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共8篇)
论文题目公安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公安行政执法不仅决定着公安机关和警察的形象和权威,而且还涉及社会经 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关系到公民法人的权利能否得到保障,关系着社会的稳定 和发展。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十分广泛和普遍,它涉及国家政治生活 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公民有着最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同时由于警察权力 本身带有很强的强制性,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对公民合法权益的损害,因此,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在执法活动中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近年来,我国的人民警察 在严峻的治安形势面前,恪尽职守,不怕牺牲,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 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警察执法的情况还不能尽如 人意,离“依法治国”形势的需要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公安机关在 执法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这里将从公安行政执法的具体内容对公安行政执法 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予以关注,并就如何完善公安行政执法工作提出建议。
正确的执法理念是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做好执法工作的前 提和基础。公安机关要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育公安民警的法 治理念、大局理念和民本理念,在公安机关内部形成严格、公正、文明、规范执 法的浓厚氛围。同时要增强公安民警对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政治认同、感情认同和 职责认同,使规范、文明、理性、平和执法成为广大公安民警的一种自觉行动和 自发要求。加强公安机关法治文化建设,强化公安队伍法律信念和法治精神,提升民警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力、感悟力,做到党在心中、人民在心中、法在心中、正义在心中,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真正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民警心底、融会于民警 心灵、指导于民警行为,不断增强民警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有效提 升民警公正、严格、规范执法水平。1.增强民警的法制意识,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的观念。民警应自 觉转变传统观念,增强民主法律意识,树立人权意识,反对特权思想,坚持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在工作习惯和工作作风上,要从依靠政策和领导人的命令办事,逐步转变到依靠宪法和法律办事; 打击和保护要同时并重,既保障打击违法犯罪,也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决不能以种种理由,忽视人权,漠视法律赋予公民的 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文明、公正执法。2.提高法律知识和应用水平,使每个民警都能熟悉掌握常用法律法规,特 别是与公安工作紧密联系的刑法、刑诉法,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 规,透彻了解立法精神和立法宗旨,熟悉掌握具体条款的涵义和内容,并能结合 实际情况,正确的定性和运用。3.牢固树立证据意识,要使每个民警在办案过程中严格依照法律程序提取 证据,收集证据要依法、合法,确实、全面,杜绝刑讯逼供和违法取证,靠证据 来认定违法与犯罪行为。只有每个民警真正做到依照法律程序收集取证,并有理 有据的惩治犯罪,才能提高办案质量,保护公民利益,加大打击力度。
结语
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与重要组成 部分,完善公安行政执法对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相信随着法制的进一步健全,警察素质的全面提高,公安机关可以真正成为社会秩序的守护者与人身安全的保卫者。
参考文献
[1]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学(新编)[M]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2007.
[2]应松年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桂明,马怀德.案例诉讼法教程(上卷)[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4]卞建林刑事诉讼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 陈兴良.检警一体:诉讼结构的重塑与司法体制的改革[J].中国律师,2008,(11).
[6]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效率、程序及其和谐[M].北京:中国政法大 学出版杜,2007.
[7]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J],中国社会科 学.2003,(1).
关键词:执法活动,财物管理,审计对策
近年来,随着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边防部门各级审计机构将执法活动财物管理纳入审计视线,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力规范了执法活动财物管理工作。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对公安边防机关执法活动财物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审计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执法活动财物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
一是不按法定程序处理涉案财物。第一,提前处理。在案件性质尚未确定、侦查尚未终结或移送审查起诉的情况下,草率将涉案财物发还当事人或作其他处理。第二,拖延处理。《刑诉法》规定,对于扣押的物品,经调查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三日内解除扣押。但在实际办案中,有的办案单位对已查明与案件无关的财物,未及时在法定期限内解除扣押。第三,处理手续随意。随案移交时交接不清,手续不完备,造成案件移交单位之间在涉案财物上相互推诿扯皮;或退还当事人时,不按相关规定履行相关内部审批程序,随意发还,手续不清,或违背有关规定导致无法核销。二是违反规定标准收取保证金。依照公安部《关于取保候审保证金的规定》和公检法联合规定,交纳保证金的数额不低于1000 元。经济犯罪或者造成其他财产损失的犯罪应按涉案数额的1-3 倍收取。有的案件收取的保证金低于1000 元,根本起不到采取这项措施的作用。三是违规进行行政事业收费。部分基层执法单位在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制度上不严格,存在超标准、超范围收费行为,有的收费项目未执行新的法律法规,甚至继续对取消收费项目进行收费等。
(二)作风不实,态度不端正,导致部分制度不落实
一是涉案物品保管随意简化手续。有的办案民警(特别是需要扣押大量物品时)对要求持有人、在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写明扣押物品、文件的具体特征细目觉得非常烦琐,没有耐心,往往造成扣押清单登记不详,扣押财物的品质没有及时固定,由于执行程序不严格,待返还财物时,当事人和办案民警就财物的数量、种类、品质发生争议,致使办案单位面临被动局面。二是扣押台账登记不规范。由于工作态度不端正,日常管理措施不落实,有的单位虽建立了扣押财物台账,但未建立定期盘点、对帐、检查制度;有的单位台账登记不全、不细,涉案财物的底数不清,其台账登记失去真实性、完整性,形同虚设,影响公安边防机关执法公信力。三是具体办事人员能力素质不强。有的基层单位存在财务人员业务不熟练,收费及罚没款工作不规范问题。部分基层单位办理迁移证、户口本、二代身份证有时未给群众开单据,个别派出所户籍员收取迁移证、户口本工本费后不上交,直接用于购买办公用品等。
(三)沿用老思维、老做法,存在集体闯红灯的现象
一是办理案件中先行扣押财物或处罚。个别单位在办理有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治安案件时,为确保违法嫌疑人能够赔偿到位先行扣押财物;在办理治安行政案件中,特别是罚款数额较大、违法者又是外地人员的情况下,为确保随后的行政处罚不落空,常常采取还没有裁决先收取罚款,先行扣押财物,造成办案程序违法。二是收取保证金存在以罚代刑现象。有的单位保证金没收比例达到80-90%以上,通过察看案卷,没收保证金以后,不再继续诉讼程序,将案件长期搁置。三是部分单位存在坐支、挪用行政事业收费的现象。审计中发现有的单位年度行政事业收费金额为零,经仔细调查、分析,发现该单位将行政事业收费全部挪用,并用于弥补办公、办案经费不足。
二、加强执法活动财物审计的建议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加强执法活动财物审计的重要意义。公安边防机关是沿边沿海地区的重要执法力量,需要不断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而作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执法活动财物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边防机关的执法质量和执法形象。通过开展执法活动财物审计,可以对违规违纪现象形成有效震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防范问题发生,对促进执法活动财物规范化管理、维护执法单位执法公信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抓好审计质量,不断提高执法活动财物审计发现问题的能力。相较于其他审计项目,执法活动财物审计专业性较强,因此为确保审计质量和效率,认真做好审前准备,严密审计流程开展审计更显重要。一方面,在审计组成员的配备上,要求既要有熟悉财务审计工作的人员,也要有办案经验丰富的执法骨干,财务审计人员侧重于台账、票据和实物的检查,执法骨干侧重于网上办案系统、执法案卷和办案程序的检查,以便能快速、准确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写上,不能仅局限于检查“看得见”的案卷等资料,需要安排足够的时间了解被审计单位执法财物内部控制制度、落实情况和存在的薄弱环节等情况,以便“直击要害”,提高审计效率。
