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简短读书报告

2025-03-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简短读书报告(推荐10篇)

三国演义简短读书报告 篇1

我国古典长篇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从它诞生之日起,几百年来一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征服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广大读者。时至今日,已翻译成多种文字传布海外,成为世界公认的伟大作品。它所塑造的一个个艺术典型,所描绘的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它正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着巨大深远的影响。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明代王圻在《稗史汇编》中说罗贯中为“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他的政治 抱负落空,便全心致力于小说创作。罗贯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贵族残酷的统治和压榨,激起全国人民反抗。据说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就在这个历史大动荡影响下,浪迹江湖。参加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罗贯中融合传说中宋江起义和自己所处的**年代,各方义军争霸,老百姓苦不堪言,流离失所等生动形象的例子促使他写成多篇著作,除《三国志通俗演义》还有 《隋唐自传》、《残唐五代史》和《三遂平妖传》。虽说他政治抱负破灭,但其不可动摇的思想和信念无一不流露在他的著作中。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至极的地位,号称"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上至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下至西晋统一天下的近百年间,各统治集团之间再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尖锐对立和激烈的斗争的故事。它以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宏观历史画卷,艺术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结合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塑造在这一典型环境中的众多典型形象,歌颂圣君贤相豪杰志士,斥责乱臣贼子,期望统一和平。这是三国时期人民群众的爱憎与愿 望,也是整个封建社会里人民群众的向往和追求。《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长篇小说虽"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但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其宗旨。文章所涉及的人物颇多,性情各不相同,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据我了解东汉末年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府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以武装争来反对地主阶级的统治。

刘备是作为理想的圣君来塑造的。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曾贩过履、织过席。但他的政治理想却是“上报国家,下报黎庶”。由于他的贫困生活经历,使他能较深的了解群众的疾苦,懂得“凡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人无信不立”。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的中心人物之一。他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文丑,屯土三约三事,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直至最后英雄奋战,壮烈牺牲,都充分的写出了他的忠义思想和英勇气概,以及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德。

张飞,也是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性格特点最鲜明。他长期追随刘备,在38年的战争中,历经艰辛,忠心不二。书中曰,“先主于乡里和征众,而关羽和张飞为之御辱。先主为平原相,以关羽张飞为别郭司马,分统部区。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思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传立终曰,随先主同旋,不避艰险。”张飞英勇善战。张却乃曹操手下一员大将,声名显赫。双方交战,张却被张飞击得狼狈不堪,落荒而逃。有书可证,陈寿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虎臣。张飞的脾气暴躁,常鞭杖部下,而且遇气冲动,不问原因,因此也造成不少笑话。刘备对他形容过“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之健儿,而今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张

飞虽被赋予了鲁莽的性格,而在文中也有以智慧取得胜利的经典片断。例如文中赵云单骑救主的片段中,张飞便以智镇守长坂桥,阻挡了曹操十万大军前进的步伐,为刘备的转移争取时间,全文中张飞用智的片段不止此一处,如果你看这本书,会对张飞这一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有更加透彻的认识。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巨著,不无道理。作者用笔简练,文字朴实,但却雕琢了这一长篇巨著,此文也是涉及人物众多的一部小说,而作者对任何两个人都不重 复,几乎收集了各种类型的人物性格,以及人们在面对挑战、面对强敌、甚至在生死存亡边缘上,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都描述得淋漓尽致,以不变应万变,所用方式 虽用于古代,但对现实社会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彻底的从表面挖掘到内心世界,体会故事、体会人物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如何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上,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创作经验与启示。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进入了一个发展时 期,它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已成为广大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篇2

该书的背景是东汉末年,从宦官乱政、黄巾起义开始,描写在乱世中曹操、刘备、孙坚父子怎样运用人才争夺天下的故事。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演义让一个个英雄人物形象的在我心中出现。勇武过人的吕布、霸气十足的孙策、忠心护主的曹洪、老当益壮的黄忠。想象典韦拼死守寨门的悲壮、赵云血战长板桥的惨烈、周瑜纵火烧赤壁的快意、孔明病死五丈原的无奈。。三国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我对以下几个重要人物说点感想:

