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新例子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技术革新例子(精选8篇)

技术革新例子 篇1

中国: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2、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壮举。装载着大批援藏物资的列车10月15日陆续抵达拉萨。

3、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2号,其单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2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最高频率为500MHz,功耗为3瓦至5瓦,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标准测试程序的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合作,建立“中科梦龙”龙芯产业化基地,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4、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计划,冰盖科考队将在最高点建立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综合气象观测。我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冰盖最高点,是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表明我国南极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5、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 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最多,总体编研水平高,是我国近百年来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全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它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版。

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论文,并在同期的“透视”栏目中对该成果进行了评价。

7、我国测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国家测绘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这组数据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为详尽、精确的数据。与1975年所测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约3.7米。此次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活动,反映了我国测量珠峰高程的技术水平和权威性,对于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测绘科技水平、促进地球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 经过近4年努力,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胜利竣工,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入地”计划获得重大突破。这也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20多个项目中最深的科学钻井。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药物分子运输车”研制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直径只有200纳米,装载的药物在沿途不会泄漏,直到引导到了某一个特定的疾病靶点、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才释放出来,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完成用“运输车”装载消炎、止痛、抗癌药物的装载控制释放和定向传输的实验。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上。

10、最高分辨率“中国数字人男1号”诞生 南方医科大学构建完成的“中国数字人男1号”,高效数码相机像素达2200万,图像分辨率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虚拟人切削中分辨率最高的数据集。此外,按60兆一帧释放,该数据集的数据量超过540千兆,为世界之最。“数字人”在医学、航天、航空、影视制作乃至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另外:

1.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06年9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投资建设的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进行的首日物理放电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获得了电流大于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组围绕纳米电子器件的基础问题,在纳米结构的探索、组装规律和单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已产生国际影响。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工作。

3.绘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线分布图,发现宇宙线分布是各向异性的和宇宙线的运动规律

在《科学》杂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据在我国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的“西藏大气簇射探测器阵列”所获得的、积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亿观测事例的实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中国和日本两国物理学家合作发表了有关高能宇宙线各向异性以及宇宙线等离子体与星际间气体物质和恒星共同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最新结果,这些实验观测的前沿进展被审稿人誉为宇宙线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乙烯选择性40.1%,丙烯选择性39.0%,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5.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

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处理器,也是祖国大陆地区第一个采用90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中科院计算机所研制的龙芯2E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1.0GHz,实测性能超过1.5GHz奔腾IV处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点,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龙芯2E处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围内。“十一五”期间,龙芯处理器将为推进我国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6.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

水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我国江河湖库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体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监测技术实现水体污染遥测,系统集光学遥感技术、光谱学、分析化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实现对水体多组成份有机物的在线遥测,发展和提高了我国水体污染在线遥测的技术水平。

7.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8.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9.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10.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评论 | 20 5

2013-04-23 18:22 热心网友

两院院士评选出的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2、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壮举。装载着大批援藏物资的列车10月15日陆续抵达拉萨。

3、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2号,其单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2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最高频率为500MHz,功耗为3瓦至5瓦,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标准测试程序的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合作,建立“中科梦龙”龙芯产业化基地,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4、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计划,冰盖科考队将在最高点建立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综合气象观测。我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冰盖最高点,是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表明我国南极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5、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 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最多,总体编研水平高,是我国近百年来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全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它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版。

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论文,并在同期的“透视”栏目中对该成果进行了评价。

7、我国测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国家测绘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这组数据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为详尽、精确的数据。与1975年所测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约3.7米。此次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活动,反映了我国测量珠峰高程的技术水平和权威性,对于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测绘科技水平、促进地球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 经过近4年努力,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胜利竣工,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入地”计划获得重大突破。这也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20多个项目中最深的科学钻井。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药物分子运输车”研制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直径只有200纳米,装载的药物在沿途不会泄漏,直到引导到了某一个特定的疾病靶点、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才释放出来,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完成用“运输车”装载消炎、止痛、抗癌药物的装载控制释放和定向传输的实验。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上。

10、最高分辨率“中国数字人男1号”诞生 南方医科大学构建完成的“中国数字人男1号”,高效数码相机像素达2200万,图像分辨率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虚拟人切削中分辨率最高的数据集。此外,按60兆一帧释放,该数据集的数据量超过540千兆,为世界之最。“数字人”在医学、航天、航空、影视制作乃至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另外:

1.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06年9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投资建设的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进行的首日物理放电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获得了电流大于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组围绕纳米电子器件的基础问题,在纳米结构的探索、组装规律和单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已产生国际影响。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工作。

3.绘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线分布图,发现宇宙线分布是各向异性的和宇宙线的运动规律

在《科学》杂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据在我国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的“西藏大气簇射探测器阵列”所获得的、积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亿观测事例的实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中国和日本两国物理学家合作发表了有关高能宇宙线各向异性以及宇宙线等离子体与星际间气体物质和恒星共同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最新结果,这些实验观测的前沿进展被审稿人誉为宇宙线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乙烯选择性40.1%,丙烯选择性39.0%,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5.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

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处理器,也是祖国大陆地区第一个采用90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中科院计算机所研制的龙芯2E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1.0GHz,实测性能超过1.5GHz奔腾IV处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点,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龙芯2E处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围内。“十一五”期间,龙芯处理器将为推进我国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6.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

水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我国江河湖库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体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监测技术实现水体污染遥测,系统集光学遥感技术、光谱学、分析化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实现对水体多组成份有机物的在线遥测,发展和提高了我国水体污染在线遥测的技术水平。

7.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8.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9.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10.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

袁隆平1930.9.1-1953年,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与西南师范大学 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第4艘载人飞船。这是第一次将中国女航天员载入天空。

2013年1月26日,中国自主发展的运-20大型运输机首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

