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监测制度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死因监测制度(精选12篇)

死因监测制度 篇1

1、中心要成立死因监测管理领导小组,专人负责辖区死亡信息的收集、整理、核查、登记及网络报告工作等。漏报一例罚款10元。

2、中心要明确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流程,按要求填报《死亡报告卡》并实行网络报告,无报告罚款30元。

3、对收集的死亡信息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无登记罚款20元。

4、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报的《死亡报告卡》上交到县疾控中心,迟报罚款10元。

死因监测制度 篇2

成都市死因监测系统1980年建立, 覆盖成都市20个区 (市) 县, 1 100多万人口。经过28年逐步走向完善和规范。2004年SARS的发生使成都市政府意识到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全面、及时掌握人群疾病和死亡的发生是制定应急措施的基础;且死因监测获得的人群死亡率、死因分布等信息也是卫生行政决策的依据。IT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1]。同时, 网络直报在疾病监测领域的应用, 如在传染病监测中的使用, 让人们看到疾病监测在信息的采集上报程序、数据的审核、查询、分析利用方面的极大进步, 监测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极大的提高[2]。随着成都市政府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建设, 2004年末, 成都市死因监测全面实现了全死因全人群网络直报。

2 死因监测网络直报体系

成都市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及处理分析系统 (下简称成都市死因监测直报系统) (https://cdws.chengdu.gov.cn/cdc/) 是市死因监测网络直报平台。

2.1 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报告程序

院内死亡病例, 由诊治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对于发生在家庭和医院外其他场所的死亡个案, 由乡镇 (社区) 防保医生组织村 (社区) 医生开展入户调查, 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医疗机构指定专门机构、专人每天收集《死亡医学证明书》, 经审核后,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对死亡原因编码, 然后登陆成都市死因监测直报系统, 将死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上报。暂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将填写完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送交辖区内的县 (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由区县疾控中心登陆成都市死因监测直报系统, 通过系统代报模块完成死亡信息的上报。区县疾控中心每日登陆成都市死因监测直报系统, 通过审核模块, 对上报《死亡医学证明书》审核, 发现错误《死亡医学证明书》立即返卡, 医院根据疾控中心返卡意见进行核实和修订, 然后重报。市疾控中心每日登陆成都市死因监测直报系统, 对区县审核通过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审核, 通过市级审核的为终审信息, 进入统计分析数据库。成都市死因监测网络直报系统还包括数据查询、查重、汇总分析等模块, 市、区县疾控中心可以进行任意条件的查询、查重剔除, 汇总任意指定时间段、指定地区的数据, 也可以将数据导出, 用其他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2.2 质量控制

(1) 卡片经过医院、区县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三级的审核。 (2) 坚持各级例会制度, 加强卡片填写质量和资料审核的管理工作。 (3) 市疾控中心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数据汇总模块每月汇总一次网络报告数据, 统计出各区县报告数量、审卡情况和审核通过率情况, 并将汇总结果公布在成都市死因监测网络直报系统首页。 (4) 区县疾控中心每季度开展一次驻区医院漏报检查, 检查结果上报市疾控中心, 反馈报告医院。市疾控中心随机参加两个区县的漏报检查。 (5) 市疾控中心每季度开展一次死因入户复核调查, 每区县随机抽取10个死亡病例进行入户调查, 复核卡片填写的准确性和网报的正确性以及上报的及时性。全年覆盖所有区县, 复核结果与各区县年终奖励经费挂钩。 (6) 区、市每年和妇幼卫生部门的年报数据核对, 确保新生儿死亡和孕产妇死亡登记完整和准确。 (7) 区、市每年和公安部门的人口统计数据进行比较核对, 确保死亡登记完整和准确。 (8) 每半年开展一次工作总结, 年终召开全市年度工作总结及下年度工作布置会, 让各级报告单位明确不足和下年度工作重点。

3 死因监测系统的进步

3.1 监测数据准确性得到极大提高

(1) 乡村医生只负责信息的收集, 《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填写, 保证了《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的质量。 (2) 网络直报人员根据医生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 要进行根本死因的确定和编码, 完成网络直报, 改变了过去区县疾控中心死因工作人员进行根本死因的确定和编码, 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衰减造成的错误。 (3) 区县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不再录入《死亡医学证明书》, 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审核, 实行逐张审核, 审核准确性大大提高。 (4) 区县及市级审核时发现有错误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能及时反馈到报告医院, 开展信息的核实和校正, 错误信息得到校正的几率提高, 监测信息的正确性也得到提高。

3.2 监测及时性得到极大提高

(1) 网络直报改变了过去由区县疾控中心收集《死亡医学证明书》, 半年录入一次《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工作程序。医院一旦收集到死亡信息, 立即通过网络报告, 报告的及时性得到极大提高。 (2) 成都市要求区县疾控中心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网报卡片的审核, 审核及时性得到极大提高。 (3) 由于采取网络直报, 对发现有错误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能及时反馈到报告医院, 开展信息的核实和校正, 校正的及时性得到极大提高。

3.3 监测数据分析利用进步

网络数据可以随时汇总分析或下载任意时间段的数据, 分析效率大大提高, 资料的利用率因而提高。

4 死因监测系统需提高的方面

开展网络直报, 成都市死因监测系统向着和实际同步的实时动态监测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但要真正实现完全的实时同步, 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