曹操。自小就崇拜曹操,也许是他太有军事才能,也许他太有人格魅力,(也许在游戏中他总是超级全能角色太好用。)曹操为统一乱世做出巨大的贡献,更通过屯田制度解决了大部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白手起家,讨董卓、攻陶谦、伐吕布、征张绣、击刘备、战袁术、抗袁绍,更把汉献帝从西凉铁军中解救出来,统一了大半个中国。曹操有不少缺点,他因为好女色害死了猛将典韦和长子爱侄,他因为报父仇屠杀了许多无辜的徐州百姓。但是曹操毕竟是那么悲天悯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乱世的写照,他有着结束乱世的决心,有着天下太平的憧憬,这就足够了。曹操善用权谋,深得人心,挟持天子以号天下,他的气质成就了他的霸业。

刘备。演义中的刘备仁慈的太过了,十足一个伪君子。我一想到刘备,就想到关于他的两句名言,“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刘备是我讨厌的角色之一,但不得不佩服他的韧劲。他能有关张这样的兄弟,他能有屡败屡战的勇气,多次寄人篱下,却从未放弃过争霸天下的决心。他的眼泪威力不可谓不大,”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刘备虽然波折丛丛,但还是在取得西川,成功建立自己的政权。不得不说,刘备是一个让男人也敬爱的男人,以仁义之名行权术之实,多少贤人才士为他死心踏地,助其成就霸业,不由人不为之赞叹。

孙权。孙坚孙策为他打下了江山,他受兄长遗命保家业,压力不可谓不大。孙权的外交手段实在高明,在当时已经能熟练运用实力均衡的战争法则。在曹操百万雄师南下、刘表投降的时候联刘抗曹,结果周瑜火烧赤壁让曹操遭受了最大的挫折;在曹操败走汉中、关羽连场胜利直逼许昌的时候毅然联曹抗刘,吕蒙白衣渡江顺利袭杀关羽夺回荆州重创刘备实力。”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孙权军事实力不可恭维,但是政治手段的确高明。孙权最终顺利稳固政权,黄袍加身,这也是对他的最大肯定吧。”三国英雄,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诸葛亮。演义中的孔明整一个妖道,未卜先知、呼风唤雨、装身弄鬼、镶星续命,太多的妖化反而让我对他反感。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更是封建道德的典范。但是他在刘备托孤之后,集军政法大权于一身,实在不智,还给现在人以架空皇帝的借口。事无大小必亲自处理,这是领导的做法么?一方面大大限制了下属能力的发展,导致后来”属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六十多岁的老头打先锋反映了蜀汉后期人才缺乏;一方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整一个现在的共产党员,但精神可嘉,做法不可取,任谁也不是铁打的,结果把自己活活累死在五丈原,让人感叹让人反思。

《三国演义》读后感小学作文简短 篇3

寒假里,我读了许多课外书,其中,有几本我特别喜欢,今天 ,我就想讲讲《三国演义》,我阅读后的感受。

《三国演义》讲了东汉末年三国鼎力的一段历史。它讲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桃园结义的故事。他们经历了乱战,经历了种.种困难,最后,晋国终于获得了胜利。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陷入了那个时代,大英雄刘备穿着铠甲,骑着马在战场英勇杀敌,将敌人打的落慌而逃,我觉得他是一个值得我钦佩的人,同时他很讲情义,兄弟三人始终不离不弃,团结在一起,他们一起战斗,一起生活,很多情节都让我感动落泪,我也希望能交到这样的朋友,为朋友两肋插刀,时刻相随。他们的年代是凶险的,时刻生活在危机中,看到这些,我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生活在和平年代,有家人的陪伴,老师的教导,春暖花开处处是景的杭州 ,真的是太幸运了。然而,有和平,就会有战火,有想说:“我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要时刻学习,不断进步,为祖国将来的强大出一份力,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变的更美好。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4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