技术革新例子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地下室建设施工中为了保证各项施工有序进行, 则务必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以确保基坑开挖安全可靠性, 从而预防基坑周边地理出现变形问题, 这严重影响着工程的有序展开。实际施工中存在诸多因素, 导致基坑支护时会遭遇诸多困难, 这严重影响了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因此提升建筑工程中基坑支护技术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建筑建设需求已势在必行。

一、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技术分析

建筑工程中基坑开挖主要是放坡开挖及基坑保护开挖。放坡开挖则无需支护措施, 若建筑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不大, 且工程边坡土质较好, 这时就选择放坡开挖方式;基坑支护保护式开挖也就是设计基坑结构, 并且在其保护之下展开土方开挖, 目前地下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不断加深, 因此地下土质情况也是极其复杂, 使得基坑支护开挖形式备受关注。基坑支护是为了充分确保地下结构施工安全可靠, 同时不会影响周围环境而于基坑侧壁及周边施以加固及围挡于支护。基坑支护方式诸多, 常见为排桩支护及地下连接墙支护和土钉墙支护, 加上基坑内支撑及钢筋混凝土排桩等, 这些基坑支护方式可单独使用, 亦可组合使用。

二、建筑工程中基坑支护施工各方面问题详析

1 未全面考虑环境因素

基坑支护施工时则往往基坑开挖深度大, 这时实际施工会遭受到地质及水文和地下管线与基础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这些影响因素务必于早期深层勘察, 以便对各类因素影响提出科学合理的基坑支护, 详细计算出各类参数以保障施工有序展开。具体基坑支护施工时则总是对施工早期各方面因素调查不充分, 这时就出现各类参数计算不合理, 从而造成施工中各类问题, 这给正常施工进度会带来很大困扰。尤其是施工地位置地下水位偏高时, 需于基坑开挖时给予对应预防措施, 从而保障基坑支护施工质量。

2 设计及施工不达标

基坑支护施工时务必根据设计人员具体设计标准展开施工, 若设计人员施工设计并未达到规范要求, 则极易影响整个施工质量。尤其是混凝土未达到养护标准而展开支护施工, 或者是土钉支护时锚杆并未达到设计强度等问题均属施工中常见问题, 还有就是为了基坑施工工序协调则盲目施工, 这些问题极易导致基坑支护施工出现质量问题及安全隐患。

3基坑工程地下水方面影响

基坑工程开挖及支护中则地下水影响非常关键, 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持续加大, 诸多基坑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受到地下水的严重影响, 特别是诸多地下水位偏高位置和粉砂地基中, 极易出现地下水灾患, 严重威胁基坑工程支护工作。因此基坑支护中涌水及渗水等问题均需事前就编制预定防范策略。

三、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要点

1工程概况

该工程场地位于经济开发区, 基坑支护方案则是地下水位降为基坑设计标高支护而设计的, 于基坑侧壁无水时展开施工。基坑周围大都是不带地下室的多层建筑物体, 基础深埋大约1.5m, 相邻地下车库最短距离是大约2.8m。车库基坑及多层建筑基坑同时进行开挖槽, 并且基础深埋基本上为-6m。如图1所示, 基坑支护总平面简视图。

2 基坑围护施工

支护形式为:桩及锚索支护结构;施工φ400灌注桩挡土, 同时设置两排锚索;桩和桩之间的土则使用喷射混凝土护面;运用1∶0.5放坡土钉墙支护。结构材料是:第一,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冠梁及灌注桩, C25;第二, 钢筋则为φHRB335, φHPB300;第三, 水泥标号为P.O.42.5;第四,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则为灌注桩50mm及冠梁35mm;第五, 焊条则是HPB300钢筋, E43系列焊条, HRB335钢筋则是E50系列焊条, HRB400钢筋为E60系列焊条, 钢筋焊接根据钢筋焊接和验收规程 (JG J18-2003) ;第六, 锚索为2s15.2钢绞线;第七, 腰梁则是M16b槽钢。

3 施工方法

灌注桩施工:第一, 施工之前详细查明及清理桩位地下障碍物, 并且采用相关措施保障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第二, 混凝土充盈系数应保持于1.0~1.2;第三, 施工偏差允许则为垂直度不可大于1/200, 同时桩位偏差不可大于50mm, 不可向坑内偏差及倾斜;第四, 钢筋保护层厚度应保持在50mm, 误差不能大于20mm, 钢筋焊接则需运用对接焊接;第五, 混凝土粗骨料直径不可大于25mm且砼需持续浇灌;第六, 灌注桩务必是间隔施工, 于灌注砼24小时之后则展开临近桩成孔施工;第七, 运用长螺旋钻机成孔泵输送混凝土, 采用先进振动方式后插钢筋笼下入钢筋笼;第八, 桩顶凿除浮浆之后而桩顶标高位置混凝土需清洁且达到设计强度;第九, 分段编制钢筋笼时要使用焊接方式施以连接, 接头根据50%错开, 钢筋笼就位之后则顶面及底面标高误差不可大于50mm。桩顶冠梁施工:第一, 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应为C25, 钢筋保护厚度则应保持为35mm;第二, 纵向钢筋则运用焊接, 接头需互相错开, 焊接接头连接位置长度应为10d, 同个连接位置之内纵向受拉钢筋接头数量不可超过50%;第三, 灌注桩主筋深入圈梁为400mm。预应力锚索施工:第一, 锚索成孔之前则应按照设计要求及土层条件定位孔的位置, 并且进行标记, 孔深偏差应是±50mm, 孔距偏差则为±100mm, 孔径偏差则是±5mm, 钻孔底部偏斜尺寸不可超过锚固体直径3%;第二, 锚索注浆则使用素水泥浆, 运用二次注浆技术, 并且二次注浆压力不可小于1.5MPa, 水泥则使用P.c32.5, 注浆水灰比则为0.5, 水泥用量则是50kg/m;第三, 锚索施工时出现塌孔及流泥与锚索上地面沉降, 或者是开裂等问题务必及时调节, 或者说可使用一次性成型锚索及高压旋喷而一次成型锚索;第四, 张拉需于锚索施工期限一周之后施行, 或者是浆体强度达到具体设计强度70%而施行, 张拉需根据对应规范分级进行, 锁定之后则于两天之内以应力损失大于10%而施行张拉补偿。

