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总结归纳

2024-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总结归纳(通用8篇)

初中历史总结归纳 篇1

1、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人”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内在精神动力,新航路开辟证明人的力量伟大。

2、评价新航路开辟:一方面让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揭开了西欧殖民掠夺的序幕,加剧了被掠夺地区的贫穷和落后。(是强盗?是英雄?)

3、资产阶级的法律文献容易混淆《权利法案》——限制王权;奠定君主立宪制的理论基础《独立宣言》——反抗殖民统治,谋求独立。是第一个人权宣言。第一次以国家名义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美国诞生了。《人权宣言》——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倡导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成为很多国家制定民法典的参考蓝本(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4、评价华盛顿:

①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②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为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③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

5、评价拿破仑:正面: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①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②颁布《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③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④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反面:后期的对外战争,奴役被侵略国家人民,遭到他们的反抗。6、工业革命产生的三股进步潮流:

①民族解放运动潮流; ②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潮流;③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

7、革命与改革: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比较平缓的。如:1861改革、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等。

革命是自下而上的,用暴力方式推翻现有政权。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十月革命等。

8、《共产党宣言》与《人权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独立宣言》等文件的区别:前者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文件,后者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文件。

9、彼得一世改革:俄国近代化开端,巩固了农奴制

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社会转折点。

10、明治维新内容    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最能体现刚性质);社会生活:文明开化,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生活方式等(最有眼光、最有远见的措施)。

11、火车——蒸汽机车——煤炭;    汽车、飞机——内燃机——石油。

12、1921年新经济政策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或者把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13、1933年罗斯福政策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罗斯福新政:防止盲目竞争,缩减工业、农业生产规模。

14、冷战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结束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55年,华约成立。

15、1967年,成立欧共体; 1993年,欧盟成立。(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995年WTO(世界贸易组织):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全球化重要表现

16、国际格局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两极格局;当今:一超多强,趋势:多极化。

17、1920年、1930年,甘地两次领导了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8、激化矛盾的军事组织:三国同盟(同盟国集团)和三国协约(协约国集团)——导致了一战的爆发北约和华约组织——导致两极格局的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组织:欧盟(EU)、世界贸易组织(WTO)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联合国(UN)(根据雅尔塔会议,1945年成立)启示:国与国之间交往,应该加强合作,和谐发展,互利共赢。19、科学理论的作用:科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20、科学理论与思想解放的关系:①思想解放推动科技进步   ②科技促进思想解放

21、俄国的演变:

1917年十月革命前是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底是苏维埃俄国;1922年底至1991年是苏联;1991年后,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22、《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内容是: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瓜分。

2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在此期间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因为经济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是德、日,意大利是由于一战后经济衰退走上法西斯道路。

24、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25、近代史与近代化近代史是历史分期,体现的是社会性质;近代化主要目的是社会转型,即从封建社会(中世纪)转变为近代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

26、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思想:理性主义

27、一战:帝国主义战争                二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8、如何应对全球化:①顺应全球化潮流②加强科技创新,增强综合国力③制定防范风险的政策

29、如何应对多极化:①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②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③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用和平对话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④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友好交流

初中历史总结归纳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正确的方法能迅速完成任务,快捷地实现理想的目标,同样, 高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以与从事历史教学的同事共勉共享。

一、横纵对比法

“阳光底下无新事”, 有些朝代的更迭发展有很多相似性的因素。比如秦朝大兴土木,修建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墓,役使大量的劳动力,使农业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同时又增加大量的赋税,导致民怨沸腾,失去民心,所以水就覆舟,加速秦朝灭亡的时间。隋朝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秦始皇虽然工程项目不同,但性质和结果是相同的,也加速隋朝的灭亡。在讲述这方面内容时是可以相互对比教学的, 以求学生从中悟出更多的历史结论。

二、多学科渗透法

历史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凡是所发生的、经历过的事件都应是历史学科涉及的, 它是囊括一切知识和文化的科目,在教学中应当还原历史真实的面目。例如可以通过语文中有关唐诗的名篇名句了解唐代时期诗赋的繁荣, 也可以通过诗中反映的内容了解唐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地域特征等许多方面的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

三、民族情感法

中国是一个悠久的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 伟大的人类祖先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创造和丰富了文明,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丰富和完善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在讲日本人受唐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这个知识点时, 可以在黑板上写一些简单的日语句子,并把它读出来,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中国文化。再比如讲到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时, 可以写出“China is famous for china”这句话证明中国瓷器文化的国际声望,以及它对整个英语文化的影响。这样教学,能更好地反映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更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将来以饱满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四、思维开拓法

拿破仑有句名言:“宝剑和智慧哪者更重要? ”答案当然就是智慧,历史学科从表面上看仅仅是考查学生记忆力的学科,但实际上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到你怎样看待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贴经的试题类型时,学生都会想到这种题的弊端,然而要从另一个角度发展逆向思维,说出这种题的合理性,增加学生的可信度。再如,可以简单谈谈科举制的弊端,可以详谈秦朝修建长城的重大意义。总之,从不同角度,从不同的时代出发,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组内交流、班际交流,集思广益,学生丰富多样的思想能在课堂上交流,互相补充,让意识的火花大放异彩。

