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培养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主持人培养(精选8篇)

主持人培养 篇1

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主要是串连节目,呼唤观众和听众、把握节目进行的具体步骤,挑起节目的气氛,掌控节目的节奏。主持人在各种主持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在采访活动中,是访问者和话题的发起者,主持人承担着消除来宾的紧张感、陌生感,使受访者以良好的状态接受采访,消除怯场或不适应心理;在文艺表演活动中,主持人要熟悉台词、诵读音调,语气、情绪感染到位,同时报幕过程中,自然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是表演项目的衔接者,承担着承上启下、自然过渡的作用。主持人是媒体与受众实现双向交流和沟通的中介,随着人们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商业演出的频繁,主持人在各种主持活动中,频频登场亮相,成为活动中主持大局的领军人物。在主持活动中,与演员、观众、来宾的互动、交流、现场即兴表演、采访更为常见,尤其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互动环节,主持人的热情参与更是赢得大家支持的法宝。在主持活动中,参与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演出计划的更改、临场情况的多变等客观原因要求主持人必须具备优秀的应变能力,化解尴尬局面和紧张的场面,以顺利完成主持任务。

随着在各类节目现场与受众交流的增多,主持人的随机应变能力,即兴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现场调动能力、与受众群体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力等都受到挑战,对主持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有些主持人在与嘉宾和受众面对面的交流中文化底蕴缺失却显露无遗,直接导致了临场应变中,准备不足,知识储备不够。优秀的主持人必须具有强烈的现场意识和应变能力,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能调动起受众的情绪,并驾驭节目朝既定的目标发展,在整个主持过程中,引领节目的走向,做好充分准备应对突发事件,在自己头脑思维中制定“应急预案”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将化解节目中的危机意识贯穿节目始终,同时针对出现的意外情况,应当临危制变,处变不惊,保持大将风范,成功解决。

在文艺活动产业化发展的今天,文艺活动、娱乐节目竞争激烈,抢众眼球、争收视率、比收听率。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具有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机敏的反应能力。无疑,各种主持活动的竞争和较量,在一定程度上是主持人之间的较量和交流,而临场应变能力则是考量主持人水平以及影响节目收视率、收听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和培养主持人应变能力的途径

首先,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爆炸,主持人在主持活动中,会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需要注重文化底蕴的积累和不断补充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现代自然科学知。这就需要主持人具备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这是对主持人学识、思维、语言的具体要求,是主持人内在素养与外部语言能力的综合素质体现,也是加强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遇到应急情况发挥得体,处置有礼、有节,尺度适当。通过不断深入学习,不断吸取知识,并且温故知新,推进理论探索和创新实践,在学习中领悟、创造,不断的勇于尝试,敢于挑战,应变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学习和掌握节目策划,把握好语言艺术的运用。主持人在成为公众人物之后,在媒体中的作用越米越突出,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主持人的人文素养直接决定了他是否具有人格魅力去征服、折服观众,来化解“主持危机”,以自己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文化品位、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他人,影响周围的环境,强化主持人的人文素养,是提高主持人综合素质以及应变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要注意虚心求教,与同行多探讨、多交流。

同行的交流是最好的老师,同行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风格,丰富的经验积淀,这无疑是速成的捷径。主持人出色应变能力的背后是日积月累的专业能力、知识水平。今天的登台来自于明天的彩排,要加强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必须积极参与各种主持活动,在多次的磨练中总结、升华自己,积累更多的临场应变经验。曾国藩说过:“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对主持人来说,做好传媒工作,锻造优秀的应变能力,就需要不断努力,使自己逐渐成熟,通过历练,不断获得信心和智慧,这也意味着他将会获得更多受众的信任。最后,观念上、思想意识上要时常保持应变状态。

“平静的海面练不出勇敢的水手,安逸的生活选不出时代的伟人”。主持人面对的客观事实是纷繁复杂的,面对这些事件,作为主持人必须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熟悉事件的方方面面,把握事件的本质,预测其发展方向,并

及时向受众传播。主持人言谈举止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示范效应,起到了维护媒体公信力的作用。认真对待每次主持工作,在心理上、精神上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改变观念,主动去适应主持活动中的参与群体,而不是保持传统的主持观念,认为掌握了话语权就可以完全任由自己操控全局,产生:“我是主持人,全场听我的”的想法,应主动适应主持活动中参与群体的要求和风格。除此之外,锻炼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还得讲究策略和技巧,主持人个性一方面要符合栏目的特性风格,另一方面也受到受众审美的制约,只有在主持实践中以科学的态度去研究、不断探索,才能获取主持工作中临场应变的优秀经验和成功模式。

结语

作为主持人要充分全面的掌握电视艺术规律、了解主持手段和多种表现手法。通过不断创新和学习,熟悉各类艺术形式,使自己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有较强的艺术理解力、感悟力和鉴赏力。从而沉着应对突发事件,才能掌握主持活动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主持人培养 篇2

一加强主持人语言定位意识

有观点认为, “所谓得体就是语言对环境的适应程度。脱离了它的特定的语言环境, 就没有得体不得体的问题。主持人语言定位不清, 后果不堪设想, 往往使主持人及其支持的媒体系统事倍功半。因此, 对主持人定位是主持人形象塑造的一个关键部分。在主持人语言定位中, 要注意四个要求, 即受众的要求、节目的要求、主持人个性的要求、媒体类型和播出范围的要求。

1. 受众要求

“受众是传播的终端, 也是节目效果的体现者, 是下一级传播的主体”。传播学者认为, 在人际传播中传播内容的同时, 也能播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关系的信息, 即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亲疏度关系, 这种亲疏度对传播内容起一定作用, 如果形成了“自己人”效应, 就缩短了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因此, 主持人要在穿着打扮、身体语言等方面尽量贴近目标受众。

受众是一个大的范畴, 它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新闻实践中, 我们要注意目标受众的年龄层次、注意目标受众的知识层次和结构、注意目标受众所处的文化背景。

目标受众的知识层次和结构直接影响他的接受能力、接受方式等等。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中的目标受众, 就是有一定知识, 对现代企业的运营有一定兴趣和了解的人。这个节目的话题通常是站在世界的范围来思考的。我们在这个节目中经常可以听到CEO、团队精神、平台等白领中通行的词汇, 这些词语如果放在别的节目中就不大合适。

