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冰山原则的作品(精选4篇)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它是海明威创作并在他还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主要的虚构作品。在书中海明威描述了一个老人出海捕鱼全部过程的故事。无论是从语言结构、叙事技巧还是象征手法角度来看,《老人与海》将文学的可感性与思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犹如一座冰山,有实有虚有藏有露,让读者去感受并发掘其内在的意义。本文正是通过对《老人与海》的语言结构、叙事技巧、和象征手法三个方面的研究,对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原则”进行探讨,挖掘书中深藏的意蕴。
关键词:《老人与海》,圣地亚哥,冰山原则
Abstract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 Ernest Hemingway in 1951 in Cuba wrote a medium-length novel, it is Ernest Hemingway to create and when he was alive the last part of the main published fiction.In book description Hemingway in a old man fishing all the story of the process.Whether from the language structure, narrative skills or symbolism Angle,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of literature can be emotionally and will be thoughtful combined skillfully, like an iceberg, have actual empty houses the dew, let the reader to experience and explore the inner meaning.Key word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ceberg Principle, Santiago
目录
绪论...........................................III
一、语言、结构简练直白却富有深蕴...................III
(一)平实的语言带深厚意蕴......................................III
(二)结构凝练,能省即省..........................................V
二、叙事技巧.....................................VI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VII
(一)孩子的象征意义............................................VII
(二)大马林鱼的象征意义......................................VIII
(三)狮子的象征意义...........................................VIII
结论............................................IX 参考文献:........................................X 致谢............................................XI
II
绪论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尤其以精湛的叙事艺术见长。海明威在写作中所提倡的“冰山原则”和“客观叙事”等创作思想赋予了他的小说简洁明快而又意味深长的艺术特质,使得他的写作创立了一种简洁有力的叙述风格,对后世的英美作家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死在午后》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①其后,又多次作过这样的比喻。对于”冰山原则”,海明威自己在《死在午后》中有一个解释,他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者写出来似的。”②显而易见,海明威主张的是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冰山原则”在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叙事技巧、和象征手法三个方面。
一、语言、结构简练直白却富有深蕴
(一)平实的语言带深厚意蕴
《老人与海》中人物少得不能再少,除了一个孩子,就是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主要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的搏斗,既单纯又集中。《老人与海》开篇就写到:“他是一个独自驾着渔船在墨西哥湾暖流上捕鱼的老人,他到那儿接连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③语言简洁朴实,一笔就触及主人公这个失败的英雄,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了最复杂的意义:老渔夫的孤独,他的窘迫境遇,却仍然有着坚强的意志。海明威曾经对这篇小说进行了两百多次的校阅,他在谈创作《老人与海》时曾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部长篇巨著,可以将渔村的每一个人都写进去,把他们如何谋生、出生、受教育和养育儿女过程全部写进去。”然而在实际创作中“ 凡是那个渔村听来的故事我都避而不谈”正是这些见闻构成了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他砍伐了所有的冗语,删去了所有别人写过的东西,使文章不落俗套。全文只是通过老人和孩子两个人物将海明威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出来。主人公性格单一鲜明,那是一 ①海明威:《死在午后》,金绍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14页 ②海明威:《死在午后》,金绍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127页
③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页
III
种无论在怎么样地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人物。小说的语言简短、准确而生动,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少用过多的形容词和华丽的词藻。例如:“鲨鱼的袭击并非意外。大鱼的血液犹如黑色暗沉的云团往水里沉,扩散开了一英里深,它就是嗅到了这股气味才直冲过来的。它速度极快,不顾一切地往水里冲,划破了海面的平静,暴露在阳光下。”①这一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的凶猛、迅速,情势的紧迫却一下子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小说中,海明威把事件描写的相当客观,冷静,没有多一分的辞藻去修饰,加工。用有限的文字,表达了内容丰富的故事,可谓之“言犹尽而意无穷”让人读完以后努力地追求,理解,咀嚼。《老人与海》的魅力就是用极度简洁朴实的白描手法,描写鲜活的场面,平淡中感到的是新奇。如“陆地上面的云朵现在像是巍峨的山峦似的升到空中,海岸成了一条漫长翠绿的线条,背后是一丛淡青色的小山,现在,海水是深蓝色的了,深得几乎发紫。”②这段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着墨不多,像中国的山水画,恬淡而深远,写出海的壮丽景色,给人以美感;海明威在写作方面有准则:“要用短句、要有明快的风格、要用动作词写。删去不必要的形容词,能用一个字表达的决不用两个字”。在语言上他尽可能客观冷静地去叙述,用有限的文字去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透过纸面去感受、咀嚼,这也是海明威“冰山”原则的目的。如,写老人的眼睛“这双眼湛蓝如海水,充满欢愉,闪烁着永不言败的自信神采”③,简单的几个字就写出老人天真正直的性格,也写出了一个渔夫朴实的特点。在描写马林鱼时,写鱼的嘴“它的嘴有棒球棍那么长,像利剑一般尖利。”④让人直观的感受到这一只马林鱼真的大的有别于人们通常见到的马林鱼,结合书中之前老人与小孩的对话中讨论棒球新闻的兴奋,让人很容易感受到老人对棒球这项运动的喜爱。海明威这种严谨简练的文体,普实、生动的生活语言,寓繁于简的表达,体现了他的冰山原则。为了使作品的画面感取得准确、生动的效果,海明威还对文学语言进行了大胆革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语言这一要素,作品就无从谈起了。海明威描写的事物本身总是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的语言朴素无华、准确生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甚至小孩都能一目了然,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大道理。例如:“我想也许我也能借到,但我总是克制着不去借钱。第一次是借钱,第二次就得要饭了。”⑤体现了老人即使生活困窘,但自己的坚持是不变的;“为什么老年人总起得那么 ①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67页 ②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0页 ③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④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38页 ⑤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9页
