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旅游调查与思考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市旅游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市旅游调查与思考 篇1

―上半年**市旅游调查报告

**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 马振麒

今年上半年,受**市旅游局委托,**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进行了**住宿设施接待和景点游客情况抽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有效问卷===份。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全市旅游市场运作井然,各景区(景点)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景区(景点)旅游、娱乐项目增多,**人游**的特点突出,旅游业发展增速迅猛,旅游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接待人数增长了===%。截至=月底,全市各主要旅游景区(点)累计接待游客==万人次(含牛首山和黄河生态园),门票收入===万元,一日游游客消费====万元,过夜游客消费====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万元。

一、**人游**的特点较为突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假日旅游的兴起,居民家庭的旅游意识增强,特别是本地城镇居民走出家门,享受大自然的阳光和美景,因此,**人游**的特点较为突出。据抽样调查,=-=月,本区游客占游客总量的==%,外地游客占==%。从一日游游客的客源看,一日游游客中==%为本地游客,内蒙、某省、某省、某省等周边地区和住亲友家的外地游客占=%左右、较远的游客有某省、某省、某省、某省、某省、某省、某省和某省等地,占=%。过夜游客中来自某省本地区的游客占==%,外地游客占==%,过夜的外地游客中,周边的某省、某省、某省、某省游客最多,分别占==%、==%、==%和=%。

从游客的出行方式看,==%的游客以家庭和亲友结伴的自助式的旅游方式出游,单位和旅行社组织的占==%,个人旅行的占==%;过夜游客中家庭和亲友结伴的占==%,单位和旅行社组织的占==%,个人旅行的占==%。从=月份调查情况看,单位和旅行社组织的比例由=月份的==%上升到==%;个人旅行的由==%上升到==%;以家庭和亲友结伴的自助式的旅游方式出游则下降到==%。

从某省游客的地区构成看,**游客占==%;银川游客占==%;石嘴山游客占=%,中卫和固原游客占=%。

二、多数游客对我市旅游的综合服务基本满意

从本次调查游客对我市旅游及服务的评价看,对旅游综合印象“好”的游客占==%,综合印象“一般”的占==%,“差”的占=%;其中外地游客综合印象“好”的达到==%,本地游客综合印象“好”的==%。

从游客对我市旅游环境和服务的评价看,区内外游客对我市的交通、餐饮感觉“满意”,对景点游览、娱乐、住宿、购物环境方面“不太满意”,对导游服务“不满意”。具体情况如下:

=、游览景点:认为游览“好”的占==%,一般的占==%,差的占=%;(其他为“不知道”,也就是说这些游客没参加该项活动,无法评价,以下同。)

=、住宿条件:在住宿方面认为“好”占==%,“一般”的占==%,“差”的占=%;

=、餐饮质量:认为餐饮“好”的占==%,“一般”的占==%,“差”的占=%;

=、购物环境:认为购物“好”的占==%,“一般”的占==%,“差”的占=%。

=、长途交通:认为“好”的占==%,“一般”的占==%,“差”的占=%;

=、娱乐消遣:认为“好”的占==%,“一般”的占==%,“差”的占==%;

=、市内交通:认为“好”的占==%,“一般”的占==%,“差”的占=%;

=、导游服务:认为“好”的占=%,“一般”的占==%,“差”的占==%,还有==%的游客没有见到或者没有享受到导游同志的服务。

三、游客消费服务对象

在旅游的客人中,男性占==%,女性占==%。以==-==岁的游客最多,占==%,==-==岁的游客占==%,==-==岁的游客占==%。分城乡看,== %游客为城镇居民,==%为农村居民。来旅游的游客中,有==%为服务销售人员,== %为企事业管理人员,== %为工人,== %为公务员,== %为专业科技人员,有==%的游客为农民、军人、学生和离退休人员。

游客来本市的目的,==%为休闲、观光和度假,=%为探亲访友,==%为商务,=%则为参加会议和进行文化等交流。

在被调查的游客中,搭乘交通工具时,=%选择火车;==%选择长途汽车;==%选择自备车(轿车、摩托车)或出租车,这主要是游客以本地人为主,乘自备车或出租车方便的缘故。

四、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市的旅游业在发展,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与旅游业发展较好成型的地区相比较,从政策支持、总体设计和打造精品旅游区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影响和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因素有:

(一)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单位和部门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缺乏必要的认识,没

有把培育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认识,对旅游产业链的发展缺乏政府的主导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旅游总体规划和管理滞后。旅游规划简单,形式雷同,缺少创意,重复建设,前瞻性不强。景区(点)的规划没有形成全市一盘棋,随意性较大,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景区(点)旅游联动线路,景区(点)建设随意性大,造成与自然环境不和谐统一。

(三)投资渠道单一,少而且只为局部利益。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局面尚未展开,招商引资、多渠道融资不畅。即使个人投资仅限于局部或个人利益,从整体上考虑的少。

(四)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我市在旅游形象和发展上未形成鲜明、最具特色的品牌,创品牌的意识淡薄;客源范围狭窄,缺乏与周边及发达地区城市间的沟通;旅游宣传促销手段简单、无中长期计划,宣传仍处于低层次、低水平,宣传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不突出;设计新颖、独特、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几乎没有。在本次推出的**市的十个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上,游客认可的依次排序是:青铜峡===塔、牛首山寺庙群、鸟岛、金沙湾旅游区、古城湾旅游区、同心清真大寺、中营堡湖、罗山、盐池哈巴湖、盐池古长城。从景点的知名度上给我们以认识和发展的启迪。

(五)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畅。旅游局对旅游景点的发展规划指导作用不够;有些景点对旅游管理开展的正常工作不予配合、不重视。景点设置随意性大;旅游景点经营机制缺乏活力;旅行社实力弱,接待和服务质量不高;旅游业人才匮乏,这些都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工商、税务、银行、电力以及政府的各部门对旅游的支持力度不大,有些时候出现服务政策不够灵活和不协调。

(六)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较多。据**市城调队四年来对旅游市场的抽样调查和监测,游客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旅游景区(点)门票价格偏高。==%的游客认为“高”,==%的游客认为“较高”,==%的游客认为“一般”,只有=%的游客认为“较低”。二是旅游区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生硬,人性化的服务和设施少。三是旅游区和景点标识不清或无标识,导游不足或无引领人员。有些景区餐饮质次价高服务差。四是景点环保意识不强,垃圾随处可见。五是缺乏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收入水平游客的景点、娱乐设施和旅游线路。六是展示塞上江南风光、古老的黄河文化、神秘的西夏文化和浓郁的回乡风情程度不够;旅游区的文化底蕴、人文挖掘和发挥不够。七是景点适合儿童、成人的娱乐设施少、单调,各景点有些设施雷同,吸引游客消费的项目少,景区绿化少。八是各景点均无旅游纪念品。无宣传景点的视听设备,没有一种烘托景区的氛围。

五、对发展**旅游业的一些建议

旅游业是一项朝阳产业。旅游产业能够刺激消费,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据统计,近几年我国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元,商业、饮食、交通等相关的第三产业值就增加=.=元,而且旅游业聚人气、财气和扬地方名气。旅游业又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层面较多,既可以吸纳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又能连带其他行业就业,旅游业直接就业增加=人,社会间接就业至少增加=人。旅游业不仅自身可以成为大产业,还能带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共同发展。目前我市的旅游业已初具规模,我们要以旅游发展“十一五”计划和总体规划为龙头,以争创滨河城市和生态城市为抓手,以创新发展机制、整合旅游资源、提高组织程度、培育品牌特色、增强竞争实力为主线,聚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动员和协调各方力量,进一步构筑全市旅游特色强市的格局,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水平,加快发展,力争“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提升**旅游在全区的位置,提升旅游业在整个地区经济中的贡献率,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构筑旅游发展蓝图

要尽快以国际国内和全市经济及其旅游发展为背景,以我市自然山水、人文历史资源、区位优势和现代文明为依托,以优化结构、培育特色、塑造品牌、提高水平为重点,坚持高起点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抓紧制定或完善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精心描绘我市旅游发展的宏伟蓝图。