2. 节目要求

节目风格是一个节目的灵魂, 语言是风格的附属物。如果中央电视台《幸运52》的李咏把那种诙谐、幽默运用到一场救灾晚会, 其结果会不堪设想。

从某种程度上说, 节目要求是一种基调, 它确定了节目的主旋律, 所以语言得围绕它展开。《对话》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部2000年7月推出的一栏演播室谈话节目, 每期60分钟, 是央视目前推出时间最长的严肃节目。《对话》栏目致力于为新闻人物、企业精英、经济专家和投资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该栏目整体切入点是时代前沿的思考, 重量级嘉宾, 创造性的表现方式。

该栏目确立谈话的语言方式是:人际间的直接交流;营造谈话的“场”式传播, 保留谈话的完整性和动态性;充分张扬个性化的表达。

而实际上, 《对话》在离制片人所期待的尚有一段距离, 在该栏目对北京三大高校 (北大、清华、人大) 收视受众调查中所反映, 《对话》的剪辑痕迹太重, 整体形式感觉不新颖, 主持人机智不够。

所以, 以节目为中心, 以语言为半径是一个栏目的整体需要, 如果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收获一定会很大。

3. 主持人个性的要求

个性是一个人气质的表现, 个性话的语言是模仿不了的。个性化是要求在节目主持中运用技能技巧, 体现智慧学识的同时, 突出主持人性格气质的因素。

这类节目最成功的莫过于王志的《面对面》, 他以平易中不乏尖锐的个性吸引了中上层知识分子。《社会纪录》里的那个阿丘, 从长相就可以看出具有一种调侃却见智慧的个性色彩, 主持的社会问题说起来嬉笑怒骂, 却见痛见血。

个性气质不是表面的, 不是可以表演的, 这是一种长期历练熏陶出来的, 似乎无法言传, 但却清楚地表现在谈吐里, 动作中, 因而成为节目的气质。

王志憨厚相貌下隐藏的犀利的追问、步步紧逼的质疑是长期的记者生涯的历练和熏陶而产生的“平视”意识的体现。

现在有些电视台的“个性主持人”往往是扮成类似的风格, 操着同样的口气, 做着相似的手势, 重复着雷同的词汇, 千篇一律地主持着不同的节目。有的甚至以模仿港台语言为荣, 但不可忽视的是, 这类节目正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所接受, 根据“存在即真理”的“原则”, 这类节目及其语言能否竟经得起考验值得我们重视。

4. 媒体类型和播出范围的要求

在我国, 媒体类型很多, 但作为报纸和广播来讲, 主要是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 因此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用语要平和, 即使有错误, 也应该采取帮教的语气。因而在语言使用方面, 我们一定要有平民意识、参与意识、听众意识。

有的主持人面对受众, 心态不够平和, 有居高临下的教化意识和智者说教的展现意识, 这种心理定位所产生的语言, 绝不会受到受众的喜爱, 不可能与受众有平等的、坦诚的交流。

水均益说:“我经常在自己主持的节目中, 想到这是在和母亲谈话, 告诉她波黑又出了什么事了, 在聊天中讲出自己的观点。”靳羽西也同样认为:“虽然我主持节目时知道自己是同几百万的观众见面, 但我却把它看作仅仅是在同一老朋友谈话。”

深层次参与节目的主持人才能在节目中处于主创地位, 才能把话说得简洁、准确、鲜明。对节目缺乏真正的投入, 与节目处于隔膜状态, 只在最后阶段依赖采编拟定的问题出镜提问或靠背串联词主持, 这种主持语言干而无味, 因为它没有节目的感觉, 游离在节目之外, 仅是一个说话的机器。广播电视节目, 是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监制等精心构筑的语言框架内的节目产品, 他们以自己的思维、感悟和语言, 组织、构造了使受众注意节目画面的同时又感染到语言的力量。

二、注重平时训练

1. 语音、语气、语调训练

平时要加强语音、语气、语调训练, 真正做到丹田运气, 要注意语音的声、韵、调, 语流的停连、音变、语气和节奏。真正做到发音标准、吐字清晰, 在语义的传递上要简练、准确、完整、流畅。因而, 最起码必须练好普通话, 记得赵忠祥老师说过:“有一次在金话筒颁奖晚会上, 曹山同志在答题时说, 目前有些主持人的毛病之一是模仿港台味儿。其实, 这个问题是很大的, 我在汽车上听广播, 有时真以为是港台广播呢!我真佩服那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竟能说一口香港普通话, 以假乱真。我不知道他怎么会以为大家都爱听, 久而久之我就怕他不知道肉麻了。

2. 写作训练

写作思维是语言思维的基础, 良好的写作能力能使语言艺术锦上添花。一般情况下, 加强写作练习能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赵忠祥老师就认为, 写作能力差的主持人, 不可能成为成功的主持人。

3. 口语即兴表达训练

主持人不但要有语言机智, 而且主持的话要说得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能说服人和打动人, 并激起参与者的谈话欲望和深度表达。主持人的即兴口语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现场的组织和串联, 是产生观众与节目, 场内与场外的情感互动共鸣的重要条件。在急场的时候, 还能化险为夷。即兴口语训练可由以下训练完成:

(1) 翻译古文。经常翻译, 反复训练, 可以提高即兴表达能力。

(2) 听一段广播, 将主要内容在脑海中记忆, 加工, 然后复述。

(3) 观赏并分析精彩节目的选段, 从语言艺术的角度对主持人的语言加以分析和点评。

(4) 接龙练习, 包括故事接龙、诗词接龙、名句接龙、成语接龙、词语接龙。

(5) 记忆训练

4. 思维训练

主持人培养 篇3

关键词:主持人大赛;“评论型”主持人;选拔机制;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2-0132-02

“艾诗缇杯”第六届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已经落下帷幕。央视主持人大赛作为中国主持界最高规格的、竞争最激烈的大赛,每一届比赛都会为中国主持界贡献不少精英,如鞠萍、王志、撒贝宁、刘芳菲、沈冰、胡蝶等。央视主持人大赛中体现的选拔要求无疑会成为各大电视台选拔、培养节目主持人的“指示牌”。与往年相比,本次大赛做出了一些调整和变化,这些调整变化主要体现在比赛环节的设置上。分析其调整方向,笔者发现,2011年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更加注重选拔“评论型”主持人。