五、实践感悟法

中国有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堂上的理论总有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那些可歌可泣的、鲜活的历史人物对我们来说似乎虚无缥缈, 感觉离现在的社会和国家很远。怎样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亲身感受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呢? 我们有空可以到一些当时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实地考察,发现、感知历史。例如讲到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时,可以到四平烈士战役纪念馆感受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野蛮残酷的战争场面,体悟新中国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例如讲到三大改造时,可以让学生请爷爷奶奶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获得最直接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的第一手材料。

六、审美观教育

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要充分利用历史上人物成长史、战斗史和光荣史的介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性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性道德标准, 懂得如何成人,如何用正确的审美观恰当地审视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例如在介绍屈原一节时,要从他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历史事件中学习他的那些优秀品质;怎样从秦桧的身上更好地理解岳飞的遭遇和光辉伟大的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丰富的精神价值和美学意义,懂得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本质区别,更好地完善人格,体现健全的人生,如何面对挫折、战胜挑战,更好地建设国家。

七、情境创设法

情由境生,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创设情境, 就能产生一系列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涨,保持课堂鲜活的生机和活力。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片和录像,通过多媒体的声音、色彩图像等效果,突破时空的界限,再现历史情境,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很近,形象、生动、直接。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更直接地激发爱国热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学习情绪高涨。实物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它虽与历史一样经过沧海桑田的流逝和变迁, 但是它是保持历史再现的活化石, 在讲历史课时, 偶尔把一些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品或事物,或实物的仿制品等带进课堂,这样就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增加可信度。比如在讲“文化大革命”时,可找一些毛泽东纪念章或搜集几本毛泽东语录, 这样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如临其境的效果,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把复杂的理论、抽象的问题简单化。

初中历史总结归纳 篇3

在历史学习中总结历史阶段性特征,就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主要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我们在总结历史阶段性特征时主要应运用归纳法。历史归纳方法,是将众多的具体史实归类整理,探求其本质特征、发展规律或内在联系的思维方法。

那么,怎样运用归纳法总结历史阶段性特征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运用归纳法总结历史阶段性特征时,需要做好以下三步:

第一步,分类梳理史实。

这是归纳的基础。因为史实浩如烟海,只有依据学习目的将具体史实进行归类整理,才可能进行第一步的研究。在总结历史阶段性特征时,归类整理的方法是,把同一时期、相同性质的重要史实排列在一起,或者按史实的基本分类(如政治类、经济类、思想文化类等)将同类重要史实排列在一起。例如,在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时,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等史实与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变法运动等史实归于政治类;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经济的发展等史实归于经济类;把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史实归于思想文化类。

第二步,分析得出每一类史实的本质特点。

任何一类史实或一个史实都有若干特点,为了最终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就要找出其本质的内容,分析得出其本质特点。仍以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为例,在分类梳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的瓦解,私田的出现,各国通过变法将封建土地私有制合法化进而推动经济繁荣发展等史实,总结出这一时期的经济特征:封建土地所有制代替了井田制,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可以根据政治上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确立封建制度等史实,总结出这一时期的政治特征:奴隶制瓦解,封建统治确立,上层建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推崇的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变化和政治上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密切相关的。

第三步,概括不同类史实的共同本质,或者通过分析不同类史实的内在联系,揭示历史阶段性特征或发展规律。

仍以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为例,在上述第二步的基础上,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带来生产力的提高,新的剥削方式被采用,这两者构成经济基础的变化,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即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确立反过来又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经济、政治领域的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文化繁荣和思想活跃,而思想上从“百家争鸣”到法家思想“一枝独秀”的变化反映了政治上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在把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可以非常容易地概括出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处于大变革时期,体现的发展趋势是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篇4

1、<形> 旧,原来。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学过的知识。)

《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名> 原因,缘故。

《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公输》:“楚王问其故。”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3、<副> 故意,特意。

《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4、<连> 所以,因此。

《醉翁亭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介> 到了„„时候,等到。

《孙权劝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湖心亭看雪》:“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2、<介> 到,至。

《湖心亭看雪》:“及郡下,舟子喃喃曰”。《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动> 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连> 和,与。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代> 你,你的。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千乃翁。”

2、<副> 于是,就。

《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孙权劝学》:“蒙乃始就学。”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陈涉世家》:“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曹刿论战》:“乃入见。”

《公输》:“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3、<副> 才,这才。

《陈太丘与友期》:“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隆中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4、<副> 竟然,却。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动> 是。

《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其1、<代>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的”。

《智子疑邻》:“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送东阳马生序》:“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邹忌讽齐王纳谏》:“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曹刿论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愚公移山》:“帝感其诚”。

(2)相当于“她的”。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3)相当于“它的”。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指海。)

《伤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指诗。)《狼》:“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其:指麦

场。)《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其:指潭。)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

今人诗赋于其上。”

《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其:指滁州城。)

《隆中对》:“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惠子相梁》:“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雏,子知之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4)相当于“他们的”。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核舟记》:“其两面三刀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湖心亭看雪》:“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代>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

《陈涉世家》:“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2)相当于“它”。

《两小儿辩日》:“及其日中如探汤”。

《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指千里马。)

《观潮》:“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其:指潮。)

(3)相当于“他们”。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代> 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自己的”。

《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五柳先生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公输》:“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4、<代>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

《塞翁失马》:“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父利其然也”。《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1、<代> 这样,那样。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伤仲永》:“父利其然也。”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何时而乐耶?”

