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标识》阅读附答案(共10篇)
后来,你看见,街中央有一座绿色的小岛,垂挂着浅褐色的流苏样密密的枝条,构成一片完整的森林。那是榕树——你在福州或是广州。你看见婀娜苗条的柳树——你是在海口。你看见街边重重叠叠挺拔苍劲的油松——那是在长春。
最后你睁开眼,你看见了秀气而坚韧的国槐,细碎密集的树叶为街道铺就一片浓阴,白中透着淡黄色的小花,飘来久远而古老的京城气息……
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惟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
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们,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阴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冷冰冰的建筑物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惟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也许有一天,树就成为城市的灵魂。
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啊,那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了。
1.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了城市之间的相像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城市的标识”——树之前,文章为什么要写城市之间彼此相似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运用第二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城市和城市彼此之间非常相似。
2.①高耸的大厦和大楼。②街道上的霓虹灯、立交桥和商店宾馆的门面。③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
3.排比、拟人。作用:写出了树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失去特色的叹惋之情。
4.为描写城市的标识——树作铺垫,突出树在城市。
①母亲的离世,让他变得沉默寡言。
②回到教室,他周围的气氛一落千丈。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甚至,他不允许别人在他面前大吵大闹。课堂上,他除了睡觉就是打盹。老师关心地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就面条一样地耷拉着头站着,不说会,也不说不会。有一次课间,因为同桌和别人大声讨论问题,他红着眼站起来要和同桌打架,理由是打扰了他趴在桌子上睡觉。
③班主任带着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两个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一节课下课,彼此什么话也不说。到另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趴在班主任的肩膀上,一直哭到下课。
④好多天,他的眼泪一直窝在心里。在家里,看到原本滴酒不沾的父亲每天喝得酩酊大醉,看到从不抽烟的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好几次,他都差一点和父亲发生冲突。夜晚,他一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知道,这个残缺的家,也许再也没有以前的温暖了,而他,必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出这个曾经给他无限幸福如今却又给他无尽痛苦的家园。
⑤离家的前一天,父亲拿出母亲在世时准备春天播种的那半盆花种,放到夕阳下的磨盘上散潮,然后又一个人出去找酒喝了。他气极了。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之后,他收拾收拾行李,回学校去了。
⑥两个星期以后,当班主任陪他再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紧闭的家门。邻居把他父亲留下的几百元钱塞到他的手里,告诉他,父亲种下一亩多地的花种,竟没有发出一个芽,一气之下,出去打工了。
⑦接下来的几个月,在班主任的照顾下,他情绪好多了。放假前的一天,窗口的`同学告诉他有人找他,出去一看,竟是几个月不见的父亲。那一刻,他想告诉父亲所有的真相,但在父亲面前,他却说不出半句话。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
⑧寒假,他和父亲聊起外出的原因,父亲再次提到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他安慰道,也许那些种子太过悲伤了,要等悲伤消尽才能长出芽来。
⑨父亲“嘿嘿”地笑了一阵,说也许是吧。人也一样,你看前一阵子我不是又喝酒又抽烟嘛。
⑩春节过后,他说服父亲,不要出去打工,和邻居们一起种花,这两年花的行情看好。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
11父亲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出去打工,也没有动那块没有发芽的田地。
12几场春雨过后,那块空了一年的地上,竟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父亲在一个雨天,挽着裤管,披一件白色塑料雨衣,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到学校里找到儿子,欣喜地告诉他,那块地,终于发芽了。
13他看着激动不已的父亲说,那是隔年花。
14父亲根本不知道那块地里种子隔年发芽的原因其实是……
15他在一篇作文里说,自己就是一朵隔年花。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为他的作文打了最高分。因为,一朵隔年花盛开,一定要经历一个严寒的冬天。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题目中“隔年花”的含义。(2分)
小题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4分)
(1)请说出你对“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中加点词语“搂”的理解。(2分)
(2)请你发挥想象,简要说说第(14)段中省略号所隐含的内容。(2分)
小题3:请说说文中第(10)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