三是注重审计成效,推动建立执法活动财物管理长效机制。执法活动财物审计不仅要面向发现问题,更要从“屡审屡犯”的个性、微观性问题转向普遍性、宏观性问题,从机制、制度及管理、决策方面提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意见,指导督促被审计单位完善内控制度,逐步建立执法活动财物规范管理长效机制,最大程度地凸显审计价值。各级执法单位责任人要高度重视执法活动财物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要及时查找原因、落实整改、健全机制,不断提高单位执法活动财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施巧玲.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1,3(16):59-63
1交通行政执法风险种类及表现形式
交通行政执法是指依据交通行政法规、规章行使各类交通市场经营主体的行政监管职权。交通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在人们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通市场的有序正常运行,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交通行政执法工作就愈发显得重要,执法风险也就相对增大。梳理近年来交通行政管理机关执法问题,其执法风险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因执法不当而引发各种问题执法不当具体表现在法理上的执法不当和行为上的执法不当。法理上的执法不当包括执法依据不当、执法事实不当、执法主体不当。执法依据不当具体表现在法律、法规的适用上不当。由于国家道条、部门规章处罚规定比较笼统,缺乏执行力。地方法规、规章关于执法主体、执法内容、执法幅度上和国家道条、部门规章存在不一致的地方,造成法规、规章在适用上的困难。本市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法规、规章的适用上也表现在执法依据、自由裁量权的运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些执法人员不能把握处罚的适当性和合理性,滥用自由裁量权,随意处罚,引起被处罚当事人的异议。执法不当还表现在交通行政事实的认定不清上,比如检查危货运输时,危险品的认定难度就比较大,如果事实认定不清楚,就造成证据不确凿,处罚事实不当,造成错误执法。为执法风险埋下隐患。执法主体不当还表现在超越执法权限上。行为上的执法不当表现为执法人员没有按照规范的执法程序进行执法,行政执法有严格的程序要求,执法程序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执法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交通行政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施行,民告官成为可能,全国各地因行政执法人员适用法律程序性错误导致诉讼败诉的事件时有发生。目前我市交通行政执法程序规定有“行政检查事项”执法程序规范、“行政强制事项”执法程序规范、“行政处罚事项”执法程序规范,在实施交通行政执法过程中,这些程序如何规范使用,关键在于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法律素养,从根源上切断执法中的程序性错误。目前执法行为程序不规范具体表现在:①告知程序不完善,未经告知直接采取行政强制措施;②在交通行政执法中未告知当事人享有的陈述申辩权:③文书的填制、送达程序不规范、字迹潦草、辨认不清;④对车辆转让未过户的实际车主没有注明;⑤执法依据适用错误;⑥执法随意性较大。
1.2执法不作为,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执法不作为表现为对负有监管职责的公交、出租、汽修、货运等行业监管不力,没有严格按照法规、规章管理、监督行业动态,造成严重安全事故。执法不作为,失职渎职还表现为办“人情案”。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按照法定程序执法,排除层层困难,经过艰苦的调查取证,最终下达了处理意见。但执行处罚时,却不抵朋友的一个电话,一个条子。
1.3自由裁量权幅度过大导致执法腐败,被追究责任目前,交通行政执法部门执法依据的法规、规章规定的处罚幅度比较大。比如对无营运证非法营运的当事人可以处三至十万元的罚款。在这一幅度内执法主体给执法对象处罚多少也不违反法律规定,但如此大的自由裁量权就给执法腐败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作为长期处在执法一线的执法人员经常面对着执法对象金钱的诱惑、人情关系的压力。加之法规本身提供给执法主体自由裁量的空间,很容易使执法主体及执法人员出现腐败问题。一旦出现执法腐败就会造成执法不公,引起当事人的不满,从而造成当事人对处罚的复议或诉讼。
1.4执法不文明,执法形象差,容易引发执法风险执法不文明表现为执法人员服务于民的观念不牢,常常以管人者自居,对违法当事人态度冷、横、硬,经常训斥当事人。粗暴的执法态度直接影响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时常听当事人这样说:“我又不是罪犯,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粗暴执法还严重伤害到当事人的自尊心,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暴力抗法,从而使正常的执法行为变成执法事件,导致执法风险。个别执法人员不会做详细耐心的解释说服工作,简单执法,一罚了之,不加教育,往往引发当事人的对立情绪,直接影响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形象和政府形象。有些交通行政执法人员法制意识不强,法律素质较低,执法质量不高,随意性较大,对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询问无法解释清楚。粗暴执法不是行政执法,而是行政执行。
2规避行政执法风险的主要对策
如何有效规避执法风险,促进依法行政,提升执法效率和执法形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2.1不断探索执法方式改革的新途径
2.1.1开展执法创新活动:①创新“有奖举报”方式,打击非法道路运输经营行为;②举行行政执法模拟演练;③借助司法手段处理、查扣违法车辆;④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行细化规范;⑤行政执法卷宗进行评议;⑥重大案件处理成立评审委员会,采用合议制,少数服从多数。
2.1.2事前执法宣传。以散发宣传单、发放整改通知等形式通知执法对象,给当事人一个自纠、自我转变的过程,使执法对象在心理上有一个缓冲期,也容易得到执法对象和群众的理解、支持。这方面徐汇区整治吴江路非法摊贩做法值得借鉴,事先在电台、报纸上大做文章,广为宣传,然后再去执法,取得不错的效果,从而降低了执法成本,又减少了当事人的损失。那么我们交通行政执法部门能不能在整治“黑车”上效仿这一做法呢?
2.2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执法人员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两个方面,其中政治思想素质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有了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可以通过执法人员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在工作、培训和自觉钻研中逐步提高。实践证明,执法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执法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低。
2.2.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有针对性的做好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转变执法主体对自身定位的认识不足,树立民本思想。另一方面是教育执法人员正确处理义利冲突,不义之财不能取。②执法先进分子的示范是执法人员素质建设的道德支撑力量,榜样的力量无穷大。③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执法荣誉感,正气观。
2.2.2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制定严格规范的学习培训制度,进行定期的执法业务学习和业务考试,考试成绩与考核挂钩,迫使执法人员进行经常性学习。②定期进行执法评议、讲评、执法知识竞赛等活动。③组织执法人员进行经常性轮训,进行专题性执法轮训活动,在活动中增长业务素质。
2.3加大监督力度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对规范执法行为能够起到较大的制约作用,三月份颁布施行的《上海市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更是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责任制。但是,正确实施责任追究制的前提是进行严格的事前监督和事后执行。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建议设立相对独立的行政执法监督小组,实行专门监督。其次,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备案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督察制度、行政执法统计制度等。外部监督为人大监督、群众监督、执法对象监督等,外部监督关键是要做好政府信息公开、举报事项落实工作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森林公安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级森林公安机构被设置为行政机关、民警使用政法专项编制、公安保障经费落实,执法力量得以加强,长期困绕森林公安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极大地提高了民警工作积极性。在新形势下,作为森林公安机关更应充分履行职责,在林业部门、公安机关的坚强领导和指导下,理顺内部执法体制,规范执法行为,健全林业法制,强力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为实现林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森林公安现行执法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执法无完全主体资格
县级以上森林公安机关无独立执法主体资格。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机构多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内设,不能完全以自已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二是各级森林公安机关未实行财政一级预算,不能独立对外承担民事和法律责任。从而导致森林公安机关无法依法拥有与职责相统一的执法职权;森林公安查办案件,受作出处罚受部门利益左右,该立案的未能全部立案,个案处理难以到位。
二、职责权限不对等
森林公安机关依照《森林法》第二十条规定,负责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秩序,保护辖区内的森林资源,可谓职责分明。然而事实上,我省县级以上大多数森林公安机关却没有履行职责相对应的执法权限,导致责权不对等。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履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法定职责上:《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章第十四条四项:国有林区的森林公安机关负责管辖林区内发生的案件。而对非国有林区的森林公安机
关应当管辖哪些治安行政案件并没有明确,森林公安怎能履职?
