步缩

小南北差距,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一定会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龚介民 农村经井跋革与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杜.1998

[2] 陆爱民,王本敏 淮北张庄煤矿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模式分析[J].矿山测量,2004(6)

[3] 赵钿新 农村规划设计的探索与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12)

作者简介:

上一篇:国企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广州市九年级期末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