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精选6篇)

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文诗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3、指导书写生字词。教学重难点:

感知课文内容及指导书写生字词。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送别》

听着这首歌,你有怎样的感受?(伤感、依依不舍、仿佛看到、仿佛想到)

一、导入:

1、同学们,相聚总是美好的,而分别总是令人伤感。在我国古代,许多诗人都用古诗来抒发这离别之情。你知道哪些?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薰,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儿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2、积累得真不少。不仅诗人写得精彩,同学们读得更精彩。

二、初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老师今天也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出示古诗,指名读(不错,字音很准),谁再来试试看?(字正腔圆)齐读 过渡:同学们,你可知道,在这首送别诗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齐读)。

三、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第25课,自由轻声读课文,2、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词句反复读。(2)思考:课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

4、检查读书情况

(1)谁能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成一句话。刚才我们所说的其实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出示词语: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指名读(2名)读着这一个个词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春景图,请大家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谁能用上其中的几个词来描述一下? 这就是繁花似锦的三月,这就是烟雾迷蒙的三月,此景迷人,此情醉人。谁来读读这组词语?出示:依依惜别、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评价:读出了人物之间情谊的深厚)

四、再读课文。

刚才我们大家把文中的一些词语学得很好,现在能把课文读通顺吗?你最想读哪个自然段?(指名后)能说说你为什么最想读这一节吗?

(读得很好,可让学生指出认为读得最好的地方,再读读;读得不流利不正确,要及时纠正,多读一两遍 可以比赛读 第三节可以分角色读 读诗时,要求读出节奏来)过渡: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如诗如画的暮春三月,来到俯临长江的黄鹤楼下,目睹两位大诗人饯别的感人场景。

五、学习第一、二节 自由读1、2两节。

一段优美的文字就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同学们要学会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把书读活了。

生读后,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过渡到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春景图”一带而过,重点是饯行,惜别)

简介黄鹤楼:黄鹤楼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它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很多诗人都在这儿题过诗,李白选在这个地方为孟浩然饯行可以看出他们的友谊―― 一对好朋友就将在这里分别,他们此时心情如何呢?从哪儿可以看出?能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无意欣赏美景,不忍心面对离别)引出“藏”,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藏”字的呢?

他们想藏什么?有哪些话非得藏呢?现在你就是大诗人李白或孟浩然,你特别想说什么?(看时间,可练笔可说话)

想说的话太多太多,想表达的情太深太浓,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融在了“仰望、远眺”之中,让我们通过动情的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吧。配乐读。

“自古多情伤离别”尽管他们都有意不动触动心底的那根情弦,但依依惜别之情还是让李白诗兴大发,把对孟浩然的难分难舍融汇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齐读)

六、指导书写生字词。

1、观察生字词。

“孟”最后一笔的“横”应长一些。“暮”中的撇捺应舒展开。

2、描红。

3、临帖、听写。

板书: 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篇2

一、我设立的课时目标

教学中,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课程标准等方面的把握, 我设定了这样一个课时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引导学生结合“看景藏情”“举杯话别”“目送吟诗”三个场景, 抓住第一场景中的“藏”、第二场景中的“满”、第三场景中的“凝视”, 在读、思、说等活动中体会、思考、表达, 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和依依惜别之情。

3.诗文对照, 进一步感受文包诗的特点, 掌握学习文包诗的方法, 体会《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

4.指导学生课前收集古诗和诗人的相关背景, 课后推荐古诗《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让学生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 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二、课时目标的由来

从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到课时目标, 经历了这样七个环节, 即: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主题目标、课时目标, 这七个环节的目标构成了教学目标系统路径, 上环节的目标对下环节的目标起指导作用, 下环节的目标对上环节的目标起完善补充作用, 这种完善和补充, 是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是建立在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的, 在制定课时目标时, 我采用了“解”“选”“联”“整”四步。

1.“解”

(1) “解”文章结构。

如解读《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时, 首先要“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文包诗。“文包诗”这类课文最显著的特征, 就是把一首古诗 (有时也选入一些“词”或古文名句) 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短文大都编成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 它不光以讲故事的形式, 在恰当的部分 (或开头, 或中间, 或结尾) 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 而且根据古诗的内容和儿童学习的需要, 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 配合插图进行形象的再现, 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 也相机进行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 “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 “诗”与“文”浑然一体, 相映成趣。

(2) “解”文章的内容。

细读《黄鹤楼送别》, 不难发现课文内容可以分为“看景藏情”“举杯话别”“目送吟诗”三个场景。每个场景都能找到一个关键的字眼或词语作为生发点, 使诗人与朋友的情感伸展开来。

如第一场景:“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 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短短一句话蕴含着依依不舍的浓浓真情, 这份依依不舍蕴含在一个“藏”字里。他们是怎么“藏”的?为什么要“藏”呢?这个“藏”字很有嚼头, 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品一品, 悟一悟, 让学生理解男子汉的别情背后是满腔的深情、真情和豪情!

