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大学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蒙古工业大学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精选8篇)

内蒙古工业大学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篇1

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不断深入,内蒙古工业大学“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除组织实施好就业工作“一二三一”工程外,千方百计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2009年,内蒙古工业大学毕业生为4930人,受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工作压力很大。针对现状,内蒙古工业大学提出实施“一二三一”工程,即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实现高就业率与高就业质量,实现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自治区经济建设人才需要两个统一”的目标;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就业市场建设”和“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三项工程,形成一个教职员工“全员”关注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立了由校长任校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各学院院长或书记任院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专门机构,要求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影响学校稳定、和谐、发展的大事来抓。目前,从学校领导、院处领导到系主任、班主任、专业教师都密切关注学生就业工作情况,为学生就业积极出谋划策、邀请校友、联系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已形成“全员关注就业”的良好局面。学校各职能部门与招就处紧密配合,丰富就业信息,帮助牵线搭桥,联合走访调研,大力推荐毕业生。各学院也纷纷行动起来,以各种形式帮助毕业生就业,如人文学院实行“法学系全员就业指导”的管理办法,采用培训教师、分配任务、摸底调查、跟踪谈话等形式推动就业。对毕业前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继续“一对一”地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

内蒙古工业大学以“立足内蒙、辐射华北、面向全国”为宗旨,树立“就业大市场”的观念,坚持“区内和区外并重、大型洽谈会和小型专场招聘并重、大型国有企业和私营民营企业并重、行业内纵深发展和行业间横向发展并重”的原则,用战略的眼光考虑制约发展的问题,主动增强市场开拓意识,重视加强市场信息反馈,对优秀毕业生进行重点推荐,提升毕业生在重点企业、行业中的就业份额。

内蒙古工业大学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篇2

一、国家政府措施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 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 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 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优惠, 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 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 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积极疏通就业渠道, 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 指导高校的改革, 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 另外, 政府应发挥自身优势, 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高校就业指导

1.要建设一支高效、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

教育部[2002]18号文件曾强调说:“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艰涩的重要位置, 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及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个专业、高效的就业指导队伍的建立越来越迫切。

高校要积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 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同时要提高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可以进行规范化、有实效培训。

2.要提供丰富的就业指导内容、形式。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之间脱节, 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和创造性。 现在的形式是传统讲授方法和教学模式, 有时候只能事倍功半, 很难取得好效果。 世界每分每秒都在发生改变, 就业指导方式也要推陈出新, 与世界同步。

3.提供及时的就业心理辅导。

现行就业形势下, 大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就业心理压力, 这些问题亟待专业人员进行心理修正。 高校就业指导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二是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就业形势, 并做出正确选择;三是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条件与就业要求结合, 做出合理、切实可行的就业选择;四是使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分工、经济特点及相关职业信息, 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准备和职业道德辅导,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吃苦精神和责任心。

三、大学生自身努力

1.认清形势, 科学定位。

在高校扩招、金融危机、经济复苏缓慢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 大学生需要客观辩证地认清现在的就业形势, 要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

当然对于就业, 学生自我定位很重要。 定位包括三个方面:待遇定位、地区定位和职业定位。 首先是待遇定位, 在我们认清了现在的就业形势后可以给自己一个合理、 合适的待遇定位。 其次是地区定位, 坦白说大都市的就业机会很多, 但求职的人更多, 大家不妨把视野放宽, 不必拘泥于某一个地方。最后是职业定位,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职业定位指择业者为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根据自身条件和一定择业原则, 按照定位程序选择职业和工作单位的过程。

2.调整心态, 平和就业。

大学生现在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包括:从众心理、焦虑心理、自负心理, 等等。 从众心理表现为缺乏主见、人与亦云、随波追流。 大多数人都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就是好工作, 结果忽视了自己的特长, 放弃了自身优势, 失去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作机会。 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 大学生的焦虑情绪越来越严重, 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大学生不要因为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位, 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因此成天想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 造成精神上的紧张、忧心忡忡、意志消沉, 有的甚至彻夜难眠。 目前在大学生人群中, 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 认为自己知识丰富、各方面条件不错, 理所当然地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业。 这部分学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 即使找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 这种自负心理对就业的不良影响很大, 常常使毕业生错失良机。

