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演讲(共5篇)
颠覆性的竞争都来自行业之外
KK认为,颠覆性的竞争都来自于“边缘”和“本行业之外”,而不是“中心”和本身。他表示,边缘地区往往不是一个太好的市场,低利润、不可靠、市场很 小、风险又高,所以,没有人去竞争。一些初创的公司因为钱少只能去边缘市场,进不到中心市场。可是,这些边缘势力会越来越扩大,最终颠覆整个行业,比如最 早出现的打印机,后来的IBM、贝宝(Paypal)等,都经历了这一蜕变。他建议创业者和行业巨头竞争时不要迎头而上,而是找到一个新的角度,去边缘市 场,因为那里才更可能有优势。
他还提醒企业家,要随时记得,不管是什么行业,这个行业所面对的颠覆将会是来自于这个行业之外的,并且,现在的成功是限制未来成功的最大问题,企业要学会“下山”和突破自己。
所有权将不再重要,可用性要比拥有更重要
“Uber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他们没有一辆汽车;脸书是最大的媒体公司,但是他们不创造内容;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他们没有库存;空 中旅馆是最大的旅馆业者,但是他们没有房产。这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所有权不再重要了,可用性要比拥有更重要,分享、去中心化会成为一种长期并已经在发生 的趋势。”
“注意力”将成新经济推动力
KK还认为,“注意力”将成为分享中产生的新经济的推动力。 “你要跟着别人的注意力走,你要去研究别人,他们把注意力放什么地方去了,这个就是有价值的。”他举例说,比如可以付费接收电邮,花钱请人看广告尤其是名 人,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扩散品牌等,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力很可能会是有价的。“有人已经尝试用软件来做这件事情,将来甚至还可以根据注意力的分量、影响力等区 别定价。”
人工智能会让所有行业变得不可思议
他还谈到另外三个新趋势是“互动、流动和认知”,这包括 人和周围各种屏幕的互动,屏幕也许可以像纸一样折叠起来,带上特制设备看到的屏幕、控制界面可以是虚拟的,手势就能进行很多操作,戴上特制头套就能像站在 悬崖边一样亲临其境;流动的数据会让各种服务变得量身定制,比如根据一个患者每天的身体状况得出的数据去配置剂量不同的药品等。而人工智能会让未来所有的 行业变得不可思议。“也许电脑整理的法律资料比你的助手做的还好,一个机器人的理财师能够给到你最精准的投资建议。”KK描绘着未来的图景,“不管你现在 做什么事情,研究一下加点智能,都会带来重大改变。”
“最伟大的技术也许都还没有被发明出来。”KK预言道,以往在互联网上的东西都不算,接下来二三十年中,物联网化和互联网+的概念绝对会颠覆、影响每一个行业。
凯文凯利经典演讲二:斯坦福大学演讲
“破坏性创新”是克里斯坦森教授那本著名的《创新者的窘境》书中提到的概念。他告诉我们,创新在一个既已成功的主体中是多么难以发生。1820xx年代,当时世界上最盈利的企业是那些经营帆船的公司,它们已经成为全球性企业。随后蒸汽船被发明了,没有帆,靠蒸汽轮机发动。蒸汽船出现伊始,是一种体验很糟的交通工具——跟大帆船相比又小又短,制造价格非常昂贵,可靠性也很差。当时的大船运公司都没有把它放在眼里。
然而,尽管种种的不靠谱,但蒸汽船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逆流前进,这改变了人类几千年只能“顺流而下”的历史。随着技术的发展,蒸汽船就变得越来越便宜,可靠性也越来越高,体积也变得越来越大。最后,蒸汽船的技术成熟了,不但消灭了大帆船,也消灭了那些依赖大帆船做航运的海运公司。
破坏性创新技术最初都是个笑话
总结起来:破坏性创新的技术都有一个模式:刚开始出现的时候都是不起眼的东西,被人忽略。可以看到这三条线:上面一条线是在市场上表现非常好的业界领袖,有一个很平稳的发展曲线;下面一条曲线就是消费者的最低满意度,最下面那个点,是当时出现的破坏性创新企业。最初的时候,破坏性创新的技术远比客户的要求差,是一个笑话。然而,当它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突然有一天碰到了消费者的需求点,就会产生很快的发展势头,成为市场上的统治者。
对于具有破坏性技术的创业企业来说,他们曾经非常挣扎,工作质量非常低,风险极高,利润极低,市场极小,商业模式也没有被重视过,理性的商人都不会去做这种生意。为什么只有创业企业和小企业会去做这些创新呢?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一个非常非常恐怖的事实是,大多数创业企业最后都是完蛋的!
