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读懂课堂教师(精选8篇)
一、课前
1、体育课程标准的把握能力
体育教师,应紧扣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弄懂、搞熟本门课程必须教授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学科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教学目标全面、明确、恰当、有主次轻重之分。要体现课程标准多元目标的基础上有所侧重、细化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学习目标的难度要适宜、正确处理好学习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及其《解读》,深刻领会和理解课程标准精神,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学实践,创造性实施体育课堂教学,形成教学特色,努力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2、细化体育课程目标能力
体育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目标是由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组成的完整体系。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总要求制订各层次的具体学习目标。具体学习目标一般应该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下)、“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为了更好地表示目标的层次性,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应使用能够体现不同层次意义的行为动词。
3、教材处理能力 教师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应成为教材的主人,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改编、补充和拓展和整合等。能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充实与处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材处理能力主要体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高效率地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的健康和补充、以及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实施。
4、整体备课能力
要从整体上着眼,除了备好教材,又要备学生,更要备方法,还要备场地器材,同时也备自己,在此基础上更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手段。备学生就是分析学生的学情,针对学生及其学习的情况去备课,备方法就是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灵活处理,备教材就是研究教材的难点重点以及内涵与外延,备自己就是自己准备的怎样。
5、教学设计能力
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合理,胸有成竹。教学程序安排科学合理,衔接自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心理健康;教法及教学手段运用自如,突出体育学科特色;能与现代信息技术自然整合、运用恰当、注重实效;注重学法指导,能为学生
提供适合体育学科特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考虑教学的实际条件、重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6、资料积累能力
体育教师应善于把耳闻目睹的各种事物与教学联系起来,并运用到备课和教学中去,那么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就有了质与量上的素材积累,而且对于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十分有益的。在有限的体育课堂中,学生所能够获得的体育信息是十分有限的,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信息,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或各种媒体(如广播、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多渠道地获取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体育知识等有关信息,确保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课中
7、课堂导入能力
导入是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导入能力强的教师会设计出新颖别致的,具有启发性、灵活性、趣味性、衔接性的导入,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每堂课由枯燥变得生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引起学生的内在求知欲。
8、教学秩序控制能力
包括:(1)对学生的控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因素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善于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深层的思想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2)对自己的控制。教师的自我控制包括对自身结构主体的控制和对自身的心境、情绪和情感的控制。(3)对情境的控制。体育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社会情境中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情境直接关系到体育教育活动的成效。要求体育教师具备组织协调的能力,组织学生集体、协调师生关系。
9、课堂管理能力
体育教师课堂管理是通过课堂常常规的建立、课中学习合理的分组、调度,运动量、运动密度的掌握、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场地器材的布置、安全措施、教书育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师生的服装要求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能进行实质性的参与。通过讨论、交流、实验、问答等,解决问题或产生新的想法、疑问。参与学习活动的形式多样、恰当,如师生谈话、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等。
10、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中会有很多偶发事件,教师要保持冷静,启动教育机智,镇定自若地进入“应激”状态,巧妙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消除学生心理的暂时形成的不利兴奋点,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回来。如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及急救措施、发生伤害事故后的现场及处理。
11、语言运用能力
包括:(1)有声语言方面:讲解能力强,语音准确、抑扬顿挫、字正腔圆,遣词造句恰当,用词得当,符合语法,符合逻辑。语言还要精练简洁,饱含感情色彩,精彩流利,语言不仅准确得体还应有感染力;(2)体态语言:是指教师配合有声语言使用或单独使用借以传递某种信息或情感、影响学生的一种非文字语言交流方式,主要包括表情、目光、手势、体态等。