二是在履行保护辖区内森林资源的法定职责上: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中,明确19种森林案件划归森林公安机关管辖。但管辖限制性条件多,而且很不完善,不同程度引发管辖争议。如:非法经营案件中,森林公安机关管辖买卖林业和陆生野生动物的经营许可证明文件的案件,而对没有买卖文件,直接从事非法经营林木种子、野生动植物等案件,却没明确界定给森林公安机关管辖;抢劫案件中,森林公安管辖抢劫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或其制品的案件,而对抢劫野生动植物、木材等,也没有明确由森林公安管辖,诸此等等,没有管辖权,就没有执法权,对未从犯罪客体去研究,去界定的案件管辖,与森林公安的法定职责相违背。
三是县级以上森林公安机构未成为独立法人单位,其不能以自已名义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和立案侦查刑事案件,其执法权限受到多方限制,与法定职责不能形成有机统一,严重影响森林公安机关正常履行职责。但在江西等省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森林公安自己可以单独行使刑事司法权和实施治安管理处罚。
三是层级管理不协调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层级执法监督没有完全到位,对基层执法活动缺乏动态监督。二是层级管辖不明确。县级以上森林公安机关多属管理型,森林案件多由基层查处。而基层受警力、装备、技术、财力、专业知识等制约,缺乏处置应对大要、疑难案件的能力,很难冲破关系网和地方保护主义束缚,案件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三是层级警力资源未整合。各级森林公安执法各自为政,缺乏形成“一股绳”,重大、特大案件查处无声无息,森林公安地位实难提高。
四、联动机制不健全
涉林行政许可、资源管理与公安执法“三权”分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审批者只管依法审批,管理者只管如何规范,执法部门只管依法办事,没有形成整体联动,信息资源没有完全形成共享。执法部门对审批情况缺乏动态掌握,审批单位对审批对象守法情况缺乏动态了解,管理部门的管理措施大多来自理论研究,缺乏可操作性。如保护野生植物的“野生”,在司法实践中,无法证实和认定。整体联动机制和协调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影响森林公安执法办案。
森林公安机关在行政上服从林业主管部门领导,业务上接受当地公安机关指导,管人与管事没有形成整体联动,一定程度制约了民警积极性发挥。
森林公安执法体制对策
一、县级以上森林公安局应成为林业厅(局)直属法人机构,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1、根据相关规定,森林公安机关实行林业和公安部门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既是同级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的行政机关,又是同级公安机关的序列机构。因此,各级森林公安机构必须服从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并在当地公安机关指导下开展业务工作,森林公安必须服从服务于林业工作总体大局。
2、县级以上森林公安机构统一设置为森林公安局,同时加挂森林警察总(支、大)队牌子。应当依法享有查处部分林业行政案件、所有涉林治安案件、森林公园、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内所有治安案件的处罚权、涉林刑事案件侦查权(这个问题在江西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有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权利和承担违法行政赔偿的法定义务,森林公安局应当成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直属二级独立法人单位。
3、森林公安经费保障主要用于森林公安履行职责,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情况下,实行财政单列,一级核算。
二、明晰各级森林公安机关执法权限,从严规范执法行为
1治安管理方面: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1条规定:“治安管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其中警告、五百元以下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和《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
(一)》第十项:根据有关法律,铁路、交通、民航、森林公安机关依法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治安管理工作,县级以上铁路、交通、民航、森林公安机关对其管辖的治安案件,可以依法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铁路、交通、民航、森林公安派出所可以作出警告、500元以下罚款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同时,《森林法》中赋予森林公安机关有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森林资源的法定职责。由此可鉴,县级以上森林公安局(含县级)一是有维护森林公园、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内治安秩序的法定职责,有对辖区内特种行业、交通等实行治安管理,对所发生的治安案件予以受理和处罚的权利。二是对涉林治安案件有管辖权。三是可以自已的名义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四是留置盘问、传唤、检查等措施应由县级以上森林公安机关负责人审查批准。这个问题在江西也得到了解决。
2、刑事侦查方面:《公安部关于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通知》(公通字[2000]58号)第三条规定:森林公安机关是从事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的专门公安机关,负责侦查其辖区内的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县级以上森林公安局、森林公安分局负责重大集团犯罪和下级森林公安机关侦破有困难的重大刑事案件的侦查,经森林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侦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可直接向同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森林公安机关未设看守所的,扣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由地方看守所负责羁押。此项规定明确赋予县级以上(含县级)森林公安局侦办刑事案件的执法权限,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应据此进一步明确,从而消除各地认识不统一,操作不规范问题。这个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早在2007年就以文件形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3、林政管理与处罚方面:根据《森林法》第二十条规定和国家林业局授权,森林公安局、森林公安分局、森林公安警察大队可以自已的名义,代行《森林法》第39条、42条、43条、44条规定的行政处罚权。查办其它林政案件,以林业主管部门名义实施行政处罚。
三、森林案件实行层级管理,明确各级受案范围,从而有力查处森林案件
1、县森林公安局负责查处一般刑事案件、涉林治安案件和林业行政案件,市森林公安局负责查处重大的、疑难的或社会影响较大的森林刑事、治安案件和林业行政案件,省森林公安局负责查处数量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或社会影响特大的森林刑事、治安、林政案件。上级森林公安机关也可指派下级森林公安机关管辖案件,也可自主决定受理应当由下级森林公安机关受理的案件。
2、省森林公安局为市森林公安局所办案件的行政复议单位,市森林公安局为县森林公安局所办案件的行政复议单位,县森林公安局为林区派出所所办案件的行政复议单位。
3、县级以上森林公安机关应强化刑侦、治安、法制力量,把刑案侦破作为森林公安工作的突破口,下大力气,下苦功夫查处一批影响大,情节特别严重的大要案件,努力提升森林公安社会地位和形象,各级法制部门要把关审查案件质量,加强执法调研,统一执法口径,建立健全适用性强的林业法制体系。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建立鉴定机构,具体负责对珍贵树木鉴定、野生动植物鉴定、损失鉴定等,为案件定性和侦破指引方向;加强协作机制建立,管理部门、审批机关要与森林公安实行信息资源共享,相互监督,互通情况,形成合力。
四、加强执法监督,提高侦查破案能力和水平
1、森林公安负责人继续实行“上管一级”,未经上级森林公安机关同意,组织部门不得任免。
2、加强执法质量考核。上级森林公安机关应不定期对下级森林公安所办案件材料进行审查,对执法活动全过程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规范行为,定期制发执法质量通报,努力提高办案件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
3、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上级森林公安机关要敢于问事、问人、问责,对错案、败诉案、违法执法等严格行政问责,强力推进效能建设,确保政令通畅,廉洁高效。
-------以暴力执法为例
[摘 要]依法行政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是指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依法行政原则的贯彻执行才能保证公权力得以约束,使行政执法活动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依法行政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治程度的提高,依法行政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现阶段,我国依法行政的水平仍然很低,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困境和不足,不利于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加以完善,不仅要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更要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执法水平,完善行政监督机制,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才能实现依法治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关键词:依法行政;困境;对策
0
一、依法行政原则的内涵及必要性...............................................................................................2
(一)何为依法行政原则.......................................................................................................2 1.“法”是一切行政活动的基本依据............................................................................2 2.“行政”是法定职责....................................................................................................2
(二)依法行政的必要性.......................................................................................................3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3 2.依法行政是社会民主的必然要求................................................................................3 3.依法行政是法制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4 4.依法行政是行政工作顺利开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保障............................................4
二、我国现阶段依法行政原则面临的困境...................................................................................4
(一)依法行政法治思想与立法进程的问题.....................................................................4 1.依法行政思想意识不足................................................................................................4 2.行政立法缓慢、滞后....................................................................................................5
