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植物写生》美术教案(精选10篇)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目的通过对植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的观察物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身边植物,让学生感受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体验植物带给人的美感,感受自然的美。同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作用等。自然地渗透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对各种植物的描写,培养学生深入观察,提高他们用线表现的方法。
教学重点:深入观察植物的前后关系进行大胆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生造型的表现能力。
教学难点:线条的繁简、疏密变化,细致的观察,精细的表现;构图大方、以及画面的整体感。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问答法等。教学准备课件、盆栽植物、勾线笔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讲授新课课件出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植物,让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植物的特征、姿态。板书课题:植物写生, 解题指导学生欣赏中国画(君子兰)学习他们线条的粗细变化。同时介绍画的简单知识,强调深入反复观察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欣赏学生优秀作品着重讲他们的不同处理手法。进一步分析观察各种植物的结构与花纹。
学生讨论。学生欣赏学生欣赏了解反复观察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观察各种植物的结构与花纹
三、完成作业学生仔细观察,并用铅笔起小稿,教师巡视辅导。学生仔细观察,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继续完成作业结合上次作业完成情况。
请学生谈:通过观察各种植物,你发现了他们有哪些特征?
1、说一说,所画植物的生长特点?
2、不同角度的花和叶各有什么不同?
3、植物的前后关系如何表现?学生作画,教师巡视辅导,要强调用线时,注意线条的疏密、繁简、长短等变化。以小组进行研究、讨论学生作画 谈话导入
公园、植物园里、花坛里、我们的家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有高有矮、有疏有密、枝叶旺盛、千姿百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色彩。(出示课题)
2.课件展示各种植物图片,提出问题,学生分组探究。
①你喜欢这些植物吗?你知道它们各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吗? ②你知道一些植物的寓意吗?
③这些植物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每片叶子有区别吗
(二)解疑和探
1.请几位学生说说讨论结果。2.观察教室中的植物。
提问:你观察到植物的叶子(花)有什么不同?(结合书中的图片)通过欣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叶子有前后遮挡、有大有小,不同角度看到的叶子形态上有所不同…… 提出问题: 画家抓住了植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表现的作品表现出画家的什么情感
小组和作探究,初步感受画家如何用丰富的线:如疏密、长短、曲直、穿插等变化,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特点及自己的情感。4.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材上的几幅学生作业。师:教材上的学生作业哪部分画得好?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认识不同角度的花和叶形状各有不同。师:这些孩子的画对你有哪些启发呢?
生:表现形式可以是刮画、国画、线描、等等。生:画的时候注意线条的前后穿插。
引导学生认识在绘画中,植物的前后关系可以用虚实变化、大小变化、粗细变化、穿插变化。
三、质疑再探 选择几种植物提出问题。
(1)说一说,所观察的植物的生长特点。(2)不同角度的花和叶各有什么不同?(3)植物的前后关系如何表现?
请学生进行分析特征、姿态,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先观察它们的全貌,说出它们的特征。纠正那种上来只看植物细节的错误方法
四、拓展运用
1.说一说画植物写生应注意什么?
