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答案(精选8篇)
A、121人
B、151人
C、301人
D、401人
2、某市某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区建材工业局管理的国有小砖厂出售。小砖厂的承包人以侵犯其经营自主权为由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本案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是()。
A.市国有资产管理局
B.市经济贸易局
C.市人民政府
D.区人民政府
3、依照我国现行法,下列自然人中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或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的是()。
A、张某,双耳失聪
B、王某,精神失常
C、李某,高位截瘫
D、赵某,双目失明
4、依据《宪法》规定,关于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表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劳动、受教育和依法服兵役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B.休息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
C.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未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D.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5、根据现行的《食品安全法》,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食品安全法》与《食品卫生法》是对我国食品安全共同监管的两部重要法律
B.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进行整合,统一公布食品安全标准
C.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制度,对“问题食品”实行召回制度
D. 名人在食品广告中向消费者做虚假宣传,造成消费者权益受损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6、某美容店向王某推荐一种新品牌的护肤品。王某对“名牌产品”价格如此便宜感到疑惑,店家解释为店庆优惠活动。王某买回使用后,面部出现红肿、痛痒,苦不堪言。经质检部门认定属于假冒劣质产品,王某遂向美容店索赔。
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美容店不知道该产品为假名牌,不应承担责任
B.美容店不是假名牌产品的生产者,不应承担责任
C.王某对该产品有怀疑仍接受了服务,也应承担部分责任
D.美容店违反了保证商品和服务安全的义务,应当承担全部责任
7、我国最基层人民政府是()。
A.街道办事处
B.乡(镇)人民政府
C.村民委员会
D.社区居委会
8、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关于私有财产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C、任何人不得剥夺公民的私有财产
D、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9、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委托机关应当将受委托行政机关和受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内容予以公告
B.受委托行政机关在委托范围内,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许可
C.受委托行政机关在委托范围内,可以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许可
D.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后果不承担法律责任
10、当国家公务员认为自己受到单位的不公平待遇时,可以向哪个部门提出申诉?()
A.人民法院
B.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C.人民检察院
D.行政监察机关
11、关于违法行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法律上无效的行为必然是违法行为
B.有些行为虽不合法,但也并不违法
C.违反道德的并不一定是违法行为
D.违法行为并不一定违反道德
12、下列选项中,乙的哪种行为构成我国《合同法》规定的承诺?()
A、甲向丙发出要约,乙得知后向甲表示接受甲在要约中规定的条件
B、甲向乙发出要约,要求乙在接到要约后七日内给予答复,逾期未答复则被视为承诺。乙未按期答复
C、甲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称:本公司有圣诞礼物出售,欲购者请速与本公司联系。乙打电话给甲订购若干
D、甲在报纸上刊登附有价目表的广告称:本书店新到图书若干,欲购者可在一个月内汇款,款到寄书。乙汇款给甲
13、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以防卫过当罪定罪,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紧急避险用于解决紧迫情况下合法利益之间的冲突
C、防卫过当的场合,其罪过形式通常是直接故意
D、对于事后防卫的,通常按照防卫过当处理
14、甲一直暗恋同学乙,某日趁乙不备偷拍其换衣服的照片,并以此要挟乙与自己结婚。乙只好同意和甲结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侵犯了乙的隐私权
B、乙可以在婚姻登记后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C、乙有权主张婚姻无效
D、乙只能在结婚一年后提出离婚申请
15、我国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权利包括()。
A、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B、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C、住宅不受侵犯
D、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6、根据我国《继承法》,下列哪些财产可以继承?()
A.个人承包应得的个人收益
B.山林承包权亦或企业租赁权
C.租赁企业应得的个人收益
D.股份制企业中的股权
17、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行政行为的是:
A.某国家机关为建住宅楼与某建筑公司签订建筑工程承包合同
B.某县技术监督局对所辖境内某化工厂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的行为予以处罚
C.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根据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某专利权无效
D.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符合条件的企业颁发营业执照
18、我国现行宪法规定:
A.社会主义的公有财产不可侵犯,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社会主义的合法的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社会主义的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19、依我国继承法,关于遗嘱继承与法定继承的关系,正确的选项是:
A.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B.法定继承优先于遗嘱继承
C.遗嘱继承与法定继承无所谓谁优先
D.遗嘱继承与法定继承不相干
20、以保护本国利益为出发点,主张不论犯罪人属于哪国,也不论犯罪地点在国内、国外,只要侵害了本国国家和公民的利益,都适用本国刑法。
这种原则称为()。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原则【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解析:《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6条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要求应当提出罢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600人的过半数最少是301人。
2、【答案】C。解析:《行政复议法》第13条规定:“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该派出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故选C。
3、【答案】B。解析: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包括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本题中,A、C、D三项均为身体残疾,本题答案为B。
4、【答案】D。解析:《宪法》第55条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可见A项错误。《宪法》第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可见B项错误。《宪法》第4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
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可见C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
5、【答案】A。解析:《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第104条规定,《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
6、【答案】D。解析:本案中,王某在使用了在该美容店购买的不合格产品后,面部出现红肿、痒痛等症状。虽然王某对该产品有怀疑,但店家解释为店庆优惠活动,故其不存在过错。而美容店作为该护肤品的销售者没有尽到保证商品和服务安全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43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35条规定,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所以王某可以要求美容店承担损失的全部责任。故正确答案为D。
7、【答案】B。解析:我国《宪法》第3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由此可见,我国宪法规定的最基层的人民政府是乡、民族乡、镇。
8、【答案】C。解析:2004年宪法修正案把宪法第13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C项表述过于绝对,是关于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的错误理解。
9、【答案】A。解析:根据《行政许可法》第24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委托机关应当将受委托行政机关和受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内容予以公告。
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受委托行政机关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许可;不得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许可。
因此只有A项正确。
10、【答案】D。解析: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所以答案选D。
11、【答案】BCD。解析:法律上无效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
12、【答案】D。解析:在选项A中,甲针对的受要约人是丙,并非乙,因此乙向甲表示接受并非承诺。在选项B中,“逾期未答复”作为承诺方式是甲的要约规定,乙没有按照要约要求给出承诺。在选项C中,甲刊登的广告内容对标的物数量和价款等关键内容未予说明,不符合要约规定,属于要约邀请,乙的行为属于要约。在选项D中,甲的广告内容符合要约规定,属于要约。乙的汇款行为构成承诺。
13、【答案】B。解析:选项A的错误在于,防卫过当不是一个具体的罪名;选项C的错误在于,在防卫过当的情况下,行为人仍然具有防卫意图,所以不可能是直接故意;选项D的错误在于,事后防卫与防卫过当完全不同,不能按照防卫过当处理。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4、【答案】AB。解析:甲趁乙不备偷拍其换衣服的照片,侵犯了乙的隐私。根据《婚姻法》
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甲以胁迫的方式与乙结婚,该婚姻属于可撤销婚姻,乙可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但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而且这一年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者延长的规定。根据法律规定,因受胁迫而成立婚姻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而不是起诉要求离婚。在法理上说,被宣告无效的婚姻和被撤销的婚姻是自始无效,而离婚的后果是婚姻自离婚之日起失去效力。本题C项和D项明显是错误的。
15、【答案】ABCD。解析:《宪法》第37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因此A正确。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因此B正确。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因此C正确。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因此D正确。
16、【答案】ACD。解析:《继承法》第3条:“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
(一)公民的收入;
(二)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
(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四)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
(五)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
(六)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
(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继承法》第4条:“个人承包应得的个人收益,依照本法规定继承。个人承包,依照法律允许由继承人继续承包的,按照承包合同办理。”
17、【答案】A。解析: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具有三个要素:(1)主体要素,行政行为应当是行政主体所作出的行为;(2)职权要素,行政行为应当是运用行政职权所为的行为;(3)法律要素,行政行为应当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A项中某国家机关为建住宅楼与某建筑公司签订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的行为并非运用行政职权所为,故不属于行政行为。