IV
早?是想要度过更长的一天吗?”①老人看似只是闲聊,但问句中能感受到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想要抓住生命剩余的分分秒秒。
(二)结构凝练,能省即省
在文本的结构上,《老人与海》以“老人八十四天没捕到鱼,再次出海——捕到大马林鱼——与来袭的鲨鱼斗争——马林鱼被鲨鱼吃光——只拖了一副鱼的骨架回到陆地——老人极度疲惫”为表层结构,在地域上是从陆地到大海再回到陆地的过程;老人也是由从与小孩在一起,到离开小孩独自出海,多次提到“但愿孩子在就好了”到最后“小孩守着他”,如果说小孩的出现是老人的情感回归的愿望,那么,在文本结构的安排上更体现了作者对“回归”的独钟。如:“要是能给鱼喂点什么就好了,他想。它是我的兄弟啊。但我必须杀死它,而且得保持这份体力才能杀死它。”②。海明威在他晚年撰写的回忆录《流动宴会》中说:“按照我的新理论,你可以省略任何东西,只要你了解他们。省略的部分会增强小说的力量” ③。简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特点,并使整个作品显得气势磅礴。海明威把渔村的故事避而不谈,大海上的许多见闻省略不写,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家庭背景,社会交往,出海动因概撇开,一统淡化,只留下了单纯到极点的线 ——老人的一次海上经历,从失败到失败。把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那老人在海洋深处的那场搏斗,涵蓄了他毕生思索的精髓,没有花花绿绿的比喻,极简、极淡、极少,化出了极富、极浓、极多的思想境界,锤炼成只有2万6千余字的书。就如构建了一座巨大的冰山,八分之七沉入了海底,看不见它,却可以通过想象去挖掘它所蕴藏的雄伟能量。
正是“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④,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海明威代表世界文学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成功归功于他那极为简练的叙事技巧和含蓄凝练的语言风格。他的语言尽管看似朴实无华,却能让人浮想颇多。作品采用的是写实手法,集中描写了一个老渔夫在海上的一次捕鱼经历,对主人公的历史和他生活的处境,寥寥几笔就交代完毕,直观的可以看出:圣地亚哥是一条硬汉,他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但是他乐观,自信,坚韧,出海84天没有打到鱼,他仍然乐观开朗,一如既往,不达目的不罢休,在与马林鱼,鲨 ①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3页 ②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36页 ③海明威:《流动宴会》,肖舒芸(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64页 ④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V
鱼的搏斗中,他忍着饥饿,疼痛,贫穷,竭尽全力,表现人不屈不挠,顽强的精神,在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如恶劣的环境能,与敌人搏斗,最后只带回来一副鱼骨架。虽然他在这场搏斗中失败了,但他却是精神上的胜利者。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透过那浮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通过作者不露声色地为读者提供有关人物外貌、行动、心理及周围环境的客观描写,去探测那隐藏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即作品的内在思想和作者的倾向。由此可见,圣地亚哥身上所表现的也正是海明威自身所提倡的一种人生态度,道德理想:不会向任何事物低头的,永不服输的精神。
二、叙事技巧
海明威在小说创作中大量使用对白,老渔夫常常自言自语,或者说和与周围的一切在对话,如:和大马林鱼的对话;和自己的左右手对话,这些对白生动地展现了老人的内心活动,在自言自语中回忆往事。由此可见海明威不是通过传统的叙述、抽象的描摹、冗长的说明和主观的议论,而是通过自然、生动、简洁的对话,来陈述故事,表达感情,阐明主题。对话(包括独白)描写,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它也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创作风格。作者运用简洁的叙事技巧,来安排人物对话,自己则退避一旁,完全由人物自己说话,以此让读者去体味丰富的潜台词,去捕捉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以补充和再现作家故意省略的在水下八分之七部分。在小说中运用这样的叙事技巧,使得小说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相当的深度,往往需要读者反复阅读、仔细咀嚼和用心去体会。
《老人与海》中,在千钧一发,生命危在旦夕之际,老渔夫都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思考着。“把一条鱼弄死是不是一桩罪过,”①最后还是劝戒自己“别想罪过了吧,不想罪过,事情已经够多啦,何况我也不懂这种事。”②这一切都体现出这是一位孤独的老人,颇带凄凉悲壮色彩的意识,反复不已的内心独白,总之这一切将老人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极大的丰富起来,使我们有更宽、更广的空间去丰富,充实,思考这样的一个人,更深入的了解“我无法阻止它来袭击我,但③或许我能打败它。”他承认并正视自己倒霉的命运。可是他相信自己比鲨鱼聪明,相信自己最终能战胜鲨鱼。圣地亚哥充满了乐观精神,即使对自己的失败也能报以幽默的一笑。当一条鲨鱼咬掉四十磅马林鱼肉的时,他自言自语“想开心的事吧,老家伙。”甚至安慰自己;“每过一分钟,你就离家更近了一点。少了40磅 ①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70页 ②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70页 ③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68页
VI 的重量,船走起来就更轻巧了。”①是圣地亚哥在不可抗拒的厄运面前,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乐观精神。即使最后一块鱼肉让鲨鱼吞噬以后,他也不失他特有的幽默,他往海里吐了口唾沫,说;“吃鱼肉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里你弄死了一个人。”②老人的忏悔:“我看该是的,尽管我是为了养活自己并且给许多人吃用才这样干的。不过话得说回来,什么事都是罪过啊;”③老人的自我救赎:“你天生是个渔夫,正如那鱼天生就是一条鱼一样„„每种生物都在杀死其他生物,不过是方法不同罢了”④
小说中,老人在与大马林鱼僵持的时候,不禁回忆过去当初为了给自己增添信心,和全码头最身强力壮的和人比赛扳手腕,他们激战了一日一夜最后无奈的得出平局,随后的比赛获胜对老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是了。他最后得出“求胜意志够强的话,他可以击败任何人”⑤。回忆往事,是老人对曾经的美好的想念,而更能从他的回忆让读者了解老人的过去,及他的为人是多么得执着,他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源于哪,更能够让人对老人即使年老仍不服输的那股干劲所钦佩。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孩子的象征意义
