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著的介绍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学名著的介绍(共10篇)

教育学名著的介绍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梗概,把握故事情节 2.能分析人物性格 3.把握主题思想 作者简介及主题思想:

《爱的教育》(原名Cuore,直译为心)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恩利科的眼光,从4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记载了小学生恩利科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恩里科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例话。自1886年该书诞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里,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来,始终畅销不衰,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

《爱的教育》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儿童小说,它通过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写的日记,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本书讲述了无数个发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它告诉我们的小读者: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的纯真与情趣。

人物介绍:

恩利科—— 本书主人公,一个刚上小学三年纪的意大利小男孩,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由于父亲的引导和教育,纯真善良,学习勤奋,待人诚恳、友善,观察生活敏锐。

克莱迪,是一个让恩里克很羡慕的人。那是因为他读书勤苦,经常替父

3、母分担家务,减轻父母的疲劳。这,和恩里克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了。书中就有一篇“忙碌的克莱迪”,写的就是克莱迪为父母接柴的事儿。

罗佩尼,是三年级的学生。在开学没几天的时候,因为救快被马车撞伤的一年级小学生,而被轧断了一只脚。他舍己救人的英勇行为,得到了大家的倾佩,但是其有可怜的一面--经常被同学笑是瘸子。尽管大家都在取笑他,但他还是挺坚强的,所以是一个微笑面对生活的孩子。

卡隆,他是恩里克班里最大个子的人。头大肩宽,笑起来很可爱,这是他的一大特点,因此,他特招人喜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对人友善,帮助被欺负的小同学,这是他的过人之处,所以“正直”、“勇敢”,成了同学们对他的称赞,他还是大家公认的最有教养的人呢!

备考练习:

一、有关《爱的教育》正确的一项是()A、《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所作。B、《爱的教育》原名《心》。

C、《爱的教育》书中不仅有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记,还有他的父母及老师讲的故事。

D、《爱的教育》中《意大利》一文父亲是要教育恩利科要勤俭节约的美德。

二、烧炭工和绅士

亚米契斯

(1)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9)“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选自《爱的教育》,略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左右)(3分)2.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2分)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3.第(10)段中说“(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30字左右)(3分)4.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2分)

5.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里?(3分)

一、D

二、1.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的儿子。绅士要儿子道歉。2.(1)“皱皱眉头”包含了多层意思:既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 到羞愧,同时还为如何妥善处理此事而担忧。(2)“用力”一词一方面写出了烧炭工为绅士教子有方而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没有贫贱观念、平等 待人的绅士的崇敬之情。

3.示例一: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你知错能改.真是一个好孩子,我很喜欢你。示例二;我真为你的勇敢高兴,更为你的爸爸感动。孩子,委屈你了!

4.他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绅士。

教育学名著的介绍 篇2

怎么能把名著阅读教学这个平台搭好 ? 为此我就名著阅读的模式展开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 , 下面就把我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做法汇报如下,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激趣 , 唤醒对文本阅读的渴望

1. 影视播放。与其要求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前,可先通过经典名著的影视播放强烈冲击学生的视觉,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组织观看他们感兴趣的《西游记》《水浒》等,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以此来唤醒他们对阅读文本最原始的渴望。

2. 写推荐词。要求每位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名著或作者写一篇推荐词。如《繁星·春水》,读这本诗集必须有对生活、对生命的深刻体味才能顺利地解读,而现在的孩子对生活的了解不是太多,对人生的感悟不是太深,所以这诗集很多孩子不喜欢,也就不能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了。于是我通过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了一段推荐词:冰心,在你“零碎的思想”中,有对大自然的歌咏,有对母爱的歌颂,有对人们的激励,你总是用温柔的情思和淡淡的忧愁感染着我,你很多诗的语言虽不优美华丽,但却实实在在地让我感动,于是,我相信“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请你也读读《繁星·春水》,相信那份“爱”也一定会撞击着你的心灵!老师的推荐从一定程度上具有指导意义,于是班内同学掀起了读《繁星·春水》的热潮,也写出了其他一篇篇精彩的推荐词……

二、名著阅读方法的指导

1. 循序、切实地利用教材中的“名著推读与阅读”。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名著推读与阅读”包括对“推读·阅读”“思考·交流”“写作·活动”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安排得很合理,要有序、有效地引导同学们阅读名著,尤其是“精彩节选”部分,为我们阅读起到了很好地提纲挈领的作用。此外,同学们还可以通过对“写作·活动”的完成,开展交流,进行深层次思考,从而一举多得,提高阅读效率。