4.1 及时性

对于在医院外的死亡, 需要基层防保医生主动收集信息, 并开展入户调查后才能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完成网络上报工作。正是由于死因监测系统本身的这一特点, 使得报告的及时性受到制约。因此, 只有加强部门间的协作, 如卫生与公安、民政、计生等部门的协作, 才可能进一步提高信息上报的及时性[3]。2008年5月, 成都市公安局、民政局和卫生局三局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规范死亡证明及火化统计工作的通知》 (成公发[2008]163号) , 对今后提高市死因监测系统信息上报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上报及时性的因素还有报告医院的工作模式。由于老的监测系统只要求半年录入一次数据, 因此, 部分报告医院仍然没有建立起发现死亡立即报告 (院内死亡最长时限7天, 院外死亡最长时限30天) 的工作模式, 仍然沿用老的工作模式。需要市、区两级CDC加强督导工作, 帮助医院建立起适应网络直报的工作模式。

4.2 准确性

开展网络直报, 根本死因的确定和编码的职责落在了医院, 这就要求医院必须由掌握国际疾病分类技术的人员来承担死因监测任务[3,4]。因此, 过去只需要对区县CDC死因监测人员开展的培训工作, 现在必须保证医院也要接受到这样的培训。成都市每年都会举办国际疾病分类的两级培训 (市CDC培训区CDC, 区CDC培训驻区医院) , 并把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作为一项工作重点, 如例会培训、专题讲座、电话指导等。另外, 由于国际疾病分类技术需要长时间工作积累才能很好掌握, 因此, 报告人员稳定性也是报告准确性的影响因素之一。从2004年起, 成都市各区县乡镇卫生院成立公共卫生所, 承担所有公共卫生事务, 经费由政府拨款, 公共卫生所人员经考试合格后录用。现在, 所有乡镇卫生院都已成立公共卫生所, 人员经费已配备到位。这样, 死因监测基层人员较过去更加稳定, 报告质量得到保证。

4.3 与其他机构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由于IT技术的完善和便捷, 各种机构都发展了自己的信息报送和管理系统, 如:成都市妇幼信息监测和管理网络直报系统, 成都市各大医院的病案管理系统, 以及公安人口管理信息系统, 民政殡葬信息管理系统等。实现和这些系统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将大大降低报告医院的工作量, 减少重复劳动;提高监测的完整性, 减少漏报;避免数据传递的错误, 提高监测的准确性。负责成都市死因监测直报系统软件开发的公司目前正在着手和这些系统间数据共享的建设, 成都市死因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将更加完善。

摘要:随着成都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建设, 2004年末, 成都市死因监测全面实现了全死因全人群网络直报。一方面, 网络直报使得成都市死因监测系统在信息的采集、上报程序、数据的审核、查询、分析利用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监测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成都市死因监测向着实时动态监测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部门间的协作、监测人员的稳定以及国际疾病分类技术的掌握等, 是影响网络直报动态及时程度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马家奇.21世纪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的冲击[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3, (03) :245-247.

[2]杨功焕, 马家奇, 施晓明.基于IT技术平台的中国疾病监测[J].疾病监测, 2006, (01) :1-3.

[3]任丽君, 周脉耕, 王黎君.死因登记报告系统现状与发展[J].疾病监测, 2008, (01) :1-4.

[4]张辉, 宋桂德, 杨溢.天津市居民死亡原因监测网络直报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09) :1112-1113.

死因监测制度 篇3

人口死亡登记和统计分析是研究人口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和进行人口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是制定我市社会经济以及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评价人口健康水平及社会卫生状况的重要依据。为评价我市2012年死因监测状况,进行了如下分析:

1死因构成

3大类疾病死亡模式,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诸城市人群主要死因:三大类分类为国际通用的死因分类标准,第一大类疾病包括传染病、呼吸道感染、围生期疾病、产科疾病和营养性疾病共5小类疾病;第二大类疾病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恶性肿瘤、其它肿瘤、糖尿病、内分泌疾病、神经精神疾患、感觉器官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先天異常共13小类;第三大类为伤害,包括意外伤害、有意伤害和意图不明伤害。

2死因顺位

2012年主要死因的位次、死亡构成和死亡率见附表8。人群前10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前10位死因死亡占全部死因的99.11%,仅前5位合计就占全部死因的96.47%。

3具体死因分析结果

2012年诸城市居民前十位具体死因依次为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肝癌、胃癌、运输事故、食管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自杀。前10位死因死亡人数占总死亡的89.16%。仅前五位死因即占总死亡的77.70%。

3.1肿瘤恶性肿瘤死因居前五位的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男性恶性肿瘤死因居前五位的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女性恶性肿瘤死因居前五位的是: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乳腺癌。

3.2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疾病主要为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占循环系统疾病99.71%;65岁以上人群死亡率较高,占总发病人数的83.51%;其中男性主要集中在70岁以上人群,占69.31%;女性主要集中在75岁以上人群,有60.41%的死亡发生在该年龄段。

3.3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占呼吸系统疾病97.04%;75岁以上人群死亡率较高,占总发病人数的70.32%;其中男性主要集中在75岁以上人群,占64.81%;女性主要集中在75岁以上人群,有75.83%的死亡发生在该年龄段。

3.4伤害2012年人群因伤害死亡人占全部死因的4.79%,死亡率为34.47/10万,其中男性50.00/10万,女性18.59/10万;男女死亡人数性别比为2.75:1;主要为运输事故,占伤害的60.00%,其次为自杀,占伤害的16.53%;主要为20-74岁年龄组的人群,占总死亡人数的80.00%;其中男性主要集中在15-64岁年龄组的人群,占76.73%;女性主要集中在40-79岁人群,占死亡总人数的72.00%。

