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心得感受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长心得感受(精选9篇)

学长心得感受 篇1

本次我们小组非常有幸的采访到了 学长,通过本次采访和跟学长的交流,我门学会了很多,也明白了大学生活该怎样度过才是最有意义的最有色彩的,让我们收获颇丰。

本次学长访谈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对今后的大学生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上树立一个符合自己能力的目标,我觉得这次学长访谈非常符合我们现在的大学状态。

大学的第一个寒假相对于以往我们度过的假期而言无疑是清闲的,笔头上的作业几乎没有,时间更多的是交给我们自己去分配。以往,假期的实践活动虽然学校有安排,但从不进行硬性要求,再加上课业负担较重,这类活动便自然的被舍去或是敷衍了事。自从上了大学以后,我从各个途径了解到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对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充满了期待,并盼望从此活动中得到些书本上的不到的知识。很高兴第一次实践活动就是访谈已毕业并参加工作的学长,从访谈中,我可以了解到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成长道路,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从而增强自我责任感,激发学习原动 力,更加珍惜大学生活,进而树立前瞻意识,建立规划职业生涯的观念,指导自己学习、实践。而这些往往是大学生活中很难了解到的,因此这次活动对于我而言意义重大。

此次采访的对象是班的。已经从毕业并参加工作五年的她,现在工作在中国文联担任行政管理的工作。学姐人长得很漂亮,但看上去却有些许憔悴,询问过后才得知是因为工作过于繁忙,导致休息不足。北京是社会生活节奏很快的一个都市,也许作为学生的我们还无法体会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但大街上奔走的人们却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这个社会繁华背后的忙碌。学姐告诉我们,学校和社会是全然不同的两个圈子,毕业生们需要很强的适应能力,才能马上适应社会,在社会上有自己的落脚点。其实每一次升学都是一次改变,每一次改变也都需要适应,我们在学校应该注重培养自己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之后很快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个人位置、和生活的转变。在谈话中,学姐一直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也感叹学校中课业学时的繁多。她说在工作中运用最多的是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对于我们而言是尤其应该认真对待并完成的。实践能力在书本上学不到,只能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相对于书本知识而言,实践知识来的更实际并不会遗忘,但实践活动的机会却少了很多。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只依靠学校的安排,更需要自主的去找机会进行实践活动。学姐在她的学生时代是党员和班委,这给了她人际交际锻炼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凭借着此能力她在工作中和同事的关系很融洽,并得到了领导的重视,从而得到了晋升。自古以来,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事业的成与败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以前在学校每个人都是在做相同的事——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扮演相同的角色——学生。但在工作中则相反,工作中每个人的任务和身份都不同,一个单位或企业只干一件或几件大事,而这每件大事都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团队中的每个人分摊的工作各不相同,每个人都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来帮助团队完成任务,只有具有齐心协力的团队意识和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才能敲开成功的大门。这就需要人际交往能力,如果团队内部出现关系危机,那么任务自然就很难完成。由此看来,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也是我们在学校急需培养的一大能力。

学长心得感受 篇2

我想, 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潜力得不到挖掘,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就要大打折扣。面对这种情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有责任及时扭转,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阐述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因此, 如何活跃课堂气氛, 如何取舍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就成为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于是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些尝试。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

叶澜教授认为, 要从生命的高度,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既是教师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也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认为, 我们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状态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 做到眼中有学生。比如在讲《无声的中国》时不能老一味传统地讲背景, 讲《野草》, 讲鲁迅在文中所表现的批判精神, 结果学生云里雾里, 不知所云。鲁迅是我国文坛的泰斗, 思想深刻复杂, 不同一般。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特点和心理特点, 以便在教育教学中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中学生生命成长的特点, 找到课文中作家的生命和学生生命之间的契合点, 找到课文提出的命题和学生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问题之间的契合点, 这样, 才可能做到心灵的交流, 达到“会心”, 而且由“会心”而“回心”, 影响学生心灵的成长。所以, 我在教《无声的中国》这一课文时, 将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体会如何通过自己的演讲稿和演讲技巧来征服听众。一节演讲课上下来, 学生兴趣很浓, 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演讲水平得到了提高, 不少学生都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走上讲台进行演讲。我想, 这节课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受益匪浅的, 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了基础。

二、以“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原则,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而进行的, 是为适应社会需要进行的。语文的课程改革当然不例外, 那么,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也要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现在的中学生写一张请假条不知道格式, 拿到一份说明书却读不懂, 课堂上要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竟无话可讲。这样的学生虽然能考得高分, 但是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 他们是不合格的。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 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 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记得在教《西安这座城》时, 在简单分析完了课文后, 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假如你作为你家乡这座城市的代表, 要向来访的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 你准备怎么说, 请你写一篇稿子。几天过后收获来了, 我专门用一节课请那些写得好的学生上台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我想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抓住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 同时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语文教育应紧扣课文本身的教育因素, 又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还要注意这种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目前学生所面临的语言文字环境可以说是“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招牌”“无错不成广告”, 连电台电视台里的不少主持人也常常读错字!但这恰好为训练学生辨字正音的明目聪耳提供了生活化、社会化的“语文试题”。如果引导得法, 学生也就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了生活天地。

三、以“课堂多提问”为手段, 给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语文教学一定是平等、开放、主体、互动的教学, 师生要获得彼此的信任和心理安全环境, 在这样的情境下师生双方一定是真诚的、深入的交流和探求, 彼此获得认识、情感和人格的发展与提升。这样的课堂必然表现为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 更表现出课堂的开放性。在开放性的交流中, 师生双方互为依存, 互惠共生, 在“对话场”中彼此积极介入, 信息多向传递、交互影响, 不断实现信息能量的放大、增生, 在互动中智慧的分享和碰撞必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以课堂教学应顺应学生的兴趣趋向展开教学, 不断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如对学生持支持的态度, 在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和体态用语学生都比较受欢迎, 学生感受到的是老师期待、信任和鼓舞,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满怀信心地去学习、去思考。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把握学生的需要, 及时补充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适度的补充和拓展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总之, 语文不是一个封闭的知识体系, 而是一个浩瀚的、涌动着活力的大海, 而学生就是大海里一条条活泼的游鱼。大海包容生命, 营养生命, 呵护生命, 让每一个生命都自由成长。语文教育就是要促进生命的成长。