2. 选择有效的阅读方法。我主要采取“精读为主,泛读为辅”的阅读法。阅读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泛读书名、作者、前言,了解书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然后是概读正文、了解章节名称及能反映文章的内容的句、段落;最后是精读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

3. 勤做读书摘记。“读书不动笔,非读也”。阅读中,可动笔摘抄一些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美的开头和结尾、名人名言等,这些对我们积累语言、丰富语言、运用语言都有很大的益处,也能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力、审美能力。另外也可写些摘要、做些批注、列些提纲、制作卡片、画些图表、写写心得等,当然实施中也要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因时间而异。

三、设置名著阅读的分步过程

在名著阅读中,我将学生的阅读过程设置为四步。

第一步:学生写故事梗概。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每一章、每一节时学着缩写故事梗概,要求语言简洁流畅,结构完整、清晰,内容完备、准确。

第二步 : 师生共参与 , 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巩固阅读成果,强化阅读深度。

1. 举办朗诵会。如《繁星·春水》诗歌朗诵会,在活动的准备工作上,我一方面要对现代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做些介绍,为学生更深入地阅读、欣赏冰心的诗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读《繁星·春水》,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在课外反复训练朗读。有条件的同学为自己朗诵的作品配乐。朗读可分个人读、组合读(可二人、三人或更多的人一起朗诵)。在这一过程中我对朗诵内容的选择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对学生的朗读方法也可给予必要的指导。

2. 讲故事精彩片断、情节接龙、课本剧表演等。很多名著故事性较强,如《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格列佛游记》等小说就可以通过讲故事、情节接龙等方式来强化学生阅读的兴趣,让阅读走向纵深。如把《骆驼祥子》中的片断排演成话剧,可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和作者创作目的的深层次理解。而每次活动学生总是会安排我表演一个角色,我也总是乐于接受,尽量表演好,老师的参与确实是对学生的最好的鼓励和帮助。

第三步 : 适时推出一些读书笔记、读书报告的论坛。当阅读走向深入之后,学生便有表达与交流的欲望,这时我们可适时地推出一些读书笔记、读书报告的论坛。比如在讨论《水浒传》时,很多同学对这一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的认为他疾恶如仇、见义勇为;有的认为他聪明、粗中有细;也有的认为他暴力、没有法制观念……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辩一词,都有理有据,讨论的气氛是相当热烈。从他们激烈的讨论中可看出,学生对原著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进行了自己的独立的思考。其实在对人物评析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审美评价和价值取向,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第四步:就“写作·活动”中的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形成书面文字。伟大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丰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式样,是我们学习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名著阅读的后期过程中,我让学生就“写作·活动”中的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再以小组合作为单位讨论、上交优秀作品,并适时举办几期专题板报在全校展览。

教育学名著的介绍 篇3

一、针对审美心理,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在课外文学名著阅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课外阅读一般是采取个别的、分散的形式:从阅读内容的选择,到审美活动的开展,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要充分发挥名著阅读的美育功能,首先必须把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上来。

(一)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进行引导

学生由于年龄差异,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心理。如初中生处于少年期,心理状态的主要特点是主客观的分化和现实与幻想的对立,这种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强烈,反映在审美需要上,便是对名人、偶像的盲目崇拜。针对初中生这一心理,笔者尽量向他们提供名人传记等文学作品,特别是以青少年儿童为主人公的作品。如《草房子》、《少年的荣誉》、《少年与海》、《窗边的小豆豆》、《奥当女孩》、《林丹自传——直到世界尽头》、《乔布斯传》等。学生从这些他们喜爱的作品中获得的审美愉悦,将转化为新的动机,促使他们自觉地阅读这类作品。

(二)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引导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参与审美活动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因素,如果美的内容和形式与之适合,学生则表现为兴致勃勃。因此,笔者很注意了解学生的个性、气质、爱好,推荐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书籍。如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我推荐他们看《卡耐基的成功之道》、《人性的弱点》、《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几米的《听几米唱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等;而性格外向的学生,笔者则向他们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简爱》、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周国平的《妞妞》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视野,平衡了学生性格上的不足。学生从文学名著中汲取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大胆、更自信、更阳光!