4结论

4.1三大类疾病死亡模式可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诸城市人群主要死因。

4.2男性慢性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为1.26倍

4.315-34岁年龄组主要死因为伤害;35岁以上的年龄段死亡均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且年龄越高,慢性病死亡比重越大

4.4恶性肿瘤成我市居民首要致死因素,其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

4.5性别间死因顺位差异明显。男性前5位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是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

4.6恶性肿瘤中肺癌居首位,其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男性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为1.98倍。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篇4

死亡医学证明书的领用、发放制度

一、《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领用、发放、收集由医教科负责管理,医教科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医教科建立《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领用、发放登记记录。

三、各临床科室由科主任指派我院在职人员领用,进行《居民死亡医学证明》领用数量、编号、时间、领用人等项目登记。

四、各临床科室对领用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专项管理,不得遗失。

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使用登记制度

一、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应出具卫生部,公安部制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各临床科室建立《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登记记录。

三、记录内容包括死者姓名、性别、年龄、死因诊断、死亡时间、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编号等内容。

四、医教科及各临床科室对登记记录进行检查,审核,进行考核。

死亡证明审核制度

一、我院死亡证明的开具、上报、统计工作是在死因管理领导小组领导下的院、科两级负责制。

二、各职能责任部门负责全院死亡证明开具、上报、统计的检查、监督工作,每月检查各个职能科室一次并不定期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督促改正;临床各科科主任本人或指派专人负责本科死亡证明开具、填报、上报、登记的检查、监督工作;信息管理网络直报人员负责网络直报及统计工作,定期与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联系。

三、对在死亡医学证明书填报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个人或集体给予奖励。

四、凡有下列行为之一,医院及市、区卫生局应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虚假、瞒报、伪造、篡改死亡医学证明书的;

2、拒保或屡次迟报死亡医学证明书的;

五、对违反《统计法》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死亡证明书的填写基本要求

1、按照全国统一的死亡证明书的基本格式及填写要求,逐项认真填写,不能漏项或错项。

2、应用黑色或蓝黑色钢笔书写,字迹清楚,不得用圆珠笔、红笔或铅笔书写。

3、死亡原因填写应用医学专业疾病名称,并用中文书写,不得用英文或英文缩写。

4、死亡证明书正面内容不得涂改,必须有医生签名及医院公章。

5、死亡证明书如死因不明,必须当时填写调查记录,内容包括死者既往疾病名称、发病时间、诊断单位、诊断依据、以及相关慢性病史的一系列情况。

6、发生对死亡原因有怀疑(他杀、自杀)的,可以向警务部门反映,由警务部门协助确定死因。凡填报意外损伤、中毒死亡,死亡证明书上应进一步报告意外事故的外部原因。基础项目的填写要求

1、医学证明书编号:由公安和卫生部门统一编号。

2、死者户口所在地:城镇以街道、农村以乡为单位。现住址:城市要填写到街道、里弄门牌或楼房单元号数,农村填写到行政村的村民组或自然寨。

3、死者姓名:指现时用的姓名;如为婴儿,可同时填写婴儿母亲的姓名;尚未起名者可记录其母姓名,按“某某之子”或“某某之女”记录,以备调查;

4、性别:填男或女。

5、民族:按汉、回、壮、维吾尔、藏、白族等填写。

6、主要职业及工种:按就职时间最长的职业填写,并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具体的工作。不符要求的填写如:工人、干部、操作工或退休。

7、身份证编号:填写15位或18位身份证号码,注意与出生日期保持一致。

8、婚姻状况:按法定的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已婚(含再婚、复婚、分居)、丧偶、离婚、不详5种情况划记。

9、文化程度:按死者的最高学历的填写。文盲指不识字,半文盲指稍识字,中学含中专,大学含大专。

10、生前工作单位:指就业所在或死前最后所在的、工作时间较长的单位。

11、出生日期及死亡日期:按公历年、月、日填写。

12、实足年龄:按周岁计算。当年未过生日者:死亡年份-出生年份-1;已过生日者:死亡年份一出生年份。未满l周岁的婴儿,填写实足月龄;28天内的新生儿,填写存活天数;未满1天的新生儿,填存活小时。

13、死亡地点:按死亡证明书上的5种情况填写;来院已死的死亡地点应为家中、赴医院途中。

14、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指最了解死者生前疾病或其它情况的直系亲属或亲友。

15、住址或电话或工作单位:指联系人的常住地址、联系电话和所在工作单位。

特殊项目的填写要求

1、死亡原因: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损伤或并发症。

第I部分:是《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主要内容,需要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以及更早的原因,是必须要填写的部分。

①按照导致死亡的顺序填写,(a)由(b)引起,(b)由(c)引起,(c)由(d)引起;

②)每行只能填写一个疾病;、③(a)行至少要填写一个疾病;

④发病距死亡的时间间隔应尽量填写,(a)到(d)的时间长度一定是从短到长。

⑤填写的行数是不限定的,根据情况可增加填写(e)、(f)等行。⑥不要只填写临死方式/情形,例如“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全身衰”等。

第II部分:是对第Ⅰ部分内容的补充,用于填写促进死亡,但与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无关的其他有意义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填写。①填写所有促进死亡、但与第I部分死亡原因顺序无关的疾病; ②按照严重程度依次填写,无数目限制