18、【答案】D。解析:我国《宪法》第十二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本法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19、【答案】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五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遗嘱继承在效力上优先于法定继承。
有市场经济的地方必定有公共财政。回顾市场经济体制演进的漫长历史, 可以看出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替推动、共同前进, 具有互动关系。概括地说, 欧洲中世纪后期, 是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的萌芽阶段;欧洲工业革命前后, 是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的形成阶段;而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危机时期, 是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1. 财政产生的历史条件。
财政不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 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人类社会中并不存在财政。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 出现了剩余产品, 产生了私有制, 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剩余产品的出现, 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财政的产生不仅需要具备经济条件, 而且需要具备政治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造就了私有制, 促进了阶级与国家的产生, 国家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国家为了维持统治和实现其职能, 需要占有和消耗部分社会产品, 因此国家必须凭借其拥有的政治权力, 强制、无偿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 以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这种凭借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分配就是财政。
2. 公共财政的起源。
据考证, 在5 000年前的两河流域, 苏美尔邦国家就存在国家基础建设投资, 主要是灌溉系统建设财政支出, 但财政制度的形成要比财政活动晚得多。在封建社会, 国家的收入可以说是统治者的私人收益, 统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使用, 财政收支的不规范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到了中世纪晚期, 专制君主自身的财产收益已不能满足其挥霍的需要, 财政收入进一步转向非个人财产收益的税收方面。而此时正是社会经济规模快速扩张时期, 封建性质的私人财政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从另一方面来看, 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政制度。资产阶级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 与封建贵族展开了争夺财权的斗争。通过长期的斗争, 资产阶级通过国会夺取了财政收支的控制权, 政府的一切财政收支都必须向国会提出“财政收支计划书”, 并由国会审核批准。公共财政形成初期, 最普通的形式就是政府预算。公共财政最早是在英国产生, 1787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统一基金法案”, 规定政府的一切财政收支必须向国会提交计划, 并且要经过国会的审核批准, 从而确立了国家预算制度。欧洲一些国家纷纷效仿。
3. 公共财政理论变迁。
纵观世界各国, 财政的历史源远流长, 而将财政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至今不过200多年。众所周知, 公共财政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 而其形成与发展较其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要晚得多, 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发展的。因此, 本文按照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 对公共财政理论的变迁与发展进行了梳理。
(1)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公共财政理论。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 西欧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时期, 自由经济主义成为经济学的主流。1776年,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 这标志着公共财政理论的诞生。亚当·斯密认为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 反对国家干预, 主张自由竞争。同时, 他也承认国家有其存在及执行其应有职能的必要性。此后, 约翰·穆勒、威克塞尔、林达尔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的创立和福利经济学的兴起使得公共财政理论逐渐丰富。
19世纪30年代, 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 英美经济学家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形成新福利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福利经济学又经历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认为要想增加经济福利、消除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 光靠“看不见的手”是不能消除外部性问题的, 只有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当干预才能消除外部性, 消除外部性是公共财政的目标之一。
(2)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公共财政理论。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垄断随之出现, 市场经济的缺陷进一步凸显。分配不公和经济大幅度波动尤其突出, 并开始直接威胁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学家对市场缺陷和政府干预作用的认识与研究日益深化, 政府开始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 公共财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1929~1933年, 西方国家陷入经济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提出资本主义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使用达到充分水平, 国家有必要采取措施干预经济, 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1936年, 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文, 认为因市场缺陷造成的宏观经济的大幅度波动与失衡只能由政府来矫正。20世纪50~60年代, 萨缪尔森、罗宾逊、希克斯、汉森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了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理论成为当时西方经济学的主流。
(3) 经济“滞胀”时期的公共财政理论。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通出现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并行的现象。“滞胀”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政府干预本身也存在着缺陷, 因此凯恩斯主义受到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自由主义等的抨击。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自由主义回潮与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反思后的新经济理论产物, 既承认市场缺陷, 也承认政府缺陷。该理论认为,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市场和政府之间进行选择。只有对市场缺陷和潜在的非市场缺陷 (政府缺陷) 进行比较, 才能知道是否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对需要政府干预的领域, 也要采取种种措施来严格限制政府权力, 以防滥用。
供给学派在此背景下兴起。供给学派主张通过减税抑制通胀、降低社会福利支出, 强调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供给学派对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影响很大。1981~1988年的美国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以供给经济学派的理论为依据, 该计划实施不久, 美国就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总之,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西方各国出现经济“滞胀”以及社会储蓄率、投资率、生产增长率的急速下降, 以及国外竞争力的急剧削弱, 导致西方经济学界对政府干预普遍产生质疑, 经济自由主义开始回潮。从现实情况来看, 尽管政府干预存在一定的缺陷, 但国民经济的运行仍然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干预, 如何提高政府干预水平及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协调性才是政府有效干预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4) 当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主要内容。当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认为, 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市场存在缺陷, 即“市场失灵”。社会经济的运行应当以市场调节为主, 只是在市场难以调节或者调节失灵的领域, 才需要政府进行适应性调节与干预。公共财政理论还认为, 公共财政是为弥补市场失效, 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分配行为, 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不是盈利性的市场运营主体, 不能参与市场的盈利竞争, 因而也就决定了公共财政的非盈利性。公共财政的活动范围只能限定在市场失效的领域内, 不能超出这一领域而损害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
二、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基础的选择
1. 公共财政的本质决定了其理论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管理形式、财政管理体系与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公共财政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政府以社会和市场经济管理者的身份代表全体国民管理国家财产, 取得国民收入, 并将这些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 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以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保障国家安全, 维护社会秩序, 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以说,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它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 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这是公共财政的本质, 也决定了公共财政理论基础的选择方向。
2. 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基础。
(1) 把市场失效作为财政职能定位的经济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财政职能的定位应建立在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分析基础之上, 从市场机制的角度研究公共财政的定位。有效的市场机制通常能产生经济上的高效率, 这是因为:一方面市场信号能有效地引导资源向高效率的企业、行业和地区流动, 从而带来整个市场经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 市场竞争机制可使效率低、成本高、技术落后、经营不善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 通过竞争筛选出来的企业必定是高效率的。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在18世纪就悟出了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的道理。然而, 市场机制虽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带来效率, 但也有失败或无效的时候。比如, 外部效应、垄断、收入分配不公乃至经济失衡等都是市场失效的典型表现。市场失效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合理性依据。西方经济学家认为, 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主体的经济社会中, 只有在市场失效的领域, 政府部门的介入才是必要的。在经济领域, 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失效的问题, 财政则是支持政府行使这些职能的手段。财政所要解决的只能是市场不能解决的或者是通过市场解决不能令人满意的问题。由此可见, 社会不同领域的资源配置职能必须由国家和市场分别承担, 一切可以避免经济效益外溢的生产经营, 其资源配置都应当由市场机制去完成;相反, 凡是具有难以克服的效益外溢性的产品生产, 都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来解决。
