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1

随着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成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全市乃至全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地跨越性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市中小企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张家港精神,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市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财税、信贷等扶持力度,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积极变化,但发展形式依然严峻。

一、中小企业促进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1.中小企业是解决群众就业的重要渠道。中小企业大多数是简单加工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使用劳动力多,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了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中小企业是我市创新的主力军。不少中小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加工、贸易等领域,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目前中小企业在不少地方已形成产业群,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协作的基础,成为大企业配套的供应商。很多中小企业向“专、能、特、新”方向发展,是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中小企业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亟待解决 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行业的中小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包括土地的制约,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小企业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次贷危机,信贷收紧等。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其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和服务体系的依赖性较大。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都有待完善。

技术创新不足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我市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低技术水平和外延扩张为特征,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都比较落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不够,技术创新存在的障碍与问题较多,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

综合而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在下列几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严重不足。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此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也是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1.政策倾斜 多年来,政府一直强调发展大企业,大企业在融资、税收、土地使用政策方面有诸多优势。中小企业应在享受同等优待政策的同时,加强优惠力度以加快中小企业的不断壮大。此外,对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考核应细分化,各项市场项目的申报工作于中小企业也较多限制,从中也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难点,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2.资金扶助

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和获取资金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长期困扰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与生存的瓶颈问题。融资渠道窄,贷款困难是中小企业亟待突破的瓶颈。中小企业要获得自身发展所急需的资金,需要政府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市场项目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与资金支助。

3.创新支持

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很多中小企业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这是市场经济的外部大环境所决定的。政府要做的是通过具体的资助项目帮助企业创新,以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只要企业敢于并愿意创新,总能找到相应的资助项目。政府相关咨询机构还免费为中小企业寻找项目,以及帮助申请相应的资助贷款。一个地区的经济要强大,不仅要有能在大区域有影响力的大企业,也要有众多成功的中小企业。

关于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2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企业。近年来,官渡区委、区政府及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号文件精神,围绕服务城市、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产业化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招商引资、营造环境和强化服务等办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全区农业产业化名特优新产品不断增加,产业类型多头并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 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009年,全区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及协会) 28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10家、市级龙头企业28 (及协会) 家、区级龙头企业13家。2009年,28家企业 (及协会) 中,资产总额5000万元以上的有l5家,其中过亿元的有8家;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有l3家,其中过亿元的有10家。共实现销售收入809310万元,同比增长188.7%;产值806475万元,同比增长231.3%;固定资产11.7亿元,同比增长86.6%;资产总额35.8亿元,同比增长98.9%;利润总额12671万元,同比增长107%;上缴税金3, 116.4万元,同比增长85.5%;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同比增长l0.37%。年销售蔬菜1.69万吨、生猪19万头、猪肉0.4万吨、饲料38.6万吨、乳制品0.54万吨、鸡蛋0.37万吨、油脂12.33万吨、茶叶5万吨、花卉8226万枝。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呈现出数量逐年增多,规模逐年扩大的良好发展势头。

(二) 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官渡区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实行“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千家万户农户发展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龙头企业通过联结基地、订单合同、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合同关系,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区28家龙头企业 (及协会) 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在全省各地州联结基地40.78万亩,收购农产品116.8万吨,支付收购金15.2亿元,带动农户24.6万户,其中区内农户2.2万户,户均增收2180元。随着这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劳动者的吸纳能力也随之增强,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009年,共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6239人,并带动4.2万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有效增加了农户收入,切实为国家减轻了负担,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 品牌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官渡区十分重视品牌农业发展工作,把打造农业品牌作为重要环节来抓,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培育农业品牌,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共有11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商标2个、云南名牌商标6个,云南著名商标8个,云南省名牌农产品7个;累计取得“三品认证”证书53个,其中,有机产品证书4个,绿色食品证书28个,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个。打造出“华曦鸡蛋”、“前进牛奶”、“凤凰山猪肉”“英茂花卉”、“春喜种子”等知名农产品,有效推动了品牌农业的发展。

(四) 农产品交易信息集散能力增强

随着交通的完善、信息的便捷,官渡区的区位优势越加明显,为农产品专业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建起了一批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型农产品综合市场。目前,全区共建有农产品交易市场9个,其中农业部重点农产品交易市场2个。各类市场的交易品种主要为茶叶、种子、生猪、粮油、水果、干莱、禽蛋、中药材等农产品。市场总注册资本8767.9万元,总占地面积928.7亩,市场摊位2670间,年农产品交易量366万吨,年交易额60.2亿元。据初步统计,年交易额在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3家,交易额超过1亿且小于l0亿的有4家,l亿元以下的有2家。这些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推进官渡区农产品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增加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条件,有效促进了市场周边的仓储、物流、房产、餐饮、包装、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二、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官渡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良性发展主要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有效支持。

(一) 官渡区委、政府高度重视,抓好重点农业产业化的建设

官渡区各级领导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工农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根本,把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措施,深入基地、农户、企业开展专题调研或检查指导,了解生产经营情况,研究具体工作,重点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二) 农业主管部门为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各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

官渡区农业局全力支持区属龙头企业申报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项目,用项目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2009年,共为龙头企业争取各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474万元,其中省级180万元,市级194万元,安排区级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

(三) 金融机构大力调整信贷结构,不断增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资金的支持

1. 农业贷款逐年增加,及时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需求。

如图一、图二显示(数据来源于《官渡区金融统计月报》),官渡区农业贷款余额近四年来逐年增加,农业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近三年逐年增长。截止2009年末,全区农业贷款余额117433万元,同比增加34363万元,增长41.37%,占贷款总额的14.25%。其中,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作为支农主力军,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不断加大支农力度,2009年末其农业贷款余额达115, 713万元,占全辖区农业贷款余额的98.54%,有力地支持了地方“三农”事业的发展。对农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共计7200万元。对昆明华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贷款用于“150万只鸡标准化养殖小区及配套粪尿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建设;对云南凤凰山农牧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贷款由云南银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连带责任保证担保,用于购买生猪;对昆明市海子乳业有限公司的贷款用于奶原料及包装材料的购进,养殖基地挤奶生产线的投入及改造,奶粉生产线设备的扩建及维护以及新增大量奶源基地。