小题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4分)
【链接】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鲁迅《藤野先生》)
本文中的班主任老师和链接材料中的老师在作者心中都很伟大,请结合本文内容和链接材料分别说说这两位老师的伟大表现在何处?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指经历严寒的冬天隔年发芽盛开的花;②指父子俩经历人生的严冬重新振作的经历;③在儿子的鼓励下,父亲走出了丧妻的阴影,儿子就是“父亲的隔年花”;④坚韧和真情使父子俩走出人生的严冬,“隔年花”指父子间的深情。(答到其中两点即可)(2分)
小题2:(1)“搂”,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与儿子久别重逢后激动的样子,表现了父亲没跟儿子告别就外出打工的冲动行为的内疚之情。(2分)(2)他在绝望的时候,把父亲准备第二天用来种的种子在锅里炒到半熟:第二年春天,又新买了一些花种,撒到那荒了一年的土地里。(2分)
小题3:①呼应上文“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的情节;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他”看到父亲重新振作后心生悔意、于是才有买花种补种的情节做铺垫;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人遭遇挫折时要给自己以希望和信心这一中心。(3分)
小题4:链接材料中的老师帮助“我”添改讲义他的伟大之处就是教学认真,关心学生成长,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的胸襟——没有民族偏见。而文中的老师特意带学生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放松他的情绪,抚慰他饱受创伤的心,说明他是一个智慧的老师;文中的老师能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说明他是一个细心的老师;文中的老师用最高的作文分数来体谅学生的坚韧,赞赏他走出了低谷,说明他是一个富有教育方法的老师。(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全文,感受文中的包含的情感。隔年花的含义有很多,可以(1)从字面意思理解,(2)从父亲看待孩子的方面理解,(3)从父亲重新振作的角度理解,(4)从父子之间的情谊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1)“搂”字体现了父子之间的情谊。父亲的内疚,儿子内疚。(2)通过合理想象,能够解释,种子在第二年发芽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结合语境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小题4:
①保姆住在主人家附近,一片破旧平房中的一间。她是单身母亲,独自带一个四岁的男孩。
②那天,主人要请很多客人吃饭。主人对保姆说:“今天您能不能辛苦一点儿,晚一些回家?”保姆说:“当然可以,不过我儿子见不到我,会害怕的。”主人说:“那您把他也带过来吧。”保姆急匆匆地回家,拉了儿子就往主人家赶。保姆说:“带你参加一个晚宴。”保姆把儿子关进主人家的书房。她说:“你先待在这里,晚宴还没有开始,别出声。”
③不断有客人光临主人的书房。或许他们知道男孩是保姆的儿子,或许并不知道。他们亲切地拍拍男孩的头,然后翻主人书架上的书。男孩安静地坐在一旁,他在急切地等待晚宴的开始。
④保姆不想让儿子破坏聚会的快乐气氛,更不想让年幼的儿子知道主人和保姆的区别。她把儿子叫出书房,并将他关进主人的洗手间。主人有两个洗手间,一个主人用,一个客人用。她看看儿子,指指洗手间的马桶:“这是单独给你准备的房间,这是一个凳子。”然后她再指指大理石的洗漱台:“这是一张桌子。”她从怀里掏出两根香肠,放进一个盘子里。“这是你的,”她说:“现在晚宴开始了。”
⑤盘子是从主人家的厨房里拿来的,香肠是她在回家的路上买的,她已经很久没有给儿子买香肠了。
⑥男孩从没见过这么豪华的房子,更没有见过洗手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漂亮的大理石洗漱台。他闻着洗涤液和香皂的淡淡香气,幸福极了。他坐在地上,将盘子放在马桶盖上。
⑦他盯着盘子里的香肠,唱起歌来。晚宴开始的时候,主人突然想起保姆的儿子。他去厨房问保姆,保姆说:“也许是跑出去玩了吧。”主人看保姆躲闪的目光,就在房子里寻找。终于,他顺着歌声找到了洗手间里的男孩。那时男孩正在将一块香肠放进嘴里。他愣住了,问:“你躲在这里干什么?”男孩说:“我是来这里参加晚宴的,现在我正在吃晚餐。”他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男孩说:“知道,这是单独为我准备的房间。”他问:“是你妈妈这样告诉你的吧?”男孩说:“是!不用妈妈说我也知道。晚宴的主人一定会为我准备最好的房间。”男孩指了指盘子里的香肠:“我希望有个人陪我吃这些东西。”
⑧主人默默地走回餐桌前,对客人说:“对不起,今天我不能陪你们共进晚餐了,我得陪一位特殊的客人。”然后,他从餐桌上端走两个盘子。他来到洗手间的门口,礼貌地敲门,得到男孩的允许后,他推开门,把两个盘子放到马桶盖上。他说:“这么好的房间,当然不能让你一个人独享……我们共进晚餐。”那天,他和男孩聊天,唱歌。他让男孩坚信洗手间是整栋房子里最好的房间,他们在洗手间里吃了很多东西,唱了很多歌。不断有客人敲门进来,他们向主人和男孩问好,他们递给男孩美味的饮料和烤得金黄的鸡翅,他们露出夸张羡慕的表情。后来,他们干脆一起挤到小小的洗手间里,给男孩唱起了歌,每个人都很认真。
⑨多年后,男孩长大了。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给他留下印象深刻的依然是那次特殊的晚宴。
7.这篇小说开篇交代了男孩的家是“破旧平房中的一间”,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
【答案】照应了下文内容。(1)家里很穷,母亲已很久没有给孩子买香肠了。(2)男孩从没见过这么豪华的房子,更没有见过洗手间,也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漂亮的大理石洗漱台。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作品的照应手法。联系上下文,“破旧平房中的一间”为下文“母亲已很久没有给孩子买香肠了,男孩从没见过这么豪华的房子”做好了铺垫。
8.小说中的主人维护小男孩的自尊,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答案】(1)主人在洗手间里发现孩子后并没有呵斥他,并进行友好的交谈。(2)主入对客人说不能陪他们共进晚餐,而是要陪一位特殊客人。(3)主人再次进洗手间时,礼貌的敲门,征得男孩允许后再进入。(4)在洗手间和男孩聊天唱歌。
【解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表现出来的。小说中的主人维护小男孩的自尊,要结合主人具体的言行以及具体情节来分析。
