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2025-0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案(精选13篇)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理解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机理, 认识生物适应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本的实验,知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

通过课本的实验,知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四、课时安排

0.5课时

五、教学准备

布置“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的实验探究、多媒体生物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人类本身要进行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大家思考一下,生物进行新陈代谢时,会与外界发生哪些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就是生物的生存空间,生物时刻都在 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所以生物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生物也会适应并影响环境。

新课讲解:

一、活动一: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1、实测不同地点的温度和湿度时干湿计放置的位置不同。

2、每个实测地点要记录3个数据的平均数。

3、实测地点要有对照(一般没有植被的裸地)。

4、以每组数据绘出曲线图。

二、活动二: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展示学生课前一星期做的“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的实验。

1、问题提出

①蚯蚓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②蚯蚓的生活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③假如蚯蚓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对蚯蚓又有什么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结合蚯蚓的生活环境,联系实际,分析蚯蚓对土壤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可能多种多样,如:蚯蚓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蚯蚓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使植物生长健壮;还可以利用蚯蚓来处理生活垃圾,合理利用废物。

4、教师点评:及时抓住学生智慧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赞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5、拓展思维:

①为什么盖瓶口的玻璃板不将瓶口盖严,而要留有一定的缝隙? ②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

③如果将实验装置放在明亮处,又会有怎样的结果? ④“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篇2

1 环境条件对植物有害生物的影响

1.1 新有害生物的出现

在全国各地各个省份的区域,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温度升高、CO2浓度增加、湿度增大,新的有害生物的入侵,定殖、繁殖和生长发育都危害着园林绿化植物,主要表现为,当地新的有害生物的出现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入侵。

1)不同省份地区新病害的发生,以武汉园林花木根结线虫为例,主要是寄生性根结线虫引起的病害,以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群[1]。目前哇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发生危害日趋上升,已到分布广、危害重的局面,以上3种线虫均属于线虫纲根结线虫属,是园林花木地下根部主要病害之一,不仅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还加剧土传病菌发生,诱发腐霉菌、镰刀菌和丝核菌在根结中为害繁殖,增加防治难度。

2)有害生物的入侵,椰心叶甲是近几年来新发的一种入侵害虫,是我国1992年新增的禁止进境的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2]。该虫原产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现分布于东南亚、澳洲、所罗汇群岛及太平洋岛区等地的21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早年仅分布于台湾、香港两地。2002年发现该虫在海口市自然定植,现已扩散蔓延到海南、广东等地,严重影响了椰子、槟榔、大王棕等棕榈科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对我国亚热带甚至温带地区种植的棕榈科园林植物生长构成严重威胁,结合其生物学物性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模拟试验,如果环境条件进一步恶劣变化,温度湿度的改变,椰心叶甲和群在我国可能适宜定植的地区范围更广。与此同时,病原真菌和病毒病也会传播为害,更多的有害生物威胁到我国的园林植物。

1.2 环境条件对有害生物世代数目的影响

植物有害生物的爆发与有害生物群体在生长季节的生长速度有关,有害生物世代数的增加也增大了其危害的潜力,适宜的温度可以加速有害生物的发育,缩短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而气候变暖又延长了它们的活动期,二者都使其在一个生长季节里的世代数目增加。随着气候变暖,由于世代不足而对园林植物来说不重要的有害生物可能变得重要,目前对园林植物有害生物也可能随着气候变暖而增加其危害爆发的可能性。

2 环境条件对植物病理(植物病害)的影响

全球气候大幅度的变化,对植物病害影响巨大,未来几十年环境变化的幅度仍不确定,全球变化中的各种成分间的复杂互作和程度也不确定。园林植物的生存发育、全球的环境条件变化对园林植物病害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由于病害和其他有害生物是影响园林景观的重要方面,所以研究环境条件变化对植物病害和有害生物控制的潜在影响非常重要。

2.1 大气CO2的增加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大气CO2的增加可使光合作用加强,水的利用率提高导致多数生产条件下许多作物产量的增加[3]。CO2的浓度的提高对许多病原物未产生直接的效果,但是一些间接效果十分严重,如寄主植物聚集度的增加有利于如锈菌和白粉菌类的活体营养病原物,引起病害增加园林植物大面积的种植及其生长势的增长将导致冠层密度增加而使冠层微气候有利于病害发展,病原物残留到植株体内或是枝杆处有利于腐生病原物或其他有害生物以及非浸染性病害的浸染为害。

2.2 全球变暖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之一,全球变暖将导致现有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高纬度地区更适合大部分园林植物的生长,而低纬度地区的温度条件可能影响该地区园林植物生长。但植物可用多种方式来适应逆境,逆境反过来能使植物易受病原物侵害,导致植物逐渐恶化并增加感病性。随着全球变暖,园林绿化面积大幅度的增加,多种扩散机制病原物、害虫和杂草随之而来。因此,通过预测气候变化和收集寄主分布数据,可有效地预测有害生物的分布范围。

植物病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均温度的变化上,假设温度升高是连续的,近几年许多植物病理专家所做的气候模型预测,冬季温度变化最大,至少在北方地区(北半球)是这样,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全球变暖将导致每日温度不对称地升高,亦即每日最低温度升高同时每日的最高温度变化很小,根据病害流行学的观点,这一变化非常重要,冬季温度升高有利于病原物越冬,初始病原群体的增大对生长季节病害的发展很有利,尤其是对单循环病害。每日温度不对称升高的结果是病原物适性的增加比温度对称增加的期望值还要高。从总体上讲对病原物更加有利。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全球变暖后北半球中纬地区夏季的大陆性干燥将更加严重,夜间温度升高,露水的积累可能会减少,这些对病原物的浸染是不利的。