3.重视实习, 踏实肯干。

现在许多大学生认为实习就是盖章, 没有其他意义。 有的找家人或朋友帮忙, 有的通过其他途径购买等, 反而没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实习。 但是, 实习是大学假期生活的重头戏, 实习的经历成了大学生迈入社会前的一次“角色预演”。 面对就业难的大背景, 当下毕业生更应该尽早接触职场, 但不能“为实习而实习”, 要有所规划。 大学生的毕业实习可以加深其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 确认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职业。

在实习和正式工作中都要踏实肯干, 把自己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结合, 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4.打造自己, 继续深造。

一切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 是培养能力和提高技能的基础, 也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条件。

知识只是基础, 大学生首先需要打造的是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要有创新精神, 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 做到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面对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 能视变化为机遇, 视困难为坦途, 有顽强的自制力, 坚定的信念, 以及对生活充满希望, 充满激情。

与此同时, 要有强健的体魄, 健康欠佳会削弱人的决策能力。 目标的实现需要体力和耐力, 有些人会因为体力不支而放弃。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分析及解决方法 篇3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本文从市场就业环境、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高校扩招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后,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就其原因及其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从市场就业环境看

(1)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而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将超过600万。毕业生人数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其一方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

2.从高校来看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2)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硬。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3.从用人单位看

(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因此,他们更青睐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从毕业生来看

(1)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位。

(2)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协作能力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适应性不强。社会的期望值与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也影响着学生的最终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4.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参考文献:

[1]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2]张颖: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报,2004(6).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 篇4

金融危机以来,大学生就业已成为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一直积极努力地致力于研究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题。

新的一年开始了,又将有一批新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面对就业压力、城市生活消费成本的逐渐增高以及自身就业技能和社会市场需求的脱轨等主客观因素,大学生们正逐渐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1世纪的一个大趋势是自主创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走这条路,不仅解决了毕业以后的生活费用,也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面对迅速发展的市场,我们应当鼓励大学生抓住最好的时机,根据情况在没毕业以前就先动起来,先学起来,先赚起来。毕业以后才能够更好地踏入社会这个更大的学校!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等问题,我们特刊发特约作者的相关文章,供参考。

主持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自主创业一直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各位对就业难、创业难有什么看法?具体怎么解决?

见解一:“创业”——“危”与“机”并存

周贵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各级政府以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空前重视,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很多!但到目前为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远远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在国家出台的众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中,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举措尤为引人注目,抓住重点,切中时弊,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长期以来,讲到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往往都说不到大学毕业生总数的“1个百分点”,低是不争的事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极小,所以空间和潜力就非常大,这是辩证的,可以用“广阔天地”来描述。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流向:考取公务员进入党政机关的占1%,考入事业单位的占10%,其中3/4到教育和医疗单位,60%到县及县以下;进国有企业的占7%;考研和出国留学的占10%;自主创业的则不到1个百分点;70%左右的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各类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城乡基层公共服务性岗位和灵活就业。

我国高校毕业生多年形成的这种就业走向和基本定式,不是哪个文件或哪一级党委、政府规定的,而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律使然,在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和看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巨大空间。所以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是金融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条权宜之计,更是一条破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一条长远之计和重要途径。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率之低,当然是有原因的。一是缺少创业资本。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民还不富裕,大学生基本上是没有资本来源的“穷”学生。创业资本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约瓶颈。二是普遍没有自主创业的思想准备。创业教育一般摆在大学高年级甚至在毕业阶段,大多滞留于竞赛式的纸上谈兵,迄今没有一本指定的规范教材或课件,没有形成一门系统的课程并进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没有开展创业教育。在大学生中,极少数的学生即便家长或家族可以为之提供创业资本,学生也不一定愿意去自主创业,从项目选择到创业过程,都缺乏必要的和充分的思想准备。毕竟,自主创业是有风险的。三是缺乏创业扶持机制。在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大学生自主创业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成活率”不高,成功的范式更少,教育部2004年的一项研究报告披露,在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中,赢利的仅占17%,大学生自主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举措,尽管促进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如“小额5万元以下担保贷款”,上限5万元加上按政策规定由学生自筹匹配的30%即6.5万元能做什么?意味着其创业起点会很低,可能就是一个“地摊”水平;本身就无资本又何来担保?创业项目本身能不能作为担保?小额是否过“小”,程序是否过“繁”等等。尽管大学生自主创业系统的扶持和服务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毕竟开篇破题有了一个起始。所谓危机,往往是有“危”也有“机”,审时度势,勇敢面对,积极应对,是当前大学生普遍而积极的就业心态,大学生自主创业在高校正在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和热议,在就业的多项选择中,“自主创业”这一选项将会吸引更多学子的目光,但它需要扶持,需要激情,更需要有准备的头脑!