9.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答案】保姆的孩子要参加主人家的晚宴,由于地位悬殊,孩子只能在洗手间参与了自己认为的在豪华的房间里吃着香肠的幸福的晚宴。结果让“主人”发现,主人与客人一起和孩子在洗手间里共尽晚餐。成为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他留下印象深刻的特殊的晚宴。
【解析】阅读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分析情节结构,以人物的行为活动为中心加以概括。
10.怎样理解最后一段的内容?
【答案】孩子是天真的,他把洗手间看成是豪华的房子,还希望有人陪他吃香肠,恰恰没人揭穿这天真,“主人”甚至全场的人都去陪着孩子,大人的这一行动满足了孩子的要求,保留了孩子的天真可爱,这是对人性的尊重,正是这一尊重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正面的力量,在一个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成长,自然使他永远难忘。
【解析】阅读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大人们保留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尊重孩子,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深刻。
11.文中的“主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
【答案】文中的“主人”善良,善解人意;理解尊重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格外关心照顾,没有贵贱之分,尊重他人,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大人们对孩子成长的关爱,同时也是作为父母一辈应该在尊重孩子上所作出的榜样。
【解析】主人到卫生间去陪一位特殊的客人。可以看出他理解尊重孩子,善解人意。
12.结合这篇文章,我们有什么收获?
【答案】举例:①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只有尊重,才会给人带来自信和希望。②孩子的成长需要大人们的精心呵护,在细小处会给人带来作用。③保留孩子的天性,给孩子自己的空间,有利于成长。
【解析】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题。围绕主题谈启示,注意多角度作答。
★ 钟点工来到我家
★ 晚宴邀请函
★ 晚宴答谢词
★ 晚宴主持词
★ 晚宴欢迎词
★ 阅读答案网
★ 公司晚宴主持稿
★ 同学聚会晚宴祝酒词
★ 同学聚会晚宴主持词
阅读《背影》片段与《父亲的眼神》一文,完成15—23题。(24分)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5.本文共4次描写作者流泪,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作者4次流泪的原因。(2分)
第一次是 之泪 第二次是 之泪
第三次是 之泪 第四次是 之泪
16.“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17.文中父子分别时,“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过经历过类似的情景?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从这“回头”中感受到了什么。(3分)
父亲的眼神
(1)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2)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3)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4)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5)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6)吃过饭,父亲冷冷地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7)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得睁不开眼晴,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侯,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8)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
(9)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背早已经有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10)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巳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11)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12)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13)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父亲的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时至今日,想起父亲的眼神我就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
18.“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从全文看,这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2分)
19.“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这句话中的“恶狠狠”体现了“我”什么心理?(2分)
20.“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文中“父亲”用这句朴素的话道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从中你感悟到什么?(2分)
21.“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根据文章的内容说说“父亲的眼神”包含了哪些内容?“我”回想起来为什么会感到不安?(3分)
22.“我的心乱成了一锅粥”,这句话表现了“我”复杂的内心情感。请揣摩“我”当时的心理,写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宇。(字数在30字左右)(3分)
