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1

泗渡小学 冯臻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它是在学生学过加、减法笔算和初步认识小数含义和数位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通过文具店货架上的数据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笔算算理,并总结笔算方法。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各种类型的小数加、减法。

3.让学生在归纳、概括计算方法的过程中, 提高对数学材料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最近老师开了一家文具店, 我想招聘几位营业员, 你们有兴趣吗?

生:有。

师:要想成为营业员必须要完成五个任务才行, 有信心吗?

生:有。

(评析:学生听说完成五个任务能成为文具店的营业员, 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 为后续高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任务驱动, 逐个击破

⒈完成任务一

师出示第一个任务:在下图中寻找数学信息, 并解释它的意思。

生:书包25.8元, 表示一只书包的价格是25元8角。

师:你说得真棒!此时应该有…… (学生掌声响起)

师:谁接着来汇报?

生:一个文具盒的价格是6.8元, 表示6元8角。

生:一本笔记本的价格是0.6元, 表示6角。

生:一个卷笔刀的价格是0.8元, 表示8角。

生:一支有橡皮的铅笔的价格是1.2元, 表示1元2角。

师:你们真厉害, 任务一已经顺利完成了, 我们再来完成任务二。

(评析:清楚的任务能让学生迅速集中智慧来完成, 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⒉完成任务二

师出示:一本练习本0.9元, 一块橡皮0.5元, 一共要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将解题过程完整地写在练习纸上。要求先列出算式, 再列竖式计算。 (学生开始解决, 师有意识地巡视)

师:完成了吗?我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 (两位学生上台)

生1:9角+5角=1元4角

答:一共要1元4角。

生2:0.9+0.5=1.4 (元)

答:一共要1.4元。

师:生1, 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0.9元就是9角, 0.5元就是5角, 所以求一共要多少钱, 就是9角加5角, 等于1元4角。

师:你先把元转化成角, 很有道理!生2, 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求一共要多少钱, 就是把0.9元和0.5元加起来。9加5等于14, 写4进1, 就是1.4元。

师:1.4中间的小数点不写行吗?

生2:如果不写, 就变成14元, 相差太大了, 不行。

师:所以1.4中间的小数点千万别掉了。

师:请看下面这个竖式, 0和0、9和5为什么要对齐?请四人小组展开讨论, 并将讨论的结果写在作业纸上的表格内 (见表1) 。

师:哪一组来汇报?

生:两个0都表示0元, 元和元应该对齐。9和5都表示角, 角和角应该对齐。

师:此时应该有…… (掌声响起, 师在竖式个位的顶部写上“元”, 在小数点后第一位写上“角”)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0和0都在个位上, 个位应该和个位对齐;9和5都在小数点后的第一位上, 应该对齐。

师:谁听懂他的话?

生:个位和个位对齐;小数点后的第一位应该和小数点后的第一位对齐。

师:对, 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必须对齐。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师:除了相同数位对齐, 还有什么要对齐?

生:小数点也应该对齐。

师:为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了, 小数点也就对齐了。

生:如果小数点不对齐的话, 相同数位就对不齐了。

师:对, 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也就对齐了。 (板书:小数点对齐)

师:比较上面的两种解法, 哪一种更加简便?

生:第一种要先转化, 感觉比较麻烦, 因此第二种更简便。

师:有一定道理!

(评析:任务二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事先教师没有给予任何暗示, 因此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展示, 通过解读、讨论、交流、说理, 学生自己渐渐意识到相同的数位必须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再通过比较, 让学生意识到小数加法的简洁。)

3.完成任务三

师出示:一支圆珠笔1.4元, 一块橡皮0.5元, 圆珠笔比橡皮贵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将解题过程完整地写在练习纸上。要求先列出算式, 再列竖式计算。 (学生开始解决, 师有意识地巡视)

师:谁来把解决过程写在黑板上?

生:1.4-0.5=0.9 (元)

答:圆珠笔比橡皮贵0.9元。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先把数位对齐, 4减5不够减, 退1做10, 14减5等于9, 个位上0减0等于0, 再添上小数点。 (生纷纷表示同意)

师:1上面为什么加小圆点?

生:这表示退1做10。

师:观察黑板上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个是加法, 一个是减法。

生:这两个算式正好相反, 第一个算式的和正好是第二个算式的被减数。

师:对, 这两个算式正好相反, 因此, 数学上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评析:有了任务二的思考过程, 任务三的解决就比较顺利, 学生对不够减退1做10能够理解并运用。最后, 让学生寻找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 可以加深学生对加、减法之间联系的理解, 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这一细节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4.完成任务四

师继续出示图1:请同学们根据图1中的信息, 先提出一个问题, 再把它解决掉。 (学生开始提问并解决)

师:谁来汇报学习成果?