(2) 以公共需要作为财政支出定位的前提。一般来说, 财政支出是财政职能的具体化, 财政职能服务于政府职能, 政府应做什么, 财政资金就应该支持什么, 而政府应做的事很多, 因此应当确定一个划分标准。对此, 西方财政理论界认为, 所有社会产品可划分为三大类, 即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其中, 私人产品具有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竞争性、受益的排他性, 市场能有效提供;相反, 公共产品则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 不能通过市场有效提供;还有一些在性质上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 既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的产品, 被称之为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 这类产品有的可完全由市场提供, 而市场效率不高或供给不足的则应由政府适当提供。这样, 政府的财政支出就是全部公共产品和一部分准公共产品。财政支出必须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来界定和规范。所谓公共需要, 是区别于私人消费的需要, 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 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需要。满足公共需要的事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事务;二是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和实施才能完成的事务;三是企业和个人不愿意筹办而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事务。只有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事务, 财政才应提供资金支持。
(3) 以公共权力作为财政收入定位的法律依据。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 是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私人用于满足私人需要的资金, 是凭借其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取得的;而政府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资金, 必须凭借公共权力获得。所谓公共权力, 是由立法机关赋予政府代表公众行使的权力。在现代民主制度下, 政府的任何权力都应通过公共选择程序, 由立法机关审批、赋予, 否则就是滥用职权。在组织收入方面, 政府可以凭借其行政管辖权获取财政收入, 这类收入都带有典型的管理和强制性征收的特色, 主要包括税收、规费、使用费、罚金等收入。政府也可以依据经济所有权获取财政收入, 其具体形式有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租赁国有资产的租金收入、国家参股所获得的股息和红利收入、国有资源管理费收入和其他国有资源收益。此外, 政府还可以凭国家信用获得财政收入, 这类收入是政府按照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 通过发行公共债券获取的。综上所述, 政府是依据公共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各种收入形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 相对而言, 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以及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 决定了其在财政收入体系中的地位, 成为各国筹集财政收入的首要选择。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般在90%以上。其他收入形式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较低, 收入功能和调控功能难以与税收相比, 只能作为财政收入的辅助形式。
(4) 把公共选择作为财政决策定位的理论依据。西方公共选择理论把政府的预算决策看成是由公共产品的供求双方相互决定的过程, 政府通过预算收支提供的公共产品应符合公众的偏好或意愿。为了揭示公众对公共产品的偏好, 并把公众的个别偏好集中成为集体偏好, 从而作出符合公众意愿的决策, 预算决策必须按照一定的民主政治程序进行, 国家预算的内容要向社会公开, 社会公众有权监督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 这就要求国家的预算必须步入民主化、法制化和程序化的轨道。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应当借鉴和吸收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合理成分, 采纳西方国家科学的预算决策办法, 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立法机关、政府部门、人民群众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财政分配权力制衡机制,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分配公共选择程序, 实现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摘要:本文阐述了公共财政及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并对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基础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认为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应借鉴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合理成分, 实现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理论,公共需要
参考文献
[1].贾康, 冯俏彬.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0年回顾.经济研究参考, 2004;2
[2].陈石.论公共财政的起源、改革与发展.鞍山社会科学, 2004;3
[3].于海峰, 姚凤民.公共财政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发展理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其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人。高等教育虽然一般按专业组织教学,但人的全面发展依然是其根本任务。正如刘献君教授在《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中所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人,就是要使人的精神获得整体全面的发展。做事,要学会谋生技能。”[1]
学生发展理论是基于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的理论。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载体,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公共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学会做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只有以生为本才能服务学生的发展。因此,从学生发展理论的视角,阐释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以下简称公共基础课程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一、国外学生发展理论介绍
深受心理学和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影响,学生发展理论于20世纪中叶在美国诞生了,其重点旨在研究高等院校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2]。学生发展理论是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石,20世纪60 年代后期和70年代,美国一些专门的机构重新界定了学生事务管理的作用及使命。与此同时,美国大学人事协会推出的《明日高等教育计划》强调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要以学生发展为指导,高等教育应该将“努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其首要目标。布朗(Brown)在他的一篇颇具影响的专著《明日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发展问题——回归学术》中指出:“促进学生发展不应该只是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的任务,高校其他部门也应该担负同样的职责。”[3]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原则,学生发展理论在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学生发展理论涉及社会心理、认知结构、个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等方面,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可以将学生发展理论划分为四大类:社会心理和人格发展理论、认知结构理论、人与环境互动论以及整合型理论[4]。
1.社会心理和人格发展理论
这一类理论主要描述学生发展的任务与进程,深入剖析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是如何认识自我的,包括他们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价值观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埃瑞克森(Erikson)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他的人格理论为社会心理学理论提供了研究基础。奇克林(Chickering)的人格发展理论是这一类理论里最有影响的,其理论考虑了学生发展的七个“向量”,它们分别是:(1)发展能力;(2)管理情绪;(3)从独立性的养成到与他人的相互依存;(4)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5)自我人格的实现;(6)成长目标的确立;(7)表里如一品格的培养。学生发展的“七向量”反映的是大学生发展的不同领域和层次,它们由简单到复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呈螺旋形阶梯式递进[5]。
2.认知结构理论
这类理论旨在阐明人们是如何思考的,而不是他们思考什么,强调了环境在智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揭示了个体发展认知的各种途径。认知结构理论有三个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家,他们分别是柯尔伯格(Kohlberg)、吉里干(Gilligan)和帕瑞(Perry)。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为认知结构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的理论起源于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他提出了学生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因为柯尔伯格的研究不包括女性,吉里干于20世纪80年代对道德发展理论进行了修订,并形成了新的流派。她攻击柯尔伯格的理论只关注正义和权利,但没有考虑女性是“以关爱为道德的最高准则”。吉里干的道德发展模型包括三个水平和两个过渡期。帕瑞(Perry)的智力和道德发展理论关注人们的经验如何形成他们的认知结构。他将学生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二元思维模式阶段、多样性思维模式阶段、相对思维模式阶段、责任意识阶段。
3.人与环境互动论
人与环境互动论描述环境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该理论倡导高等学校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应该主动地寻求机会积极参与到有效学习过程之中。阿斯汀(Astin)的“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属于这一类理论家族的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学生参与”理论指出,学生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时间越多、付出的努力越多,他(她)在学习上的收获就越大;高等学校要为所有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的机会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4.整合型理论
学生发展理论在诞生初期特别关注学生发展的内容和方式。近年来,学生发展理论的最新趋势是以整合型的理论出现,跨越原有的领域分割,从社会心理、价值观等方面将学生作为整合统一的个体来对待和研究。其中尤以科根(Kegan)的意识进化理论(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Consciousness)和巴克斯特-马格达(Baxter-Magolda)的自我主导理论(Theory of Self-Authorship)为代表。科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模型(Model of Self-Evolution),他认为人的意识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婴儿期的无意识阶段、儿童的幻想意识阶段、逻辑思维意识阶段、社会化意识阶段、自我主导意识阶段和自我改造意识阶段。巴克斯特-马格达的自我主导理论概括了学生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她认为,处于自我主导发展阶段的学生不会盲从他人,遇到问题时能够独自解决;高等教育有义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被塑造者到作为领导者来塑造社会的转变。
源于美国的学生发展理论主要以欧美学生为研究对象,是在西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背景下建构起来的。由于中西文化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西方许多高等教育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不一定适用,但是,学生发展理论作为人的发展在高等教育语境下的延伸具有普遍意义,如它强调高等教育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鼓励高等院校的全体工作人员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等。
二、公共基础课程观的价值转向
课程经常被人们看作高等教育的“黑箱子”。高校课程不仅记载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史,而且折射出了人们所持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人们所持高等教育价值观通常受主流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哲学,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课程理念。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20世纪有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引导着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此相应,也就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课程观,即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课程观和社会本位的实用主义高等教育课程观。两种高等教育课程观之间的论争不断并交替居于主导地位,引领着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6]。