另外,不管你们是做哪个行业的,真正对你们构成最大威胁的对手一定不是现在行业内的对手,而且那些行业之外你看不到竞争对手。接下来,我想给大家说一说那些我认为有可能产生颠覆的领域。
从铜时代到氧气时代
——“人类每秒钟创造网线的长度已经超过声速”
我想说的第一事实就是:这个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不是物质,而是信息。它比我们所有的生物产能,人类的生产力都要快。世界上的信息量大到什么程度?需要用16乘以276次方去描述。人类每秒钟创造的网线长度已经超过了声速。这些就叫信息爆炸,信息膨胀的速度和原子弹爆炸的速度是一样的。而这是一个持久的爆炸,远远不是一瞬间。
到2050年,数据量将达到非常恐怖的100万Zetabit。一个Zetabit是1万亿G。接下来这个时代就叫Zeta时代,而在Zeta时代之后,更大量级的信息用什么来描述?英语已经词穷了。我与很多语言学家聊过这个问题,他们都没有答案。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我们甚至没有一个好的数学算法去实时处理数据。怎样利用这些数据,把数据变为有价值的东西?这里面就有很多商机。
不同的商业时代使用不同介质传递信息。早期是铜,因为人们用电缆传输;然后进入硅的时代,硅制造成芯片。我认为下一个时代是氧气的时代。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通过无线网络来传输的信息总量就会超过通过有线网络来传输的信息总量。
个人数据才是大未来
——“未来是每个人传递自己信息的时代”
未来数据还有一个趋势:如今很多数据都在洲际间通过海底光缆来传输,是地理位置之间的传输。但今后很多数据会留在本地进行处理,甚至以每个家庭为单位处理的信息总量可能会比留在本地的数据总量还要大。再扩大一个层面来说,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很多数据。
在广播时代,观众人数是一个很大的量级,由广播台去触及;到了互联网时代,出现博客和社会化媒体,你成为了一个广播台,可以拥有很多受众,但你传递的信息量比较少,远远不如广播台;后来出现了微信朋友圈,传递给相对少的受众,但信息的总量非常大。我认为未来就是每一个人传递自己信息的时代。
亚马逊那样的大网站有一个节点去控制很多观众,我们称之为“云”;低一层次的就是一些本地的发送站,我们称之为“雾”;而最底层的称为网格,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作为接收端。我预言,接下来数据会更多地在每个人的智能设备之间传输,不会回到发射塔、交换机或者“云”里面。
我们自己就形成了一个小的局域网。到20xx年,超过2/3的信息传送距离不会超过1公里。那么像WiFi、蓝牙技术等目前虽然不是电信级别的技术,不是很严肃,利润很低,市场很小,问题很多,但是不是有可能颠覆未来呢?
介入网络的能力重于所有权
——“云技术奖颠覆资本所有权”
另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就是云技术。在一个500人的团体里,信息量是500平方等级的;另一个500人团体的信息量也是500平方等级的。如果这两个团体联网,则能产生1000的平方量级的数据量,远远大于两个500的平方。传统扩大网络很简单,就是把这些小的网络连起来,变成一个更大的网络。扩大网络规模带来的增长是几何倍数的。所以,有一个很大的云,要比你把它分散成很多小的网络的价值更多。
从这个互联网角度看,人数越多,你提供每个客户的成本就向零无限靠近,你基本上可以提供一个免费的服务。
随着云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网络的能力要比实际拥有的所有权要更重要。由于物权是资本主义的基础,现在我们在颠覆所有权,对资本主义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不是所有的生意都是数据生意
——“未来我们都是数据化的个体”
不管你现在做什么行业,你做的生意都是数据生意。你关于客户的这些数据,其实跟你的客户对于你来说是同样重要的。数据可以通过网络流转,从一个格式变成另一个格式。数据不应该以它的存储而定义,应该由它的流转来定义。
过去的数据时代,我们使用文件、文件夹、桌面这些东西。进入网络时代之后,数据就出现在网页上、链接里。今天我们用云,用标签、流来比喻数据。对现在来说,文件夹、网页什么的就不是最重要的数据。所有的东西都在我们的数据流里,有信息、有新闻。
