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通用13篇)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篇1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之本,解题之源,学好它既是基础又是关键。理解掌握概念的过程是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学好数学概念极为重要。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思维是以形象化为主,而数学概念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巧用电教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数学中的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并能很好地运用数学概念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 妙用媒体激发兴趣,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源动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在头脑中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利用电教媒体以图、声、色、文等物质材料构成多种激人心扉的具体形象作用于学生感知器官,产生课堂的直观性的良好效应,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思维。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时,利用电教媒体动态地演示“蜻蜓、蝴蝶、树叶的轴对称”伴随着美妙音乐把“轴对称”这一抽象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很适合学生从直观的形象思维过渡的思维特点,积极调动学生耳,眼,脑等器官投入学习。因此,电教媒体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妙用媒体静中求动,对比出概念的异同数学概念是静止的,抽象的,很多概念有相近之处,有的只是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如果理解掌握得不好,学生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如“直线、线段、射线”这三个概念,教师可设计能动能静的课件,让学生主动,形象地获取知识。先将一条弯曲的橡皮筋映在屏幕上,然后拉紧,以曲衬直,强调直线是“直的”接着把拉直的橡皮筋又向外延长,显示“延伸”的动态过程,一直拉到屏幕显示不出来为止,以说明直线是“无限长”的,进而使学生获得“直线无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的认识。教学射线时,可将一端拉直,一端不动,使学生获得“有一个端点,一端无限延伸”的认识。而教学“线段”时,则只将弯曲的橡皮筋拉直,则不能延伸的演示,这样,学生将易混的静止的概念,通过媒体形象静中求动的演示,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了。

三 妙用媒体,抓概念的关键词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但有些概念只要教师利用媒体抓住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就会让学生将概括性的知识具体化。如教学“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如何理解“线段首尾相接”的意思,利用电教媒体展示,第一条线段的尾与第二条线段的首相接,第二条线段的尾与第三条线段的首相接,第四条线段的尾与第一条线段的首相接,由此得出“三角形”是封闭的图形这一概念,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篇2

一、运用电教媒体, 整体感知, 形成概念

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 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分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脱离不了具体形象阶段, 许多认识易受经验的干扰, 对一些几何形体的认识易产生误差, 容易把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产生联系。而我们如果利用电教媒体, 采用抽拉投影手段, 把角的两边无限延长后, 再与原来的角叠合比较, 发现角的大小只与角两边张开程度有关这一本质特征, 同时还内涵了“射线”的抽象, 这样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整体把握了图形的特征, 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运用电教媒体, 突破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但有些几何中的性质、定理比较抽象, 仅凭教师的推导、证明, 学生是很难将其吃透的。特别是农村中学生, 他们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的发展阶段, 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 就能克服课堂上的这些不利因素, 使教学中无法具体表现出来的东西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不再难于理解。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教材是直接得出“等边对等角”“底边上的三线重合”这一结论, 然后让学生证明。我认为光让学生证明是很难将教学落到实处的, 如果用电脑制作的课件, 沿顶角的平分线对折, 把两腰叠放在一起, 显示在电脑屏幕上, 使活灵活现的动画形象“底角相等, 底边上高线、中线与角平分线互相重合”等, 其步骤清晰, 直观生动, 教师无须多讲, 学生便能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三、运用电教媒体, 巧妙演示, 化静为动, 激发灵感

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 都具有层递性, 几何知识在编排体系上也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因此, 以已知为媒介,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功能, 找准知识的联系点, 巧妙演示, 激发学生的灵感, 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如在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推导过程中, 除了采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连结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及另一腰的中点并延长构成三角形把梯形的中位线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外, 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一过程以运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由于电脑软件以高度的清晰感, 展示了梯形中位线变成了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过程, 与教师讲解所取得的功能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一学习过程中, 学生很快弄清了梯形中位线性质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又如在教学“中心对称图形”时利用多媒体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水泵叶轮等显示在大屏幕上, 然后通过动画制作把以上几个图形都绕某一个点旋转180度后发现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 至此学生就知道以上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而这一演示过程利用电脑的声、色、像互相结合, 给学生展示出了几何世界的奇妙和神奇, 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形, 跟着旋转起来, 而这一自发的动作, 恰好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中心对称图形的含义。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新旧知识;教学重点;教学关键;思维转折

一、在新旧知识连接点上运用电教媒体

关注已有知识,必须找准新切入点,合理运用电教媒体。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知的学习往往需要旧知或生活经验作支撑。也正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那样“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涯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能否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就显得非常重要。在领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电教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教学“圆柱体积”时,我设计了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应如何计算?学生运用以前学的知识,说明猜想的理由,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边演示边说明,学生回忆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大胆猜想,使学生将旧知识进行类推,从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在教学重点处运用电教媒体

如,教学“圆锥认识”时,其要点是:(1)了解圆锥的特征;(2)了解圆锥各部分名称。如教学时,用电脑出示多媒体课件:圆锥实物图见教材,引出新知,学生观察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像,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形的几何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圆锥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使学生对圆锥的认识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三、在教学关键处运用电教媒体

在教学关键处,借助电教手段,教学效果会更佳。

比如,在学习圆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教学时首先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圆锥形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引入。在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后,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更多具有此特征的实物,加深对圆锥的认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个圆锥物品,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四、在学生思维困惑处运用电教媒体

教者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投影在银幕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在学生知识贫乏处借用多媒体技术,拓展课程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必将能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地发展。

总之,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等诸多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确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8.