(三)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审美经验进行引导

审美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不会对自己既不熟悉、又无法理解的对象产生兴趣,反过来,如果对审美对象太熟悉,也会减少审美的快乐。最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是熟悉感和陌生感同时存在的作品。唯其陌生,才能使学生探奇寻胜的愿望不断被激发,唯其熟悉,才能使学生理解作品的意义,获得情感上的共鸣。笔者常常巧妙地利用这种矛盾心理,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韩寒的作品、林清玄的作品,以及语文书中出现的那些名家,如席慕蓉、琦君、余秋雨、丰子恺等,在课堂上细品了他们的美文后,适时抛出这些作家其他的作品,往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进行美学教育,提高欣赏水平

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对充分发挥名著的美育功能有很大的作用。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当然离不开大量的审美实践,但这种具体的审美活动并不能自发地产生能力,它需要升华、提炼,更需要正确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学知识的教育,把审美的钥匙交给他们,是提高艺术欣赏水平的有效方法。

(一)根据阅读需要,确定知识内容

对学生进行美学知识的教育,要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需要什么就讲什么,能接受多少就讲多少。学生课外阅读的重点是小说,阅读小说的注意力又集中在人物和情节上。笔者就利用文学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小说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美学知识,并着重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真和美的关系,情节的新颖独特与合情合理的辩证统一。学生懂得了这些基本知识,有了评价作品的尺度,阅读小说就会懂得如何评价作品的优劣。

(二)指导文学欣赏,提供阅读示范

对学生进行美学知识教育,总是将美学知识渗透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又能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鉴赏作品。如不少学生看过《红楼梦》的电视,但对其艺术价值无法理解,笔者就举办《红楼梦人物谈》的讲座;不少女同学喜欢看校园文学、青春文学,笔者就举办《怎样看青春文学中的感情描写》的讲座。此外,还应注意对各类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不仅教了美学知识,而且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审美经验。

(三)开展文学讨论,促进知识运用

学生懂得了一定的美学知识,又阅读了一定的文学作品之后,就有了把美学理论和审美实践结合的可能和愿望,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讨论,可以促进美学知识的运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三、组织写作活动,培养创造能力

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受到文学作品中各种美的熏陶,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倾向和创造美、歌颂美的热切愿望;反过来,各种文学写作活动又必然会使学生阅读欣赏中的审美认识得到深化,转化为美的创造能力,并进一步促进阅读活动的健康发展。因此,认真组织课外写作活动,是充分发挥文学阅读的美育功能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激发写作动机

学生的文学写作活动往往源于兴趣,但写作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仅凭兴趣做动力是不够的,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利用写作成果的反馈作用。即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写作成果,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用各种方式对学生的习作给予评价与鼓励,以激励学生重新组织写作过程。组织学生办文学刊物,发表学生习作;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参加各种文学竞赛活动;不定期出墙报或在班上评讲、传阅学生的优秀习作,在班上或两个班互相进行作文漂流,并进行点评集赞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二)热情关心指导

学生的课外写作活动,毕竟还是幼稚的,只有在教师的及时指导下,学生的创造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同时,学生的审美倾向、观点,也充分表露在自己的习作中,有待教师指点与引导。因此,对学生课外写作活动要热情关怀、及时指导。尤其是评语,一定要及时、真诚,有教师自己的个性特色。记得去年刚接一个初三实验班,班上有一个叫曦的男孩,成绩在年级数一数二,但语文相对较弱,尤其是作文。在一次周记练笔中,他写了《我不再沉浸回忆》一文,文章洋洋洒洒上千字,将自己分班后的心路历程一一展现,很是触动我心。文章从语言、结构等方面来说,不能算是佳作,但所表现的感情却真实感人。笔者当即写下评语:“转身已成蹉跎,回首便是千年!曦,人生路上过客匆匆,每一个在我们生命中出现的人,我们都应感恩铭记,感谢他们陪我们走过,感恩他们曾是我们过往岁月的“重要他人”。很认同并欣赏你的“活在当下,展望未来”之言,有美好的过去,有憧憬的未来,有瞬息万变的现在,这就是我们精彩丰富的人生啊!以虔诚之心,携感恩上路,望遇见精彩的自己,收获一路芬芳!与你共勉!”我真诚感性的评语让曦在拿到周记时一脸惊喜,之后的练笔他更是主动认真,语文成绩也稳步提升。

(三)课内课外结合

课外写作活动,参加的人数毕竟有限,课内作文才是学生写作的主要方式,因此,把课外阅读引进作文教学,使两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美的创造能力。这种结合首先表现在内容的引进。课外阅读提供了间接知识和经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课内作文准备了美的素材。其次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中学生写得最多的是记叙文,记叙文虽然不是文学创作,但在发现美、表现美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记叙文写作时,完全可以以文学作品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观察社会生活,如何挖掘平凡生活中的美,如何抓住特点创造新颖独特的美,这样,自然能调动学生文学阅读中的审美经验,使课外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如在教完魏巍的《我的老师》后,笔者马上引导同学们学习魏巍的抓人物性格特征、合理选用材料的写法,动笔写自己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老师。由于有课堂上的写法指导,学生们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分外流畅。