过去的关键词是我,现在的关健词是我们;过去的关键词是项目,现在的关健词是数据。我们处于整个互联网新时代的第一天,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接下来我们就需要了解如何量化自己,我也一直在参与这样的项目,把我们自身的一些信息去数据化。
我们使用很多设备去进行自我量化。我认识的一些人,会在身上装40多个传感器,不停地检测自己的数据。我曾经跟一个人打赌说,任何一个只要是人类用工具可以测量的数据,都一定在被测量。
我们为什么要跟踪这些数据?有健康的原因,社交的原因,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因。还有很多非常前沿的数据测量工具,比如说有一种工具可以去分析我们呼吸气体里面的化合物,通过分析呼吸来判断你的血液情况。
苹果推出的手表也是不停采集你的数据,通过APP进行处理。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哪天的工作效率最高,在那天我们吃了什么,做了哪些事情来提高效率。我们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生产效率。
现在只是分享时代的早期
——“现在由警察监控我们,将来我们也可以去监控警察”
现在讨论很热的一个话题就是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监控。然而互联网总是希望去监控和采集数据,我们是很难去停止这个趋势的。我们每一台手机上都有一个摄像机,这意味着全球一共有60亿台摄像机。社会化媒体的兴盛,让我们总是不停在报告我们的位置。
我和斯皮尔伯格一起做了部电影叫《少数派报告》,男主角想从一直被跟踪的环境里逃出去,但他发现,他每到一个地方,屏幕上的广告都变成针对他的广告。我们现在谈论艳照门、国家安全局的棱镜,我们都知道自己的数据一直被采集不安全。
这些数据我们是无法停止被采集的,我们应该想的是,如何怎么样把采集数据的模式从由某一个机构来掌控,变成你我之间去互相观察。比如,美国的警察带了一个传感器摄像头对市民进行实时监控,那么反过来,市民也可以带这个东西去监控警察对我们做了什么。
个性化与透明度是正相关的。如果你完全把自己藏起来,不对别人分享任何数据,你的个性化也为零。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就必须向外面展现你自己的数据,把你的信息传达出去。
我们现在还处于传统和前沿交替的年代,很多人说:我不会去跟别人分享我的医疗数据,财务数据,不会去跟别人分享我的性生活。但这些只是你现在的观点。我认为,今后人们会去分享这些数据,我们现在还处于分享时代的早期。
增强现实、新交互界面与视觉跟踪
——“连上大脑,一切便由你决定”
大家都知道谷歌眼镜,而现在的可穿戴智能隐性眼镜可以直接贴在你的角膜上。可穿戴设备不止是眼镜,它可能变成衣服。我们用它来接收数据,同时也在传递数据,通过各种摩擦跟它互动。我们还给盲人做了一个可穿戴式的背心,上面有摄像头,可以看到前方,通过振动去告诉这个盲人怎么走。
这些就是增强现实,我在大学里学的就是这个专业。增强现实把虚拟的物体跟你看到的真实世界通过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这是很酷的。
新的交互界面,我在《少数派报告》中演示过。汤姆克鲁斯在操作一台电脑的时候,并不是像我们这样敲键盘,而是浑身都用起来去跟一台机器互动。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应该可以操作一台电脑。如果我要再做一个科幻电影,我绝对不会让电影主角用键盘来操作电脑的,我会让他做一些手势,看上去就是在工作。
此外还有视觉跟踪。它会跟踪你的眼睛看的地方,知道你在看什么。通过视觉跟踪,我们还可以捕捉他的情绪,利用这些技术去跟踪他的眼球,去看他在看哪些内容的时候情绪变化如何,据此去更改我们的内容。结果就是,我们在看屏幕的时候,实际上它也在看我们。我们就可以去根据这样反馈来修改我们的作品。
语音技术也远不止是苹果的SIRI技术,比如说翻译。有一种实时的翻译工具,画面拍的是西班牙语,显示出来就变成了英语。这个是一个我们最后的一个人际交互的一个设想,就是除了前面说的这些,他是一个头盔,你带在头上它会去捕捉你的想法,你可以通过你的想法去操纵电脑。
注意力在哪,钱就在哪
——“我们有权利让自己成为媒体”
注意力经济是一个颠覆性的领域,注意力在哪儿,钱就在哪儿。很多人每天都在看邮件,花很多时间在邮件上,它占用我们的时间。于是有人说,你读邮件是应该能拿到钱的,因为你在花时间。如果读邮件都要给钱的话,那读广告是不是更要给钱呢?