23.请将下文朱自清《背影》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8)段作一下比较,谈谈两段文字写法和内容的异同点,并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父亲。(5分)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参考答案
(1)悲伤 感动 惜别 伤心
(2)反语,是在真正理解父亲的爱之后的自责,悔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神情。(意思对即可得分)
(3)联系实际得1分,谈出与材料类似的情景的得1分,语句通顺1分。
(4)结构上总领全文;内容上点明题意,表明父亲的眼神对“我”影响之大。
(5)写出了‘我”痛下决心、发愤求学的心理。
(6)有耕耘就有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7)害怕自己没有理想,放弃追求;怕对学习、工作等还不够尽力;怕愧对父亲。
(8)此题答案开放。可以写因承受不了田间劳作所带来的肉体上的痛苦,无法承受回校求学而高考无望的精神折磨,愧对亲人的愧疚心理,想要赌气争气又不能的无奈,要求上进、奋发努力的决心等等交织在一超的复杂心理。
都是来描写父亲的爱,只不过是描写的方式不同,眼神与背影,都体现出了一个父亲无私的爱!
父亲的背影阅读附答案2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 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
2. 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3. 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
4. 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答案】
1. ①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②年轻时帮人炸石头;③父亲挑粪浇地;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2. 用几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做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3. 通过与现实的比对,表明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
苏轼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5分)?
(2)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5分)
参考答案:
4. C【解析】(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5.C【解析】(唐朝刺史是州最高行政长官,而非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汉代才是。)
6. D【解析】(不是首次任职,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湖水。)
7.(1)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大意1分,“庐”“使”“分堵”“全”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认为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
(大意1分,“摭”“表语“所为”“讪谤”,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命的意义 罗家伦
人生的意义在能认识和创造生命的价值。宇宙间的生命,既是如此的多,何以只是人类的生命,才有特别的意义?想解答这个问题,是属于价值哲学的研究。
人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乃是因为人能认识和创造人生的价值。因为人类能够反省,所以他能对宇宙的整个系统,求得认识;更能从宇宙的整个系统之中,认识其本身价值之所在。
人类的生命,虽然限制在一定的时空系统之中,但是他能够扩大经验的范围,不受环境的束缚;能够离开现实的环境而创造理想的意境。其他动物则不能如此。
例如蛙在井中,则以井为其唯一的天地;离开了井,它便一无认识。人类则不然,其意境所托,可以另辟天地。只有人才能把世上的事事物物,分析观察,整理成一个系统,探讨彼此间的关系,以求得存在于这个系统内的原理,并且能综合各种原理,以推寻生命的究竟。说到人类能创造价值一层,对于生命的意义,尤其重要。
一方面他固须接受前人对于人生已定了的价值表,一方面更须自己重新定出价值表来,不断地根据这种新的启示,鼓励自己和领导大家从事于创造事业和完成使命。如此,不但个人的生命,不致等闲消失,并且把整个人类生命的意义提高。古圣先哲,终生的努力,就在于此。这是旁的生命所不能做,而为人类生命所能独到的。所以说宇宙间的生命虽是无量数,唯有人类的生命才有特殊的意义。
生命不断地变,但必须求得当中不变的真理。我们人类虽每天吸收动植矿物的滋养成分,以促进身体上新陈代谢的变化,但是生命当中所包含的真理,决不因生理上的变化而稍移易。世界上人与人相处,彼此之间全赖有人格的认识。所谓人格,就是一贯的自我。他应当是根据我们对于宇宙系统的研究与反省所得到的精确认识,而向着完满的意境前进,向着真善美的世界发展的。他须努力使生命格外美满和谐,使个人的生命与整个宇宙的生命相协调。他更须佐以渊博的知识,培以丰富纯正的感情,从事于促成生命系统的完善。这种好的人格才真是一贯的;因为是一贯的,所以是经得起困苦艰难,决不会随着变幻的外界现象而转移的。有了这种人格,然后在整个宇宙的生命系统当中,人的生命才可立定一个适当的地位。
生命之价值,要看生命存在的意义如何,乃能决定。吾人之生,决定要有一种作为。生命虽易过去,但有一点不灭,那就是以生命所换来永不磨灭的事业。孔子虽死,他的伦理教训,仍然存在;秦始皇虽死,他为中国立下的大一统规模,依然存在;拿破仑已死,他的法典,仍然存在。生命虽暂,而以生命换来的事业,是不会磨灭的;其事业的精神,也永远会由后人继承了去发扬光大。诸葛亮在隆中,自比管、乐。管、乐生在数百年前,其遗留的事业精神,诸葛亮继承着去发扬光大。左宗棠平新疆,以“新亮”自居,也就是隐然以诸葛亮自承。所以生命之易消逝,不足为忧;所忧者当在这有限的生命,能否换来无限光荣的事业。若是苟且偷生,闲居待死,就是活到九十或百岁,仍与人类社会无关。生命千万不可浪费,浪费生命是最可惜的事。
所以人生在世,不要因生命之数量过多及其容易消逝而轻视生命,不要因生命之时常变动而随波逐流,终至侮辱生命。我们须得对人生的价值有认识,对人格能维持其一贯性;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加紧地去把自己的生命换成有永久价值的事业。这样,才不是偷生,才不是枉生!