结语

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 诸多大型建筑均会给底层建设地下室以适应建筑自身各方面需求。建筑工程施工中则基坑支护工程时临时、辅助的一项工程, 主要是为确保建筑地下工程施工而展开的支护施工, 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施工环境, 因此结合施工具体情况施以基坑支护, 以便确保施工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革新技术把握潮流风向 篇3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款精美且极具个性的时装离不开高性能面料的辅助,此次发布会中的服装都含有LYCRA(莱卡)纤维品牌的系列创新产品。为了把握最前沿的流行趋势,LYCRA(莱卡)纤维品牌一直秉承突破革新的时尚理念,带来市场所需的创新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成为服装设计的灵感源泉,为设计注入无尽活力,同时也让设计师突破想象力的束缚,将纸上的设计完美转化为兼具创意、时尚及功能的T台作品。

为了配合此次的三大衬衣主题,LYCRA(莱卡)纤维品牌力推LYCRA FREEF!T面料。LYCRA FREEF!T面料是衬衣的不二之选,它集时尚、轻柔和高透气于一体。同时,它的防皱性能让衬衣持久保形。在满足消费者追求独特个性服装的同时,还能兼具舒适感。不论是由“甜美异世界”带来的甜美公主风、“喧闹的光彩”所呈现的环保主义风、“黯美学风潮”演绎的神秘风,LYCRA FREEF!T面料都能满足各种印花及裁剪所需,同时为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穿着体验。

光缆技术革新当能手 篇4

http:// 2003年11月12日12:08 解放军报

吕建军 本报特约记者 彭利华

广州军区某通信工程大队队长崔桂秋,在带领部队执行通信光缆施工任务中,先后取得7项发明创造,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那是几年前一个寒冷的冬天。崔桂秋带领官兵执行通信光缆工程任务时,遇到两大难

题:操作人员因为天气寒冷双手容易颤抖,在对接光纤时达到要求难度很大;低温条件下光纤融接口容易钝化,影响工程质量。

崔桂秋决心“除掉”这个制约光纤低温接续操作的“拦路虎”。他与革新小组的成员一起设计了一种密封度较高的新型轻便帐篷,这种帐篷只需要两个人就能轻松架设,在融接机旁摆放一个电炉就能使帐篷内的温度升高。接下来,崔桂秋又尝试着把帐篷改装成双层空心,并请地方空调公司专业人员一起设计安装有关设备。几经改装试用,低温野战通信光纤融接帐篷诞生了,它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寒冷天气对光纤融接的影响,提高了光纤通信效率。

通信光缆路由选择是一项辛苦的实地测绘任务。为减轻测绘人员的工作强度,崔桂秋与网络室的工程师一道,着手开发出通信光缆路由选择自动化系统。他们利用开发的软件,在计算机上输入测绘得来的数据,通过模拟就能比较出哪条路由选择更符合要求,大大减少了测绘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施工效率。

当大队长5年来,崔桂秋还先后带领科研人员探索出高压分水布缆、弧线挂桥、光纤融接误差校正仪、水底全密封光纤接续等5项创新成果。

崔大队长在带领团队解决施工难题的过程中,还针对通信施工装备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培养了一大批熟悉新知识、新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他率领党委“一班人”,针对大队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层次,制订分层次培养人才的计划。根据人才的实际情况,分3个等级采取选送上研究生、到院校进修、去厂家培训三种形式培养人才,使大队人才队伍建设成“金字塔”结构层级推进。让扛镐抡锹的官兵参加新知识学习、新装备操作乃至科技革新,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大队各类人才的综合能力。原来整天泡在工地的中队干部汤飞,通过学习培训后逐渐成长为专家型人才。只有初中文化的六中队士官刘文峰,通过多次学习培训,现在已能把大队所有装备的“五脏六腑”弄得明明白白,不仅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而且排除故障也能“手到病除”,成为大队业务教学的“小专家”。

智慧水利的发展和技术革新论文 篇5

摘要:“智慧水利”具有感知性、传递性和智能性的特征,有助于促进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水资源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全面推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配置。智慧水利是一项复杂、周期长的系统工程,想要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必须对“智慧水利”实行统一规划。本文对“智慧水利”的背景和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智慧水利”的发展和应用的技术。

关键词:智慧水利;水利信息化

城市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了“智慧水利”的产生,体现城市水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是“智慧水利”,给国计民生提供了重要保障。“智慧水利”的有效实施有助于推进水利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和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配置。