[2]董玉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文集(第一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06.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篇4

马鞍山新市镇梅山小学 陈安峰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因此,电化教育已普及到教育的各个层次。就小学教育来说它已普及到各个学科,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显示了电化教育所具有的独特功能。教育的发展告诉我们:要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必须要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如何运用电教媒体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值得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研究与探讨。

一、发展语文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显示重要地位。小学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再现了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在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功能?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单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运用电教手段,艺术地再现形象的信息,让学生通过眼看,耳闻感知美的因素,受到美的熏陶。如:《搭石》这是一篇描写山村美景的文章,描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画卷,文章对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做了细致的描绘。但对陌生于搭石的小学生来说,只靠老师的语言描绘难以感受到《搭石》的美景和乡亲们的心灵美。学生的审美想象得不到发挥。为此老师可以充分运用投影和动漫,再现《搭石》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乡亲们的心灵美。让学生获得如临其境的感受,仿佛踩在搭石上,发出“踏踏”的声音,看见溪水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诗情画意。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愉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深深赞叹田园生活之美,激发学生对勤劳、热情、无私奉献的乡亲们的赞美之情,从而强化了美育效应,培养了审美情趣。

二、加大教学密度,增加教学的信息量。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有很强的思想和教育意义,但他离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不容易理解课文所表示的思想感情。如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圆明园的毁灭》、《丰碑》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适时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精心选择一些电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加大教学密度,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教学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教学,如果仅仅从课文的描写去体会,学生很难想象地震的场景,也激不起学生对地震中父救子争分夺秒的感受。教师可以用视频展现两组画面:一组是地震的场景,学生边看画面,边听解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是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威力和危险。第二组是父救子的感人场景,画面极富感染力,学生为之动情,激起了学生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从而让学生理解了父爱的伟大。

三、形象直观,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语文教材中,许多知识都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说不清。有些问题老师仅用语言叙说是不能准确表达的。如《搭石》一文中,关于走搭石的过程,尽管教师叙述得很完美,但在学生的想象中很难出现准确的样子,而电化教学直观形象,能形象的再现走搭石的过程。教师将教材中的动作描写的画面制成了动漫投影片艺术地再现了形象信息,就能够化难为易,学生也一目了然了。学生边看动漫投影,边听录音朗读,使画面形象和语言形象有机结合。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符合了儿童的心理特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品词品句,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文质兼美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精炼、生动的词语,优美的语句,单凭老是枯燥的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或者是理解的不深。如果运用了电教媒体,可以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的字、词、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搭石》一文中,描写乡亲们上工、下工走搭石的动作的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行走搭石动作的协调以及搭石碰击溪水的画面呢?此时可使用动漫投影,一边演示行走搭石动作的“协调有序”,一边理解搭石碰触水面的“清波漾漾”以及水中的“人影绰绰”,再反复读课文,品味词句,进而体会走搭石的音乐美以及如画的场景美。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篇5

抚州实验小学教师李文峰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今天,人民逐步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而电教具有丰富的感受性和新颖性,是解剖抽象复杂性数学知识的有利手段。它具有形声化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将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使模糊的、抽象的事物变得清晰、具体,让学生亲耳听听、亲眼所睹、亲身所感。因此,数学课要充分与多媒体相结合,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演变成有声有色的娱乐活动,这样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能力、智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 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自己做别的事。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讲解很难对未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产生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逼真,它能及时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中,我开始教学时首先利用课件演示一个故事:“蜜蜂和蝴蝶比较东西的多少?”把着两种动物的争吵过程演示出来,顿时学生就融于情境中,都显得很着急,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理解到如何去进行比较两数的关系。中、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和有意记忆的能力有所增强,不再满足于仅提供形象直观的动态材料,要增加诱导的图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先让学生猜一猜,屏幕上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三个面积相等),问学生哪个面积最大?让学生先讨论,然后用“等积变形”的分析推理方法,在电脑屏幕展现出割、移、被过程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激发学生思考、拓宽思维空间,思维得到启发,学生在感受、体验、搜索中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营造创新的氛围。

二、 运用电教手段,突破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指数学教学中一节课着重讲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难点是一节课中学生学习掌握比较困难的内容,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轻易地掌握。数学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行程问题”,还有各种不同情况,当堂演示了以下内容:(1)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2)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交叉而过。(3)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先行一段路程;乙才出发,再经过一段时间两人相遇;(4)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而行。(5)两人同时从两地反向而行。(6)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由于速度不同,经过时间越长,相距越远。(7)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同一方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者追上了前者。通过这一展示,使学生很清楚地明白了题目的意义,从而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又如教学小学数学第二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我运用覆盖抽拉片,先出示33根小棒,很明显看出了不够减7,接着移动下上面的活动片,将1捆小棒覆盖,同时用手牵动一张拉片,将这捆小棒拆开为10根小棒,这样将其与原数中间3根和并为13根,再拉动活动的抽拉片,从13根中去掉7根,剩下2捆6根,即33-7=26,通过使用电教覆盖抽拉片,使用中的小棒变静为动,学生在动态表象中想象,在有限的空间形成联想,加深记忆,配有鲜明的色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通过投影,展现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过程,既调动了积极性,又突破了难点。

三、 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从思维。因此,教师要通过课件上实物操作,提出启发性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凑十”的加法时,如9+6有的学生不知道把6分成几和几合适,通过课件,先出示9根小棒,再出示6根小棒,教师提问:“9根小棒加上几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根据学生回答,把下面6根小棒中的任意一根和上行的9根小棒圈起来就正好是10根,余下的5根就是个位上的数了。通过课件启发学生思考,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这中间想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有黄花6朵,红花9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时,我采取复合片,先出示6朵黄花,9朵红花,再覆盖活动片,将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覆盖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使学生清晰可辨红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概括出计算方法:要求“红花比黄花多几朵?”就要从9朵红花中去掉与黄花同样的红花朵数,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用减法计算,即9-6=3(朵)。这样通过演示,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现出来,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强化了形象思维。揭示了数学的本质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结构

