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最新政策解读(精选8篇)
公司法:合并、分立 证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制定中)、部门规章 反垄断法:《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标准》等 外资并购法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10号文)破产法、税法、会计、财务等 当前最为关注的是反垄断法及案例 M&A在中国 并购、兼并 合并(吸收合并、新设合并)、收购(资产收购、股权收购、要约收购等)重组:资产置换、买壳上市、借壳上市等 重整: 经营者集中(企业结合):控制权和决定性影响 经营者集中 根据《反垄断法》以及《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
(一)经营者合并;
(二)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三)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并购的反垄断申报和审查的过程
经营者集中申报审查程序 符合申报标准,提出申请 提交申报材料 符合申报要求,予以立案受理 商务部对案件进行审查 做出审查决定(公布审查结果)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被禁止的回顾 2009年3月23日我主持召开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法律问题研讨会” 商务部反垄断局作为反垄断法执法机构的自由裁量权是非常大的。卡特尔、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事后规制 经营者集中―事先规制 更多信息,请参考:中国反垄断法网 更多信息,请参考:
中国反垄断法网 / 中国反垄断法网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为依托,整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德国波恩大学法学院、日本一桥大学法学院等机构的资源,史际春教授、吴宏伟教授、吴汉洪教授、徐孟洲教授、孟雁北副教授、杨东副教授、姚海放讲师、徐阳光讲师等中国人民大学的反垄断法专家还将组成学术团队为其提供学术支持。德国波恩大学法学院的袁嘉博士也为本网站的创办和运行做出巨大贡献。中国反垄断法网是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明教授倡导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杨东副教授创建并负责组织运行。以全面深入探讨反垄断法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宗旨,传播竞争思想,培育竞争文化,推动反垄断法的实施。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一、并购重组所涉及的税种
税法并不认为并购重组是一种特殊的交易。并购重组过程中,被并购的企业往往向并购方出售其资产。如果出售的资产是不动产、固定资产、存货等,出售方需要缴纳营业税、增值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出售方在出售上述资产,以及出售债权、其他公司股权等资产时,其出售资产的账面净值与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往往有差异。这种差异一般应计入当期损益,从而影响企业所得税。此外,并购重组交易还可能涉及契税、消费税,凡是缴纳了营业税或增值税的企业还应当同时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所以,并购重组可能涉及流转税和所得税的几乎所有税种。
二、并购重组流转税优惠及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针对流转税的税收优惠
专门针对并购重组流转税的税收优惠主要针对以下两种情形:整体转让;不动产入股。当一家企业被整体转让给另一家公司时,被转让方的所有资产都需要转移至接收方。这在税法看来属于“视同销售”,从而可能涉及增值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但是对于整体转让这种情形,这三种流转税都可以享受免征优惠。不过,问题在于如何界定“整体转让”。由于针对企业整体转让的税收优惠政策是由若干文件对这三个税种分别规定的,因此文件对整体转让的定义就存在一定差异。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 年第13 号、2013 年第66 号规定了企业整体转让时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其中,对整体转让的定义是:“将全部或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51号规定了企业整体转让时的营业税优惠政策,其中整体转让的定义与增值税的类似。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1995】48号文件规定了企业整体转让时的土地增值税优惠政策,其中规定:“在企业兼并中,对被兼并企业将房地产转让到兼并企业中的,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可见,在整体转让税收优惠上,增值税、营业税优惠对整体转让的定义比土地增值税优惠中的定义要宽泛。
当一家企业以其拥有的不动产对另一家企业投资入股时,一般可免缴营业税和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免征的规定是基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9】191号文件,其中规定:“以土地使用权或房屋建筑物作价出资,参与被投资公司的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不征收营业税”。可见,不动产入股要享受营业税免征的优惠必须满足风险共担原则。土地增值税免征的规定是基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1995】48号文件,其中规定:“对于以房地产进行投资、联营的,投资、联营的一方以土地(房地产)作价入股进行投资或作为联营条件,将房地产转让到所投资、联营的企业中时,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可见,土地增值税免征的适用范围多了联营这种情况。此外,该文件还规定,以下两种情况下的投资入股不享受土地增值税免征优惠:一是接收方是房地产公司,二是转让方是房地产公司,且转让的是该公司的商品房。
(二)并购重组增值税优惠的问题
并购重组中出售资产的一方有可能会享受增值税的优惠。在享受了增值税优惠以后,出售方自然无法就其出售的资产向收购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收购方如果拿不到增值税专用发票,就无法抵扣进项税。考虑到绝大多数增值税应税货物的税率都是17%,没有增值税专用发票就意味着收购方当期应缴增值税会大幅上升。所以,在并购重组谈判中,收购方应当重点关注出售方能否就其出售的资产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出售方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收购方应当要求出售方在出售价格上予以优惠。
此外,并购重组各方还应当更充分地利用关于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前述的整体转让增值税优惠政策文件中还规定,如果转让方在整体转让后注销税务登记,那么注销前剩余的进项税额可以结转至收购方继续抵扣。
三、并购重组所得税优惠及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针对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并购重组针对所得税的税收优惠集中体现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9】59号文件中。该文件规定,符合条件的并购重组方可以申请企业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核心是暂不确认重组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例如,甲公司多年前欠乙公司1 亿元。因甲公司已无力偿还,双方协商同意将这部分债权转为股权。所转股权的公允价值为0.8亿元。在这一债转股安排中,甲公司产生了一笔利得,乙公司产生了一笔损失。如果甲乙双方未申请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而是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则甲公司应为这笔利得缴纳所得税,乙公司的这笔损失则可冲抵当期利润,从而少缴所得税。但是,如果交易双方都申请了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那么甲公司暂不确认其利得,乙公司也暂不确认其损失,因此这笔交易对双方当期的所得税都没有影响。
并购重组各方申请适用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是要满足一定条件的。总的来说,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出于真实经济目的的并购重组;并购重组交易中含有一定比例以上的股权支付。具体而言,出于真实经济目的就是要求企业在并购重组之后连续12 个月内不得改变原有资产的实质性经营活动。此外,并购方应当收购被并购方相当比例的控制权。
(二)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的问题
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允许企业暂不确认利得和损失。这意味着企业将当期的所得税义务向未来递延。那么,这种递延是永久性的从而永远不必再缴纳这笔所得税了?还是暂时性的从而未来某个时点仍需缴纳这笔所得税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企业是否继续出售其在并购重组中获得的资产。我们继续来看上面的例子。乙公司获得了一笔公允价值为0.8 亿元的长期股权投资,但由于适用了特殊性税务处理,这笔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仍为1亿元。如果乙公司未来以1.2亿元出售该股权,则产生的应纳税所得额就是1.2亿–1亿=0.2亿元,而非1.2亿–0.8亿元=0.4亿元。
如果我们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那么上面例子中的特殊性税务处理并未增加乙公司的所得税税负。但是在下面这种情况下,特殊性税务处理将会提高税负!例如,甲公司通过发行新股的方式购入乙公司的资产。该资产账面净值为3亿元,公允价值为4亿元。那么甲公司的会计分录就应当是:
借:新购入的乙公司资产4亿
贷:实收资本、资本公积4亿