2.3 臭氧与紫外线B-辐射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臭氧和紫外线B的增加对植物病害的影响是有利的,O3不可能对土传病原物有直接影响,因为O3进入土壤后,小部分通过挥发而消失,大部分残留在一定深度。由于叶部真菌和细菌在湿润、多云或有雨等高湿度条件下活性大,这种情况下O3的能量较低。因此O3对叶部浸染病原物没有作用[4]。

紫外线B(UV-B)的增强对病原物和寄主有一定的影响。还可导致病原物突变率升高。不同的菌系在自然条件下对不同的紫外线水平有自己的适应性。Septoria tritici和Septoria nodorum的孢子在体外对紫外线B的反应不同。Finckh等[5]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加强紫外线B对水稻瘟病的影响,他们发现紫外线B的增加显著地降低了水稻的生长(叶面积、干重和高度)。尽管稻瘟病有所下降,UV-B可引起植物的耐病性下降,感病植株很难从UV-B损害下恢复,另外,UV-B影响病害的机制可能随不同病原物、寄主组合而不同[6]。

综上所述,全球环境条件变化对植物病害的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植物病理工作者应更加广泛地进行有害生物发生在地理分布的研究,并对病原和病害的地理分布效应进行分析,对地理分布的决定因素和病原物传播至无病免疫区的风险评估,最终达到控制园林植物病害的目的。

摘要:从环境变化包括温度、CO2浓度升高、臭氧、紫外线B-辐射的加剧对园林植物以及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气候温度的升高在园林植物上发生新的虫害以及生物入侵的条件可能性进行阐述,着重介绍了环境变化(CO2的增加、全球变暖、臭氧、紫外线B-辐射)对园林植物病害的影响。

关键词:环境变化,臭氧,紫外线B-辐射,植物病害

参考文献

[1]蒋太平,欧阳克芳,夏文胜.武汉园林花木根结线虫的发生及其防治技术[J].园林科技,2007(4):24-26.

[2]鞠瑞亭,彭正强,李跃忠.入侵害虫椰心叶甲在中国的适生性分析研究[J].园林科技,2007(3):34-37.

[3]Goudriaan J,Zadoks J C.Global climate change:modeling the potential responses of agro-ecosysetem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rop protection.Environ[J].Pollut,1995(872):215-224.

[4]Manning W J,Tiedemann A von.Climate chang:potential ef-fects of increased atmospheric caibon dioxi2)d,e(oCzOone(O3),and ultraviolet-B(UV-B)radiation on plant diseases[J].Enviromental Pollution,1995.88:219-245.

[5]Finckh M R,Chavez A Q,Dai Q,etc.Effects of enhanced UV-B radiation on the growth of rice and its susceptibility to rice blast under glasshouse conditions[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995(52):223-233.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篇3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互相依存,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课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二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观点,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多采用各种直观手段,认真组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笔者确立该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认知目标

1、通过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的分析,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启发,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确立了以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对学生来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多加指导。笔者所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利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吸取他人精华,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够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2、本节课中的“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课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笔者安排在课前,让学生分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获得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动手实验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是复习提问,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查了学生对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思考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行云流水般引人新课。新知识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笔者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幅图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笔者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和充满灵性的。第二步,启发学生是否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第三步,通过多媒体呈现配有解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和变色龙的保护色等等,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磨合,环境对性状的选择导致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帮助学生完整地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举例说明,比如雷鸟的羽毛在冬季是白色,适应的是雪地。然而,在少雪的冬季,白色羽毛很容易被“猎手”发现,反而对自己不利,所以说适应是具有相对性的。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并在课堂上交流。这样的教学安排可以体现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里,由于结果涉及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是学生应该学习的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因此教师在学生课堂交流时应加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①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②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

③谈一谈如何治理沙尘暴。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活中“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笔者认为在这里值得重点提出的是,人对环境的影响(有利的、有害的)。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壳郎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利用多媒体教学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下课前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其对环境的保护和破坏都必将得到回报,人类到底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间制约和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能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小组讨论

你能说出丸花蜂生存的生物因素?

二、课堂展示:

三、合作探究:

(一)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存产生的影响。

选择你感兴趣的图片,说一说 在自然界中,同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物因素:指影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他种的生物,例如病毒、天敌、害 虫等。

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

1.种间关系

①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②寄 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一方有利,一方 有害

学生阅读资料后全班讨论

花三分钟时间看图思考

同种生物间有什么关系?

不同种生物间有什么关系?

③竞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相互争夺资源、空间

④捕食 :一生物以另一生物为食物

2.种内关系

①种内互助

② 种内斗 争

讨论:

① 关系

②举例,说明某生物还受哪些生物影响

③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有何不同

四、质疑反馈

1、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 知。”这句诗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之间的什么样的关系( )

A.捕食 B.合作 C.竞争 D.寄生

3、下列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狐狸与野兔 B.工蜂与蜂王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方案 篇5

1、学会探究不 同的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方法

2、学会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探 究不同的植被对空气湿 度的影响的实验方法

教学 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小组讨论

分析“屎壳郎出国”及以上材料,分析生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讨论1:牛、蜣螂各自对环境产生了什 么影响?

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篇6

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对我国广大民众来讲也许还是个陌生的.词语,但一提起口蹄疫、疯牛病,甚至艾滋病等,人们却并不陌生,其实这些都是生物入侵的一种.以往人们提到的牵牛花、水葫芦、牛蛙、富贵草等,对某些地区来说,也都是入侵生物.作 者:李朝晖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50014 期 刊:大科技・科技天地   Journal:SUPER SCIENCE 年,卷(期):, “”(1) 分类号:X3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篇7

关键词:微生物肥料,土壤生态修复,效应,影响

1 引言

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再加上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对土壤生态系统严重破坏,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土壤结构破坏、农作物品质下降、病虫害增加,明显增加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其结果是进一步加剧了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为了从根本上修复土壤生态系统,使用微生物肥料是修复土壤生态系统的关键措施。微生物肥料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已经作为绿色和有机农业作物的主要“粮食”和“营养”,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产品质量。国内外在生产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过程中,都要求不用或尽量少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等其它化学合成物质。这就要求所应用的微生物肥不仅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和提高产品质量,还要不污染环境和土壤,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有特殊作用。