四、纯洁道德情感,陶冶美的心灵

学生在课外文学阅读中接触到的各种艺术形象,都同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必然制约和影响到他们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的审美态度、认识和情感。因此,应该把道德教育和阅读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纯洁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美的心灵。

(一)用美的事物唤醒学生美的觉悟

文学作品中美的事物,实质上是善的形象化的表现,作品所描写的任何一种高尚的、正直的、无私的行为,都能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和道德的启示。因此,笔者很注意运用优秀文学作品中美和道德完美统一的典范,去唤醒学生善的觉悟,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例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主人公简爱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深深影响了初中阶段的女生。

(二)用美的形象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中学生模仿性很强,他们在文学阅读中,往往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审美评价,来选择自己的模仿对象。由于中学生审美认识还不够深刻、审美评价还不够准确,因此这种模仿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因此,应该通过指导阅读,向学生提供生动突出的美的形象,为他们梳理人生奋斗的榜样。如前面所提到的林丹、乔布斯等人写的自传,还有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胡辛的《张爱玲传奇——旧上海的最后一个贵族》等,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极大地给予学生向上、向善、向美的动力。

(三)用美的情感陶冶学生心灵

好的文学作品,能唤起一个人美的情感,而这种美的情感的积淀,又会上升为一种审美理想,支配人们在阅读中判断美丑、判断爱憎,鼓励人们去维护和创造美的事物。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这种感染性,来唤起学生美的情感。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笔者组织爱国诗文朗诵会,和学生一道登台,朗诵岳飞的《满江红》、吉鸿昌的《就义诗》、闻一多的《发现》等;为了坚定学生信念,组织《英雄常在,精神长存》的演讲比赛和歌颂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专题故事会。仁人志士的优秀事迹、壮烈情怀,一次又一次地拨动着学生的情弦,叩击着他们的心扉,对陶冶学生心灵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介绍一些外国名著 篇4

1、不妨看看《荷马史诗》,它是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书组成的,合称《荷马史诗》。个人感觉《奥德赛》这本书比较好看,《伊利亚特》看起来会有点闷,因为它是用诗的形式写成的,想了解《伊利亚特》的内容的话,可以看《木马屠城记》(又名《特洛伊战争》)。

2、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戏剧《伪君子》《吝啬鬼》(喜剧作品),这两本书都挺有趣的,短短的剧本,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刻画非常鲜明,蕴意无穷,值得一看。

3、德国作家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是进步的知识青年,但是他不会处理自己的感情、官场事业问题,最后导致自杀。(维特是世界小说中第一个出现的青年人自杀形象)

4、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有两本厚厚的书,要花比较多时间去看,其中包含着比较多的法国历史事件,从中不仅可以领略书中人物的人格魅力,还能了解到一些法国历史,强烈推荐。

5、同样是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你应该看了吧?为加西莫多那种纯粹的爱而流眼泪,他是值得任何一个女孩子深爱的,我觉得。

6、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书中男主角于连是一位很难说得清的人物,很有意思。看书有点沉闷,但是也有同学反映还可以,这部书的电影拍得也还可以。

7、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看《高老头》就可以了,教科书上总是会提到他的《人间喜剧》,我觉得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没时间的话就免看了,况且现实主义的东西看多了,心里会不舒服。

8、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强烈推荐你看,女主人公爱玛的悲剧,一方面是由她自己爱幻想的性格造成,另一方面,是男人造成的,其中的男人包括其丈夫以及另外一些玩弄她的男人。

9、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最好看看,可以先看书,再看电影,它是以法国大革命为北京背景,运用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写小说,我比较留意的是律师卡尔登的那种人格,他玩世不恭,但是深爱露西,为了她可以与自己爱的人幸福,他甘愿替露西的丈夫死,男生看的话可能会较为注意另一线索,那就是革命的血腥和残酷。

10、英国的勃朗特姐妹,《简爱》《呼啸山庄》,《呼啸山庄》比较难理解,要特别认真方可理清线索,个人觉得非常的复杂。

11、英国作家哈代,他的《德伯家的苔丝》,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很不错的一本书,特别好看,苔丝是一个受苦的女孩子,被骗,竟然还被迫害,看的过程会觉得异常揪心,在可怜苔丝的同时不禁恨那个社会,和那自私自利的男人,把一个好女孩给毁灭了。

