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精选10篇)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 篇1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内容解析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文言词汇

1、读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 邑(yì)矣(yǐ)? 泯(mǐ)

?称(chèn)? 卒(zú)? 焉(yān)?耶(yé)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3、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隶:?属于②未尝识书具尝:曾经③并自为其名为:题上?④指物作诗立就就:完成?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⑥或以钱币求之?或:有的?⑦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拜访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⑨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⑩受之于天受:承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忽啼求之:?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仲永。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卒之为众人: 助词,无意义。

于:

环谒于邑人:到,向。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受于人者不至:从。

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

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⑤父利其然也:这种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明确: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明确: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随堂练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参考答案

1.(l)曾经(2)完成(3)相当(4)渐渐

2. 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 篇2

1、本文围绕着哪个字眼展开叙述?作者围绕着这个字眼展开了怎样的叙述?

本文围绕“伤”字展开叙述,叙述了仲永由才思敏捷到才能衰退到最后才能平庸的变化过程,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1)才思敏捷,天资非凡(2)才能衰退,大不如前(3)才能平庸,与众无异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1)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方仲永“受于人者不至也”

4、文中开头交代了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反衬出仲永的天资过人,为下文作者的“伤”做铺垫。

5、全文并没有作者的议论,那么作者哀伤和失望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答:童年的方仲永,天赋超人,能“指物作诗立就”;但到了十二三岁时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再次见面已“泯然众人矣”,对比之中作者的失望哀伤之情渗入其中。

6、文中方仲永才能变化有三个阶段,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不能称前时之闻(3)泯然众人矣

7、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天资过人,而略写他才能衰退和消失?

突出他的天赋之高,以烘托“不使学”的严重后果,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表达作者惋惜之情,使读者警醒。

8、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联系实际谈谈。

启示:即使天赋再好,一个人的成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后天教育十分重要。联系实际:作为一名中学生,无论是否拥有天赋,我们都要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认真听课,努力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口技》必背简答题

1、文中口技者为我们表演了哪三个场面?

一、梦中惊醒;

二、渐入梦乡;

三、失火救火

2、文中围绕着哪个字展开叙述?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3、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人的善?(1)正面描写口技人高超的表演(2)侧面描写宾客们热烈的反应和口技人简单的道具

4.第二段中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的过程,其中写声音的顺序是怎样的?

由远而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分而合5、第四段描述梦中惊醒的过程,其中写声音的顺序是怎样的?

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多到杂

6、文中二三四段的结尾句写的都是什么内容?属于什么描写?这些描述起什么作用?

答:都是写宾客的反应,侧面描写,衬托出口技者的高超技艺,表达了作者对口技者的赞美之情。

7.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艺人的演技有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前后照应,使结构更完整;也通过口技者道具的简单侧面烘托出口技者高超的技艺。

《狼》必背简答题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故事?

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教育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2、《狼》的写作思路是什么?/屠户杀狼的过程如何?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3、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的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请指出描写屠户心理的词语。惧-----大窘-----恐------悟

5、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屠惧”“投以骨”

6、狼得骨头后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2)“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狡猾和贪婪。

6、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性格?课文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文章最后一段说“狼亦黠矣”,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狼的“黠”?文中的狼凶狠、狡猾、贪婪但又愚蠢。文中①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③“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等句子可以体现出来。

7、文中的屠户具有怎样的性格?课文通过哪些语句表现出来的?

文中的屠户机智、勇敢、果断。从文中①“投以骨”、②“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等语句可以可以看出来。

8、写出五个含有狼的成语。狼心狗肺 狼狈为奸 引狼入室狼子野心如狼似虎

9、分别从狼、屠户的角度,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屠户: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有取得胜利。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伤仲永 设计人 审核人

教学

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隶、环谒、利其然、扳、称”等词的词义

2、熟读课文,掌握文字间的停顿。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教学策略 重点

难点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讨论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课时 第一课时

教法教具 点拨法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情境引入 在世界上到底什么是“天才’呢?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本文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伤:以……为伤。

二、预设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1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2、教师范读。

3、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4、学生自由练读两遍。

二、理解句意

1、结成兴趣小组疏通文意。

2、以练习形式考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1)时间表示法:五年、十二三矣、又七年

(2)理解词语:隶、未尝、意、立就、文理、稍稍、乞、邑人、称等。

(3)词类活用①父异焉②邑人奇之③稍稍宾客其父④父利其然(加点词为意动用法,活用后可理解为“以…为…”““把…当作…”)

(4)一词多义

之:

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

(答案:它,指书具,代词;他,指仲永,代词;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的,助词;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答案:到,介词;在,介词;比,介词;从,介词)