(一) 课题揭示更具吸引力

万事开头难,好的课前导入不但可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潜能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注意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在教学一年级活动课“拼出美丽的画”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导入情境:随着火车开动的声音,一辆由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接成的小火车缓缓的开到小朋友的面前。美丽的画面一下子把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学生好奇地观察着这辆会动的火车,在不知不觉中数着三角形的个数,圆形的个数,正方形长方形的个数.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 新课教学更加直观化

现代化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特点,在优化课堂结构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延展了课堂的空间维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实现了听觉、视觉、情感等全方位的刺激。如: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对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表示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表示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表示1秒,都不易弄清楚,对小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满10进1,也会感到不习惯,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针对上述情况,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得很清楚,点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行活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间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实现了课堂与现时的相融,宏观与微观的相融,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三) 板书设计更具有艺术性 条理性

用现代化技术的手段优化板书,并不是取代传统板书。在课堂中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起来,会使板书更加形象,更加直观,更具艺术性,更具感染力,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对所学知识贯穿和系统掌握。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使板书更生动、更全面、更具有条理性。

(四) 习形式更具多样化

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练习环节,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加大练习量,变换练习题形式,引入生活片断,为学生提供形式多的反馈信息,以使教师有充分的依据改变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使教学任务得已圆满完成。

(五) 课堂结束更精彩

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篇6

王建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已经成为加速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小学低年级学生智力发展迅速,求知欲望强烈,但形象思维能力低,注意力不强,他们入学后要学习那些形状难记的汉语拼音字母和那些笔画繁难的方块字,要阅读大量的课文,还要动笔写作文。这样要帮助儿童把复杂的教学内容主动学好,把抽象的科学原理理解透彻,就要在教学手段上实现现代化。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在小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儿童理解和掌握知识起到特殊的作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有了兴趣,便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主动性,学习效率就高。多媒体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表现形式新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等准确生动的形象跃然于屏幕上,使学生认识由于它们脚的不同,就决定了它们脚印的不同,画出的图画就不同。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做比让学生看书中插图或看挂图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学生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增强学生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有多么重要。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新大纲所提出的这一要求,体现了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因此思维训练的培养必须从一年级开始,使学生从小就肯动脑筋,善于想问题。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的题图,制成精致美观的课件。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较好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5的组成时,引导学生先看课件,屏幕上有几只小兔?这些小兔是什么颜色的?白色的有4只,黑色的有1只,一共有5只。从表象看,这只是一个数的分解和组成问题,实际上蕴涵着4只白兔和1只黑兔,一共有几只兔的求和应用题;5只兔中有白兔4只,黑兔几只的求剩余的应用题;以及白兔4只,黑兔1只的求两数相差和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注意训练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说明题意,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也使学生在观察分析中进行了有理有据有序的说话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课文情境。

我们教学中,经常借助形象的图画来丰富小学生的表象,推动思维的升华。如,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先观看影片,再现了伟大国际主义战士邱少云的英雄形象,通过形象感知,深刻理解了英雄的悲壮行为,领会了邱少云内在的心灵美。又如,《海上日出》是一篇描写海上日出壮丽景观的状物写景散文。可先让学生观看海上日出的录像,去体会那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再要求学生自己口术日出的顺序,用语言描绘出日出时美丽壮观的景色,这样使学生对日出的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使学生接受了美育,陶冶情操。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了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体现了“形真”、“意远”、“情深”的情境教学特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情感体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科学教学 篇7

一、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情境, 激发实验兴趣

在科学课堂上, 教师要通过具体物品、模型、做实验或用电教资源等来演示情境, 以唤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1. 观察法

首先, 在教学《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时, 给每位学生准备油菜花、桃花、南瓜花、凤仙花、丝瓜花、月季花等, 学生通过合作研究、观察统计后就能归纳出哪些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两性花。

其次, 在教学《植物新生命开始》时, 学生对种子的繁殖是比较熟悉的, 但是对于根、茎、叶的繁殖就不清楚了, 我利用多媒体的视频资料《植物的繁殖》, 让学生仔细观察, 再把种子、根、茎、叶的繁殖过程讲述清楚, 成功地突破了学生对于根、茎、叶繁殖的难点。

2. 展示法

教学中用图片或图画来设计情境, 提出问题。我在教学《我看到了什么》中, 书中插图中印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根据这幅插图, 我提出问题:“从这幅插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由这个问题开始, 引导学生投入“观察———探索”的活动中来, 再由学生提出要讨论的问题。

3. 实验法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教学中, 我利用了电教资源, 里面就设计了有关“磁铁两极”的实验, 是以“猜一猜”的形式设计的, 课件里还设计了现象说明。里面有两个实验, 一个是转动用绳子吊着的条形磁铁, 让学生观察磁铁停止后, 看看有什么现象;另一个是把两个条形磁铁, 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 让学生猜猜小汽车往哪跑?变换方向猜猜又会往哪跑?通过这两个模拟实验, 能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这些活动, 从而真实学生的观察,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 激发探究的欲望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 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 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 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我们知道的磁铁》教学中, 我启发学生思考在我们周围, 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学生的发言很多, 但由于农村孩子平时接触的事物少, 所以回答有很大的局限性, 只有如磁性黑板、磁性文具盒等, 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我想到运用电教资源, 不仅可以导入直观的图片, 还可以导入丰富的声音素材, 效果应该不错。于是, 在电教资源的帮助下, 这些事物激发了学生对它们进行探究的极大兴趣, 在接下去的实验活动中, 学生有了兴趣, 能主动地去探究了。