现在的广告投放模式是花钱投给广告公司,为什么不去直接把钱花在你的用户上,让他看广告就能拿到钱呢?这样我们就可以看这人的关注度在哪儿,然后用钱去买他的注意力,让他看我们的广告。这个人会影响其他的人,有影响力人的就应该给更多钱。
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是,我们应该有权利去让自己成为媒体,在自己上面放广告去赚钱。比如一些博客的下面会放一个广告,看上去挺酷的,不像是一个广告,而博主能拿到钱。另外人们应该有能力去通过自己去制作广告赚钱。有消费者直接参与的广告制作、直接进行广告宣传,然后通过自己的社会化媒体变成社会化的一个广告。这彻底颠覆了广告行业。
远距离图像与视频技术
——“中国目前可是3D打印的领袖”
远距离图像也是一个颠覆性的领域,比如电话会议、远程医疗。Oculus是Facebook刚刚收购的一家虚拟现实公司,我试过他们的产品,感觉特别好,是一种全浸入式的体验,非常真实。Facebook花了10亿美元去收购这家公司。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屏幕,包括可折叠的屏幕。未来的屏,不仅仅是硬硬的一块,我们甚至可以把屏变得跟书一样,可以翻,可以折,里面的内容可变。还有一些没有屏的展示,比如说全息图。全息技术现在不完美,但以后可能也会对我们产生颠覆。我们现在已经不是读书的人,而是读屏的人。屏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逻辑。
3D打印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巨大颠覆就是,你以前认为硬件的那些东西,在未来都会变成软件了。3D打印出来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图纸,是能够更改的能够传输、修改的,是数据形成的。那么这就是一个跟我们现在谈到的这个各种各样的互联网设备一样,它里面是也芯片的,美国人有一种期望,利用3D打印技术重新让制造业回归美国,但也有一种说法,中国现在是3D打印的领袖。
人工智能是可购买的智慧
——“离开办公室,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工作”
苹果的SIRI就是人工智能,你可以跟它对话。但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人工智能没那么酷,都在后台运行。它可以处理X光片、处理法律证据、飞行问题等等。现在图形处理芯片的进步提升了机器学习能力,有一些机器可以看懂你的照片,告诉你这些照片是关于什么的,还可以跟你进行人际交互对话,目前还处在实验室阶段。
人工智能是你可以花钱购买的一种服务。通过人工智能去创业的公司,需要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某一个特定领域去增加智慧。比如无人驾驶汽车,其实就是把人工智能的智慧放到车里。它的出现将影响交通状态、影响快递这样的行业和司机行业的人。
而真正的革命是:这些汽车今后将变成你的新办公室,今后你用汽车接收的数据将比你坐在写字楼里接收的数据更多。
电子货币是一种交流
——“动动嘴,数数钱的日子来了!”
钱很重要,但钱现在是一种交流。所有跟沟通性质相同的领域,比如说分享、合作、跟踪、广播、阐述或者是识别,都带有交流的性质。有一种加密的货币叫比特币,意味着这种沟通交流也是加密的。
比特币是一种加密的货币,但并不是隐形的货币。电子货币产生的交易都跟沟通一样,是可以跟踪的,其实是一种交流。所以比特币真正带来的颠覆是一种交流的感觉,而这种交流产生了钱一样的价值。
股权众筹的革命
——“众筹也会成为检验商业计划的调查卷”
美国现在有450个众筹平台,产生了一些非常成功的项目,它现在变成一个很大的生意,很多钱涌到这个领域。很多人用这个众筹网站并不是为了融资,而是用这个东西去做市场调查,去看看自己的商业计划书会不会受欢迎。最近众筹股权被承认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革命。
如果我们穿越到1980年代,告诉那时的人,30年以后你们会有维基百科,会有今天各种各样很酷的技术,没有人会相信。展望今后20xx年,也是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的。
科学作为一种手段, 主要增长了我们的无知, 而不是我们的知识;科学本身包含一个悖论, 每个答案都会孕育至少两个新问题。
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读完《必然》这本书, 还得从作者凯文·凯利说起。凯文·凯利, 绰号KK, 美国最著名科技杂志《连线》创始主编、硅谷精神教父。他在1994年出版的《失控》一书中, 提出“人与科技的融合”的洞见, 预见的WEB2.0、比特币、P2P、社交媒体等, 均被一一实现, 正在兴起的“云计算”“物联网”等都可以从其中找到相关的影子。他在2011年出版的《科技想要什么》中, 进一步延伸出科技是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之外的“第七种生命形态”的洞见, 并创造了“技术元素”这个当下流行的新词, 预言了包括创造大脑在内的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必然》是KK三部曲的第三本, 继续以其生物学的独特视角, 全面介绍了科技作为一个新物种所具有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为规则和未来走向, 指出了这个物种不断变迁的12条道路: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和开始。
