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全管理的意义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安全管理的意义(通用7篇)

学校安全管理的意义 篇1

公安部出台的维护学校和幼儿治安八条措施

为维护学校和幼儿园及周边良好的治安秩序,保证师生人身财产安全,根据公安机关的职责,制定以下工作措施。

(1)对发生在校园及周边、侵害师生人身、财产权利的刑事及治安案件,实行专案专人责任制。

(2)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区设立治安岗停,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巡逻,强化治安管理。

(3)根据需要向学校、幼儿园派驻保安员、负责维护校园安全。

(4)选派民警担任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负责治安防范、交通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每月至少到校园工作二次。

(5)在地处交通复杂地段的小学、幼儿园上学、放学时,派民警或协管员维护校园门口道路的交通秩序。

(6)在学校、幼儿园周边道路设置完善的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等交通标志及交通安全设施,在学校门前的道路上施划人行横道线,有条件的设置人行横道信号灯。

(7)在城市学校、幼儿园周边有条件的道路设置上学、放学时段的临时停车泊位,方便接送学生车辆停放。

(8)对寄宿制的学校、幼儿园,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消防监督检查,对其他学校、幼儿园,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消防监督检查,并督促、指导其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六条措施

根据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安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为预防各类学生安全事故发生,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现提出六条措施如下:

(1)积极配合当地公安机关认真落实《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切实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2)迅速组织力量对学校周边地质和校舍情况进行排查,凡发现地质隐患的要迅速报当地政府妥善处置,对排查出的具有安全隐患的教室要停止使用,必要时可以临时停课。

(3)每逢开学、放假前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意识,特别是要以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应对洪水、泥石流、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急训练,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

(4)学校每学期要对校车安全保障,驾驶员资格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严禁租用个人车辆接送学生,凡是用于接送学生的校车必须经交管部门审核合格。

(5)寄宿制学校要配备教师或管理人员专门负责管理学生宿舍,落实夜班值班,巡查制度,坚持对寄宿学生实行晚点名和定时查铺。

(6)杜绝将学校校园场地出租用于停放社会车辆,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学生安全的活动。

安顺市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我市学校安全工作的管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师生员工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及管理,预防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妥善处理学校各类安全事故。

第三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下简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以下简称学校)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统筹和协调。下设专门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并配备相应的人员、设施设备,落实专项经费,保证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第四条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其所管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是本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二章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责

第五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实政府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规定,认真履行职责。

第六条教育行政部门(含其他学校主管部门)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一)对所管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二)制定本地区学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学校安全事故预防措施及事故处理应急预案,拟定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年度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三)与下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签订安全管理工作责任书,并考核其落实情况。(四)督促学校排查安全隐患,落实整改措施,并对本部门无力解决的整改项目及时上报同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

(五)接受本级政府和上级部门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六)负责学校重特大安全事故处理的具体工作和一般安全事故处理的领导与指导工作。(七)其它应由教育行政部门处理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第七条学校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一)建立与本校安全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人员,落实责任和经费。(二)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学校安全事故预防措施和事故抢险预案。(三)制定本校安全管理工作年度计划,落实年度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四)负责与本校各职能部门教职员工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有关人员,并考核其执行情况。(五)定期开展安全检查,排查各项安全隐患,落实整改措施,并对本校无力解决的问题如实上报主管部门或同级政府。

第八条学校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任务:(一)定期排查校园危房,保证师生员工人生命和财产安全。

1、学校要在建设、安全等有关部门指导下,从检查、鉴定、报告、排除等环节对本校危房进行认真彻底地清查。其重点为: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实验室、食堂、体育场馆、礼堂、俱乐部、锅炉房、燃气设施、厕所、围墙等。由有资质的部门出具危房鉴定书,逐一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危房档案,及时向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学校教学及生活用房经有资质的部门鉴定为D级危房的,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妥善安置学生。A、B、C级危房经维修、改造,经有关的部门鉴定合格后,方可重新使用。D级危房必须撤除,全面进行危房改造。

2、认真落实《安顺市教育系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度》的各项规定,做好地质隐患点防范预案。

3、加强对校园内建设工程的管理,在校园内新建、改建、扩建教学用房,学校要与施工方共同制定安全管理措施,明确责任,确保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2、认真落实《安顺市教育系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度》的各项规定,做好地质隐患点防范预案。

3、加强对校园内建设工程的管理,在校园内新建、改建、扩建教学用房,学校要与施工方共同制定安全管理措施,明确责任,确保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二)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顺市学校卫生工作管理责任、责任追究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规定》、《安顺市学校、幼儿园、食堂(食品)与集体用餐卫生管理督查评估细则》,切实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和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自觉接受卫生监督机构与防疫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1、学校食品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具备必要的卫生设施设备,取得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等有关证照,从业人员须经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后方可经营。

2、学校要明确校级、中层领导负责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健全规章,确保师生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层层有人管,各项工作责任明确,具体落实。

3、校内食堂、面包房、小卖部、豆奶房等要证照齐全,强化生产、销售、保管等各个环节卫生质量的管理。中等、高等院校对校内饮食摊点负有 管理责任,校园内饮食摊点设置应经学校同意,并取得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后方可经营。坚决取缔校内无证饮食摊点。

4、学校对食品的采购、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要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做到层层把关,层层监控,层层落实,将管理制度、工作责任落实到班组和具体责任人。

5、对大宗物品实行集中采购制度,对小宗物品实行定点采购制度,供货单位必须具备卫生合格的资质证明,提供的货物要同时具备质量合格证和卫生合格证。建立健全食品验收制度,坚持食品采购索证制度,严禁采购“三无”产品。

6、建立严格的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应按规定定期进行培训和体检,持有卫生监督部门颁发的健康证明方可上岗。对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要立即调离。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食堂的操作间和仓储间。建立食品的24小时留样制度。

7、学校要根据本级卫生疾控部门的指导及随时掌握当地流行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和饮水污染的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宣传与预防措施,杜绝流行性疾病和中毒事故的发生。

8、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本级卫生监督部门加强对学校食品从业人员的专项培训组织工作。

(三)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1、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不乘违章车,不走违章路。

2、城镇学校和沿公路干线学校门前道路没有行人过街设施的,应当积极与交通安全部门联系,施划人行横道线,设置提示标志,预防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地处交通要道的学校,在学生上、放学人流高峰时段请交警值勤,加强交通安全。