我国高等教育曾深受苏联专业教育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人才培养和就业要求整齐划一,高等教育较多关注社会需要、岗位需求,较少关注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素养”的错误观念。高校由于定位与发展水平的限制,无不把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就业率等放在首位,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与适应社会的有机结合,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表现为“量到质不到”(计划学时有保证但效果不佳)、“形到实不到”(教学计划有列入但实质未执行)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现象。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合法存在性不断遭到质疑,学生发展理论给高等教育价值观的重构带来了曙光,它认为人是高等教育的对象,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应该强化“学生本位”的课程理念,一切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学生为本就要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7]。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哲学的指导,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将“以学生为本”放在首位。
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判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根本问题。课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课程价值反映了课程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体现的是课程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是对个体与社会需要的满足,一旦某种价值被确认,它就形成了课程价值的取向[8]。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课程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理论或实践总是受某种价值观念支配的。我国本科公共基础课程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三种,即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发展本位的价值取向[9]。知识本位者倡导应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大学只是追求学问本身,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社会本位者则认为知识只是实现个人和社会目的的手段,教育是促进个人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工具。高校要以实用知识为主线来组织建构课程体系。学生发展本位者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需求,高校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为大学生提供有利于其个性发展和成长的经验,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自由思想的形成比实用的目的更重要。
学生发展理论认为高等学校的一切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公共基础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还存在着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重视外语等实用课程、忽视人文素质类课程的现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视国家要求与知识体系完整、忽视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显然,以学科知识逻辑组建的课程体系无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完全的社会或学生本位的课程组织形式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而成才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国家中是不相同的。现阶段,我国对人才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爱国情怀,能够服务社会的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0]。因此,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应该建立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哲学基础上,其价值追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基点,整合多元价值。亦即,我们在选择公共基础课程内容时,不仅要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满足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永恒的追求。
三、公共基础课程结构的合理重组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结构功能主义学派认为,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合理的结构有利于事物的正向发展,失衡的结构则可能阻碍事物的良性发展。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作为一个系统也是如此,公共基础课程结构的合理重组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成为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中清楚地规定:“公共基础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含邓小平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程、体育课程、外语课程、军事训练课程、生产劳动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等。”纵观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结构,虽然各高校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但原则上都是按照国家文件要求设置。从课程组织的方式看,有学科(或科目)课程(如外语、“两课”)、活动课程(如军事训练、生产实践等);从学生修习课程的方式看,分为必修课程(如外语、体育、“两课”等)和限定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如人文素质类)。这些课程的设置和要求无疑是充分考虑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人。
但是在现代社会,知识的增长和发展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科的分化与整合同时并存,知识领域之间的交叉和增长日新月异,大学生接受信息、了解世界的途径和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这些变化使得学科课程的缺点逐渐凸显,如对学生发展的需要关注不够、知识内容更新慢。学生发展理论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越来越多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学习目的多样,需求各不相同,进入大学前的基础也参差不齐,将来的发展目标也应该是多样的,多样性是大学生固有的特点[11]。
因此,高校在设置公共基础课程时,既要严格遵守国家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如可以根据高校所在地区、生源组成情况、学科专业特色、学生发展愿景等维度,有选择性地开设信息基础类课程和一些有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公共基础课程,增设一些地区特色、职业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等;同时要平衡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协调必修课程和指定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成为能够了解自我、他人及世界能力的个体,要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公共基础课程实施的有效方略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预期目标要实现,必须采取有效的课程实施方略。
首先,要采取统一要求、分层次分类别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组织模式。高校开展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它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诉求,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教育公平实现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12]。目前,高校新进入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表现在外语、信息基础、人文素质等多个方面。因大学前阶段就读学校的教学理念、要求、条件和师资力量各不相同,加之大学生就业愈发多元化,如果采取统一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很难适应不同基础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在组织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改革课程组织形式。如在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分层次、分类别组织教学,统一课程和个性化课题相结合,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改革等。
其次,教学过程要着眼于学生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以课堂教学为例,它一直都是高校实施公共基础课程的主要途径,很多高校的教师虽然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但在教学上却难以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无法起到促进作用。根据帕瑞的智力和道德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二元思维模式阶段时,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教师的权威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这种二元思维模式必须向多样性思维模式、相对主义思维模式阶段转变,这时教师的权威便受到挑战。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知识代言人的身份,帮助学生更好地从二元思维模式阶段过渡到相对主义思维模式阶段。教师应是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13]。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平等地对话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课堂教学,高校还应在政策措施、环境条件等各方面为学生成长创造条件,如选择外语小语种教学、提供丰富的体育设施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等等。
第三,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学是教与学的交互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美国学者阿斯汀的“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认为,学生参与的有意义的活动越多,他们的收益就越大,高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有效参与学习的机会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导,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不频繁。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 “填鸭式”教学,既不利于大学生认知的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即便是活动类课程,大学生多半是按照要求被动地参与,主动参与的则比较小。因此,必须变革这种“学生不在场”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参与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85-86
[2][5] 克里斯汀·仁. 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3] A Student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OL] .http://students. Berkeley. edu/committees/ bc/SAStudentDev.doc.
[4] Nancy J.Evans,deanna S.Forney.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Second edition,2009.
[6]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7] 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8] 伍运文.适应与超越:大学课程的价值选择[J]江苏高教,2003(4).
[9]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0] 刘献君. 对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10(8).
[11] Nancy J.Evans,deanna S.Forney.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Second edition,2009:244-247.
[12] 刘献君. 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2011(3).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8.