一、“评论型”主持人的选拔机制

“艾诗缇杯”央视主持人大赛从比赛环节上看,删去或修改了往届的特别开场、联合主持、共同空间等环节,侧重展现选手的敏锐思维能力、挖掘其思想深度、强调了选手的评论能力。评委李瑞英认为,“你了解了这些情况(媒体人的责任)有了知识,要有表述能力,思维很敏捷,逻辑思维,很清晰的表达。”点评嘉宾靳智伟点也说到,“对于一些问题边提问边评论,即夹叙夹议,这是一个好的电视主持人的思维习惯”[1]。具体来说,本次大赛对选手的评论能力的考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节设置:强调述评能力。笔者将本次大赛初赛、复赛、决赛以及总决赛的比赛环节总结如表1所示。其中,以复赛的“有感而发”;决赛的“个性空间”、“共同话题”;总决赛的“步步为营”为代表的多个比赛环节,都较为明显的考察了选手的评论能力。“共同话题”限定240秒内,三人一组,讨论一个话题。它考察的是选手对于一个事件、话题、观点的梳理、表达能力。“步步为营”选手选定三个序号针对相应的画面内容进行评述。这一环节对选手的要求有较高的提升,它不仅要求选手在限定时间内讲出画面的内容,并做出评述,更要求评述过程中的有一个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据此,笔者认为,本次央视主持人大赛重点考核选手的述评能力。具有一定思想的,独具特色的评论主持对呈现主持人能力愈显重要。

2.获奖选手的身份背景。分析此次比赛的获奖选手的身份背景,笔者发现,非专业选手的比例在上升;呈现高学历化,部分选手为硕士生、博士生;获奖选手的年龄段分布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增长。下表是进入决赛的24名选手的资料汇总如表2所示。其中本届年龄在20~24岁之间的选手占总人数的25%,较上届的56%下降了21%,年龄在30岁以上的也由上届的11%上升到33%。在国内电视节目中,大家总喜欢让屏幕“靓”起来,让年轻的面孔来主持一些重要的节目。在西方的电视媒体中,不仅新闻节目,就连娱乐节目的主播一般也是年纪较大的资深主持人。本次大赛的选拨正是旨在弥补这一现象。主持人是一个集政治、文化、社科等为一体的,内容涉猎广泛、知识含量高的工作者。参赛选手的高学历、专业多样化为他们的独到评论提供了知识储备。选手年龄的整体增加,从业经验和阅历的丰富也能增强其对社会信息的感知能力、辨识能力,能更为深度地挖掘信息,对信息做出全面且深刻的判断和评论。这正是“评论型”主持人要求所在。

二、“评论型”主持人的素质要求

在我国主持人以串联台词、播报信息为主。虽然体现出电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但主持人的作用相对于电视切入的领域来讲反差太大,远没有达到主持人应该达到的境地[2]。本次大赛正是意识到这一问题,在比赛环节中考核了“评论型”主持人应有的素质。就本次大赛笔者认为“评论型”主持人要具备的素质有以下几点。

1.评论内容:逻辑缜密,据事论理。评论是以摆事实为辅,以评判议论为主的一门艺术,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阐述一个观点,提倡一种精神[3]。所以寓理于事、据事论理才会吸引观众的注意。正如白岩松所说的主持人不需要流畅的废话。从本次大赛来看,获奖选手年龄跨度较大,有90后的大学生,也有不惑之年的资深型主持人。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思想感悟等都有着极大的不同。在比赛环节中,选手将比赛题目的述评与自己的学习、工作积累相结合。如在复赛的第二环节“有感而发”中,选手根据自己所选一幅图画,综合判断画面上的信息,附加以自己从中感受到的深层信息,做以述评。这一环节中,刘范美在答题时不仅讲述了“良心何在”的面面信息,并且注意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就如何解决或防范这一问题做出的深刻回答,使受众更容易接受。

2.评论方向:剖析社会,引导舆论。当今新闻信息的网络化使得各种信息传播越来越便捷化、公开化。主持人不再是播报新闻的话筒架子,面对各种突发事件,主持人要在叙述的同时做以评议。“评论型”主持人正是适应这种时代潮流的新型主持人。“评论型”主持人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能够深入思考社会矛盾,剖析原因;通过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报道和分析,给人以思想上启迪;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揭示问题的本质,为舆论引领正确的方向[4]。本届主持人大赛的环节设置中便体现了这一要求。例如,在决赛的第一环节“特别现场”中,限定选手在240秒内完成嘉宾访谈及外景记者电话连线,并将信息主体清晰完整地展现给每一位观众和每一位评委。这一环节考察选手对话题的把握。点评嘉宾时统宇在点评曹晨的表现时说到,“你好的一点是,最后的落脚点是电影的惠民惠农政策,这个实际上是上升到我们国家广电方面的一个国家战略。”即她的评论是具有深入性,有一种正确的传播意图和导向。

3.评论风格:张扬个性,富有特色。在步伐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中,主持人要随着变化的信息做出各种适应性调整。但是,屹立主持舞台经久不衰的主持人总会有一层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主持人独有的主持特色。就“评论型”主持人而言,个性化的主持特色就是主持人的特色化评论。特色化评论不单是对信息指独到的见解,也是指主持人在评论时要有自己的表达特色。国外知名的“评论型”主持人,他们各具特色的评论风格使他们的个人魅力在荧屏上熠熠生辉。本届主持人大赛决赛中的“个性空间”环节中,要求选手在限定的240秒内,展示自创节目。这个环节是考察选手是否能将自己想表达的信息以自已特有的方式适当的表达出来。以选手梁田为例,她以警方通过“微表情”方式破案的新闻为引子,为受众讲述了“微表情”的信息。在讲述过程中,她面带微笑,言语轻松愉快,配之以简明的视频和恰当的手势,娓娓道来,不仅在吸引受众注意力,拉近与受众之间关系,给人一种亲和力与可信任感。

