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通用8篇)
善教者,必善问。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经常用启发性的问答法进行教学,他主张教学要“循循善诱”,运用“扣其两端”的追问的方法,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去寻求知识。纵观现在的课堂,很多教师都有这种感觉:学生上课举手发言不积极,课堂讨论气氛不热烈,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布鲁纳(美国):“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引发探究欲望,还能激发思维,使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主动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今天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一、设计合适的问题
根据检测目标的不同,可将问题划分为两个层次:低级认知问题和高级认知问题。
低级认知问题是用来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一般不会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而高级认知问题则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答案不唯一确定,促使主动思考。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精心:不仅要注意难易程度,使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还必须问题明确,不能引起学生疑惑、误解和猜测,当然还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可能答案,准备对策。
二、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
提问必须把握时机,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和“达其辞”的最佳时刻。例如,教师讲到“北京人用火”时,提出一个问题:“当时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今天我们怎么会知道„北京人‟用火呢?”这个问题让学生活跃开来。正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教师出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猿人居住的洞穴里厚达6米的积灰烬,一张是留有火烧痕迹的石器和残骨。紧接着教师连续问:“火从哪里来?火有什么用处?……-”层层设问,使学生深刻领悟了“火的使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教学重点。
如果找不到提问的时机,或提不出什么问题,或者不根据需要无端地提问,都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厌烦,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注意提问的策略
一般情况下,上课之初,要提一些回忆性的问题,以集中注意力,促使学生从平稳向活跃的状态发展,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兴奋活跃的状态时,就要多提一些说明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当学生的思维由高潮转入低潮时,可以多提一些强调性、巩固性和非教学性问题,以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防止学生非教学行为的出现。同时,每提一个问题后,要有一定的时间停顿,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加全面。
四、面向全体、及时反应,促进交流
提问要面向全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责任感,同时便于教师全面发现学生中的问题。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差异,因此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注意问题的合理分配,容易的问题,让一般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可让优秀学生回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露脸的机会,都能享受到参与和成功的快乐。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要进行及时评价,正确分析学生回答的准确性,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和误答得原因,分析个别学生的对答与全班大多数同学理解的异同等等。切忌笼统评价,简单处理。同时,教师通过评价、说明、再次提问,促进师生间的交流。
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因此,我们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直接参与问题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问,是讲、练、思的融合,是教学方法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然鸦片输入对中华民族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清政府为何还有人反对严禁鸦片呢?”“中国的禁烟是引起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吗?”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
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对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清朝的腐败、鸦片战争的性质非常有用。
如何教会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呢?教师要创造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会他们求异思维的方法,悉心引导学生,从书本中、从教学中、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找出矛盾;教会学生善于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中心思想来思考,提出问题。
在问题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提出该问题的目的, 不要为提问而提问, 要根据目的进行恰当的问题设计。如要检查、巩固已学的知识。问题设计时不能过深、过难或跨度太大, 这样将导致学生思维不能适应, 不能回答, 甚至乱答一通, 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实际上还是老师问了老师回答, 于教学无益。相反问题过于肤浅、过于容易也是不可取的。没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学生不做思索即能对答如流, 仅仅是直白机械地输出, 对知识的巩固、提升没有多大的帮助。因而该类问题应设计的难度、跨度适当, 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稍加整合后才能回答, 这样便可达到高质量的检查、巩固、提升的效果。
若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则问题设计时应立足于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是心中有数的, 但学生是把握不了的。在关键处向学生发问, 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课堂节奏保持高度一致。要抓住教学重点设问, 不在次要枝节问题上周旋, 否则会冲淡主题。要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 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也可抛出问题, 让学生交流讨论, 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深入讨论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课堂提问不应随意, 只有采取恰当的提问方式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同一物理问题, 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 提问的角度不同, 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 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 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故意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趣味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对比式提问”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 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 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方式即如何问、怎样问。
提出问题之后, 还要用动作、眼神、动态口令等驱动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 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时间。在恰当的时刻再点拨、引导, 正如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切忌问题提出后, 急于告诉他们答案, 而要学会逐步导入, 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空间。不能因时间紧张, 不管学生思考到怎样的程度而草率地告之以答案, 这样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就毫无价值与意义, 因为在思考过程中学会思考是教育教学的核心。