见解二:转变择业观念

胡宗秀:人才流向与分布的不均衡,一方面表现为基层人才匮乏与都市人才浪费并存。另一方面,相当多的毕

为什么这些高校毕业生宁肯固守城市,做“都市漂族”也不愿回到家乡,更不愿下到基层呢?作为千百万农村娃中的“翘楚”,10年寒窗,一路拼搏,图的是什么?的确,城市有着更多的优越性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与基层相比,它具有更多的诱惑力。觉得城里有前途,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发展的根本在于个人的能力与本领,基层也有更多的机会长才干、添能力,更能锻炼人,培养人。

个人认为,大学毕业要调整心态,转变择业观念。如果不从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出发去选择适合的岗位,难免在择业时显得茫然失措。同时,人事、教育部门和高校都要进行理性引导,尤其要注重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用优惠的政策扶持,并营造“下得去,留得住”的良好就业环境。鼓励、支持、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企业、到农村、到非公经济单位就业和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如今,国家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支持他们自主创业,这也是个好机会,必须把握好这些机遇。“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条条大路通罗马”,就业的路千万条,在任何地方就业,干好了同样大有作为和出息。要“下得去、留得住”,关键在于自己。

见解三:做好“公共服务”

张传发: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各级政府都在想办法,有的还为此专门立法,且社会各界也做了不少工作;接下来,要想“卓有成效”,就必须在“公共服务”上狠下些功夫。

所谓“公共服务”就是给大学生们提供各种具体信息,告诉他们政府有关部门对大学生就业有哪些优惠政策,国家正鼓励大学生到哪些地方、哪些行业去工作;如果有的大学生想创业,有关部门应该告诉他们,哪些行业有多少人在这个领域投资,过剩生产能力已经是多少,哪些行业适宜大学生去创业,风险有多大,然后让大学生自己决策到底投不投资;哪些用人单位现在正缺什么样的人才等等,大学生们现在对这样的信息服务可以说“如饥似渴”。

个人建议,各地除了编印“大学生就业政策手册”,相关部门还应开通“大学生就业网站”和“大学生就业手机报”,并以这些“网站”、“手机报”作为大学生就业的“立交桥”,让政府、用人单位、大学生诸多方面通过这座“立交桥”交流就业信息而“互通有无”。多做些沟通工作,多做些服务工作。

见解四:提高大学生创业本领

张东阳:近几年,风靡全球高校的创业计划竞赛在我国开展得正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大学生只注重自己能否获奖,进而获得保研、获得高额奖金等机会,而不考虑该计划是否能真正投放市场实现赢利,因而还呈现一种“应试创业”的倾向。

不少创业计划竞赛参赛者的初衷都是:自我锻炼、培养团队精神,却很少提到创业、提到融资。这固然与中国的资本市场落后、创业投资处于起步阶段、二级市场尚在酝酿中、融资相当困难等问题密切相关,但也与高等教育模式密切相关。中国的教育是管理型、封闭型的,实行的是不完全学分制,大部分学生不能提前或推迟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学生知识创新意识不足,普遍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冒险意识。在大学生创业的层次和领域上,我国大学生从事高科技领域的很少,不少是从事家教、办书店,甚至是卖肉、卖鸡蛋、收废品等服务行业。

引导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者本身的性格、学识水平、交际能力等基本素质外,社会各界也应该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完备的创业教育、实践机制,营造“理解创业、支持创业、帮助创业”的社会氛围,尽快打破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培养他们创业精神,给他们更多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创业本领。也就是说,要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相关制度进行创新。目前坚持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方针,切实降低创业门槛,不断优化创业服务正在受到重视。而落实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及大学生创业的小额贷款额度也日益提高。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见解五: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