12、教学方法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的,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就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就要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正确运用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激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有计划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等,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方法。同时能恰当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讲
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情境模拟法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特别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等。也包括教师在教授某一运动技术时能够拥有大量的资料旁征博引进行育人。
13、教学手段使用能力
教师能够科学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是驾驭好课堂的重要表现。如合理而艺术的示范和讲解、录像、投影仪、多媒体等,图文声像并茂,可让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教学手段的使用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应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课堂教学情境,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应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强体能练习、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手段。
14、课堂生成能力
敏锐、快速地捕捉各种信息,学生中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根据学生需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保证目标完成。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见解具有挑战性与独创性,使学生能把经过猜想和探索发现的结论作为新的思维素材,去努力探索新的发现。在完成既定学习目标后,又引发起新的思考,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激发起新的思维兴趣。
15、互动交际能力
体育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性、交往的学习氛围,只有在民主、交往中,学生才能主动的发展性地去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讨论、提问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相关活动,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应得到及时支持,不同能力学生在小组中应有效地合作与竞争,使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思考,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现出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并发表见解。在学习活动中,使师生、生生能进行深层的思考和交流,能构建师生、生生及媒体之间信息交流的立体结构,信息交流充分。
16、提问设计能力
能设计激活学生思维的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问题,使问题成为教师驾驭课堂的有效手段。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的目标要明确、问题设计的层次要清晰、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当、问题设计的角度要新颖,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兴趣等。
17、教学时间把握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调控好教学内容的分配时间,一定要严格按照备课的内容有序的进行教学,同时要按时结束一堂课,做到准时下课,不可提前,更不可拖课。
18、心理分析能力
包括教师敏锐准确的判断能力,更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复杂的个性、复杂的心理的掌握。教师能综合来自各方面的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对教学进行分析、评价或定性的思维过程。
三、课后
19、教学反思能力
通过对教学反思能力的运用,可促进教学的发展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为今后的教学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反思不仅包括课后反思,还包括课内的反思,从而能灵活监控自己的教学,这也是一种教师的元认知能力。
20、教学评价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能的增强和学习行为的变化等方面。故此,在每一堂课结束后,及时地、客观地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查、检测,对教学过程的总结、评价获取信息,形成一定的结论,以调节未来教学的活动过程。无论是成功的课堂教学,还是失败的课堂教学,教师都应具备科学的检查、检测、总结、评价能力,尤其是要加强对学生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境与合作评价中的定性与定量、形成性与终结性、相对性与绝对性、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合理运用体育学习评价结果。
21、教学研究能力
一、为了你———教育的终极目标
广义说,“为了你”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少学校在校园醒目处有这样的条幅: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就是学校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指学校教育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未来、学生的快乐;而“为了一切学生”直指教育的公平与正义,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学得快乐,学有所得,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狭义讲,“为了你”道出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现实课堂中,有的依然是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讲到底,忽略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知识是否理解,方法是否掌握,能力是否提升,更谈不上学生心里的感受;有的课堂冠以“新理念”,冗长花哨的情境、一问一答式的互动、眼花缭乱的动画,教者感觉良好,学生却不知所云。
二、走近你———亲师才能信“道”
“走近你”就是教学要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课堂教学活动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富兰克林说,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中国也有句古语:亲其师,信其道。时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喜欢某一门学科, 源于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教师健全的人格、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艺、优雅的谈吐都成为学生“喜欢”的理由,有时教师一个“不经意”的关心就会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近你”不是教师对学生几句廉价的表扬,也不是学生毫无意义的鼓掌,而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认知。当学生“不友好”时一个善意的眼神,当学生茫然时一个友情的提醒,当学生困惑时一个及时的点拨, 当学生成功时一个恰当的鼓励……这一切都是尊重学生的具体体现。