农业银行官渡区支行发放农业贷款1138万元,主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云南丰瑞油脂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金菜花”牌食用植物油。

2. 发放商业贷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银行官渡区支行发放商业贷款8262万元主要支持云南省最大的食用油脂供应商之一农业龙头企业云南丰瑞油脂有限公司经营“吉象”牌食用动物油;豆油、龟拉油、棕榈油和其他食用调合油;“建国”牌商品大豆、豆粕、棉花粕、菜籽粕等。

3. 发放商业收购贷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

2009年末,农发行商业收购贷款余额33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优耐特动物食品有限公司、昆明华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英茂花卉产业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牧、花卉及其加工业。

(四)及时监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运行情况,做好服务管理工作

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贷款金融机构对省、市区级重点龙头企业实施动态监测,帮助龙头企业建基地、创品牌、争项目、拓市场,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确保农业产业化规范、有序、健康地向前发展。同时,加强对获得农产品认证企业的监管工作,组织企业开展监督抽检、产品认证标志使用、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生产过程记录的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健全制度,遵章守法,保证农产品安全生产。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成为官渡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官渡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良好,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及市场竞争较弱

农业产业化是在一个比较薄弱的基础上起步的,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自我积累程度低,融资渠道少,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注册品牌不多,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总量不足,产品基本停留在初加工上,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产后保鲜、贮运、加工环节技术滞后,农业产业链不长,辐射带动偏弱。企业与农户、基地的利益连接大多数还停留在松散的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不稳定,订单农业履约率低,供求矛盾突出。

(二)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入明显不足,龙头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补偿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农业信贷风险难以控制,对投资农业持谨慎态度。截止2009年末,全区农业贷款余额仅占贷款总额的14.25%。如表一显示,官渡区多数国有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均未发放农业贷款。另一方面农业企业贷款目前主要是传统的不动产抵押,缺乏信用授信及其他的担保方式。而且大多数农业企业起步较晚,规模小,家底薄,有效资产存量少,自身质押不足,寻求担保单位也很难,往往得不到信贷资金。同时,民营企业多为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信用评级低,阻碍了信贷资金的有效投放。另外,民间金融发展不畅。尽管官渡区已经成立了四家小额信贷组织,但尚处于探索阶段,加之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社会监督,因此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对农业龙头企业融资几乎为零。

(三) 财政扶持资金还需进一步增强

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都拿出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是资金量不大、且资金分头管理,难以发挥更大的效力。再加之区政府负债严重,财政困难,专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而以各种方式挤占支农资金的事情时有发生,特别是种养植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还需进一步增强。

(四) 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不够完善

培植龙头企业的外部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完善,使金融部门满足企业融资存在顾虑。首先,龙头企业的管理存在一些普遍问题:评定标准不一,准入门槛过低;缺少规范、统一的行业指引和科学的市场统筹规划,行业布局不合理;部分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重管理、轻服务,对龙头企业加以名目繁多的收费。其次,部分龙头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基金规模小、担保费用高、放大倍数低、反担保条件高、现金出资比例低等问题普遍存在。企业办理抵押贷款和银行处置抵债资产过程中,存在收费部门多、收费种类多、收费标准高、办理时间长,保险对农业和龙头企业的风险补偿功能不足等问题。

四、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布局的规划和引导

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制定统一、规范的龙头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切实注重项目建设,以项目为载体,继续做好各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申报认证工作,多方争取国家、省、市立项扶持,创新拓展品牌,引导龙头企业调整经营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和企业群,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向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现代产业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 加强人民银行货币信贷政策传导,引导资金向龙头企业和“三农”倾斜

加大对龙头企业贷款监测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对龙头企业监测联系点制度,掌握企业资金动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投入;出台支持“三农”和龙头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按照龙头企业发展的要求设计银行业信贷制度,着力对信贷产品组合长度和宽度进行调整。由支持单一产业转变为支持多种产业所组成的产业链、产业网;由支持单一企业转变为支持附着于产业链并由上、下游企业所组成的企业群,根据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提供系列化、循环式的信贷资金,创新金融产品,增强服务功能。

(三) 培育龙头企业逐步进入资本市场,打开企业直接融资通道

尽管目前大多数龙头企业还达不到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条件,但作为今后融资的方向,有关部门可争取或创造政策条件,为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做出积极的努力。可适当放宽资本市场准入条件,支持有实力、有发展潜能的龙头企业开展直接融资。

(四)着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金融市场对龙头企业融资的外在动力

关于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3

自行车运动以低碳、环保、健康、时尚等特点风靡世界,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成熟的消费市场,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吉林市吉研高科公司研发的“吉昊麟”牌碳纤维自行车一期产能为20000辆,现已达产并通过国际欧盟认证。通过国家体育总局质量测试,该车成为体育总局指定训练、比赛用车及中国击剑与自行车运动中心指定采购用车。

2012年,吉林市第二届“吉昊麟”杯环松花江公路碳纤维自行车大奖赛取得圆满成功,得到国际自行车联合会的赞誉和行业内的认同,共有来自内地及港澳地区的200余名选手参加。赛程除由吉林市电视台现场直播外,还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几十家新闻媒体的跟踪报道,让全国乃至世界认识了“吉昊麟”牌碳纤维自行车。

然而,受制于产品研发和设计的劣势地位,碳纤维自行车生产企业仍然面临国际知名同业竞争者在市场开发上的强力挤压,产品的知名度有待提高,市场有待进一步扩大,亟需政府政策扶持。如果得到政府的支持,我省碳纤维自行车生产企业将很快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树立起闻名世界的吉林省轻工业品牌,填补我省空白,助推全省经济发展。

为促进我省碳纤维自行车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出台扶持碳纤维自行车政策。建议省政府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台税收、新产品开发奖励等相关政策,对碳纤维自行车生产企业进行扶持。同时,建议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增强品牌竞争力。