此时,甲公司完全不需要缴纳所得税,因为上面这个会计分录不涉及任何损益科目。假定甲公司未来仍以4亿元卖出从乙公司购入的这些资产。由于没有资产增值,所以甲公司仍然不需要缴纳所得税。现在再假定甲乙公司在并购重组中申请适用了特殊性税务处理。那么甲公司购入的这笔资产的计税基础就变成了3 亿元。此时,甲公司仍然不需要缴纳所得税。但是,如果甲公司未来以4亿元卖出这些资产,由于计税基础是3亿元,所以甲公司产生了1亿元的应纳税所得额,需缴纳0.25亿元的所得税。为什么甲公司的所得税税负增加了?因为特殊性税务处理将原本由乙公司承担的所得税转嫁到了甲公司那里。
四、结束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并购重组有较多优惠政策,同时企业在享受这些优惠政策时也面临很多陷阱。这些优惠政策的陷阱并非财税部门有意设定,而是企业对“优惠”二字的理解不够准确。并购重组税收优惠政策就其本质而言,不是彻底免除应缴税款,而是将这些税款在不同企业间,或同一企业的不同时点上递延。所以,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可能导致原来应由甲公司支付的税款,现在需由乙公司支付了;或者暂时不需要缴纳的税款会在未来某个时点重新冒出来。由于并购重组税收优惠的这些迷惑性,企业在设计、谈判并购重组交易时,既应当考虑充分利用税收优惠,同时还应当全面考虑这些税收优惠的经济后果。
摘要:本文分析了并购重组交易中可能涉及的税种,以及现行税法中针对这些税种的优惠政策。对于并购重组中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本文着重指出了其存在的陷阱,即在某些情况下适用这些优惠政策可能提高并购重组当事方的税负。
关键词:并购重组,税务筹划,税收优惠
参考文献
[1]高立群,叶红,叶永青.兼并重组中的税务问题[J].上海国资,2013(04)
[2]王娟.浅谈企业并购重组中的纳税筹划[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
[3]戴霞.上市企业并购重组中的税务筹划探讨[J].财会通讯,2013(32)
[4]王洁莉.浅析企业股权收购的涉税会计处理[J].对外经贸,2013(10)
关于电信重组的消息早已被传的沸沸扬扬,宛如一场充满了悬念的、令人无限期待的舞台剧。目前这一华丽的舞台剧终于拉开了帷幕。和众多评论家预想中的“五合三”方案有少许不同,电信重组采取了“六合三”方案: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和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组成新电信;中国联通GSM网络与中国网通合并组成新联通;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并作为其子公司独立运营。
5月23日上午,各运营商召开会议,宣布了各运营商重组调整及高管任命,电信业重组拉开帷幕。在高管人事安排上,王建宙担任中国移动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原中国网通总经理张春江调任中国移动党组书记、第一副总经理;中国移动原副总经理都继续留任,另外,增加中国铁通原董事长赵吉斌、中国网通原副总经理张晓铁、中国联通原副总经理李正茂为中国移动副总经理。
中国电信则由王晓初担任总经理,其余副总经理留任,中国联通副总裁杨小伟、纪检组长苗建华将调任中国电信。
中国网通其余高管与中国联通高管将联合组成新的中国联通筹备小组,常小兵任筹备小组组长。重组后新联通的领导排名顺序为:常小兵、陆益民、左迅生、佟吉禄、李建国、裴爱华、赵继东、李福申、李刚、张钧安、姜正新。
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布了《三部委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公告鼓励了六合三方案,并指出,改革重组应与发放3G牌照相结合,重组完成后就会发放3G牌照。25日晚間,继三大部委发布电信业重组的《通告》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卫通几乎同时对外发布公告,确认即将进行重组,目前正在与其它相关运营商洽商。同时,五大运营商确认了相关高管变动。各大运营商的反应引来了外界对本次重组的种种预测。
阻力重重
在市场化条件下,我国的电信业经过多年曲折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移动“独大”的竞争格局,造成了中国电信运营业在产业布局上不完善。为形成相对均衡的电信竞争格局,三部委在《通告》中确定了电信重组的目标:即发放三张3G牌照,支持形成三家拥有全国性网络资源、实力与规模相对接近、具有全业务经营能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
可以说,三部委发出的电信重组的目标是美好的,但是,在实际操纵过程中困难重重。
电信运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联通C网与G网的分离难以一蹴而就。据悉,中国电信从2006年开始就为接手联通C网做准备, 但到目前为止,双网还没有实现分离。另一方面,中国联通C网的定价将直接影响到本次重组。联通在与电信就有关C网收购价格的初步沟通中开价1200亿元,但是中国电信的报价预计在500亿——800亿元左右,双方价格落差太大,难以形成一致,这就为施行重组增加了难度。
另外,各运营商资产的整合,中低层人事的调动,这些纷繁复杂的事情无疑会从不同角度阻碍重组的深入。有分析认为,联通C网和G网除无线设备外,在网络、机房、设备、人员上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几年前网通集团整合小网通,员工数量一百比一,整合了五年才尘埃落定,小网通全体出局。这次的人数比例为五比一,双方部门与员工之间关系恐怕多年都理不顺。”
重组渊源
纵观中国电信发展史,总共经历了三次改革。1994年以中国联通的成立为标志,电信业打破了垄断,引入竞争。1998年后,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实现了政企分开、邮电分设,正式成立了中国移动。2001年,以打破固定电信领域的垄断为重点,实施企业、资源、业务和市场重组,成立了新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六家基础电信企业竞争格局。可以说,第一次改革还算不上重组,中国移动的剥离才真正拉开了电信重组的序幕。
1999年,在信息产业部的推动下的第一次电信重组,这次分拆将移动、卫星业务分离出去,独立运营,形成了中国移动。这是中国电信体制改革的第一次尝试。 在当时,专业化、分业经营是建立市场体制的重要思路之一,所以当时并没有人能事先预测到几年后移动通信的飞跃式发展。但总体上看,第一次重组是一次成功的改革。
2001年底,为了打破中国电信对固话市场的垄断,国务院批准了将中国电信分拆为南北两家公司的重组方案,把南方21个省组成中国电信,北方10个省与小网通合并,成立了中国网通。这次重组的功过得失有很多争议,当时的移动通信市场并不发达,没有人能预想到“寡头垄断”的中国电信被拆分后,崛起的中国移动会成为更大的“寡头”。这次电信重组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
现在,为解决新一轮的市场失衡,重建均衡竞争格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电信业迎来了第三次重组。三部委希望,重组可以以发展3G为契机,合理配置现有电信网络资源,实现全业务经营,又避免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
而从实际效果来看,许多业内专家对重组方案感到失望,他们认为重组方案只是将资源重新进行了配置,并不能解决市场失衡问题。短期内,中国移动仍是业内翘楚,对联通的拆分、拆分后C网和电信的重组以及联通G网和网通的重组必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导致大规模的重复建设。此外,与重组对应的其他的政策措施都没有配套。
总的来说,本次重组不同于以往的两次。第一次重组,是为了专业化经营,从而培养起了全世界最大的通信公司—中国移动;第二次重组,试图打破中国电信的垄断地位,忽视了移动通信业的迅猛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垄断。本次重组以发放3G牌照为契机,全面支持形成三个全业务运营商,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增强运营商竞争力的同时,构建均衡竞争格局。
1、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第27号公告明确了个人股权转让计税依据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判定方法。除文件规定外,还有哪些情形也可判定为正当理由?
除了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第27号公告第二条规定情形外,由职工持股会统一管理的内部职工股,在按规定转让时可认定为具有正当理由。
上述“职工持股会”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内部职工股的管理,代表持有内部职工股的职工行使股东权利并以公司工会社团法人名义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
内部职工股是指由职工持股会统一管理的特定股份,由职工个人自愿货币出资与企业用历年工资结余派给职工的股份两部分组成。
2、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第27号公告第二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情形下转让个人股权的,纳税人应向税务机关提供哪些申报资料?
上述情形下,应参照财税〔2009〕78号文第二条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具体为:
(1)双方股权转让合同;
(2)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有效身份证件;
(3)将股权转让给直系亲属的,须提供能够证明转让双方直系亲属关系的有效法律文书,不能提供的应由公证机构出具转让双方当事人直系亲属关系的公证书(原件)。
(4)将股权转让给抚养人或赡养人的,须提供包括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在内的有权机关出具的关于转让双方抚养关系或赡养关系的证明,不能提供的应由公证机构出具转让双方抚养关系或者赡养关系公证书(原件)。
(二)利息股息红利有关涉税问题
1、新企业所得税法实行后,个人所得税“利息股息红利”项目核定预征的计算公式应做哪些调整?
根据苏地税函〔2009〕283号文件规定,日常经营项目是以“收入额”进行申报,而非日常经营项目是以“所得额”申报,而目前我市“利息股息红利”核定预征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是以“收入总额”为计税依据,因此需将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修改如下: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应缴纳企业所得税)×(1-15%)×税率(20%)×个人投资比例
注:日常经营项目收入额应剔除“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
2、个人所得税“利息股息红利”项目核定预征税款的补缴和抵扣方法是什么?