3、有车辆的学校要加强车辆管理和对司乘人员的交通安全教育,及时对车辆进行维修,按时对车辆进行年检、保养,杜绝车辆带病上路。

4、学校在举行各类活动外出时租借车辆及驾驶员要具备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资质,严禁乘坐超员超载的客车或货车,更不准乘坐农用车、拖拉机和违章载人、人货混装的货车。

(四)加强对教学实验所需的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管理。

1、采购危险物品实行专人负责制。必须到取得国家化学危险物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购买质量合格产品。不得购买过期或未作检验的产品;不得购买品牌和标志与有关规定不相符的产品;不得购买所装介质与包装说明不相符的产品;不得购买没有详细使用说明的产品。

2、危险物品要经过严格验收才能入库保管。保管室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根据各种危险物品的特性制作标签,分类摆放并注明明显的危险警示符号,妥善保管。严禁各类危险物品混装混用。保管室应配备相应的防火、防毒、防爆、防腐蚀器材。保管室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危险物品保管室严禁兼作其它用途。

3、教学、科研、生产中领取使用危险物品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教学中使用危险物品应由实验室相关人员领取,在教师指导下分发给学生,实验仪器药品应由实验教师领取,实验完毕后应及时由教师亲自交还实验室。

4、储存有剧毒化学品的学校要将储存地点、数量、管理人员的情况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公安部门,并严格执行双人验收、双人保管、双人发放、双账本制度,如发生丢失、被盗情况要立即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

(五)做好学生集体活动的安全防范工作。

1、建立学生集体活动报告制度,班级性集体活动要经过分管校长批准,年级性活动要经过校长批准,全校性活动要经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切实落实学生集体活动安全责任制。

2、冬(夏)令营和春(秋)游等大型校外集体活动、学校运动会等学生集体活动要事先制定活动方案(含安全措施),经批准后进行。

3、坚持“谁组织,谁负责;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严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性活动。

(六)学校要认真履行以下消防工作职责,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抓好学校消防安全工作。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1、建立“法人抓、抓法人”和“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整改”的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制定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2、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签订消防责任书,确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3、针对学校的特点,学校聘请公安消防教员对师生员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和火灾逃生演练。

4、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5、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

6、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标志,预防拥挤和踩踏事故的发生。

(七)切实做好校园网络安全工作。

1、学校上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2、组织学生绿色上网,完善校园绿色网吧建设,应用网络管理手段,禁止学生登录色情、暴力、反动网站。

3、建有网站的学校要对网上言论进行监控,禁止出现危害国家利益和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论。

(八)发展校办产业,开展勤工俭学必须做到“五不准”:不准生产经营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不准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或其他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不准使用未达到安全标准的机器、设备及厂房;不准开办小煤矿或其它矿厂;不准组织师生到煤矿、化工厂等高危行业参加活动。

(九)安全事故发生后,学校领导要立即到达现场,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按照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有关部门,并通知受伤害者的父母(监护人)。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学校要及时成立事故处理小组或指派专人负责事故的处理,并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工作。

第三章学校安全工作的教育、培训和管理

第九条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安全教育。学校应当以消防、交通、食品卫生、实验教学、课外活动、治安、防雷、预防地质灾害等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列入教育计划,安排教学课时,并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安全教育,增长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学校要针对安全教育开设相关课时,其中消防安全教育每学期不得低于2课时。

第十条学校要根据环境、季节及有关规律进行防盗、防火、防灾、防病和防事故等方面的教育,并形成制度。

第十一条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应重视学生心理卫生教育,注重心理疏导,教育学生注意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安全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第十二条结合“普法”教育活动,利用电影、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黑板报和班团会和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知识教育,重点是安全工作的法制教育和自防自救教育。第十三条学校应定期对教学、生活、生产设施的管理、操作人员及安全保卫人员进行相关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把安全规范操作作为对其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十四条学校要把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纳入领导任期的责任目标,作为考核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十五条学校内部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部门在具体组织实施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中,其它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

第十六条学校与校办企业在签订《生产经营合同》时,要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纳入企业目标考核范围,并抓好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第十七条严禁将校内场地出租进行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严禁将校内及周边商业用房出租作为从事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生产、经营场所。

第十八条做好校园内治安保卫工作,建立专群结合,人员防范和技术防范相结合的综合治安工作管理体系,加强门卫和巡逻制度。学校一旦发现校园周边有治安隐患或不安全因素,要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全社会要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出发,树立安全意识,努力做好各自职责范围的工作。改善环境与条件,保护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

第二十条根据教育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学校(学生监护人)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并将体检情况存档备查,有器质性疾病学生的家长(监护人)应向学校提供学生健康情况证明,学校核查后应予以照顾。

第二十一条学生在校内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发生意外事故,或要求保护人身或财物安全等情况时,学校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第二十二条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注意自身的人身和财物安全,防止各种事故发生。

第二十三条 学生在日常教学及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应遵守学校的纪律和有关规定,听从指导,服从管理。自觉维护校园的安全与卫生。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社会公德,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十四条班级与学生组织的集体课外活动,必须经学校同意,按学校规定进行。学校必须认真进行安全措施审查,条件不具备时不得批准,学生外出活动,除须经批准外,还须派专人领队,保证活动安全。

第二十五条发生刑事、治安案件或交通、灾害等安全事故时,在场师生员工在进行防卫、救助的同时,应保护现场,及时报告公安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处理。在校园内发生的,学校应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减轻伤害和损失。

第四章学校安全事故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学校安全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师生员工人身损害或重大经济损失(经济损失5万元以上)的责任事故。

第二十七条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学生安全事故,学校应承担责任。

(一)学校使用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或本省安全标准的。

(二)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等维护、管理不当的。

(三)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未按规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未采取必要有效安全

防护措施的。

(四)学校向学生提供的食品、饮用水以及教具、文具或其他物品不符合国家和本省卫生、安全标准的。

(五)学校知道或应当知道学生有不适应某种场合或某种活动的特异体质,未予以必要照顾的。

(六)学生安全事故发生后,学校未及时采取相应救护措施致使损害扩大的。

(七)教职员工侮辱、殴打、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

(八)教职员工擅离工作岗位或虽在工作岗位但未认真履行职责,或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的。

