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老师们作文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的老师们作文(通用9篇)

初中的老师们作文 篇1

时光匆匆,不经意中,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现在长成一个似懂非懂的女孩了,回顾以往,那一串串或深或浅的成长脚印不由把我拉入幽幽遐思中去

暑假期间,别的孩子都在欢乐的时光中度过,而我就惨了,因为我上七年级了,已经结束了小学生涯的那些生活了,我被我们这里的一中录取了,学校在开学前要搞培训,因此我最后的`一丝童年就这样被剥夺了!

在这里我认识了教我们的三个老师,同时也尝到了他们的味道!

首先是语文老师,也就是张老师。

张老师——纯净水

说张老师是纯净水,并不是她讲课没有乐趣,而是她一天到晚,很难见到她笑,可能她还没有领悟到冰心奶奶的《笑》的真谛吧!但她也笑过,只是那么微微的一下,却没有谁看见,而我看见了,这一笑使我会难忘的,但我看见过张老师的眼泪,是那么的纯,那么的静,那么的无声,看来她并不是一个冷血动物,而是一个不轻易流露出情感的人!但是我已经在下面叫她纯净水了!

接着是我的数学老师,也就是陈老师。

陈老师——可乐

陈老师可是被学校的学生们称为四大恶人之首因为他很凶,所以才拥有这个称号的!但是我们与陈老师相处,并不觉得他很凶啊,而是觉得他和诙谐幽默,常常弄的我们捧腹大笑,但是有一天我终于见证到什么是风雨雷电了,那天,有一个同学因为犯错误,老师先给了他一拳,接着又给了他一脚,这一脚把他踢的好远!所以我觉得老是又幽默,又可怕,所以很适合可乐这个词了!

最后到英语老师,也就是孔老师。

孔老师——鲜橙多

孔老师外表看起来和蔼可亲,内在也如外表,他也很诙谐幽默,同样也常常弄的我们哈哈大笑,他很像小孩子一样顽皮。我觉得老师的幽默可以给他鲜橙多之称!

初中的老师们作文 篇2

本刊的主要读者是全国的语文老师,他们也是刊物的主要作者。三十年来,我通过这份杂志结识的语文老师可以说数以万计,能称之为朋友的少说也有上千人。许多朋友都知道,我的身份比较复杂:一个身份是编辑,每月都要主编三本刊物;一个身份是教师,每学期至少要讲一到两门课;一个身份是写作者,业余喜欢写点小说。因为写作属于我的业余爱好,所以在与朋友们的工作交往中,我一般都很少涉及这个话题。其实,语文老师中有很多朋友都是很关注我的写作的,其中有不少人还发自肺腑地喜欢我的小说。他们不仅认真地读我的作品,而且还在百忙之中为我的作品写评论。这让我十分感动,也让我对他们充满感激。还有许多老师,曾经通过书信、邮件或电话,针对我的某些小说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想听听我的想法,希望跟我展开比较深入的讨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没能及时地回复,没能耐心地解答,没能细致地阐释。为此,我一直觉得对不住这些热心的老师,对他们心怀愧疚。今天,在我即将离开杂志社的时候,我想在我主编的最后一期刊物上,和长期以来对我的小说给予关注的语文老师们谈谈我的写作,也算是集中还一次债吧。

我之所以决定占用本刊的宝贵版面来谈论自己的小说,是因为我觉得我要谈到的问题,并不只是关于我自己,也不只是关于小说,它实际上涉及到了有关语文教学的许多方面,包括语言学习、课文讲读和作文训练。

1.写有意思的小说

我这里所说的有意思的小说,是相对有意义的小说而言的。有意义指的是有思想性,有教育性,有指导性;有意思指的是有情调,有趣味,有美感。最好的小说,无疑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那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完美的小说。在这种小说中,意义和意思这两个元素不仅都有,而且两者是水乳交融的,是严丝合缝的,是浑然一体的。这种完美的小说,虽然古今中外都有,但老实说并不多。许多貌似完美的小说,粗看上去似乎意义和意思都有,但不能细看,一细看就会发现,其中的意义和意思并没有达到完美的融合。它们经常是两张皮,要么牵强附会,要么生拉硬扯,要么风马牛不相及。我不喜欢这种小说。它们很像蹩脚的裁缝师傅缝制的衣服,虽然两块布连在了一起,但针脚线头都能看出来,让人觉得刺眼。这种小说很不自然,读起来别扭,难受,有时候还感到肉麻,甚至起鸡皮疙瘩。

我们经常读到这样几种小说,一种是有意义没意思的,一种是有意思没意义的,还有一种是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显然是最差的小说了。如果我们还把它称为小说的话,这种小说不写也罢,也不值一读。

至于另外两种小说,我们见到最多的是有意义没意思的这种。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小说差不多占据了小说的大半个世界。但是,就我的审美趣味而言,我也很不喜欢这种小说。原因是,这种小说过于追求所谓的意义,有的故作高深,总是削尖脑袋往哲学的象牙塔里钻;有的则假装激进,笔锋一转就溜上了政治的跑马场。说实话,这种小说没什么读头。如果仅仅为了获取某种思想,我们还不如直接去读那些哲学原著和政治文件。

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那种有意思的小说。有意思的小说是从情调和趣味出发的,它不求宏大,也不求深刻,或者说,它不怎么重视意义的建构,只求渲染一种情调,传达一种趣味。这种小说不端架子,不板面孔,也不怎么作秀,更不装神弄鬼,往往显得很低调,很平实,有时候还有点世俗,因此让读者感到亲切,轻松,好玩,换句话说就是有意思!