三、拓展课堂, 优化教学, 体会乐趣

教学中, 我们当然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 但知识面广、内容多, 除了充分利用电教资源外, 还要求我们去拓展课堂,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举办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 积极开展课外兴趣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去探索自然规律, 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 让他们永远体会到学科学的乐趣。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诗词教学 篇8

摘 要:现代科技为我们的诗词教学提供了一个无限宽广的平台,恰当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优化诗词教学,让诗词教学焕发新的活力。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能实现诗词教学的最优化,也是激发学生喜爱古典诗词的热情,提高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诗词教学;电教媒体;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8-0050-02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明珠,意境深远、言简意赅。学好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可是由于古典诗词产生的年代,反映的社会背景距离现代社会十分遥远,所以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上总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仅凭“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只能让古典诗词的教学枯燥无味,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鸡肋。现代科技,为我们的诗词教学提供了一个无限宽广的平台,恰当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优化诗词教学,让诗词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一、创设意境,丰富想象

古典诗词最讲究的是意境。意境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因而在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条分缕析,要想方设法还原作品中的立体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与他们同喜同悲,同歌同吟,更好地体验、领悟作者隐含于诗词中的真情实感。

《渔歌子》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首词,作者是晚唐诗人,自号为“烟波钓徒”的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是渔歌子五首中最出色的篇章。初读会觉得这首词描绘的是一位渔翁陶醉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其实词中的渔翁可以说就是张志和的自画像,烟波垂钓是作者领略自然美和生活美的一种方式,词人将自己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渗透在词描绘的景物之中。

引领学生学习这首词,而敲门砖就是走进诗人描绘的春景之中。词人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它们组合成一幅色彩明丽,有山有水,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画卷。虽然春天的景物学生相当熟悉,但是要在课堂中迅速唤醒原有积累并再现诗词描绘的春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相当困难的。先前的古诗词学习已经让学生了解到一首诗或者一首词就是一幅画。所以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这首词,边听边想象。接着,告诉学生不要急于表达,词是十分凝练的,带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有的时候,甚至一个字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让学生静下心品一品,拿出笔细细描绘,这期间,将与词相应的音乐当背景,帮助学生品味诗词意境。然后组织学生相互分享想象的画面,在学生交流完之后,运用多媒体出示一幅配乐动画,让学生进行整体的形象的感知,用相应的成语形容。这样,借助电教手段,学生脑海中的画面丰富了,从而进入到与诗人类似的场景,追寻诗人的感受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突破难点,加深理解

言志是古典诗词的一个特点,诗词是作者丰富情感的物化。至于言何志?这是学生理解诗词的关键,也是学习中的难点。电教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突破难点,加深理解。

《渔歌子》一词的难点就是让学生体会词中的渔翁形象即作者张志和的自我写照,了解他不须归的真正原因。借助电教手段,笔者先让学生聆听了来自山野间的原汁原味的古音古韵,渔歌的内容就是词的内容。歌声传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感悟歌者的神情与姿态,进而体会歌者的心情。接着启发学生在《渔歌子》这首词中,“不须归”这个词语体会到的歌者的心情。再用角色转换的方法,把他们当成渔者,相互诉说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这时学生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最后课件引用张志和的好友,唐朝鼎鼎大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为张志和所写的碑文“随意取适,垂钓去饵,不在得鱼”。将张志和与渔翁形象合二为一,真正了解到不须归不是为了得鱼,而是得闲适,得逍遥,得快乐……张志和寄情于山水又忘情于山水,把大自然当成了自己的家。

受到绝句的影响,这首词第一行学生很容易读破句,而且没有平仄押韵,这首词难以吟颂得抑扬顿挫。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了解西塞山是一座山名,在他们已有的学习基础上自己去尝试,去比较,读出该行的正确节奏。然后通过课件在该词的节奏方面做出的提示,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正确的节奏扎根于学生内心。其后的教学中,还让学生初步了解诗词平仄的不同读法,在课件的帮助下尝试朗读,最终使学生在抑扬顿挫中再次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的心境。

三、激发情感,多种表达

笔者认为只有当诗词教学进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的诗词教学才是具有生命的张力与活力的。诗词教学必须具有时代感。诗词中蕴含的意境、情感,常常是古今相通的,这就为诗词教学的时代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样的一首词,同样的一种心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课上借助多媒体抛砖引玉,呈现了与《渔歌子》一词有关的书画作品,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品尝了视听盛宴。继而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诗词的兴趣,懂得使用多种方式享受诗词,达到耳听其音,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脑映其像,手绘其形,心生其情的艺术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能实现诗词教学的最优化,也是激发学生喜爱古典诗词的热情,提高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程郁缀.百首渔歌子[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2.

