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发展调查报告(精选7篇)
2.结构调整彰显成效。近年来,各县市都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振兴县域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力促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农业方面着力提质增效,推进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新型农业建设,产业链条继续延伸,产业化经营加速发展。工业方面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工业结构已由能源开采加工为主导转变为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方面积极扩大产业规模,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打造新型服务业。
二、经济发展的不足
2.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特色。我县产业是典型的资源主导型产业,表现出明显的产业结构单一特征,产业链条短,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并且与其它兄弟县市之间产业雷同严重,经济主要靠煤炭拉动。
三、经济发展的建议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战略转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汶上作为经济欠发达县,经济总量小、基础相对薄弱、发展质量不高,面临着加快速度与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崛起,必须坚定产业兴县不动摇,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生态建设、更加注重民生和谐,在发展中加快转变,在转变中加速发展,探索走出一条速度、结构与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1.坚持以新型产业化为主导
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围绕培育高端、高质、高效产业,提升一产,优化二产,繁荣三产,加快形成结构合理、节能环保、效益良好、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2.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科学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扶持,加快推进新风光产业园、LED、太阳能光伏组件、锂离子动力电池等项目建设,尽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优势技术和优势品牌,抢占新兴产业的发展先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立足做优做强煤电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三大百亿产业,依托如意天容、万发服饰、金成机械、祥远机械等行业龙头企业,规划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加快传统产业向特色产业升级,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要求,实施农业六大工程,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发展一批优质、高效、精品、生态农业。壮大大汶河现代农业、利生面业等企业规模,扩大奶牛、生猪、芦花鸡等特色养殖和山药、白莲藕、核桃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打响生态和绿色品牌,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3.构筑转型升级平台。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项目集群、产业集聚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快形成互为配套、集群发展的产业布局。加快县经济开发区机械电子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园、节能产品产业园等区中园建设,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加快完善次丘、康驿、白石等乡镇产业协作区,大幅提升产业协作配套和集群发展能力。加快联想化工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全面拉开发展框架,不断提升承载能力;按照煤盐结合,高端发展的产业定位,采用国内外先进、绿色、环保新技术,大力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倾力打造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化工园区。
4.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牢固树立突破靠产业,产业靠项目,项目靠招商的理念,坚持招商选资,提高招商门槛,紧紧围绕煤电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商贸流通等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大、节能环保类大项目,全面提高招商引资成效。确保年内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每个乡镇至少新上3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个。
5.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引领
1. 山西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