(5)翻译重点语句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②传一乡秀才观之;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3、指明同学翻译全文。

点拨:文言文翻译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简明、流畅、优美、富有文采。

4、带着以下问题齐读全文。

(1) 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2) 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5、学生结成兴趣小组,讨论。问题下节课解决。

识记

听准字音、停顿

读准字音、停顿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除障碍

小组讨论

回答

同学抢答

翻译全文

齐读

三、思考与练习1、朗读全文两遍。

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3、研读课文第三段,想想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四板书 伤仲永王安石

①父异焉

②邑人奇之

意动用法③稍稍宾客其父--以……为……

④父利其然

⑤伤仲永

生物七年级下册的课件 篇4

知识:

1、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2、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3、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能力:

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使学生初步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精神;通过介绍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国家为什么要严厉打击贩卖私盐行为”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的名称和位置

举例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完成“糖尿病发病率”的调查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为什么在体育比赛中要禁止服用兴奋X ?(学生讨论,交流)

师: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叫激素。激素调节主要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学习几种激素的调节作用

(二)新课学习: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有什么功能

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添加甲状腺激素的蝌蚪先发育为青蛙?

阅读讨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师:同学们知道呆小症、甲亢、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病症的病因吗?

生:读课文、讨论、表达(呆小症的病因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亢病因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病因是成年时甲状腺激素不足)。

师:对,这几种病都与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甲状腺激素是什么部位产生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什么呢?

生: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食用的盐是加碘的,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加碘吗

生:讨论、表达[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我国大部分地区饮食里缺少碘,碘不足会引起甲状腺增生肿大,患地方性甲状腺肿,食盐加碘可防治碘缺乏病]

师:对。地方性饮食缺碘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你们知道碘盐的正确使用方法吗?

生:讨论,表达,交流

师:预防碘缺乏病除食用碘盐外,还有什么方法?

生:还可以食用海带等海生植物。

5、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师:讲述胰腺的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相关内容。胰岛素是胰岛分泌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不少糖尿病患者跟胰岛素的分泌有关,你们知道有什么关系吗?

生:阅读相关内容,讨论、表达[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糖尿病]。

师:对。导读胰岛素功能。

活动:布置学生课后对糖尿病发病率进行调查

师: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可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介绍:1965年9月,我国科学工作者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开创了人类合成蛋白质的先例,在生物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1[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作业]课本P9—1,2P10—7,8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2[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5、了解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2.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

二、新课引入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

制作教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画出图形)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4、平行线的画法

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四、平行公理

1.利用前面的教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五、三线八角

由前面的教具演示引出.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六、课堂练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若∠ 与∠ 是同旁内角,且∠ =50°,则∠ 的度数是()

A.50° B.130° C.50°或130° D.不能确定

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 B.2 C.3 D.4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 是同位角,∠1和 是内错角,∠1和 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 ∠3.七、小结

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八、课后作业

1.教材P19第7题;

2.画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情况.[补充内容]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 篇6

1I、词汇 检查

A)根据句意、首字母或汉语提示,写出正确的单词。

1.---Where does your uncle live?---J.2.Americans are f the United States.3.His brother ________(要)a Japanese pen pal.4.They _______(住在)in Beijing.5.________comes after July.B)根据所给单词填入一个正确的形式。

6.y pen pal is from England.She is ________.(England)

7._________(Canada)speak English and ________(France).8.Jims parents _______(not watch)TV on Sundays.9.y cousin likes singing and ________(dance)a lot at school.II、知识梳理

()1.We are from China and we _______ Chinese.A.say B.talk C.speak D.are in

()2.The boy is ne He _____ Singapore.A.come fromB.is from C.comes inD.from come

()3.We have English lessons _______ onday ______ Friday.A.on;to B.at;on C.from;onD.from;to

()4.Jim _______ from England, and his pals ______ from the USA.A.come;isB.is;comes C.comes;is D.comes;are

()5.Where _____ you _____?A.do;from B.are;from

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1课件练习

2一、用括号内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Look!Thereareagroupof_____________(sheep)onthehill.2.Tinaislisteningtomusic.Sheisreally_______________(relax).3.—Hi,Henry.How’sitgoingwithyou?

—Pretty_________________(well).二、根据汉语句子,完成英语句子

4.秋天,这里的天气很凉爽。

________________,theweatherhereis________________.5.这个游戏很轻松,因此我们都很放松。

Thisgameis_____________,sowe’reall_____________.6.我们去听音乐吧!

太棒了!