一、单选选择题(40分)
1A 2 D 3 B 4 D 5 B 6 B 7 D 8 A 9 B 10 D 11 B 12D 13D 14 A 15B
16D 17B 18 D 19D 20 C 21B 22 C 23 C 24 B 25 C 26 B 27D
28B 29 D 30D
31B 32 C 33C 34 D 35C
C 37 C 38C 39A 40 C
二、多项选择题(20分)
1ABD 2 ABC 3 ACD 4BCD 5AB
6ABCD 7ABCD 8ABD 9ABD 10AB
三、公文写作题(10分)参考答案:包括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其中正文包括召开会议的目的、内容、时间、地点,及出席人员等。
四、申论(30分)
参考例文:
积极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已经不再如以往般辉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那种“只管进,不问出”的教学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形势的发展。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 严重脱节,大学生供求失衡。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能为国家创造财富。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要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高校毕业生要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估,明白自己的优势,作出正确的职业规划,找准职业切入点。要踏踏实实做事,避免眼高手低。要明白学历不是一切,跟经验丰富的人学习。求职时要摆正心态,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专业。
(2)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要根据就业情况和市场需求,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及科学性。学校要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企业可以把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把企业作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及社会服务基地。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举。
(3)健全并规范各企业招聘渠道。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高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收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身份望而却步。所以,我们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可操纵的招聘体系,从双向解决招聘及应聘问题。
(4)高校要做好就业信息服务,政府相关部门也应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提供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会,规范人才市场。高校应该 加强对学生能力、兴趣的测评,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以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5)切实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边远地区就业,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政府应该加速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招商引资,吸引大学生,以缓解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就业压力。完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为毕业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就业提供优惠政策。
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6 1.刘某是今年的高考状元,某教育培训机构以刘某在该机构参加过培训为由,对外宣称自己能够年年培养出高考状元,这种做法错误在于()。
A.将原因当成结果 B.将个别当成一般 C.将部分当成整体 D.将要素当成系统
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人类思维领域没有的哲学问题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 3.下列属于否定之否定的现象是()。
A.阴天——晴天——阴天 B.进步——倒退——进步 C.**——稳定——** D.分裂——统一——分裂
4.我们通常讲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对于“底线”的正确哲学理解是()。A.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B.事物量变的最佳点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次要方面
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A.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答案6 1.【答案】B。中公解析:刘某的事例只是个别现象,而该教育培训机构却说能够年年培养出高考状元,则是错误的把个别现象当作了一般现象。故本题答案选B。
2.【答案】D。中公解析:马克思两大理论成果一个是剩余价值学说,一个是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类思维领域没有的哲学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故本题答案选D。
3.【答案】B。中公解析:否定之否定是对否定的再次否定,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这是事物发展普遍存在的周期性趋势。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上升和前进,而事物实现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波浪式前进的。在本题中,体现出事物波浪式前进的只有B项。故本题答案选B。
4.【答案】A。中公解析:底线指的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故本题答案选A。
5.【答案】D。中公解析:“新叶”和“后波”是新事物,“陈叶”和“前波”是旧事物,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故本题答案选D。
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5 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不可以调解。()A.正确 B.错误
2.在新的历史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党理论在邓小平建党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回答了()有力的推进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A.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B.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党的指导思想
3.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妃子是指我国古代的()。A.西施 B.王昭君 C.貂蝉 D.杨玉环 4.下列关于新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A.新能源包括太阳能、核能、天然气等 B.新能源一般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C.新能源普遍具备可再生特征 D.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尚不成熟
5.目前,贫富差距是我国的现状,缩小收入差距有助于解决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下列举措有助于缩小差距()。(多选题)A.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B.扩大高收入者比重,缩小中等收入的比重 C.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D.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答案5 1.【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故,本题说法错误。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2.【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故本题答案选A。
3.【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出自杜牧《过华清宫》,诗句描述的是唐玄宗宠姬杨贵妃喜食荔枝、唐玄宗命人从岭南将荔枝运至关中的情形。故本题答案选D。
4.【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A选项中天然气属于传统能源,说法错误。新能源普遍具备可再生特征,一般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当前开发利用的技术尚不成熟。B、C、D选项说法正确。故本题答案选A。
5.【答案】ACD。中公教育解析:当前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缩小收入差距的途径包括: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缩小高收入者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的比重,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故本题答案选ACD。
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4
判断题(对下列命题作出判断,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1.国家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实际上改变了我国《宪法》中“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规定。()2.我国《刑法》中,对于单位犯罪均采取双罚制,既对单位判处罚金,又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判处刑罚。()3.公安派出所决定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张某处以1000元的罚款。()4.公民的人身权利受到侵犯时,可要求侵权人承担财产责任。()5.一化工厂排放的污水导致附近水产养殖场出现大规模死鱼情况,该化工厂的排污符合国家标准,因而不承担责任。()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答案4 1.【答案】B。中公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国家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实际上并未改变我国《宪法》中“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规定,这恰恰是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而采取的正确措施。故本题判断错误。
2.【答案】B。中公解析:我国《刑法》对绝大多数单位犯罪采用双罚制,对个别单位犯罪采用单罚制。故本题判断错误。
3.【答案】B。中公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治安管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其中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故本题判断错误。
4.【答案】A。中公解析: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故本题判断正确。
5.【答案】B。中公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故本题判断错误。
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3 1.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其中()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命、考核、升降、调动等。
A.吏部 B.户部 C.工部 D.刑部
2.()是我国第一位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开创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A.白居易 B.柳宗元 C.范仲淹 D.马致远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3.下列不属于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的有()。(多选题)A.必须存在违约行为 B.违约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
C.违约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D.违约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错
4.公益性是行政机关管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A.正确 B.错误
5.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不属于全面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A.正确 B.错误
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答案3 1.【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三省六部制中六部指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不、工部。其中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命、考核、升降、调动等。故本题答案选A。
2.【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是我国第一位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开创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故本题答案选B。
3.【答案】CD。中公教育解析:违约责任是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的简称,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如下:(1)有违约行为;(2)有损害事实;(3)违约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无免责事由。故,本题答案为CD。
4.【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行政机关管理活动的特点包括:(1)服务性。这是行政机关管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服务原本就是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能之一,而行政机关管理活动又是为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本单位的领导服务,为本单位的专业和职能部门服务,为本单位全体工作人员服务,是保证机关正常、高效运转的基础性工作。行政机关管理工作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2)群众性。行政机关管理活动与本政府部门的全体成员有密切关系,有些工作还要与上级、同级、下级组织和成员之间发生联系。行政机关管理活动为群众服务,解群众所难,也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获得群众的支持。为此,行政机关管理活动要求树立群众观点。(3)复杂性。行政机关管理活动涉及面广,头绪繁多,情况多变,事务复杂,这就要求具备认真、细致、求实的工作作风。(4)时间性。办公厅(室)的工作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办事要准确及时,确保整个机关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并以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秩序来保证机关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5)政策性。行政机关管理活动,不仅要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而且还要认真研究和落实本地区的具体政策和本机关的具体制度。为此,必须注重经常性的政策学习和研究,严格把握政策界限。故本题说法错误。