再看第二个场景:“终于, 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 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 就请您满饮此杯吧!’”这满满的酒杯里装着的仅仅是酒吗?以“满”字引导学生品味、感悟, 让学生知道, 这满满的酒杯里不仅有酒, 还有李白对孟浩然“人品高洁”“诗篇誉满天下”的敬仰之情, 还有对孟浩然如“兄长和老师”般关爱和提携的感激之情, 还有对两人跨越12年的忘年之交、莫逆之交的留恋之情……

教学过程中, 教者可紧紧扣住“藏”“满”“凝视”这三个词眼, 让学生走进文中, 步入画面中, 咀嚼、品味, 潜心会文, 感悟文字背后的那份情。

(3) “解”语言形式。

《黄鹤楼送别》长于抒情, 是其文本特色。文中不仅有直接抒情, 还有借景抒情, 如直接抒情的方法在文中第3自然段:

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兄长和老师”、六个“您”;

孟浩然———“一饮而尽, 然后说道”“暂时”“永世不绝”。

借景抒情的方法在课文一、二、四自然段都有, 这种写法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情景交融:

A.广阔美:长江边黄鹤楼蓝天的尽头

B.色彩美:迷蒙白蓝

C.姿态美:似锦 俯临 凌空 依依 点点 浩浩 荡荡

D.语言美: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岸边杨柳依依 江上沙鸥点点

(4) “解”课后练习。

如《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 课后练习有五个, 练习中有字词的识写, 有词语、古诗文的积累, 还有内容的朗读和理解上的训练, 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课文特点, 还有课标要求和单元训练要求。

除了如此解读教材内容, 还有“解”单元内容、“解”课标要求、“解”课程资源等等。

这里的资源可以是学生方面的, 如学力水平、知识基础等;也可以是教师方面的, 如自身特长、教学能力等;还可以是学校方面的, 如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 所有这些, 教师在课前都应认真了解、把握。

2.“选”

将单元内每部分内容中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 作为教学的“重心”, 即确立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比如今天提到的五年级第七单元, 细心阅读就会发现, “抓住主要内容, 感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人物特点的, 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应该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心”。

3.“联”

首先是根据“重心”, 将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与之相联, 把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选编出来, 以相同的内容丰富“重心”, 以相似的内容区分“重心”, 以相反的内容凸显“重心”, 以此拓宽学习领域、开阔学生视野。其次是“联”教学资源, 如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基础、教师的自身特点、教学资源等。

4.“整”

整即为统整, 这里的统整, 不仅是内容的整合, 也是教学资源的整合, 更重要的是目标统整。我们可以沿着教学目标的路径, 围绕“重心”, 将选编的相关内容有机组合, 理清序列, 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板块。这一板块不仅明确“教什么”, 还应看出“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篇3

1. 读题,谁能联系课题简要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

2. 课件出示词语: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依依惜别

令人敬仰 誉满天下 暂时分别 永世不绝

伫立江边 凝视远方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文中这些词语还会读吗?大家一起来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画面,一边读一边记。

3. 谁能用“依依惜别、脍炙人口”这两个词语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依依惜别,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 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谁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此板块教学设计,着力训练学生语言概括能力,有机渗透抓课题、抓关键词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 精读,体悟情感

1. 每首古诗都有自己的诗眼,这诗眼有时是古诗中的一句诗,有时就是古诗中的一个词。透过这一诗眼,透过这扇心灵的窗户,我们就能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出诗人的情感。

2. 读一读这首古诗,想一想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诗眼就是“孤”字。课件凸显“孤”)

3. 解“诗眼”。“孤”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

<\\Kjtw-01\娱乐 (F)\陈芳\排版文件\七彩语文老师论坛\七彩语文第12期\最终文件2014-12\Image\李.tif>

4. 读一读《“孤”字考源》,知道古诗中“孤”字是什么意思?“孤帆”是什么意思?