二、为企业走向市场牵线搭桥。一汽奥迪为促进企业销售,实行随车配送自行车。按2012年全球销售145.5万辆的3%计算,每年配套自行车应在1.2万辆以上。目前,配送的自行车无正规生产厂家。如能从发展地方经济出发,为企业牵线搭桥,促成企业之间横向联合,定会促进吉林省碳纤维自行车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组织开展自行车赛事。大力提倡全民健身,以省和吉林市两级政府的名义,举办第三届环松花江公路碳纤维自行车大赛,聘请国际著名自行车赛事公司策划,邀请国际知名选手参赛,提高赛事规模和档次,努力把碳纤维自行车大赛打造成世界知名的赛事品牌。

四、倡导自行车运动。结合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倡导以企事业单位、学校、居民区为单位的各类骑行活动,使自行车运动成为低碳生活、全民健身活动中最普及、最受民众喜爱的群众运动。在每年的世界“无车日”(9月22日),组织大规模的群众骑行活动,动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积极倡导和要求公务人员骑自行车上下班。

关于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4

闽政办„2012‟71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经省政府研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开展中小微企业服务年活动。各级职能部门深入小微企业面对面辅导应用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各种媒体、网站开辟“小微企业扶持政策”专栏,宣传解读政策;举办万家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升职业技能、提升管理能力、提升技术水平的专项服务活动。(责任单位: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经贸委、省质监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监局、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等相关部门)

二、建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差异化政策评价机制。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金融统计监测制度,开展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督促小微企业信贷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小微企业“两个不低于”(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新增额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比重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工作定期监测与督促考核机制,每季度进行一次通报。支持地方法人商业银行

所得率幅度范围内从低核定。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符合条件的可按照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结转抵扣。(责任单位: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

五、保障小微企业发展用地。引导和帮助小微企业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落位,统筹安排小微企业用地计划指标。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多个小微企业,在市、县范围内可以合并组卷报批。小微企业属于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或属于以农林牧渔业产品初加工为主的工业项目,其土地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所在土地等别相对应国家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的70%执行。小微工业企业在原址增资扩建或搬迁置换用地的,可按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对现有小微企业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加收土地价款。(责任单位: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国土资源厅)

六、搭建劳动力供求对接平台。建立劳动力输出大省远程见工系统,推动各县(市、区)人力资源数据库联网,开展小微企业劳动力招聘专项活动,发挥12580等海西求职服务系统和各类民营职业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及时为小微企业提供用工服务。职业培训资金直补企业政策向小微企业全面推广。引导小微企业规范用工、析工作,建立小微企业基础数据库,完善小微企业分类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责任单位:省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国家和省的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牵头责任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能,密切配合,组织落实好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相关政策。省政府将组织开展专项督察,对政策执行不力、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地区和部门要通报批评、约谈整改。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关于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5

近年来,金融业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收益形成鲜明对比,金融信贷的高利润激发了社会上“快富”、“暴富”的观念,助长了浮躁、低俗的“致富观”。一些曾经靠脚踏实地、实业致富的企业家无心经营企业实体,转而投向理财投资、互联网金融等虚拟经济;部分企业显得比较浮躁,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实体企业,而更多想借助投机,一夜暴富,实体经济形势整体下滑。

实体经济利润少,举步维艰。近年来,实体经济受困于需求下降、融资困难、成本上升等因素,利润越来越少,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而另一边,房地产、金融等行业则利润丰厚,钱相对来得快、来得多、来得容易。受此影响,实体经济空心化、资金脱实向虚等问题逐渐突出。实体经济空心化现象愈演愈烈,非常令人担忧。

税收改革此消彼长,重复收税情况严重。自从企事业单位取消收据以后,所有的资金流出都以开发票的方式,一旦开了发票,现金流出的每个环节都要征税,有些是往来科目或代收代付科目的,没有任何增值收益和经济行为的情况,也要缴税。企业重复交税的情况严重,尤其是企业代收代付工资、社保金等也要重复征税。

社保费率过高,成本上升,企业负担沉重。中国城镇社保体系主要由“五险一金”组成。虽然各地方五险企业缴纳比例不尽相同,但单位缴纳普遍基本高于个人数倍。企业用工成本逐年提升,最大压力在于“五险一金”。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市人社局最新的《上海市职工社会保险缴费标准》,企业的社保缴纳基数为3271至16353元,企业缴费比例合计为35%,个人的缴费比例合计为10.5%,且每年需法定增长。中小微企业是就业的主体,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社保金在企业成本中所占比重大。再加上多种成本上升压力,致使很多实体企业利润非常薄。除了生产成本上升,各种乱收费也增加了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在经济下滑期间,很多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陷入亏损甚至面临倒闭的困境。

创业接班人缺乏,民营实体企业面临无人传承的尴尬。大多数出自长三角的“创二代”、第二代是不愿意继承家族企业的,即便无可奈何接过了父辈的事业,但因为看到父辈从事实体经济的生存环境,也让他们萌生退意。很多实体企业基本上是在为生存而努力,营业收入在交了税、付了工钱之后所剩无多。再加上未来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的政策风险,创业接班人有着担忧,缺乏挑重担的责任意识,实体企业的传承遭遇到难题。

上述因素综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我国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内部动力,阻碍了我国实体企业的做强、做大。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降低企业社保金负担,部分由国家财政承担。对于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2015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这也是这一方案首次在中央工作层面正式提出。在“五险一金”方面,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企业在保证税收和利润上缴的同时,应切实为企业减负,降低“五险一金”,有效降低用工成本。建议为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由国家财政分摊企业养老金的一部分,与企业各自负担17.5%,这样能够正确地划分企业、国家、个人在养老金当中的合理的分配比例,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取消无增值收益的资金流入、流出征税。建议企业往来科目和代收代付中,没有增值收益的流动资金,研究抵扣凭证抵扣,或者直接予以免征。

关于国家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思考 篇6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根据2011年修订的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目前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左右,广泛分布在城市乡村,基本上包括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是我国多元化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并且,一个国家的经济有没有活力,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小微企业的状况如何。小微企业茁壮成长,才有经济发展的光明未来。