要理解KK的“奇谈怪论”, 必须从他的思维方法论出发。KK不同于以往以机械学的视角看待科技, 而是从生物学角度去思考。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机械学把世界看作一个被造出来的东西, 它是部分构成的整体;生物学把世界看作是由一颗种子生发出来的、在时间当中绵延的一个整体。因此, 他的一些基本观点是我们必须了解的:以生命形态而非人类发明的工具来看待科技, 科技的出现早于人类, 天地间存在着一个关于技术元素的方程式, 是技术元素在初始的混沌宇宙中孕育了有序的天体, 也最终孕育了像人类的生命体;作为生命体的科技, 一样有着生存、繁衍、进化的本能, 它们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扩展自己身体, 无论是渐进的, 还是跳跃式的;科技与人类正在逐渐融合, 说明人类已经成为科技最适合的载体, 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 我们可以做好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的准备, 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 我们可以驾驭科技, 使之发挥最大作用, 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原则, 我们可以获得它的全部馈赠。
人逐利而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江湖就有商业。商业不但满足人类的需求, 而且发掘和创造人类的需求。拉长人类历史的视线, 商业以其自身特有的自信、敏锐和进取的精神, 以一种优雅、文明、纯净的伟大力量, 源源不断地创造着价值, 持续地改变人类的思维与生活方式, 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一切商业的风口, 都源于科技的风口。KK在《必然》一书中, 首先直言互联网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进入到现代全球社会的舞台中心, 未来的世界就是霍洛思的世界, 即是全体人类、计算机、手机、各种可穿戴设备、各种智能设备、各种传感器靠着网络紧密连接起来的世界。然后, 或从技术变革的角度, 或从观念和生活方式变革的角度, 分为12章分别详述科技这一“第七种生命形态”不断变迁的12条道路。如果说科技是一种新的生命形态, 我们每个人, 都将在这个新的生命形态里展开我们的生命历程。那么, 哪里是未来30年的科技风口、哪些领域会出现重大的财富机会, 科技必将与商业完美结合并赋予人类。
第一章“形成”的核心意思, 是未来的科技生命将会是一系列无尽的升级, “机器将会更新自己, 随时间慢慢改变自己的功能”。“形成”是一种渐变状态, 很多事物的形成, 都是先伪装成我们熟悉的事物, 最后完全形成一种新事物。就如最早的视频网站, 一开始是假装成电视台搬到了互联网上的样子, 现在正在嬗变分化, 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可能2050年我们再回头看的时候就会惊讶不止。那么, 我们可以拥抱眼下将会成为未来的变化, 但必须如同软件不断升级, 才能不被抛弃。
第二章“知化”的核心意思, 是给予事物认知能力, “把人工智能置入普通事物之中, 才能带来真正的颠覆”。人工智能的进化, 不是来自超级电脑, 而是来自所有电脑连接在一起的互联网, 现在廉价的并行运算、大数据和更好的算法已经开启了人工智能的时代, 而且, 机器智慧会自我学习、会自我进化。人类和机器将是共生关系, 未来, 我们90%的同事, 将会是看不见的机器。那么, 我们可能只有两条路可走, 要么是为人工智能服务, 要么是为下一步的人工智能去做有创意的事。
第三章“流动”的核心意思, 是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 复制品必然流动, 未来一切不再是固定的、可捕捉、可占有的实体, 一切都将是“流”, “想要在全新领域中成功, 就要掌握新出现的流动性”。“流动”可分为四个阶段, 我们大多数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 即“固定和罕见”, 其后依序将是“破坏和免费”、“流动和分享”、“开放和变化”。流动就无法垄断, 经验建立的壁垒将随之瓦解。未来, 劳动并不一定值钱, 只有那些不可替代性的劳动才值钱。那么, 人们愿意付钱购买的, 将更多是其中无法复制的无形价值, 如及时性、个性化、解释性、可靠性、获取权、实体化、可赞助、可寻性等等。
第四章“屏读”的核心意思, 是信息不再分载体, 可以针对每个人个性化显示, “屏幕无处不在, 持续扩展着人类的阅读量和写作量, 世界上所有的书终将由互联的词语和理念连接起来”。未来, 我们围绕着屏幕, 要么是帮我们花时间、耗精力, 要么是帮我们省时间、省精力。
第五章“使用”的核心意思, 是在“流动”的时代, 使用权会逐渐替代拥有权, “对事物的使用变得比占有更为重要”。共享、云端、去中心化、平台协同, 物品正在回归本质, 它不再是一件产品, 而是一种服务。那么, 我们又何必违背趋势去追求“拥有”呢?租房未必不如买房, 滴滴、优步未必不如买车, 外卖未必不如自己做饭……
第六章“共享”是第五章的延伸, 核心意思是既然我有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为何不去分享呢?“将从未被共享过的东西进行共享或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共享, 是事物增值最可靠的方式。未来30年最大的财富会出现在这一领域”, 因为每一次“共享”, 我们都在享受产品的同时又为新产品做了贡献, 更收获全新的关系结构, 所以, 我们必须将自上而下的智慧与自下而上的蜂巢思维结合起来。