[2]王大元.电教实用媒体技术[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3]于素云.电教教材设计与制作[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4]朱国雄.电教求索——电教探寻二十年[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篇9

电化教学是采用先进的视听教育手段来进行教育活动的,它具有形声化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将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模糊的、抽象的事物变得清晰、具体,让学生亲耳所听,亲眼目睹、亲身所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创作积极性。美术课是造型艺术,它具有可视形象。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能在短时间内轻松愉快地获取大量知识,并可以优化美术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愉悦求知

兴趣指个人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电教手段,可以通过色、形、声、光,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原则,根据新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乘上列车去画画》一课时,虽然小学生富于想象力,但经历浅,知识面窄,学生无从下手。通过电脑动画,我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欣赏,每张图片的季节不同,地点不同,色彩不同,并配以不同的优美音乐,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以及美的享受,使课堂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图片中的美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脸上露出了惊异的笑容,有的瞪大了眼睛,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有的跃跃欲试,迫不及待。这时,我带着微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赶紧拿起画笔,把你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吧!”这样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也有了创作的依据,以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效果。

二、运用电教手段,再现情景,突破重难点 重点是指美术教学中一节课中着重讲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难点是一节课中学生学习掌握比较困难的内容,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当美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而不解”时,可以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景,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发展、达成对事物深刻的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教学《风来了》一课时,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观察力和审美能力低,对不同季节风的认识很浅显,要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风的特点,就得让学生在不同季节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观察、感受、体验。由于季节原因,学生只能感受当时季节风的特点,即使教师讲得再津津有味,也很难唤起学生对其他季节风的感受经验,学生还会流露出无动于衷的表情,没有学习的热情。为此,我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了大量的动画情景:春风拂面,阳光明媚,千万条展开带黄色嫩叶的柳条在微风中飘动,大地回春,草长莺飞,小燕子斜着身子在斜风细雨中飞行,万物更新,到处呈现一片勃勃生机;夏天树叶纹丝不动,人们手摇扇子在乘凉,小孩欢笑着嬉戏于水中,小狗伸着长长的舌头,阵风吹来,树梢动了,带来一丝凉意,人们顿感舒适,开始忙碌起来;秋风习习,树叶变黄,随风飘落,漫天飞舞,果树上果实累累,田野一片丰收景象,公园里,菊花盛开,游人漫步其中;冬天寒风凛冽,路人举步难行,雪花飞舞,光秃秃的树枝在摇摆„„。当这些大自然中的景色动画再现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这美好的意境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其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同时再现了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并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滋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为他们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三、运用电教手段,演绎情景,拓展新知 美术课具有开发儿童智力的功能,运用电教手段,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如:在教学《鱼儿游游》一课时,我剪辑电脑动画给学生播放,并以激励的形式让学生欣赏鱼儿电脑动画:有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半圆形等基本形的鱼儿,变换不同的姿态,添加绚丽的色彩,还给它们配上围巾、穿上漂亮的花裙,用儿童画的语言,再添加海草、美丽的珊瑚群,鱼儿在其中游来游去。学生看到这么可爱的、美丽的鱼儿,有的居然欢呼起来。学生了解创作意图,教师引导他们演绎情景角色感受了创作意境。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后,创作激情被唤起,提高。此时,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启迪、诱导,使他们在所扮演角色的引导下,开始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并进入创作的忘我境界,一气呵成。作品展示,学生创作大胆果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运用电化教学,升华情景,巩固新知

引入电教媒体优化思品教学 篇10

1.用投影灯片缩短时空距离

七册《坚持民族气节》?中所讲苏武牧羊的故事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用投影片可缩短时空距离,深入浅出,配合第二自然段文字设计一框灯片,汉武帝派出苏武出使匈奴,亲手交他一根“使节”,使学生认识到苏武此行任重道远。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设计一框抽拉活动片,内容是苏武被单于用种种手段逼迫他投降,苏武严辞拒绝,再抽拉单于一怒之下命人把苏武抛进地窖,用饥饿和寒冷折磨他。画中苏武形销骨立,连眉毛上都结了冰,奄奄一息,但他还是没屈服,这就是民族气节。而后抽拉苏武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边牧羊的情景,配上悲壮的《命运交响曲》进行感情朗读训练,深入理解苏武如何坚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在分析第五自然段时,映出第三框灯片:十九年后,须发皆白的苏武回朝,长安百姓涌上街头,欢迎这位光荣的使者。苏武之所以受到万民敬仰是因为他坚持了民族气节,这种爱国精神,我们后人应好好学习并发扬光大。

2.用投影片化抽象为形象

抽象的事物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脑子里没有映象,当然进行的一系列明理的思维活动也很难活跃,因此,有必要借助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形象。

七册《珍惜时间》一课教学重点是“为什么要珍惜时间?怎样珍惜时间?”

而“时间”这个概念对中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理解这个概念成为本课教学难点之一。利用投影打出字幕,朗诵录音同步进行,学生兴趣盎然,“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人重视,又是最令人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也做不成。”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电教媒体;学习兴趣;事半功倍;开阔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26-01

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无论是教还是学,借助和使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电教媒体具有形象性、艺术性、情感性的特点,不仅视听结合、而且动静兼备。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运用电教媒体,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1、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教媒体具有声、色、形、光和视听结合的特点,它以直观、形象的图像,鲜艳的色彩,逼真的音响,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直接、生动、有趣。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赞美祖国山河的课文,这些文章以优美细腻情感的描写表达了感人肺腑的意境。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录音和动静结合的小兴安岭四季美景录像,形象的再现课文美的意境,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感受,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鲜艳的色彩画面,学生就会不知不觉中与作者一起进入了课文中所描绘的诗一般的意境中,使学生仿佛已置身于那美丽诱人的小兴安岭树海中,极具感染力的视听结合,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接着分段讲读时依次投影再现小兴安岭四季自然美的图片,引导学生在对具体画面观察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小兴安岭不但是祖国美丽的大花园,而且是祖国巨大的宝库,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体现训练重点难点的词、句、段。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只能凭借语言灌输,由于无法具体的感知,使学生难以掌握,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单调、乏味。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教学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这一原理源于蝙蝠的启示,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运用动画课件,将“蝙蝠在飞行过程中发出的一种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3、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拓宽学生认识激发学生情感