生:买一本练习本和一支没有橡皮的铅笔, 需要多少钱?

答:需要1.5元。

生:买一个卷笔刀和一块橡皮, 需要多少钱?

答:需要1.3元。

生:一个卷笔刀比一块橡皮贵多少钱?

0.8-0.5=0.3 (元)

答:一个卷笔刀比一块橡皮贵0.3元。

师:刚才, 同学们的学习都很有成果!今天老师也去超市购物了, 请你们帮我来算一算好吗?

师出示任务:老师今天买了两样商品共花了2.3元, 老师给了售货员3元钱, 请问售货员要找给老师多少钱?你能用竖式帮老师算一算吗? (生开始解决)

师:谁来展示一下?

答:要找0.7元。

师:3为什么要和2对齐?

生:3表示3元, 2表示2元, 元和元应该对齐。

师:3上面为什么加小圆点?

生:这表示退1做10。

师:还有不同的吗?

答:要找0.7元。

师:在3后面为什么要添上小数点和0?

生:这样, 数位就对得很整齐, 计算起来不容易错!

师:你说得真棒!同学们, 这两种做法, 你们认为哪一种妥当?为什么?

生:第二种妥当, 因为第二种数位对得非常齐, 不容易错。

师:我也认为第二种妥当, 不容易错。

(评析:任务四既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也是为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主题图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出示的这个问题, 通过展示、比较, 学生一致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妥当, 因为3.0和2.7数位对得很齐, 不容易错, 从而使学习质量得到提升。)

5.完成任务五

(1) 我会算。

(2) 我会治。

(3) 我会解。

1《动脑筋》比《童话故事》便宜多少钱?

2各买一本书, 10元钱够不够?

(4) 我会填。

(评析:第1题重在技能的落实;第2题重在方法的巩固;第3题重在能力的提升;第4题重在思维的培养。)

三、适时总结, 完成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小数加、减法。 (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师:你们还有什么收获?

生:计算时, 小数点要对齐。

生:计算时, 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生:数位不够的, 用0补齐。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这节课的五个任务都能自己完成的同学, 请站起来! (大部分学生站起来)

师:恭喜你们成为老师文具店里的营业员!掌声鼓励!

(评价:此环节重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作简要汇报, 从学生的汇报中可知本节课的效果较好。最后的评价, 重在与开始呼应, 以激起学生成功的体验。)

【总评】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及方法, 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任务驱动

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有任务, 才有压力。本节课以五个任务贯穿教学的始终, 当学生完成了这五个任务, 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当然, 这五个任务并非平均用力, 任务二和任务四是本课的重点, 因此, 在完成这两个任务时所用的时间较长, 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二、整体建构

整体意识是数学教学应有的意识。本课教学首先构建了一个整体情境, 即老师开的文具店要在学生中“招聘”营业员, 学生只要完成五个任务, 就能成为文具店的营业员。最后对顺利完成任务的同学表示祝贺, “聘任”他们为营业员。通过这样一个整体情境, 可以较好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 任务二中的算式和任务三中的算式互为逆运算, 使得整个新知教学融合为一个整体。从而使学生在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同时, 明白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让学生建构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

三、先试后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3

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合理、营养的饭菜搭配就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得到足够的营养又可以避免自己的挑食、偏食的现象。今天就请你们当一次营养搭配师,帮妈妈想想买什么菜,即营养又实惠,老师希望你们亲自到超市或者菜市场调查一下,帮妈妈出个主意,准备消费20元钱的晚饭,买什么既营养又实惠?每一类的价钱是多少?一共需要花多少钱?说说你的想法。(完成下面表格)。

名称价钱

一共需要多少钱?:

说说你的想法:

教师评价:

一、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及设计意图:

要想让学生在生活中享受数学的乐趣,首先我们教师自己就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创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亲自体会参与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本次拓展性作业,意在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改善学生只面对教科书做习题的局面。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超市、市场调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购物 ”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重视和提倡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需要的算法,减少机械的计算,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2、學生操作方法:

学生在学了小数的加减后,去超市、市场亲自调查、挑选后,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完成本次作业。

3、评价标准:

(1)关注学生调查数据的能力。

(2)关注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估算能力。

(4)关注学生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掌握的情况。

(5)关注学生对现实生活问题的考虑情况。

二、学生作业样本呈现:

三、作业样本评析:

1、学生作业质量的评价:

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作业的要求,到超市、市场购买所需物品的价钱,利用所学知识完成本次作业。部分优秀的学生不仅考虑到了知识的应用,还考虑到了现实生活问题,如饭菜营养的搭配、提前计划物品的多少以及价钱、家中人员的多少等;部分学生由于没有亲身实践的经验,不知怎么选择应用,没有正确合理的计算,完成的不好;还有部分学生所填写的数据没有亲身去体验而是随意填写数据,不符合要求,在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的结果中还出现错误。

2、学生实际作业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开放的作业空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从本次作业中能够看出,“出色完成本次作业”的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强,综合素质比较高;“基本完成本次作业”的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还可以,但综合应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须进一步提高;“完成本次作业较困难”的学生仅仅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数学计算能力、估算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3、肯定的优缺点或提出改进意见

本次作业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展示自己、发展个性。当他们向我汇报作业成果时,调查方式的多样、各种不同的搭配、同一价钱的不同付钱方式等,实在让我欣喜。学生普遍反应,这样的数学作业,太新奇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可真大。

要让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课作业起到应有的作用,除了形式要多样外,教师在设计时,还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作业设计的目标要有针对性和合理性,能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让他们通过探究、操作、交流、分析,获得成功的喜悦。(2)数学课作业要能促进学生自主、生动活泼地发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设计要难易合理,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3)作业的评价要有激励作用,对学生的作业采取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弹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4、 教师评价的效果:

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因此,在评价中,根据学生的差异,以“成功体验”为依据,以各层学生“最近发展区”为标准,确定不同的评分标准进行分层评价,要求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分层评价因层而异,重在激励,不用一把尺子,去丈量一个班的学生。分层评价表现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题目上,采用不同的等级标准,使学困生达到较低标准时也有得优的机会,使优等生在较高要求的标准下,追求更高质量的作业。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不求人人高分,但求人人成功”。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4

三年级的学生刚学习小数,在初步认识小数之后开始学习简单的计算。教科书里安排的例题以及练习题都是简单的,无非就是一位小数或是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而且整数部分的位数也是相同的,这种题型学生模仿容易,如果单从这样教学,一节课下来可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可实际考试时,常常不出这么简单的计算,而是喜欢出诸如1.39+22.5、7.8-4.96、1.43-1.36、10-0.95……此类的题型。故我在上完新课之后,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通过对比,大部分学生都得出了

①列竖式时都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②都是从低位加、减起;

③哪位相加满十就得向前一位进1或哪位不够减就得从前一位退1再减。学生也看出不同的地方小数的加、减法应该注意点上小数点。最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竖式,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出小数加、减法对齐方式,实际上只要小数点对齐了,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教学的两个算式0.8+0.6、6.8-1.2都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对此似乎已经理解了,其实不然,接着我出示上面写的这四道题作为学生的课堂练习(其实这种类型是在四年级的时候才学的,我把它安排在这,有易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也有易于对付考试时喜欢出难题的那些人),通过巡视发现存在很多问题。有的不懂对齐,不是相同数位对齐,而是从右住左让每个数字对齐(就像是整数加减法了);有的遇到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时,不懂得第二位小数该如何处理,而是把它当成加法,直接把数字抄写下来;有的遇到除了最低一位,其余各位上的数相减都得0时,只写最低位的那个数字,没有了整数部分,没有了小数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按照“0”、“·”、“8”、“0”的`次序按键。②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③按好一个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④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遍。

2、完成“试一试”

(1)提问: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

(2)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3)小结: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得准确灵活的计算方法。

学生已经有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以尝试使用、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顺应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在书上记下每题的得数。

(2)交流计算的注意点。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先记牢一个数,然后再按,按好后注意核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练习九第6题

(1)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

(2)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这四题。

(3)同桌互相出题并借助计算器解答。

3、练习九第8题

(1)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观察这张收支情况统计表,说说每栏表示什么含义。

(2)思考:怎样算“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再指名回答。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用上月的余额1203·5元减去支出的100元,就能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3)明确各项余额的算法。让学生挑选一栏和同桌说说怎样算它的余额?重点解决“合计收入”“合计支出”的算法。

(4)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集体校对答案。

(5)拓展延伸。谈话:我们也能像小明一样,学记自己的经济小帐本。设想一下,如果要你来统计每月零花钱的收支情况,你准备怎样来设计这张统计表?希望同学们持之以恒记好经济帐,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设计意图: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开支情况,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并且联系生活用数学,让学生学记经济帐,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练习九第9题