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滚滚长江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该书艺术地为人们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从东汉末年宦官之祸到黄巾军起义失败,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终于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共约90的烽火岁月,大体上分为军阀混战、封建兼并、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四个阶段。《三国演义》之所以流芳百世,千古传诵,主要有赖于精彩惨烈的战争场面描写和对主要历史人物的个性刻画和他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分析。例如:官渡之战,此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之前,曹操不仅兵力少,且南面有荆州刘表,江东孙策与他为敌处于不利位臵。但曹操客观地分析了局势(公曰:

“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威少,兵多而化分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决定以自己所能集中的近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元200年,袁、曹两军在官渡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跟据战场姿态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挡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乌巢),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其间各人性格展现的淋淋尽致,战场画面的描述也可圈可点,不失为精典。《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其中有不少不属实的记载,什么诸葛亮火烧博望、新野;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美人计...还有许多历史冤案:周瑜,“性度恢阔”“曲有误、周郎顾”与《三国演义》中周瑜完全相反;鲁肃本是一代英雄,结果被说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曹操„„在我还未看《三国志》前,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沉吟良久,并为关公华容放曹、败走麦城而捶胸顿足,还对在彝陵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陆逊恨之入骨。先在回想,儿时美好的回忆被真实打碎,失望、后悔、伤心最后脸红。

而今吾已长大,理智少许,当我爱上“是非成败,转头空”后不再为得失而叹息。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我开始钻研每一场战役的天时、地利、人和与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于是我了解到了让国家强大不应只靠武力。在政治上,应联和其它势力,互相帮助。而对内在经济上应跟据民情收税,兴立屯田,发展农业生产。正所谓修内而安外。待时机成熟,再一鼓作气,完成霸业。这说起来很轻松,但要实施并完成,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并非易事。其实每个人也是如此,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5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是一个与明朝迥乎不同的时代,它没有青楼与赌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扬仁、义、道、德、礼、信、忠、贞、孝、廉、善、美、真,是汉文化的再体现。再对比宋朝、元朝和明朝,它们都有着大量的青楼和赌场,虽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文化,但佛教文化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影响力更大。因为青楼、赌场等异域民风长久发展,从而使民间渐渐奉行的是兼具华夏文化特点和西域文化特点的市井文化。骄、奢、淫、逸、假、丑、恶、奸、强取豪夺思想在民间广泛宣扬。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这本书里,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尤其是诸葛亮,深受我的喜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诸葛亮是为大家所知的智慧的化身,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一生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后世收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刘备有云:“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就连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也感叹道“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在诸葛亮身上有许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

诸葛亮的治国成就是大家所公认的,《三国志》有云: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诸葛亮在战乱期间,为刘备出谋划策,在太平年代,也为蜀国做出贡献。从诸葛亮的著作《前出师表》中可以看出,把国家大事为刘禅安排好,包括刑法、用人等众多方面,然后自己南伐北征。

诸葛亮的发明主要运用在了军事上,比如著名的木牛流马,书中原文记载是:忽一日,长史杨仪入告曰:“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运谋多时也。前者所积木料,并西川收买下的大木,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也。”众皆惊曰:“自古及今,未闻有木牛流马之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孔明曰:“吾已令人依法制造,尚未完备。吾今先将造木牛流马之法,尺寸方圆,长短阔狭,开写明白,汝等视之。”众大喜。木牛流马的发明为诸葛亮南征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一个发明改变了北方人的饮食习惯,那就是馒头。话说诸葛亮平定孟获班师回朝,过泸水而不得,按习俗需要拿49个人头祭祀,次日诸葛亮用面粉合面裹以肉做成人头状顶替人头用以祭祀;自此以后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时除了猪,牛,羊外多了馒头;另表:馒头原来是指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此外孔明灯、诸葛连弩、八阵图的发明也为后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读完《三国演义》,感触甚多,有“奸绝”——曹操,也有“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有兵法供我们学习,也有许多的做人的道理,可谓是受益匪浅啊。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6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通俗小说的流传比正史还要长远,影响重大的也就只有三国史了。鲁迅说,“三国史不简不繁,正好作小说。”而罗贯中这位在那个时代被视为同妓女地位等同的通俗小说作家,穷极一生,写下了恢弘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留下了最为大气的一笔。

