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的论文(精选8篇)
教学目标:
了解在美术史上“礼仪与教化”这一要求的出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了解围绕这一主题在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美术风格以及这些作品产生的具体社会背景。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灵活的安排。这三个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特别要让他们理解这种要求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也就是说,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阶级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规定了一系列的道德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些要求也必然反映在美术创作中,因为美术作品中所出现的直观的视觉形象很适合宣扬这些思想,甚至它比抽象的文字更生动,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以中国人提出了美术作品要“成教化,助人伦”这一观点。
第一个活动主要是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让学生了解社会政治与文化观念的变化对青铜器的影响,让学生打破原有的比较粗略的观察美术品的方法,学会较为细致的分析作品的变化。这个活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实际上如果很好的结合教材并加以适当引导的话,他们也可以很好地完成。关键是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且与教材中所列举的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建议这个活动采用“比较鉴赏法”与表格的形式,将观察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表格内容可以先由学生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
观察内容: 器物名称:时代:器形:四足的形状:花纹:铭文: 社会观念:
第二个活动主要是通过对作品的比较,让学生明确“礼仪与教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很具体的社会要求,它渗透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群的生活中。比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为了规劝女性要遵守女性应有的道德,而南北朝时期的孝子棺线刻所宣扬的“孝子故事”是强调对父母乃至祖先的恭敬,这在当时已经被社会大多数人所接纳等等。教师在组织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所讲的内容,让学生按照活动建议逐一分析。
第三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风格”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学会对特定的风格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使学生对古埃及时期的独特艺术风格能够有所了解。这个活动建议用表格的形式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结合教材内容对观察的结果加以分析。观察内容 形体 空间关系 轮廓 色彩 风格 总结
《美杜姆群鹅图》 比较写实,正侧面 无透视、平面化处理 用线条勾勒平涂,用纯色 较细腻(结合教材内容)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着“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而展开的。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接下来分析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世界其它地区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印第安文明的情况。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和统一的国家之后,围绕“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
2、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3、两河流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4、古埃及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5、古印度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6、美洲印第安文明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作品的功能、形式和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与国家以及阶级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个阶段,美术开始成为统治者服务,成为权力的象征或宣扬特定的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一种形式。教材围绕着这一主题,分析了这些观念与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中国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在中国美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方面,教材中分析了从中国商朝直至魏晋时期美术现象。在商代,最典型的美术作品就是青铜器。当时的青铜器不是普通的生活器皿,而是权力的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征,从纹饰上来看有着一定的威慑力。并且根据贵族的等级,还确定了青铜器拥有的数量和形式。这显然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要求,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权力。而这一要求随着统治阶级权力的分散而逐步消失,所以我们看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纹饰和器物的造型方面不再显得恐怖,而是华丽和繁琐。而到了秦代,最有代表性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为帝王守灵的雕塑,它体现的就是权力和威严。
[教案]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现象。■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 ■教具与学具
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附:作业纸设计
时代或地区 典型的美术品 形式特征 所体现的观念 如何为统治者服务 为什么选择这种形式 导致变化的原因
中国商代 青铜器 纹饰、器形 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
1、区分社会等级。
2、用于贵族阶层的生活和祭祀。青铜是当时最贵重、最耐用的物质材料。权力分散,衰落。
秦代 雕塑 写实性较强、整体排山倒海,排列有序 权力的象征,用威严的形象起到震慑作用。守卫陵墓用写实性的雕塑取代真人陪葬这一古老的习俗,给人一种真实感。秦代的灭亡。
汉代 雕塑 循石造像 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忠。通过对霍去病功绩的表彰来树立榜样,间接的要求人们为统治者服务。利用石头的动态塑造形象。画像石 在石头上雕刻形象 对祖先的恭敬,儒家思想中的孝。维护社会的稳定
用心
爱心
专心 石棺刻画 在石棺上雕刻形象 对父母的孝心,儒家思想中的孝。维护社会的稳定 魏晋时期 绘画 线描(高古游丝描)儒家思想中对女性的道德要求。维护社会的稳定 古巴比伦 石柱 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质地坚硬,可以长期保存。
古埃及 建筑 金字塔 埃及人对生与死的看法 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具有威慑力,显示法老的权力。
雕塑 狮身人面像
绘画墓室中的壁画
古印度
印第安文明 ■教学流程图: 第一节课:
1、导入教学:教师用非常著名的两个美术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来导入教学,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比较内容可以参考下表。作品名称 秦始皇兵马俑 古埃及的金字塔
作品形式 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 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一样 作品的功能 守卫秦始皇的陵墓 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服务的对象 皇帝 法老
共同点 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3、教师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
4、学生思考并回答。
5、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一些答案。
6、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7、教师总结。
8、阅读并分析教材:教师建议学生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答案去阅读教材的第20、21用心
爱心
专心 页,并且将阅读的结果填写到作业纸的中国商代时期(导致变化的原因这一栏可以先不填)。教师组织学生对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按照作业纸上的参考分析进行总结。
9、深入研究与思考: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教材所给定的材料。
10、完成“活动建议一。”
11、教师对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秦始皇兵马俑”并完成作业纸的秦代部分。教师可以按照作业纸上的参考分析进行总结。第二节课:
1、复习导入:简单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2、作品展示与比较:展示汉代重要的雕塑作品《马踏匈奴》,教师提问:这件作品与秦始皇兵马俑有什么异同之处? ◆注意:
①教师对这件作品的背景要尽量介绍的清楚、详尽一点。便于学生对作品进行比较。
②比较的内容可以按照下面的表格进行。
作品名称 :秦始皇兵马俑 霍去病墓雕塑
作品形式 :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 石雕
作品的功能 :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地下)纪念霍去病的功绩(地上)作品的意义: 显示权力,为死后的生活服务 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 共同点 :为统治者个人服务为统治者服务
不同点: 直接 间接
3、教师总结(按照上述参考分析),并指出,汉代统治者对“教化与礼仪”的看法发生了变化,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仅仅起到威慑的作用,而是用来宣扬一些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
4、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
用心
爱心
专心 5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第22页、23页,然后分小组讨论归纳教材内容,并填写在作业纸的汉代部分。
◆注意: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① 在汉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是什么思想?