(1)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

(2)汇报结果。前三题的答案依次是1·89、2·889、3·8889。

(3)提问:观察一下,这三题的答案有什么规律?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每个数的末尾都是9。②小数中间“8”的个数和个位上的数一样。

(4)根据这些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一些计算中的规律,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结论的意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是一门有规律的科学,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用计算器计算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7题。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2.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案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4.有关《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5.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6.简单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7.《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优秀教学设计

8.《稍复杂的方程》练习题总结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篇6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内容:课本第120页例题一,第121页例题二,120页和122页“做一做”, 练习二十六第1~2题教学目的:一、初步理解小数加法及减法的意义;二、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三、对学生进行从小爱劳动的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开火车): 14+9 120+99 47-18 200-82 24-9 0.1+0.2 1.5+0.7 0.75-0.43 2.3+0.7 3.4-0.2 2、笔算 0.47+0.73 0.82-0.43 3、填空: 3735克=( )千克 4075克=( )千克 4、准备题: (1)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2)让学生板演,并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根据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3)再让学生说说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出示。 (4)改为减法应用题: 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7810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采集了多少克? (5)板演,说说为什么用减法?(教师出示减法的意义) (6)说说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出示。二、新授1、教学例1 (1)由准备题改为例1: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3.735+4.075 (根据加法的.意义) (4)小数加法怎样计算呢?怎样列竖式?(一人板演) 3 . 7 3 5 + 4 . 0 7 5 注意:①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教师板书各数位) ②从哪一位加起?(板演) ③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根据小数 的基本性质能去掉) (5)练习:第120页“做一做” 21.6+5.4 12.03+0.875 (6)讨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加法意义和整数一样)2、教学例2 (1)你能将例1改为一道减法应用题吗?(教师出示) (2)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为什么用减法?(根据减法的意义) (4)小数减法怎样计算呢?怎样列竖式?(一人板演) 7 . 8 1 - 3 . 7 3 5 注意:把7.81改为7.810再减 (5)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6)交流:①从哪一位减起? ②遇到哪一位上不够减怎么办? (7)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减法意义和整数一样) (8)讨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 (9)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的一样 练习:122页“做一做” 12.16+5.347 0.4-0.125三、巩固练习: 4.63+0.27 12.54+0.7 15.31-2.815 20-9.54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7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以雅典奥运会女子双人十米跳台比赛的得分为素材, 通过观看节目的父子对话和配套的竖式计算把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直接呈现出来, 然后通过设问“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和学生的回答“小数点要对齐, 也就是把数位对齐, 得数的末尾有0, 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加、减法的关键要素表达出来。“做一做”配了一些基础性的计算练习和实际问题解决, 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学会应用。由于学习这一内容之前,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之前又刚刚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因而多数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经验借助具体的素材通过知识、方法的迁移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自觉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这就为学生自主预学奠定了基础。但是小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水平还比较低下, 他们大多只会简单地模仿计算, 却不一定能深刻地理解, 特别是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法则时只会说小数点要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至于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为什么要对齐却道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理。因此, 就小数加、减法笔算这节课来说, 预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适合的。同时考虑到四年级学生预学的能力特别是自控能力还比较弱, 又为了不增加学生课外的学习时间, 笔者尝试了课内预学、当堂解决的方式来展开教学, 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教学实践】

第一环节:学生自主预学。 (时间10分钟左右)

教师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激发学生想要自己尝试学习的愿望, 然后就放手让学生根据预学案自主预学。 (此时, 教师主要是巡视, 每小组选一个学生批改第1题, 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第二环节:学生小组内交流。 (时间3~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困惑展开小组内交流, 教师参与到其中两个小组倾听, 并选派学生代表把第三题的竖式计算板演在黑板上。 (如果有足够的黑板或白板, 可以每组派1~2名学生上台板演)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辨析, 探明算理掌握方法。 (时间约15分钟)

一、请小组派代表汇报预习案上第2题的情况, 其余学生补充质疑。

生1:中国队领先3.6分意思是中国队比加拿大队多得 (或高出) 3.6分;这里的3.6和竖式计算的结果3.60一样大, 依据是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一个0, 小数的大小不变, 例如4.8=4.80。

师:有补充或疑问吗?

生2:添上两个0也是可以的, 如4.8=4.800。

生3: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那如果是整数5呢, 能直接添上0吗?

生4:不行, 要先在5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然后再添0。5=5.0=5.00=……

生1继续汇报:三个竖式中, 末尾都有0, 列竖式时小数点都对齐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5:数位都对齐了。

生6:计算结果的十分位上都是6。

师:同学们很会观察和发现, 那你们觉得在列竖式时, 关键是什么?