三、读懂你———你了解学生多少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读懂你,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认知基础和结构,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是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一种内驱力和原动力,属于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只有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原动力, 增强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比如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创造满足学生成功欲望的条件……
二是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 2011版) 强调: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 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介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可能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指教学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即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之上;第二,要朝着在教师、同伴帮助和学生自己的努力之下可以达成的认知水平,即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没有思维含量或超越学生认知的教学行为都是无效的教学行为。
比如初中阶段方程的教学。不少课堂总是“零”起点,先以天平为问题情境,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得到方程,进而研究一元一次方程、方程解和解方程的概念,研究等式的基本性质,接着是如何解方程、方程的应用。那么这种教法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了吗? 先来看看初中和小学教材关于方程部分是如何安排的。
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4.1一元一次方程”的“从问题到方程”是从几个现实问题分别列出方程, 通过所列方程分析共同特征:( 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元) ;( 2) 未知数的指数是1( 次) ,从而得到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接着研究方程的解、等式性质和解方程,即利用等式性质把方程化为x=a的形式( 即解方程) 。而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章“ 方程”已经出现了方程、解方程的定义,等式、不等式与方程的区别、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列简易方程,利用等式性质解简易方程,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等知识,就问题解决形式来说, 小学生已经经历了从列算式求解到设x( 即未知数) 列简易方程求解的过程;从数学思维方式说, 小学生经历了从逆向思维到正向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通过列方程与列算式的比较感受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 ( 这正是学习方程知识的必要性。这里或许是出于对学生认知螺旋式上升的考虑, 小学与初中教材也有不少是交叉重叠的) 。
从小学、初中相关教材分析可知,学生小学已具有方程初步知识,因此,初中阶段方程教学应该确定如下教学内容:1.通过实际问题列出相关等式巩固方程的概念;2.由所列方程的共同属性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3.学习方程解的概念,并强化检验方程解的必要性;4.通过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复习等式的性质,由学生归纳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并规范解方程的步骤;5.进行解方程的变式训练( 由简单到复杂)和应用。这样既避免了简单的、重复的教学活动,又能在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的同时, 激发起学生对新知探求的兴趣,从而做到新、旧知识的同化、顺应和重构。
三是把握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少数学教师在学生进入初中不久就把中考题下放给学生练习,美其名曰让学生尽早适应,殊不知中考题是针对经过初中三年数学学习和综合复习、已具有一定的心智能力和思维高度的九年级学生而言的。而对于初中起始年级学生而言,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心智水平相对较低,此时面对中考题还“火候未到”,学生在困难重重、屡屡碰壁之后,会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智特征和个体差异,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起点和教学方法。
四、依靠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生成的、互动的、灵动的活动过程, 是师生积极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江苏省南通市教科研中心符永平先生由开发的“一元二次方程”一节课就较好地体现了“ 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断:
( 在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列出方程2x2-25=0,x2-x=0,x2+4x-7=0。 )
师:你知道这节课的标题吗?
生1:一元二次方程。
生2:好像问题很多。
师: 就这三个方程, 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对吗?
生2:对。
师:如果让你来编写教材,应该怎样编写?
生3:先研究定义,再研究解法,最后是应用。
师:为什么要这样编写?
生4:方程学习基本都是这三部分。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编写教材,那我们第一步来研究定义,你们学过哪些方程?
生5: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
师:出示填空:上述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生6:含1个未知数、未知数指数是2的等式。
师:仅仅是等式?
生6:方程。
师:指数? 都是2?
生7:最高次数。
…
从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 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定课的标题,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从而主动地思考:一是回忆已有的经验,二是分析三个方程的特征,进而作出判断。接着,教者让学生当小主编,“编写教材”,学生仍然根据已有认知经验,说出“定义、解法、应用”三部分,这里教师不留痕迹地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建构了知识体系,同时得出了研究方程的一般过程与方法。然后根据一般过程研究定义,教者提问“你学过哪些方程”,再出示“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填空。前者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实际上起到一个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三个方程的共同的本质属性, 联系学过的给方程下定义的方法, 学生自然而然地给一元二次方程下了定义。