② 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宣扬了什么思想?
用心
爱心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差异,问题,原因
随着近几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越来越凸显。初中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常常会听到高中历史教师抱怨学生基础知识太薄弱, 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严重不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习惯根本不具备……与此同时不少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也感觉高中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难以适应, 教材上的理论性语言晦涩难懂,要记忆的东西实在太多,历史学习太困难,以至于他们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好历史的信心, 特别是经历过高考的学生更加觉得文综试卷中最难拿高分的就是历史。为什么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这种“苦恼”呢? 这种“苦恼”产生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一、从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差异中找原因
首先,从课程性质看,初中历史虽然是必修课,但是由于初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初中历史教材相对浅显简单,比较注重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而高中历史课程则是一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这门基础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还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历史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其次,从课程基本理念看,初中的历史课程要求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是高中的历史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构建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的能力, 还要求教师教学体现出多样性特点,要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从而体现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更高要求。
第三,从课程目标的设置看,在知识方面,初中历史教材主要从微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故事性。高中历史教材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 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最基本的历史能力,比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阅读和处理历史信息、口头或书面表达历史问题、历史想象和知识迁移等能力。而高中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以上能力外还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脉络形成初步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探究学习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初中,主要是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与态度,高中不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还特别强调加深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加强历史意识的培养。
第四,从课程内容的设置看,初中历史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以主题形式呈现给学生, 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分为六个学习板块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及其基本规律, 体现历史的时序性和线索性,比较容易学习和接受。而高中课程内容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包括3大模块,主要涉及政治(9个专题)、经济(8个专题)、文化(8个专题);选修共6个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对高中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横向对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而专题则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最后,从教学建议的层面看,初中的教学建议,着重强调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强调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高中则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客观和及时评价。在探究学习方面,初中主要要求教师给学生更多参与探究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高中除了要求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还特别强调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注意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提高自身的历史意识及人文素养。
二、从初、高中历史课程地位的差异中找原因
在本地区的初中毕业学业水平测试中历史考试是开卷考试,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再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 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是被严重忽视的。因此,不论是家长、学生还是老师和学校在时间、精力和重视度上都明显轻视,大家普遍认为历史是“副科”,出现了课堂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方法简单重复,侧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历史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历史情感的熏陶等现象,而学生更是对历史课不感兴趣,敷衍了事。这些都导致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出现严重的知识断层和能力欠缺,尤其是极大地影响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这些都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提高。
三、从初、高中学生思维特点及学习方式的差异中找原因
初中生总体年龄处于12岁至15岁左右, 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对事物的感性认知阶段,喜欢故事性强的感官性知识,对于有理性思维的问题兴趣不高,这属于典型的经验型思维特点, 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高中生的总体年龄处于16岁至18岁左右 ,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应该具备理论性思维特点。他们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有研究表明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 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