但是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最突出的有四个:

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成本高;

第二个问题是税费高;

第三是融资难;

第四是招工难。

所以,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小微企业才能发展得更好。

并且,它的发展在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这也正是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和解决困难的重要原因。

首先,小微企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目前小微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可见,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其次,小微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小微企业已经从过去的一些传统领域向现代的一些服务领域延伸,在发展过程中,小微企业充分发挥了它决策机制灵活的优势,通过吸收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措施,大大的增强市场竞争力,打动了我国其它许多产业的发展,也成就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

第三,小微企业是改善和服务民生的重要渠道。小微企业准入门槛低,创办速度快,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这样则可以充分起到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而且它所集中的行业多属于服务民生的工业品、消费品生产和服务行业,所创造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小微企业也为锻炼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企业家精神提供了平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能够更好的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底层力量。因此,国家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稳定就业和社会,更重要的是能稳定内需,稳定信心和希望。助小微企业发展,是各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所以,政府应当给小微企业提供更多支持。

1、小微企业主要由居民直接创办,资金和人力资源、技术方面都比较薄弱,支持是关注民生的体现。

2、小微企业可以促进竞争,增强市场活力,是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的必要支持。

3、小微企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国家鼓励创业,而很多小微企业的业主都是暂时待业或失业人员。

关于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7

关键词:统一战线,中小企业,扶持发展

广义的统一战线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简要地说,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统一战线是法宝。”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同样有许多重要论述,从而进一步彰显了统一战线在我党领导整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又强调指出:“统一战线不仅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胡锦涛同志这一新的“重要法宝”思想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统一战线重要地位作用的论述,把我们党对统一战线这个重要法宝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地区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与以往的统战工作相比,新时期的统战工作增加了新的内容:一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统一战线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发展服务,就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领域的工作。二是为社会建设服务。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就要求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实际行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中央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财税、信贷等扶持力度,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由此出现了积极变化,但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为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应充分发挥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优势,把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促进中小企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上来,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中小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 在思想上,统一战线要积极引导,要不断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统一战线应统一思想认识,自觉当好党委、政府的桥梁纽带,充分了解和反映企业的各种情况,帮助非公有企业正确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其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引导它们不断增强挑战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加强管理,苦练内功,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统一战线还应树立与民营企业心贴心、同生死、共命运的责任感及使命感,与民营企业紧紧捆在一起,做到“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有警必报”,帮助企业分析发展形势,寻找发展良策,引导企业坚信党和政府的正确指导,坚信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发展成果和成功经验,从而使它们坚定信心,与党和政府一道共对危机、共渡难关,自觉做到不降薪、不减员、不拖欠工资,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要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的优势,组织民营企业和相关部门“抱团取暖”“团结自救”,在困难的时候互相伸出援助之手、友谊之手,联合起来抵御危机。

2 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统一战线要发挥积极参与的作用

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研究问题、研究政策,积极为党委出谋献策。企业最主要的创效方式就是强化经营管理,企业统战工作就是要调动广大统战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实际工作中,找准位置和发挥自身优势是做好企业统战工作的关键。要从实际出发,紧紧把握企业经济发展变化的脉搏,抓住企业员工热切关注的、企业准备解决的、统一战线力所能及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选准切入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措施和方法;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人才库和智囊团作用,引导统一战线成员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科研等各项活动,加强他们对企业发展战略提出建议的针对性,更好地为企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要通过统一战线工作的努力,广开言路、广求善策、广纳群言,扩大统一战线成员对企业经济发展的知情范围和参与程度,以便让他们及时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反映职工群众的呼声;要引导统一战线成员积极投身企业经济发展实践,把他们为加快企业经济发展出力的积极性保护、引导和发挥好,让他们敢于提诤言、讲实话、说真话,为企业经济发展献计出力、多作贡献。

3 在企业招商引资上,统一战线要充分发挥桥梁的作用

企业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搞好内引外联,扩大招商引资是推进企业发展、让企业焕发生机活力的重要途径。企业统一战线工作要通过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全方位推介企业的良好投资环境、优惠政策和竞争实力;要充分挖掘各类社会资源,建立招商人才库、资源库和项目库,并采取多种形式为企业招商引资;要为有招商引资或投资献智能力的统一战线成员创造条件,把他们的招商意识变成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实际成果;要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帮助客商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4 在维护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上,统一战线要有所作为

企业的改革发展涉及社会利益和职工切身利益的调整,如果解决不好,势必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稳定。这就要求企业统一战线工作要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认真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了解关心职工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为企业党委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要加强与统一战线成员的交流,做好各界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主动为他们答疑解惑和排忧解难,理顺各方面的情绪,凝聚更多的发展力量,为企业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稳定、和谐的环境;要最大限度地扩大团结,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的强大合力,为企业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5 在政策上,统一战线应积极申请政策扶持

政府应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律体系;完善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的有关制度,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信息透明度,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制度,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权益保护,组织开展对中小企业相关法律和政策特别是金融、财税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加强政策效果评价;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支持,鼓励中小企业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统一战线应积极帮助中小企业争取政府的财税扶持,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地方财政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统一战线应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落实中央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帮助中小企业减轻负担。

6 在融资信贷支持上,统一战线应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国家政策性银行等纷纷开展小企业信贷制度改革试点,为此,统一战线应加强与银监会和人民银行,以及各金融机构的合作,紧紧围绕改善和创新,积极做好中小企业金融的服务工作,确保中央对小企业贷款政策得到彻底的落实。

6.1 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统一战线应积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完善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制度,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问题。对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快研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股份制金融机构的办法。积极支持民间资本以投资入股的方式,参与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改制为城市商业银行的过程,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支持、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

6.2 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统一战线应积极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增加直接融资机会。统一战线还应积极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主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企业,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发挥融资租赁、典当、信托等融资方式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稳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提供服务。

6.3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统一战线应积极寻求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帮助中小企业落实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准备金提取和代偿损失税前扣除的政策。统一战线还应鼓励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金融、工商等部门为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提供抵押物和出质的登记、确权、转让等优质服务。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保险产品。、

6.4 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统一战线应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机制和评价体系,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等级。完善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快速的查询服务。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意识。

7 在改革创新上,统一战线应突出创新引导,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强企业生存和发展活力,统一战线应积极开拓新思路和方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根据企业实际,把握形势发展需求,善于应变、转变、改变、求变,变中求进,变中求好。切实提高这部分企业的应变能力,让它们从逆境中培育有利因素,在积极应变中谋求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自主创新型企业;抓好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适应市场发展,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在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发展。鼓励促进中小企业在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网络动漫、广告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大胆拓展,扩大就业渠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杨刚.强化“四个突出”应对金融危机[J].中国统一战线, 2009(5).