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自始至终认真聆听, 不能置之不理, 完后说“对”、“还可以”之类的话, 然后依据自己的思维进行讲解。从学生的思维层次入手讲解问题, 才是事半功倍的, 教师讲得再清晰、再明白, 那是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 不可能一下子让学生全部接受。在认真听学生回答问题时, 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状态, 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纠正、完善, 这样才会让学生明白自己出错的原因或答得不够彻底、完整的理由, 学生也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 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 要坚持表扬为主, 时刻给学生以鼓励, 要努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肯定。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 恰如其分,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继续探索、积极钻研的兴趣。也可采用民主作风, 让学生评价或发表不同的意见, 这样便营造了课堂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误区: (1) 整堂课一讲到底, 从不提问, 认为只要讲明白、讲透彻就可以了, 这是高耗低效, 枯燥乏味的课堂。 (2) 只提问不评价, 在学生回答之后, 就让其坐下, 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 甚至没让学生坐下, 使其处于尴尬境地, 坐立不安, 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 好不好, 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这样何谈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何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问题设置太易、太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 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问题太易无需动脑, 问题太难无从动脑, 这些问题毫无价值。学生学习知识应首先遵循“小步子原则”, 目的是使学生不费力地、不犯错误地做出连续正确的解答。就是说要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层次,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水到渠成。 (4) 只提问好学生, 不提问后进生;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 冷落了大多数学生。 (5) 满堂提问, 满堂回答。看似非常热闹, 其实浮浅、混杂、琐碎, 并没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 不是图表面热闹, 看举手人数的多少, 问题并非是多多益善, 以探究为宜。教师导演的实施, 不是生硬地硬导, 而应诱在前, 就是通过教师的安排, 学生能自主地去思考、去练习,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 才有可能有创新的火花产生。
鉴于以上课堂误区, 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 (1) 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不能只管教不管学, 教与学必须兼顾。 (2) 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 以点带面, 培养优等生, 转化后进生, 达到共同提高。 (3) 难与易的关系。难与易是相对的, 问题的提出必须以学生的实际为参考, 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 (4) 多与少的关系。有效授课不在于问得多, 在于善问、巧问。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 问题过于泛滥, 草木皆兵, 学生疲于应付, 毫无思考的余地, 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 效果自然很差。
关键词:课程标准 课堂提问 技巧与方式
我们在进行教学研讨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集体备课形式讨论并确定下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由不同的教师在基础不相上下的平行班执教,同科组的教师一起进行观摩、交流,效果却大相径庭。
影响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学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的原因之外,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提问方式和提问技巧等,也是直接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呈现出问题,再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分析、讨论和实践,达到巩固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以下就如何通过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技巧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谈谈我们在数学教学研讨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一、问题的表述要有针对性、启发性
在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听课堂教学观摩课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空泛,没有针对性,学生站起来后不知所措,老师也满脸的迷惑——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情急之下或是自己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或是又将所有的知识点从头到尾再重复一遍。如此一来,原定的教学计划、执教老师的情绪以及课堂气氛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我们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并非是因为“不理解”某个知识点而“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是因为老师要么问得太笼统,学生不知从哪里答起;要么就是老师根本就没能将所要提问的问题表述清楚。
例如,在一次数学公开课上某老师给出例题:已知点F1、F2分别是椭圆■+■=1的左、右焦点,过F1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若△ABF2为正三角形,则该椭圆的离心率是()。
A.■B.■
C.■D.■
让学生思考后,老师提问:“求离心率是找什么关系?”
学生:“找和的关系。”
老师:“那么在正△ABF2中,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F1F2=2c。”
老师:“怎样找2a呢?”
学生:“利用椭圆的定义:AF1+AF2=2a。”
老师:“很好!那么a和c怎样联系起来呢?”
学生:“根据等边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设AF1=x,则AF2=2x,F1F2=■,代入一比即可。”
这位老师循循善诱,提问很讲究艺术,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把整个思维过程完全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由于受到环境、心理因素和思维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不完全明白或是误解老师所提的问题时,往往就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不会回答”,产生“焦虑”情绪。焦虑的程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给学习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提高教学语言水平,培养丰富、准确、简练、生动和灵活多样的数学课堂用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老师向学生提问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老师在提问之前,不仅要考虑“问什么”,而且要注意“怎么问”、通过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向学生提问,还可以辅以手势、表情和动作等肢体语言;对于较难回答的问题,也可以适当地分步,将复杂的问题分成几个简单的小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不要简单、草率地否定学生所给出的答案
由于受到心理定势的影响,老师们往往是在向学生提问的同时就已经在心中拟定好了问题的答案,并且已经有了希望得到这种答案的心理预期。这一点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有悖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达成。就拿上述第一小节所举个例来说,教师是否只能用“对”和“错”的标准来判定被提问到的学生呢?学生所给出的答案是否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对本课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呢?