2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现状

土壤的污染会导致某些成分在粮食等作物中的积累,影响粮食的品质,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微生物肥料又称接种剂、生物肥料、菌肥等,是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菌种的优化组合,经发酵培养与有机物混合而制备的微生物制剂。微生物肥料进入土壤生态系统后,在适当的水分、温度、pH值等条件下,与土著有益微生物共同形成优势菌群,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氮、氧循环,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生态系统,使之形成新的稳定的平衡地生态系统。

微生物肥料通过其中微生物的生物活动而使作物得到特定所需肥料效应,可以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功能多样,其在农业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的潜力巨大[1]。近10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微生物肥料作为生物肥料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如国家生态示范区、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等已成为肥料的主力军,约占我国肥料年产量的30%,随着研究和应用的深入,微生物肥料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将会更为重要[2]。微生物肥料不能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万能肥料甚至代替化肥使用。目前的研究和农田试验结果来看,微生物肥料只能不同程度的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而不能完全取代。此外,一种肥料都要适宜当地农作物的需要,还没有广谱微生物肥料的应用。

3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

3.1 微生物拌种剂

利用草炭土和蛭石等多孔物质作为吸附剂来吸附菌体的发酵液而成为微生物菌剂用于拌种和蘸根。主要应用品种为各类根瘤菌肥料,用于豆科作物根、茎形成根瘤,同化空气中N2供应植物的氮素营养。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拮抗的微生物(固氮菌、芽孢菌或其它菌),利用菌剂在不断地繁殖过程中自身产生的各类植物生长促进剂,拮抗某些致病病原菌,达到抑制土传病害,如线虫病、全蚀病、青枯病、枯萎病等。甚至有的微生物菌剂可以活化土壤中已固化的P、K矿物质,使其被吸收。有些微生物菌剂能加速作物秸秆的腐熟和促进有机废物的发酵、土壤环境的净化和修复作用的农药残留降解菌剂、水体净化菌剂和土壤生物改良剂(生物修复剂)等方面的研制开发已取得良好应用,并具有广阔前景[3,4]。

3.2 复合微生物肥料

为了减少化肥用量,降低成本,改良土壤和改善作物品质,保护环境,微生物复合肥根据营养物质不同可分为:微生物和有机复合;微生物和有机物质及无机元素复合。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以营养、抗病、降解农药或多种作用同时兼有,主要用做基肥施用。按微生物在其制品中的存在种类可分为细菌肥料(根瘤菌肥、固氮、解磷、解钾肥);放线菌肥(抗生肥料);真菌类肥(菌根真菌、霉菌肥料、酵母肥料);光合细菌肥料。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为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自生或联合共生类)、解磷肥料、硅酸盐类肥料、芽孢杆菌制剂、分解作物秸秆制剂、微生物植物生长调节剂类。随着微生物研究的广泛深入,作为复合微生物及其制品将会得到更有利、更合理的应用。

4 微生物肥料在土壤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4.1 微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生物种群的多样性,表现在土壤生物肥力形成和作用过程是有多种生物参与的综合结果;土壤肥力具有动态性,其测定值随时间而变化。人工接种微生物,即施用微生物肥料是维持和提高土肥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现有栽培与管理如不合理或过量使用化肥、复种指数高、滥用农药等是不可缺少的[5,6]。由真菌、细菌、放线菌、微藻类组成的微生物菌群对于土壤中有机物分解、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明显。微生物也可通过自身细胞固定碳素和其它营养物质[7]。目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机械投入不仅增加成本,而且污染自然环境,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重视微生物在维持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中的作用。

土壤生产能力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得到日益重视。土壤生物在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能力上的重要性逐渐突显[8]。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增加土壤肥力是其主要功效。高效微生物肥料能在土壤生态系统中与原土著有机菌形成优势菌群,通过优势菌群的代谢,可以形成新的微生态系统,降解有机物,抑制有害病菌的生长,同时产生生理活性物质刺激、调控农作物的生长,增强农作物抗病、抗旱能力,降低或减轻病虫害,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微生物肥料能明显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特别是真菌的数量对于涕灭威和苾污染的土壤生态修复效果更明显。

4.2 协助农作物吸收营养,增加作物产量

根瘤菌剂能在根瘤中固定氮素并被植物吸收,既能全部利用又能防止土壤污染。AM真菌是一种土壤真菌,它与多种植物根系共生,其菌丝能吸收更多的营养供给植物吸收利用,尤其是磷的吸收最明显。一些国家的田间试验结果证明,固氮螺菌接种在土壤和气候不同的地区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此类菌剂促进生长的主要机制是产生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具体表现在促进根毛的密度和长度、侧根出现的频率及根的表面积。在20世纪50~60年代期间,根瘤菌剂已经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微生物肥料产品,其中大豆、花生、紫云英及豆科牧草接种面积较大,增产效果明显。

4.3 增加植物的抗病虫害和抗旱能力

土壤生态系统中有效菌主要是促进根系生长的细菌和真菌。许多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对生态系统变化非常敏感,可以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修复的目标生物[9]。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中蔬菜及保护地栽培下广泛存在病害发生、品质下降等问题,采用分子生态学方法分析评价连续耕作、保护地耕作下的作物根际微环境,找出障碍因子;通过筛选利用能够改善根际微生境的微生物组成,达到促进作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有机肥腐熟剂作为接种菌剂可以类似堆肥物料快速达到高温、控制堆肥过程中臭气的产生,缩短堆肥腐熟进程;有效杀灭病原菌和降解有机污染物,提高堆肥质量。有机物料腐熟剂在产品效果的稳定性以及菌种组成的合理性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开发出效果更稳定、针对性更强的产品应用于生产实践。