生7:小数点要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是为了什么?

生8:就是为了数位对齐。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相同数位不对齐, 能加、减吗?

生9:不能, 个位上的数不能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

师:是呀, 想一想230+45列竖式时, 这里的4要和谁对齐?

学生集体:要和十位上的3对齐, 这样才能加。

师:请大家来口答——2元加3元是? (5元) 2元加3角是? (2元3角)

师:怎么不是5元了呢?

生10:因为单位不同呀。

师:是呀, 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 数位不同也不能直接加、减。加、减法其实就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个数相加、减。

二、评析黑板上的竖式计算。

师:请仔细观察, 刚才几位同学板演的三道竖式计算, 是否做到了小数点对齐、计算正确呢?

生11:做到了, 不仅小数点对齐了, 计算的结果也是正确的。

师指着第3个算式:老师有问题, 明明是5, 这里怎么变成了5.0?

生12:因为添上0这样就可以减了。

生13:这样数位就对齐了, 计算就不会错了。

师:是呀, 当被减数的小数数位不够时, 我们需要添0来占位, 让同学们计算时看得更清楚, 减少失误。这是依据什么呀?

生14:小数的性质呀, 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那5不是没有小数点吗?

生15:整数5的小数点在右下角, 先点上小数点, 后面就可以添上0了。

师:看来你们都能自学成才。再看第一个算式, 这末尾的0怎么处理比较好?

生16:可以去掉, 反正大小不改变。

生17:竖式上保留着, 横式上可以省略。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 一般计算结果小数的末尾有0时, 要把0去掉, 这样比较简洁, 数学是追求简洁美的。

师:刚才同学们都做对了, 如果以后做题时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 又该怎么办呢?

生集体:验算。

师:好。请每个同学选其中1题进行验算, 三人板演。

学生独立完成, 立即反馈。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方法了, 请独立完成下面两题并验算, 证明自己的确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 12.7+8.53 (2) 11.5-4.84

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请学生详细地介绍解第 (2) 小题的过程, 对学生的正确回答,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师:到现在为止, 你能比较完整地回答预习单上的问题4了吗?

学生能比较顺利地概括出三个要点: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数位不够要添0, 计算结果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计算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 最好要验算。

师:回想一下,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生18:我们先是自学, 然后小组讨论, 再交流探讨和练习。

师:是呀, 自学和小组讨论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希望同学们好好努力, 尽快掌握自学的本领。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 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时间约10分钟)

一、我是速算能手——看课件定时播放算式写得数

二、我是小小医生——学生独立判断并改错, 再讲解

三、我会解决问题——先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交流评析

1.懒羊羊拿着100元钱去买东西, 先买一本课外书花了8.6元, 再买一支圆珠笔花了1.4元, 懒羊羊还剩多少钱?

2.根据课件提供的情境:喜羊羊重28.86千克、灰太狼重34.54千克、懒洋洋重40千克,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答。

【课后思考】

这是一节高效的课。可以从三个方面作证:一是学生是全员参与, 没有一个学生游离, 学生独立看书自学、尝试解答的时间获得了保证;二是师生的互动探讨非常自然流畅, 且有质量, 确保学生都能深入地理解、快速地掌握;三是学生的学习成效明显, 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情况下, 让学生当堂掌握了算法, 还明白了算理, 而且在学习方法上也有所收获。细细品析, 这节课主要是抓住了“预学后教”模式下课堂高效的核心要素。

第一, 精心设计预学案, 目的明确、内容适宜、引导得当, 确保学生能有效预学。

预学案是学生预学的载体, 更是学生自主预学的扶手。本课的预学案中有四个习题:第1题温故知新, 挑选了三年级下教材中的一些习题, 通过心算和简单的问题解决, 唤醒学生的旧知, 为学习新知铺垫;第2题主要是指导学生看书自学, 其中第 (1) 小题就是文本题意的理解, 第 (2) 小题是回忆小数的性质, 为后面学生自主尝试计算时需要添 (或去) 0做好伏笔, 第 (3) 小题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教材中的三个竖式, 为提炼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和方法作准备;第3题是尝试竖式计算, 可以说是引导学生模仿练习, 也是预学成果的检测。习题比较基础, 多数学生都能计算正确,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学成功的心理满足;第4题让学生回答小数加、减法的关键点, 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小结, 这也为课堂上交流辨析作铺垫。这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基础和教材的编排目的而设计的, 吻合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而课堂上学生预学时非常安静和投入, 短短10分钟, 程度中上的学生顺利完成了前3题, 对第4题也有所感悟, 只是语言表述上还不是非常完整。即使是程度不太好的学生, 也能通过温习旧知、看书自学做对几个习题。这就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二, 正确处理学生预学和教师引导的关系, 环节清晰、重点突出, 确保学生能真正学会。

