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练习(精选9篇)
A.生理盐水 B.“雪碧”汽水 C.碘酒 D.冰、水混合物
2、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溶液中一定含有水
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D.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3、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
A、生石灰 B、烧碱 C、食盐 D、硝酸铵
4、将70℃的硝酸钠饱和溶液降温到10℃,有晶体析出(晶体中不含水),下列各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
A.硝酸钠的溶解度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5、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杯食盐水,下部分比上部分咸
B.温度一定时,析出硝酸钾晶体的溶液未必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物质溶于水时,常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
D.75%的医用酒精消毒液,溶剂是酒精
6、在一定温度下,向盛有100克蔗糖溶液的烧杯中再加入5克蔗糖,充分搅拌后,一定保持不变的是 ( )
A.溶质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D.蔗糖的溶解度
7. 2011四川广安)27、右图是固体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除去混在甲中的乙物质
D、20℃时,可配制质量分数为30%的乙物质溶液
8.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植物油与水混合,得到的是溶液
B.配制溶液时,搅拌溶液可以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C.将10%的KNO3,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D.将25 g KCl溶液蒸干得到5g KCl固体,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9.青海玉树地震后,为防止疾病传染,需对灾区喷洒消毒剂,进行医疗卫生防疫。质量分数为0.2%~1%的过氧乙酸就是用于环境喷洒和用具浸泡的一种消毒剂。现有市售质量分数为20%的过氧乙酸,要配制1%的过氧乙酸10kg,需要市售过氧乙酸的质量为 ( )
A. 1000g B. 500g C.100g D.50g
10.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将t2℃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两溶液仍饱和 B.甲溶液仍饱和
C.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D.溶液质量:甲 = 乙
11. t℃时,向10 g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至饱和,则此过程中该溶液满足下图a、b两个变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 )
A.a -溶解度,b-溶质质量
B.a -溶质的质量分数,b-溶质质量
C.a -溶质质量,b-溶剂质量
D.a -溶解度,b-溶剂质量
12、.天热的时候把半杯糖水(蔗糖已全部溶解)放进冰箱的冷藏室,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底出现了部分蔗糖晶体。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未放入冰箱前的糖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B.降低温度可从糖水中获得蔗糖晶体
C.放入冰箱前糖水中蔗糖的质量分数比放入冰箱后大
D.温度降低后蔗糖的溶解度随之变小
13、20℃时,向一盛有40 g氯化钠的烧杯内加入100 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氯化钠固体,过滤得到4 g 固体和澄清溶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36 g B.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 g
C.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36% D.加水后该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14.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KNO3体,下列图象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
15、用氯化钠配制lOO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现有下列操作:①溶解;②称取氯化钠;③过滤;④量取水;⑤计算;⑥蒸发结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4)了解结晶现象。2.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教学重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复习提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33实验9-5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交流现象】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分析小结】
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人15mL水后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又溶解了。【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并按教材P33实验9-6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交流现象】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分析小结】
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硝酸钾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加热后剩余的硝酸钾又溶解了,冷却后有硝酸钾固体析出。从而我们可以得出:
1.在一定条件下,NaCl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人水后又能继续溶2.在一定条件下,KN03也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解。续溶解。【提出问题】
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交流回答】 1.一定温度。2.—定量溶剂。
若改变这两个条件,溶质会无限制溶解。【归纳总结】
请大家根据上述分析,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结晶的定义: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是饱和溶液。【提出问题】
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交流回答】
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温度和溶剂的量均不变)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归纳总结】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方法(一般情况):
【课件展示】
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学生活动】
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有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 的方法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以及结晶的定义。【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3.结晶的定义: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析出 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是饱和溶液。
二、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以及结晶的方法(一般情况)
四、海水晒盐
多媒体、仪器(试管、药匙、胶头滴管)、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酒精、红墨水)
教学资源
PPT课件,动画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和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引入】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两瓶水,一瓶是糖水,另外一瓶是盐水。
【投影】展示饮料图片
【讲述】这些液体其实都是溶液,那到底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家庭小实验】课前学生准备好糖水和盐水。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引入,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环节二:探究溶液的形成、定义和特征
【提问】你们的糖水溶液是怎么得到的?
【提问】在搅拌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哦,蔗糖“消失”了,那是不是说蔗糖“不翼而飞”了?
【提问】你怎么证明蔗糖的存在?
【提问】非常好,蔗糖既然溶解在水里,那为什么我们肉眼看不到了?
【过渡】那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蔗糖溶解于水的过程呢?
【动画】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讲述】盐水的形成过程是类似的,但稍有不同。请大家观看动画,来总结一下区别在哪里?
