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共17篇)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要想了解这个大千世界,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而本节课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所以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技能对于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而高一学生正处在16、17岁,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问题情境和层层实验,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内容的安排上,首先,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确定想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及想选择哪些金属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预测已选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接着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过程来检验,最后对比总结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是:

1、体现了新课程科学探究的理念。通过探究活动,使学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两个问题(①你想从哪几个方面来探究?②你想选择哪些金属来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的思考及据此的推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用实践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生经历对铝与氧气反应两次失败后才成功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并且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解释,以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地位。把课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本节课学生做实验、讨论的时间达到25分钟。

5、在设计和实施上特别突出了交流、实践、反思和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6、摩登平台的使用。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尊重学生个人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摩登平台的使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对于不需要课堂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可以课后继续与老师交流和探讨。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还需修改和补充:

1、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影响,铝与氧气反应的科学探究还不够开放,以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尽可能的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2、学生实验前,对一些基本操作强调的不够仔细,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需注意强化。

3、对课堂的调控和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待加强,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肯定和鼓励做的不好,语言还需要精练,不应过多的重复学生的话。

4、由于作课时间的限制,有些学生的思维火花没有被深刻地挖掘出来,很是遗憾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篇2

一、做好高中和初中课程的衔接

回顾初中化学中金属铝、铁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教师可以设计并用投影仪进行演示:金属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比例各是多少;金属有哪些物理共性;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它们的原子结构以及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联系;展示教材中金属发生化学反应的照片,分析这些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总结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画出Na、Mg、A1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后在老师引导下得出结论:金属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单质常表现出还原性。

为了更好地巩固知识,教师可进行小结:金属有导热性、导电性和延展性。金属单质往往具有还原性,可以与非金属、酸及某些盐反应。通过总结金属的通性,使初中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再从高中的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及物质的分类的角度,对金属的性质进行重新认识,做到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有机衔接,为学生学习新内容奠定基础。

二、在实验中学习化学

以往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认识主要通过实验、视频和讨论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而获得。现在则要更加注重实验,“实验探究法”是学习化学最常用的方法。

1. 让学生操作“钠的缓慢氧化、钠的燃烧”实验。

教师可让学生细心观察金属钠:银白色、金属光泽、固体、质软,放置一段时间后钠表面变暗。再观察钠的燃烧现象:钠先熔化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并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让学生思考:金属钠除了能与氧气反应外,能否跟其他非金属单质反应?学生思考、讨论、发言后,老师指导学生写出钠与氯气、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最后教师小结: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电子容易失去;单质往往表现出还原性;遇到氧化剂时,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金属还能被氯气、硫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所氧化,生成相应的氯化物、硫化物;反应条件不同,产物就不同,钠在缓慢氧化后生成白色固体Na20,加热后生成淡黄色固体Na202。

2. 透过现象看本质。

让学生通过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分析总结钠的性质。①钠浮在水面,说明钠的密度小于水;②钠熔化表示该反应放热,钠的熔点低;③钠在水面游动,说明该反应有气体产生;④启发学生思考:溶液中加入酚酞变红,证明Na与H20反应生成了NaOH,但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呢?⑤用多媒体播放对该反应的产物H2的检验。让学生领会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物质性质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3.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铝箔燃烧”的实验:首先提出铝与氧气能否反应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将打磨后的铝箔和未打磨的铝箔分别放在火焰上加热。学生发现铝箔发红蜷缩,失去光泽,熔化后不往下落(原因:铝箔打磨后很快形成氧化膜从而阻止燃烧)。这时教师应提示,充分燃烧需要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将铝粉撒到火焰上,有耀眼白光,证明铝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

4. 体验实验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做“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时,需要解决的问题:①制水蒸气;②反应条件;③分析产物;④检验产物。

教师首先分析课本上的做法:用湿棉花放在加热的试管中产生水蒸气;在酒精灯火焰上罩铁罩以提高加热温度。用肥皂液检验生成的气体,将气体通入盛肥皂水的蒸发皿中,将肥皂泡点燃并观察现象。分析完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后,给学生三支试管,让学生改进实验装置,然后在课本的方框中画出实验装置图。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确定了三支试管的用途,一支用作反应容器.一支用于制备水蒸气,一支用于收集氢气。通过对实验装置的设计改进,让学生建立“实验原理正确,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设计思想。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篇3

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学生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通过实验、图片和讨论等途径获得。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探究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加深体验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我在授课时应以实验探究的方式突出化学学科的特色,以此激发、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前期分析

1.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为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从教材的设置看,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既是学生在初中所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基础上的深化,又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同时本课时要介绍的金属性质研究获取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将是学生在后续章节里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课时乃至本章的内容将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有关金属的性质,在知识目标实现方面没有障碍;在学习钠、铝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具备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等基本理论,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设计实验以及如何提取重要信息,避免学生只顾看实验现象而忽视了思考的情况出现,需要教师适时且适当地点拨。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

2.教学难点

化学学习方法的养成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北京奥运烟花营造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美景,引出本节内容。

学习新课

1.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金属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如良好的导电、导热性,不透明,有金属光泽,延展性,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师生评价并出示化学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这些反应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小结】略。

【深入探究】金属这些化学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请同学们完成教材46页思考交流3。

【释疑】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电子,因而性质活泼。也就是结构决定性质,Mg的性质初中已经学过,下面重点学习Na、Al两种金属的化学性质。

【过渡】在大家的桌上有一种新的金属——钠,看一看它是如何保存的?