海明威曾说,我们在关注这部作品中老人和大马林鱼的形象,也不能忽略了孩子在作品中的地位。因为孩子的形象也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果。开篇时,尽管发觉老人在一种窘迫的生存环境中,但读来仍觉温馨。孩子不允许老人在没吃饭前上船打鱼,孩子为躺在椅子上睡着的老人盖上被子显示出孩子的成熟懂事及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于大马林鱼搏斗时,老人几次都想“要是孩子在就好”老人的孤寂感跃然纸上,在这孩子是老人的支柱,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支柱;而且孩子在看到老人回来后,连哭三次,这哭得意味也是多层次的是为老人空手而归难过,是为了人生的各种磨难难过,或与更是为了自己而哭泣,孩子看到对于老人自己的不足。总的来说,孩子的形象象征的是一种美好的明天,孩子向老人学习到得不仅是高超的捕鱼技术,而且还有老人的不屈不挠的坚毅精神。这点,让我不禁觉得,海明威在放入孩子的形象是寄托了自己美好愿望的,他要让每一个读者不仅仅是喜爱《老人与海》,更要循着老人身上散发出的精神 ①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69页 ②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79页 ③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39页 ④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0页 ⑤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6页
VII
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步走下去。
(二)大马林鱼的象征意义
海明威不吝啬任何的形容词“谦谦有礼”、“高尚尊贵”,甚至是,“照它的举止风度,照它那种很有体面的样,谁也不配吃它。”①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老人表示出自己对手的一种尊重,他已经深深的被大马林鱼的坚强所折服。一方面,老人的想方设法的要杀死它,因为老人捕鱼并不是仅仅要养活自己,而且是“为了荣耀”。老人与大马林鱼的较量,也让老人不禁想到他和全码头最身强力壮的和人比赛扳手腕事件,得出“求胜意志够强的话,他可以击败任何人”②由此可以看出大马林鱼的象征的有如每个人人生中都会出现的无数磨难,只是这次的比以往的大许多。边看着书,就会觉得有人在耳边说:“征服它,你可以得到的不止是鱼,而是比鱼更多的多的。”
(三)狮子的象征意义
书中曾多次提及老人梦到狮子。小说的开头,老人小时候在非洲的海滩上,“海滩上的狮子,小猫一般戏耍着”③;小说的最后,老人如愿以偿的又一次梦见了一群狮子,狮子林中之王,我觉得梦在某层次方面说的就是人的无意识的需要,狮子象征的是力量,是权威,是地位。小说开头老人借着梦到狮子意指老人需要的是他人对他的肯定,及曾经的辉煌还有几人知的落寞;而结尾处,在经历了胜利与失败的撞击,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老人梦到一群狮子,那种雄壮的气势,不言而喻。狮子的形象完美地体现了海明威“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④的思想,即使人生会充满不少的苦难,但人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在挫败中继续前行。
对老人来说,大海不像对年轻渔夫那样是一个具体的捕捞领域,而被认为是一种人格。它既体现仁慈,又体现残忍。因为它一方面养育了象老人这样许许多多以海为生的渔夫,另一方面又给他们带来了灾难。在大海的深处,老人找到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大马林鱼。海的宽广足以使老人能了解和体验到那种未知的神秘领域。
①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9页 ②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6页 ③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4页 ④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69页
VIII
在《老人与海》中,诸多的形象象征浓厚,着实是充满象征意义的一部作品。但作者海明威却在一九五二年九月十三日致侨居意大利的美国艺术家伯纳德·贝瑞孙的信中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男孩就是男孩,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人们说什么象征主义,全是胡说。”①那么,尽管海明威的写作动机并非象征,但作品中的形象具有的高度概括性和寓意性所散发出的浓郁的象征意味,这样的“偶然” 不禁让人觉得是多么的自然而然。正如同“冰山原则”所告知的,水下的八分之七蕴含着的意味深远,从不同的角度去探寻,也许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结论
综上所述,海明威通过丰富的生活积累,小说中简洁而富有深蕴的语言,恰如其分的象征手法的运用,让读者自己感受文字的魅力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集中体现了他“冰山原则”的创作风格。循着“冰山原则”我们看到老人最后失败而归,但他赢得的并不是读者怜悯的眼泪,而是读者由衷的赞叹,激励着人们积极向上。使读者感受到的是一个强者的失败,比一个弱者的胜利更有教益。这种风格对美国和世界文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冰山原则”的影响是永恒的。正如美国作家福克纳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好的作品。时间将证明,他这本小说的质量胜过了我们任何人的作品。”②
①海明威:《老人与海》,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②福克纳:评《老人与海》,世界文学,世界文学杂志社,1986年,第17页
IX
参考文献:
[1]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肖舒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2]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葛朝霞:《浅析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语言风格》,《 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
[4] 董衡巽:《海明威谈创作》,文化译丛出版社,1985
[5] 罗雪娟:《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艺术风格及其硬汉性格》,《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7月第3期
[6] 唐仁芳:《论<老人与海>的“冰山原则”》,《文学教育》,2008年第11期
[7] 夏惠杰:《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X
致谢
在学年论文写作期间,我得到了姜老师的精心指导和许多朋友的鼓励,使我顺利完稿。在此,我要对每一位曾在我论文写作过程给予帮助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从选题、论文结构与内容的安排都得到了姜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使论文的内容结构更加合理,文字表述更加完善,从而使我顺利完成此次论文的写作。另外,我也非常感谢大学耐心教导我的任课老师,他们在专业方面的指导和做人方面的启迪,都使我受益匪浅,在这里由衷地向各位老师表示感激和感谢!
近一个月的论文写作,时间虽然短暂,我却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感谢那些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这些日子,他们和我一块努力奋斗共进共退,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互通有无,及时沟通。正是在这样的相互激励下,我的论文得以完成。感谢给予我平静与温暖的家人,有你们的关怀,我的生活安稳而踏实。
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谨以此致谢,路还长,唯勤勉能行。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更具体地说,简练的文字和由它塑造出的鲜明形象只是显露在水面之上仅八分之一的冰山一角,而最大限度深藏于这些文字和形象之中的人物内心情感和思想情绪、作者个人的思想倾向和主观评论、作品所蕴含的深刻主题和思想底蕴则是冰山那另外隐藏于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海明威不把这最厚重的八分之七部分写在明处,而是大刀阔斧地将读者能够凭借经验和想象探索得知的情节统统删去,等待读者自己去细心地感受、探求和解读其中极为深刻的意蕴,用最节俭的笔墨极为含蓄地表达最丰富的内涵。他认为:“冰山显现出来的,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1]在英国的著名作家赫·欧·贝茨的眼中,海明威仿佛是一个“手持利斧”的作家,他“砍掉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语,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删除了解释、探讨甚于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直到最后,通过疏疏落落、经受了锤炼的文字,眼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2]