这里所有的知识、体系、思想、方法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建构、自我完善、自我反思,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放手”不是放任,而是教师的引导、追问、等待、激励,充分凸显了教师的智慧、勇气、耐心和教学艺术。
由此可见: 教学活动也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发现、学生提出,又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决非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师及时的引导、点拨和示范必不可少。比如,当学生在一个新概念形成阶段,对概念理解还不太清晰时, 教师可以反问:是吗? 并继续追问:一定是吗? 这就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刻思考;再如:像一些代数运算、解方程、几何的证明等程序性较强的知识, 在起始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板书示范;又如:在学生经历数学探究活动后,教师对一些思想、方法做必要的点拨、归纳和提升……
关键词:教材研读;学生实际;情趣;信息化;创造性;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所使用的数学教材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教材的研读中,应该做到根据课程标准、数学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既能“钻进去”——领悟教材的内涵,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又能“跳出来”——在教材提供的素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有所创新,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给教师的教材研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就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研读教材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里的经验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北师大版教材的编写正是从这一数学学习过程的本质出发,体现出了“生活即数学”的理念。内容的呈现方式一般是从生活实例切入,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或实验操作等活动,进而归纳出数学结论。当学生数学探究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的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学生主动地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实现“再创造”,促进数学的学习。
如,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4页《小数的意义》(二)中,就安排了《黑板有多长》的教学内容。这样的编排极具生活化,学生在教室里学习,对黑板非常熟悉,但真要让学生说出黑板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恐怕是互相观望难以回答。这时,教师提出:你想知道黑板的长与宽是多少吗?学生会情绪高涨,积极动手测量。如果学生用米尺去测量,会发现黑板长不是整米数,而是2米还多36厘米,即2米36厘米。教师提出用只含“米”的单名数怎样表示呢?学生困惑了,教师再适时点拨,这样学生探究的兴趣愈浓,就会更加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而解决这一难题。
二、研读教材要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
课堂是活的,是动态的,更是灵活多变的。“复习铺垫→讲授新知→巩固练习”,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式单调,教育思想陈旧,教师讲授太多,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情感未发挥出来,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在提供知识素材的同时,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类型和多样的教学形式,这样就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常用的教学类型如观察、思考、操作、实验、实践等;教学形式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类型变化和形式的多样,使课堂气氛活跃,动静交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例如,四年级上册的《认识小数》,教材中安排了多种情境不同形式认识小数:有矩形图表示小数,线段表示小数,人民币表示小数,计算器表示小数等,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和实践,适合开展探究式和讨论式学习,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途径。
三、研读教材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知识的形成注重过程,教材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十分详尽地予以呈现,学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仅仅看书本、听讲解,而自己不去亲历是学不会的。作为教师,应该用好、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把教材上的书面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中走一遭,亲历其过程,主动建构对数学的理解。
四、研读教材要注重情趣与信息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材中的情境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铺垫,随着“班班通”的普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走进了课堂,课堂教学逐渐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
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教师采用故事导入:(多媒体课件辅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一天,有个以“金刀”为首的好汉,劫富济贫来到富阳县,抓了五位财主,关押在山洞里,想筹齐1000大洋,便限他们各拿出总数的,也就是200大洋,但他们都说自己没那么多钱。这时,一位姓余的财主向“金刀”求情说:“金大侠,放了我吧,我家真的没那么多钱,凑不齐,您看我拿_____或_____行吗?”这话一出,其他四位财主也随声附和,向“金刀”求情,都叫苦说自己没钱,真拿不出_____,愿意拿出_____或_____“金刀”听了大笑,说:那就依你们所言每人拿出_____吧,可一算是500大洋。财主们一听都呆了,惊问“金刀”:怎么_____比_____还多呀?好汉们都笑了,而五位财主张大着嘴目瞪口呆。(学生们都笑了)这时,教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积极投入到新课的探究中去。可见,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研读教材是教师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教师研读和使用教材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处理,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才能让学生去感受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备课,其实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因此,在备课的具体工作中,备学生才是核心环节,备学生的备课质量对于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常态课背景下,教师课前应如何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做好“备学生”这一环节,真正读懂学生呢??这就要做到“四个读懂”。