关于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8

关键词:人事干部;自身建设;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38-01

国有企业组织人事工作,作为党组织人事工作的一个具体领域,既有组织人事工作的普遍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力量,如何与时俱进地深入国有企业组织人事干部自身建设的改革,促进体制创新,对于组织人事工作更好地服务党的建设,服务企业改革及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组织人事干部自身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党的组织人事工作制度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先后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一大批规范党委决策及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推荐、竞聘、考核、培养、监督、交流、辞职免职等重要规章制度。“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在组织人事干部自身建设领域得到深入贯彻和深刻体现,组织人事工作的制度建设成果保障了党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然而,在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新的形势下,组织人事干部自身建设仍显得不够全面均衡。

(一)组织人事干部知识文化有待提高

有些国有企业组织人事干部、特别是一些基层组织人事干部在学习上没有一种负重感和危机感,有的没有学习意识,有的不懂学习方法、学习方向不明确;有的认为学不学习理论,工作照样应付得了,不必吃那个苦、受那个罪;有的忙于日常事务,不能坐下来专心读书;有的同志知识结构单一、知识储备比较少,却又不虚心注意学习读书,不注意知识的积累;有的对国际国内的大事、党内大事和业务知识知之甚少。虽然有相当部分的组织人事干部通过自学、函授等方式提高了学历层次,但客观地讲,其知识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服务。

(二)基层组织人事干部配备不足

现有很多国有企业的组织人事部门既承担着组织党建、干部管理、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待遇政策、职位职称、教育培训、养老统筹、离退休人员管理等工作,还要配合其他部门完成大量的其他工作,造成组织人事自身建设的精力和时间不够,人员缺乏。这一切,与党所要求的执政体制法制化的目标有相当距离,因此需要大力推进组织人事干部自身建设步伐。

二、组织人事干部自身建设创新建议

国有企业组织人事干部要结合企业当前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内外部条件,坚持从严治吏的原则,抓好关键少数,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严的纪律约束干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好干部“二十字”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和“三严三实”要求,加快干部监督管理等配套制度建设,建立系统完备的干部管理制度体系,为严格干部管理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建立适应企业发展所需的组织人事干部,深入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型的管理机制,促进干部人员选拔、培养、考核及监督等方面的创新。

(一)建立学习型组织人事干部

注重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向同事学,做到善于学习、学中用心、学有所获。要建立定期交流学习心得制度,不断形成学习的长效机制。也可以将组织人事干部派往其他业务部门挂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力图通过多种途径的锻炼,努力将组工干部打造成复合型的人才。

(二)健全组织人事干部激励机制

加大对组织人事干部的管理原则、任职资格与条件、晋升、选拔程序及标准、任期、考核与奖惩、交流与调配等内容的规范力度。同时,完善企业后备干部人才梯队建设。从宏观角度上,应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国有企业干部人事管理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意识,立足企业长青发展需要,切实转变观念,真正的尊重人才、关注人才、培养人才。

(三)推进组织人事工作市场化、职业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球化经济环境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干部人事管理改革已面临加速转变与迅速适应的过程,部分国有企业仍存在与政府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相应的干部人事管理的行政色彩依旧浓厚。因此,干部人事管理与市场化接轨或者创新还有许多需要深入磨合与探索的方面,国有企业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注重阶段性干部人事管理的同时,更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吸收国内外现代化企业人事管理精髓,并结合企业自身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形成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事管理体制,有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创新与发展。

(四)加强对组织人事干部能力的培养

要将组织人事干部的培训纳入干部培训规划,作为每年干部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对组织人事干部进行管理和培训,积极探索组织人事干部资格准入制度,以提高组织人事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对于知识结构单一的组工干部,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特别是加强对现代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培训。

(五)强化对组织人事干部的监督

要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提高组织人事干部服务水平为目的,切实转变作风。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从制度上规范组织人事干部的行为;建立调查研究和下基层制度,注意发现突出问题和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并提出对策,采取措施,及时改进,解决问题;推行首问负责制、信访工作规定等,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献上一句温暖人心的话语、提供一次耐心周到的服务,进一步改进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薛冰.论党员干部教育培养的先进方式与现实路径[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薛文杰.中国梦与领导干部教育[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刘志勋.自觉培育法治思维 提高依法办事能力[J]. 法制博览(中旬刊).

[4]声音[J]. 中国民政. 2015(11)

[5]吴珍,刘尚坤.認真学习陈云同志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思想[J]. 兵团党校学报. 2015(03)

[6]胡涛.领导干部道德信仰探微[J]. 兵团党校学报. 2015(03)

[7]刘善明,范前锋.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J]. 长江论坛. 2015(03)

[8]杨昌玉.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的六个着力点[J]. 赤子(上中旬). 2015(16)

[9]李波.改革开放以来的干部教育研究[J]. 党政干部学刊. 2015(05)

[10]刘忠昌.领导干部要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看家本领[J]. 共产党员(河北). 2015(11)

关于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9

编者按:2007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即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本刊将文件内容刊登,供广大读者学习。

2007年7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实施能繁母猪补贴,启动母猪政策性保险,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给予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控体系等。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养猪业的积极性,生猪生产正在逐步恢复,生猪存栏上升,母猪补栏增加,规模养猪发展加快,猪肉市场货源充足。