根据常地税二〔2009〕6号文件规定,要求对个人投资者“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实行核定预征的办法,现将核定预征的补抵方法明确如下:
当以后发生实际分配利息、股息、红利等情形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税款与以前已经核定预征的税款进行比较,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税款大于其预征税款的,则以前已预征税款予以全部抵扣,差额部分进行补缴税款。当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税款等于或小于预征税款的,预征税款予以全部抵扣或者部分抵扣(抵扣本次按实计算的税款金额),剩余的预征税款留作待抵税款。
对个人投资企业的征收方式出现“反复”的情况,如:从2001年开始,其征收方式先后为核定、查账、核定等情况,也按上述方法进行补抵。
3、个人所得税“利息股息红利”项目核定预征税款的补缴和抵扣对象是什么?
由于核定预征税款是以扣缴义务人为单位进行扣缴申报,因此税款的补缴和抵扣也以扣缴义务人为对象进行操作。
(三)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有关问题
1、某个人合伙企业对生产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合伙人对剩余资产能否自行分配?如:分配现金或者购买房屋等,是否涉及个人所得税?
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对生产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剩余的资产都可以分配,不涉及个人所得税。前提是合伙人的分配或消费不能在企业账上税前扣除,如果在企业账上税前扣除了,则应重新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并计征税款。
2、关于“借款”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个人投资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财税〔2003〕158号)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为个人购买房屋或其他财产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财税〔2008〕83号)文件提到的“借款时间”按借款之日后的12个月来确认。
企业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家庭成员或企业其他人员向企业借款用于购买房屋及其他财产,将所有权登记为投资者、投资者家庭成员或企业其他人员,且借款终了后未归还借款的。(财税〔2008〕83 号)
3、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将企业资产投资给有限公司,换取股权后,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将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给其他个人或单位,对这种情况应如何征收个人所得税?
该独资合伙企业是以企业的资产进行对外投资获取股权,之后再进行股权转让,应将该笔财产转让收入并入企业的“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计算征税。
如果不是以企业资产对外投资,而是以个人的资产投资并获取股权,则对该个人按“财产转让所得”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4、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投资者(合伙人)转让其持有的该企业出资份额,是否适用国税函[2009]285号文件,投资人或合伙人是否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投资者转让出资份额,应根据“转让收入”减除转让者的“原始出资成本”及其“对应的留存收益”和相关税费后的余额,按“财产转让所得”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四)其他个人所得税事项
1、关于企业或个人的捐赠扣除的要求和条件有哪些?
对于企业或个人的捐赠是否可以扣除,主要看四个方面:一是看捐赠的实质是否属于公益性捐赠。二是看捐赠政策是全额扣除还是按一定比例扣除,直接捐赠不得扣除。三是看捐赠机构是否具备税前扣除的资质和资格。四是看捐赠取得的票据是否符合要求。
捐赠机构是否具备税前扣除资格是指:企业或个人通过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可以按规定进行所得税税前扣除。其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不需要认定。公益性社会团体的税前扣除资格,需由财政、税务和民政等部门每年分别联合公布名单。
1、关于企业或个人的捐赠扣除的要求和条件有哪些?(续)
对于通过公益性团体发生的捐赠支出,主管机关应按对照省级以上财政、税务部门联合认定的名单予以处理,即企业或个人向捐赠的认定名单内的公益性社会团体进行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可以按规定税前扣除;接受捐赠的公益性社会团体不在名单内,或虽在名单内但企业或个人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属于名单所属,不得扣除。
捐赠票据是否符合要求是指:对于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企业或个人应提供省级以上(含)财政部门印制并加盖接受捐赠单位印章的公益性捐赠票据,或加盖接受捐赠单位印章的《非税收收入一般缴款书》收据联,方可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2、企业员工曾经因公负伤造成残疾,当用人单位与这类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须按“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29号)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且金额较大,有几万至十几万元不等。这类补助金是否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否并入“解除劳动合同一次性补偿金”一起计算税款?
根据省局对各类补偿款总的口径(“没有明文规定要求征税的各类补偿款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这类补助费用也比照执行,以有利于纳税人的方向处理,对这类补助费用暂不征税。
3、关于受赠房屋再转让能否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问题
根据财税〔2009〕78号文件精神,对受赠人未提供完整、准确的房屋原值凭证,不能正确计算房屋原值和应纳税额的,可以对其实行核定征税,即按纳税人转让收入的1%核定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4、对个人建筑安装涉及“甲供材料”的如何征收个人所得税?
个人、个体户(本地或外地)从事建筑安装等活动涉及“甲供材料”和“安装设备”的,个税计税依据都不含材料费和设备费。
5、对于企业用“资本溢价”转增资本是否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个人取得由资本溢价转增资本的数额,不作为应税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处的资本溢价是指:该个人缴付企业的出资额大于其在企业注册资本中所拥有份额的数额。
6、证券公司组织大客户旅游,应按什么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0〕57号规定:部分单位和部门在年终总结、各种庆典、业务往来及其它活动中,为其他单位和部门的有关人员发放现金、实物或有价证券。对个人取得该项所得,按“其他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款由支付所得的单位代扣代缴。
因此对证券公司组织大客户旅游,应按“其他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7、个人投资企业组织股东亲属外出旅游支付的旅游费,企业为投资者(担任职务)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问该怎么征税?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个人投资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财税〔2003〕158号)文件第一条规定,对个人投资企业组织股东亲属外出旅游支付的旅游费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企业为投资者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应分两种情况,股东任职的按“工薪”征收个人所得税,股东不任职按“利股红”征收个人所得税。
8、关于华侨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股息分配是否征收个人所得税?
经总局所得税司和国际税收司联合答复,华侨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不能比照外籍个人免税的规定,华侨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按税法规定征税。
关于华侨身份的界定和适用附加费用扣除问题,按国税发〔2009〕121号文件第三条执行。
9、个人取得交通费补贴、通讯费补贴的征免规定有哪些?
(1)经纪委、监察部门批准的交通费补贴、通讯费补贴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2)虽未经纪委、监察部门批准,但企业制定(须经董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交通补贴、通讯补贴规章制度。企业按制度规定,在合理范围内以现金形式发放的交通补贴、通讯补贴,按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在合理范围内按实报实销形式形式发放的交通补贴、通讯补贴,按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
超过制度规定标准报销或发放的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应全额征收个人所得税。
企业的个人投资者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其他雇员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10、个人取得“差旅费”补贴的征免规定有哪些?
根据财行〔2006〕313号文规定:差旅费开支范围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补贴。
企业应建立差旅费报销制度,明确按实报销的费用项目和补贴项目,对补贴项目应制定合理的补贴标准。
企业在差旅费报销制度规定的补贴标准内发放的补贴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超过标准发放的应按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
企业应建立的制度规范
1、《工资薪金制度》及工薪的税前扣除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通知》(国税函〔2009〕3号)文规定,企业应建立较为规范的工资薪金制度。
企业制定的《工资薪金制度》,应明确工资薪金的发放范围、内容和标准,并经董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
企业按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发放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可以税前扣除。
企业超过工资薪金制度规定范围、内容和标准发放的现金或非现金形式的报酬支出,不得税前扣除。
2、《交通补贴、通讯补贴规章制度》
经纪委、监察部门批准的交通补贴、通讯费补贴可以在税前扣除;
若未经纪委、监察部门批准,但企业制定并经董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交通补贴、通讯补贴规章制度,且制度规定人人享有补贴权利,企业按规定在合理范围内为所有员工或部分员工定期定额报销或者发放现金的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可以税前扣除;企业超过上述规定实报实销或现金发放的,不得税前扣除。
税前扣除时,交通补贴按职工福利费规定扣除,通讯费补贴按工资薪金费用项目扣除。
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在规定标准内,为员工报销的油类费、过路费、停车费、洗车费、修理费、保险费等相关费用,按照交通费补贴的规定执行。
3、《住房补贴规章制度》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通知》(国税函〔2009〕3号)有关规定,企业按政府部门规定标准发放以及为所有员工或部分员工定期定额发放或报销的住房补贴(企业制定并经董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住房补贴规章制度),应归属职工福利费范畴,在工资薪金总额14%限额内扣除。
4、《差旅费报销制度》
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差旅费按发放对象分别在成本、费用中直接扣除,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材料的,应能提供证明其真实性的凭证,否则,不得税前扣除。
根据财行〔2006〕313号文规定:差旅费开支范围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补贴。
企业应建立差旅费报销制度,明确按实报销的费用项目和补贴项目,对补贴项目应制定合理的补贴标准。企业超过差旅费报销制度规定的补贴标准发放的补贴不得作为差旅费税前扣除。
差旅费的证明材料应包括:出差人员姓名、地点、时间、任务、支付凭证等。
5、差旅费补贴、误餐补贴等各类补贴的税前扣除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掌握?