2、发病到死亡的大概时间间隔:指第Ⅰ部分报告的疾病从发病到死亡之间的间隔时间(时间单位为:分、小时、天、周、月或年),如询问不清,可以不填。

3、死者生前疾病的最高诊断医院:指第Ⅰ部分报告的主要疾病最高级确诊的单位。

4、最高诊断依据:按实际确诊的各项依据划记;如实行诊断分级,取最高级别的诊断依据,B超、X光、心电图等特殊检查均放到“临床+理化”一栏;

5、住院号:未住院就诊者不填;

6、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明书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

7、单位盖章:由填写医生所在单位加盖公章;

8、填报日期:指出具证明书的日期;-般应是死者死亡当日或随后几日内,如间隔过长应予以说明。

调查记录的填写要求

如来院已死,由诊治该死亡者的医生填写调查记录。

1、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病历摘要和家属提供情况;内容应包括:(1)本次发病的症状体征;包括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原发病的并发和继发、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的演变和治疗经过、有否后遗症即晚期效应等。

(2)发病时间;(3)诊断单位;(4)诊断依据;

(5)既往史及相关情况:包括死者生前以往患过的疾病以及可能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如生长发育史、家族史、遗传史、职业史、接触史等。以及死者生前的起居饮食、生活习俗、烟酒嗜好等。

2、被调查者姓名:指接受死因调查的对象在此签名;

3、与死者的关系:指受调查者与死者的关系,如直系旁系亲属或邻里同事等关系;

4、联系地址或工作单位:指被调查者的具体地址和所在工作单位电话号码:

5、电话号码:指被调查者的联系电话号码;

6、死因推断:应为明确的疾病诊断名称,不应填写为症状、体征或来院已死等情况。

7、调查者签名:由填写调查记录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

8、调查日期:对死亡病例的凋查时间。

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编码

1、根本死亡原因ICD编码:指ICD—10,采用4位数编码;

2、统计分类号:指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总表的分类号(如卫统8表)

死因登记信息收集

1.报告对象

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报告单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信息报告的责任单位。(2)报告人: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

2)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疗卫生人员方可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3.死亡个案的填报

(1)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2)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 在家中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社区医生),将死亡信息定期报告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3)涉法死亡个案

凡需公安司法部门介入的死亡个案,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地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死亡证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资料保存与管理

1.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下载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

3.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

4.对于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网络报告

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

《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报告程序、时限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将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完成审核,并通过网络进行报告,网络填报时,需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报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填写和审核《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向属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

(3)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死因监测工作制度(医疗机构) 篇5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证》,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证》。

2.医务部组织有关专家对诊断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 7 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等;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 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死亡证》背面〈调查记录〉一 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5.预防保健科要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对收集的死亡信息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同时上传国家监控网络。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篇6

(二〇一四年)

为统一开展我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防治工作,做好主要慢性病的发现、报告、诊治、随访和评价,畅通运行慢性病管理流程,建立统一、有效的死因监测和肿瘤报告体系,制订本规范。

1、任务分工 村服务站点:

(1)负责出具本村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每旬集中交镇服务中心防保科,第三联交死者家属注销户口,第四联交死者家属作火化凭证。

(2)将死亡信息即时登记到《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运行手册》中的“居民死因监测登记表”中,每旬集中报镇级服务中心防保科。

镇级服务中心医疗科:

(1)负责出具院内死亡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即时交防保科。

(2)协助进行死因推断工作。

镇级服务中心儿保门诊:负责婴儿死亡登记并报防保科。镇级服务中心防保科:

(1)统一保管本镇《死亡医学证明书》,统一编号,建立发放、回收台帐,填写、保存第一联。

(2)每月与镇社事办核对死亡登记信息。

(3)负责本镇所有死亡信息的收集、复核和报告,填报“居民死因登记月报表”和“慢性病防治镇级月报表”中的死因监测部分。

(4)负责死因信息网络直报,对《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及时进行复核和完善,尤其是填明调查记录,于次月15日前完成网报。

(5)组织开展本镇居民死因漏错报调查。

2、资料要求

《死亡医学证明书》使用台帐必须与其发放、回收、质控等实际情况相符。镇村死因登记必须相符、必须与《死亡医学证明书》内容相符、镇级死因登记与慢防镇级月报表的统计内容相符,即表册相符、表证相符、表表相符。

《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使用要求:

(1)统一编号:例如 200901001 注解 2009为年代,以后逐年类推(必须4位),01为镇代号,001为死者编号。

(2)第一联必须根据第二联内容对应填全项目并保存,注:医师签名为村医生签名,院内死亡的为接诊医生签名。

(3)第二、三、四联统一盖卫生院公章,不得盖防保科、村服务站等其他章,不盖骑缝章。

(4)第二联填写注意点: a.框外地址栏不得缺项。

b.死者基本信息不得缺项,农民工作单位填写其住址,出生日期不详用“99”。

c.死亡原因必须在对应栏目填写,不得填写出格,车祸等非正常死亡必须在I(a)直接死因栏填写临床疾病,在I(b)根本死因栏填写详细的非正常原因。

d.诊断单位和诊断依据不得缺项,癌症等诊断明确的疾病不得填写村医生死后推断、不得填写未就诊和不详,溺水等非正常死亡不得填写死后推断、不得填写未就诊和不详、可填写临床依据等,衰老可填写村医生死后推断。

e.医师签名实行“双签名制”。f.调查记录必须包括就诊过程(时间)、就诊单位和临床表现等。镇级“居民死因登记月报表”填表说明:

备注栏填写对应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编号,未出具证明书的不填。

3、网络直报

镇级服务中心配全电脑网络等设备,按全市统一要求开展死因网络直报。慢防医生收到死亡证明书7日内或填卡日期后1月内进行网报,否则视为网报不及时,对审核不通过的3日内订正后提请重审。

4、重点指标

全年报告死亡率≥6‰,《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规范率≥95%,不明原因死亡(含衰老)<5%,不明原因死亡入户调查率达100%,网报及时率≥95%、合格率达100%

黄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

2013年01月04日

抄 送:区卫生局,区疾控中心慢病科

死因监测制度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死因资料

来源于2007年我市13个区县死因监测点数据。死因按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标准进行分类。

1.2 人口资料

来源于2007西安统计年鉴, 各级死因监测点总人口数3 778 123人, 占本市人口总数的的49.1%, 其中性别比为男∶女=1.01∶1。标化率按照1990年全国普查人口年龄构成计算。

1.3 资料处理

所有死亡报告卡, 由卫生专业人员统一录入MicrosoftAccess创建的数据库, 并进行统计分析。平均期望寿命, 去某死因寿命计算采用参考文献[1]中的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市2007年居民总死亡率为572.88/10万, 标化死亡率为416.48/10万, 婴儿死亡率为6.49%。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7.47%。期望寿命为75.78岁, 其中男性73.23岁、女性78.62岁。

2.2 主要死因顺位

我市2007年前5位死因分别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 占全部死亡总数的78.91%。减寿顺位前5位死因分别为: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先天异常。见表1。

2.3 全死因年龄、性别死亡率

2007年报告死亡率为572.88/10万, 男性为668.06/10万, 女性为471.60/10万。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 (χ2=639.42, P<0.01) 。各年龄组全死因死亡率, 0岁组较高为6.49‰, 1岁后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 至10岁~降到最低为0.51‰, 15岁~开始渐渐上升, 40岁~以后迅速上升, 85岁最高为272.61‰。但男性和女性死亡率迅速上升期起始年龄不同, 男性在35岁、女性在45岁。

2.4 各年龄组死亡特征

不同的死因在各年龄组分布的差异较大, 0~14组致死原因主要是围生期疾病和先天异常, 其次是损伤和中毒, 占年龄段死因的61.63%;15~34岁年龄段主要死因以交通事故、意外中毒、意外跌落等意外死亡为主, 占全年龄段死因的45.1%;35~59岁的主要致死原因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损伤和中毒, 占年龄段死因的73.6%;60岁及以上心脑血管疾病为首要死因, 其次为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 占年龄段死因的78.6%。

2.5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死因顺位

损伤和中毒在全死因减寿顺位表中排在第1位, 平均减寿27.27岁, 全市损伤和中毒死亡率为47.09/10万, 标化死亡率为40.795/10万, 前5位死因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意外跌落、意外中毒和自杀。男女损伤和中毒的前5位死因相同, 但男性的死亡率 (66.08/10万) 明显高于女性 (26.88/10万) , (χ2=308.04, P<0.01) 。各年龄组死因分布:0~14岁组主要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溺死, 15~34岁组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意外中毒, 35~59岁是组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自杀, 60岁及以上组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意外跌落。

2.6 期望寿命及主要影响因素

2007年本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5.78岁, 分别去除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等死因, 期望寿命分别依次增加3.8、2.36、1.9、1.18和0.82岁。若前5位死因全部去除, 我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将增加26.96岁。

3 讨论

我市2007年居民总死亡率为572.88/10万, 男性为668.06/10万, 女性为471.60/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16.48/10万、464.59/10万、360.27/10万;男性总死亡率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顺位分别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 占全死因的78.91%;前5位死因与全国相同[2], 只是死因顺位略有差异。1~34岁年龄段死亡率相对较低, 35岁以后进入迅速上升期, 并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死亡为主。提示, 慢性病的预防重点应放在40岁以下人群。

各年龄组死亡率男性均大于女性, 男性死亡率迅速上升期较女性提前10岁, 这种现象, 可能与男性的不良生活行为 (吸烟、饮酒等) 及特殊的职业暴露因素有关。

损伤与中毒死亡在全死因顺位中虽然只排在第4位, 但潜在寿命损失 (PYLL) 顺位却跃居第1位, 是造成“早死”及青壮年死亡的主要死因, 是威胁我市居民健康、影响人均期望寿命的重要因素。损伤与中毒死亡又以交通事故、意外中毒、意外跌落和自杀为主。交通事故是第1位的伤害死因, 占意外死亡的43.6%。自杀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意外死因, 排在第4位, 主要集中在30~50岁年龄段, 其中, 男性高于女性, 农村高于城市。这个年龄段, 人们的思想、生活和社会压力加重, 提示应关注中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损伤和中毒不仅造成我市居民劳动力的损失, 还降低了人均期望寿命, 由此导致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难以估算, 加强其防制已刻不容缓。

本市2007年平均期望寿命为75.78岁, 其中男性73.23岁, 女性78.62岁。当前, 危害我市居民健康、影响期望寿命的主要死因是以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去除以上3种疾病死因, 可提高寿命14.17岁。因此, 预防和控制慢性病仍是各级卫生部门的重点工作。