【观察回答】闻、看后答出是煤油。

【设疑】钠为什么存放在煤油中呢?钠有什么样的性质?

【实验探究1】指导学生分组做实验3-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实验现象。

【设问】同学观察钠的切面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为什么?

【追问】钠常温下尚能与氧气反应,如果是加热呢?你估计反应现象如何?

【实验探究2】演示实验3-2。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说明:钠的燃烧实验在坩埚中进行比较规范,但不易观察,改在石棉网上进行。操作时注意:钠开始燃烧后立即撤掉酒精灯),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现象:钠先熔化成白色小球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小结】 以上两个反应中还原剂都是Na,氧化剂都是O2 。Na与O2反应条件的不同,产物不同。

【过渡】相当多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与氧气反应,比如铁和镁,回忆镁带燃烧有什么现象?也有些金属的性质我们不是非常熟悉,比如铝,铝能否在酒精灯焰上点燃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探讨这个问题。

【科学探究1】加热铝箔。

现象:铝箔熔化并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

原因:Al2O3的熔点(2050℃)远高于铝的熔点,所以熔化的液态铝不会低落。

【科学探究2】先用砂纸打磨铝箔后加热。

现象: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原因:铝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快又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视野拓展】阅读资料卡片,了解铝的氧化膜。

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单质都表现出还原性。当遇到氧化剂时,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还能被Cl2、S等其他非金属所氧化。

【过渡】铁、铝或铜制水壶可用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不反应,是不是所有金属都不与水发生反应呢?

【板书】2.金属与水的反应

【师生小结】略。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节课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实验探究,在演示实验、对比实验、分组实验探究中,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帮助学生完善了自身科学素养,达到授生以“渔”的目的。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篇4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意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该节课堂通过老师设计了精品课程讲学稿后,学生在堂上掌握的较好。

2、从铁、铜生锈的实物入手,来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家用铝制品不易腐蚀的实际现象来引入到金属铝化学性质的学习,课堂密切联系生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本节课采用打破 “老师讲,学生听”的僵化局面,采用堂上以“边教学,边实验”的实验引导探索法 进行课堂教学;学法上采用课前预习— 堂内预习— 实验探索 — 归纳总结,教学 生学会探究化学的方法。

不足之处:由于本课时是探究课,学生预习不理想,学生活动时间控制不好,影响进度。学生总结能力还有待提高。努力方向: 对探究性实验的课题应致力于研究如何更好地设计导学案、教案等。课堂上应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发挥化学实验对学生的魅力,使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巨大乐趣,知识记得牢,克服了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建议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和中考的重点内容,在设计上要从固体质量、溶液质量变化,实验现象来 深入了解置换反应。设计精品课程讲学稿,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已经不仅是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提高。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真正转变,找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教学设计上,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第八单元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学科:化学 姓名:马悦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篇5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为:

1、复习初中学习的金属的化学反应总结金属的化学共性。

2、学习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本节课的课堂步骤为:

1、了解本章课本编写思路,知道代表性金属钠、镁、铝、铁、铜及其所代表的金属类别。

2、自学《思考与交流》并班内交流,得到金属反应的共性即(1)金属可以和氧气化合(2)金属可以与酸生成氢气(3)金属可以把比他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在复习的基础上扩大概念可得共性,引出本节课学习对象。

4、学生自学课文,交流在课文中所学关于钠和氧气、铝和氧气反应的知识,结合初中所学,完成代表性金属钠、镁、铝、铁、铜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

5、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完成实验现象的描述。

6、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析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反应类别以及金属表现的性质,完成代表金属分别与非金属硫、氯气反应的方程式,使学习内容充实而具体、既有共性又认识到物质的差异性。

课后反思如下:

1、教学生全盘把握本章编排思路,明确学习对象,学习更有针对性。

2、明确学习对象所代表物质的类别,学会用归类法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新旧知识联系,降低新知识的陌生度,低起点,小步子,学生接受快,课堂活跃,效果好。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篇6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b、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2、过程与方法

a、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b、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理,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b、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在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一个重点。此前,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研究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对其中表现出的金属活泼程度的不同有所了解。在这里安排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能使学生掌握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又能通过反应上的区别加深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下一课时,这样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建构更加完整,对置换反应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更容易。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三、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可以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完成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四、执教者自我分析

本人对新课标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恰当的处理教材,正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对象,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方面:提出探究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认可学生的探究行为并鼓励学生尝试;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提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生学法方面:通过猜想、实验、合作交流、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并在技能、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发展和学习。

六、教学策略

1、以活动形成探究的链节,以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的阶梯,多层次获取规律与结论。

2、利用学习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实验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探究,组间互动评价,使学生才智展示与评价激励和谐发展,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形成严谨的思维品质。

七、教学设计: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篇7

●利用拍摄仪, 提高课堂教学直观性与实效性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但由于有些实验的药品贵重、操作性不强等特点, 导致大部分实验还是要靠教师来进行演示, 学生没有机会亲自做实验。