发表于1927年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讲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在西班牙的某个小火车站,一个美国男人同一个姑娘等候开往马德里的火车,一边喝酒,一边说话,男人设法说服姑娘去做堕胎手术。这篇小说全文不足1500字,情节简单,语言简洁、含蓄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成为诠释海明威“冰山原则”的经典代表作。本文从电报式对话、外聚焦型叙事视角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三个方面分析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具体体现。
1 简洁凝练的电报式对话
海明威是对话艺术的大师。他和其它作家在小说创作上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当其他作家采用描写、叙述、议论来交代情节、背景、场景、刻画人物性格时,他往往用对话来代替描写、叙述、议论、说明。”[3]对话在海明威作品中往往占到三分之二甚至更大的比例。这些对话中极少出现形容词、副词和修饰语,句子短促,语言简洁、直白、凝练,读起来就像电报一样。可就是这些电报式的对话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海明威惜墨如金,把一些重要内容“抛到水下”,让读者挖掘蕴含在对话里的“八分之七”的潜台词。
《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把其高超的对话创作艺术发挥到极致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整个故事几乎完全由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构成。读者须从这些电报式的对话中去体会男女主人公的内心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不断加剧的矛盾冲突。例如,男女主人公在喝酒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这酒甜丝丝的就像甘草,"姑娘说,一边放下酒杯。
"样样东西都是如此。"
"是的,"姑娘说。"样样东西都甜丝丝的像甘草。特别是一个人盼望了好久的那些东西,简直就像艾酒一样。"
"喔,别说了。"[4]
从表面上看,男女主人公似乎只是在谈论酒的味道,但实际上他们的这段对话暗含着意蕴丰盈的潜台词。姑娘说的“这酒甜丝丝的就像甘草,”表现出她想要保住腹中的胎儿,把孩子生下来,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的强烈意愿。男人回答“样样东西都是如此”,实质上是借机用双关语转移话题,传递给姑娘一个信息,即做堕胎手术非常简单,不必担心,而且还能够帮助他们完全卸掉这个令他们烦恼不已的大包袱。这样的话,他们就如同喝甘草般的酒一样,感觉甜丝丝的,没有任何的烦心事,可以一直过开心快乐的生活。而姑娘接下来所说的“盼望了好久的那些东西”也是一个双关语,暗指腹中的胎儿、男人的理解和关爱、以及稳定的家庭生活。然而,男人完全不理会她要生下孩子的意愿,执意要她做堕胎手术,丝毫不在乎她肉体上和心灵上的巨大痛楚。对此她感到极度失望和痛苦,如同饮艾酒一样苦涩难受。此外,她的这番话还充满了讽刺意味。姑娘认为堕胎会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痛苦,就像尝到的艾酒一样,感觉苦涩。可是男子却把堕胎手术看作是能给他们带来轻松和快乐的像甘草一样甜丝丝的极好东西。女孩这番讽刺的话语实际上暗示她内心对男子的虚伪、自私和残酷的极度不满。
2 外聚焦型叙事视角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热奈特(Genere Genet)将叙事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即零
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零聚焦型是一种全知视角,即叙述者知道的事比任何人物都要多,对人物角色外部的言行举止及内部的心理世界全知全觉,并把这一切无保留地告诉读者。内聚焦型的特点是叙述者化身为作品中的某个特定人物,借助其感觉和意识去传达一切,因此叙述者所知道的事同该人物所知道的一样多。外聚焦型叙事视角的最显著特征是极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叙述者比所有人物知道的都要少,只能如实地记录下人物外部的言语和行为并忠实地向读者反映,无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无法解释和说明任何隐蔽的一切。而这恰恰符合了冰山原则的要求----尽可能隐匿人物的内心活动和作者的主观评论,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给读者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挖掘那深藏于水下八分之七的深刻内涵。正因如此,外聚焦型叙事视角成为海明威实现其冰山原则最常用的创作手段之一。许多文学评论家认为“海明威的描写和电影摄像机的作用颇为相象。”[5]《白象似的群山》便是运用这种“摄像式”的视角进行故事叙述的一篇极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
海明威就像一个背着摄像机的摄影师,在某一天偶然途径西班牙的某个小火车站,发现一个美国男人和一个姑娘在候车的四十分钟内进行了一次谈话,便偷偷录下他们之间的对话,然后悄悄抽身离去。作为外聚焦型叙述者的海明威只扮演了一个客观的目击者的角色,其所知极其有限,无法洞悉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只能不动声色地、直陈而真实地把记录下的这段对话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省略掉一切明显的说明性提示,不让男女主人公有任何直接的感情流露和思想表达,隐藏了他们对话背后的主观动机。同时,海明威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之门牢牢地关闭,不介入自己任何的个人情绪和主观意识,不添加任何带有主观色彩的评论和解释。读者在这部小说中直接读到的只是浮在水面上有限的“八分之一”,即美国男人和姑娘之间客观真实的对话,直接获知的仅仅是他们似乎在谈论一件令他们感到心烦的事情,男人在劝姑娘去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小手术,两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分歧。这件困扰他们的烦心事到底是什么?被男人反复强调简单的手术究竟是什么手术?他们对待这件事情有着怎样的态度和想法?他们话语背后隐藏着各自怎样的动机?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矛盾?叙述者是如何看待男女主人公的?对姑娘是同情还是埋怨,对美国男人是谴责还是赞成?叙述者想通过他们的对话和客观有限的景物描写表达其怎样的思想,揭示怎样深刻的主题?由于客观限制性极强的外聚焦型叙事视角的运用,叙述者所知道的事比男女主人公要少的多。因此,对所有这些超越其观察范围的问题,叙述者都无法提供直接的答案或是哪怕一丝一毫明显的提示,读者也就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思考、体会和探求。至于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过去的经历,情节的来龙去脉,最终的结局,故事的背景等,叙述者无法获知,自然也都不可能直接交待,读者也就无从知晓。海明威运用外聚焦型视角来叙事,“通过无动于衷而表达激动,通过不加解释而得到解释,通过疏远的冷静而得到关怀。”[6]
3 独特的象征手法
象征是一种隐晦、含蓄的文学创作技巧,指通过某一具体的事物或形象去表达某种深远抽象的意义。一部文学作品如果要用简洁的文字表现深刻的思想内涵,象征手法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海明威正是通过象征使具体的文本服务于抽象的情感,把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相结合,给予读者开放式的想象空间,使之能通过外部鲜明的形象抽丝剥茧,更好地理解和挖掘被隐匿的八分之七内容的深层意蕴。因此,象征是“冰山原则”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白象似的群山》经典地诠释了海明威是如何运用象征来具体实现其“冰山原则”的。
这篇不足1500词的短篇小说里,象征无处不在。女主人公三次提到的白象源自于一个古印度的典故。在古印度,白象是高贵而神圣的动物,饲养一头白象要付出极其昂贵的代价,因此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白象是一种虽然贵重,但却耗费钱财、甚至会招致麻烦的礼物。在小说中,白象象征着姑娘腹中的胎儿。它原本是男女主人公爱情的结晶和见证,是上天赐予的弥足珍贵的礼物,可此刻却如同白象一样,成为他们的负担和矛盾冲突的焦点。