(九)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应当由学校承担责任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学校安全事故的责任追究

第二十八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职责,发生学校安全责任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有关责任人,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有关规定,视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第二十九条对重特大安全事故责任人,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学校安全事故的信息报送

第三十条 在校内发生的学校安全事故,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的,学校须立即上报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安监部门,并立即逐级上报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最迟不能超过2小时;造成人员轻伤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学校须立即上报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安监部门,并立即逐级上报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最迟不能超过6小时。第三十一条在校外发生的师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的,学校接到事故报告后,须立即上报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并立即逐级上报市、省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造成人员轻伤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学校须立即上报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所称学校指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学校和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民办学校,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普通高校、各类中等专业学校。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所称学生,指在幼儿园、中小学、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具有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成人高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教育机构中学习的全日制学生。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由安顺市教育局负责解释。

学校安全管理的意义 篇2

一、美国的学校危机管理

1. 学校危机管理政策

美国在处理危机方面有一整套成熟的模式。它的危机管理体系是通过法制化手段将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高效的核心协调机构、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和成熟的社会应对能力包容在体系中。在学校的危机管理方面美国的各级政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并附有详细的操作指南。

美国教育部认为,学校危机管理的核心是学校的全面安全,即全体师生的健康、安全和幸福。教育部在2003年5月向全国下发的《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小区指南》中明确指出了危机的定义、特征与常见形式,并将危机的发展划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恢复重建期。同时指出了危机的发生是有征兆的,事前的预防远胜于事后的救济,并提出最成功的危机解决办法应该是在潜伏期解决危机这样的以预防为主的理念。美国的教育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校危机管理的四阶段模式,具体为:危机的缓解与预防———针对危机作出准备———对危机的反应———危机后恢复。而且这个四阶段模式可以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根据所得经验和研究成果不断进行完善和修正。根据这个模式,美国教育部为各类各级学校制定了危机管理的政策指南。

2. 学校危机管理计划和管理框架

因为学校危机事件具有难以预料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在危机爆发时救援措施必须迅速及时。学校危机管理的头等目标是要尽最大的努力保障学校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美国教育部要求各学校所制定的危机管理计划必须要针对处于危机状态下的教师和学生,而且政策的实施也必须直接服务于师生。

联邦政府的有关危机管理政策为学校的管理提供依据和框架,而有效的危机管理,则更要依赖于各个学校的具体计划。由学校领导组成的危机反应小组是一个高效的组织领导部门,主要应对和处理多种危机。这个小组在以下三个层面运作:学校、小区和地区的危机管理中心,并在每个层面上形成网络。根据美国教育部《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小区指南》中的有关规定,美国学校制定有效危机管理计划的原则为:(1)以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安全为第一要务;(2)领导层是危机管理的关键,学校应建立危机反应领导小组,使领导层的各个成员明确职责和任务;(3)学校危机计划的制定要适合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并考虑到师生的实际需求;(4)学校危机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要与小区组织,包括法律机构、消防机构和紧急卫生机构(如专业的医学、心理卫生组织)紧密结合;(5)学校要制定一套危机来临时所使用的特定术语,这些术语应是大家所熟悉的;(6)任何类型的学校都要制定危机计划,要使学校中的教职工理解危机计划,并能采取相应的行动;(7)危机计划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

学校的危机管理计划主要涉及学生安全,如师生意外事故造成的伤亡、疾病、自杀或交通事故等;也包括危急事件管理计划,如恐怖事件等。另外,针对危机的培训是各学校必不可少的,包括危机后的事例讲解、周期性回顾、更新有关材料等。许多学校利用课程和特定的危机训练程序使师生能够预防有害的行为。例如,了解自己学校的建筑物,包括学校建筑物旁的车道、停车场等;了解学校所在的地区,包括地区性的自然灾害、化学事故以及主要的交通路线和设施;缓和与预防工作是整个区域、小区和学校共同的工作;形成有序的学校安全计划以及可靠的安全措施。同时,建立有效的通讯网络也很重要,有效的通信能够快速地恢复平衡,缺乏通讯沟通会使危机状态进一步恶化。通讯网络主要包括: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家长、小区之间以及学校与媒体之间的通信。

二、日本的学校安全管理教育与宣传

岛国日本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历来就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等灾难随时都可能发生,这就造成了日本这个民族极强的忧患意识。

在安全管理方面,日本是从深刻的教训中不断完善的。1995年发生的阪神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6000多人死亡及失踪,受伤人数高达4万多,房屋损坏近25万幢,而政府在此次突发事故中的应对不利也引起了公众和舆论的强烈指责。阪神地震之前,日本政府的安全管理受其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非常重视管理的法规和程序,从机构设置到具体的对策实施,都是通过法制化手段来实现的。阪神大地震暴露了日本政府安全管理机制的僵化、欠缺快速反应和统一协调、安全管理分散、信息传递缓慢、管理系统建设滞后,正是这些致命伤导致了日本政府在阪神大地震中的应对不利。灾难过后,日本政府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反思,并以此为教训和改革的契机,加大了日本的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的力度,重新调整了安全管理中的权力配置关系,突破各种纵向、横向行政结构的局限性,进而增强了政府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效率。

日本的危机教育首先从学校做起。日本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基本上都编写有《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或者《防灾教育指导资料》等教材,指导各类学校开展突发事故预防和应对教育。2005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表的一份调查结果表明,在全日本5.4万所学校中,有76%的学校已对学生进行过如何应对天灾人祸等突发性事件的教育,有67%的学校每年要组织学生进行如何防范和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训练。如尽量将各家的衣柜等高大家具固定在墙上以防倒下伤人,要在家中准备手电筒以及三天左右的饮用水和食品等。日本电视等媒体也经常播放如何应对突发事故的方法和训练情况,力争使家家户户了解如何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方法,尽量减少突发性事件造成的损失。除了地震等自然灾害之外,日本的各类学校还进行了应对和预防人为犯罪伤害、火灾等突发事故的教育。例如,教育中小学生不要走行人稀少、偏僻的道路,不要跟不相识的人走,不要食用不相识人给的食物等等。45%的学校已经建立了防范监视系统,严格盘查进入学校的人员。有的小学还利用卫星定位系统,给每位学生配备了可以随时显示学生所在位置的联络装置,如遇不测,一按联络装置就能够马上知道学生在何地遇到了危险。

