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心理教案(通用9篇)
拥抱青春期
○ 活动目的
1.认识到自己处于青春期,所谓一堆矛盾的结合体 2.正视并接受自己和同学的心理变化 3.积极面对青春期出现的问题
○ 知识准备
初中学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教育界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他们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传统观念里,我们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检查和矫正青春期出现的问题上,其实绝大多数学生是勤奋学习要求上进的,但由于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幼稚。因此,帮助学生主动探索自我成长的有关问题、培养积极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的宗旨。这一课主要是作为青春期的一个引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心理变化的存在及其必然性,一方面引导学生用积极地态度去面对这些矛盾和冲击,对自己青春期负责。
积极信条:正视并接受自己及同学的心理变化,开放自己 活动准备:视频 活动纸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通过视频片段(镜子前的一生)引入我们所处的时期—青春期
二、展开阶段:了解青春
1.何谓青春期:
• 青春期男性是13-19岁、女性是12-18岁
•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10-20岁定义为青春期。• 青春期又称“生长发育期”
• 从广义上说,这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
• 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最关键期,又是将来立业成家的预备期。
2.《10前10后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自我,发现自己的心理变化。
引入:重庆渝北区一名14岁女孩因挨了妈妈一巴掌而离家出走;2月7日,信阳市淮滨县一名13岁初一女生因为假期作业未完成,在开学第一天离家出走;2月8日,沈城14岁女孩在亲吻妈妈6小时后突然离家出走„„
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青少年离家出走、迷失网络等事件频频发生,据《纽约时报》调查统计,在美国每年有160万青少年离家出走。提问:如果是10岁之前你会这么做吗? 学生七嘴八舌,经充分思虑后,说出自己的心理变化及感受,教师适时地加以小结。如:自己和父母之间不再像以前那样融洽了,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我们自己
总结主要三个心理变化:
a.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初步发展 b.情感更深刻,认识能力进一步发展 c.性意识的萌发
三、深入阶段:拥抱青春
1.我们与父母(认识在青春期改变的是我们,没变的是父母,我们可以积极主动示意父母我们已经长大)视频案例:父母眼中变化了的儿子,引导学生我们的变化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麻烦,我们该怎么办?
2.我们与同学(认识我们会经过两个时期—疏远与接近,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心理变化属于正常现象,我们可以积极拥抱,安全度过)
视频案例:为什么女班长胜利了(因为女生比男生多一个,票数永远是16比15)a.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男生投票男生,女生投票女生呢? b.同学之间应该以积极互相尊重的方式相处
3.结合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回答y或n),当我们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应该加以重视,寻求帮助解决困扰。讨论我们在这些状况时可以怎么做。
4.适应青春期:一些心理学者通过研究,提出40条标准作为参考
四、结束
视频《不老骑士》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无穷的智慧。
——高尔基
青春期心理危机是一种儿童向成人过渡时期的心理适应困难。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危机现状令人担忧,大中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呈上升趋势,致伤或致死严重事件和自杀事件等已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青春期心理危机如果未能得到及时调整和解决,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因此,对青春期心理危机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干预,不仅有利于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更有利于国家未来人才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1 青春期心理危机
1.1 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挫折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Caplan[2]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当重大问题或变故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和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状态。
心理危机是一种生活经历,所引起的个体情绪扰乱、认知能力下降、防御机制减弱等改变并非精神疾病和病理过程。情绪危机表明,个体正在努力抗争,力求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心理平衡。情绪危机具有自限性,急性期通常在6周左右,如果未能得到及时干预,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攻击他人等行为。引发心理危机的应激事件可以是个体外部的(如自然灾害),也可以是自身内部的(如患了难以治愈的疾病);可以是意外的事件(如交通事故),也可以是一系列事件的日积月累(如人际关系恶化等)。
心理危机的程度与发生事件的强度不一定成正比,而是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认识、个体应对能力和既往经验。成功地度过心理危机,能使个体获得对现状的把握,对过去冲突的重新认识,从而提高自身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和技巧。
1.2 心理危机来源
青少年心理危机可以按应激源分为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
发展性危机是指在正常成长过程中,身心急剧变化所导致的异常反应。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阶段,处理一系列人生问题,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如果缺乏有关知识和技能,缺少社会支持系统,缺少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机遇,往往不能顺利度过一个个人生转折,从而产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如来自青春期的身心剧变、人际关系、学业压力、情感挫折等。
境遇性危机是个体面临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超常事件时所出现的心理危机。这些事件通常是随机的、突然的,具有灾难性和震撼性的,如各种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暴力伤害、意外事故、性侵犯、亲人亡故、身患不治之症等。
存在性危机是伴随着人生目的、价值、责任、独立性、自由等重要问题困惑而出现的,源于个体内心的心理困扰所形成的压力。如虚无感、内心冲突和矛盾、完美主义等。这种危机可能是基于现实的,也可能基于个体的主观感觉。
1.3 心理危机表现
在青春期的不同阶段,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所不同:(1)青春期初期(11~13岁),主要表现为与父母频繁冲突(如与父母争吵甚至杀父弑母)。这是由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自己觉得已经长大成人,应享受成人的一切权利,而父母却仍把他们当成孩子,未充分给予所需要的自由,与父母冲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成人的权利和自由。(2)青春期中期(14~16岁),主要表现为情绪失控(如抑郁、焦虑)。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发育,情绪稳定性差,经常会因情绪冲突而产生心理问题。(3)青春期后期(17~20岁),主要表现为冒险行为增多(如暴力行为、药物滥用)。虽然此时父母已给予他们较多的自由,但这些青少年自身仍缺乏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根据青少年在情绪、行为、认知和生理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可以帮助早期识别青春期心理危机倾向:(1)情绪变化。不良的情绪体验是心理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异常情绪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足以产生心理危机。情绪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自我期望值过高、自我评价不合实际以及学业、情感、人际关系问题等。如果青少年的情绪突然改变、明显不同于往常,出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焦虑不安,无故哭泣、意识范围变窄、忧郁苦闷、烦恼或喜怒无常、自我评价丧失、自制力减弱等不良情绪反应,就有发生心理危机的可能。(2)行为异常。当个体学生出现饮食睡眠反常、个人卫生习惯变坏、自制力丧失、不能调控自我、孤僻独行等异常行为时,就要注意其是否有心理危机问题。行为变化也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必然导致行为的反常变化。(3)认知反应。在强烈情绪状态下,有的青少年会积极思维,调整认知,寻找积极地情绪,度过危机;而有的则会专注于负性情绪,出现认知偏颇、管状思维,甚至造成认知功能障碍,陷入心理危机,出现学习兴趣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障碍和学习效率降低。