再读三国,就似平静的海面猛地掀起一股巨浪,激荡着内心沉寂已久的角落。杨镇的一首《临江仙》,述尽了三国的恩怨情仇,分分合合,也述尽了英雄一生的豪迈,忠义,韬略和胸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被罗贯中选为三国演义开篇题词,也随着三国的流传而家喻户晓。读三国,不只是读书,更是读历史,读英雄,读战争,读忠义,读天下大势。古来小说千万,却只有三国一部那样波澜壮阔,读来恢弘大气,意犹未尽。

读三国,最吸引我的便是群雄之中如繁星一般的人物。诸如关张马赵,吕布典韦等武将,诸葛司马,庞统郭嘉等谋臣,貂蝉甄姬,大乔小乔等红颜,无不入木三分,令人意犹未尽。我敬佩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赵云的孤胆,黄忠的不屈,马超的直爽,也敬佩丁奉穿越雪山的勇气,敬佩程昱以死鉴上的衷情,敬佩杨修遗世独立的桀骜。三国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特点。笔墨或繁或简,立场或好或坏,作者将每一个人都艺术的展示在我们面前。当诸葛大军败退,70岁的赵云一个人断后,斩杀韩式父子五人,吓得曹军无人敢向前挑战;当祢衡赤裸裸的站在曹操帐中,击鼓大骂;当杜宇率晋军撞过吴军连锁,统一天下;这一幕三国英雄豪杰英勇豪迈驰骋天下逐鹿中原的史诗在我心中激荡。而当曹丕见到甄姬的那一丝冒父之大不韪的心动,当子建写下洛神赋,当大乔小乔嫁与孙策周瑜,那一幕三国儿女柔情巾巾情长缱绻连绵润物无声的感动在我眼眸凝住。这一部三国,是英雄的三国。三国一共描写了超过一千七百个人物,可见罗贯中文笔之巨,叙事写人能力之强。

可读三国,更是要读出其中的忠义。忠义二字贯穿了三国全文。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刘关张三人的桃园之情。如若你用心的去读,你会被他们对于忠义的坚守所震撼。刘备被曹操打败时,赵云带着甘夫人和阿斗身陷重围,甘夫人为了不拖累赵云投井自杀,赵云一个人带着还不足岁的阿斗,面对曹操的精兵强将,受伤无数次,舍命救出了刘备的血脉,是为了忠义二字。曹操被张绣偷袭时,典韦一个人挡住张绣大军,身中数十枪,鲜血流尽还是撑着挡住敌人,最终帮助曹操安然逃出,是为了忠义二字。当关羽被刘封背叛,不幸被孙权杀害,他座下的赤兔绝食哀嚎而死,更是将忠义二字诠释的鞭辟入里。乱世之中,群雄逐鹿,他们却始终坚守着忠义,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虽然说三国宣扬了刘备,关羽,诸葛亮,贬低了曹操等人,但我却认为其中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所期望的和平所努力着,并没有好坏只说,只是各为其主罢了。或许有人觉得刘备以天下人为重,而曹操却以自己为重。可曹操也是心系天下,只是受制于封建礼节而被人认为是奸雄罢了。他虽有杀害吕伯奢那样的为了自己存活伤人性命的毒辣,却也有因为马失控踩踏了庄稼割发代首的衷情,即使那是为了笼络人心,可他为的也是中国的统一。乱世之下,国之不国,唯有统一能救民于水火,从一开始的董卓,袁绍,到后来兴起的刘备,孙权,再到各方张鲁,张绣,刘表,公孙瓒等领袖,他们随心思各异,却都为之后的统一努力着。最终,司马炎统一了三国,建立了大晋帝国,呼应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前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7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故事和人物。作者通过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演绎了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忠义与奸佞的冲突、豪杰与奸雄的较量、谋略与武力的斗争……一场场刀光剑影的生死悲欢,一幅幅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留下了多少品味不尽的美谈佳话!“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故事,数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8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曹操,他为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的坏人,但是他的军事能力仍然很强,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它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大英雄。