学长心得感受 篇3

回顾教学实景,刘老师的语言优美,极富吸引力。一句“Can you understand it?”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整个课堂令人陶醉,很享受。总之,整节课以及他的讲座将一个优秀教师的各方面素质淋漓尽致的展示了出来。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总结到一下几点:

首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高效的组织课堂。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课堂也交给了学生,从教师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独立学习转向合作学习,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1)课前准备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我们在备课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老师自己备,同时也可要求学生参与。如我们在准备教具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尽可能做到自己手里有什么,学生手中有什么。比如在教26个字母时,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自己制作一些字母卡片;在教 0--10的数字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电话号码、门牌号、邮编等卡片。(2)导入新课阶段。可以通过值日报告来导入,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口语,一方面训练其他学生的听力。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每天如此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如果教师能增加一些新花样,变换一下方式的话,如小竞赛、讲故事、做游戏等,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保持集中。(3)练习中,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不但要学生动口,而且还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表情、甚至可以把教室当作舞台让学生去表演。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情景下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其次,深刻理解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衡量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第一步,让学生自主预习,独立思考,制定目标和任务。让小组长组织其组员完成预习任务,做有准备的讨论交流,这样才可能是高质量的交流。有疑难问题的进行合作,共同解决。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能进行合作学习,学习将流于形式。

第二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的,老师先教会组长,组长辅导组员,这样兵教兵的做法,让学生学起来更带劲。

第三步,老师只管那些小组中融不进去的,辅导他们,这样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高效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离开老师。总之,课堂是学生交流与展示的过程,不是老师“现蒸现卖”。

再次,课件方面。看完了刘老师对课件的设计,我也是感触颇深。1.用退出的动作设置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氣氛一下子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敏捷了,课堂的节奏也加快了。2.用视频中的画面教授单词更形象生动,学生容易理解,也省去好多用语言解释的麻烦,甚至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异国文化的风情。3.课件中的图片可选择自己和学生熟悉的人物和环境,课堂内容真实,让学生感觉亲切,容易产生极大的乐趣。

第四,充分灵活地运用好语言的魅力。英语作为一门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学科,它有它自己的词汇、语音和语法规则。但是对于有些连英语的皮毛都尚未闹懂且情绪极易波动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很少知道教学的重难点,很少有人知道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课堂的主动权应该属于老师,老师来安排和调节课堂教学活动。想方设法地调动其积极性, 但尽量克服汉语的负面影响, 使学生在轻松、自然、亲切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形成一种“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模式。学生听母语会很舒服,但为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能力,作为英语课更要用英语来组织课堂。尽量不要在说完英语后,翻译成汉语,可以不断地重复,他们就会迫不得已认真去听,最终会听懂的。这样在训练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口语水平,乃至于课堂质量。

最后,适当的保养自己,给自己补充点时尚,让时尚带给我们灵感,永远使自己处于精神饱满的状态,培养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不管是课堂,还是校园,要谈吐得当,语言得体,举止大方,有健全的人格和敬业精神。教师必须具备多元能力,除了高效的课堂驾驭能力之外,还必须有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以及协作精神,在全级中分工协作,将备好的教案,课件等拿出来共享。这样不仅自己轻松了,而且交流探讨之后的方法更适合学生,进步更快。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深切的体会到“英语的工具性”的重要性。语言是一个载体,是一种工具,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综合。然而,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迫于升学压力和各种考试的检测手段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时候,我们把大量精力放在阅读写作等技能的训练上,而忽视了“说”这个语言最基本的技能,忽视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把英语学成了“哑巴英语”。因此,一个好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好的表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和专业素质外,更要转换在课堂上的角色。因而,只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知识潜能,改变“单调压抑”的课堂模式,向英语口语化的课堂迈进,向充分互动的课堂迈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自哪里?来自我们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来自我们的不断发展的教学实践,来自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学习。还要及时的反思,每一节课都是一个不完美的艺术,上完课总有不足,所以,下课后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思考一下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赶快记下来。有必要的话整理出来,形成自己教学的一套理论观点,使自己不断地取得进步。

访谈大四学长心得大纲 篇4

人际交往方面:

人际关系对我们的未来影响很大,我们都期望自己能够多交一些朋友,所以我们要多参加一些社团,多寻找一些榜样,向他们学习来提高自己,并使我们的大学生活过的充实,但在交往时应该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也只有这样你才会交到知心朋友,拓展自我的人际关系。情感方面:

不要因为寂寞而谈恋爱,不要因为羡慕别人而谈恋爱。就业方面:

招聘会的场景年年都会重现,而也是每个人成长都必须经历的一个场景,但就业压力和人的才能是相互伴随的,我们不必为那些一幕幕场景而哀叹,我们应该从就业压力中获得动力,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才能,突出并完善自己的特长,使自己成才,让企业认识你的价值和与你签约需要,到时候就是我们选择企业而不是苦苦哀求企业选择我们,我们将要与我们签约的企业称为offer。学业方面:

我们的学业可能和我们未来的工作相吻合,也可能相差很远。但我们都应该努力的去学习、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让自己成功的在这个半社会化的舞台上绽放。社会实践方面:

社会实践是一个锻炼人的平台,在哪里可以让我们更加充分的接触社会、认识自己并完善自己。如果我们所选的舞台和我们的专业相关,我们就需要去了解知识的系统大纲,了解实践所需的重点,让自己在哪里能够游刃有余;如果我们所选的舞台和我们的专业知识无关,我们就需要去查找资料,去了解它。社会实践还要分层次,一步步的锻炼自己一步步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否则就是去了实践的价值。

宿舍学长培训之心得体会 篇5

10月21日晚,学校组织我们2010级的宿舍学长进行再一次培训。为我们带来这次培训的是我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著名教授王进艳老师,丰富的人生阅历、经典的案情案例、诙谐幽默的演讲风格,让在座的各位宿舍学长如沐春风、受益匪浅,整个讲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本次培训,王教授重点向我们讲解了:作为与2011级新生同龄的我们,如何正确定位自身“宿舍学长”这个身份,在我们被界定的范围内,更好地同学弟学妹们沟通交往。下面我就我自己比较感觉深刻的两个方面谈谈我这次培训会的体会与收获。

一、看清界限不逾矩

其实,在我与2011级新生交流的过程中,也隐隐地感觉到了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想为人所知的一面,也有着不同性格、喜好,而我们中某些“过度热心”的宿舍学长们,任何方面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还总是爱对各事各物毫无顾忌的评价,总是想急于给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这种“自以为是”的行为既没考虑到学弟听后的感受,也是一种没有把自己位置摆正的表现。本来是一片赤诚,希望学弟能够与自己分享所有的快乐与悲伤,却没发觉到自己其实早已越过人际交往过程中既定界限,这样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厌恶。会令对方觉得我们显得太过轻狂,作为宿舍学长,没有给予多少有实用性的建议,却总是爱摆出一副家长式的面孔,对他们的行为指指点点,我想换做任何人,都不会愿意把这样一个人作为今后大学生活的知心好友和引导者。

其实,在我看来,作为宿舍学长,我们更多的时候更需要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而不是说教者的角色。我们虽然比学弟们多体会一年大学生活,或许也确实比他们的阅历要丰富一些,但我们其实自己也不太成熟,一些想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觉得我们更多的时候应该三思而后言,不要让学弟们觉得我们在经历大一一年的历练后,还是那么的轻狂和浅薄。

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这也是在与学弟学妹们交往过程中十分需要注意的一点,时刻保持着一颗谦逊的心,时刻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才算的上是一个合格的宿舍学长。然而,很有一部分宿舍学长把自己看的太高,与学弟学妹们交往过程中,心态没有摆正,总是觉得自己比他们多读一年大学,经历了更多的人生,他们就该听我的。

其实说实话,多读一年大学有什么了不起,现在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有会有几个人不读大学,所以不要把这个“鸡毛”当做“令箭”,不要总是爱发号施令、指手画脚,时刻相彰显自己指挥者的角色,这样的人不招人厌恶才怪,更不用说和它成为知心好友。

其实我发现在学弟学妹的身上,有着我们某些曾经拥有,但现在已经消失殆尽的美好品质,所以说,我们不要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教科书,学弟学妹们必须遵从,不然前途就黯淡无光,其实谁对谁错、谁强谁弱还不一定呢?要不怎么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呢,虽然我们和他们没有隔辈分,但毕竟人生轨迹都不尽相同,成才的方式也注定因人而异,所以我们不要把那些自己认为的“真理”强加给他们,这种做法是愚蠢又可笑的。

我认为,学弟学妹与学长学姐之间应该互相监督、互相拨乱反正、共同进步,而不要让“资历”思想在我们和他们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心墙。以上就是我这次培训后总结的体会与心得,希望能帮助我更好的和雪地学妹们打成一片,共同奋斗、共同进步、一起成长、一起成才。

化工1001班

李泽洲

学号:2010011015

学长心得感受 篇6

针对这些问题,以往的解决措施多来自班主任、辅导员和团委系统,近年来,有学者和高校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管理思路,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优势,实行高年级指导低年级的制度。也就是在高校中推行“学长制”。

一、“学长制”的内涵与历史

“学长制”一词译自英文“monitorial system”,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英国公谊会教师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和教会牧师贝尔(Andrew Bell)同时创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又称“兰贝制”或“级长制”。原始的学长制最基本的特点是学生教学生,即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且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的助手充任“学长”,先向他们讲授教材内容,再令其转教其他学生。而本文所指的学长制是由组织者通过一定的程序(双向选择),选拔出本校一定数量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在原始学长制的基础上增加对大学新生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指导,多以教育、引导为主。鉴于选拔出的学生比新生年级要高,因此称之为学长。

在历史上,学长制产生主要是针对初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经费和师资紧缺的状况,其本质在于学生教学生。美国教育界20世纪60年代试行的“伙伴教学法”中的“跨龄伙伴教学”形式与“学长制”有异曲同工之处。

以学长制为新生管理制度之一的思路提出后,少数大学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进行了试点研究。与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相比,学长制具有以下优点:高年级学长没有教师的身份和威严,与被指导者处于平等地位,使得被指导者容易接受;高年级同学与新生年龄相仿,更容易交流;可以将辅导由“面”到“点”铺开,关注到新生个人;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学长辅导对其自身也是一种锻炼。另外,学长与其指导的新生一般专业相同或相近,作为经验丰富的过来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具有很强的榜样力量。

基于上述讨论,本研究试图以学长制为组织方式,以新生适应问题为主要内容,通过在高校中对学长制的小范围实施调查,探讨学长制对新生适应问题的影响机制。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正式研究从2007年11月进行至2008年4月,持续了6个月。研究选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9名2007级本科新生作为对象,同时在2005级、2006级本科生以及该学院的研究生中招募了11名志愿者参与该研究。19名被试中,男性8名,女性11名。