12、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与中国曹禺的《雷雨》有点相同,说它们相同,是因为里面的女主角安娜和《雷雨》中的蘩漪很像,遭遇差不多,只是外遇的对象不一样,当然,个人感觉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内容及感情厚实得多,“安娜到底是好女人还是坏女人”,将会是你看完这本书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电影也很好看的,觉得跟书本差不多,要看什么,就根据个人爱好咯„„

13、挪威作家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可以一看,篇幅不长,况且也是经

典之作,可能看了会对男生有很大的启发,它会告诉你们应该怎样对待你们最爱的妻子才会一起厮守一辈子。

暂且就写这么多吧,这些作品基本上是19世纪之前的较为突出的,20世纪是现代注意文学主宰整个文坛,我对现代主义作品不太感兴趣,因为觉得晦涩难懂,唠唠叨叨的,所以了解得也并不多,假如你有兴趣了解的话,我可以找找,还有,因为以上的作品都是凭记忆写的,所以如果有什么缺漏,我一发现就告诉你吧,也欢迎你提出意见,嘻嘻,不过,应该没什么问题的啦,我外国文学史学得挺好的(自夸一下)。

建议:平时有时间的话,可以多看看一些外国根据名著而编的电影啊,顺便还可以学学英语。《木马屠城记》和《埃及艳后》,这两部历史电影,非常希望你可以抽时间看看,会了解到古希腊古罗马的一些历史的。

六年级话题作文介绍四大名著 篇5

大名著

我国的四大名着分别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所编着,总共一百零一回。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编着,总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写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由高鹗所作。曹作八十回在撰写、修改过程中就以抄本的方式流传。乾隆五十年(1791年),程伟元将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续稿以活字排印,从此一百二十回本流行。但前八十回的文字曾有改动。

《三国演义》是明代通俗小说家罗贯中所编着,总共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水浒传》是明代施耐庵所编着,:《水浒传》在流传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本子。现在所见的,主要有100回本、120回本和70回本。100回本在“招安”后,有“征辽”和镇压方腊起义等情节;120回本又插增了镇压田虎、王庆的情节。后金圣叹将此书删改,去掉了招安及以后的事,称为70回(实为71回)。

读教育名著的感悟 篇6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知识在更新,方法需改进,“师者”若不读书学习,坐吃“老本”,岂能“传道,授业,解惑”?关于我们教师读书学习,有这样一种说法: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必须不断地读书学习,否则,将要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学生。近年来,我也读了不少的书尤其是教育名著。上学期我重点阅读了《听课说课 上课》,近段时间,我重点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我个人认为研读教育名著或教育类报刊杂志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生动有趣与治学严谨相结合。简单概括为五个字“读、议、思、写、研”。

一、读

首先,教师要“静下心”认真读书。对于初读教育名著的教师,可以先选择那些有生动情境、丰富事例而又蕴涵深邃思想和崇高精神的著作或教育类报刊杂志,例如《河南教育》、《教育时报》、《中学青年教师》等,继而选读理论性更强的其他著作或报刊杂志,如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等。但是,都必须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能满足工作需求和提高自身水平的,真正称得上有价值的读物。自前年以来,我开始上网阅读。自读的时候,我们可以点击、浏览、细读、精读、摘抄、记忆相结合,并采用表格、提纲、心得、批注等形式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作好读书笔记。我们把它称之为“专家引领”。它有益于我们教师写好教学案例、反思等。这两年间,我已写了两本读书笔记。上学期在我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年”读书笔记展示会上,我所记的读书笔记受到了同志们的一致好评。我不仅坚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还把读书笔记中一些好的做法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比如:我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从文章内容入手,再到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到写作特点和布局谋篇,进行一系列思考。所以,我将课内阅读作为学生读书活动的载体和索引,我还用一种弹性的要求来规范孩子们的阅读。弹性的要求包括:摘抄的内容、数量,为“故事会”、“读书交流会”、“好书伴我成长”等等,真正让“读”活起来,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素养伴随着孩子们的终生。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所辅导的八年级学生李书月在学校组织的“阅读伴我成长”演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二、议

读教育名著或教育类报刊杂志可以个人进行,但我认为个人研读之后,最好是有组织地以教研组或学校为单位共同交流。如我校组织的“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演讲比赛”、“读书笔记展示”等,对于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把它称之为“同伴互助”。这里的“议”,是交流和讨论必不可少的。“议”,可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组织的“议”可以做到时间固定,主题确定,提前准备,提高“议”的质量和效益。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老师们学习了《怎样观课议课》这本书后,还针对我所执教的一节信息技术课《五彩缤纷的画面》进行了观课议课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我们学校这学期组织了“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我从这次的研讨会中汲取了新、老教师不少的“金点子”,并及时地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其效果就是大不一样。课堂积极思考的多了,上课爱说话的少了;诚实勇敢的多了,撒谎欺骗的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了许多,整个班风也好起来了。瞧,校园花池里刚栽了一些小树,被几个男同学发现了,他们悄悄地抬水给小树灌溉。还有校园一角的垃圾,也不知什么时候被班里的“小淘气”给清理掉了。现在班里有好多学生受到了不少村民、家长、校领导的好评。大家脸上也乐开了花。