1.下列对人“生命的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能认识人生的价值,为人类作出贡献,自我反省,努力认识宇宙的整个系统,并从中认识其自身价值之所在。
B.人虽然局限在一定的时空之中,但他能够让经验发扬光大,不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开辟新的天地,创造理想意境。
C.人能对世上的万事万物进行分析观察,整理成系统,探讨相互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存在于这个系统内的原理。
D.人能每天吸收动植矿物的滋养成分,以促进身体上新陈代谢的变化,使个人的生命与整个宇宙的生命相协调。
2.下列关于“生命之价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孔子虽然逝去,但他的伦理学说、教化人的思想却永远留存于世其“生命之价值”显而易见。 B.秦始皇统一中国,修筑万里长城,保卫了炎黄子孙,保卫了中华国土,其“生命之价值”昭然。
C.拿破仑以生命换来的事业,没有被磨灭;事业的精神也永远留传,其“生命之价值”不容忽视。
D.诸葛亮继承管仲、乐毅数百年前遗留的事业精神且使之发扬光大,其“生命之价值”不言而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密切相关,人类的生命有特别的意义。关乎这一问题的研究,属于价值哲学研究的范畴。
B.本文举“蛙”的例子,旨在说明凡是人就能对事物分析观察,整理成系统,探讨彼此间的关系,综合各种原理,以推寻生命的究竟。
C.作者用左宗棠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生命容易消逝,如果苟且偷生,就是活得再长,还是没有生命的“价值”或“意义”。 D.文章最后谆谆告诫人们:不要轻视生命,不要随波逐流,更不要玷辱生命;应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去创造生命的价值。
开心读短文。金色的小船小草黄了,树叶黄了。我听到风踩(cǎi)在树叶上沙沙、沙沙地响。金黄色的树叶,像一只只美丽的蝴(hú)蝶(dié)在空中飞来飞去。
有一片小小的黄叶飞到了我的肩(jiān)头上,悄悄地对我说:“我来了!”
我把这片小小的黄叶托在手心上,轻轻地放进一条小河里。小小的黄叶变成了一只金色的小船。
秋风,微(wēi)微地吹来,吹动着金色的小船。小船,慢慢地、慢慢地向远方驶(shǐ)去……
1.这篇短文描写的是____(季节)的景色。
2.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小船
( )的树叶
3.用“~~”画出短文中的一句打比方的句子。
4.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话?用“____”画出来。
参考答案:
1.秋季
2.金色 金黄色
3.金黄色的树叶……在空中飞来飞去。
我所在的小学离市区不远,规模很小,只有两排校舍,教师公办加代课,一共才七个人。老杨是我们七个教师中的一个,他种了一辈子田,兼教了一辈子书,眼看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却赶上全省统一“消灭”民办教师,一下子转成公办,每月工资拿上大几百。大家都说老杨是个有福之人。
老杨之所以有福,还因为他是个有办法的人。老杨的儿子小明,小学五个年级,他拖拖拉拉上了八年,好不容易挨到小学毕业了,老杨当机立断,没有让他读中学,而是跟校长商量,把学校迎路的院墙扒开一个缺口,搭了一间小屋,开了一家小杂货店,让儿子站起了柜台,每个学期结束时象征性地交学校几文钱。当时大家都批评老杨短见识:“小孩不上学怎么行?”老杨却吃下秤砣铁了心:“他不是上学的料,还是赚点钱实在!”