《唐雎不辱使命》:“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智子疑邻》:“其家甚智其子。”(其家:这家。其子:他们的儿子。)

《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柳先生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三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其上:它的上面。)

《岳阳楼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5、<代>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

《狼》:“其一犬坐于前。”

《口技》:“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也。”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6、<副> 表推测。相当于“大概”。

《论语•卫灵公》:“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副> 表肯定。相当于“其实”。

《马说》:“其真不知马也。”

8、<副> 表反问。相当于“难道”。

《马说》:“其真无马邪?”

9、<助> 用来加重语气。相当于“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副> 犹,尚且。

《伤仲永》:“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副> 暂且,姑且。

《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连> 和,又。

《送东阳马生序》:“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4、<连> 况且。

《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唐雎不辱使命》:“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5、<副> 将近。

《隆中对》:“谓为信然。”

《出师表》:“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公输》:“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恒过然后能改”。“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形> 是的,对的。

《陈涉世家》:“吴广以为然。”

3、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地(的)”,也可以不译出。

《咏雪》:“公然欣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口技》:“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屋舍

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闻之,欣然规往。”

《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记承天寺夜游》:“欣然起行。”

《五柳先生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送东阳马生序》:“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小石潭记》:“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杂然而前陈者”。“颓然乎其间者”。

《满井游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

于匣也。”“娟然如拭”。“悠然自得”。《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唐雎不辱使命》:“秦王怫然怒。” 《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4、<连> 然而,但是。

《醉翁亭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公输》:“然胡不已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地名中的字。

《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动> 像,好像。

《咏雪》:“未若柳絮因风起。”

《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核舟记》:“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送东阳马生序》:“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小石潭记》:“皆若空游无所依。” 《满井游记》:“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邹忌讽齐王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若夫:用在一句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近似“像那”)

2、<动> 及,比得上。

《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代> 称。

《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代> 此,这样的。

《五柳先生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5、<连> 假如,如果。

《唐雎不辱使命》:“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6、用于词尾,可译为“„„样”。

《公输》:“舍其梁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为(一)wéi

1、<动> 做,干。《核舟记》:“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为:指雕刻。)

《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为:酿。)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行拂乱其所为”。《鱼我所欲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动> 当,担任。

《孙权劝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论语•为政》:“温故而新,可以为师矣。”

《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3、<动> 筑,造。

《陈涉世家》:“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公输》:“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4、<动> 题,写。

《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5、<动> 看作,当成,当作,结为。

《论语•泰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公输》:“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五柳先生传》:“因以为号焉。” 《隆中对》:“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6、<动> 成,成为。

《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

《伤仲永》:“卒之为众人”。“不受之人,且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石潭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凝结,结成。)

7、<动> 以为,认为。

《孙权劝学》:“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口技》:“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吴广以

为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8、<动>是。

《塞翁失马》:“此何遽不为福乎?”

《核舟记》:“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隆中对》:“谓为信然。”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公输》:“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也。”“为与此同类。”《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名> 心理活动,心情。《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

10、<语> 表示疑问语气。

《公输》:“夫子何命焉为?”

11、<介> 被。

《观潮》:“仅有‘敌船’为火所焚”。《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

《陈涉世家》:“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隆中对》:“贤能为之用。”

(二)wèi

12、<介> 给,替。

《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

《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13、<介> 为了。

《鱼我所欲也》:“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介> 为了„„。后面省略宾语“此”,“之”等。

《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5、<介> 向,对。

《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陈涉世家》:“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1、<动> 认为,以为。

《口技》:“以为妙绝。”

《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公输》:“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吴广以为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皆以美于徐公。”

2、<介> 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1)可译为“用”、“拿”。

《孙权劝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狼》:“投以骨。”(以:一说“把”)。“以刀劈狼首。”

《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核舟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陈涉世家》:“祭以尉首。” 《出师表》:“咨臣以当世之事”。《公输》:“成,将以攻宋。”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大王加惠,以大易小”。(2)、可译为“靠”、“凭”、“凭借”。

《唐雎不辱使命》:“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隆中对》:“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刿论战》:“何以战?”“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可译为“按照”。

《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必以信。”

3、<介>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论语•泰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连>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塞翁失马》:“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马说》:“不以千里称也”。

《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中有足乐者”。

《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满井游记》:“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先帝不

以臣卑鄙”。

《唐雎不辱使命》:“徒以有先生也。”

5、<连>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隆中对》:“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6、<连> 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 也可不译。