—Let’sgototheconcert!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新词达标练

1.sheep2.relaxed3.good4.Inautumn,very/prettycool

《伤仲永》说课稿 篇7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伤仲永》,今天我的说课主要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五部分,我想要上好一节课首先对教材要有所了解,(一)说教材

(单元)《伤仲永》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四篇文言文。这个单元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从学习技能上,本单元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自身经历体味文中的情感,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的惋惜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与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结合单元目标,因而确定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体会课文借事说理和先扬后抑的写作技巧,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

3.通过学习方仲永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勤奋刻苦,热爱学习。

对于初步接触议论文的学生来讲,本节课毫无疑问的将重难点定为体会并学习课文借事说理和先扬后抑的写作方法,充分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教法的确定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七年级学生们虽然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但对文言文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够,再加上普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并不是很感兴趣。

考虑到这一学情,并依据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借鉴了“271”高效课堂理论及先进经验,本节课教师的教法重点定位为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问题激趣法、分组讨论法、竞赛机制法。

提出疑惑,设置悬念,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势必造成思辩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通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分析、讨论,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竞赛机制法为了避免学生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浮浅,缺少热情这些现象,采用小组比赛加分制获得激励卡适当免去抄写作业的形式,激活学生的热情。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和flash动画,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为践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高效课堂基本理念,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分类式笔记法,学案助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流程

1.经典回顾,导入新课2.反复读文,读通读懂3.悟读课文,读出感悟4.揣摩语言,探究美点5.古今链接,能力提升6.感悟随笔,课堂小结

一、经典回顾,导入新课出示学生在上学期熟悉的冰心的《繁星》《春水》中的这节小诗,学生齐读后,顺势让学生回顾你所知道的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正在学生交流欲望初被点燃之时,老师抛出问题,设置这样的悬念“如果一个人即使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那会怎么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来探个究竟。

(这样的导入既兼顾的前后知识的链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同时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导入新课之后,学生齐读题目,师生一起交流题目的内涵。学生自然就会生成疑问“王安石为什么为方仲永而哀伤、叹惜呢?”

(学生的疑问更加的明晰化,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这就为接下来的交流作者等各环节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反复读文,读通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切入点。)

1.听读课文

在“反复读文,读通读懂”这一环节是“听读”,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朗读的关注点,找一组作一下归纳: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找准停顿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这样学生在接下来听读课文环节有了抓手。

为了充分发挥合学的时效性,学生听完课文朗读后,在组内交流自己听到的一些在读音节奏方面的关注点,然后师出示重点,采用小组竞赛法检查大家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

(这种竞赛法既对学生的合学起到了督促激励的作用,也让老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情,更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可谓一箭三雕。)

(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读通本文,下一环节学生结合图片就对课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为译读课文环节做了铺垫)

2指一学生读文(显示图片及课文内容)

3.译读课文。

译读课文环节,学生课前导学案助学,课上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向全班学生求助。然后采用闯关的形式攻破本文的各种文言现象和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工具书,并且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竞争的学习意识。)

三 悟读课文,读出感悟

1.欣赏动画,凝练语言,叹其原因.学生闯关结束后后,为了奖励同学的精彩表现,欣赏一个动画.提醒学生带着前面的疑问“王安石为什么为方仲永而哀伤、叹惜呢?”来欣赏。同学们以复述或概括课文的形式说出.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深化的作用。

2.结合语句,探究变化()

师顺势引出: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有哪几个阶段?是谁造成的这场悲剧呢?那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呢?小组内交流,齐读全文,读出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阅读要求”中有这样的阐述: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为此让学生围绕“变”一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谈谈自己的见解。此环节是学生探究文本的突破性环节,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感悟朗读中体会仲永的人生悲剧,问题的设置有梯度,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分析感悟能力。)

四、揣摩语言,探究美点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对“阅读”的阐述是:欣赏文学作品——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和独特的写法。为此提出这样的问题:)

全文围绕“伤”展开叙述的,表达的是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之情,得到的是深刻的启示。但纵观全文,没有一句是抒发情感的,那令人哀伤,引入深思的缘由何在呢?来源于本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和独特的写法,试从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学生在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组内小展示、全班大展示环节中领悟文章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独特的写法。

五、古今链接,能力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有这样的阐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为此安排了这个环节)

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可用自己的话,也可引用名言)

六、感悟随笔,课堂小结

(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交流只是从点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当学生互相启发点拨产生灵感后,为使这一环节开展的更加深入,并遵循着语文教学“读说写”训练为一体的教学主线,我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课堂随笔练习,并将其作为本课的课下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附板书:

伤仲永

详略得当

变先扬后抑

对比衬托

不使学借事说理

其受于人者不至

本次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说板书设计。这就是我在这节课的板书:

《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8

刘 汉 清

今天是2013年5月13日,在学校“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安排下,我在八(1)班上了一节文言文阅读课,课题是王安石的《伤仲永》。目的是学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理解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这次的教研活动围绕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展开,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教学。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走近文本,正确朗读,然后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快速流畅,从而更快地感知内容,帮助理解。接着,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疏通文意,理解字词,整理结构,明确文章的内容。最后,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了解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及其才能退化的根本原因,正确认识仲永父亲的行为,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领悟写法。整节课都不忘“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在教学设计上考虑不周到,结果课堂内容设计得较多,授课中又总是担心时间不够、任务无法完成,因而,有些环节的落实还不够到位,“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得不够自如。如,学生朗读、疏通文意、对问题的合作探究都不充分,感觉还是自己手脚放得不开,讲得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偏少,没有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伤仲永教案 篇9

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教学目标

1、围绕“伤”展开,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原因以及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反思“神童现象”,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即不仅要重视教育,还应尊重教育规律,重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改变功利主义的教育行为。

下列语句的停顿你读的准么?

仲永/生五年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传/一乡秀才/观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根据教本,教参,疏通文意。

一、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语气

2、父利其然也。--愤怒语气

3、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语气

4、泯然众人矣。--痛心语气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伤仲永》叙述了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

二、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见教参

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本段以 议论为主

②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天资,即有天赋。“受于人”是指后天教育。

③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是第一层,揭示仲 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

更加可悲。作者的观点: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四、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沦为“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原文)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即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

浅,而“不使学”。(贪财短视)

动词“扳”和“谒”,起修饰作用的“环”,活灵活现地勾画出父亲强拉着几岁的孩子

为自己寻吃喝的庸俗相,生动形象,慨叹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的教育。

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不使学。

六、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受之天” ——指人的天资

“受之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教育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

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

天”与“受之人”的关系,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

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

七、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 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

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八、“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文中起了过渡的作用。“之”指上文所述的仲水幼年作诗的情

况,“余闻之”,承接上文;“也久”说明作者很关注这件神奇的事,暗示要探究这

件事,弄个明白,自然引出下文与仲永的相见。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

文的过渡。这种见闻录的方式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九、仲永成长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详)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形式。(略)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略)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十、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

利导致他才能衰退。

2、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主题。

6.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

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7、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爱因斯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伤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解。

仲永:天资过人,却“泯然众人”,丧失成长的自主权

仲永之父: 为名利所困,贪财短视,不使学

邑 人:吹捧、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本文语言非常精练,作者将丰富的表现力赋予了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甚至每一

个字,找出相应例子来。

揣摩语言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

为什么这么写?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

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

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2、分析“”一句。

“利”:

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格特点。

“环谒”:

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

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小结: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

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生之有神,也得育之有方,否则大器难成。

归纳: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宾客其父: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即把…当作宾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对……(感到)有利可图。然:这样。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题目中的“伤”字有何含义?

1.为一个天资聪明的儿童最终沦为“众人”而感到惋惜。

2.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到有利于他成长的环境。

3.感慨社会上许多资质平常的人也同样不去努力学习提高,以致连成为“众人”都不可得。

归纳本文主题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有关学习的名言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歌 德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高尔基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伤仲永作文 篇10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眉清目秀,也还伶牙俐齿,想着唤醒他们的良知――自觉自愿的学习。于是开学就安排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期望用方仲永的遭遇让学生明白后天接受教育和自己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方仲永天资聪慧,是不可多得的好苗子,最终“泯然众人”,原因是“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王安石说“受于人者不至也”。由此可见后天家庭启蒙教育学习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责骂谴责方父,而是要对照当下的学生,他们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方仲永呢?

我的学生天资聪慧的好像没有,但都属于健康正常的人,也接收了七年相同的学校教育,为什么差距那么大呢?究其原因是家庭教育的不同。每个孩子来到世上就像一棵小树苗,有的父母为了孩子日后茁壮成长称为有用之才,就开始为孩子挖坑施肥填土浇水,精心地用力地挖了一个大大的树坑――因为父母明白只有根基扎得稳扎得深树才会长得高长得壮!有的父母随心所欲不愿出力随便挖一个小坑把树苗栽上,甚至于有的父母用脚在沙土地里蹭一个小坑把树苗一戳就完事了!用心的父母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都在关注素描的成长,为她施肥修枝剪叶;而不称职的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问,一旦孩子出问题就赖社会找学校,从来不从自身找问题。

老祖先说的话太对了,“至善莫若读书,至孝莫若教子。”

上一篇:《边城》的阅读答案下一篇:《3分钟鹰之重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