1“智慧水利”产生的背景

1月28日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了加强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地球”又称为“智能地球”,将感应器嵌入到电网、铁路、桥梁、供水系统等各种基础设施中,然后将其连接好,推动了“物联网”的形成。其次,将“物联网”与已有的互联网进行优化整合,有助于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整合。“物联网”与现有互联网的整合过程中,需要强大的中心计算机集群,这样有助于对整合网络内的工作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全球信息化的新形势下,人们开始对“智慧水利”有所了解和注。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大肆破坏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出现,比如常见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资源污染等,比较严重的灾害有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这些自然灾害会危害到人类的人身安全。为了防治这些灾害,我国水利工作者因此借鉴“智慧地球”的理念提出了“智慧水利”的概念,“智慧水利”是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结合所形成的“水联网”,有助于促进水利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2我国“智慧水利”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成立了我国首个“水利部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正在快速地发展。我国陆续实施了各种水利信息化建设战略,给水利建立提供一系列政府扶持。10月,广东省水利部门与广东联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智慧水利”无线应用平台,构建广东全省水利三防联集群网,将水利业务信息、视频监控等重要信息系统部署到无线应用平台上,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登录到平台上,然后就能随时随地查询相关信息。“智慧水利”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优化配置,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促进水利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虽然我国“智慧水利”的发展非常迅猛,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但是在“智慧水利”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最为常见的问题是比较重视“智慧水利”,对“智慧水利”的应用有所忽视,应用效率普遍较低;重视“智慧水利”的硬件设施装备,忽视应用软件的开发。随着“智慧水利”项目在浙江、广东等地逐渐流传开来,不少省市为了追赶“潮流”,不惜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强“智慧水利”建设,配备先进的设备建立“智慧水利”,却忽视了应用平台的开发和利用。各单位呈现一种各自为营的局面,各单位信息资源不愿意与其他单位共享,造成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信息应用效率非常低,甚至出现综合应用为0的尴尬局面。有些“智慧水利”项目建设完成后,没有及时更新信息内容,辅助决策类和统计分析类系统的配备不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水利工程管理的需求,这些“智慧水利”项目几乎成了摆设,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了大量的投入资金。

3“智慧水利”的发展

“智慧水利”建设是全国性的问题,水利行业是我国基础产业,需要优先发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利于保障国民经济建设。“智慧水利”建设应在国家、水利部门的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的前提下进行联合建设,遵循“智慧水利”建设的基本方针,实现水利信息共享,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和水利建设技术的优化,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智慧水利”的建设要适应社会经济基础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地位。构建统一、协调的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对各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水土保持、地下水回灌等实施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在对“智慧水利”建设进行规划时要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同时要考虑到长期发展的目标。提高“智慧水利”建设项目的服务水平,重视水资源保护,通过利用已有资源,循序渐进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智慧水利”项目建设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和稳定运行。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将其进行优化整合,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推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智慧水利”的关键技术

4.1智能感知技术

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感系统和设备,比如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实时监测、采集和分析防洪、排涝、水利工程等各类信息。想要获取水工建筑物的数据或是水文测站的信息,可以通过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对水工建筑物和水文测站设备等装备进行射频标签,就能够自动获取系统所需的相关数据。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到各区域的集成化微型传感器,然后就能进行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有关区域的各方面信息,采集的数据会通过无线网络传播出去。智能感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人们及时掌握和了解关于水利方面的信息。

4.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又称IOT,是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能够在所有具有独立功能的普通物体之间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网络,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水利流域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将装备和嵌入到水质监测断面、供水系统、输水系统、水文测站等水利工程中,将互联网相互连接,就会形成“流域物联网”。

4.3云计算与云存储技术

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云计算与云存储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通过虚拟化、宽带网络等技术将互联网资源转换到所需的无线应用平台上,然后用户根据个人需求登录平台,就能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通过云计算的应用,可以将涵盖范围广的流域模拟程序分解为很多小的子程序,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系统搜索、计算、处理,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云存储技术的应用,水利流域中海量的数据,如实验数据、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还有流域中的自然、环境等数据,这些海量的数据存储就不用局限于硬盘空间。

5结语

综上所述,防洪、排涝、供水、污水处理和水环境保护等水利工作,这些工作环节之间是紧密联系的,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判断、处理。需要处理的数据信息是非常庞大的,这些海量的信息会通过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等传送到数据中心,然后数据中心会通过仿真模拟等技术对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水利事件进行实时的智能监控。将传输过来的数据信息和处理结果需要及时上报给政府和有关单位。水利信息化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智慧水利”建设,推进物联网技术、现代化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信息化具有的效能,促进“智慧水利”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仁,龚健雅,邵振峰.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蒋云钟,冶运涛,王浩.智慧流域及其应用前景[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3]王礼仁,陈波,杨阳,等.3S技术在数字水利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33(3):210-

技术革新例子 篇6

跨越世纪之交,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这种变化将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及经济发展方式带来剧烈而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印刷企业如何摆脱传统思维模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增值服务能力;如何摆脱被动加工的传统生产模式,努力寻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近日,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组织制定的印刷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强调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技术创新,引导产业转型。”本文拟就“革新企业技术创新观念”角度抒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同行和读者。

一、全面认识企业技术创新

时下,“技术创新”一词大量充斥于各种媒体,在媒体的鼓动下,举国上下几乎无人不谈技术创新,宣传的威力之大令人咋舌。在众多的论述中,对“技术创新”概念各抒己见,由于诸多文章对于技术创新认识上的混乱,看的多了不免会令人会产生“一头雾水”的感觉,绝大多数文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些混乱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种极端观点。

一种是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进步作为技术创新的目标。这种观点突出地表现为将技术创新等同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并没考虑或较少考虑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实质上,技术创新在这里被等同于技术的开发、技术的进步。

另一种观点,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关注技术的应用,即面向价值转化与实现的应用创新。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市场;④、控制原材料的新来源;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迈尔斯和马奎斯作为主要的倡议者和参与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70年代的技术创新概念的限定还比较窄,但到70年代下半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大大发展了:“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

另一位经济学家缪尔塞在80年代中期做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分析,在他搜集的3008篇相关论文中,约有四分之三接近如下表述:当一件新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应用程序,就是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他做了如下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他的这一定义表达了两方面的特殊涵义:①、活动的非常规性,包括新颖性和非连续性,②、活动必须获得最后成功实现。

将技术发明所阐明的技术新思想转变成可以投入市场的产品和工艺,在此基础上,通过功能、结构、市场三方面的分析,将技术原理上的可行性转变成为具有一定能够占有市场的可行性,完成这个过程就是技术创新。

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无论是只强调技术,还是只强调经济,都是不全面的认识。对技术创新的全新理解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