(1)差旅费补贴:企业发放的差旅费补贴如符合上述差旅费开支范围的(伙食费补贴和公杂费补贴),则按差旅费的规定税前扣除,不符合上述范围的,但符合工资薪金制度相关规定的可作为工资薪金支出税前扣除。
(2)误餐补贴:企业发放的误餐补贴符合工资薪金制度相关规定的可作为工资薪金支出。
(3)企业职工的餐费属于个人消费支出,应由职工个人承担,企业为员工提供就餐支出、发放现金或报销的餐费支出不得税前扣除。但符合工资薪金制度相关规定的可作为工资薪金支出。
近期,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等九部委正在酝酿相关政策,着力推进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发改委将强化汽车等行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行业的要求,并把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作为新项目审批前提,继续加强对兼并重组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企业通过建立技术中心及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
而早在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曾下发《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规划”中提出,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鼓励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大型汽车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北汽、广汽、奇瑞、重汽等汽车企业实施区域性兼并重组。这一思路被业界称为汽车业兼并重组的“四大四小”模式。
然而,“四大四小”模式推行三年后,汽车产业结构问题依然突出。2011年,我国有各
1类车辆生产企业3367家,其中汽车整车企业有115家、摩托车138家、改装汽车538家。
[1]工信部认为,在这3000多家企业中,有一批企业多年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产量极少甚至没有产量,生存十分困难。因此本文分析了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主要动因,结合近年来的兼并重组的主要案例,剖析兼并重组的主要阻碍因素,提出了对提高汽车产业兼并重组绩效有益的建议以供业内人士参考。兼并重组的主要动因
2.1 规模效应
规模经济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尤其重要,由于汽车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我国汽车产业整体资产规模与跨国汽车制造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相对竞争力较弱。一般汽车产业的规模达到年生产量为10万辆以上才可以谈得上规模和发展。适宜的经营规模对提高品牌竞争力是不可缺少的。这是由于:其一,规模经营是维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的手段;其二,规模经营是保持竞争优势的手段。据统计,汽车企业经营规模每扩大一倍,经营成本至少下降15%。我国汽车行业目前厂家众多,绝大多数无规模经济可言。没有规模的不断扩大,就无法不断提高市场份额,自然也就没有品牌竞争力,更没有创品牌企业的基础。1因此,从品牌、成本与市
[2]场占有率等多方面考虑,汽车企业在规模达到最小经济规模(MES)之前,应扩大规模建立竞争优势,而兼并重组是提升企业规模的有效途径之一。2.2 快速扩张的路径选择
外部并购的方式之所以能够快速地积累资源,越过进入壁垒,短时间内提高企业的规模,其原因主要可以由三个方面简单概括:第一,并购的对象是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这意味着一旦并购成功将节约并购方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获取相对较大的资源。第二,对于特殊的行业,如汽车制造等行业其准入门槛较高,进入较为困难,采用并购的方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资格或资质进入该特殊的行业。第三,被并购方的资源如有形资产、人力资产、客户资源、公共关系资源等可以被并购方直接应用,以期短时间内取得较快发展。
2.3 追求市场势力
市场份额是指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所占份额具体到汽车产业来说,市场份额代表着汽车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企业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取更大的市场垄断力,更大程度掌握产品的定价权,保持竞争优势,获取垄断利润。企业并购可以有效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对市场环境的控制能力和长期获利能力。此外,获得更大市场势力的企业还能有效减小被其它企业兼并的可能性。1
[3]除此之外,兼并重组也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建立新基地、新市场,创造新品牌、新的利润增长点,若是存在合适的竞购标的,则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人才储备、技术专利等有形、无形的前期积累,从而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近期兼并重组的主要案例
3.1 广汽收购长丰:产品线、地域、资金互补,各取所需
2009年5月21日,广汽集团与长丰集团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根据协议,长丰集团将其持有的长丰汽车29%的股份转让给广汽集团,广汽集团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长丰集团持有的长丰汽车股份由50.98%减少到21.98%,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通过重组,长丰获得了发展所需的资金和后续产品,广汽获得了生产基地和SUV平台,补齐产品短板,这不仅是双赢,对地方经济也有很大好处,且其地域上还有互补性。但根据广汽集团的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广汽长丰销量为26072辆,而在2010年销量则为39048辆,2年内整体销量下降了33.2%,从销量上并不能看出整合对于业绩的提升。
3.2 长安收购哈飞、昌河:整合艰难,协同效应仍有待观察 2009年11月10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举行了重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签字仪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将其持有的昌河汽车、哈飞汽车、东安动力、昌河铃木、东安三菱的股权,划拨给长安汽车集团,长安汽车集团借此完成了对哈飞、昌河等汽车公司的收购。2012年初,长安汽车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11年净利润约为9亿至10亿元,较2010年下降近50.7%至55.6%。对于盈利大幅下滑,公司解释为:“因国家鼓励政策退出、部分城市限购以及自身所需调整等多重因素叠加,2011年公司微车销售同比下降,致使业绩受到较大影响。”诚然国内车市的增速下滑对国内自主品牌企业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与长安同为国内主要汽车集团的东风,则在利润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3 北汽收购宝龙:异地扩张,布局华南
2010年8月18日,北汽集团与广东宝龙轻汽签署了收购协议。北汽集团出资1元获取广州宝龙的所有存量资产,宝龙成为北汽的全资子公司。以宝龙为基础,北汽华南基地项目启动,基地落户广州增城。基地计划采用分期建设方式建立两座整车工厂。第一工厂将在宝龙轻汽现有厂房基础上改造、扩建成年产1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第二工厂规划产能为每年20万辆。两期产能达到30万辆后,预计年销售收入200亿元,整车和零部件可实现产值约800亿元,并带动相关汽车服务业快速发展。
总结上述3个案例不难看出国内的兼并重组存在这样几个特点:首先,被并购对象财务业绩均不理想,被购对象业绩下滑或者亏损促进了并购交易的成功;其二,收购方主要以央企或地方国有企业为主,基本上是以强并弱的模式,强-强联合、弱-弱联合仍不是当前兼并重组的主流;其三,国内并购资源整合仍然以生产基地布局和产品线补充为主,较少涉及到以核心专利、品牌、技术为目标的并购;其四,从绩效改善上看,并购后整合的协同效应仍不明显,也促使近期汽车企业在兼并重组上日趋谨慎。兼并重组的阻碍因素
尽管国务院多个部委就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屡次发布促进政策,但近几年国内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进展较为缓慢,整体上汽车产业仍然呈现小、散、弱的特征,汽车行业集中度仍有待提高。2012年前十家汽车集团整车销量合计1686.28万辆,占我国全年销量的87.34%;前十家乘用车企业销量合计907.11万辆,占我国全年销量的58.54%;前十家商用车企业合计264.75万辆,占我国全年销量的69.47%。行业集中度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差距依然较大,这与国内存在较多的阻碍因素是分不开的。
4.1 微增长近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2012全年产销数据,分别为1927.18万辆和1930.64万辆,同比仅增长4.63%和4.33%,汽车市场延续了2011年的微增长的发展态势。参照国际市场的发展经验,大规模的兼并重组通常发生在汽车企业的衰退时期,比如2009年通用重组、2011年菲亚特合并克莱斯勒无不如此。
4.2 地方保护
汽车制造企业是以资本为纽带,以全球为资源利用销售市场的综合产业,其本质决定了该产业排斥地域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而我国汽车制造企业一般都与所在地方具有密切的联系,许多汽车生产厂家都是借助于地方性产业政策及地方法律法规得以发展起来。更多的地方通过设立国有股权投资公司来对相应的地方汽车生产企业达到控股或参股。如果地方政府实行简单的地方保护,会让本地汽车产业的供需链条发生重大的变化,对于汽车行业的稳定发展非常不利;其次,由于地方的庇护,汽车企业也许可以获得一时的销量增长,但是在毫无竞争压力的外部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汽车企业也将是脆弱的,经不起市场考验的;再次各地实行地方保护将中国汽车市场割据为众多独立小市场,这既不利于自主品牌做大做强,更让自主品牌面对国外汽车品牌的竞争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亟需建立排斥地方利益约束的法律制度体系。