学校里的小孩独生子女居多,通常身上都带小钱,老杨的店生意出奇的好。毫无疑问,他当初的决策是对的。见他每天都有可观的进项,老师们心里反倒毛毛的。
一晃三五年过去了,当初豆芽菜一样的儿子已发育成人高马大的小伙子,经常有女孩子买完东西不走,和儿子嘻嘻哈哈地说笑,而儿子一粘上女孩子,生意也懒得招呼了。人家笑着提醒老杨:“要花钱啦!”老杨看在眼里,心里也犯起了嘀咕:“凭儿子的人品,在农村随便找个人家,应该不成问题,但要是挑人家,就靠儿子现在站站小店,肯定不行,得给他找个像模像样的工作了!”
老杨是个肚子里搁不住话的人,他的心思在办公室里一说破,大家嘴上都说:“对对对,是该给他找个好工作,要不然哪家女孩子看得上!”心里却又都笑老杨:找个好工作,就你儿子那文化水平,谈何容易!
但老杨就是老杨,七颠八颠没几趟跑,儿子就穿上深蓝色的仪化厂服,成了大化纤的一名临时工。从此后,站小店的换成了老杨的老伴,放学后则又换成了老杨。
老杨讲,他只请人家吃了一顿饭,钓了一次鱼,事情就解决了,以后要有机会,儿子有可能转为正式工。他还说,他儿子现在每个月有八九百块……这个数字跟校长的工资差不多,教师们一个个听得眼睛发亮。
不出几个月,老杨果真为儿子定下了一门亲事,女孩子长相挺不错,在城里上班。老师们都说老杨到底是个有办法的人!
可最近,老杨常在我面前唉声叹气,。我问:“怎么啦,生意不好?”
“生意就这样子,饿不死,胀不昏,倒是小明的事。”他欲言又止。
“小明不是蛮好的嘛?”
“好什么,哪比得上你们吃皇粮的!”
原来,仪化正在深化内部体制改革,一大批正式工将不得不面临转岗、分流、待岗、下岗的选择,像老杨儿子这样的临时工,已被列入清退范围,厂部已经召集他们开过会,让他们作好心理准备。
“不比以前了,以前大化纤坐牢的回来都有安排,现在多少职工子女大学毕业都没有班上!”老杨意气消沉。
“车到山前必有路,或许没有那么严重吧。”我安慰老杨。
“这回不像是闹着玩,恐怕没有路了。”老杨说,“这个礼拜天我要出去跑跑看,不能坐着等死。”
星期天上午,我看见老杨骑着他那辆老式单车吱吱呀呀地往城里赶。他的自行车后吊着一只蛇皮口袋,口袋里有鸡痛苦地从剪开的洞眼伸出脑袋。下午,我再见到老杨时,他已坐在自己的小店里。
“上午跑过啦?怎么样?”我问。
“不怎么样。”老杨有气无力地说:“我去找人家,人家也自身难保——还是中层干部呢!”打开了话匣子,老杨就没完没了:“过去像我儿子那样的岗位,扛扛包、上上货,又脏又累,正式工没人肯干,现在一改革,岗位少了,人家正式工也抢着干……”
说这些事时,老杨一脸的.无奈,往日的意满志得已荡然无存。上班时在办公室里,他像秋天的茄子,病蔫蔫的,老师们都说:“老杨怎么啦,这段时间显老得很?”
老杨说:“明年就退休了,能不显老么!”
老杨的儿子还是穿着深蓝色的化纤厂服,却一连在小店里呆了许多天,引起了老师们的怀疑:“咦,你家小明怎么不上班啦?”