正是由于日本在突发事故教育宣传与全民普及方面所做的努力,才使大多数日本民众在突发事故来临时都能够比较从容冷静地采取有效的自救和互救措施应对,使由突发事故导致的损伤降到最低。

三、美、日等国学校危机管理经验的借鉴价值

了解美、日等国的学校危机管理经验,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1. 借鉴日本的经验,在我国学校开展危机管理教育

(1)强化学校师生忧患意识。

日本的学校安全管理教育与宣传,对于我国学校师生忧患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要学习日本的学校安全管理方式,通过广泛宣传、学习讨论等各种渠道,向师生灌输突发事故防范的意识,使师生对不可预料的突发事故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并持续关注,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强化学校危机意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下的管理体制,基本上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发展势头,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者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学校发展,忽视了危机意识的培养,缺乏敏锐的危机判断能力。各级教育部门也没有像日本那样将危机教育纳入日常的教育体系,民众的危机意识普遍较低。

(2)在学校开展危机管理教育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定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突发事故防治演习,这样做对提高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十分有效,以便在危机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做到不慌不乱、有备而战。现在很多学校虽然也谈安全管理,但真正将安全管理定为制度并做出相应计划的却很少,有的即使定了计划也仅仅是碰及皮毛、草草了事。而当突发事故真正来临时,就会乱作一团,延误救治。所以学校的安全管理必须配以适用于本组织的详细突发事故应对计划和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学校管理者应组织一批专家不断进行前瞻性预防研究,针对假设危机事件进行模拟探索,从而根据危机事件不同的严重程度和不同的发生、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预防程序和事发后的应对措施。做到事先有预防、事发有预案、事后有措施。

2. 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学校要建立组织化、制度化、系统化的危机管理机制

建立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和可以迅速联系到的学校核心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拥有在任何危机情境下果断行动的知识和能力,以增强向心力;小组成员应该熟知学校、学生和学校所在市区的情况;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合作精神,能够在较大压力下保持正确的判断能力和实施正确决策的能力。小组成员根据需要还可以扩展到心理咨询专家、医学专家、在学生中有威望的教师等。小组成员的广泛性能够保证危机计划的各个方面能尽快实现。

3.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伴随危机出现的是各种小道消息的快速传播。这就迫切需要建立沟通制度,将正确的信息通过主渠道及时传递给大众,提高师生的认同程度,以增强凝聚力。信息披露制度是学校与学生、家长、社会沟通的最有效途径。要确定比较合适的发言人,发言人要有较强地语言表达能力和亲和力,全面了解学校情况,对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有着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对危机管理机构和工作取向有清晰而完整的把握。

4. 健全后勤保障机制

后勤保障是危机管理的物质基础,必须提前准备,并按照完整严格的制度进行管理。要根据危机管理的过程确定各阶段所需的物资,然后保质保量地采购,认真保管、维护与使用;学生食堂、供水、供电等后勤部门要加强值班,保证水、电、暖等设施的正常运行,避免因此类问题引发新的矛盾。

5. 建立危机指挥系统备用力量

在遭遇爆发性传染病这样危机时,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主要部门负责人在工作中要实行轮换制,在一定时间内安排一部分人远离学校,远离家人,以防领导班子成员因不慎感染而使班子陷入瘫痪绝境,确保指挥系统后续力量的及时补充。

总之,为了保障学校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学校必须进行危机管理。我们不仅要在学校危机管理方面积极进行探索与创新,美、日等国的学校危机管理有效做法及经典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尽快建立和完善学校危机管理理论,有效应对学校危机。

参考文献

[1]何启瑶.校园危机管理.http://web.ed.ntnu.edu.tw/minfei/school crisis mana-gement.htm

[2]游达裕,陈淑仪.学校危机的处理.http://swforum.socialnet.org.hk/article/000701,htm

学校安全管理的意义 篇3

一、加强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强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办好学校的物质保证

俗话说:“兵马未走,粮草先行。”建设一所学校要有必要的物质条件。作为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不仅从经济上、物质上保证了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还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使其能专心致志地从事学习和教学工作。如果没有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协同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会失去物质保障,就会影响和阻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2、做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一个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感等美德;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向往学习、扩大知识面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智能;良好的后勤保障设施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助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如宽敞明亮的校舍教室、整洁卫生的食堂伙食、规范高效的安全卫生制度等。同时,学校后勤工作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规范的管理行为,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所以,做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使其真正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做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举措。做好教师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和时间搞好教育教学,这不仅是教师工作的需要,同样也是教师情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4、做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益

学校后勤管理不仅是为学校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认真研究和整合有限的财、物、环境等要素,使其发挥增值效应,更好地为学校的工作目标服务,这才是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学校后勤管理水平的高低,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益,直接产生截然不同的管理效益,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1、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2007年9月东风公司高级技师学校在武汉设立分校,建校初期,教学和后勤管理工作在各方面还不很完善,通过近两年分校的不断扩大,逐步走向正规。从师资力量,由最初的十人,发展成目前五十余人;后勤方面,学生宿舍由最初与数学楼一体,逐步发展成为宿舍与教学相互独立,分开管理;教职、学生食堂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最初只容纳40于人的就餐厅,改建为一个集饮食、小超市、休息、开会与一体的休息区。以前学校处于半封闲管理,从2009年年初开始建立了网络室,便于学校封闭式管理,把学生吸引在校园内,以减少个别学生在校外闲逛惹是生非、违法犯罪。在2009年全国各职校生援情况都不好的条件下,武汉分校接纳新生500余人,这不能不说明武汉分校在各方面

2、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虽然我校后勤管理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综观全局,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和改进,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重教育教学,轻后勤管理的现象,后勤管理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不能够经常性地研究解决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二是对学校的后勤设施投入不够,校区环境及相关设施不能得到及时维护,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影响了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三是对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成长进步关心不够。如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开展业务培训活动,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后勤人员的薪酬待遇、晋升渠道空间有限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三、加强和改进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对策

1、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

内部管理从建章立制入手,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是十分有效的。一是健全以行政会议或办公会议为主的议事制度。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科学、民主、有效地处理后勤工作中的重要、重大事务,增进团结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完善照章办事的工作制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做到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及奖惩措施。要通过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切实做到奖优罚劣。三是要实现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促进学校后勤工作的有序开展。