(二)行政执法的水平和执法者素质不高...........................................................................5 1.行政执法机构责任不分主体不明................................................................................5 2.行政执法程序不规范....................................................................................................5 3.行政执法者素质不高....................................................................................................6
(三)缺乏对行政权有效的监督和制约...............................................................................7 1.监督意识不足................................................................................................................7 2.监督主体混乱................................................................................................................7 3.监督效果有限................................................................................................................7
三、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原则的对策...........................................................................................7
(一)加强法制教育、树立法律意识...................................................................................7
(二)加强行政立法、提高立法质量...................................................................................8 1.建立健全行政法律法规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8 2.注重立法质量、增强法律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8
(三)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及执法者素质...............................................................................9 1.建立统一完善的行政人员“准入”制度和管理制度.............................................9 2.要完善行政人员的培养培训模式.............................................................................9
(四)完善对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10
四、结论.........................................................................................................................................10 我国行政管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有差距,在依法行政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一原则的贯彻来说是一项考验。要想走出困境,全面贯彻执行依法行政的原则,不仅要在思想上进行观念的转变,也要完善行政立法,提高行政执法的水平,还要建立有效的行政监督系统,最终真正做到贯彻依法行政原则,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依法行政原则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何为依法行政原则
1.“法”是一切行政活动的基本依据
所谓的“法”首先是指法律法规和规章,其次是指法律文件所体现和确立的法的精神和原则。与法律条文相比,法律精神和原则更具有广泛适用性和稳定性。“依法行政”中的“法”很明显不包括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即所谓的“红头文件”,一旦这些“红头文件”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依据其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就属于违法行政。2.“行政”是法定职责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授予的权限之内,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并对其具体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的活动。具体来说,依法行政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地依照法律管理国家的行政事务。从本质上看,依法行政是人民通过权力机关依法授予政府行政权,并通过法律限制、监督行政权的行使,以防止行政权的滥用。凡是法律没有授权的,政府不得为之,将政府置于“法治”之下,政府为有限政府。政府的权力是由人民通过立法授予的,正如社会契约论里所说:社会的所有权力都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为了便于管理,人们将拥有的权力让渡一部分成立政府,因此,人们有权决定成立什么样的政府,政府应对人民负责。法律是行政机关进行各种活动和人们对其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依法行政是对各级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人民群众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对政府部门提出的要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而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就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以至终点所在。行政机关在依法治国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只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建立法治国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在人治国家中,民众必须守法,政府可以不守法。在法治国家中,民众应当守法,但政府必须首先守法。依法行政要求:
(1)行政机关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来从事行政行为,“无法律即无行政”,严禁超越法律行使职权。
(2)行政机关在行使法定职权,从事行政活动时,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这里的“依法”,既包括依实体法,也包括依程序法。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星鉴于长期以来“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强调行政行为应当遵守法定程序在今天乃至今后显得尤为重要。
(3)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2.依法行政是社会民主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体现“人民权力人民用”,“赋予权力为人民”的宗旨观念。依法行政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执政条件下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关节点,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行政是法制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迅速,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律规定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制定和实施,从法律层面对依法行政提出了新的要求,确立了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监管的基本机制。可以说,依法行政是法制建设发展完善的必然结果,也是法制建设的内在需求,使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一样,都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程序的约束。4.依法行政是行政工作顺利开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保障
2004 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所谓和谐社会第一特征就是民主法制。那么,今天我们的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是怎么样的呢?用法律来约束政府行政权力的能力如何呢?在这里我们可以民告官的视角来分析依法行政的能力。因为如果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越高,那么老百姓的胜诉率就越低。准确把握依法行政的概念和原则,是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制型政府的基础。依法行政才能保证行政工作统一、稳定、有序的开展。各地行政工作统一在法律的规定下开展,才能实现行政活动的公平和效率,避免产生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避免社会矛盾的出现和激化,消除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不稳定的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行政工作必须是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朝令夕改”只会给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困惑和不满,依法行政才能保证行政工作的连续和稳定,避免了人治带来的权力的滥用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
二、我国现阶段依法行政原则面临的困境
(一)依法行政法治思想与立法进程的问题
1.依法行政思想意识不足
对依法行政来说,立法是基础,执法是重点,执法者的素质决定执法的成败。目前相当一部分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亟须改进。造成政府及其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他们的普法工作没有到位。行政执法 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依法行政不仅是要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而且行政管理者本身也应当守法,应当在法律规范规定的范围内行事,特别对行政执法的程序以及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时,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完备。
2.行政立法缓慢、滞后
中国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行政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一系列标准政府行动、操控滥用权力、维护公民权益的行政法令、法规相继出台,使中国向法治国家的路途迈进了一大步。中国行政立法尽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与中国的经济、民事、刑事立法及与发达国家的行政立法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距离,尤其是中国的行政程序立法很不完善,不只缺少全国一致的行政程序法典,并且很少单行的专门行政程序法令文件,行政程序的规矩仅散见于有关行政管理的法令、法规之中,这些规矩很不集中、很不一致。并且有的法令,法规有相应的行政程序标准,有的法令、法规矩仅有行政实体标准而没有任何行政程序标准。
(二)行政执法的水平和执法者素质不高
1.行政执法机构责任不分主体不明
目前,我国行政机构冗杂,执法主体混乱,比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单位的成立代表了我国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有了一个统一的执行单位,同时,原有行政单位的执法权利并没有被收回。因此,多头管理,执法队伍过多过滥,导致执法工作效率低下,权限不明,责任不分,出现问题也无从解决。在实践中,有利可图的环节,执法部门争先恐后,责任大,油水少的工作,无人问津,互相推诿,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执法混乱,最终损害的还是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
2.行政执法程序不规范