(二)整合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旅游区域

整合旅游资源,提高组织程度,优化产业布局,注重规模特色,重点建设五大特色旅游区域:一是打好“古老黄河文化”牌,以十里长峡为中心、以黄河水和沿岸景点为主体,以长峡水道为交通线,将拦河大坝、沿岸风光、鸟岛、罗山、同心清真大寺景点联结成一条旅游线。二是打好“西夏文化”牌,重点建设===塔和开辟西夏发展及人物文化景区。三是打好“大漠风光”牌,依托金沙湾生态项目,盐池哈巴湖、盐池古长城,展现大漠风情。四是打好“塞上江南、回乡风情”牌,将秦渠建成环城水系,通滨河大道,水入黄河,显示两岸塞上江南农村田园风光,整体规划和开发建设回族文化民间建筑和“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形成规模和特色。要形成来某省了解回族文化,不到**没有真正了解回族文化。五是打好“古城湾、中营堡湖、牛首山寺庙群”牌,以牛首山寺庙群为重心,以中营堡湖为依托,以古城湾、黄河公园休闲娱乐为主线,以绿色和生态为主题,整合“佛、山、湖、果”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健身旅游。

(三)瞄准国内水平,培育旅游景区精品

深入开展旅游景区等级评定工作,切实改变我市景区小、散、低水准的状况,全面提升旅游景区景点规模和水平。要注重运用高科技手段、设备支撑旅游,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使**的景区实现古迹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全市其它景区要不断投入,使每一个县市都有等级景区。

(四)提高

文化品位,打造文化旅游名品

**有着悠久和深厚文化底蕴,要将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人文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借“红色旅游”为契机,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名品,提高全市旅游的文化品味,增强城市魅力和旅游竞争实力,推进文化旅游消费,实施五项文化旅游:一是“红色文化”旅游,二是名人文化旅游,三是特产文化旅游,四是文学、艺术和思想学术文化旅游,五是回族文化旅游。

(五)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度假休闲新品

适应市场变化,调整产品结构,拓展产品内涵,提升产品档次,实现我市旅游产品从流水观光型向观光旅游和度假休闲旅游相结合的重要转变。要充分体现我市作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特色,开发并推出一批度假休闲功能区和参与性项目、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保健旅游等,开发一批假日酒店、乡村客栈、农民旅馆和营地式度假村。开展**一日游,积极推出**二日、三日度假休闲游的产品、线路和活动,拓展度假休闲市场。

(六)促进产业联动,完善旅游产业要素

积极促进文旅结合、商旅结合,发展体育旅游、文化旅游、购物旅游和饮食旅游,丰富旅游产品。在“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重点发展旅游餐饮和旅游文化娱乐。弘扬**回族餐饮特色,培育具有**特色的“餐饮文化”,打出食在**的品牌;组织一批具有**回族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开发面向游客的固定演出场所,常年定时向游客提供表演,在宾馆、饭店、景区增设一批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和设施,延长游客在吴逗留时间,增加游客在吴消费。建议部分景点适当调整门票、娱乐价格,使大多数消费者都能消费的起,将门票和船票合二为一进行收费,实行一票通,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时间。解决景点之间缺乏交通连接的问题。虽然今年城市通往景点的交通问题比去年有了很大改善,但占==%的游客选择自助式的家庭和亲友结伴方式出游,因此,部分散客的交通问题是旅游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方面。但是,我市旅游景点之间缺乏的交通(公交车)连接,给游客带来许多不便,既浪费了游客的时间,也给旅游单位造成经济损失。

(七)树立整体形象,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根据整合旅游资源、塑造整体形象的要求,对我市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特色、旅游品牌和旅游口号,进行整体策划和包装。政府应加大对旅游宣传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实施“旅游外扩”战略,整合各种宣传力量,组织参与各种全国性会展、文化、体育等活动,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旅游展示会、交易会,与国内旅游界建立广泛合作、稳固关系。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加强周边地区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对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提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八)加强城市和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

市旅游调查与思考 篇2

1 鄂州市畜牧强市建设的主要成绩

1.1 发展了一批标准化畜禽养殖基地

鄂州市在畜牧强市建设过程中, 按照“集中连片、整体开发、稳步推进”的思路, 通过采取政策引导、技术扶持、项目建设等措施, 大力发展标准化畜禽养殖场 (户) , 建设了一批标准化畜禽生产基地。一是在樊湖沿线及燕杨线728.5 km2的区域内, 依托湖北省原种猪场和大丰牧业有限公司种猪场的技术及管理优势, 兴建了3个万头猪场和20个千头猪场, 改造了30个规模化养猪场, 使生猪饲养量增加了8万余头。二是在生猪养殖板块建设过程中, 大力推广生猪“150”模式和“猪-沼-菜 (果) ”模式, 实行科学饲养、种养配套, 形成了年产70万头生猪的标准化生产基地。三是在沼山、汀祖等蛋鸡重点养殖区域, 引进华中农业大学最新科研成果, 大力推广“153”养鸡模式和“土鸡无障碍养殖”技术, 大大降低了业外人士进入养鸡业的“门槛”, 提高了蛋鸡养殖效率, 使沼山及汀祖地区蛋鸡饲养量均突破100万只。四是依托全市丰富的草地资源, 在继续推进肉牛规模化养殖的同时, 大力发展山羊养殖, 先后培植了20个500只以上规模的标准化养羊场, 使山羊饲养量增加了2.1万只, 形成了沿江5万只规模的牛羊生产基地。五是在“四湖” (梁子湖、花马湖、四海湖及五四湖) 地区大力发展“鸭-鱼”混养, 使蛋鸭饲养量达到300万只。据统计, 全市标准化畜禽生产基地的饲养量占全市畜禽饲养总量的70%以上。

1.2 建设了一批标准化禽蛋加工厂

2012年鸭蛋行情直线下滑, 蛋鸭养殖面临严峻考验。为了防止“蛋贱伤民”的现象发生, 化“危”为“机”, 鄂州市加强了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和省内外皮蛋加工厂的沟通和联系, 对传统皮蛋加工工艺进行改进, 提升皮蛋品质, 拓宽市场销路, 使鸭蛋的产销率达到99.7%。截至2012年9月, 已新建鸭蛋加工厂20个、改建鸭蛋加工厂10个, 鸭蛋加工能力达到4万t, 形成了“武昌鱼”、“寿昌益”等多个品牌。由于皮蛋的品质大大改善, 鄂州市皮蛋已销往武汉、黄石及江西等周边省市, 实现了皮蛋由“外购”到“外销”的转变。禽蛋加工厂的建立, 大大提高了蛋鸭养殖综合经济效益, 增强了鸭农的抗风险能力。根据蛋鸭行情分析, 鄂州市养殖户原养殖蛋鸭每只亏损20元左右, 但通过加工后, 蛋鸭养殖户不但没有亏本, 反而每只蛋鸭能获利20~30元。

1.3 催生了一批畜牧中介服务组织

为了提高畜禽专业化生产水平、构建新型高效畜牧业组织, 鄂州市积极扶持了一批母猪专业养殖合作社、母猪专业化饲养场、土鸡育雏公司、土鸡专业养殖合作社等畜牧中介服务组织。

鄂州城区华胜生猪养殖场组织几家母猪养殖户率先组成母猪专业养殖合作社, 合作社定期组织社员进行培训, 开展技术交流, 互通供种信息, 为周边养殖户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 解决了母猪养殖、仔猪销售等诸多问题。合作社成员迅速扩增, 已遍及全市10余个乡镇。在该合作社的带动下, 鄂州市成立了多家专业养殖合作社, 成为全市技术推广和专业化生产的主体。

鄂州市四峰山农业专业合作社承租了133 hm2山林进行土鸡养殖, 合作社与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 在育雏过程中应用最先进的技术, 实现了免疫接种、药物预防、饲料配制、人工补光及技术管理程序化, 培育出的土鸡成活率高达98%以上, 深受周边养殖户的欢迎。在该合作社的带动下, 汀祖镇土鸡养殖户已发展至103家, 土鸡饲养量近100万只。当前, 汀祖镇政府已将土鸡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加以扶持, 已同武钢集团后勤公司达成土鸡销售意向。