4.3 金色降落伞
金色降落伞指的是雇用合同中按照公司控制权变动条款,对失去工作中的管理人员进行补偿的分离规定。一般来说,员工被迫离职时(非自身的工作原因)可得到一大笔离职金。它能够促使管理层接受可以为股东带来利益的公司控制权变动,从而减少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由此引发的利益冲突,以及管理层为抵制这种变动而造成的交易成本。“金色”意味着补偿是丰厚的,“降落伞”则意味着高管可以在并购的变动中平稳过渡。“金色降落伞”在西方国家主要应用在收购兼并中对被解雇的高层管理人员的补偿,在中国则主要想让其在解决中国企业内部元老历史贡献的问题上发挥作用。金色降落伞固然有其弊端,然而由于金色降落伞制度的缺失,国内潜在被并购对象管理层为保护自身利益,往往不惜牺牲股东利益,所以在引进该制度时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4 金融市场仍不成熟
国内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金融工具品种少,从而导致企业筹资渠道狭窄,主要以银行借贷为主,直接融资尚不发达。并购活动耗资巨大,单纯依靠一个公司自有资金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要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借第三方的资金来完成跨国并购。90%以上的并购资金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以股换股、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融资手段筹资。但我国绝大部分并购活动还仅仅停留在资产无偿划拨、承担债务或现金收购等方式上,并购活动中的融资效率十分低下。虽国内金融市场创新已逐步开始,但在金融交易中,投融资审批制度依然复杂、漫长,行政色彩较为浓重,市场化效率低。这一点在民营企业收购国营企业时尤为突出。
4.5 国内企业的股权结构
国内汽车制造企业一直以国有股权为主控制,虽然多数汽车制造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都已经进行了改制,但国有股包括国有法人股的股东权利的行使路径并没有真正清晰过。因此如何建立关于国有股权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的大股东平均控股比例大多在50%以上,这种特殊的股本结构使得重组企业想成为控股股东就必须取得较大比例的股权,无形之中增加了并购成本。优势企业若不能控制被并购企业,就无法获得转移技术和管理能力优势的收益,也无法把在生产经营、营销手段、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嫁接到兼并后的企业中来,并购的优势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国内当前的股权结构也是推进兼并重组重要的阻碍因素之一。
4.6近期兼并重组案例效果不佳
近期的几起兼并重组案例,交易完成后企业绩效改善并不明显。可见重组后的整合难度依然很难,国内多数企业在整合能力上尚未寻找出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也促使现在各大车企仍以观望为主,并购积极性不高。总结与建议
5.1 兼并重组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兼并重组是汽车产业优胜劣汰,提升中国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12年全年,上汽销售整车446.14万辆,东风307.85万辆,一汽264.59万辆,前三强合计1018.58万辆,而丰田汽车的全球销量就达到了970万辆,汽车产业集中度仍有大幅提高的空间。为应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势在必行,业内参与各方对此均需有清醒的认识。5.2 政府需要充分研究国际通行的兼并重组的制度基础,破解当前影响兼并重组的制度障碍
目前我国的汽车企业都是当地的利税大户和支柱企业,对于跨地区的兼并重组,需要考虑到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汽车企业不仅仅给当地带来丰厚的税收,解决大量就业人口,还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兼并重组必须创造性地解决地方政府的利益问题,弱化地方保护的制度障碍。在行政审批上,政府需要进一步简化制度流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做好金融、财税和产业政策等配套的制度建设,确保企业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不会由于融资难、流程漫长、审批冗长等外部制度因素而受阻。
5.3 汽车企业应明确企业发展战略与角色定位
国内重组应借鉴和反思全球汽车产业重组的“6+3”格局的形成和瓦解经验。国内车企重组的当务之急是求强而非求大,避免盲目的追求规模而忽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当前在政策的引导下,很多企业开始积极准备重组计划。在当前中国整车企业整体实力还不是很强的情况下,汽车企业应该避免追求大而全,而应争取先在某个领域或车型精耕细作,建立竞争优势。形式上除了以扩大规模和产品线为主要目的,更要以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为最根本目的,企业应以提高竞争优势为导向,从平台、技术、品牌、专利、销售渠道等多方面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
5.4 企业兼并重组需要进一步研究汽车产业兼并重组的关键因素
近期某些兼并案例在整合的过程中,发生被兼并企业管理层大规模离职的现象,可见整合后如何与原有的管理层共赢尤其值得收购方重视。车企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关注专利技术、厂房、机器、技术、资本等硬性指标的考核,更要评估整合过程中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的融合等,通过有效的整合措施保证软环节的有效对接,顺利完成整合,提升企业经营绩效。
尽管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存在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等弊端。
全球生产过剩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加大了汽车行业重组的必然性。
汽车行业的重组跨地域性强,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更多地采取了强强联手、项目合作的方式,在此过程中,具有较强实力的上市公司抢占了先机。
行业现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总量增长迅速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汽车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布局和产品系列,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基本上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年1至6月汽车产业再传捷报,全国累计生产汽车154.8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0.1%;销售汽车154.4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28.9%。汽车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工业行业之一。
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
90年代,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扶持政策明显向重点骨干企业倾斜,特别是《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之后,大部分的投资集中于13家重点骨干企业。同时,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大,不少骨干企业的生产达到或接近了经济规模,促使汽车工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汽车工业生产的集中度也因此有了明显提高。1999年全国13家大集团(公司)产量为165.5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90.4%,已经形成了第一汽车集团、上海汽车(相关,行情)工业(集团)总公司、东风汽车(相关,行情)集团、长安汽车(相关,行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津汽车(相关,行情)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集团(公司)占领全国绝大部分市场的格局。
技术水平有所提高通过《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实施以及市场竞争的推动,企业逐渐重视技术引进和R&D投入,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提高了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水平。技术引进已从过去单纯引进生产技术,转变为同时引进产品开发技术和与国外联合开发下一代新产品,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90年代初水平,少数产品达到90年代末水平。
消费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购车比例逐年快速增长,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这促使企业改变观念,把市场开拓的重点放在私人购车市场上,并促使政府开始调整政策培育市场。据统计,我国个人汽车保有量已经从1990年的81.6万辆增加到1999年的534万辆,年均增速为23.2%,远高于汽车保有量增长速度,在一些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私人购车已经达到很高的比例。
问题研究整体水平仍显稚弱