三、思

就是把我们从研读教育名著或教育类报刊杂志中获得的理论、思想、观点与自己过去和现在的认识、做法相对照,进行反思、分析、解剖,把成功的经验上升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性认识,或找出失败的原因,确定改进工作的方向、途径和措施。这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之间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读书时伴随着思考,才是有滋味、有意义、有理想的读书。

四、写

我们读书过程中的“写”除了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体会外,更重要的是写案例、论文、随笔或经验文章等。“写”,不仅能把读书、交流、反思过程中产生的点滴思想条理化、层次化、系统化,而且能促使读者把原来没想清楚的问题进一步想清楚,能帮助读者产生新的想法。写出来的东西也是表明教师研读成果和运用成果的重要证据。我读过每本书之后,就会经常伏案写作或敲击键盘,让心中的点滴感悟在笔尖或指尖轻轻流倘。我的多篇教研论文获省、市、县奖励。

我除了自已伏案写作之外,也经常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作。我指导的学生经常参加作文竞赛和征文活动。先后有多名学生的文章见之于《史河风》,有十多名学生在上级组织的征文活动中获奖。

五、研

教育学名著的介绍 篇7

据2005年的资料统计,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有540多万, 占全国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3%。这540多万教师任教于38万所农村学校 (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0%强) , 承担着1亿零8百万农村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 (占全国中小学生总数的54%强) 。显然, 没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化, 中国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然而现实的情况是, 我国城乡教师专业素质是不平衡的。无论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指标上, 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上, 城乡落差都是显著的。正因为此,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也正因为此, 开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需求就更为强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而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就是多读书, 读好书。

但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教师很少抽时间读书, 哪怕是课内涉及的书, 就更不用说课外书了。当然, 这不全是教师的责任, 据调查显示, 98.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负担太重了。我们教师, 特别是农村教师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教科书或工作学习的压力所包围。根据调查, 学校的图书馆, 除了学校要搞什么比赛老师才去找资料, 平时是没有工夫去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二、学习教育名著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 学习教育名著是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的业务素养是多方面的, 但是教育理论和思想观念是教师业务素养中带根本性和实质性的成分, 因为它对教育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目前,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实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思想观念的状况存在着以下缺点:教育观念陈旧、学科水平低, 已有知识遗忘, 基础薄弱;视野狭窄、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教育科研能力弱、科研意识淡薄, 缺乏理论升华。为适应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必须采取各种恰当的措施, 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 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组织农村教师研读教育名著, 就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2) 农村教师学历普遍不高, 需要补充教育教学理论。目前, 我国小学教师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只占20%左右, 这意味着80%的小学教师只读过中师教育学教材, 教育理论十分单薄贫乏。相当多的小学教师知道的那点教育理论也相当陈旧甚至过时了。近些年来, 许多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了自己的学历层次, 初中教师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占86%, 高中教师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的占68%。但是, 这当中不少人是“学非所教”, 当然也就谈不上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 再加上毕竟未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 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也就打了折扣。所以, 单从学历教育、学习教育理论这一角度看, 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存在补充教育理论的问题。补充的办法之一就是组织他们研读教育名著, 并努力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

(3) 研读教育名著可以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教育理论学习低、水平重复的难题。就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小学教师是中师毕业后再升专科, 少数小学教师和不少初中教师是“专升本”。他们在中师、专科、本科三个阶段都要学习“教育学”。但是, 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学教材重复内容居多, 而升华和新颖的内容较少, 难免造成教师厌教、学员厌学的情况。继续教育中的短期培训也存在学员“三进宫”听三次内容相同的讲座的情况。研读教育理论专著和名著, 可以弥补中小学教师没有学习过教育名著的遗憾, 有利于他们进入教育科学的“殿堂”, 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4) 研读教育名著能帮助教师避免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而误入歧途。应当承认, 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是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的, 他们在努力地自学, 力求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但是, 不少教师只是局限于阅读那些“适用性”较强的学科杂志, 吸取那些“可操作的”点滴经验, 而真正阅读教育理论专著的不多, 更不用说研读教育名著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老教师一堂课在竞教活动中得了一等奖, 他可以详细地说明这堂课的操作过程, 但是当问起他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时, 他就会支支吾吾甚至哑口无言;有的教师从教几十年, 荣誉称号不少, 经验文章很多, 但却没有几条是自己独特的东西。一项调查表明, 大凡已经出名的教师, 无一例外地都研读过几本教育名著。所以, 要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 要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 必须研读一定数量的教育名著, 理解和掌握教育现象的历史和全貌, 获得真正系统的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知识, 并从中悟出精神、形成思想, 在理论上正本清源、高屋建瓴, 避免因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而误入歧途。