赵光瑞:温家宝总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百余名大学生畅谈心声时强调,政府一定要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很高的社会成本,既有个人和家庭的很高投入,也有国家的大量投入。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无疑是一种极大浪费,不仅不符合个人利益,也同样不符合社会利益,从另一个方面讲,由于大学生相对具有更好的素质,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带来的财富效应和社会效应,一般也要大于其他人。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从发展角度看是必要的。

内蒙古工业大学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国的高等教育院校规模和生人数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大学教学质量偏低,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特别是2008年末2009年初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更为突出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于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和退役军人等劳动力总量的增加,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等种种因素,中国面临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高峰,全社会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客观的说,这是有失公允的。我认为,总体来说,有两个大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一、中国大学生处在中国社会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

中国经济在增长,为什么中国在GDP增长达到11%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出现了这么大的一个就业难的问题?据美国之音报导,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政治学教授苏黛瑞就中国大学生为什么过剩的问题发表评论说,中国经济的增长不能够创造适合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经济的结构也不适合吸收社会上的劳动力。其实质原因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是遵循着一个畸形的模式,中国GDP增长的50%依赖出口。国家和地方的硬件投资开发包括建桥,修路,建各种市政美容设施,修各地政府机关大楼,建各种工业旅游园区等形象工程也是GDP增长的主要原因。

大学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00万一步步跃升到如今的610万。但在这些年间中国的GDP不过从10万亿增加到30万亿,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粗放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增长所吸收的劳动力大部份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工。

社会就业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相关配套制度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却未能跟上这种就业机制的变化。尤其户籍制度的存在就限制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不利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二、大学生对大学教育和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准备不足,加剧大学生就业难

有人责怪现在的大学生学业不精,没有吃苦耐劳的训练,找工作还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客观地说,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原因不在孩子而在社会环境。社会是什么样的他们不知道。等到跨出大学校门才发现,社会的要求与孩子们长期所受的教育根本是两码事,人家要求的他不会,他们会的人家不需要。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发现,“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我们的经济发展没能及时为劳动力资源的升级换代提供足够空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要求存在差距。

先前的很多研究者都把责任推给大学生,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无论原因到底出现在什么地方?大学生就业难是眼前不争的事实,作为对社会负责的高校应该探索教学改革,全社会都应该正视这一问题,不能一味的遮掩,回避,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还要进一步研究。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加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处于当前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自然要受到整个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更何况近几年来各大学一直在扩大招生,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过渡,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关注的焦点。

原因细分的话,我觉得有以下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一)社会大环境

1.经济的原因

(1)经济转型期的就业状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冲击充分就业的三大因素。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势必会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2)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会指向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但是大城市的吸收能力相对于试图留在大城市的毕业生的数量显然不足。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限制了就业机会的增加。2.社会的原因

(1)二元的社会结构。二元的社会结构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一定的错觉。中国约有2/3的农村人口,他们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城市之外,中国的大学生几乎都在城市就业。由此看来,中国的城市从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应该比计算的平均情况高约两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当然会有一定难度。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户口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在现实中,它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关于生源,户口的限制为大学生的自由就业设置了不低的门槛。

(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导致毕业生难以正常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目前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看,社保体系基本覆盖了城市人口,而农村人口几乎完全被排斥在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尽量避开农村也不是没有来由(二)高校的原因

1.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

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严重地影响了就业地点选择的均匀分布。调查表明,有约超过2/3的大学毕业生希望留在沿海的大城市就业,国外的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有约六成会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寻找第一份工作,而我国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2.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职业指导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目前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与专业设置方面仍没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高校仍沿袭计划经济的办学思路,重视招生,轻视就业,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职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也有待改进。(三)大学毕业生的原因

1.消极等待,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向用人单位主动地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赢得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的关系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2.过分看中职业稳定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大部分毕业生将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当做择业的惟一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将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致使部分大学生的种种遗憾由此而生。