《小石潭记》:“近岸,卷石底以出”。

《送东阳马生序》:“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不敢出一言以复”。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

7、<连> 表示目的关系。

(1)、可译为“来”、“用来”。

《狼》:“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陈涉世家》:“令辱之,以激怒其众。”“杀之以应

陈涉。”

《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公输》:“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2)、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

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8、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陈涉世家》:“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9、<副>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固以怪之矣。”

1、<动> 顺着,就着。

《咏雪》:“未若柳絮因风起。”

《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介> 依靠,凭借。

《隆中对》:“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连> 因此。

《送东阳马生序》:“余因得遍群书。”

《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副> 于是,就。

《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隆中对》“因屏人曰”。

1、<介>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1)、可译为“在”。

《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伤仲永》:“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狼》:“其一犬坐于前。”

《大道之行也》:“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介>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为”。

安乐也。”

3、<介> 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1)、可译为“向”。《伤仲永》:“日扳仲永环谒于

《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惠子相梁》:“而飞于北海”。(于:一说“到”)

《邹忌讽齐王纳谏》:“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邑人。”

《口技》:“于厅事之东北角”。“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也。”

《记承天寺夜游》:“相与步于中庭。”

《观潮》:“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出没于惊涛万仞中”。

《马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岳阳楼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

《隆中对》:“欲信大义于天下”。

《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试用于昔日”。“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惠子相梁》:“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于是鸱得腐鼠”。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邹忌讽齐王纳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可译为“到”

《夸父逐日》:“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唐雎不辱使命》:“仓鹰击于殿上。”“何至于此!”“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隆中对》:“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还于旧都。”

《公输》:“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邹忌讽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可译为“从”。

《大道之行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唐雎不辱使命》:“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休祲降于天”。《公输》:“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惠子相梁》:“夫鵷雏发于南海”。

《愚公移山》:“告之于帝。”

《公输》:“胡不见我于王?”

(2)、可译为“给” 《唐雎不辱使命》:“请广于君。”

《出师表》:“欲报之于陛下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

(3)、可译为“对”、“对于”。

《公输》:“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鱼我所欲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可译为“与”,“跟”,“同”。

《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曹操比于袁

绍,则名微而众寡”。

4、<介> 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从”。

《伤仲永》:“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介> 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伤仲永》:“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

《鱼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连> 至于: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

《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

(一)yŭ

1、<动> 给,给予。

《伤仲永》:“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连> 和,及。

《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公输》:“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注:连词前后的几个事物为并列关系,顺序可颠倒。)

3、<介> 跟,同。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

《咏雪》:“与儿女讲论文义。”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

《孙权劝学》:“与蒙论议”。

《核舟记》:“神情与苏、黄不属。”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石壕吏》:“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乐者”。

《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小石潭记》:“似与游者相乐。”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满井游记》:“而此地适与余近”。

《隆中对》:“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注:介词前后的几个事物不构成并列关系,顺序也常常不可颠倒。)

4、<副> 相伴,一起。

《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二)yú<语> 通“欤”,表疑问。

《唐雎不辱使命》:“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鱼我所欲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三)yù<动> 欣赏。

《答谢中书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原意为“参与”。)

(四)jŭ、<动> 通“举”,选拔。

《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副> 乃,就是。用以加强肯定语气。

《伤仲永》:“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2、<副> 表示顺承。(1)相当于“就”。

《论语•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陈太丘与友期》:“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核舟记》:“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陋世铭》:“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观潮》:“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送东阳马生序》:“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岳阳楼记》:“则有去国怀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满井游记》:“作则飞沙走砾。”

《隆中对》:“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

《鱼我所欲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曹刿论战》:“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相当于“那么”。

《鱼我所欲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

《出师表》:“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副>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鱼我所欲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于我何加焉?”

(4)<连> 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连> 表示让步,相当于“倒是”。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6)<助> 无意义。

《与朱元思书》:“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动> 去,往;到。

《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寡助之

至”。

2、<代> 第三人称代词。(1)相当于“他”。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

《陈太丘与友期》:“下车引之”。

《伤仲永》:“借旁近与之”。

《五柳先生传》:“或置酒而招之”。

《陈涉世家》:“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之:指扶苏。)“楚人怜之。”(之:指项燕。)“令辱之”。(之:指吴广。)

《唐雎不辱使命》:“长跪而谢之曰”。

《隆中对》:“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之:指徐庶。)“将军岂愿见之乎?”(之:指诸葛孔明。)“贤能为之用”。(之:指孙权。)

《公输》:“愿借子杀之。”(之:指侮臣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亲戚畔之”。(之:指失道者。)“天下顺之。”(之:指得道者。)

《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之:指行道之人。)“蹴尔而与之”。(之:指乞人。)

《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之:指惠子。)

(2)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问所从来,具答之。”

《陈涉世家》:“杀之以应陈涉。”(之:指各地郡县长

官。)

《隆中对》:“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之:指关羽。张飞。)

《出师表》:“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愿陛下亲之信之。”

《曹刿论战》:“公将弛之。”(之:指齐军。)

《愚公移山》:“跳往助之。”