一方面,执法部门作为各级政府的组成和职能部门,理应为实现政府的管理 目标而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与支持。但在实践中,行政执法的状况却并非完全如此,执法不协调和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影响行政效能和政府形象的突出问题。目前,一些行政执法权在横向上交叉较为严重,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进而导致执法冲突;一些执法部门的执法权在纵向划分上也缺乏明确分工,执法重叠较为严重,常造成上下两级行政执法机构同时对一个违法行政行为进行处罚,并发生冲突的现象,在群众中造成很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新形势下,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深入推进,行政执法的方式必须适应客观要求,善于运用现代化、电子化管理手段,随着执法观念的变革不断创新。但现实中,一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仍受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影响,仍多采用简单执法方式。例如,有的执法部门仍然习惯采用运动式的工作方法,不注重日常管理,一旦问题暴露或被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主体披露,便采取突击执法的方式,使法律的执行存在较大的弹性,甚至使一些社会违法现象与集中整顿执法变成了“游击战”,不仅执法效率低下,而且社会效果不理想,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难以保证行政执法的效果。3.行政执法者素质不高
虽然今年来我国的公务员招考的门槛在不断地提高,但是行政执法人员整体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情执法、权钱交易、权利寻租等现象依然存在。在行政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无视法律的存在,把法律看做是可有可无,不依法行政,执法力度不够,不严格执法。
对依法行政来说,立法是基础,执法是重点,执法者的素质决定执法的成败。目前相当一部分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亟须改进。造成政府及其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他们的普法工作没有到位。相当多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依法行政不仅是要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而且行政管理者本身也应当守法,应当在法律规范规定的范围内行事,特别对行政执法的程序以及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时,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完备。
(三)缺乏对行政权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1.监督意识不足
一是人治观念根深蒂固;二是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法律工具主义将法律仅视为一种治人的工具和手段,而不具有法律的目标价值观念;三是治民不治官的观念,古代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的思想观念,直到今天还在影响今天的中国社会;四是权力本位观念,“有权就有一切”,有这种思想的人还是很多,中国人对“权力”是十分崇拜,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广大农村。2.监督主体混乱
我国行政法制监督存在着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然而多个监督主体之间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缺乏一个引导机构,导致监督主体之间权责不分,监督网络难以形成和发挥作用,甚至还存在一些监督的漏洞和真空地带。3.监督效果有限
在我国,司法独立尚未实现,司法机构受制于行政机关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不足,监督效果大打折扣。缺乏独立性,导致监督机构的公正性也得不到保障,监督只是纸上谈兵,效果很不明显,行政机关不依法行政的现象有恃无恐。
三、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原则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教育、树立法律意识
公务人员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者,是依法行政最基本的主体,也是一切行政活动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进。但是我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史及改革前高度集中的体制,从客 7 观上促长了公务人员的“官本位”、“管本位”意识,而责任行政观念薄弱甚至是缺乏,因而实现制度约束下的公务人员自觉地依法办事、依法承担责任,是法治走向良性运作的根本,否则,再完善的制度也会被与之不相适应的观念错位和水平低下所扭曲,甚至使制度失去意义。
因此,必须大力增强政府公务人员职权法定和权责统一的观念,任何行政职权的取得和行使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承担责任是现代法治政府的第一要义,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理应承担起与权力对等的责任,对人民负责,就是对党和国家负责,政府违法行使权力要承担责任,违法不作为同样要承担责任。要充分发挥各级行政学院对公务人员进行经常化、制度化依法行政培训的重要作用,教育广大公务人员不惟权、不惟上,只惟法,自觉地在法律之下,而不是法律之外,更不是在法律之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绷紧法治与责任这两根弦,并通过定期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等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公务人员队伍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水平,牢固地树立起违法行政必须负责任的意识。
(二)加强行政立法、提高立法质量
1.建立健全行政法律法规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要加快行政立法的脚步和进度,避免出现法律的真空地带,要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完善法律法规,改变法律滞后的现象,使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更强,在实践中更能有效的作为执法依据。
首先,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修正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立法工作。对已过时的法律条款进行修正。其次,以市场经济的需求为原则,对行政监督机制进行改革,加强各个监督主体之间的沟通。从政府司法到自身都应建立起监督检查机制,切实加强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司法部门根据法律有效实施监督,行政管理机关系统内部也应建立其自身的监督管理机制,做到监督到位不留漏洞,从源头上防止一切违反行政管理规定的行为。2.注重立法质量、增强法律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依法行政要求法律必须是民意的体现。立法必须遵循社会活动的规律,符合 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法律不停的制定、不停的修改,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也不够强的问题,充分调研、立法科学并且有效,才能为依法行政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使法律法规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更适应国际环境的需要。
政府立法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一种完善的行政法律体系是以完备的行政立法为前提条件,有了法,行政机关才能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力。(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立法的良性化;(2)提高政府立法质量,必须坚持民主立法,不断提高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
(三)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及执法者素质
1.建立统一完善的行政人员“准入”制度和管理制度
在行政人员“准入”制度方面,把好行政人员的入口关,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健全和完善独立的行政人员“准入”制度、资格认证制度;其次,在通过行政人员“准入”考试的基础上,再参加公务员考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人员的招收与录用机制,进一步严格把好入口关,坚决杜绝人情关系等因素干扰,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高素质的人员进入行政系统。在行政人员管理制度方面,完善用人机制,努力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除此之外,还要完善行政人员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切实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2.要完善行政人员的培养培训模式
在培养模式上,首先,我们可以从培养行政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加强其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其次,就是要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主要是根据其职业特性和相关要求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试想如果一个行政人员不懂法律方面的知识,他如何能执好法,如何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再次,加强其业务教育,增强行政人员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最后,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努力健全职业继续教育,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目的在于保证行政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其任务主要是更新和补充法律知识和 业务技能,努力为行政人员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和学习途径。
(四)完善对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
首先,确立监督机构的权威性。行政执法监督是“硬碰硬”的问题,要使监督机制真正有效,主要是监督者必须具有权威。一是承担监督责任的机构必须依法具有相对较高的地位和较强的职权,在人、财、物等方面具有必要的自主独立性,避免受到不应有的外部影响,特别是来自被监督者的牵制和制约,才能够保障监督的措施和责任追究能够落到实处。二是要从制度上明确监督者的监督职责以及不履行监督职责的机构和人员的责任,真正做到“监督者受监督、负责任”,从制度上促使监督者自觉履行监督职权,尽可能杜绝监督不作为的现象发生。
其次,加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结果的落实。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2011年对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情况的调查统计显示,在357个市级政府和2793个县级政府中,已经建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分别占到了94%和87%,可见目前形势下,有关执法责任追究的规范性文件已经不少,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只有在监督考核的基础上与奖惩、晋升等挂钩,真正把执法的优劣作为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主要政绩对待,与单位和个人的荣誉、利益和晋升相连,行政监督一系列制度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否则,失去了绩效奖惩和责任追究的保障,不仅不能对违法行政起到威慑和遏制的作用,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也难以持之以恒地进行。
再次,加强监督的机制。行政执法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执法工作面广量大,现阶段各类执法活动、各行政执法机关都在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科学合理的执法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因此,行政监督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准监督的切入点,在设立独立的行政监督机构加强与社会监督主体的沟通,逐步推进各项监督制度的落实。
四、结论