2.教师在黑板上简单演示植物写生方法,画两幅,一幅前后关系处理得当,一幅前后关系混乱的两幅植物写生图。引导学生巩固刚才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认识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三、作品展示
1、小组自评。
2、全班互评。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是制定整个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 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 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运作。
1. 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1) 知识与技能: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 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 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 过程与方法: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 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激发创造精神, 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完善人格。
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 《百变团花》的教学目标有如下几个。知识与技能:欣赏及学习制作团花的方法, 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剪团花及装饰教室,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及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剪纸和折纸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制作出呈放射状的剪纸过程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情。
2. 分目标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对“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提出了这样的分目标: (1) 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 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 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 根据意图选择材料, 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 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 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 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 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 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根据以上要求, 《百变团花》一课的分目标为:
通过欣赏学习制作团花的方法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通过动手制作团花,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及合作能力;通过用剪纸和折纸相结合的方法制作团花, 让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认知的过程, 是身心发展的过程, 即由不知到知、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历程。教学过程是为教学目标而存在的,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要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美术课堂有效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一步步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学目标就像一只握着拳头的手, 教学过程就是一点点地打开、掰开手指头的过程, 这样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就是有效的教学过程。《百变团花》这一课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过程实现。
1. 看的过程艺术
教师讲述团花的历史及部分作品。 (出示课件)
(1) 说说这两个团花有什么图案?人们剪这幅团花时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寒梅报春寓意吉祥喜庆, 五只蝙蝠象征五福, 我们称它为“梅开五福”, 寓意新年的祝福。 (用于春节, 寓意福到了)
利用莲花、鱼的谐音和图形组成“连年有余”的吉祥图案称为“年年有余”, 寓意富裕有余的美好生活。
(2) 老师这里还有两张团花, 大家仔细观察上面的图案, 猜一猜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 (出示图案:喜字团花———用于婚嫁, 福禄寿喜———用于生日祝寿)
(3) 同学们, 团花真漂亮, 你们可千万别小看这些团花,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有很多用途呢!可把团花用在哪儿? (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在生活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团花,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拓展学生的视野, 了解民间团花的历史和文化。这个环节主要想让知道什么, 看什么, 泛泛地看不行, 而是需要围绕目标来看, 它美在哪里, 并注重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提升。
2. 做的过程艺术
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 你这团花的边缘轮廓很特别, 是怎么剪的?
(2) 谁知道剪掉的是团花中的什么部分?
(3) 你会剪圆形的团花吗?
(4) 分散成了碎纸片了, 是什么原因?
(5) 请剪得好的学生示范 (步骤:折—画—剪)
(6) 在设计镂空的部分时, 大小和团花的整体比例要适度, 否则不好看。另外, 镂空部分的花纹只要画出一半, 剪好打开后就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镂空的花纹了。
设计意图: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 能够再学到新的方法, 这部分也是最重要的, 探究方法一定要到位, 一定要亲身经历, 亲手制作才能得出方法———折、画、剪。
3. 悟的过程艺术
(1) 教师提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大花篮, 想在里面装上美丽的花, 你们可要认真剪, 漂亮的花才能放进我的篮子里。
(2) 提示:折纸时, 捏住中心点角对折;剪纸时, 选择三种以上的花纹;打开时, 要慢速轻轻打开。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 剪出没学过的花纹,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学生自由粘贴时, 教师提醒注意色彩搭配及粘贴均匀。
设计意图:欣赏作品, 体会剪纸给大家带来的欢乐气氛。学生通过艺术作品, 感受到创作的快乐,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中对“有效教学方法”的概括是这样的: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谋划和设计, 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思想观点和发展学生思维活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百变团花》导入:“今天, 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想看吗?一张正方形的纸把它剪三下, 让它变个样子, 你们相信吗?那可要睁大眼睛看好了。来, 你们帮我数‘1、2、3’, 瞧, 漂亮吧!哈哈, 你们上当啦, 这不是魔术, 只是一种剪纸方式。它把剪纸和折纸结合在一起, 剪出漂亮的图案。对了, 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百变团花》。”
设计意图:在40分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讲解一定不要超过15分钟, 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动手操作, 去感悟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2. 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展示各种实物、教具, 或进行示范性实验, 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 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对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百变团花》教学过程片段。
教师发放准备好的团花作品。
师:这些团花是如何制作的?团花身上的花纹有哪些是你们认识的?
设计意图:通过成型的作品, 学生沟通交流实践学习方式,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并掌握折、画、剪等制作方法, 知道毛毛纹、月牙纹、柳叶纹、圆点、燕尾纹、瓜子点等, 在欣赏的同时教师进行演示和示范, 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启发学生想象, 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谈话法
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提问法”, 是指教师通过口头提问的形式,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判断、推理, 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百变团花》教学过程片段。
师:谁知道剪掉的是团花中的什么部分?
生:剪掉的是不要的, 空的部分我们叫它镂空。
师:你会剪圆形的团花吗?
生:折的次数越多就越圆。
师:分散成了碎纸片了, 是什么原因?