3.向往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就业行业和地区意向出现“偏好”,缺乏创业精神。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与西,南与北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倾向。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选择发达地区的占70.7%,愿意到落后地区的只有29.3%。在就业行业上,大学生们普遍向往已经“人满为患”的大企业和国家机关,而对容量大的服务业、基层、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领域不感兴趣。对于三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等行业形成就业偏好。这种心理势必会造成城市就业问题和人才分布格局的不合理。

4.过分重视自身的品牌,追求“门当户对”

在名牌高校里面,许多毕业生考虑自己出自名门,有着很响的品牌,在求职时也应该找一个像样的工作职位,这样才不至于掉价,因此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会执着地追求高工资或高知名度的单位,而对于一般的工作机会往往不屑一顾,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错失良机,最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社会可以做什么

1.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就业形势总是要受到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只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供给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机会。从政府角度讲就是要加强宏观调控:(1)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确保新增一定规模的就业机会。(2)调节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多半是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体制灵活,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人才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工作

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志。因此,高校要确立市场观念,强化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从“进原料”到“出产品”的全过程的工作,使“产销”对路,提高就业率。这需要:(1)加强市场调研,做好人才预测工作。(2)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强化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3)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根据市场的需求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产”目的是“销”,高校要有市场竞争意识,重视“产品”的包装和销售工作,这样才能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从而提高就业率。

3.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和完善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逐渐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将失业保险逐步扩大到包括所有企业类型以及自谋职业者,发展失业社会救助,为部分新增劳动力提供救助。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用法律手段保护毕业生的利益。(二)大学生们可以做什么

1.正视现实,调整心态,增强危机感和挫折消化能力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有竞争就有失败,想要避免失败,就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增强自身在求职场上应对挫折的能力。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度增加,用人单位要求提高,就业机会有限的情况下,没有危机感就没有主动适应竞争的进取心;没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就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一蹶不振,失去自信。

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增值潜力

大学学习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综合素质的培育。大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而不是一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业不能设置过窄,大学生不能过分看重专业。在校学习期间,重要的是要学会适应环境,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现在的用人单位也是比较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意味着较强的增值能力。

在综合素质的提高上,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生活在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求职者,更应该正确面对。要主动融入集体,适应校园内的正常交往,这也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3.不要在求职场上迷失自我,切忌自负和自卑

大学生要从“天之骄子”的虚幻身份中摆脱出来,准确定位自我。“天之骄子”的自信应建立在个人的才智上,而不是大学生的身份上。社会发展至今,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大学生只是一个普通群体而已。天才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而言,还是要调整好心态,放下架子,面对现实,寻求合理的起点才是明智之举。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大学毕业生,则要说:请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勇敢地尝试,你就多了一个机会,不敢迈出第一步,你就没有机会走得更远。记住,气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形状,而是气球内有没有充满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出身,关键在于你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大学生就业难 文档 篇6

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18日发布报告称,尽管大学毕业生的心态已经发生转变,能够接受更低薪金的岗位,且采取多种策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是仍难以避免在就业和生活上面临诸多社会不平等状况。在此种情形下,大学生就业难正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

该报告依据于自2010年开始的一项追踪研究。研究对象是12所高校(6所“985”高校和6所普通高校)约6000名毕业生。通过问卷调查和焦点组访谈,研究者试图了解2003年(第一届大学扩招后毕业生)以来历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生活状况与消费方式、婚恋与家庭以及网络行为与社会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情况,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相关满意度。这份报告集纳于2013年《中国社会蓝皮书》之中。

毕业生的适应性蜕变

当2003年大学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遭遇就业困难时,毕业生及其家长几乎是措手不及,无所适从。如今,这些“天之骄子”已然接受了就业难的现实,普遍降低了就业预期,对初职月薪水平的要求不断下调,以往难以接受的较低声望和较低专业技能的就业岗位现在也可以接受。他们知道,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大学生的境遇算是比较好的了。曾经的不满被对现实的妥协代替。

与此同时,大学生采用多种策略应对就业压力,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比如:申请入党、参考公务员、考取各类资格证书、争取实习机会、了解就业信息,等等。大学生入党积极性非常高,接受调查的12所高校近三年的毕业生近半数是党员。其中:“985”高校本科毕业生41%是党员,普通高校毕业生37%是党员。这一点颇出研究者意料之外。