总之, 我市居民主要死因是以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损伤和中毒是造成我市居民“早死”的主要死因, 因此, 慢性病和意外伤害仍是危害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预防和控制慢性病仍是各级卫生部门的重点工作。同时, 政府应把损伤和中毒纳入疾病预防控制规划, 进行有效干预。

摘要:目的了解西安市居民死因分布特点及对寿命的影响, 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死亡率、构成比及潜在寿命损失 (PYLL) , 对我市2007年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西安市2007年报告总死亡率为572.88/10万, 前5位死因分别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 占全死因的78.91%;交通事故 (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 、意外跌落、意外中毒和自杀是损伤和中毒的主要死因, 是造成该市居民“早死”及青壮年死亡的主要死因。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总死亡中的比例最高, 是危害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 损伤和中毒是危害西安市青壮年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 因此, 加强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是当务之急, 同时政府应尽快把伤害纳入疾病预防控制规划。

关键词:死因分析,死因顺位,期望寿命,潜在寿命损失年数

参考文献

[1]倪宗赞, 曹素华, 潘晓平, 等.卫生统计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97-205.

2015年死因监测自查 篇8

1.年初工作岗位调整后,制定了专人负责死因监测工作,按要求每日定时审核网络报告的死亡卡,并做好登记。

2.统计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12日,按照现住址、死亡时间统计,报告死亡卡1701张,报告死亡率为5.78‰。医疗机构报告覆盖率100%,死亡规范登记报告率为90%,死因链完整率、有效证件填写率菊达到了95%以上。审核率100%,迟审率为0,死因不明比例小于2%,伤害意图不明比例、心血管病缺乏诊断意义比例、肿瘤未指明位置比例、呼衰、肝衰比例均为0.3.8月,按照上级单位要求完成了2015年死亡信息查漏补报工作和期望寿命调查工作,2015年婴儿死亡率为12.7‰,全人群的期望寿命为76.87岁。

2014年培训试题死因监测 篇9

科室: 姓名: 成绩:

一. 选择题:

1.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管理系统信息收集要求报告对象为 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 , 以及。

A、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 B、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 C、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2.死因信息网络报告方式:《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平台上的 进行网络直报。

A、《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 B、《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3.死亡医学证明书第Ⅰ部分要求把 记入第一行(a)行把 记入最后一行。

A、直接导致死亡原因,B、最严重的疾病,C、导致引起上述疾病的根本情况

4.第Ⅰ部分 a), b), c)各行死因之间,每行只能填写。A、应具有顺序关系,B、可以没有顺序关系,C、一个死因,D、多个死因

5.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权限管理模式为 分级代管模式。A.疫情管理员(系统管理员)

B.死因报告管理人员

8.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对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必须填写相应 A.副卡

B、死亡卡

二、填写死因链

1、某男性患者,16岁,2年前诊断癫痫,1小时前在马路上突然倒地、四肢抽搐与面包车相 撞,失血性休克死亡。

(a)、失血性休克死亡(b)、在马路上与面包车相撞(c)、癫痫大发作 Ⅱ.根本死因:

2、某患者,糖尿病20年,高血压12年,1天前突发急性心梗死亡(a)、急性心梗(b)、高血压(c)、糖尿病 Ⅱ.根本死因:

3、某患者,10年前患有肺结核A16,后发现患有矽肺J65,5年前诊断肺心病,因急性肺炎、心力衰竭死亡.(a)、急性肺炎(b)、肺心病(c)、矽肺(d)肺结核 Ⅱ.根本死因:

4、某女性患者,精神分裂症10年,1日前在马路上被卡车撞伤,颅脑损伤致死。(a)、颅脑损伤(b)、行人在马路上与卡车相撞(c)、精神分裂症 Ⅱ.根本死因:

5、某男性患者,因家庭问题,服农药自杀。(农药中毒)(a)、农药中毒(T60)(b)、自杀(X68)Ⅱ.根本死因:

6.(a)肝癌 1年(b)肝硬化 3年(c)乙型肝炎 15年 Ⅱ.根本死因:

7.(a)肺心病 5年(b)肺气肿 15年(c)慢支 30年 Ⅱ.根本死因:

8.(a)脑出血 2天(b)高血压 12年 糖尿病 Ⅱ.根本死因:

二、填写死因链

1、根本死因:癫痫大发作

2、根本死因:糖尿病,伴有周围循环并发症

3、根本死因:结核病有关的尘肺

4、根本死因:行人在马路上与卡车相撞

5、根本死因:因家庭问题服农药自杀

6、根本死因:肝癌

7、根本死因:慢阻肺

死因监测制度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7年无锡市崇安区广瑞路街道和通江街道在册户籍人口。

1.2 调查方法

1.2.1 座谈与走访询问相结合

召集了解情况的社居委干部、治安联防队员和住宅区聚集的居民进行座谈,由他们提供死亡人员线索,或由社居委干部陪同调查人员进行入户询问。了解居民当年死亡情况,详细登记死亡者信息,对照死亡人口底册,然后一一上门核实。对提供死亡人口底册之外的当年死亡信息,经与家属或邻居死亡漏报核实确切者,到社居委、派出所核对户口登记情况。

1.2.2 采取“拉网”式调查方法

由社居委干部陪同,调查人员分组深入到每幢住宅楼的每个大门或平房,通过询问熟悉情况的居民,掌握所有死亡信息。私房、出租户和一些散居“死角”是漏报调查的重点,做到全覆盖,一处不落。