三、“评论型”主持人的培养途径

第六届央视主持人大赛侧重考核选手的评论能力是时代对主持人新的要求体现。当下,受众在观看电视时已不满足于单纯地接受信息,而更加注重主持人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将信息予以解读、评论。也因此,在当今的电视节目中,评论节目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形式多样的个性化评论节目中,主持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是新闻信息采编播的组织者,也是发起舆论、指引方向的引导者和思想者。所以,对“评论型”主持人的素质培养有更高的要求。克朗凯特的回忆录中说到,“记者都是有所选取的,他需要通过事实来反映他的观点,通过他的报道,采访所获取的材料来呈现他们一种观点,立场鲜明,对于是非问题没必要含糊。我们应当作出非常明确的判断”[4]。这些正是一名“评论型”主持人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因此,实现从记者到主持人到“评论型”主持人的转变是培养“评论型”主持人的一条便捷实用的途径。

1.电视台:扩宽主持人的选拔范围。正如统计表中显示,本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中,非播音主持专业的选手占38%,相较于上一届增加了11%。笔者将本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获奖选手的职业做统计后发现,非播音主持专业的获奖选手占总获奖选手的80%。这说明,本届大赛在选拔上不仅仅拘泥于选手字正腔圆的语音,更注重多方面考核选手的能力。这是扩宽主持人选拔范围的体现。多年来,我国主持人一直采用“学院式”的培养模式,各大院校的播音与主持专业成为主持人的摇篮,从学校直接到电视台成为主持人成长的一条捷径。近年来,电视媒介环境的变化迫使电视台在选拔主持人时不能遵循“老套子”,只有扩宽主持人的选拔范围,才能真正地使电视节目注入新的力量。

2.主持人自身:提升语言形象。主持人选拨范围的扩宽使得更多非播音主持专业的主持人进入,为电视台注入新的活力与思想的同时,也可能也带来一些问题。这些主持人可能不像专业主持人一样,有严格的标准语音。但实质上,“评论型”主持人和一般节目主持人一样,都是语言工作者,通过语言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与受众进行交流[5]。因此,“评论型”主持人也要有较好的语音形象,树立起语言规范的意识,进行一些基础性的语音训练,做到字音准确、吐字清晰,着力塑造自身的语音形象,以实现传播目的,发挥电视应有的功能。新媒体迫使电视新闻节目作出改变,要求主持人在报道时要做到述评结合。第六届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注重选拔“评论型”主持人正是体现了时代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金越,李瑞英.深度解析“艾诗缇杯”第六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 [DB/OL]http://zhuchirendasai.cntv.cn100340.shtml,2011-05-24.

[2]童爱萍,杨诚勇.评论型主持人的形成和发展[J].新闻爱好者,1997(11).

[3]王梅.寥寥数语见真功——浅论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的点评艺术[J].当代电视,2004(9).

[4]周彤宇.新时期新闻评论主持人素质要求刍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7).

[5]王福生.浅谈“记者主持人”的语音形象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5(3).

电台播音主持风格的培养思路论文 篇4

电台播音主持与电视主持有所不同,电台播音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包括扎实的理论功底、流畅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等,主持人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态度有感情,才能够更好、更准确地传达信息。电台播音主持风格的培养,是在依靠一定资质的基础上,加强个性化的特长训练,形成彰显主持人个人魅力、主体气质的特质,吸引广大听众的认可。电台播音主持风格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因素主要是主持人自身的因素,包括视野、文化水平、声音气质、工作经历等,外在的因素包括主持的节目类型、事实要点、主持时间、主持搭档、节目时长、节目主题等。其中电台播音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主要受内在影响因素较大。

二、电台播音主持风格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过渡性和硬性地偏向听众喜好

为了冲击播音主持的收听率,获得观众的反响,部分电台播音主持人趋向跟随听众喜好来主持节目。在主持中运用网络当红词汇、语言、语调,电台为了提高收听率,要求各类节目的主持人加强主持风格的改变,主要迎合听众的需求。长期以“按听众喜好主持节目”容易丧失主持人本身的特质和特点,最终搞“一刀切”缺乏独创性和鲜明的主持风格。

(二)缺乏个性风格和生活体验

电台播音主持人在播音主持中,可以允许手稿,手稿的编写并不一定是主持人自身,在主持中常出现主持人不能体会手稿中的内容,提出相应的见解,而照搬照念手稿的内容,缺乏生活的体验,导致主持人不能理解听众反馈的深沉含义,节目失去个性化和创造力而变得枯燥乏味。

(三)主持风格的自我培养

电台播音主持在播音主持的经历中,单位对面向观众的电视主播关注度和要求较高,每年会安排培训课程,包括形象提升、语言组织、直播应变等内容。对电台播音更多的要求是自我提升。网络视频的兴起冲击电台播音主持,在风格培养提升过程中却孤立无援,文化水平、社会见解和体验的差别,播音主持中多为主持人合作时,各自的见地存在水平差距,不易磨合。

三、电台播音主持风格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一)抓语言训练的基础培养

电台播音主持人在传递给听众内容时,内容新鲜与逻辑严谨是首要的要求。电台新闻播音主持人在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播报时,需要注重播报的气息、力度和节奏等,对这些因素进行合理转换,确保新闻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听众。因此,语言的组织、表达是基础的素养培养环节。电台单位应当挖掘播音主持人的特性,按照主持人的特点来主播节目,选择3-6个月的轮岗,以收听率和反馈2个因素考核,确定节目的主持人和备选主持人。要求被选定的主持人,必须要做到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有自己的个性化风格。

(二)播音主持人应扎根于现实,根植于生活

生活是电台播音素材的来源,即便是个性化的风格,唯有扎根于现实,根植于生活,才能真正突出地显示主持人的个性化。并且播音和主持的内容都是选取与我们身边最最真实的故事,并非是空穴来风,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要尽可能贴近生活,才能让受众有真实的感觉。对生活的体验和感知,主持人应当在业余生活中感受生活的“味道”,利用自身的话语来调动节目氛围,保证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听众带来健康舒适的情感体验。根植于生活的感悟让听众在节目中产生共鸣和互动,具有真实感和温馨感。

(三)提升自我修养和个性化创作

自我修养是电台播音主持人应该长期关注的要点,个性化的创作来自于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单项传播的方式,让电台播音主持在整个节目中需要具有主导、掌控话题方向的重要地位。提升自我修养,以书籍、报刊、游历、文化常识等方面为范围,寻找其中能把握主持特点和播音技巧,有效缓解与调节气氛的策略。多听类似播音主持在节目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如北京FM101.8张涛主持的《听涛声》,以低沉略带伤感的音色吸引众多听众,他对生活的见地独到,在客观分析问题后还能给听众鼓励,不偏不倚的观点并不迎合听众。电台播音主持人应当在自己的生活、他人生活中不断感悟,历练修养。