2 青春期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个体,改善其危机情境,避免其因心理危机引发攻击性或自毁性行为,或将伤害行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3,4]。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形成了由学校心理学家、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各种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相结合的、比较全面而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也从针对个体进行干预发展到在整个社会系统背景下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处理[5,6]。近年来,我国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7,8]。
2.1 干预目标
(1)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青少年个体或群体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调节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与认知,增进学生对心理危机的抵抗力,使学生掌握心理危机自救和救助知识。(3)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青少年把握现状,正确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正确应对危机的策略与方法。(4)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和援助措施,避免或减少青少年自伤、自杀或攻击等过激行为。(5)通过构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工作体系,做到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或恶化,减少危机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2.2 干预重点
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是心理危机干预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1)在心理健康普查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2)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学习压力过大的学业困难学生;(3)心理困扰(存在适应困难、情感困扰、人际关系不良、自卑、情绪低落、抑郁、躁狂、长期失眠等现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学生;(4)行为违规学生(网络成瘾、夜不归宿、旷课者,由于考试作弊、打架、偷窃受到校纪校规处分者);(5)身体有重大疾病或残疾、正在服用心理治疗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6)行为异常、出现怪异和明显偏离常规行为的学生;(7)家庭出现突发事件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失业或有重大健康问题,丧失亲人的学生)。
近期出现下列异常行为的学生,是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评估与干预的重点:(1)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念头者;(2)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2.3 干预措施
2.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立足于健康教育,重在预防。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掌握心理调节技巧、自我调控情绪,及时宣泄压力,保持健康心理,提高健康水平;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学习压力等问题,通过心理教育活动课、班会课、团队活动课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学生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
2.3.2 开展心理测量咨询
学校通过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和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和心理危机倾向学生信息数据库,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重点关注有心理应激障碍和有抑郁症、精神分裂和自杀倾向的高危个体,发现突出问题,及时发出警示。
学校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自我心理调节技巧,提高抗挫力;帮助学生及时消除不良情绪,避免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的自杀。学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要注意做到:(1)耐心倾听,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咨询者要通过真诚关心的态度,耐心倾听当事人的倾诉,和当事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鼓励当事人主动参与干预过程。咨询者应当仔细观察当事人的姿势、表情、举动、语调等非言语行为;理解求助者言语所传达的信息;注意求助者叙述的前后连接。(2)鼓励当事人宣泄情绪,给予其心理支持。危机状态下,当事人通常有沮丧、抑郁、焦虑、愤怒等情绪,使他们的情绪状态恢复到危机前的正常水平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咨询者要让当事人充分宣泄情绪,充分理解和尊重当事人的感觉和体验,可以利用暗示、疏导、放松技术、改变环境等方法来改善当事人的情绪状态,注意不要将自身想法强加给当事人。通过诸如目光接触、上身前倾、正面相对等,表达出对其的接纳与理解;让当事人明确无误地感觉到咨询者的真诚关注和帮助。(3)分析并解决问题。咨询者的作用不是提供现成的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引导、暗示、鼓励、提供信息等,和当事人共同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危机,寻找克服困难和应付危机的策略、方法和资源。
2.3.3 构建危机干预网络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致力于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由学校、家庭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学校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主动收集学生心理疾病与危机信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危机报告、心理危机评估、心理健康信息反馈等制度;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建立危机干预的支持体系、咨询治疗体系、阻控体系、监护体系和救助体系。心理危机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高者,可在校接受心理咨询或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治疗;症状表现较重者必须在医院等专业机构接受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校或在相应的专业机构接受心理咨询;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很高者,必须立即将其送专业精神医院治疗。对于学校可调控的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人、事或情景等刺激物,应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阻断,消除对危机个体的持续不良刺激;对于危机个体遭遇刺激后引起紧张性反应可能攻击的对象,学校应采取保护或回避措施。
要重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加强对父母的健康教育,使其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了解青春期心理特点和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父母能以正确的方式方法从家庭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要注意整合社会青少年心理热线、危机干预中心、自杀预防中心等专门机构和社会支持系统来提供相应的协助,帮助心理危机青少年重新认识社会支持的力量,使其能主动借助社会支持力量来改善自身心理状况。
关键词:精神卫生,危机干预,青春期,学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程平,王天龙,付深省,等.青少年心理危机与干预策略.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6(6):485-486.