5 微生物修复与土壤生态条件的关系

微生物修复作为生物修复的主要部分,使土壤中的污染物得以降解或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它主要是利用土壤中的特定微生物、根系分泌物、菌根等降解或吸收积累在土壤中污染物,实现污染土壤修复的目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通过利用污染物作为碳源和能源,从而达到对污染物的分解和矿化的目的。微生物修复的强化技术可以提高生物降解反应器中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利用投加外源微生物来保持并强化反应器中存在微生物的活性,从而提高微生物降解效果。生物强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地下水等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和改善上。

5.1 污染物浓度

土壤中污染物浓度过高是微生物修复的关键性问题。特别是当污染的生物有效性或生物可利用性很高,即使一些化学品在低浓度下可以被生物降解,但在高浓度下却对微生物有毒,毒性作用将阻止、减缓代谢反应的速度,阻止刺激污染物迅速移动新生物量的快速增长,所以过高的污染浓度就会严重影响微生物修复的效果。当污染物浓度太低不足以维持一定数量的降解菌时,污染物会残留在土壤中。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并非微生物的生物量越多越好,过量的生物量会使过程发生挤压和阻塞,从而不利于生物降解的发生。

5.2 土壤环境因素

土壤温度变化对农药和化肥的微生物降解影响很大。0~10°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微生物增多,活性增大,降解率提高,对于好氧菌最佳的降解温度一般在15~30°。因为温度降低,毒性组分的挥发也减慢。绝大多数微生物在中温最活跃。土壤湿度也是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因素之一,土壤含水量过低,微生物得不到充足的水分供应,细胞活性受抑制。反之,土壤含水量过高,有效毛细空间被水充满,则会妨碍氧气的供应。一般认为,土壤含水量达到15%~20%时,土壤生物修复的效果最好。土壤pH值的变化也会引起微生物活性的变化,因为每一种微生物都有一个最适宜的pH值。

微生物肥料的发展很快,但也有盲目地认为肥料中加入菌的种类越多越好而将互相拮抗的菌剂混合在一起使用。发酵设备不完善、工艺不先进、产品质量不稳定、复合微生物肥料中化肥比例大,高新产品开发滞后等不良因素严重影响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目前在我国花生、大豆等作物的根瘤菌接种面积尚不足其播种面积的1.0%。微生物肥料在农业增产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应该大力发展肥料品种农业部于1996年已将微生物肥料纳入国家登记管理范畴,对微生物肥料的生产、销售、应用、宣传等方面进行监管。同时微生物不能降解污染环境中的所有污染物,污染物的难生物降解性、不溶性使生物修复难以完成;特定的微生物只能降解特定的化合物类型,化合物形态一旦变化就难以被原有微生物酶系降解。微生物肥料今后发展的重点是在菌株的筛选和联合菌群的应用,使复合或联合菌群发挥互惠协同共生等作用,排除相互拮抗的发生;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发酵条件、工艺流程、合适的载体、剂型、粘着剂的发展;有机物料腐熟剂、根瘤菌剂、生物修复剂(解毒、重茬)、促生菌剂、生物有机肥等应作为研发热点产品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葛诚.微生物肥料生产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0.

[2]刘健,李俊,葛诚.微生物肥料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1,21(1):33~36.

[3]朱昌雄.我国生物肥料标准研究进展及建议[J].磷肥与复肥,2005,20(4):5~7.

[4]盛下放.硅酸盐细菌NBT菌株解钾机理初探[J].土壤学报,2001,39(6):863~871.

[5]刘健.微生物肥料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1,21(1):33~36.

[6]王光祖.微生物肥料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05(1):101~102.

[7]喻子牛.农业微生物研究机产业化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8]Lynette K A.Soil Biclogical Fertility:A key to sustainable landuse in agriculture[J].Agriculture,2003(9):99~10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篇8

关键词: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2007年我有幸参加原州区教育资源优质课评比活动,获一等奖,课后反思,认为恰当利用课程资源是成功的主要原因。这使我特别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设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参加2011年固原市五个百评选活动中,获得二等奖。这使我更加坚信,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能优化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现结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设计中课程资源的应用,谈谈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教材目标分析

本节知识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举例说出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目标要求通过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及模拟探究活动,提高分析推理能力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确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观点,认同坚持合理规划,确保生物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教材资源的分析、开发和利用

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素材,确定了教学的基本环节,即从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但教材提供的资源素材难以满足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具体分析如下:

2.1教材提供的“寻找纸蝴蝶”活动,这一素材的优点,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缺点是一张小小的风景画上,粘贴的纸蝴蝶因其立体结构而凸显出来,加之不同学生对色彩和立体图形的敏感度不同,活动结果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得出相反结果。资源开发: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使用图片制作工具,选择以红色花、黄色花为主的自然环境,配置数量均等的红色、黄色两种蝴蝶,制作出蝴蝶生活在鲜花中的模拟自然状态的情景图。课堂应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制作的图片,学生距离图片一定距离,背对图片,每次转身走到图片前,将预先准备的标签粘贴在找到的蝴蝶上,再转身走到出发点,拿上标签,再找第二只蝴蝶,如此反复(模拟食虫鸟每次捕捉一只蝴蝶)。活动要求两名学生同时参与,限时一分钟,形成竞争,活跃氛围。最后分析找到的蝴蝶颜色与其所在的背景颜色是否一致,算出色彩一致与不一致的蝴蝶被捕捉的比例,活动效果十分显著。虽然这一素材很好,但我觉得资源还显得单一,学生还感受不到动物从体色上适应环境的普遍性,我利用网络资源,又展示了叶蝉、变色龙、蜥蜴、北极熊的保护色,使学生从体色的变化中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2教材提供的“竹节虫”拟态图片,能很好地体现形态对动物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但图片是静止的,很多学生在活动中,无法辨别图片中的“竹节虫”,即使教师指出“竹节虫”的位置,学生也半信半疑,甚至怀疑教师说的话不真实。资源开发:教材配套的碟盘中,有一段展示“拟态”的视频,昆虫先是静止的,当用手触碰时,昆虫会快速跑动。课堂应用:对视频剪辑处理,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视频,在昆虫静止状态画面出现时,利用停止键,让整个画面静止,学生观察一分钟,确定认可的昆虫位置,并表达。然后教师利用播放键,播放视频,当视频中出现用手触碰,昆虫快速跑动画面时,学生观察,对比自己认可的昆虫是否和跑动的昆虫一致,当学生发现自己确定的昆虫只是一节枯枝,或者仅是昆虫的一只足,甚至根本无法辨认昆虫位置时,学生感到十分震惊,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了动物从形态上对环境的适应。此时再展示“竹节虫”拟态图片,学生会观察得更加仔细,也对教师的点拨指导十分相信。