小说开头三句话的景物描写也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埃布罗河河谷的那一边,白色的山冈起伏连绵。这一边,白地一片,没有树木,车站在阳光下两条铁路线中间。紧靠着车站的一边,是一幢笼罩在闷热的阴影中的房屋,一串串竹珠子编成的门帘挂在酒吧间敞开着的门口挡苍蝇。”[4]车站是来往于两地之间的中转处,也是人生方向可能发生改变的地方,这象征着姑娘要做出的决定对于他们未来的生活会有重大的影响。男女主人公就像“阳光下两条铁路线”,是两条永远无法相交的平行线,这象征着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两人对是否要做堕胎手术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对这一问题无法达成共识加以解决。同时,这也暗示他们貌合神离,最终无法相伴一生。“车站在两条铁路线中间”则象征着女主人公进退维谷,处于两难的境地。“白色的山冈起伏连绵”和“闷热的阴影”是男女主人公心潮澎湃、焦躁不安的内心情感的外部象征性表述。挂在酒吧间门口的门帘则象征着男女主人公之间一道无形的屏障,使两人无法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沟通。
小说中还有这样几处景物描写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山在阳光下是白色的,而乡野则是灰褐色的干巴巴的一片。”“铁路对面,在那一边,埃布罗河两岸是农田和树木。远处,在河的那一边,便是起伏的山峦。一片云影掠过粮田;透过树木,她看到了大河。”[4]惜墨如金的海明威进行这些景物描写绝不是无意的,其目的在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去挖掘其中的象征意义。灰褐色的干瘪土地毫无生机,代表“死亡”,象征着姑娘要堕胎流产,失去腹中的孩子。长满谷物和树木的农田则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繁衍,暗示姑娘会把孩子生下来。这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象征着女主人公面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抉择:或是做堕胎手术舍弃孩子,与男子继续游戏人生,过着一种不负责任、毫无生气的生活;或是产下胎儿,过着美满稳定的家庭生活,拥有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未来。海明威运用象征手法,含蓄而生动地刻画出姑娘面临两难抉择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4 结束语
海明威是世界文坛的巨匠,他首创的“冰山原则”的创作理论开启了一代文风。海明威遵循“冰山原则”,运用电报式对话、外聚焦型叙事视角和独特的象征手法创作出了经典代表作《白象似的群山》。该短篇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人物对话简练却内涵丰富,其暗示性的文字含蓄地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揭示出深刻的主题,这充分体现了“冰山原则”,完美地诠释了海明威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摘要: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富盛名的现代小说家之一。他那以“冰山原则”为主要特征的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使其成为蜚声世界文坛的一位文学大师。本文通过对经典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进行细致分析,具体阐述海明威是如何巧妙地运用电报式对话、外聚焦型叙事视角和独特的象征手法来实现“冰山原则”的。
关键词:冰山原则,《白象似的群山》,电报式对话,外聚焦型叙事视角,象征
参考文献
[1]崔道怡.“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上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79.
[2]赫.欧.贝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3.
[3]张薇.叙述学视野中的海明威小说的对话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2002(3):58.
[4]陈良廷,译.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321-323.
[5]林疑今.海明威的思想和艺术风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0.
[6]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7]董衡巽.海明威短篇创作模式探求[J].美国研究,1988.
[8]董衡巽.海明威谈创造[M].北京:三联书店,1985.
[9]吴然.“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的演绎[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关键词:“冰山”理论 “不可说”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欧内斯特·海明威以独特的视角创作出一批蕴含丰富的小说,其别开生面的艺术风格为世人所倾倒。他阐发的“冰山”理论使他的作品含蓄简约、清新洗练。对海明威作品的研究、分析接踵而至,但从哲学角度对其进行欣赏和研究的工作至今未有人做。本文将尝试运用维特特根斯坦的“不可说”思想,对海明威“冰山”理论进行分析。
一 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理论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前言中说道:“本书的全部意义可概括如下:凡可以说的都可以清楚地说;而对于不可说的东西必须沉默。”根据维特根斯坦本人的划分依据,所谓“可说的”内容,“就是作为图像并符合逻辑语法的经验事实命题,它包括日常经验命题和自然科学命题,其中主要是自然科学命题。”他认为自然科学的命题是可说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只有自然科学的命题接触到实在,即以经验事实为对象。另外一点是,只有自然科学的命题采纳经验方法,因而有可能在经验中加以证实。”
什么是“不可说”的呢?首先,哲学要清楚地表现可说者以意谓不可说者,即只要清楚地表明了可说的,那不可说的自然就体会得到了。哲学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不是一种静态的命题,而是一些动态的解释,这些解释不是可证实的关于自然科学的命题,因此哲学“不可说”。其次,“命题不能表现逻辑形式,逻辑形式反映于命题之中。反映在语言中的东西,语言不能表现。”因此逻辑形式“不可说”。还有,“伦理是不可以言传的。伦理是超验的。(伦理与美学是一回事)”“作为伦理担负者的意志是不能谈的。而作为现象的意志则只为心理学所关切。”总之,有关伦理的、美学的和形而上学的东西,由于不表达关于世界的事实,所以是不可表达的。在世界之外,也就在语言之外,在逻辑之外都是不可说的。
维特根斯坦的“说”是一种“语言批判”,可以说出来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命题;而在“不可说”的东西面前,逻辑的语言批判则无计可施,因此只有保持“沉默”。
二 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哲学分析
1 海明威“冰山”理论中的八分之一与“可说”
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他关于斗牛的专著《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自己的创作比喻为“冰山”。他说“冰山在海里的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的小说摒弃空洞华丽的词藻,运用最普通的词汇和日常用语。他有着自己的爱憎,但从不在作品中附带任何议论。小说中人物形象通过自身的言语活动来塑造,他们的内在精神通过外部动作来揭示。小说中的景物描绘简洁鲜亮,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如:山口的路硬、光溜。大清早还没有扬起尘土。下面是长着橡树和栗子树的丘岗,再下面的远处是海;而另外一边是雪山。
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中“可说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命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八分之一是他对外界事物的直觉印象,他通过文字将其客观呈现。维特根斯坦认为“说”是逻辑分析的方法。“逻辑是世界的一种映像”,“当我们说出任何一个命题时,逻辑形式就显现其中”。而“严谨的逻辑工具”主要表现为“语言图像论”。作为作者,海明威的语言如实地展现周围的环境,将描述的画面直接呈现于读者的眼前。他如实记录人物的对话和动作,他们的内心情感则交给读者去思考和体验。“虽然在语言中表达自己的东西,不能以语言表达”,但毕竟逻辑形式反映于命题之中,他相信读者可以从他的逻辑语言中体会到作品丰富的内涵。
2 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八分之七与“不可说”
海明威小说中的水上冰山是八分之一的客观描写,那水下八分之七隐藏了什么呢?