[2]CAPLAN G.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New York:Bacic Books,1964.
[3]GILLILAND BE,JAMES RK,著.肖水源,译.危机干预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翟书涛.危机干预的现状和展望.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4):289-291.
[5]ROBERTS AR.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1.
[6]MALECKI CK,DEMARAY MK.Measuring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s social support scales.Psy-chol Sch,2002,39(1):1-18.
[7]周媛婷,黄柞军,秦功礼,等.心理危机医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9,30(5):467-469.
青春期是童年走向成年的过渡,主要标志是性发育和性成熟,其实孩子们要经历躯体上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时期。
青春期大约起始于10?12岁,早的可提前到5?6岁,也可延迟到15?16岁。青春期性生理发育成熟的速度也因人而异,一些女孩只需1年左右,另一些长达5?6年或更久。青春期发育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家人过去青春期启动年龄、遗传、种族、社会、经济、文化、地理、营养、气候、身体脂肪的比例以及其他因素等。
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青春期不仅出现生理和心理变化,同时也面对社会生活需求的挑战,如恋爱和择偶,婚前性行为等。青春期性意识发展可有以下阶段,每一阶段的心理表现是不同的:
一、接近异性的狂热期。此期少年男女的特征是精神兴奋程度高,往往对异性带有幻想色彩,很少考虑到会面临的困难和阻力,因而情感发展的速度较快,迅速达到炽热的阶段,即热恋。从初恋到热恋是少年男女双方感情逐步深化的过程。狂热期间双方相互吸引力加强,激动程度高,有相互了解的迫切要求,真诚和信任感增强,而且思维方法和活动方式也发生改变。
二、疏远异性期。指青春期开始的半年至1年(11?12岁)期间内的两性疏远阶段,他们发现彼此间性别的差异,便产生明显的性不安,如少女对日渐隆起的乳房感到羞怯,少男则害怕被人看到开始长出的阴毛。他们对两性间的接触持疏远和回避态度,如因学习或工作需要,双方接触时都会感到拘束和难为情。
三、向往年长异性期。一些心理学家发现在性萌发期,即少年男女对性问题的认识从不知到知发展的过渡,他们对性问题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朦胧状态。其实他们可存在着两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即疏远异性和发生迷恋年长异性现象。
四、后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期。此期特点是划清恋爱和婚姻的界限,不可逾矩,不要放纵的亲昵,正视对方的缺点,认真地和负责地沟通,增加了解。和谐爱情的逐步形成,是基于双方遵守承诺和共享建立起来的美好前景。通常在激情消退后,会发现对方存在以往未曾注意到的缺点,能够比较冷静地看问题。
青少年心理障碍有哪些?
性心理障碍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类性腺活动阶段有关,一般在青春期开始明显。家庭的影响对性心理障碍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青春期是性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家庭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关于青少年性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同性依恋。18岁之前,青少年的性取向处于不稳定时期,对异性、同性都有好感。
二、异性交往恐惧症。有些青少年对异性表现出过度紧张和恐惧,严重的甚至害怕看到异性,只要异性在场,或与异性目光接触,就会局促不安、心慌意乱,则是患上了“异性交往恐惧症”并由此而引发自卑感。
三、恋父母情结。从心理角度讲,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恋父”或“恋母”情结,但随着年龄的增大,社会角色、性别角色明晰,这种倾向会逐渐消失。如果青春期还表现出强烈的恋父母情结,多属心理问题。这种情结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学习、社交,造成负面影响,将来不能适应社会,甚至影响婚姻生活。
四、手淫。手淫是性生理发育和性心理发展的自然产物,它是一种正常的自慰行为,一般来说,手淫本身并无特殊的害处,也不会影响日后的性生活和发育。但手淫太过频繁,会使青少年沉溺其中而不能专心学习。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很多因素都可能成为青少年性心理障碍的病因。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且对这时期的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心态和性知识方面的正确疏导,可以防止性心理障碍的发生。
怎样远离性心理障碍?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都要从未成熟发展到成熟,从未定型发展到定型。这个时期需要培养健康的心理,避免性心理障碍的发生。那么,青少年怎么远离性心理障碍呢?