三、对教师读书的几点建议

(1) 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 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理论图书。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来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改变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状况,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改变原来的评价方式等, 教育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 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只有及时地跳出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 汲取最新科研成果, 才能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像《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等图书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对广大教师都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 多读一些真正提升自身内在修养的图书。新课程反映了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质的需求, 教师必须随着新课程所建立的学习方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而教学方式的变化是由教育观念决定的。因此, 广大教师应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加强对优秀教育理论著作的学习。像各种教案、教参类的图书应该看, 但不能形成依赖。有的教师看教案类图书, 不是参考、学习、借鉴, 而是照抄、照搬, 图方便, 这不但不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反而有害。而像《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会学生思维》《师生沟通的艺术》这样的图书则能使教师受益终身。

(3) 学校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读书条件。从目前教师购书情况看, 绝大部分是学校集团购买或由课题经费报销。影响教师个人出资购书的因素固然很多, 但现在中小学图书馆普遍缺乏教师用书的状况的确应该尽早改善, 切实加强图书馆建设, 为广大教师提供能拓展视野, 丰富知识结构的教育理论图书。

摘要:在我国教师分布的版图上, 农村教师占据着半壁江山。显然, 没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化, 中国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然而现实的情况是, 我国城乡教师专业素质是不平衡的。无论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指标上, 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上, 城乡落差都是显著的。正因为此,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 也正因为此, 开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需求就更为强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而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就是多读书, 读好书。

关键词:教育名著,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光远.我的教育思想[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0.

[2]徐辉, 徐仲林.当代世界教育改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教育学名著的介绍 篇8

一、含蓄的语言美

文学名著的重要特征在于其语言美,而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同样需要从品析语言开始。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语言上就有其独特特征,拥有大量近似白话的语言,但尽管如此这些语言仍然和现代汉语意思有很大差别。这篇名著的人物对白突出显示了古典小说名著在语言上的缜密和个性,对人物形象以及环境的描写都十分含蓄,具有含蓄的语言美,从而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例,这篇文章是《红楼梦》当中的经典片段,其中在描写王熙凤的语言中就体现出了名著语言的含蓄之美。王熙凤在初见林黛玉时,用夸张的语言对林黛玉进行夸赞,而对于林黛玉的美她用了“标致”一词。这个词语虽然简单,但是却涵盖了多方面的意思。就整体而言,这一词语除了说林黛玉外形美之外也体现出人物的气质之美,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用它来形容林黛玉不仅恰到好处,也符合该人物的实际身份。另外王熙凤的话比较夸张,使得这一词语拥有感叹的语气,符合王熙凤说话风格和性格特征,从侧面体现出林黛玉真的是美若天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深刻体会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名著语言的含蓄之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深刻体味语言的力量。

二、独特的人物美

每一部文学名著都包含着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不同的人物有其特征和个性,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就能深刻地体会到独特的人物美。就《红楼梦》而言,这部名著当中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而且每个人物都是美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人物美并不仅仅是外表美,最具特色的是作者为大家呈现了病态美,这也是这部名著中十分独特的地方,更是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特殊的人物美。这部名著当中对林黛玉的描写总是病怏怏且非常瘦弱,但是正是这一种病态美吸引了大量读者,从而让林黛玉的整体形象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林黛玉进贾府》当中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突出了文学名著独特的人物美,也使得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更具审美内涵。首先,林黛玉身世很苦,在经历了自幼丧母的打击之后,父亲也离他而去,使得她只能选择寄人篱下。林黛玉得到了老祖母的喜爱和关怀,但是林黛玉骨子里非常自卑,在日常生活中也一直愁眉不展。其次,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并不顺利,在薛宝钗介入两人感情之后,让林黛玉变得更加苦闷和惴惴不安,也使得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林黛玉呈现出的是一个病美人形象,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引起读者的同情心,使得人物对形象美的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实现阅读能力的升华。