5.【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故,本题说法正确。
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2
阅读下面这篇公文,回答1-5题。
①
各科室、各部门:
为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计划性,统筹安排单位的各项工作,② ,自2016年3月起,各科室(部门)定期向单位办公室报送月度重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有关工作要求如下:
一、报送内容:本月重点工作计划、上月工作总结。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二、工作计划应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突出工作的计划性和科学性,重要活动、重大事项要注明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具体工作计划等;工作总结应 ③,重点总结执行月度重要工作计划情况和贯彻落实单位重要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新成绩、新亮点。
三、各科室(部门)选择一名责任心强、熟悉业务,具有一定文字功底的同志负责工作计划和总结的报送,报送前须经本科室(部门)负责人审核。
╳╳区人社局办公室
④
1.下列可填入横线①处,作为这篇公文标题的是()。
A.╳╳区人社局办公室关于报送月度重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的通报 B.╳╳区人社局办公室关于报送月度重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的通告 C.╳╳区人社局关于报送月度重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的通知
D.╳╳区人社局╳╳局长关于报送月度重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的公告 2.填入横线②处最恰当的短语是()。A.所以决定 B.经研究决定 C.领导决定 D.现考虑
3.可填入横线③处的词语是()。A.面面俱到 B.生动具体
C.事无巨细,处处考究 D.全面客观、准确详实 4.这篇公文的正文所缺少的内容是()。
A.月度重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的报送方式、报送时间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B.月度重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的意义所在
C.没有提交月度重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的不利所在 D.单位领导对提交月度重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的批示意见 5.填入横线④处的成文日期应为()。A.2016-02--23 B.2016.2.23 C.二零一六年二月二十三日 D.2016年2月23日 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答案2 1.【答案】B。中公解析: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具有典型性和说理性的特点。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具有广泛性、规定性、专业性的特点。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具有郑重性、周知性和新闻性的特点。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具有使用面宽、用途广泛、使用频率高的特点。由题干材料可知,该公文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科室及各部门对定期报送本月重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一事的周知。故本题答案选B。
2.【答案】B。中公解析:公文的语言具有准确、庄重、朴实、精练、严谨、规范的特点。A、C在表述上均不够严谨,偏口语化。D项缺乏确定性。故本题答案选B。
3.【答案】D。中公解析:工作总结是对前段工作进行全面回顾、检查的文种,这决定了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它是以自身的工作为依据的,所列举的事例和数据都必须完全可靠,确凿无误,任何夸大、缩小、随意杜撰、歪曲事实的做法都会使总结失去应有的价值。因此应该全面客观、准确详实。故本题答案选D。
4.【答案】A。中公解析:这篇公文的正文所缺少的内容是没有具体的报送方式、时间,缺少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故本题答案选A。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5.【答案】D。中公解析:《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规定,成文日期中的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年份应标全称,月、日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1)。故本题答案选D。
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1
1.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这说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具有绝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
2.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A.道路自信 B.文化自信 C.制度自信 D.理论自信
3.甲说:“物质不生不灭。”乙说:“任何物质都有生有灭。”对于二者的观点,正确的判断是()。
A.甲对乙错 B.甲错乙对 C.甲乙都错 D.甲乙都对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4.目前大学校园基本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大学生可以做到随时随地上网,快捷地获取所需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同时也导致一些大学生因上网成瘾而荒废了学业,这个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事物之间的对立是绝对的 C.事物之间的否定是有条件的 D.事物之间的转化是绝对的
5.人们常用“起死回生”“妙手回春”来称赞医生的医术高明,从哲学上看,这些话的作用在于()。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B.内因能够加速或者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C.外因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D.外因能够加速或者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答案1 1.【答案】C。中公解析:在本题中,“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是社会意识,“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是社会存在,“回答和解决”则说明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选项A说法正确,但同题意无关,不选。选项B、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2.【答案】B。中公解析:总书记“七一讲话”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故本题答案选B。
3.【答案】D。中公解析: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区别是:①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而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性;②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③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在本题中,甲说“物质不生不灭”是指物质概念,乙说“任何物质都有生有灭”是指物质的具体形态。所以二者都正确,前者是对整个物质世界讲的,后者是就物质的具体形态讲的。故本题答案选D。
4.【答案】B。中公解析:实现网络全覆盖,有利于大学生快捷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使部分学生上网成瘾而荒废学业。网络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不好的一面。所以说事物之间的对立是绝对的。故本题答案选B。
5.【答案】D。中公解析: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在本题中,“起死回生”“妙手回春”是外因,能够加速或者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故本题答案选D。
A.会议公报
B.联合公报
C.会议公告
D.新闻公告
正确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公文常识。
A项错误,会议公报是用以报道重要会议或会谈的决定和情报的公报。这种公报一般用于党中央召开的会议。不符合题意。
B项正确,联合公报这是一种特殊用途的公报,用以发布国家之间、政党之间、团体之间经过会议达成的某种协议,如《中俄联合公报》。
C项错误,会议公告是对会议相关事项的公布,不符合题意。
D项错误,新闻公告有一定的新闻性特点,内容都是新近的、群众应知而未知的事项,不符合题意。
故正确答案为B。
2.(单选)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是:
A.结社自由
B.通信自由
C.休息权利
D.受教育权
正确答案:A
解析: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通信自由属于人身自由。休息权和受教育权属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故答案为A。
3.关于法的作用,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王某预测李某非法传销,至少要判有期徒刑5年,体现了法的预测作用
B.肖某学了刑法后打消了抢劫的念头,体现了法的指引作用中的个别指引
C.赵某因散布谣言被罚款300元,体现了法的强制作用
D.陈法官依据诉讼法规定主动申请回避,体现了法的教育作用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法的作用。法对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所发生的影响称为法的作用。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规范作用是手段,社会作用是目的。规范作用从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角度提出,主要有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作用。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调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关系,主要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起作用。
A项错误,法的预测作用是人们根据法律可以预先估计相互间将有怎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法的预测作用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行为。王某预测李某非法传销,只是对李某个人行为的预测,预测的对象不是相互的行为。
B项错误,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对个体行为的指引,其对象是每个人自己的行为。对人的指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个别指引,即一个具体的指示对具体的人和情况的指引;另一种是规范性指引,即通过一般的规则对同类的人或情况进行指引。刑法是针对同类的人或情况的一般性规则,不是一个具体的指示,肖某学习后打消抢劫的念头,体现的是法的指引作用中的规范性指引,而不是个别指引。
C项正确,法的强制作用不仅在于制裁违法犯罪行为,而且还在于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增进社会成员的安全感。这种作用的对象是违法者。赵某散布谣言是一种违法行为,罚款300元是对其行为的制裁、惩罚,所以体现了法的强制作用。
D项错误,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律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了影响,强调的是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教育作用的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陈法官依据诉讼法规定主动申请回避,作用对象是自己的行为,不是一般人的行为,体现的是法的指引作用,而不是教育作用。
故正确答案为C。
4.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A.百家争鸣一独尊儒术一新文化运动
B.大泽乡起义一太平天国运动一安史之乱
C.王安石变法一商鞅变法一戊戌变法
D.贞观之治一文景之治一康乾盛世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正确,百家争鸣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独尊儒术发生于西汉时期,新文化运动发生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项错误,大泽乡起义发生于秦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清朝后期,安史之乱发生于唐朝。安史之乱早于太平天国运动,故时间排序错误。
C项错误,王安石变法发生于北宋时期,商鞅变法发生于战国时期,戊戌变法发生于晚清时期。商鞅变法早于王安石变法,故时间排序错误。
D项错误,贞观之治发生于唐朝时期,文景之治发生于西汉时期,康乾盛世发生于清朝时期。文景之治早于贞观之治,故时间排序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
5.(单选)刘某通过中介公司与马某签订了一份购房协议,约定刘某购买马某的房子,后刘某没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双方解除了买卖合同。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刘某不用向中介公司支付佣金,因为房屋买卖合同没有生效
B.刘某不用向中介公司支付佣金,因为房屋买卖合同已经解除
C.刘某必须向中介公司支付佣金,因为房屋买卖合同已经签订
D.刘某必须向中介公司支付佣金,因为房屋买卖合同已经履行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24条的规定:“居间合同是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所谓居间,是指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一种制度。居间人促成合同成立,委托人需要支付报酬。题干中刘某通过中介公司与马某签订了一份购房协议,居间行为已完成,虽然之后房屋买卖合同解除,但刘某依旧有义务支付报酬。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6.()在中国农村分布极广,表现内容非常丰富,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成熟稳定的艺术特征,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这种平面造型艺术多用于年节或喜庆盛典等民俗活动中,装点环境,渲染气氛。