从以上初、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看出,由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较低,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性就会比较强,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普遍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习模式。这种被动的学习方法再加上“临时抱佛脚”复习应考策略,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 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很多学生仍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 课前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课上也没有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忙于埋头做笔记,死记硬背,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结果学得很辛苦,效果却很差。
四、从初、高中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上找原因
由于受课标要求、学科教学地位、教材形式、学生思维特点等方面影响,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在初中阶段,很多学校是根据中考学科分数比值确定课时的,因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数比值低,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不成比例,那么教师只能根据有限的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在教学上就出现教师赶进度,整合或者复述教材,给学生划教材、背教材,考前实施题海战术的情况。现在的高中教学,受到新课改的积极影响,许多知识的教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中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很高。
在信息爆炸的社会,网络、数码科技和印刷媒体的视觉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青年学生需要有良好的理解能力,才能诠释和理解这些现象。美术课程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参与高速发展的创意产业。大部分的创意产业都与艺术有关,包括艺术、视觉创意、服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博物馆与画廊展览策划、新闻摄影、广告、电影与录像制作、艺术和电影评论、建筑、文化历史等。高中的美术教育可满足社会对艺术、创意的特别需求,也让学生在填补创意人才的需求方面能处于有利的位置。
由于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不同,高中学生需要发展不同的美术能力。为了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以下五个内容系列,供学生自主选择。系列1:美术鉴赏。系列2:绘画·雕塑。系列3:设计·工艺。系列4:书法·篆刻。系列5:现代媒体艺术。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同时体现了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就学科本身而言,其专业性、技术性相对以往的高中美术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更强,更能体现美术学习的应用特征,也是艺术学习的正确途径。
美术课程着重帮助学生建构其个人艺术知识的需要,教师因应不同的目的,发展学生评赏艺术及实践艺术创作的能力,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传授不同形式的知识,所以必须为有效的学与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一、了解学习方向,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了解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及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尤其是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清楚了解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再者,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清楚知悉每一项学习活动的学习目标。教师亦应更具弹性,以应付难以预料的需要、鼓励学生建构个人的知识及照顾非预期的学习成果。教师宜因应不同的学习目的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法。例如,美术欣赏课程的目标与方向是培养评赏艺术的能力和认识艺术的情境,在欣赏及评价艺术作品时,可以按照以下顺序指导学生。首先宜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和描述艺术作品的特点。在描述的过程中,可以强化学生的专注力和聚焦地观察的能力。例如在雕塑艺术其中一个课题的学习中,可以先以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作品,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三个不同时期的雕塑特点。然后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个人的感受和看法,从而促进彼此的交流,及探索不同的观念。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雕塑作品的感受,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观点组织讨论议题,比如“古埃及的雕塑与古风时期的古希腊雕塑的关系”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运用从形式分析中获得的个人经验和讯息,以及有关艺术作品的情境知识,学生可以回应、讨论和诠释艺术作品在特定情境的意义和隐含的信息。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希腊雕塑作品分析,让学生理解古希腊的艺术家们从人的生活出发,肯定人生,赞美人的美,赋予人的肉体和精神以崇高而十全十美的理想,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尤其是《米罗岛维纳斯》这件作品塑造了充满人性的女神,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在上述过程中,学生能够对作品的重要性和价值提出具理据、感性和整体性的判断。
二、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
营造互动的学习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透过经验及理念分享,学生能够从教师及其他人身上学习,并让教师知道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室中建立互动的文化是重要的。互动文化可以通过具鼓励性的学习气氛、开放及互相尊重的态度、有效的提问和回馈、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具弹性的分组安排,逐步发展起来。例如在《建筑的艺术》这个学习课题中,可以首先以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建筑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人与建筑的关系。然后将学生分组,每组给定不同的讨论课题,比如有的小组研究“中世纪教堂建筑”,有的小组研究“后现代主义建筑”等,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归纳和整理相关资料,然后用PPT的形式在课堂展示,让学生自主地对课题进行研究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坐在教室等待老师灌输知识。
三、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以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关心、感兴趣和能力所及的事项作为学习焦点;营造正面和互相支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在其中获得成功感、鼓励和尊重;让学生明白学习是属于自己的,让他们负起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或与同侪协作学习,也可使他们学会共同分担订定目标的责任,以及共同学习。美术教学中,课题设计尤为关键,课题设计得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课题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心智发展以及心理需求,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学生感到有趣的事物、学生生活中的经验、社会中的热门话题、和其他学科融会贯通、时令节日。例如,可以将美术欣赏的某些内容和历史课程结合起来;可以抓住学生对时尚的敏感,设计关于服饰色彩搭配的课程;可以结合学生在学校中参与的社团活动进行相关的视觉设计,做社团标识或者活动海报;可以将端午节、圣诞节等作为相关设计或艺术创作的主题等等。
四、运用广泛的资源,使教学手段多样化