心理学家赫洛克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了如图1所示的图表:
图1说明,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不时地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与肯定,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反之,如果学生长期受到老师的批评、否定,受到压制或被老师忽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提醒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慎重地对待学生所给出的答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评估学生的答案:学生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答案?是否有所创新?是否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课堂教学的场所,是一个极易引人注目的公众场所。一般情况下,学生也大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求胜心,如果受到老师很直截了当的否定甚至不屑时,极易产生挫败情绪。老师要在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或消除这种情绪给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总之,学生回答正确时,要不失时机地使用“好!”“很好!”“不错!”之类激励性的话语对学生加以肯定和鼓励;学生回答错误时,也应首先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切忌使用“错误!”“坐下!”“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之类词语草率地甚至是粗暴地加以对待。这样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越来越害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越来越害怕学数学。
三、要面向全体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教学原则”一节中明确提出:高中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该得到贯彻落实。而我们的不少数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则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喜欢提问成绩好的学生,不喜欢听不同意见,不希望“节外生枝”,刻意营造“皆大欢喜”的课堂气氛。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长此以往,个别成绩差的学生就会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造成班级群体的分化,最终影响到班级的整体教学,导致教学水平的下滑。
此外,我们也要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由单一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模式向“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等多种模式过渡(如图2所示)。
当然,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提问过程中作适度的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偏难的问题留给程度较好的学生;属操练性、巩固性和较为容易回答的问题则交给中下程度的学生。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此外,老师在进行个别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将问题先向全班同学提出,然后才进行个别点名提问。而绝不是先点名让学生站起来之后才给出问题。老师在提出问题之前,还可以用“请注意”“谁能告诉我……”之类的语句唤起全班同学的注意。
四、问题的设置应具有创新意识、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解题过程进行分析、讲解和灌输。教师的问题大多是以“背诵公式”“描述定理”等形式出现的。而新的、素质教育模式下的数学教学则是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运用数学能力”的同时,“考查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培养学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在运用语言来展示思维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数学知识的运用。
老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引入组际比赛、小组成绩积累、交错互教、小组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和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竞争意识。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途径,值得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等译.社会心理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王锭城,冯文侣.教育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
优化课堂教学的主动因素之一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
2、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是学习的主动者,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欢迎学生突发奇想。教师的问,不宜问尽,有的问题应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去问,哪怕是极细小的闪光点,也应及时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质疑。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精于设计课堂提问,教师的问要问得有价值、有广度、有深度,要有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动力,回答的愿望。
立体优化课堂提问 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立体优化课堂提问 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东城区花园小学 黎桂兴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善于提问,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欣赏语文名师的那些精彩课堂教学,最令人钦佩的是他们匠心独具的课堂提问,在课堂里激起儿童生命灵性的光彩,碰撞出个性思维的创新火花,令人回味无穷。 《将相和》讲述了三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历史故事,其中第二则“渑池之会”,楚王要齐王为其鼓瑟,乘机羞辱齐王,蔺相如怒逼楚王为齐王击缶。虽然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心却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时我们一般喜欢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来进行导读:1、在“渑池之会”上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心)2、哪里看出他机智?3、哪里看出他勇敢?4、哪里看出他的爱国?5、应该怎样读出他的机智勇敢?6、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他的爱国之情?表面看来,这样的问题设计合情合理,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没啥不妥。客观地讲,如果学生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也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故事。但是,要防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束缚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一直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在执教“渑池之会”时,上面的6个问题一个也没提,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读题: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楚王是打了个平手呢还是决出了胜负?