四、总结

电台播音主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在主持风格的培养中,应当立足自身素养,扎实语言的基本功,培养丰富的情感积累,及时总结经验并注意在播音主持中的技巧使用,在得心应手的主持下稳固听众数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自身个性的主持风格。

参考文献:

主持人培养 篇5

0前言

大众传媒在先进发达的电子技术和数字化影响下,许多播音主持工作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而随着广电信息化的发展,广电事业对播音主持人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品质需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作为播音主持人才输送链上的专业教育学校,应积极调整策略响应时代要求,大力推进对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专业播音主持人的培养机制。

1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两个方面

1.1理论体系培养

理论知识体系包括基础知识理论、修养方面的理论知识,其中基础知识又可分为专业和非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立足于播音主持的基本技能培养,包括播音理论、主持理论、形象理论及其他类本专业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非专业基础知识是指公共基础学科以及关联基础学科的应知应会内容。修养类知识理论指向高层次的个人修养和专业潜能培养,体现在个人审美能力、价值体现等形而上的层面上。

1.2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这方面的培养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的打造和应用,包括临场发挥、现场控制,在业务能力体现上表现为语言能力、应变能力、播报和访谈能力等。对于复合型人才来说,不仅在专业素养上要求极高,对于其他方面如职业道德水平、政治思想、心理素质、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观等等也同样有要求。

2播音主持培养问题分析

播音主持专业属于语言艺术类范畴,该专业目前在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着体制和观念的问题,体现在教学上主要有:

2.1优秀人才少,教学难度大

在传统的专业分类划分中,主播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线普遍偏低,而且由于相关的行业特点,本专业在生源筛选时也偏向于有一定语言运用功底和形象基础的资源。这就使得整体生源基础素质相对较差,无形中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近些来随着广电事业的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使得招生人数大量增加,对专业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

2.2缺乏创新式教学

教师的教学思路流于模板化、形式化和过程化,没有真正深入到专业能力培养和个人风格塑造中去,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忽视了个体差异以及对个性化的尊重,以理论知识灌输代替现场模拟实验。因此学生也无法真正走进播音主持专业的内核,体会不到专业主播现场的实际情形,也就无法形成初具形态的个人主播风格和个性化特征,更别谈创新能力和洞察能力了。

3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3.1将人才培养定位在融媒体时代

不少院校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定位都是差不多的,因为各个院校在该专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都与中国传媒大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的院校都是参考中国传媒大学的培养模式,造成很多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方式上都雷同。因此,笔者建议,转变过去落后的思想,重新审视该专业的定位,增加该专业培养人才的途径,同时也要增加学生专业生存的技能。以上海戏剧学院的主持艺术专业为例,尽管其也将专业定位在广播电视媒体上,但是走的却是非传统路线,而是立足于综艺节目上。

3.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适应社会形势提出的就业要求,学校在专业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场控能力和现场主持能力,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融合和灵活变通,花大力气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具有高度辨识性的个人风格,同时,在实践模拟中要针对实际工作容易出现的情况进行多样化演练,一方面提升专业能力,一方面开拓创造性思维。此外还应该重视实习环节的指导性教学,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尽快熟悉将来要胜任的工作形式。

3.3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任何教学活动的教学主体都是学生,在播音主持教学中也不能例外,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魅力,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发、培养和引导,针对学生个性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能够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三观端正、品行高尚且具有个人特色的主播风格。

3.4基于网络平台培养创设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本文认为立足于网络平台,促进该专业的发展是相当有必要的。对于媒体融合平台来说,综合了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内容,其功能都是相当丰富的,因此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实现教学,并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交流。这就需要信息发布者强化自己文字输入和相应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将音频视频与规范的播音主持技巧结合起来。

4结语

如果把播音主持专业也放到市场竞争中,能够凸现其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就是培育复合型人才的战略思想,而事实上,在市场化社会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播音主持专业还是广电发展事业,一直都置身于激烈的竞争体系内,所以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立住脚,必须从意识层面开始改变思路,加大各方面的投入、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为广电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推动广电事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优秀人力资源供给,让更多具有特色和职业素养的大众媒体主播人为人们生活带来精彩纷呈的精神大餐。

参考文献:

主持人培养 篇6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飞跃式发展,加之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为媒体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播音主持专业作为受媒体行业影响较大的专业,其媒体行业的大变革,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为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探讨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之前,我们先一起分析下当前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及趋势。

1全媒体时代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影响

1)关注度受到冲击。当前自媒体、多媒体相互融合,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在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和手机得到了迅速普及,一些社交App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种媒体形式以其自由、灵活且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多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从传统媒体移向他们。这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刺激了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让传统媒体行业中的播音主持关注度不再向过去那么重要,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电视新闻收视率的下降,与此同时,全媒体时代也为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平台和新的就业机会,这就对过去播音主持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2)播音优势减弱。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分工中,播音主持只负责播报,专业性强,自身播音优势地位很强,然而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让新闻信息的采集和播出形成了一体化,更多的记者不仅能够上现场采集信息,同时也能现场播报,全能型的人才不断涌现,加之新媒体在新闻播报方面发展潜力大,形式多样,受众增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媒体下播音主持专业能力强,但综合能力不高的播音主持优势。3)媒体话语权发生转变。过去电视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新闻播音主持的地位自然显得尤为重要,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不再单纯是信息的接收者,而是开始参与到信息发布的环节,这就促进了自媒体的发展,人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发布、分享,自媒体这种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传统媒体往往是在新闻事件不断发酵后才获知,大大影响了新闻资讯的时效性。以上种种困境都是全媒体时代下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提出的新挑战,同时也是转变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发展模式和培养模式的机遇,因此,要面对挑战,抓住机遇,主动转变,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时代特点。