生:剪的时候, 上下左右不能剪到头。
设计意图:在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很重要的, 不要急于得出结论, 要让学生亲自在做中学、在做中发现。
四、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所谓教学评价, 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 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 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 通过系统地搜集有关教学的信息, 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 评价时机
在美术教学活动开始时, 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进行评价, 具有积极的导向功能;在美术创作教学过程中把握评价时机, 从学生是否对美术学习有兴趣、能否对材料展开想象、能否利用材料进行充分表达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来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 注重评价的层次性, 特别要重视合作学习中的评价;评价活动要体现全员性、鼓励性, 切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2. 评价方式
(1) 自评。自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只有当学习者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以及对达到的目的程度负起责任时, 他才是真正的学习, 才会对自己的学习真正地负责。自我评价确立了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2) 组评。小组内相互评价, 亦指“互评”, 是指互相评价和反馈, 针对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或肯定, 或否定, 或作补充, 并陈述出自己的理由。在评价过程中, 由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 能够看到他人的长处, 同时也能注意到自己的不足, 有利于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3) 师评。师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 美术课堂评价应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的, 教师的评价的目的不是分等级, 而是促进发展, 运用“如果你这样做会更好、更漂亮”等激励性的语言很重要。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 评价标准
课程标准指出应用设计学习领域的评价要点为:
(1) 理解设计的形态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2) 有意识地运用形式原理进行设计和制作。
(3) 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意。
(4) 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5) 利用材料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
(6) 运用设计知识, 评述自己和同学的设计作品。
(7) 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范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冷暖色,了解冷色和暖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受以冷暖色对比为主要表现方法的作品所产生的特有的美感,并且学习运用冷暖色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作品,科学的认识、理解色彩现象,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丰富学生对色彩的感受,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
根据教学需要,我将本课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了解冷暖色,感知冷暖色对比所产生的艳丽感觉。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分析书中的作品,解决如何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来表现大公鸡的艳丽。我为了完成预定的目标,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欣赏。一方面学生把这种欣赏转化为内在的艺术修养,提升了健全的品格。另一方面欣赏评述很直观的向学生传达了运用冷暖色创作时的方法、思想、情感,学生很容易了解和掌握。欣赏大画家的作品会为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造型方法,造型方法的提高及多样化能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艺术作品,推动学生的艺术创作,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图片中大公鸡的造型向学生传达了冷暖色彩对比的韵味,触动了学生进行表现的灵感。
在大公鸡的造型、动态方面,引导学生抓住大公鸡外形特点,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既可以创作比较写实的大公鸡造型,也可以创作卡通形象,使大公鸡的姿态更加生动、可爱、引人注目,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大公鸡的色彩方面,引导学生在大公鸡原有的色彩基础上的想象和夸张,使创作出的大公鸡比自然界中的公鸡更加生动、漂亮。
在师生交流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教材内容赋予它一定的艺术内涵,这不但会生动有趣,同时也提升了美术课的艺术含量。在掌握了创造的规律后,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与喜好画出大公鸡,或是加长身体,或是缩短身体,或是加上利爪,或是添加花纹……他们笔下的大公鸡造型生动,形态各异地被表现了出来。
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都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启发、引导和鼓励为主,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例如我在示范大公鸡的画法时启发学生不仅可以这样画,还可以那样画,还可以有更多更夸张的画法。在我巡回指导的过程中,我都肯定的鼓励了他们,尊重他们的想法。
——小学美术《生命之源—水》教学实践案例
背景描述
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没有了水,万物将无法生存,地球就会变成荒漠。为了加强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增强爱水节水、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学生美术实践的能力,体会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和热爱祖国的情怀。我们在学习人教版第八册美术课《生命之源—水》时,开展了主题为“珍爱生命之源”的综合探索活动。