笔者教授《金属的化学性质》时,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金属与氧气反应”实验中, 以自己手上的金戒指在酒精灯上加热引入新课, 创设“真金不怕火炼”的真实场景, 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结论。但是一枚小小的金戒指在火上加热, 现象并不明显, 位于教室后排的学生根本观察不到。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 在第一个班上课时, 笔者一手举着酒精灯另一手夹着坩埚钳, 绕着教室走了一圈, 显然这样的效果不太好, 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还因走动而使火焰摇曳, 增加了实验的危险性和随意性, 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在第二个班级上课的时候, 笔者作了调整, 改用高清拍摄仪来辅助完成实验。通过高清拍摄仪的摄像头将实验演示视频投放在大屏幕上, 全班学生都能很清晰地看到火焰在燃烧, 戒指却“面不改色”, 收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学生通过观察很自然得出了结论。

从情境激趣引入课堂教学之后, 下一步研究其他金属的化学性质, 对铝片、铜片、铝粉等金属进行灼烧, 这时, 笔者同样将实验用高清拍摄仪投影到屏幕上, 全班的学生都能观察得清清楚楚。在这个环节中, 笔者借助高清拍摄仪一连做了四个实验, 整个过程不过8分钟, 还让学生总结出了金属的化学性质, 并分析了各种金属各自与氧气反应呈现出不同现象的原因。

在随后的当堂反馈中, 高清拍摄仪也是大显身手。在最后的几分钟时间里, 笔者指导学生进行当堂训练。当大部分学生完成之后, 随机抽查若干, 并用高清拍摄仪将他们的练习展示在大屏幕上, 师生共同点评。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全体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较多学生的练习得到展示和讲评, 做得好的学生很有成就感, 有错误的, 经过学生与教师的点评, 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 高清拍摄仪的使用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摄像机,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不仅是中学化学的基础, 也是引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

在组织学生做实验时, 往往需要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来不及对每个组进行指导或观察其操作的全过程, 很难发现所有小组存在的具体问题。而摄像头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利用摄像头拍摄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图像或视频, 自动传输到计算机中, 教师按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 在学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形成结论, 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分“找茬”的学生, 也显得格外地兴奋, 睁大眼睛找错误操作、失误操作等, 并且让这些学生说出原因, 课堂显得非常地活跃, 发现问题就定格, 让学生说出改正的方法。这样, 学生既在笑声中规范了实验操作, 又在轻松愉快中将知识和能力升华。生个体的、零散的资源转变成了集体化的、结构化的资源。这种资源采集灵活有效, 能让教学的充分预设和学生的多元生成相得益彰, 有利于教学真正转变为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这些资源适时保存, 随时可以调出来观看, 甚至在复习时都可以来再现一下学习的过程、实验现象等。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第三个环节, 研究金属的第二条化学性质——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反应时, 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七组, 每组六个人。这组实验操作性较强, 考查学生液体的倾倒、固体放入试管的操作、镊子的使用、胶头滴管的使用等多种操作技能, 每一种仪器的操作都有规范。笔者重点拍摄一组学生的实验过程, 学生的操作全程录像, 然后在分析时播放, 学生看到自己在“电影”中的精彩“表演”, 那份热切的程度可想而知;而另外一部

●利用PPT, 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对一些较复杂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从具体到抽象, 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认识过程中, 形象思维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一些知识难以表达, 笔者常利用PPT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让抽象知识形象化, 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讲解置换反应概念时, 如果以讲授的方式单方面灌输给学生, 绝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而难于理解。笔者先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 寻找金属与酸反应式中的共同点, 找到的同类型物质用动画的形式将其框出, 使学生对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一目了然:反应物是单质与化合物, 生成物也是单质与化合物, 自然就轻松得出了置换反应的定义 (如图1) 。多媒体具有较强的形象表现力, 从而为学生提供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例如, 在进行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归纳时, 笔者就制作了一个小小的动画, 将A置换出了B, 生成了AC与B, 运用动画生动形象地演示了置换反应的特点。

有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反应的剧烈程度, 将这些反应卡通化, 学生比较喜爱这些可爱的小图形, 然后再拟人化, 更能引起学生感观的愉悦, 从而引起高度注意, 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 笔者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这些卡通画发出的感叹声 (如图2) , 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爱心, 对四种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了深刻的印象。多媒体因其逼真的图形、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 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手段, 使教学效果大不一样。

笔者教授的《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包括了五个板块, 容量非常大。在利用了多媒体之后, 在短短45分钟里, 完成了原来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而且整堂课学生动手实验, 交流讨论, 教学反馈,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学习热情高涨,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7-084-01

一、支架的分类

根据支架是否具有互动功能,可分为互动式和非互动式。

(一)互动式包括

1.教师示范:在学生自己尝试写出硫酸与锌的反应方程式之前,教师示范写出盐酸与铁的反应方程式。

2.出声思维:教师大声说出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实验方向的思维过程,学生读取教师的思维方法。

3.提出问题:当学生做实验时,根据现象得出与书本不同的实验结论——铁比铝活泼,教师通过提问“这是纯铝吗?它表面是否被氧化了?”提供援助,帮助学生集中精神并提供新的思路。

二、支架式教学的环节及实施

支架式教学的五大基本组成环节是:进入情境——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金属活动性探究”课堂教学中。

(一)进入情境

兴趣是第一老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情境创设教学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协助,这是关键。所以设置时要注意,应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围绕主题,遵循“最近发现区”理论,使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形成强烈冲突,引起“同化”或“顺应”。

情境1展示实物法

展示左手的金戒指,右手的生锈铁钉,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的成因。

情境2名人轶事法

为什么拿破仑在宴会上用的是色彩黯淡的铝碗,而大臣们用的是高贵而亮丽的银碗?