《核舟记》:“能以径寸之木”。

《三峡》:“春冬之时”。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

《马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五柳先生传》:“黔娄之妻有言”。“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送东阳马生序》:“益慕圣贤之道。”“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腰白玉之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相当于“它”。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论语•子罕》:“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之:指诗。)“受之天也。”(之:指通 悟。)

《狼》:“复投之”。“又数刀毙之。”

《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之:指桃花源的奇景。)《核舟记》:“箬篷覆之。”(之:指舱。)“闭之”。(之:窗。)“石青糁之。”(之:指刻字的凹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马说》:“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之:指读书。)“走送之。”(之:指书。)

《小石潭记》:“乃记之而去。”

《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满井游记》:“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唐雎不辱使命》:“愿终守之”。

《公输》:“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4)相当于“它们”。

《伤仲永》:“忽啼求之。”(之:指书具。)

《陈涉世家》:“攻銍、酂、苦、柘、谯皆下之。”(之:指上述各地。)

(5)相当于“这件事”。

《伤仲永》:“余闻之也久。”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陈涉世家》:“然足下卜之鬼乎?”“固以怪之矣。”

《隆中对》:“时人莫之许也。”

《公输》:“再拜,曰:‘请说之。’”“吾既已言之于王矣。”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暮寝而思之。”

3、<代>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

《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小石潭记》:“心乐之。”

《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愚公移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助>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伤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仲永之通悟”。

《口技》:“于厅事之东北角”。

《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醉翁亭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山间之朝暮也。”“而不知人之乐”。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皆布衣之士也”。

《隆中对》:“此用武之国”。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荆之地方五千里”。“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诚,七里之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

《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

5、<助>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论语•子罕》:“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孙权劝学》:“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

《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

《送东阳马生序》:“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

《岳阳楼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满井游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唐雎不辱使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要离之刺庆忌也。”

《公输》:“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臣以王吏之

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鱼我所欲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此之为失其本心。”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6、<助>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马说》:“马之千里者”。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助>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陋室铭》:“何陋之有?”。

《公输》:“宋何罪之有?”

8、<助> 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口技》:“妇拍而呜之”。

《伤仲永》:“卒之为众人”。

《狼》:“久之”。

《桃花源记》:“处处志之。”

《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曹刿论战》:“公将鼓之。”

9、<助> 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前,表示对时间或 方位的限制。《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在乎山水之间也。” 《满井游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论语》;“任重而道远。”

《醉翁亭记》:“泉香而酒冽;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起坐而喧哗者。”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出师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醉翁亭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曹刿论战》:“登轼而望之;再而衰,三而竭。” 《醉翁亭记》水落而石出;日出而林霏开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鱼我所欲也》:“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论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醉翁亭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醉翁亭记》:“朝而往,暮而归;杂然而前陈者。” 《满井游记》:“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妆而蹇者。” 《鱼我所欲也》:“蹴尔而与之。”

1、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曹刿论战》:“何以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

2、用作疑问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观沧海》:“水何澹澹。”

另外还有复合词,如[何若]【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所 1、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3、用作助词,放在介词前面,组成介词结构短语,合起来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方法手段、产生的原因及其有关人物。

《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4、复合词 [所以]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出师表》:”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口诀 篇5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两数来相加,绝对值加不变号。

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

互为相反数求和,结果是零须记好。

【注】“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符号法则

同号得正异号负,一项为零积是零。

合并同类项

说起合并同类项,法则千万不能忘。

只求系数代数和,字母指数留原样。

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或添括号,关键要看连接号。

扩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解方程

已知未知闹分离,分离要靠移完成。

移加变减减变加,移乘变除除变乘。

平方差公式

两数和乘两数差,等于两数平方差。

积化和差变两项,完全平方不是它。

完全平方公式

二数和或差平方,展开式它共三项。

首平方与末平方,首末二倍中间放。

和的平方加联结,先减后加差平方。

完全平方公式

首平方又末平方,二倍首末在中央。

和的平方加再加,先减后加差平方。

解一元一次方程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变号要记牢。

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还没好。

求得未知须检验,回代值等才算了。

解一元一次方程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还没好,准确无误不白忙。

因式分解与乘法

和差化积是乘法,乘法本身是运算。

积化和差是分解,因式分解非运算。

因式分解

两式平方符号异,因式分解你别怕。

两底和乘两底差,分解结果就是它。

两式平方符号同,底积2倍坐中央。

因式分解能与否,符号上面有文章。

同和异差先平方,还要加上正负号。

同正则正负就负,异则需添幂符号。

因式分解

一提二套三分组,十字相乘也上数。

四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

重组无望试求根,换元或者算余数。

多种方法灵活选,连乘结果是基础。

同式相乘若出现,乘方表示要记住。

【注】一提(提公因式)二*(*公式)