(二)研究过程

2007年11月,组织进行一次新、老生交流会,并进行学长与新生的配对,双方根据自愿原则进行双向选择。每名学长的任务是与1~2名新生建立联系,并在整个研究进程中负责对该新生的指导。研究小组每月定期组织学长交流会,针对指导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研究实施过程提出建议。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数据(包括量表数据及学长记录)所反映的问题,于2008年3月进行以“生涯规划”和“时间分配”为主题的讲座交流活动,并在活动后对新生进行了一次开放性问卷调查。

研究要求学长以单独谈话的方式对其负责的新生进行每月至少一次的指导。指导方式除了面谈以外,还包括网络聊天、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电话等多种方式。学长依据自身经验给予新生建议。考虑到现场录音或现场笔记会引起新生的防备心理并影响学长与新生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求每位学长在每一次谈话以后及时地对谈话内容进行记录,反映新生适应的过程,并作为本研究的主要质性资料。

研究还采用了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3]对参与研究的2007级本科生在2007年11月中旬和2008年4月下旬分别进行集体施测。前测实际发放问卷19份,回收有效问卷16份,回收率84.2%;后测实际发放问卷19份,回收有效问卷18份,回收率94.7%。由于采用自愿记名的方式施测,两次有效问卷中共获得前后测配对数据10份。

(三)研究工具

量表工具采用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全量表克伦巴赫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分半信度为0.88;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58~0.78之间,而分半信度在0.54~0.77之间。

质性资料的收集工具,主要是参照上述量表维度自行编制的《学长记录本》。记录本上的学长记录每篇在200~800字之间,每名学长5篇以上。除此以外,研究小组成员个人的研究日志、研究过程中组织的活动记录、对新生进行的开放性问卷调查等,也作为辅证性的资料进入分析。文本资料的总字数约为1.2万。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量表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整理分析。

质性资料的分析经由研究小组进行讨论及编码(具体编码见后文)。研究小组3人分别对所收集的资料逐字进行阅读,划出重点句子和段落,对重要事件做出标注;然后根据先前的文献结论及研究者自身的经验,把相似的重点句子或段落纳入到同一个主题当中,并对主题进行命名;最后通过对所有重点句子和段落的逐一讨论,形成资料的编码结构。编码过程采用Nvivo1.2软件进行辅助分析。

三、数据结果与分析

(一)量表数据的分析

首先对量表的各个维度进行描述统计,如图3-1。

从图3-1中可以看出,测试分数最低的两个维度分别是生活自理和环境认同,也就是说,新生适应问题最为集中的是在生活自理和环境认同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容易改善。

为了考察2007级新生在接受学长指导后的变化,对前后测数据进行差异检验。而由于实际实施上的自愿原则以及其他各方面原因,前后测配对数据仅有10份,不符合大样本的要求,因此对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中的符号秩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1。

从表3-1中可以看出,人际维度、职业维度、生活自理维度3个维度上,在前后两次测查之间存在显著的等级差异。其中在人际维度和职业维度上,新生的适应性在两次测查之间产生了显著的改善;而生活自理维度上,则出现了显著的下降。

(二)文字资料的编码与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新生的适应问题,研究对所有可能的文字资料进行了编码;同时为了考察学长所给予的指导是否有针对性,研究对材料进行了区分,即来自新生的直接材料(如部分经同意使用的邮件、网络聊天记录等,首字母编号为N)及并非来自新生的间接材料(如学长记录、研究小组的研究日志等,首字母编号为G)。表3-2是编码过程的简单呈现,而表3-3则对各个概念作了简单的统计。

从表3-3中可以看出,新生感受到的最迫切的适应问题首先是时间规划问题,然后才是生活理财方面以及学习方面;而学长指导的着眼点则更多集中于直接对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进行指导或规劝。

四、数据讨论

(一)新生适应问题的集中体现——生活自理和环境认同

1. 量表数据中的反映

在本研究中,新生生活自理适应性被定义为个体在脱离父母监控与服务的情况下,自己安排与照顾日常生活的效能。具体指能否有效处理日常事务、能否合理安排业余生活和经济来源、经济预算能力等。新生在生活自理维度测试分数比较低,我们认为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现在很多大学新生是独生子女,生活琐事被父母包办;其次,高中学习生活压力大、时间紧,学生的生活重心在如何提高成绩考上好大学上,对生活中的日常事务关注较少,再次,从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新生高中时是否寄宿也是影响其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生活能力偏差的新生大多从未寄宿过。

在量表全部7个维度中,仅有生活自理这一维度在前后测之间出现了显著下降。这更进一步反映了生活自理能力在新生适应问题中的重要性。新生进入大学后,生活接触面迅速增多,事情繁杂,短期内很难完全适应。入学第一年,新问题出现的速度远大于新生自理能力的增长速度,因此体现在量表中便是生活自理维度的显著下降。

环境的总体认同是指个体能否在情感上认可、接纳新的环境。具体表现为对学校的各种人文、物理环境条件所做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新生步入大学校园,离开家乡熟悉的环境,离开高中熟悉的朋友圈子,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少了父母和朋友的关怀,无论从个人情感还是客观事实来讲,在这种对比强烈的状况下新生很容易对当下所处的环境产生生疏和排斥。其次,新生心中对大学的完美定位在进入大学遭遇一系列不如意的现实后会产生差距感和挫折感,从而影响其对环境的认同。比如新生入学后发现住宿条件不如高中,本想追求个人独立的空间,却发现宿舍人数比高中还多;新生入学后期待自己能在社团或者班级有所作为,却在竞选过程中遭遇失败,发现身边同学都很优秀。这种种的不如意都会导致新生对环境的认同遭遇挫折,认为与自己所期待的环境不相符合,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因此,生活自理与环境认同两个方面是新生适应问题的集中点。针对新生适应问题的学生工作,应该着重围绕这两个方面开展。

2. 文字资料中的反映

从文字资料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新生感受到的最迫切的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时间规划、理财规划等生活自理方面。新生进入参与者角色后,专业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在时间上的分配问题是个很大的困扰。“学习、工作、生活三方面似乎找不到一个平衡点,一个可以调和所有需求的妥善安排。”甚至有新生这样对学长说到“亲爱的师兄师姐啊,指导我们怎么样可以避免时间浪费吧!”