一、个人与社会的融合。当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的要求和他人的幸福发生冲突时,要放弃或修改自己的行动计划,以谋求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二、吐出心中的積郁。不良的情绪长期闷在心中,会影响大脑功能,造成心理失常。思维情绪上的问题只有将它倾吐出来,心情才会感到舒畅,心神才能安宁,问题才能得到积极的解决。
三、正确的自我观念。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他的行为举止才能得体,学习和工作才能适应,才能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如果自我观念不正确,他(她)可能自视甚高,自以为是,去做力不能及的工作;他(她)也可能自惭形秽,不能以本来的面目表现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心地坦然。
四、适度的抱负。了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哪些是环境所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其变化趋势如何等。要善于将个人的优、缺点与环境的利与弊四个因素综合起来分析,扬长避短,挖掘环境的有利因素,发挥个人的优势。一方面克服困难,改造客观;一方面调整主观,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以免做出招致挫折的事。
五、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时,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友爱等)总多于否定的态度(如憎恶、怀疑、恐惧等),对其所归属的集体,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总乐于牺牲个人的欲念去谋取集体的幸福。
而在孩子青春期时,父母更应注意让孩子得到相等的父爱和母爱,注意培养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帮助他们顺利融入同伴中。对于有“恋父母”倾向的孩子要减少其与依恋一方的接触,同时注意增进女儿与母亲、儿子与父亲的感情,对孩子进行社会性别角色再教育,学会与异性交往,逐渐摆脱对父亲或母亲的过分依恋。
在这期间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和异性交往的机会。让孩子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鼓励他们轻松地与异性同学交往,在交往中把握自己,使其克服自卑心理,从容地与异性交往,摆脱对父母和其他成人的依赖,从而走向成熟。
一、教学设计内容
1、设计理念:通过师生互动与合作,使学生树立“科学锻炼的基本
概念”。
2、学习目标:理解科学健身的概念掌握科学健身的基本原则,树立
科学健身的原则和意识。
3、学习重点、难点:“科学锻炼”依据原则选择适宜方法以及如何
坚持。
4、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信息,影像资料。
5、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介绍科学锻炼的意义:播放健身歌,让学生理解认识健康就是财
富,健康就有一切,健康来自科学锻炼的深刻含义,用事例说明。
2、健康的重要途径——科学锻炼:注重在练习过程中,研究科学合理的参加运动,科学健身,才能获得预期的锻炼效果和价值。分述锻炼的原则。
3、你平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吗?是否讲究运动方法和卫生习惯,让
学生分组探究评价自己参加体育锻炼是否科学合理,让学生举例说明。
4、科学健身需要常坚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养成了勤于健身的好习惯,但许多人不能够很好的坚持,有的练习者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实,这样的锻炼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反而会带来不良反应,据有关资料显示,坚持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死亡率为偶尔参加体
育活动的一半,对于那些不能长期坚持运动的人们来说,偶尔运动一下将会加重人体器官磨损,组织功能的损伤而导致寿命缩短。
5、让学生依据锻炼原则:分组制定一周或一个月的锻炼目标,找学
生汇报,教师讲评。
三、总结本课
生命在与运动,健康在于锻炼,健康是工作的本钱,有健康的身体是一生中工作学习的有力保障,有健康即有希望,有希望就有一切,健康是从科学锻炼习惯开始的,所以说,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健康。
班会目的:
1、学会正确对待青春期对异性的好感;
2、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早恋的含义及其“利”与弊,
3、引导学生把爱慕化为纯洁的友谊,形成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念,并能利用“异性效应”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顺利地渡过青春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泰坦尼克号;蓝色生死恋;红楼梦;影视海报……听到“爱情”这个话题,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是羞涩,是兴奋,还是期盼,抑或是怨恨?不管是什么感受,我们都要无法回避。
二、论说爱情
(一)各学习小组开展讨论:我怎样看待中学生早恋?
(二)小组展示:
1、将观点写上黑板,
2、阐述各自观点,
3、适当展开黑板上观点辩论。
三、明辩爱情
1、青春的爱(喜欢不等于爱情)
2、青春期对异性的好感是正常心理
3、爱情与友情的区别
四、早恋成因分析:
内部原因:虚荣心作怪,错误的荣辱观念造成因为早恋而产生的错误的自我感觉,继而引发互相攀比女朋友,或者相关暴力事件;责任心太差,低下的道德水平造成对早恋持有游戏的态度,不敢对双方的感情负责,不敢对造成的伤害负责。
外部原因:受爱情书刊、影视作品等影响,受成人恋爱影响,比如前几年《还珠格格》热播时,很多青少年都开始疯狂模仿;还有作为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孤僻性,和上代人有不可逾越的代沟,没有同龄人进行感情交流从而引发早恋。
那么畸形早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同学们对学习兴趣淡薄,从而此类“外物”很容易使同学们分心。孔夫子说:年少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色。同学们正处于学习的大好时机,如果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坚定信念,自觉做到珍惜时间,不虚度青春韶华。正气于内,邪不相侵,就不会出现学习的时间想着他(她),不会拿学业为代价去畸形早恋,当然也不会本末倒置地去接受种种诱惑或制造无聊的暴力事件,从而能够正确处理自己感情发展需要,将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正常化。
五、早恋的危害
1、早恋会影响学业。
2、早恋还极有可能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痛苦。
3、早恋容易走下坡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容易出现打架、斗殴现象。
六、早恋的对策
1、理想观价值观高尔基说: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他的才力也就发展的越快
2、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3、违反纪律、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
4、构建严整、和谐、民主的班集
5、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用丰富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6、家庭教育创造一个宽松健康积极文明向上的家庭氛围。
七、总结:
教学目标:
1、认识、体会、表现人类常见的各种情绪。
2、初步学会调节情绪,使自己经常拥有快乐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1、让孩子从小逐渐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初步的 调节,使自己经常拥有快乐的情绪。
2、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情绪中认识、体会、表现一些 常见的情绪: “喜、乐,怒、哀、惧”。
教学方法:
游戏法,表演法,情景教学法
教具:
多媒体教学,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步骤一、课前谈话:讨论听到这个信息,同学们有什么心 情? 学生回答:有可能有这样的心情(高兴、紧张、害怕、快乐??)