最值得我欣赏的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之战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话“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的态度。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9

一开始,我只是听人说曹操并非善类,但当我真正读完这本书时,才发现我错了。鲁迅说过,曹操是个大英雄,至少是个英雄,顺应了历史潮流,统一了北方,为三国乱世结束奠定了基础。虽然有人说他是奸雄,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统一天下。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他有着一般人没有的勇气,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皇帝的名号,去指挥诸侯;他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我们学过的很多诗都出自他手,例如《观沧海》,《龟虽寿》等等。

曹操一生有许多战役,其中“赤壁之战”最著名,虽然曹操失败了,但并不能说明曹操的军事才能不好,失败原因的其中之一是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军队也是。他们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这样会使战斗力大大下降;他们也不识水性,接受了庞统的连环计,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但即使这样,曹操还是这乱世的领导者,没有人能改变他。还有一场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这一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这一战胜利的原因是曹操奇袭乌巢的正确抉择,再加上袁绍的轻敌,才让曹军三四万人打败了袁绍的十万大军。不得不说曹操过人的军事才能,当我看到这的时候,我不禁说了两个字:漂亮!

可是,有才能的人总是离世的早。曹操身上有一种叫“头风病”的病,本来是可以医治得好的,但曹操的疑心实在太重了,华佗说要开脑壳动手术,曹操身经百战,经历了太多事情,他谁都不敢太过于信任,心中总是怀疑有人要害他。哎!无奈一代乱世枭雄,就死于对他人的不信任。曹操离世时才六十五岁啊!

三国,如果没有曹操,战争将会继续下去,曹操是应运而生,他所做出的贡献不是一点两点,我只想称他为——乱世枭雄!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10

书中是吕蒙为应对曹操进犯向孙权献策建议吴军在江边筑城,吴军善于水战且吴地多水大家都感觉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上船没必要这样费劲筑城。吕蒙认为真正打仗时候,相互纠缠,到时不敌想下船估计就来不及了,孙权就是用的这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给了吕蒙以肯定采纳了吕蒙的建议。后来的实际证明这一建议确实是远虑,而解了吴军的近忧。

实际的工作中虽然不会像战事这样可能决定国家军队命运,但凡事不做筹谋,事先做好预案安排,急来临时抱佛脚,往往事倍功半,搞得自己一团糟。

最典型的示例就像我们物管处有应急预案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试想没有应急预案,没有事先准备好的沙袋、防滑牌等物资准备,没有相应的处理流程报告流程,我们的区域里如果出现爆管事件,就会是领导不知道当然无法及时组织协调,即使来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开展哪些预定业务以及如何开展,开展应对的时候又发现没有相关的耗材,那现场的乱劲应该很难想像,事故损失可能会被无限扩大。

每日开展工作也是一样的,工作备忘录提醒我每天该要完成什么任务,但不是等到了今天才想今天的事,这样做只能手忙脚乱,还忙不好,我都是把近几天,近一周的工作梳理出来,然后要么预作安排,要么先完成大部分,能够提前完成的就提前完成,然后每个完成任务划沟。没完成的分析原因不断创造条件甚至寻求帮助来完成。所以我工作起来还是比较有条理的。

这是我在读书中,读《三国演义》中,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

上一篇:八年级有关语文知识要点梳理下一篇:英语词义的理解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