首先,海明威作品隐藏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般而言,文学家总是善于通过各种方法来展示人物个性,表现人物思想、揭示人物情感。而海明威小说往往只描述人物的活动,记录人物的对话,对于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几乎很少涉及。如《永别了,武器》的结尾部分,只有主人公亨利与两个护士之间的四句对话: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护士说。‘不,我可以的。’我说。‘现在你还不可以进来。’‘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
这段对话发生时,主人公的夫人由于难产已然离世,而孩子亦不幸夭折。他希望進病房见夫人一面,护士加以制止。对话内容极其精简,语调也异常平淡,似乎根本无法看出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然而同主人公一路走来的读者却感到一股强烈而深沉的感情潜流。他历尽千辛万苦逃离了战争的血雨腥风,在可以说是世外桃源的中立国瑞士,本以为可以享受平静与快乐。然而,妻子死去,孩子夭折,带走了他的所有希望。在感到极其悲痛的同时,他还有深深的绝望,甚至是一份麻木。而这简单平淡、毫无任何情感的语言,恰是他此时心情的写照。海明威的作品就这样为读者提供一个特定环境,从而唤起读者在这种环境下的“特定情绪”。无论作者还是读者,这种“情感”属于伦理的范畴。虽然都在客观世界之外,但是确实存在并有意义。虽然海明威采用“零度”情感的表现方式,但由于省去的是人所共有的感知方式及经验,所以读者完全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作为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既有对生活的真实描写,也有对现实的曲折反映。他的作品中的八分之七水下冰山还隐藏了复杂的主题思想。如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讲述了一对恋人在车站酒吧等车时的一些对话,这些看似平常的谈话却是人物心灵的碰撞。女人眺望远处群山,说“它们看上去像一群白象”。英语中的“白象”可引申为大而无用的东西。男人敏感起来。他一再声明,“如果你不想做手术,我并不硬要你去做”。但他又说:“我什么人都不要,只要你一个。随便什么别的人我都不要”。他只想尽快打掉女人肚里的孩子。而最后女人似乎也明白了,“本来我们可以舒舒服服享受生活中的一切”,“我觉得好极了”。人物间简短的对话令读者真切感到主人公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这里探讨的“人生价值”属于伦理学的课题。伦理学是“想谈论某种关于生活之终极意义、绝对善、绝对价值的欲望”。人的价值以意志为载体,深植在人类的内心当中,或许不用语言表述,但体现在人类的言行举止。小说中男女恋人对话的背后隐藏的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即揭示战后美国青年万念俱灰、游戏人生的态度。无论对错,这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它被作者敏锐的感觉所捕捉,并通过这种单纯对话的形式给予呈现。而读者也从这种“纪实”的描述中体味到小说人物缺失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感受到他们彷徨失落的生存困境。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运用冰山原则,使小说的主题远远超出题材本身的内涵,表现出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小说的主人公桑迪亚哥在墨西哥湾流连续捕鱼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筋疲力尽。在他为了马林鱼与鲨鱼的顽强搏斗中,一个信念始终支撑着他,那就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种“硬汉”精神同样是人类价值观的体现,属于伦理学范畴。虽然伦理“在任何意义上都对我们的知识无所补益,但它是人类思想中一种倾向的纪实”。维特根斯坦本人也“不得不对它深表敬重,而且,说什么也不会对它妄加奚落”。海明威同样尊重事实,并如实展示。可以说,桑迪亚哥是人生角斗场上的失败者,但读者从老人与鲨鱼顽强搏斗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到,这种面对艰难困苦时所展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正是人类取得美好未来的保证。而更为重要的是,孩子认为桑迪亚哥并没有被打败。他决定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本领”。所以,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可以看出,海明威水面下八分之七冰山隐藏的是诸多的思想、情感及深刻的主题。这些都属于伦理的范畴。维特根斯坦认为,相对于自然科学命题,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来看,有关伦理的、美学的和形而上学的东西都是无意义的。这种无意义并不是表明它们没有任何价值,恰恰相反,它们超出了逻辑评判的价值标准,超越了事实世界和自然科学,在另外一个层面显示了它们的重要性和价值。这也正如海明威从万花筒般多彩的客观现实生活中看到人类的生活态度、善恶心灵。虽然他只做了客观的描述,没有任何情感表达的话语,但由于隐含了人类共有的感知方式及精神体验,读者完全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的心路歷程。
3 海明威的“斧子”与维特根斯坦的“梯子”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如何贯彻冰山理论的呢?英国小说家赫欧贝茨在其《海明威的文体风格》中称海明威“是一个拿着板斧的人”。他抡起板斧,“斩伐了冗言赘词,删除了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比喻;清除了文章俗套;通过不断锤炼的文字,使人眼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海明威创造了一种简洁凝练的叙述风格。他的作品中极少使用长句,连接词尽量少用或不用,句子结构多为名词加动词。他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他惜墨如金,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客观的环境,人物的动作。他尤其擅长记录人物的对话,精炼的语言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他有着自己深邃的情感,却从不直抒胸臆。而读者通过事物八分之一的描述,始终能够理解埋藏于字里行间的深刻主题。
维特根斯坦认为,一切“可说的”只是为“不可说的”架设一架梯子。他通过图像论,通过逻辑的语言分析“可说的”,目的就是要去显示那“不可说的”。“我们为自己构造事实的图像”,“图像是实在的一个模型”,“是一个事实。”“逻辑图像可以描绘世界。”一切可说的说明白了,不可说的东西自然就显示出来。因为“图像的各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相关联,这也代表着事物之间也是如此关联的”。这正如海明威把一篇故事反复推敲、悉心裁剪,以极其简洁的语言铸入一个较小的模式,使其既凝练又精当。这样,虽然作者对其要表达的主题不用语言阐发,采取“沉默”态度,但读者依然能从其对客观世界的逻辑描述中,获得鲜明深刻的感受,同时也能牢牢体会、把握它要表达的主题。
三 结语