“他呀,回来了!”老杨声音低得只有他自己听得到。
老师们发出一阵惋惜声,却都很满足。
“小明要是文化程度高一点就好了,明年我退休,让他先在学校里代个课,说不定还有机会……”老杨在办公室里如是说了好几遍。
看来,老杨真的没有了办法。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杨本来是个乡村的代课老师,种了一辈子田,兼教了一辈子书,后来在临退休前才转为公办教师,因此老杨是个有福之人。
B.老杨的儿子小明学习成绩特别差,小学读了八年才毕业,因此老杨认为小明不是上学的料,让他出来赚钱是正确的决定。
C.老杨的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老杨不想让儿子随便在农村找个人家,于是老杨就为儿子找了个像模像样的工作,然后定下了一门城里的亲事。
D.老杨一开始讲“只请人家吃了一顿饭,钓了一次鱼,事情就解决了”,后来说“去找人家,人家也自身难保”,这两处语言描写,交代了老杨最后“没了办法”的原因。
E.小说将老杨一开始“有办法”时的意满志得与最后“没办法”时的一脸无奈进行对比,写出了老杨的可悲,他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只能后悔莫及。
(2)小说中的老杨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有办法的老杨”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小说的主题却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此你有何认识?结合文本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表述不全面,文中说“老杨之所以有福,还因为他是个有办法的人。”B“让他出来赚钱是正确的决定”的表述错误,小说最后写道“小明要是文化程度高一点就好了”。C “老杨就为儿子找了个像模像样的工作了”表述错误,只是临时工而已。
(2)【参考答案】①精明能干(1分),通过他的努力,在学校开起小杂货店,还让儿子当上临时工。(1分)②急功近利,(1分)认为读书作用不大,让儿子小学毕业就辍学出来工作。(1分)③有责任感,(1分)一心为儿子着想,先为儿子安排工作,又为儿子定下亲事。(1分)
【评分细则】每点2分,特点1分,分析1分,三点共6分。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参考答案】①“有办法的老杨”是结构全文的线索,(1分)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围绕老杨一开始的“有办法”到最后的“没办法”来铺开的。(1分)②以“有办法的老杨”为标题与文中多处内容相呼应,(1分)如“他是个有办法的人”,“ 老师们都说老杨到底是个有办法的人!”(1分)③以“有办法的老杨”为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1分)老杨从一开始的“有办法”到最后的“没办法”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能够引起读者深思,深化主题。(1分)
【评分细则】每点2分(作用分析各1分),共6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参考答案】我认为这篇小说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1分)本文通过叙述老杨从一开始四处逢源,不管是开小杂货店还是安排儿子当临时工都很有办法,也得到了一时的好处,到最后面对儿子转正无望,才“没办法”只能后悔当初没让儿子多读几年书。(2分)讽刺了老杨的急功近利,见识短浅,只知道赚钱,不能让儿子有更好的发展。(2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由于社会的发展,很多人以一个人所学知识能不能很快转化为财富或地位,来衡量读书是否有用, “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越来越大,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这篇小说正是对这种现象的揭露和批判,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深思。(2分)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歌儿,鸟儿以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1、这个文段选自课文《去年的树 》。
2、在第8自然段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
3、文中有哪些让你感动的句子,请用线划下来,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答:因为写出了鸟儿十分重友情。
4、鸟儿两次看着灯火,它会想些什么呢,先想像一下,然后写出来。
答:鸟儿第一看想: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
鸟儿第二个看想: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