学生通过10分钟左右的预学, 较好地完成了知识的迁移, 初步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巡视中笔者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学生还不能说出3.60化简改写成3.6的依据, 但会举例;二是观察三个竖式后的发现结果多元, 能写出“小数点对齐”的约占一半, 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所发现的相同点并不是本节课的要点;三是在尝试竖式计算时, 有个别学生出现了末尾对齐的做法。这也是笔者在课前所预料到的, 因此之后教学环节的展开是依据学生的自学情况顺学而导、有效推进的。

首先是放手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达成三个小小的目标:一是校对答案, 使得个别数位没有对齐的学生意识到自己错了并马上改正;二是能说出小数化简的依据是小数的性质;三是较多的学生有了开口交流的机会, 为汇报展示做好准备。

其次是抓住关键要素展开交流辨析, 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主要围绕第2题展开汇报交流, 其中前两小题只是简单地复述, 重点放在第 (3) 小题上。面对学生多样化的答案, 教师没有平均用力, 主要在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关键环节上下工夫, 接连提出了三个问题:小数加、减法在列竖式时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不对齐能加减吗?再借助学生熟知的整数加、减法和人民币计算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其实质是要吻合加、减法的本质要义:相同计数单位上的个数相加减。

最后是巧妙借助学生的学习资源, 落实细节, 提高正确率。当学生通过交流辨析已经很清楚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时, 教师顺势追问:“刚才三位同学的板演是否满足这些要点呢?算式末尾的0如何处理?明明横式中是5, 在计算时怎么变成了5.0?怎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呢?”等相关联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深入思考并正确回答:当数位不够时需要添0, 计算结果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运用验算来确保自己计算的正确性, 从而达到了掌握计算方法关注细节的教学目标。

第三, 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确保课堂学习效率。

“当堂训练、及时反馈”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节计算学习的新授课, 自然要遵循。本课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是口算, 借助课件演示, 学生视算式直接写得数, 虽说简单, 但需要学生全神贯注快速作答;第二层次是改错, 提供了竖式计算中的典型错误和学生容易混淆的习题让学生解答, 学生通过解答可以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法则, 提高计算正确率;第三层次是问题解决, 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去, 并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由于预学内容设计精炼, 课堂组织科学合理突出重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非常紧凑高效, 因而有了近10分钟的独立练习和反馈时间, 学生当堂训练的质量比较高。及时的反馈交流, 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 同时让个别出错的学生意识到出错的原因并j及时订正, 保证了学习效率。

通过这个课例, 我们认为“预学后教”模式下课堂高效的核心要素, 不外乎这样三个:一是预学案的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学生起点, 确保学生能预学;二是课堂组织要基于学生预学实情, 围绕学习重点和难点顺学而导, 确保学生能学会;三是留出时间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数加法和减法 篇8

例如:4.75+3.4=?你会用竖式计算这道题吗?

我认为:计算这题,可以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把4.75和3.4的小数点对齐了算,第二种方法是把4.75和3.4的末尾对齐了算。这两种方法,哪一种算法正确呢?我觉的应该是第一种算法对,因为小数的小数点对齐计算,这样,各个数的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第二种方法不对,如果是末尾对齐,那五个百分之一加四个十分之一应是多少呢?好像不好表达出来。我自学了课本后,验证了我的想法是正确的。

还有没有其它的计算方法了呢?想了想,我觉得还可以利用小数的性质来计算。把4.75和3.4的小数点都去掉,直接改用成整数竖式计算(但一定是两个小数的小数点移动的位数要相同)。把4.7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变成475,3.4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两位成了340,这样, 475+340=815,算完后再把81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8.15,即4.75+3.4=8.15,看,问题就解决了!