现在是一个资讯非常发达的时代,教师应使用广泛的学与教资源,如互联网、图书馆、杂志和报章中的文本和视觉资料,各类影音资料,及艺术馆、画廊或公众空间的艺术品。学生完成课题时也要学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样,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要多样化。课堂传授,不再局限于黑板板书,而是要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将视觉艺术更好地展示给学生。教学地点也不局限于教室,博物馆、美术馆身临其境的参观更能让学生感受艺术的浸润。教学形式也不局限于师生传授,可以邀请当代的艺术家或者艺术团体到学校进行讲座、展演等等,让学生零距离接触艺术家,和艺术家对话。
【内容摘要】本文以《茉莉花》音乐为主题的命题舞蹈课教学为例,阐述了“音乐鉴赏—示范表演—创造实践—总结发展”的教学探索模式,结合高中音乐与舞蹈的课程标准、现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师的教学特点,着重启发学生对舞蹈音乐的理解能力,从舞蹈的基础技能入手培养学生舞蹈思维,调动学生的音乐与舞蹈潜能。使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舞蹈的审美与创作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在音乐鉴赏、舞蹈技能、创作表演等方面的学习与积累,厚积薄发,体会“闻乐起舞、身随律动”的意境,感受音乐、舞蹈为我们的身心带来的愉悦。
【关键词】音乐与舞蹈,积累,赏听,学跳,乐跳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音乐与舞蹈”教学模块作为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的重要价值。
在高中音乐的选修模块中,参与“音乐与舞蹈”模块学习的学生大部分是有兴趣但没基础,甚至有部分学生既没兴趣也没基础(以行政班授课情况下)。笔者在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中,首先遇到的就是学生的三个“缺乏”,即:缺乏对舞蹈音乐的理解和体验;缺乏舞蹈基本技能;缺乏舞蹈表现的信心。如何立足于学生参差的原有舞蹈知识与技能条件下,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有机结合音乐与舞蹈,有效实施模块教学,成为本文将探讨的问题。
在经过一学期的“音乐与舞蹈”的学习,同学们初步地掌握了一些舞蹈的基本技能,了解了舞蹈的起源、发展、体裁及相关文化知识。能够鉴赏和评价中外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芭蕾舞、社交舞等不同舞种及其音乐的特色及风格。为了更好地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并对一学期的学习进行评价,笔者以脍炙人口、蜚声海外的“茉莉花”为命题,引领学生鉴赏和律动,最后能充满创意、感情、自由地舞蹈,共同享受了音乐与舞蹈的魅力,展开了一次有益的“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探索之旅。
一、赏听—激发兴趣,学会聆听与体验舞蹈音乐
俗话说:“闻乐起舞”。“乐”即音乐。舞蹈是形体艺术,它与声音艺术—音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舞蹈动作的连续、节奏的变化、情绪的表现都有赖于音乐。因此,学跳(舞)前必须先“会听(音乐)”,而且要“赏听”。
节奏、旋律、和声是音乐表现人类内在情感的三要素,而舞蹈则依据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用人的“外在”肢体、身段、面部肌肉的动作来表现人的精神生活,在诸多艺术门类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对“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以《茉莉花》为例:《茉莉花》音乐近几年在国内、国际上被广泛传播,表演。在我的音乐与舞蹈课里,就曾以《茉莉花》为命题音乐,进行舞蹈的创编与表演。同学们在舞蹈的创编与表演前,首先要赏听与了解《茉莉花》音乐。在全国各地有许多不同版本的《茉莉花》音乐,反映出各地区的民族音乐特色。我广泛搜集了几乎所有风格的《茉莉花》音乐,在课堂上先让同学们欣赏,并让他们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在欣赏《茉莉花》音乐的过程中,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不同风格的《茉莉花》音乐。有的同学喜欢江苏的《茉莉花》;有的喜欢东北的《茉莉花》;有的同学喜欢溶入了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的《茉莉花》;特别有兴趣的同学还根据自己的爱好,用REP的音乐风格改编了《茉莉花》音乐。同学们在赏听《茉莉花》音乐时,感受到了中国民间音乐旋律的美,体会了地域差异带来的音乐风格的变化,也感受到不同地区《茉莉花》音乐的不同民族风格美。
最有代表性的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和东北辽宁民歌《茉莉花》。同学们在交流与讨论中总结出:这两首民歌无论在音乐旋律、节奏上,还是在歌曲的情绪和歌词表现力上都有突出的地域性的民族特点。同学们在聆听了《茉莉花》音乐,并对音乐有了认识和理解后,欣赏了一段绸扇表演的江苏民歌《茉莉花》舞蹈录像。
“好 一朵 美
丽的 茉 莉
花,好 一朵 美 丽的茉 莉
花,”韵味悠长、清纯甜美的音乐,配合演员柔美、青春的舞姿,绸扇上下飞舞,在水墨画似般的舞美衬托下,让人们仿佛置身在江南水乡茉莉花园的晨曦中,迷雾轻浮,茉莉清香四溢,让人有置身其境,身随律动的感觉。“好一
朵
茉
莉
花
呀,哎
哟
好
一朵
茉 莉
花 呀”。
而东北辽宁民歌《茉莉花》,那豪放又抒情的旋律、欢快又跳跃的节奏,把东北人民的豪爽、风趣、热情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一起,同学们就有要蹦、要跳的冲动。
从这两首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的差异上,同学们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需要用不同的肢体语言表现。
能“闻乐起舞”,就要有很好的音乐感受,只有通过音乐鉴赏的学习与积累,同学们赏听与体验舞蹈音乐的能力加强了,他们才能更好地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为创编舞蹈打下基础。
二、学跳—架设桥梁,引导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学习舞蹈基本技能
在“音乐与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会舞蹈”。这里的“会舞蹈”,和专业意义上的“会”有区别,它是依据新课标对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和对舞蹈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树立学习舞蹈的愿望。做到闻乐起舞、身随律动,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还要有舞蹈的基本技能的积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舞蹈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师的舞蹈教学优势,我有选择的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舞蹈组合:如,汉族舞蹈----秧歌舞组合;古典舞蹈组合;芭蕾组合;踢踏舞组合;现代舞组合;集体舞组合;傣族、藏族、新疆等少数民族舞蹈的组合;同学们从什么都不懂到渐渐学会了什么是手位、舞台的方位、舞蹈的移动线;甚至是立身射燕、斜探海、云手、金鸡独立、老鹰展翅等等舞蹈专业术语及动作。这些舞蹈组合及舞蹈技能的学习,训练了学生动作的连贯性和节奏感,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启发了学生的舞蹈思维和想象力。使同学么们渐渐了解什么样的舞蹈动作要配合什么样的音乐,也就是什么样的音乐要用什么样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对自己有兴趣的舞蹈风格进行重点学习和练习,这对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很有益处。
经过分单元、分内容、分组合的舞蹈学习,同学们有了一定的舞蹈技能与基础,因此,在以《茉莉花》音乐为主题的命题舞蹈课上,同学们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空间就宽敞多了。根据对音乐的理解和自己的兴趣,他们采用了不同的舞蹈组合来进行创作表演。如江苏民歌《茉莉花》,有位同学用了中国戏曲中常用的水袖做道具表演,而没有采用江南女子常用的花纸伞、绸扇等来表演,老师对他们的创新感到惊讶,那位学生在老师的询问下解释道,江苏民歌《茉莉花》在国际上那么有名,我就想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古典舞蹈组合来表现它,在甜美的歌声、温婉的旋律伴奏下,用白色的长水袖表演了一段柔美、秀丽的古典舞蹈,体现了江南音乐的委婉、抒情,更表现了江南女子的温柔与秀美。在这位同学的带领下,喜欢古典舞的同学也跟着她,学跳起水袖舞,水袖随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音乐上下舞动,飘洒清逸,形成一朵朵流动的茉莉花,表现出了茉莉花的清香与美丽。而在表现东北辽宁民歌《茉莉花》的时候,另一组同学创编的舞蹈一下子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那豪放又抒情的旋律、欢快又跳跃的节奏同学们太熟了,他们采用的是汉族的民间舞蹈----秧歌。因为同学们学习舞蹈组合的时候,学得最快、最好的就是秧歌了。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聪明的同学们很快就用秧歌舞蹈的“十字步”、“十字跳跃步”、“原地十字步”、“行进十字步”,拿着红手绢、长绸、绸扇等道具,跟着那组同学一起跳了起来,大家边跳,边模仿,各人跳着不同的动作,情绪高涨,表现出了东北音乐《茉莉花》的那种欢快、活泼、甚至有些诙谐的舞蹈情绪来。在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放弃以往教学中的“我教你学”、“我问你答”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学生有创意的学习方法、独特见解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学习舞蹈基本技能。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当作创作过程,当我们的学生把有限的学习展拓到无限的创作学习过程中的时候,我们离“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也就越来越近了。