1.4 组建了一支高水平技术服务队伍

一是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日臻成熟。鄂州市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工作中, 加强了对14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培训, 积极普及免疫操作和畜牧兽医技术知识, 着力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综合素质。如今, 鄂州市村级动物防疫员不仅能顺利完成免疫注射任务, 而且能负责中小型专业养殖户的技术服务工作。二是母猪饲养员不断增多。鄂州市生猪产业发展迅速, 母猪饲养员十分缺乏, 为此, 市畜牧兽医局开展了母猪饲养员的专业培训。通过专业培训, 培养了一大批母猪饲养员, 及时补充到各生猪养殖场, 从根本上解决了母猪饲养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成立畜牧强市技术专家组。为了推进畜牧强市建设, 抽调全市优秀技术人员组成畜牧强市技术工作专班, 重点解决畜牧强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难题, 为畜牧强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 鄂州市畜牧强市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加强组织领导

鄂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强市建设工作, 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为组长, 以农业、财政、土地、环保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 负责畜牧强市的领导、组织和监管工作。同时, 市政府办公室以鄂政办发[2012]81号文下发了《鄂州市畜牧强市暨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进一步明确了畜牧强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鄂州市电视台及《鄂州日报》也加强了对畜牧强市建设的宣传和报道, 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2 实施示范推广

为了将先进的畜牧业组织方式和生产管理理念迅速普及, 鄂州市开展了畜牧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试验、示范工作。一是高标准打造“樊寺线十千米家庭牧场精品展示区”。从项目、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强对樊寺线畜禽养殖场的扶持, 按照种养结合、示范带动的原则, 新建家庭牧场10个, 建设沼气池1 000 m3, 配套土地 (包括精养鱼池) 92 hm2, 形成了“猪-沼-菜 (果) ”、“猪-沼-鱼”等高效主体种养模式, 并组织全市各区、开发区及街道办的畜牧系统干部召开现场会进行大面积推广。二是积极开展“二段式”养殖试点工作。为了推进畜禽专业化养殖, 在汀祖、杜山、泽林等乡镇培植母猪专业养殖合作社、土鸡育雏公司、母猪专业养殖场等专业服务组织。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促使育雏技术水平和母猪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 加速与全市1 098栋“150”模式猪舍和245栋“153”模式鸡舍进行对接, 实现良种、良法及良舍的有机结合。三是全面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根据省局四级联创活动的要求, 鄂州市在重点创建3个部级示范场和3个省级示范场的同时, 着力建设10余个市级示范场, 通过四级联创活动推动全市标准化生产的全面开展。

2.3 建设家庭牧场

家庭牧场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织形式。近年来, 鄂州市在家庭牧场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加强家庭牧场的建设规划。根据鄂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对家庭牧场进行了科学布局, 并制定了家庭牧场的建设要求和验收标准。二是加强对家庭牧场的舆论引导。通过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上设立专栏, 大篇幅、长时间地宣传家庭牧场建设, 号召全市上下开展家庭牧场建设工作。三是加强家庭牧场建设工作的政策奖励。每年年终, 鄂州市组织财政及农业部门主要业务干部组成专班, 开展家庭牧场检查验收工作, 并采用量化评分的办法, 对家庭牧场建设良好的给予奖励, 同时将验收结果及奖励情况在《鄂州日报》上进行公示,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通过采取以上多项措施, 刺激了广大私营业主和社会人士积极参与家庭牧场建设。

2.4 注重环境保护

近年来, 鄂州市把畜禽养殖污染源治理工作列为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 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一是出台畜禽养殖污染源治理的政策规定。2012年初, 鄂州市委、市政府结合乡村治理工作, 制定了《鄂州市畜禽养殖污染源治理工作实施细则》, 对畜禽污染源防治进行整体规划, 明确了畜禽污染源防治工作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具体措施, 对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进行界定, 全面组织实施养殖污染源治理工作。二是加强重点畜禽养殖企业的排污改造。2012年, 鄂州市在7个大中型养猪场开展了排污工程改造活动, 总投资达500万元, 全部按照现代粪污处理工艺进行设计, 力争做到达标排放。三是推广先进的治污模式。按照“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 大力推广“林-草-鸡”、“猪-沼-菜”、家庭牧场等先进的治污模式, 积极推广“三厌二耗”技术, 做到种养结合、科学处置、合理利用。四是强化环境执法工作。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 组织人员加大对养殖户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 通过环境执法, 督促养殖户进行整改, 提高养殖户粪污治理水平, 逐步实现环境保护与生产发展的有机统一。

2.5 加大财政投入

在畜牧强市建设及畜牧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 鄂州市加大了财政投入。一是整合项目资金, 集中投入。近年来, 鄂州市积极争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改扩建、“菜篮子”工程等项目, 并将项目资金进行捆绑, 先后投入近1 000万元资金, 重点支持樊寺线和长港沿线完成30余个畜禽养殖场的标准化改造。二是扩大财政支农资金, 重点投入。近两年来, 市财政拨付近1 000 万元资金, 重点支持“150”模式猪舍、家庭牧场、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及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工作, 积极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2012年初, 市政府一次性拨付财政资金200万元, 对113个家庭牧场进行补贴, 极大地促进了鄂州市家庭牧场的快速发展。三是设立专项基金, 科学投入。市政府从市财政和国家奖励资金中调拨专款, 设立畜产品加工基金, 对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扶持, 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 加大对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 力争使鄂州市畜产品加工业有一个质的飞跃。

3 鄂州市畜牧强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畜产品加工能力不强

虽然鄂州市畜产品供给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多处于鲜活直销阶段, 缺乏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 没有强势的知名品牌, 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强, 畜牧业抗风险能力较差, 极大地制约了鄂州市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3.2 养殖场建设标准不高

虽然从整体来看鄂州市畜牧业标准化进程在不断加快, 但养殖场建设标准不高, 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排污手段不佳。没有高标准的排污设施, 达标排放的企业较少, 排污困难的企业较多。二是养殖设备不优。很多畜禽养殖企业缺乏自动喂料系统、自动供水系统、自动控温系统等先进的养殖设备, 多半以人工生产为主。三是管理措施不力。多数畜禽养殖企业的软件管理、视频监控、电子识别等系统尚未建立, 仍然沿用传统、粗放型的管理方式。由于养殖场标准化水平不高, 以致环境控制能力差、人工劳动效率低、养殖生产成本高。

3.3 产业服务功能不完善

一是市、县2级技术服务机构不健全。目前, 机构、编制和人员均没有到位, 职责不清及相互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机关事业单位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全市的技术服务工作尚未得到根本的落实, 技术人员很少到基层为农民解决具体问题, 缺乏技术服务“领头羊”。三是技术服务连贯性不强。许多技术服务是零星的、局部的, 产前、产中、产后连续服务的能力差。

3.4 资金投入不足

现代畜牧业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 特别是在排污设施和养殖设备方面耗资巨大。如果没有政府更大力度的扶持, 现有畜禽养殖场的改造、高标准畜禽养殖加工企业的新建均较难实现。

4 鄂州市畜牧强市建设的工作重点

加快畜牧强市建设、不断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是实现畜牧强省战略的需要, 也是建设现代农业、不断增强鄂州市畜牧业在国内外的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选择。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举全市之力, 充分调动各种社会生产力资源, 采取一系列措施, 全面推进畜牧强市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具体地讲就是要做到“四个突破”。

4.1 要在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到畜产品加工业, 通过新建、扩建、兼并等方式, 培植1~2个资产超过10亿元的畜产品加工企业, 通过“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等方式, 带动鄂州市畜牧业快速发展。二是要积极开创品牌、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服务手段, 增强市场带动能力。三是要优化发展方式, 建立和完善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风险规避机制及产业衔接机制,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