在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方面,新生进入新学习阶段,对大学的课程安排和教师的授课方式不习惯。同时,专业领域的课程内容也是全新的领域,面对这些变化,新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努力想学好课程,却不知道如何更有效地听课、复习和备考。

生活理财方面,在接受指导的19名新生中,有7人提到理财问题,即接受指导的新生中36.8%存在理财问题。大多数新生是第一次面临财务独立的情况,对于生活中哪些支出是必要的、哪些支出可以节省知之甚少,有甚者月中就面临生活费紧缺的状况。

综上分析,我们发现新生入学之初面临的适应问题一般兼具实用性、急迫性等特征,都是新生日常生活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而高校很少有专门针对这些困惑的辅导,因此,给予新生必要的指导,对其顺利渡过新学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有重要意义。

(二)学长的关注点及其与新生需求的差异

从学长的角度解读数据资料,可以看出,与新生不同,学长的指导着眼点更多地集中于直接对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进行指导或规劝。这主要与学长自身的定位、指导观念、个人经验及学长和新生的关系亲密程度有关。

首先,一部分学长自身的定位就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比如研究组一位学长就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术问题”为己任。所以在与新生交流的过程中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关注新生的学习现状,指导新生阅读专业学术书籍。

其次,在与学长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部分学长本着尽量不干涉新生自身价值观的观点与新生交流,在这部分学长看来,成长是一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新生关于老生的经验、分享他们成长的过程、倾听新生生活中的问题、从大的方向性角度给予指导,让新生在生活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知。

第三,学长与新生的交流属于个人交流,学长在指导的过程中不免会依靠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提出建议。而个体经验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对某位从初中就住校的学长来说,生活自理对他不是问题,可对一个第一次离开家的新生来说,生活自理是当下要解决的头等大事。这样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学长的关注点和新生不一样。

第四,以生活理财为例,尽管新生在理财方面表现出需要指导,可是学长记录的频次却不及新生,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取决于学长和新生关系亲密程度。一般来说,若非面对着关系十分密切的重要他人,人们不会轻易提及有关钱财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的课题活动在学长与新生关系上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五、建议与对策

(一)对于新生表现出的共有问题实施集体指导

研究发现,新生在第一学期的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人际、社团选择、角色方面的不适应。尤其是时间规划、学习方法与动机、理财等方面,很多新生表现出一致性。对此,我们认为可以有的放矢,举办针对性强的集体活动来答疑。这样一方面节省了资源,一次性解决所有新生的疑问;另一方面,请相关专业人士来解答比学长的答案更权威,特别是一些政策性较强的问题,如转专业、辅修(双学位)。

(二)依据新生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每个学长和每个新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比如,新生在适应期长短、不适应的具体问题、适应能力方面有差异,而学长自己的经历不同、认识不同也会导致对新生的指导方式不同。

建议在最初的新、老生配对中公布学长的信息,由新生和学长双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指导。双方熟悉后,学长可以了解到新生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并选择合适的指导方式、时间、内容,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对学长进行相应培训,帮助学长正确地定位

学长指导模式内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同辈团体,即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在这个团体里,谋求平等是参与者们最基本的想法,也是该模式鲜明的特色,是区别于家庭和学校管理系统的一大特点。所以,组织者应该对学长进行心理学、教育学培训,帮助学长正确定位,尊重新生的个体特征,尊重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平等的关系与新生交流。

通过对记录文本的分析和学长的访谈,也结合参与者个体的经验,研究认为,学长在交流时应该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进行指导。毕竟每个个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同时,新生有必要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体会,有些弯路和挫折是他们必须经历的,只有经历过,才会真正有所体会和感悟。

建议在对学长进行培训时要明确学长的态度,帮助学长正确定位;学长在交流时不用过于详细地给出如何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是应该灌输给新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他们自己去经历,避免能够避免的,经历必须经历的,在经历中体验成长。

注释

1[1]吕素珍,程斯辉.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2004,(5):230.

2[2]宋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教育干预模式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8.

我那“学长”儿子 篇7

称儿子为“学长”,缘因我近期进清华大学进修,同行人都戏说让我管那读大二的儿子叫“学长”,念无大碍,心中也就默认了。

儿子小时候很贪玩,有时在学校返家的路上看见一粒平齐不过的石子可玩上半个小时,十分钟路程往往一个小时后还不见他踪影。家庭作业更是经常欠账,碰到老师抽查,便说本子“留”在家里,与我熟识的老师哭笑不得,又不忍点破。一个学期下来,儿子书包就像捡破烂的垃圾袋,作业本早已不翼而飞,书也体无完肤,偌大的书包里只剩几页乱涂乱画的残纸和几支被拆得七零八落的学习用具。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儿子的作文都呈现“流水账”式风格。小学毕业那年,他不经意看上了我的作品集报本,童真无邪的目光里似乎还有几分欣羡,我便因势利导地允诺:你只要努力,也能有自己的作品。于是那个暑假我每天布置他完成一篇作文,经我修改后再由他自己用稿纸誊正,加上我别出心裁的点评,50天下来就订成厚厚一本,我还特意请有美术功底的朋友为它配上插图。如其所愿,儿子的第一本作品集就这样像模像样地“出炉”了。待到初中毕业,他的处女作《鸡蛋的故事》发表在地级市的机关报上,高一后的习作也常被老师当做范文贴在教室的后墙上,让儿子很是津津乐道。