情境3化学史法

讲述我国古代湿法炼铜的历史。

情境4猜谜语法

请学生猜谜:“捡个大美女,身体细纤轻,总共一百斤”。对应的是哪些元素。

(二)引导探索

教师根据之前创设的情境,帮助学生确立目标,用以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提供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支架,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教师要逐渐地增加问题的探索性的成分,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己的探索。

激发兴趣,进入情境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忆先前的学习——铁在氧气中燃烧,同时提出“真金不怕火炼”,为学生搭建支架,可以从金属与氧气反应进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进而指出,还可从另外两类反应——金属与酸和金属与盐溶液,进行探究,丰满支架。

(三)独立探索

本环节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方法和问题,重点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但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不代表完全放任学生,教师这时要体现主导地位,一定要特别注意学生探索过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或瓶颈时,提供提示、建议帮助探索的继续进行。

(四)协助学习

本环节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通过组内同伴间共同利用学习资源,合作学习教学内容,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协助学习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合作竞争中培养交流能力,建立相互信任。

经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得到实验所涉及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师进一步搭建支架——如何设计一种通用的实验方案来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协作,归纳总结“两头取金属,中间取溶液;两头取溶液,中间取金属。”也就是当只设计方案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以取最强和最弱的两种金属与居中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或取最强和最弱金属的盐溶液与居中的金属反应。如设计方案判断Fe、Cu、Ag的金属活动性,方案一是选取Fe、CuSO4溶液、Ag,方案二是选取FeSO4溶液、Cu、AgNO3溶液。

再搭建支架——比较初中必须掌握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的特征。要求小组内用式子表示,如置换反应表示为A+BC=B+AC等。

(五)效果评价

对于一节完整的课,评价必不可少。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改正错误的前概念,改进学习方法,保持学生热爱学习的续航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效果评价不仅仅是授课完毕后让学生完成小测这种简单的终结性评价,对于探究性的课题,过程性评价更显重要。

在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这两个环节,教师可以让小组长互相交换,记录及点评探究活动,如实验基本操作是否规范,方案设计是否合理等。

五个环节贯穿于支架式教学的全过程,而“支架”是支架式教学的核心,如何选择,何时搭建、应用,决定课堂的成功与高效。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反思

首先,支架式教学源于“最近发现区”理论,学生人数多,且学生的不同知识基础,不同的成长背景等因素,让教师很难统一为学生搭建合适的支架。这需要教师熟悉全班学生,但是初中化学作为九年级的课程,这种要求对教师无疑是很高的。

其次,互动是支架式教学的特点和重点,初三毕业班面临中考,这就导致教师不敢在课堂上过多地开展探索和协作,或者开展了但保证不了时间,教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引导和给予提示。如果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长期以往,就导致组内学生差距越来越大。

《金属》 教学反思 篇9

过去我对这节课的处理都是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模式。实现从教学到学教的转变。我在这节课中做出了以下尝试:

1、采用多样化的情境创设手法,用化学小魔术、对以往新闻报道的分析和实验展示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身处于带有悬念和疑问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以科学探究为手段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预习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去搜集和整理资料,既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能在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更直接的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

(一) 本课的成功之处:

新颖的情境创设,深入其中的探究过程,贴近生活的资料示例。都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显,真正体现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引导、鼓舞的理念。

在这种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的课堂氛围中,本节课能很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由于金属钠是一种非常活泼且带有危险性的金属,为了保证学生安全采用的演示实验而非学生实验的方式来进行实验,无疑会造成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实验,不能锻炼学生实验能力,不能获得实验乐趣的遗憾。这也是一个不得已的遗憾。

由于新闻报道中反映的化学问题往往是负面作用居多,在教学中要经过处理后加以引用,才能有效合理的配合我们进行教学。

由于授课过程中对教学环节的时间控制还不够,导致后半节内容仓促,导致本节课不能尽善尽美。

《金属》教学反思 篇10

金属与生活密切相关,当提出让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或看一些相关的精美图片资料时,学生的兴趣都非常高涨,思维异常的活跃,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学习,自然事半功倍。

2、加强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认识,增强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关于金属的几个小实验,如金属的物质性质,合金的硬度等,有条件的可安排让学生动手做,做完实验后让学生来讨论、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自己的手、口而得来的知识,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另外,教师也可补充一些课本中没有的实验,如金属的导电性,纯金属与其合金熔点的对比等,以拓展课堂的知识面。

3、充分利用网络,拓宽学生的化学知识。

化学教学反思 篇11

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介入

现代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为改进传统教育模式,丰富教学方式和形式提供了可能。教师除了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和写小论文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恰当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可表现出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教师是知识的先行者,更是学习的先行者,改进教学方法是教师的职责之所在。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 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 适当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 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 演示动画,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思想与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 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 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现代课堂教学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情感体验。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与复习时,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而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科学思维方法。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所以,我们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精导、互动、点拨、训练的教学模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转变称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重视知识的有效传播和灵活应用。切实寻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适应教育发展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因此要创设充满乐趣、激情的课堂;要通过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思维产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的课堂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针对教学目标的看法

首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讲解一定要细腻、透彻,例题训练一定要到位、深入,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角翠‘‘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篇12