步骤二、游戏导入,体会情绪: 我们就先来做个游戏吧!
“击鼓传花”。小组进行传花,先把花放 在第一组第一个同学处依次向其他同学传,音乐停轮到谁谁就得表演 节目。(采访:表演了节目和没表演节目的同学分别感觉如何)(学 生得到了失望、兴奋、喜悦等各种情绪体验)
步骤三、认识情绪
1、采访:访问此刻的学生的心情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指出这就是情绪。(板书:情绪)
2、情绪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老师经过仔细观察,把这些情绪都拍 摄下来了,(课件逐一出示各种情绪人的画面,带声音): 高兴、伤心、生气、害怕、烦恼 图片 1:他的情绪怎样(高兴)从什么地方看出他很高兴(板书:表情、动作、声音)想象一 下,他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逐一出示图片,再辨情绪,从什么地方看出他的情绪想象为什么 会有这种情绪
3、你还能列举出其他情绪吗(愤怒、紧张、难过、好奇、兴高采烈 ??)
步骤四、体验、表现情绪 :
1、游戏:摸礼物 老师今天带来了两个盒子。有几件礼物送给大家,要你自己用手 伸进盒子里去取。(两个盒子,分别请两位同学上去取)(盒子一:小鸭 盒子二:空的)
2、体验情绪:你想知道里面有什么礼物吗“好奇”的情绪,着急的 情绪 手伸进盒子之前“紧张”的情绪,期待的情绪 手触摸到礼物时“疑惑、紧张或害怕”的情绪,兴奋的情绪 拿出礼 物时“高兴或害怕”的情绪 边进行教师边采访,此时的情绪怎样他们在取礼物的过程中,体 验到了各种情绪。
步骤五、情景表演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提示内容,排演心理情景剧。课件出示提 示内容: 当遇到以下情况时,你会有怎样的情绪,会怎么做?
(1)
当你的妈妈因你在校打架而来学校的时候。
(2)
当你想去同学家玩,妈妈却没有同意的时候。
(3)
当你考试拿到好的成绩的时候。
(4)
当你考试考砸了,父母批评你的时候。
(5)当你在买东西,发现自己没带钱的时候。操练五分钟左右时间,让二至三组同学上台表演,表演完后,老师对同学们进一步引导,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快乐的 情绪,抛弃不好的情绪。
步骤六:引导 情绪原来有许许多多,那么,哪一种情绪你希望经常拥有它呢(快 乐、高兴等)我们也来谈一谈快乐的事吧!老师先举例自己的一些快乐事情:如收到小礼物,得到朋友和家 人的关心和爱护,买了一本好书等,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讲出自己生 活中值得高兴的事情
步骤七:小结:
是啊!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关键就是看你如何去面对,如何让自己保持快乐的情绪。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只垃圾桶,知道是用来干嘛的吗老师希望 同学们把所有的坏情绪都扔到垃圾桶里,把好情绪留在心中。老师希望我们的孩子们都是快乐的人!