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读呀、想呀、划呀、写呀、争呀、辩呀,课堂上是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生气勃勃。这一问题设计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前面6个导读题。因为他不是引导学生单纯地从一个方面来认识蔺相如的特点,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与不同角度来立体地感知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所以他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两相对比,前面的6个导读题是沿着一条线的思路在单纯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我们称之为线性问题;徐老师的课堂提问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而且是多角度,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立体性问题。 何谓线性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向某个唯一答案的提问,线性问题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多而杂乱。 何谓立体性问题?相对于线性问题而言,立体性问题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 实践证明,不论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思维的角度来讲,对课堂提问进行立体优化,以精妙的立体性问题替代繁琐的线性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与意义。为了进一步表述清楚线性问题与立体性问题之间的差异,帮助大家对课堂提问进行具体的立体优化,我们从7个不同方面列表进行对比: 目的内容形式思维训练训练维度注重提问观 线性问题获取标准答案从求同到求同求答式强调逻辑思维追求深度(单向)学习结果提问旨在获取答案(标准答案) 立体性问题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求异与求同相结合求证式强调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广度、深度、角度三结合学习过程提问旨在引导学生的“学”的行为 从上表可以看出,线性问题与立体问题表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提问观。立体性问题的提出使得每一个学生各从一个观点、一个方向,随后展开求证式的研究活动,全体学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同步的训练与发展,发散、求异思维也得到培养。而线性问题的提出虽然也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寻找标准答案,但是全体学生只有一个唯一的方向(答案),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因为他们的思维已经完全被教师一个接一个的线性问题给束缚死了。 近年来,我反复研究了各语文名师的课堂教学,发现他们的课堂提问都具有鲜明的立体性。所以他们的课堂活而不乱,热而不闹,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普通教师的课堂提问大多都局限于线性思维下的线性提问。教师是不停地忙于一个又一个问,学生是不停地疲于一个接一个答,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发挥,特别是创新教育无法落实。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对课堂提问进行立体化思考,把大量繁琐的线性问题优化为立体性问题。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在引导学生弄懂“签军令状”是怎么一回事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诸葛亮的高级参谋,而且当时也在现场,对诸葛亮签军令状你是反对还是支持?这个问题就具有很强的立体性,不管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他们在为自己的观点求证的时候,就必须广泛地、深入地、仔细地研读课文。不仅要研究诸葛亮,还要研究周瑜、鲁肃、曹操等各主要人物;不仅要研究人物,还要考虑各种环境因素;不仅要研究必然的因素,还要研究各种可能出现的偶然因素。每个学生从不同侧面与不同角度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与思索,汇聚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对诸葛亮这个神机妙算人物形象化的立体认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个问题不是单单引导学生去寻找“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这些标准答案,更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理解确定自己的观点后,在求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展开自主学习与研究活动,课堂自然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过去我们总是只抓住“神机妙算”一词不放,总喜欢问:课文哪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诸葛亮是神机妙算?……问这一大串的问题,就是为了引导全体学生去寻找老师心里早已准备好的标准答案――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这种“求同式”的提问,固然对正确理解课文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限于此。教师要与此同时,考虑为何将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学习的特点。 反思我们过去的教学,之所以会将“启发式教学”演变成满堂问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没有从“所谓提问就是旨在单单获取标准答案”的陈旧线性提问观中解放出来,简单地认为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某个答案。在语文教改逐步深入发展的今天,满堂问的“问答式教学”与当今的主体教育思想格格不入,在受到严厉抨击之后,以至于有人开始怀疑启发式教学的科学性,甚至还有的人极端地提出,教师无需在教学中向学生提问,改由学生提问作答。众所周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没错,但并不是说学生一获得提问权,就意味着教师丧失提问权。真正没有教师提问的课堂教学是难以想象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特殊主体,其主导性的发挥主要还是通过对学生的启发来得以体现,教师启发学生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课堂提问是主要的一种方式。可以说,只要有课堂教学的存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就离不开课堂提问。从某种角度讲,课堂提问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课堂提问不是该不该提、要不要提问题,而是该如何提?提什么样的问题。所以,关键就看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提问观。 为使语文教学不至于成为学生知识与能力、人性的“窒息机”,我们提倡对课堂提问进行“立体优化”探索,但并不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不得向学生提线性问题,它对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以及理解能力作用是明显的,在解决立体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是会涉及到一些线性问题。立体优化课堂提问,并不是要杜绝课内的线性提问,而是要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大量的、繁琐的、单一的线性问题进行立体优化,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愉快场所,我们就必须从“所谓提问就是旨在只获得标准答案”的陈旧的线性提问观中解放出来。
一、高效课堂的提问原则
1.提问一定要有效
分层设问,有效切入
有效提问、有效参与能促进师生问的互动,及时得到教学信息反馈,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提问应把握好度
准确认知,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是师生间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把握提问的适度性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对课堂答问多做鼓励性评价
赏识鼓励,激发自信
教师们对学生们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学科产生兴趣,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4.提问要坚持平等性
平等对待,全面参与