综上所述,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是关系到我们党执政之基能否不断巩固的重大问题。因此,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依法行政的内涵、内容和意义,同时深刻地了解我国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长此以往,便会积重难返,病入膏肓,成为依法行政的障碍,势必影响到依法治国的进程和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实现。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完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依法行政将会越来越规范,将会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胡建淼, 钱建华.行政明确性原则初探[J].江海学刊, 2004,(05)[2]方士荣:《依法行政内涵解读》,《政策》,2003年第3期
城市管理是政府行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也直接体现出一方水土的社会文明程度。城市管理包罗万象,大到生存环境,小到衣食住行,涉及千家万户。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管理面临的新课题越来越多,开展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强科学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日益重要。
一、当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问题综述
(一)城市承载功能不足,总体运行质量不高
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目前,大量人口从农村集中流向经济较发达的城镇,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引发资源配置、劳动就业、福利保险、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与之相伴的是,城市新增人口的整体素质与城市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文化素质上,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难以达到生产、经营、管理各类岗位的技术要求;文明修养上,观念意识、言行举止等诸多方面,层次较低。
(二)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当前城市管理体制未理顺,条块关系不协调,制度安排不合理,城市管理难以形成合力,难以形成共同负责、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体制机制,城市管理仍处于行政命令与依法管理并存、严格执法与暴力抗法同在的复杂矛盾冲突中。主要表现在,是管理观念上的“重建设轻管理”、“先建设后管理”、“看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还未真正扭转过来,还未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隔、纵横交错,统筹协调不够,职责不清,职能不到位,督促检查不力和措施不落实,导致工作中往往相互推诿,削弱了行政效率。城管部门责大权力小,难以起到协调作用;执法手段上的不足。城管执法缺乏必备的约束力和强制性,缺乏有力、有效的强制实施措施。
(三)市民文明素质亟待提高
建设现代化城市必然需要文明程度较高的市民共同参与,共同维护。然而由于社会人口流动加快,城市人口动态性强,构成日益复杂,部分流动人群多以追逐个人经济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当个人私利受到影响时,城市文明往往便被抛在一边,各种旧有观念和不良习惯就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城市空间。由于受到经费、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城市文明的宣传教育机制和长效约束机制难以形成。
二、应对措施初探
由于城市管理工作的牵涉面广、任务量大,更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服务性等特点,我们应当从宏观的角度,以开阔的视野去看待和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力提高执法效率,全面提升执法水平。
(一)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工作
依法行政,就是要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它要求执法部门严格将法律、法规、规章贯彻到处理城市各类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去,始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是要强化执法力度,尤其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严格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处罚公平公正,杜绝情绪执法、人情执法;二是要规范管理,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人、约束人,并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有效约束执法行为,做到管有依据、罚有力度、惩有程序。
(二)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
充分认识搞好城市管理对维护城市运转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重要作用,发挥城市政府管理职能,把城市管理摆上重要位置,集中精力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以法治为基础,理顺城市的管理体制,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问题,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统。破除重建轻管的传统观念,实行建管并重,突出城市管理,在强调职能部门管理责任到位的同时,加强综合管理,建立强有力的城管网络体系。
(三)加强宣传教育,改善执法环境
着力发挥宣传教育对预防违规、违章现象发生、赢取公众理解与支持、改善优化执法环境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充分发动宣传攻势,形成宣传声势,以社区为宣传点,构建辖区宣传教育网络,通过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上门走访、发放宣传资料等各种方式,广泛宣传城市管理的政策法规,让城市管理法规规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政府部门单一地进行城市管理转变为整个社会广泛参与城市管理。
三、工作回顾与总结
立足于上述背景,包河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岗位职责理念,开拓创新、务实进取、尽职尽责、积极作为,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树立“大管理”理念、推进“三大市容”建设做出了不懈努力。在执法工作中,我们切实履行7+X执法权限,大力推进效能建设,确保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始终坚持执法为民、服务社会、文明执法、秉公办案,严格按照执法程序,依法立案查处各类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案件。2009年上半共立案查处各类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案件576起,无一例案件引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使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走向法治化、系统化、规范化轨道,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但是,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城管工作本身的琐碎性、复杂性,当前执法工作中也面临着一些难点问题。
(一)流动摊点管理问题
1、由于我区滨湖新区建设时间不长,生活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不健全,再加上各类流动人员和建筑工人较多,日常消费市场需求量大,新区现有的交易、服务场所承载功能较弱,远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此外,规范摊群点的先期界定工作尚未有效展开,各项配套措施未能落实到位,对于大量的流动摊贩缺乏必要的疏导措施,导致目前存在着难疏难堵的紧张局面。
2、老城区流动摊点的治理工作难度始终较其他区域更大,而规范摊群点界定工作迟迟未能部署到位,难以对大量流动摊点进行有效疏导。目前流动摊点管理的工作方式缺乏实质改进,仍然采取突击式和阵风式,未能切实缓解与流动摊贩直接的矛盾冲突和执法工作面临的社会压力,整体效果上反复性很大,执法效率较低,难以达到长效管理常态,3、老城区存在着街巷支路较多的固有特点,这些区域的控制力度相对较为薄弱,导致对这些区域的流动摊点管理不规范,监管工作不到位。白天总体情况尚好,但由于夜间街镇、社居委监管人员不足,难以持续保障监管力度,导致流动摊点占道经营现象依然时有存在。解决措施和建议:
1、建议滨湖功能区立足自身实际,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灵活制定各类具有显著针对性的措施、办法,在不违背法律法规以及前期规划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选择适当的路
段、时段,在滨湖新区增加设置摊群点,对大量的流动摊贩进行分流,并适度介入,加强约束,规范管理;
2、建议老城区各街镇尽快落实规范摊群点的界定工作,在本辖区范围内选择合适路段、规定经营时段、明确管理要求,规划摊群点,上报区文明办和市容局进行审核,逐步规范摊点管理;同时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加强对街巷支路摊点和夜间流动摊点的管理,强化网格管理责任,实行定人定岗,突出摊点管理的长效性、常态化。
3、在适度加强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严格工作纪律的同时,注重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沟通,力争取得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配合。
4、积极想其他先进城市和地区学习管理经验,可以考虑借鉴引进社会化服务公司进行前期管理的经验,通过城市管理适度社会化来节省执法成本、缓解执法压力、改善执法形象。
(二)“三车”管理和机动车乱停放问题
存在问题现状:
1、混凝土运输车、渣土车、运料车“三车”路面泼洒屡禁不止,影响了道路的整体保洁水平;
2、机动车乱停放管理力度不够,缺乏具有成效的制约措施,影响道路交通和行人通行。存在原因:
1、施工方和车辆驾驶员多拉快跑甚至严重超载,同时,为降低运输成本,运输车辆未采取密闭措施或密闭不严;交警部门执法力度不够大,遇到违法当事人拒不接受处罚的情形,考虑到混凝土搅拌车内混凝土保质时限较短、造价高、一旦混凝土凝结损失较大的特点,一般不采取当即强制执行的执法手段而采取事后处罚,因而威慑力不够大,不能从源头予以遏制;
2、对乱停放车辆处罚力度不够,城管部门缺乏必要的管理权限和惩处手段。
解决措施和建议:对于“三车”管理和乱停放管理,建议由区政府协调,建立交警部门与城管部门联合执法、共同管理的长效机制:
1、对于“三车”,由城管部门负责日常巡查监督,对违反市容管理条例的施工方和车主按规定进行处罚,屡教不改或拒绝服从管理的,由交警部门依法进行暂扣证件甚至运输车辆,直至取消营运资格;
2、对于乱停放车辆,对车主开具由城管部门和交警部门联合盖章的罚单,先到城管部门接受处罚,拒不接受处罚的,把违章信息通报交警部门进行曝光,并在车辆年审时一次并处。这种联合执法管理模式在“中博会”保障期间起到非常明显的管理效果,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起长效的联合执法机制,后期便不了了之,车辆乱停放现象重新回潮,给城管部门造成很大的管理压力。
(三)占道作业问题
存在问题现状:我区桐城南路和巢湖南路等地段占道修车、洗车现象严重,且屡禁不止。存在原因:
1、桐城南路和巢湖南路自道路拓宽改造后,人行道比原来宽敞了许多,一些经营户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扩大经营场地,进行占道修车、洗车。
2、该地的一些门面房拆迁后面积普遍较小,并不具备修车、洗车的经营条件,店家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正常开展业务,只有占道洗车、修车。
3、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对开展洗车、修车经营申请人的前期审批工作中把关不严,对一
些并不具备小车、洗车资质的申请人未能做到仔细审查而予以许可。
解决措施和建议:
1、建议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前期审批工作中严格把关,对不符合修车、洗车条件的店家不予审批,坚决不予发放经营许可证。
2、安排执法人员加强对该区域的巡查力度,对经营户的占道经营行为予以先期控制、规范管理。
3、针对屡犯不改的经营户,在做好先期宣传、教育、劝导工作的前提下,必要时逐步加大处罚力度。
(四)高空楼宇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等问题