板书设计:
学会控制情绪
情绪:高兴、伤心、生气、害怕、烦恼 愤怒、紧张、难过、好奇、兴高采烈
由于现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营养结构充分改善, 以及社会文化飞速发展, 现在的小学生,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速度普遍加快, 进入青春期的年龄也提前了。据我观察, 约二分之一左右的小学生在小学高年级即五、六年级先后进入青春期, 其中女生多于男生。从我的小学来看, 对孩子的青春期教育还比较落后。家长对孩子极少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学校的教育也极度缺乏, 相关课程基本形同虚设。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青春期心理疏导, 引导他们顺利青春期呢?近年来,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理想是奋斗的目标, 是前进的动力。没有理想的学生, 青春期心理问题会更加突出。学校和教师要鼓励他们学会树立远大的志向, 明确努力的方向。可以通过思品课、班队活动等利用一些著名人物、英雄模范的奋斗历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结合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教室等处贴一些伟人、名人的格言警句时刻勉励学生。要让他们知道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有作为的人, 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品德情操, 以此来时刻鞭策学生不断奋进。学生有了理想, 有了奋斗目标, 精力放在了学习上, 对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有着极大的正面作用。
二、上好健康教育课
针对青春期学生出现的困惑, 以课堂教学的方式给学生以引导,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包括心理疏导、生理卫生教育等。教学时要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心理表现等出现的问题入手, 把握小学生特点, 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 结合他们的年龄和身心特征进行教育。教学手段要充分运用图画、模型、多媒体、故事、游戏等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创设一定的情境, 把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避免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和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生理卫生教育是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随着性特征的发育, 对性充满好奇, 也会遇到很多性方面的困惑, 对生理卫生知识也比较欠缺。因此, 开展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 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 可以采取男女生分班教学的形式, 男生班由男教师教学, 女生班由女教师讲解, 学生更容易接受, 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平等对待学生, 重视沟通交流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细致观察, 发现学生有某种不健康的心理或行为倾向, 要及时介入, 进行教育、疏导。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比较强, 往往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 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老师耐心细致, 不要指责、埋怨、训斥;不要动辄发火, 大声吼叫;谈话的话题不要老是围绕学习、分数、成绩等;要讲究时间、地点、场合, 不要当众揭孩子的短;态度应真诚和蔼, 与孩子平等交流, 让孩子自由地发表主见。这样, 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 又是一种情感交流, 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一片热诚之心及平等相待之情, 这种情感往往能为学生所感动、理解和接受, 使心理疏导更有成效。
四、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教师可以通过发挥特长、培养兴趣爱好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从而转移注意力, 使学生把多余的精力用到其他方面去。如参加体育运动, 参加各类兴趣小组, 合唱队、舞蹈队、美术小组等。学校可以广泛开展课程辅助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既让学生增长了知识, 又活跃了学生身心, 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五、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现在很多父母不重视或者不懂得对孩子进行青春期的疏导。以我校为例, 大部分家长为外来务工人员, 对孩子青春期教育知识缺乏, 且忙于务工, 关心的往往是成绩, 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不闻不问, 有的家长对孩子青春期出现的顶撞、叛逆、网瘾等不知所措, 粗暴的指责, 打骂孩子, 疏忽了对孩子的心理疏导。
对孩子的心理疏导, 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只有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努力,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通过家长会, 家访等方式, 让家长参与到青春期心理疏导中来。启发家长多用表扬、鼓励、肯定、赞许等激励方法教育孩子, 学会欣赏孩子, 学会换个角度看孩子。一定要尊重孩子, 理解孩子, 不能打骂孩子, 要以知心朋友的姿态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 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 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 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 使孩子感到家的温暖, 帮助孩子解除青春期的迷惘。特别是离异家庭, 更要呵护孩子脆弱的心灵。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曾经列举了正常心理的10条标准:①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⑧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表达及羟制;⑨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⑩在不违背社会成规之下,对个人的需求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应该说,这十条标准提得还是有道理的。但这些标准一般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不完全适用于青年期。
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衡量其心理是否健康,究竟应该有哪一些标准呢?根据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的材料,我作了一些综合,提出以下七点,供读者参考:
第一,与年岁相符。众所周知,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年龄的人,他们的知觉、思维、记忆、情感、兴趣、行为方式等等,都有不同的特征。青春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敏捷、情感最活跃的时期。与此相适应,行为上应该表现为朝气蓬勃、活泼好动,但是,如果青年人还象儿童少年那样喜怒无常、好吵好闹,则是一种心理不够健康的表现。
第二,与别人相似。大多数青年喜欢的事物,你不喜欢;不多数青年不喜欢的事物,你却喜欢;大多数青年人不动情的事情,你却感情冲动;大多数青年动情的事情,你却无动于衷,就要考虑你的心理是否健康了。当然,与别人相似,也只能相对而言。有时真理再前进半步就会成谬误。
第三,善于与人相处。人是群体的人,他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青年同儿童少年相比,独立意识迅速增加,社交范围明显扩大,因此,善于与人相处,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善于与人相处应具有下列特点:一是别人了,解你,你也了解别人;二是能够受到他人的悦纳;三是在集体中有自己的同志和朋友。
第四,善于适应环境。坚定的追求,永恒的热情,可以使人生的火炬长明,但要使其燃烧得旺盛,还要注意适应环境。因为,生活有时同你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一个有志于科学事业的中学生,却同大学无缘;一个热望在艺术殿堂起舞的年轻人,生活却偏把他领到站柜台的去处……。对此,心理不健康者便会心灰意冷,怨天尤人。
第五,乐观进取。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如同脉搏正常表示身体健康一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任何时候都乐观,不绝望。即使生活暂时苛待了你,也绝不要熄灭对生活的热情!
第六,适度的反应。心理健康的人,对刺激的反应也应当是适度的。例如高考落榜,为之不悦,这是正常的;但久而郁之,甚至茶饭不进,那就未免过分了。
课题组长:刘嘉欣
课题组员:刘嘉欣、方奕舒、方奕欣、苏高仪、王 健、钱明勇 指导老师:黄小虾
【摘要】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是逆反心理。本文主要去探讨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去克服。
【关键词】青春期 逆反心理 克服
青春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以为自己已经成熟。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造成反抗期的主要原因。逆反心理的出现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所以,研究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一下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叛逆心理。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一、青春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青春期少年已经拥有成人感的意识 这种成人感的意识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呢?