关键词:金属材料,物理化学,教学改革

物理化学是从研究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相互联系入手,应用物理学的实验方法来探索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的关系,探求化学反应过程中具有普遍性规律的一门科学[1]。目前,物理化学不仅为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被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设置为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作为材料类专业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它综合了普通化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课程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极其重要。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门课程仍然面临以下两个关键问题。首先,教师教学难度大。本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学时少,仅有54学时。然而,与化学专业的学生相比,本专业学生在接触物理化学之前的相关基础课程接触较少,这些都会导致教学难度的增加。其次,物理化学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多,内容抽象,学生理解及记忆难度较大,而且物理化学课程中的公式多,推导复杂,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因此,要想提高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1教材的选取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冶金、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参照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选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化学》(第三版)一书作为该门课程的教材。一方面,该教材以机械加工及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为主要对象,符合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需求。例如,在“相平衡”一章中的“铁-碳系统的相图”,在“电池电动势及极化现象”一章中的“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以及“金属的电化学保护”等内容与本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该教材在阐述基础理论的同时,介绍了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实例,并且例题以及习题的设置也考虑到专业的实际应用[1]。如此安排,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为将来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确定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平衡、液态混合物和溶液、相平衡、电解质溶液、电池电动势及极化现象、界面现象、化学动力学基础和复合反应动力学及反应速率理论等。本课程设置的学时为54学时,因此不能将所有内容都详细讲解,要结合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就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例如,第九章的化学动力学基础和第十章的复合反应动力学及反应速率理论,难度较大,可做简单讲授。另外,其它章节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教学内容与专业要求的结合。例如,第五章相平衡在教学中,需重点讲解相图的制作、分析以及应用,特别是铁-碳相图的分析及应用,为学生以后对于相图的深入学习以及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七章中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原理以及极化现象等内容由于涉及到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因此也应详细讲解。

3教学方法的改进

3.1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对于物理化学不同章节涉及到的某些相似公式,可以采用归纳、分析比较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公式的记忆,也会促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把握公式的本质,并将其熟练应用。例如,范特荷夫等压方程的积分式dlnΚθdΤ=ΔrΗmθRΤ2和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式dlnpdΤ=ΔvapΗmRΤ2;标准摩尔生成焓的计算公式ΔrHmθ(T)=BvBΔfΗmθ(B,Τ)和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的计算公式ΔrGmθ(Τ)=BvBΔfGmθ(B,Τ),可以进行对比记忆。而对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相关的热力学计算问题,则可以采用总结的方法,将散落的知识点和公式总结在一起,不仅便于记忆,同时也可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和公式的理解,从而将其合理应用于热力学问题的计算中。

3.2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2,3]。在绪论部分,就应当充分讲述物理化学课程的重要性以及与后续课程的相关性,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吸引学生注意。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例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物理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3],同时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4]。例如在讲授到凝固点下降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冬季路面撒盐防止结冰的实际应用例子来加强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在讲解克拉佩龙方程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大家熟知的在海拔高的青藏高原地区,水在没有达到其沸点100 ℃的时候就会沸腾这一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进行表面吉布斯函数教学时,联系生活中水滴呈球状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知道这是因为水滴的界面层分子受到一个垂直于液体表面指向液体内部的引力,这个力力图将表面层分子拉入液体内部,使液体表面收缩成最小,所以水滴会是球状。

3.3有选择地精讲部分授课内容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对本专业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应用较多的内容可进行精讲。例如,本教材中的铁-碳系统相图内容仅为1节,并且标记为选学内容。然而,对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铁-碳相图在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用非常多,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此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须注重从相平衡的角度对铁-碳系统相图进行分析讲解,并且引入教材未涉及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对铁-碳系统相图进行较全面的理解与掌握。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也会由于课外知识的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4加强例题和作业的讲解,重视答疑

物理化学课程公式较多,为了避免学生出现不会灵活应用的现象,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先给学生几分钟自己思考解题的思路,然后一起解题,讲解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讲授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课后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这不仅以帮助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批改作业也能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每章教学内容讲授结束时,要对本章的作业题进行讲解,尤其是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较多的题目。此外,每周安排一次答疑,以便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5加强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物理化学的公式较多,而且推导过程复杂,但是课程进度较快,因此有必要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5]。学生通过预习以熟悉课程内容,并初步掌握重点内容,从而在课堂上思路能与教师同步,有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同时,课前预习也在于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对该课程而言,课后复习也必不可少,以免学生由于公式多而将其混淆甚至遗忘,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

4合理的考核方法

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采用了综合测评的方法进行课程的考核,具体方式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又分为三部分:出勤率、作业成绩和平时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课堂气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针对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具体情况,通过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合理考核方法的确立等手段,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极大地提高了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兰征,章燕豪.物理化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54.

[2]刘爱莲,徐家文,刘万辉,等.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11,39(23):151-152.

[3]彭志光.《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56-256.

[4]陈小全,周鲁,邵辉莹,等.浅谈对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9(6):64-68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 篇13

【PPT】根据美国化学学志报道,中国科学家们成功从废气中收获钻石。男生们啊,可见化学学的好还是很重要的啊!那么科学家们到底是如何做到从废气二氧化碳中提取金刚石的呢?当中又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呢?又是什么与二氧化碳反应从而提取出金刚石的呢?谜底揭晓,是金属钠。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科学家们选择了使用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制取金刚石,神奇的金属钠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呢?