1、读懂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学习新知,必须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这个道理跟盖房子是一样的,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建造才能使房子更坚固,空中楼阁只能是海市蜃楼。如果我们施教前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并以此为基点铺设教学之路,课堂教学才会给人以踏实之感。因此,教师备课时要通过作业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了上节课教学目标中的哪些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本节课哪些知识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点拨,哪些知识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哪些哪些知识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点拨,哪些知识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哪些知识需要进行合作探究,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直接讲解等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开展好教学,收到好的效果。
2、读懂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它对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对学生的预习、听讲、问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习惯,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教学才能随机应变,游刃有余。比如,教师在新学期发现刚接手的班级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也不知道要怎样预习,教师就可以制作一张预习常规卡片,让学生卡片,让学生按照卡片上的要求预习,久而久之,必能养成预习习惯。如果教师了解到该班学生发言不太积极。在教学时就要有耐心,经常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乐于发言,敢于表达。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长善救失、分类指导,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会大大增强。
3、读懂学生的生活背景
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经历不同,形成的对社会、对学习的观点和态度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些背景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记得一次在课堂上出了这样一道题:今天爷爷挑了10担水,每桶水30千克,请问爷爷一共挑了多少千克水?当老师检查练习情况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写错了.包括一些好同学,做错的原因是学生不知道一担水有几只水桶。这是老师没有考虑到现在的城市学生缺少挑水的知识背景,所以课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局面。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缺乏生活体验,就缺乏应有的解读文本的基础。
4、读懂学生的身心特征
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因为“知其心”,才特征呢?据研究表明:儿童具有想象力丰富、喜欢趣味性、好动爱表现等心理特点。因此。教师教学对要充分利用学生盼心理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了解学生一般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备课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他们在课堂上的情感需求、智能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学学会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预测学习过程和效果,为课堂营造生成的空间,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个关注”:关注人体差异、关注情感需求、关注认知障碍、关注生成空间。
幼儿教师《读懂幼儿的思维》心得体会一
粗粗翻阅这本书,让我觉得内容理论、难懂,书中并没有绚丽和华美的词语,也没有生动的例子,似乎是一本很理论的教科书。但不知是文中偶尔的句子吸引着我,还是因为简单的例子与我的工作有关,我想去了解幼儿。我逐渐地放慢了阅读的速度,内心与之共鸣。
用心良苦――这是我看完全书对本书的笔者们的感受。
书中使用了一些有关幼儿交谈、行为、表征和思维的案例,这些案例都来自于笔者10年来在从教经历中对幼儿所做的观察。笔者用这些案例说明了幼儿的图式的某些特点,证实了他们作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提出了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改造实践的方法。每一个案例都是笔者精心观察、记录的结果,也做了一次比较深入地思考幼儿的行为和互动的尝试,是深入幼儿内心世界的一次发现之旅。
回归――这是笔者告诉我们读懂幼儿最简单的方式。
幼儿的思维是有价值的、珍贵的,幼儿是有能力的思考者和学习者,笔者告诉我们如何尝试回到我们熟知的孩童时代,去进行自己的观察,提升自己对于幼儿思维的思考,思考如何在支持、挑战、拓展幼儿的思维与学习的动态过程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
幼儿需要教师专业化的敏锐的反馈,需要教师思考他们的活动,应答他们的新思想和新经验,而幼儿的这些新思想和新经验来源于教师,来源于教师依据幼儿的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思考给予他们的反馈。这样一种丰富的历程超越了抽象的原则,依靠着高深的知识,凭借着责任心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反馈和应答。
规则――建立以规则为基础的幼儿教育体系愈来愈重要。
如果专业教育工作者想与家长进行合作,就必须制定合作的规则,这是合作的基础。书中为我们总结了六条规则:1.父母是幼儿主要的教养者;2.一致性、连续性和渐进性;3.机会平等;4.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安排工作;5.尊重;6.从爱意中行驶权利。这些规则有助于我们根据所从事的集体活动与家长和幼儿一起制定我们自己的合作规则。
继续翻看着,细细品位着,笔者给予我们许多工作的启示,为我们揭示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
不要太匆忙,一天一个点滴,一天一个解释,一天一个回想,一天一点思考,相信我们会慢慢地学会去读懂幼儿的思维,直入儿童的内心做个好老师!
幼儿教师《读懂幼儿的思维》心得体会二