三、乐跳—鼓励创新,自信自如地表现音乐舞蹈
舞蹈是通过身体来表达内心的艺术,舞蹈的天赋每人都有,在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坦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的启发而来的①”。教学设计环节中,给学生相对自由的时间,让学生自由体验音乐与舞蹈的美,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及时鼓励和保护他们的每一个观点,那么短短的一堂课有可能改变学生对音乐的态度,学生从中得到的将是多元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以及和谐、自主、全面的发展。在《茉莉花》音乐为主题的命题舞蹈课里,老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他们喜爱的舞蹈形式来表现他们心中的《茉莉花》。
在音乐与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最有兴趣的就是街舞的学习了。街舞是美国黑人青少年宣泄情绪的一种舞蹈,特色是爆发力强,舞动时,以全身的活力带来热情澎湃的感觉。街舞因其轻松随意、自由个性和反叛精神而理所当然地受到年轻人的喜欢。在逐渐的发展中,青少年们以街舞来张扬个性,展示青春的活力和激情,表达勇于进取的生活态度,他们强调的是“做自己,享受生命,勇于挑战“的理念。因此,在《茉莉花》的命题舞蹈课里,喜欢跳街舞的同学选用了十二女子乐坊演奏的《茉莉花》音乐,在节奏感鲜明而又充满民族韵味的《茉莉花》音乐伴奏下,学生尝试着把最时尚的街舞和充满着中华民族韵味的音乐结合,表现了他们时尚而又现代的茉莉花,也很好地表达了街舞“做自己,享受生命,勇于挑战“的理念。
在当今的流行音乐中,RAP音乐的形式最为学生喜爱,特别是男同学。因此,在课余,班里会音乐midi制作的同学,制作了以《茉莉花》音乐为主旋律的RAP音乐风格的舞曲,来编排他们喜欢的舞蹈。在音乐制作上,他们还多次找老师和他们合作,一起编曲、录制音乐,推敲说唱性的《茉莉花》歌词。在上课的时候,其他同学一听说音乐是班里同学自己制作的时候就特别兴奋。当那节奏强烈的RAP音乐响起,那组男同学唱着饶舌的歌词,跳着别具一格的舞步,在同学们面前亮相时,大家鼓掌、大叫,好象他们是偶像般,有的同学们更是按赖不住,身子早就不知不觉地动了起来,一下子就有了“闻乐起舞、身随律动”的感觉。
在以《茉莉花》音乐为主题的命题舞蹈课上,同学们用水袖、秧歌、街舞以及RAP音乐创编与表演了不同风格的《茉莉花》舞蹈,充分了发挥学生的舞蹈的天赋和创造潜能。大家还对不同风格的舞蹈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探讨与总结,觉得RAP音乐风格的说唱舞蹈形式最能体现大家的舞蹈情绪,最后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RAP音乐《茉莉花》伴奏下,进行了现场的音乐与舞蹈的创编活动,擅长舞蹈的同学在跳起了自己喜欢的舞蹈,擅长演唱的同学就在一起大声地念唱RAP音乐风格的歌词。每位同学都发挥着自己的特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舞蹈与音乐的创编活动中。那几位自己创编了音乐的男同学更是十分的卖力,看他们一招一式的跳着自己喜欢的舞蹈时,大家早已忘记他们平时老是找借口不愿上舞蹈课的情形了,学生对音乐与舞蹈课的学习兴趣得到了真正的提高。这就是我们的学生,这就是那些在第一堂音乐与舞蹈课里,连手和脚都不知放哪里的学生,当他们在舞蹈课里一点一点的积累,从不懂音乐、不会舞蹈动作、不敢舞蹈表演,到现在的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闻乐起舞,随律而动,用肢体语言表达心灵情感的诉说。谁说他们不会舞蹈,谁还说他们没有音乐与舞蹈的天赋。
在“音乐与舞蹈”的教学中,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完全的调动了起来,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主人。无论是舞蹈基础好的同学,还是平时因基础和条件弱而不太愿意表现自己的同学,这时都找到自己可以表现的机会。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对学生都不再是难题,学生已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对舞蹈和音乐的表现中去了。
古人说“一言可以定国,一言可以丧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充分肯定了语言的力量和口才的作用。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独特魅力。地理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地理课,学生在获得丰富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种艺术所在,在这其中,地理教学语言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是地理课堂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保证。无论在传统的教学阶段,还是走向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无论教师使用何种现代化教具,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多样,地理教学最后都要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能以其出色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若不然,课堂教学将是枯燥无味,学生视听课为受罪。我们这里所讲的语言艺术,包括言词语言和肢体语言两个部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课堂言词的生动形象和肢体语言的明快呢?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要多方位、多层次地挖掘生动形象的言词材料
可以从下面几个途径中获得:
1、深挖教材内容,从教材本身去发掘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地方语言是很生动形象的。如地形、地貌、地势描写的内容“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藏北高原地貌特点是“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新疆的地形轮廓是“三山夹两盆”等。如对环境、河流、沙漠景观描写有:苏南运河水环境的恶化及我国水体污染的发展迅速时,可用“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不洗马桶盖”黄山有“奇山、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如物产丰富的描写有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包头有“草原钢都之称”,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如对气候的描写有昆明的“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及“春城”之称;贵州有“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地无三寸平”的说法,可以说对当地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类似的描述还很多,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用表情去朗读,或者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下,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突出主题。能增强记忆,达到并超过预定效果。
2、注意学科的横向联系,结合其他学科中有关地理方面的片段来丰富地理课堂语言。
可以语文适当用于地理教学,如陈毅在《赠缅甸友人》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通过对横断山区怒江的描写,歌颂了我国与缅甸友好邻邦关系,进而使同学们在诗中了解怒江向南流入缅甸更名为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同样符合现行高考的文科综合教学;讲到长江三峡时,引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蹄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有《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长江三峡和江西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磅礴景象,进而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娇美姿态,使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到祖国山河无限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运用数学知识于地理,例如,可用“若将耀斑在短短几分钟内发出的能量折算成百万吨级的氢弹,再按地球上现有60亿人口均分,则每人可以分到一至两颗氢弹”来突出耀斑能量的巨大;可用