【板书】 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

【板书】

一、金属钠(Na)

【老师】首先,我想请一个同学上台来画一下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肖晶晶~ 其他同学请在下面自己也试着画一画。【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老师】好的,同学们请抬头看黑板,她画的对不对啊?哎,是对的。

【PPT】我们说,结构决定性质,那么钠到底具有哪些性质呢?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钠的性质。

【板书】2.钠的物理性质: 【PPT、实验1】

【老师】好,不知道大家刚刚有没有仔细观察老师的实验过程,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说一下他刚刚通过观察所得到的结论。(颜色、状态、密度、硬度)

【板书】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硬度小,密度小于煤油

【问题】请大家观察我们之前请肖晶晶同学在黑板上画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看,钠的电子排布是281,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说明它的性质非常活泼,非常容易失去一个电子被氧化。

【板书】3.钠的化学性质

【问题】刚才切开钠时看到银白色,但很快就失去光泽,为什么?(顾哲宇回答)【板书】(1)与氧气反应

4Na + O2 = 2Na2O 【讲解】刚刚我们将金属钠放在空气中,钠的表面变暗就是钠和氧气反应生成的白色的氧化钠。那么如果我们将钠在空气中点燃,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观察实验2并思考。

【实验2】(让学生描述出反应的实验现象)

【现象】 钠先熔成光亮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光,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Na2O2)

【板书】

2Na + O2=点燃=Na2O2

【讲解、PPT】好的,通过刚刚的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钠与氧气反应的两个方程式。在这边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

【讲解】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ppt、板书】(2)与氯气反应:2Na+Cl2==2NaCl 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3)与硫反应:2Na+S=研磨=Na2S(爆炸)

【探究】我们说,人们常用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PPT、实验3】

【问题思考】 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为水? 【PPT】【讲解】

【ppt、板书】(4)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探究总结】分析上面各反应中,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归纳、总结】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一致。

【PPT、讲解】我国在西汉时期,就掌握了湿法炼铜技术,其原理就是用铁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活泼金属能够把不活泼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结果会如何呢?

【PPT、实验4】把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原理。【现象】与钠与水反应现象相同,另外,还看到蓝色絮状沉淀生成。【板书】(5)钠与盐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CuSO4+2NaOH==Na2SO4+Cu(OH)2↓

【讲解】钠加入盐的水溶液,首先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和盐反应。好的,现在四个实验结束,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现在所学的钠的性质。【PPT】我们说钠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钠不能从盐的水溶液中把比它不活泼的金属置换出来。

【问题】如果要用钠置换出其他的金属,得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呢?我们要在融熔条件下才可以,例如四氯化钛和钠在700~800的反应条件下置换反应生成钛。同样的,我们也不能

电解 用比钠活泼的金属从钠的盐溶液中把钠置换出来,因为生成的钠会和水剧烈的反应,所以根本得不到钠,现在工业上用的比较多的方法是,电解熔融NaCl来制取金属钠。

【板书】4.钠的工业制法:2NaCl====2Na + Cl2↑

【PPT、讲解】元素在自然界中有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单质)和化合态(化合物),钠在自然界中会以什么形态存在呢?

【小结】钠的性质非常活泼,所以钠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在海水中储藏极为丰富。主要以氯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形式存在。

【PPT、问题】

1.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2.若金属钠着火如何灭火?能不能用水? 3.取用钠时,多余的钠能不能放回煤油中? 【学生回答、PPT】

因为钠易与水或者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钠不与煤油反应,且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所以保存在煤油中。

金属钠着火一般用砂土盖灭,不能用水灭,因为水与钠反应放热且生成易燃物H2火烧得更旺。

能。而且,一定要放回煤油中,因为钠放在空气中,会和水,氧气等剧烈反应,不安全,所以用完,多余的钠一定要放会煤油中。

(一般,在取用试剂时,多余的试剂是不能再放回试剂瓶的,因为会引入杂质)【板书】5.钠的保存及应用

【讲解】在了解了钠的保存之后,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根据钠的这些性质,它还有哪些广泛的用途。

(1)制过氧化钠—和氧气反应

(2)高压钠灯—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

(3)原子反应堆导热剂—钠、钾合金在常温下为液体,有很好的导热性

(4)冶炼某些贵金属—钠有很强的还原性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篇14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腐蚀及其危害。

2.了解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因及反应原理。

3.了解金属防护的一般方法,特别是电化学防护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事例引入,激发兴趣;分组实验,总结结论,典型题例,强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事例引发学生思考,体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并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教学难点:金属发生吸氧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教具:提供试剂:锌片 铜片 稀硫酸 氯化钠溶液

提供仪器:水槽 导管 电流表

教学过程:

【事例引入(配合投影)】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投影图片)。这些现实均显示:我们辛苦制备的材料,尤其是金属材料在使用中往往会被腐蚀,造成损坏,浪费,甚至引起恶性事故。如:这是位于美国的俄亥俄桥,突然塌入河中,死亡46人。事后调查,是由于桥梁的钢梁被腐蚀产生裂缝所致。又如,这是日本大阪地下铁道的输气管道,因腐蚀而折断,造成瓦斯爆炸,乘客当场死亡75人。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可见,金属腐蚀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有多么巨大。据统计:(投影)。这些数据都说明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已经远远超过了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的总和。所以我们要有这样的使命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研究金属腐蚀的原理,并尝试找出“防止腐蚀的方法”,甚至想想利用腐蚀原理为我们服务。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走进“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板书】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预设问题1]

钢铁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器生锈,铜绿的主要成分:Cu2(OH)2CO3

思考:金属腐蚀的本质是什么?