大学生还通过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和各种竞赛、担任学生干部、争取荣誉称号等方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就业作准备。这些因素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

研究者发现,虽然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不很严重,但隐性失业现象较为突出。应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大约3/4的人就业,而没有就业的1/4的人中只有不到半数在继续上学(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其余的人既不工作也不上学。

“这些人当中只有少数人在找工作(被统计为失业的人),多数人则处于隐性失业状态,他们在等待满意的工作机会或继续上学的机会。当然,真正什么也不做而‘啃老’的人只是少数,但他们中的多数人还是依赖父母的经济资助,准备各种考试或上各类的培训课程。如果有好的工作机会,他们马上就会就业。这些人是隐性失业者,应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内的隐性失业率接近10%。”此项研究的负责人说。

新学校教育无用论

调查发现,不同学历和不同类型学校有不同的就业率,并非越高学历和越好的学校就业率就越高,不同学历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U形。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和博士生,“211”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于“985”高校和普通高校。

与此相关,目前大约1/3的毕业生在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有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极端的例子是,只有约1/6的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工作。

即使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很多情况下,用不到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而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应用实践性技能,学校教育未能提供,这导

致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而许多毕业生感到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对其就业帮助不大。

此种情况反映在研究中为,专业课成绩好坏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没有太大的关联,并且对于毕业生随后(毕业7年内)的收入增长和职位提升也没有正向作用。它导致的后果是,许多学生对学校教育不满意,认为学到的专业知识无用,对专业课学习采取应付态度,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考研、学外语、考各种证书、兼职工作等方面。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课教学内容常常基于教师本人兴趣和专业知识,而较少考虑学生就业需要。学校的业绩考核迫使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发表论文和申请研究项目,从而忽略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教育。”此项研究的负责人说。

就业“拼爹”引发不满

虽然大部分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其中50%的人对自己的就业状态不满意,他们抱怨收入低、待遇差、专业不对口、没有发展前途等,这导致毕业生跳槽现象频繁发生。毕业半年内有27%的本科毕业生跳槽,而大专生则有48%跳槽;毕业三年内61%的本科生跳过槽,79%的大专生跳过槽。98%的跳槽行为都是主动提出离职,而非雇主解雇。

和这种“不满”相比,另一种“不满”更显刺眼。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倾向发生明显转变,最理想的就业选择从高收入的外企转变为高福利和高稳定的体制内单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体制内就业岗位竞争十分激烈,然而,与外企就业岗位竞争不同,体制内就业岗位竞争存在着暗箱操作、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

用毕业生的话来说,要竞争到体制内就业机会是要“拼爹”,一些公开招聘是为某些人“量身定做”的“萝卜坑”,而大部分应聘的人都是“陪练”,即使考分和面试都是第一名也需要“运作”(走关系、行贿)。虽然不清楚这类不正之风到底有多严重,但在毕业生和其家长看来这类现象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毕业生都能讲述几个这类故事,有些是其亲身经历,有些是他们的同学、朋友、熟人或亲戚的遭遇。只有“有关系”、“有背景”的人才能当公务员或进国有企业,这几乎为大部分毕业生所认同。

“这种印象如此强烈,以至于有些家长在给子女填写高考专业方向时声称,某些专业不适合其子女,因为这些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是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他们缺乏相应的社会关系,难以帮助子女进入这类单位。”此项研究负责人说。同样的,很多毕业生也有类似想法,他们因没有相应家庭背景而不敢竞争这些就业岗位,那些应聘公务员和国有企业工作岗位失败的人,纷纷抱怨招聘背后的“猫儿腻”,并且猜想竞聘上岗者的家庭背景。这种现状激起众多毕业生的强烈不公平感,同时也导致他们对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招聘的公正性产生质疑。不过,体制内就业者也并非事事如意。就业的最初几年,能在体制内获得工作机会的毕业生感到他们是幸运儿,不用像其他同学一样在市场竞争中焦虑挣扎。但工作大约5~7年时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会产生焦虑,对体制内工作感到不满,抱怨工作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挑战性,人际关系复杂,职务晋升机会竞争不公平和不公开,收入低,等等。