【动画】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6页
【回答】将糖放入水中,然后用筷子搅拌,就形成了糖水。
【回答】蔗糖颗粒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回答】不是的,糖还在水中。
【回答】我可以喝一口(学生打开瓶盖,喝了一口糖水),这瓶水是甜的,说明蔗糖还在水里。
【回答】之所以看不到蔗糖颗粒,是因为它在水中分散开来了。
【回答】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氯化钠以钠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接下来请思考以下问题:
(1)糖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瓶子里都有什么物质?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
(2)糖水每一部分的甜度一样吗?
(3)配置好的糖水,外界条件不变时,蔗糖和水能分开吗?
【提问】根据以上问题,请讨论总结出溶液的概念。
【板书】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提问】这个定义中的关键词有哪些?
【讲解】从类别上讲,溶液是混合物。
溶液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它不一定是液体,可以是气体或固体。
【提问】溶液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讲解】均一性: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 (温度、气体压强等)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提问】溶液由几部分组成?
【讲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有多种)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提问】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环节三: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除了水以外,汽油、酒精也可以做溶剂。
【演示实验】高锰酸钾和碘分别溶于在水和汽油中
【提问】根据以上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总结】
1、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环节四:探究乙醇是否溶于水
【过渡】以上接触的溶液,溶质几乎都是固体,那溶质可以为液体或者气体吗?
【演示实验】乙醇溶解在水中
【提问】乙醇溶液中,溶质是乙醇,是液体。请举出溶质为气体的溶液。
【回答】稀盐酸,溶质是气体氯化氢。
环节五: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过渡】对于溶液,我们如何确认谁是溶质,谁是溶剂呢?
【讲解】1、根据物质状态确定
2、根据溶液名称确定
瓜州县三道沟镇初级中学
石玉君
《溶液的浓度》这节课以“中国死海”情景引入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本节主要是以学生的自学与交流为主,老师的讲解、纠正为辅,把课堂交给学生来完成的。虽然所用时间较多,但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同时,学生小组的讨论也更为重要,比老师直接灌输影响要更深刻,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中引入的溶质质量分数概念非常简单,计算公式也简洁明了.通过5分钟的自学与交流,学生可以完成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后题的训练,学生能够完成计算公式的应用。教师应注意强调:解这类题时必须弄清溶液的质量发生怎样的变化,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各是多少。一般地,溶质的质量是指溶解的那部分溶质,如果没有溶解在溶剂的那部分药品,就不能算作溶质,也不能算作溶液的质量,以避免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
教材中有两道例题,可以交给学生通过自学与讨论来完成。其中重要的地方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来讲解,如有不正确的及时予以纠正。同时,可以结合课后类似的题型进行巩固训练。此时应强调: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学生只有掌握溶液稀释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才能有效的掌握溶液的配置原理及方法。
结合化学方程式,求某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发生化学变化时,是学生更容易搞混淆的,因而这类题还需在第二课时作为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由老师带着学生反复读题,从题目中找出解题的关键点。先做一道例题,紧接着做一道类似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此类知识,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计算题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主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交流中愉快的学习知识,以轻松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兴趣是学习知识的最好导师,让学生在体会学习所带来的喜悦同时,达到一定的知识理解与积累。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由于交互式板使用的几率比较频繁,白板触摸屏的灵敏度就相对降低,有时候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操作就不到位,就会影响教师教学的速度和思维。有些重点、难点问题讲解不到位,学生练习和分组讨论的时间相对少一些。
这一节课从教学设计来看,遵循了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活动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参与度很高,体现了“做中学”的精神。通过这一节课,学生基本上了解了什么是溶解、溶液、溶质和溶剂以及溶液的特点,并初步掌握了如何控制变量设计简单的对照实验的方法。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相应的活动,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但是观察学生的活动记录单,会发现,虽然学生表达的很清晰,但在记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语言的组织能力和书写能力还有待于继续指导和加强;同时记录的方式过于单调,如果能以文字再配上图形,效果会更好。再者,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特别是全班讨论和交流的时候,未能做到“畅所欲言”,有个别小组虽然活动现象与其他小组不同,但是不能实事求是地表达。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教师反思!