4.2 要在硬件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要在科学选址、合理布局的基础上, 积极推广“150”养猪模式和“153”养鸡模式, 大力推行现代化高标准的畜禽舍, 并提高畜禽舍的优质率。二是要积极应用自动喂料系统、自动供水系统、自动监控系统等先进的设备设施, 提高养殖人员的劳动生产效率。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生产工艺、排污工艺及相关设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大力推广采用肥猪大栏饲养、水泡粪、福利养猪等现代养猪模式, 加快相关设备和工艺的集成, 提高养殖环境的整治率。

4.3 要在体系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要完善区和乡 (镇) 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 引进一批高校毕业生进入畜牧兽医技术服务队伍, 负责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工作。二是要在省、市2级建立畜牧强省专家顾问团制度, 积极培育学科带头人, 组建高层次的业务团队。三是要加大对畜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与投入, 为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 制定畜牧兽医技术工作规划, 加强对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 加快人才选拔和交流, 组建一支强大的畜牧专业队伍。

4.4 要在环境保护方面有新的突破

市旅游调查与思考 篇3

红色旅游;培训;人才教育

1.红色旅游概述

中国现阶段的红色旅游是一个特指概念:一是特定载体: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二是特定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三是特定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经济、传播先进文化等;四是特定形式:主题性文化旅游和專项旅游活动;五是特定群体:全国人民、特别是党政干部、青少年学生以及国际友人;六是特定的革命和战争: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战争;七是特定的时间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新中国建立;八是特定的地理空间。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红色旅游资源的类型:历史遗址类。革命遗址;革命地址;革命旧址;革命纪念地;革命故居旧居。革命博物馆类。革命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革命纪念堂陵园类。红色精神类。这类资源内容丰富,流传范围广,文化性强,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红色旅游的基本特点:红色旅游的学习性;红色旅游的趣味性;红色旅游的实践性;红色旅游的开创性;红色旅游的可行性;审美性;享受性;异地性;暂时性;综合性;故事性;参与性。

红色旅游的特殊特点:政治教育目的的直接性;内容与形式的时代性;经济政策的倾斜性;旅游资源的整合性。

2.庆阳市红色旅游现状

庆阳市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是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甘肃革命斗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今革命遗址、旧址遍布全市。近年来,庆阳市坚持“举革命老区旗、走红色旅游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老区精神”,把红色旅游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开发。为了进一步加快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把红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启动庆阳市红色旅游人才“千人”培训计划项目,从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时间,采取分层集中办班培训等方式,针对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不足和薄弱点的基础上,做好红色旅游现有人才教育培训、实行技能培训和政治素养提升并重,提高人才素质,同时进一步创新机制,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吸引到红色旅游从业队伍中来,并营造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环境和氛围,进一步加强红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庆阳市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分布广,资源分散;规模小、停留时间短;位置偏僻,可进入性差;资源同质性高,缺乏广泛的市场吸引力;文化辐射性强;具有独特性;季节性不明显

庆阳市红色旅游发展:突出政治性。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坚持以红色为内涵、以旅游为载体的发展规律,坚持以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的原则,坚持以红色精神感召人、教育人的主旋律。突出严肃性。红色旅游的政治特性决定发展红色旅游,要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游和乐是形式,实施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是根本。突出真实性。红色旅游最吸引人、最打动人、最感染人的就是革命历史的真实性。

市场化与系统化同步。市场经济下,固然应该针对市场做产品,但是红色旅游区又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产品,在整体布局中,对景区内部系统以及景区和周边地区组成的外部系统,两个层次要进行周密的考虑。

参与性、趣味性。红色旅游的景点如果单纯以观光为主,容易产生视觉、心理上的疲倦。策划一些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活动项目,使游客能亲身感受、体验当年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卓绝的革命经历。

加大红色文化口头传承的保护。庆阳市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特质(数量、来源、文化结构、年龄)调查:庆阳市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存在着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综合素质偏低;同时存在着区域红色旅游存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人才流动显得无序和盲目等现象。旅游人力资源已日益成为影响红色旅游事业发展的短板

庆阳市红色旅游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现状调查:庆阳市红色旅游人才“千人”培训项目实施调查。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旅游局印发《庆阳市红色旅游人才“千人”培训项目实施意见》(市委组发〔2011〕39号)的通知,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市旅游局具体组织实施,庆阳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具体承办,2011~2013年每年分三个层次(旅游饭店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班、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培训班、红色旅游导游讲解人员培训班)举办3期培训班,每年培训340人。共1020人。2011年培训工作已通过验收。

庆阳市红色旅游人才教育培训问题调查: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方法、培训机制。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分析解决庆阳市红色旅游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对策:

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通过加强旅游行政管理干部专项培训,提高旅游行政管理干部的战略思维和执政能力,更好的引领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加强旅游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者职业培训,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提升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导游人员的提升培训,培养学者型、国际型导游,提高庆阳市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形象;开展高技能人才和紧缺人才专项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等级,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加强一线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以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外语水平提升为重点,加强对一线服务人员的培训,加强企业员工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

市旅游调查与思考 篇4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问题,这是新世纪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后,一号文件的主题首次指向水利。当前长江中下游大旱再次印证“小农水、大民生”的道理。襄阳市是农业大市,完善可靠的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由于多种原因,襄阳农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的问题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为此,抓住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机遇,解决农村水利建设问题迫在眉睫。

一、襄阳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现状

我市现有农村人口380万人,耕地面积622万亩,水利工程设计灌溉面积480万亩,有效灌溉404万亩。由于鄂西北特殊的地理位臵和地形特点,旱灾发生频繁,成为全省有名的“旱包子”。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动员和组织群众修建沟渠塘坝,全市建成以水库和堤防相配合的防洪安全体系和蓄、引、提水相结合的灌溉保证体系。除建成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外,小型水利工程更是星罗棋布,多达12万余处,设计灌溉面积303.48万亩,其中灌溉面积小于1万亩的水库760座,设计灌溉面积84.53万亩;中小型泵站1927座,装机11.01万千瓦,设计灌溉面积120万亩;堰塘88461口,蓄水能力4.5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4.95万亩;灌溉机井4266眼,设计灌溉面积64万亩。这些小型水利设施很好地弥补了大中型水利设施的 不足,消灭了“旱包子”大面积的干旱现象,基本扭转了人民群众靠天吃饭的局面,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农业生产发展,粮食增产丰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市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是集体,责任明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集体经济淡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体逐渐缺失,加之上级及本级政府对水利投入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与农业产出能力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骤减,对小型水利设施的管理也随之荒疏。九十年代国家出台的“两工”政策(政府和基层组织可以据此组织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推迟和掩盖了农田水利问题的严重性,小型水利设施的抗旱和抗洪能力不断下降,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据调查,全市小型水利工程原设计可控制灌溉面积303.48万亩,目前实际仅有152.26万亩,衰减率高达50%,其中小型水库84.53万亩控制灌溉面积,目前实际灌溉面积只有50万亩,衰减率41%;中小型泵站120万亩控制灌溉面积,现在实际灌溉面积只有75万亩,衰减率48%;堰塘34.95万亩控制灌溉面积,目前实际只有12.26万亩,衰减率65%;机井64万亩控制灌溉面积,目前只有15万亩,衰减率77%。水利工程灌溉面积的急剧下降,导致农业成灾率不断上升,大面积耕地又恢复到“靠天吃饭”的格局。

二、造成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萎缩的原因分析

造成农村小水利现状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最主要的 2 原因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与运行体制不顺;一是投入(包括投劳)大幅度下降。

(一)农民投工投劳和”一事一议”对农田水利建设产生的影响

我市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过去主要靠农村义务工。从2000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农村推行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义务工,农民投入义务工大幅度减少,进而辅之以“一事一议”的方式也没有解决好投工投劳问题。农村取消义务工,对农村水利建设十分不利。农村水利大多数跨村、跨组,甚至跨乡镇,就现阶段来说,完全依靠“一事一议”解决农村水利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局限性,农民投工投劳必定受到影响。以2001年的一组数据为例,这一年,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土石方8762万立方米,改造中低产田27万亩,当年新增灌溉面积10.82万亩。而2001年以前,全市每年高峰上劳力100多万人。对比一下当前农村水利投工投劳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这几年农村小水利的变化原因。