2全媒体时代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地区与地区的交流不断,同时,网络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终端产品的普及,也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可能。这种频繁的交流也为我国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首先表现在就业机会更多,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都为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和工作机会,其次,随着媒体行业的飞速发展,国内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和报考播音主持的学生也在不断增多,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就业机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并没有找到一份满意的主持工作,而迫切需要人才的公司也没能找到适合的人才,可以看出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可以看出当前媒体行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传统媒体中的现场直播主要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类型,新闻类的播报很多时候要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这个时候就需要播音主持根据情况以客观的、公正的态度对问题进行报道,并且在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的情况下,有分寸地进行播报;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沟通合作能力,现场播报是多方配合下才能完成的集体工作,因此,播音主持不仅要能够随机应变同时还要学会与各部门沟通配合,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播报工作。2)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当前全球化不断深入,国家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国际新闻播报和国外的电视栏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关注,人们往往通过新闻去获取海外的咨询,同时我国也不再将媒体发展局限于国内,而是开始关注通过新闻播报的方式将中国的声音传递给世界。因此,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注重其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开展语言方面的课程,增强播音主持专业的国际竞争力,树立远大的目标,将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将中国的声音传递给世界,让世界来了解中国。3)个人风格突出。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是多元化的,除了新闻播报,其他一些娱乐性质的节目也是当前媒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人们对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更加多元的标准,不仅要求播音主持人专业性过硬,同时还要有自己的个人风格,如近几年央视的撒贝宁、尼克买提等新生代主持人不仅主持功底过硬,其独有的主持风格也深受大家的喜爱。那么如何定义主持人的个人风格呢?首先在语言风格上具有自己的个人特点,有些主持人说话言辞犀利、幽默,有的主持人娓娓道来,具有亲和力,而这些风格的体现都与主持人后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现场主持中不仅考验主持人的语言功底也是主持人知识广度和深度的一种体现。同时,当前全媒体时代下,人们对播音主持的了解不单单是通过新闻或是电视节目,通过微信、微博和直播等渠道可以去了解,主持人也可以主动与观众建立互动关系,从而利用平台去展示自己,这些都需要主持人除了本身的工作也要将自己的生活的个人思想通过平台去展示给大家,来塑造自己的个人独特风格,进而提高人们对自己的了解和喜爱。

3全媒体时代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播音主持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同时激烈的竞争环境也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途径上也要与以往的培养模式有所改变。1)改变过去的培养模式。针对当前全媒体时代的要求,应该在注重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其他知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同时,培养模式不再追求整齐划一,而是要注重对学生的个人风格的发掘和引导,在全媒体时代下能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而在新媒体的运用和使用方面也要加以引导,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针对播音主持专业的特殊性,学校还应加强与媒体公司的合作,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让学生提早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加强播音主持人才的岗位培训。全媒体时代具有更新速度快、形式多样等特征,一定程度上为播音主持专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更大的竞争,随着行业形势的迅速变化,工作中一味因循守旧,没有创新,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媒体行业要求,因此,已经开始播音主持工作的主持人也不能放松学习新的技能,当前新媒体不断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同时人们对主持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媒体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主持人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适应新媒体的能力,以及根据工作需要,增强与受众群体的互动能力。3)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当前的全媒体行业的发展,信息获取渠道增多,人们对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专业能力过硬,同时还要知识渊博、具有人格魅力等,因此,播音主持人才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努力修炼内功,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广泛涉猎,努力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和知识水平。为了通过更多的形式和渠道展示自己,还应该努力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社交平台和网络媒体,来展示自己,并注重建立和维护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同时,还要注重对新闻报道其他工作环节也要有所涉猎,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浅析记者型主持人的素质培养 篇7

关键词:记者型主持人,培养途径,专业素质

当前,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日趋专业化, 记者型主持人在屏幕上越来越多出现。荧幕上出现的记者型主持人, 往往表现得自如、镇定和从容, 通过自身的丰富知识、清晰思维和犀利的观点, 使节目呈现出更强的震撼性。因此, 对记者型主持人应有的素质和培养途径进行分析, 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将结合笔者的思考, 探讨提高记者型主持人素质的主要途径。

1 记者型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作为记者型主持人, 首要身份是记者, 应当对社会上的各种热点问题保持敏感, 比如:物价上涨、保障房建设和升学、就业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关注, 使观众注意力被吸引到内容上来, 通过专业、到位的点评使人们产生共鸣。

在日常生活中, 记者型主持人应当具有深入生活、发现生活的能力。通过融入群众生活中去, 发现具有传播价值的新闻事件, 能够与被采访者进行顺畅、自如的沟通。经过丰富阅历的积淀, 提升自身对于新闻内容的把握和编辑能力。实践经验使记者型主持人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状况, 通过娴熟的采访技巧, 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观众。

记者型主持人应当具有较高的思维水平和价值判断能力, 观众期待从新闻中得到比新闻信息本身更多的内容, 这就对记者型主持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型主持人在节目中也拥有主持人的身份, 应当具有编辑和播出新闻的综合能力。

记者型主持人应当具有良好的现场应对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节目现场主持节目, 往往需要面临复杂环境和多变状况, 需要主持人能够灵活处理和机智应对。通过自身良好的语音形象, 实现顺畅沟通, 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趣味。

2 记者型主持人的培养途径

2.1 加强对政策理论的学习

记者型主持人需要强化专业知识学习, 多向同行和前辈请教关于主持和学习等方面的心得体会, 对于国家法律政策的变动也要及时予以关注, 参加高水平的政策理论学习和培训, 使自己具备较高的政策和理论素养。这些素养也将在节目中得到体现, 通过主持人专业、及时、深刻的主持活动传递给观众应有的信息。

在节目准备阶段和现场主持阶段, 主持人应当注重阅历的不断丰富和思路的归纳整理, 对于节目选材在熟悉的基础上形成独特而又深入的观点, 并且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给观众。

记者型主持人对于国家法律政策的掌握也有助于节目的制作, 通过自身对社会热点的专业讲评, 将信息准确、全面、及时地传达给观众。

2.2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记者型主持人应当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在日常工作中多多参与活动, 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同时能够更好地感知现场主持的实际体验, 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作为心理素质培养的补充, 也可以参加专门的心理培训课程, 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

在具体工作上, 良好的心理素质也需要一些前提条件, 比如:要对节目进行充分准备, 不盲目上场, 对于负责的新闻事件和节目的选材做到全面、深入、细致的掌握。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 才能自信、灵活、恰当地发挥作用。

在日常的阅读方面, 可以多多关注人生哲理和励志方面的书籍, 强化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对于出现的不良情绪进行良好的控制, 养成积极、豁达的心态。