何处安家与前途迷茫

获得一份工作只是毕业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随后他们就要考虑前途方向和

安身立命之所在,这是工作五六年之后的毕业生的主要困扰。调查发现,大城市的高房价和高租金使许多毕业生感到他们不可能在此长久定居,三四年前出现了“逃离北上广”的潮流,许多毕业生返回家乡或奔向二三线城市,但近两年,“逃离”大城市的毕业生又逐渐回流,因为他们发现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少,发展空间更小,而要获得好机会更需要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不论是返回大城市的毕业生还是留在中小城市的毕业生,都处于进退两难境地。坚守在大城市的人深感这里不是长久的安家之处,返回中小城市的人则感觉生活沉闷、前途无望。有一份工作和收入以维持生计,远不能满足当今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他们想要的是有品质的生活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成为中产阶级或享受所谓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是他们的生活目标,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他们处于焦虑状态。

内蒙古工业大学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篇7

1. 社会因素

随着大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和社会上很多岗位出现饱和的现状等多方面因素,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 这个基本国情导致我国劳动力过剩, 因此就会导致就业岗位不足的问题。如今,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对象不仅仅只有同届的毕业生, 还有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下岗工人和具有一定实力一定资历的社会人员等, 由此看来,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由于我国基本的劳动力过剩的就业情况, 因此很多领域的岗位都出现饱和状态, 很多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大学毕业生资历浅、工作经验不足而拒招大学毕业生。

2. 学校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始了扩招政策, 这样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近年来, 随着我国的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不断的发展, 社会上有一些领域和行业发展特别迅速, 因此这些领域和行业成为市场热门专业, 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挤在同一个专业里面, 例如近几年我国热门专业有英语专业、国际贸易专业、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等。但是实际情况上这些行业的岗位已经逐渐趋向饱和状态, 这些行业已经容纳不下如此多的大学毕业生。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大原因还有就是高等院校缺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知识的创造, 也就是大部分是模仿而不是原创。实际情况表现就在于高校缺乏创业教育, 没有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导致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一个消极被动的位置。

二、发展创业教育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还是促进社会经济和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庞大的市场资源, 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着无限可能的机会。因此, 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注重学术教学和技能教育,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指导。因此, 发展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积极从不同方面着手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1. 改变传统的就业观, 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

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十分重视不同专业的学术性教育或技能性教育, 在高年级的时候就会给学生开展一些就业指导讲座等, 一般高校都偏向就业教育的开展而忽视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存有传统的就业观的大学生一般缺乏冒险精神和创造意识, 完成高等教育就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但是实际情况上毕业生所找的工作往往与想象中相差较远。传统的就业观很容易让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一个消极被动的位置, 是工作挑毕业生, 而不是毕业生挑工作。因此, 高校应该把创业教育落实到学生学习和工作上, 把创业教育观念灌输到教师和学生当中, 鼓励大学生把握住市场就业的主动位置, 以一个工作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就业上。

2. 建设一支高品质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要想做好高校创业教育工作, 就必须要有一批优秀的创业教育教师, 培养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 如今很多高校都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中心, 普遍都是每个学院的专业教师给学生在毕业前开一些就业指导讲座。高校缺乏一些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 因此要发展创业教育就必须要加强师资力量, 可以邀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创业指导专家、高新产业的专家等加入到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在全校性的公选课课程体系中应该多添加这类型的大学生创业课程, 让学生对创业教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 构建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要在高校广泛开设创业教育, 必须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不仅要重视本专业教育的教学, 还要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创业教育就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项目, 因此高校应该要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工作重心。构建一个健全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除了要开设创业课程外, 还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核制度, 创业教育考核不能以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形式进行, 一定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创业的渠道和创业的价值, 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考试的方式, 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结语

近年来,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 大学生就业难除了自身主观因素外, 还有客观的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 这需要从多个当面去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渠道, 大学生创业不仅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还能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因此, 高校应该要从不同方面着手开展创业教育, 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创业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 并且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的因素, 大学生就业难形势越来越严重。创业是大学生另外一种新的发展途径, 积极发展创业教育, 对学生灌输正确的创业观, 鼓励大学生创业, 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田爱民, 张凯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2]余瑞玲.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 2011 (02) .