山西是一个农村劳动力资源大省。截至目前,全省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40万人,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与此同时,一部分多年在外积累了资金和知识、开阔了眼界和思维的农民工又返乡创业。据调查,全省逐年增多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共有15万人,占到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4%。他们为全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发展农村新产业高平市神农镇邱村43岁的女青年苏红平,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走出了家门,她于1995年返乡办起了富豪家具厂,2000年又投资1 500多万元,引进日本、德国等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聘请了江、浙、沪等地极有名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才,办起了“红萍服饰”有限公司。目前已拥有员工350多名,年产量30多万件,产值达1 200多万元。她本人也接连当选为省、市人大代表和市人大委员。盂县的张志强,外出打工几年,学到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了解了市场后回到本村独立创业,投资800万元创办了光明耐火材料厂,年收入500万元。据调查,全省有11.6万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领办了非农企业。
(2)开发农业新产品汾西县永安镇太阳山村的陈长水,以当地核桃产业为基础,发展核桃基地8 666.67 hm2,创办注册了“晋西核桃饮品公司”,生产核桃系列产品,年产量达到1万t。洪洞县大槐树镇农民李刚,在北京打工期间,他发现北京人对纯棉布产品很感兴趣,便产生返乡开辟纯棉粗布生产的念头。2007年,他利用打工挣的和向亲戚朋友借的钱,投资成立了“洪洞老家土布工艺制品公司”。目前,公司已拥有7名专业研发设计人员,10名销售人员,从事土布生产的有30多户、100多人,固定资产由成立初的4万元,发展到现在的50多万元,开发出柳条、方格、彩条、提花四大系列50多个品种的产品,2008年9月注册了“老家”商标,已有上千件产品远销外地。蒲县古县古村村民史文平,高中毕业后外出务工,后来发展到自已成立小工程队,赚钱后于2006年3月返乡投资500万元建起了占地1.67 hm2,拥有150间猪舍、24间饲料加工车间的“蒲县田园养殖场”,引进开发出美系长白、台系杜洛克、新瑞典长白等优育猪种1 500余头。2007年出栏1 300余头,年产值超过100万元。据调查,全省有1.1万个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从事规模养殖。
(3)创新农业新机制浮山县张庄乡葛村农民石连俊,利用多年打工当厨师挣来的35万元资金,返乡建立了“连俊波尔山羊经济专业合作社”,自已养羊150只,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带动周围5个村、150户,共养羊3 000多只,个人年收入15万元。左权县羊角村常爱文兄弟三人以股份制的形式承包了羊角村滚子岩266余hm2荒山、荒坡,几年来,他们先后投资30多万元,新栽植核桃树1万余株,完成退耕还林7.3 hm2,每年仅核桃收入就获利近10万元,2009年他们又实施了千亩(66.67 hm2)造林工程,计划种植连翘66.67 hm2,扩大核桃树种植33.33 hm2,同时养殖山鸡2万只,以实现生态、效益同步发展。据调查,全省有1万个返乡的农民工从事农业开发。
(4)建立农业新模式寿阳县平头镇石河村的辛俊虎外出打工多年,2000年返乡以后,立足市场需求,根据本地实际试种茴子白,当年以每0.067 hm2收入600元轰动全村。在他的带动下,全村50%耕地种植了茴子白,并带动了全县茴子白的种植,唱响了寿阳蔬菜品牌战略。随之他又转行搞蔬菜营销,以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年营销数量在500万kg左右,收入10万余元,成了远近闻名、获多种荣誉称号的农民经纪人。霍州市退沙办退沙村村民何占世,承包荒山种树种花,经过艰苦创业,24 hm2荒山已绿树成阴,花果飘香,占地0.67余hm2的花卉大棚已奇花斗艳,目前总产值达到47万元,年创收10万余元。据调查,全省有1.3万个返乡创业农民工从事规模种植。
(5)引领建设新农村壶关县小逢善村张召喜30岁前外出打工,40岁后回乡开店卖饭,卖粮油,开砖场当场长。他担任村支书后,采取股份制加贷款的办法累计投资700多万元,办起3个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 500多万元。村里还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小学、敬老院、文化大院、篮球场、科技书屋、学员活动室、村支委办公室等一系列公益、办公设施;投资50多万元对全村进行绿化、亮化和美化,还对村民免除了用水、电和闭路电视等费用。每月还向每个村民发放20 kg白面,加上逢年过节的福利,每个村民每年人均享受1 500多元福利,小逢善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福利村、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村。汾阳市后庄化村的赵文建,在外跑运输几年后,回村被选为该村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办起了村集体企业,村支部连续几年被评为五星级党支部。据调查,全省有2 326个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担任了村里的主要干部。
2. 返乡创业农民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返乡创业农民经受了城市文明、市场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熏陶和洗礼,创业思路好,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县域经济的主力。
(1)返乡创业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长子县大堡头镇王书玲,将蔬菜优良品种、工厂化育苗、无土化栽培技术引回当地,2007年自筹资金150万元,新建了2 880 m2的育苗连栋大棚,当年完成无土轻基质育苗500万株,企业年新增效益7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实现新增销售收入2 700万元。山阴县北周庄乡郭庄村冀玉龙,近年来外出务工,了解到朔州小杂粮在外很畅销。2005年返乡在山阴建立了一个“玉米土特产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值超过1 000万元,成为推动当地小杂粮生产的龙头企业。中阳县金罗镇东合村王玉生,外出打工几年后回乡,把目光投到养殖项目上,2003年投资10万元修建养猪场,养了10头母猪、1头公猪,目前存栏1 000多头。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周边村出现了很多依靠科学技术发家致富的养殖专业户。柳林县高家沟乡南阳山村的刘彦强,在太原郝庄乡王家峰村养殖场打工,学到了猪病防治技术,返乡建起了年纯收入十多万的规模养殖场,不仅带动了全村从事规模养殖,而且使本村及周边村的玉米就地转化为饲料。朔城区福善庄村张厚先,在外地,搞建筑十多年,2007年返乡投资150万元建起一个奶牛养殖园区,自己购买养殖奶牛80多头,同时吸收村民300多头奶牛入园养殖。