一是少年的身体发育和性的成熟。在青春期少年看来,他们自己的身体变化无论在周围的人眼中,还是在自己眼中都使他客观上变得比较像个成年人。具备了身体条件,孩子没有理由不自己当成一个大人来看。二是少年日益增长的独立能力。青春期少年的独立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经常可以看到他们三五成群,或者自己单独去上学,或者搞活动,或者自己单独思考做事等。当少年们独立做事的时候,心中必然产生一种成人的意识感,他们会想:这有什么,大人们能做的事,我也会做,可能在某些方面我比他们做的更好呢。
三是少年开始把自己和成年人做比较。在很多家庭里,青春期少年都可以帮助家人做事,或者参与家庭问题的商讨。这对于少年们说,无疑会让他们下意识把自己的思想和成年人做比较,此时他们发现,原来大人们考虑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想到的。有的孩子甚至还会把父母做不到的事做为充足的理由,以此证明自己比父母懂的还要多,这样一来,少年们通过比较会坚信自己已经具备了成人的思想和能力了。
(二)青春期少年不再把自己当儿童来对待
在很多家庭里,家长都常常犯这样的观念上的错误,比如总拿过去对儿童的那一套来要求少年,这样做就完全会破坏少年的成人感。
一是少年想要自由。在青春期少年看来,成年人都是独立的人,他们的行为往往不受监督和限制,可是自己却每天不能这样做,也不能那样做。这就导致只要家长去按自己的想法去约束少年,他们对成年人的态度就变得非常敏感,经常产生会产生一种过去不曾有过的委屈情绪和反抗心理。
二是少年维护自尊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如果家长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如果你当着别人的面给少年提意见,他会变得越来越不耐烦。这种现象就源于少年的自尊被家长触动了,少年会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小孩子了,不容压制、不容贬低、不容剥夺自己的独立的权利。这时家长会听到一些少年常这样说:“我自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事。”
“和谁交朋友,这是我自己的私事。”
“你没有权利干涉我。”
“你没有权利禁止我这样做。”
从少年的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少年越来越多地对自己说“可以”,而对成年人则越来越多地说“不许干涉我”,他们力图逐步限制成年人的权利,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利。说到这里,我想家长们开始明白了,原来你经常禁止孩子的事,才是造成亲子矛盾和冲突导火索。
三是少年希望成年人改变对他们的态度。很多家长在孩子进行青春期后,仍然在不断地包办代替孩子,可是操了半天心,家长忽略发现自己费力不讨好。其实,少年们此时已经不希望父母像过去对待儿童的那一套来对待他们。少年们希望家长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给他们以独立性。
四是少年希望获得平等沟通的话语权。在很多家长里,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常导致青春期少年在家里没有发言权,父母全然不听孩子的意见,或者倾听孩子的诉说,这种一言堂式的单方面沟通方式,很容易让少年们逐渐失去与家长对话的耐心和兴趣。话语权不能平等,必然导致家庭地位的不平等,面对这种不平等,往往是少年们反抗家长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青春期少年在试图打破对家长的依附关系
很多家长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孩子是我生的,我养的,你必须要听我的安排,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就会非常生气。可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突然发现,不管你如何生气,少年全然不理你那一套,你不是愿意生气吗?你生你的气,我做我的事。这让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非常自私,冷漠。如果家长真的拿这种心态去面对青春期少年的话,你和孩子肯定经常会发生亲子矛盾和冲突。
一是少年试图打破过去那种与家长的关系。过去少年处于儿童期时,对家长的依赖之心是很强的,每天看不到父母会想他们,做不到的事会找父母,不懂的问题会问父母,想穿的衣服会朝父母要,想吃什么饭会和父母说等。可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随着少年们不断学习,自然和社会知识拥有量正逐渐超越家长。此时,少年们开始逐渐追求一种新的独立平等关系,以希望代替过去那种依附关系。可是家长们常常怎么做的呢?很多人完全没有预料到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仍然固步自封,没有成为改变关系的主动者,相反很多家长反对少年的这种改变,说到这里,家长们终于明白你的观念和做法是导致亲子矛盾和冲突的制造者了吧。
二是少年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少年与家长的旧关系与新建立的关系是同时并存的。这并不难理解,少年的能力是一个缓慢提高的过程,慢到几乎让家长看不到这些细微的变化。比如很多少年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尽管表面上模仿成人的方式去想问题,看问题,做事情,可是真正像模像样地按成人的方式做事,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学习,去积累经验,去不断提高。而当很多少年有高估自己的能力时,常常会受到家长的质疑,甚至看到少年做不好某事时,家长便会拒绝他们继续做下去。这样的拒绝或者阻断,也常常会发生亲子矛盾和冲突。
三是少年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家庭关系认识不足。对于很多少年来讲,常常在做事时,不去考虑如何用父母能接受的方式,来改变父母对自己的态度,这种盲目的做事行为,常常让父母摸不清头脑,自然会使两者各说各话,都认为自己非常有理。同时少年由于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常常不去考虑自己在经济上仍需要父母的全力保障,如果少年有自己的消费和购买的需要而又不得到家长的支持时,这时少年常会显得郁闷甚至对父母产生一种怨恨和不满。最后少年们还忽略了一点,如果青春期之前,父母没有培养过他们的好习惯,独立意识以及良好的时间观念等方面的能力,此时做事肯定会处于一种无序,甚至是不自觉的状态,这必然要引起父母的干预,而此时家长从少年身上得到的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少年嫌父母管的太宽,管的太多。
小结: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以为自己已经成熟。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造成反抗期的主要原因。逆反心理的出现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
二、如何克服青春期逆反心理: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一)应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二)应善于理解孩子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三)子女应理解父母
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这种时刻上我们应采取消除青少年叛逆心理,应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不要认为学生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其实只要家长、老师全心全意,能平和地与学生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叛逆心理是很快消失的。相对而言家庭教育也是起着重要作用从叛逆心理的成因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缺陷很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也要结合家长的家庭教育,多与家长沟通和联系,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很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的,然后适当地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希望加以引导,这样孩子便乐于接受教育并且能朝着学校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健康成长。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四)具体对策