因式分解

一提二套三分组,叉乘求根也上数。

五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

对症下药稳又准,连乘结果是基础。

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先想完全平方式,十字相乘是其次。

两种方法行不通,求根分解去尝试。

比和比例

两数相除也叫比,两比相等叫比例。

外项积等内项积,等积可化八比例。

分别交换内外项,统统都要叫更比。

同时交换内外项,便要称其为反比。

前后项和比后项,比值不变叫合比。

前后项差比后项,组成比例是分比。

两项和比两项差,比值相等合分比。

初中历史总结归纳 篇6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7)质量守恒定律

5.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5)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 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6.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7.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8.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9.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10.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1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12.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NaOH==Na+ + OH-

Ba(OH)2==Ba2+ + 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1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14.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FeSO4·7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15.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二、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

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与杂质占0.03%。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NO2、CO、SO2、.H2S、NO等物质。

3.其他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

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根)、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一氢根)、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

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说明:(1)pH=7,溶液呈中性;pH <7,溶液呈酸性;pH >7,溶液呈碱性。

(2)pH越接近0,酸性越强;pH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⑴金刚石、石墨:C

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工业用盐、有毒)

四、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

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等大多数金属块状固体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红棕色)、HgO、红磷 ▲硫:淡黄色 ▲ Cu2(OH)2CO3为绿色

蓝矾(又叫胆矾):蓝色 NO2 :红棕色气体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不溶于稀HNO3)等

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 白色↓:Mg(OH)2。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固体: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五、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六、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6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18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19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七、解题技巧和说明

(一)推断题解题技巧

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1.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见四

3.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① 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

② 蓝色沉淀:Cu(OH)

2、CuCO3

③ 红褐色沉淀:Fe(OH)3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

4.酸和对应的酸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 酸性氧化物和酸都可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 + 2NaOH == Na2CO3 + H2O(H2CO3 + 2NaOH == Na2CO3 + 2H2O)

SO2 + 2KOH == K2SO3 + H2O

H2SO3 + 2KOH == K2SO3 + 2H2O

SO3 + 2NaOH == Na2SO4 + H2O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② 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O2 + H2O == H2CO3 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N2O5 + H2O == 2HNO3

(说明这些酸性氧化物气体都能使湿润pH试纸变红色)

5.碱和对应的碱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 碱性氧化物和碱都可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uO + 2HCl == CuCl2 + H2O

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CaO + 2HCl == CaCl2 + H2O

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②碱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生成的碱一定是可溶于水,否则不能发生此反应)

K2O + H2O == 2KOH Na2O +H2O == 2NaOH

BaO + H2O == Ba(OH)2 CaO + H2O == Ca(OH)2

③不溶性碱加热会分解出对应的氧化物和水:

Mg(OH)2 == MgO + H2O Cu(OH)2 == CuO + H2O

2Fe(OH)3 == Fe2O3 + 3H2O 2Al(OH)3 == Al2O3 + 3H2O

(二)解实验题

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1.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 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 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 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2.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或用CO、H2还原CuO、Fe2O3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③防中毒:进行有关有毒气体(如:CO、SO2、NO2)的性质实验时,在通风厨中进行;并要注意尾气的处理:CO点燃烧掉;SO2、NO2用碱液吸收。

④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注意熄灯顺序。

3.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酸流到桌上,用NaHCO3冲洗;碱流到桌上,用稀醋酸冲洗。

② 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Ⅰ.酸先用水冲洗,再用3~5% NaHCO3冲洗;

Ⅱ.碱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

Ⅲ.浓硫酸应先用抹布擦去,再做第Ⅰ步。

4.实验室制取三大气体中常见的要除的杂质:

(1)制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

(2)用盐酸和锌粒制H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盐酸酸雾)(用稀硫酸没此杂质)

(3)制C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

除水蒸气的试剂: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主要成份是NaOH和CaO)、生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等;

除HCl气体的试剂:AgNO3溶液(并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或固体)、KOH溶液(或固体);[生石灰、碱石灰也可以跟HCl气体反应]

5.常用实验方法来验证混合气体里含有某种气体

(1)有CO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CO2,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澄清石灰水要变浑浊。

(2)有H2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份,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无水CuSO4中。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无水CuSO4变蓝色。

(3)有CO2的验证方法: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设计实验

(1)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①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洁净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证明蜡烛有氢元素。

②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有碳元素。

(2)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图

把两支蜡烛放到具有阶梯的架上,把此架放在烧杯里,点燃蜡烛,再沿烧杯壁倾倒CO2 阶梯下层的蜡烛先灭,上层的后灭。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7.解题:

计算题的类型有

a.有关质量分数(元素和溶质)的计算

b.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c.由a和b两种类型混合在一起计算

(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 100%

(2)化合物(纯净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质量分数=某元素的原子质量和/化合物的质量 × 100%

(3)混合物中某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计算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某化合物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 100%

(4)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质量分数=某元素的质量和/混合物的质量 × 100%

或:某元素质量分数=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 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5)解题技巧

a.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已知什么,求什么,有化学方程式的先写出化学方程式。找出解此题的有关公式。

b.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设未知量

②书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

④列出比例式,求解

⑤答。

八、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

(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9.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0.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1.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2.过滤操作中有“三靠”:

(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

(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3.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4.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5.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