用心爱心专心 1
“我国城市年产生垃圾6000万吨,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这些垃圾有80%运往城郊堆积起来,大有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局面”来说明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严重状况。又如,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据水文站观测,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大约37千克,暴雨时最多超过600千克。每年输往下游泥沙约16吨,占全国外流河总输沙量的60%。如果把这些泥沙用载重4吨的大卡车运送,每天装载110万车次,也要一年才能运完。若把这些泥沙堆成1立方米一块,一块接一块摆放,可绕地球赤道转27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根治黄河泥沙的雄心壮志。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因材制宜地引入其他学科的一些与地理有关的精彩内容,不仅能加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强知识掌握的牢固性,而且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知识迁移的能力。
3、运用地理诗歌来加强课堂的语言艺术。教师要善于学习,平时注意收集些诗、词、歌谣、或自己编写一些地理诗歌,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加以引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能扩大知识面。如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同学们对东亚季风的了解,我引用了《黄土高坡》这首歌的其中一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听完这段歌,同学们既记住东亚的冬夏风,同时为解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了基础。还有,唐代诗人张藉“天星附地能为石”的佳句,科学地说明了陨石的来历和成因;刘禹锡的“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反映了海潮与南方河流涨落的规律;总之,运用生动形象的地理诗歌来增强课堂的语言艺术,已被大多数地理教师所肯定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相信地理诗歌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4、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谚语、古语、俗语、典故来丰富课堂语言。谚语、俗语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生活和生产斗争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有些谚语或俗语看似粗俗,但却极其富有哲理。在地理课堂教学言语中,准确及时地插入一些谚语或俗语,有时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在讲授四季更替时,指出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在历法上一个独特的创造,同时,引用一些农谚来创设教学情景。例如,江南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插秧过立夏,插无(不)插也罢”。“七葱、八蒜、九荞头”(闽南话念起来都是有压韵的);这些农谚揭示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要求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要因时制宜;如果违反农时,就会造成农业减产。在讲到光化学污染情景时,可用“眼难睁,雾茫茫,人不伤心泪常淌”来描述;在讲到我国牧区靠天养畜生产效率低下时,可用“牧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来说明;在讲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时,我首先讲了一句闽南谚语“功德都做在草上”(体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村有钱人家都会给死去的祖先盖房子,然后把房子烧了洒在山上,这样,营养元素就被草吸收了;另外还比喻做事起不到任何效果);有讲了我的邻居种了一个“二十几斤”的大地瓜(因为嫁接了月光花,月光花光合作用强),通过对他们的解释,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
摘要: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常用形式有历史小论文、口头表述、历史情境演示及历史调查四类。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表现性评价是客观测验量性评价的反思与革新,是传统性评价的补充。
关键词:量性评价 质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形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测验考试这种量性评价成了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过分强调教师对学生这种上位对下位的评价模式,忽视了对质性评价作用的认识与实践。在这次新课程改革浪潮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着重于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所以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学科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反映了今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重视。但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如何来评价学生的这些能力呢?表现性评价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一 什么是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并以其明确的评价标准、客观的评分规则、灵活的评价方式以及有效的评价结果为教育界所推崇。
表现性评价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第一、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这样就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因为答案没有对错之分,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它是一种直接的描述性的评价,相对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分数,能较好地反映了学生发的状况。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全面、完整、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准备、参与、反思和改进的过程,要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第三、表现性评价,要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是在于评价,而是在于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表现性评价是学生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以上三层含义总的来说,都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好表现性任务给学生,这种任务可以让学生生成书面的或口头的答案,或者是参与群体活动,或者是创造具体的产品。并且根据任务,明确评价的准则,根据高中历史学科的特殊性,考虑这一任务中包含的知识技能是什么,要考查学生哪一方面的和水平,按等级水平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将分值与相应的等级水平联系起来构成评分标准。
二、历史教学中常用的表现性评价形式
(一)历史小论文