(2)返乡创业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长子县大李村李生贵利用在山东寿光等地打工学来的蔬菜种植技术,返乡在自己的田中试验成功后,便在本村免费培训推广。全村共有90.67 hm2耕地,就有73.33 hm2种植了青椒,使这个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青椒种植专业村。2004年他又研制出了一种成本低、寿命长、易操作、抗性强、效益好的蔬菜简易大棚,组建了长子县第一个集技术研究、物资供应、示范推广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型企业———长子县生贵大棚技术推广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成为全省推广的典型。应县南河种镇接马峪村的郭齐武,几年前在外建筑公司打工,2007年回村建起10个蔬菜恒温库,1个脱水蔬菜厂,引导农民种菜致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汾阳市古浮图村的李拉柱,通过几年的努力,由自繁自养,逐步发展成年出栏700头猪的猪场,该猪场采用地暖供热,配有淋浴等先进设施,总投资100多万元,现有能繁母猪50多头。
(3)返乡创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介休市返乡创业的450余名农民工,所办企业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1万余人。左权县返乡创业的263名农民工,同样吸纳了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2 869人。平遥县昌升隆超市的老板张勇钢,曾在外创业多年,现投资310万元建起了超市,解决了257名农民的就业问题。该县香乐乡南薛靳村的李宝红到南方打工20多年,2007年9月回乡办厂创业,投资350多万元,建起了平遥县双红袜有限公司,解决了邻近村近百名农村富余劳力的就业问题。
(4)返乡创业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临县临泉镇上西坡村农民张润祥,在外打拼十几年, 2005年他放弃了在外更好的发展机会,回家引领村民积极发展集约化养殖和无公害蔬菜规模种植,2007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2 000元,比全县人均收入多出900元。怀仁县马辛庄乡鲁沟村的许谦,最初在大同南郊区给人卖货,后又到本县煤矿打工,挣钱后搞废铁回收、建砖场、轧钢厂。2005年他用自己的钱为本村打了13眼机井,把全村300 hm2旱地变为保浇地。同时自已创办了两个企业,使全村200多劳动力人人都有活干,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2 200元,增加到2007年的7 100元,成了怀仁县有名的富裕村。霍州市南环办事处农民巩彩平,从其他农民手中租回河滩地17.33 hm2,引进芦笋种植,吸纳农村妇女从事田间管理,65名妇女劳力每年工资性收入超过40万元。
(5)返乡创业支撑了新农村建设中阳县宁乡镇凤尾村于2004年返乡担任村支书,一边带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一边搞新农村建设。全村建立了英国红芸豆生产基地、优质核桃生产基地,修通了油路,建起了人畜吃水工程,2008年又带领群众投资60股共筹集120万元,兴建了一个青砖厂,实现利润105万元。临县城庄乡阳宇会村125名外出务工人员2008年自愿筹资40余万元,为全村完成村通户通工程5.6万m2,安装路灯35盏,硬化校园2 000 m2,栽植松、柏、柳树1 000余株,新建了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购置了文化娱乐设备。岚县上明乡上明村的马计忠、郭旭峰开始在北京给别人打工挣钱,现在有了自己的电子服务企业。他们捐资10万元用于本村学校建设和修路。
(6)返乡创业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壶关县店上乡打工较早的侯天文,上世纪末办起全乡第一家种猪场,带动全村十多户搞起规模养猪,年收入户户都在5万元以上。2004年又投资1 500万元,办起了金鑫电化有限公司,现在资产达到了3 000多万元,年上缴利税200多万元。平定县巨城镇半沟村陈培军在北京、广西打工多年,积累了一笔资金,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和技术,针对本村和周边农民大面积传统种植甘薯和玉米的优势,2007年3月回乡投资310万元,创办了年产1万t糖稀的“环宇糖业公司”,年收入300万元,上缴利税50万元。高平市原村乡冯村的王宏利,在外闯荡市场多年,先后从事木材、建材生意,在形成一定的资本积累后,开始实施他的返乡创业计划,2005年他成立了林业开发公司,在政府没有任何优惠政策的前提下,自行筹资承包了村里6.67 hm2荒山,对现有的稀疏低产林进行改造,预计到2010年可收入30万元,可创产值15万元,利税10万元。
3. 返乡创业者面临的困难及对其扶持的意见
由于我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较小、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加之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创业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1)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 政府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管理部门。目前农业局、劳动局、扶贫局等所涉部门好像都有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职能,但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真正负责落实。 (2) 政策支持少,环境不够宽松。虽然个别地区制定了一些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但不够具体,特别是工商、税务、环保等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现象,办理包括企业注册、土地使用、工商税务、贷款贴息、消防安全许可等多项手续时,几乎每道手续都要收费,增加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本。 (3) 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金融支持。大部分返乡人员在企业投产后,积累基本用完。通过民间融资面窄、量小,企业的流动资金和扩大再生产资金难以解决。加之,目前适合返乡人员借贷的项目少、资金量小,很难从银行贷到创业所需的资金。 (4) 生活上的困难。如子女上学、城镇住房等。
19年后,68岁的李锦祺写出4本沉甸甸的村史,但仍然后悔为消失的村庄记录太晚。
这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不知道,被自己称为“水清二村”“佳佳花园”“景和茗苑”的这块土地,有过一个村庄叫“莘光”。
西瓜田里受启发
有时闭上眼睛,身处楼房的李锦祺,会听到几十年前的声音:天蒙蒙亮时,院子里的养鸡房传来公鸡打鸣声;宽阔的田埂上,拖拉机轰隆隆地开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村里有人第一个买上自行车,得意地摁出一连串清脆的车铃声……