1.3 调查人员组成及质量控制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兼职人员2人,6个街道死因监测防保医生7人共9人,组成2个调查小组深入到居民楼调查。实施调查前先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和调查表格,对全体调查员进行调查前业务培训,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实施调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现场组织具体实施和质量控制,按10%的比例抽取复核,复核一致率达100%。

2 结果

2.1 两街道漏报情况

共对广瑞路和通江两个街道户籍人口51 714人进行漏报调查。截止到11月15日,报告死亡数为269人,粗死亡率为5.20‰(269/51 714),漏报4例,实际死亡数为273人,漏报率为(4/269)1.49%,校正死亡率为5.28‰(273/51 714)。另外,本次漏报调查还发现广瑞路街道有19例当年死亡者为外籍人口,占当地实际死亡人口的16.24%(19/117)。(表1)

2.2 性别、年龄、根本死因漏报情况

死亡漏报情况,尤其是性别、年龄、根本死因将直接影响相关统计信息如期望寿命等的准确性。本次4例死亡漏报性别、年龄与根本死因分布及所占比例情况如下:4例漏报者均为男性,占死亡男性的(4/149)2.68%;年龄分别为58岁、77岁、87岁和88岁,占各自年龄段的(1/15)6.67%、(1/54)1.85%、(2/126)1.59%。根本死因:冠心病2例,占循环系统疾病的(2/81)2.47%;慢性支气管炎1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1/21)4.76%;膀胱癌1例,占恶性肿瘤的(1/81)1.23%。

2.3 4例死亡漏报原因调查结果

4例死亡漏报者均未到户籍地派出所注销户口,也未向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报告,其中2例死于外市(异地),另2例从外地退休回本地区户籍地生活(其中1例,其户籍地为私房已出租,死于本市外区)。

3 讨论

无锡市崇安区从1985年起开始实施规范的死因监测工作,经过20多年的实践已建立比较完善的死因监测网络,积累了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本次死亡漏报调查组织严密,质量控制严格,调查实效性强。每年组织1~2次集中式、拉网式居民死亡漏报调查,基本可满足死因监测准确性的需要,解决医疗机构常规死亡报告的不足,同时又可克服一个社区只有一名死因专管医生人力资源单薄、难以满足漏报调查广覆盖的问题。本次两个街道5万多人口仅用了3天半时间就完成调查,说明此种方法简便、有效、可行。采用组织社居(村)委干部、治安联防队员、居(村)民座谈会形式,或通过向居(村)民及邻居询问的调查方式,基本可以正确反映社区居民死亡真实情况,调查出死亡漏报确切情况,效果明显。

本次4例死亡漏报者中有2例死于异地,另2例从外地退休回户籍地,均未注销户口。经调查还发现,外来流动人口中死亡情况较为严重(如广瑞路街道外来死亡人口占当地死亡人口的16.24%)。各地不能统一协调死亡报告工作,互不通气,是造成漏报的主要原因之一[1]。建立全国统一的死因网络直报,并尽快出台可行的法律法规,使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协调统一,是解决死亡漏报的根本途径。在居住地死亡的人口(包括死于医疗机构或家中),应当由当地网络直报系统(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报告,户籍地不再报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年组织1~2次死亡漏报调查,并将漏报者及时进行补报,可以基本保证死亡报告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探索一条居民死因监测正确简便可行的途径,以解决医疗机构常规死亡报告易造成死亡漏报的问题。方法对两个街道51 714常住人口采用座谈与询问的方式进行拉网式调查核实。结果发现4例死亡漏报,漏报率为1.49%,4例均为未报告及注销户口。结论每年集中组织1~2次“拉网式”死亡漏报调查,基本能满足死因监测准确性的要求,操作简便、可行。

关键词:死因监测,漏报,调查

参考文献

2017年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篇11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局年初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责任目 标书,开展好我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及时发现死亡病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好局部地区导致死亡疾病的趋向,我旗认真开展死亡原因监测工作,按照旗疾控中心死因监测要求和统计方法,在上级相关领导的指导下,在我院死因监测人员和全院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努力开展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关心、群众重视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离不开镇级人民政府领导和村医的关心与支持,更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足够重视。使得我旗卫生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感和使命感,在死因走访调查过程中更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人民群众知晓死亡原因调查工作的目的和责任后,对死亡原因调查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二、责任与目标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2017年我院共死亡5例,2017年我院共完成死因监测 5例,网络上报例,上报率100%,监测率100%。规范填写死亡证明书5例,无漏项。

总之,通过全院职工和全体村医的努力,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院领导的关心下,我院较为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填写死亡证明书不规范等,我将在以的工作中抓差补缺,把下一年工作做得更好!

蒙中医医院控感科

死因监测制度 篇12

一、时间

新系统《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已于2014年1月1日上线,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内《死因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将于2014年4月1日停止使用。新老系统并行3个月。请各级用户在老系统停运前,及时下裁相关报表,新系统仅提供历史个案数据下载,无历史报表下载。

二、访问方式

1、县及县以上本级用户(疾控机构用户)可使用现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VPN访问新系统。

IP地址:http://10.249.1.170:94/portal

2、直报用户(医疗机构用户)通过internet公网访问新系统。IP地址:http://1.202.129.170:94/portal(电信)

http://111.207.225.135:94/protal(联通)

http://124.127.202.205:94/protal(电信)

三、登录方式

新系统用户登录名称及密码与现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相同。

四、报告内容

自2014年2月1日起,2014年死亡的个案使用新版《死亡医学证明书》(样式见附件)采集数据,只能通过新系统《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录入,届时,老系统只能录入2013年死亡个案,2014年死亡个案将无法录入老系统。