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来看,我认为有意思的小说比有意义的小说更接近文学的本质。有意义的小说虽然也写生活,但它往往只把生活当作材料,目的在于从生活中提取意义,这有点像那些磨豆腐的人,他们并不看重黄豆,眼睛只盯着豆腐,一旦豆腐磨出来,那黄豆就没用了,成了一包不值钱的豆渣。而有意思的小说则不同,它更看重生活本身,至于能不能从中发现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这生活本身显出情调和趣味来,这又好比那些热爱黄豆的人,他们虽然没把握从黄豆中磨出豆腐,却能够把黄豆处理好,或者炒,或者煮,或者泡,将它变得光彩夺目,有滋有味,香气扑鼻。文学说到底还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有责任让生活变得更有意思。所以我说,有意思的小说离文学的本质更近。

再从美学上来讲,我觉得有意思的小说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追求。如果说有意义的小说属于理性审美主义范畴的话,那么,有意思的小说就应该归为感性审美主义了。与传统的理性美学相比,当下流行的感性美学更加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出于对感性美学的崇尚,有意思的小说开始重新梳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特别看重生活本身的审美价值,从而将文学的兴奋点和着力点转移到了日常生活的感性层面上,尽力去发现、捕捉和传达潜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微妙情调和独特趣味,进而彰显出感性生命的无限丰富性与多种可能性。

2. 《酒疯子》 与方言运用

《酒疯子》 是我自己十分看重的一篇小说,发表在我国最好的文学刊物 《收获》 2013 年第2 期上,同年进入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还被五种小说年度选本收入。 《酒疯子》 是我的第一篇用家乡方言写成的小说。它是我的一次探索,或者说一次冒险。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那里的方言土得掉渣。土还不要紧,更要命的是俗,通俗,粗俗,甚至庸俗。当然,在离开老家之前,我也没觉得它有什么不好,因为我就是听着它说着它长大的。十七岁那年,我到武汉上大学,突然遇上了普通话。从这时候起,我开始嫌弃家乡方言了。与普通话相比,它实在是太土太俗了。我曾经还为自己生长于那样一个方言区而感到脸红和自卑过。在城市里,我很快学会了普通话,并及时将它用到了学习和生活中。从此,家乡方言被我紧紧地关进了喉咙深处。

后来我学着写小说,自然用的都是普通话。即使写我家乡的农村生活,我也不用家乡方言。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是我阅读的作品几乎都是用普通话写成的,它们是我写作伊始不可避免的参考与借鉴;二是我没有读到过一篇用我家乡方言写成的作品,因此我无法从中找到现成的经验;三是我一直看不起家乡方言,所以不好意思用它写作,好像城里人娶了一个丑陋的村姑,不愿意把她带出来丢人现眼。

大约是在城市里生活得太久了,或者是自己的年纪有点大了,我这两年的心境发生了巨变。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我对城市产生了厌倦,突然对家乡充满了好感。我一有空闲就往老家跑,一回去就不想再到城市来。与此同时,我对普通话也开始厌倦了,觉得它听起来那么华丽,那么空洞,那么虚假,让人心烦,让人肉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我忽然发现,家乡的方言原来是那样朴素,那样实在,那样真诚,给人一种一言难尽的亲切感。我甚至开始在城市里用方言说话了。我把妻子喊成了媳妇娃子。百无聊赖时,我就说无球聊儿。要是碰到一个荒唐的人或一件荒唐的事,我会忿忿地说,扯卵蛋!说着说着,我还发现我的家乡方言非常有意思。它虽然土,虽然俗,但说起来带劲,有味,过瘾。

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心境中,我开始了 《酒疯子》 的写作。我决定抛弃普通话,完全用我的家乡方言来进行叙事。

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叙事语言的转换给我这篇小说带来了一系列的转换。动笔之前,我的构思已基本定型。因为叙事语言由普通话转换成了方言,所以原来建立在普通话之上的构思不得不推倒重来,否则就会与叙事语言不搭调,甚至格格不入。随之而转换的是叙事角度,我把原定的第三人称改成了第一人称。叙事角度转换本身并不是特别重要,在此之前我也多次尝试过第一人称叙事。重要的是,这回的第一人称叙事凭借的是方言,因此叙事立场也必须发生改变。以前,我虽然经常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并尽量用农民的口吻来展开乡村叙事,但叙事立场总也摆脱不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说到底还是一种精英立场,致使小说在叙事中出现许多裂缝和破绽,导致叙事无法进入到生活的深处。这一次,由于方言的介入,小说的叙事立场实现了根本性的转换,即从精英立场转到了民间立场。这个转换的意义太大了。

在我看来,精英立场和民间立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立场。从精英立场出发的叙事,突出的是精英意识;从民间立场出发的叙事,彰显的则是民间意趣。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叙事美学与叙事策略。简单地说,精英叙事强调的是有意义,而民间叙事追求的是有意思。有意义指的是有思想价值,有意思指的是有情调,有趣味,有美感。在 《酒疯子》 的原初构思中,我本想正面描述村长黄仁是怎样贪财和劫色的。到了动笔的时候,因为叙事立场的转换,我便突发奇想设计了一个酒疯子,让他借酒装疯,以毒攻毒,巧妙地把村长黄仁的鬼把戏重演一遍。这样一来,这篇小说就避免了直白,避免了沉闷,避免了一目了然,或者说有了悬念,有了幽默,有了曲里拐弯,换一句话说,就是有意思了。

3. 《姑嫂树》 的来历

我的小说差不多都是有生活原型的,纯粹的想象与虚构几乎没有。这篇 《姑嫂树》 也不例外,它是我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演绎而成的。故事的提供者是我的老师王先霈教授,他是著名文艺理论家,曾经担任过湖北省作家协会的主席。王老师是我的恩师,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关心着我的创作,不仅在思想和艺术上给了我许多有效的启迪与指导,而且还经常为我提供写作素材。

有一天,我打电话找王老师说点事。事说完,我正准备挂电话,王老师说,我给你讲两个故事,你可以写成小说。他先讲了一个外国的,说一个单身男子临死前特别想行一回房事,家人就找来了一个妓女,满足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愿望。然后这个男子就安然地走了。接下来,王老师又讲了一个国内的,讲一个已婚女人和一个未婚女子被两个流氓劫持到一个公园里,两个流氓要分别对她们进行强暴,当时是夜晚,又地处偏远,在反抗无效和求助无门的情况下,已婚女人对那个正要对未婚女子下手的流氓说,你放过她吧,要睡也来睡我,她一个黄花姑娘,你把她遭踏了,她今后怎么嫁人?那个流氓还没丧尽天良,听了已婚女人的央求居然起了恻隐之心,真的放过了未婚女子!这两个故事,我听了都很有感觉,当即对王老师表示了谢意。

后来,我先根据王老师提供的第一个故事写成了 《送一个光棍上天堂》,并很快在 《花城》 杂志上发表了。这一篇写得很顺利,因为我作品的情节、人物和立意与王老师提供的原始故事基本上是一致的,没有太多的加工与改造。不久,我又根据王老师讲的第二个故事开始创作 《姑嫂树》。