他还听到19岁那年夏天的夜晚,风吹过西瓜田发出的沙沙声。和他一起看守瓜田的老人,每夜都会絮絮叨叨地说起村里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他却听得津津有味。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祖上有着这样有趣而迷人的轶事。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李锦祺开始留心村里的一草一木。渐渐地,他开始喜欢和村里人聊天,聊到有意思的人和事,就用心记一记。比如,西李人爱生双胞胎,62户人家中,最多时有6对双胞胎;比如,西李男人爱朝外跑,不愿在农村干活,而西李女人却不肯外嫁,宁可在村庄招“上门女婿”……
当时,从1961年开始稳定建置的莘光大队有10个生产队,李锦祺所在的叫“西李”,顾名思义,也就是“位于西边,多数姓李”——村里共有62户人家,其中60户人都姓李。
李锦祺的曾祖父是个文化人,曾经整理过李氏家谱,但随着1949年的一把大火,李氏家谱化为灰烬。借着收集村史,李锦祺开始一点点地认识、集纳家族和西李的传统。
根据传说,李锦祺推算出,公元1790年,自己的祖先就从浦东迁来莘光。在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地图上,莘庄只是个无名小镇,属清朝36保(华亭乡)。据莘光家族史推算,那时,李锦祺的祖先已经在这里居住,共有七八个村庄,约几十户人家。
收集村史的工作,就这么开始了。“我想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东西,让他们知道自己祖祖辈辈的生活。”李锦祺这样描述自己的初衷。
记录生活的苦与乐
年轻时,李锦祺做过赤脚医生、大队会计。戴着眼镜的他,和自己的曾祖父一样,也算是村里“有文化”的人。
说起从前的日子,他笑说,最大的感受是,村里的小孩都会唱“今年望似明年好,明年还是一件破棉袄”。
身处其中的李锦祺,记载下村民为改变贫困付出的朴素努力。一村之隔的生产队名叫“马家塘”。与老实的西李队人相比,马家塘的社员头脑更加活泛。胆大的村民,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敢偷偷种一些蔬菜和葱,偷偷踏着自行车到上海市区的菜场去卖。最多时,马家塘每天有83个农民,在天亮之前去卖葱。人们一度把马家塘叫作“葱家塘”。
他还记下一桩趣事:1961年,两个热心的村干部为故去的独居老人守灵,由于当时农村尚未通电,两个村干部摸黑烧饭,结果误把桐油当成食用油,上吐下泻。
生活不全是快乐。他沉痛地记录下一桩伤逝:1983年10月7日,大队油粮员总出纳李友根“车误致死”。
那本是一个平常的下午。李友根和李锦祺说要去银行取款,却在差一点就进村时,因横穿马路被汽车撞倒身亡。原本开朗健谈的李友根,去世时才43岁,留下80多岁的母亲和3个未成家的子女。
那年,村里还有一个7岁的娃娃,也因为车祸死亡。李锦祺咀嚼出生命的无常,也想到,那些普通人一旦离开,也便再没有什么人记得他们,似乎一点痕迹都不留下。于是,他更想为一些普通人“立传”,至少,记住他们的名字。
随着一页一页的记录,许多年的时光在李锦祺的笔下流过去。他也渐渐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不变的是,他从未想过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莘光。
城市化建设轰轰烈烈
李锦祺的村史,没有宏大的叙事。在《莘光社会各业人员之最》一章中,不乏琐碎的记录,但从中不难一窥时代的缩影与变迁。比如村里第一个造楼房的人、第一个开拖拉机的女人、第一个养长毛兔的人、村子里担任赤脚医生时间最长的人……
在村史中,有个章节叫“莘光大事记”。李锦祺五易其稿,记录下莘光从1949年到2005年,56年间的“大事”:
1962年9月,全公社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灯,实现了点灯不用油的愿望;
1968年10月25日,莘庄镇上的知识青年首次来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8位青年分到10个生产队插队落户;
1983年初,莘东大队杨家湾生产队杨全余一家6口人承包了生产队60亩土地,成为全县种粮大户……
微观的记录背后,上海的城市化进程轰轰烈烈。1992年4月,上海市政府同意莘庄镇横沥巷东面开发,莘光村的部分土地划入规划范围,此后,莘光村的农民开始陆续动迁。
1992年9月26日,国务院决定撤销上海县和原闵行区,建立新的闵行区,莘光划入闵行区管辖区域。
1993年,李锦祺记下的大事是:莘光村成立股份制公司,动员村民自愿入股。年底,莘光股份公司第一次分红,每一股分得640元现金。
1996年11月,莘光撤队工作开始,首批撤掉了3个生产队。1999年,闵行区政府发布贯彻《上海市撤村、撤队集体资产处置暂行方法》的实施细则。莘光的10个生产队,在五年内全部撤光。
同样的风,吹过的已不是同样的土地。
淡薄的人情
昔日莘光的土地上,很快建起20多个大大小小的居住小区,成立了13个居委会。
1994年9月,西李队第一期30户居民迁入水清二村,李锦祺住进整齐划一的六层居民楼。原先的莘光村人,也陆续住进“平阳一村”“佳佳花园”“丽华公寓”……
他同时领到一个城镇户口,被统一安排进闵行农村劳动力安置单位——兴达公司下属工厂工作。
住进楼房的李锦祺,在新鲜感消失之后,渐渐觉得有些不适应。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他不能再去串门了。
他怀念从前在村里时,一吃完晚饭,就家家户户地串门。远远地,老朋友在小院听到他的喊声,就赶紧为他打开门。一直聊到夜幕低垂,再心满意足地回家。
而现在,虽然住在楼上楼下,村民都变成邻居,但一关起门,每家都是一个独立隔断的小天地。
久而久之,李锦祺发现,很多满地跑的娃娃,他已经不知道是哪家的了。年轻人看到他,头一仰,跟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李锦祺感到不可思议:这要是在注重传统秩序的西李队,简直是“大逆不道”。
那些原先在村庄里无话不谈的老友,也仅在家里有红白喜事时才会聚在一起。“只剩下各自的亲情,乡情都消失了。”李锦祺摘下眼镜,叹口气,“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比从前淡薄了许多。”
1996年6月,兴达公司解散,52岁的他被“退职”。以后7年,他每月只能从公司领到270元的生活费。为了自谋出路,他去小区和公司做过两年门卫。
终日守着别人的大楼,偶尔,李锦祺会想起田间自给自足的日子,“种好地,只管嘴巴吃饱就行了”。
他越来越心疼自己忙着读书的孙女,“以前在农村,考不上学,大不了回家种地,现在考不上学,连地都没得种”。
年轻人对村史不感兴趣
2004年7月,李锦祺正式退休,每月能领到725元退休金,时间也比以前宽裕了许多。于是,他加快了撰写莘光村史的步伐。
李锦祺说,自己写的,更多的是对一些平凡人、平凡事的记录。他想忠诚地记录过去与现在的原貌,“证明在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什么”。他把4本记录分别命名为《莘光记忆》(分为家族史资料和村史资料)《晚霞》《乡魂》。
这些年,他陆续把4本资料自费印刷了几十本,发放给原先的莘光村人看。很多老一辈人,都从李锦祺的记录里找到或重新认识自己的先人。82岁的老人张士明,甚至请李锦祺帮忙搜集家谱——父亲过世得早,母亲改嫁,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亲生父亲的名字。
但几乎没有年轻人问李锦祺借族谱看。即使送出去的族谱,也可能被随意丢掷在一边。李锦祺掩饰不住失望:“等我们这一代人都去了,谁会记得莘光的历史呢?”