2、培养一支团结、合作的工作团队

项目后勤在学校中虽然只是一个工作部门,但它有别于一般的处室,可谓“摊大、人多、事杂”。因此,培养一个好的工作团队,是做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一是要选好“班长”,要不拘一格选拔管理人才,让善于管理、清正廉洁,能秉公办事、富有实干精神的人员负责后勤管理工作。二是要实行工作人员岗位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后勤人员业务素质,在后勤人员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用真挚的感情去关心、体贴服务对象,缩短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对后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

3、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后勤队伍

一是我们实行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打破人员任用的终身制;二是要建立竞聘上岗,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实现“岗定人、人定职、职定责、责任包干’,灵活机动的人事管理体制。在聘任过程中,遵循“两个机制”和“两个原则’,即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全员聘任机制和建立重实绩、重过程、重贡献的分配机制。坚持尊重个体劳动成果和集体劳动成果相结合,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坚持“德才兼备,用人唯贤”的原则。

4、管好钱物,讲求经济效益

学校需要一定的经费和必要的物质条件,而固定资产增加,教育经费充裕,办学条件改善,则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因而必须管好钱、财、物,讲求经济效益。首先,要合理使用学校的经费、设备,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提高利用率。学校领导首先要以身作则,模范执行财务制度和纪律,对一切不符合规定的开支要予以制止。其次,要实行经济公开,建立必要的民主监督机制。定期向职代会公布学校管理费用收支情况,主动接受职工监督。再次,要实行财产管理责任制,学校要设专人负责全校财产管理,建立财产分类帐,各部门要建立财产分户帐,并规定必要的领用手续和制度。

5、坚持以人为本,凸现服务功能

管理即服务。人是管理的第一要素。在学校管理中后勤人员具有双重性:既是接受管理的客体又是承担管理和服务中“育人”的主体。他们若能主动热情为师生提供超前、优质、高效的服务,学校的后勤工作就会得到师生的关心、配合和支持,就会形成相得益彰的管理效应。因此,调动后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的管理者要善于运用科学而艺术的工作策略,变简单的行政命令为指导激励,把学校的整体目标和后勤人员个人的目标指向正相融合起来,营造“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校园风尚,使后勤人的积极性能充分迸发出来。学校最大的人群是学生,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对象,更是学校三个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人本意识能否在学生身上落实,是决定学校管理成败的关键。管理者只要把人的文章做好了,人的积极性调动了,后勤管理就会到位,后勤工作的服务功能就会真正得到彰显。

四、以“四个加强”为重点,不断开展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新局面

1、加强学校后勤工作的组织领导

学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把其纳入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总体工作部署,切实加强领导与管理。要建立学校后勤工作的考核督导体系,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2、加强学校后勤工作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学校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学校后勤工作的管理、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等工作。要抓好学校后勤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后勤人员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业务娴熟,技能过硬。要关心学校后勤工作从业人员,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具有教师资格的学校后勤工作人员享受教师同等待遇。

3、加强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制度建设

学校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实现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学校要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制度具体到岗、责任落实到人,使学校后勤工作,依章办事,有章可循。

4、加强学校后勤保障设施建设

学校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学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根据本校现状,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制定建设规划。大的建设项目要争取立项解决,小的设备添置和维修要安排专项资金加以落实,确保后勤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同步。

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 篇4

实现公平性是为了使组织具有稳定性,从而使组织获得持久,而实现效率性是为了使组织具有发展性,从而使组织变得具有竞争力。

公平性和效率性是制度功能的终向目标,是制度的本质所在。

因此.对于学校来说,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系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1.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保证

制度的原始产生过程直观地说的是由于个体行为偏离群体行为所导致的群体利益受损,为免遭再次受损而在群体内部达成的旨在为平衡群体利益而规制个体行为偏离的妥协约定。

简单地说,制度是基于组织秩序受到破坏而产生的,制度的出现,是为了平衡组织内群体利益,维持组织内的“公平”。

约束个体行为只是为了规范,为了不使组织内的个体随意越过规则的边界,一旦越过边界,约束机制便会起作用,从而体现制度的规范。

因此,一套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系统能够建立起一种规范,平衡员工之间的利益,维护学校的公共秩序,促进员工之间的和谐相处。

2.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提升办学水平的保证

制度平衡群体利益并非均分利益、实行平均主义,恰恰相反,平衡利益为的是体现差别利益,是为了限制平均主义,在群体内体现个体各自的付出与所得,使个体的成本与收益相配比。

规则实行付出与所得相配比,成为刺激个体成员遵守执行制度的动力,因此制度具有激励功能,它能够促进和激发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

所以,对于学校来说,一套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系统不仅能够建立起约束机制,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还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每一名员工投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在课堂教学、专业研究、学生德育、人事管理、实验室工作、后勤保障等诸多办学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拥有一套科学规范的学校制度系统,充分发挥学校制度文化应有的功能和活力,是和谐校园建设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

然而,要创设一套科学规范的学校制度文化系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至少需要仔细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努力保持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

学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所谓的物质文化是指学校为师生在校园中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奠定的物质基础。

所谓的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以体制、机制、政策、规章等确定的制度环境,它对师生的思维、言行方式以及生活习惯具有引领、约束和定型的作用。

所谓的精神文化是指学校所倡导并确立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情感等思想和心理环境,是对师生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指导作用的无形力量。

三个层面的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是一个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强化,不可分割。

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

但在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同时对精神具有反作用。

所以,制度文化建设要与精神文化建设尽可能地保持“同频共振”,即制度文化应该与精神文化的内涵相一致,那就是,

一方面要用学校精神文化的理念作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并贯彻制度执行的始终。

另一方面,要修正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中相背离的部分,用先进的精神文化来指导制度文化的建设,同时在创设的制度文化中也要充分体现这种先进的精神文化,努力使二者保持统一的关系。