感情对于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刺激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学生感情的变化,还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运用录像配合语文教学,不仅寓枯燥的说教于多彩的屏幕画面之中,而且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把现实的画面搬到学生面前,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认识范围,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例如语文《十里长街送总理》,在教学这片篇课文时,先播放一段录像片段,出现全国人民沉痛悼念周总理的情景,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引入课文。在范读课文时教师用低沉的语调,真挚的感情读出情感变化的节奏,同时配以哀乐。低沉悲壮哀婉的音乐把学生带入意境。都沉浸在庄严、肃穆的悲痛之中,把学生对总理的敬仰、爱戴、怀念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4、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良好素质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创新能力,在语文课中可结合课文, 恰当的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用眼前的景色,联想生活实际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如在指导学生写作《爱》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制作色彩鲜明的画面,辅以音乐和适当的解说,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洪水泛滥,一群解放军战士;母亲在深夜哺育;大雨中,一个学生,一个残疾人;敬老院,一群学生,几个笑呵呵的老人;深山中,破旧的教室里,一个教师,一群学生……在图音并茂的情境中,鼓励学生给这些画面添枝加叶,增加色彩,让学生在不断的联想和想象中,产生写作冲动,构思和完成一篇有新意、有韵味、有深度的作文。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

二、运用教学媒体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一味追求教学材料的数量,屏幕切换过频,繁多的资料使学生应接不暇,师生双边的交流活动无法进行。出现了由原来的“人灌”到 “机灌”的现象。有时教师只顾追求多媒体带给学生的视觉效果,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这样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多媒体课件面面俱到,涵盖所有知识点,也会造成教学没有重点或轻重失度,破坏课堂教学结构,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一部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考虑到了教学的每一步,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课跟着课件走,造成当学生的反应超出教师预先设计时,轻则不能很好解决,重则因无所适从置之不理。错过了开启学生心智的绝好机会,缺乏灵活性。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篇12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培养能力

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在语文课堂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的语文课堂中,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已经无法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了,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小学的低年级儿童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而只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主动学习,才能让语文课堂更加有效。 在这样的环境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应运而生。“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语文课堂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能有效优化课堂效果,引导孩子进行主动学习。

一、运用教学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对创设教学情境十分有效。 利用幻灯和视频,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中所写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场景,仿佛亲临其境,因此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文《再见了,北京》,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京奥运会的无限留恋与不舍,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正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那份情感,教学时, 教师明显感觉到二年级的小学生对北京奥运会没有多少感性认识,不能感受到我国举办北京奥运会的骄傲,也不能体会到奥运冠军获奖时的激动与高兴,任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对北京奥运会始终难见真情, 不能感受人们对北京奥运会的留恋。此时若借助电教媒体,创设特定的意境,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地感受北京奥运会的盛大场面,那么学生对北京奥运会的情就会表露无遗了。在上课伊始,我先通过播放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学习课文之前先把“声、色、画、 乐”俱全的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盛宴尝个饱,使其置身于闭幕式的盛大、壮观中,不由自主地涌动起对北京奥运会的留恋与不舍。如此,课堂氛围生动活泼,教学目的也就轻松达到了。合理运用电教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的课文需要孩子们对文章产生共鸣,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但是,对于没有实际经历过、又没有具体认识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感情共鸣显得有些困难。因此必须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和视频,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描述,营造一种课文所需要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尽可能地去靠近作者,去理解作者。前面介绍的对课文《再见了,北京》的教学就是一个例子。通过观看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短片以及运动员比赛时、获奖时的图片,看着一幕幕紧张刺激的比赛场面、一幅幅激动人心的获奖画面,学生仿佛自己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对北京奥运会产生了无尽的留恋与不舍。

二、利用教学媒体,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充分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提高孩子的识字能力。在识字教学中,如教学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时,合理运用电教媒体,或展示图片,或播放幻灯片,或播放视频等等,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如“鸟”字,展示一幅有一只可爱的小鸟站在树枝上的画面,教师在旁边加以解释,学生对“鸟”字便能牢记在心。再比如“舟”字,出示小船的图片以及甲骨文“舟”的写法,孩子们就能十分准确地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学习象形字时,我还播放了《仓颉造字》的动画视频,孩子们兴趣盎然,认真观看,不仅牢记了其中的部分象形字,对识字写字也有了很大的兴趣。朗读能力的培养也可借助多媒体。一是可以根据文章所需要的情感,配合或舒缓或激情的音乐,在朗读时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烘托朗读氛围的作用,让学生能读得更投入,达到课文所需要的情感。如在朗读诗歌《大海睡了》时,加上一首静谧的钢琴曲当背景音乐,孩子们马上就把读书的声音放得柔和起来了。在朗读故事《赤壁之战》时,当读到“黄盖把二十条船芦苇一齐点着火,乘着东南风驶向曹操船队,曹军在铁索连着的船上无法逃脱,哭声、丢盔弃甲声以及周瑜的兵追来的喊杀声、震天的锣鼓声混成一片”时,配上一段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曲,顿时, 孩子们就把这种喧闹、混乱的场面读出来了。二是播放优秀的朗读录音,让孩子体会专业的朗读水平,也能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在教学《看花灯》这篇文章时,我要求孩子们根据文章“纸糊的金鱼吐泡泡,纱做的猴子眨眼睛,走马灯里猫追鼠,荷花灯上立蜻蜓”这几句话进行诗歌仿写,刚开始孩子们的思维没打开, 一句都说不出。老师立即给孩子们播放元宵节灯会的各种图片。孩子们获得直观的感受之后,一下子打开了思路,纷纷口吐金句,编出了一首首新的《看花灯》。 因此,多媒体的有效利用,能让孩子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切身的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让他们有话可说。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增强阅读能力。生动的画面,真实的情景, 可以使文章深奥的道理变得简单明了,使课文的内容变得简单有条理,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如《鸟岛》一课,课文第三小节写了“鸟多、蛋多、窝多”的特点,文章用了“鸟的世界”、“各种各样”、“一个挨着一个”、 “密密麻麻”等词语,孩子们虽然知道这些词语表示鸟的多,但还是没有深刻认识到底有多少鸟。而在老师播放课件,看了鸟、鸟窝、鸟蛋的图片后,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边观看还边发出惊叹声,我知道孩子们此时理解了什么叫做“到处”、什么叫做“密密麻麻” 了。并且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欣赏,根据课件中真实观察到的情景,孩子们很快总结出鸟岛的特点就是“三多”,即“鸟多、窝多、蛋多”。看,多媒体课件在帮助孩子理解课文上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吸引孩子的眼球,提高上课的专注力