2.3教材提供的“睡莲”、“仙人掌”图片,睡莲没有展示叶柄结构,无法观察叶柄如何输送空气,仙人掌刺状叶减少水分散失,都比较抽象,学生很难体会生物从结构上对环境的适应。资源开发:利用网络资源,选择啄木鸟攀爬在直立树干取食的图片;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牙齿图片。课堂应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啄木鸟,由于啄木鸟是当地常见鸟,学生对其结构及攀援生活比较熟悉,通过观察,很容易理解啄木鸟结构与其生活方式的关系;通过比较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牙齿图片,分析牙齿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关系,学生很容易从结构上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4生物在“生理和行为”方面适应环境,教材只有一段文字描述:靠昆虫传粉的花,具有鲜艳的颜色或芳香的气味,我认为这一素材缺乏典型性,并且“生理和行为”本身比较抽象,因此选择素材既要典型,又要紧密联系生活。资源开发:利用网络资源,选择蛇的冬眠,树的落叶,这些都是学生很熟悉的生物现象。课堂应用:提问:我们北方,冬天在自然环境中还能见到蛇活动吗?学生回答,不能。尝试说出原因:不冬眠就会冻死。说明蛇的冬眠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并展示蛇的冬眠图片。提问:冬眠时蛇还会进食吗?蛇冬眠时的心跳、呼吸和活动时的心跳、呼吸相比较,有变化吗?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分析表达。再展示树的落叶现象,根据收集资料分析落叶是对北方干旱、寒冷冬季的适应。让学生认识到不仅动物在“生理和行为”方面适应环境,植物也在“生理和行为”方面适应环境,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2.5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并确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观点,认同坚持合理规划,确保生物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网络资源,选择严重污染的水体图片。课堂应用:展示严重污染的水体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当生物生存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后,生物将面临什么结果?是对变化了的环境重新适应,还是被淘汰?这一资源的补充,能避免学生误以为生物总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对变化的环境发生适应,正确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当生物已经适应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生物将不能生存,认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确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观点。

总之,教材只为教学提供了基本框架,教材提供的资源,受地域、时间、空间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只有充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才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2002.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篇9

1.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2.设计思想

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找资料、得结论要好得多。所以,我们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3.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2)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课前准备

准备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几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生物标本(动物、植物),用布将这些标本罩上并编号;放大镜;学生分成七八个小组,围坐在放有标本的实验桌周围。

5.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教师连续展示精心挑选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然后向学生提问:看完这些画,大家有什么感觉。

教师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谐美的共识;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会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会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会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但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里泡着、鱼在树上挂着、鸟在地上躺着,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认为是不和谐的。

实际上,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就像鱼类具备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鸟类生长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飞行一样。

教师引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在每个实验桌上,都放有一种生物标本,请大家合作探究这些生物标本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它们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请为它们找个家。组代表随机抽取一个编号,找到相应的标本后,进行观察和讨论)。

(2)引导探究活动,培养多种能力

教师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提出几点要求。首先,要认真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根据每组摆放的生物(标本),结合自己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以前学过的观察法,认真、仔细地观察、总结该生物的形态特征。其次,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同时要记录观察结果。第三,观察后,小组要进行讨论:根据本组生物(标本)的形态特点,猜想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哪些。第四,每组集体讨论后,一个人执笔,将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并选举代表向全班汇报。第五,汇报者的发言要简单、明了。

教师在小组代表发言时,可将该组生物(标本)的照片用投影打出,让同班

学生都能边观察边思考:小组代表发言是否正确。待该组代表发言后,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学生可以质疑甚至否定他的发言。

(3)激发环境意识,创设和谐美景

根据各组学生的发言,结合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教师引导: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并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保护色、拟态等(出示相关照片),这些都是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教师出示“整洁的实验室”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现在的实验室和照片上的实验室相比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造成的,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在自然界中,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随后,展示几幅生物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照片(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列举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事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维系环境的激情和提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意识。

随后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形式:课后小组完成。用意:亲身体会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6.课后反思

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讲授”,面对所有的问题更多使用讲授法去解决,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感受,主体与主导关系不清;而学生也习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烂漫的孩童逐渐“僵化”“老成”,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泯灭。新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位置转换,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引导员,似乎像旅游团中的导游,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发现和创造后的愉悦。

安排学生“给生物找个家”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篇10

1、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2、设计思想

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

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

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找资料、得结论要好得多。所以,我们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3、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2)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课前准备

准备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几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生物标本(动物、植物),用布将这些标本罩上并编号;放大镜;学生分成七八个小组,围坐在放有标本的实验桌周围。

5、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教师连续展示精心挑选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然后向学生提问:看完这些画,大家有什么感觉。

教师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谐美的共识;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会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会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会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但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里泡着、鱼在树上挂着、鸟在地上躺着,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认为是不和谐的。

实际上,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就像鱼类具备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鸟类生长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飞行一样。

教师引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在每个实验桌上,都放有一种生物(标本),请大家合作探究)这些生物(标本)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它们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请为它们找个家(小组代表随机抽取一个编号,找到相应的标本后,进行观察和讨论)。