“你觉得莘光村还在吗?”有人问李锦祺,他肯定地说,“当然在”。
本人暑假期间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实地调查,网上查询,采访领导等方式对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以下是这次的调查报告:
一、我县经济发展的特点
1.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县域经济发展,通过简政放权、分类指导、促强扶弱、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汶上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6%,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4%。
2.结构调整彰显成效。近年来,各县市都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振兴县域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力促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农业方面着力提质增效,推进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新型农业建设,产业链条继续延伸,产业化经营加速发展。工业方面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工业结构已由能源开采加工为主导转变为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方面积极扩大产业规模,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打造新型服务业。
二、经济发展的不足
1.经济整体实力不强,我县仍为省级贫困县,目前在全省排名为63位,相比同市的兄弟县市邹城市(9位)、兖州市(22位)有很大的差距,且我县的地方财政收入处在全省70位之后
2.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特色。我县产业是典型的资源主导型产业,表现出明显的产业结构单一特征,产业链条短,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并且与其它兄弟县市之间产业雷同严重,经济主要靠煤炭拉动。
三、经济发展的建议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战略转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汶上作为经济欠发达县,经济总量小、基础相对薄弱、发展质量不高,面临着加快速度与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崛起,必须坚定“产业兴县”不动摇,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生态建设、更加注重民生和谐,在发展中加快转变,在转变中加速发展,探索走出一条速度、结构与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1.坚持以新型产业化为主导
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围绕培育高端、高质、高效产业,提升一产,优化二产,繁荣三产,加快形成结构合理、节能环保、效益良好、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2.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科学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扶持,加快推进新风光产业园、LED、太阳能光伏组件、锂离子动力电池等项目建设,尽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优势技术和优势品牌,抢占新兴产业的发展先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立足做优做强煤电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三大百亿产业,依托如意天容、万发服饰、金成机械、祥远机械等行业龙头企业,规划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加快传统产业向特色产业升级,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要求,实施农业“六大工程”,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发展一批优质、高效、精品、生态农业。壮大大汶河现代农业、利生面业等企业规模,扩大奶牛、生猪、芦花鸡等特色养殖和山药、白莲藕、核桃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打响生态和绿色品牌,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3.构筑转型升级平台。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项目集群、产业集聚”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快形成互为配套、集群发展的产业布局。加快县经济开发区机械电子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园、节能产品产业园等“区中园”建设,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加快完善次丘、康驿、白石等乡镇产业协作区,大幅提升产业协作配套和集群发展能力。加快联想化工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全面拉开发展框架,不断提升承载能力;按照“煤盐结合,高端发展”的产业定位,采用国内外先进、绿色、环保新技术,大力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倾力打造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化工园区。
4.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牢固树立“突破靠产业,产业靠项目,项目靠招商”的理念,坚持招商选资,提高招商门槛,紧紧围绕煤电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商贸流通等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大、节能环保类大项目,全面提高招商引资成效。确保年内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每个乡镇至少新上3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个。
5.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引领
牢固树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理念,围绕“儒释圣地、生态水城”城市发展定位,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全力打造跨越转型的强力支撑。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加快推进城区道路与环城路的互通连接,力争实现县城到中心城镇二级路连接,乡镇之间三级以上公路连接。改善教育、文化、娱乐设施,推进绿化美化工程,确保绿化有层次、亮化有特色、美化有品位。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某县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开展扶贫活动调查报告
二、实践过程:
实践安排:①从报纸、新闻、网上查询资料文件;②走访个别乡镇,调查相关部门;
实践时间: xx年寒假。
实践地点:武平县平川镇十方等各乡镇及相关部门
社会实践内容:
1、武平概况:武平县地处福建省西南部,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邻福建省上杭县,西接江西省寻乌、会昌县,南连广东蕉岭、平远县,北靠福建省长汀县,是闽西、粤东、赣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中转、集散地,素有闽西“金三角”之称,全县土地面积263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总人口37万。是革命老区县、中央苏区县。
武平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17-19.6度,年降雨量为1450-2200毫米,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第二位。