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换句话说,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是要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不仅需要从技术的角度、技术发展的规律,考虑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还要以市场为导向,考虑技术开发的有效性。市场引导着技术开发的方向,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这种引导实现的状况和程度。循着这一认识路径,我们看到,技术开发、开发成果的转移、技术开发成果的利用,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

基于这一认识,对印刷企业而言,技术创新的范畴不应局限印刷机械制造和供应商的技术进步来推动的印刷加工企业技术改进。作为加工服务型的印刷企业也应有自己的技术创新,而且要在服务型企业里也能形成鼓励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广义上的技术创新应真正作用于印刷企业的诸多环节:首先,表现为生产技术的开发和技术的进步,即生产过程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如推行数码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CTP直接制版和数字化管理系统等;其次,还应表现为企业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如企业流程再造,ERP管理软件的运用,改变传统的凭经验的操作习惯,推行色彩管理和数字化管理等;再次,还应表现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构建环保体系,促进绿色发展,向绿色印刷产业转型等;第四,还应表现为拓展新兴市场,扩大交流合作。如培育新的印刷市场,创建新的盈利模式,扩大印刷市场的现实需求,稳定和拓展出口市场,大力开拓国际新兴市场等;第五,还应表现为品牌意识的建立,特别是作为加工服务型的印刷企业,最缺乏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第六,还应表现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强印刷行业创新人才培养,大力实施素质工程、领军人才工程和高技能人才工程,加强对领导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系统化专业培训,提升产业素质,是推进印刷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证。

二、制约印刷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

1、技术创新观念落后、意识淡薄。比如:在现代经济发展趋势下,一个有信誉的企业品牌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企业的经营、企业的信誉、企业的服务质量等等,这是企业的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甚至比有形资产价值更高,企业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来树立、经营自己的品牌。因此企业要发展,必须从一开始就在经营企业的同时策划、培育、经营、发展自己的品牌,牢固树立长期经营企业品牌的思想。企业技术创新同样是企业管理战略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而在很多时候,人们未能认识到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创新管理的理念、方法、工具和手段,就难以在企业内部自然地形成。这方面的观念落后、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的领导人素质不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急功近利,忙于赚钱,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思维方式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二是董事会过于强调职业经理人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和利益回报,职业经理人为满足董事会的要求,不得不将精力放在凸显短期业绩上,而忽略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组织和制度僵化。转机建制后的印刷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性,对员工的创新潜力有本能的抵制,不支持员工个性的发挥,大都在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设置上下了很大功夫,为节约成本,在人员配置上“一个萝卜一个坑”,绝不会多设一个岗位多配一个人员,要求员工严格按设定的工作流程办事,把员工仅仅看作是劳动力资源,很少有人去衡量他们创新贡献的价值。僵化的等级体制,程式化的管理模式,强调按章办事,虽然能明确决策过程的责任和提高其积极性,但不适应营造创新的环境。而知识化的员工向往从烦琐的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创造性工作,注重的是“以好的方法办事”,而不再仅是“办成事”。通常,只有当人们能够自由获取资源、具有一定范围的自主决策权力,并且创造性的贡献受到赞扬时,才会激发创造力。

3、投入不足阻碍了技术创新的步伐。无论技术创新计划如何宏伟,对研究开发的投资是评价国家、企业对创新支持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印刷行业工价下跌、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成本上升、利润率低,加剧了印刷企业的资金困难,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项目,投资不足无疑将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即使是投资,企业也希望资助处于价值链底层的、立竿见影的项目,况且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本身就是一件风险高、见效慢的项目,没有人愿做费力不讨好的事。

另一方面,印刷行业一谈到技术创新,总认为是印机制造企业和供应商的事,印刷企业的技术创新总是被动地屈服于印刷技术的改进,作为一直处于加工服务地位的印刷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4、学科体系的跨越,印刷技术的创新活动缺乏系统研究。创新能力不仅仅表现在产品和服务,也是过程、策略、组织结构和企业计划的创新。技术创新活动通常与许多学科体系和部门有关,人们如果在旧的学科体系分类和等级制度下思维,追求和维护部门利益,创新活动必然受到阻碍,无法真正发挥创新潜力。印刷技术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学科体系,涉及到光、电、机械、化学等各学科领域,历史上推动印刷技术进步的往往不是印刷领域的专家、学者,方正电脑排版在印刷技术领域掀起革命性的变革,推动了印刷技术的飞越发展,而这一技术的发明者却不是印刷领域的专家所为。从这一点看,所有介入印刷技术创新过程的人在每一个学科领域、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有紧密的联系和迅速的交流,否则创新知识就会流失掉。

三、印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是指创新者个人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而是激励员工参与创新的企业文化、内部环境、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是创新管理的范畴、企业的绩效指标。企业的创新能力表现在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性、企业内外的联系紧密性、以及对个人和群体创造性的支持。

1、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持续和成功的技术创新,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投资和管理,才能提高每个员工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有效地发挥全体员工的能动性,形成一种创新的企业文化。印刷行业作为加工单位,不象其他生产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方面有自己的大学城、孵化园、研发中心等专门从事创新活动的专职部门,因此,印刷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的形成取决于以下几因素:

1)、企业支持创新活动。企业领导者应该对管理中的经济、组织、技术、人的行为和观念诸因素加以综合,保持与客户的联系和交流,充分利用全体员工的知识能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创新将企业的管理实践不断深化,提高技术和商务的集成程度,使企业的运作产生质的飞跃。

2)、认同员工变革创新的思想。实际上,创新就是积极变革,变革意味着打破传统。因此,技术创新首先要从企业现有的产品、技术和组织结构中寻找不足之处,加以改进或彻底变革。在这方面,要允许员工敢干犯“错误”,要鼓励和肯定负责任的“冒险”行为。只有高层管理者能消除群众对技术创新的恐惧心理,才能使大家畅所欲言。员工能无拘束地自由思考,方能激发创造力和创新意愿。良好的创新环境将赋予员工一种从自我压制或强制管理体制中解脱出来的、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3)、对创新意识的积极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取决于每个人对从创意提出到商业化整个过程的理解。认识和理解创新过程,并将创新视为企业的价值系统和竞争力,是成功实施创新管理的必要条件。技术创新的依靠对象是柔性化和知识化的劳动力,他们创造力是知识和才能在一定时间内对客观环境和事物的深刻理解而形成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将帮助员工发挥创造力的本能。