2.要尽力防止各种制度贫困现象的发生

制度的贫困是指可利用的制度资源不足于满足或支撑学校发展的公平和效率的需要。

制度的贫困现象有几种表现:其一表现为制度的缺失、疏漏、过时、滞后、超前,即制度的供给与制度的需求脱节,

或制度执行期过长并将之固化导致制度缺乏演进与完善,制度自身无法拥有应有的活力,无法实现作为资源的效应。

其二表现为制度不配套导致的制度系统结构失衡,制度之间出现冲突,如普遍制度与具体制度的冲突,宏观制度与微观制度的冲突等。

其三表现为制度歧视,即制度不公平,通过制度管制,或是制度不当倾斜,或是保护过度,分别给予制度主体不同的权利和机会,实行不公平的待遇。

剖析原因,导致制度种种贫困现象有其认识及实践的根源。

制度的目的不在于约束,而在于规范,而规范又是为了获得平衡。

制度的本质是为了公平,核心是规范。

学校运动会意义 篇5

篇一:学校运动会意义

学校运动会 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指每年春秋两季的田径运动会。学校运动会有多方面的教育意义,可以全面检阅学校田径运动开展情况,检查教学和训练成果,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奋发向上、遵守纪律、集体主义和荣誉感等品质,并具有振奋师生精神,活跃学校生活等作用。中国学校的运动会,始于1890年前后上海圣约翰书院举办的以田径为主的运动会。以后逐渐发展到大城市的中等和高等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运动会在城市和乡村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开展,并日益成为学校的传统活动和学校教育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

学校运动会形式多样,除田径运动会外,还可组织综合性运动会,它是若干单项比赛的综合形式

运动会广播稿 致运动员

不为掌声的诠释,不伟刻意的征服,只有辛勤的汗水化作追求的脚步。心中坚定的信念,脚下沉稳的步伐,你用行动诉说着一个不变的真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希望在终点向你招手。努力吧!用你坚韧不拔的意志,去迎接终点的掌声,相信成功属于你。

五言

跑步,跳跃,透支,项项夺冠。获奖,颁奖,领奖,个个欢喜。参赛,助威,拟稿,人人努力。冠军,淘汰,输赢,重在参与。

世事我曾抗争

——成败不必在意

天净沙——赞运动员

落日轻风彩霞。红旗人潮鲜花。呐喊欢呼足下,冠军谁家?明日功成华夏。

刹那 永恒

块块红,点点绿世界因你更美丽风儿在轻颂成功,自由鸟儿说我陪你一起追求额上的寒珠折射的不仅是阳光还有一种希望它,来自播种你看看台上一双双注视着你的眼睛分明在说:无论你成功与否刹那属于你而你,一定属于永恒

编辑本段运动会口号

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金秋

我精彩,我运动

要求和希望:

1. 希望全体运动员,认真参加各项体育竞赛运动,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和技能,努力以最好的成绩为班争光。在竞赛过程中,顽强拼搏,服从裁判,不能与裁判放生矛盾。

2. 希望全体同学能发扬奉献精神,确立服务意识,为全体运动员做好后勤工作,为他们的运动竞赛加油鼓劲,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为班级取得的优异成绩通过广播进行及时、准确的报道。

3. 希望全体裁判员,及时到位,客观、公正地履行裁判职责。给每一个运动员的付出,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裁判。

4. 希望各班班主任,做好学生的组织工作,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安全教育、良好秩序教育,学生原则上不能离开操场,禁止学生外出及到教室休息,发现有学生到教室或外出,有一个扣一分,最后,预祝本次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

篇二:浅谈高校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作用与意义

龙源期刊网.cn

浅谈高校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作用与意义 作者:赵燕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第12期

摘 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目标更注重于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高校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作为一项能够很好锻炼学生纪律观念、团队合作意识的活动,对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带动学院的全民健身、推动师生社团活动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重视并更好地组织开展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活动,使其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意义

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系统性、计划性和直接性,而校运会开幕式表演作为校园内规模最大、人员最多、影响最广的体育活动,是对课堂体育教学的补充和检验,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能力、习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体育审美意识,同时还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校运会开幕式表演有助于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开幕式表演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几十分钟的表演过程,而是大学生运动、表演能力以及学院体育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如大学生学习太极拳、篮球与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跆拳道和体育舞蹈以及健美操和广播体操等,把这些内容运用在校运会的开幕式中进行表演或比赛,不仅能展现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巨大的活力,更能以演促练、以赛促练,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校运会开幕式表演有助于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每一个学校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通过开幕式表演可以进一步凸显其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开幕式表演在坚持与本校传统相结合,与学科文化相结合,与区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下,更加体现学校特色。开幕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养成良好思想道德、磨练坚韧性格、培养求索精神的又一有效平台。因此重视开幕式表演的科学管理、精心组织,可以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利用开幕式表演所产生的综合效应,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良好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学生会努力使其运动行为与校园体育文化相匹配,积极投身于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使他们既能享受运动的乐趣,又能调整自己的认知行为,使之与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相协调。

三、校运会开幕式表演有助于带动学院的全民健身

校园运动会开幕式表演集主题思想、音乐伴奏、造型变换、服装道具以及众多的参与者为一体,是当今高校体育中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对学校形象有很好的宣传作用,对学生有很

篇三:2014学校运动会总结

南城明德小学

第四届春季运动会总结

本届运动会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降下了帷幕。整个运动会气氛热烈、秩序井然,体现了我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成为我校体育工作的一次成功检阅,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运动会自始至终体现出一种集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本届运动会不仅圆满完成了比赛任务,而且将有力地推动我校今后的体育工作,取得了更大意义上的成功。综观本届运动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组织健全

在运动会筹备阶段,全校行政就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成立了运动会组委会,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运动会之前,全校师生做了大量的前期筹备工作,召开多次会议,布置落实检查筹备情况。大会还根据工作内容,进行了明确而合理的分工,确立了竞赛组、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场地器材组、管理组等小组,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工作机构体系,使各项工作有人负责、有人落实,从而成为本届运动会成功的首要条件。

二、准备充分、分工落实

运动会前期准备工作事项繁多、内容繁杂,运动会组织委会贯彻“早安排、早布置、早落实”的精神,对筹备工作有充分的估计和计划,制订了详细的活动方案,特别是为每个工作组规定了详细的工作任务、职责,并一一规定完成期限,同时随时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从而使各项筹备工作有一个较系统与严密的组织体系。