本次活动力图让学生在从美术角度对“水”问题进行综合考察、探究的基础上,理解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促使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提高;激发他们对人类文化的热爱,领悟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用美术以及美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在动态、开放环境下综合的美术学习能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利用网络、图书、报刊等途径了解水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水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当一起来珍惜所剩不多的水资源。
2.通过考察、访问、办宣传栏、制作小发明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利用美术技能服务于生活的能力以及创造精神。
3.在参与小组合作和个人创造的综合美术活动中,体会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及收获劳动后的愉悦,提高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节水爱水意识。
二、活动步骤 1.准备阶段
(1)教师简介我国水资源匮乏和污染现状。提出活动的目标和主题。
(2)师生共同商讨、策划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活动内容,明确各自的任务,制定活动计划。
(3)督促各组做好活动前的各项准备,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2.活动阶段
(1)学生根据本组选择的内容在图书、报刊、互联网上收集所需要的文字与图片资料。(2)深入居民区、单位、公共场所及附近水域,考察水资源浪费、污染情况。记录活动过程、活动体验与收获。
(3)召开一个水资源信息交流会,小组间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反馈、交流,以了解更多的水资源信息。
(4)各组将收集到的资料加以筛选,用绘画、手抄报等形式总结本小组的活动成果。3.展示阶段
(1)各组设计制作出本组的宣传图板,将其他成果整理后,围绕“珍爱生命之源”的主题,举办一个小型综合探索活动成果展览会,宣传、展示活动过程中的所有收获。(2)设计大海报邀请全校同学参加本次展览会。4.总结阶段
(1)小组交流,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吸取经验。
(2)各组对活动进行总结性讨论、反思,由组长写出本次活动的书面总结。片段回放
片段一:真实的故事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观察、调查,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水的浪费现象、污染程度和水资源的严重缺乏,提高了节水意识,显示出他们高度的责任感。下面是李贞瑞 同学在活动中的一段日记。
中午,我看到家里有个水管漏水,便急忙找来一个盆子接着那一颗颗晶莹的小水珠。下午放学回家,盆里接了半盆水,我就用水洗脸后再冲马桶。要不是我有心,这些水不就白白浪费掉了吗? 片段二:在展览会上
成果展览会上,各小组正在交流分享探索活动的成果。瞧,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出示文字和图片,让同学们了解“节水常识”; 有的通过谚语、故事资料向大家介绍“水与人类的关系”; 有的用观察日记、调查图表展示“水资源的现状”;也有的利用以水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制作成手抄报、剪贴报,讴歌“万物的生命之源——水”;还有的以“金点子”、小发明等,讲解、演示如何“珍爱水资源”„„
此次活动,各组同学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将活动成果展示给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水资源的危机,激发爱水节水的意识。片段三:来自学生的作品
1.郭曦的漫画
人类为了生活得更美好,不断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但对保护环境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浪费、污染水资源的现象。我们小组来到苍源河边考察时,就看到了人们倾倒到河水里的垃圾,致使本来治理较好河水受到污染。如果我们再不重视保护所剩不多的水资源,人类将来就无法生存下去。为此,我创作了漫画“昨天*今天*明天”,来唤起人们的节水爱水意识。
2.吴承林的小发明
最近,我们班开展了以“珍爱生命之源”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活动中我明白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了地球上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懂得了珍惜身边每一滴水的重要性。这不禁令我想起在家属院里经常看到的一幕:住户的主人给太阳能热水器上满水后,忘记关水阀,而使自来水从楼顶上哗哗不断地淌了下来,顺着地面流进了下水道。多么可惜呀!
于是,我和全班同学一样动起了发明的脑筋,并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家长和全组的同学,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发明了用于太阳能热水器的“节水报警器”。
将报警器固定在墙壁上(不能倾斜或倒置),报警器进水管与太阳能热水器回水管相连,在电池盒内装上电池。
巧用对称形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用剪刀剪出对称的图案来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是要应用这种技巧服务于生活就需要更高的美术修养。如何巧用对称形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如何设计对称的花纹,对称的相关传统文化。
应会:学会对称形的制作方法,巧用对称来形装饰生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美化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称形的制作方法。
难点:如何巧用对称形在生活中的运用。
学习材料:
图片、彩纸、剪刀、胶……
教学过程
一、说说自然界中的对称形:
1.自然界中有哪些对称形?如树叶、人体、花卉 ……
2.出示相关的图片进行欣赏。
教学意图:大自然就是一个能工巧匠,为我们雕琢出无数美仑美奂的作品。热爱自然,培养学生感
受自然美。
二、了解生活中的对称形:
1.生活中的对称形。如建筑、环境装饰、家具、服装、剪纸作品……
2.出示相关的图片;如天安门、故宫、天坛、剪纸作品……
教学意图:了解生活中的对称形,通过欣赏相关的图片,感受传统文化,了解相关的知识。
三、谈谈对对称形的感受:
1.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为什么大量的使用了对称?