4)、营造团队合作的氛围。企业的创新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依赖于集体创新过程,而不仅仅是创新者个人的创造力。和谐的创新环境将使不同领域的专家或不同工种的工人融合成一个团队化的工作小组,利用高效率的信息网络,促进技术创新过程的发展。提倡团队精神和相互合作,特别是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正确和及时传输,以及被有效利用和共享,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创建鼓励技术创新的管理机制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在企业中建立一个有效的鼓励创新的机制,广泛听取员工的合理化建议,拟订奖励和晋升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增强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创建鼓励创新的管理机制有以下措施和途径:

1)、拟订企业创新的评价体系,制订评价创新的标准。为了激发创造性,增进沟通,促进创新思想的应用,应建立创新案例的档案,进行定期跟踪,提出关键指标和早期报警信号,注意哪些鼓励措施对激化创新最为有效。

2)、将合理化建议制度化,列为企业的日常工作议程。在企业内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如在企业内联网上公布企业面临的问题,张榜求贤,发表已采纳的合理化建议实施报告,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创新潜力。

3)、定期举办创新研讨会和培训班。技术创新研讨会和培训班可使更多的员工学习最新的创新理念、工具和手段,孕育新思想,促使他们参与到技术创新过程中去。通过信息交流和学习,建立大家关心创新的气氛,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4)、建立创新奖励和晋升制度。表彰和晋升有突出创新贡献的员工可以体现企业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态度,并给创新者带来实际利益,这是调动员工创新积极性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3、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建立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有助于经营者认识本企业的创新潜力,以及需要从那些方面去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四、印刷企业创新战略的选择

技术创新战略决定和统率企业创新的具体行为。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良好的创新战略,是其能否顺利推进技术创新,赢得创新利益的先决条件。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创新的企业必将走向衰亡,但创新战略选择失误所导致的不良创新反过来可能会加速企业衰亡的进程。因此,如何选择正确的创新战略是目前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涉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企业的创新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互动过程,既涉及到每一产业部门中科技进步所提供的机会,又涉及到各自市场的潜在变化趋势,同时还与企业本身的知识存量、人力资本和历史传统有关,技术创新是可公开利用的知识与企业(个人)私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科技创新机会、不同的知识存量和人力资本,又面临不同的市场环境,应该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

目前理论界研究提供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分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三种。独立创新,即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合作创新,即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引进再创新,即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它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资源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难题,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从印刷企业来看,创新的基础条件和企业的技术能力也比较差,完全依赖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的积累来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技术档次和效率。合作创新战略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创新资源,直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克服印刷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劣势,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集中各种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可以降低创新成本,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档次,促进企业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获益者。印刷行业的技术创新不单指是印刷机械制造企业和供应商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还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市场创新

技术革新例子 篇7

关于网上银行,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的定义, 网上银行是通过电子手段 (主要是互联网) 建立的虚拟银行, 它可以提供除面对面柜台服务和现金传递之外的所有传统银行的功能。美联储则认为, 网上银行是指利用互联网作为其产品、服务和信息的业务渠道, 向其零售和公司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而这些定义都突出了银行业务与服务的互联网应用、虚拟化经营和对传统业务的补充和拓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上银行正在迅速增多, 这意味着银行机构将需要适应新环境, 并设法提供增值服务。随着电子商务技术对企业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 一些顾客也越来越适应使用这种新技术, 为了取得竞争优势, 组织就要满足他们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 客户, 员工甚至是社会的需要。针对应用电子商务技术的银行, 研究如何对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尤为重要。

二、电子商务技术在零售银行的实施

网上银行是依托于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 通过计算机、电话、电视、ATM等电子手段进行金融服务活动的一种银行经营模式。在使用电子商务技术战略上, 互联网使银行机构能更进一步利用客户信息从而能整合知识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 以改善服务, 降低服务成本, 并提高服务的一致性。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银行业务的推动有逐渐演变成营运电子化、客户理财电子化的趋势, 科技将成为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金融业将成为科技导向的行业。

三、我国目前网上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网络银行目前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由传统银行开展网上银行服务的混合型网络银行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网上银行是传统银行的一个内部部门, 其职责主要是为其他业务和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这就使得我国网上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1) 服务态度差。

目前, 中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绩效考核系统不完善, 员工竞争意识低, 对待客户相对比较冷漠, 大众对银行员工的评价普遍不高。

(2) 客户战略不明确。

在处理与客户的关系方面, 往往采取单向的促进方式, 没有对客户关系中多种制约因素采取持续的协调管理, 对重点客户、潜力客户的价值分析不深刻, 缺少前瞻性的定位机制, 造成客户不稳定。

(3) 销售层次过低, 在客户管理上存在大客户、小银行的现象, 银行市场拓展体系与客户群体无法实现资源对等, 在服务层次上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客户信息交流机制不畅, 由于没有统一专门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 客户资料收集不完全, 系统内客户信息交流机制无法建立, 信息获取滞后。

(4) 客户细分不明确。

一些只为优质客户才提供的服务也提供给普通客户, 加大了服务成本。实施差别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效率低。

银行面对以上这些问题, 战略业务单位结构比分支行制能够更好地发挥银行的网络效应。银行庞大的网络是银行的竞争优势之一, 但在分支行制下, 由于各个层次的分支机构都是相对独立的利润核算单位, 其关注的首先是本地区内的客户, 对于来之其他地区的机构的协作需求, 如果不能够带来直接收益的话, 其进行协作的动力是很小的。