(2)引导探究活动,培养多种能力

教师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提出几点要求。首先,要认真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根据每组摆放的生物(标本),结合自己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以前学过的观察法,认真、仔细地观察、总结该生物的形态特征。其次,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同时要记录观察结果。第三,观察后,小组要进行讨论:根据本组生物(标本)的形态特点,猜想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哪些。第四,每组集体讨论后,一个人执笔,将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并选举代表向全班汇报。第五,汇报者的发言要简单、明了。

教师在小组代表发言时,可将该组生物(标本)的照片用投影打出,让同班学生都能边观察边思考:小组代表发言是否正确。待该组代表发言后,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学生可以质疑甚至否定他的发言。

(3)激发环境意识,创设和谐美景

根据各组学生的发言,结合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教师引导: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并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保护色、拟态等(出示相关照片),这些都是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教师出示“整洁的实验室”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现在的实验室和照片上的实验室相比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造成的,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在自然界中,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随后,展示几幅生物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照片(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列举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事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维系环境的激情和提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意识。

随后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形式:课后小组完成。用意:亲身体会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6、课后反思

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讲授”,面对所有的问题更多使用讲授法去解决,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感受,主体与主导关系不清;而学生也习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烂漫的孩童逐渐“僵化”“老成”,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泯灭。新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位置转换,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引导员,似乎像旅游团中的导游,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发现和创造后的愉悦。

安排学生“给生物找个家”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

炮制对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炮制;生物碱;影响

中图分类号:R2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1-043-01

炮制:古称“炮灸”,又称“修事”或“修治”。从古代口耳相传至古藉《五十二病方》有文字记载以来,叙述炮制的专著相继有《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灸论》和陈嘉漠的《本草蒙荃》等,到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所记载的炮制方法已十分全面。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省市制定出版了《中药炮制规范》,要求各级医院严格按规范进行炮制。在现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为了中药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对古今炮制进行研究,应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及药理学、免疫学等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探索炮制原理,制定合理的炮制方法,改进炮制工艺,制订炮制品的质量标准等,以达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在此仅浅析炮制对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1 醋制能提高生物碱类药物的有效成分

大多数生物碱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而能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但遇酸生成的生物碱盐却溶于水或易溶于水。生物碱大都是结晶固体,在高温条件下不稳定,受热可被破坏、分解。因此,含生物碱类药物在加辅料炮制时,应使用米醋、黄酒或白酒类。米醋是一种稀酸,可使游离的生物碱转化为盐而溶于水,煎煮时易煎出有效成分而增强疗效,如延胡索是中医常用的止痛良药,为了提高止痛效果,自宋代始便采用其醋制品。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延胡索含有多种生物碱成分,其中延胡甲索、乙索均具有镇痛作用,以左旋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较为明显。研究证明,当元胡生品和醋元胡入汤时,其生物碱的煎出量是不同的。生元胡水煎液中的总生物碱含量为25.06%,而醋元胡则为49.33%。说明醋制元胡的水煎剂中的总生物碱含量要比生品高出1倍,其止痛效果亦得到增强。这是由于元胡经醋制后,其生物碱与醋酸作用后生成了易溶于水的生物碱。

2 炮制能降低或消除生物类药物的毒副作用

炮制可利用生物碱的特性,降低或消除药物中非药效成分或有毒副作用的生物碱。如马钱子中含量最高、毒性最大的生物碱是士的宁,研究证明,马钱子在炮制时,当温度超过270℃,其士的宁含量就相应地减少,如生品含士的宁为1.18%,而经油制(200~300℃)即减低为0.58%,经砂烫(250~300℃)即减低为0.89%,制炭后即全部破坏。这表明不同的炮制方法均可降低毒性,其中,砂烫和油炸的炮制品的总生物碱含量与生品相比只下降了7.9%和8.4%,而其急性毒性却下降了48.5%和52.2%,表明马钱子炮制并不是通过降低其生物碱总量来降低毒性的。而且研究还发现,马钱子在炮制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是生物碱的异型结构(氮氧化合物)。通过测定分析,认为其炮制的

最佳温度和时间是230℃~240℃和3~4min,此时的士的宁的氮氧化合物含量最高,比炮制前增加了2.5~3.5倍。

3 炮制对溶于水的生物碱成分的影响

有些药物的生物碱溶于水,在水制时应尽量缩短和水的接触时间,以防有效生物碱流失。如槟榔中的槟榔碱可溶于水,水浸软化切片时应尽量缩短槟榔在水中的浸泡时间,或采用热短时浸润、蒸法等进行软化为佳。

4 小结

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使用不同的辅料,对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是不同的。故在炮制中药饮片时,应根据其药物的性质特点,选择适宜的炮制方法,要以传统炮制经验和中医用药特点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进行研究和应用,探索更多科学的、规范的、实用的炮制技术工艺。

参考文献:

[1] 潘贤,陈昌乐,李小华.新编药物实用全书(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篇12

一、微生物采油原理

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主要原理可以体现在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及其自身在油藏中的作用。微生物产生的有机酸 (甲酸、丙酸、异丁酸等) 可溶解灰质胶结物, 增大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微生物产生的气体 (CO2、CH4和H2等) 可提高油层压力, 溶于原油并降低原油黏度。微生物产生的溶剂 (丙醇、丁醇、酮类、醛类) 可溶解原油中的蜡及胶质, 从而降低原油黏度。微生物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乳化原油, 改变岩石润湿性, 提高驱油效率。微生物产生的生物聚合物 (聚多糖) 可堵塞大孔道, 起到分流的作用。微生物自身也能起到选择性或非选择性的封堵作用。