而小数的减法和小数的加法一样,例如:4.75—3.4=?同样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解决。第一种是把小数点对齐计算;第二种是把小数点移动相同的几位后变成整数来计算,去掉4.75和3.4的小数点,变成:475—340=135,再移回得数的小数点之后,成了:4.75—3.4=1.35。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9

一 研究目的

简单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简单应用题的解答,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应用,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四则运算知识解决最简单的实际问题,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较好地掌握简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还为学习解答复合应用题打下良好基础。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首先使学生学会解答加、减法简单应用题又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它同20以内加、减法一样,也带有启蒙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性质。儿童刚入学,计算还不熟悉,对应用题的结构全不了解,要使他们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学习计算要难得多。如何使学生学会解答加、减法简单应用题,已成为各国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者普遍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

对于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教材和教法,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处理方法。解放前,强调随机教学,根本无规律可言。有些教材编入一些应用题,“通常是学了哪一种方法,就做哪一种应用题目”,“这样,儿童不必加以思考,应用计算技能以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不容易有发展了”。解放后全国通用教材,总的来说,在确定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范围,从易到难的编排顺序和注重分析数量关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在教学中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1.应用题的范围还不够明确,有些应用题通过例题加以讲解,有些则没有。2.在编排上比较分散,又缺乏彼此间的联系,不便于学生掌握。例如,求两数相差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相隔一个多学期。3.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加、减法运算的意义联系不紧密,不便于学生分析应用题和选定正确的运算方法。4.应用题的变化比较少,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近年来国内外对加、减法简单应用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改革实验,并提出一些看法。在应用题的范围方面,国内有人认为分为两类:一类是部分数与总数的关系的应用题(包括求和、求剩余),另一类是两数与它们的差的关系的应用题。苏联莫罗认为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揭示加、减运算意义的应用题,第二类是揭示两数的比较应用题,第三类是揭示加、减运算中已知数和得数间关系的应用题(求加数,被减数和减数)。美国莱雷等三位心理学家认为分为以下三类:合并的应用题(包括求和以及求一个加数),原因/变化的应用题(如:A有3个苹果,B又给他5个,现在A有多少个?或,A有8个苹果,后来他给B3个,现在A有多少个?以及反过来求B给A多少个或A给B多少个的应用题),比较的应用题②ra000001_0232_1。可以看出,在应用题的范围和分类上是不完全一致的。

在加、减法应用题的组织和编排顺序方面,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些课本把它们分别安排在一、二年级,也有不少人主张把应用题适当集中在一年级学完,但是如何集中和如何编排有不同意见。出现过早或过于集中会增加儿童学习的困难,并且影响基本计算的熟练掌握。

此外,在如何教学分析和解答应用题方面,也有不同意见。例如,有人主张要教给学生应用题的类型名称,并且抽象概括出每一类型的公式。

根据上述情况,本实验着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确定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范围?一年级学生是否一般都能掌握?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何组织和编排加、减法简单应用题更便于学生接受?

3.在教学解答加、减法简单应用题中,如何发展他们的思维能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10

1、通过观察直观图,从分数的意义上,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方法。

2、在直观计算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分数的含义,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重点、难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利用准备的材料,用折一折、分一分、再画一画的方法,表示一个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2、除了刚才的分数,再另外找一个分数。

3、刚才找到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同分母)

二、自主探究。

1、看了图中的分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及时板书)

3、揭题。

4、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的两个例题。

2、看图列式计算。

3、直接计算。

四、延伸练习。

1、一个人吃了这块蛋糕的,第2个人吃了这块蛋糕的,第3个人能吃多少呢?

2、一个人吃了块蛋糕,第2个人吃了块蛋糕,第3个人能吃多少呢?

3、一个人吃了块蛋糕,第2个人吃了块蛋糕,第3个人能吃多少呢?

五、课堂检测。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后感)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篇1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教学时我根据专家的创作意图选取信息窗1克隆技术之成果的素材,利用具体情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爱科学、学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课堂上,在激起学生兴趣后再回顾以前所学整数加减法的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发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与独立试探从而解决小数加减法的问题。

面对1.3—1.25“列竖式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并进一步探索出被减数位数不够用“0”占位。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少数学生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回想1.3—1.25“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计算时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这样一来正确率明显提高。

《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篇12

对本节中出现的小数的计算问题时,有些学生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学生就更加明确了,进行小数加减法时,要先将小数点对齐,这就是确保了相同数学对齐。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在巩固新知的过程中,我将练习题难易度呈梯状出示,由浅入深降低了难度,并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设计习题时还以学生为依托,让学生根据自已爱好,自编算式,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把学生思维闪光点作为“挖掘点”。这次课上我尽力肯定孩子的优点,如:思维清晰、讲解有条理、书写计算认真等优秀学习品质。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52,练习九第1-4题。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经历实验、观察、猜想、论述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难点: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和大家做个热身运动,我们来进行一个抢答比赛好吗?老师报一个数,你报一个,使两个数加起来是100,看谁抢得快,好吗?