儿子的自尊心极强。记得初二那年班上的英语老师换了,一天,他放学回来气冲冲地说新来的老师瞧不起他,自己不想学英语了。细问缘由,只是老师在几次提问时不经意把他划归为“差”类,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心气颇高的他受不了这种打击,便负气说不学英语也要考大学。见此情景,我赶紧跟那位新任课老师进行沟通,“顺了气”的儿子从此在心里接受那位老师。高考分数出来后,我戏谑说:儿子,减去英语的140分你还能读几类大学呀?甚是敏感的他刹那间尴尬得满脸通红。

真正让儿子感到读书有压力是在高三的下学期,很长的一段时间他的考分总在620分左右徘徊,没有新的突破。心结不解的他有一次晚自习后竟躲进卫生间哭泣,孩子他妈束手无策,只好电话向我“求援”。我一边鼓励他大声痛哭,甚至要求他到学校操场跑个三五千米,告诉他流泪有时并不代表软弱,只是压力释放的需要;一边又与他深情回忆我当年读书的情境,并把自己在同济大学进修时的饭卡、笔记本送给他,希望考进那所名校。弓弦绷得太紧的他从此释然了,原来父母并不会给他太多的压力,尽力就能换来父母的理解。

大学学长致高考考生 篇8

一、考前

1.正视高考,调适焦虑。

临近高考,焦虑情绪人人都会产生。但焦虑是把双刃剑,必要的紧张会提高复习的效率,有助于人能力的发挥。如果紧张焦虑过度,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分散精力,使思维迟钝,学习效率降低,影响考试正常发挥。克服过度焦虑,正确认识高考是关键。高考竞争是一种淘汰性的竞争,是到高一级学校学习深造的必要条件,目前这是无法改变的。面对高考要有多种准备:一次考不上,可以再考。考不上重点大学,可以考普通大学、职业学校,甚至是上不了大学,也会有其它成才成功的道路。其次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和能力状况。期盼成功,但不奢求,想要考一所理想的大学,这是人之常情,好事要想,但不能过头,过高的期望,往往形成了过大的压力。三是在行动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焦虑产生时,不要一味去品味它,而是立即行动起来,把精力用到学习上,让自己忙活起来,去体验学习本身的乐趣,这是把焦虑从你头脑中赶走的最好方法。高考成绩最能反映平时学习中的知识和能力积淀。心态调整好,就会增强信心。所以,一定要认真看待平时的练习与测试,做到“平时如战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战时如平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

2.注重效率,跳出题海。

首先要制定好学习计划,时间再紧迫也要按计划行事。其次要讲究复习规律,积极调整学习方法。要遵循遗忘规律,复习要及时。要善于反思和总结,把握知识结构,把各部分内容有机连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三要突出重点,学会舍弃。复习贵在有重点,抓大放小,学会取舍,做到“由厚到薄”。四要认真把握复习中错题机遇。错题的出现暴露了不足和缺陷,只要发现问题所在,做到类似错误尽量少出现,分数不就提高了吗?

3.抛开兴趣的羁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学习中兴趣绝对是有助于成绩的提高,但在高考冲刺时期,兴趣反而一定程度上成了羁绊,因为你会在不自觉地情况下依照兴趣分配时间,这有可能导致好的科目更好,坏的更坏。所以我们必须抛开这种羁绊,合理分配时间,甚至是在兴趣差的科目上花更多时间,高考更看重的是你的总分。

4.理解家长,关爱同学,合作共赢

进入高三后,可能家长比自己都着急。要善于和家长沟通交流,感受父母的爱,把父母的爱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绝不能把家长的期盼当成包袱,更不能出现逆反心理。

要特别重视同学间的相互交流。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便得出不同结论。某些问题,只有一个角度是最科学的,通过交流获得这一角度后,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另外一些问题,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相互交流意见,便会博采众长,培养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生活中同学间更应相互关心,做知心朋友,排忧解难。身边的同学既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更是自己学习的榜样。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开放性的学习,虚心学习,不自满,不自封。在学习中不仅要善于和他人竞争,有自己的赶超目标,还要欢迎他人向自己挑战。当同学把自己作为竞争的目标和挑战的对象时,这会给予你动力,激起你发奋争先的动机。

5.积极休息,积极学习

要想解除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就要学会休息。要建立和调整自己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模式,使休息和学习合理科学穿插,劳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以保证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

一要善于自我调节。当你对复习感觉到缺乏热情,效率降低,实在没有心情做的时候,你不妨干脆停下来,去选择另一件感兴趣的事去做,听一首优美的乐曲,或是和同学开个玩笑、讲个笑话,或是到操场上去跑上几百米,让你的肢体活动一会,使心理得到休息。当你消除了疲劳,有了心情,再回到学习上来。要把较难记忆的知识,写在自制的卡片或专门的笔记本上,利用饭前饭后等零碎时间背诵记忆,把较长的时间分段将一些互相调剂、转换思维的课程穿插衔接在一起,相继转换学习,免得大脑产生抑制和疲劳。

二要利用好10分钟的课间。在做好了下一节课的准备后,就要走出教室,做一些轻微的活动,同学之间聊会儿天,望望远处的天空和树木花草等等,都是很好的休息方法。

三要保证较为充足的睡眠时间。要养成午睡的习惯,那怕是睡上一、二十分钟,也可使大脑得到放松休息,保证下午的学习精力。时间再紧也不要“开夜车”,使学习生活形成规律,不能只靠拼时间。

考前要调节大脑进入最佳迎考状态。长时间的紧张复习,大脑已相当疲劳,特别是有“开夜车”习惯的同学,在临考前一周内必须养成早起早睡的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才能保证精力充沛、思维敏捷。