《姑嫂树》 的写作就没有第一篇那么简单了,它让我动了许多心思。原始故事中的那个已婚女子虽然很感人,但让读者受到感动之后却不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更有价值的思考。为了让这个故事更有意思,我想了好几个方案,最后决定在那个未婚女子身上做文章。我想,如果那个未婚女子早已不是什么黄花闺女,那么那个已婚女人的献身与挽救还有意义吗?经过这么一假设,我的眼睛和我的心不禁豁然一亮,构思一下子就从迷茫走向了明朗。与此同时,我还灵机一动将已婚女人和未婚女子的关系设计成了嫂子和姑子的关系,这一改变无疑对小说主题的表达与强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回过头来看,虽然小说 《姑嫂树》 与王老师提供的故事相差甚远,但原型故事对这篇小说的意义却是功不可没的,这一点只有作者心知肚明。小说写成后发在大型文学双月刊 《长城》 杂志上,位于短篇头条,发表之后广受好评。

4. 《侯己的汇款单》 与写作者的良心

《侯己的汇款单》 曾获首届蒲松龄全国短篇小说奖。后来,作为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评委之一的评论家王干先生,主编了一本 《华文2005 年最佳获奖小说》, 我的《侯己的汇款单》 也被收入其中。该书的编后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晓苏的 《侯己的汇款单》 对人的善恶冷静地铺陈,令人惊竦的同时忍不住去做有关良心意义的思考。”读到这句话,我似乎有点儿明白我这篇小说之所以获奖的原因了。我想,评委们一定是在我这篇作品中看到了一个写作者的良心。

事实上,我一直都是因为良心在写作。作家们在谈论写作的时候,往往都会涉及到为什么而写这样一个问题,有的说为人民而写,有的说为艺术而写,有的说为真理而写,答案丰富多彩。假如有人要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为良心而写。在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好多事情让我感到良心不安,于是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好像不写出来我的良心就永远无法安宁。

我经常在作品中拷问良心。就拿 《侯己的汇款单》 来说吧,我实际上写的就是一个良心被狗吃光了的故事。一个名叫侯己的老人,被不孝的儿子儿媳赶出来一个人生活。为了生活得好一点儿,他就只身外出打工,想挣点儿钱回来买一口铁锅,打一张木床,再缝一个枕头。“和儿子儿媳分家时,儿媳给他分了一口破锅,锅底有一条口子,每次煮饭都朝灶膛里渗水;分给他的那张床只有三条腿,他只好用几块砖支着,可睡在床上心里总不踏实,老担心床会歪倒;分家时没给他枕头,他每天晚上睡觉都用一个老南瓜垫在脖子下面,可那老南瓜太硬,挺得脖子疼。”侯己出去挖了两个月煤,终于挣到了五百块钱,他本来可以把钱带回家,但他害怕在路上被人偷了抢了,于是就自己给自己寄了一张汇款单。侯己没想到汇款单比他走得快,等他回到家时,汇款单已不幸落到了贪婪的儿媳手里。为了取到汇款,侯己不得不层层地托关系,找门路,送人情,还没把汇款取到手,那笔钱已有一半属于别人了。后来,当侯己千辛万苦取到钱时,可恶的儿媳却以与儿子离婚相威胁,把侯己剩下的一半钱全要去了。小说结束时,侯己只剩下了一张已经作废的汇款单,“汇款单皱巴巴的,侯己用手指轻轻地抚着它,想把它抚平,但抚了半天还是皱巴巴的,侯己就继续抚,抚着,抚着,两颗老泪突然落在了汇款单上。”可以坦率地说,这篇小说是我根据发生在我老家的一件真人真事写成的,侯己的原型事实上就是我的一位农村舅舅。在侯己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是那么自私、贪婪、无情,良心好像真的都被狗吃光了!那次回老家听到这个故事后,我的良心非常不安,很快就写下了这篇小说。写完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泪流满面。

我在这里反复突出良心这个关键词,并不是说只要有了良心就可以写出好的作品,只是为了强调良心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想,一个有良心的写作者不一定就能够写出好的作品,但一个没有良心的写作者是绝对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的。在我看来,好的作品必须是真诚的,必须进入普通人的基本情感领域,必须在关注人们的物质生存困境的同时关注人们的精神生存困境。一个写作者要写出这样的作品来,他必须具备爱心、同情心和悲悯之心。而我认为,具备爱心、同情心和悲悯之心的前提就是要有良心。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良心都没有了,那他还会有爱心、同情心和悲悯之心吗?

《侯己的汇款单》 中写到了三个铺子,药铺、杂货铺和剃头铺。一开始我把三个铺子的老板都写成了唯利是图的人,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其实就是这样。后来我把剃头铺老板改成了一个良心尚存的人,他给了侯己许多关心和帮助。我之所以这样改,是想通过这个人物表达我对良心的渴望与呼唤。当时我想,如果侯己身边连一个有良心的人都没有,那他还有什么理由活下去啊!

5. 《麦芽糖》对社会现实的介入

《麦芽糖》 荣获过第四届湖北文学奖。这篇小说与我以往的创作不大一样,它是一篇深度介入社会现实的作品。

当时,文坛上正流行私人化小说,有一种说法叫为自己的内心写作,强调个体感受和私人体验,主张书写和展示作者生命深处那些隐秘的情感诉求和幽暗的人性欲望。从文学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是没错的。但是,这个本来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写作主张,后来却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被一部分写作者误读了甚至歪曲了。他们过分地关心自我,迷恋自我,放大自我,好像写作完全是个人的事情,纯粹是个人的事情,与社会无关,与时代无关,与他人无关。结果,一股私人化写作的思潮在文坛上一下子泛滥开来,涌现出了许多小资作家,创作出了一大批展览私人生活宣泄个人欲望的作品。