一、我应该继续保持的方面:
对于这一节课,大家的评价也很中肯,没有过多的吹捧。对于教学设计中的活动设计,获得大家一致通过,如导入的游戏——鸡蛋上浮,最后等量的溶液与固体同时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等等。一个个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整节课中不会过于单调。除此,上下过渡流畅,课堂衔接好;讲练结合,练习适中,针对目标;以上都是我应该在往后的教学继续保持的优点。
二、我需要不断改进的方面:
各位名师和专家的指导下,提出不少让我继续进步的建议:
1.概念构建——本节课的重点呈现是我们工作室上一届的成功展示概念构建。对于溶液来说,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让学生得到溶液的形成过程的描述、均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并不容易,必须在此下功夫。课堂上我必没处理好溶液的形成过程,而是急于让学生得到。其实这是构建中的一难点,我可以先得到这一过程,而通过不断地补充实验让学生理解。这样的效果可以更直观。
2.溶液命名——对于常见溶液中,溶剂是水的命名规律并没有处理好。这个内容处理方法可以更加直观,从开始常见的溶液命名出发,通过对比找出差异,再得到规律的处理,可以大大降低难度。
3.后半段学生的忽略,没有给予过多的思考时间给后半段的学生,他们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少,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4.评价单一——尤其是语言的评价,过于单一,缺少表扬和赞美的语言。
1、非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标准溶液室。
2、进入标准溶液室内严禁吸烟、严禁玩火或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3、标准溶液室内只允许存放与标准溶液有关的少量试剂,其它试剂等物品一律不得存放。
4、由专人负责对标准溶液进行标定,并由第二人在规定期限内进行复标;标定过程必须严格执行四平行两对照原则;只有标定结果和复标结果相对平均偏差小于0.1%时,其平均值方可作为最终标定结果。
5、标定和复标人员完成标定任务后,应及时清理台面卫生。
6、每天上班前、下班后,管理员应清洁室内地面、台面。
尊敬的各位评委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九单元《溶液》以及第九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我将从 课程目标、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处理策略、以及中考考点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是第一部分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对本部分做了以下几点要求: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并掌握溶解度的含义3.掌握溶质质量分数,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5.通过溶解度和质量分数的学习,掌握基本解题方法6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接下来我对教材部分做了以下分析
教材地位: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教材内容体系:
1、溶液的形成
关于溶液的初步知识,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主要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液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2、溶解度
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3、溶液的质量分数
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使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4、单元小结
总结本单元知识体系,归纳知识结构,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的理念。
本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
溶液的形成: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 溶解度: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逐层深入。
接下来说一下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3、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究方法的体验
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2、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下面我重点说第九章第一节课溶液的形成的内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教学过程和方法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试验的方法 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3.物质溶于水的温度变化及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设计
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多媒体辅助,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首先以展示生活中溶液的图片让学生体验溶液,同时通过图片展示,可以让学生们感觉到化学贴近生活,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认识溶液
(一)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二)溶液的定义和特征(三)溶解性
【探究实验二】教师演示高锰酸钾和碘在水和汽油溶解度的实验。
【学生总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四)乳浊液与乳化现象
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乳化这一概念,并共同讨论,分析乳化与溶解的不同点 【探究实验四】(学生实验)在2支中分别加入2~3ml的水和植物油,观察是否分层。向其中一支试管滴加几滴洗涤剂,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再观察。
【教师讲解】教师举例讲解什么是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集思广益】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乳化现象(学生可能会列举洗碗)。
【教师归纳】教师根据学生列举的实例,进一步归纳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乳化现象。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学生自己列举生活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定义。处理策略:
激励鼓励—自信—成就 教具多媒体—抽象问题具体化 典例—变式训练 基础知识—记忆
实验(加强理解)
考点分析:
题型
考 点
落实方案
物质的溶解现象及溶液 选择题 精选试题
精讲多练 变式练习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选择题
抓住重点 提高效率
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题
溶质质量分数、溶液配制
选择题
填空
1、8g 的白糖溶解在 40g 的水中2、10g 的白糖溶解在 50g 的水中
学生有两种结果:一是两个一样甜,二是第二种方法配得的溶液甜。
然后分别让学生进行回答。一样甜是因为白糖与水的比值相等。第二种方法甜是因为白糖比第一种多。然后教师进行了分析。得出化学上不是用白糖与水的比来表示其组成而是用白糖与白糖溶液的比来表示其组成。这时可让学生计算其相应的比值。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一样甜。从而说明它的浓度是一样的。
让学生看书上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内容。
教师进行了总结。
溶质质量分数的表达式及相关的变式。请学生阅读书上的例题。对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相应的巩固。
给学生要重点强调的是:计算过程要带单位,要明确每一个数据代表的化学含义是什么。
然后请学生完成在线测试。在这三个题中主要是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进行了练习,学生对第三题中的第四个选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偏差:将ag的水加入ag30%的食盐溶液中。学生对第二个a认为是溶质的质量,所以导致计算上的错误。
在讲溶液的配制中,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配制溶液的四个步骤。
在这里要结合中考中的一些题型,给学生补充配制过程中需要哪些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同时给学生分析:要操作过程中如果称量是物质与砝码放反了、量液体时俯视或仰视、倒液体时有飞溅等几种情况下,所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会有怎样的变化。
【溶液练习】推荐阅读:
中考化学专题训练溶液06-05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10-17
溶液复习课教学反思11-08
溶液上海中医药大学06-26
溶液pH值计算教学设计09-16
溶液中各微粒浓度大小的判断07-12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2课时)12-11
Word操作练习题大全(学生练习)10-19
小学一年级下练习题 分课时练习05-31
人教版五年级上《开国练习》练习题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