武平自然资源丰富,煤炭储量7000万吨,石灰石2.8亿吨,膨润土1300多万吨,白云石1.8亿吨,锰矿200万吨,还富含铁、钼、铀等金属矿及稀土、石英石、大理石、钾长石、莹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林地面积320万亩,木材蓄积量1100多万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全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1.6万千瓦。
武平系客家聚居地,这里有世界独特的“百家姓镇”姓氏文化,有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古佛和何仙姑构成的“仙佛文化”,还有“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神奇民俗绝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生态瀑布群、闽粤交界处神奇的丹霞地貌狮子山等自然景观资源,是旅游、休闲、娱乐的风水宝地。
近年来,武平县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境内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已基本完成通村、乡镇公路的路面硬化工程。国道205线,省道309线、206线贯穿境内,广东梅州至武平岩前高速公路XX年底建成通车(XX年底,武平至汕头、深圳、东莞、广州已是全程高速),与之相接的永安到武平高速公路XX年全线动工建设,xx年可建成通车;上杭至梅州铁路、江西定南经武平至漳州古雷港高速公路已列入省“xxx”规划。综合通信能力不断提高,程控电话可直拨世界各地,移动通信已覆盖全县各地,网络通讯迅猛发展;现有水电装机容量10万千瓦,由三条110千伏输变电线路,3座110千伏和9座35千伏变电站构成的独立电网,既可并入省网运行,又可自行对外供电。现正在兴建一座220千伏的变电站。城镇化进程加快,山水园林式风景城市已初具规模,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2、武平发展特色农业:武平县素有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称。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传统理念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根本变化,粮食市场趋于饱和,种出的粮食卖不出去。谷贱伤农,怎么办?武平的决策者们清醒地看到严峻的现实,他们由此作出了一个重大选择:以市场为导向,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走发展特色农业路子。
针对去年广东沿海受台风灾害无法种菜状况,该县充分发挥毗邻广东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县蔬菜发展公司为龙头,选定岩前、东留、十方、万安、中山等乡镇为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并以调整种植业结构为契机,筹建了富方农作物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形式,建立示范基地1200亩,其中公司经营800亩,“公司+农户”共同经营400亩。通过基地示范种植,辐射和带动了全县种植业规模发展。去年,全县种植夏阳白菜、黄瓜、台湾长茄、苦瓜等20多个品种反季节蔬菜2万亩,总产量3万吨,全部外销广东,实现总产值5400万元,菜农仅种菜一项人均增收1000元。东留乡大联村农民罗盛金到外村租地40多亩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年纯收入达到6万多元。同时该县还大力发展食用菌,依托县农经开发公司从外地引进白背毛木耳、茶薪菇、杏鲍菇等优良菌种,在全县17个乡镇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带动2万多农户参与种植。去年全县种植香菇1500万袋,栽培蘑菇、姬松茸食用菌8万平方米,栽培鸡腿菇、竹荪等珍稀食用菌450万袋,实现菌业产值8000多万元,出口创汇150多万美元。食用菌已成为该县一大支柱产业。
为使农民适应并跟上特色农业要求,武平县扩大和完善了县、乡、村、组、户“五位一体”的科技服务网络,县、乡均实行了“一师一技一项目”工作责任制,全县300多名科技人员,每人都带技术和项目走村串寨,以技术承包的形式,与农民结成科学种养联合体,在全县建立了3个农科教示范乡(镇)、5个科技示范乡、36个科技示范村和6000户科技示范户,开展科技示范、试点、推广活动,使全县9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熟练掌握了1至2门以上实用致富生产技术。在万安乡种养大户谢月华的保鲜香菇大棚里,笔者见他正按食用菌培训班上学到的栽培技术接种保鲜香菇,他告诉笔者,要取得好效益,就得科学种植。科技与产业的有效结合,使该县特色农业如虎添翼,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全县已形成2 6万多亩茶叶、8 49万亩水果、1 5万亩大头典竹、1万亩芳樟的种植规模。创办了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的养殖场1家,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14家。该县果茶、大头典竹、芳樟、生猪已成为与蔬菜、食用菌齐驱并进,促进农户增收的支柱产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武平县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把产品变成商品,变成农民手中实实在在的钞票,让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农民才会尝到发展特色农业的甜头。为此,该县围绕解决农副产品“卖难”等问题,狠抓市场体系和农字号龙头企业建设,开辟农业增效捷径。
在拥有150万袋保鲜香菇、6500亩反季节蔬菜、1 38万亩果茶生产基地和8个瘦肉型猪综合养殖场的东留乡,这里的农民已不再为“卖难”而愁眉苦脸了。1998年,这个乡多方筹集了200多万元,兴建了大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每到农产品成熟季节,经该市场发往江西、厦门、广东等地的农副产品每天不少于10辆车。香港德能公司的陈老板还长驻该市场收购鲜菇,加工后全部销往香港。
像这样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武平县有10多家。在全县形成以城关市场为轴心,岩前、东留市场为两翼,面向广东、江西的扇状边界市场网络。同时,大力兴建农副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引进台资成立了年加工茶叶100万公斤的皇茗茶果林有限公司,与莆田闽中蔬菜厂合作兴办了一家脱水蔬菜加工厂,如今该县已拥有县农经开发公司、县蔬菜发展公司、桃溪茶叶精制厂等近20家“龙头”骨干企业。还出台优惠政策,去年抽调了150多名干部参与边贸流通和农业开发。现全县已形成近2万人的流通队伍,活跃在全国20多个专业批发市场。东留乡大明村何文斌成立农副产品经营部,把当地的水果销往广东水果专业批发市场。去年该乡XX多吨水果销售一空,果农仅此一项比去年增收200多万元。畅通的销售渠道使全县食用菌、蔬菜、生猪、果茶等产品85%以上外销至广东、江西等省及本省厦门、漳州沿海地区。
特色农业为武平农民打开了致富大门,给全县农业增添了发展后劲,在广袤田野闪现出希望的光芒。
摘要:
依兰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历史源远流长。自改革开放后,依兰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列举几项具体事例来说明。
关键词:
党的正确领导、一面旗帜,走一条道路、发挥优势、用足外力、打造精品、全民创业、追赶富县、立标发展
一·依兰县简介:
依兰县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部,地处三江平原西部。县域南北为最长距 90公里,东西最宽距 75公里。境内有依兰农场,松花江农场和香兰劳改农场,占地 188.85平方公里。全县总耕地面积 2960402.9亩,林地面积 2676395.3亩,牧地 236008.1亩,水域 182,136亩,其他用地 1071782亩。县行政区辖 18个乡镇 13个社区,其中有 2个城镇,即依兰镇、达连河镇,依兰县人民政府设置在依兰镇;另有 5个农村镇,即道台桥镇、三道岗镇、江湾镇、宏克力镇、德裕镇; 11个乡,即演武基乡、团山子乡、土城子乡、涌泉乡、护林乡、长岗乡、平原乡、红星乡、愚公乡、珠山乡和迎兰朝鲜民族乡。共 364个行政村。全县土地总面积 4 6,157.91 公顷,利用现状是4、4、一、一、即耕地和森林各占四份,半利用土地和其他用地各占一份。各类土地利用可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占地和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以及水利用土地。土地利用率 93.5%,土地垦殖率 42.8%。全县土壤有 8个土类,23个亚类,26个土属,48个土种;主要土壤有暗棕壤、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河淤土和泥炭土。现有耕地中黑土、草甸土占 70%。林地面积 178,426.35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 38.66%。水域面积 19,813.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29%。依兰县境内已发现矿产 31种,产地 104处。有大型矿床 4处,中型矿床 3处,小型矿床 61处,其余为矿点。