第七章“过滤”的核心意思, 是指在内容扩张、信息泛滥的时代, 如果没有过滤, 将迅速吞没了我们本就十分有限的消费时间周期, 我们惟一的选择就是寻求帮助来指导我们如何选择。所以, “内容扩张得越多, 就越需要过滤, 以便使得注意力聚焦。注意力流到哪里, 金钱就跟到哪里”。注意力经济也是两个侧面, 能让别人明确我们是谁, 注意到你, 你就有了变现的基础;同时, 你只有注意到别人, 知道别人是谁, 才可能抓住“个性化”、“定制化”的商机。总之, 精准就是过滤, 不精准的都是浪费。
第八章“重混”的核心意思, 是强调增长与创新都来源现有资源的重新安排, 多元文化的融合、碰撞可产生新的思想, “对已有的事物重新排列以及再利用, 未来30年最重要的文化产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混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纽约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早就指出过, 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源于将已有的资源重新安排后使其产生更大的价值。
第九章“互动”的核心意思, 是说未来所有的设备都需要互动, 如果有什么东西不能实现互动, 就会被当作“坏掉”了。处处皆屏幕, 我们可以自由用自己的身体与这些屏幕来进行互动, 不光是我们敲击键盘, 光是手指来进行互动, 比如用你的手臂来进行互动、对你的情绪做出互动、虚拟现实和现实的虚拟化互动、声音的互动、甚至是大脑计算界面的互动。无论你做什么,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是服务, 趋势就是要越来越多增加互动, 以及互动的能力, 未来, 越是能增加互动, 增加互动性, 就越是增值。
第十章“追踪”的核心意思, 是说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最快的追踪机器, 任何接触到互联网的事物都可以, 且都会被追踪。“自我追踪的范畴将涵盖人类的整个生活”, 我们将不断地追踪自己, 追踪朋友以及被朋友、公司和政府追踪。人最终将不得不放弃隐私, 那么, 在这个过程中, 法律和社会体制就有必要对无处不在的追踪具有的特征作出重要决定。
第十一章“提问”的核心意思, 是说科学作为一种手段, 主要增长了我们的无知, 而不是我们的知识;科学本身包含一个悖论, 每个答案都会孕育至少两个新问题。所以, 我们的知识量呈指数增长, 问题的数量同样会以指数级的更快速率增长。一方面, 能够生成答案的技术将继续得到重视, 以至于答案会变得即时、可靠、无所不在, 并且几乎免费;另一方面, 答案变得廉价, 问题将变得更有价值, 提问将比回答更有力量, 那些能够帮助我们生成问题的技术将获得更多青睐。那么,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呢?在KK看来, 一个好问题值得拥有100万种好答案, 不能被立即回答、挑战现存的答案、与能否得到正确答案无关、一听见就特别想回答但在问题提出之前不知道自己对此很关心、创造了新的思维领域、重新构造自己的答案、是创新的种子、是能带来差异的分歧、处于己知和未知的边缘、不能被预测、是机器将要学会的最后一样东西、将代表受教育的头脑、能生成许多其他的好问题……
“最后,我不明白这种蜿蜒的结构怎么能把人挡在外面?”凯文·凯利提出疑问,然后又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其实我觉得长城更像一个符号,或者是一种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哪怕在当时我也不认为能够起到防御作用。”
12月4日晚上,刚刚游完长城归来的凯文·凯利,在参观了3G门户北京公司后,与该网站总裁张向东在晚餐席上作了这次“闲谈”。
他们是从长城开始聊起的。这是凯文·凯利第一次来中国,他说自己原本设想的长城应该是起伏比较大的,结果因为当天去的是金山岭那一段,而不是在媒体上常见到的八达岭段,有些失望没有见到想象中的长城。
凯文·凯利是谁?或许这是一个不该被提出的问题—《连线》杂志创始主编,“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在硅谷被称为“未来帝”,对未来的认知被《黑客帝国》搬上了银幕影响了几代人……这些激动人心的描述正是说他的。
创办于1993年的《连线》杂志,曾经被视为是新经济杂志的一员,如今证明了它更重大的贡献在于培养了一大帮“技术派”,这本杂志崇尚无线技术及数码并长期坚持此道,被大批数码热血青年热烈追捧,文化评论家甚至将此等同于1960年代由《滚石》带动的一代。
年近六旬,凯文·凯利已经卸任主编职务,但他仍被现任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奉为导师。在创办《连线》之前,凯文·凯利是《全球概览》杂志(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1984年,他曾发起第一届黑客大会。他的文章还出现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科学》等重量级媒体和杂志上。
12月初,凯文·凯利首度来北京,因为作品《失控》中文版在中国出版。“过去十年,公认最具智慧和价值的一本书。”《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如此评价这本书,这部被誉为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的“ORACLE(神谕)”之作,初版于1994年,书中前瞻性地提到了许多今天正在大热的词汇: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
美国房地产市场欣欣向荣
凯文·凯利是总部设在威尔明顿的一家建筑公司的总裁,他在房地产行业已经工作超过30年。“我的经验包括土地开发、住宅建设和单户住宅建筑等。我的公司已经建立和发展了15000多个销售和出租屋。”凯文.凯利说。