四、电子商务技术带来的客户关系管理革新

纵观多数银行, 银行纷纷关闭分行削减成本, 减少工作人员和转移客户的沟通渠道。电子商务技术的实施是一项关键战略。大约五年前, 在银行的支行的重点是保持队列移动, 为客户迅速移动到下一个。支行的设计是鼓励客户和员工之间的物理隔离。重点是提供服务, 但不一定要向客户销售产品。

1. 对客户使用渠道的把握

以账户交易为基础的柜台业务的上网 (账户查询、转账) , 即网上银行在柜台、ATM、电话之外建立了一条新的交易渠道。据《2009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显示, 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中, 个人网银用户的比例为20.9%, 比2008年增长了2%。其中活动用户占76.6%, 呆滞用户站23.3%;未来一年的潜在用户比例为13.9%。企业网银方面, 2009年, 全国企业网银用户的比例为40.5%, 比2008年略有下降, 其主要源于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百万元以下规模中小型企业的网银用户比例比2008年下降了4%, 而这部分企业在总体企业数量中占到了50%以上。尽管如此, 企业网银交易用户比例为70.3%, 比2008年上升了5.9%。因此, 对于银行来说, 掌握网络销售渠道就掌握了客户, 它比占有信息技术更为重要, 信息技术只是为其服务。随着客户转移到这些新的渠道, 银行不得不开发新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客户。这就要求银行针对网上客户的特点了解他们的习惯和喜好从而争取客户对银行的忠诚。电子商务技术已经使客户能够更容易地获得免费或廉价的信息, 从而产生了更加复杂的客户网络。

2. e化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转移到电子商务服务渠道, 减少了许多员工处理多种小额交易的需要, 这样就使得员工有更多时间与客户面对面交流。例如, 一个顾客在新开账户时是自己在网上银行办理, 但随着他的业务越来越复杂, 他还是需要有专门的银行人员来指导他进行各种业务的办理, 这也就是为什么银行在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后减少了大量的员工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时,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又要增加与客户的交流, 只是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的重点有所不同, 现今, 是将大量的简单业务转移到网络上, 然后把从其中节约的大量面对面交流成本使用在长期客户的复杂服务上。因为, 客户的要求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 而且要求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提供的1对1的机会大大提高银行的市场占有份额, 分布式数据库、数据挖掘和知识相结合的管理工具, 使银行能够创建真正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目前, 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通常以先进的数据仓库技术为基础, 利用它提供的先进储存管理方法, 将来自各个渠道业务系统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整合、挖掘、分析和处理, 形成丰富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银行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转换并抽取到数据库中, 按时间、数据种类、业务种类、客户分类进行数据层次的划分和集成, 在此基础上建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对银行客户的有效分类, 为进一步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

在准确掌握客户信息的基础上, 对客户拓展的力度以及客户潜力的挖掘, 具体表现在:

1.重视拓展客户的方式与技巧

商业银行在拓展客户前, 都会做许多前期工作, 包括通过强大的数据库资料分析客户的收入情况、家庭成员、婚姻状况、兴趣爱好、使用银行有关产品和服务的可能性以及能为银行带来盈利状况等, 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

2.将客户理念延伸到银行内部

商业银行无论是业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 还是业务部门与支持部门之间把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客户, 起工作关系更多的通过商业利益来体现。每一个业务部门都是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 都应该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3. 高度重视对老客户的维护

任何一个银行的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都是银行的宝贵财富, 营销人员应该责无旁贷的加以拓展和维护。经验表明, 如果一个客户经理丢掉一个老客户, 必须拓展七个新客户来弥补其过失。

4. 重视对客户的市场细分,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通过细分, 商业银行不仅可以按品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而且能为不同部门的交叉销售提供便利,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销售效率。

5细分内部营销岗位

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为对客户实行专业化的集中理财服务, 商业银行私人客户理财部一方面设立了关系经理岗位, 将原来分散的客户服务职能整合由关系经理一个岗位完成。同时, 还设立了产品专家岗位。关系经理负责提供客户面上的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产品专家则向客户提供某一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咨询。

五、结论及待研究问题

本文对电子商务技术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网上银行和客户关系管理应对网上银行作出的改革现象作了一般性描述, 但就目前来说, 在电子商务技术刺激银行变革这一领域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如这一现象在别的国家是否有着共同点, 银行如何发展一种满足那些从来不去银行而只通过网银来办理银行业务的顾客需求的分支机构以及这一形式的纯网上银行在中国是否可行等。

摘要:电子商务技术的实施, 改变了银行业业态以及员工与客户互动。部分客户使用网上银行以后, 他们减少了去分行办理业务的次数。功能创新、网上服务已经成为未来商业银行的主要特征, 代表着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对网上银行研究表明, 网上银行带来了新的员工与客户互动问题, 也影响着行业的工作方式和发展路途, 从而给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的有效革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电子商务技术,网上银行,客户关系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龙华.网络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3.

各国洪水防控的技术革新 篇8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洪水的爆发变得更加频繁,城市建设导致很多城市的地面成为不透水层,而且城市的基础设施达不到很好的排涝效果,极易形成洪水。另外,年久老化的大坝和堤防容易出现失效或者垮坝的情况,会造成像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卡特里娜飓风那样的破坏。

在日本、英国和荷兰以及其他一些地势低洼的国家,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已经研发了新的革新技术,以进行洪水防控。