师报:47、69、25 问: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明确用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2)师:热身运动第二节,出示下题,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47+87+53 65+47+153+35 200-76-24 指名同学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问:分别用了哪些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指名回答,并依次板书:

a+b=b+a

a+b+c=a+(b+c)a-b-c=a-(b+c)(3)师:上面三题都是整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板书: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数学热身做完了,下面同学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水彩笔8.9元,笔记本3.6元,钢笔6.4元,三角尺1.1元 师:数学运动会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奖品,你们看,老师都买了什么?每件文具老师都买了一个,那么老师一共花了多少元钱?你能列出算式吗?

指名列式:8.9+3.6+6.4+1.1(可能会有学生列式的时候就考虑了简便的问题,指出:列式的时候,我们一般要按照给出条件的顺序,这样可以不遗漏不重复。)

师:题目中只含有加法,按照什么顺序?你能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吗? 请1名同学黑板上板演。

师:有不同的方法吗?指名板演。

板书简便的过程:=(8.9+1.1)+(3.6+6.4)=10+10 =20(元)

追问:比较两种算法,结果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里要用“()”,说说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复习加法运算律:找找例题中哪里运用了加法交换律?那里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验证猜想,判断下列式子左右相等吗?

3.4+0.7()0.7+3.4 1.6+0.25+0.75()1.6+(0.25+0.75)2.7+0.63+0.3()0.63+(2.7+0.3)

学生计算,指名口答。问: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师:通过上面几道题目的验证,看来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板书)

师:哪种计算方法简便,为什么? 明确小数相加凑成了整数使计算简便。整数简便计算一般是要把加数凑成整百整千数,而小数加法一般只要凑成整数就可以了。

2、凑整练习:

板书3.3,举例说明0.7(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和3.3可以凑成整数4。继续凑整。板书:7.2,1.76,3.34,0.237,2.178(老师依次板书上面的数,学生依次说出另一个小数,老师继续板书)观察完整的板书问: 要凑整,你发现了什么?

(看位数,位数一样多的才能凑整;看末尾,末尾加起来是10,如果小数部分有多位的,最后一位加起来是10,前几位加起来是9。„„)

3、练习:

(1)练一练第1题:2.78+0.8+0.2 0.37+1.9+0.63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强调应用运算律,并正确书写。

(2)练一练第2题:五年级一班女子4×100米接力赛跑4位同学的成绩如下表。你能很快算出她们完成接力赛的总成绩是多少吗?问:你知道接力赛的总成绩是怎么算的?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强调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p.54第1题)学生完成后,校对得数。

2、p.54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题中上下两题的相同点。在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后追问:比较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结果相同?(运用了减法的性质)

板书:整数减法的性质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3、(p.54第4题)在一次跳远比赛中,小强跳了3.06米,小星比小强少跳0.18米,小宇比小星多跳0.32米。小宇跳了多少米?

读题后,要求学生列出算式:3.06-0.18+0.32 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师板书计算过程:=3.06-(0.18+0.32)=3.06-0.5 说说这样算行不行?为什么?

4、判断能简便运算的打“√”,不能的打“×”。

四、拓展练习

师激励:你能设计一些小数加、减法的题目,使它可以用简便的方法来计算吗?请举例说明,并把自己设计的题目写出。你能写出与别人不同的题型吗?

五、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出:运用加法运算律,也可以使我们的小数加法变得更简便。板书: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六、布置作业: 第3题、第5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a+b=b+a(加法交换律)

8.9+3.6+6.4+1.1

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篇14

白沙小学:赵朝美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1、提高课堂效率。班上的学生对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减法的性质已熟练掌握,并能正确运用于加、减简便计算。

2、实现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教学情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减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构建数学模型。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4、练习设计层次性。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内容的重复反应或拓展,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课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新知的应用、开放题思维训练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习信心。不足:

1、连续减13.7+2.3-4.9+5.1

=16-10

=6

这样的错误还是比较多,4.9和5.1虽然相加等于10,但是,一定要看清运算符号,注意运算的顺序。

2、连续减5.6-(3.6+1.82)

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依次减去这两个数,有部分同学还不会算。

3、本节课复习时间过长,用时10分钟,可以压缩复习的时间,多用在新授知识的练习上。

4、检测题分析:

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3.74-0.26-1.74

5.6-(3.6+1.82)

5.1+0.9-5.1+0.9

部分学生反复出错,计算的时候没有运用简便运算,是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运用简便计算方法,但计算出错。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这三道题目,灵活的运用了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有的同学解决问题缺乏灵活性。

上一篇:辩论赛半决赛新闻稿下一篇:地籍管理复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