对于在高空楼宇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的行为,由于我们的执法权限范围较窄,能够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也比较有限,导致在实际执法工作中很难采取切实有效的强制措施对这类行为予以制止和处罚。经常在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的行为完成后我们却难以采取有力的对应措施予以取缔。(由于这些广告招牌设于高楼楼层,我们在拆除的技术难度上极大,我们既没有专业拆除人员,也没有拆除工具,就连进入广告设置人的房间都很困难。)同时,阳台玻璃张贴广告性质宣传品的行为也是较为棘手的问题。如马鞍山路金地国际城的违规设置广告和张贴的行为一直难以彻底有效地查处。黄山路鸿诚大厦玻璃内侧张贴的招牌广告也是如此。
目前还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执法权限狭窄,缺乏制约力度强的强制措施。由于我们的执法权限范围的限制,对于拒绝拆除的当事人,缺乏进一步的制约措施。除了作出罚款和限期改正、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外,没有其他的配套措施予以保障处罚决定的顺利执行。
2、强制措施实施成本大,缺乏可操作性。我们在组织强制拆除时,经常会遭遇当事人拒不开门或者无人应答的情形,由于我们无权进入室内实施清除措施,除了安排蜘蛛人从室外进行清理以外,缺乏其他有效的强制执行手段。
3、缺乏前期监管,执法效果难以巩固。对于这类高空楼宇广告,由于其大多设置在生活小区里,数量多,分布广,仅靠城管部门通过日常巡查等方式进行事前监管,困难比较大。例如,去年4月份我们就已经组织过大规模的清理行动,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巩固措施和长效监管机制,原先已经拆除了的往往又自行恢复。
建言建议:
1、加强宣传,耐心教育,时机适当时邀请媒体参与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市容法规条例宣传教育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把规劝工作做细、做实。力争通过积极、耐心的沟通取得当事人的理解与配合。同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选择适当地点和对象,邀请媒体参与我们的宣传、执法过程,以新闻报导的方式将具体情况向社会公布,营造一个“市容整洁,人人有责”的氛围,借助新闻舆论的力量赢得广泛的公众理解与社会支持。
2、梳理情况,分清类型,区别对待
对各类违规设置广告的情况进行细致梳理,予以分门别类。例如,按当事人自身类型可分为单位与个人两类;按拆除难度可以一定层级为界限分为高层类与中层类;按宣传、教育效果可分为当事人配合类和当事人拒绝类。对于上述情况,我们将详细计划,合理安排,总体上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步骤稳步推进工作。
3、政府牵头,整体统筹,多部门联动配合尽管对违规设置广告的查处属于城管部门的专项职能,但该类当事人多为在生活小区内租赁住宅用房从事各类经营活动的单位及个人。其行为在发生地点上(高空楼宇)、所处环境上(生活小区)、行为性质上(商业经营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可能违法。)都具有一定特殊性,往往还涉及市容、工商、房产、公安等多各部门管辖领域。而城管部门自身权限不足,执法手段单一,强制力度不足,缺乏长效制约措施,因此,在城管部门大力查处的前提下,也需要政府充分发挥核心主导作用,整体统筹,协调、调度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配合。从而提高城管部门的执法强度与效果。
4、必要时寻求司法途径,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在执法工作中,对于一些态度恶劣、坚持拒不配合的当事人,在必要时我们可以考虑借助司法力量,在前期宣传到位,耐心教育到位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执法流程,严格遵照执法程序,规范制作执法文书,充分完善证据材料,合理作出处罚决定后,在法定期限届满后,向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五)违法建设问题
查处违法建设是城管执法工作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合肥大拆违取得了瞩目成就,目前已步入长效管理阶段。目前违法建设中较难处理的有这样几类:
1、招商引资项目、乡镇工业园区的违法建设问题
招商引资和乡镇工业园区发展是加快我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方面,这些项目投入较大、发展快,为我区的税收、就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但很多项目由于土地、规划等各方面原因,审批手续尚未完善就匆匆上马,属于违法建设。这些项目数量大,违法建设面积累计达数万平方米。如安徽五金国际机电商城、华中汽配城、台湾汽摩配市场、五里庙建材市场等。
2、乡镇、城中村村民违法建房问题
村民违法建设问题一直是热线投诉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基于出租收益、拆迁补偿等各种利益驱动,村民违法建设现象频频发生,由于各种原因,各乡镇村在制止、拆除工作中缺乏强有力的措施、手段,使村民违法建设情况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如近期淝河镇贾大郢、常青街道沿河村区域因为征地拆迁导致村民违法建房等现象时有发生,举报投诉不断。
3、大拆违遗留下来的存量违法建设问题
大拆违遗留下来的存量违法建设是目前热线投诉的重点之一,这类违法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应由街、镇负责组织落实拆除工作。但由于这类问题大都社会矛盾较大,相关政策意见不明朗、不具体,导致各街镇对存量违法建设的拆除工作推动不尽如意。
4、沿街住户“破墙开店”行为
沿街住户擅自改变房屋结构和使用功能的“破墙开店”行为不仅存在安全隐患,更因从事经营活动影响周围居民正常生活。例如太湖西路太湖新村沿街住户破墙开店行为屡禁不止,给执法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耗费了大量执法成本。
存在原因:
1、利用其重点建设企业的身份或社会公益事业为借口无视管理规定;
2、出租收益、拆迁补偿的利益驱使;
3、历史遗留原因。
解决措施和建议:
由于其管理职责涉及工商、环保、建管、房产、规划、城管等多家职能部门,建议由当地人民政府牵头组成联合办公,结合城市网格化管理目标责任制,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制止一起、查处一起,必要时也可以寻求司法途径,并请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舆论影响,方可从源头上遏制此类现象的屡次发生。
1、规划等部门对新建、扩建的项目应严格按照规划、审批程序办理,完善相关手续,避免违法建设的出现;
2、各有关部门、单位对本部门、单位内出现的违法建设,应积极主动配合城管执法部门进行调查、取证,能补办相关手续的尽快把相关手续补齐,无法补办手续或者建设项目本身侵犯了他人及公共利益、影响了市容市貌的,要坚决予以拆除;
3、强化属地管理职责,确立街镇管理的主体地位,确立街镇为违法建设管理第一责任人;同时,加大对辖区内违法建设的巡查力度,增加投入,完善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查处;
4、建议区政府把防范、制止、查处本部门、单位内部的违法建设工作纳入到部门、单位的年终绩效考核体系中,严格实施《合肥市查处违法建设责任追究办法》(合纪发〔2005〕14号),从机制上遏制全区违法建设的产生,共同维护好全区市容环境和城市秩序。
1 公安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公安机关在行政执法中, 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 适用法律法规上比较准确, 具体执行工作中认真规范。但是, “重实体、轻程序”, “重管理、轻服务”等一些作法和认识, 在部分民警中一时还难以彻底转变过来, 从而导致在行政执法中的粗暴执法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1 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的人员参与行政执法。
一是没有取得执法主体资格公务员、公安机关内部工勤人员;二是公安机关雇佣的临时人员, 包括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实习生和其他社会人员。这些人员主要存在于公安机关的最基层单位, 尤其使派出所、交警队等部门为甚。这些人员在办公经费、工资、津贴等福利方面没有财政保障。因此, 只能依靠罚没款、行政事业性收费返还作为经费的来源, 致使民警在行政执法中滥收滥罚、利用办案权力搞创收。
1.2 行政执法目标模糊。
有些民警的行政执法行为目标模糊, 表现在:一是为了体现个人的存在而执法;二是为了牟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执法。
1.3 行政执法随意性大。
公安自由裁量的空间偏大, 导致民警在行政执法中, 重视了合法性, 忽略了合理性, 执法随意性大。诚然, 为了执行公务的需要, 行政裁量权必须存在。但与此同时, 行政裁量权较少受到法律的约束。公安机关作为行政机关, 同样存在着自由裁量权常常被滥用的事实, 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随意性大, 重实体、轻程序;违反法定形式等等。
1.4 公安机关内部对行政执法监督不力。
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的监督力度不够, 权威性不强, 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不落实, 不到位, 一些民警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我行我素得不到有效监督。
2 公安行政执法活动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公安行政执法中的问题,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法律法规不严谨、不完备的问题;有现行公安机关领导体制不完善的问题;有基层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困难的问题等等。但是, 最根本的是在部分民警中没有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
2.1 行政职能与服务职能的辨证关系认识上有偏差。
由于对服务与专政缺乏辨证统一的认识, 片面的曲解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 夸大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 思想上存在着行政执法就是专政的思维。在行政执法中不能客观地调查取证, 容易偏听偏信, 侵犯当事人的陈述权、辩解权。
2.2 人权保障观念淡漠。
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 一些民警长期形成的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专制思想未能彻底清除, 心理上产生着一种治人者的强烈欲望。
2.3 特权思想严重。
部分民警把执行法律法规的过程, 片面的, 简单的理解为行使特权的过程。为了维护所谓的自己尊严, 把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 特权枉法, 仗势欺人, 要特权, 抖威风, 不惜践踏法律, 践踏公民基本权利。
2.4 严格执法意识差。
在执法过程中, 受利益驱动, 追求经济效益, 或滥用权力, 以罚代法;或巧立名目, 乱罚款、乱收费;或以权谋私, 为“人情案”、“关系案”, 搞钱权交易, 甚至借机敲诈勒索, 吃拿卡要, 徇私舞弊, 收受贿赂。权力私有, 权力商品化, 搞执法产业, 将执法当作发家致富的手段。
2.5 法律至上观念模糊。
本位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 有些公安执法部门和民警置法律法规于脑后, 在行政执法中采取利己的实用态度, 各取所需地执行法律和抵制法律的执行。有的民警对法律法规理解不深不透, 一知半解。有的执法规范化意思不强, 凭自己工作经验和行为习惯办事, 任意解释法条, 滥用法律手段。有的则因为缺乏应有的执法水平和执法技能, 怕当被告而主观不尽职责, 消极对待。有的在行政执法中服从领导意志多于服从法律精神。
3 公安行政执法中的主要对策
3.1 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执法水平。
民警在行政执法中, 要确立和坚定法律信仰, 增强法律至上观念, 严格公正执法, 自觉接受法律制度的约束。以法律为准绳, 学会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行使管理职能, 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依法行政上来。
3.2 强化法律知识学习,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在学习型公安机关建设中, 进一步提高民警的法制观念, 增强服务意识, 诉讼意识, 证据意识, 程序意识, 监督意识和人权意识, 养成自觉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在执行法律中, 通过民警内心的义务感, 责任感, 荣誉感来实现法律规范行为。
3.3 建立、完善反腐倡廉制度和机制。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针对反腐败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 根据各层次各警种特点, 从腐败易发的领域、部分和环节入手, 制定和完善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强、事前事中监督的执法规范、工作规范和行为规范, 并逐步形成习惯, 形成风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加强完善我国的监督制度。