低年级的孩子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成熟,还处在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课文中一些抽象的词语,孩子们是无法体会到其中的美好和含义的,不能体会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无法专注。如苏教版语文二年级《识字6》一课,如果是纯粹地进行识字教学,肯定是枯燥乏味的,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词语所描绘的情景再现出来, 苍茫的草原一望无边,几匹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美丽的江南春雨绵绵,雨中的杏花更加娇艳;骄阳似火的海岛长着高大的椰树;冰雪覆盖的高原上有一群群牦牛。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具体形象地了解了祖国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直观地感受了不同地区的美丽景色。孩子们从奔放的草原到温婉的江南,从寒冷的高原到炎热的海岛,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他们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低年级孩子的专注力还没有很好的形成。30分钟往往是大部分孩子的极限了。因此, 怎样在课堂中尤其是枯燥的课堂中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一直是老师们研究的比较多的事情。而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能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精美的课件能深深地吸引孩子的眼球,让孩子保持更长时间的注意力,老师也应该有效地利用这一途径。

四、应用电教媒体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正是由于电教媒体的这些好处,而导致许多老师认为,上课就一定要有多媒体课件,公开课更加离不开多媒体。在此,我认为应用多媒体上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不能代替教师。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方便,一般课堂节奏都比较快,难免导致一些老师想要尽可能多地把知识都放入课件中, 大量地灌输给孩子,导致孩子只能被动接受,无法进行交流。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多设计一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到和老师、和同学的对话中,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如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摘苹果”的游戏,每个苹果上写上生字。一个孩子说“我要*”,另一个孩子找到写这个字的苹果,利用多媒体移动苹果。然后问其他的孩子“对不对”,其他孩子一起回答“对对对”或者“不对不对”。这样的环节,不仅利用多媒体创设了氛围、激发了兴趣,更加让孩子们之间进行了互动。掌握了知识。

其次,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适当运用才有效。 少数老师为了展示自己的多媒体运用技术,或者显示课堂活动的丰富多彩,上课时各种媒体不停地切换, 一会儿电脑、一会儿投影。但实践证明,在课堂中媒体用得越多、越滥,不仅不能起到加强注意力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觉得目不暇接、疲惫不堪,从而分散了注意力。

第三,多媒体课件不是拿来就能用的。由于网络课件资源丰富,导致一些教师随便下载课件就直接进行使用,有的甚至和自己的教学过程完全不匹配。因此在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制作。借用别人的多媒体课件时,也要进行适当的修改,以配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来,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我们也要记住,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课堂还是学生的课堂。老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一定要寻找到最佳契合点, 让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王秀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01).

[2]罗晓东,王勤龙.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

运用电教媒体活跃高中英语课堂 篇13

摘要: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在转化教师角色、优化教学环境等方面功不可没,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为例,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英语水平,剖析学生个性差异,运用电教媒体提升教师个人及课堂魅力,倡导巧用电教媒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达到满足不同英语水平学生需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教媒体;高中英语;个性差异;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城乡中小学均已配备了较好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设备和资源,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创造生动、形象、交互的开放式教学环境,使课堂学习气氛浓厚,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达到学生学习整体进步的目的,成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教师重新思考的问题。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实践课程,在多媒体技术辅助下不仅能吸引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还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等发展语言的基本技能。而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在应试压力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通过多媒体技术帮助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将会有怎样的突破,实现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不同水平学生的整体进步?本文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为例,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英语水平,剖析学生个性差异,运用电教媒体提升教师个人及课堂魅力,很大程度上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怎样评价教学是否高效率?除了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者教得认不认真,更重要的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以及学生学得好不好。一旦有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低效率的课堂教学。据了解,心理学家曾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官越多,各个感官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1]。多媒体为课堂提供了清晰悦耳的声音、丰富多彩的画面,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进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而在重要的高中英语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获取高分的原动力。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教学

随着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的全面普及,英语教学打破了传统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和一台录音机的传统模式,英语教学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英语课堂变得更加多样和活泼,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让学生对知识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推进进行复杂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下面本文结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为例,浅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贯穿整个课堂,活跃教学氛围,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2]。

首先,在进入正式的教学前可利用英语视频短片、图片、歌曲等,创设英语氛围。教师用简单的英语对英语短片、图片、歌曲做简单的介绍,力求排名靠后的学生也能听懂,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使课堂学习氛围轻松活跃。例如在教NSEFC,BOOK2,Unit2 The Olympic Games 时,教师可从因特网下载一些动运员在进行各种国际比赛时的精彩镜头用于呈现有关运动的单词,图文并茂,令学生仿佛置身于运动赛场,在享受体育带来的兴奋感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学习新单词及进入主题,使课堂教学变得兴趣盎然。