虽然国家规定,农村公益事业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投工投劳问题。但农民义务工用于水利仍然难于开展。一是农田水利设施比较原始,重复劳动量大,如渠道的清淤清障工作年年都得进行,有厌倦情绪;二是依赖思想严重,认为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强调取消义务工,又要增加对农村水利的投入,错误地认为现在应该是农民修生养息的时候,应由政府来全部承担农村水利建设投资,不需要农民再 投工投劳了;三是乡镇、村级因机构改革,干部思想不够稳定,缺乏兴办水利的积极性。

按照 “一事一议”的方式组织农民开展农村水利建设也存在很大困难。据统计,从开展“一事一议”以来,全市开展“一事一议”10253次,成功的为3515次,占议事量的34.3%,其余为议而不决或决而不干。如枣阳市七方镇74个村对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否出义务工进行”一事一议”,结果有72个村遭否决,只有西坡和安庄两个村在”一事一议”中得到通过,同意出义务工。议不成的原因就是由于机构改革,基层干部人心不稳,组织小型农村水利建设力度不大,同时受益不均,建设成效不能直接与群众见面,群众有想法、思想工作做不通。但也有部分农村水利建设成功的采用“一事一议”,其主要原因是宣传组织发动到位,方法得当,班子团结有力,基层干部能起到带头作用,责任心强,有作为,办事公开、公正。

(二)财政投入不足的影响

目前可用于农村小水利建设的投入来源主要有中央和省配套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投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以及部分县(市、区)小农水奖励补助资金等,这些投入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和不同的实施办法,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投资分散,整体效益不明显,远不能满足农村小水利建设资金需求。而且,能享受到国家投资的地区也只是少数,据统计,2003年以后,全市80%以上 的村没有得到国家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三)建设与管理体制不顺的影响

改革开放前,我国按照“民办公助”原则,国家对集体经济组织兴建的小型农村水利给予补助。建成的设施归公社或生产队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管理,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一致,工程维护管理较好。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水库、机井、渠道、桥闸涵虽然仍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管理。但新形势下产生的问题是:没有集体经济组织依托的“集体”到底是谁?集体所有制以什么形式来实现?不明确。“集体”虚设,水利工程所有者主体相应“缺位”,政府与农民在农村水利中的角色“错位”。农民兴修农田水利,改变生产和生活条件,是自己要干的事情,结果变成政府要农民干,甚至被人理解为政府加重农民负担。由于工程集体所有的体制与农村分户经营的体制矛盾没有解决,维护管理责任自然就很难落到实处,造成“集体”所有的工程,有人使用,没人管理,老化、损坏、失修严重。

三、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特点与基本性质

(一)农村小型水利的特点

我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数量、种类和功能很多,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小水库、塘坝、水池等蓄水设施,小型拦河闸坝、引水闸、截潜流等引水设施,渠道、管道、闸门等输水配水设施,渡槽、隧洞、倒虹吸、桥、涵等交叉建筑物,泵站、机井等提水设施,灌水沟、畦等田间灌水设施,保护 村镇、农田的小型河堤等防洪设施,排水闸、排涝泵站、排水沟、地下暗管等排涝降渍设施,小蓄水池、水窖等生活供水设施。这些水利设施的特点主要有:

一是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村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果拥有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村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村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

二是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村水利遍及全市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百万的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村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单个农村水利工程看,技术比较简单,但从流域、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它涉及水利、农业、政策、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看,农村水利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搞好统一规划,加强指导。

三是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 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以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从总体上看,农村水利的服务对象是弱质产业,投资回报率较低,但又直接关系着地方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基础。

四是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村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农村水利设施多地处农田荒野,无人值守;风吹日晒雨淋,易老化损坏;土方工程多,维护工作量大。除生活供水工程外,多数工程季节性使用。农村水利的建设与管理需要在政府的规划与计划指导下有序进行。

(二)农村水利的性质

农村水利是农民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 增收的物质保障条件。除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外,农村水利与农村道路、农村供电等同属农村公共工程,是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公益性。

农民是农村水利事业的主体。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的力量,合作办水利,是发展农村水利事业的基本原则。农村水利的宗旨是服务。以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有关法律和政策对此有明确规定。

四、关于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农村小农水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国家投入有限,农村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海水利战”的局面将无法再现。调查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种失修的农田水利设施,有着很深的感情和忧虑,他们有出力出钱的意愿,但苦于没有牵头的组织。笔者认为,基于农村水利设施的特点和性质,依靠群众、依靠地方小农水建设的总体格局不能改变。关键是要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加强经营管理。要通过深化农村水利改革,政府对农村水利的扶持引导不应当削弱,而要加强,要做好服务监督,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该政府管、政府办的,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履行职责。该让群众办的,一定要让群众自己办。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组织核心、服务引 8 导作用,充动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突破性地开展工作,在建设组织形式、考核方式、投入体制及工程管护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形成党委政府引导、干部积极、群众主角,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水利建设格局。

(一)发挥党委、政府组织推动作用,形成大兴水利的良好氛围。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作为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主要措施全力推进。各县(市)区、各乡镇要层层建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指挥长,发展改革、国土、财政、农业、水利、农机、林业、农经、扶贫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农建指挥部代表本级政府行使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规划建设、验收考评等职能。农建指挥部实行定期的会议制度,研究本地当年农田水利建设重点、项目申报方向、实施整合的办法以及督办落实的措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投工投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界限,让各级干部放手干水利,积极主动抓农建、都觉得只要是为群众干事就不会背过。特别是农经、信访、宣传部门要完善和规范“一事一议”制度,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只要是有利于农业增产,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维护大多数群众利益的事,干部群众就不等不靠大胆干。对农民直接受益的生产性工程,可采取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取消上限控制的办法开展“一事一议”,议定后即可付诸实施。同时,鼓励社会各界通过义务劳动出资出力等方式支持农田 水利基本建设。如有可能建议每年冬季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开展哪怕是1天的农田水利建设义务劳动,让干部先干,干部带动群众干,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重视农建、干好农建夯实国民基础的意识和风气。

(二)制定完善的农田水利建设目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目标任务要从解决农民群众反响最强烈、受益最直接的工程着手,建议每年7月初,各地要依据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每个村、每个乡镇、每个县(市)区自下而上逐级向申报本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由当地党委、政府统一审核把关平衡后,以县为单位形成本地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计划。各级农建指挥部根据各地上报情况,结合国家已安排投资项目下达各地建设目标任务,并作为各级、各地考核的依据。

(三)整合水利建设资金,突破资金瓶颈制约。涉及农村水利的国家投入有多种,各地也有整合资金的意愿,但一直没有找到较好的切入点。为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的平台,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验收、整体推进”的原则,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农建目标任务,分部门、分类型自下而上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各县(市)区要建立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发展改革、财政、国土、农业、水利、林业、农机、扶贫、农经等部门共同参加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水 利工作部署,综合各有关部门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审查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提出农田水利建设总体方案及涉水项目重点整合区,报市委、市政府同意后,由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下发给各地,作为验收的依据。从而达到在不改变各部门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的前提下,集中连片建设,形成资金合力,从而突破制约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制约的瓶颈。