A.对联
B.面塑
C.皮影
D.剪纸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中国剪纸以强烈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具有成熟稳定的艺术特征。中国剪纸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单色剪纸”“彩色剪纸”两大类。贴窗户上的叫窗花。常用的几种剪纸的方法有阴剪、阳剪、综合法。
在本题中,看到“表现内容丰富”、“强烈民族特色”、“平面造型”等词汇,也可以判断出是剪纸。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7.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包括()
A.中国
B.美国
C.法国
D.意大利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常识。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为:美、俄、中、英、法。”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地位据此被正式确立。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强制行动的联合国机构,其中五大国有安理会否决权。
A项:正确,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中明文规定:“中华民国为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席次。
B项:正确,美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的五位创始成员国之一,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C项:正确,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法兰西为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D项:错误,意大利并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8.(单选)下列关于汽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了保护汽车发动机,应尽量选用高标号的汽油
B.汽油标号是实际汽油抗爆性与标准汽油抗爆性的比值
C.汽油着火时应使用泡沫、干粉等灭火器,不能用水灭火
D.汽油可以溶解油污等水无法溶解的物质,起到清洁油污的作用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汽油并选错误项。第二步,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正确。汽油标号:是实际汽油抗爆性与标准汽油的抗爆性的比值。标号越高,抗爆性能就越强。标准汽油是由异辛烷和正庚烷组成。并不是标号越高越好,要根据发动机压缩比合理选择汽油标号。12月,北京市拟定将汽油牌号由“90号,93号,97号”修改为“89号,92号,95号”,并规定硫含量不得超过0.001%。C项说法正确。汽油着火用二氧化碳或干粉灭火器灭火,也可用干沙灭火。千万不能用水灭火,因为汽油比水轻的多,火会在水的面上流动,扩大火势。D项正确。汽油还可以溶解油污等水无法溶解的物质。可以起到清洁油污的作用。因此,选择A选项。
9.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人早在()时期首次发现该群岛,16刊印的《郑和航海图》将其列入中国版图。
A.西汉
B.东汉
C.南北朝
D.三国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
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里分布最广,岛礁总数最多的群岛。自西汉汉武帝起不断利用南海,宋代起海事发达,南沙正式入中国版图。
A项正确,公元前1,汉武帝平定南粤之乱后,在海南岛设儋耳、朱崖两郡,辖南海诸岛,并派水师巡视西沙。东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的记载。这里的“涨海”是当时中国人民对南海的称呼,“崎头”则是当时对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滩的称呼。
B、C、D项错误,中国人早在西汉时期首次发现南海诸岛,东汉、南北朝、三国均晚于西汉。
10.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工资不包括()
A.基本工资
B.奖金
C.绩效工资
D.津贴补助
解析:本题考查事业单位相关的知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32条规定,国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应当结合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因素。A、C、D项正确。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公共基础知识都包括哪些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2、_,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______
4、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中国的国体与政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服务。
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价值取向、道德修养、行为规范。
6、法律知识: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等(报考全省法院、检察院系统法律专业职位的加试内容,包括上述范围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知识)。
7、语文基础知识和公文写作:汉字、词汇、语法、修辞、文学常识,党政机关公文基本知识、常用公文写作、常用事务文书写作、公文处理。
8、经济知识和科技知识: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金融经济、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科学前沿、科技常识。
9、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10、其他知识:最新的时政知识。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什么内容
公共基础知识是事业单位招考中出现的对考生综合知识进行考察的一门科目,其主要是测试应试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考察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从范围上看,考察知识面较广;从深度上看,考察难度不大。从区域角度上看,各省市考试内容略有不同,但政治和法律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但不是每个单位的必考科目,有的单位考,有的单位不考。
考试题型:
在考试题型方面为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纠错题、简答题、公文实务题、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阅读理解题和材料概括题等形式。在上述形式中选择4-6种,既有客观性试题,又有主观性试题。部分地区公共基础知识考察的时候,一般都伴随有写作题。
考察要求:
关于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考察要求: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
复习资料建议你分两步:
第一步找到历年真题,然后看历年真题中各题型的占比,这样可以使你在复习时更有效率。
第二步就是找对应的刷题册,大家可通过小程序免费领取备考资料哦!
公共基础课是高校面向全体学生所有专业开设的课程, 是全体大学生都应该学习的思想、文化并养成基本素养的通识课,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计算机、高等数学、英语、体育等。这些课程不一定同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有直接关联, 但是, 它们却能够培养大学生远大理想、高尚情操、科学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 开设公共基础课, 并使公共基础课切实发挥它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公共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高校基础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1) 高校对公共基础课的认识不足; (2) 大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 许多高校对公共基础课程的认识不足主要包括: (1) 关于公共基础课的定位和功能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地明晰, 只有明晰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和定位, 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2) 高校在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标准制定沿袭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大多局限于已经形成的教案 (来源于出版社或网络) , 而这些教案往往已经过时,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了; (3) 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单一, 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 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 学生对公共基础课也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调查显示, 22.1%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不重要, 其中, 6.2%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可有可无, 而15.9%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开设公共基础课。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 公共基础课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作用。事实上, 这种观点的产生与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和浮躁心理相关, 与公共基础课不能立竿见影的特点有关, 与高校和教师也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 无论从高校对公共基础课程的认识来看, 还是大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态度来看, 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都是刻不容缓的。
二、高校基础课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1. 大学公共基础课应该与各大学生所学专业结合, 增加实践活动。
高校和教师应该注重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既考虑到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又要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公共基础课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逻辑思维、创新意识、道德意识等综合素质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的大学教育中, 由于专业的划分与定向, 学生往往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使高校和教师降低对教学目的和目标的要求。因此, 高校和教师不仅应该认清公共基础课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而且更应该明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 努力找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 为大学生认真学习公共基础课搭建一座桥梁。比如, 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同学为对象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的专业和课程需要设计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以房养老”的社会调查。这样的调查既可以做到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兼顾, 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使用情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激发学生以一定的积极态度去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对增强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对大学生同样适用。在高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 许多教师注重课堂讲解, 一味灌输知识, 而不考虑学生愿不愿意接受、能不能接受的问题。可以说, 这样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原本就不重视基础课的基础上更讨厌公共基础课。这样的教学模式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此, 高校教师在上课时应该采取情境教学法, 遵循教学内容, 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创设一些合适的情境, 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积极投入学习。这样, 教师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可以说,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中涉及价值的内容, 就可以设置一个情境:在12人乘的一艘船上, 仅有唯一限乘6人的备用皮划艇可供逃生。船上有: (1) 船长; (2) 精通航海的罪犯; (3) 健壮的青年工仔; (4) 貌美的卖淫女; (5) 患绝症的女孩; (6) 智障的男孩; (7) 中年科学家; (8) 断肢的个体暴发户; (9) 老医生; (10) 国家干部; (11) 体弱的方丈和尚; (12) 大学生你自己。这艘船在风高浪急的海上航行时不幸遇险将要沉时, 请你决定哪些人可以坐皮划艇逃生。大多数学生都会按照这些人的利用价值来选择, 当然, 自己是必选的。在学生选完之后, 我会告诉他们, 人的价值不仅仅是人的效用, 还包括主体价值, 比如平等、自由等。通过这样的“生死抉择”, 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 而且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的价值。
3. 对学生的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
考试作为监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针对学生“考什么, 学什么, 背什么”的学习考试模式, 高校中的公共基础课的评价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综合评价方法。教师不仅要把目光放在考试成绩上, 还应该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表现纳入评价范围之内。在这里, 我们新建了一个考核方式:平时成绩 (占总成绩的20%, 计20分) +实践活动成绩 (占总成绩的20%, 计20分) +考试成绩 (占总成绩的60%, 计60分) 。