(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26.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7.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9.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0.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1.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2.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33.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34.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35.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36.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37.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8.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4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41.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九、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溶液中不一定:

(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

(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

(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 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4=Na++H+ +SO42-),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2.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 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SO2、SO3、P2O5、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

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8.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31.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

2Na+2H2O =2NaOH+H2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CH4

34.5 g某物质放入95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5%,如NaCl、KNO3 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 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

2、CaO 等。

十、化学实验总结

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以及它们的区别。

气体 氧气(O2)氢气(H2)二氧化碳(CO2)

1.药品 高锰酸钾(KMnO4)或双氧水(H2O2)和二氧化锰(MnO2)

[固(+固)]或[固+液] 锌粒(Zn)和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

[固+液] 石灰石(大理石)(CaCO3)和稀盐酸(HCl)

[固+液]

2.反应原理 2KMnO4 == K2MnO4+MnO2+O2↑

或2H2O2==== 2H2O+O2↑ Zn+H2SO4=ZnSO4+H2↑

Zn+2HCl=ZnCl2+H2↑ CaCO3+2HCl=CaCl2+H2O+CO2↑

3.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若木条复燃,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点燃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上的火焰熄灭,瓶口火焰呈淡蓝色,则该气体是氢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若浑浊则是CO2。

4.收集方法

氧气(O2)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氢气(H2)①排水法(难溶于水)②瓶口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

二氧化碳(CO2)①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5.验满(验纯)

氧气(O2)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没满。

氢气(H2)<1>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2>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噗”的一声,氢气已纯;若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二氧化碳(CO2)用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满;否则没满。

6.放置 正放 倒放 正放

7.注意事项

(1)制备氧气(O2)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当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以下要注意)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2)制备氢气(H2)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中,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会爆炸。)

(3)制备二氧化碳(CO2)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8.常见气体的性质

(1)氧气O2(通常状况下)化学性质及用途

(O2)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①C + O2==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a.供呼吸;b.炼钢;c.气焊。

(注:O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

②S + O2 ==SO2(空气中—淡蓝色火

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③4P + 5O2 == 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④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⑤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2)氢气(H2)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最轻的气体。

① 可燃性:

2H2 + O2 ==== 2H2O

H2 + Cl2 ==== 2HCl

② 还原性:

H2 + CuO === Cu + H2O

3H2 + Fe2O3 == 2Fe + 3H2O

(3)二氧化碳(CO2)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固体的CO2叫“干冰”。

①CO2 + H2O ==H2CO3(酸性)

(H2CO3 === H2O + CO2↑)(不稳定)

a.用于灭火(应用其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b.制饮料、化肥和纯碱

CO2 + Ca(OH)2 ==CaCO3↓+H2O(鉴别CO2)

CO2 +2NaOH==Na2CO3 + H2O

②氧化性:CO2 + C == 2CO

CaCO3 == CaO + CO2↑(工业制CO2)

(4)一氧化碳(CO)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有毒气体。

①可燃性:2CO + O2 == 2CO2(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气体燃料)

②还原性:

CO + CuO === Cu + CO2

3CO + Fe2O3 == 2Fe + 3CO2

活用归纳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 篇7

所谓归纳法是指在 课堂教学 中, 在教师引 领下, 学生立足于个别事实, 化整为零, 引出一般概念, 得出结论的一种思维 方法。其作用 一是便于 对课程内 容进行系统整理, 建立知识结构, 以便于学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 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 运用归纳法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基础, 依据课程标准, 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为立足点, 帮助学生准确、系统、牢固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 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更好地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根据本人的工作经验, 我认为运用归纳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横向归纳

历史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某一历史线索发展编排的。在讲授历史新知识时, 最大限度地按某一线索归纳知识,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梳理本课知识点, 了解课程基础知识, 更快捷地记忆知识, 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在每一课教学中, 我对每一历史事件都以人物或时间为线索去归纳。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文中有四个小标题: (一) 晋阳起兵, (二) 玄武门之变, (三) 贞观之治, (四) 女皇武则天。这四个标题讲了四个事件、三个人物, 如果教师不去归纳而是直接讲的话, 学生听起来就会糊糊涂涂, 不知道讲了些什么。为此, 在上课时我以人物为线索进行归纳概括, 直观地展现本课的内容, 在提问学生时, 我也进行归纳性的提问, 引起学生去读、去想、去回答。第一问是:本课讲了多少个皇帝?第二问是:每一个皇帝做了些什么?这两问学生阅读课文后不难回答, 也答出了本课的基础知识, 我再通过归纳性的板书, 把三个皇帝的四件事情展现在黑板。如此的设计和板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本课内容。

二、纵向归纳

纵向归纳法是按时间顺序进行归纳, 以时间为线索, 串起一系列的历史事件, 使历史知识更加简洁、清晰的方法。例如, 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 从奴隶制建立的夏朝开始, 一直到封建制衰落的清朝为结束, 我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朝代建立与灭亡的时间、统治者、都城所在地的古今位置, 并配以条理清楚的板书, 勾勒出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 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中国古代朝代兴衰的基本情况, 从而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朝代前后颠倒、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的现象。