课堂提问对象过于集中,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应该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二、高效课堂的提问切入点
1.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印象最深
重点设计,举一反三
通过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让学生们不仅理解了知识的内容,更对知识的重点处加深了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
2.用延伸法在知识的生长点处提问
新旧关联,延伸提问
从知识的生长点进行教学提问,开放思路,丰富想象力,使学生们可以由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来,在对比中不断地完善自已的知识结构。
3.在课文细节处提问
魅力细节、见微知著
细节充斥于每一个角落,它就像一个“隐身的天使”,我们只有把它找出来并紧紧地抓住它来提问,才能让它发光发亮,照耀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灵。
4.在考点处提问更能加深学生的重视度
准确设题,击破考点
精心设计考点问题,把问题分解为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小问题,通过问题层层地推进、解决,帮助学生们理解有难度的考点。
5.设置“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火花
聚焦矛盾,发散思维
从表象上看,有些教学内容之间似乎“自相矛盾”,其实正是其精妙所在,教师在可创设“矛盾”的地方进行提问,以引起学生们对知识的探究兴趣。
6.巧设提问,突破难点
重点攻关,扫除障碍.
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帮助学生们踢开学习的绊脚石,加快教学进度,从而解决其他学习过程中一般的问题。
高效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1.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创设情境,趣味引导
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会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们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更加积极地回答老师们的提问。
2.提问要注意及时反馈信息
问随脉动,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调节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3.解惑要善于应变,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机智提问
在课堂提问发生偶然状况时,教师应巧妙地把意外情境融进自己的教学中,使之与讲授内容快速合理地契合,并借题发挥做“文章”。
4.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
反主为客,答疑解惑
调节学生“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
5.用启发提问实现“撑竿跳”
循循善诱,渐入佳境
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6.提问以能激发学生兴趣为根本
兴趣激活,学意盎然
老师们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和若趣,从而增强学习的原动力。
四、高效课堂的提问方式、1.用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故设悬念式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故设悬念”的技巧来吸引学生们,让他们在不知不
觉中集中注意力,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2.抛砖引玉,启发思维
抛砖引玉式提问
启而不发,只指明方向却不“带路”,只讲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讲问题的结果,只把线索、思路抛出去,然后启发学生们自己思考,引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3.检查提问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检查式提问
在检查提问的过程中,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在参与回答、讨论中主动去思考、去回忆、去总结、去探索,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4.用提问架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架设桥梁式提问
明确各种知识间互通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架起知识的桥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掌握以往所学知识的同时,使新知识得到更新一步的发展与创新。
5.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是关键
引导式提问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们的实际水平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掌握知识并积极探索和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6.创设情境
是解答问题的梯子
创设情境式提问
答问过程中不只是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伴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认知过
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情知统一的思维品质的提高过程。
7.提问要具开放性
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是思路广阔、师生互动的提问方法,对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与牢固掌握知识和培养发展思维有很好的效果。
8.让“问题”处在扩展中
展式提问
让问题带动问题,使知识由点扩展成面,不断地丰富、完善,带有扩展性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9.让问题由浅入深实现“层递”
层递式提问
通过一环紧扣一环、一层递进一层的提问,层层剖析、循序推进地解决难度较深的问题,引导学生们的思维不断向知识的纵深和宽广方向进一步发展。
10反问更能打破思维定式
反向式提问
让学生们主动跳出原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学会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用更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找出正确的答案。
11.通过联想,启发心智
联想启智式提问
课堂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 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 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 启迪知识的钥匙, 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 我们要不断优化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等, 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 使课堂提问真正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 优化数学课堂提问的形式:“趣问”
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课堂提问时, 要充分顾及学生的这些特点, 引发他们的兴趣, 不要用突然提问来惩罚他们的错误, 不要故意用偏题、怪题、难题使他们感到难堪, 以至于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为此, 明代学者王阳明认为:“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向鼓舞, 中心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 沾被卉木, 莫不萌动发越, 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 则生意萧条, 日久枯槁矣.”优化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 构建提问序列, 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富有新意, 使学生喜闻乐答, 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需要, 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促进学生课堂的“互动———生成”.