三、丰富的文化美

中国文学名著是文化的结晶,所以文学名著无不透露出文化之美,这对于在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具有极大的帮助,能够通过阅读教学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红楼梦》可以说是我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在这部名著当中描写的建筑、服饰、饮食等无不叫人啧啧称奇,也能让人在认真阅读后感受到丰富的文化美。文学名著中将内容丰富的文化进行了有机整合,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语言文字当中就能够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开展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的目的也不单单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

《林黛玉进贾府》虽然仅仅是《红楼梦》的片段节选,但是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审美意蕴。例如,林黛玉初次进入京城并进入贾府就深刻感受到了贾府的繁华和建筑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贾府有大量的规矩,哪怕只是简单的漱口和喝水都要按照规范,于是细心敏感的林黛玉为了避免出错都会认真观察和学习周围姐妹的做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文化之美。贾府中的老祖宗、夫人、小姐、丫环等的穿着打扮和小细节都能够体现出人物性格和地位,这正是服饰美的体现。

审美教育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将审美观念和意识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增强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名著《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篇9

读到第一章:新生活的开始。安利柯在和三年级班主任道别时流下了不舍的眼泪,但新的班主任很好,安利柯很快融入其中。这让我想起了上一年级时,我很舍不得大班的老师,我紧紧地握着老师的手,不想离开她。可是一年级老师的热情和真诚打动了我。

读到最后一章:告别。安利柯因为他爸爸的工作关系,下一个学期要转到别的学校去,我为安利柯流下了泪水,就像每年暑假我也要从外婆家回到闲林的奶奶家,一想到要好几个月才能回去,我便号陶大哭。

教育学必读名著 篇10

2.[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3.[美]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

4.[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5.[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版。

6.[美]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版。

7.[美]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8.[美]Christopher.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School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学校教育的限度和可能:教育社会学导论),Allyn and Bacon, 1993.

9.[美]Thomas.Education and Theory: Strangers in Paradigms(教育和理论:范式中的新手),Open University Press ..

10.[美]Leslie P. Steffe, Jerry Gale.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on Alternative Epistemologies in Education(教育中的建构主义),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95.

11.[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版。

12.[美]Ralph W. Tyler.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3.钟启泉主编:《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版。

14.裴娣娜主编:《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版。

15.李定仁,徐继存主编:《课程论研究二十年:1979―》,人民教育出版社月版。

16. 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年12月版。

17. [美]乔伊斯(Joyce,B.),韦尔(Weil,M.),卡尔霍恩(Calhoun,E.):《教学模式 Models of Teaching (影印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版。

18. [美]Allan C. Ornstein and Francis P. Hunkins Curriculum.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Allyn and Bacon..

19. [南非]Matshepo Matoane.From Theory to Practice,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 田正平,肖朗主编:《中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版。

21. 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1-8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2. 张斌贤,褚洪启等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3. 王承绪主编:《比较教育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24. 单中惠,杨汉麟主编:《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版。

25. [美]加涅等,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第5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 [美]乔纳森等,任友群等译:《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第二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 [美]Sawyer, R. Keith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8. [美]John D. Bransford.How People Learn: Expanded Editio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

29. [美]理查德・梅耶,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版。

30.[美]J. Michael Spector.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7.

31.[美]Robert Reiser, John V. Dempsey . Trends and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Allyn & Bacon,.

32.G・[美]米斯克尔,范国睿主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3.[美]麦卡锡,托马斯等:《教育法学――教师与学生的权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34.[美]斯蒂芬・鲍尔:《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版。

35.[美]Robert G. Owen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Leadership and School Reform (教育组织行为学:适应型领导与学校改革(第八版)),Prentice Hall,2007.

36. [法]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版。

37. [意大利]蒙台梭利,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9. 陈鹤琴,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39. [德]Robin Harwood .Child Psychology: Development in a Changing Society, Scott A. Miller and Ross Vasta,.

40. 吴康宁,瞿葆奎:《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版。

41. [美]劳伦斯・马奇,布伦达・麦克伊沃,陈静等译:《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上海教育出版社版。

42. 张奇:《SPSS for Windows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43. [美]洛柯,朱光明等译:《如何撰写研究计划书》,重庆大学出版社20版。

44. 邱皓政:《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5. [美]乔伊斯・P.高尔(Joyce P.Gall),M.D.高尔(M.D.Gall),沃尔特・R.博格(walter R.Borg):《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7.[英]Colin Robson.Real World Research,Wiley-Blackwell,2012.

48.[美]Matthew B. Miles, A. Michael Huberman:《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9.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0.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上一篇:中国周边形势分析下一篇:潞城市建队节活动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