矿产总类有褐煤、油母叶岩、铁、砂金、石英、石棉、大理石、蛇纹岩等 7种。珍贵山产品有猴头、木耳、蘑菇、蜂蜜、灵芝等。珍贵药材有人参、鹿茸、虎骨、熊胆、麝 香、獾油、鹿胎、鹿鞭、珍珠等。
依兰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历史源远流长。
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有史料记载初为肃慎人在此繁衍生息。自唐代设治,唐建铁利府,辽为越里吉(五国头
城),金设胡里改路,元设胡里改、斡朵里万户府,明设胡里改卫,清设三姓城,雍正十年设三姓副督统衙门,管辖北至外兴安岭,东至库页岛的 160万平方公里疆域,清末设依兰府,民国二年改为依兰县。1945年解放后,先辖于合江省,后隶属于松江省。1954年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黑龙江省,依兰县隶属黑龙江省。1991年 4月 1日,划归哈尔滨市管辖。其中巴兰河漂流和四块石抗联遗址两个旅游项目闻名省内外,是省级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二、依兰县系列改革和显著成效:
1.经济建设方面:建国六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经过“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预计2005年我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8亿元,年均增长1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722元(约折953.3美元),年均增长11.98%;财政总收入达到2.0018亿元,年均增长2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达30%。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1.7:17.9:40.4调整到2005年的31.2:26.8:42。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3亿元,年均增长3.7%,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3亿斤。工业增加值达到6.6亿元,年均增长24%,能源、煤化、机械、食品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第三产增加值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12.8%,旅游业发展迅速。到2005年建成区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巷道硬化率达到75%;楼房总面积达到107.9万平方米,住宅小区达到87个,住宅楼房面积达到62.8万平方米;城镇绿化率达到27.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7%,人均绿化面积达到8.26平方米;主街区亮化率达到100%,巷路亮化率达到30%;建成区保洁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累计引进各类项目964项,到位资金24.7亿,利用外资达到589.6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59.6万美元。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62元,年均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6元,年均增长16.1%。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4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
2.政治建设方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和“六个必须”,给合县情实际,突出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推进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坚持科学发展,保持县域经济快速增长,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2)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机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新兴能源工业,重点发展风电、水电再生能源工业和煤炭二次能源工业,构建以新兴能源工业为主导的强县工业体系。
(3)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多予少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深化农村改革,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改善农村社会环境。
(4)以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本,统筹城与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提高服务业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3.科教文化方面建设:教育“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城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新建校舍2万平方米,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30所、面积2.7万平方米。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新建了疾病控制中心,设立了120急救中心,改造了乡镇卫生院。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8‰,生育符合政策率达92.1%。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总结经验,继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这里还是一个极度落后的小乡镇,经历了战争岁月的洗礼,历史的痕迹留在了这里。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兰人民记过不懈的努力与奋斗,拜托了
旧社会的历史格局,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而前进着。特别是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党为中心,依兰人民三十年来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终于有了今天的经济建设格局,在“十一五期间”更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坚持“三个代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路线指导经济建设,努力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因此,依兰县能有现在的发展成就是与坚持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坚持一面旗帜、走一条道路分不开的。为什么这面旗帜这么重要?为什么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起这么大作用?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由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构成的这面旗帜是中国现时代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旗帜。说它是中国现时代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因为我党正是在这面旗帜下,实施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发展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说它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因为它能够正确处理改革开放中的各种关系,既防止了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的现象,又防止了解放思想中的无原则性、完全照搬西方某些国家做法的另一种“迷信”现象,从而做到了既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这样一种结果,就使持“左”的和右的各种思潮的人们中的大多数,逐渐认识了自己的片面性,逐渐归于统一,从而使这面旗帜取得了全国绝大多数人的赞同。在我国当前,已经再没有别的什么道路、什么理论、什么旗帜能够起到这样一种作用了,我们必须十分珍爱这面把我们全党思想统一起来、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把举国力量凝聚起来的旗帜。