2014年如果还在使用旧版的纸质《死亡医学证明书》,也需要录入新系统,可以按照新系统的项目把旧版的内容对照过来即可。已经录入旧系统的2014年死亡个案不需要再次录入新系统,将由国家疾控负责导入到新系统。

五、客服电话

如遇到系统登录、使用等问题请拨打电话 010-58900424(死因专用010-62618904转529)或使用系统内的留言系统。

六、业务管理

各级业务管理员可使用现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VPN访问新的权限管理系统,用于管理《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权限,已对现有用户进行了权限初始化工作,请业务管理员进行核实与梳理。

业务管理员登录IP地址:http://10.249.1.170:94/UAAMS

七、新系统使用重点说明

新版《死亡医学证明书》为达到防伪的目的,设置了较为严格的编码,设置原则是9位组织机构代码(国标)+年份+4位流水号,为防止流水号重复,需要在录入数据前先生成死亡证编号,同时进行组织机构代码关联工作。具体操作说明见附件。

附件:

死亡卡编号生成功能使用说明 说明

《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即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死亡卡编号的录入方式依旧为系统自动生成,但改为由使用单位预生成的方式提前将所需的死亡卡编号生成出来,在填报或录入死亡卡时依照事先生成的死亡卡编号进行填写或选择。

规则

9位组织机构代码(国标)+年份+4位流水号

组织结构代码:由国家所提供的各单位登记的机构代码,称为国标; 年份:该死亡卡编号被生成时的年份;

流水号:对应组织机构代码所生成编号的序号。

过程

组织机构关联

死亡卡编号生成死亡卡编号使用 界面

死亡卡编号生成页面:

机构信息:图中“地区”及“机构名称”为当前登用户在系统中的地区及机构信息; 组织机构信息:图中“组织机构代码(国标)”、“组织机构代码(国标)所在地区”及“组织机构代码(国标名称)”均为已经关联组织机构信息。

*注:组织机构信息区域如上图无信息显示时说明该单位尚未进行关联,目前无法进行死亡卡编号的生成。

组织机构代码(国标)关联页面:

筛选条件:提供用户对“组织机构代码(国标)”码表中的“组织机构代码(国标)名称”进行模糊查询;

关联提示:提示用户该机构是否已经完成关联操作;

默认关联链接:当用户在下方查询列表中未找到;

机构信息:用户账号在系统中所属的单位信息;

组织机构信息:用户所属单位所关联的组织机构(国标)信息;

确认关联按钮:确认与相应组织机构信息进行关联。

*注:

1.当用户在下方查询列表中未查询到时,点击该按钮将会将当前用户所属机构的机构信息插入到组织2.用户关联组织机构信息时务必认真仔细,以免关联其他组织机构后为对应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机构(国标)的编码表中,并与之进行关联,希望用户在使用该功能前请先进行认真查询及确认。

流程

组织机构关联操作点击功能树“报告卡管理-->死亡卡编号生成”“死亡卡编号生成”页面点击“关联”在弹出页面根据“组织机构代码”或者“单位名称”进行筛选按照提示的单位名称进行搜索系统是否提示存在名称相似的机构否完成关联回到“组织结构代码(国标)关联”页面否是是否继续当前操作是否查询或筛选到相应机构是点击对应单位信息后的“关联”按钮否点击筛选条件下方的链接是死亡卡编号生成操作点击功能树“报告卡管理-->死亡卡编号生成”“死亡卡编号生成”页面点击“生成”在弹出的小窗口输入所需要生成的编号数量点击“确定”按钮后完成生成编号操作死亡卡编号使用操作进入死亡卡录入页面点击死亡卡编号后的“选择死亡卡编号”按钮点击对应编号信息后的“确定”按钮完成死亡卡编号选择

关联及生成步骤

步骤一:通过功能树“报告卡管理—>死亡卡编号生成”进入“死亡卡编号生成” 页面(若该机构已进行过关联则直接按照“步骤五”所示进行生成即可);

步骤二:点击“关联”按钮进入组织机构(国标)关联页面;

步骤三:通过筛选条件进行查询,找到需要关联的组织机构(国标)信息;

步骤四:如果查找到对应信息,点击对应操作中的“关联”按钮即可完成关联,若在组织机构(国标)表中未找到相应信息,则点击筛选条件下方的默认关联链接进行默认关联;

点击默认关联时,系统会根据用户的单位名称进行一次检索,如果存在相应组织机构国标信息会弹出提示信息及确认框,用户可取消默认关联的操作重新查询,或继续进行默认关联。

步骤五:关联完毕后,系统将返回“死亡卡编号生成” 页面,点击“生成”按钮开始生成死亡卡编号;

步骤六: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需要生成的编号数量,点击“确定”,每个机构下最多可以预先生成100个死亡卡编号,即某机构下已有30个死亡卡编号则下次只能生成70个; 死亡卡编号使用:

编号使用

步骤一:点击“报告卡管理死亡卡录入”进入死亡卡录入页面;

步骤二:如下图点击“死亡卡编号”文本框后的“选择死亡卡编号”按钮进入死亡卡编号选择页面;

步骤三:在弹出的“死亡卡编号选择”页面中找到对应的编号信息,点击信息后的“确定”按钮即完成死亡卡编号的选择。

上一篇:地震中的英雄初一作文下一篇:erp模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