“婴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掌握环境和征服世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和驱力。”本书译者开篇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良多。是啊,既然幼儿本身就是学习者,所以如何来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就成了我们老师们的一个首要任务。如何做好这一点,就要靠我们的细心与用心。
一、细心去发现。
在很多游戏中,具有很大自由度的自主游戏,一直是幼儿们的最爱,在自主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自由地玩乐,从中获取着自己需要的知识经验。正如本书第5页中“8 岁卡门和7岁约翰之间的对话”,其实事情的越因很简单,就是他们俩帮玩具娃娃洗澡与洗玩具娃娃的衣服。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笔者却捕捉到了这一细节,在关注他们的对话中,发现孩子们其实是一种有目的、合作的玩,他们在其中不仅交流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还能一起用所得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碰到的困难,其中有假设、有实践、有结论。而这种发现,就能很好地帮助老师建立对孩子自身经验的认识,不断创设有利的环境,从而帮助孩子们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可见,孩子们的学习远处不在,关键在于老师要具有一双慧眼,不断发现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从而做好自己“支持者”的角色。
二、用心去引领。
老师在发现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与兴趣点后,如何来进行引领,则又是一项关键。在这其中,老师首先要进行分析选择,选取其中有价值的点,来进行进一步的生成活动。因为孩子毕竞是孩子,认知能力差,是非观念不清晰,盲目地随着幼儿走,就失去了老师的引领作用,也会让孩子们走入误区。如本书第4页中“6岁艾沙卡的故事”,老师在得知艾沙卡洗汽车的发现后,敏感地捕捉到了其中的价值,从而设置了一些场景,来引导艾沙卡进一步的实验。虽然学习并不是在学校开始、在学校结束的,但和妈妈洗车的经验开启了艾沙卡的思维之窗,而老师的引领与帮助,通过在学校和同伴们一起进行的活动,艾沙卡的经验进一步获得了扩展,这其中,老师的引领作用就是其中的关键。
细心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与游戏,用心去引领其中有价值的点,那么我们老师就能真正读懂孩子们的思维,与他们靠得更近,真正做好我们“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引领者与合作者”。
新型的教师角色定位——读《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有感 寒假里接着继续暑假没看完的书《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看到第十章节之后又所感悟:对瑞吉欧教育来说,教师的角色既不是母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伴,而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f.霍钦斯语)。在瑞吉欧的教育者那里,教师支持儿童的学习并不简单地表现为“传道、授业、解惑”。把知识呈现给儿童或回答他们的问题,并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帮助他们自己发现答案比前者重要得多。
因此,幼儿教师要做到始终是“新”,这个“新”不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定位的“更新”。新型的教师角色定位。在有关介绍瑞吉欧的文体中,大致对瑞吉欧的教师的专业性作了如下描述:①促进儿童在认知、社会、情绪、创造力和身体各方面均衡地学习;②班级管理;③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布置;④提供儿童适当的保育与辅导;⑤行政事务上的沟通与协调;⑥追求自我在专业上的成长。在分析了教师在瑞吉欧课程发展中的作用后,我想用这样的语句来形容比较贴切:“教师是幼儿的伙伴、倾听者;是支持者、引导者;是学习者、研究者。
另外瑞吉欧教师的工作都能做到多、细、深。多是指观察得多,记录得多,对于幼儿的一举一动都观察得非常仔细,有很多的项目的策划也是从观察中得来;细是指不仅观察地细而且研究地也非常的细,比如:海蒂是个4岁大的孩子,她不喜欢看到汤姆老师的脸上戴着一个和实物一般大小的丽莎老师的面具。海蒂告诉汤姆:“你不可以这样子,那是丽莎的名字。”教师就将这句话记录下来,并认真研究海蒂抱怨的真正的含义?4岁孩子无法分辨代表物品的文字与代表的文字之间的不同,海蒂把所有的字当作是代表物品的象征符号,所以她用“名字”来代表“脸孔”这是她的认知,研究了以后,教师就能站在一个更好的位置去协调和建构她的进展。深是指教师在规划组织时,能引导幼儿向更深的内容进行挑战,如:有一组幼儿对于窗外高大的向日葵感到兴趣,他们十分惊讶向日葵里头竟然有这么多的种子,教师觉得向日葵的花应该在幼儿的记忆中长久保存,便提议幼儿用纸与彩笔制作一朵开花的向日葵。这些画成功地完成了,幼儿在画中注意到每一颗小种子,老师与小朋友都同意这个画画活动增加了他们对从没注意过的细节的变化。
但教师还是觉得活动比较狭隘,她询问幼儿为何对于向日葵的种子感到惊讶,幼儿回答说他们记得在6星期前种的向日葵子,而现在向日葵花的种子就象当初他们种在土里的一样。于是教师又建议幼儿画出这些种子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画出他们无法观察到的,画出他们认为种子在向日葵里产生的步骤。结果幼儿画的画五花八门,表现了幼儿的才智,突显了幼儿的想象能力。
用唯美的灵魂去锻造完美的心灵
自从在两年前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之后,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充满兴趣,一种追探的愿望十分强烈,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几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迪。尤其是一个个小案例给我提供了教育的对比,如同一面面镜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径,也透视出我的教育反思点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对比事例谈谈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情景对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搀着一位小孙子正从我家楼下经过,老奶奶看见花坛中有一棵月季花树上盛开真粉色的月季花,一边走一边对小孙子说:“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儿园。”小孙子说:“老师说:‘公园的花不能摘,大家要爱护。’”老奶奶说:“老师又没看见,你对老师说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说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开得最大、最艳的一朵。我亲眼见证摘花经过,却没有上前阻拦和教育,只是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教师的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只是纯粹的课堂或是口头文化还是应该体现在教育波及的整个生活?”在这个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无为者。
情景对比二:在艺术主题活动《秋》的活动背景下,小婕带来了香扑扑的桂花,整个班级弥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温馨和甜蜜。
小忆低声说:“这个花我看见在滨河花园摘的。”小婕的脸一下子暗沉,斜眼看着小忆。眼神中仿佛说:“谁让你说的!”我相信小忆的话,因为他是小婕的邻居,他们又是好朋友。听后,我了小婕花真正来源,小婕不置可否。这时,老师采用说教的口吻说:“小婕把花带到幼儿园,说明她有关心班级,爱同伴的心意,但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接着说:“如果有了这份心意,最好怎么做合适呢?”