二、微生物对油藏环境的影响

1. 微生物对油藏物理化学环境的影响

地层中注入微生物及其营养液后, 微生物能够利用地下原油作为碳源来发酵, 原油中的高碳数饱和烃通过降解产生能溶解石蜡的有机溶剂, 从而降低井筒结蜡程度并使油井的热洗周期得以延长。一些表面活性物质是微生物在地层中发酵产生的, 这些物质起到了乳化地层中原油、改变岩石润湿性的作用, 使岩石颗粒对原油的的吸附性降低。微生物发酵时产生的气体还可以占据岩石孔隙空间, 驱替出孔隙中的剩余油。另外, 微生物还可以直接作用于原油, 增加其流动性。这些综合因素相互作用, 是采油微生物能够提高原油产量的重要原因。

但在处理单井时, 那些拥有较大空间的岩石孔隙会被微生物率先占据, 在其大量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种粘稠的生物聚合体, 这些生物聚合体连同已经死亡的微生物体以及地层中的砂质颗粒混合, 会堵塞一些大孔道, 使储层的渗透率大大降低, 对原油开采造成影响。

2. 微生物对油藏流体的影响

在前人的一些微生物驱油实验中, 当封闭时间达到微生物生长衰退时间, 产出的油水分布是先互溶后分层 (所谓封闭时间, 即是指微生物在岩心中从稳定生长、代谢原油的时间) 。这与其它驱油方法产出的油水状况不相同。前人对实验结果进行过大量分析, 认为微生物可能存在一种摄取原油的机制, 通过这种机制的作用来实现菌—物接触。烃类是石油中的主要化合物, 原油发酵使具有疏水性的烷烃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 实现对原油的摄取。Erickson认为微生物对烷烃的摄取机制有三种, 即微生物与溶于水相中的烷烃接触;微生物与“增溶的”或“容纳的”烷烃接触;微生物与较大的烷烃小滴接触。笔者认为, 这三种机制都应该存在, 但后两种是主要机制, 微生物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物质增溶烷烃, 实现微生物与烷烃小滴接触。

三、油藏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

1. 油藏温度和压力对微生物的影响

Bubela通过实验观察到, 杆状细菌在遭受高压时会变为球状。如若压力突然降低, 微生物会破裂;但若压力逐渐降低, 它们会重新变回杆状, 对生物活动没有明显的影响。Bubela同时注意到脱硫肠状菌在10MPa和70℃下生长时, 其代谢速率为正常状况下的10倍 (根据H2S生成量测出) 。但是其它一些理想的采油微生物并不能达到这一结果, 因为对生物代谢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酶在极端环境下可能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

Marquis则是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做实验, 以研究温度和压力对微生物的影响。Marquis观察到, 存在一个压力临界点 (约13.8MPa) , 超过这个压力时, 在任何温度下, 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都将受到抑制。相反的, 当达到或接近该细菌的最佳生长温度时, 其显示出具有较好的耐高压性。

美国国家石油能源研究所制定了可采用微生物的油藏标准, 油藏温度应小于76.67℃, Na Cl浓度小于100g/L, 地层压力对微生物的影响不大。

2. PH值对微生物的影响

PH值是油层内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影响最严重的一个参数。目前, 公认的是p H值在4.0-9.0范围内, 微生物生长最佳, 但一些微生物也能在p H值最低1.0和最高12.0的条件下生长。PH值也能影响重金属的增溶性, 从而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一般重金属含量大于10-3mol/L, 就会对微生物有显著影响。但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微生物对重金属浓度的反应, 最新研究发现有些微生物也可耐受很高浓度的重金属。

3. 注水对微生物的影响

目前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个重点就是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老油田通常经历了多次注水, 油田水被注入的低盐度水调节, 且完全被氧所饱和。Ivanov和Belyaey发现微生物对原油的氧化作用发生在该油层地层水与注入低盐地面水之间相接触的层带。原油氧化产物激励了产甲烷菌的活性。他们发现当地层水被注入的低盐度水淡化时, 微生物产生甲烷的速率增加。这不仅与碳酸氢盐浓度的增大和有机碳的减少有关, 还与碳酸氢盐的δ13C组分变多和甲烷的δ13C组分变少有关。

四、研究展望

由于微生物采油技术具有多学科性的特点, 其今后的研究工作必将出现石油地质专家、石油工程专家和微生物学家协同合作攻关的局面。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将会是加强对水—油—岩—生物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 建立微生物作用理论模型, 开发出数模软件, 为日后扩大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范围提供合适的标准。

摘要:简要阐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方式方法与基本原理。综述了微生物活动对油藏环境的影响及温度、压力、PH值和注水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影响。并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采油,油藏环境,提高石油采收率

参考文献

[1]Bubela B.Combined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other environment Streets on MEOR.In:Donaldson E C and Clark J B, proceedings, 198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bial Enhancement of Oil Recovery, Afton, Okla.May 16~21, NTIS, Springfield, Va.118~123, 1983

[2]Donaldson E C and Clark J B.Conference focuses on microbial enhancement of oil recovery.Oil.Gas J.1982, 80 (51) :47~52

[3]Bryant R S, et al.Review of microbial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oil recovery.SPE Reservoir Engineering, 1989, 5 (2) :135~141

[4]Belyaev S S, et al.Halo tolerant and extremely halophilic oil oxidizing bacteria in oil fields.Dev.Pet.Sci.1993, 39:79~88

[5]Belyaev S S, et al.Met hanogenic bacteria from the Bondyuzhskoe oil field:gene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stable carbon isotopic fractionation.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83.45 (2) :691~697

[6]唐纳森E C, 奇林加奇G V, 晏T F等编著.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金静芷等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

[7]易绍金, 佘跃惠著.石油与环境微生物技术.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2

[8]张廷山, 兰光志等.微生物降解作用对稠油理化性质的影响.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3, (5) :1—5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篇13

一、设计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新课标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和引导员,指引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体会学习知识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这样设计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学生刚进入初中一年级,比较缺乏生态学理论知识,虽然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和利用多媒体,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学生而言,《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这个探究实验仍有较大的难度,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概括表达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层次、本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及以上分析,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理解生物可以影响环境甚至可以改变环境;