5. 长江是唐代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当时江面上来往的船只很多,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条船。诗人李白为什么说“孤帆”?文中是如何描述这个“孤”字的?请读课文第4自然段。

6. 这段描写中找到“孤”这个字吗?(没有)能感受到“孤”字的存在吗?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引导学生理解“伫立”“凝视”及省略号,体会李白此时心声,体会“孤”字蕴藏的丰富情感。)

7. 诗人李白此时为什么会觉得孤独?“孤”字背后还藏着什么?请读一读课文第3自然段。(引导生读,紧扣6个“您”,品味体会“孤”字暗藏着敬仰之情及深厚情谊。)

8. 今天,我们透过这一个“孤”字,看到了李白对大诗人孟浩然饱含着的深情。这一个“孤”字里,有着李白对大诗人孟夫子的——敬仰不已之心,读——(生大声地诵读诗句);这一个“孤”字里,有着李白对兄长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读——(生轻轻地诵读诗句);这一个“孤”字里,又有着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思念不绝之意,读——(生慢慢地诵读诗句)

【设计意图】此板块设计是教学重点,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孤”字,理出一条“线”——“孤”字什么意思、文中如何描述“孤”、为什么会“孤”,最后画成一个“圆”,即引导学生含英咀华,涵泳真情、诵读品味,鉴赏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及运用之妙。

三、 拓展,领悟写法

1. 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你觉得这种文体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生再次读文,体悟“文包诗”这种表达形式特点及注意点:文诗共融、以诗统文、想象诗境、表达诗情)

2. 生读一读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模仿《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的写法,从中选一句写一写。可以写“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想象“雨中送别”画面,侧重描写景物及人物神态;也可以写“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象“劝酒话别”的场景,侧重描写人物对话。

【设计意图】此板块教学适度地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通过补充部分经典送别诗句,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包诗”的写法。

(作者单位:扬州市宝应县城中小学)

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篇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到送别,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今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在分别之时,往往都情难自已,把满腔离情别绪,都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昨天,我们就学习了其中的一首——

呈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古诗。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二、学文悟情

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心情的词语。

(一)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你理解这个词吗? 依依惜别

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呢?读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再把你找到的词句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话别前,什么场面打动了你?(出示这一句)为什么打动了你?

抓住“藏”字来理解。他们是怎么“藏”的? 一会儿……一会儿……

(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这么美的景色,观赏的人心情该会多么愉快呀!是这样吗?他们真的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3)哦,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暴露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那他们是在干什么?

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伤感。

他们的心里真的是这样想的吗?谁来扮演李白,我来问一问他:李白啊李白,你的老朋友就要和你分别了,你怎么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就是不说话呀?

不想说再见,怕对方难过。

谁是孟浩然的知心人,我也问问他:孟夫子啊,孟大诗人,你就要乘舟远行了,你怎么也不说话呢?

(4)是啊,在这相聚的最后时刻,他们谁也不愿提起分别的话题,都把依依惜别之情深藏心底。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2、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过渡:然而,不忍别,终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控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出示句子,齐读)你读懂了什么?(2)交流

A、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a.李白的话中用了几个“您”?除此之外,李白对孟浩然还有哪些称呼? 从6个“您”、“夫子”——古时候对学者的尊称、“兄长”、“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b.如果我们对孟浩然的生平有更多的了解的话,一定能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这段话。课前请大家搜集了孟浩然的资料,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孟浩然,唐代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与王维齐名,史称“王孟”。他有许多诗歌流传至今,其中《春晓》家喻户晓。他曾经做过官,后来因朝廷日益腐败,他不愿意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所以辞官,归隐田园。

引读——孟浩然一生洁身自好,不愿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所以说——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孟浩然一共写了260多首诗,有很多还流传至今,比如说《春晓》,所以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孟浩然当时40岁左右,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大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为——兄长和老师。B、李白的依依惜别。

同学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还读出了什么?