三、组织严密、协调配合

比赛中的组织工作是赛前工作的一个检验,更是运动会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所有工作相互联系、互相协调、缺一不可。组委会各工作组互相之间协调、沟通联系,既分工又协作,每位组长与成员及时沟通。裁判员工作时认真执法,场地器材及时准确到位,班主任维护现场秩序,广播宣传及时播送信息、后勤服务及时提供后勤保障,从而保证了各项比赛的顺利进行。

四、全员参与、屡创佳绩

此次运动会得到了各位班主任和同学们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在为期二天的比赛中,有1--6年级学生300多名运动员参与,在40多名教师及工作协作下,运动员奋勇拼搏,为集体而战,屡创佳绩。

五、不足之处

回顾本届运动会,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有以下几点建议:

1、需要加强裁判员的组织培训工作,裁判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2、班主任组织学生报名考虑不够周全,有个别班级还存在超项想象,下届运动会之前,建议进行班主任组织学生报名培训,希望以后学生报名不出现多报或少报参赛项目现象。

3、离我校提出的文明观赛尚有一定的距离,一些班级学生随地乱扔废弃物,与比赛中表现中的精神风貌不相协调,学校组织检评小组进行卫生保持检查并进行评比。

4、通过此次校运会,我们也发现了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有待加强,今后继续加强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

5、在人员的调配工作中存在不足,检录组人员6人,偏多,记录组人员3人,偏少。

6、运动会后期工作没跟上,只报出了各项比赛中的第一名,对于班级体育成绩没有评比结果,无法表彰,今后一定在做方案时更加细化详实。

7、本届运动会程序册没有把上一届运动会各比赛项目的最好成绩列表附在后面,照成无法与本届第一名对比,无法统计是否有同学打破了上一届运动会同一项目的记录,计分成绩不合理,不能体现优绩优奖。

学校安全管理的意义 篇6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发布实施, 是1989年以来国家为促进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所做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指导我国高校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法规性文献, 对于推进高校档案管理, 深化高校档案工作改革, 提高高校档案服务水平,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修订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档案, 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由于高校档案管理涵盖了学校各个方面形成的档案资料, 不同于一般机关单位的档案管理, 具有其特殊的性质, 国家教委于1989年发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第6号令)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教育也在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更为迅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高校档案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管理模式面临挑战和机遇。高校档案在机构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硬件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必须与时俱进, 发展创新。原有的《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已不适应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2007年, 教育部办公厅对1989年以国家教委第6号令发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开展了修订工作, 由中国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通过各省高校档案学会广泛征求了全国不同类型高校的意见, 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讨论, 形成了修订初稿, 并下发全国各高校征求意见。教育部通过各高校意见反馈再次修改, 形成共识, 并从立法角度进行了再修改。取消了原《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普通二字, 改为《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最终形成总则、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档案管理、档案的利用与公布等共七章四十三条的新条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修订发布, 体现了国家对高校档案工作的关心和重视。

二、《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几个新提法

(一) 明确了高校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

《27号令》在总则中明确了两个新的规定:一是“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高校档案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高校档案工作”。这一条, 过去无明确规定。高校的档案工作, 业务上主要有省档案局主抓业务指导, 教育行政部门基本上不抓档案业务, 只能是档案工作找到才去处理, 最多是个协调。新办法明确规定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高校档案工作。”职责和任务性质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新提法。其次明确规定“高校档案工作由高校校长领导”。这一具体的规定, 在以往高校档案管理体制改革中从未有过, 对档案工作边缘化是一个突破, 对我们高校档案部门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多年来, 我们一直期盼希望学校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议事日程。事实上, 没有哪个学校把档案作为发展事项来讨论对待。而是应档案部门的要求, 解决面临的眼前的困难。所谓头痛医头脚疼医脚。今后要求学校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同步发展。同步发展一直是档案人员的心声, 学校档案工作应该受到学校重视的。

(二) 突出了高校档案工作新的内涵建设

《27号令》提出了一些具有新内涵的规定:

1. 提出高校档案机构要“组织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文件归档工作”, 并强调“高等学校应当对纸质档案材料与电子档案材料同步归档”。适应了知识经济和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形势, 突出了时代特征。这一条对高校尤为重要。信息化建设电子档案部分高校起步较晚, 硬件差距大, 要做到同步归档, 在信息化硬件配套和电子档案归档管理和教育方面需要下功夫。

2. 将“编研、出版档案史料,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列入高校档案机构的管理职责。过去档案部门的任务主要是:收集、整理、编目、上架、保管、提供利用。现在将编研、出版档案史料、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作为高校档案部门的基本职责、基本任务、不能可有可无。

3. 提出“有条件的高校, 应当在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开设有关档案管理的选修课”。这一条很有新意。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应具有档案意识和档案知识。开设档案管理选修课, 是一种素质教育、能力教育。任何工作都有档案, 每个管理人员都懂档案管理, 对单位和社会的档案管理水平就会有大的提高。所以, 档案教育应从大学教育抓起。目前的现状是, 从事档案工作的人懂档案, 一般人对档案都是外行。大学开设档案选修课, 无疑将提高我国社会整体档案意识和水平。

4. 对档案机构设置、人员配备, 有明确规定。要求具备条件的高校应当设立档案馆。明确指出未设立档案馆的高校应当设立综合档案室, 有利于促进高校档案的统一管理。要求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具备档案业务知识和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现代化管理技能;要求档案馆领导具有组织管理能力并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精神。”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职务、待遇以及个人保障都加入了本条款, 明确了职责, 突出了人才兴档, 人才强馆的理念。

5. 新办法还规定, 将学生类档案纳入归档范围, 而且单独设类。这一条在高校归档范围内是新加的, 而且单列了一条。表明对学生档案的高度重视。主要包括大学生在高校的学历教育期间的个人档案, 含:高中高考档案、学籍档案、奖惩记录、党团组织档案、毕业生登记表等。新的办法出台后, 学生档案将统一由学校档案馆管理, 毕业生档案材料的归档及毕业生档案向派遣地转递都将趋于规范化, 学历教育档案归档有法可依了。

6.《高校档案管理办法》强调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征集对于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档案史料, 突破了过去传统归档理论的限制, 拓宽了高校归档范围视野。