又接着说:“公园里的花是公共绿地,大家要爱护,才能美化我们居住的环境。”
三个相似的事例,却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种不同教育行为,也反映出不同儿童观影响下的教育行为,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却发人深省。我的教育起点在行为规范的本身,是幼儿耳熟能详的、条条框框的规则,缺乏人性和情感性,显得比较生硬和枯燥,以说为主,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孩子说说都会、听听都懂、就是做做脱轨。”第二个教育无力的案例就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却意味深长,让教育者记忆终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学当成一门“目中无人”的学科,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学问,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情感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需要有唯美的灵魂、高尚的道德、资深的专业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锻造他们完美纯洁的心灵。
教和学既统一又对立。当教师的方法得体时,学生们就喜欢学、自觉学,教和学会达到和谐统一;当教师的方法简单乏味、无创新时,教和学就成了对立,学生们就会感到是教师强迫他们学,而他们本身又不爱学。在教和学的关系中,学是主体,教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只能占四分之一的地位。很多教师都以为,好学生是自己教会的,学习后进的学生是天生的差,是脑子笨。其实,只要仔细地想一想我们就能明白,不管我们怎么教,如果学生本人不动脑筋,不想学,那么他(她)是什么也学不会的。因此,教师在课堂里的作用是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这就要求教师把重点放在组织课堂的教学活动上。组织教学活动就是指:在一节课的什么时间组织什么样的活动,是集体活动还是个人活动,是朗读还是游戏;活动是在座位上进行,还是离开座位到黑板前面进行;是多让好学生在课上发言,还是多给差生一些发言机会;是听说领先还是语法领先;是英汉互译式的上课,还是只讲英语,多给学生创造听英语的机会等等。
1.朗读 在成功的课堂教学中,集体和个人活动都要有,集体活动往往为课堂营造一种气势,集体朗读课文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每次上课的时候都让学生朗读前5课的短文和句子,学生们就会感到他们在一个一个地征服敌人,而每一篇会读的短文又是他们成功的硕果。在朗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指导,特别是对学生念的每一个音是否准确要有正确的判断,然后纠正错误的发音。另外,发觉大家朗读的声音突然变小了,就应该知道学生对此句不熟悉,则应反复带读几遍。同时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是否发音。总之,朗读多了对学生有利,也便于家长的检查。许多学生都把朗读作为一种骄傲的资本,如果家长或教师让孩子念英语,他会很乐意地找出他最熟悉的段落朗读。朗读的用途很多,一方面,当班里的纪律较乱时,只要一开始朗读,秩序就会逐渐地好起来。朗读可以使大家团结一致,互相照顾,互相鼓励。另一方面,朗读可以使别人了解教师所教英语的水平。读音的正确、语调和语气的变化都能体现出教师在平常训练中所下的功夫。再者,朗读还可以成为家长检测孩子学习的手段。要注意的是朗读要分段进行,在两节课甚至四节课中,要把朗读分成几次进行,不要顾前不顾后。
2.活动 少儿学英语是坐不住的,他们能保持纪律的时间很短,通常只有3~5分钟,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组织活动来协调。当纪律特别好时,就可以马上开始搞游戏活动,一旦纪律有问题时,就马上组织朗读,或用笔头练习的方式来解决。笔头练习只是为了让学生们迅速安静下来。一般来说,在课堂上不应有太多的笔头练习,上课的时间是很宝贵的,应尽量让学生进行听、说训练,许多复习、拼写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听、说来完成。
在组织活动时,要事前进行设计,不打无准备之仗。每做一次活动,就让它成功一次,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们天天期盼着来上学,进行活动。活动的时间不宜太长,通常以5~10分钟为宜。活动时间太短了,学生的兴趣还没有起来,时间太长了,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特别是喧闹的场面会给旁观者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通常来说,每上一次课就应该有几次小规模的活动。活动与活动之间不要安排得太近,更不要在上课的开始就从事游戏活动。因为游戏是用来调节课堂气氛的一个手段,它只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如果一上课就进行游戏,就不容易很好地控制课堂气氛。游戏应在学生学习比较疲劳、乏味时进行,而不应该代替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但也不要把几个游戏都放在后面一起进行,这样会给孩子们形成一种错觉,前面是学习,后面是玩,后面的活动不属于学习范畴,所以纪律就会有些松弛。
新课程课堂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 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 随时调节整个教学环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谈点认识:
一、认真备课, 充分考虑学生因素
新课标要求所有课程的学习, 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 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 并展开讨论探究。因此, 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 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 并提供了众多有趣的实际问题, 所以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 课备好, 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教学课件等。教师自己制作一些教具, 或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一些学具, 学生会很感兴趣, 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课时, 要关注学生在想什么、思考什么、需要什么, 发现学生的优点要及时表扬;要关爱学生, 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 让学生有满足感、成就感, 使学生的身心放松;要尊重学生, 与学生平等交流, 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标要求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认真钻研教材, 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巧设合作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要随时解答和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 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 启发学生勤于动脑。但是, 由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均衡, 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致使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三、重视学生情感教育,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 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效果。所以, 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 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中学生情感丰富, 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 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 在提问、练习中, 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 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 当他们达到教学要求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 并不断鼓励他们, 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 教师应保持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 要面带微笑, 语言亲切, 多用礼貌用语。教师良好的文化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 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 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教师既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意见, 又要兼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这样的授课环境中, 教师完成了传道者、解惑者、朋友等角色, 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如果教师过分严肃, 指令性语言过多, 学生就会沦为知识的容器, 只是被动接受, 课堂上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学透理论、明确宗旨