6.树立自信敢于成功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学生关于自己能力的算法,就像能力本身那样决定着他的成败。”这正说明了信心的重要性。要经常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看到和相信自己的优势和能力,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及时消除那种自卑、胆怯、优柔寡断等不良心理,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成功目标,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通过努力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既不苛求自己,又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要有坚强的意志力,面对高考不要有畏惧心理。在困难面前,既有克服困难的斗志和勇气,又善于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善于反思自己,吸取教训,永不退缩,调整目标,继续奋斗。只有这样的人心里才能装得下知识,才能生成能力,才能产生智慧,才能有大成就。拥有自信,就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大考小考高考,就都成了吃饭喝水一样简单的事情。

二、考中

不管考前准备多么充分,高考时的氛围毕竟有别,每位同学心中不免有点紧张,这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注意把握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待高考。

一要浏览试卷,把握试卷的全貌,科学统筹,做好时间预算。试卷发下后,要认真倾听监考老师宣讲有关事项,检查试卷是否齐全、有无破损、污染和印刷错误等情况。再用几分钟,浏览一遍试卷,有一个总体印象,根据对试卷的整体把握,合理的分配时间。

二要选择合理的答题策略。审题是关键的第一步,拿过一个题目你一定要弄明白题目的答题要求,排除无关的干扰信息,全面把握材料中的条件。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得分是关键,将精力放在自己能拿分的题目上,从而把该得的分得到手。要坚持“四先四后,一快一慢”原则,即先做易题后做难题,先做熟悉题后做陌生题,先做高分题后做低分题,先做相同类型题再做相异类型题;审题要慢,做题要快。对于不会的题目,不要一味地去钻牛角尖。一方面要追忆有关的知识,“横着不行坚着来”,对可能的答案进行排队,让大脑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使之更多更快地追忆知识并建立联系和沟通。另一方面,不要对易题粗心大意,急于求成,要在保证易题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再去啃硬骨头,能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对于拿不准的题不要犹豫不决、贻误时间。高考作为选拔性质的考试,自然有一定的区分度,所以你必须先把容易得的分拿到手,难度大的题可以视情况先放一放,到最后时间充足时再说。

三要重视复查,及时修补。答题完成后,要对个人信息正确性、答案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解题步骤的合理性、答题卡涂写的规范性和清晰度作全面的复查。即使试卷不能全部答完,也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复查,不能陷入难题的泥坑不能自拔,结果是检了芝麻却丢掉了西瓜。

四要调整及时。在考试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可能因过度紧张等原因,出现记忆卡壳、惊慌失措等现象,这时必须对自己的身心做适当的调整,然后再继续做,利用好考试中的每一分钟。调节的方法是:你必须明确,在考场上谁也代替不了你了,只有靠自己。当你遇到难题时,读上二、三遍,还不能切入,找不到答题思路时,你可以这样想:“这个题目对我是有难度了,这不是为我准备的。我难,其他考生也难。”事实上,和你同等水平的考生大多数也会感觉难的,你的竞争主要是和你水平相当的人竞争。这样想,就是把那些引起你恐慌、紧张的消极念头打下去;同时,可以用双手掌轻揉几次脸部,梳理几下头部,深呼吸几次,缓解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你就会放松下来,保持冷静的心态,这样你才会记忆清晰,思维流畅,操作灵活,继续做下面的题目。当你又攻克了几道题目时,就会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产生愉快的情绪,你就会更加自信、冷静,使自己尽可能地在不断获得满足、得到鼓励、体验成功的心境中去考试。即便是难题仍然做不出来,也没有可后悔的,因为该会的题目你都做了。考试失误人人都会有,只是程度不同,即使有了失误,也要放得下,集中精力等待做好下一个题目,类似的问题考试中都可能发生。

三、考后

考完一门就彻底了却一门,不要去和同学对答案,别人的议论也不要去听,以免发现与大家的答案不一致时产生失败感、追悔、失望感,影响以后考试的精神状态。“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要及时调整心态,把注意力集中在下场考试上。切不可“前紧后松”,在全部考试没有结束就放松下来,影响以后的考试。

在整个考试结束后,应做好冷静、认真的总结,找出成功和失误的原因,积累经验,归纳教训。要以一种理智的、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考试结果,有接纳最坏结果的心理准备和勇气,即使高考落榜,也不要自怨自弃。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成功不在一时一事,来日方长。一次考试可以剥夺你上大学的权力,但不能剥夺你成功的追求和志气。不论结果如何,一个人能够跨越高考,就是一次历练,一次洗礼,一次大成长。

还有一点一定要慎重,就是填报志愿。选择志愿要谨慎再谨慎,要搜集好招生形势、招生政策、当年的招生规定、心仪的高校及专业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等等信息。搜集的信息越全面越好,然后运用这些资料,根据自己的分数和兴趣,量体裁衣填报志愿。

学长心得感受 篇9

学长制作为一种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旨在通过选拔一批思想觉悟高、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 对低年级学生 (尤其是新生) 开展引领、帮扶和教育工作, 同时能够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帮助低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合理规划大学时光, 实现自身职业生涯发展。

社会发展的过程自身就是学习经验传承的过程, 高校作为培养精英人才的摇篮, 学长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充分发挥学长制在学习经验的传承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学长制在学习经验的传承作用主要体现在学长的工作职责上, 包括思想上引领学生重视学习、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以及学习困惑中的解疑答惑。学长制在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学习能力和减轻老师的工作压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 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把握上, 必须要发挥学长制在学习经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争取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二、高校学长制在学习经验传承中的现状与问题

学长制在学习经验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 学长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正在各种问题, 使得学长制学习经验传承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一) 对学长制的内涵理解不够, 导致相关学习活动流于形式