而我认为,写作固然要尊重自己的内心,但更要关注他人的内心。我想,一个写作者个人的内心不管多么丰富,多么深刻,多么广大,但与那么多的他人的内心比起来,都是单调的,轻浅的,狭小的。所以,写作者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走进社会,走进时代,走进他人的内心。只有这样,写作者遮蔽的视野才有可能被打开,沉睡的良知才有可能被唤醒,这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在这个急剧转型的社会,在这个异常复杂的时代,人们的内心深处原来是多么的苦涩和不安!与此同时,一个写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于是就会抑制不住地为他人写点什么!《麦芽糖》 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在 《麦芽糖》 这篇小说中,我有意创造了麦芽糖这个核心意象,我想让它给人们苦涩的内心带来一点甜头。作品中的主人公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他在乡村靠熬麦芽糖和卖麦芽糖苦苦营生,陪着父亲,守着老婆,带着孩子,过着平平淡淡的农家生活。而他从前的三个同学却是个个都有作为,一个留学美国,还娶了一个金发碧眼的洋老婆,一个在省里当记者,拿着记者证四处采访,还有一个在县城开公司,腰缠万贯,财大气粗。但是,这三个同学虽然在异国他乡风光无限,可他们的父母却在农村老家备感孤独。与同学们比起来,我小说中的主人公越发显得没有出息了。然而,这个没有出息的人却能每天给他的父亲抓背扣痒。让人感到可悲的是,父亲一边享受着这份天伦之乐,却要一边埋怨自己的儿子没有出息!在这里,我着力展示了人们内心深处望子成龙的理想与儿孙绕膝的愿望的矛盾冲突,表达了我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凭吊和对古典家庭温情的呼唤。我希望我的这种写作能够让他人不安的内心稍微得到一丝宁静。

6. 《花被窝》 的人性立场

《花被窝》 发表于 《收获》2011 年第1 期, 随后被 《小说选刊》 和 《小说月报》 陆续转载,同年进入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后来获得第五届湖北文学奖,还被改编成话剧和广播剧。

这篇小说和我的许多小说一样,也有其生活原型。它来自于两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一对婆媳之间,媳妇原来对婆婆很不好,不仅恶言恶语,而且还克扣吃穿。后来媳妇有了外遇,因晒一床花被窝让婆婆发现了秘密,从此改变了婆媳关系。另一个故事发生在两个村妇之间,一个是少妇,三十出头,一个是老妇,七十好几了。她们之间本来没有故事,虽然同村,但从不来往。少妇很风流,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说老妇年轻时也风流过,并且出门与人约会时还扛一床花被窝。少妇从此与老妇亲近起来,平时一有空就去看望,逢年过节还送这送那。我觉得这两个故事很有意思,便将它们整合成了这篇 《花被窝》。

当下为数不少的写作者,大都站在两种立场上进行写作,一种是政治立场,一种是道德立场。从政治立场出发的写作,采取的主要是图解策略,积极配合主旋律;从道德立场出发的写作,往往喜欢跳出来说教,目的在于维护某种传统。在我看来,以上两种立场都不是纯正的文学立场。纯正的文学立场应该是人性立场。我的写作基本上都是从人性立场出发的,不太关心政治与道德,只想从人性深处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

小说写一个名叫秀水的农村留守少妇,与修电视接收器的李随在一个偶然机会发生了特殊关系。他们一次偷情不小心弄脏了花被窝,秀水洗了花被窝晾晒时被婆婆发现。事后秀水怀疑婆婆秦晚香发现了她的秘密,担心婆婆将这个秘密告诉外出打工的丈夫而毁了这个家。为了封住婆婆的口,秀水硬着头皮把被她早先赶出去独居的婆婆接回来与自己同住。因为一床花被窝,原来糟糕的婆媳关系突然得到改善。

不过,秀水只是表面上对婆婆殷勤周到,内心却是极不情愿。后来,秀水偶然听说婆婆年轻时候也有相好,并且约会时还扛一床花被窝。这个发现让秀水一下子把婆婆当成了自己的知己,一种莫可名状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又是因为花被窝,婆媳两人终于心心相映,实现了真正的理解与沟通。

《小说选刊》 转载这篇小说时评论说:“一床热烈而浪漫的花被窝,象征了人性中复杂难解而又微妙美好的一面。”事实上,我这个作品要探求的正是人性的奥秘。人性是一个复杂的、幽暗的、诡秘的、矛盾的深潭,其中蕴藏着无限的风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就应该勇敢而大胆地到那个人性的深潭之中去探险揽胜。 《花被窝》 主要探讨了人性之中的性爱问题。性爱,包括偷情,都是人性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欲望,从人性的立场来看,它本身并没有美丑之分,只有动机上的善恶之别。如果发自于恶,它可能结出罪恶的丑之果;如果发自于善,它则可能开出善良的美之花。秀水的出墙和婆婆的越轨,显然都与恶无关,所以给人与人之间带来了同情、理解、宽恕、包容等诸多的正能量。很显然,我通过一床花被窝,对传统的道德和伦理进行了不露声色的解构,极力地张扬了人性。

7. 《回忆一双绣花鞋》 的主题创新

《回忆一双绣花鞋》 首发于《钟山》 2012 年第6 期, 《小说月报》 2013 年第2期转载,获得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评委会在评价这篇小说时,认为作品在主题的提炼上有重大创新,它揭示了某些反面生活的正面价值,打捞了那些消极故事的积极意义。

小说写的是一对乡村老年夫妻共同回忆一双绣花鞋的故事。丈夫叫温九,妻子叫金菊。这双绣花鞋,是一个神秘的女人在二十二年前送给温九的。金菊当时就断定送绣花鞋的女人是温九的相好,却又一时猜不出是谁。她要温九老实交代,温九却死活不说。为此,夫妻俩闹得不可开交,还把当年的妇女主任秋红找来调解。秋红也要求温九说出送鞋的是谁,可温九仍然守口如瓶。然而,温九给了金菊一个承诺。他说,等我满了七十岁,我就把送绣花鞋的人告诉你。因为这个承诺,金菊等了二十二年。由于有悬念,有疑团,有盼头,所以金菊在这二十二年的等待中,过得很兴奋,很充实,很精神。在温九过完七十大寿的第二天,他终于把谜底告诉了金菊。原来,送绣花鞋的居然是妇女主任秋红。因为岁月的洗礼,因为情感的沉淀,因为人性的复杂与多元,即使秘密揭开之后,金菊对秋红也失去了恨意,对温九更是在原谅中还暗含了一丝欣赏。昔日的风流与浪漫,经过时空的珍藏与发酵,最终也能化为甘醇的美酒,让人陶醉。

文学评论家李遇春教授在评论这篇小说时指出,一个民间日常生活故事,经晓苏讲出来后,读者虽然无法理喻什么微言大义,比如传统道德叙事视野中的伦理重建主题,比如现代启蒙叙事视野中的文化批判主题,但却能领悟到民间底层视野超越了宏大叙事模式的生命况味。这对民间乡村老夫妻之间一辈子相濡以沫的温情,虽然少不了争吵和斗气,但彼此的忍让、宽容和接纳,正好凸显了民间话语超越宏大叙事的力量。温九的回忆是有意思的人生回忆,没有意思的回忆是不值得回忆的,那样的人生也是没有意思的人生。他从民间化叙事的角度阐述了 《回忆一双绣花鞋》的创新意蕴。