例如, 在教学“圆的定义”时, 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都笑着回答:“还用问, 当然是圆的.”接着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 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 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那就造成鸭蛋的形状吧!行吗?”同学们始而茫然, 既而大笑起来:“若是这样, 车子就会忽高忽低!”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车轮行走起来就不会忽高忽低呢?”同学们又一次活跃起来, 议论纷纷, 最后终于找到答案:“因为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样在学生既感兴趣又欲要尝试时自然而然地引入圆的定义, 学生学得省力, 且记忆深刻, 余味无穷, 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的时候, 可以这样提问:一张厚度为0.083 mm的白纸, 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多少?假如对折50次, 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 争论激烈, 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 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计算方法.这种形式的提问, 就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拨动学生思维之弦,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二) 优化数学课堂提问的切入点:“巧问”
“浅”是课堂提问的大忌, “有疑而问”才能真正发挥引导启发作用.课堂上浅显的提问学生对答如流, 表面上是“互动”的轰轰烈烈, 实质上往往是浪费时间.当然, 太深的问题学生根本无从下手, 望而却步, 即使学生想与教师互动, 但因为太难, 学生也“动”不了.只有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做到“巧问”才能真正拓展学生的思路, 引起丰富联想,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一次数学公开课上, 教师正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在讲完乘方的定义并解析一道例题之后, 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乘方的符号法则是什么?教师的目光中充满了期待, 但课堂上却一片寂静, 没有一名学生举手.教师当然不能让场面就这样冷下去, 于是, 他开始点将.一个、两个、三个……学生被动地站起来, 不是无言以对, 就是回答的内容不着边际……面对教师的提问, 学生为什么会无动于衷呢?其实是学生无话可说, 无从说起.学生刚刚了解乘方的概念, 在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后, 头脑中尚未形成符号与指数的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怎么可能回答这样一个突兀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呢?如果教师在例题讲解的基础上, 多让学生练几道习题, 这些习题可涉及正数的偶数次方、奇数次方, 负数的偶数次方、奇数次方, 零的偶数次方、奇数次方等.然后向学生提问:一个正数的偶次幂、奇次幂的符号怎样?一个负数的偶次幂、奇次幂又怎样?学生只要结合以上的例题和习题, 这些问题是不难回答的.这时, 再引导学生去总结乘方的符号法则, 就会水到渠成.
(三) 优化数学课堂提问的涉及面:“广问”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课堂提问, 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 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 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 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 转而推动每名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 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 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 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 助其掌握、巩固知识, 提高学趣, 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最好问一些浅显的, 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 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 使其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
(四) 优化数学课堂提问的内容:“精问”
“碎”是提问设计的通病.教师设计的提问太多、太杂将导致课堂教学的“外紧内松”,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松松垮垮.“满堂问”实质上就是“满堂灌”的另一种翻版.“精”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应该经得起推敲, 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 力争使教师设计的各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 让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时, 既理解和掌握知识, 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五) 优化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活问”
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 类型应灵活多样.分析题目要用启发性提问;深入研究时要用探究性提问;知识总结时要用比较性提问;复习巩固时要用归类性提问等.同时, 还必须注意课堂上师生双方信息交流出现的异常情况, 一旦发生, 更应灵活处置, 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 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 教师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出错的根源, 从而灵活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 化解疑难.例如在讲授“解分式方程”前先对解整式方程时常用的解方程的方法进行复习提问, 既可了解学生掌握旧知识的现况, 又可为新方法、新概念的讲授作好准备.又如立体几何第一章“直线与平面”一章复习中, 可以棱长为a (或为1) 的正方体为例, 对十二条棱、十二条面对角线、四条体对角线、六个面及体对角面之间开展系统提问, 归纳出直线与平面一章的知识点, 使学生系统地记忆点线、线线、线面、面面、空间角与距离计算等方面的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等.