日本,作为四面环海的岛国,经常遭受洪水的破坏。日本内陆居住于河流旁边的人们也经常遭受洪水破坏的威胁。

多年来,风景如画的岩渊闸或Akasuimon(红色闸门),保护着日本东京北段的低洼地带。

岩渊闸所在的河流,在日本被称为“野河”。岩渊闸未修建以前,野河经常发洪水。沿河居住的人们不得不使用竹竿制成篱笆,以阻挡洪水进入房屋。但是,大的洪水到来时,这种措施根本起不到作用,河两岸的房屋经常遭到水淹,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无法估量。1910年野河发生大洪水,造成上百万人流离失所。日本政府决定治理野河,政府修建了很多排水沟渠,还在河上修建了一个水闸,即现在的岩渊闸,以保护城市的南部。岩渊闸建成于1924年,工程的总设计师还参与了巴拿马运河的修建。直到1982年,岩渊闸还在日本发挥着作用。现在,日本的建筑师们在岩渊闸的背后又建设了一道新闸,其作用和岩渊闸相同。岩渊闸和许多日本其他地方的泄洪闸一样,其闸门驱动方式一般是依靠水压进行,而不是普通的电力。这样,可避免洪水发生时电力中断对其造成的影响。

现在,日本的这座防洪闸已经成为一处风景区,防洪闸的周围种植着樱桃树和桑树,附近还有一个酿酒厂。在没有洪水的日子,这里就成为旅游者的胜地。

在英国,工程师们进行了很多革新性设计。他们沿着泰晤士河修建了一个可移动的防洪闸——泰晤士河水闸,它是世界上第二大移动式防洪闸(仅次于荷兰的Eastern Scheldt拦潮坝),位于伦敦市中心的下游。修建这个移动式的水闸是为了阻止从海上来的潮汐和风暴潮。水闸由中空的钢板制成,平时,闸门处于开放状态,可以释放水流,允许船只自由通过;当洪水来临的时候,水闸可以保持关闭,以阻止大流量的洪水进入泰晤士河的下游,以此保证泰晤士河的安全。泰晤士河水閘的南岸就是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台。

移动式防洪闸的设计理念来自查尔斯·德雷珀。20世纪50年代,他在父母的住所构建了一个移动式水闸模型。这个模型的取材来自于他家当时拥有的东西:旋转的圆柱、黄铜煤气阀等。没想到他的设计理念被英国议会所采纳,议会责成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详细的研究设计。最后,他们决定采用查尔斯的设计,原因是伦敦泰晤士河河岸相对较直,河底河床又比较坚硬,能够提供足够强大的支撑。防洪闸的建设开始于1974年,1982年基本完成。

移动防洪闸跨度约520米,将河流的横截面分为4个61米和两个30米的通航河道。还有4个较小的非通航渠道,由9个混凝土桥墩和2个桥基组成。所有闸门均由厚度为40毫米的中空钢板组成。整个闸门呈圆形,能进行旋转操作,允许闸门完成一个完整的180度旋转。

截止到目前,英国泰晤士河上的可移动水闸已经为泰晤士河成功拦截了100多次的洪水。

荷兰有着与海洋作斗争的长期历史,全国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于海平面以下,为了生存,他们需要建设复杂的防洪体系以抵御海潮的袭击。从1950年到1997年,荷兰建设了伟大的“三角洲工程”。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很多大坝、泄洪闸、水闸、堤防和防风浪潮的屏障。

荷兰令人印象深刻的“三角洲工程”就是东斯凯尔特(Eastern Scheldt)海浪潮拦截坝工程。这一工程并非普通的拦潮坝,而是一个漂浮式、可移动的闸门。从1986年东斯凯尔特海浪潮拦截工程完成以后,荷兰近海区域的浪潮高度从平均3.4米减小到3.25米。

东斯凯尔特(Eastern Scheldt)拦潮坝设计的一个主要优势是,拦潮坝的施工可以在干旱的条件下进行;另一个优势是闸门的关键部位不需要放置在水中。当然,这种设计对过往的船只并没有造成不方便的地方。

荷兰另一个比较著名的“三角洲工程”是梅斯南克工程(Maeslantkering),位于荷兰的霍克城和梅斯路丝(Maassluis)之间,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人工可移动建筑之一。该工程于1997年完成,当水位上升的时候,洪水会充满拦潮坝上的水箱,拦潮坝的重力就会增加,使得坝体能够更加稳定地固定于海底,阻挡海潮对海岸的冲击。

梅斯南克工程的主要保护目标是荷兰的著名城市鹿特丹——荷兰西南部最大港口城市。

1997年5月,经过6年的建设,梅斯南克工程进入使用阶段。拦潮闸与一台自动操作的计算机系统连接在一起,计算机系统又与气象系统和海水位数据采集系统连接在一起。在正常的天气条件下,拦潮闸的两扇门在干旱的甲板上能受到很好地保护。两扇闸门相距360米,为过往的船只通过提供足够的空间。根据鹿特丹市的预测,当台风造成的海浪超过正常海平面3米以上的时候,拦潮闸会自动关闭。在闸门实际关闭前的4小时,拦潮闸系统即进入关闸操作状态。这时,过往的船只接到警告,远离船闸。到实际关闭前2小时,所有水面交通被切断。当时间距离实际关闭只有30分钟时,支撑闸门的甲板被潮水淹没;同时,拦潮闸开始悬浮起来,闸门的两扇页面开始合拢。这种方式将莱茵河的水流截断在后面,水位升高,水闸部分中空,允许多余水量流入大海。

这些决策制定都是由计算机完成,软件驱动是由C++ 计算机语言实现,代码约20万行。另外有20万行代码是用于模拟系统的。

梅斯南克拦潮闸的设计标准为防御万年一遇的台风。

荷兰的海各斯丁(Hagestein)堰流桥是荷兰的三大可移动水坝之一。堰流桥沿莱茵河修建,大约在1960年完成。海各斯丁堰流桥横跨54米,由两扇巨大的拱形门控制洪水的流通和产生电能,其铰链闸门连接到混凝土的桥墩上。与荷兰的很多工程一样,海各斯丁也已成为世界各地的水利工程师学习洪水控制的模型。

上一篇:怎样快速提高理综成绩下一篇:护士预备党员入党转正申请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