(四)建立考核评比、激励约束的有效机制。考核评比是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的有效手段。建议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汉江杯(或隆中杯)”竞赛活动,市级成立相关部门参加的农建验收组,每年4、5月对各地农建任务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验收,对前三名的先进县(市)区、前若干名乡镇以及有突出贡献的若干名先进基层干部和群众带头人,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在全市范围内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对考核排名倒数第一的县(市)区、乡镇给予通报批评,连续两年农建工作不力,评比倒数第一的县(市)区、乡镇主要领导调离工作岗位,同时将各级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纳入本级党委、政府工作考核范围,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党委、政府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参与下的领导负责制。市委、市政府领导包县(市)区,县(市)区及市直部门负责人包乡镇、乡镇负责人包村组。市农建指挥部对各地农建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百分制考核,各级组织部门要将农建工程完成的好坏与 干部工作实绩和使用挂钩。通过激励措施彻底改变基层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此外,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也是调动各级各部门大干水利的有效催化剂。建议市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各地农田水利开展好的项目进行奖励,县级人民政府要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将财政收入或土地出让金的一定比例以奖补的方式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项目补助;地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全部实行“以奖代补”,中央新增农资补贴、中央“一事一议”奖励等资金,在不违背上级政策的原则下也要实行“以奖代补”方式,按照“大干大补,小干小补,不干不补”,不搞平均分配,以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市私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地发展起来,并呈蒸蒸日上之势。私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随着私营企业规模的逐渐增大,实力日益增强,效益逐步提高,加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富于忧患和超前意识的企业家开始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保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怎样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从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他们看到了企业文化的力量。有人甚至把企业文化视为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考察了广州市一些有代表性的私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实践,尝试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企业文化建设对推动企业健康发展问题作些初步的探索。

一、表现现状

企业文化的实践始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率先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此后,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探索工作在全世界展开。80年代以后,“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传入我国,并逐渐成为经济管理学界的热门话题。中央政策研究室在《关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的研究报告摘要》中认为,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其出发点和归属是尊重和坚持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各个环节调动并合理配套有助于企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在企业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其中包含“人”和“物”两方面的管理,以“人”的管理为主;“软”管理和“硬”管理兼备,以“软”管理为主。有的致力于塑造一种企业精神,员工一种精神的导向,使员工明白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使员工理解企业的精神骨髓是什么,并将这种精神渗透于员工的理念,使员工和企业在一种思想上达到认同和统一,如白云集团将所提倡的“白云文化”提炼和概括为十个“提倡”和十个“反对”:提倡团队精神,反对个人主义;提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对惰性,等等。有的注重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番禺市裕丰钢铁有限公司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联产计酬、责权利结合等一系列措施,以实现以人为本,增强企业活力,增加员工收入,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之目的。有的企业通过召开员工代表大会,明确宣布企业文化战略。如迪森集团在99年员工代表大会上宣布,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战略是:通过各级干部的言传身教来推动企业文化,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来灌输企业文化,通过《迪森文摘》来宣传企业文化,通过建设迪森希望小学等公益活动来丰富企业文化。还有的企业通过创办企业报刊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如新太集团的《新太之光》,立白集团的《立白世界》。应当说,企业内刊作为宣传企业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阵地,已受到不少企业家的重视。前面我们所列举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报刊,但这方面的代表还得首推《新太之光》。在这里,不仅有知识、信息的传播,理论(包括企业文化理论和企业报刊理论等)的探讨,而且有丰富多彩的员工生活剪影、心灵的呼唤与沟通„„,正如该报总编辑所说的,企业报的定位应当是对内凝聚员工思想形成企业“向心力”,对外塑造企业形象拓展企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在“企业”和“社会”之间架起一道“文化”的桥梁,让社会了解企业,让企业走向社会。“德为先,诚为尚,和为贵”是新太集团所崇尚的企业文化“三字经”。《新太之光》已成为新太集团的一面旗帜,也是“新太文化”的一个缩影。有的企业还有意识地把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如海印集团结合当前形势,在员工中开展“三讲”活动,广东通用科技研究所在员工中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教育活动等。此外,不少企业还通过在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给员工派生日礼物、设意见箱、组织培训等多种形式来宣传和推广企业文化,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趋势良好,前景乐观。

广州市私营企业文化建设虽说尚处于初创阶段,参差不齐,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生生不息的内在推动力,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的关注。从务实而又多彩多姿的广州市私营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广州市私营企业文化建设正在自发地茁壮地成长,只要加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和推动,在不久的将来,广州市私营企业文化建设必将演绎出更多的美丽和壮观。

二、存在问题

根据广州市私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我们认为,目前广州市私营企业文化建设主要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广州市私营企业文化建设虽说尚处于初创阶段,一些较大型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也搞得有声有色,甚至很成功,但这毕竟是少数,凤毛麟角;大多数企业还未曾将企业文化摆在一个正确位置,提上议事日程。一些私营企业老板过份看重利润,把精力都放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上,忽视了企业文化的作用。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从长远来看,势必造成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淡漠,企业的人文环境日渐恶化,员工的积极性遭到抑制难以发挥,最终将阻碍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广州一些私营企业的衰落,其实与不成熟的企业文化就密不可分。如“壹加壹”、“金螺”等私营企业,曾经一度“辉煌”过,但由于老板利令智昏,刚愎自用,非法集资,盲目扩张,轻视集体智慧,违反“游戏规则”,落得个身败名裂。由子目前我国私营企业大多处在创业和发展阶段,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尚有一定距离,私营企业家的素质对企业的兴亡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度的。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投向企业文化的建设,试图借企业文化之“方”,诊治阻碍企业健康发展之“症”。实践证明,这种“对症下药”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这也是近年来我国私营企业这一群体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强大“文化”源泉。

2、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片面性、简单化倾向。企业文化有其丰富的内涵,全面正确地理解它并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带有本企业特色的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不排除个别私营企业文化建设已‘登堂入室’,颇具规模,但客观来看,大多数私营企业文化建设只能说是初具雏形,并末得企业文化之精髓。如有的企业以为把企业精神写成条文挂在墙上就是在建设企业文化,有的企业以为企业文化的根本就是搞好企业的文体活动,等等。这对企业文化建设来说只能算是一种肤浅的理解,而且极容易演变成一种形式化的东西,成为一种无用的摆设。如前所述,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其核心内容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它涉及到老板、员工、企业、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没有认真研究,没有满腔热情,没有扎实精神,是难以搞好这一工作的。

3、企业文化建设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中,有关部门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随着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在这一领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早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却甚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党和政府对如何在私营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对私营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明确具体的指导,以至于私营企业文化建设基本上处于自生

市旅游调查与思考 篇6

安居情况。

一、大麻镇残疾人的住房现状。大麻镇是布艺家纺织机为主导的工业镇,拥有各类织机9000多台,据统计全镇共有残疾人700多名,持证残疾人家庭为348户,残疾人家庭总人数1566人。其中低保家庭残疾人24人。经过对该镇永丰村的抽样调查显示,该村总人口3167人,残疾人家庭22户,残疾人24人,占全村人口的0.75%,残疾人打工家庭有9户,纯农户有13户。打工家庭有一定的工资薪金所得,房屋居住条件尚可,纯农户中有10户家庭居住条件还可以,能抵抗一般性自然灾害,还有3户居住条件较差,不能抵抗7级以上台风,需要一定的改善和修建。其中1户已在2007年初进行了改建,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为三个门面的二层建筑。另外2户至今未能完成改建房屋的心愿。

二、残疾人家庭贫困及居住条件差的原因分析。调查显示,随着各级政府扶贫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大麻镇残疾人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残疾人文件素质偏低,劳动技能较差,社会竞争力不强,抵抗风险能力弱,部分残疾人会因病返贫,全镇残疾人占贫困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大,残疾人扶贫工作任务和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的工作仍很艰巨。

1、自身素质偏低。残疾人由于受自身残疾的影响和外界条件的制约,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祖辈以务农为生。

2、劳动能力较差。由于受生理功能的影响,劳动形式单一,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的粗糙的生产劳动,缺乏劳动技能,导致社会竞争力较弱,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

3、一户多残现象普通。一户多残现象在该镇比较普遍,这些家庭的生活主要依靠低保金收入为主。

4、社会助残尚有差距。部门和公众助残意识有待加强,一些单位和部门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关心残疾人的问题,有的不主动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残疾人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另外,由于文化素质、经济水平和身体功能的影响,致使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较差。

三、扶助残疾人家庭建房的建议。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对残疾人这个特殊困难的群体给予特别扶助,使他们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共享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1、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和解决残疾人事业中的新情况,稳定残疾人就业,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2、重视和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工作。把特困残疾人改善居住环境当作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多方筹集资金,帮助残疾人在出行方便和利于生产劳动的地方建房,使他们安居乐业。