2.3 加强专业能力的训练

在专业能力的训练方面, 记者型主持人要通过两方面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一是提升自身的新闻素养;二是强化节目主持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修养, 实现节目中角色的转换。

记者型主持人在日常学习中, 除了达到一定的专业性之外, 也要涉猎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参加各种讲座, 对某些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观看各种节目和文学作品, 来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 学习别人的长处和节目展示方式。由于节目现场环境的复杂性, 记者型主持人拥有的幽默和睿智, 能够消除尴尬并且调动现场情绪, 使节目达到预期效果。

记者型主持人在现场主持中可以采用多种技巧来调动现场气氛。如果嘉宾和观众对于话题关注度出现松懈, 或者是沟通上出现了不顺畅, 这时主持人就应当发挥沟通的作用, 使现场能够形成和谐、活跃的互动氛围。

2.4 塑造自身良好的语音形象和个人魅力

记者型主持人拥有优秀的语音形象既是日常工作的需要, 也是与其他人进行顺畅沟通的需要。这种语音形象包括语音的规范程度和态度。除了上岗前的培训之外, 也需要通过严格的个人训练和资质认证, 达到较高的语音标准。语音的态度体现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在重庆地区, 如果记者型主持人能够讲出比较地道的重庆方言, 在很多时候, 会拉近与被采访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提高当地群众的参与程度, 实现更好的沟通。

同时, 节目的制作和传播也带着记者型主持人个性化的人格力量, 体现出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和个人特征。这种魅力和特征部分是源于记者型主持人自身丰富的人生体验和较为完善的人格, 也受到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推动。比如:我们熟知的凤凰卫视女记者闾丘露薇在危险时期进入巴格达进行报道, 成为伊拉克战争开始后首批进入战争区域进行报道的中国记者。在战地中, 她发挥记者型主持人的作用, 通过自身的报道提供给全球华人关于战争动态的及时报道, 形成了重大的视觉、心理震撼。

2.5 提高记者型主持人驾驭新闻事件的能力

记者型主持人不是传统意义上主持人, 而是作为新闻事件的直接参与者, 驾驭和主导新闻报道。作为节目的策划和组织者, 记者型主持人构成了新闻节目的核心, 在现场与观众进行沟通和互动后, 需要具备准确归纳、精炼总结的能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央视记者柴静。在深入现场之前, 她都会对新闻事件涉及的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 在新闻采编和解说过程中, 需要一边拿着话筒主持节目, 一边参与节目的后期制作, 对于节目节奏和内容进行控制, 她成为新闻节目价值的体现者和实践者。

记者型主持人在节目开始前, 应当做好预案, 拥有全局意识, 在将信息汇总和整合后, 对流程和细节做好安排, 掌握必要的问题设置和采访技巧, 深入调研和挖掘新闻事件, 通过自身专业、沉稳、自信的主持风格, 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

此外, 记者型主持人在节目中应当保持必要的兴奋状态, 这有助于驾驭能力的提高, 通过自身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观点影响观众, 使观众得到启发。

3 结论

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 广播电视节目对于记者型主持人的素质也逐步提高。而记者型主持人素质的培养, 需要多种途径实现:一是需要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 来获取丰富的理论知识;二是通过与前辈的交流, 学习新闻采编、各行各业的知识, 熟悉国家方针政策;此外, 也需要在实践中学习, 充分利用每次现场报道的机会, 强化现场主持能力和个人的语音形象,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意识的努力, 为做出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奉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邓建国.管窥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J].新闻大学, 2009 (1) :50-54.

[2]王福生.浅谈“记者主持人”的语音形象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5 (3) :128-134.

主持人培养 篇8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的相关特征,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教学改革,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着重培养中英双语能力的同时,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专业实践平台,对双语播音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 中英双语播音主持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8-02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新常态下用不断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去驱动发展和升级换代,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包括用户思维、跨界思维、平台思维以及社会化思维等。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热词,它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从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这对高校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的创新有一定的启发,“互联网+传统教学”,相互融合,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资源整合最优化,形成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以后相关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一、传统教学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广西艺术学院依托影视与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师资办学资源,于2012年开始招收中英“2+2”双语播音主持班,学生大一、大二在广西艺术学院学习的两年主要依托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主干课(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 、新闻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等),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英语口语和雅思培训课程。大三、大四则同过英语出国考试合格后与英国获美国相关学校相关传媒类专业对接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媒介传播学等学士学位的课程。大三、大四在英国、美国主要学习的课程有:多媒体新闻学 、媒介传播、专业语境、应用广播实践等。我院于2012年招收第一届中英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在几年的培养过程中,通过调研和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发现,以往开设的双语播音主持课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时间短,内容多

我院的《双语播音主持》课程的安排是一学期16周课,一周4个课时,共64课时,所学内容包含:基础理论知识、硬新闻和软新闻采编播报、天气播报、双语主持、节目鉴赏等等。内容量大,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反映只能学习皮毛,不能学精。语言的训练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课程压缩后,学生的接受程度降低,影响学习效果。

2.重理论,轻实践

双语播音主持课程自2012年开设以来,教学经验还在不断摸索前进,实际上课时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战性的操作演练相对较少,即便是有练习,但由于班级人数多,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得到课堂练习的机会,布置下去的实践操作任务,质量也不是特别高,再加上有双语播音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不多,师资力量欠缺,不能及时对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3.基础薄,压力大

对于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多数学生来说,英语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障碍,尤其是通过艺术类招生考试进入大学的学生们,他们的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容易产生学习英语的抵触、恐惧心理,双语播音主持的学习更显得力不从心。学生反映老师在双语授课时,所讲内容偏难,听不太懂,文化差异也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国外电视节目并不感兴趣。

二、“互联网+”时代下双语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以学生为中心,体现用户思维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学生即是用户,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成为自我渴望、家庭期望、社会需要和国家希望的高质量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核心职能和中心任务,也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201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教学理念一直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关系着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从老师教授课程内容,学生被动接收信息,这种“自上而下”的传统教学模式到老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高压态势”,不能完全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

互联网思维中曾提出“用户思维”,即“以用户为中心”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强调以人为本、用户至上、对等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借鉴互联网思维方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学习、行政管理、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多元互动模式(如图1)。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察,了解学生实际水平,收集课上课下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形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逐渐增加“用户粘性”,提高学习自主性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课程进行的不同阶段,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对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加重比例,详细讲解,很多学生对双语节目感兴趣,课上就会多一些中外节目鉴赏,并且让学生了解节目背后的构思、制作、播出过程,多了解中西方文化知识,减少交流存在的文化差异。