这是在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表现性任务的形式。让学生或学生群体就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某一特定的历史专题进行史论结合的评述,发表自己对这一人物、事件、现象或专题的创造性见解。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分析文献;学会组织、构思论文;学会处理文字、语言表达;此外学生还要创造性、批判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出评价。
对于历史小论文,一般采用以下评价标准:
A级
能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某一历史专题做出史论结合的评述;论点突出、论据充分;能质疑求真,有创造性;语言较流畅,条理较清晰。
B级
能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某一历史专题做出评述;论点较突出;能引用历史材料论证;语言较流畅,条理较清晰。
C级
小论文写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介绍;论点不明确;对论点缺乏材料论证;语言不够流畅D级
小论文写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介绍;没有论点;语言不流畅,缺乏条理。
(二)口头表述
口头表述是指要求学生以独白或对话的形式来完成的表现性任务。如做课堂演讲、参与辩论等。通过口头表述的测查,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概括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对所掌握知识的理解程度。很多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展的“课前三分钟”、作业演示、回答问题等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使用其口语技能,学习的目标集中于语言的流利及交流技能的方式上。辩论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口头表述,让一个学生与另一个学生或一组学生与另一组学生对立起来,评价则集中于论证与辩驳的逻辑与说明的质量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史学界争论的未定的观点可作为任务提供给学生辩论,如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第6课中的“近代前夜的危机”中就可将“康乾时期是盛世或是危世”表现性任务。
对于此类形式,有很多的表现性评价,可采用以下评价标准:
A级
论据鲜明,典型充分,提问有针对性,反驳切中要害,雄辩有力,条理清晰,反应敏捷,分工合作,配合默契
B级
论据比较鲜明、充分,提问较有针对性,反驳比较有力,条理清晰,反应比较敏捷,分工合作,配合默契
C级
论据不够充分,提问缺乏针对性,反驳没有抓住要害,条理比较清晰,反应比较敏捷,能较好地分工合作
D级
论据很不充分,提问完全没有针对性,反驳无力,没有条理,分工、配合不当。
(三)历史情境演示
为配合或代替真实情境中的表现,局部或全部模拟真实情境而设立的表现性任务。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创造性地将他们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理解表现出来。如在学习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Ⅰ》中的第一第二单元后,可以让学生用简单语言和动作扮演秦始皇、唐太宗、屋大维等历史人物,体现其特点。又可以布置表现性任务让学生
按小组或个人分别设计演示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及清朝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Ⅱ》中的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时,可布置让学生分别演示不同时期的见面礼等,以此类推。
这类表现性任务,可制订以下评价标准:
A级
站立姿势自然,与听众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面部表情适当,有效使用肢体语言,音量适当,吐字清楚,以有条理的方式呈现观点,正确使用修辞,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理解准确而且以很好的方式表达。
B级
站立姿势比较自然,与听众有较好的目光接触,面部表情较适当,较有效地使用肢体语言,音量适当,吐字清楚,以有条理的方式呈现观点,能正确使用修辞,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理解比较准确而且以较好的方式表达。C级
站立姿势不自然,与听众保持较少目光接触,面部表情不自然,不能有效使用肢体语言,音量过小,吐字不够清楚,阐述的观点没有条理,使用修辞不正确,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理解不准确而且表达的方式不适当。
D级
站立姿势非常不自然,与听众完全没有目光接触,所阐述的观点完全没有条理,使用修辞错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理解完全错误而且表达的方式很不适当。
(四)历史调查
这也是一种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现,学生从中计划、实施及解释经验研究的结果。历史调查可以评价学生是否运用了适当的探究技能与方法,可以评价学生是否形成了适当的观念框架及对所调查现象是否作出预测、而后收集、分析数据,展示分析的结果,假设其发展方向或可能的错误等,最后是能有效地交流调查的结果。例如对家乡历史名胜古迹、历史名人、历史传说或革命传奇等的考察和调查。学生既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合作完成。
对于这类历史调查,一般可以有以下的表现性评价:
A级
内容详实,能清楚介绍历史名胜古迹、历史名人或历史传说的历史、概况;对参观、考察或调查的结果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言之有据;对宣传、开放、保护名胜古迹能提出较合理的意见。
B级
内容较详实,能较清楚地介绍名胜古迹的历史、概况;对参观或考察的结果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能简单地提出保护名胜古迹的建议
C级
能介绍名胜古迹的历史、概况;对参观或考察的结果能发表一定的见解和看法
D级
不能清楚地介绍名胜古迹的历史、概况对参观或考察的结果不能发表任何意见,抄袭他人作品。
„„
三、表现性评价的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这世界上就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表现性评价就是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方向: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
一、从高中角度看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差异
1.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在内容编排上的差异.高中数学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数学模块化教学, 而大学数学则追求严密的逻辑性.根据[3]的调查, 高中数学渗透的大学数学的内容凌乱、不系统.例如导数的教学, 没有讲清楚函数的极限与连续, 就直接引入导数.而大学数学则系统地、完整地讲解了导数、极限、连续概念及其关系.
2.教师课堂教学模式上的差异.高中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一般采用“知识点讲解———引导练习”的模式.大学教师则采用“知识点讲解———自主练习”的教学模式.与高中老师相比, 大学老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和发展空间.
3.教学理念的差异.高中教师认为学习是为了高考, 所以, 高中数学的课堂就是习题的课堂.大学则设计了数学建模、经济数学等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应用数学,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为了让高中生进入大学后能尽快地适应大学数学的学习, 高中教师应在高中数学课堂渗透大学数学的教学思想, 做好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
二、在高中课堂渗透大学数学的教学思想
1.教学理念的渗透.新的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 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所以, 高中课堂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首先, 明确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经验出发, 数学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 知道课程中的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是什么关系, 真正理解数学既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也是研究模式和秩序的科学.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再次, 教给学生自觉预习、复习, 认真记笔记、独立思考, 每节、每章内容结束之后及时总结, 解完题后进行反思和回顾的学习习惯.