生产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虽然20多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生产规模有了长足进步,但与欧美、日本等发达汽车生产地区相比,明显偏小。目前,全国共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126家,各类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2442家,数量之多位居世界之首,超过美国、西欧和日本几个国家的汽车企业数量之总和。生产厂家过多和较小的生产规模势必导致汽车生产企业不能形成按专业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组织结构,并直接导致汽车产业形不成有效的经济规模,规模效益也最终无法体现。1999年,我国年产15万辆以上的汽车企业仅4家,最大的一汽产量也不过40万辆,而国外最大的10家汽车厂家年产量均已超过200万辆。
另外,从我国汽车产业的产品结构来看,也存在着不合理的成份。在整车生产方面,首先表现为载货汽车比例大,轿车比例小且品种单一,虽然我国载货汽车占汽车总产量的比重已从1990年的52.8%下降到2000年的36.93%,轿车的比重从1990年的8.33%上升到2000年的29.22%,但总体上,我国轿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比重不到30%,而这一指标的世界平均水平为70.7%,发达国家则更高。其次,载货汽车产品系列中也表现为中、轻型汽车比例偏大,重型汽车比例小,2000年,我国重、中、轻、微型载货汽车产量的比例约为8.2%、15.38%、39.05%、13.78%,从而不能满足适应高速公路和特种运输中对重型载货汽车的需要。
技术水平低成本价格高就汽车产品总体水平而言,同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大约落后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10-15年,甚至更长。目前,我国靠引进技术发展起来的轿车工业由于缺乏开发能力,其弊病已经暴露无疑:产品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使用条件;国产化过程长、成本高,到产品实现大批量生产时,产品性能与国际水平相比又已落后。可以说,目前我国国内生产的轿车国型,尚不能满足目前市场多层次的需求,特别是不能满足今后轿车进入家庭的特殊要求。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开发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发、试验设备少,种类不全,不成套;(2)基础研究不够,资料、经验积累不够;(3)缺乏有经验的、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4)开发水平低,开发周期长。总之,开发能力不足是造成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全行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服务贸易水平尤为落后汽车服务贸易涉及到汽车从销售、使用直至报废的各个领域,可以看作是汽车生产下线的一个延续,其重要性较之汽车制造业更为特殊,一般地,在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的汽车市场中,汽车本身的销售利润在整个汽车业的利润构成中只占20%,零部件供应的利润占20%,而50-60%的利润则是从服务贸易中产生的。但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只看重汽车的制造而忽视了汽车的经营与售后服务,这样就更拉大了我国在汽车服务贸易方面与国外的差距。
缺乏良好的消费环境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条件不理想,其主要表现为汽车税费不合理(多、杂、重),各地的市场保护和限制政策,城市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滞后,汽车保险市场混乱,汽车售后和维修服务与市场经济要求相差悬殊,造成汽车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国际视角之一规模降低产业成本
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从汽车产业的流程看,采购、制造、销售、研发各环节都具有资金密集型的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环节的资金密集度远远超过了以往的规模,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摊销巨大的成本支出来缓解成本上涨的压力,汽车企业普遍采用全方位成本削减战略。
采购环节整车企业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是影响其可变成本的主要方面。为显著降低该成本,汽车企业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一是改革以往垂直集中的生产组织形式,将零部件企业独立,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实行新的专业化分工,零部件企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前提下实现服务于全球整车企业的大规模生产,降低零部件的成本;二是生产的外部化,部分的开发、生产、装配工作委托给零部件供应商,整车企业仅生产极少数的专用零部件;三是整车企业建立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对零部件实行竞争性采购。
制造环节汽车制造领域的技术进步推动了固定资产的大量投资,以降低劳动密集度和提高资本密集度为目标的制造领域的技术进步不断加快。资金密集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劳动生产率也同步增长,而资本生产率(单位固定资产实现的增加值)却出现下降的趋势。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提高规模经济,增加资本生产率,就成为汽车企业追求的目标。
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市场营销成本占汽车销售价格的1/4左右,是汽车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环节,对各厂商的竞争地位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而且此领域还具有巨大的削减成本的空间。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汽车企业产品创新能力难分伯仲的条件下,营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汽车企业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通过INTERNET开展电子商务,实现网上销售;二是重组销售体系,重新构建更具竞争力的销售体系。跨国公司之间的整体兼并与联合,就是一种达到共享市场网络的更为直接的方式。
技术开发环节产品研发成本的上涨有三个因素:一是全球性汽车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了创新战略的重要性,开发和引入新技术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竞争的结果,这样投入市场的新产品数量和车型数量不断增加,而产品在市场上的生命周期却不断缩短;二是汽车产品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融入了诸如新材料、新能源、微电子等高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技术密集度显著提高;三是许多国家政府在环保、安全、能耗方面的立法要求越来越高。德国汽车工业从1981-1997年,研究与开发支出从39亿马克增加到147亿马克,年均增长8.6%,远远高于汽车工业的产值增长率(约为5%).高效率的生产用于补偿汽车研发成本,国内市场已经显得远远不足了,必须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和国际市场的销售,才能摊销不断增长的研发成本.通过企业的联合与重组,共担研发成本,增强创新能力,也是汽车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
国际视角之二产能过剩呼唤重组
从市场需求增长的角度来看,其地理分布由传统的发达国家市场转到了日益活跃的新兴国家市场,特别是除日本之外的亚洲市场、东欧市场和南美市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的对外开放,市场成长迅速。而相比之下,传统的发达国家市场逐步趋于饱和;需求增长相对较慢,市场需求主要以车辆的更新为主。从供给与需求平衡的角度来看,全球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并且近年来呈现出逐年加重的趋势。1998年全球轿车和旅行车的生产能力过剩总量达1080万辆,1999年上涨到1390万辆,产能过剩量增幅达28.7%。1999年全球汽车工业的能力利用率约在70%左右。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明显下降。从消费的角度来看,消费者的偏好种类更多,差别更大,影响需求变化的因素也更多。汽车企业只有采取面向多个地区市场的多种产品、多种数量的组合战略,才能够获得经营业绩上的稳定性。全球性竞争决定了公司全球性的组织方式,汽车工业的整体竞争格局提升到了国际舞台。汽车公司在新兴市场的竞争直接表现为国际化的特征,竞争均是跨越公司所属国边界的直接竞争。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的竞争更多地采用跨国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方式,推动了跨国投资和生产转移的速度。汽车企业重组表现为跨国界、跨地区的重组与联合,主要集中在具有庞大规模的跨国公司之间的重组。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之间汽车企业的重组就是典型的范例。20世纪80年代法国的雷诺曾经购买了美国的第四大汽车公司———美国汽车,1989年福特购买了英国生产豪华轿车的美洲虎公司。戴姆勒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是历史上第一次涉及两个产量在120万辆和300万辆的巨型企业之间的合并,随后出现的汽车企业重组涉及企业的产量都在百万或数百万辆。跨国公司之间通过兼并、控股、参股等方式进行重组,已初步形成了六大跨国集团,即通用-菲亚特-铃木-富士重工-五十铃集团,福特-马自达-沃尔沃轿车集团,戴姆勒克莱斯勒-三菱集团,丰田-大发-日野集团,大众-斯堪尼亚集团,雷诺-日产-三星集团。这六大集团的年产量均在400万辆以上,1999年他们的产量之和为4629万辆,占全球总产量的84.6%,其中通用集团的产量就占了24.6%,福特占16.5%,全球汽车工业寡头垄断的格局已经形成,并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零部件供应商也将进行重组。仅存25家全球性的零部件供货商,在动力、底盘、车身和内饰这四大领域进行生产,其销售额至少在70亿美元以上。销售额为7.5-20亿美元的零部件公司,只能成为全球供货商的地区性战略协作伙伴,负责开发和生产子系统。
投资指南上市公司抢得先机