说它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旗帜,是因为它决定方向,决定道路,决定大局,决定结果。试看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我们正是在这面旗帜下,探索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探索和解决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处在我们这样的国情下,必须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又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以及为了在这样的发展中起领导作用,我们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又怎样去建设这个党的问题,最后使我们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坚持并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仅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也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十七大”,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自己的鲜明主题,不仅昭示了党和人民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和意志是不可动摇的,在理论也上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决断。
一、美术教学在爱家乡的情感中快乐扬帆
泉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东亚文化之都”、“中央电视台2016春晚分会场”等冠名让身为泉州人的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正是如此,更加激发了教师、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产生用美术创作的方式表达爱故乡之情的共鸣、激发了师生大胆创作的欲望,也让教师更好地在此情感基础上营造轻松快乐、自由创作的美术教学氛围,在引领幼儿感受家乡生活的同时善于捕捉幼儿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与兴趣点,从幼儿对家乡事物理解的角度出发,感受、欣赏家乡美、激发幼儿用美术表现家乡文化的乐趣。
此外,家庭小分队节假日家乡名胜古迹游、参与民风民俗活动、闽南童谣诵读、闽南美食制作体验等都是孩子们的快乐活动时光,有了对家乡文化生活的亲身体验,有了故乡成为我们创作灵感不歇的源泉,再加上学园美术活动环境的创设,幼儿在家乡文化、学园文化、浓烈的美术创作氛围的熏陶下,师生共享、师生共创、师生共乐的美术活动自然就能快乐扬帆起航。
二、“海丝文化”创想在美术创作中彰显个性
“依然上巳惠风清,画笔斑斓稚趣生。千载兰亭斯可继,山阴道上恣闲行。”这是中华诗词学会、泉州诗词学会副会长黄福强观展时灵感迸发,即兴赋诗。充分地肯定了幼儿美术作品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画风的大胆创新性、传递出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多样性等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觉得孩子们就是未来的、具有创造力画家。那么,是什么让诗人如此惊叹于幼儿的作品呢?原因有三:
(一)大胆表现,促画风自然天成
泉州知名的书法家王乃钦先生说:“儿童的心灵就是一片真心,真心出真人,真人出真实”。只有原汁原味的幼儿美术创作才是孩子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体现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是对世界把握的一种体现。比如小班幼儿作品《秋分》,教师引导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鼓励幼儿大胆玩色,用红色、金黄色、黄色、黑色等浓烈的色彩泼墨于画板,作画形式大胆创新、画面丰富饱满、画风抽象有趣,充满想象力,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又自得其乐。作为成人,不要担心孩子画不好,更不要干预幼儿的创作,让孩子在真情流露的状态下创作出真实反映童心世界的绘画作品。因为,古今中外,众多的艺术家都将儿童看作是天生的艺术家!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创作,那么他们的作品便是稚拙、天真、清新、活泼的,自然天成的。
(二)情感融合,让形象惟妙惟肖
用心灵去感受艺术,让作品融入生命力,使幼儿的作品展现出富有童趣的、惟妙惟肖的形象。那么,如何让幼儿把自己的情感、认知融入美术创作呢?其实,融入情景式的感受是一个不错的途径。比如:引导幼儿创作《我喜欢的高甲戏剧角色》时,先让幼儿通过视频资料、参观高甲戏剧团、欣赏高甲戏剧表演等积累生活经验。然后让幼儿在情景中亲自感受戏剧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特点,如,开展富有闽南韵味的童谣表演《阿芳学扮戏》,让幼儿在欢乐的表演中感受闽南媒婆、小生、旦角等各种角色的浓妆淡抹的妆容、嬉笑俏皮的表情、提肩捏手的滑稽动作等,最后再进行创作,此时幼儿的作品便成了富有家乡情缘的水墨作品,让成人欣赏后既赞叹幼儿对水墨掌控、作画技能、韵味体现富有独特的创作能力外,还能让大家忍俊不禁地开怀一笑,那感觉就好像把我们带到了妙趣横生的戏剧表演舞台一般。
(三)方式多样,画面画风独树一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作、创新是美术活动的灵魂。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不仅要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妙趣横生、色彩斑斓的美丽画作,更要让幼儿能让在美术活动中学会创新。那么,教师为幼儿提供多样性的创作材料便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创作才能。除了常规作画使用的油画棒、水粉、水墨、丙烯等绘画原料以外,各种纸质材料、彩泥、纽扣、贝壳、涂改带(液)、小玩具零件、废旧布料等等日常常见的生活用品都是激发幼儿园创作的源源不断的灵感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的创作方式多样,每副作品的风格都独树一帜,令成人脑洞大开:布贴丙烯画,色彩鲜艳富有质感;彩泥丙烯画,立体视觉效果好;报纸油墨印画,复古抽象画风独特;剪纸贴画,民风民俗味道浓……幼儿的创造能力在不同的作画风格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可小觑娃娃们的潜在能力。
三、教师工作创造力在美术特色教学中厚积薄发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是充满智慧与创新的工作,只有全体教师共同朝着美好的幼儿园教育梦想共同坚持才能让学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当然,这一切来源于教师日常对美术教学工作、对幼儿家乡情感教育的积淀:结合家乡文化的课题申报与研讨、美术沙龙中不断的切磋教学技能与解读幼儿美术作品的技巧、专题观摩活动的研讨……教师们在各种研讨、学习平台中共同成长、潜心研习、储蓄能量,因此,总是能在各种教学舞台上迸发出无限的教学魅力。
【家乡发展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从家乡变化看当代城乡发展06-25
以家乡的变化发展看改革开放11-02
家乡特产调查报告07-06
家乡春节文化习俗调查报告06-18
家乡的环境调查范文06-15
关于家乡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06-13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10-24
家乡的路-家乡的作文800字06-02
以家乡为话题的作文:美丽的家乡05-28
关于家乡的小学作文:家乡的大秧歌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