纵向归纳法还可以把同类的历史知识调整到一起进行系统归纳, 或是先按章节讲完之后, 再把相同类型的知识进行一次串讲式的归纳, 这样学生听起来线索清晰、便于记忆,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同类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归纳, 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例如在学习完中国古代史后, 我对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归纳, 共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春秋时期, 诸侯争霸, 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 促进了民族融合并形成了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 开发江南。东晋时, 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 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 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 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通过这样的归纳, 学生可以形成对整个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避免孤立地去记这些知识, 从而提高了历史学习效率。

三、总结归纳

历史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 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因此在课后小结时运用总结归纳法, 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 它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侧重于教师对知识结构、规律和方法的提炼, 能将知识加以归纳整理, 理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 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一目了然, 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教师运用总结归纳法时, 要根据课程三维目标, 按难易梯度设置问题, 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在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 我提出了如下问题:本课涉及了哪两个盛世局面和哪两个皇帝?隋朝有哪一个盛世局面?涉及哪个皇帝?由于总结时把前后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都能顺利地回答上述问题。运用总结归纳法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四、列表归纳

列表归纳法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列表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化地把握历史重点知识, 做到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如学习中国近代史中的列强侵略史后, 我把近代史上侵华战争的名称、起止时间、签订的条约、造成的影响等内容进行列表归纳。其内容如下:

在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活用归纳法, 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系统、牢固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 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学政史地 (教学指导版) , 2012 (2) .

[2]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6 (4) .

[3]阳谷, 陈风主编.中学历史教育文萃[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6.

初中历史总结归纳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归纳比较法;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任务

九年级是初中教学的一个特殊阶段,由于临近中考,学生不仅仅要开展九年级正常的历史知识的学习,还要开展七年级、八年级所学历史知识的回顾复习,与其他任何时候的学习任务相比,九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是非常繁重的。为了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保证教学效果,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应用归纳比较。对繁琐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主要对九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归纳比较法开展简单分析。

一、在九年级历史教学中应用归纳比较法的作用

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背后是客观历史规律。开展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引导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推动历史前进的规律性有所认识,从而有效促进其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将归纳比较法应用于九年级历史教学中,最为直接的作用就是有利于学生对于相关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任务的区分。

例如,在俄国的历史上有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作为俄国历史上革命的两个重要阶段,二月革命是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属于无产阶级革命,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不清楚这两个革命,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误以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是十月革命,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对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区分,应用归纳总结的方式,将这两个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生就会发现二者之间其实存在很大区别,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区分。

应用归纳总结的教学方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将各个具有关联性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能够在比较的过程中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的习惯,并就比较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开展思考与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九年级历史教学中归纳比较法的运用

1.对历史人物及历史概念开展归纳比较

初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涉及很多历史概念,由于历史知识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很多学生会对一些常见历史概念混淆,例如: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农奴与奴隶、半殖民地与殖民地、农民与农奴、垄断资本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民主革命与民族革命、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改革与革命等。这些历史概念都是字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实际上的概念是有很大差别的,一些学生由于看字面上的内容,很容易混淆概念,教师若能通过归纳比较的方法,将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生能够了解到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实现两种历史概念的准确区分。

九年级历史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是非常多的,再加上需要对前两年所学课程进行回顾,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接触很多历史人物,一些有着相似背景、相似身份的历史人物很容易被混淆。例如,学生都知道林肯与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总统,但是很难对二者的历史事件作出准确的区分,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应用归纳比较的方法,将二者的人物背景、所经历的历史事件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给学生思考与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对二人作出评价,通过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二者的区分,弄清楚二者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美国独立战争及美国内战的理解能够得到进一步加深。

2.对同一历史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比较

历史上同一时期世界各国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是具有较大差别的,但是也存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历史事件,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历史事件,但是二者在背景、内容、结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促进学生对这两件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区分,在此应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把这两个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对于这两个历史事件的理解,从而对相关历史发展规律做出正确的评价,有利于其整体的历史学习效果的提升。

3.对同一类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比较

应用归纳比较的方法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比较,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例如,在学习我国近代化进程有关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将我国的近代化历史进程与西方国家的近代化进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我国的近代化进程与西方国家相比既有一定的区别,又存在一定的联系。西方国家的近代化进程中,注重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之后再确立先进的制度,然后促进科技的发展,我国的近代化进程非常注重对西方国家的学习,但是其近代化进程的发展过程与西方国家恰恰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近代化发展历程中,首先只看到了历史发展的表面现象,在不断的尝试之后才认识到本质,这一发展历程是与历史的发展规律相符的。

九年级历史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历史概念、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非常多,该阶段的历史学习主要是一个从知识积累到理解的过程,通过将归纳比较法应用于九年级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相关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总结与理解,对于教学成果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红艳.浅谈九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归纳比较法”[J].魅力中国,2014(9):214.

[2]王水琴.淺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5):56.

上一篇:我知道您的唠叨都是爱书信格式下一篇:预防感冒主题国旗下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