目前沪深两市汽车行业类的上市公司数量了已达50家,其中从事整车制造业务的有19家,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业务的有31家,已有9家整车生产企业与国外汽车企业开展了项目合作。其中,有5家公司是轿车项目,3家为大中型客车项目,1家是商用车项目。这些合作项目有的已获得较大成功,如上海汽车与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两家合资公司的轿车项目、江铃汽车(相关,行情)和美国福特联合开发的江铃全顺商用车项目,有的则处于项目开发初期阶段,投资收益在今后一两年中会逐步得以体现。
江铃汽车(000550)主营农用轻卡和全顺系列商用车的制造和销售,自2000年起公司开始对主营传统农用车产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并与美国福特公司成功合作开发了全顺系列商用车,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公司的轻载车和轻客车产品的产销量逐年大幅度提高,经营业绩也因此大为改观,2001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亿元,同比增长91%。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高达每股1.12元,显示了良好的资金财务状况和经营状态,在同类汽车企业中优势凸现。与此同时,公司还将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原有合作基础上,开展更大规模的技术合作项目,有望迅速提高公司在国内乃至全球汽车业的竞争实力和地位。
金杯汽车(相关,行情)(600609)主营轻型货车和轻型客车及零部件的生产与销售,是我国最大的5米以下轻型客(汽)车生产企业,目前产能利用率近75%。不久前,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颁布公告,金杯汽车持股49%的子公司沈阳金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及“中华牌”轿车被列入第16批车辆生产企业和产品目录。“中华牌”轿车投产后,金杯汽车一方面可以从金杯客车获得“中华牌”轿车带来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可以从该车的生产中获得稳定的技术使用费收入,同时也为公司与德国宝马汽车公司的合作注入一剂强心针。可以预见,依托地方政府,金杯汽车的轿车项目将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应的“中华牌”轿车也将成为金杯汽车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
长安汽车(000625)公司是国家汽车工业定点生产微型汽车和微型轿车及其发动机的企业,被列为国家汽车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九五”期间重点扶持的五大轿车生产基地之一,公司目前已形成整车20万辆、发动机24万台的生产能力。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公司不断进行资产重组:一方面在国内以自有资金收购了长安集团持有的南京长安汽车有限公司持有的22.45%的股份,同时还以实物资产出资,与长安胜利合资组建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另一方面,公司还加大了与外资的合作力度,先后与日本铃木、美国福特公司实现了合作。日本铃木公司现已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有力提高了公司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在搞好主营业务的同时,公司还加快了向信息、生物领域进军的步伐,先后与IBM和思科等顶级IT巨人共同组建长安信息(相关,行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时还参股重庆宝特曼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些都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特别关注三大集团各有特点
《汽车工业十五规划》中提到,“国家将集中扶持一汽、东风、上汽集团等优强企业尽快壮大实力。鼓励和支持三大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和吸收社会资本向产权多元化发展……”三大汽车集团虽然暂时有政策上的优势和保证,但是面临国外“6十3”(就是通用、福特、大众、丰田、戴姆勒-克莱斯勒、雷诺-日产六大集团以及宝马、本田、法国标致-雪铁龙3家相对独立的汽车公司)的攻势也会紧张万分,纷纷寻求自己的强壮方式就迫在眉睫。
一汽集团联合重组的步伐最大,6月14日,一汽受让天汽夏利60%的股份,天汽集团还将所拥有的下属华利公司75%的中方股权全部一次性转让给一汽集团。可以说,一汽和天汽的重组是优良资产的重组,不是简单的国有资产的划转和合并。实际上,对于一汽集团来说,通过控股天汽集团的优良资产,得到了一个自己过去没有的、很好的经济型轿车的产品平台,减少了重复建设投资。同时,两大集团通过联合,还可以产生出诸如联合采购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可以大大地降低制造成本。
东风集团走的则是一条中间路线。拼卡车,一汽当仁不让,玩轿车,上汽虎视眈眈,于是剑走偏锋,选准了轻卡、微轿和发动机。在重组扩张上,东风同样善于借力打力,2001年11月15日,东风与PSA集团签订提升合作层次的框架协议,将合作伙伴雪铁龙的母公司标致拉入战略伙伴圈;2001年11月27日,同悦达起亚签署了“东风悦达起亚合作协议”,与韩国现代又拉上了手;今年年初,东风又与雷诺-日产达成了共同组建“金三角”的意向。
在三大集团当中,上汽集团重组扩张的路子最轻灵又最稳健。其战略意图非常明显,以大众和通用两大巨头为支撑,借助经济龙头的区位优势,立足华东,辐射全国。2000年12月24日,上汽收编安徽奇瑞,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中部地区;2001年7月19日,上汽受让柳州五菱75.9%的股份,触角开始深入西南内陆。与此同时,上汽集团与跃进集团的联合重组也基本上水落石出。
发展动态强强联手项目合作
入世以来,随着中外汽车业合资合作领域的逐步拓宽,国内汽车业的外资购并热潮开始涌动。近期,中外汽车企业的跨国合作项目接踵而出,并逐步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外资并购我国汽车生产企业,不仅可以优化其全球资源配置,更为重要的是并购有利于规避目前存在的政策障碍,尽早抢占中国市场份额。
中外汽车企业强强联手,开发适销对路的汽车新品。入世后,国外一些著名汽车企业基本将投资目光锁定在规模实力相对较为雄厚的国内大型汽车企业身上,旨在通过与国内大型汽车生产企业的强强联手,从而充分利用这些大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现有营销资源,发挥自身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汽车新品。
合作方式以项目合作为基础,建立合资公司为主流。根据入世相关协议,目前外资参股国内整车生产企业的股比限制依然没有放开,中方在合资项目中仍将保持相对控股地位。因此,国外汽车企业多以项目合作为基础,与国内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其中,外资持股比例一般相对低于中方或与中方持平。
合作项目基本集中在轿车、大中型客车和微型车生产领域。针对国内汽车市场需求状况,中外汽车企业的合作项目基本集中在市场开发潜力相对较大的轿车、大中型客车和微型车生产领域。其中,尤以从事轿车生产的合资企业最多,其次则是客车和微型车。
综合来看,虽然真正意义上的外资并购还没有在国内汽车业展开,但是外资以合作合资方式参与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已成为入世初期市场的主流。我们预计,随着今后国家对外商投资国内汽车领域限制的逐步放宽,外资进入国内汽车业的步伐会迈得更大更快,而这无疑将激活中国汽车业。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月14日,美国财政部发表了半(每年4月和10月)关于美国主要贸易伙伴汇率政策的报告,一如市场预期以及美国总统特朗普事前预告,该报告并没有指控中国为汇率操纵国。然而,魔鬼尽在细节当中,解读该报告还是能为中国和美国在贸易和汇率上的政策取向提供参考。
首先,该报告并未改变游戏规则,所沿用的判断汇率操纵国的准则还是以往的三个条件:一是其对美双边贸易盈余超过200亿美元,二是其经常账户盈余超过GDP的3%,三是其持续、单边的汇市干预(指购买外币、抛售本币)在过去12个月期间超过GDP的2%。这些条件如果维持不变,美国财政部就不可能指控中国操纵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严格来说中国甚至连观察名单(在过去两份报告中曾满足其中两个条件,便会列入观察名单)都不必上,因为中国在连续两份报告中都只满足一项条件,即它对美国仍然录得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2016年为3470亿美元,显著超过第二位日本689亿美元的水平,但同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收窄至GDP的1.8%,而且是净售汇而非净购汇。
美国财政部定期对主要贸易伙伴的汇率政策进行评估分析,所依据的是两项法案:1988年的《贸易和竞争力综合法案》(The Omnibus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Act)和2015年的《贸易便利化和贸易执行法》(The Trade Facilitation and Trade Enforcement Act),前者主要为定性,后者主要为定量,即依据上述三个量化指标来帮助进行判断,一旦定量分析不能标签汇率操纵,也就不能下结论指控有关经济体从中取得不公平的竞争性优势。据此,要修改游戏规则,就先要修订这两个法案,在特朗普政府施政遇到阻力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并非是优先选项。
再者,专门针对中国修改游戏规则的一个副作用是会把其他贸易伙伴拖下水。美国财政部的这份报告只涵盖美国前十二大贸易伙伴,因为再往后,对美国商品贸易的占比个别来看都不足1.5%。如果经常账户盈余相当于GDP的条件从超过3%降至1.5%以针对中国,则会把意大利也拖下水,因为意大利2016年经常账户盈余相当于GDP的2.8%,至于其他五个经常账户为赤字的经济体,相信无论如何都不会达标。如果把汇市干预(净购汇,即外汇储备增加)的条件从超过GDP的2%降低,则有可能把中国台湾和印度拖下水,因为其2016年净购汇规模为相当于GDP的1.8%和0.4%(其余经济体要么零购汇,要么净售汇)。
尽管中国在连续两份报告中都只满足一项条件,但美国财政部的报告还是继续将之列入观察名单,同列观察名单的其他五个经济体均满足两项条件:日本、德国、韩国(连续两份报告中满足贸易盈余和经常账户盈余条件)、瑞士(连续两份报告中满足?常账户盈余和汇市干预条件)、中国台湾(上一份报告满足经常账户盈余和汇市干预两项条件,该份报告则只满足经常账户盈余一项条件,仍需再观察多半年时间)。对此做法,美国财政部又如何解释呢?