7.《高校档案管理办法》提出:高校归档的档案材料除纸质外, 还包括“电子、照 (胶) 片、录像 (录音) 带等各种载体形式”。并明确了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这不仅扩大了高校档案归档范围, 促进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方便了学校和社会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8. 在档案的利用与公布一章里, 还做出了“高校档案机构是学校出具档案证明的唯一机构”的规定。以往办理档案证明没有明确具体单位, 学校办公室、教务处、成教处等单位都可以办理认证的, 现在档案机构是唯一合法认证部门, 取消了其他部门做档案认证的权限。

三、认真学习《高校档案管理办法》, 在高校档案业务工作中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办法》

高校档案部门要从学校发展的全局对高校档案工作进行全面思考, 同时, 也要联系本校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 在学习、实践中创新。

首先高校档案馆工作者要要认真学习《办法》的实质和内涵, 深刻领会其精神, 充分认识《办法》的实施对推进高校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重大意义。《办法》不仅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 也对高校档案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只有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档案业务能力, 增强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感, 才能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 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其次高校档案部门要对照《办法》, 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重新规划学校档案工作的未来。比如学生档案:以前基本上归高校学生处管理, 划归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后就要考虑如何更好的做好学生档案工作, 高校档案部门要切实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 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 强化档案工作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把《办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为学校档案工作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条件保障。

同时要做好对《办法》的研究和战略思考。《办法》的贯彻实施即将迎来高校档案工作的第二春。高校档案工作人员, 对《办法》不仅要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 还要不断深化对《办法》的学习研究和战略思考,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从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中期与近期结合上开展工作, 逐步解决, 以期获得有质量和特色的调查研究报告, 并以此为基础, 形成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相关行政规章草案。这是我们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使命, 也是我们推动高校档案工作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学校环境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篇7

关键词:学校教育;环境教育;环保意识;保护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155-02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的无节制,CO2的排放愈来愈多,全球灾难性气候屡屡出现。在2009年哥本哈根、2010年墨西哥坎昆气候峰会上,一致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作为焦点,不得不让人们重新审视我们生活的环境恶化并付之“低碳”行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正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护环境已经成了全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成了全世界的共同行动,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人们的共识。

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学校推行环境教育,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常重大,更关系着世界的未来。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绿色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曾说过:要打造绿色世界,形成绿色价值观,应该加强对下一代关于环保的教育。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面对未来,思考是重要的,但比思考更重要的是行动;行动是重要的,但比行动更重要的是方向。所以按照什么样的价值观去行动,直接关乎教育的成败兴衰。青少年时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社会、懂得感恩和责任的绿色价值观,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低碳生活教育就是培养绿色价值观的一种方式。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能观,增强忧患意识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必须增强危机意识,以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的原则,推广低碳生活,走绿色教育之路。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中国的人均森林和草原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32.3%,其中森林覆盖率13.92%,居世界第120位;人均水资源和人均矿产资源均位居世界第80位,其中人均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能源奢侈!而推行低碳生活正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环境教育势在必行!

三、有利于形成“以孩子带动家庭”的低碳生活大教育

环境教育不是单凭老师讲解或是参加环保知识大赛能解决的,为了更加激发学生的保护环境,增强低碳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做环境教育时,除了利用图片、网络资源对学生在校内进行环境教育外,还要让学生亲自在家庭、社区进行调查、实践。目前,全国在校中小学生约有2.27亿人,人口结构基本是“一个孩子几个家庭”的模式,这样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环境教育的宣传。

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要想取得好的成效,需要全方位进行,主要采取以下途径:

1.和谐的育人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是师生学习、活动的场所,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形态,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对于师生的成长十分必要。建设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优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把绿色理念的触点布局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师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这一隐性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环境意识,培养环境道德、规范环境行为,是学校环境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校园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校园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引入生态园林理念,整个校园绿化要乔、灌草结合,呈现出高低错落、简洁明快,规则中蕴含变化的特征,要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生物多样性。人文环境不仅体现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包括深厚的学校精神文化,通过标语、警示牌及路、园的命名以彰显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内涵,充分发挥绿色景观文化的教育功能。

2.与学科整合,渗透环保意识

学校是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危机的教育,就是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型的自然观。要让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人也是一种动物,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是地球进化运动的产物。人与自然之间应当是和谐平等的关系,而不应当是掠夺和被掠夺的关系,更不应当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转变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惟有此举,才能拯救地球,才能继续人类的自身发展。

与学科整合,注重各学科中环境教育的内容和知识的渗透,丰富学生环保知识是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自觉性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根据各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结合学校提出的各年段环境教育目标,对有关的教育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制订了各年级、各学科渗透环境教学目标的教学要求,形成庞大的学科渗透体系。除了要求地理、生物、化学、物理教师从学中导思,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环境教育的重任外,也要求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如语文、英语教师经常借助大量描述美好环境的文章,从审美入境,激发学生的环保审美情趣;历史教师善于从中国古代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中渗透环保意识从古人“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行,万物与我唯一”的思想中进行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政治教师常常应用生态观点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赋予某些传统的哲学观点和政治理论以许多新的内涵,并特别重视环境法制教育;数学教师应用一些关于植树造林、节约资源、合理用地、兴修水利、计划生育等问题的案例,找到了数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的切入点;音乐教师则时常运用教材中许多寻求自然界中天地人和谐美的欣赏曲目,让学生感受环境美、鉴赏环境美;体育教师在学生参加各种户外体育活动中,使其感受日光、空气和水等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美术、劳技等学科的教师则尝试了用艺术手段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自然、环境、生命科学等内容进行艺术创造和表现,从而实现环保意识的内化。

四、开展主题活动,践行环境保护

1.与重大环境教育日(周、节)相结合开展主题活动

借助于爱鸟周、植树节、世界节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地日等与环境教育有关的节日,组织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如主题班会、团体活动、社区宣传等,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环境保护观念,切实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

2.与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课内外的渗透教育,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也促使同学们产生了积极要求参与环保活动的强烈欲望,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计出金点子,并积极参与到各种环保实践活动中,例如植树造林活动、垃圾减量及回收活动、废品再利用创意比赛等,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并逐步内化为自觉行为。

五、家校结合,强化环保意识

学校与社区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也是一种有效方式。学生的启蒙教育在家庭,家长的任何点滴环保活动和教育都能给子女留下最初的环保意识,家长的行为深深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学校是主渠道,但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保持环境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环保意识才能真正、持久地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上一篇:山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下一篇:完整五年级作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