文学评论家夏元明教授也发现了此作主题的新意。他说,温九年轻时的一段情事,一直等到二十二年后才真相大白,而其间所有的回忆、讲述,贯穿的都是温九和金菊的日常生活细节,并且是充满情爱和情趣的幸福细节。似乎金菊几十年如一日,同温九相濡以沫,恩恩爱爱,都是为了等待终于有一天温九会告诉她那位送鞋的人到底是谁。一个偷情的故事在岁月的推移中,竟然演变为夫妻二人的一个盛大的节日,一个仪式,一个庆典!小说写绣花鞋的秘密在其次,重点却是借揭穿这个秘密来写温九夫妻几十年的幸福生活。

8.关于短篇小说文体

我写过长篇小说,写过中篇小说,但写的最多的是短篇小说。从1985 年发表短篇小说 《楼上楼下》至今,三十年来,我一共发表短篇小说近三百篇。显而易见,我更喜欢短篇小说这种文体。

在我看来,短篇小说是一种十分迷人的文体。假如说长篇小说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八旬老妪,中篇小说是一位风情万种的半百徐娘,那短篇小说就是一位三十刚出头的少妇。它表面上静如止水,风平浪静,欲说还休,实际上动若脱兔,暗流汹涌,思接千载。

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篇小说,或者是短篇小说,它们都属于叙事文体。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叙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叙之事,二是事之叙。叙之事指的是叙事内容,即我们常常所说的故事;事之叙指的是叙事形式,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叙事策略,包括叙事立场、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叙事语言,还有叙事美学。长中短三种文体的小说,虽然都离不开叙之事和事之叙这两个基本元素,但由于它们各自的体格不同,所以在叙事上也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态。

作为八旬老妪,长篇小说的叙之事便是她丰富的、纷繁的、曲折的阅历,其事之叙通常采取追忆的形式。她因为饱经风霜,所以倚老卖老,叙述的时候不急不躁,一张一弛,时纵时横,显示出宏大而厚重的叙事风貌。这种叙事一般带有明显的线型特征,我把这一形态称为线型叙事。作为半百徐娘,中篇小说的叙之事即是她鲜活的、独特的、复杂的状态,其事之叙大多运用坦陈的形式。她因为风情万种,所以别开生面,叙述的时候搔首弄姿,直言不讳,口若悬河,显示出热烈而酣畅的叙事特点。这种叙事一般带有鲜明的面状特征,我把这一形态称为面状叙事。

作为三十刚出头的少妇,短篇小说的叙之事往往不太长,不太大,也不太完整,甚至不太确定。要么是故事的一个侧面,要么是故事的一个倒影,要么是故事的一个回声。我把这些故事层面的因素称之为可能。短篇小说所要叙述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故事的各种可能性。与此相适应,短篇小说的事之叙主要选择了暗示的形式。这种叙事策略与少妇身份密切相关。因为她是闷骚型的,所以含而不露,即便是欲念丛生,激情万丈,心旌摇荡,也要尽量克制,努力隐藏,使劲遮盖。叙述的时候,经常运用隐喻和象征,言此意彼,声东击西,闪烁其辞,模棱两可,欲言又止,似是而非,雾里看花,半明半昧,犹抱琵琶半遮面,显示出混沌而暧昧的叙事格调。这种叙事显而易见带有点式特征,我把这一形态称为点式叙事。与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比起来,短篇小说这一文体更加难以驾驭。

首先,短篇小说是一种限制性叙事。长篇小说的叙事是线型的,线是自由的,可直可曲,可缠可绕,可松可紧,收放随心,无拘无束。中篇小说的叙事是面状的,面是敞开的,可宽可窄,可明可暗,可实可虚,铺展任意,游刃有余。短篇小说的叙事却不同,它是点式的,所有叙事只能在这个规定的点上进行并完成。所以说,它是一种限制性叙事。短篇小说的写作,实际上就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其难度不言而喻。唯其如此,它才更需要作家的智慧与才华。作家只有选择到一个巧妙的角度,设置好一个特定的时空,他的叙事才可能获得成功。

其次,短篇小说是一种可能性叙事。长篇小说的叙事重点是阅历,或者叫历史,处于过去完成时态,属于必然性叙事。中篇小说的叙事重点是状态,或者叫现实,处于现在进行时态,属于当然性叙事。短篇小说叙述的重点则是各种各样的可能,或者是走势,或者是方向,或者是念头,处于将来发展时态,属于或然性叙事。或然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我把或然性叙事又称为可能性叙事。短篇小说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为了完成这一重任,作家在写作短篇小说时,必须要开放。观念要开放,故事要开放,结构要开放,语言要开放,主题更要开放。只有这样,可能性叙事才能成为可能。

另外,短篇小说是一种意思性叙事。在前面,我曾经把小说分为有意思和有意义两种。长篇小说重在对历史规律的思考与总结,力图打捞历史的意义。中篇小说重在对社会现实的展示与分析,力求发现社会的意义。短篇小说则特别关注那些被正统历史和主流社会所有意或无意忽略与遮蔽的存在,有时是生活的一个暗角,有时是人性的一道裂缝,有时是晴空的一声霹雳,有时是雨天的一抹阳光。这些都是有意思的存在。短篇小说的责任,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将这些处于沉睡状态的意思唤醒并激活,让情调和趣味展翅飞翔。

以上从八个侧面谈了我的小说写作,但愿能为语文老师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我的老师们 篇3

入小学一年级,是一位姓徐的老师教导,当时觉得她颇高大,现在想来却是身材小巧的。对老师的尊重和敬仰似乎是无条件的,或许是上千年来“师道”无形的遗传,以至有别班的小朋友指出那老师外形上一项不足的时候,我气得几乎要昏过去,深觉受了伤害。我们自始至终不知道老师的名字,打听老师的名字便像是亵渎了,然而那名字又有一种奇怪的吸引力,像是很神圣的秘密。她对我们是至高无上的,即便是平常的一句话,在我们也成了不可违抗的圣旨。在她当着众人嘲笑我一个习惯性的不良动作时,我的伤心是不可言喻的。长大以后,我深知她一无恶意,可是当时,我对她却起了一种畏惧的心理,再不敢去亲近,不敢爱她了。每天早上,我们都在老师的带领下,排队站在街心花园里进行升旗仪式。庄严的国歌奏响了,国旗徐徐上升,忽然从人行道上飞跑来一个小女孩,扑在徐老师身上,大叫“妈妈”。徐老师的脸一下子红起来,要笑又忍住了,别着头,看也不敢看孩子一眼。以后的日子里,随着我一次又一次地回想起这个情节,老师一次比一次显得年轻起来,于是,那对我不经意的伤害也逐渐变得可以原谅了。