其次,复习旧知,温故知新。回顾上堂课课件,重点词汇、词组、句型可用动画形式呈现,更为形象具体,此时可选择程度中等的学生参与复习,达到学生参与的目的。例如在教NSEFC,BOOK3,Unit2 Healthy Eating 时,教师可利用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的饮食图片帮助学生复习energy-giving food, protective food, put on weight, lose weight, healthy diet等相关的短语,接着教师又提出What will happen to you if you don’t eat a balanced

diet?这不仅有效地复习旧知识,也为阅读课做好了铺垫.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传播教学信息的载体越直观,信息通道中的干扰就越小,学生的认知效率就越高。

最后,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新课标》理念提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高中英语传统课堂主要采取“填鸭式”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帮助下,教师不妨尝试任务型教学法。结合新课题,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图片、音乐、动画的帮助下,创立一个情境,提出中心任务,让学生分角色完成。如在学习NSEFC,BOOK2,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 时,可通过计算机展示在三亚设立白鹭公园自然保护区前后白鹭的生活状况的对比,让一名学生扮演白鹭,另外一名学生扮演记者,对白鹭进行采访。这样学生不仅能把教材上单调的文字转化成起情并茂的语言实践活动,缩短学生的知识和现实的距离,而且也让他们体会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性,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新型高中英语教学,教师应该渐渐摒弃“填鸭式”教学,巧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达到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力求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理出重点,巧妙解析难点。

二、运用多媒体,转化教师角色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教师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新教学要求下的英语老师不仅是引导学生遨游英语世界的向导,还是一个出色的演员,能够充分利用体态语,以丰富的表情、协调的动作完成课堂教学情景的需要,引导课堂更加活跃,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有声有色。

而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在情景中对知识进行分解、整合、识记。高中英语课本所学内容包含大量词汇、句型、语法,教学难度明显高于小学初中英语,而且学生在高考的高强度压力下,更多学生并非不想学,而是学不好,高中英语老师有更大的责任唤醒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NSEFC,BOOK4,Unit4 Body Language,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身势语”,单元各项活动的设计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在回答“读前”的问题2 How can you

communicate with someone if you cannot speak? Give an example.时,教师若能跟学生

分享其亲身的经历,譬如与聋哑人沟通或生活中遇到的有关身势语的趣事等。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定能很容易理解体态语,也会用相关的英文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三、巧用多媒体,实行因材施教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层次和水平是不同的,这是一客观现象。面对这一现象,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很难有效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然而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帮助下,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水平、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帮助优秀的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进取,也为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自由宽松的空间。

教师用任务型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的指导下,将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学习负担逐步变为一种兴趣,最终使学生树立了学习信心,转变了学习态度,由厌学变为好学。而面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英语教师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和扩充。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获取知识信息,通过多媒体可以进行信息访问,可以收集到最新最好的图文并茂的教材,还可以根据教学效果对教材很方便地进行动态组织和修改,对学生也可以根据其掌握的程度调整进度,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3]。

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通过互联网扑捉到最新资料,从而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巧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语言一旦脱离了情景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表达和理解的难度,学生仅仅掌握语言规则和功能项目的概念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只有把语言符号运用到与意义相联系的情景中去,才能使语义更明确,达到语言者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交际目的。这就需要利用现代化的幻灯、录音机、录像机、实物和形体动作等手段创设语言情景,揭示语义,以加强听觉、视觉、动觉等感知印象,提高学习质量[4]。

以高中英语的语法教学为例,定语从句既是高中英语语法项目的重点又是难点,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往往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大量课时讲解关系副词和关系代词的区别,但学生仍旧掌握得不够好。在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之后,教师可以尝试将猜谜游戏(Please guess who he is)融入到教学中,将以下含有定语从句连接词的短文配上相关的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猜猜他是谁,通过语境,学生便能很快理解who, where, that, why等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区别,之后马上配之以难度适当的练习让学生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He is a great man who is respected by the Chinese.As a young man, he went to Japan where(in which)he learned Medicine.However, something happened that changed his idea.Most people now have known the reason why he gave up medicine for literature.He later wrote many articles whose words still move people today.He married a woman whom he met in Neishan Bookshop.He died in 1936 when our Chinese are still struggling hard for their freedom.[5]。

电教多媒体有着极其丰富的表现力,除了图片、声音、视频,还可以通过动画形象跨越时空的限制,创造情景,再现各种事物和其运动变化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帮助教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以NSEFC,BOOK2,Unit2 The Olympic Games 为例,在帮助学生理解 magical journey一词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穿越剧《宫》中杨幂从现代穿越到清朝时代的视频,通过视频学生不仅能理解magical journey一词,还能很好地理解ancient time和 modern time 的词意。

五、巧用多媒体查漏补缺,实现学生整体进步

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多样化的语言操练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巩固性练习、专项性练习、多向性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实现不同水平学生的整体进步。

在巩固练习方面,学生在初步学习新的语言知识点后,教师可根据课前设计,让学生立即进行针对性的巩固练习,使其在接触新知识后立即置身于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情境中,激起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利用投影片上文字材料与画面材料对应排列,或利用计算机输出若干组练习都可在较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练习机会,巩固对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在专项性练习方面,教师可以针对某一语法规则或句式,设计若干组形式不同的练习,使学生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解决效果十分明显。

总之,使用多媒体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是潮流,是趋势,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更新。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一定要不断更新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27.[2] 朱萍,苏晨杰.《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5-56.[3]于伟民.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J].杭州科技,2002(5):102-120

[4] 刘以林.《素质教育指导丛书》[M].华语教学出发社.2011:45-50

上一篇:蔬菜种植公司简介下一篇:《好汉歌》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