[板书]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板书]

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金属的腐蚀

(1)定义:金属原子失电子被氧化的过程

(2)金属腐蚀的本质:M—ne—=Mn+

[实验探究]金属腐蚀的类型

[预设问题2] A、B装置中Zn棒的质量有无变化?

Zn发生了什么反应?

装置中是否有电流形成?

[板书](3)金属腐蚀的类型

[预设问题3]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为什么在潮湿的空气中比干燥的空气中更易被腐蚀?

[多媒体投影] 钢铁的析氢腐蚀电化学腐蚀示意图

[板书] 析氢腐蚀(酸性溶液)

[指定学生板书] 负极(Fe):Fe—2e—=Fe2+ 正极(C):2H++2e—=H2↑

[引导] C装置中发生了什么电化学腐蚀? [学生实验] 铁的吸氧腐蚀(教材85页实验4-3)

[演示实验]2.铁的吸氧腐蚀的改进实验:投影实验现象

[多媒体投影]实验现象

[板书]析氧腐蚀(中性和弱酸性溶液)

[多媒体投影] 钢铁的吸氧腐蚀电化学腐蚀示意图

[引导] 钢铁吸氧腐蚀时形成的原电池的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板书] 负极(Fe):2Fe—4e—=2Fe2+ 正极(C):O2+2H2O+4e—=4OH—

总反应:2Fe+ O2+2H2O=2Fe(OH)2

[多媒体投影]铁锈形成:4Fe(OH)2+ O2+2H2O=4Fe(OH)3

Fe(OH)3失去部分水成为铁锈,结构疏松,不能起到保护作用。

【引导,并思考幻灯片上提示的问题,并板书】通过对具体实验的分析,我们来实现一次理论的升华。思考以下问题:

1、金属腐蚀的本质是什么?(M-ne=Mn+)

2、根据金属腐蚀的原理,我们可以给腐蚀怎样分类? 直接接触反应(如1)——化学腐蚀

形成原电池反应(如3、4)——电化学腐蚀【3叫析氢腐蚀,4叫吸氧腐蚀(铁生锈的主要原理)】

3、按照腐蚀分类,哪种腐蚀的危害程度更大?(电化学腐蚀现象更具有普遍性,因为不纯金属多,易形成原电池,并且电化学腐蚀更快)

因为电化学腐蚀更普遍存在,当然危害也更大。比如::耸立在美国纽约港外,高15层楼的自由女神,历来被认为是美国的象征。但自由女神近百年来一直受着一种疾病的折磨。因为它的外壳材料是铜,而支撑整个雕塑的内支架却是铁,在它们之间被浸透油的毛毯隔开。时间长了,毛毯失去了隔离作用,大西洋潮湿的带着盐分的空气不断地向自由女神进攻, 无数的原电池便在自由女神的身上形成,【引导】通过对微观腐蚀原理的探讨,我们应该已经基本明白了金属被腐蚀的原理,那么为了让我们辛苦冶炼出的金属不被无谓浪费,结合生活常识,我们要怎么办?(鉴于金属发生腐蚀的原因,可以从哪些方面设想解决问题的思路?)

【过渡】怎样防护大海中船体的腐蚀?

【板书】

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板书】

1、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板书]

2、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引导] 其他金属防护方法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重难点、易错点。

化学教学的反思 篇15

一、反思对象

1、学生探究的内容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性。

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 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 我的体会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 选择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的、规律性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 就等于掌握了知识的主干, 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2、帮助学生建立进行探究的条件。

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时, 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 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 帮助指导学生用家里的废弃物、儿时玩的玩具和少量药品建立小实验室, 以便为开展完全的科学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3、教师应当做探究“向导”。

在学生探究阶段, 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 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如有的小组只是在盲目地做实验, 没有一定的目的性, 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更为后面的整合、精致及今后的教学安排提供具体的学生情况。

二、有待反思的问题

“初中化学探究学习”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这棵“老树”中“开出了新花”,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实施过程中, 同时发现了一些其它问题有待解决:

1、如何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时, 尽快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

2、学生学习的日益深入, 想探究的实验越来越多, 非课堂内做探究实验, 在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 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何控制。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反思 篇16

一、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内容分为两大块,即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结合本节内容及其地位作用,将教学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是知识内容,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二是学习方法,如,分组实验,对比实验,感受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实施

1.概念教学

让学生结合熟悉的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引出描述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化学反应速率,再引导学生对照速度定义,归纳、形成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通过教材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引出课题。直接告诉学生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等,作为判断依据。反思这部分教学,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概念的形成略显仓促。

2.探究数学

这部分主要是对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理论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回归教材上的图片。比如,妈妈做的美食在夏天变质得快些,在冬天变质得慢一些等,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类似这样让学生得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些实验让学生分组做,从中得出结论。反思如下:(1)学生分组积极性高,气氛活跃,能较好地达到实验目标。(2)学生的实验只能验证部分情况,有些需要结合现实生活情况。我想若能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做实验求证,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总体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项教育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在这堂课乃至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努力提高以下几点:(1)教学设计中的每个环节都要有目的性和价值性。(2)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与挖掘课堂教学资源。(3)课堂实施过程中学会倾听、欣赏、微笑、等待。(4)注意课堂组织,自己的语言要简练,让学生多表达,丰富课堂活动。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篇17

主要教学法:

实验探究,讲练结合,多媒体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内容为常见矿石的图片、我国钢铁冶炼厂的简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模拟演示、探究铁生锈条件实验模拟演示,金属腐蚀图片及防止金属腐蚀的图片等)主要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设疑引入课题] 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金属资源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投影展示]:由图片我们知道除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以单质形式存在外,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从化合态的金属制出金属单质就是金属的冶炼,而用来提炼金属的矿物就是矿石。我们也知道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金属是铁,那么铁是如何从铁矿石中冶炼出来的呢?