(六) 优化数学课堂提问的方式:“曲问”
“直”是直问, 直截了当, 单刀直入.有时课堂上确实需要直问, 这样可以节约时间, 简单的问题学生也不易混淆.但是, 由于“直问”是按照常规思路正面直接发问, 往往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难以真正启动学生思维.“曲”是指问题不能浅显直露, 而应让学生通过仔细思考后解决.所谓“曲问”, 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 让思路拐一个弯, 从问题的侧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如教完“分式基本性质”, 让学生比较它与商不变性质的异同, 教师设问:为什么分式的基本性质不能说成“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而是“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 必须对原有的概念进行修正、扩充、完善.又如对如下问题:“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可以从直观例子入手, 分层次问.如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y=2x2, y=2 (x-1) 2及y=2 (x-1) 2-1的图像?”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时, 结果又如何呢?”这样的提问, 学生思维指向层层推进, 就便于问题的解决.为了使问题呈现一定的坡度, 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 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 以使问题能和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而在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 尤其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 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 并能自然地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串联起来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 否则就是教师把知识嚼碎“喂”给学生, 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
(七) 优化数学课堂提问的延续性:“留问”
学习是个不断延续的过程, 课堂上的短暂理解不能让知识牢固, 在教学的结尾处,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并有意创设疑问, 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 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 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 更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起铺垫作用.例如, 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一节结束时, 问:“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你现在有哪些方法?”这样提问, 能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 又促使学生养成不断总结归纳习题类型和思路方法的好习惯.
总之,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必须注意优化课堂教学提问这一环节, 使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 不断探索, 精益求精, 朝着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懈努力, 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摘要: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好地落实教学任务.笔者认为, 教师在数学课上能灵活运用提问技巧, 适时切入将会有效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内容难易适“度”能让学生位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促成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
【关键词】课堂提问设计;实施;作用
每一节课都离不了师生互动,课堂提问又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把握好课堂提问的设计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一定要把握提问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1.检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学过的知识该记的是否记住了,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通过提问,常常可以发现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反馈和纠正。
2.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通过提问唤起旧知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的成败和师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协调一致关系极大。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一般说教师是心中有数的,但对学生来说却不一定。所以在关键处向学生提问,引起学生重视,是很必要的。
总之,提问一个问题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那些情况,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否则乱问一通,看起来好像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没什么作用,还有可能问的学生晕头转向,给教学设下障碍。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它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四)提问要把握量力性
教学提问的设计应注意量力性,亦即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对物理学习较好的学生应提出信息量较大、颇有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思维活动量;而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应多问一些稍有难度,信息量较小,清晰度高的问题,以鼓励其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仅应备好课,而且还要“备”学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应了如指掌。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
(一)问题要提得确切,不能信口提问。有的问题,提得含糊,学生摸不清意图,不好回答。有的问题,答案范围过大,也不妥当。为便于学生思考,每个问题,都应该像出考试题一样,一字一句都要斟酌好。使所提问题的逻辑要严密,语言要简炼、清楚、确切。
(二)要启发,不要暗示。教学中有的提问是带暗示性的,暗示的结果,不是培养了真正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盲从。
(三)对学生的答案要有着有落。教学中常见这样的现象,学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后,教师一下子拿出自己的答案,而对学生的回答却不置可否,实际上把提问当成了一个没意义的过场,特别是对不确定的或错误的答案,尤其不能放过。
(四)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争取每节课全班大多数学生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
三、课堂提问的巨大作用
课堂有效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主动投身于物理教学活动中去,意识到自己在该活动中的位置,从而增强物理学习的内驱力;还有助于课堂上更好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合理性提问还能起信息反馈作用,教师可据此来诊断学生在课堂学习物理活动中的困难,以及评价学生对物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灵活调整物理教学活动的结构;对学生能起思维桥梁作用或思维定向作用,当学生思维处于思维“岔道口”,茫然无措时,教师恰当的设问就可以使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另外,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用的几乎是纯心智活动,利于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促进他们物理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
总之,只要切实把握好课堂提问中的每个细节并做到有效实施,定能达到师生互动的最大化,从而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于源溟著.《教学激励最优策略论》.科学普及出版社.
[2]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优化课堂提问】推荐阅读:
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07-11
优化课堂提问,促进生物学教学论文06-08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构建历史高效课堂12-01
小学数学课堂作业优化设计10-25
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11-08
优化时间管理 创造高效课堂06-19
开展小组合作,优化课堂教学09-30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11-08
电子白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06-05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