升上二年级时,换了一位张老师。她的名字一上来就赫赫然地印在我们的作业本上。大概是因为我们长大了一点,老师的名字引不起更多的神秘感。现在回想,她是颇不漂亮的。然而,小学生对老师,就好比孩子对妈妈一样,从不会想到“漂亮”或“不漂亮”。老师就是老师,至多再有个名字,便完了。她是一个能干的老师。自从她来了我们班,我们班便在卫生、纪律、墙报等等方面跃为先进,得来一些奖状。而且她是那么活泼,永远令我们感到亲切。不久,我们满九岁了,要建队了。选举中队干部时,我无限委屈地被这位老师武断地拉了下来,虽然,我得了满票,却要让位给一个只得了零票的女生。至今也不能彻底明白,那位女生为何如此不得人心。只记得她乖巧过人,颇得老师器重,抑或正因为如此而引起的逆反心理吧!当时群情激愤,事情很难收场,张老师只得把所有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间小办公室里开会。这待遇不是每个人可以企望得到的,参加会议的同学自有一种荣誉感和责任心,认识到应以大局为重,与老师同心同德。事情过去了,可对老师的失望却永远不能消除地存在了心里。

在我们那个年纪,对老师的要求近乎是苛刻的,老师永远不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出现,而总是真理、公正、正义、觉悟的化身。我们的问题,永远期待着在老师那里得到解决和回答,如果得不到,便愤怒透顶。然而,事实上却常常得不到。因此,某一位老师扯了某一位队员的红领巾,某一位老师与某一位老师颇不严肃的调笑,某一位老师错怪了某一位学生,某一位老师春游时带了三个荷包蛋而不是两个,到了小学开展“文化大革命”时,全成了大字报上要命的内容。文理不甚通顺的大字报雪片似的向各位老师扑面而去。

从此,一个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的时代开始了。

事情果真是这么奇怪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乱哄哄地进了中学以后,第一次见到老师,无冤无仇的,我便给了他一个下马威。那老师好好地来问我:“叫什么名字?”我不但不回答,还朝他翻眼。至今也说不明白是什么东西在作祟。总之,从那一天起,我与老师间便开始了一场莫名其妙却又针锋相对的角斗。

一次开大会,因为没有呼口号,严格地说是没有扬起胳膊,老师便请来工宣队当众呵斥,骂出许多不堪入耳令人生疑的话,骂完之后扬长而去,不负任何责任。老师的表情甚是微妙,并无笑容,却掩不住得意,他知道自己是不能这样羞辱学生的,而工宣队能。我们则明白,是无法向工宣隊要求澄清道歉的,只能找老师。当我们和这位老师面对面地坐下来的时候,才发觉彼此都是那么孤独无助。

后来,就到了林彪搞一级战备的日子里。我们正在乡下参加“三秋”,这会儿就决定不返上海继续在乡下坚持战备。当时,我在学校小分队里拉手风琴,我是不情愿在小分队的,因为我在班上有个极要好的同学,假如我们不能在一起生活,农村的日子对我们将是不堪忍受的。负责小分队的一位江老师居然答应我白天在小分队活动,晚上派人送我回班级所在的生产队睡觉。他从不曾爽约,即使实在派不出人,他也要自己亲自送我。到了战备的那一刻,大家想家的情绪便不可抑制地强烈起来,并且伴随着一种深深的绝望,那家像是再也回不去了,我总是哭了又哭。永远不会忘记,在这个绝望的时刻,江老师借口修理手风琴,让我回上海三天,我一个人提着沉重的手风琴,回到了家。家里只有老保姆带着年仅五岁的弟弟,爸爸、妈妈、姐姐和我的床全揭了起来,露出棕绳绑的床绷,一派凄凉。可是后方尚在,心里毕竟安稳了许多。三天之后,我如期回到乡下,下了长途汽车,我径直去了小分队。

我们和老师一起度过了“战备疏散”的三个月,他和我们一起步行十几里买大饼油条解馋,和我们一起用酱油拌粥下饭。有一次,我看见他在对着墙角擤鼻涕,居然也没觉到太多的失望。有时高兴起来,我们就直呼他的名字,他也很自然地答应。而另有一些时候,我们却极其庄重地唤作“江先生”,尽管“师道”已经彻底粉碎。

三年中学,就这么吵吵嚷嚷、哭哭笑笑地过来了,迎接了“一片红”的插队落户。我的插队“喜报”,就是这位江老师来贴的,我不在家,当时没碰上。之后,也没有机会再碰上过他,心里便越来越觉得他那次是来告别的。

与老师日益增长的接近中,老师越来越向我们显示出一个普通人的素质,于是便令人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失望,然而,随着这失望,“老师”的形象却也日益真切起来。当我长到也应为人师表的年纪,方才感到,做个老师是极难极难的,而我们对老师的要求也不甚公正。老师亦是人,也有人之常情,对老师的尊重,首先是对人的尊重。或许把“师道”合并于“人道”,事情倒会简单许多。

我的老师们作文 篇4

感谢我的语文老师――张老师。是她,手把手教会了我们怎么握笔写字,是她,让我们知道了每个字正确的发音,又是她,不厌其烦地教我们怎么写好一篇作文……她会很有耐心地和我们一起进入学习,当我们问题答错的时候,她不会批评我们,用一个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帮我们解答。这样既培养了我们积极发言的兴趣,又教会了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开拓了我们的思路。

我从小就喜欢打字,所以张老师经常教导我要发挥自己的特长,经常主动帮助同学们完成电子稿优秀作品的输入。我觉得老师教给了我锻炼自己的好办法,我的打字速度越来越快,我参加过西安市小学生打字比赛取得立第二名的好成绩呢!不仅如此,我更是体会到了帮助同学的快乐。