2.对称形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美感?
教学意图:让学生在一个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了解对称形,感受对称形的美感。
四、研究对称形的制作:
1.欣赏教材中的作品。
2.研究对称形的制作方法。
教学意图:通过观察、探讨、研究,掌握对称形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下一步巧用对
称形打下基础。
五、巧用对称形:
1.运用对称形可以制作什么?
2.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去?
3.学生制作。
4.教师辅导。
题用彩墨画鸟学情分析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过水墨画,通过这个内容的再学习加深学生对水墨画特性的掌握程度并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教材分析本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的一节国画创作。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彩墨与宣纸的特性,了解简单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大胆运用彩墨进行创作,对中国画的工具、技法有进一步认识。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彩墨画,对中国花鸟画有初步认识。学会基本的运笔、用墨的方法,用彩墨创作出一幅表现鸟的作品。通过本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的情感;时安排一时题用彩墨画鸟
授时间329-330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彩墨画,对中国花鸟画有初步认识。学会基本的运笔、用墨的方法,用彩墨创作出一幅表现鸟的作品。通过本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学习简单的彩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创新积累,创作彩墨画。笔墨水分为的控制及鸟的姿态造型处理。
教学准备图片,水墨画工具,宣纸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看看了解大自然中的鸟:
二、欣赏感受艺术作品中的鸟:
三、探讨实践运用彩墨表现鸟:
四、展示交流我们笔下画的鸟1前收集鸟的图片。2了解鸟的形态特征。如猫头鹰的爪子、仙鹤的腿、天鹅的脚蹼、翠鸟的嘴……鸟类的生活习性造就了它们的身体结构不相同。1欣赏大师笔下的鸟。画家是怎样用彩墨表现鹦鹉的?2欣赏小朋友笔下的鸟。寻找与大师的不同之处。1教师演示运用彩墨画鸟。小表现鸟的特点及绘画步骤:a铅笔勾画鸟的现状。(身体成卵形)b刻画细部:头、眼睛、翅膀、脚爪……添画周围环境:如树枝、石头2作用要求:运用彩墨画的表现方法,创作一幅表现鸟的作品,并添加适当的环境。要求:动态美、有创意、墨色好、创意佳3学生实践,教师辅导。1展示作品。2评价:动态美、有创意、墨色好、创意佳3谈谈体会。交流收集的图片,通过观察图片认识鸟的外型特点通过欣赏各种鸟的绘画作品,了解别人怎么表现鸟的,受到艺术启发观看老师用水墨画的方式表现鸟的题材,尤其注意水分多少和颜色调配的运用准备一下开始画画尝试绘画创作一幅鸟的彩墨画。主动展示作品,互相点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收集资料的习惯,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鸟类的形象特点,为创作打下造型基础。分析运笔、用墨的技巧感受笔墨变化对创作的作用,提高学生对笔墨技巧的认识。对作品进行评述,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通过教师演示绘画步骤,让学生了解绘画方法,对学生的创作起铺垫作用。通过堂评价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肯定,激发其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板书:
用彩墨画鸟
教材分析
本课希望学生能在具备一般绘画表现能力及创作能力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适当的电脑美术软件或独特的图像变化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充满动感的美术作品。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基础,结合动感摄影原理和未来主义的创作理念进行课程设计的。其目的在于借助电脑美术可以对图像进行多种多样随心所欲的造型和色彩处理的能力,将自己的作品再丰富,创作为一幅具有冲击力的作品。同时结合电脑美术的特点所带来的新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认识和理解艺术作品不同的表现风格和特点。教学内容与目标
学习运用数码相机或是扫描仪输入自己的作品,或直接在电脑绘画软件中进行写生。学习运用电脑软件进行写生。学习运用电脑绘画软件或图像处理软件的图像变化功能完善创作,人事电脑独特的美术创作功能能帮助自己完善创作的特点。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及对不同的表现风格和特点的认识与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如何更合理地运用电脑图像变化的功能对自己已有的创作进行完善。难点:如何启发和培养学生在创作中对图像变化功能处理程度与画面内容协调统一表现的能力 学习材料