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心中的不舍。

(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敬仰、依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白的这段话。

3、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1)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收下了友谊、收下了祝福,请大家读读孟浩然的话(出示句子)。

(2)孟浩然的话语中引用了王勃的一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说明什么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天底下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即使他远在天边,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邻居。A.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话,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

B.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C.孟浩然把他与李白的情谊比作长江水,时间会流逝,但情谊永不变,分别只是暂时的。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D.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E.他因为年长,在这时候劝慰李白。

(3)孟浩然真不愧是兄长和老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兄长一样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读。

4、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谊深长,从话别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一份深深的离情。下面,我们同座位分角色来朗读这段对话。

5、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6、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人有情,景也通情,只见岸边——(引读)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A、借景抒情。岸边杨柳依依,好像——在与孟浩然挥手告别,江上沙鸥点点,仿佛——也不忍离去,此处是借景来抒发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啊!这真是人有情,景通情啊。

B、理解“伫立”、“凝视”、省略号。

友人登船时,李白依然——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依然——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仍然——只见一江春水流向天边,李白还是——

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

(2)让我们站在李白的身边,感受他的心情,谁来读读这段话。(真好,读出了李白无边的惆怅,不尽的思念。)

(3)齐读。配乐

三、学诗解意

满腔离情,万千愁绪,此时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首千古名作一咏而出——

1、出示古诗,生齐读。

2、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诗句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请同学们读读诗句,再回过头去读读课文,你能读出诗的一、二两行对应的是课文哪几小节吗?诗的三、四两行呢?

3、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呢?先同座位练说,再指名说。

5、指导读诗。(千言万语,尽在诗中,谁来读读这首诗?配乐)

6、齐读,背诵。(这首诗会背吗?齐背,送给孟浩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四、积累拓展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为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让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老师再送你们几句送别诗。呈现名句,生齐读。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叔同——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3、渗透经典诵读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五、作业布置

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篇5

商州区黑龙口镇红门河小学

李娅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诗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过程展示】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一起欣赏一首歌:《送别》。(课件出示)古人喜欢吟诗送别,不禁想起了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吟诵。

2、诗源于情。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其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齐读。读了课题后你最想知道什么?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第25课,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刚才同学们读书的样子都很专注,读书就应该这样沉下心来投入进去,一字一句读仔细。有信心接受检查吗?

课件出示词语: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一江春水 依依惜别 一饮而尽 伫立江边 凝视远方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这些词你都会读了吗?指名读(读得真不错,字音很准)谁再来试试?

齐读。

4、字词关已经过了,看看同学们会读课文了吗?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读通顺没有?做到不掉字、不加字,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分段读课文。

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那几个场景?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5、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交流。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相机板书:饯行 送别)

三、披文入境、由境生情

学习第1段,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那个多情而又伤感的三月,指名读第1自然段,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又读出了什么?

(一)引导学生体会长江边美丽的景色。(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1、你怎么知道长江边的景色很美?(相机理解“暮春”)

2、想象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的景象,生交流。

3、“繁花似锦”都有哪些花?看画面,你还能想到那些描写春天美景的词?

(二)理解“饯行”,体会诗人间的深厚情感。

1、“饯行”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不用“送别”,而要用“饯行”?

3、“饯”什么意思?看字猜意思,你从”饯行“中读出了什么?

4、景美情更美,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美读出来吗?生自由度,指名读,评价后再读。

四、指导写字,加深记忆。

1、课件出示“暮”、“暂”、“唯”,和它们打打招呼,一起读

2、你觉得那个字最难记,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生自由交流。

3、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怎样才能写美观?

4、描红、临写。

5、反馈。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黄鹤楼送别》一文语言生动优美,大家一定想积累不少词语吧,请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2.课后搜集一些赠别诗。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饯行

李白———————

孟浩然

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篇6

主备: 审核:

第二课时 《春望》 课 前 自 学

一、自学导航

【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二、课前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

⑴白头搔更短 搔()

⑵浑欲不胜簪 簪()⑶家书抵万金 抵()

2、写准下列横线字的字形

⑴感时花 泪 ⑵ 火连三月 ⑶国破山 在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浑欲不胜簪 浑: 簪:

三、朗读课文

1、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朗读,互相评议。

3、师生同读,读出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四、赏析《春望》

1.参照注释,理解诗意。——自主学习【学习提示】

⑴诗歌首联写了那几个形象?

⑵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的一组画面?

⑶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我的疑惑:

2、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⑴学生齐背《望岳》《春望》。⑵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思考:《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来归纳:

《春望》

《望岳》

上一篇:首套房证明怎么开下一篇:小学教师政风、行风自查自纠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