但是,目前生猪生产仍存在生产成本较高、养殖比较效益下降、部分养殖户贷款难、防疫任务艰巨、环保压力大等问题,少数地区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不到位,扶持资金使用不透明、不合规,对生猪生产的恢复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近一段时期特别是2007年10月下旬以来。猪肉价格出现反弹回升并持续高位运行,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发展,建立和完善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机制,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大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支持力度

抓好能繁母猪生产是保持生猪生产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稳定现行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标准,在本对养殖户(场)饲养的能繁母猪每头补贴50元的基础上,下一(2008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每头补贴增加到100元。

二、继续推进能繁母猪保险

坚持实施能繁母猪保险政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保险政策和办法。现阶段要保持政策稳定,对母猪保险实行单独核算,保额、保费和政府补助标准暂不调整。各有关保险公司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扩大保险覆盖面,力争能繁母猪“应保尽保”。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及时将财政配套保险补助资金落实到位。

三、继续扶持生猪规模养殖

规模养殖是生猪生产发展的趋势。2008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25亿元资金扶持一批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场(小区)基础设施特别是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的安排要考虑发展生猪生产的因素,在资金分配上向生猪养殖重点地区倾斜。

四、继续实行生猪良种补贴政策

2008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对生猪良种场建设和开展人工授精所需的良种猪精液给予补贴,推进生猪品种改良。农业和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做好补贴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五、继续对生猪调出大县给予奖励

2008年,国家继续实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要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对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办法,建立动态监测制度。确保把资金管好用好,切实发挥奖励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六、切实抓好生猪防疫工作

继续抓好生猪强制免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的防控工作,安排好疫苗的生产、调拨和供应,满足防疫需要。进一步完善生猪防疫扑杀政策。为解决母猪因疫病扑杀与意外死亡补偿标准不一致的问题。从2008年开始。对已投保的能繁母猪,因发生疫病需要扑杀的,除由财政按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予补助外,与保额之间的差额部分由保险公司予以赔付。各地要加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七、严格控制饲料价格上涨

有关部门要抓紧做好中央储备玉米对销区的调运和拍卖工作,控制饲料价格上涨,降低生猪生产成本。

八、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和改进对发展生猪生产的金融服务,加大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要不断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积极探索支农信贷的有效方式。

九、继续落实规格化畜禽养殖用地政策

各地区要进一步明确促进规模化养殖用地的政策,提高工作效率,切实解决发展规模化养殖用地需要,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

十、加强市场调节和监管工作

各地区要加强猪肉等“菜篮子”商品的货源组织、采购和投放工作,完善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切实保障主要副食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尤其要做好2008年元旦、春节“两节”期间的猪肉供应工作。猪肉主销区省、直辖市及沿海大中城市要继续做好地方储备的充实工作。进一步健全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猪肉储备制度,完善储备调节功能。工商、质检、物价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猪肉市场监管的各项制度措施,严厉查处各类违法经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防止注水肉、病死肉等不合格猪肉进入市场。加强猪肉产销区衔接工作,健全应急调运机制,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降低生猪运输成本。

十一、妥善安排好低收入群体和大中专院校学生的生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紧落实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失业保险金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和给予高校学生食堂补贴等政策措施,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根据当地物价变动情况,再适当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保证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十二、建立分健全生猪生产预警监测体系和信息报送与发布机制

抓紧研究建立生猪生产预警监测体系,加强部门信息沟通。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统一、高效、权威、准确、反应迅速的信息报送与发布机制。及时提供准确、全面、客观的生猪生产、市场供应和价格信息。

十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关于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10

【发布文号】哈政综〔2008〕12号 【发布日期】2008-02-05 【生效日期】2008-02-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

(哈政综〔2008〕12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7〕53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发展,建立和完善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机制,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依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加大对生猪生产的扶持力度

(一)加大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支持力度。稳定现行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继续设立能繁母猪补贴资金,提高补贴标准,按照国家和省调整后的标准予以补贴(2008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国家对养殖户、场饲养的能繁母猪的补贴调整为每头补贴100元)。各区、县(市)和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按规定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并要按照《黑龙江省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及时将补贴资金发放到能繁母猪的养殖户(场)。

此项工作由市财政局和市畜牧兽医局负责落实。

(二)继续推进能繁母猪保险。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保险政策和办法。现阶段要保持政策稳定,对母猪保险实行单独核算,保额、保费和政府补助标准暂不调整。畜牧兽医、财政等部门要与银行、保险机构建立和完善相互协作、共同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的联系机制;各区、县(市)财政部门要将配套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保险机构要尽快开发保障全面、通俗易懂、价格统一、操作性强的能繁母猪保险产品,努力扩大保险覆盖面,力争能繁母猪“应保尽保”。

此项工作由市财政局、市畜牧兽医局、哈尔滨银行和有关保险公司负责落实。

(三)继续扶持生猪规模养殖。2008年,要继续加大生猪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积极引导农民建立生猪规模饲养场、规模养殖园区,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千头以上规模猪场的资金扶持。要重点扶持一批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场(小区)基础设施特别是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的安排要考虑发展生猪生产的因素,在资金分配上向生猪养殖重点地区倾斜。市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项目的资金扶持,力争国家资金投资额度高于上年,并积极筹措地方配套资金。

此项工作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和市畜牧兽医局负责落实。

(四)继续实行生猪良种补贴政策。2008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对生猪良种场建设和开展人工授精所需的良种猪精液给予补贴,推进生猪品种改良。各有关部门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要继续加大对重点原种猪场、扩繁场、生猪改良繁育中心、人工授精站点的投入力度,对市级原种猪场、区县(市)级种猪扩繁场给予引种补贴和育种经费扶持。财政、农业等部门要认真组织落实财政部、农业部《生猪良种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做好补贴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此项工作由市财政局、市农委和市畜牧兽医局负责落实。

(五)继续对生猪调出大县(市)给予奖励。2008年,要继续争取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市)奖励政策。要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对生猪调出大县(市)奖励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办法,建立动态监测制度,管好用好奖励资金,切实发挥奖励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此项工作由市财政局和市畜牧兽医局负责落实。