电脑美术资料、相关的软件等。教学过程
一、构思与收集: 1.课前布置作业:
2.收集准备进行创作的素材作品
教学意图: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方式,让学生拥有较多的构思创作内容和形式的时间,为课堂创作做好准备。
二、完成基本创作:
1.将学生的作品输入电脑里,数码相机和扫描仪。2.组织学生进行基本的准备。
教学意图:利用参考素材进行目标明确的创作。
三、相关技能技巧学习:
1.讲解并示范电脑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应用方法。2.重点讲解图层和。
教学意图:在熟练掌握图层应用的同时,通过了解滤镜中动感模糊的特色,为完善自己的创作做准备。
四、创作与评价:
1.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创作要求,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创作。2.欣赏作品,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第八册的内容,属于“造型
.表现”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一节集欣赏性创造性互动性于一体的课程,这节课是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画水果》、《娇艳的花》两课的基础知识上的一个拓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本课通过造型多样、色彩鲜艳的鱼,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用彩墨画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对墨色的运用,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学情分析
优势:1、学生对国画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对色彩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2、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喜欢动手实践。《用彩墨画鱼》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主动探究、尝试笔墨、动手创作彩墨画作品,充分感受国画的独特魅力。
不足之处:1、学生知识容易掌握,但国画技能技巧的掌握需要多加练习才能逐步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过程:学习了解彩墨画的方法,运用彩墨的方法画鱼。
技能与方法:运用所学笔墨知识和没骨画的方法大胆地进行作画,尝试彩墨表现技法(色破墨、墨破色),感受笔墨、宣纸等工具材料的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笔情墨趣中,发现彩墨魅力,体验民族艺术,大胆地亲近彩墨,表现鱼的生命和美丽,并获得欢愉和满足。
教学重难点:1、运用没骨法、彩墨法画鱼,表现不同造型的鱼,从中体验彩墨学习的乐趣。
2、彩墨(色破墨、墨破色)的技法,墨色的丰富变化及富有情趣的画面。
教学手段:幻灯片、国画用具等。
教法学法:
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这一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方法就是显得非常重要,这节课重在用彩墨绘画形式表现画鱼,充分引导学生发现彩墨与宣纸的特殊变化,进一步认识中国画。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名作欣赏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充分感受彩墨画乐趣的过程,从而发现美、创造美。
本课在学法上,我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发展情况,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尝试练习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检查工具携带情况,稳定学生学习情绪)
第一环节
感(分目标:初步感受墨色的深浅、浓淡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1、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优美的视频。我们一起来欣赏。
出示《水墨片头》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墨点由小到大逐步洇染开……。
生:我看到了墨色的浓淡、深浅变化。
生:我看到了水墨淋漓的墨色变化,有流动的感觉……。
生:我看到了墨汁由深变浅向周围洇染开了。
生:……
师:通过画面,你联想到了什么画?
生:联想到了中国画。
师:说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中国画的内容。
2、板书课题:用彩墨画鱼
第二环节
探(分目标:探究儿童画与国画的不同之处,国画的用笔、用墨)
1、讲授新课
师:出示儿童画《鱼》
师:这是我们一年级《谁画的鱼最大》一课中用儿童画的方法画的,想起来了吗?
出示国画《鱼》
问: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
谁看出来了,儿童画与中国画的不同之处在哪?
生:1)、工具不同
2)、表现手法
(儿童画勾线添色、色彩鲜艳丰富;国画有墨色的深浅变化,有晕染的效果)
师:那你能不能运用国画用具画出来呢?说一说,怎么画?