我也感谢我的数学老师――车老师。我很喜欢数学,成绩差不多,可是我又很浮躁。记得有一次考试,小数点点错位置了,结果与一百分无缘。但是车老师,用亲切的语气告诉我做每一件事都要认真、细心。从这以后,我慢慢改好了“粗心大意病”,上学期我就得了满分呢。

我还要感谢我的英语老师――崔老师。她有趣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大家都喜欢上了英语;她标准的口语发音,给我们的口语打下了良好基础;我要努力学好英语,想和国外的人对话呢。说说我的学校,我的老师,我的家乡,我的……

我的老师们作文 篇5

我在家里拿出一张紫色的卡纸。首先对折,然后在封面的左上角贴了一个红色的蝴蝶结,非常鲜艳,这是我从巧克力的包装盒上拆下来的。爸爸用彩笔在封面中间写了几个大字——9·10教师节。我在贺卡的里面画了很多五颜六色的小花儿,并且写了一句祝福的话,最后还签了我的名字。

老师就像点燃的蜡烛,燃烧自己,把光和热奉献给了我们;老师还像阳光和雨露,温暖和滋润着我们,我们就是那花园里怒放的小花朵……

第二天,我把亲手做的贺卡送给老师,并对老师说:“祝您节日快乐!”老师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 我的老师们五年级作文

★ 老师老师作文750字

★ 我的老师们写人作文

★ 我的老师们作文600字初三

★ 我的新老师们作文1000字

★ 我能高中优秀作文750字

★ 我最喜欢的人高中作文750字

★ 人生高一作文750字

★ 窗外作文高一750字

最想念的老师们作文 篇6

这个寒假有点长。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的假期超长,我很想念我的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窦老师。

窦老师是个风趣幽默的老师,她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戴着一副红框眼镜,笑起来的时候,眼睛会变成一条线。她有一头乌黑浓密的短发,使她整个人看起来很有精神。

记得一年级的时候,窦老师几乎每天都给我们讲有趣的故事。在我们吃点心、晚阅读时,都能听到窦老师绘声绘色讲故事的声音。窦老师的大脑袋里装的.故事很多很多,有《小狗的小房子》《歪脑袋木头桩》,还有《孙悟空大闹天宫》……她讲故事时很投入,很有感情,有时讲到感人的情节时,声音会变小,还会流眼泪;讲到气愤的情节时,嗓门会不由自主提到最大;讲到开心的地方时,还会忍不住和我们一起哈哈大笑。

窦老师平时对我们要求也很严格,只要发现我们上课不认真听讲,她会狠狠地批评教育我们,直到我们认识到错误为止。当然,当我们表现很好时,她也会狠狠地表扬我们,给我们奖励,鼓励我们继续加油。这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豆子”老师。

我还想见到对我们严格要求的数学马老师,因为我知道马老师的严格要求是为了我们学得更好;我也想见到美丽温柔的英语徐老师,生活中对我们无微不至照顾的吕老师,还有……因为这些老师,才让我在学校开心地学习。

谁摘走孩子们和老师们的果子 篇7

一、是谁摘走了孩子们的果子?

(一)老师把孩子的果子摘走了

我们不难看到,有的老师害怕孩子在现场说不出预想的答案或者做不出预想的动作,于是在事前就把结果或者动作告诉孩子。由于没有了神秘感,孩子失去兴奋感和热情,活动味同嚼腊;还有的活动在结束或者操作部分,原本孩子该收拾玩具、材料、卡片等,被辛勤的老师代劳。教育倡导完整性和全面性,我们总在关注孩子的认知经验而忽略习惯的养成,活动显得有头无尾;还有的活动老师都没有搞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提供一大堆材料让孩子无所适从。任何活动都要讲究有序性,只有有序的操作才会培养清晰的逻辑与思维;还有的老师性子急,原本可以等待孩子看、听、说的问题,却因老师性急地帮着孩子做了……就是这样一双双无形的手,悄悄摘下果子放进孩子的篮子里。孩子们缺少亲自跳起来摘的努力,即使拿着老师给的果子,也没有了那些成功与兴奋。

老师为什么要摘走孩子的果子?归结起来,有这样一些原因。第一,不放心,怕出错。这个画面孩子能看懂吗?这个动作他们会做吗?这些数他会点吗?因为缺乏活动的掌控能力,缺乏收放自如的能力,老师代替了孩子。这是基本功不扎实的表现。第二,意识不到位,观念守旧。老师站在孩子面前就是一个权威,整个活动掌控在老师手中,活动时间可以任意被老师支配。在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中,老师只能占全部活动的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大部分的时间被老师占用,孩子哪有时间去操作,没有亲自尝试与操作,他能收获吗?第三,目标是空的,也就是说果子是假的,像皇帝的新衣。那些目标只是一个概念,一段文字的描述,并没有实质的指导意义。因为在活动中,老师把目标设置在幼儿的现在发展区,而不是潜在发展区。一个活动下来,会的孩子本来就会,不会的孩子们仍然还是不会。孩子的手是空的。

虽然我们让孩子看了,但未必看到了,即使看到了,也未必看懂了。虽然我们让孩子听了,但未必听到了,即使听到,也未必听懂了。

(二)果子被发展速度快的孩子摘走了

正如北师大的教授钱志亮提出的:由于遗传因素,很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落后于别人。每个班上都有发展速度快的孩子,当然也就有发展速度慢的孩子。老师给孩子们准备好的果子,一不小心,被这些发展速度快的孩子摘走了。

“观察一张图片,像什么?”说得最快的是那些聪明的孩子,发展慢的孩子还没有看清楚就被老师翻到了下一页。老师说:“你们发现了什么?”聪明的孩子举手最快,发现了“小兔、小猫”,老师说还发现了什么,发展速度较慢的孩子才看到小兔和小猫,举手说:“小兔、小猫。”老师说:“别人已经说过了,要说得和别人不一样。”发展速度较慢的孩子因为那个聪明的孩子发现太早而自己发现太迟,倍受打击,接下来就没有了继续举手发言的勇气。很多这样的机会被发展快的孩子夺走了,原本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的果子,不经意被发展快的孩子摘走啦。

为什么这样的果子会被发展快的孩子摘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活动过程中,因为老师“追求圆满”、“追求心中的答案”、“强调榜样的作用”、“追求表象的成功”,而把机会给了能干聪明的孩子;二是发展快的孩子主动争取到的机会。这些孩子眼疾手快,观察能力强,表达能力强,思维速度快,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会比其他孩子提前找到答案。三是设计的目标高度有些就是为能干的孩子准备的。

二、怎么样让孩子跳起来摘属于自己的果子?