(六)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银行业金融机构等要加强和改进对发展生猪生产的金融服务,加大对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要不断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积极探索支农信贷的有效方式。

此项工作由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和市畜牧兽医局负责落实。

二、进一步抓好生猪防疫工作

继续抓好生猪强制免疫和其他猪病的防控工作,安排好疫苗的调拨和消毒药品及其他防控物资的储备、供应,满足防疫需要。进一步完善生猪防疫扑杀政策。为解决母猪因疫病扑杀与意外死亡补偿标准不一致的问题,从2008年开始,对已投保的能繁母猪,因发生疫病需要扑杀的,除由中央财政按规定的标准给予补助外,与保额之间的差额部分由保险公司予以赔付。各区、县(市)要加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强化乡(镇)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并要保证乡(镇)村级防疫工作人员的报酬。畜牧、商务、财政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生猪防疫和疫情监测的各项政策措施,严格疫情的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的发展趋势,坚持免疫与扑杀相结合,控制生猪疫情。对病死猪要坚决做到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此项工作由市畜牧兽医局、市财政局和市商务局负责落实。

三、严格控制饲料价格上涨

物价、粮食、工商等有关部门要及时监测生猪饲料原料特别是玉米价格的波动,控制饲料价格上涨,降低生猪生产成本。

此项工作由市物价局、市粮食局和市工商局负责落实。

四、继续落实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各区、县(市)政府和市国土资源部门要用好规模化养殖用地政策,提高工作效率,切实解决发展规模化养殖所需用地问题。

此项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和市畜牧兽医局负责落实。

五、加强市场调节和监管工作

各区、县(市)政府要加强猪肉等“菜篮子”商品的货源组织、采购和投放工作,完善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切实保障主要副食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尤其要做好春节等重要节假日期间的猪肉供应工作。商务部门要继续做好地方生猪储备的充实工作,进一步健全地方储备制度,完善储备调节功能。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物价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猪肉市场监管的各项制度措施,严厉查处各类违法经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防止注水肉、病死肉等不合格猪肉进入市场。商务、交通等部门要按照国家要求,加强猪肉产销区衔接工作,健全应急调运机制,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降低生猪运输成本。

此项工作由市商务局、市畜牧兽医局、市工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物价局和市交通局负责落实。

六、妥善安排好低收入群体和大中专院校学生的生活

各区、县(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抓紧落实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失业保险金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和给予高校学生食堂补贴等政策措施,保证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春节前,财政部门对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户、受灾群众及其他低收入人群的价格补贴资金要落实到位。

此项工作由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民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和市教育局负责落实。

七、建立健全生猪生产预警监测体系和信息报送与发布机制

抓紧研究建立生猪生产预警监测体系,加强部门信息沟通,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统一、高效、权威、准确、反应迅速的信息报送与发布机制,及时提供准确、全面、客观的生猪生产、市场供应和价格信息。继续深化畜牧业统计和信息化改革,完善统计信息设施建设、软件建设、制度建设、程序建设,全面实行月统计制度、重大信息日报告制度,及时预测、预警生猪等畜禽产销状况,为广大畜禽饲养者、经营者提供生产、技术、疫情、市场信息等服务。

此项工作由市畜牧兽医局、市商务局和市物价局负责落实。

八、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生猪生产、稳定生猪和猪肉价格,是控制副食品价格上涨、防止通胀的重要措施。各区、县(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大局出发,继续狠抓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价格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要认真落实“菜篮子”行政领导负责制,并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扶持本地区的生猪生产,切实保障市场供应。任何地方不得以新农村建设或整治环境等为由禁止和限制生猪饲养。市发展改革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作用,除上述有关分工外,还要负责相关情况的汇总上报、督办检查和沟通协调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抓好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督促、指导各地区不折不扣地把政策落到实处,并注意研究解决政策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二月五日

关于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11

关键词:民办教育民办学校民办教育改革办学环境

一、民办教育发展背景

民办教育发展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民办教育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回报、教师身份、优惠政策、信贷融资以及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的問题,尚未能从宏观层面得到有效破解,已成为制约民办教育深入持久发展的瓶颈因素,严重阻碍着民办教育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教育公平和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要“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为民办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快速发展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民办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为民办教育改革指明了制度性方向,民办教育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更需要政府扶持和管理,只有政府坚持为公众服务的宗旨,不断的深化政府转变职能,才能站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战略高度,加快促进民办教育政策的落实,增进教育改革,使教育不断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需求,解决好民办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落实民办教育优惠政策,保证民办教育扶持的资金落实,切实改善民办教育办学环境,实现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待遇平等。

二、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民办教育认识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对民办教育的认识很大程度还只是停留在诸如弥补政府投入不足、缓解入学压力等层面上,没有从经济发展战略高度,去认识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发展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存在着“重公办- 轻民办”的思想,由此而产生种种制度政策歧视,由于部分民办校办学质量差、特色不明显,使得公众对民办教育的认可度低。

(二)法人性质不明、民办学校权益难以得到全面保障。根据相关规定,民办学校是在社团管理局注册登记的民非企业。这一法人属性的界定与公办学校法人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使得民办学校在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的问题上始终存在政策壁垒,无法真正享受同等待遇。在税收政策问题上,由于民办学校属于社团法人单位,不属于事业单位性质,所以民办学校的这种定性,直接影响其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许多民办学校和所有民办培训机构都需要交向财政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民办学校为教师办理的社会保险是按照企业职工的标准实施的,这一标准造成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尤其是退休后的工资待遇与公办教师差距较大,使得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培养出来的青年教师纷纷调走,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民办学校受教育者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受教育者同等的权利,目前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没有享受到这一政策。

(三)奖励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缺乏制度性保障。〈促进条例》规定,政府部门应当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据了解部分省市主要用于民办高校、民办中小学生均经费的补贴、设备费的资助、校长教师培训补贴以及招收随迁子女的民办小学补贴,只有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拨付少量奖励经费,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还没有落实到位。