内蒙古工业大学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篇8

关键词:就业;校企合作;传统教育

就业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大学生已经成为中国就业难的主要群体,2011年全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1余万人,加上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严峻。在当前经济危机显著的影响下,大学就业难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1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直接引发了金行业的裁员风潮。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国受到冲击不可避免。中国加入世贸组后,快速发展的经济有力的促进了毕业在民营企业和外贸企业的就业。金融危对我国企业的大幅冲击可能是导致高校业生初次落实率下滑的重要原因。近几的初次落实率(初次落实率是指全部毕生中“已经签约”、“读研”和“出国”毕业所占的比例)呈现倒“U”趋势[1]。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具体表现:一岗位减少,直接影响了对高校毕业生吸纳能力;二薪酬降低,毕业生的薪酬水”的趋势可能还将继续;三门槛提高,些企业进行了招聘,主要以中高端人才主,门槛较高。

2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研究员张丽宾说“: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就业率不到70%”[2]。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浩教授发布了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况分析报告》指出: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机使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凸,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例八年来首次降到40%以下,男生就业率起薪都高于女生。

3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

3.1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就业具有根本的影响用。金融危机从根本上制约了包括大学生内的全社会就业率。由于我国是外向型经,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显著,这就使目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3.2传统教育体制和就业生人数的突增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模式不适应经济结构快速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化升级的需要,在教学内容、手段、模式方面与现实的脱节。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众化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确实存在超趋势。经济危机之前我国由于逐年的就人数增多导致就业难的现象已经突显,故笔者认为就业人数的突增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3.3就业岗位的总体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对低文化层次的劳动力需求增加,教育结构失衡以及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供大于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矛盾突显。金融危机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供需矛盾。

3.4社会用人导向方面的因素

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症结在于大学生自身,尤其是大學生缺乏实践经验、对薪酬和岗位期望值偏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随着2009年就业难度的加大,性别因素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显著,男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明显大于女生。用人单位的短视行为,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现实因素。

3.5大学生个人因素

“期望值偏高”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就业观念、本身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方向的误区可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3.6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结构性矛盾突出体现为大量高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集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区差异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严重,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毕业生流向的基本势态。加上东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出现饱和,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

4对策及建议

4.1政府方面

当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大力发展“需求导向型的”培训[3];其次,政府方面要提供法律保障,完善相应的就业法规,将末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第三,指导并推进高校改革,加强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监管;积极举办大型专场招聘会;第四,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和长远、长效的稳定就业机制,鼓励企业不减员等。

4.2学校方面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学生就业,例如: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加大社会急需专开设的数量;面向社会、市场办学;师范学校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往非师范行业就业,增强专业设置与指导的科学性;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建立学校长期的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情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有对性地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提高其应对压力的心理素质水平;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以2010年西华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毕业生为例,该学院学生分师范,软件、通信工程三个专业,截至2010年9月就业率达到94%,从就业的层次上来看进企业和公司的占到65%,教师占32%,公务员占7%,考研占6%,还有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等。取得如此成绩与学院认清就业形势,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大力开展就业指导等积极有利措施分不开。

4.3用人单位或企业方面

企业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响应政府的号召,把政策落到实处,稳定企业岗位,确保员工能有份安稳的工作;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积极开拓用人岗位,借人力资源成本下降之机,增加人才储备。要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观念。消除性别歧视和薪水差别,进一步加强公平、公正的、透明的用人制度。

4.4学生方面

转变就业观念和价值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思想基础。毕业生要客观地分析自己,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重视社会实习和社团经历,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适当降低期望值,考虑到中西部或者基层地区就业;以积极心态面对待就业竞争;夯实知识基础,拓宽择业视野,提高综合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和具体措施;在就业过程中注意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以便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5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途径是通过转变和发展经济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共同作出努力。在国家4万亿经济有计划的刺激下,我国经济已成世界经济复苏的领跑者,我国就业情况已有一定的改善。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是可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的。

参考文献:

[1]原春琳.金融危机对硕士冲击最大[N].青年时讯,2009-11-13.

[2]曹洪军.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危机应对[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3):7-9.

上一篇:ppp模式运作分析报告下一篇:6月英语六级报名时间及报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