[投影展示]:

1.我国古代炼铁图——了解我国炼铁的悠久历史

2.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的发展——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炼铁高炉;为纪念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而发行的邮票。[设问]

人们是如何把铁矿石炼制成铁的呢?

[学生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生成物的证明、尾气的处理等角度进行考虑。如根据经验学生可判断出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是高温;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学生可想象到用澄清石灰水验证CO2;用磁铁验证铁的生成;CO有毒,尾气应处理等 [课件展示实验装置]:

(1)实验前应先通CO把装置内空气排干净,然后再加热;反应完成后,须待试管内物质冷却后再停止通CO。

(2)反应完毕后,把得到的黑色粉末倒在白纸上观察,并试验它能不能被磁铁吸起,以判断反应中是否生成了铁

[总结]上述实验是实验室模拟铁的冶炼过程,工业上铁的冶炼原理虽与上述实验相同,但其规模、条件、装置与此差异很大。

[介绍]把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工业上炼铁时,把铁矿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炉,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创设情景]:

上面这两种方法都是炼铁的原理,都是纯净物之间的反应,但在实际生产中,所用的原料和产物一般都含有杂质。例如:炼铁时用到的赤铁矿除了含有Fe2O3外还有杂质,而炼出的产物生铁除了含有Fe外还有其它物质。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杂质的计算问题。

[投影例题]:

用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

[分析]本题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纯净物质之间的数量比,而不表示不纯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故计算时须先进行换算。如果题目给出或要求算出不纯物质的质量,必须先换算成纯净物质的质量,或先计算出纯净物质质量再换算成不纯物质的质量。[投影给出正确解法]: [展示投影资料]

资料一:据有关资料报道,现在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资料二:矿物的储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根据已探明的一些矿物的储藏量,并根据目前这些金属的消耗速度,有人估计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如下图所示(不包括今后新探明的矿物储量、一些国家的金属储备量和金属的回收利用等)。

[议一议]1.金属腐蚀可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2.金属资源短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总结]由大家刚才的讨论可知,金属腐蚀和金属资源短缺对人类是严峻的挑战。

[引入]因此,保护金属资源也就成了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投影]

现有洁净无锈的铁钉、试管、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植物油、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试设计实验比较铁钉在不同环境中的锈蚀速度。注:此实验在约一周前已给学生布置。[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

根据以上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导致铁钉锈蚀的因素。[讲解]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xH2O。

[设问]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铝能起到保护里层铝的作用。铁锈是否也能保护里层的铁呢?

[学生看书后回答]不能。

[讲解]铁锈是一种疏松多孔的物质,具有吸水性,它能让水分和空气中的氧气穿过它的空隙,不断向里层渗透,继续跟铁反应,直至铁被完全锈蚀。故铁锈反而能加速里层铁的生锈。

[教师启发]铁制品的锈蚀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如果破坏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使它们不再具备锈蚀的基础,就能防止铁制品锈蚀

[讨论]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了什么防锈措施? [学生讨论并回答]刷漆、涂油脂、镀其他金属等。[过渡]上面我们讨论了铁制品的腐蚀和防护。对于金属资源,除了采取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外,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使金属资源得到保护呢? [启发]废品收购站为什么要收购废铁、废铜和易拉罐等金属? [讨论]废弃金属的回收有什么意义?

[讲解]据估算,回收一个铝制饮料罐比制造一个新饮料罐要便宜20%,1t废钢铁回炉冶炼可炼成近1t钢,跟用铁矿石冶炼比,能节约11t煤和铁矿石,减少污染空气的悬浮微粒11kg,可见回收利用废金属,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世界上已有50%以上的铁和90%以上的金属得到了回收和利用。

[讨论]你还知道保护金属资源的其他途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合理开采矿物,可避免乱采矿所引起的金属资源的浪费;寻找金属的代用品也可使金属资源得到保护;进一步研究金属的结构和性质,使各种金属都能最大限度地得以运用。

[讲解]金属资源不可再生,我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属资源呈日益短缺之势,故保护金属资源人人有责。希望大家能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也希望大家能好好学习,且能在将来利用你的智慧找出更多的金属代用品,从而使我们的未来不再为金属资源的匮乏而发愁。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铁的冶炼原理,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同时讨论了金属资源的保护问题

板书设计: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铁的冶炼

1.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高温

2.设备:高炉

3.原理:3CO+Fe2O3 ====2Fe+3CO2

4.现象:红色变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二、金属资源的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潮湿的空气 2.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二)金属资源的保护

上一篇:煤矿三违管理规定下一篇:护理系工作总结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