2.教学模式的渗透.大学数学教师高屋建瓴, 渗透数学思想, 讲解知识点, 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高中教师则告诉学生考点, 讲给学生答案, 让学生模仿已经讲解的例题做练习.通过对比我们发现, 大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此, 结合高中的特点, 我们建议课堂教学模式多学习一下成都十二中的“缄默式”[4].教学模式能否试用“问题导入———自主探究———知识点小结———自主练习”?这样, 教师讲的少了, 学生自主学习的多了, 也更与大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相近了.
3.利用多媒体进行n维空间的渗透.平面几何、立体几何都需要先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利用多媒体教学, 展现二维空间、三维空间, 渗透n维空间, 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对大学数学黎曼几何、n阶矩阵等的学习也大有帮助.
4.知识点的严密性的渗透.新课改后, 教材附有背景知识的引入和清晰的定理推导, 有的模块还有数学史的介绍.但是, 高中教师上课时, 往往把这些能使知识更完整、更系统的东西都删掉了, 只讲考点.这就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 也造成了高中数学知识点的不严密.根据上述及[3]的统计,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高中课堂适当地补充知识点的相关知识, 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完整的认识, 也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及其推理的严密性的认识.
5.数学文化的渗透.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创造、保存、传递、交流、发展人类文化中充当重要角色, 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 数学文化的修养比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身在深层次上更能反映人才的质量, 有助于人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5].
综上所述, 高中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随时渗透大学数学的教学思想, 做好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教学思想的衔接.要学习先进的课程理念、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要学习现代数学的有关内容, 扩大知识面,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要不断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以满足日益变化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颜春, 何中全.对高师数学专业学生数学成绩的调查及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 .
[2]柴俊.高考数学分数高, 大学数学学习成绩一定好吗?[J].数学教学, 2003 (8) .
[3]赵春元.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新课标衔接的调查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0) .
[4]周光岑, 陈明英, 刘英.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 (12) .
【关键词】美术教学;课堂拓展;大胆创造;课件展示
县域高级中学的美术教学是一个难题,但它又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容忽视。我们要按大纲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教学环节,处理好师生关系,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陶冶情操,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美术教学要注重课堂的拓展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不断冲击和转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为了适应这个改变,作为教师必须充分拓展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引领学生从校园、家庭、社会到大自然中汲取营养,拓展视野,让学生的美术学习得到最广泛的关注和最充分的发展。事实证明,在美术教学资源拓展上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和实践。只要留心,我们就不难发现美术资源真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的文字、声音、图片、物象、艺术作品,还有建筑、雕塑等等……可以说比比皆是。学校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周围条件开一些探究性的课,可以有组织地让学生去工厂参观学习,观察机器构造。
比如去服装厂观察衣服如何从设计到打样板到缝纫再到熨烫最终成型这一系列过程,这样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了解,增加了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素材;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多感受自然之美。在清清的小溪边,在色彩斑斓的树林里,在鸟儿婉转的啼唱声中,这些优美的景色定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在这种氛围下去学习和理解色彩的冷暖,线条明暗等理论问题,不但不枯燥,反而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可让学生参观马路两边商店的门头设计,在评判设计效果的过程中感受到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化解学生认为美术在现实生活中无用的误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拓宽学生美术学习的课堂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美学理论知识的领会贯通。
二、美术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
杨振宇曾说:“成功的真正秘密是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学生新奇古怪的想法来源于生活实践,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他们乐于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思维由此而萌发。现代形式下要求美术教育应该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的个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得到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并教给他们具体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让他们自由地运用。
许多教育实践充分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对艺术产生了兴趣,对其它科目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成为一种需要和追求。他们会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主动探索,主动研究和主动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美术教师不止教给学生美的创造,还应该教会学生在其它科目中寻找美的发现,科科相结合。开展可选择性课堂。
三、美术教学可以进行适当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是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开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教师要掌握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具备这种能力。不应强求他们获取很多的正确结论,应该给学生一个能自由发挥的空间。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美术欣赏教学可能在短期内带来知识与能力的增长,我们所看到的教科书中的范例,包括与之配套的灯片,由于画面太小,或因时间的关系,有些范例太陈旧、落后,没有达到真正的美感和欣赏的效果;如果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如通过扫描仪,把一些与时代接近的图片显示给学生欣赏,教师进行讲解和诱导,使学生视觉上耳目一新,思维上有一个美好的、能够各自发挥的想象空间,那么,美术欣赏教学课的目的就能真正落到实处。如学生在学习国画课时,我们可以找来一些名画让学生欣赏,从中获得感悟。学习《北京故宫》和《巴黎罗浮宫》时,借助于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观看欣赏大量的中、西方经典美术作品,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还可以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韵味中赏画,感受作者的情感,由此转入对美术知识的学习。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两者都是不可触摸的,但都能带给人们强烈的感受。
总之,要想提升高中学生的美术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与总结经验,促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丽佳.浅析高中美术多媒体教学《学周刊:中旬》,2014(2)
【高中美术教学的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美术论文]美术高考色彩谈10-28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新探10-06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11-09
浅析高中美术教学12-11
高中美术教师教学总结09-27
高中美术鉴赏题库09-19
高中美术教学经验总11-22
高中美术教学心得感悟12-06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反思06-17
高中美术个人教学教研计划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