其次,在课程时间安排有限的情况下,将课堂搬到“室外”,鼓励学生多实践,布置一些由简到难的阶段性任务,让学生有“参与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简单的模仿新闻播报到独立采编新闻再到一线实习或者晚会主持等活动,老师随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指导和建议,给学生时间进行思考,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从而更好地指导理论学习。

第三,实施“弹性管理”,每个班按照不同的学习任务分成若干小组,实行小组任务制,每个组由老师任命小组长,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特长来安排任务和角色分配,体验不同岗位的角色扮演,积累经验,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场景的训练达到预期的效果。

2.以内容为核心,加强双语能力

双语不是两种语言简单的相加,双语能力也不能等同于“播音主持”,正如会说普通话也不一定就能播音主持,不能把“播音主持能力”简化为“语言能力”。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在本科阶段侧重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的中英双语播音、主持、节目采编、策划创意、影视配音、教学研究、公关礼仪等专业核心能力与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同时具备中文和英文在听、说、读、写四个层次都达标的基础上,能进行有声语言得再创作。这其中就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双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二是双语娴熟转换的能力;三是跨文化传播的能力。以双语播音主持所需学习内容为核心,通过加强这三方面的能力,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英语基础薄,双语播音难的问题。

(1)听说读写能力 我院语言传播系新增了“中英2+2”双语播音主持班,即本科前两年在广西艺术学院完成专业学习,后两年去英国或者美国学习相关传媒课程。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底子薄,这体现在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词汇量太小,甚至连上课时出现的很多单词都不认识,出国学习更是无从谈起。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了《雅思英语》,有针对性地教学,为英语学习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多看中外电视节目、新闻、影视剧培养语感,对听力和口语都有所帮助。当然,不能完全忽视中文的学习,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双语播音员主持人,首先就必须做到中文和英文都精通,克服了语言障碍,找到中英文共性和差异,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沟通顺畅。

(2)双语转换能力 赵琳曾在《双语播音主持》一书中提到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具备“隐性双语能力”和“显性双语能力”,简而言之,隐性双语能力不明显表露,对播音员主持人驾驭节目提供潜在支持;显性双语能力通过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显现出来。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会不同程度运用这两种能力及时进行双语转换,例如在国际突发事件的报道中,“9.11恐怖袭击”、“马航事件”等,我们通常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现场资料,面对突发事件直播,主持人必须发挥隐性的双语能力,搜集到国外相关信息后,以最快时间进行梳理,转换成合适的语言进行播报,占得先机。在双语节目或大型双语晚会的主持中,主持人显性双语能力突出,两种语言相互转换推动节目进程。双语如何转换?何时转换?转换恰当与否?都值得思考。主持人除了要发挥“把关人”的作用,翻译得当外,还有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节双语比例,对嘉宾发言进行归纳总结,照顾观众情绪推进节目开展。学生在学习初期,先锻炼其口译能力,基本达到能听清楚中外双方嘉宾所说内容,并准确地表达出来,再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让学生学会应对突发状况如何救场,做到与嘉宾和观众顺利沟通。

(3)跨文化传播能力 双语转换中还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差异。缩小不同文化间差异,减少传播阻碍,必须具备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关注全球时事,参与国际活动增长见识,培养学生多元的个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传播学、国际关系、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强化知识底蕴,将学生培养成懂传播、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3.以融合为重心,拓展实践平台

除了提高双语水平,学习双语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外,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比如文学鉴赏、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电视节目制作、广告创意、化妆与形象设计等等课程,让学生不仅专业素质过硬,在其他领域也得到学习和锻炼,真正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专业学习“锦上添花”。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也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戏剧周、中国—东盟戏曲演唱会、中国—东盟音乐周以及一系列相关活动每年都会举行。作为新时代的传媒人,如何抓住新机遇、深入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在全球传播话语体系中拥有话语权,提升中国形象很重要。广西艺术学院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交流合作人才,我校影视与传媒学院成立了“中国—东盟传媒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国—东盟华语有声语言研究中心”,安排学生参加各类中外交流活动、双语主持及国际论坛和会议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跨文化传播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展示平台。

另外,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实践平台,学生将播音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比如喜马拉雅听、蜻蜓FM、荔枝FM、微博、微信等,收集听评意见,最后将信息反馈给老师,一起来探讨和改进专业学习。

4.以赛促教,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我院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特别鼓励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各种比赛,通过比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几年来学生在全国性和区域性的中英文演讲、主持等比赛中频获佳绩,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广西英语演讲大赛特等奖、广西高校英语微电影大赛特等奖、校英语主持人比赛一等奖,还成功主持各类区域性国际活动。例如中国—东盟博览会双语讲解员、博览会礼仪、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戏曲演唱会、2015年“我的梦”广西高校东盟国家留学生表彰晚会、广西“一带一路手拉手”中国—东盟青年外语演讲大赛等,我校学生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了第二届GMS东盟六国青年论坛等等,学生在各种各类区域性国际活动和赛事中能够运用标准流畅的中英双语表达成功主持,同时还作为青年志愿者担任了多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礼仪、展览会双语讲解员等。专业赛事和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也大大加快了我院国际化教育的进程。

三、结语

我院依托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东盟华语有声语言研究中心”开展“行走东盟”学术考察和学术研讨会,举办“海外华文传媒与中国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第二届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国际会议”等,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和一定的学术知名度,学生在这些国际学术活动中受益颇丰。在这几年的教育中,我们转变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用“互联网”思维统揽全局,打好专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拓展专业实践平台,获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这一系列的教学成果也彰显了我院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实力,同时也鼓励着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前进,迈向专业新高度

参考文献:

[1]赵琳. 双语播音主持艺术[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 2007

[2]吴苏敏 金勇. 英语节目主持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现代传播. 2012(1):135-136.

[3]王媛. 论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双语主持人才培养[J]. 新闻界. 2013(13):39-42.

[4]朱研. 以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双语播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新闻知识. 2011(08):74-76.

上一篇:党委副书记五年述职报告下一篇:演讲稿争做时代先锋