板书:用笔
用墨
师根据学生说的进行范画
2、示范勾染法
(勾染法:先勾勒外形再平涂上色。)
出示没骨鱼
问:会画吗?接下来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第三环节
析(分目标:直观感受,解决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师示范(没骨法)学生跟画,充分感受墨色在宣纸上的自然渗化,示范彩墨法画鱼,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用笔用墨技法,学习色破墨,墨破色的方法)
教师示范
1、教师示范没骨法画鱼
(学生认真观察如何用笔、用墨)
2、生跟着画没骨鱼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运用没骨法来画鱼。
师边画边讲解。(不勾轮廓线,直接蘸墨进行绘画,笔尖墨色重笔尖先挨纸笔肚向下压,一笔成形,画出鱼的头、躯干、尾巴,切忌来回涂抹,那样缺乏笔墨情趣,同时要注意水分的掌握接着中锋勾勒出鱼的嘴巴、眼睛、肚皮,等墨稍干后,再在鱼身上面上面点缀图案作为鱼鳞或者等墨半干的情况下上另外一种颜色,使墨色自然融合在一起、这种方法叫色泼墨,反之即墨破色。)
师及时点评画的好的同学、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总结出用笔用墨的方法
(用笔:中锋、侧锋
用墨——水分多晕开,少干,水分要适中,要有浓淡、干湿变化)
师:我们刚刚画的水墨鱼,充分体现了笔墨情趣。如果让你运用彩墨画的形式进行表现,你会怎么画?怎么用笔、用墨?
示范彩墨画鱼
师:今天老师教大家另外一种画鱼的方法。
3、示范彩墨画鱼
师边讲边画:笔跟笔锋蘸色,笔尖蘸墨,中侧锋相结合画出鱼的外形,再运用点线面装饰美化。
(小提示:用色——水加得多浅,少浓。颜色和颜色可以溶合,可以变出新的颜色)
师:老师画的这条鱼怎么样?
生:老师画的真好,很有特点。
生:老师画得像飞鱼……
生:……
师小结:彩墨画由于它特殊的水墨效果,加上丰富的想象力,所以使画面产生一种很神奇的艺术效果。
师:你能画一幅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的彩墨鱼吗?画之前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艺术家的笔下又是如何运用彩墨表现鱼的?
4、名家作品欣赏(进一步巩固、区分勾染法与没骨法)
韩美林作品
齐白石的作品
黄永玉作品
黄永玉作品
师:这些作品中的鱼哪幅运用了勾染法,哪幅运用了没骨法?
生:……
师:无论运用怎样的技巧,这些生动的画面都融入了画家的情感与思想,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师:欣赏了大师的作品,我发现我画得还不够完整,还需要添加背景、落款、盖章。(渗透国画章法)
师:除了老师示范的鱼的外形,自然界还有许多外形多样,色彩丰富的鱼,我们一起来欣赏,相信会对你一会儿的创作有所启发。
出示海底世界视频(观察外形、色彩为后面的创作做铺垫)
第四环节
创(分目标:体验感受中国画的乐趣)
1、学生完成作业
2、出示创作要求:
以彩墨的形式,运用多种技法,大胆用笔、用色、用墨,画真实的或是想象中的鱼,体现出彩墨画的笔趣、墨趣、水趣、情趣。
出示鱼图片供学生创作参考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辅导
第五环节
评(分目标:通过互相欣赏、交流,启发学生的新思路,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丛中领略学画中国画的乐趣)
作品展示、评价
1、这些作品哪一幅你最喜欢?为什么?
2、画面是否体现出彩墨画的笔趣、墨趣、水趣、情趣。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用没骨法一次成形画出鱼的特征。
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国画讲究墨趣、情趣。
生:……
总结:同学们画的都很精彩,说的也不错。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已经对我们国家的国粹——中国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国画艺术传承下去,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笔墨技巧,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让我们的国粹——国画,这朵艺术奇葩永远魅力四射!