首先,一个经济体一旦曾列入观察名单,即使之后情况改善,美国财政部都至少要多观察一年时间(即两份报告),以确保情况的改善并非是因为一次性因素所导致。在2016年4月份的报告当中,中国因为贸易盈余和经常账户盈余条件而被列入观察名单,即使之后2016年10月份和今年4月份两份报告期间满足的条件降至一个,但仍受观察。再有,如果一个经济体对美国的贸易盈余庞大,光是因为这一条件美国政府就可以主观决定继续把该经济体置于观察名单之内。这可以说是专门针对中国乃至日本和德国的标准,要从观察名单除名完全取决于美国政府的主观取态。
5月初,中美首脑会面后,美国商务部长称双方同意百日计划,商讨降低美国对华巨额贸易逆差问题。尽管贸易为商务部的政策领域,汇率为财政部的政策领域,但从美国财政部的汇率报告中也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立场。2016年在商品贸易方面,中国对美贸易盈余从2015年的3670亿美元降至3470亿美元;在服务贸易方面,则美国一直是盈余国,其对华盈余增加40亿美元至370亿美元;两者加总,则中国对美国商品加服务总盈余为3100亿美元。美国分析其主要贸易伙伴是否操纵汇率只看商品贸易,而不看美国作为盈余国的服务贸易。要解决有关的商品贸易失衡,美国开出的药方是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和服务进一步开放市场,降低壁垒,减少限制,同时加快落实改革,经济增长向消费主导转型。对于后者,也正是中国经济增长结构转型的方向,相信无大异议,但前者由于涉及市场准入,相关协商相对的难度就会较大。
至于汇市干预,在人民币兑美元连续第三年贬值的情况下,报告指出中国的汇市干预是反向操作的,旨在平抑人民币的贬值幅度,在统计上表现为外汇净消耗,规模为435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3.9%,而在2016年并没有出现逾8个月的外汇净购买的情况,因此不存在汇率操纵的问题。在缺乏官方统计、难以界定当中有多少为汇兑因素、有多少实为资金外流的情况下,美国财政部估计自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期间,中国共动用了约8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来纾缓人民币的贬值压力,而目前约30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水平还是充裕的。
不过,报告仍有一定篇幅说明,在人民币过去三年的贬值周期之前,中国曾单边干预汇市以抑制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十年时间,渐进升值之余,对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修正被拉长了,即升值周期也拖长了。对此评估,有两点启示:一是现时通过汇市干预缓解人民币贬值幅度的做法或许也会拉长贬值周期;二是可以预期未来如果人民币重新进入一轮升值周期,则美国或会变得非常介意旨在抑制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的汇市干预。
发布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7日
摘要:第五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由地方节能审查机关负责。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 (改扩建项目按照建成投产后年综合能源消费增量计算, 电力折算系数按当量值) 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其节能审查由省级节能审查机关负责。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其节能审查管理权限由省级节能审查机关依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第六条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不满1000吨标准煤, 且年电力消费量不满500万千瓦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以及用能工艺简单、节能潜力小的行业 (具体行业目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并公布) 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按照相关节能标准、规范建设, 不再单独进行节能审查。第七条建设单位应编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项目节能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分析评价依据;项目建设方案的节能分析和比选, 包括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用能工艺、用能设备和能源计量器具等方面;选取节能效果好、技术经济可行的节能技术和管理措施;项目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效率等方面的分析;对所在地完成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目标、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目标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评价。第八条节能审查机关受理节能报告后, 应委托有关机构进行评审, 形成评审意见, 作为节能审查的重要依据。
《“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
发布单位: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日
摘要:三、工作目标。2020年, 全面建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深化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进一步推进监测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 保障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评价及考核数据客观真实、准确权威。四、工作内容。 (三) 完善技术体系,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7.健全环境监测规范体系。加强环境监测规范体系的顶层设计, 建立制修订项目库, 形成动态更新机制。加快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规范制修订工作。完善有证标准样品体系。8.构建国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由国家环境监测质控平台、区域环境监测质控实验室、环境监测机构与运维机构组成的三级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国家质控平台设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负责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 组织开展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 以及监测质量检查工作。9.创新质控技术手段。完善自动监测数据采集和远程质控系统。在实现监测数据一点多发、实时直传的基础上, 开发自动监测仪器关键参数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功能以及水质自动监测仪器远程校准、维护等质控功能, 及时发现并减少影响自动监测设备稳定运行的因素。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7日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上半年GDP同比增长达到11.5%,二季度高出一季度0.8个百分点,达到11.9%,为近10年来增长最快的季度;上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虽然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但环比是逐月上升,6月份达到28.5%,为上半年增速最高的月份;上半年CPI为3.2%,6月份更是高达4.4%,创下33个月以来的最高值。分析人士认为,上述统计数据前低后高的动态变化,显示出经济转向偏热的迹象较为明显,但如果要明确判断进一步的宏观调控政策,仅有这些粗略的数据还不够,还须综合考虑其他一系列的数据。
例如,对中国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以及企业盈利增长而言,外部需求波动至关重要,因为中国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贸易部门产品的价格是在全球范围内决定的;在劳动力工资没有大幅度变化的条件下,企业产品价格的波动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利润增长率;同时需求上升在导致产品价格上涨的同时,也提高了存量资本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了劳动力的实际工资,进一步强化了产品价格变化的影响。分析可以得知,从去年10月以来,外部需求的增长率从接近4.8%的水平开始减速,到今年3月份的时候已经放慢到不足3%的水平,外部需求的波动将很快导致中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和出口增长率的同方向波动,并逐步影响中国通货膨胀变化的趋势。尽管从当前数据看起来,这种同步关系似乎还很微弱。
这些变化对于判断企业利润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在于:企业利润的减速程度可能较此前所普遍预期的轻微,其减速后的利润增速将很接近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同时这也暗示国内的通货膨胀水平短期内将难以出现学界所普遍预测的明显下滑过程。
由于固定汇率的影响,中美两国PPI的变化高度同步,同时,由于可贸易品在全球范围内定价的影响,欧元区的PPI在趋势上也大体同步于中美两国的情况。去年4月份以来,尽管欧元汇率的升值过程在进一步加速,欧元区的PPI却开始系统性地高于美国的水平;去年10月份以来,在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工业增长率逐步减速的过程中,欧元区的PPI基本维持不变,这与中国PPI和出口增长方面的趋势比较接近。在汇率明显升值的背景下,去年以来欧元区PPI系统高于其它地区的水平,并且在年底以来全球需求减速的同时下降缓慢,这暗示在这段时间里欧洲的实体经济在加速,本土需求在上升。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在过去5个季度的时间里,总体上看欧洲的工业生产和GDP都经历了持续加速的过程,去年底以来欧洲的工业生产有所放慢,但程度比较轻微。这与欧元区PPI的表现比较一致。
从现在的情况看,大多数人相信欧洲经济正在经历的景气扩张在中期内是可以持续的,其所面对的主要风险将是通货膨胀水平的上升。值得提出的是,本轮欧洲实体经济的加速迄今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到达的高度也比较高,这可能是影响中国PPI今年以来的表现,以及未来趋势变化的部分原因。所以,对中国经济来说,关注美国需求的变动很重要,但关注欧洲需求的变化可能同样重要。
美国GDP在过去4个季度里经历了持续减速,其工业生产在去年三季度以来也开始放慢,这无疑是OECD工业减速的重要背景。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欧洲经济的扩张是可以维持的,美国经济也可能结束下降过程,逐步恢复到其潜在增长率附近。从目前OECD的领先指标观察,今年四季度以后,外部需求可能开始重新进入加速过程。这可能说明,中国PPI的下降过程可能会比较短暂,其底部也比较浅,今年四季度以后,PPI也许会重新开始加速上升;这也将暗示,中国企业利润的减速过程将会比较轻微,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利润重新进入加速过程是可以期待的;这可能同时还暗示中国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比预期更大。
就中国内部的情况来说,从目前的数据可以看到,今年以来中国市场的消费零售在继续加速增长。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加速的基本力量则来自于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劳动力供求的紧张,使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从去年以来就开始呈现加速上升,并在最近创出新高,成为支持消费继续加速的可靠力量。资产市场比如股市、楼市的价值重估所形成的财富效应,可能也在其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从未来的趋势看,由于企业利润、投资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逆转,相信社会消费品零售继续加速的势头还将维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从数据可以看到,在消费加速的同时,中国经济消费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样在加快,这应该是投资者必须加以关注的一种倾向。
从中国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来看,今年1-5月份企业利润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都创下了新高,显示企业盈利能力总体在继续增强。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从今年以来PPI所显示的企业产品价格总体在走平这一趋向看,应该是暗示企业盈利能力的上升过程接近结束,但实际数据却表明企业盈利能力仍然在快速提高和改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背离,原因尚有待探查。这可能显示在消费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经济体系供应结构的调整仍然滞后于需求结构的调整,说明经济体系供应结构的调整过程还没有完成。企业盈利能力继续改善和供应结构继续调整,说明投资在基本面因素的支持下难以大幅度减速,也支持着整体经济继续处在较高的增长平台。可以预测,在未来某个时候,随着供应结构调整的完成,企业盈利能力将持续下降,并迫使投资明显减速,经济增长率也将回到明显低于目前状态的水平。虽然目前尚难以判断这一下降过程会在什么时候开始启动,但现在看起来,至少在未来几个季度这种下降应该还不会发生。
【并购重组最新政策解读】推荐阅读:
企业并购重组实施方案05-24
企业并购与重组的论文10-09
企业并购重组的再思考10-27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调研报告07-08
企业重组税收政策05-30
兼并重组09-24
企业重组案例06-07
重组中企业文化融合10-07
债务重组复习笔记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