本文以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理论为视角,分析了海明威文学创作的“冰山”理论。分析表明,维特根斯坦思想中“可说的”、“不可说的”内容与海明威冰山理论中八分之一的水上内容和八分之七的水下内容非常相似。“可说的”自然科学命题,在海明威作品中指对外界事物地客观呈现;“不可说的”内容指有关伦理的、美学的东西,在海明威作品中指水面下八分之七的冰山所隐藏的人物的各种情感、小说的主题思想等。而“冰山”理论的创作方法则在于海明威创造的简约有力的叙述风格,即“板斧”,既锤炼了文字,使人们获得鲜明深刻印象,同时还能把握作品的主题。而维特根斯坦认为,一切“可说的”通向“不可说的”之间的梯子是“语言图像论”,通过这一严谨的逻辑工具分析,处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语言与命题的关系,真正目的就是要去显示那“不可说的”。可以看出,文学大师在表述内容、蕴含思想、写作方法等面和哲学家思考的范畴是基本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路·维特根斯坦,张申府译:《逻辑哲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尚志英:《寻找家园——多维视野中的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 舒炜光:《维特根斯坦哲学评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4] 维特根斯坦,万俊人译:《维特根斯坦的伦理学演讲》,《世界哲学》,1987年第4期。
[5] 祝平:《海明威“冰山”理论之名实》,《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 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 只要作者写得真实, 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东西, 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一个作家因为不了解而省略某些东西, 他的作品只会出现漏洞。”[转引自董衡巽:122]”
1958年, 他在回答《巴黎评论》记者的问题时, 再次强调他的“冰山原理”:
“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的原理去描写。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 其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 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露出来的那部分。”[同上]
他紧接着以《老人与海》为例, 说本来这篇小说可以长达一千多页, 写上诸如每个人物如何谋生、受教育之类的内容, 但他统统删去了, 目的就是要加深“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
不难看出, 海明威的“冰山原理”有两个要点, 一个是作家在创作时应该非常了解自己要写的素材, 力求做到厚积薄发, 另一个是要文字精练, 言有尽而意无穷, 蔓枝杂叶务必删除干净。只有这样, 作品才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才有余味。海明威的小说含有大量的潜台词, 非常耐读, 这正是他强调含蓄凝练的“冰山原理”的完美体现。
《永别了, 武器》富有强烈的反战情绪。整篇小说为五部, 共四十一章, 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告别战争, 第二部分是告别爱情。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战场为背景, 通过美国中尉弗利德里克·亨利的第一人称叙述, 讲述了战争如何毁灭人的精神、扼杀青春和爱情、人与人之间无谓的相互残杀的情景, 鲜明地揭示出作者本人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主题。我们不妨从小说中节选几个片段进行“细读”。
且看小说开篇:
“那年晚夏, 我们住在乡村一幢房子里, 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 在阳光下又干又白, 河水清澈, 河流湍急, 深处一泓蔚蓝。部队从房子边走上大路, 激起尘土, 洒落在树叶上, 连树干上也积满了尘埃。那年树叶早落, 我们看着部队在路上开着走, 尘土飞扬, 树叶给微风吹得往下纷纷掉坠, 士兵们开过之后, 路上白晃晃, 空空荡荡, 只剩下一片落叶。……
冬季一开始, 雨便下个不停, 而霍乱也跟着来了。瘟疫得到了控制, 结果部队里只死了七千人。”[海明威:5—6]
众所周知, 《永别了, 武器》的出版使海明威跻身大师行列, 而小说的这个开头更是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称颂, 是体现海明威文体风格的一个范本。有位著名评论家在读了连载的第一部分后即写信给海明威, 说:“你这部书开头如同托尔斯泰那样的写法———写得舒缓、深沉。第一章是一首华丽庄严的诗。”[转引自董衡巽:104]这一评语委实中肯。初次阅读这段文字, 感觉像是欣赏王维的诗, 有远山, 有平原, 有近河, 还有纷纷飘落的树叶, 可谓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海明威曾经说过, 他想在散文中写出诗来, 认为这是散文的最高境界。事实上, 确实有批评家在感动之余把这段文字改写成诗歌。
但是在第一人称叙事者客观的叙述后面, 海明威真正想传递给读者怎样的信息?画面是明丽清朗的, 还是晦暗不明的?清澈湍急的流水, 飘零的树叶和行进的军队之间有什么关系?“树叶” (leaves) 这个单词重复了四次, 这其中大有深意。本来花开花谢、草生叶落是自然界中的正常现象, 但在这个语境中, 却是非同寻常:副词“早” (early) 透露了个中信息。为什么树叶会“早”落?我们可以从“尘土” (dust) 的三次重复使用得到答案, 而尘土飞扬的原因就是“正在行进” (marching用的是现在进行时, 重复两次) 的部队。实际上海明威要告诉我们的是战争给世界带来的毁灭性的消极影响:自然界的时令变化因战争而发生混乱。这一切都不是作者直接叙述出来的, 而是借叙事者亨利的眼睛看出来并以冷静客观的语气叙述出来。作者并没有主动明示其中的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 而是用一个个and连接的并列句将所见原原本本地录写下来[海明威:7—8]。这正是海明威文体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接下来看第一章的结尾。时令从开头的“晚夏”转换到了“初冬”, 冬雨绵绵, 霍乱肆虐, 虽然疫情得到了控制, 军中仍死了七千人。凄风苦雨, 尸横军营, 惨淡的画面触目惊心。叙事者给出了军方的统计数字, 却用了一个修饰副词“只” (only) [同上]。前面说过, 海明威在创作中对形容词、副词的使用少之又少, 那么这里的副词当如何理解呢?还是用海明威的“冰山原理”来解释吧:如果说“军中七千人”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那么潜在水中的“八分之七”呢?至少有两点值得思索:第一点, 这里叙事者给出的是军方/官方的统计数据, “只”所采用的是官方的口气, 而官方为了息事宁人, 肯定要尽量压低数字, 而事实上因霍乱死去的士兵和军官肯定要远远高出公布的数字;第二点, “军中”的数字是这么多, 那么不在军中的平民的死亡数又是多少?不妨更进一步, 一场霍乱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如此之多, 那么在前线战场上的实际战斗性减员的伤亡人数更是不计其数了。一个副词将战争的杀戮之残酷性质表现得如此充分, 堪称神来之笔。这是一个巨大的反讽, 而反讽也是海明威常用的手法之一。
由此分析不难看出, 小说第一章为整部小说设定的主题———厌战、反战。不过, 与其他反战小说不同的是, 海明威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上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实战场面, 而是把矛头直指向帝国主义的战争宣传。请看小说第三部第二十七章的节选:
“……我每逢听到‘神圣’、‘光荣’、‘牺牲’等字眼和‘徒劳’这一说法, 总觉得局促不安。这些字眼我们早已听过, 有时是站在雨中听, 站在听觉达不到的地方听, 只听到一些大声喊出来的字眼;况且, 我们也读过这些字眼, 从人们贴在层层公告上的新公告上读到过。但是到了现在, 我观察了好久, 可没有看到什么神圣的事, 而那些所谓光荣的事, 并没有什么光荣, 而所谓牺牲, 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场, 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 而是掩埋掉罢了。有许多字眼我现在再也听不进去, 到末了, 只有地名还保持着尊严。还有某些数字和某些日期也是如此, 只有这一些和地名你讲起来才有意义。抽象的名词, 像‘光荣’、‘荣誉’、‘勇敢’或‘神圣’, 倘若跟具体的名称———例如村庄的名称、路的号数、河名、部队的番号和重大日期等———放到一起, 简直令人厌恶……”[海明威:203]
这段节录出现在第三部第二十七章。在这一章, 亨利伤愈后离开了热恋中的凯瑟琳重返前线, 在曾经激战正酣的战场培恩西柴高原上遇到了意大利小伙子吉诺 (Gino) , 两人谈论战局、军事部署, 以及意大利军队在夏季所遭受的损失。吉诺是个爱国青年, 认为虽然节节败退, 但意军“夏天的战斗可不能算是徒劳的”。亨利“一声不吭”, 但“徒劳”一词却引发了他的思绪, 于是便有了这段揭示小说反战主题的著名的内心独白。
《永别了, 武器》发表于1929年, 此时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有十一年, 人们对于战争的本质的认识已经非常充分, 而在美国厌战情绪达到了顶峰。美国人在一战开始时坐山观虎斗, 同时供应交战国双方武器。当他们眼看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 便撕下和平的假面具, 声言要去“使这个世界的民主得到保障”, 废除专制统治和军国主义, 建立起一个国家间的联盟或协会去代替陈旧的外交上的角逐, 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力图保持欧洲力量的均势[爱德华:27]。战争动员甚嚣尘上, “神圣”、“自由”、“光荣”等口号不绝于耳, 广大优秀青年应该被送到欧洲战场去“磨练”, 能上前线就要英勇作战, 没到服役年龄的应该参加红十字会的工作。海明威正是在这样的动员下去意大利开救护车的, 而小说中的亨利则担任了救护队军官的工作, 虽然工作上尽职尽责, 但目睹的却是毫无意义的杀戮。在其后著名的卡波雷多大撤退的章节中, 意大利宪兵的滥杀无辜, 甚至亨利本人因美国口音被当成德军奸细差点被处死, 他当逃兵、与战争单独讲和也就不足为奇了。值得注意的是, “村庄的名称、路的号数、河名、部队的番号和重大日期”基本上全是具体的专有名词, 正是冰山的那“八分之一”, 而深深地潜在底下的“八分之七”需要读者的参与, 给读者留出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与德国作家雷马克《西线无战事》之类的反战小说不同的是, 海明威并没有把希望寄托在战后的和平生活上。他认为战争不仅毁灭了人们的幸福, 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在他看来, 人好比“着了火的木头上的蚂蚁”, 虽然“有几只逃了出来, 身体烧得又焦又扁, 不晓得该爬到什么地方去。但是大多数还是朝火里跑, 接着又往尾端爬去, 挤在那还没着火的尾端上, 到末了还是全部跌在火中”[海明威:354]。在这幅“世界末日”的图景中, 无人得以幸免:“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 最温和的人, 最勇敢的人, 不偏不倚, 一律看待”[海明威:271]。因此, 战争中的爱情也只是片刻欢娱。在小说的最后, 亨利和凯瑟琳在瑞士享受过短暂的宁静之后, 这个世界还是没有放过他们:婴儿胎死腹中, 心爱的恋人死于产后大出血, 只留下叙述者与“石像”般的遗体告别, 然后孑然在雨中走回旅馆。海明威把主人公极度悲痛的心情外化为机械麻木的动作, 留下充分的空间由读者去填补, 可谓神来之笔, 而将一战之后弥漫的对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悲观迷茫情绪于无声处深刻地表达出来, 真可谓是“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二十世纪是一个批评的世纪, 各种派别的文学理论风起云涌, 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 从精神分析到结构主义, 从存在主义到现象学、阐释学, 再到后结构主义, 从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再到生态批评, 真可谓是百花齐放, 各领风骚。在这种背景之下, 对海明威作品的评论经历了相应的几个阶段, 从早期的社会历史批评、传记评论, 到中期的结构主义与叙事学的文体分析, 再到后期的女性主义批评、文化研究, 文学批评家几乎涉及了海明威为人为文的方方面面, 提出了许多理论, 典型的有“重压之下的优雅”、“准则英雄”、“负伤/创伤理论”、“雌雄同体说”等, 不一而足。但是有一个例外, 这就是解构批评, 海明威的作品无法解构, 解构论者对海明威也没有多大的兴趣。究其原因, 乃是因为海明威对美国文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文体上:他形成了适应新时代的“海明威风格”, 对美国小说语言风格的变革起到了开风气之先河的作用。他继承了马克·吐温的传统, 将中西部语言引入小说, 达到简洁、明快、含蓄的效果。他倡导的“冰山原理”则强调作家创作应该厚积薄发, 精练文字。他的文风一反亨利·詹姆斯的晦涩冗长, 独树一帜。他采用电文式的短句, 删去可有可无的形容词, 直截了当, 平白易懂, 对话简洁凝练, 具有朴实无华的美感。他善于用声、光、色构造出纯真而深沉的意境。现任“海明威基金会与研究协会”主席艾伦·约瑟夫指出, 海明威的文体是“独创性、省略与视觉化三者的结合”。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词中所说的:“海明威作为我们这一时代伟大文体的创造者之一, 在近二十五年的美国和欧洲的叙事艺术中, 具有明显的重要性。这一重要性, 主要在于他那生动的对白、语言增减恰到好处, 既使人易懂又达到令人难忘的境界。他又以精湛的技巧, 再现了口语中的一切奥妙……”可以预料的是, 作为二十世纪散文文体大师和虚构叙事作品形式的革新者, 海明威仍将不断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永别了, 武器》也将与他的其他作品一样受到阅读大众的推崇和喜爱。
摘要:“冰山原理”是海明威毕生创作经验的总结, 其要点是厚积薄发、精练文字, 海明威在自己一生的创作实践中始终坚持这一原理。本文以海明威的代表作《永别了, 武器》为例, 通过对关键章节的“细读”, 阐明“冰山原理”在揭示该小说反战主题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海明威,《永别了, 武器》,冰山原理,反战主题
参考文献
[1]董衡巽.海明威画传[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7.
[2]海明威.著林疑今译.永别了, 武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3]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 (卷四)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4]Donaldson, Scott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rnest Hemingway[M].上海:外教社, 2000.
【海明威冰山原则的作品】推荐阅读:
海明威作品研究论文12-21
海明威的名言10-15
写给海明威爷爷的一封信作文10-24
海明威经典语录,名言名句06-22
读海明威《老人与海》有感800字12-02
海明威《老人与海》读后感感想02-01
看《老人与海》海明威小说观后感700字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