5、你喜欢故事中的鸟儿和树吗?你有什么话想对它们说?
我想对鸟儿说:你真是一只诚实守信的小鸟。
我想对树说:你也是一棵重友情的树。
徽举进士,累擢吏部员外郎。乾符中选滥,吏多奸,岁调四千员,徽治以刚明,棍②杜干请,法度复振。父蔚避地于梁,道病,徽与子扶篮舆,历阁路,盗击其首,血流面,持舆不息。盗迫之,徽拜日:“人皆有父,今亲老而疾,幸无骇惊。”盗感之,乃止。及前谷,又逢盗,辄相语日:“此孝子也!”共举舆舍之家,进帛裹创,以懂饮奉蔚,留信宿去。抵梁,徽趋蜀谒行在,丐归侍亲疾。会拜谏议大夫,固辞,见宰相杜让能曰:“上迁幸当从,亲有疾当侍,而徽兄在朝廷,身乞还营医药。”父丧,客梁、汉。终丧,以中书舍人召,辞疾,改给事中。张浚伐太原,引为判官,敕在所敦遣。徽太息日:“王室方复,唐③藏殚耗,当协和诸侯以为藩屏,而又济以兵,诸侯离心,必有后忧。”不肯起。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下茂贞亟请,帝召群臣议,无敢言。徽曰:“王室多难,茂贞诚有功。今复恭阻兵而讨之,罪在不俟命尔。臣闻两镇兵多杀伤,不早有所制,则梁、汉之人尽矣。请假以节,明约束,则军有所畏。”帝曰:“然。”乃以招讨使授茂贞,果有功,然益偃蹇,帝使宰相杜让能将兵诛讨,徼谏曰:“岐,国西门。茂贞凭其众而暴,若令万分一不利,屈威重奈何?愿徐制之。”不听。师出,帝复召徽曰:“今伐茂贞:彼众乌合,取必万全,卿计何日有捷?”对曰:“臣职谏争,所言者军国大体,如索贼平之期,愿陛下考蓍龟④,责将帅,非臣职也。”既而师果败。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九》)
【注】徽:指牛徽。②怩(n):止,遏制。③唐(kui):仓库。④蓍(sh)龟:指卜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下/
B.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下/
C.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下/
D.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提拔的意思,是指由原来的官职升到更高一级的官职,与“迁”“徙”同义。
B.行在是“行在所”的简称,即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到之地。
C.敕,此处指敕令,是我国占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
D.诸侯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此处诸侯指拥兵一方的割据势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牛徽匡正时弊。他担任吏部员外郎时,处事刚直严明,杜绝官员选拔中的求取请托现象,使国家的法令制度得以重新振兴。
B.牛徽恪守孝道。他护送父亲去梁地途中被强盗打伤,但仍然抬着轿子;为了照顾父亲,他谢绝了朝廷的任命,直至办完父亲的丧事才赴任。
C.牛徽心忧国事。张浚讨伐太原时,牛徽认为王室正处于恢复时期,国库亏空,此时不宜用兵,应与各方诸侯和睦相处,以巩固边防。
D.牛徽洞察情势。在多事之秋,他建议皇上把招讨使符节授予李茂贞,让其平定叛乱,又劝谏皇上不要急于讨伐居功自傲的李茂贞,而应慢慢制约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共举舆舍之家,进帛裹创,以馇饮奉蔚,留信宿去。
(2)今伐茂贞,彼众乌合,取必万全,卿计何日有捷?
参考答案新炬吧考试网(www.xinjuba.com)整理
10.C
11.A(“与“迁”“徙”同义”错,)
12.B(“办完父亲的.丧事才赴任”错)
参考译文
牛蔚的儿子名徽。生徽考中进士科,几次升迁后任吏部员外郎。乾符年间选官太滥,官吏经常从中谋利,每年选调四千多人,牛徽治理严明,杜絶委托求情,法令制度重新振兴。
牛蔚因躲避灾祸逃往梁州,途中得病,牛徽和儿子抬着竹轿,经过栈道时,强盗打伤他的头,血流满面,仍然抬着竹轿不停步。强盗紧追不捨,牛徽行拜礼説:“人人都有父亲,如今我的父亲年老有病,希望不要惊吓他。”强盗爲之感动,就不再追逼。这些强盗走到前面的山谷,又碰到一些强盗,就互相转告説:“这是个孝子!”和牛徽一起抬着竹轿让他们住到自己家里,拿出布帛爲牛徽包扎伤口,用稠粥招待牛蔚,留他们连住两夜才离去。到达梁州后,牛徽赶赴蜀州拜见皇帝,请求返回侍候患病的父亲。适逢拜他爲谏议大夫,牛徽坚决辞让,拜见宰相杜让能説:“皇上出京应当侍从,父亲有病应当侍奉,不过我牛徽的哥哥在朝廷做官,我自己请求返回梁州爲父亲寻医问药。”父亲去世后,客居在梁、汉。守丧期满后,召入朝廷任中书舍人,因病辞让,改任给事中,留在陈仓。
张濬讨伐太原叛乱,引荐牛徽任判官,敕令督促他赴任。生徽叹息着説:“王室刚刚恢復,仓库里的粮草已消耗殆尽,应当与诸侯和睦相处用他们作屏障,反而加兵讨伐,诸侯与朝廷离心离德,必然会有后顾之忧。”不肯起程。张濬果然失败。又召入朝廷任给事中。
【《城市的标识》阅读附答案】推荐阅读:
《城市记忆》阅读答案09-09
节水口号标识07-16
国际环保标识10-19
标识加施管理10-21
施工安全标识11-02
标识牌申请报告07-10
形象标识承诺书06-20
标识设计调查问卷11-09
安全标识标牌管理制度06-18
标识牌制作实施方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