上海的一所实验幼儿园曾经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做过一个摘果子的模拟游戏,孩子们各自挎着篮子,在教师的指导下,跳起来采摘挂在树上的各种各样的果子,他们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的那种愉悦是难以用语言来描绘的。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摘果子的权利还给孩子,帮助孩子去摘果子。

首先,让孩子在问题中学习。正确和完美的展示和示范并不一定是最效的,而指导孩子去发现问题和自我纠错,才是最能帮助孩子成长的。我们要分析幼儿的现在发展区,了解他们的潜在发展区,制定适中的目标,提供各种手段,设置问题、制造障碍、暴露问题、不回避问题,鼓励幼儿在问题中学习。

其次,减弱榜样作用,采用木桶效应,关注最短的那块木板,不落下一个孩子。我们常被“榜样”掩盖事实,一叶障目,领头羊的作用固然很大,但在幼儿时期,未必就是最有效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的自信心、挫折感都属于萌芽期,心理情绪慢慢形成。依赖榜样的作用滋长的是部分孩子的自信心,而打击的是更多孩子的热情与积极性。关注落后的孩子,帮助最短那块木板,反而让更多的孩子获得自信,让他们去自我纠错自我检视,而最短的木板在老师的关注下也会获得成功与自信。

三、老师们的果子又被谁摘走了?

这次点评活动,我也在反思自己:谁又摘走了属于老师们的果子?

在评比活动课、教学公开课或者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管理者希望每个教师都能把最好的水平发挥出来,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感。在这个指导过程中,管理者有时也是操之过急,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强加给老师们,有的老师甚至还没有完全理解活动的步骤为什么这样调整。管理者没有去关注每个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有的设计调整是超越了老师的理解和能力的,所以有的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难免收不到满意的效果。

对发展速度慢的老师没有给予更多的机会,所以即使他们工作很多年后,水平和状态也许进步都不是很大。

我们需要做怎样的调整呢?帮助每位教师去摘果子。经常给更多教师组织公开教学的机会。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尝试让老师先说说设计每个环节的理由,自我检视问题,再与教师一起分析问题,寻找有效的策略。多观察分析老师的特点,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鼓励胆小的教师形成自信;鼓励胆大的教师加快发展的脚步。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一起共勉:做一个有颜色的人——做本色的人,办角色的事,干特色的活。

本色——真实。教学活动过程力求真实,特别是对外开放时的活动,看到真实的教师和孩子。

角色——定位准确。什么时候和幼儿是朋友,什么时候是老师。要富有童心童趣,不能包办代替孩子的事,不能随意剥夺孩子自主发现与学习的权利。

初中的老师们作文 篇8

同学们都认为英语课是又重要又无聊的。于是,就边玩边听。这一来可惹怒了英语老师,老师只好对我们凶点。

马老师是“严厉”的凶。比如有一次,马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可我们玩的玩,说的说。这可把马老师气坏了:她猛地拍了一下讲桌,我们都被吓了一跳。她接着说:“你们不认真听讲,还又玩又说!”马老师神情严肃,嘴撇着,眼神中暗藏着一股杀气。顿时,全班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她又说:“张培楠、安萨尔——还说!站到后面把课文抄一百遍,去!”马老师的脸气得通红通红的。从那以后,没人再敢无理打闹或说话了。

李老师则是“温柔”的凶。比如有一次,我们在下面聊得热火朝天,可李老师却只温柔地说了几句。她面带微笑,好像毫不在乎。可当同学们的声音盖过了了李老师的声音时,她有点慌张了,说:“你们都别说啦!”同学们根本听不到她在说啥,继续玩、说。就这样一堂一堂的英语课就过去了,李老师也依旧“温柔”的凶下去。

我的老师们谢谢你们作文 篇9

我觉得其实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有三个很好很好的老师.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前世修来的福.我从来都没有跟你们说过谢谢,但是今天,请允许我在这里向你们说声,老师,你们辛苦了.真的谢谢你们.

我是一个不乖的孩子.总是让别人为我操心.自从进了初中以来,我就让我的老班担心.其实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对不起他.以前,我总是很恨他,我恨他把我唯一的友谊都给打破,我恨他总是那么的针对我,我恨他只对成绩好的同学好.我曾经很不尊敬他.老班,你知道我多后悔吗?我真的知道错了.在你对我说,叫我要好好的听话,叫我要好好的学习的那一刻我真的后悔了.你对我很好很好,我象个大傻瓜.怎么现在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我不知道现在醒悟算不算晚,我只是想对我的老班说。谢谢你.谢谢你.请你原谅我.一定要原谅我.我只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而已.以后我会乖乖听话,我也会好好学习,我一定不会让你再为我担心和失望了.

如果可以,我想叫你一声,建哥.你不就象我们的哥哥吗?给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温暖.我最最最亲爱的建哥,谢谢你.

杨老师.虽然你变了.但是我还是很感谢你,感谢你为我,为我们大家所付出的那一切.其实我知道.不管你做什么.不管你对我们怎么样,你总是为了我们大家好.。走过杨老师的窗前,他依旧忙碌着,备课,改作业,辅导学生。他对工作永远那么执着与热爱,不曾因为我们偶尔的调皮而改变,在他身上我们懂的了宽容,懂得了信仰与追求。杨老师,请相信我们,三年的`耕耘一定换来丰硕的果实,芬芳的桃李一定开遍祖国大地。

我会一辈子记得曾经你给过我的教育.我以后都不会让你失望了,我不再是以前那个我了,不再是那个只学文不学理的那个我了.老师,请接受我的道歉和感谢.你永远都是我们最最最敬爱的那个杨老师

平易近人,满面春风。“The schoolmates, knew everybody is very happy,believed we can become the friend!”(同学们,认识大家很高兴,相信我们会成为朋友!)张老师那纯正清晰的口语让我们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你总是带着那张微笑的脸来把知识灌输给我们.虽然和你没有太多的接触.但是我还是能明白你对我们的好,你不是我们的班主任.可是你对我们所付出的太多太多了.你甚至没有太多精力去放在你的那个班上.老师.真的,你太伟大了,我们大家会永远记得你的.

上一篇: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动员讲话下一篇:《边城》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