高效课堂理念是推进工作的“灵魂”,理念陈旧的教师将被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淘汰。为此,教师要学透高效课堂理论,明确高效课堂宗旨,解决教学理念陈旧的问题。
学透高效课堂理论。除学校制定推进高效课堂战略、制订推进高效课堂的制度如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外,教师必须重视更新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把推进高效课堂的工作作为加强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通过高效课堂的推进工作,逐步端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抛弃厌学弃学想法,让他们各学科之间的发展逐步平衡,学习效果稳步提升。教师可通过学习领会高效课堂精神,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加强理论学习,由点到面、由理论到实践逐步取得成效。
明确高效课堂宗旨。“高效课堂”的宗旨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效,基本思路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前置,教师先设计好“导学案”让学生自学,对于一些比较简单、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提前自主学习解决,课堂上进行解疑答难,从而避免学生做无用功,节省学习时间,以达到高效的目的。教师只有掌握高效课堂的相关理论,使自己转变观念,并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实践,更新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
二、转变角色、创新教法
在现实中,教师按“教的思路进行教学”,教师主讲,学生记笔记的模式普遍存在,课堂上教师永远是主角;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参与,对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质疑创新精神的培养无从下手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学习起来非常被动,经常疲于应付,学习效果越来越差。因此,教师的角色转变和教法创新是推进工作的“瓶颈”问题,瓶颈不突破,高效课堂推进工作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师生转换角色。教师的角色要由主演改为导演,让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教师作为导演,应先设计好“导学案”让学生自学,改“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先学后教”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一个历史性改革与突破,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它使课堂教学重心前移;然后根据教情和学情准备好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按照“剧情”的发展,把握好节奏,使学生各自精彩地参与“表演”。“导”的实质就是通过角色转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而制定、调整教学策略。
创新教法。备课改为教学设计后,把传统的培优式、讲述式等教学方法改为导入式、启发式、讨论式、比较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改变传授知识为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能力。如在初二历史《辛亥革命》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导入框”提出“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也可用电脑屏幕显示孙中山像,让学生说说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等,由此导入新课,然后再用“探究法”一步一步探究辛亥革命的过程。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变化合理控制课堂节奏,科学分配教学时间,对学生的活动或回答及时点评和引导,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这样,逐渐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和获取的过程。
三、指导学法、培养“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主要指导如预习、复习、做好课堂笔记、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找准切入点、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差异比较法、表格比较法、纵横联系法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变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学会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如同样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对重点内容“兴中会”“同盟会”的建立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内容包括名称、成立时间、成立地点、创建人、纲领、性质等,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重点知识。
处理好学生“应付学”向“会学习”的转变。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动学习思维,让学生有思考、质疑、探究、回答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可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激励和鼓励学生,恰当地表扬学生质疑探究、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安排一系列教学事项、提供学习目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呈现各种音视频、激励回忆、讨论总结、练习作业、反馈信息、迁移应用、实验操作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配合协调。如此培养,如此坚持,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逐步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最终由“学会”变成“会学”。
【教师如何读懂课堂教师】推荐阅读:
教师如何管理好课堂05-26
教师课堂教学如何评语10-18
技校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研究05-28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06-2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11-19
如何成为一名教师10-05
如何培养青年教师10-10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12-10
教师如何做到立德树人05-25
如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