我们可以把平时分的考核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班级整体表现考核分 (占平时分的25%, 计5分) 。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往往要同时兼任几个班的课, 但是每个班的表现不尽相同。有的班级到课率较高、迟到早退现象少, 而且在课堂中可以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这样的班级整体表现不错, 分数较高;还有一些班级, 到课率低、迟到早退现象严重, 而且课堂教学中不能积极配合教师, 这样的班级整体表现较差, 分数就会相对较低。这个班级整体表现考核分是每个学生平均分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之上, 我们再考核学生个人的考勤情况; (2) 学生的课堂表现分 (占平时分的25%, 计5分) 。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课堂环节。学生的课堂表现分如何打这是一个问题。其实, 我们可以对其进行量化。如在一个学期中, 记录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 找出回答次数最多的那位同学, 他的课堂表现分是5分, 然后用他的分数除以回答问题的次数就得出回答一个问题可以得多少分, 然后再乘以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 就得到他们的课堂表现分; (3) 学生的考勤分 (占平时分的50%, 计10分) 。学生的考勤工作主要是通过点名来完成, 缺勤3次就不能参加最后的考试。
对于实践活动的考核, 也可以进行细化, 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分工和承担实践活动任务的多少来给分, 进而得到的一个考核标准就是在实践活动中承担的任务分 (5分) +实践活动完成水平分 (15分) 。如从分工上来看, 组长可以得5分, 汇报者得4分, 组员得3分。如果汇报者是组长, 也只得5分, 如果汇报者是组员, 即可得4分。然后, 教师再根据实践活动完成的整体水平进行给分, 那么这个分是全组的得分, 无论是组长、汇报者还是组员都是一致的。
对于最后的考试, 则要求教师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 对每一位同学进行闭卷或开卷考查, 严肃考纪, 杜绝作弊现象。
三、结论与启示
在高校教育中, 公共基础课的价值与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因此, 高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其中遇到的问题较多, 需要我们努力奋进, 积极应对, 以此加快对公共基础课的改革, 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使公共基础课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公共基础课;学习状况;调研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5-0101-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2.027
中职公共基础课学生学习状况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习效果评价的重要参照指标。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是教学活动的全部归宿,也是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对中职公共基础课学生学习状况的调研,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摸清影响其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群的现状,以学论教,帮助评价人员确定教学评价改革的关键点,作出正确的教学评价决策,进而以评促教,最终改善学生公共基础课的学习状况。
1 . 调研对象
为了调研的全面性,调研对象包括了影响学生学习状况的相关因素群。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行为、课堂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评价方法。
在这些因素中,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是学生学习的主观心理因素和主观行为因素。其中,学习动机是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透过学生学习状况表象去发现本质问题的关键,理应受到格外关注。学习行为是学生学习状况的外在表现,是学习效果形成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学习状况调研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了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这两个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以外,影响学习状况的客观外部因素如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和课堂学习环境,这也是不容忽视的。课堂学习环境涉及教师组织教学,是以学论教的重要切入点。学习效果评价是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反映形式,其评价方法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状况真实内容反映的信度,它是以评促教的一个关键点。
2 . 调研范围、方法及内容
2 . 1 范围及方法
本次调查立足黄石市,面向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湖北城市职业学校、黄石市女子艺术学校等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共1300名学生展开。调查主要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信息,共收回问卷1296份,回收率为99.7%。
2 . 2 内容
本次调查采用如下问卷:
问卷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相对应选项中打“√”。
通过统计和归纳问卷调查的数据,笔者对调研的结果分析如下。
3 . 调研结果及分析
3 . 1 学习动机
图1、图2反映了本次调查中职公共基础课学生学习动机情况。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或动力。它能够激发学生将热情和兴趣贯注于寻觅知识探求真理的活动中,并且使学习活动沿着一定的方向持续下去。学习动机一般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愿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及兴趣、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等。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容指向可以分为直接性学习动机和间接性学习动机。直接性学习动机指向学习活动本身,是由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所引起的;间接性学习动机是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是社会要求在学习上的反映。
图1反映的是学生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即对各门公共基础课感兴趣的程度。从中可见:第一,学生对于公共基础课学科的整体兴趣较弱。图中显示:学生学习兴趣最强的公共基础课为德育课,但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也仅为44%。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公共基础课学科整体兴趣较弱的原因主要在于:①学生普遍认为公共基础课实践性不强,对他们的工作没有直接帮助。②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是有差异的。从总体而言,学生对德育的兴趣最强,其次是语文,对英语和数学的兴趣最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①学科学习难度有差异。对学生来说,德育和语文比较贴近生活、易于理解,而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学科难度相对较大。数学较为抽象、逻辑性强。英语是外语,语音、语法、思维方式等方面与汉语不同并且在生活中不常使用。②学科学习基础有差异。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较弱的问题。调查发现:在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这几门公共基础课中,英语和数学恰恰是他们入学考试中最薄弱的环节。图1反映出的学生直接性学习动机现状对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活动的启示是:①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科差异。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不尽相同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②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能够通过评价方式上的转变来激发学生兴趣。③探究学生对于不同公共基础课学习兴趣的差异能够引起教师从自身学科特点和学科差异性方面思考并调整教学。
除了学习兴趣,对学科意义和重要性的认可也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方面。图2反映的是学生的间接性学习动机。由图2可见,大多数学生充分肯定了公共基础课在中职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否定或是表示不了解其重要性。间接学习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受社会要求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如借助竞赛、学习交流会等学习活动来强化学生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3 . 2 学习行为
学生的学习行为构成了学习的过程,它受学习动机的影响,是学习效果形成的直接原因。通过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可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预测。图3和图4分别反映的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这两者都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图3可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40%的学生偶尔会参与集体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31.1%的学生只跟同桌交流讨论,21.8%的学生从来不会参与讨论,仅有7.1%的学生经常会参与讨论并表达观点。笔者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怯场、不自信或是畏惧教师等综合心理因素。要改善这一现状有两条途径:第一,强化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涉及“引导鼓励学生”、“启发性提问”、“改善教学气氛”的评价指标,通过增强教师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意识来促使学生课堂讨论参与度的提高。第二,将学生课堂讨论参与度作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的一项指标,从而提高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图4反映出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不理想:45.9%的学生偶尔会独立完成作业,23.4%的学生从来不会独立完成作业。笔者了解到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而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动的直接原因。
3 . 3 课堂学习环境
图5、图6、图7分别从教师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讲授以及师生关系三方面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状况。教师课堂教学状况虽然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外因,但作为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由图可见,学生认为教师课堂内容讲授清楚,师生关系融洽,但课堂气氛不够理想。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价改善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 . 4 学习效果评价方法
图8表明了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主要是以考试和平时表现作为依据进行综合评价。笔者经过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学校主要采取以鉴定学生学业成绩为目的、在学期结束时举行的终结性测验为评价方式。单纯地运用终结性评价并不能提供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面信息,应该重视评价类型的多样性,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包括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在内的多种评价方式,以形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性判断。
4 . 对策
根据本次调研反映的学生学习状况,笔者认为应该针对现行教学评价进行以下改进:
第一、要强化教学评价过程中对学生个体学习现状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生进入一门课程学习之前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力的准备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勤奋程度等个性特征也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教学评价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起始水平,仅凭最后结果作出评价是不恰当的。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可借助定位性评价收集学生学习现状的相关信息。此外,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或动力,要利用适当的学生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要将学生学习环节当中的重要学习行为纳入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以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要努力探求现象下的本质,不能将学生“学习动机”或是“学习行动”中出现的问题简单地归因于学习态度问题。要抽丝剥茧,综合分析,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发现和诊断问题,帮助他们改善学习状况。
第三、要重视对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类型的多样性,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包括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在内的多种评价方式,形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性判断。
参考文献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1.
【公共基础答案】推荐阅读:
公共基础知识精选题及答案12-19
2024年注册电气工程师公共基础答案09-11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答案(3.21)07-03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答案(2.13)12-14
公共基础试题07-03
公共基础题库12-02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06-11
公共基础时间专题09-11
公共基础知识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