NAHB有14万会员,其每年举办的国际建材展在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我们还提供服务和产品给会员们,以增加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我们的会员中,32%是建设者,68%是与房屋相关的如分包、销售领域的企业。我很自豪地说,美国每年80%的新建房屋是由NAHB成员建的。”凯文·凯利说。
“各种迹象显示,美国市场正在回暖。”凯文·凯利表示。美国房地产市场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3月,占美国房屋销量九成的旧房销量创18个月新高,旧房中间价同比增长7.8%。美国知名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司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2015年房地产连续第3年成为美国民众认为的最佳长期投资项目。该项调查的历史数据显示,2006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金融危机,一度使储蓄和购买黄金成为美国人长期投资的首选。如今房地产再度回归并站稳第一的位置,一方面反映出随着美国经济逐步摆脱危机影响,美国人寻求安全资产的避险情绪逐步消退;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危机结束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的复苏。
“我们预计2015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2%。同时,失业率已经下降到5.5%,还会继续下降。” 凯文·凯利说,“2014年住房建造量达到100万套,成为美国重要的里程碑。自2007年以来,这是首次超过100万套的住房建造纪录,数量几乎是2009年的2倍。2009年的形势最为严峻,总住房建造量减少到55万套。”
NAHB预言,由于劳动力市场蓬勃发展,存款利率走低,住房需求被积压,2015年的增量会更大。2015年的预期是,独栋住房增加15%以上,达到74.7万套。同时,多户住宅增加约2%,达到36.2万套。 根据NAHB的估算,自2016年开始,总住房建造量将达到140万套。还有一个利好消息,NAHB预测2015年住房改造项目将比上年增加2.2%,2016年将额外增长2.7%。同时,单户新屋销售预计将上升25%,到2016年,将增长40% 。“房地产开发需要大量配套设施,这其中蕴藏商机。”凯文·凯利说。
借IBS进入国际市场
谈到企业如何进入美国市场,凯文·凯利推荐了在全球住宅建筑行业颇有影响力的美国国际建材博览会(IBS)。该展正是由全美住房建筑商协会主办的,自1944年起,每年举办一届。该展不仅是全球住宅建筑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展会之一,也是北美地区最大的住宅及商业建筑展会。对于参展商而言,IBS是了解美国房屋建筑市场的最佳平台。展会吸引了大批住宅和商业地产方面的专业人士。继房屋住宅建筑商之后,建筑材料经销商和代理商也是IBS的另一大参与者。可以说,IBS为中国参展企业走出国门、创建自身品牌,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这是一个长期目标,NAHB要把IBS办得更加国际化。2015年,展会有332家国际企业,其展出面积占展会总面积的11%。”凯文·凯利表示。近年来,展会大幅扩大了国际参展商的数量。上届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展览会,共有全球各地参展商1800多家,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中国、以色列、意大利和墨西哥等国,产品范围涵盖从木质产品到市场服务等全产业链。
IBS中国总代理北京恒立伟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林卓琼经理对记者说:“中国企业有185家,展出面积1600平方米,参展产品包括建筑材料、厨房和浴室产品、屋面和装饰材料等。展会共吸引包括建筑商、房屋改建商、土地发展商在内的专业观众超过75000名。”远离次贷危机给住房市场带来的大萧条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考虑租房,甚至买房。这预示着国际品牌,当然也包括中国品牌的机会。“由于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20岁或30岁的美国人更容易受到网络社区的影响,他们更加喜欢国际化的风格、趋势和品牌。”凯文·凯利说。
美国2014年私人住宅建筑的总价值为3500亿美元,这是自2009年住房萧条以来首次增长1000多亿美元,但仍然远远低于2006年的顶峰值6140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公司开拓美国市场的潜力仍然巨大。凯文·凯利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抓住市场机遇,借助IBS进入美国市场。
他,就是凯文·凯利(Kevin Kelly)。一位身上不带智慧手机、NB、平板电脑,甚至连有线电视都不看,却精准看到科技趋势演变的大师。
喜好与传统唱反调
辍学后展开8年亚洲之旅
凯文生于上世纪50年代、成长于60年代,那是美国最动荡的年代,也是创意爆发的年代。美国追求着富国强兵的霸主地位,积极开展国防科技,带动科技业的蓬勃发展。摩尔定律、半导体芯片的诞生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电视已经开始步入美国人的家庭;而电视、汽车、收音机是当时最高端的科技产品。