市旅游调查与思考 篇7

一、普洱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状况

几年来, 人行普洱中心支行根据总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 从支持普洱市经济发展、农村基础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 充分发挥基层人民银行“窗口”的指导作用, 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为主要内容, 农村为主、城乡结合的工作思路, 采取“以点带面, 全市推动”的工作方法, 在镇沅县试点成功的基础上, 全面推动全市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农户建档面和农户贷款面达到7成以上。截至2010年12月末, 全市农村信用社已为39.3万农户建立经济档案, 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3.7%, 贷款农户39.5万户, 累计发放农户贷款48亿元, 农户贷款面达74.1%。评定信用户19.5万户, 占建档农户的49.6%。农户贷款余额50.5亿元, 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7亿元, 农户联保贷款1.4亿元。在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同时, 农业银行也积极开展农户建档、评分工作, 截止2010年末共发放“金穗惠农卡”67373张, 完成计划的148.1%, 总发卡量96213张;激活率99.2%。

(一) 农村信贷投资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

1. 社会信用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广大农民、工商户、专业合作社及企业等只要凭借自己的信用等级, 手持“三证一申请”, 即可按照“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余额控制”的放贷方式, 方便使用信贷资金, 实现了农村信贷的快捷、高效、安全。

2. 农户信用意识明显增强。

主要体现在农户还贷意识普遍增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季结息率和贷款到期收回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其中镇沅县农村信用社两项指标均保持在99%以上, 农民开始主动归还贷款及利息, 改变了过去多次催收才能归还贷款及利息的习惯。

(二) 农村信用联社取得长足发展

1. 各项存贷款快速增长, 资金实力显著增强, “三农”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截至2010年末, 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31.7亿元, 同比增长33.1%, 各项贷款余额87.7亿元, 同比增长25.2%, 存、贷款份额持续保持全市金融机构首位, 市场份额分别占36.2%、37.8%;涉农贷款余额69.9亿元, 占全市涉农贷款余额的55.2%, 同比增长37.7%, 农业贷款的发放额占累计发放量的79.9%。

2. 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截至2010年末, 农村信用联社不良贷款占比五级分类为3.97%, 比年初下降2.1%。

3. 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全市一级法人社从2005年以来连续6年实现社社盈余, 其中镇沅农村信用社连续14年实现社社盈余。2010年末, 全市农村信用实现净利润1.3亿元, 拨备覆盖率179.57%, 资本充足率达9.39%, 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

(三) 新农村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

1. 新农村建设项目得到了支持与发展。

普洱市农村信用社围绕青年创业、重点工程建设、新农村建设、扶持龙头企业、特色产业、扶持购买农机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便民店发展等不同项目, 为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转型、安全、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10年辖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56元, 同比增长17%。

(四)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效果明显

主要表现在地方财政收入大幅提高, 与“十五”末相比,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从6.23亿元增加到27.6亿元, 年增长34.7%, 生产总值从107.4亿元增加到247.3亿元, 年增长达到了13.5%。

二、普洱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 依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加大农村地区信用宣传力度

1. 积极探索, 稳步推进。

人行普洱市中心支行把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全行的工作重点, 制定了《关于推进普洱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 积极与农村信用联社、农业银行进行沟通协调, 统一思想认识, 以镇沅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试点, 积极推进农户电子档案建设, 稳步发展“金穗惠农卡”和“金碧惠农卡”业务, 依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联合各方力量,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征信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使征信知识深入社区、广场、村镇、高校等。一是普洱中支根据网络普及率高的特点, 将“读懂我的信用报告维护好自己的信用权益”宣传资料登载在普洱市人民政府网站、中支内部网站;每月在《普洱市主要经济金融指标简表》中进行征信知识宣传。二是以思茅区农信社携手开展“良好信用记录, 架起致富桥梁”为主题的征信知识下乡活动, 使征信宣传贴近农户;还开展了与大学生为重点的征信知识进校园活动, 在普洱学院校园网站上挂相关宣传资料和宣传视频。三是借助地方平台, 在全市第二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共84人举办了征信及相关金融知识讲座, 并开展了征信知识问卷调查。通过现场征信讲座, 散发宣传资料, 现场咨询解答等方式, 增强了广大农民“守信光荣, 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 对全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2. 金融机构合力开展征信知识的宣传。

各金融机构采取在主要营业网点张贴海报、悬挂横幅、设置专柜、利用营业大厅显示屏滚动播放征信宣传广告, 同时基层人民银行利用农村集市、县城公休等多种方式开展征信宣传。通过通俗易懂、内容 (形式) 多样化的宣传知识, 为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和改善普洱市金融生态环境营造了较好的社会信用氛围。

(二) 形成了政府牵头、人行主导、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格局

1. 普洱市人民政府下发了《普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

于建立普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文件, 确立以人行普洱市中心支行为牵头单位的普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各级人民银行多次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取得县政府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镇沅县还拟定了《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金融支农工作的实施意见》, 由县政府领导、人行推动、部门配合、金融机构参与的格局;各县 (区) 委、县 (区) 政府把农户建档评级和信用乡 (镇) 评定工作纳入对乡镇的绩效考核。

2. 人行普洱市中心支行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平

台, 认真做好贷款卡发放及年审工作, 通过贷款卡发放及年审, 多渠道收集借款人基本信息, 及时更新系统, 维护征信系统所载信息清晰准确。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系统, 加强对农村中小企业基本信息、生产经营及财务信息的征集和对企业和个人贷款资格的审查, 目前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成为金融机构对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的重要审核条件之一, 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 积极给予信贷支持, 有效缓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截至2010月末, 全市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0.4亿元, 同比增长31.5%, 分别占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和各项贷款余额的16.1%和8.8%。

3. 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不断拓展。

目前已将药监、工商行政管理、公积金管理、质监、环保、食品药品监督等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在全社会共同营造“守信受益, 失信惩戒”的氛围, 促进普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 积极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

各级人民银行积极与地方政府部门协调合作, 引导当地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探索, 稳步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和农户信用评价工作, 农村信用社借助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平台, 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 将农户电子信用档案与农户信用评价结果引入农户贷款审核流程, 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信贷业务及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农户经济档案已成为信贷员发放贷款的主要依据。

(四) 积极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建设

农村信用社开展“三信”工程建设以来, 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积极支持和配合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工程建设, 监督、规范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建设。截至2010年12月末, 全辖共评定信用镇7个, 信用村164个, 信用组1959个, 核发贷款证31万户, 占总农户数的58%, 已有近34万户农户获得贷款支持, 核贷金额35.7亿元。农业银行根据农户家庭资产状况、收入情况等通过打分卡测评对其进行信用评级, 共分为AAA级 (优秀:得分≥90分) 、AA级 (良好:80分≤得分<90分) 、A级 (一般:70分≤得分<80分) 、B级 (较差:60分≤得分<70分) 、C级 (违约:得分<60分) 五个级别, 对评定为A级以上的农户发放农户小额贷款。2010年起, 由系统自动对农户信用等级评定。

(五) 推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人行普洱中心支行和各县支行积极深入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组织, 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机制, 推进农户之间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截止2010年12月末, 我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49个, 拥有会员2.9万多人, 带动5.5万多农户发展种养业, 其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91个。其中:种植业102个 (包括茶叶、水果、蔬菜、蚕桑、烤烟、粮食) , 畜牧业35个, 渔业8个, 林业11个, 服务业8个, 手工业1个, 其他26个。在组织类型上, 多以松散型为主, 且组织形式多样化, 多以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如茶叶、蔬菜、水果、水产、畜牧等为主, 坚持农民自愿, 民主管理原则。目前大多数农民合作社主要以农民个人方式取得贷款, 大部分没有建立信用档案, 其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主要限于与信用社发生信贷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法人直接向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的较少。截止2010年末, 发放种养殖业贷款余额19.1亿元, 其中茶叶、橡胶、咖啡、蚕桑分别为4.6亿元、3.4亿元、1.8亿元、1.1亿元, 畜牧水产8.2亿元。