4、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及表达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数据的方法;

3生的科学素养。

、尝试学会探究实验的过程,初步掌握测量和统计的方法,收集、处、初步尝试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的生物学观点;、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初步学会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达成教学目标,形成学生的能力。课前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把不同层次的8名学生编成一组,确定组长一名,记录一名,交流发言代表一名。

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教学,用讨论法进行交流分析的形式来突破,教师让学生看图“为生物找个家”,小组共同完成。教师在各组开展讨论前要进行引导。首先,结合自己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以前学过的观察法,认真、仔细地观察、总结该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记录下来。其次,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第三,观察后,小组要进行讨论:猜想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哪些。第四,每组集体讨论后,一个人执笔,将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并选举代表向全班汇报。第五,汇报者的发言要简单、明了。

(通过交流,提高了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理解的能力,达到了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的目的。)

本节的探究活动侧重训练学生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上分三

步走:第一步,教师在课前带各小组同学在校园内的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完成实验,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探究实验的过程,初步掌握测量和统计的方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小组同学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第二步:上课让学生表达和交流,分享实验成果。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报告应给予评价,以利于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重视程度;第三步:回归课本,完成讨论。

(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教师连续展示精心挑选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然后向学生提问:看完这些画,大家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美丽?舒服?如果身临其境会怎么做???)

教师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谐美的共识: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会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会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会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但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里泡着、鱼在树上挂着、鸟在地上躺着,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认为是不和谐的。实际上,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就像鱼类具备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鸟类生长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飞行一样。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设计意图: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引出课题。

(二)创设情景,探求新知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讨论: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骆驼、沙漠、海豹、北极图片,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为生物找个家”,并说明理由,记录在学案上。

设计意图:题目比较浅,首先让中下层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而且讨论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有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意识,为下一个讨论做铺垫。

(2)资料分析: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①沙漠中的骆驼②沙漠中的骆驼刺③寒冷海域中的海豹④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并结合课本19页的相关内容。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并完成学案相应内容。

第二步:启发学生尝试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蝗虫的保护色;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设计意图:回归课本,学案设计以填空题的形式,达到简单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的目的。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第四步、巩固练习

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们分析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并完成学案部分内容。

1)鱼的身体左右侧扁,呈梭形,具鳍→对水的适应

2)

3)

4)

性是普遍存在的。

有影响?

仙人掌的茎厚实多汁,叶变化成叶刺→对干旱的适应 虎豹等猛兽等都具有锐利的牙齿和尖锐的爪→捕食的适应 鹿、兔、羚羊等动物奔跑速度很快→躲避敌害的适应 总结: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生物的适应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并带出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观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1)《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实验

第一步(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亲身探究实验。

课前教师亲自带各小组学生在校园完成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并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

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本节课)课堂上各小组间进行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让同学交流课前布置的探究植物影响空气湿度的测量结果,教师帮助同学通过实物投影投影出来,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实验结论。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说说探究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比各组的实验数据,发现误差较大的数据。

设计意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探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问所解均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经验与享受中展现出来,不时碰撞出思想火花,不仅会使他们感受和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探究方法和策略,而且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掌握了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

第三步:回归课本,讨论完成思考题

1)为什么测量时要选择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这样三个环境的空气湿度?

2)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的湿度会有什么区别,请作出假设。

3)测量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边吗?测量灌丛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4)在记录数据时,每次应多记录几组数据,算出平均值后,作为测量的数值,为什么?

5)分析表格并进行讨论:

(1)比较早晨时三处测得的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2)比较草地一天早、中、晚的空气湿度,能说明什么问题?

6)举例:教师拿其中一组同学的数据来画一张曲线图,让学生学画图。

结论: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这就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2)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3)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3、技能训练

教师出示猫、兔的双眼位置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从中发现问题。在完成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4、巩固练习

1)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2)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可说明()。

a.环境能适应生物 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3)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4)各种动植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野鸭趾间有蹼是对()生活的适应。

a.沙漠 b.水中 c.陆地 d.空中

5)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为动植物在陆地上定居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这说明()。

a.生物不能改变环境 b.生物能改变环境

c.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 d.生物能改变环境,而环境不影响生物

6)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蜂兰的唇形花瓣,常常与雌黄蜂的外表相近,可以吸引雄黄蜂前来“交尾”。雄黄蜂从一朵蜂兰花飞向另一朵蜂兰花,就会帮助蜂兰花传粉。

材料二: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起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植物界的拓荒者的地衣,能够在光秃秃的岩石上生长。地衣能够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使

岩石表面逐渐龟裂和破碎,借助长期的风化作用,形成原始的土壤,从而为其他植物的生存创造了条件。土壤中的动物(蚯蚓)的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通气性。总之,如果没有生物,地球上就不会有土壤。

①上述材料一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材料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5、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普遍性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七、作业设计

1、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猫为什么白天休息,晚上活动捕鼠?

(2)秋天,为什么“大雁要南飞”?

(3)夏天,人们为什么总是喜欢到大树底下乘凉?

(4)山东烟台苹果全国有名,它能到南方栽种吗?南方的香蕉能到北方栽种吗?

2、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利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作用的知识,谈谈人类将怎样与生物和谐共存?

八、教学反思

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讲授”,面对所有的问题更多使用讲授法去解决,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感受,主体与主导关系不清;而学生也习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烂漫的孩童逐渐“僵化”“老成”,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泯灭。新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位置转换,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引导员,似乎像旅游团中的导游,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发现和创造后的愉悦。

安排学生“为生物找个家”的讨论活动,通过图片资料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

活动,激发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并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活动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在探究实验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突破了难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交流的环节比较多,若把握不好,很有可能会超时,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学生课前的探究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如果教师的引导不够及时的话,那后面的讨论交流环节可能就不能很好的开展。

上一篇:大学学雷锋月活动方案下一篇: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