(1) 完善法律监督体制。当前我国的法律监督方面, 主要是监督无效。立法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监督、执政党监督及舆论监督等等, 监督力量过于分散, 各监督主体之间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从而缺乏协调, 是监督不力的重要原因。因而, 建立类似国外或我国香港的独立反腐检察机关迫在眉睫。 (2) 推行执法回避、集体会办通案、定期执法检查、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制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执法监督制度。 (3) 推行以政风行风评议、聘请警风警纪监督员、邀请社会各界新闻单位明察暗访、定期向群众汇报工作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监督制度。 (4) 推行以严格收支两条线、强化财务和审计监督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监督制度。使公安机关的执法人员尽量与现金罚款少接触。审计机关和检察机关切实负起责任, 定期审查、整改并及时反馈。 (5) 实施黄牌警告、谈话诫勉、停止待岗、禁闭、辞退等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执法制度, 同时也为依法治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运行机制是制度的载体, 有了好的运行机制, 就能使腐败问题大为减少, 因此要把改革公安工作运行机制与队伍管理机制配套结合, 积极探索逐步建立起教育培训机制、奖励激励机制、竞争淘汰机制、监督制约机制、警务保障机制等队伍管理机制, 把队伍管理的方方面面都纳入依法治警的轨道。
总之, 规定了警务公开等许多对公安机关的监督制度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公开行政执法依据, 执法权限, 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 不断增强公安行政执法的透明度。要完善特邀监督员制度, 警民联系制度, 执法办案回告制度, 案件回访制度和领导定期公开接防制度。完善定期向人大, 政协汇报工作制度,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广泛监督, 利用公布栏, 电视广播等形式, 定期向人民群众报告工作。要认真接待人民群众的批评, 投诉, 申诉控告, 举报, 切实解决群众的问题, 取信于民。同时, 要把群众反映属实的情况作为民警考核, 晋升, 末位调整, 评选先进的一项重要依据。
3.4 加大对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惩治力度。
行政执法过错情节较轻, 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根据《人民警察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及公安机关内部纪律规定给予辞退停止执行职务, 延期晋级晋职, 扣发岗位津贴, 奖金等处理和党纪政纪处分。行政执法过错情节恶劣, 后果严重构成违法犯罪的, 依法移送有关机关给予行政或刑事处罚。同时, 除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外, 还应依照《国家赔偿法》向责任者追偿部分或全部国家赔偿金。对执法过错后果特别严重或影响特别恶劣的, 除追究直接人员责任外, 应依照《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 追究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责任。最后, 要保障惩治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力度, 还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强, 业务精, 作风好的纪检督察队伍。
摘要:随着党“依法治国”的战略提出及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的增强, 公安机关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 现就其如下分析。
关键词:行政公益诉讼;检察机关;问题;应对
一、直接法律依据的缺乏
囿于立法的时代性和滞后性,我国的民事、行政诉讼法均未对公益诉讼作出明确规定。[1]在我国目前具体成文立法上,针对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方式只有《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行政诉讼法》简单规定。我国法律原则上确认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地位,但在具体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行为监督上只有事后抗诉权及事中检察建议权,并没有法律条文直接赋予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公诉权。随着检察制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现实的客观需要,最高检推出了《实施办法》,但鉴于《实施办法》中试点地区的有限性,且法律位阶较低,因此,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法律监督总有一点点“名不正,言不顺”。鉴于在公法领域“法不授权不可为”的法理原则,为解决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法律困顿,立法层面上的具体构建显得紧急而又必要。
目前最为直接可行的方法是通过修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赋予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职权。首先,《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最有修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现行我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是在1979年诞生,对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制、职能权限、机构设置、人员任免等基本事项作出规定,在1983和1986年两次修订以后再未进行任何改动。之后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变化都曾作出较大的修改和完善,其中有关司法解释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方式的规定更为详细规范,这使得基础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与相关配套法律不能协调同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许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我国法治建设和现实检察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已经被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列入一类立法项目中,有望在本届常委会任期内通过。同时,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已经启航,两年试点结束后,积累的办案经验也必将为立法机关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列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奠定基础。这样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就“名正言顺”、“有法据之”了。
二、违背无利益无诉权的基本诉讼原理
《民事诉讼法》第208条规定,提起诉讼的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诉讼法》第12条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人民法院可以受理的行政诉讼范围,明确了与行政案件“直接利害关系人”标准。明确原告起诉必须要有诉的利益。作为诉权要件的“诉的利益”是法院进行裁判的前提。因此部分学者认为行政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与起诉案件本身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违背了“无利益即无诉权”诉讼原则。
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并没有违法“无利益无诉权”原则。《实施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以公益诉讼人身份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中的被告是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等领域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的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我们可以看出行政公益诉讼是公共利益遭受行政机关乱作为、不作为侵犯时,检察机关出于保护和救济因行政机关违法行为或不作为行为侵害到的国家和公共集体利益时,由国家法律授权赋予检察机关正当合适的“诉的利益”。这里的利益包括检察机关期望行政机关合法合理行使职权、公共集体利益有效保护等可期待利益。当行政机关违法活动造成公共利益受到侵害,这种期待利益被侵害,检察机关得以提起诉讼,使违法行政行为进入司法程序。如果没有检察机关提起公诉,那么必会有相当数量的行政违法行为因为没有适格原告提起行政诉讼,游离于行政诉讼监督体系之外,游离于检察机关监督之外。因此,检察机关以公共利益代表人身份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并不违反“无利益即无诉权”原则。只是,这种利益保护是由检察机关以诉讼信托的方式呈现,即民众以诉讼信托方式,把公共利益维护的重任交由检察机关行使。
三、审判机关与原告被告的诉讼结构失衡
持反对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学者观点主要由此,即赋予检察机关提起行政诉讼因其“原告”与“法律监督者”双重身份必然会导致自身角色冲突和困顿,影响诉讼结构平衡。对此,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不必会导致诉讼结构失衡。我国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国家利益的最佳代表,赋予其为社会公益提起行政诉讼职能,与其作为法律监督者身份的价值追求是殊途同归的,具有双重身份的检察机关其目的及价值都是追求公共秩序的维护、国家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追求最终公平正义价值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巨大的矛盾和不可调和点。上述结构平衡影响说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部分学者忽略了检察机关原告角色与法律监督者角色两者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将双重身份分裂看待。即使是在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中,法院与原告检察机关、被告行政機关还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结构模式,诉讼结构协调平衡。同时,在刑事案件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以国家身份提起公诉,追诉犯罪的模式已经证明了检察机关参与诉讼的可行性,不必会引起诉讼结构失衡。虽然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这两种诉讼制度在程序设计、价值追求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但是,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检察机关提起诉讼在诉讼结构理论上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
目前,我国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刚刚开始试点推行,前进道路上仍将面临很多问题跟困难。笔者仅就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面临的部分问题及应对,浅谈一些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希望可以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早日正式确立,略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检察院课题组:《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价值、挑战及应对》,《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底11期。
作者简介:
【公安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0-21
自考公安行政诉讼06-11
公安机关行政复议案例07-15
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10-13
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行政执法依据09-09
目前行政执法中的问题与对策09-24
关于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的思考06-09
浅议中国行政复议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完善09-14
森林公安机关执法细则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