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文言文复习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二下文言文复习(精选3篇)

初二下文言文复习 篇1

①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一.综合内容

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鲜美:鲜艳美丽(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咸来问讯: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第 1

共1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

第 2

共1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7、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二.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 3

共1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三.活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第 4

共1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②.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综合内容: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二、活题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第 5

共1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答:浮光跃金。(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答:静影沉璧。(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答:属予作文以记之。(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第 6

共1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三.问答

(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第 7

共1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8)词语欣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四、词字活用

【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2)百废具兴 具同“俱”,五:中心思想

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六、用原文回答

①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第 8

共1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④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⑨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⑩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第 9

共1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③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一、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二、问答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第 10

共1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三、活题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第 11

共1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四、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第 12

初二期末复习——文言文部分 篇2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2.略无阙处 阙()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嶂()隐()4.自非亭午夜分 自()5..不见曦月曦()6.至于夏水襄陵襄()7.沿溯阻绝 溯()绝()8.或王命急宣 或()9.有时朝发白帝发()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奔()疾()11.则素湍绿潭湍()12.绝巘多生怪柏 绝()巘()13.飞漱其间漱()14.良多趣味良()15.晴初霜旦旦()16.林寒涧肃肃()17.属引凄异属()18.空谷传响响()19.哀转久绝 绝()20.故渔者歌曰故()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4.朝发白帝,暮到江陵。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7.悬泉瀑布,飞漱其间。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作用是什么?

四.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3分)

五.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六.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七.《三峡》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给《水经》作注写成了《________》。

初二文言文部分期末复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一.《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二.《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瞻,号,是朝的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解释下列词语。念:遂:盖:但:

四.全文的线索是,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五.“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藻、荇”、是指,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六.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第二层,写景,写了;第三层,抒情,抒发了。七.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八.“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意思是,成语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九.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十.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十一。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记承天寺夜游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把洒问青天念无与为乐者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C.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2)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初二文言文部分期末复习——《观潮》

一、给下列字注音 艨艟()履()倏()僦()

二、解释句中加粗词语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2.方其远出海门:

3.溯迎而上: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三、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词语

1.仅

仅如银线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2.观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势

势极雄豪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4.能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五、阅读后回答问题

(一)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各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二)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

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1[1]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2[2]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3[3]而歌者,红装而蹇4[4]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5[5]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1.给下列字注音:鹄()乍()匣()浃()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2)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春色?初到此地时的心情如何?用文中句子说明。4.用“‖”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

初二文言文部分期末复习——湖心亭看雪

一.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西湖袁宏道

1[1]靧(huì)面:洗脸。

2[2]

鬣(liè):马鬃。3[3]

罍(léi):古代盛酒的器具。4[4]

蹇(jiǎn):此指驴。5[5]

呷(xiā):小口地喝。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1.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2分)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22.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爱莲说》中也有含

“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分)

2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2分)

24.《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

分析。(2分)

《湖心亭看雪》

(2011年湖北咸宁)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

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又何间.

焉 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长烟一.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2分)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三峡》

三.寂静凄清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四.理由1:水流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理由2: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五.侧面(或间接)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三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四.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五.月色竹柏影比喻

六.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九.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十.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等

《观潮》

一、méngchōngshūjiù

二、1.农历十六日2.当……时3.逆流4.画文彩

三、1.几乎,将近;仅仅2.景象;看3.气势;阵势4.本领;能够

四、1.不久(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2.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五、(一)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3.如履平地4.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二)1.húzhàxiájiā2.(1)……的样子(2)可是3.满井;若脱笼之鹄4.麦田浅鬣寸许‖游虽未盛……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第一层写初到野外的心情及春水、春山、春天植物之美。第二层写早春的游人各得其乐的情态。第三层写大自然中生物的情态。

《湖心亭看雪》

一.参考答案: 20.(4分,每句2分)(1)(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21.(2分)此 时︱欲 下 一 语 描 写︱不 得。22.(3分,每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23.(2分)《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1分);《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1分)。

24.(2分)《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1分);《江雪》

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1分)。(语意相近即可)二.答案:

1、(2分)①即使 ②代词,那 ③代词,这 ④都

2、(2分)D

3、(2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4、(2分)A

5、(4分)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篇3

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2 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3 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4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6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7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感激。8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9 衡与虑。

衡,通“横”,梗塞,不通顺。10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弼。11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直接。12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13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有智慧。14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15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16 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而不相连的山冈。17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18 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19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20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通“现”,出现。古今异义词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古义:案件; 今义:指监牢。

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古义:见识短浅;今义:品性恶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专,古义:独自专有、独占;今义:专心、专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表示行为的重复。6 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可以用;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7 窥镜自视

窥,古义:照;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看。8 而复问其妾。

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地区、区域。10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寡人,古义:国君的自称;今义:妇女死了丈夫。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12 非独贤者不是心也。

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发,古义:被任用;今义:发现。

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管夷吾举于士。

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方,古义:纵横、面积;今义:方向或或形状。17 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竟然,连……都;今义:曾经。19 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兼词;今义:众,许多。20 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高地;今义:把持、独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古义:时;今义:一年四季中的一个季节。22 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深切的憎恨。24 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出身卑贱,见识鄙陋。

一词多义

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属 忠之属也。种类,类。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加 弗敢加也。虚夸而山不加增。

增加 上 受上赏。

名词,上等

上书谏寡人者。

动词,送上,进献 下 乃下令。

动词,颁布、下达受下赏。

名词,下等 若

1干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及、比得上

门庭若市。动词,如、像 有 邹忌修八尺有余。通“又”欲有求于我也。动词,与“无”相对 朝

1朝服衣冠。名词,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能谤讥于市朝。名词,官府的大堂

皆朝于齐。

动词,朝拜 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疑问代词

徐公来,孰视之。通“熟”,仔细,形容词 而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可是 2 呼尔而与之。修饰连词 于

1是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动词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介词 为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读二声,做,动词乡为身死而不受。是,动词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前一个读四声,炒了,介词;后一个读二声,做,接受,动词 得 者者不可得兼。能够,动词得之则生。得到获得,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德”,感恩。亡 国恒亡。灭亡,动词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动词。举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举用,被选拔,动词发于声。发出,动词。之

1寡助之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三里之城。助词,的 3 夫环而攻之。代词,代上文的城郭,它 4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助词,用在后置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译 于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曾

1曾不若孀妻弱子。副词,竟然,连…都曾益其所不能。动词,通“增”,增加 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副词,通“无”,没有 2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逃跑,逃亡 焉

1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3片无陇断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其

1中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2 其如土石何。助词,怎么,如何。且 看且九十。副词,将要,快要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另外 诸

1投诸渤海之尾。兼词,之于诸将皆失色。众,各位 之

1以君之力。助词,的 2 曾涌损魁父之丘。凑足音节,不译 3 汝之不惠。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操蛇之神闻之。助词,的;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遗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留给,动词

2深追先帝遗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名词 效

1恐托付不效。成效,名词

不效则治臣之罪。效果,名词 于

1是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介词,到,引出处所躬耕于南阳。介词,在引出处所败军之际。介词,在,引出时间 受任于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介词,对,引出动作对象。所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的 以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来,表示目的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以致辞,表示结果咨臣以当世之事。介词,把,拿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

上一篇:实习生规范管理制度下一篇:高等教育法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