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在逐步消除叛逆心理方面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中生在这个阶段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的弱点因为他们容易情绪冲动,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什么 时候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对待问题情绪化,甚至总是与他人唱反调。引导他们要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多采 纳别人好的建议,要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走死胡同,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调查表明,62.64%的高中生都希望家长、老师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犯错误时,希望老师和家长要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吸取经验教训;要耐心教育我们,要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去悔过;不希望给他们太多的责备,他们毕竟还是学生。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在逐步消除中学生叛逆心理方面,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1、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孩子希望父母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他们犯错误时,希望家长要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他们吸取经验教训。
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甚至会说一些过火的话,做一些过火的事。对此,家长应该做的是:每当孩子说出过火的话,做出过火事的时候,想办法“熄火灭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以“火”压“火”,更不火上烧油,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2、给孩子自由空间就要保护好他们的隐私,父母不能侵犯,但从孩子平常的言行应该猜测得出他们的秘密,然后采取“欲擒故纵”的措施管理孩子,让他们像风筝一样,既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又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约束,这样做才能有利于帮助孩子平安地度过青春期。
青少年时期有逆反心理很正常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如果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家长的任何建议都持抵触情绪,那首先要担心的是家长的沟通方式问题。青少年时期正是建立自身价值观的时期,家长应该首先明白没有哪一种价值标准是绝对正确的,所以应该尊重孩子个人的价值取向,如果你觉得不对也没有必要强行灌输,因为这个时期已经不在是儿童期那样孩子对家长有一种崇拜意识,你应该尽可能的告诉孩子有哪些人持有哪些价值准则,这些人又处于怎样的环境,在告诉他你所持有观点,至于他应该怎么做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他自己解决。
如果你自己就表现出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那么孩子也能理解他应该对你的建议采取何种态度,而如果你是一种极端思维的表现方式那么你的潜台词就是:孩子,你别无选择。越是唯一的答案,孩子就越不会相信你,家长本身就该知道不是自己就是对的,自己没有权力强迫孩子。
在其他方面,也应该是让他自己选择自己的原则,而家长应该尽可能多的告诉他有哪些人在怎么做,而不是他应该怎么做。应该由他自己来权衡利弊。
3、中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在这个阶段的心理的弱点。因为在这阶段中学生容易情绪冲动,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对待问题情绪化,甚至总是与他人唱反调。应该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学校应当加强对老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培训,使老师们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疏通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们释放心中的压抑。
学生与老师在道德人格与法律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所以,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对学生冷嘲热讽、不对他们进行心理施暴,做一个合格的老师。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更不要强迫学生按我们的意愿行事,做一个毫无主见的“傀儡”,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增强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努力,最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总之,家长们应该正确对待叛逆心理。很多人都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这是因为随着孩子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人生产生了懵懂的认识,因环境、个人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对周围的事情他们不能每次都做到完美无缺而因此感到无可奈何,有种挫折感,继而烦躁、多愁善感、情绪不稳定,甚至顶撞老师。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要以种种罪名对孩子横加指责,甚至对孩子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如:当着其他孩子的面批评他、奚落他,尤其是再请上家长对他们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批评教育,这样只会让我们的孩子更叛逆更不好管教,稍不留心还会把孩子逼上极端的道路,不仅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永久性伤害,更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其实孩子的叛逆是青春期的一个阶段性特点,并不是孩子不懂事了、学坏了,只要我们正确的对待孩子特殊时期心理的变化,并多和孩子交流,用理智的心态去宽容孩子、容纳孩子,你会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个做错事情的孩子。人生在世孰能无错,不要因此就给孩子判了刑定了不可原谅的罪。请给与尊重和信任。
参考文献:
1、李子勋的《陪孩子长大》
2、李中莹的《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3、关承华《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4、闻君,金波《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青春期心理教案】推荐阅读:
心理健康课教案——青春期性心理10-13
女生青春期心理变化10-30
青春期心理案例及对策11-08
青春期性心理教育辅导06-07
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稿10-18
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成因及对策09-07
青春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方案10-22
青春期性道德教案07-02
青春期教育讲座教案09-08
青春期健康教育教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