比乔布斯、比尔·盖茨早3年出生的凯文·凯利,与他们吸收同样的时代养分。他们尝试挑战权威,他们喜好与传统唱反调,他们认为与其坐在教室听讲,不如用自己的双脚去认识这个世界。
于是,与乔布斯、比尔·盖茨一样,凯文·凯利也走上了大学辍学一途。他与所有的年轻人一样,19岁的凯文全身充满热情,但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
凯文·凯利从未出过国,有一天听父亲的朋友讲述日本之行的美丽经验,引发他对亚洲绮丽的幻想,他决定一个人到亚洲游历。
留着大胡子,带着睡袋,背着父亲友人帮他买的日本相机,20岁的凯文·凯利带着他打工赚来的每一分钱,飞往亚洲。他的第一站是台湾。
3个月的台湾行,他靠着随手拦车和走路的方式,从台中翻越中央山脉,来到花莲,再从花莲往南走南回到高雄;他跟着阿美族的脚步,搭着他们的流笼,横度悬崖峭壁。
凯文·凯利买了船票离开台湾前往日本冲绳,继续他的旅程。他到过菲律宾、香港、印度、大陆等地。亚洲之旅教给他的东西,远远超过课堂上,“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能够如此乐观,亚洲人天性如此,他们都觉得明天会更好。”直到一件意外事件,改变他的一生。
在耶路撒冷预知死期
结束漂泊60天后“重生”
领悟人类生存的意义就在他的亚洲之旅第八年,他刚进入圣城耶路撒冷。那晚他回到旅馆的时间太晚了,不得其门而入,凯文·凯利只能睡在街上等待黎明。那个寒冷的晚上,他尽可能地蜷缩着身子取暖,在半梦半醒之间,“我的耳边出现了一个声音,告诉我将在60天后的圣诞节当天死去!”听起来很玄,但他竟深信不疑。
他匆匆结束旅行,回到美国老家,重新与朋友联系;但因为他将身上仅有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为了去和父母、兄弟姊妹见“最后一面”,他骑着自行车、带着睡袋,从西岸出发横越5000英里美国大陆。
60天里,他尽其可能地把所有想做的事做完,一步步地迎接“死亡”的到来。最后证明,上天跟他开了个玩笑,他没有“如期死去”, “睁开双眼的那一刹那,真的感觉到重生。”
所以,重生的凯文·凯利,开始寻找“未来”。“过去60天,我以为我要死了,对于一个即将死亡的人而言,是没有未来的。未来是人类生存的意义,人就是对未来有期望,才能每天活得这么有动力。”
“我没办法靠着拍照、画画赚钱,不适合当艺术家,那我就想,或许,我可以当科学家。”凯文·凯利的眼里,闪耀着光芒。
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
视野领先同辈30年
当时他有一位科学家朋友,“我在朋友乔治亚大学的实验室里,看到他们正在研究互联网,我想知道科技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他一边当自由撰稿人赚取微薄稿费,一边在实验室里学习。“我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发现,我不会是个科学家。”科学实验、证明、反证、写论文的无限轮回,实在令他忍受不了。
不过,凯文·凯利也非全无所获,那段经历,开启了他预言科技趋势的重要大门。经过28年、数万公里的辛苦追寻、跌倒及挫折,他终于找到人生的目标。
1984年,乔布斯主导的个人电脑麦金塔上市了;因为软件开发,比尔·盖茨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而凯文·凯利则预言了网络国家即将诞生。
若要凯文·凯利定义,他人生中最大的转折是什么?“那就是我买了调制解调器,并把它接到电话插孔的那一刻。”他说他除了替《新时代》(NEW AGE)期刊写旅游文章,还经营自己的邮购生意,专卖美国一般书店买不到的书籍;他打字、打印、剪贴、编排,搞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件生意。“没办法,《新时代》能付的稿费有限,我必须赚钱。”即使收入不多,但这都无碍凯文·凯利对科技新知的狂热追求。
白天忙完后,晚上他就花时间与科技怪杰们聊天,他想知道这些深究技术的人,为什么每天要花费十数小时,对着一个蓝色盒子,不停地打字?他想知道为什么通过电话缆线的传输,能让远在巴西圣保罗的人,得以与加州圣荷西这一端的人对上话?
“我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将当时的网络研究透彻,我做了很多访谈,问了很多想靠网络创业的人,写成一篇预言网络科技未来的故事。”这篇28年前为《新时代》写的封面故事,对照现今人类离不开网络的数字生活,当时的预言惊人地逐一实现。
但当年多数人将凯文·凯利的报道视为无稽之谈,他的视野领先当时同辈30年。他从此迷上网络这项全新的科技,他认为人类的未来将因此改变,也发现这个由人和电线组成的全新生态,具有某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有机性。
出版《失控》 提醒世人
准确预言近30年网络科技发展
当凯文·凯利与网络新科技越走越近,他越是发现网络的可能性无可预期。他惊觉到,或许有一天,科技将会变得与人类一样有智能,掌控世界的不再是人类,而变成了机器。
这些念头源源不绝地涌了进来,1994年“我决定写书,写一本告诉世人科技可能会失控的书,那也就是《失控》(Out of Control)”。凯文·凯利这本旷世巨著影响许多人,许多的漫画、科幻小说都吸收凯文的幻想养分,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大受欢迎的电影《黑客帝国》,导演华卓斯兄弟甚至要求主演的基诺·里维斯读完这本书。
为了要探求科技的真相,如今已60岁的大师读书、看杂志,每天花近10个小时在网络上看各类文章。他勇于尝试每一种新科技,当亚马逊刚成立时,他成了它的头一批客户;当在线影音内容供货商Netflix开始打破现代人的收视习惯时,他抢先试用。“科技不是冷漠的,它是累积多年人类智慧的结果,当新科技出现时,我都会努力去尝试,直到我确定,我不需要这项产品。”
【凯文凯利演讲】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