拓展延伸(分目标:欣赏鱼造型的各种艺术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多种表达形式,让学生从简单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提升到文化学习的层面上,陶冶审美观)
出示各种材料制作的鱼图片学生欣赏
总结:鱼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早在几千年前艺术家就开始尝试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它,有关鱼的艺术作品随处可见,又因为“鱼”与“余”谐音,象征着富贵有余,连年有余,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深受老百姓的喜欢,除了在笔筒上,见到水墨鱼的形象,我们在年画、民间布艺、中国结、花馍等许多的艺术作品中中也常常见到它的身影。
同学们,海底世界是美丽的,神奇的,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她美丽、神气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希望同学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以彩墨的形式,运用多种技法,大胆用笔、用色、用墨,画真实的或是想象中的鱼,体现出彩墨画的笔趣、墨趣、水趣、情趣。
备课时,我分析了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学生可能会把书包设计得没有创意书包的外形千篇一律、缺乏新颖等。教学中,我通过对新型书包造型大胆表现激励学生大胆创新,表扬有创意,与众不同的学生作品,语言激励等,鼓励学生大胆表现。我在黑板上进行范画,边画边鼓动学生,作品要突出个性及与众不同。再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一节课中,全班学生基本能完成本课作业。不足
由于只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忽略了书包的实用功能,忽略了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观察。在观察物体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书包本身的特征。措施
教学目的:
1.感受工艺品的艺术魅力。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会制作一个简单的工艺品。
3.能正确使用剪、贴、卷、折等方法,对蛋壳进行加工设计、制作装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学重点:设计出一个有趣的造型。教学难点:做一个漂亮而结实的底座。教学准备:(教具):范作若干(唐僧师徒)
(学具):蛋壳(乒乓球)、彩纸、卡纸、剪刀、胶水(双面胶)、废旧材料(彩带、树叶、毛线……)
一、激趣导入:
交流喜欢小动物,它们都有哪些特征吗?能不能给大家模仿一下呢?(生说说并模仿)
展示老师带来了一些小动物造型作品,想看吗?(出示展板)
这些造型都是三年级小朋友自己动手做的,想不想动手制作一个?
教师板书课题:有趣的造型
二、探究方法
1.欣赏老师带来的蛋壳造型
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怎么做成的?同学们可以摸一摸,看一
看。(蛋壳、彩纸)
这些作品都是用平时不起眼的鸡蛋壳和彩纸做成的,小小的鸡蛋壳用处大不大? 2.感受蛋壳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鸡蛋壳,观察一下,蛋壳是什么样的呀?(形状)
你们能把它想像成什么呢?(生说一说)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3.制作蛋壳
师:老师现在把它们看成了一只小老鼠的头,那该如何制作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制作小老鼠的过程。(观看制作小老鼠的过程)回顾总结制作方法: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制作的过程:先用笔画出小老鼠的五官,然后用剪刀将画好的五官剪下来,然后用胶水粘到蛋壳上。(板书:画 剪 粘),这就是制作小老鼠的方法。4.制作底座
① 提出问题:
在上课之前,老师根据视频,已经把小老鼠的头做好了,大家看,小老鼠能站稳吗?(不能),怎样才能让小老鼠站起来呢?(生小组讨论)
② 生讨论后答:
在我们可以给它加上一双小脚,或加底座,师小结:为使它站得
更稳,可加底座。③ 师示范底座的做法:
首先,我们要剪一张长方形纸,两头粘贴上,在上面剪几个小口,涂上胶水,粘贴在蛋壳上。一个结实的底座就做好了,小老鼠已经成功站起来了。
(你们看,底座虽然结实,但并不美观,你们有没有方法装饰一下呢?(生说说)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你可以把这些好的方法用到你作品中。
看到这里,你们会了吗?想不想动手做一做呢?(想)请同学们在你的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小组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造型,并说说你们小组分工。(学生说一说小组的打算及分工)
四、作业创作:
小组合作:用彩纸和其它材料在蛋壳或乒乓球上粘出设计的形象,并配上一个漂亮而结实的底座。
同学们用剪刀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学生作业,教师播放音乐,巡视指导)
五、作品展示评价:
1.做完的小朋友将作业拿上讲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2.请学生选出认为做的好的作业,说说喜欢的原因。
六、课后延伸与总结
生活中有很多像蛋壳这样的废弃物,哪些废品可以利用呢?(谁起来说一说,指生说一说。)老师搜集资料,一起欣赏。(可乐树、飞机、花篮等)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废品可以变成艺术品,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发挥想象,就一定能够变废为宝,这不仅装饰了我们的生活,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做了一份贡献。
【人美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植物写生》美术教案】推荐阅读:
最新人美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02-14
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04-02
人美版美术小学二年级下册第17课 画影子12-25
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15课《有趣的造型》教案04-09
人美版四年级美术下册学画农民画教案06-25
人美版小学一年级美术教案《下雨了》07-25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教案06-21
人美版九年级下册美术01-06
人美版一年级美术下册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