(六) 争取政策支持,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各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财政部门出台一系列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利用财政杠杆提高扶贫资金的运行效率和扶贫效益, 并对涉农贷款提供奖励和补贴。二是人民银行积极采取扶持性的货币信贷政策, 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对农村信用社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发行央行专项票据用于置换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和弥补历年亏损。银监会积极推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 并采取差别化的监管政策, 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新设机构免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费, 对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费减半征收。农业部会同银监会出台措施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金融支持。最近, 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截止2010年末, 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26.7亿元, 同比增长24.3%, 其中农户贷款余额52.4亿元, 同比增加16.3亿元, 增长45.1%, 增幅高于涉农贷款余额的20.8个百分点;新增金融机构网点8个, 其中农信社5个, 邮储银行2个, 富滇银行1个, 有效缓解了金融服务缺失问题。

三、存在问题

(一) 地方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从调查的情况看, 普洱市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受各种因素制约以及短期利益的考虑, 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二) 缺乏资源共享机制

目前,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多以某一地区为中心进行, 信用信息也多向本地相关机构提供, 信用体系建设的地域性、阶段性和层次性差异, 成为信用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障碍。

(三) 农户信息采集、建档和更新困难, 成本高

小额农贷涉及千家万户, 普洱市辖内农户大多数居住在边远山区, 居住分散, 调查、收集信息工作困难, 特别是近几年农民进城打工人数日益增多, 加上辖内农户搬迁导致户籍迁移, 农户信息采集、核实、建档和更新难, 且信息采集录入工作量大, 信息录入与建档工作未能同步。

(四)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不完善, 缺少适合农户的担保方式

首先, 目前农村的林地属于“天保工程”林地范围或防护林, 其林权不可用作抵押, 可以抵押的林权存在评估困难等问题;第二, 贷款担保难于落实。由于农村企业、个人经济条件差, 底子薄, 难以提供有效的担保;第三, 由于农户的房产等属于宅基地上所建的不能用于抵押, 农村能抵押贷款的物品相对较少;第四, 农户小额贷款联保方式难以落到实处。很多农户由于种种原因不愿互相担保, 使联保方式难以落到实处。

(五) 农村征信市场发展缓慢

当前辖内无农村信用协会、农村信用中介机构、农村融资担保机构等相关组织机构, 对中小企业的评级均按照各级上级行、社的内部评级管理办法进行评级。目前我市尚未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采集与信用评价,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以松散型为主, 大部分没有建立合作组织与成员之间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经济关系。

四、改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思考

(一)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参与主体亟须进一步多元化

一是建议强化部门协助。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 一个有机的信用体系涉及征信系统、企业法人登记系统、纳税信息系统、经济违法管理系统等, 这就需要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工商、税务、公安部门的通力合作。此外, 各级政府应承担起对公民的信用意识, 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建议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明确目标、职责及工作重点, 规范发展,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协调, 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将信用村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工作目标, 纳入各级县、乡 (镇) 政府考核的主要内容, 建立激励机制, 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三是积极扩大农村征信产品的应用范围, 营造“守信受益, 失信惩戒”的农村信用约束机制。

(二)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信息收集及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亟须进一步完善

一是建议要加强资源共享, 并应逐步实现电子化管理。随着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拓展, 各地信用信息系统相互连通将成为必然趋势。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对农村信用信息的采集、信用等级的评定以及失信行为的惩处做出明确的规定, 以及保障信用信息的准确性、等级评定的科学性和对失信行为惩处的有效性。

二是应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及企业征信系统为基础, 统一规范各农村金融机构收集信用信息和信用评级,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工作。

(三) 加强农村诚信宣传教育, 建立征信宣传成效机制

市旅游调查与思考 篇8

一、人才强企:“连台同步”,以新的理念开拓新境界

以创建聚才型党组织为抓手,多措并举,深化人才强企战略,是新常态下城市供水行业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章立规“搭舞台”。制定出台专项干部工作的六项制度,即: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层干部岗位交流暂行办法、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动议暂行办法、中层干部离任交接暂行规定、中青年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和管理暂行办法和选聘中层干部暂行办法,让“人才工程”规范化。加强青年干部的制度管理,要求青年干部面对困难和艰苦时,敢于抢先,敢于碰硬、敢于挑战,敢于勇挑重担,充分展示青年干部的党员形象。

阳光操作“建阳台”。在选培干部中,认真开好干部动议会、党委会,把好选人用人关,具体做到“四查四看”:一查选人的原则、标准,看用人导向是否正确;二查选人的资格、条件,看用人把关是否严格;三查选人的程序、步骤,看用人过程是否合规;四查选人的纪律、作风,看用人风气是否清正,使“人才工程”经得起检验。让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提升组织、协调、统筹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才干、积累经验,迅速成长。

选培使用“上平台”。一是民主推荐自荐。坚持公平公开、群众公认原则,构建了开放的工作体系,让广大员工有序、有效地参与干部选拔、选培工作,切实体现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二是民主测评考评。通过发布预告,派出考察组进行民主测评、征求意见、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与考察对象面谈等方式,全面掌握拟提拔提任干部的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度。三是重点培养培训。实施干部学习培训三年行动计划,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的内培外训。四是适时交流轮岗。实行后备干部轮岗交流制度,根据培养方向,有计划、有目的、有要求、有课题的开展轮岗,叫优秀的年轻职工感到“成长的速度”。

二、和谐兴企:“齐心合力”,以新的路径加快新发展

以创建和谐型党组织为抓手,创新工作机制,在“四心合力”上下功夫。

宣讲“聚心”。教育全方位、宣传多层面、辅导多维度,员工才能喜闻乐见。基层党支部的书记宣讲团,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力量。每月一主题,每人一宣讲,贴近中心任务、贴近工作、贴近员工需求,深入基层巡回宣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核心价值观、时事政治与企业形势任务、职业纪律与职业道德有机结合,通俗易懂地传授,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

学习“凝心”。随着科技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员工接受新生事物的渠道越来越广、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建设微信、微博公众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智慧党建的探索与实践,谋划建设APP,尝试用分享精彩文章、评论言论的形式,突破固有的上班八小时学习时间,将思想政治工作延伸至工余时间,激发了员工自发主动的学习与交流的热情。

文化“润心”。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结合,达到以文化人、以人化文的效果。进一步挖掘、提炼和弘扬企业文化内涵及核心价值观,通过寻找“最美供水人”、“最美供水事”、“最美供水风景线”主题活动和读书演讲及职工艺术节,弘扬企业正能量;开展创新文化、和谐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廉政文化建设,打造水文化新品牌;以“点对点”联系、“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的形式,深化人文关怀力度,让广大员工真切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舆情“倾心”。顺势而为,紧跟时事热点,了解员工动态,是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权、主导权的基础。建立党政工团“一岗双责”的员工思想动态舆情研判机制,每月开展员工队伍舆情分析,超前把控员工思想动态,深入细致研究分析,针对不同群体和个人的思想问题,采取对策,对症下药,耐心疏导,具体帮助,消除疑虑,并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针对新媒体的特点,严格把控舆情,通过媒体与公众时刻保持紧密联系,利用广播和电视及时播发消息的特点,持续滚动发布事件的进展情况,扩大正面信息的传播面,创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党建助企:“激活动力”,以新的思维推进新实践

以创建共建型党组织为抓手,深化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助推企业创业创新发展。

党建带工建,激发员工改革发展的激情,党建带团建,激发青年服务发展的热情。打响“青春建功、五水共治”品牌,建立制水、技改、服务小组,组织引导青年员工投身于“五水共治”活动中,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生力军、突击队作用。

党建带共建,激发党员助推发展的真情。加强“三大建设”,将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支部党员的自身建设和宣传思想建设“三建并举”,是发挥企业党建工作优势的根基。争创“五带头”,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弘扬正气,带头廉洁自律。争当“想干事、能干事、善共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

上一篇:妈妈小诗下一篇:浙江省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个案社会工作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