高校辅导员和学长对学长制内涵理解不足。一方面导致老师和学长们难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供帮助, 解决学生的切实难题;另一方面由于学长制的具体内涵和目的不明确难以调动学长们的积极性, 最终导致相关活动缺乏特色而流于形式。有些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甚至直接套用高中生的培养模式, 而所谓学习经验交流仅仅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 形式上有了新闻宣传等, 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如果没有真正明白学长制的真正内涵, 谈何发挥学长的积极作用。

(二) 学长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漏洞

在关于学长制的职责划分和鼓励及惩戒制度上欠缺。首先, 学长制度下没有明确的工作责权, 权责不明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工作中会出现推诿或抢工作的情形;其次, 学长的工作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因为学长很多都是选拔上来的, 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 并且经过相应的培训, 这样导致辅导员一般都会让他们独立的开展工作, 却忽略了对他们的鼓励与指点;在学长的惩戒制度方面, 大多数高校由于各种原因, 往往对其不予规定或者规定模糊, 这就给学长制制度建设方面带来问题。

(三) 与社会实践结合较少,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

高校学生人才培养, 重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学习经验的传承不仅仅是理论知识, 还包括学习能力的培养。一般高校学长制的有关活动大都是理论上的知识, 与社会实际结合较少, 这就使得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同时, 有关社会实践及科技创新之类的活动往往需要学长进行充分地指导与交流, 单纯依靠学生自身难以在此类的实践和比赛中取得成绩, 学生的自身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四) 高校教学及管理上的引导程度不够, 使得学长制的消极作用日益体现

由于大学注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成长, 在管理上相对比较宽松, 再加上有些高校引导上不足以及学生自身控制能力的有限, 往往导致大学生的坏习惯的形成, 使其难以在大学中有所作为。特别是有些学长们不仅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反而在大学日常生活中养成了玩网络游戏、打牌、喝酒等坏习惯上, 这样的“学长制”影响了低年级的大学生, 这与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相违背。

(五) 学长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学长们由于自身的认知上的不足也会影响其作用的发挥。首先, 学长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生活状况、心理活动以及思想等问题应该定期向班主任、辅导员老师进行工作汇报, 让老师充分的了解学生。但是, 由于学长考虑自身的原因, 在进行工作汇报时只报好的事情, 不报忧的事情, 没有真正的将学生的客观情况反映给老师。另一方面, 由于学长制在选拨制度上的部分漏洞, 可能导致学长们难以发挥其所应有的职责。再次, 有一些学长对低级的学生的帮扶不够深入, 因为学长都是高年级的学生, 学习与工作的任务比较重, 所以, 往往没有时间去定期帮助低年级的学生, 不会主动找低年级的学生们交流, 对他们内心的苦闷缺乏了解。

三、充分发挥学长制在学习经验传承中的作用措施

为更好引导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并做到学有所成, 提高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实现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我们有必需进一步完善学长制并发挥其在学习经验传承的重要作用。

(一) 深入理解“学长制”内涵, 立足现状, 挖掘特色学习经验交流活动

学长制作为一种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使学长与受辅学生间以平等的关系、自由民主的交流气氛、灵活机动的辅导方式, 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呈现点面结合、信息通畅、团结互助的良好态势。学长制在学习经验的传承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人际交流和学生工作经验的交流, 是对当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学长制的阐述。

发挥学长制在学习经验传承中的作用, 还必须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设置, 学生自身社会经验少、能力低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特别是以学长制为依托定期举办有特色的学习经验, 通过优秀学长现身讲解, 从自己专业, 毕业去向, 任职经验等方面结合自身所遇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充分、有效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 完善学长制度建设, 发挥学长们在学习经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学长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针对高校自身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构建。学长制度包括学长制权责制度、管理制度、奖励及惩戒制度和评价及反馈制度。从发挥学长制在学习经验的传承上来看, 特别是有与其关的奖励制度无疑会极大提高学长们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为学长制提供优秀的人员保障;而学长制惩戒制度则会进一步规范学长们的行为, 从而充分发挥学长的先锋表率作用, 杜绝其对学生的消极作用。所以为完善学长制度建设, 必须加强其制度建设, 特别是奖励及惩戒制度。

(三) 与全国、各省市大学生比赛相结合, 投身社会实践, 形成“以高带底”的人才培养机制

所谓“以高带底” 就是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性活动, 提高其自身的能力, 这也是学长制的重要内涵。全国性或省市级以上的比赛是各大高校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 低年级学生如果没有老师和学长的指导, 根本难以在同台竞争中处于优势。发挥学长制在学习经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形成以参加比赛 (如挑战杯、创青春) 为载体、以学长制为依托、以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的的高效人才培养机制。

(四) 建立辅导员牵头、学生会组织、学长做表率的“三位一体”的引导与培育机制

所谓“三位一体”就是指建立以老师牵头、学生会组织、学长做表率的“三位一体”的引导机制。首先, 辅导员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学习经验传承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学长制的积极作用, 对学长们的工作及时进行鼓励与支持;其次, 学生会作为学生活动组织的主体, 要在充分理解活动内涵和学生主体的基础上, 发挥其创造性的功能, 举办特色性的学习经验交流活动, 如迎新生经验交流会, 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科技创新经验交流会等;最后, 学长自身要做到敢为人先, 树立榜样作用, 形成以点带面、由己及人的人才培育机制。

(五) 建立及时高效的学长选拨和培训机制

学长制的关键在于选人, 如何选拨优秀学长便是实施学长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 选拨过程中必须要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 做事先做人, 学长的选拨须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正直的品格, 这是选拨的首要标准。其次, 初步选拔结束后要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 技能的培训包括对专业问题的解疑答惑, 也包括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掌握。在选拨与培训过程中有必要建立对学长的评价及反馈系统, 包括自我评价, 辅导员评价, 学长间的互评等, 以便更好建立起及时高效的学长选拨和培训机制。

四、结语

上一篇:大学生消费状况下一篇:平凡岗位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