(四)筹资渠道不畅,民办学校发展后劲不足。投资性资本、银行贷款、进入学历教育领域均存在障碍,学费收入受到限制,<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 的管理部门及使用审批程序,由于法律法规使用的是许可性规定,而非强制性规定,因此对于政府的行为缺少约束力,导致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虽然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或多或少设立了民办教育专项扶持资金,但还是有个别省市在财政支持上仍是空白。现阶段政府对民办学校所能提供的间接扶持政策还非常有限,仅有的少数政策措施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没有能够很好地落到实处。

(五)学校法人治理不规范。由于董事会成员表现出利益群体控制的特点,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运行不规则。使得举办者和实际管理者权责关系不明确,监管机制难落实,急需政府及有关部门加以指导和规范。

(六)学校产权关系不明,办学存在隐患。由于现有法规政策的不配套,致使〈民办教育促进法〉这些规定无法在现实中得到真正实施,如“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法〉只规定民办学校享有法人财产权,没明确原始投资人资产、办学积累资产、剩余资产等不同性质的资产所有权,使得举办者获取投资回报的行为面临风险,影响了举办者办学的积极性和投资热情。

(七)政府管理缺位,民办学校发展的环境欠佳。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该法的某些规定过于原则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不协调,给实践者和执法者带来诸多困惑,使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难以得到落实,由于有些公办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师资挂靠在母体校,招生待遇有别,使民办学校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政府对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监管手段不合实际,缺少公平竞争环境、政府对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监督手段不合实际、学校各类办学信息、评估信息不公开,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教育部门负责举办实施学历教育、学前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民办学校的审批管理工作。人力社保部门负责举办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的审批管理工作,并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工商部门负责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的登记注册工作。由于多头监管,易于不法分子钻空子,打擦边球,随意办班,乱收费,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一)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加强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指导服务,政府要促进教育发展的战略,制定有力措施、强化民办教育扶持政策的落实,在加强各类公共服务的同时,为民办教育提供行之有效政策支持,全面履行政府责任,发挥好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二)明确民办学校法人性质。政府要牵头、会同各个主管部门共同协商,依法明确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参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解决民办学校筹资渠道问题,各地应借鉴上海、福建、云南、宁夏、江西、深圳、温州等地经验,把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作细作实,尽快落实政府建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工作,使民辦学校能够真正享有与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

(三)转变体制性歧视政策,切实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措施,落实民办学校教师享有与公办教师平等的待遇。不仅在有关政策法规中予以明确,还应该将其落到实处,违反规定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加大财政对民办教育支持力度,对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民办一类幼儿园的教师应按国家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按照公办学校教职工社会保障的待遇标准,由学校、政府、教师个人按一定比例分担社会保险费。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保障民办学校学生在升学、考试、就业、资助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与公办学校的学生同等对待。

(四)切实保障民办教育应有的法律地位,做到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政府要充分认识民办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真正纳入到教育实践中去。政府要担负好促进、发展的责任,创造更加宽松有序的竞争环境,强化平等和服务观念,真正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依法对尚未批准登记注册的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各类课外班,综治部门要协调当地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担负起安全管理责任,督促主办方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并抓紧按程序登记注册;凡由乡镇、街道以出租等形式提供土地、校舍支持或利用私人出租房屋举办幼儿园的,要按照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由综治部门协调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落实业主、房主的安全管理责任;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经多次整改仍不达标的,要依法予以取缔并妥善安置学生和儿童。

(六)明确民办学校产权关系,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民办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这一制度能使教育部门与工商、税务、财政、编制等相关部门建立长效性的研究政策、解决问题的沟通渠道,有助于从宏观上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七)建立财政经费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制度,完善公共财政资助政策。落实和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各项奖励扶持政策,建议财政每年安排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一是鼓励、扶持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发展;二是对符合条件的在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补贴与公办学校学生同等标准的课本费;三是对民办学历教育学校的校长及教师培训的经费补贴;四是对民办教育发展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

(八)建立民办学历和学前教育教师社会保险新政策,确保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同等待遇。对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民办一类幼儿园的教师应按国家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按照公办学校教职工社会保障的待遇标准,由学校、政府、教师个人按一定比例分担社会保险费。鼓励各民办学校为教师购买补充养老保险,改善教师退休后待遇

(九)畅通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内部联系渠道,研究制定上下贯通,左右支撑的民办教育发展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民办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将民办教育真正纳入到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中去,强化平等和服务观念,保障民办学校学生在升学、考试、就业、资助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与公办学校的学生同等对待,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定、业务进修、岗位培训、科研立项、评优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对待,加强学校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

(十)加强对民办教育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着力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及时选树在民办教育领域改革创新、踏实奉献的优秀典型。要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发展民办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宣传民办教育的优秀典型,营造全社会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实现民办教育规模化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有机结合。

(十一)建立以执法部门为主导,教育部门积极配合的教育执法制度,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规范政府的管理,扭转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模式、规范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行为,加强政府信息透明与公开,保证政府决策的公平性和公信力。政府引导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形成不同的战略定位、发展重点和培养目标,形成各具特色的有序竞争的格局。简化审批程序,支持民办学校补偿教育成本,适当考虑合理回报的原则制定收费标准对于非法办学、办园的行为,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执法权,因此,必须建立以相关部门为主导的教育执法制度,加大治理整顿非法办学的力度,确保民办教育有序发展。

(十二)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分类管理是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要加快推进分类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差异化扶持政策体系,实现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营利性民办学校按照企业机制办学。

参考文献:

[1]铁流,徐锦庚,中国民办教育调查[J].中国作家,2012(11):36.

[2]浙江省教育厅.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先行者——温州市民办教育综合探索与实践[OR/EL].http://www.zjedu.gov.cn/gh/articles/2012-09-25/news20120925112653.html(2012-09-25).

[3]鲁昕.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中国教育报,2013-12-03.

[4]董圣足.民办教育改革探索的喜忧.2013-07-17 13:50:35.

上一篇:母亲的路为题目的诗歌下一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